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计算机硬件教学反思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差异性”教学的背景
1.学习态度的差异性
笔者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差异,可分为主动型、非主动型、被动型三类。不同类型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师教学的要求以及完成任务的情况均有较大差异。如果我们教师对不同情感水平、知识水平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统一进度、同一方式的教学,则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或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网络上、游戏上;而基础差的又会“吃不了”,加剧他们厌学的情绪。
2.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中职学生大多数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比较差。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更有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在课堂上无视纪律,在计算机课上一点都不愿意动手。而有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比较熟悉,因为他们喜欢上网、打游戏,从而没有心思花在学习上。对于计算机基础这门课,关键是动手操作,所以在课堂上这部分学生能很快就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完成之后就想着打游戏,从而导致其他在学习的学生心神不定,不能及时掌握课堂知识,这就导致笔者想进行“差异性”教学的研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二、“差异性”教学策略
学生之间诸多的差异性使《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采取“差异性”教学手段势在必行。这也是目前改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那如何开展“差异性”教学,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差异性”教学呢?我有以下一些观点。
1.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对于有学习挫折感、厌学的学生,最佳方法就是唤醒他的学习兴趣。但兴趣从何而来,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感受自己的进步,学习有进步才会有兴趣,有兴趣就会感受学习的快乐,学习的挫折感才有可能慢慢减少,厌学的情绪才会消失。行为科学认为,对人的激励必须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来实现。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教师给他信心,他就有信心取得成功,就会去努力。教师要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比如获得表扬的机会、阶段学习目标的达成等,这样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对教师的指导也会欣然接受。如果失败,会使部分学生产生放弃或逆反心理,极易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
比如,在学习Word 2003这一章节时,正好快到圣诞节了,笔者就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点自己做一张卡片送给父母、老师或者朋友。做完后笔者用打印机帮他们打印出来,让他们把卡片送出去,设计得特别好的卡片还贴在教室里供大家欣赏学习,学生的热情特别高涨。
2.实施任务驱动,精心设计任务内容
任务的目标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大纲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教材中的每一章或每一个具体的实验设计成一个个任务。每一个任务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或者包含着由旧知识引申而来的新知识,对学生而言,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在设计时,笔者把任务分配成“基础任务”“提高任务”和“挑战任务”,即低、中、高三个层次。“基础任务”是指学生能进行本节课上最基本的上机操作;“提高任务”是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很少的电脑操作,需要学生动点脑筋的;“挑战任务”则是能让学生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操作,能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统一,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此时就能进行一些复杂的操作尝试,进而探究一些未知领域,即自主创新了。通过这些任务来鼓励学生层层推进,从而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计算机操作上都能得到提高。
例如,学习PowerPoint 2003这一章节时,在讨论的过程中,更容易被学生自己的探索性实验所验证和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试验了解不同的动作方式所带来的动画效果差别。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开发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思维。在课后,我还鼓励学生用PowerPoint 2003给我做课件,真的有学生主动找我并且还帮我做了一个不错的课件,并应用于课堂中,这给了学生极大的成就感。
3.小组合作让学生帮助学生
小组合作的方式就是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知识接受能力会有差异性,有些学生接受快,动手能力强,有些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慢,动手能力较弱。这就可以让那些对计算机操作比较熟悉、学有余力、素质过硬的学生作为组长,而基础较差的学生作为组员。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一个组长配2~3名组员,让操作能力较强些的学生做组长,并在上机座位上做相应的调整,尽量让每组集中坐在一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布置完任务后,小组合作完成,当学生有困难时,组长可在同组中进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再进行指导。通过这样,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互相提高。实践证明,这样不仅可以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适应教学的进度,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而且也让基础好的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掌握知识,能力与自信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学生完成效果检验与差异性评价很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学习者的差异,学习内容的不同,同时,在评价体系上也要相互协调补充,我们要针对每个学生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催化剂。“小组评价+个人评价”是不错的评价方式,符合多元特点,评价真实、全面。任课教师先对每一小组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进行评价,然后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审查,每一次评选出若干优秀小组和若干件优秀的作品,让全班学生共同学习参考,并布置若干个类似的新任务供学生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相互学习,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于作品中比较共性的问题,则通过课堂进行分析和解决。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检验的过程,实际也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清学习思路的过程,一个帮助学生排疑解难的过程。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单能上好课,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学生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如果计算机教师基础扎实,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应答,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从而促使思维活跃,进入最佳思维状态。
四、实施差异性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划分到低层次的学生,我们不能歧视他们,相反,我们应更多地给予他们鼓励,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要注意教学的灵活性
教师切忌把任何一名学生长期置于低层次中学习,对于低层次学生,我们要鼓励他,让他知道自己能够完成更高层次的任务,否则会对他心理的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3.要注意各层次的连续性
篇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环境中去体验。建构主义中的抛锚式教学法,主张课程要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个真实事件或问题被比作“抛锚”。
抛锚式教学法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组成。
二、抛锚式教学法在计算机硬件系统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笔者通过前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总结和反思六部分按照前文中提到的抛锚式教学法来设计计算机硬件系统这部分课程。
(一)前期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计算机硬件系统,主要包括主机系统、输入输出设备,主机内部重要的部件主板、CPU、内存以及各种接口等为本节课的重点。
2.学习者分析
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其各部分零件的实物及对应的功能不太清楚,所以将本次课设计成动手实践课,由学生自己打开机箱,通过自学课本、上网查阅资料以及相互讨论的方法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主机内部主要认识主板及主板上安装的若干芯片接口卡槽、CPU、内存、各类存储器以及各种总线与接口等,掌握各部分主要功能,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培养学生通过浏览资源网站,获取信息、加工整理信息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概括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查阅课本、网上搜索资料的过程,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协作研究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计算思维和研究探索精神。
(三)教学策略
学习方法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学方法运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中的抛锚式教学法:教学资源包括计算机主机若干、网络教学环境。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参考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中的抛锚式教学法,整个教学过程按照抛锚式教学法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五个环节来实施。
1.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利用台式机的主机,给学生们创设一个实践探究的情境;学生活动:观察主机内主要硬件设备,思考各部分功能;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境中发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确定问题
