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管理基础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网络管理基础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

篇1

实际上,从研究对象、方法、内容等方面来看,网络计量学就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其根本目的是通过网上信息的计量研究,为网上信息的有序化组织和合理分布、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为网络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供必要的定量依据,以改善网络的组织管理和信息管理,提高其管理水平,促进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

网络信息计量学是以网络计量工具为手段,文献计量方法为基础,以网页分析和引文分析为重点,探讨网络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对改进网站质量、有针对性的提供信息资源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特征有:

(1)全面统计。检索某一领域的发展趋势的信息,一般选择本领域核心期刊进行统计分析。但是,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变化越来越明显,相当数量的文章未必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有可能遗漏有价值的文章。利用数据库进行统计保障了统计数据的全面性,而且大大减少了工作量。

(2)方便计量。利用网络数据库的统计工作,简单易操作,既为科学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又能加快科学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有效利用数据库获取某一方向科学文献的期刊分布和各种期刊的载文率;获取某一研究方向的作者分布;获取某一研究方向年度文献数量分布;综合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

(3)结果准确。在文献计量学研究过程中,数据库的质量直接涉及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以往靠手工统计时,常发生重复登录或计算的现象,一旦出现差错难以检查和纠正,而使用数据库进行统计时,有些指标完全可以由一个人完成,既便于检查又使结果准确无误。

2、网络计量学的应用分析

首先,在网络搜索引擎、网站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网络环境下,信息用户一般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检索,然而庞大的用户群缺乏信息检索所需的明确的背景知识,因此要求网络信息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通过用户对已有网站的点击率来统计分析其需求特点,建立容量庞大、语种多样的大型数据库检索系统,使搜索引擎从单一的查询工具向网络全功能服务发展。目前搜索引擎数据组织机制较好的有Google采用的方式和IBM的算法。

同时,网络计量学可应用于网站信息资源评价及网站评价,就像引文分析可用于确定网络信息资源的权威性和可靠性。由于缺乏规范的表达方式和组织管理,造成了网络信息检索和管理的混乱无序。因此,若网络信息资源能以某种规范的形式存在,掌握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上网习惯会更准确,信息用户利用网络会更便捷,网络信息的价值也更能得到体现。具体的应用之一在于日志文件处理,这样可揭示一段时间内网站所接受的访问次数。日志文件的分析需要相应的软件收集数据,需专业人员分析相关数据,这些数据主要包括:①服务器在一段时间内受到的访问量;②网站内每个页面受到的访问量;③用户浏览网站的整个过程的记录,如从何处进入网站,从哪个页面退出,用户在一个页面上停留时间、下载一条数据的时间和字节数等。

其次,在社会科学研究、科技发展和决策中的应用。同一时期内,科学体系中的各个学科和其下的各个研究主题并非均衡发展的,在某个时期总有一个或多个学科易取得成果,科学上将这种易出成果且成果累累的学科叫做当采学科;同样,一个学科中易出成果累累的主题叫做当采主题。成果的多少可用文献数量表示,我们可借助搜索引擎或网络联机数据库,通过计量统计,分析出当采学科和当采主题在网络中的受关注程度,并得出科学的评价。

网络计量学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网络计量学的分析变得日益重要;同样,网络计量学对科研机构科技政策的实施也会产生影响。通过对因特网上有关学科的各类信息进行计量分析,从而对科技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信息流动,及科技政策的实施等作出了探索性的研究。

二、知识管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分析

1、知识管理产生的背景

历史上,劳动、资本、土地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要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数字技术”和“市场全球化”的合力下,人的能动作用和创造性凸显出来,成为现代管理领域的焦点。同时,随着企业模式的发展、管理内容的扩展,“知识管理”经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提出后,逐渐地渗入各领域的管理思想中。

知识管理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指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即沿着信息管理的思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作为信息深加工产物的知识在信息系统中加以识别、处理和传播,并有效地提供给用户使用;另一方面指对隐性知识的管理,由于人脑是它的载体,也就是对人的管理,它通过促进知识的编码化和加强人际交流的互动来充分发掘长期被忽略的“宝藏”――非编码的个人隐性知识,使这部分知识得以充分共享,从而促进知识创新。

2、网络环境下知识管理的障碍分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知识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工具。当前在企业运作中,得到成功应用的技术工具有内部网、产品数据管理与电子邮件等。但是一套健全的信息系统应由系统构架的建立与知识的识别、分析与提取两部分组成。系统构架的建立很大程度上通过技术工具实现,因此在现行条件下实施起来相对容易。但是,知识与信息识别、分析与提取存在着许多障碍。企业中人员素质不同,各职能部门对知识与信息的偏好和需求不同,对于同样的知识与信息他们的认识也可能存在差别。而且,企业中不同的知识与信息对于不同的员工和部门,作用也不同,如何识别、分析与提取真正能够被市场所接受的知识,将其融入到企业的产品中去,最终为企业带来价值的最大化,的确是一个困扰企业的难题。

另外,由于网络信息资源数量庞大质量良莠不齐,对于组织获得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知识创新无疑会带来巨大的障碍。网站的质量也决定了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因而迫切需要一种专门的工具来测定核心或权威网站,以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信息资源收集、整理、传递、存储和利用活动。实际上这是一种网络无序和需求有序之间的对抗,将无序空间缩小,降低混乱程度;将有序外化,有选择的进行测定,宁缺毋滥。

