校园文化建设建议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校园文化建设建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校园文化建设建议

篇1

一、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认识

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的总和,并且对生活在校园里的学生和老师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滋养作用。

1.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环境、文化设施

郑州大学校园建筑各具特色,每一处景观都寄予了师生殷切的希望;校园环境优美怡人,行走在校园里令人身心愉悦;校园规划井然有序,文化设施逐渐完善。这是莘莘学子放飞梦想的好地方。

2.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

郑州大学有着“明时务,达治体,文而不弱,武而不暴,蹈厉奋进,竭忠尽智,扶危邦,振贫民。”的校训;有着“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有着“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科技创新,奉献社会。”的学风。这些理念的形成对提高全校师生的凝聚力,鼓舞师生的斗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校学生社团组织的主题活动、每年上千场的报告和讲座、每周的杏坛观影、周末舞会、校园KTV~无疑把我们的课余生活装扮得丰富多彩。

3.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等,是校园文化的“行为工程”,有利于学校的有效管理和各方面的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给师生提供了各种行为指导

郑州大学也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比如去年投入使用的图书馆座位预定系统,图书馆对使用预约系统的方式以及违规使用的惩罚都做出了明文的规定,给广大的同学提供了上自习的方便,也解决了占座的问题,受到了广大的同学的欢迎。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不足

1.对校园文化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缺乏建设校园文化的意识

先进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激励、约束、凝聚、娱乐调节等功能,然而许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也没能积极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去,使得校园文化的功能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例如郑州大学有自己的校风校训,校歌学风,可并不是全校师生都知道,由此可见这些理念并没有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也就无法在学生和老师中形成强大的归属感与优越感。

2.创新意识不足,没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办学条件、师资结构、学生来源等情况,这就决定了不可能有相同的校园文化内容。许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出现趋同现象,甚至是盲目借鉴其他高校的文化建设经验,没有把自己独特的方面体现出来。例如郑州大学提出“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是学校对全体师生寄予的殷切希望,但这八个字毫无创新性,没有蕴含郑州大学的个性特点,更不具有深刻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向心力。

3.校园文化建设不全面,集中于物质文化方面,弱化了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的三个方面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但是高校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物质文化方面,使得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跟不上,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近年来,郑州大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美化校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在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上基本没有提出新的要求,任然沿袭旧有的文化活动与规章制度,不能够丰富全校师生的精神世界,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1.全面认识校园文化,形成全员共建意识,把建设校园文化落实到实处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能够为高校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依靠学校的某个部门的力量就能完成,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因此,学校领导和师生不仅要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还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去,并且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2.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校园文化不能故步自封,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国内外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借鉴。需要注意的是,校园文化有其生存的根基,不能盲目借鉴,高校要正确认识到自身的特点,在对国内外高校的校园文化进行甄别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优势,继承优良传统,凸现个性特色,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校园文化,

3.正确利用网络,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步伐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便捷、交互、信息传播快等特点,可以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向师生宣传积极的校园文化,把学校的最新动态及时呈现给广大师生,还可以公开征集全体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调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共建的热情。

4.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重点突出精神文化内涵

硬件设施、管理制度、文体活动等“显”性文化与“隐”性的精神文化都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方面,高校在要双管齐下,不能只重视其中一个方面而忽视另外一方面。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连接全体师生的纽带,而“显”性的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建设全体师生“隐”性的精神家园,所以把精神文化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上,才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以郑州大学为例的高校需要分析自身特点,积极大胆地探索,在实践基础上善于总结经验,有顺序有步骤的建设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许建萍,卢洪刚.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02)

[2]孙志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透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13-16

篇2

通过对很多中小学校校园文化的调查,我们发现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大多数学校往往只重视到了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作用,而忽略了校领导、学生家长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其实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学校领导班子的事,更是全体教职员工、学生,甚至是学生家长的共同责任。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密切相关,其受益群体包括全体师生员工。因此,学校必须树立全员共建的意识,应动员每一名校领导、教职员工、学生,甚至家长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来,使他们明确各自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负的责任,相互协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领导是校园文化的倡导者,教职员工是校园文化的主导者,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只有将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将主体与主导者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再借助部分家长的力量,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重视精神文化层面的熏陶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它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形态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无疑会使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就导致了一些中小学校只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忽略了精神文化建设。其实建设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应该是校园精神文化因素。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风、教风、学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在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还应更加重视精神文化层面的熏陶。

优化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育人先育德,“德”是人才全部内质的灵魂。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应牢牢把握这个核心,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与改革开放和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以新学期开学典礼、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学生表彰大会以及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重要活动为契机,开展“秉承传统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以“践行奉献精神、续写雷锋日记、争做文明中学生”为主题,开展主题班会;师生还可以通过参观公司新建厂房设备等活动,了解社会的发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形成校园内求实创新的学习风气;也可以通过艺术节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学生在校园网络参与中的作用

信息时代,互联网、校园网在学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传播新世纪的网络文化观念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必然趋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师资力量原因,大多数中小学校校园网络的使用者仅限于学校领导者及教职员工,而学生只是间接的参与者和接受者。如果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能加大力度,让学生也成为校园网络的使用者,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量和信息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则是十分有帮助的。

网络作为一个学习和活动的虚拟空间,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网络化的完善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新的切入点。校园网络覆盖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美育、德育、体育等,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让学生成为校园网络的参与者就显得尤其重要。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健康的校园网络活动,如开展网上主题征文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优秀作品传到校园网上;可以组织电脑绘画比赛;可以上传自己学习中的疑惑;可以把自己发现的好人好事写到校园网等等。可见,让学生真正参与校园网络建设,能够增长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篇3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于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高职院校也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根据调查显示,去年高职院校已经有一千三百多所,这绝对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是在这个高职院校大军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时代不断进步的今天,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显得过于滞后缺乏创意并且发展缓慢。

一、当前校园文化的现状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它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重视培养学术理论的方式,高等院校更加重视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多以及国家教育的改革高考扩招使高职院校迅速发展,至今全国各地已经有一千三百多所高职院校,然而,就在它迅速的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并不受到重视,与目前的时展相比显得过于滞后并且缺乏创意,这对于学生的培养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会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显得缺乏兴趣,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生长时间生活在课外生活缺乏的状态下生活会导致性格的压抑[1]。因此,如何改变当前的现状,促进当前校园文化的发展以及创新是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目前高职学院的校园文化发展缓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对于校园文化的概念都不是很重视,如果我们不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足够重视,那么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建设校园文化都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建设校园文化的首要问题就是提高师生对于校园文化的重视程度。只有提高了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才能更好的发展校园文化。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高职院校的广播来宣传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这不是说一定要学生听过广播之后立刻对我校园文化产生兴趣,只要能在学生心中留下一个概念一个印象就算是有了成效。然后可以在高职院校内部的报纸上刊登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文章,并且在文章中留下电子邮箱或者是微博地址等联系方式,让学生们通过联系方式来反馈表达自己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希望以及建议,对于建议被采取的学生赠送小礼物纪念品之类的奖励。最后,可以在学校组织活动时多拍些照片并且上传至学生微博或者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送给学生[2]。这些都会提高到学生们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可以使让学生们感受到学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决心。