教师活动:分配主机,布置本节课任务:通过自学查阅课本或网上搜索相关资料熟识计算机硬件系统各部分构成及其作用;就近3人结组,小组内竞赛,分别轮流对照主机指出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组成各部件的名称与实物的对应,并说出各部件的作用,看谁用时最短;学生活动: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开始拆卸主机,认真观察内部组成,积极思考主机内部重要部件、CPU、内存条等重要组件的实物识别等问题:设计意图: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的接受任务。
3.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维持基本的课堂秩序:学生活动:首先通过自学课本知识进行计算机硬件系统基本构成和主要功能的学习。然后通过在网上查阅相关图片或者视频资料来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协助学习
教师活动:维持基本的课堂秩序,对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指导答疑;学生活动:对个人仍然存在的疑问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找老师答疑;开始小组内竞赛;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互评和自评;学生活动:按照学习过程中同学表现进行互评和自评;设计意图:通过自评和互评,帮助学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五)教学评价
即教学过程中的“效果评价”。
(六)总结和反思
篇3
1 概述
计算机硬件类课程在高校计算机专业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从逻辑角度和应用角度为学生阐述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在计算机硬件方面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学生今后应用技能的提升奠定基础,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且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1-3]。因此,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是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由于这类课程理论性较强,大多数高校的硬件类课程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导致硬件类课程的教学一直是计算机学科体系结构教学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
计算思维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于2006年在ACM的会刊上提出来的。他指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它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4,5]。计算思维使用约简、转化和仿真等方法,利用启发式推理,采用抽象和分解处理庞杂任务的手段,将一个看似极其复杂的问题转换成一个个易于处理的小问题。也就是说,计算思维就是通过人的思维进行计算,即人通过特定的思维活动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充当媒介的作用,它是人和机器相结合的产物[6]。
计算机硬件类课程作为计算机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其理论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较强,面对这样知识庞杂而又抽象的课程,融入计算思维的理念,对其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灵活的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能成为必然。
2 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2.1 引入关注点分离方法,整合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硬件类课程主要涉及电工与电子技术、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微机原理、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这些课程看起来比较分散、自成体系、教学内容抽象,是教师最难教、学生最难学的课程。关注点分离是计算思维的方法之一,它将复杂抽象的问题合理分解成具体的小问题,再研究各个小问题的不同侧面,形成关注点,然后汇总各个问题的结果,形成解决方案。在大学计算机硬件类课程中,引入关注点分离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可以使得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教师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选择以Windows NT操作系统的功能为主线,将课程所有的知识点(进程管理、进程调度与死锁、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融入到具体的实例中,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知识点分散零乱、难以理解,让学生在学习操作系统课程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在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80386CPU的指令系统及设计为主线,将主要知识点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中断以及接口电路设计贯穿其中,这样既浅显易懂,又形象生动,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他硬件类课程的教学也基本采用关注点分离教学法,教学效果良好。
2.2 利用启发式教学,体现计算思维
启发式教学是针对传授的知识,先提出一个源自实际生产生活的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探讨分析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在该过程中讲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理论和方法。以操作系统课程中的进程同步为例,这是进程管理部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先以典型的司机—售票员问题导入,与学生共同探讨在公共汽车上司机与售票员的相互合作关系以及合作的先后次序关系,分析两者的相互制约关系,从而得出使用信号量机制解决进城同步的方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局域网组建是教学的重点,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首先以日常实验室局域网的组建情况为例,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室局域网的工作原理,共同探讨一般局域网的组建方法,从而得出在实验室组建虚拟局域网和实际局域网的实施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2.3 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训练计算思维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让教师和学生围绕任务展开教学活动。这种模式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设计任务、呈现问题、辅助任务实施和总结评价,学生通过明确任务、分析问题、交流和反思训练计算思维,培养和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数字逻辑课程为例,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呈现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具体的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与实现。学生以每组3—5人自由组合,每组选出负责人,教师通过展示往年学生的设计作品,向学生提供部分选题作为参考,学生也可通过调研自行选择一些有意义的与课程相关的电路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关注点分离方法将组合逻辑电路审计分解为简单的小问题,然后以设计成果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课程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并应用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在教师的实时指导下,明确任务,分析问题,各组学生分工协作,定期交流,通过查阅资料和调研等途径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任务后,通过展示和自评,并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总结点评,帮助学生拓展所学知识,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3 教学效果考核
考核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随着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课程的考核评价模式也应随之改革。根据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必须打破传统的只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的考核评价模式,建立真正体现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考核评价模式。传统的考核评价方法是:学生成绩=平时成绩×20%+理论考试成绩×80%。改革之后,学生成绩=平时成绩×10%+理论考试成绩×45%+实验成绩×45%。实验成绩就是学生做实验完成具体任务的考核成绩。可以看出,改革之后的考核评价模式增加了实验成绩,重点考核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表1是近几学年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改革之前和之后我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平均考试成绩。
从表1可以看出,在计算机硬件类课程中贯穿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之后,学生的考核成绩明显提高,而且通过对两届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课程改革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4 结束语
计算思维作为人类的三大思维方式之一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文给出了融入“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围绕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模式的改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领会并掌握计算思维方法,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创新协作能力,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这种教学模式所传授的思想和方法,将广泛应用于计算机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中,这将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专业其他相关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50-53.
[2] 蔡启先, 蓝红莉, 阳树洪. 计算机组成与汇编语言[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3] 蔡启先, 蓝红莉.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学习及实验指导[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4] 周以真.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3(11):83-85.