三、网络计量学对知识管理效率的改进

1、利用网络计量学的理论来指导企业的学习型文化建设

在知识库组建前我们首先应回答知识库由哪些内容构成,至少应包括:各个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库内容,并且应实现及时更新与动态维护。只有当知识库中的内容真正在企业内形成了员工和客户需要的知识流时,知识库才会被频繁地访问。这样,在人际交流与知识的互动中,提高业务流程的有效性,整个企业围绕知识库建设形成一个自我学习的氛围。员工通过对内及时的交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对外不断收集、吸收、创新来丰富知识,最终将这些知识显性化,再次注入知识库,形成“知识库-学习-知识库”的良性循环。然而尽管很多企业在尝试组建知识库,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将知识库中的内容制度化规范化。知识库的有效运作与管理必须有具体的人员将企业的技术诀窍、最佳实践整理成文字材料,将企业的经营战略和优秀的营销方法整理成材料,予以分类存档,以便供企业员工共享。这样,就为信息与知识的识别、分析与提取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持续学习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对相互依赖并不断变化的世界作出有效反应,使企业具有不断适应变化的能力。而企业文化的形成会影响员工,左右他们的思想来影响其行为和决策,因此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学习型组织向企业员工和领导者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知识产生并存在于人脑中,知识运作必须以人为主导,人的价值观、信念、情志恰恰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有惰性的,若一项任务能按原有方法或程序完成,很少有人再去不断学习,因为他们要为新的尝试付出更多时间与精力,而最终结果往往在尝试初期是不可预期的,这也给持续学习的企业文化的建立造成很大障碍。

2、利用网络计量方法或工具来改善对网络信息资源利用

篇2

1.2网络管理实现机制

针对上述故障案例,笔者从网络管理监控实现机制与原理出发,进行故障原因分析。目前,ZXONME300网络管理系统在层次上分为4层,由下至上分别为设备层MCU、网元层NE上的Agent、网元/子网管理层Manager、网络管理层NMS。SDH传输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图中GNE为网关网元;LMT为本地维护终端;TCP为传输控制协议;f为网元和网络管理通信接口;F为NCP与Qx通信接口;Qx为NCP与网络管理通信接口;S为NCP与单板通信接口;GUI为图形用户界面;Q3/Corba为网络管理系统、子网管理系统与网元管理系统的接口;ECC为嵌入式控制通道。该网络管理系统采用Client/Server模式,遵循TCP/IP协议。设备层MCU负责监视单板的告警、性能状况,接收网络管理系统命令,控制单板实现特定的操作。网元层为Agent,对应设备硬件为NCP,其执行对单个网元的管理职能,在网元上电初始化时对各单板进行配置处理,正常运行状态下负责监控整个网元的告警、性能状况,同时,通过网关网元GNE接收网元/子网管理层Manager的监控命令并进行处理。

1.3故障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对网络管理监控实现机制与原理的分析,可得出上述故障原因:SDH传输系统中各个网元的Agent(NCP)之间通过ECC接口进行连接,ECC采用光纤物理链路中的DCC(数据通信信道)进行通信,在设备间光纤连接正确的情况下,网元间能够自动建立ECC路由。具体可理解为各网元的NCP相当于一个路由器,其中存有网络管理软件访问各网元的路由表,如果某一NCP故障,对该点将不能监控,尤为重要的是,对于主环上的4个节点,其中的任意一个主节点的NCP上存有访问所辖子环各网元的路由表,一旦其NCP故障,所辖子环各节点将全部无法监控。

2故障解决方案设计

根据以上故障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设计了一种解决方案,以确保在SDH主环节点NCP出现故障时,全网仍然能得到及时、有效监控。

2.1总体设计思路

因SDH传输系统网络管理系统采用Client/Server模式,遵循TCP/IP协议,NCP相当于一个路由器,主节点NCP故障无法访问所辖子环网元路由,但只要能把子环任一网元的NCP(Qx接口)接入网络管理终端,将会实现对除故障节点外的整个子环网的监控。如果图1中的4个子环均采取此方法,将会确保任一主节点NCP出现故障时,除故障点外全网的有效监控。2.2解决方案结构根据以上设计思路,解决方案利用SDH自身的传输功能,在4个子环上各任取一个网元,将其网络管理监控接口(Qx接口)进行以太网接口至2Mbit/s接口的转换(ET—E1),通过SDH传输系统的2Mbit/s时隙传输至洞山站主节点,再经过2Mbit/s接口至以太网接口的转换(E1—ET),恢复以太网接口信号,连入集线器,经集线器输出至网络管理终端。任选网元的NCP监控信号转换流程如图4所示,图中DDF为数字配线架。

2.3监控实现

硬件平台搭建好之后,4个子环选取网元(任意一个)的NCP监控信息经ET—E1的转换传输至洞山站,在洞山站再经过E1—ET的转换,均接入洞山站的集线器,经集线器输出至网络管理终端。当主环4个节点网元的NCP失效后,可通过2种方法实现对除故障网元外全网的及时、有效监控。

(1)切换网络管理终端接入网元法。

当主环4个节点网元中的1个NCP失效后,将网络管理终端的IP地址配置成与对应子环选取网元的IP地址在同一网段,同时将选取网元的IP地址作为网络管理终端的网关,将会实现对故障主节点所辖网元的监控。该方法需在不同子环间切换,较麻烦。

(2)静态路由法。

静态路由法是对上述方法的改进,即预先在网络管理终端配置至各子环网元的静态路由,因除主环节点及引入节点外,子环网元共计14个,较容易实现。静态路由配置方法举例如下:选取的网元IP地址为192.1.12.18和255.255.255.0;所属子环某一网元A的IP地址为192.1.13.18和255.255.255.0;增加网络管理终端至网元A的静态路由:routeadd192.1.13.18mask255.255.255.0192.1.12.18。以此类推,对网络管理终端增加至各子环网元静态路由,实现对各网元的遍历。