三、建立以专业行业为基础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创意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除了上述中的加强宣传之外还要切实的举办一些关于校园文化的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体会到我们建设校园文化的决心,如果只是单纯的进行宣传而一直没有什么行动,那么会让学生由最初的期待逐渐变得失落失望,最后会影响学校在学生心中的地位[3]。这样不仅不会对校园文化建立起到积极的影响,反而会导致学校的信誉下降影响今后的发展。

我们要建立以专业和行业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比如,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以及不同的行业组织不同的活动。高职学院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技术,如果我们能在平时的活动中融入学生的专业技能,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以及技术水平有着重要的帮助,另外,还可以进行职业模拟培训,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时来对其可能从事的工作进行模拟,这样可以让我学生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不至于到时手足无措,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四、丰富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创新

校园文化建设中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虽然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着,但是校园文化建设却显得陈旧缺乏创意,不能紧跟时代的脚步,这导致了学生逐渐对校园文化的轻视,同时也越来越缺乏兴趣,因此想要建设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就一定要注意创新,要注意改变思路,以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用心良苦同时也可以为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活动中来。

现如今高职院校的校园生活现状是,大部分学生长时间泡在网吧中打游戏,在宿舍里赌博打牌,通宵喝酒等。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价值观的歪曲等[4]。面对学生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强行禁止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其实我们可以从另一种角度来对待,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来鼓励学生们进行电子游戏。平时学生们沉迷游戏我们很难对其进行纠正,但是如果我们提供给学生展示游戏的机会,举办一些游戏竞技比赛,这就等于将有希望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更加方便有效的对学生玩游戏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竞技精神,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思维方式,同时也可以合理的控制学生游戏时间以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高职院校在建设创意校园文化中存在着一系列需要我们迫切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的到了我们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时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一现象,正面来对待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去寻找产生校园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并且努力去寻找办法解决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只有发展好校园文化,才能让学生在更加健康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去完成自己的学业,这对于学生提高自己专业技能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特别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沈世红.尊崇生命彰显个性――基于百年名校如皋中学“生命化德育”特色建设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0(10)

[2]涂刚.把握课改精髓培育学校特色以新课改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篇4

体育文化;校园文化;建议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素质教育,为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多学校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文化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各学校负责人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灵活地采用各种办法将体育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学校发展。

二、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体育具有教育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育德于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加强锻炼、强健身体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各学校也开始高度重视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项目当中,力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体育文化在社会发展以及学校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在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活动具有思想性、学习性的特点,它拥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鼓励学生们不怕挫折、勇于挑战,通过体育文化的建设,学生既能够增强健身意识,提高身体素质,又能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体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教育人、改造人、培养人的作用,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较大的影响,从而加速学生在政治素质、价值取向、知识技能、人格心理等方面的社会化进程。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非常广泛,德育功能突出,所以,学校领导者应当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体育具有凝聚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寓教于乐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发展国家的重要使命,所以,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凝聚作用。体育活动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来实现体育文化的建设,当学生在参与体育竞技的时候,体育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其凝聚作用,从而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拉近了学生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实践发现,体育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增进友谊的“纽带”,是凝聚人心、增进团结的“法宝”,除此以外,体育文化还激发了学生的认同感、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最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体育具有激励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励志于乐

加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作为体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具有激励的效能,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能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不得忽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以及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四)体育具有传播导向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获智于乐

如今,很多学校都开始通过组织体育活动来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经过不断的实践,他们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当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的时候,他们会从其他运动者那里感受到喜爱、尊重和信任,除此以外,学生还会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忍让和表达情感,这种具有传播导向效能的体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如何实现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深化学校办学理念、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各学校应当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笔者根据自己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积极组织校园体育活动

为了加强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于挑战、团结合作的精神,学校应当多组织一些校园体育活动,例如全校运动会,这样就既能够减轻学习的压力,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体育竞技的乐趣,从而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当然,在学校运动会的时候,教师和学生都应当积极参与,这样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总之,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我们必须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组织学生观摩体育比赛

组织观摩赛有利于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观摩赛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录像、电视实况转播、现场观看等形式,班主任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观看精彩的体育竞赛,然后对竞赛进行详细的解说,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美的重要手段。

(三)加强体育宣传,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为了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学校领导者应当加强体育宣传,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学校可以让各班级通过黑板报、校园广播站、校园新闻报纸等方式来实现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各班级在制作黑板报的时候,他们应当紧紧围绕体育有关的主题,例如优秀运动员的介绍、有趣的竞技项目等,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结束语

加强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学校领导者应当高度重视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事业发展重要内容之一,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文化建设当中,从而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秋珍.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考[M].湖北体育科技出版社,1999.

[2]任莲香.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

[3]郝君,韩超.高校特殊群体体育健康需求分析[J].科技信息,2012(16).

篇5

Analysis of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New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LI Jing[1], LIU Yubao[2]

([1]School of Education,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Tianshui, Gansu 741001;

[2]Training Department, Second Artiller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25)

AbstractCampus culture is the sum of sprite results of campus spirit, value orientation, etc., and is created, followed by the school staff and students together. It is important to school and students. New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upgraded from the three-year college especially needs of high quality campus culture to promote their lev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new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from the several aspects of materi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system culture and activity culture. And based on these aspects, paper gives the suggestion o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new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Key wordsnew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campus culture; system culture, activity culture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共同创建与遵循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方面精神成果的总和,一般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几方面构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具有精神激励、人格塑造功能,对学校教学、科研及管理具有推动作用,能实现学生管理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一定意义上讲,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水平、办学品位的标志之一。

1 新升本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新升本院校在升本及接受本科评估期间,做了大量物质准备工作,硬件建设初具规模,但是与这些显性资源相比往往忽略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从学校建设思想到管理制度到教师、学生的精神氛围,与一些老牌高等学府相比缺少一些内在特色与文化特征。新升本院校一方面要向这些老牌院校看齐,逐渐形成自己的积淀,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新”,形成符合现代文化要求的校园亚文化。否则,无论硬件如何完善,培养出来的学生总是显得视野不宽、观念不新、综合素质不强。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构筑的硬件基础并不能完全提升院校品位,硬件设施的效益也可能得不到完全的开发与利用,这种形式和内容间的差距与校园文化所起的隐性作用间有着密切关系。这种状况的改变有待学校多种力量的结合,尽快建设形成特色的现代高品质校园文化。

2 校园文化及新升本院校已有校园文化特征

(1)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主要以校园建筑、美化物态为载体,具体如教学楼、草坪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优良的物化环境和人际环境是生成健康心境和积极向上情感的最佳场所。就物化环境而言,环境舒适整洁、赏心悦目,必然能滋养师生员工的心灵,置身其中言行也会变得高尚优美。而且,一些物化环境本身很容易成为一种象征,成为校园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如北大的未名湖、博雅塔在学子心中远不止是一道风景。因此,校园物质文化应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从物质文化建设看,新升本院校一般都经历了硬件建设阶段,兴建教学楼绿化、美化校园等。这些建设活动极大改善了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环境,物质文化建设卓有成效。但是伴随这类院校进入建设还贷期,经费随之紧张,这类大型活动告一段落,似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就此止步。另外,在物态文化建设中往往忽略了开掘其中的精神文化,使校园物态文化成为几项设施与建筑,缺乏生机与灵气。