篇4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1. 教学内容滞后
现阶段很多教师不注重教学,随意安排实验内容。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指定几个习题让学生完成;或者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完成实验。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缺乏详细的实验指导用书,缺乏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2. 教学方法落后
传统教学方法多采用经典教材,详细讲解课程中的各项内容,甚至每个操作步骤都要逐条讲清楚。久而久之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校教师还沿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通过黑板讲动画、讲文稿排版等,教学效率低下。同时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常用演示法,学生好像会,其实只看到表面操作,不明白为什么。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优势,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一般采用教师讲一次,学生上机实践一次,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学生上机时已忘记教师讲过的大部分内容,教师再重述一次,占用学生的上机时间,缩短实践时间。计算机专业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如果只注重理论忽视实践操作,或者只注重上机操作忽视理论教学,都不能很好地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完成计算机教学目标。如组装维护教学中,教师只讲授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参数、型号等,学生不动手实践是无法掌握组装维护技能的;教师只注重学生的练习实践,学生不明白计算机硬件知识,就无法科学地判断硬件故障,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4. 计算机硬件设备落后
很多中职学校由于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给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大都是落后的,如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师多讲授Word排版、制表及Excel表格计算,学校没有专门的设备供实习,很多学生不会使用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很难与企业需求相符合。再如组装维护教学中,学生实习用的大都是老式计算机,而计算机硬件更新速度快,计算机硬件性能、结构与样式有很大差异,这会造成学生学习与现实应用的差异。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
1. 改革教学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高要求,就计算机专业人才来说,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独立接受、处理信息的能力。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教师不仅要详细讲解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更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从“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起引导、组织作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 改进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计算机教学实践性、操作性强,在教学中尽量避免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视频教学,使原本静态的板书内容变为动态的课件,使枯燥的知识形象化,更易于理解。同时课堂教学中要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演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实践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或者开展多种技能的竞赛活动,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强,喜欢组装维护课程;有的学生对画画感兴趣,喜欢平面设计课程;有的学生喜欢网页制作;有的学生喜欢动漫设计等,而课程教学大都以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主,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此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计算机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在竞赛中发现自身不足,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由于计算机专业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为了保证学生掌握最先进的知识与技能,要注意产学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确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完善考核方法
计算机专业实践性强,笔试考核无法全面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可能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所以,要完善计算机专业考核方式,凡是与实践课有关的课程,以实践考试为主,笔试为辅,综合评定成绩;对一些可以建立试卷库的课程,要随机抽题考试,做到公平、公正;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设计项目考核方式,如网页设计、平面设计等,按照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评定成绩。这样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法,能引导学生根据评价方式反思自己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4. 优化课程体系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要紧跟时展步伐,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合理安排课程,突出实践性教学。对于专业课程可以采用必修与选修方式,对实用性强的课程如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网页设计、动漫设计等可以作为必修课,其余的可以作为选修课,规定最低选课限制。同时对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提高培养目标,增设一些计算机语言开发类课程,同时也可以根据行业对人才的新要求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5
1.决定计算机硬件档次的因素是什么?通过市场调研了解目前单位和家庭个人计算机的配置主要有哪些。
2.如果由你来选择配置计算机,你会怎样选择?为什么?
3.目前单位和家庭个人计算机经常出现的硬件问题有哪些?你知道如何解决吗?由此,你能否考虑到新计算机配置时要注意的问题?
4.给你一些计算机必要的硬件,你能否组装出一台可以正常使用的计算机?你能否预计在安装过程中将会出现的问题?如果有,如何解决?
5.在拆、装计算机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6.在计算机硬件出现问题时,主要通过哪些方法解决?
7.计算机不能正常运行,一定是硬件的毛病吗?举例说明。
8.你认为今后计算机将有哪些新的功能?
三、教学构想
职业学校学生所学内容,最关键的是要学以致用。如何组装一台计算机是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重点及后续维修课程的基础。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们强调市场调研,通过调研了解目前单位和家庭个人计算机的配置主要有哪些,用户对计算机配置如何选择等等,从而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贴近生活,使学生所学真正能服务于实际生活。本节课是职高一年级的内容,针对职高学生的心理和认识特点,在本节课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探究活动以问题的形式放在课前进行。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组基本是按照学生的意愿进行,但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因素,尽量做到公平分配。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①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目前单位和家庭个人计算机的配置;②通过网络查阅有关计算机硬件的知识;
在课中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展开对计算机拆装的学习。我们采用细拆快装的方式进行,通过竞争的方式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使其个性、特长自由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通过市场调研了解计算机组成及各部件的名称和作用;掌握计算机拆卸的步骤,会熟练拆卸一台计算机;能够根据用途开列计算机硬件清单;会初步根据需要组装一台计算机。
2.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加强个别指导;通过合作交流、课件演示、学生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计算机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加深认识所学专业,培养专业归属感;培养对知识的探究、分析和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培养独立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解和分析;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以及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工作责任心,树立产品质量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过程
1.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机拆卸和组装的过程;教学难点:拆卸和组装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解决。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分步展示所列问题,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操作,并利用助学网站,对每组的计算机进行拆卸,并对所拆卸的各部件进行登记,详细记录各部件的相关信息。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及时上交到老师手中。通过竞争的方式,各小组快速将拆卸的配件进行组装。在装机过程中老师强调细拆快装,突出学生拆机过程中的仔细程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快速安装,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对学生结合拆装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每个小组由代表发言,总结得出结论。通过解决拆装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了解解决硬件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学生活动和查阅资料,得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关系,对计算机维修知识进行适当拓展。