篇3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已步入信息时代,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造就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在信息社会里,人们对话的文献信息的广度、深度和准确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相适应的现代化通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管理也越来越深入到图书馆,致使图书馆在文献信息存储、管理服务方式上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图书馆不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藏书楼,已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中的一个重要站点,正在向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虚拟化、网络化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1],同时,在农村的广大基层人们的知识水平普遍不高,获取信息的收到还是比较单一的,这一网络技术促进知识的传播与流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地方,图书馆员就在当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图书馆工作者就要对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才能很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生存空间,才能跟得上时展的步伐。更好的跟人民大众服务。

本文结合本人的一些经验,探讨一下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员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网络时代图书馆发展的特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革命的到来,电子计算机作为图书馆现代化应用的工具,广泛应用到图书馆的各个领域,传统的图书馆被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络化图书馆所取代,我国和其他国家一样,把信息现代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之一,图书馆的现代化是其中一项,这样图书馆就向“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以及计算机国际语言化发展”。并具有以下特点:(1)图书馆的收藏模式向网络检索数字型的方向发展;(2)图书馆的服务方式由传统手工检索变为联机检索;(3)图书馆资源向声像、缩微、电子印刷等多媒体并存的方向发展;(4)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向网络资源共享方向发展。因此,作为一个图书馆员,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学习,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给读者提高准确无误的信息,给他们提供满意的服务[2]。

2 网络时代图书馆员的素质亟待提高

网络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整个业务流程和服务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服务手段从简单型向现代化技术型转变,服务方式由被动借还的低层次向主动提供信息的高层次转换,面对未来图书馆的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服务手段多样化的发展,图书馆员必须适应时代需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调整知识结构,吸收新的知识,使自身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多元知识型的人才。

(1)图书馆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图书馆员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基础。图书馆员是整个图书馆事业的主体骨干,是图书馆任务的承担者和目标实现者。因此图书馆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坚持“以读者为中心”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思想观念,在工作中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立足本职,为图书馆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加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敬业爱岗精神。图书馆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指以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功能、权利、方针和任务相一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主要表现为,政治思想觉悟高、热爱图书馆事业,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工作一丝不苟,对业务技术精益求精。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还体现在为读者服务过程中,对待读者是否富有爱心、耐心,是否贯彻“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方针。只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团结互助,严谨求实,认真负责,文明服务的新风尚,才能更好地在知识信息时代体现自身的服务价值,成为优秀的信息传播者和管理者。

(3)图书馆员的业务素质。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认为:“图书馆员作为知识的管理者,不可缺少的是关于知识的知识”。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尽,边缘学科不断涌现,现代科技知识的迅速发展给图书馆员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图书馆工作的标准经过现代化、信息化业务手段的多样化、网络化,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精深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信息分析能力,能从总体上概括了解知识体系及相互关系[3]。首先,随着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等多种学科日益复杂,图书馆员在熟练掌握图书馆和情报信息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掌握几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及与其相关学科知识以及网络知识,以适应图书馆发展趋势,紧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步伐。以便更好地开展好信息服务工作。其次,随着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引进,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广泛应用到图书馆工作中,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在掌握计算机的一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迅速、准确地为读者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娴熟地收集图书及信息资料为教学、教研、科研工作服务。学习掌握新技术知识和技能是对每个图书馆员的迫切需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只有掌握了图书馆自动化这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图书馆各科室工作流程和技术、服务读者的方法和方式,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等,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再次,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图书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计算机管理.要很好地使用计算机和在网上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就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才能在信息网络上及时跟踪捕捉现展信息,整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率。因此,图书馆员不但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掌握熟练地业务技能及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还要掌握与其相关学科知识,做到一专多能。即“图书馆员必须是通才型复合型的人才。以适应网络时代图书馆现代化的需要。

3 网络时代图书馆员的能力

在人类历史迈向21世纪的今天,信息时代对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更高更广博的要求。科学文化的飞速发展和进步,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信息意识都要通过能力反映到具体的服务工作中。所以图书馆员必须掌握现代管理技术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图书馆要想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和和文化传播职能,图书馆员就必须加强现代技术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用现代管理技术的理论来充实自己,图书馆员必须学会使用这些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现代技术,另外还要备较强的获取信息利用的能力。图书馆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要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真正价值。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掌握获取信息、更新、传播、开发利用信息等方面的能力[4]。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图书馆员除了需要具备较高的整体素质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因此新形势下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包括对信息的感觉力、洞察力、分析力以及概括力等,图书馆员还必须有激活信息的能力,信息是财富但必须使其发挥作用,否则就是一页废纸。激活信息,使信息发挥最大效益为社会大众服务,

(2)获取信息利用的能力。图书馆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要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真正价值。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掌握获取信息、更新、传播、开发利用信息等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必须具备信息搜捕和检索的能力。

(3)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图书馆员除了具备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外,更要熟练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如:能用计算机处理各种信息,能建立各种文献数据库,能在网上获取信息,以及网上解答读者的各种咨询,并指导读者检索各种文献信息等。并在实际工作中不仅提供“精、高、尖”技术信息,而且提供“短、平、快”的实用性信息。

(4)解答读者各种咨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咨询、数值咨询、新技术咨询、网络咨询等。不但根据读者的特性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而且还能通过对读者专业特征、研究兴趣的智能分析而主动向读者推荐最可能需要的信息。

(5)较高的信息筛选转化和知识整合能力:随着社会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知识文化层次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将更需要具体的适应信息和经过转化、加工、分析、研究而形成的竞争情报,这种竞争情报不可能从网上或文献资料中直接得到,必须经过人脑的转化整合和再加工。即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知识提取、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加工,向读者提供能够用于决策支持、智能查询、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一种新的知识和新的信息即信息浓缩和提炼的能力。因此,图书馆员,必须具有能力能从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筛选出所需的信息,并将其转化、整合为直观的知识信息,以满足社会大众需求。

4 结语

人类社会已步入21世纪网络时代,图书馆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加强图书馆员的思想素质建设,提高他们的整体业务素质能力,才能适应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发展需要,从而为图书馆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太敏.论信息素质与人才培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8(3):81-83.