(2)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共同创建与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如校风、校训、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营建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校园精神激励着师生员工锐意进取、努力创新。积极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有赖学校各职能部门、师生员工的通力配合与协作,真正发挥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校园精神文化形成是动态变化的过程,伴随时展要不断汲取社会文化精华才能增加其凝聚力,吸引师生员工以它所倡导的价值原则调整自己的意识、思维及行为,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人格。

从精神文化看,新升本院校原有的一些理念或价值观已呈现出和时代及升本以后的现实状况不相契合的特征。比如这类学校职能部门惯有的思维模式认为,教育培养学生是教师的事,管理或服务与培养学生没关系。这种认识的结果是职能部门要么凌驾于教育领域之上,要么对教育领域的活动、状况不闻不问,而师生群体从心理上也很少给予这些部门认同与尊重。事实上,学校升本扩招以后这些职能部门的作用更加凸显,但受原有管理思维模式局限,对现代校园精神文化形成和发展往往有不利影响。变革这类职能部门人员观念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另外,作为教师群体,一些教师的观念也需革新,对这些新旧观念的冲突整和或矛盾调和过程即是学校统一的精神文化形成的过程。新升本院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明显缺少主动控制与设计。

(3)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校纪校规等各种规章制度。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制度成为一种制度文化在于制度本身的完整适切性、科学合理性及人性化,良好的制度文化不仅能实现有效的管理,而且带来师生员工心理的自由与舒适,更重要的是制度文化彰显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制度文化的建设力量主要来自学校管理层与教师集体,提高管理层及教师的管理素质是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

从制度文化建设看,随学校级别的上升,对新升本院校管理思路、方法提出了新要求,但原有管理力量在管理思维与模式上短时间不可能实现转变,而且陡然间工作量似乎巨增,应对无暇更谈不上思想变革了。具体表现为管理工作较为粗糙,存在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管理现象。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新升本院校的制度文化距离管理育人的思想还很有差距。

(4)校园活动文化是指校园内的宣传、社团等文化活动。具体如大学生艺术节、学术报告等文化活动。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教授说得好:“如果说专业知识是从专业教育中获得的,那么素质培养有赖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文化中,学生能够认识自身价值,了解和实现个性潜能。有品位、高质量的校园活动文化为学生创造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优良平台。

从校园活动文化看,新升本院校已形成一些传统活动文化系列,如大学生艺术节、运动会、辩论赛等,但这些活动的组织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大学生艺术节的活动中,各种舞蹈、歌唱占很大比例,而较能表现大学生文化素养的话剧、小品剧等形式的演出很少。因此活动的品位、格调及文化意义还需提升或深化。一些大型校园活动的组织教师大包大揽,生怕出问题受批评,学生被动参与兴趣锐减,应有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一些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却普遍缺少教师的参与,虽有活力但文化底蕴不足,内容丰富却缺乏导向,往往导致表面轰轰烈烈,实质却收效甚微。

3 关于新升本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1)关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新升本院校已进行了大量建设投资经费紧张,主张把物态文化建设做精、做细,不需太多经费,关键在于开掘已有物态的精神价值,让冰冷的建筑焕发生命的灵动。例如学校一所大楼即将竣工投入使用,不妨结合竣工时间进行一个开馆典礼,如果正值六月,可以组织全体毕业生参加,选取优秀毕业生进行揭馆仪式;如果正值九月,不妨请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或年度优秀教师参与仪式,让尊师重教的精神文化在此体现。今天点滴思想的积累就是明天校园精神文化的积淀!基于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的热爱,发挥集体智慧,才会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焕发生机。

(2)关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树立全体师生员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意识是关键。首先在形式上加强作为学校精神文化概括和象征的校训、校歌等内容的教育,如果将其束之高阁等于对自己校园精神文化的否定或漠视。其次作为学校管理层及时、认真研究校训、校歌等形式的历史内涵与现代意义,改革过时的不合理的成分,增添或挖掘新的、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同时各级领导在思想与行为上做出表率,主动引导精神文化氛围的形成,各职能部门、教师群体积极配合,紧随时展,关注学校发展,改革观念中与时代与学校总体发展不相适宜的部分,为学校集体精神的形成贡献力量。最后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渗透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建设中,互为补充、互相影响,在学校各层次和领域展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3)关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首先学校管理人员及教师需不断提升人格素养与管理素质,转变管理思维方式与态度倾向。比如负责学生管理的组织或个人需认识到学生管理不仅是制定规章制度约束要求学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与要求,对服务与培养学生的一面予以充分的重视。其次选拔引进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和知识的人才补充到管理队伍中,逐渐促成整体管理人员观念转变,从小事着手,量变实现质变使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带来全体师生员工高效和谐的工作学习氛围。

(4)关于校园活动文化建设,学校管理层首先要充分认识学校行政职能部门参与学校活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全员的参与才会使活动文化的内容更丰富,内涵更深刻,增加师生群体与行政职能部门人员交流,实现了解、理解与沟通的发展,为学校共同精神文化建设打好基础。学校管理层要有意识引导校园活动设计方向,调动人员参与逐渐从强制走向习惯与自觉。其次,学校大型活动要敢于放手,从策划到实施不妨都交给学生,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教师做好把握方向、监督、参与和评价的工作。第三,重视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等活动对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加强教师的参与引导,在经费、场所、知识、评价等方面给予支持配合,逐渐提升校园活动文化的品位、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高等学校是我国教育事业重点建设的项目,同时也是国家提倡大力发展的教学基地,在保障高校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基础上,需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供,缓解大学生巨大的就业压力,可见,提倡并鼓励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既符合国家对高校的建设需求,也具备较高的战略意义。

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途径

笔者针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在现状和途径两方面做了简要分析,具体如下: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朝向多元化和创新化的方向发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主要是保障学生在高校中可享受到不同的文化融合,如高校将校园文化依照我国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特点进行借鉴性建设,逐渐形成高校特有的文化气息,吸纳更多生源;创新化是目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流思想,高校之间实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交流,采取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华之处,由此促进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共同建设,实现我国高校统一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主要以社会文化为基础,通过对社会文化的研究,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方向,保障学生在校期间可感受社会文化气息,避免学生步入社会后无法与社会文化接轨。首先,高校要吸取社会文化的经典之处,如构建网络图书馆、组织学术交流会;其次,高校可邀请社会专业文化建设团队,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相关建议,指引文化建设方向;最后,高校调查学生对校园文化的需求,以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建设校园文化。

二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笔者综合考量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对其进行了汇总分析,情况如下:

1.校园文化建设提高高校软件环境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逐渐提升了校园制度、精神、素养的建设,拉近了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距离,同时高校所处环境的地域文化课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参考,可见,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着实提高了高校的软件环境。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具备较强的文化基础,一方面要发展特色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要构建完整的校园文化,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势必会着重发展校园优势,保障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促使文化、科技等资源达到平衡的发展状态,进而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扩充,其在建设过程中,可带动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地位,利用校园文化提升高校的软环境建设,实现软环境的实际意义。