3.学生评价:学生分小组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知识点进行补充点评。
4.课后延展:要求学生结合本次项目所学知识,分别通过书本知识或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列出组建3500元左右的电脑、5000元左右的电脑的配置清单,并能写出一种方案的详细组装过程,列出配件清单,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和组装方案,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到生活实际中。
六、教学反思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提出中心问题转化为任务分解成序列任务完成序列任务、解决序列问题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在激活阶段,教师通过激活原有知识结构或提供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做好学习准备。在展示阶段,教师指导学习者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加以联系,理解新知识。在应用阶段,教师辅导学生进行应用活动,让学生进行练习尝试。在整合阶段,教师鼓励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反思和创新。本课程在导入新课时所提问题来源于生活,教师通过激活旧知导入新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展示新知识点,在老师进行理论指导、技能辅导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学生在这种研究学习中,主动性最强,学习效率也较高,得到的启迪也最大。在教学中,有小组间的交流,也有集体的交流,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为进入深层次的学习提供了基础。通过本次教学实践,反思平常教学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的编排上:教学领域更宽广
传统教材中的内容都相对集中安排,把内容相同或者思路相近的编排在一起,其目的就是方便教师教、利于学生学。这里的教和学都是从理论的角度出发的。而项目化的教学方式,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样更切合职业学校学生的认识规律,更加体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注意使“解决问题”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应该把学生努力引导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来。
2.内容呈现形式上:联系现实更紧密
传统教学的重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理论,因此不给学生提供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形成问题的机会,而是把整理好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的任务就是简单的“学”。大多数情况下,呈现给学生的问题表现为结构规范化、条件明朗化、答案唯一化。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调研、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再用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多次的训练就能提高学生从身边的客观环境中、从现实的生活中提取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6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工具,计算机硬件的组装与维护已成为一项常用的技能。目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中职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对学生实践技能要求较高,教学受到教学设备、环境以及教学方法等诸多因素方面的影响较大,在实际教学中一旦实验不能到位,往往会导致教学中理论知识大于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在此情况下学生就会表现出对所学不感兴趣,使得学生在实践中面对简单的计算机硬件维护问题时束手无策,而要缩小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计算机维护技能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就需要在明确中职学生应具备的硬件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项目设计,弥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硬件实践技能。
1 课程分析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中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各组件的性能及指标、组装的方法及步骤,从计算机系统维护的角度讲述软件安装、系统优化、病毒防治、常用软件和硬件的故障排除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计算机组装、维护与常见计算机故障排除的技能,学生将具备普通机房管理和维护的相关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该课程所学主要面向计算机企业从事计算机维修员、计算机销售员、计算机系统维护员等岗位。
笔者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具体目标分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能力目标要求能够运用计算机相关知识根据客户需求填写组装配置单、组装计算机、配置BIOS参数并对硬盘进行合理分区、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并进行设置和调试、单机维护系统、配置网络并能用简单网络命令对网络进行调试;分析并排除常见计算机故障等。知识目标则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组装与维护的必备知识,如计算机组成及各硬件参数、BIOS知识、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的知识、网络操作系统及相关网络技术、通讯协议和IP地址管理、网络常用命令等。素质目标主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规范安全操作能力、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
2 学生分析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整体水平较低,学生层次多样化。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软硬件技能水平、接受能力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思想活跃,适应性较强,能较为积极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动手能力较强,但自控能力弱。笔者通过访谈方式了解了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知识了解的情况:
1) 学生在对计算机比较熟悉,对常用软件如Windows基本操作、Word以及QQ等一些常用应用软件较为熟悉,但真正装过系统的学生却不足五分之一,用过硬件工具软件的则没有。2) 会接显示器会接键盘,但真正组装过计算机、了解机箱内部结构的学生则廖廖无几。
部分学生爱玩电脑,但该课程却兴趣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有些学生觉得硬件理论太多;有些学生感觉组装与维护不就是把显示器接到主机上,装装Widnows系统什么的,太过简单没什么可学的;而有些学生则觉得自己又不想从事系统维护岗位,学不学无关紧要。
2) 学生喜欢上手快,效果明显、更为有趣直观的东西,如他们喜欢马上能看到制作效果的软件课程,例如:Photoshop图像处理,3D MAX三维制作等,硬件组装与维护课程不如这些课程有趣有图有效果。
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学生不了解该课程的重要性,不了解组装维护技术的应用广泛性,如果实践环节不能保证,与就业方向再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学生学习自然就没有了积极性。
3 教学项目设计
整个教学项目设计以网吧机房建设贯穿始终,共分为了四个项目,项目设计注重工作需求,兼顾专业的指向性,各项目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独立性是指各项目设计案例、组织教学、突出重点时应该相互独立,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子项目中的相关知识;关联性是指各在项目间存在相互补充的关系,按理论实践一体化要求设计,强调动手能力,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各项目教学中要注意项目报告书的书写,根据项目设计不同的项目报告要求,要与实际相结合,还可锻炼学生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4 教学方法
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问题驱动和项目设计的教学方法,其中还穿插对比法、竞赛法等多种方式,教学中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方法与策略,注意引导学生的兴趣。如在DIY硬件时,不只让学生到电脑市场真实了解第一手计算机市场信息,还要通过网络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写出自己的选购电脑的理由。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竞赛方式,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为了让学生有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学院机房维护,尝试着让他们解决家中、学校电脑的问题。开阔眼界,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周边设备如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的使用。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电脑发出的警报提示自己作出判断。在教学给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技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给学生一种解决的观念,如计算机自动关机问题,有多种可能性,如CPU温度过高、机箱内灰尘太多、开的软件太多、病毒破坏等都有可能,分析出原因就要让学生考虑如何动手解决这个问题。
5 课程考核
本课程考核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不单纯以最后的考试成绩做为最后成绩,注重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如平时成绩(20%)+各项目制作(60%)+期末现场考试(20%)。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平时学习态度(如考勤、学习认真程度等)进行评定。各项目制作中4个项目的分值分别为13%、12%、25%、10%。
6 教学效果与反思
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学习效果明显,在期末实践考核中,有87%的学生能根据提供的计算机情况分析出问题所在,表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有明显提高;学生基本能按照要求配置计算机,并能进行常见网络配置。