[2] 鲁蓉蓉.略论21世纪信息素质教育[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24(2):40-41.

篇4

学校网络;网络管理;网络维护;网络管理员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作为“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三通工程的基础,优质的网络环境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学校网络管理关系到一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网络管理员的工作不仅仅限定在网络技术上,还涉及教学、管理、服务、宣传、后勤等学校工作的很多方面。如何做好新时期学校网络管理的工作是每一位网络管理员必须要认真思考并积极实践、探索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学校网络管理经验,探讨如何做好新时期学校网络管理的工作,希望能为其他网络管理员提供借鉴。

1学校网络管理员的定位

网络管理员的工作内容技术性很强,也十分复杂。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管理肩负着“铺路搭桥”的重要任务。网络管理员对自己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定位决定了其在学校整体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学校网络管理员应将自己定位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者,除了从事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网络宣传外,还应承担电脑日常维护工作。

2学校网络管理员的主要工作

学校网络管理员工作的主要内容分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网络宣传和教师培训四个方面。

2.1学校网络建设

网络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规划网络发展。制定中长期和短期发展规划,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化教学和管理信息化的需求。(2)组建局域网。这是学校网络建设的实践部分,规划学校网络拓扑结构,利用物理硬件实现网络拓扑结构,合理规划并设置网络设备的网络协议。(3)新增或升级网络设备。定期检查老旧设备,根据学校自身情况新增或升级网络设备,不断了解新技术、新设备,并尝试将其应用到学校网络管理中。

2.2学校网络管理

学校网络管理是网络管理员的日常工作,也是最复杂的一项工作,主要包括:网络设备配置;网络实名制管理;无线网络管理;网络故障检测与维修;网络病毒检测与防范;校园平台服务器建设与维护;网络设备台账建立与更新;教师安全上网培训。

2.3学校网络宣传

学校网络宣传侧重校园信息宣传平台的建立与运维。(1)校园信息平台建设与维护。协助规划与建设校园信息平台;负责学校信息平台的日常运行维护,保障网络运行安全、稳定;对学校信息平台的用户进行管理,向用户提供技术咨询及指导服务;负责学校信息平台各种教育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定期向上级教育网络中心报告平台运行情况,并收集与反映本单位用户的意见;负责保存平台运行的有关记录,并接受上级教育网络中心和相关部门的检查。(2)新媒体建设与运维。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申请与建设;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运维;跟踪热点信息和重大事件;学校重要活动报道与宣传;将新媒体平台与信息平台结合,进行立体交互式宣传。

3网络管理员应掌握的知识

网络管理员的岗位对技术的要求很高,网络管理员需要取得国家软考网络管理员的资格证书或者厂商培训考核后的证书。为了能胜任学校网络管理工作,网络管理员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熟悉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熟悉数据通信的基本知识;熟悉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了解TCP/IP协议的基本知识;熟悉常用计算机网络互连设备和通信传输介质的性能、特点;熟悉Internet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掌握局域网技术基础;掌握以太网的性能、特点、组网方法及简单管理;掌握主流操作系统的安装、设置和管理方法;熟悉DNS、WWW、MAIL、FTP和服务器的配置和管理;掌握Web网络的建立、管理与维护方法,熟悉网页制作技术;熟悉综合布线基础技术;掌握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基本配置;熟悉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相关问题和防范技术;了解计算机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信息化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新技术、新发展;正确阅读和理解计算机领域的简单英文资料。除了网络管理的基础知识以外,学校网络管理员还应具有利用网站及新媒体宣传的能力,具体包括: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算法基础、网站前端页面设计与开发、网站后台设计与开发、网站后台日常管理、网站运行环境搭建与管理、网站服务器日常管理维护、微信公众号申请、微信公众号信息、第三方微信公众号文章编辑平台使用、微信公众号运维、微博申请、微博信息、微博运维、图片及视频处理。

4学校网络管理制度建设

要想将学校网络管理工作的所有内容流程化、标准化,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学校网络管理制度。一套完备的学校网络管理制度一般包括:学校网络管理制度、学校网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病毒防范管理制度、学校网络中心机房管理制度、网络中心机房值班制度、学校网站信息公开审核制度、学校门户网站运维制度、学校微信公众号信息公开审核制度、学校微信公众号运维制度、学校微博信息公开审核制度、学校微博运维制度、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学校网络安全管理协议、文明上网、文明办网协议、网络信息安全保密协议书、员工离职保密协议等。只有具备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才能有效提升网络管理水平。学校诸多网络安全制度在建立时要避免应付,很多学校为了应付上级部门和公安部门的检查,从网络上下载全套的网络管理制度,仅仅修改了学校名字就打印装订成册,检查之后就束之高阁,永久存放在档案盒之中。学校网络管理相关制度的建立,要切实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教育部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等)、上级部门的相关规定,还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硬件条件、软件条件、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该建立的建立,需要和每一位教职工签订的协议一定要签订,要避免因人而异,切实建立起一套有作用、有效果、有水平的网络管理制度。制度建设是良好网络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校网络管理制度建立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执行,好的执行力是好的制度的保障,特别是涉及对外宣传的网站平台的管理、微信公众号的管理、微博的管理、业务爆发期的网络运维及值班的管理、重大事件等敏感时期网络安全、运维及值班的管理等。每一次管理、维护、值班、审核等操作都需要按照制度规定的要求走完所有的流程,不要因为着急漏掉,这样会导致在事件爆发时出现事情难以说清楚的情况。