2.校园文化建设保障大学生综合化发展

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主要是提高高校在社会中的综合实力。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极其丰富,不仅表现在文化类型方面,而且在文化设施以及组织方面同样具备可观的效果。利用综合的校园文化,可培养大学生的多项能力,学生可在校园文化中,自由发挥自身的长处,例如: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技能特长,选择高校就业实践场地,部分高校已经将校园实践基地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项目,主要根据大学生的专业进行技能的培养,同时促进大学生更适应社会就业形势。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可促进提升大学生的基础能力,保障大学生综合发展。

3.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可发现高校运营中的不足之处,保障高校科教、人文、环境的和谐相处,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技能和专业,更重要的是心理和素质,优秀的大学生各项能力应和谐发展,保障大学生不仅可适应高校的文化生活,也能适应来自社会的锻炼。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实现高校和谐发展。首先,保障高校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促使高校在社会中可发挥实际的教育意义;其次,促进高校与学生的和谐发展,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据,保障学生在校期间获取高校多项有价值的信息,有效打造学生的形象,进而借助高校在社会中的知名度,稳定学生在社会就业市场中的地位;最后,提升学生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树立学生的社会道德,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风气。

三 结束语

校园文化不仅是高校建设的重点,更是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推进社会文化建设的进步。目前,我国高校特别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采取相关的建设措施,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基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势的要求,有效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

参考文献

篇7

一、高校艺术社团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艺术社团与学习型社团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艺术社团的创立和组建,是大学生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之下的自主选择,是自发成立的一个团体组织,在艺术社团中每一个成员都是自由、平等、独立的个体,学生们是不会允许出现任何官僚式的管理方式,所以,一般艺术社团都会是一种非常轻松和自由的环境与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学生们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便会容易产生非常新颖的观点和想法。除此之外,大学生艺术社团中是极具多元化的因素的,其原因就在于,艺术社团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家庭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习俗,这就会使得成员在研究同一个问题的时候产生非常多的不同的观点和理解,其解决的方案便会呈现出非常多元化的形势,这样的氛围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二)提高大学生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度,有助于培养和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就是大学生艺术社团中,占据比重最多的便是娱乐型社团,但是,尽管是娱乐型社团,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在结合当前社会中的一些焦点问题和社会时事来开展社团活动的,特别是理论性质的社团。这些性质的社团活动能够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更加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焦点问题,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和引导作用。比如,在汶川地震时,大学生艺术社团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精神的宣传工作当中,在学校内组织各种抗震救灾捐助活动;在奥运会期间,艺术社团更是通过各种文艺汇演或者知识竞赛的形式来积极宣传奥运精神,为奥运健儿加油助威;当前,大学生艺术社团又在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诸如微电影等等形式积极宣传“中国梦”,鼓舞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等等,这些大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成为促进和增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三)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

当代大学生有着非常广泛的兴趣爱好,艺术社团的活动更是五花八门、多姿多彩,大学生参与到艺术社团当中,经常参与内容多样、形式多元的社团活动,对于枯燥乏味的大学课堂学习生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调节,艺术社团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多元化的艺术社团活动,不仅仅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和审美能力,更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大学校园的生机与活力,大量学生艺术社团活动将智育、德育、美育、体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补充。

(四)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依靠的就是各种社团活动,由大学生自主举办的各种社员活动。众所周知,每一次的艺术社团活动必须要涉及到与校内和校外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比如策划活动方案、审批活动申报、联系活动场地、安排活动宣传、筹集活动经费等等,特别是针对一些大型的艺术活动,其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关系会更加复杂,作为艺术社团的成员,必须要一马当先,积极去与各方面进行协调和联系,在多次的组织与活动当中,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网便会逐渐建立起来,人际交往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当中得到不断的提升,交际经验自然也会更加的丰富。艺术社团活动,参加成员是非常的广泛的,其个性特征和教育背景都不尽相同,要想保证活动开展的顺畅性,参与者和组织者就必须要不断地进行交流与沟通,深入了解对方的想法和需求,在此过程中,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一种非常良好的取经之道。

二、关于实现大学生艺术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分析

(一)积极整合和优化各种资源

纵观我国当前各大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阻碍艺术社团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便是资源的缺乏,我们不能发现,大学生的数量虽然越来越多,但是,真正具有艺术特长和优势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整体数量中还是占据着非常少的比例,真正发自内心参与到社团当中来的大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必须要正视现实情况,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进一步优化和配置资源,保证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我建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改善:1.建立并健全社团成员的管理机制,施行科学的淘汰制艺术社团在招新时,必须要明确自己的招新标准,首先必须要在大学生的艺术特长以及学习成绩等基本方面进行限定与要求,保证社团成员的质量,如果,社团中出现了一些成绩比较差,也没有什么特长优势的学生成员,就必须要予以辞退。然后,必须要对艺术社团的主要负责人提出更高的标准与更严的要求,由社团全体成员进行决议,通过民主的形式选举出真正具备组织管理能力的积极分子,作为艺术社团的真正领导者。学校也可以根据艺术社团的实际发展情况,定期或者不定期来举办社团负责人的能力提升培训班,也可以组织举办社员交流会,让不同性质的社团来进行经验的交流与沟通。2.不断加大交流力度,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重要原则要想全面提高艺术社团活动的高质量,就必须要在引进来的基础上,积极勇敢地走出去,多在校外也就是社会领域进行拓展与延伸,多多争取参与校外公益演出的机会,全面提高社团成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多支持艺术社团的活动,多请进一些校外高水平的社团,来到自己的学校进行演出,让艺术社团的成员多多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多比较,认识和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促进艺术社团的发展与壮大。

(二)多请教专业教师,参与社团的指导与管理工作

第一,学校要加大对社团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专业的指导教师参与各种各样的外出培训与学习,全面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第二,想尽办法调动起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当前的大学校园中,艺术社团的指导教师都是特长教师来兼职管理的,特长教师本身就有着非常沉重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压力,在很多时候都没有办法去分身兼顾艺术社团的指导与管理工作,因此,我建议,学校必须要高度重视起这一现实情况,可以适时适当地减轻特长教师的教学任务,为他们创设一个相对比较轻松的工作环境,比如,把指导社团的课程也纳入教学课程的范围,给指导老师发放相应的课时费等等方法,并结合学生社团的活动情况,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其次,学校相关部门要指定相关的政策制度,保障社团指导老师的所应享受的合法权益,解除这些老师的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社团的指导工作当中。

(三)不断为艺术社团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

在提供物质保障的工作当中,我建议学校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着手进行帮助:第一,加大对艺术社团的建设投入力度,学校可以为艺术社团提供更大的活动场地与更好的活动条件,适当给予艺术社团更大的支持与优惠,为社员开展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物质保障是艺术社团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要加大经费投入,对于学校内部已经初步建立起品牌的社团要主动加大培养力度,从经费上面给予重点扶持,与此同时,更要积极创造艺术社团与校方企业联合活动的机会,多替艺术社团争取企业的赞助。