尽管该课程教学效果明显,但教学后,在暑期部分学生在企业实践后,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多种多样,有些问题在学校中根本碰不到,工作还有很多与客户交流的问题;而且由于教学条件所限,硬件和软件相对市场滞后,学生在企业中需要进一步学习一些新的技能和知识;故需加快实训场所的建设需要,营造与实际工作类似的环境,与企业合作,让学生深入企业实训与实习,我们在学校更多的要培养学习自我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技能应用广泛,要提高教学效果,就要强化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针对性,进一步完善教学项目设计,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参考文献:
篇7
由于计算机硬件的飞速发展,课程教材就显得相对滞后,计算机的新技术,新产品很难及时地介绍给学生,通过教学也很难让学生跟上市场计算机硬件的最新变化。在实际的教学中,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态暴露出几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首先,课程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中,地位有一定的特殊性,而学生本身的内在学习欲望较差;其次,该门课程的技术性较强,学生在学习中无法长期坚持,往往遇到困难问题后就失去了兴趣;再有,课程内容涵盖面较广,软硬件知识均有涉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弱。
与课程内容相比,考核方式就显得更加滞后,以一份试卷的形式考核学生的掌握情况,已经完全失去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学生为了考试去死记硬背,即使得分很高的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也感到手足无措,无法胜任工作岗位。因此,侧重能力本位,在新的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引领下,树立“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思想,以此来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进行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2 课程特点
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学完后能够胜任计算机硬件组装、软硬件的安装和维护,同时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相关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选购和组装计算机,完成简单局域网搭建等工作。
教学内容覆盖知识面较广,囊括了硬件安装调试、系统设置及优化、硬盘分区、常用系统软件的安装使用、日常维护、局域网的搭设等各项内容。为了适应新知识、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同时也为了满足学生对这些新技术的渴望。作为一线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大量的实践项目来进行教学,以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以此来适应课程的特点,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
计算机相关专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学生青睐的热门专业,在中职学校也是开设最普遍的专业之一。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近年来学生的就业情况显示,计算机相关专业在就业中并非一帆风顺,就业前景日益暗淡。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渐渐的不再选择计算机专业。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一名中职计算机教师,应当反思问题出在哪里,如何让学生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如何让学生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如何创造出计算机专业的新亮点……这些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地显现出来,要做的就是改革,进行深入的改革、破釜沉舟的改革。
3 课程改革措施
3.1 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优势,提高课程内涵
很多教师在讲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理论知识时,采用的是按部就班的讲解,这使得本来就相对枯燥的内容变得更加乏味,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强大功能。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呆板的理论知识通过直观形象的图文、生动的视频动画展现给学生,为学生带来多感官、多类型的刺激,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综合利用展示台、录像机、投影仪等制作交互性强、操作性强、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使其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创设学习环境,来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 以实验教学内容为主,加大教学内容改革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最终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动手组装,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为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必须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做,学生只有在“做中学”,才能真正领会教材内容,所以必须加大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
结合教学经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3部分实验项目。
实验1:了解熟悉计算机的各类硬件。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直接带到实训室,让学生亲自观看计算机的硬件,对主板、CPU、硬盘、显示器、显卡、光驱、内存等要求学生亲自拆卸,与此同时,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各个硬件的特点和性能指标。学生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对各类硬件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介,写出一个计算机硬件的调研报告,在给定价位的前提下,给出最优的配置清单,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欲望。
实验2:整机组装。在学生对所有硬件都比较熟悉的情况下,训练学生对整机进行拆装训练:首先,教师可以给予全程演示,并讲解拆装顺序,注意要点;然后对学生分组,在教师指导下亲自进行拆装训练。
实验3:故障分析与判断。当学生对整机的拆装过程都非常熟悉的时候,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对硬件故障进行分析和判断。这里教师可以事先演示一些常见故障,然后让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假设、分析和判断,最后通过亲自实验,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准确。通过这样的训练,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3 充分利用虚拟机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虚拟机是通过在计算机上安装虚拟机软件,来达到虚拟计算机的目的。它可以在一台计算机中安装多个虚拟操作系统,在每个系统中都可以对硬盘、光驱、网卡、内存等设备进行设置和修改,而对物理计算机却没有任何影响。针对虚拟机这样的特点,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虚拟机技术,可以在节省硬件的环境下,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虚拟机教学模块中设计3个实验项目。
实验1:利用虚拟机进行硬盘分区和格式化。在以前的教学中,直接让学生在真实计算机上进行该项操作,造成对计算机硬件的消耗非常大,同时也加大了实训室教师的维护难度。利用虚拟机技术后,学生可以大胆实践而不用担心硬件损坏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
实验2:安装操作系统。现在的计算机机房中,一般不需要安装物理光驱,学生要进行操作系统安装训练,还需要另外配置光驱。同时安装完成后,还需要机房管理人员及时恢复,以不影响其他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量非常大。在虚拟机中,可以直接利用虚拟光驱加载镜像文件,来全程模拟操作系统的安装,既方便又降低了维护难度。
实验3:基本数据恢复。对数据的恢复,要求相对较高,但这也是组装与维护课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虚拟机中,可以模拟恢复硬盘的主引导记录、分区表、文件分配表、目录区、数据区等5项内容。
3.4 努力探索课程内涵,发展芯片级维修
随着社会的发展,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分配、教学模式上已经与就业岗位相脱离。新的就业形势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在天津滨海新区,中职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是:
1)到城市周边的电子类工厂从事工厂流水线作业,这种工作对学生的技术要求不是很高,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毕业生,但正是由于技术要求的门槛低,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欲望;
2)自谋发展,自主择业,但大多数从事的也是销售、搬运等低等级的工作,很难有成功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程,从维修角度讲,实际上可以分为板卡级维修和芯片级维修。板卡级维修主要是对整机设备进行检测,找出问题设备进行更换;芯片级维修则是针对电子元器件而言,从故障中找出具体的芯片或元器件,进行维修更换,这需要学生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
通过近几年的学生就业情况和企业需求人员分析,板卡级维修和销售虽然对毕业生的要求相对较低,但收入水平也很低,而且已经严重饱和,就业非常困难。与之相反的是,企业对能够从事芯片级维修、笔记本维修等岗位,需求量非常大,而且薪资较高。这就给中职教育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为了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必须改革教材,适当加大对芯片级维修课程的讲授。
3.5 改革陈旧的考核方式,突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
在考核时,教师应该以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评。可以通过完成具体实验项目、编写项目计划等代替试卷考核。此外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技术考试和职业工种鉴定,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代替考试。这样做,既提高了课程的含金量,也体现了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需要,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9-23.