篇5

“网络管理”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大量知识的灌输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下降,已不能满足深入学习和理解网络管理本质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学中需要强调专业课程的纵横连接,在专业体系中讲授课程的核心内容。文章结合网络管理的教学经验,从课程体系和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加以探讨,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1 “网络管理”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

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网络管理与网络原理、网络程序设计、网络安全等课程共同构成了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学生通过“网络管理”课程,接触网络管理的基础知识,知晓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基本功能、相关协议及简单开发等。课程中既有对协议知识的直接应用,也包含对网络管理知识的全面了解,同时也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对于网络管理课程,通常网络原理作为先修课程,网络程序设计、网络操作系统等课程可以并行讲授,而网络安全等课程作为后续课程需要网络管理的知识作为基础。通过网络原理,学生学习到网络的基础知识和主要协议,在网络管理中会充分利用网络协议的知识并进一步引申,同期课程也会与网络管理互相关联、互为补充,网络管理中的安全管理、配置管理也会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中包含了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协议分析与网络系统简单开发等内容,具有综合性、入门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管理协议、数据库技术、网络安全管理和系统开发等内容综合了前期知识在网络管理的特定环境中的具体应用。作为网络管理的入门,课程注重基础知识的全面展开,比如网络安全管理包括入侵检测、病毒防范和防火墙技术等,但只介绍基本的原理和方法,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并留有足够的空间。此外,以配置管理和简单网络管理系统开发为主的实践环节在网络管理课程中占一定的比重,能加深学生对网络管理的深层次理解。

课程涉及内容较多,如果只是大量知识的灌输,会导致学生感觉内容繁多,学习困难且无趣。所以要让学生建立起课程体系的观点,从全局的角度了解“网络管理”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强调与其他课程的关联,做到融会贯通,互相借鉴。同时,实践环节的设置也会让学生对“网络管理”的实用价值有直观的认识,知晓网络管理的基本任务和管理方法。

2 “网络管理”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需要和目前主要的“网络管理”课程教材[1-5],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2.1 一个完整体系

“体系”的观念贯穿在课程的始终,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专业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网络协议贯穿在所有课程中,各门课程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引导学生通过协议的不同应用方式加深对协议的理解。其次,网络管理课程本身也包含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无论网络管理系统的具体技术怎样变化,从复杂网络中抽象出的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是不变的。体系结构中包含的管理对象、管理进程、管理信息库和管理协议四个部分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

2.2 一个核心协议

网络管理中最重要的协议是SNMP(Simp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由于TCP/IP的广泛使用,作为TCP/IP网络管理解决方案的SNMP也获得了广泛的业界支持,成为工业标准。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网络管理协议在体系结构中的地位,SNMP在管理进程与管理对象通信过程中的作用。其次,需要详细介绍SNMP的协议数据单元格式、操作命令的封装、报文的发送与接收。同时,作为一个应用层协议,SNMP对于传输层协议UDP的使用,可以印证协议分层的基本概念。另外,由于SNMP的演变,三个不同SNMP的版本SNMPv1、SNMPv2、SNMPv3协议间的变化和演进也是学习协议工程中协议改进的最佳案例。再者,在网络管理系统的开发中,系统也不是凭空构建,分层构架和开发也要建立在SNMP协议的基础之上。从体系结构、协议本身、系统开发等方面,SNMP的重要作用都有所体现。

2.3 一个数据库

在网络管理中,网络的状态需要通过收集管理对象的工作参数得到,这些参数对应的数据存储在网络一端。针对数据的特点,网络管理体系结构中设计了管理信息库(ManagementInformationBase,MIB)。虽然MIB在数据管理的功能上与关系数据库相似,但MIB的语法表示、数据类型、存储模式和访问方法都有所不同。MIB的描述采用管理信息结构(StructureofManagementInformation,SMI)来定义了结构化的管理信息,规定了如何识别管理对象以及如何组织管理对象的信息结构。MIB中的对象按层次进行分类和命名,表示为一种树结构,对MIB的访问通过SNMP的命令封装。在讲授过程中,一定针对网络管理数据,让学生充分认识到MIB与普通数据库的区别。

2.4 一个典型管理系统

网络管理的最终表现形式是一个通用网管系统。介绍一个基于SNMP、包含主要网络管理功能的网络管理系统对于学生认识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和部署十分必要。在教学中,以HP公司的OpenView为例,通过介绍典型网络管理系统如何在成熟的框架下,利用SNMP协议和MIB搭建网络管理系统,实施故障管理、配置管理、计费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五大功能。另外,系统的分层构架和模块化设计是对软件工程课程所学内容的应用和提高,对简单管理系统的开发也可以起到指导作用。

2.5 一套配置管理

网络互连设备和服务器的配置是网络管理中重要的功能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结合实践环节,可以认识到配置管理的必要性和网络管理的实用价值。这部分内容与网络管理的实际应用较为贴近,但学生平时接触到互连设备和服务器的机会较少,动手能力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多加锻炼和培养。

总之,本课程既有很多基本概念和原理,又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协议、系统、配置和开发。在授课过程中,根据“五个一”,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的大体系和网络管理课程本身的小体系中,应该紧紧抓住网络管理的本质,将网络管理最核心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3 “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讨

结合“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程的内容,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3.1 概念的讲解一定要深入

网络管理课程中的概念较多,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淹没在各种术语中。一定要结合应用背景,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实质以及在网络管理体系结构中的功能。例如在网络管理体系结构中的“管理对象”,在教材[1]中被叙述为“网络中可以操作的数据”,这种描述较为表面,不能完全揭示管理对象的实质。实际上,管理对象是对网络中被管设备工作参数的封装表示。按照面向对象中封装的概念,就是把被管设备中需要采集和控制的数据抽象出来,表示被管设备本身,并通过接口实施数据采集和设置的具体操作。结合了面向对象中封装的概念,很容易就能理解管理对象是对被管设备的数据级别的抽象。