(四)正确看待和处理好艺术社员教育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首先,处理好艺术多样性与文化主旋律之间的关系。艺术社团教育与管理的主旋律中,必须要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艺术内容,提倡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全面提升校园艺术社团文化建设的水平与层次,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创造出大学师生喜闻乐见的艺术产品。然后,科学看待渗透与反渗透的关系。一方面对境外文化有选择借鉴,在交流中促进发展,另一方面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旗帜鲜明地做好防范和抵御其腐朽文化渗透的工作。最后,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提倡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便是保护好校园传统艺术风格,不断的进行创新与优化,深入挖掘出各大高校文化的重要社会价值,将高校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共同进入到当今社会文化市场。

(五)创建品牌社团

众所周知,每一个高校都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所以,在每一所高校中,其艺术社团也是有着很大的独特性的,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借助高校的专业优势,以此为基础,积极打造精英品牌艺术社团,全面提高艺术社团的品质,争取打造一支支具有强大和深远影响力的品牌艺术社团。

(六)高度重视培养艺术社团负责人

艺术社团负责人,是负责艺术社团日常运作的管理人员,负责人管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艺术社团的品质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起学生社团干部的建设工作。学校可以提供机会,让社团负责人定期参与专项业务培训,组织他们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学习,严格社团负责人的考察制度,对于考核不合格的社团负责人进行及时的淘汰。

三、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社团是当前大学生参与大学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和途径,艺术社团的数量与日俱增,其社团品质却没有太大的提升,我们必须要正视现实问题,及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参考文献]

[1]郑天祎,靳浩淼.浅析高校学生社团现状以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教育,2016,04:160.

[2]唐玉琴.高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分析[J].山海经:故事,2016,08.

[3]宋坚.加强高校社团管理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8:97-98.

篇8

一、艺术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环境文化建设

环境文化建设主要包含以下两点:一是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学生公寓、活动中心以及校园绿化等实体性物质环境建设;二是软环境文化建设,主要是以物质环境折射出社区亲和力,注重物质环境中的文化品位与艺术含量。通过建设与塑造良好的环境文化,可以营造出整洁、便利、和谐、覆盖范围广泛的文化氛围。因此,对艺术院校而言,和谐校园文化不仅属于物质形态范畴,而且还反映了院校的精神面貌。从这一角度看,环境文化是作为艺术院校的物质载体而存在的,艺术院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塑造离不开环境文化的作用。

(二)行为文化建设

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外在表现形式,包含了大学生们的普通文化活动、学习与生活等,是其行为、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全面体现,属于大学所特有的特征,是对大学生行为规范的高级规定。在艺术院校的行为文化建设中,学生的态度和行为都会受到影响,推动了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以及服务的实现,不仅能够为学生留取充足的个人空间,也能促进其与学校文化的融合,最终做到学生的个人行为和学校文化相融合。

(三)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主要体现于艺术院校的多项规章制度中,通过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内部及外部的行为、利益关系能够维持稳定,促进大学文化价值认同的实现。制度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发挥其作用,主要在于:一是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强制大学生们的行为,二是以潜在的默许鼓励大学生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艺术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本质上属于大学建设参与者价值观念的外在体现。

(四)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可以充分体现其文化参与者理想、价值等内容的精神要素,这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的,以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主导理念及信念来塑造出一种乐观、高尚的文化氛围,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参与者的管理;二是能够代表学校文化参与者心理、责任等内容的情感要素。这是从微观角度来看的,是对艺术院校参与者个体在文化活动等活动中形成的心理认知的体现。所以,在艺术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对宏观层面价值导向的掌控,同时也要重视对微观层面的个体情感的提高。

二、对艺术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塑造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育人理念,以人为本

在艺术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塑造的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这里的“人”,除了包含学生,还包括学校的教职工等。只有学生和广大教职工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学校内部管理人员和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加强,艺术院校的管理效能才能得以提升。艺术院校应该为学生的求知、素质培养以及专业技能训练等,创造适宜的环境,建立健全与学生培养相关的部门设置,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以制度确保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在艺术院校中,学生水平不一,多具备较强的个性,为了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塑造的步伐,必须以制度做保障。艺术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应该具备如下三个特征:全面、条理清晰明了、纪律严明。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必奖惩分明、纪律严明,保证学生能够逐渐在制度的影响下做到自我约束、激励以及自我管理。

(三)以党团组织建设来巩固群众基础

在艺术院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塑造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基层党团组织是核心主体,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及组织优势,为全体学生的培养提供服务。要加强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要组建高质量艺术类社团,融入学校自身特色。

(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型

为了提升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课程评价难度、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应设置与人文素质相关的课程;发挥艺术类院校的专业特点及人才优势,创新其文化建设形式,可以举办形式丰富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杨璨.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四川美术学院的调查分析[D].西南大学,2013.

[2]冯荣荣.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的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8):152-153.

篇9

二、校园中各种命名要有教育意义

一所文化氛围浓郁的学校,校园里的每一幢楼、每一个广场、每一条路,都会有它独特的名字。这同样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比如保山八中的金杯广场、蕴韬楼、文心楼、不墨轩(男生宿舍)、得渔轩(女生宿舍)、涵德院(教师公寓)等,其名字所反映的是学校“做有生命温度的教育”的办学理念。那种以其功能直呼其名的“教学楼”“男生宿舍”“女生宿舍”缺乏教育理念的渗透,应尽量摒弃。

三、校园景观要有故事

2015年6月,保山八中老师在下乡招生过程中,在山区偶遇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奶奶。在与其聊天的过程中,老人指着院子里一个上百年的石杵臼对老师和自己的孙子说:“我们农村人过年舂糍粑,一定要下力,舂出来的才好吃,孩子们读书也一样,要下力才有出息啊!”老师们很受启发,于是学校把这个村子废弃不用的石杵臼收集了24个在校园里做了一个“石臼园”,以铭记老奶奶的教诲。现在,石臼园已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文化景观了。

四、校园景观要能承载特定的历史

隆阳区的不少学校有特定的历史景观,特别是碑刻、寺庙、祠堂等,这是学校文化的宝库,学校领导要充分挖掘其文化价值,把学校的办学思想融入其中。如保一中的大成殿、实验小学的先师殿、第三小学、第四小学、杏花小学等,都有过去的祠堂、寺庙或会馆,都可以做些文化的文章。一些新建学校,也要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通过碑刻记述等方式来反映当地的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有些学校的一些历史遗迹是D级危房,按要求要拆除,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学校要与文物部门联系进行备案保护,另一方面,一定要拆除的,也要存留一些可以珍藏记忆的东西,通过重组、另存的方式,保留历史。

五、学校文化景观应赋予一定的教育内涵

隆阳区第七小学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做了一个水景观的假山,后来在我的建议下,在水流处放置了一块巨大的磨石和一根铁棒,组合成“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教育内涵;白塔小学则在水景观上放置了一块自然生成小洞的怒江石,从上而下的水滴恰好滴入洞内,形成“滴水穿石”的教育内涵。笔者拟用古桥铁链配三个圆环打造一个文化景观,取意“连中三元”,既承载当地历史,又表达对学生的美好期许,这也是一种文化内涵。