[2]罗集学,赵斯宁.中职生学习方法情况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0):10-11.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篇8
1 引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必修课,它不仅可使学生从底层剖析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设计技术,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字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计算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继承技术人员的一个有效的教育环节,从而打破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它在整个专业课的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继的《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内部结构日趋复杂和庞大而且高度集成化,这使学生普遍感到《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难学、难懂、概念抽象、感性认识差,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如何改革《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以提高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使它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多年来从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的体会,在对建构主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建构主义理论与《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的相通性,强调建构主义理论在革新传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通过相关案例的分析,对建构主义理论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2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学习
2.1 建构主义理论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学习的特征
结合《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特点,建构主义理论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学习的特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学习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该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原理与运行机制,计算机硬件系统各部分的设计方法以及构成整机系统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包括高性能计算机的新技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第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比如在要求学生进行计算机整机系统的设计时,强调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学生能够将计算机硬件组成的各个部分融会贯通,让各个部分彼此发生联系,从而能综合利用各知识点完成整机系统的集成。
第三,《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相关技术是当今计算机学科中发展最迅速的技术之一,很多知识点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不断出现的,如浮点运算技术、多核控制器技术、磁盘存储阵列技术、通道技术。所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学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它不可能是孤立的,因此它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第四,《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学习是反思性学习。学习者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反思,进行自我分析,才能不断取得进步。例如学生在学习了DMA的工作原理后,应该反过来对中断的工作原理进行对比分析,从本质上比较出两者的异同,这样才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这两种I/O信息的处理方式。
2.2 建构主义理论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学生的角色
根据上述对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学习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整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不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任务也不再是对一些概念和原理的简单记忆和重复使用。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是带着知识,带着经验,带着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走进课堂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思考,在旧经验基础上不断地纳入新经验,不断地重新建构自己地知识体系。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管理和监控等责任。
2.3 建构主义理论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教师的角色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也必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第一,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引导者。在传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理论。而在建构主义理论下,针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学会引导学生自己去学,并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搜集资料(如上网查看计算机硬件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动向),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
第二,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协助者。在建构主义环境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师要在教学初期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但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除了给予适当点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建构知识。例如在讲授运算器和控制器时,启发学生将其与实际的CPU相比较,然后让他们自己归纳总结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特点,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有深刻的印象,而不再是对知识死记硬背。
第三,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组织者,建构主义为学生知识的建构提供了真实情境,在学习者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也要当好组织者,尤其是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整机系统的设计过程中,由于整机系统涉及到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I/O系统以及相关软硬件设计方面的综合知识,需要同学之间团队合作才可能做好。因此,在分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组织好学生的协作学习。
第四,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管理者。在基于建构主义《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已经由单纯的教学执行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的管理者。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资源日益丰富,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建构知识,就要有效的利用资料。《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很多计算机硬件方面的前沿技术和文档都是通过网络获取的,在相关资料的整理和收集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管理者的角色。
3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抛锚式教学策略”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探究,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中,运用此教学策略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力。
“抛锚式教学策略”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下面结合案例对基于网络环境的抛锚式教学策略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篇9
1 初中计算机教学重要性
整个计算机教学阶段,初中计算机教学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能为以后学习计算机打好铺垫。现代小学阶段虽然也设了计算机课程,但是内容比较的浅显,并没有进行知识面纵横的延伸。初中学生对于计算机系统知识已经有能力完全的接受并能进行有效的运用,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运行都能够更好的掌握,可以说,初中计算机在计算机教育阶段的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建设更好的大厦。
2 初中计算机教学要求
过去的教学中,初中计算机没能按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教学改革以来,经过教学应用,笔者体会到计算机教学应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2.1 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的组成)、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的简单工作过程,为以后学习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如何防治计算机病毒感染等,并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2.3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操作系统基本命令的用法(常用的内部命令和外部命令),使学生快速准确地输入计算机的有关命令。
2.4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汉字输入法和中文处理方法(区位输入法、拼音输入法、联想输入法和认知码输入法)、WPS软件的基本编辑方法、文稿输出及编辑技巧等,提高学生的上机水平。
3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不同的学生对学习抱有不同的心态,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充满乐趣的活动,而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极其难熬的活动,正是拥有前者心态的学生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可见,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措施之一,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因此,计算机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学操作性强的优势,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自己不懂的知识进行自我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主动的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4 课堂互动实践
初中计算机课程除了软件学习外,对于计算机的发展简史及计算机的硬件组成系统的学习也占较大比例。例如:在计算机的发展简史的讲解中,如果教师只使用口头阐述与解说,就很容易导致课堂中学生的主人公位置与其颠倒,而且学生容易犯困,对课堂知识的吸收率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可采用视频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视频当中了解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创造及后期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而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组成系统时,教师可采用实物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亲身实践观察。例如:教师在拆解计算机主机箱时,每拆解一部分便需讲述它们各自的位置及其在电脑中的重要功能,并且可以拓展性地讲解一些计算机硬件维修与更换及其他相关知识。
5 精讲多练
在讲和练的关系中,既要讲也要练,通过少讲,精讲来适当缩短讲课时间,让学生的上级实践课能够多一些。在讲课的内容中,教师也不用全部讲完或全部都讲仔细,简略的内容就点一下就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去学习和想象。教师只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才能无障碍地学习。
6 学习环模式在过程反思环节中的应用
在整个初中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时刻都体现了学习环模式在过程反思环节中的应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做出适当的引导,以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最终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实践学习环教学模式时,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来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率。
7 寓教于乐,开展游戏教学
初中生天生爱玩,他们喜欢热闹,喜欢游戏。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整合教学内容,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学习转化为游戏的方式,想必会大大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打字的时候,开展打字比赛游戏;在学习网页制作的时候,开展设计竞赛。这样的游戏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打字的速度和正确率。在学习使用鼠标的时候,也引导他们玩一些游戏,强化对鼠标的认知。
总的来说,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初步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实践,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主地、创造性地探索和应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是当前农村初中计算机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开发多种教学方法,使其具有多元化和灵活性,在课堂中要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实践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创新采用分层次教学,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二、在常规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存在困难目前,很多幼儿园多媒体计算机使用多数是在公开课观摩、优质课评比等活动中,作为一种区别与常规教学手段的“亮点”来凸显,成为教学活动的“点缀”,这也表示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并未真正地与幼儿园的常规教学融合在一起,而是仅作为一种设备存在着。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前大部分幼儿教师计算机操作水平有限,课件制作的能力偏低,而且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失误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也受到了活动室环境、幼儿人数等客观原因的限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制作课件的积极性,也导致了无法普及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常规教学。
篇11
【片段一】师:(出示电脑图)这是一台普通的台式电脑。请问,键盘、鼠标都有什么用途?
生:能输入文字,能操作图标。
师:对,我们能用键盘和鼠标对电脑输入信息。像这种向计算机输入信息的设备,我们称之为输入设备。
师:那显示器的任务又是什么呢?