3.2 实践环节需要突出应用价值

网络管理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对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至关重要。实验的设置一定要结合实际,多练习在单机虚拟环境下模拟不完全或不容易操作的项目。常用的互连设备、防火墙和应用服务器的配置等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一定要在网络环境中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实验。实践环节的设置一定要精简,突出实用价值,让学生在有限的上机实践中掌握更多的网络配置管理的技能。

3.3 系统开发中强调框架和协议的使用

网络管理系统开发是“网络管理”课程中的组成部分,通过简单的开发加深对网络管理系统的理解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分层设计、模块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基本思想都可以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中加以体现。通过协议软件、功能软件和用户接口的分层,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工具包如SNMP++或者WinSNMP进行功能模块和用户接口的开发。简单的开发练习是基本协议和基本管理功能的具体实施,是对前期面向对象、分层设计思想的应用和提高。

4 结语

“网络管理”是网络工程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作为“网络管理”的教学一定要做到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注重实践。在讲授的过程中需要在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和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学的专业课程知识,做到在一个自洽体系中承前启后,按需教学。另外,在授课的过程中最好能结合网络的新技术如IPv6网络的发展,多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杨云江.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云红艳,杜祥军,赵志刚.计算机网络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蔡灿辉,陈婧,辛明海.网络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郭军.网络管理(第3版)[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篇6

本人根据多年岗位系列课程教学的切身体验和实践,就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的网络管理员岗位系列课程的设置、整合与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岗位系列课程的模式及设置

岗位系列课程模式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的基本原则。每个职业岗位能力可以分为个人能力(责任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关键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和技术(技能)能力。[1]岗位系列课程模式是把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任务,设计成一个贯穿学业全过程的链状课程,即岗位系列课程。以问题为中心的科目课程培养职业需要的基本技能和关键能力,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课程或训练课程培养职业需要的专门技术能力。[1]岗位系列课程是根据某一职业岗位或某类相近岗位工作能力要求而设置的一组课程,该课程组中的职业技能课、职业技术课及职业岗位综合实训课之间的联系如图1所示。

网络管理员岗位系列课程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的高级网络技术人才,使学生既具备现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同时掌握网络组建、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技能),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2]主要从事各行各业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与维修;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配置、管理和维护;从事计算机网站的开发、管理和维护等岗位工作。网络管理员作为该专业的主岗位,其相应的课程设置如图2所示。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按照“学习网络”、“使用网络 ”、“组建网络 ”、“管理网络”的学习过程设置课程,使学生逐步深入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其他应用能力的培养。

岗位系列课程内容的整合和目标说明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对原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进行了整合与改革,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进行岗位系列课程设置。同时针对岗位系列课程的各课程之间关系密切、逻辑性强的特点,知识应具有递进性,内容应前后衔接合理,以便组织教学。对教学内容要求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1)课程内容整合的思路。把《计算机网络技术》、《Internet应用》、《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三门课程整合成《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作为一门职业技能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体现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很多已体现在人们熟悉的网络应用中(Internet应用),网络服务器环境已有条件在一般机房里搭建,将这三门课综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在“学中用和用中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并真正达到学有实效。(2)主要教学内容。本课程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数据通信基础、局域网基础与网络互联、Internet的基础知识及应用、基于Windows Server 网络操作系统的AD安装、网络命令、IP地址的简单设置、用户账户的管理、资源共享、网络安全等。(3)课程教学目标。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网络与通信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网络分类及各类网络的特点,了解Internet的相关知识、技术特点及应用。简单的网络连接和共享资源的使用方法,熟悉一种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2000Server)的使用和一般的网络管理方法,能够在网络上创建和配置Web站台、FTP站点。

企业网组建与管理(1)选择课程的思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应用,中、小型计算机网络的组建和维护,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应具备的重要技能。所以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选择开设《企业网组建与管理》课。(2)主要教学内容。本课程涉及组网基础、组网工程、组网设备、网络服务、网络设计、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和网络维护,这些内容包括组网前期的准备、组网中期的实现和组网后期的管理维护。本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企业网组建与管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具备企业网的安装、调试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课程的实训和实践,适当地加大实训和实践课时,同时要设立专门的实训室,配置必要的实训设备和专业实训人员,为学生提供比较好的实训与实践环境。(3)课程教学目标。学会并掌握基于WindowsServer平台的Intranet网络的构建与管理,常见的局域网环境搭建与管理;学生应对局域网的基础知识、工作原理及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了解组网工程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的局域网组网技术,熟悉当前流行的网络架构和典型的局域网设备和组件产品;能够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网络原理和组网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规划、设计并组建及维护中、小型局域网络。让学生在前续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在系统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能根据用户网络的需求分析和计算机软硬件工程开发的技术规范,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提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解决方案并具有将网络硬、软件系统综合集成为完整的网络体系(网络应用环境)的技能。能运用简单网管协议(SNMP)、TCP/IP协议、服务器等软、硬件环境提供网络管理和服务。掌握网络安全、网络防火墙、广域网的接入、网络运行管理、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环境的搭建等技术。培养学生搭建配置和管理基于平台的局域网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局域网组建的基本知识,学会IIS环境的配置及服务软件的工作原理、FTP站点和WEB站点的架构和访问、DNS的解析配置、邮件服务器的架构、即时信息服务的架构、基于ISA Server的服务器的配置。