六、学校的建筑设计要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

其实,校园文化的魅力关键在于学校是否有明确的教育思想。以保山八中为例,人字形教学楼、书院牌坊、大门等设计,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方圆文化为主线的,也正是在这个主体文化设计之下,学校提出了“居正教育”办学思想。在最近新设计的综合楼中,同样体现了这个文化主线,以“八”字形为外形,八字形中间设正八边形通道,与教学楼形成呼应。

七、关于校园文化的识别系统

篇10

“礼”反映着人心的善良、真诚与对美好的憧憬,要让学生学礼、知礼,首先应该营造出崇尚礼仪的校园环境。在礼仪文化环境建设过程中,要努力让校园中的每一座建筑、每一面墙壁、每一条走道、每一处风景都传递出礼仪文化的真、善、美,时刻净化着他们的心灵:通过巧妙的校园环境设计,营造出更浓厚的礼仪学习氛围,如,楼宇、走廊命名、礼仪文化宣传、古今经典故事、诗词、名言警句的布置等,都可以成为礼仪教育的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礼文化。

二、构建礼仪师资培训体系,塑造礼仪典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个人的言行、态度、思想及品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应该重视构建长效的礼仪师资培训体系。

首先,礼仪教师的任用需经过精心筛选。学校应该建立一支固定的礼仪教育团队,任教礼仪课的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师德素养,有相对丰富的礼仪教育经验与培训能力,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并开展丰富的礼仪活动。其次,礼仪教师培训的方式方法要有实效性。学校不但要制定礼仪教师进修制度,支持教师积极参加礼仪理论、培训实践等进修课程,还应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支持教师到外校观摩礼仪课堂、讲座、校容校貌、班级文化建设等,借鉴、吸纳先进的教育经验、方法。此外,要树立礼仪典范,宣传表彰学习。

三、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营礼仪教育网络

礼仪对学生行为的规范作用除了靠学生本身的礼仪自觉性来维持,还要靠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监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应密切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定期组织家长会、家委会、礼仪道德讲堂、亲子活动、学生成长分享会、家访等活动,搭建学校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桥梁、提高家长自身的礼仪素养,让家长重视家庭礼仪教育,及时反馈学生思想动态与行为习惯。

作为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组建以校长为总负责人,德育副校长为组长,全体班主任与品德课教师为成员的礼仪教育团队。定期举办礼仪教育研讨会,这样才能让每位礼仪教师都能围绕校本课程实施进展与效果、学生反馈意见、提升建议等内容阐述观点,再进行集体讨论、研究改进策略;学校每学期还应邀请礼仪教育专家到校为全体师生开展礼仪讲座、技巧培训;聘请专家团队对礼仪校本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提出问题,不断改良。

篇11

一、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重要的、特有的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育人导向,主要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和制度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是长期形成、建立并被认可的一组群体文化。

社团文化是指学生团体在长期的精神财富活动中所创造的心理文化氛围和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活动的气候和物

理形态的学生社团的活动。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主要在教育指导下形成社会主流文化、社会风俗、习惯、规则、价值观等。

独特的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赖于一个由学生组织的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扩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社团文化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具体体现,是最独特的、最有影响力的社团活动的生命线之一。

二、传承交通行业文化是交通类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

交通文化是交通运输部门即行业的灵魂,是现代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实现快速发展中交通行业的重要精神支柱。交通运输行业从作为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文化角度来看,正是基于交通运输部门的交通文化的核心内涵。

2006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具有鲜明行业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交通文化。用文化和精神的力量凝聚全行业,使交通行业更加充满活力、不断开创交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交通职业院校作为科学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主要基地和培养高技能交通人才的摇篮,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传播和继承传统的交通文化,发展和创新先进的社会主义交通文化的重任。要保持在党引导交通文化的先进性,以便更好地反映交通职业学校的传统和特色,有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丰富学生的交通文化,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同时也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三、交通行业文化和社团文化相互融合是职业交通院校校园

文化建设的创新和特色

新时期,交通文化是社会文明文化和交通运输建设与管理相结合的产物,是新时期交通运输行业人群丰富高尚的道德观念,辛

勤工作,无私奉献,造福人民的时代缩影。职业学校必须继承交通行业文化的先进性,建设具有交通特色和社会主体价值相匹配的社团文化。

1.建设富有交通文化的社团文化必须明确学生是社团文化建设的主体

学生不仅是社团文化的建设者,也是社团文化建设的受益者。社团文化建设必须明确学生是主体,要紧紧地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团的成长、发展和建设,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社团文化建设多提宝贵建议,促使学生在参与建设中不断成长。

“要想做好‘事’,先要做好‘人’。”这已经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共识。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中社团活动作为学校隐性德育的途径,借助于交通行业文化的“润色”,“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等进行教育和熏陶,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特别是以专业为基础的社团活动,是学生最乐意接受和参与的社团活动之一。以交通运输行业文化背景为依托,让学生在他们喜爱的活动中感知职业所带来的幸福感,体验职业魅力,认识到团队的力量,接受交通文化的新理念。例如,交通行业类的学校内,学生汽车美容俱乐部活动的实践经验,可以来自于汽车专业维修店的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企业及其相应的文化。与企业合作交流的社团活动既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专业知识文化,同时又锻炼了学生人际交往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把相关的专业知识纳入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范围,在参观活动中增进企业员工和学生之间的了解,感受并接受着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理念,增进学生的职业道德感;开展职业实践活动,如,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大赛以及优秀学生作品展等,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

2.建设富有交通文化的社团文化必须完善建设队伍

首先,创建一支强大高素质的社团干部队伍,它是职业院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加强社团队伍建设,需要建立严格的选择机制和完善的考核机制。同时必须关注社团干部培训的质量和对社会的影响。社团干部沟通技巧的提高,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社团干部服务意识的提高,保持优良的专业水平都是完善社团队伍建设的必要因素。

其次,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专业化的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社团文化建设的核心。加强社团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1)加强自身专业文化素质提高,从思想上破除将学生社团活动当作一种重担的观念;(2)以专业指导为主,让社团实践活动办得更好、更专业、更有吸引力,真正起到锻炼学生,有益学生的目的;(3)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凝聚人气,提高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影响力。

3.建设富有交通文化的社团文化必须突出建设特色

将“社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色引入社团文化建设当中。高职院校的社团文化不同于高等教育,要彰显自身的特色,就必须走社企合作之路,发挥优秀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影响。首先,社团活动的场地建设要最大限度地体现行业特点。其次,社团活动的内容是突出交通行业特色,弘扬交通文化底蕴。在社团文化建设中结合交通行业的自身特色和具体环境,科学定位,突出个性,要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潜能得以发挥。在参加社团多层次的文化活动中清楚地认识自身价值,实现自己的个人潜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不同的文化活动中发挥能力、实现自我。

4.建设富有交通文化的社团文化必须优化建设环境

首先,在校内社团活动中心和校外活动基地精心设置与专业特点紧密结合的标语警句和交通行业内劳动模范的事迹,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良好的氛围。其次,注重社团名字的设计和日常活动策划。社团名字的设计和日常活动策划要充分融合交通文化,要尊重学校的发展历史和现实,赋予社团活动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时代特点和办学特色。