生:显示图像。
师:确切地说,显示器将计算机处理过的信息显示在屏幕上,也就是说将计算机的信息进行输出。我们把这种设备称做输出设备。
师:那主机箱里又有什么秘密呢?
学生思考,翻书,小声讨论。
师:(课件中出现主机内部图示)主机里有中央外理器和存储器。中央处理器又称CPU,它由控制器和运算器构成。大家来看看中央处理器的大小(出现手指捏着CPU的图片)。
生:只有这么小?(感叹并小声讨论。)
师:存储器的功能是存储信息,分内外存储器,主机里的内存条就是内存储器(出示内存条图片),外存储器就比较多,如硬盘、光盘、移动硬盘、U盘等(出示以上物品的图片)。
师: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几大部件已全部亮相,通常我们把这种结构称做“冯・诺依曼结构”……
评析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仅用5分钟介绍了计算机硬件系统――冯・诺依曼结构。教师清晰的讲解使学生能按逻辑顺序逐步理解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又为课堂作业活动争取了更多的实践操作时间。教师能做到清晰授课,这便是有效的教学活动。
【片段二】师:我们家里使用的计算机还配备了许多外部设备。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硬件设备图片库,请同学们仔细辨认并将它们分类入库。
学生下载作业包,开始操作。教师巡视。
生1:老师,数码相机属于什么设备?
生2:书上不是说属于输入设备吗?
生1:可是数码相机有屏幕显示,也能将信息反馈出来,符合输出设备的定义呀?
生3:那照你这么说,数码相机还可以存储相片,还属于存储器。
面对学生的讨论,教师适时引导。
师:我们先来分析下,数码相机用什么部件存储信息。
生:存储卡(SD卡)。
师:那如果拔去存储卡,数码相机能不能归入“存储器”?
生:不能。
师:显然,数码相机本身不属于存储器。那数码相机到底属于输入设备还是输出设备呢?请同学们思考数码相机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
生:拍照。
师:数码相机本身是用来拍照的,它的功能是获取信息,再传递给计算机。你们得出答案了吗?
生:它属于输入设备。
10分钟后,几乎所有的学生完成操作任务。教师切换个别学生屏幕核对答案。
评析 教师设计了硬件设备图片库,让学生通过外观来区分常见的硬件设备。显然,图片比文字更能吸引七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从而落实教学重点。鲍里奇认为,教师要在教学刺激之后立即提供练习题,使学生的“理想行为”得到操练。在这个片段中,设计的这个操作任务是为了巩固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认识。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还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学习讨论时间。这也是有效的教学行为。
【片段三】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认识了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现在,我们来试着自己动手配置一台计算机。
教师出示“我的爱机”配置清单。学生发出一阵讨论声,个别学生还小声惊叫起来。
学生下载作业单,并打开教师提供的参考网站“硬件DIY”。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配机的总额不能超过4000元。
学生浏览参考网站开始作业。然而10分钟过去了,提交作业的学生还寥寥无几。教师无法进行点评,这项作业销声匿迹在下课铃声中。
评析 “合理配置一台计算机”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任务,不仅要考虑价格,还要考虑兼容性。但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设计的任务仅是让学生通过价格去配置一台计算机,向学生传达了一个错误的认识:配置计算机等同于组装积木,只要价格合理即可。另外,由于学生没有实践经验,面对信息繁多的商业参考网站,他们感到无从下手,难以完成品牌、型号、价格的对比与选择。作业难度偏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投入作业的时间几乎为零,更多的时间花在浏览网站上,最后,确保学生成功率的目标无法达到。显然,这是无效的教学活动。
课例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行为,涉及教与学的互动与生成。设计华丽、气氛热闹的课堂并不一定体现了有效教学,平实无华的课堂也不一定偏离了新课程改革方向。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以下素质。
1.尝试与教材对话,吃透教材,清晰授课
有效教学的备课环节,既要继承传统备课目标明确、过程清晰、问题主导和节奏紧凑的优点,又要体现灵活性,即挖掘教材的可操作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寓于知识应用中。片段一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的中介。教材上描述的计算机硬件结构与学生实际的理解力之间存在差距,所以教师设计出接近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方案,通过清晰授课,缩小学生与教材的差距,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可见,开展有效教学活动,有时并不需要过多地修饰教学情境。吃透教材、清晰授课才是关键所在。
2.科学设计课堂任务,让教学活动具备艺术性
情境导入、优化教材、任务驱动等方法,必须具备科学性,才能成为有效教学的助力。片段二中,教师对书本提供的操作题进行了删减与增补,使任务简单且贴近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科学地优化教材,合理地进行任务驱动,有利于有效教学生成。片段三中,教师给出的任务情境却忽略了配置硬件的兼容性,缺乏科学依据,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
3.站在学生的角度,控制作业难度,保证成功率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沟通的前提是理解对方。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片段三中,教师没有顾及学生的生活接触面现状,盲目地追求实用性,以致作业难度大,学生成功率低,根本谈不上有效教学。所以,我们需要从学生的视角布置作业,把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有效教学没有深奥的道理。只要我们强调教学的目标意识,讲究教材特点的把握与解读,运用巧妙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直面学生的学习特点并加以分析,定制针对学情的课堂操作任务,保证学生的作业成功率,课堂教学活动就将真正走向有效。
参考文献
篇12
定价:69.00元
出版者:机械工业出版社
设计原本――计算机科学巨匠Frederick P.Brooks的思考(中文版)
作者:(美) Frederick P. Brooks
译者:InfoQ中文站 王海鹏,高博
ISBN:978-7-111-32557-4
定价:55.00元
出版者:机械工业出版社
【图书简介】
本书是《人月神话》作者的最新力作!这是一部在研究和教学中将设计领域探索心得和实践经验切磋琢磨、去伪存真、取其精华的反思之作。本书几乎涵盖了有关设计的所有议题:从设计哲学到设计实践,从设计过程到设计灵感,既强调了设计思想的重要性,又对沟通中的种种细节做了细致入微的描述,以及因地制宜做出妥协的具体准则等。特别深入分析了设计模型背后的工程思想,这无疑将对设计界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
本书运用大量图表和案例说话,深入浅出地表达了复杂艰涩的设计思想,意图刺激设计者和设计项目经理,令其深入思考设计的过程,特别是设计复杂系统的过程。本书适合各类设计者、设计项目经理以及设计研究人员参考。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英文版•第2版)
作者:(美)Randal E. Bryant,David R. O'Hallaron
ISBN:978-7-111-32631-1
定价:128.00元
出版者:机械工业出版社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原书第2版)
作者:(美)Randal E. Bryant,David R. O'Hallaron
译者:龚奕利,雷迎春,译
ISBN:978-7-111-32133-0
定价:99.00元
出版者:机械工业出版社
【图书简介】
本书从程序员的视角详细阐述计算机系统的本质概念,并展示这些概念如何实实在在地影响应用程序的正确性、性能和实用性。全书共12章,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的表示和处理、程序的机器级表示、处理器体系结构、优化程序性能、存储器层次结构、链接、异常控制流、虚拟存储器、系统级i/o、网络编程、并发编程等。书中提供子大量的例子和练习题,并给出部分答案,有助于读者加深对正文所述概念和知识的理解。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想要写出更快、更可靠程序的程序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教师感言】
“这是我所看过的介绍有关计算机系统核心内容的最好教材之一,视角独特,内容丰富,系统性强,将高层的程序设计和中间层次的存储管理、编译优化、链接等内容,以及底层的计算机硬件多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深刻揭示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是一本值得计算机专业人员好好阅读的教科书。”