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通过实训,让学生了解网络组建过程与管理技术,掌握网络组建与管理的方法,通过实际工程技术项目亲自组建、配置与管理,积累实际项目解决的经验,为学生今后参加网络组建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选择课程的思路。本课程主要目的是提高该专业学生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该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的主要技术和网络管理方法。《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课》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专业的一门岗位综合实训课。本课程讲授和实践计算机局域网的配置和互联、基于局域网架构网络服务。(2)实训内容(模块)包括:网络互连(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Cisco网络互连之静态路由;Cisco网络互连之动态路由;远程管理之Telnet;标准访问控制列表;扩展访问控制列表;Vlan划分及Vlan间路由(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CDP(思科路由发现)。(3)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建原则、组建方法,掌握网络管理的先进技术,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软硬件产品的技术特点和实际应用情况,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熟练组建网络配置设备。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的安装、调试和运用能力,为今后从事计算机网络组建与管理方面的实际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研究打下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岗位系列课程的实验、实训室建设

为了完成以上课程的教学目标,至少建设以下两个实验、实训室。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本实训室主要为《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课程提供实验环境。可供学生完成以下实验任务:(1)Internet技术和应用;(2)网卡的安装;(3)RJ45网线的制作和检测;(4)双机互联;(5)Windows对等网络的组建和应用;(6)小型局域网的互联;(7)Internet的接入技术;(8)Windows 2000Server的安装及管理。

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室本实训室主要通过与神州数码网络公司合作搭建实验实训的真实环境,建设计算机网络的专业教室,为《企业网组建与管理》、《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两门课程提供所需软、硬件环境。主要可供学生完成《企业网组建与管理》课的实验模块、《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课的综合实训模块。(1)实验模块:IP子网规划;设备间设备设计;路由器配置;DNS服务器的配置;DHCP服务器的配置;DNS服务器的配置;FTP服务器的配置;邮件服务配置;终端服务配置;校园网拓扑设计;网络安全管理。(2)实训模块:网络互连(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Cisco网络互连之静态路由;Cisco网络互连之动态路由;远程管理之Telnet;标准访问控制列表;扩展访问控制列表;Vlan划分及Vlan间路由(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CDP(思科路由发现)。把网络管理软件Solar winds融于上述实训的各模块中,使得实训更加综合,更加有趣,更加实用。

多年来,学院致力于基于“平台+岗位”的IT职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探讨。如网络技术本身具有“高、精、尖、快”的特点,[3]如何保持高职教材和岗位系列课程建设相协调是岗位系列课程建设所面临问题。岗位系列课程是由内容相关的若干课程组成,任何课程内容的变化都需要岗位系列课程中其他课程内容的调整,否则体现不出针对性、先进性和应用性等特点。总之,实践实训环境如何进一步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也应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篇7

0 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从1998年教育部批准开设以来,发展十分迅速。截止2012年,全国已有329所高等学校设置了网络工程专业,其中重点院校超过50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网络工程从原来计算机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专业。2011年教育部将网络工程专业列入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基本目录,标志着网络工程专业已经成为一个稳定发展的基本本科专业[1]。

网络工程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普遍性的困难与问题。比如: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其他信息类专业的差异区分不够明显,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因此,有必要从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建设入手,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制定特色鲜明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

笔者所在学院2012年获批了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改善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网络工程系以此为契机,结合已有的信息安全师资优势,凝练出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并开展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本文以此为背景,探讨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1 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人才培养要求

与其他信息类专业类似,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要求从素质和能力两方面入手。

1.1 基本素质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2]。

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祖国,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质要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文化气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素质要求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坚持职业道德的底线,具备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品格,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一丝不苟的作风,以及服务社会的意识。专业素质要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风格,具备较好的创新思维和踏实严谨的实干精神。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乐观向上的心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身体力行的风格。

1.2 基本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协同工作能力、专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2]。

学习能力是指自学能力,即知识和技术的获取能力、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通过专业调研、理论分析、设计开发、仿真实验等方法解决网络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是指专业技术文档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包括专业表达能力、问题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专业适应能力是指在学习网络工程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能够从事并适应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与管理工作,并能适应网络工程专业技术和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1.3 专业能力

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除了满足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外,还需要注重培养两方面的专业能力: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和网络管理维护能力[3]。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是指熟悉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和常见网络安全技术的工作原理,掌握主流网络安全产品的安装、配置和使用方法,能初步设计开发网络安全产品。网络管理维护能力是指熟悉常见网络设备与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网络管理的主流模型、系统功能、以及各类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初步管理和维护网络与信息系统。

2 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体系

2.1 知识结构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人才要求具备的知识可分为三大类: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相对固定,具体知识包括政治理论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其中,政治理论知识包括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和职业素养、军事理论、体育。自然科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

专业基础知识根据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制定,具体包括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技术基础、计算机系统基础。其中,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和电路基础,技术技术基础包括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系统基础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

专业知识相对灵活,通常根据所在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办学条件制定,具体包括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方向知识、专业实践环节[1]。下面重点讨论这部分内容。

2.2 课程体系

依据上述知识结构,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专业特色,制定了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由于公共基础课程基本固定不变,在此不再列出。

2.3 专业方向课程知识点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可分为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两个分支。其中,网络安全分支课程包括信息安全基础[4]、网络安全技术[5]、网络攻防技术,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网络管理分支课程包括网络管理[6]、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

3 结束语

本文以笔者所在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为背景,分析了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说明了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要求,进而得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结构和课程体系内容。最后重点介绍了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主要课程的知识单元与相应的知识点。接下来的工作是将该课程体系落实到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段调整,逐步完善。希望本文所作的研究与探讨能给兄弟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姜腊林,王静,徐蔚鸿.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课程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9:48-50

[3] 曹介南,蔡志平,朱培栋等.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差异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3:139-142