篇12

一、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介绍该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优秀案例,给其他学校提供参考和交流,并对该校体育文化活动现状进行总结和提出建议,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2000―2016年间有关校园文化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校园体育人文等内容的文献资料;通过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领导、老师的帮助搜集了该校有关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文档、图片、视频等资料,并进行了归纳总。

(二)实地观察法

本人作为体育教师,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学校体育教师的角度,对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进行观察。

(三)访谈法

对学校领导、老师、学生进行访谈,记录他们对我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看法,总结归纳。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课

高一高二的体育课按选项教学上课,项目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毽球、健美操,根据文科班理科班男女生人数不同结合他们感兴趣的项目来安排体育项目。高三按班上体育课,开展拓展活动,例如:跳大绳、竹竿舞、挑战大魔王等,通过有趣的拓展活动,让学生一起运动,并调节心情、释放压力 。

(二)创新课间操

我校课间操并不是做广播操,而是跳街舞。10:15分铃声响起,各班同学在走廊排好两列纵队,下楼后小跑到自己班级的位置。整理好队伍后开始跳第一遍街舞,第二遍街舞还是同样的音乐,但是高二高三的班级每个班都跳不同的动作,此起彼伏精彩纷呈。在高二上学期的时候,会举办高二年级自编操比赛,由各班的同学创编自己班独特的一套动作,全班同学都要学会,并且一起编排队形和开头结尾的造型。这个活动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了班级的团结和凝聚力。

(三)运动队、第二课堂

我校有体育老师12名,分别带领8支运动队,包括:男子篮球队、女子篮球队、足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健美操队、田径队、网球队。第二课堂开展了这些体育项目:篮球、足球、网球、健美操。

(四)体育社团

我校社团共有28个,体育类社团有9个,分别是:篮球社、拳击社、跆拳道社、乒乓球、拉丁舞社、羽毛球社、足球社、街舞社、啦啦队。校团委学生会社团部对这些社团进行管理,每个社团都有一位指导老师,每个社团创立时就要求有10名以上成员和社团规章制度。要求每个星期至少开展一次活动,并有社团部的同学进行监督管理。在体育节的时候,体育类社团会协助相关项目的比赛做好裁判工作,充分发挥体育类社团的功能,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

(五)体育节

1.体育节项目安排

我校体育节前后历时一个半月,除了运动会是在周五一整天,其他项目开展时间都安排在周一至周五下午第八节课下课后16:45―18:30。

学生项目包括:高一级男女子定点定时投篮、高二级女子定点定时投篮、高三男女子定点定时投篮、高一级乒乓球单打、高二级羽毛球单打、高三级夹排球接力赛、高一高二高三级跳大绳比赛、高二级男子三人篮球赛、高一级流行健康街舞比赛、高二级自编操比赛、田径运动会。田径运动会项目包括:100米、400米、800米、1500米、跳高、跳远、铅球、4*100米。

教师项目包括:教职工乒乓球单打比赛、教职工毽球团体对抗赛、教职工跳大绳团体赛、教职工羽毛球双打比赛、教职工8*50M接力比赛(在运动会开展)。此外,还会在下学期开展教职工排球赛。为了形成教职工参加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学校工会组织了各种运动小组,包括: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毽球、瑜伽、拉丁、跑步等等。为了促进教职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学校制定了鼓励教师运动的《教职工为健康加分积分奖励方案》。教职工参与校内外体育活动或比赛、与校外交流体育运动、在学校做体育活动的工作人员或裁判都可以获得加分,每个学期末进行分数统计,并根据分数向教职工发放纪念品,包括日用品和运动器材。运动小组的形式和健康加分方案有效的提高了学校教职工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2.奖励办法

运动会的项目在运动会当天进行颁奖,比赛完成绩结果出来后在田径场中间设置的颁奖台进行现场颁奖,奖励前八名,前三名可以获得具有本校特色的金银铜奖牌,并由校领导现场颁奖,广播通知班主任老师前来一同拍照留念。其他项目也是奖励前八名,在课间操时间进行现场颁奖。现场颁奖的形式、领导老师合影、让学生登上领奖台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荣誉感和满足感。

体育节是一场健康的、团结的、友谊的盛会,充分展示了师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良好素质和精神风貌,对进一步激发师生对体育的热情,丰富广大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体育节中贯穿人文体育

1.体育文化宣传

体育节期间会在体育馆和运动场地挂横幅,在教学楼楼下宣传栏张贴宣传海报,内容包括:体育节开展的项目安排、体育节成绩公布表等。宣传途径还包括:学校宣传栏、校园广播、学校图书馆、学校微博、学校微信推送号。

2.体育讲座

邀请体育专家、大学教授、专业运动员等人士来学校报告厅做一场体育类文化讲座,学生们自由参加。会提前制作海报对讲座进行宣传。

3.与图书馆合作推荐好书和视频展播

体育节期间图书馆推出体育节推荐书目:六中体育节人文体育系列之图书馆体育专题书目,张贴在高三教学楼一楼宣传栏,列出了六中图书馆目前馆藏中一百多种体育专题的书目,这些图书在体育节期间将集中放在图书馆二楼公共阅览室的体育专题书架中,供师生阅览外借。

选取优秀体育明星视频在报告厅展播,播放时间安排在17:00首播、17:45重播,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时间自由参与观看,视频内容丰富多彩,例如:第一期:网球明星李娜,破茧而出――李娜的故事;第二期:篮球明星科比;第三期:足球明星内马尔――变换自如的至宝;第四期:百米飞人博尔特。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我校校园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体育节项目丰富,历时一个半月时间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但是体育节过后,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减少,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够。

2.体育宣传也只在体育节期间,其他时间的宣传不够,并且体育场馆和校园内缺乏体育类的标识、标语和挂画等等。

3.体育项目发展不均衡,有些项目发展的较好,喜欢的同学众多,例如篮球、羽毛球。有些项目参与的学生非常少,例如:排球、毽球。

4.体育精神的教育和宣传不够,从课间操和跑操中渗透体育意识教育。

5.样样运动都想发展,但是特色的项目没有形成,没有突显出来。

6.与图书馆合作效果好,体育书籍与体育运动结合,文化与技术融合。

(二)建议

1.提高体育教师人文素养,在体育课、课间操、训练中渗透体育精神、体育文化。

2.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和社团的作用,协助学校宣传体育精神、体育文化。

3.保证足够的体育场地给师生开展体育活动,增加体育标识、标语、挂画,增加体育文化氛围。

4.上学期开展体育节,体育活动已十分丰富,在下学期也可以合理开展一些体育比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5.继续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体育书籍和视频等资源通过宣传可以更好的支持体育运动技术,促进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 任莲香,刘晚玲.CUBA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02-105.

[2] 杨晓捷.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W版).2002(4):96-98.

[3] 葛丽华,列刚.校园体育文化概念之辨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6(4):49-71.