――南京大学袁春风
“自2002年本书刚出版起,我就尝试将其作为本科生教材,迄今已先后教授十届学生,始终深受学生喜爱。本书最大的优点就在于采用了全新的视角安排教学内容,克服了传统教材割裂软、硬件之间联系的局限,同时采用主流的x86/Linux作为实例,很好地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此次全面更新的第2版中摒弃了第1版中部分不太重要或者比较琐碎的内容,大幅增加了最新的64位体系结构和操作系统方面的内容,突出了并发程序设计的重要性,提高了本书的时代性和适用性。全新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体系正面临变革,本书必将成为新一轮改变的基石。”
――复旦大学臧斌宇
编译原理(英文版•第2版)
作者:Alfred V. Aho,Monica S.Lam,Ravi Sethi,Jeffrey D. Ullman
ISBN:978-7-111-32674-8
定价:78.00元
出版者:机械工业出版社
编译原理(原书第2版)
作者:Alfred V. Aho,Monica S.Lam,Ravi Sethi,Jeffrey D. Ullman
译者:赵建华,郑滔,戴新宇
ISBN:7-111-25121-7
定价:89.00元
出版者:机械工业出版社
【图书简介】
篇13
摘 要:本文笔者在中职计算机英语《What is a computer?》一课的第一课时进行了教学设计,并按教学设计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笔者在文章中分析了教学过程,对课程教学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计算机英语;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一、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中职计算机英语》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英语系列教材,由赵雯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计算机英语是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What is a computer?课时为1节课。本课时以介绍计算机系统概貌为题材,以硬件和软件系统等为主要内容。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教学,还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要求学生能用英语说出计算机系统概貌;2、能用英语说出硬件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3、能识别各部件的性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生词,这样课堂上的重点词汇就会加深印象,再通过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使用所学词汇表达计算机专业概念的能力;
2、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以演讲或讨论的形式归纳所学知识,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培养学生学习中职计算机英语的自信心;
2、让学生认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学习计算机英语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掌握硬件系统的重点词汇和术语的英语表达,如:硬件(hardware)、输入设备(input device)、输出设备( output device)、存储器(memory))等;
2、掌握文章中重要的语言点。
(二)教学难点
1、化讲授型教学为互动型教学,鼓励学生多开口说英语;
2、鼓励学生多用英语阅读文章,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5分钟)
利用课前五分钟给学生说明学习中职计算机英语跟专业课程的关系。中职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与英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英语成为计算机科技发展有力的语音支撑,所以计算机英语的学习将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起着一定的指引作用。
设计说明:21世纪的人们如果对计算机无知,将被视为“现代文盲”,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计算机英语的重要性。
(二)导入新课部分(5分钟)
导入新课(lead-in),运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景,呈现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注意,使用简单的英语导入新课。如:What’s this in English?——Personal computer. Can you use the computer?
设计说明: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直观情景,提供思维材料来导入新课,使学生有“物”可思,使学习过程形象化、趣味化、生动化,引起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产生语言表达欲望,从而提高学习热情。
(三)课堂教学部分(35分钟)
Step One(10分钟):根据英语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提问、演示法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精讲多练、循序渐进展开教学,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主题各抒己见,相互交流、讨论、激发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设计说明:让学生完成图与词语连线的练习。运用反复提问式教学,引发学生的思考,营造用英语说、想的课堂学习环境,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Step Two(20分钟):Hardware System.首先,利用课件教学,重点解释专业名词或术语。如:hardware、software、memory、controller、monitor、keyboard等;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对所学新词汇进行重复,以便加深学生对所学核心词汇的印象;其次,重复播放英语课文内容,训练学生专业英语的听力和口语;最后,在屏幕上显示播放的内容,对重点语句加以解释、互动学习。
设计说明:在学习专业英语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课文来掌握知识点。在学习课文前先将课文中的新单词罗列出来学习,扫除词汇障碍,学生只有熟悉了生词,才会减少对中职计算机英语课文理解的难度。 Step Three(5分钟):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部分
本节课主讲硬件系统,以“教、学、做”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专业背景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专业核心词汇,并通过实践任务来强化学习效果。多媒体广泛应用于教学,可以使教学形式多样化、灵活化,计算机英语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效地将图文并茂、形象直观、设计生动活泼,易于学生学习,将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后作业
1. 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with the given words or expressions. Change the form if necessary.
2. Put the following terms into Chinese.
设计说明:课堂总结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对本节课学习情况的检验,有利于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后作业的完成,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点和语法知识,从整体上把握这一主题任务。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教学设计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很积极、踊跃发言,能够用简单的英语语言进行表达,并能完成各项学习任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计算机概貌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计算机硬件的应用还存在不足,在接下来的Software System教学中,将进一步系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