篇13

一、以人为本,夯实校园文化建设基础

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充盈着学校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它能公开或潜在地给全体师生一种精神力量的感悟、吸引、熏陶和体验。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人为本,系统推进,和谐构建。

1.物质的构建基础

包括校园环境、教学设施设备及教育者所创造的产品等,可通俗地理解为学校地理环境、建筑物的布局、风格、时代特征,校园硬化、绿化与美化等主要硬件。其中学校的办公环境影响着教职工的思想情绪与工作效率,教师办公室的配置要充分体现现代、简约、便捷的理念;学校的学习环境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愉悦度与合作探究精神,教室布置要尽量宽敞、明亮,富有个性和文化气息;学校的生活环境与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密切联系,要温馨宜人,健康向上,体现良好的舒适度。美的校园形象给予人感性的“美的愉悦”,从而达到实现理性的“美的行为”的目的。整个校园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板报广播,我们都要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实现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目标。

2.制度的保障层面

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发展规划、运作机制、实施策略等方面在规章制度上的综合体现,主要实质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有机结合,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保障学校教育工作发展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学校规章制度的生成要坚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所有的体系设计和操作规则要在规范人、教育人的同时,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激励人、解放人。二是开放民主的原则。要秉持开放的态度,吸纳更多的经验,集中更多的智慧,整合制定出更有效的学校制度。比如可通过对外开放,借鉴吸收国内外众多学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的先进经验,吸收专家学者和社区群众的意见;还可通过对内开放,鼓励全校师生积极主动提意见、建议,让他们从学校制度的执行者和服从者,成为具体制度的设计者和参与者。三是与时俱进的原则。要不断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加以修正,加以完善,比如当学校的每个成员都能根据既有制度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时,原有的规范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时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规范和要求。

3.行为的表现形式

教师、学生的行为文化是广大师生在教育教学、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动态文化,是校风、教风、学风与学校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形式。教师的职业道德、角色认同、行为风范、价值取向及情绪的反应都属于教师文化,影响着学校的传统与价值观。教师文化的构建应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幸福感的形成为根本,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学生的学习态度、风格、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心理健康等都属于学生文化。学生文化的建设应坚持“育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学校要持续推进课堂改革,在课堂中引入活动课程的意识与思想,力求突出教学空间的开放性,搭建学生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要实施弹性课程制和选用丰富的校本课程,通过举办各种社团活动,开办第二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创造提供辅助条件,以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高尚人格的形成。

4.精神的引领高点

精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在学校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由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学校领导者的管理哲学共同孕育而成,体现了学校独特、鲜明的经营思想和个性风格,反映着学校的理想信念和精神风貌。精神文化具有一定的约束功能,其通过宽泛的培育和倡导,逐渐内化为广大师生的个人价值观和道德追求。一旦师生的个人行为违背学校的信念,公共意识的压力和公共舆论的谴责就会不期而至,本人心理上就会感到内疚,从而自觉主动地纠正错误行为。因此,优秀的精神文化,可以有效降低学校的运营成本,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大力倡导“精诚团结、协同协作的团队精神,严谨笃学、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以身立教、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敢拼会赢、干事创业的进取精神”,构筑了我校教师队伍共同的精神家园,营造了大音希声的学校德育“磁场”。

二、点线结合,推动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卢梭曾经指出:“学生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使他在不知不觉中继续不断地丰富他的记忆,从而增进他的判断能力。”如果说校园文化是一本书的篇章,那么班级文化就是具体的组织语言。以班级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以“点”串“线”,繁荣和发展校园文化,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应。

1.设计班级管理目标

(1)班级奋斗目标。班级目标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它是班级未来发展的一种预期,集中体现了班集体的行为观和价值观。班级目标包括远期、中期、近期目标,以及阶段性的具体目标。班级目标的确定,要始终坚持人本教育理念,充分调动所在班级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激发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制订的积极性;要紧紧贴近学生的现状,特别是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现实需求,充分考虑“门槛效应”和“超限效应”;班级目标一经确定下来,不可随意改变,要理直气壮地贯彻执行,使之逐步变为班集体的自觉行动。

(2)班训与班级公约。班训是班集体思想意识、日常活动所应遵循的一种准则,通常以一组言简意赅的短语加以概括、总结和提炼。班训的提炼可以与班徽的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谋划、同步生成,凸显其韵律感和画面感,让原本生涩的字眼活灵活现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律己性和他律性。比如“爱校爱班、敦品励学”。班级公约是班级实践活动所应遵守的具体制度,它是班训的具体、外在的表现形式。班级公约的生成要符合全体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当家做主的权利;班级公约的具体条文要与班情、学情息息相关,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科学性、操作性。

2.布置班级育人环境

(1)班级硬环境。“开垦”教室四周的墙壁,力求教室的每堵墙壁都会“说话”。重点建设好班级“八个一”环境:①一面国旗、一句誓言;②一张学生行为规范;③一幅黑板报;④一个学习园地;⑤一份报纸;⑥一个图书角(好书交流站);⑦一个卫生环保角;⑧一个时钟。环境布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主题鲜明,富有挑战性和个性;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要经常更新充实,始终保持对学生的引导激励作用。

(2)班级软环境。推广使用文明用语,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语言风格。组织开展班级“文明用语”评比,让学生动手收集有关文明的名言警句,或自创、书写文明用语,由学生集体讨论评出“言简意赅情浓奖”、“最佳寄语奖”、“最佳文明用语奖”等奖项,获奖作品在班级宣传栏展出。在日常上课、谈心、家访、主题班会、班级活动等场合,引导使用文明用语,定期评选“文明少年”。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行为特征,甄选10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诸如“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耐心倾听别人讲话”、“节约每一滴水”等,连同“学生行为规范”等一并展出,使之成为班级全体学生的日常行为准绳。

3.安排班级主题活动

(1)教育感知活动。这类活动主要有班级例会、主题班会等形式的班级管理活动;也有诗词朗诵会、文娱晚会等形式的寓教于乐活动;同时也有作业展览、学习经验交流、课外阅读等形式的学习活动。活动形式比较直观,活动的外在表现比较传统,活动的发起主体要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好网络平台,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心灵互通,充分发挥这类活动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功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知、情、意、行。

(2)实践探究活动。实践探究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观察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的有效途径,实践层面的活动形式有:我是“父母的小帮手”、“假如我是老师”,“人人争当爱心志愿者”、“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小小记者站”等;探究层面的活动形式有:社会调查、小发明、小制作、小种植、小养殖等。这类活动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习惯,掌握生活自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基本技能。

4.营造班级和谐氛围

(1)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反对以预设的、人为的、外在的教育目的支配教育,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倡导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班主任、科任老师要走近学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聆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相信他们的能力,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闪光点”。“亲其师,信其道”。要引导学生以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位老师,学会与老师沟通交流,正视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关心和爱护,有助于形成一种稳定、融洽的班级教育秩序。

(2)生生之间的竞争和互助。“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首先,要选拔好班干部,组成班集体的领导核心,带动全班同学为实现班集体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其次,要教育帮助全体学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权利与义务关系,懂得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学会合作与竞争。再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班级中那些最具有影响力的学生,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协调好生生关系。最后,要关爱“后进生”,组织开展各种互助活动,维护班集体的完整。比如通过举办“珍惜自己、奋发向上”的生日集会,让“后进生”充分感受班集体的温暖,自觉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格;通过开展“一帮一”、“我与对手比高低”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和竞争精神。只有建立起和谐的生生关系,班级文化才能形成真正的生命力,班集体才能成为全体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

[1]赵国忠,主编.校长最关键的管理智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4.

[2]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2009.1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