篇8

1前言

网络工程专业是国家教育部审定并设置的全国高校本科专业之一,是计算机专业与通信专业交叉的一门专业,也是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院(系)普遍开设的计算机科学类本科专业之一。

但应用型网络工程人培养目标如何定位,专业知识体系如何建立却一直是被受困扰的问题。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技术,也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交叉的一门学科。由于计算机类各本科专业也需要开设计算机网络方向的课程,最普遍的现象是许多高校计算机院(系)将网络工程专业开设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网络方向,二者之间的培养目标相似,知识体系仅是几门课之间的差别。另一种现象就是部份高校将网络工程专业开设成为通信工程专业,沿用通信工程的知识体系再加设几门计算机专业类的课程。应该说这两种现象都没有形成网络工程专业本身的专业特色知识体系。

本文作者依据近年来从事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知识体系建设和教学的经验,对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知识体系建设进行如下探讨。

2网络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专业知识体系的建设必须紧扣专业培养目标,作为网络工程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应该定位于应用型的网络工程人才。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是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其实是其核心培养目标是具有程与网络应用的设计、规划、部署、实施、开发、管理以及销售工作,这些内容在时间关系上反映了网络工程的全过程,在业界担当“网络架构师”、“网络工程师”、“网络测试工程师”、“网络销售工程师”等角色能力的人才。

从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来可以将该专业分为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网络设计规划部署能力、网络编程与应用开发能力、网络管理能力。由于目前应用软件开发基本都是基于网络环境的应用开发,从而网络编程与应用开发能力也属于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必备的能力,而且许多高校将网络编程与应用开发能力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方向与特色来看待。就专业特色而言,网络设计规划部署能力、网络管理能力才真正是网络工程专业有别于其它计算机类本科专业之处。

另外,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有别于通信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能适应通信技术与工程领域网络、系统、设备以及信息交换、传输、处理方面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运行维护、系统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尽管网络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都涉及到网络系统知识,但二者之间确有着区别,通信工程着重于信号和通信类知识,网络工程着重于网络应用和协议类知识。换言之,通信工程着重于电信企业大网络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网络工程着重于用户端网络应用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3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知识体系的建设

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知识体系可采用“平台+方向”方式建设。整个知识体系可划分为两个平台和三个基本方向。

3.1两个平台

本着“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的知识体系建设原则,为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本专业搭建可两个平台:公共基础课平台,包括人文和社科基础课程、理工科基础课程以及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专业基础课平台,包括网络设计规划部署类课程、网络管理类课程、网络应用开发类课程和专业特色类课程。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网络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

3.2三个基本方向

三个基本方向课程以专业课程为主,其教学应在强调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发展。通过基本方向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网络工程的某一职业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

网络设计规划部署方向主要包括组网工程、网络互联技术、通信网技术、网络性能测试等课程。组网工程主要介绍网络需求分析、工程设计、综合布线、设备选型知识。网络互联技术主要介绍路由和交换技术的配置与管理知识。通信网技术主要介绍无线网、移动网、宽带综合业务网、接入网等知识。网络性能测试主要介绍网络性能指标、测试方法、测试技术和测试设备的有关知识。

网络管理方向主要包括网站建设与管理、网络安全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网络协议分析等课程。网站建设与管理主要介绍网络操作系统的配置、网络管理协议与应用知识。网络安全技术主要介绍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与技术、防火墙技术与配置等知识,入侵检测技术主要介绍黑客攻击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计算机取证技术等知识。网络协议分析主要介绍网络协议分析方法与协议实现的知识。

网络编程与应用软件开发方向主要包括网络程序设计、WEB编程技术、J2EE应用开发与部署、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络程序设计介绍基于套接字的编程方法、进程(线程)间的通信知识。WEB编程技术主要介绍基于Java、JSP、Servlet和JDBC的编程知识。J2EE应用开发与部署主要介绍基于Servlet、Struts和Hibermate即SSH框架的编程技术,以及应用软件的部署方法。网络数据库技术主要介绍网络数据库基础知识、Oracle数据库知识。

特色类专业课程主要以新的网络应用技术为主,可选择网络并行计算技术、网格计算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网络存储技术、高性能网络等方面的课程。

从网络工程三个基本方向可分析出这三个基本方向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信工程专业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网络工程三个基本方向与其它专业知识的关系

其中人文和社科基础课程主要指政治、思想道德、体育、大学英语等课程。理工科基础课程主要指高等数学、

线性代数、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离散数学、数字电路等课程。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主要指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

3.3网络工程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对网络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分析,可以得出网络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网络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鉴于在专业教学学时、教学人员和教学设施的不同,各高校在开设网络工程本科专业时,可选择三个专业方向之一并加以一定特色的专业课程来进行人才培养,以达到不同特色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也可以分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培养,以满足社会对网络工程专业各方面人才的需求。

4结束语

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变化,这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本论文中所讨论的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是对近几年各高校网络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归纳和分析基础上做出的一个探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该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也应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进程中。

篇9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有网络组建与维护、路由与交换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网站设计与开发、综合布线技术、网络互联技术、网络管理与安全、虚拟化技术等。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指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培养具有一定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和开发技术,具备从事程序设计、Web的软件开发、计算机网络的组建、网络设备配置、网络管理和安全维护能力的网络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首先要做好选取教材的工作,教材的选取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而选取。目前市面上提供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教材都不是很理想,所以我们参考了五本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的教材[2-6],教材[2]以SNMP协议为基础详细讨论了网络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管理功能域、协议规范、管理信息库组成、远程网络监视功能和安全机制;教材[3]从狭义网络管理的角度组织内容,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网络管理协议CMIP和SNMP,对网络管理软件的开发也有一定程度地介绍;教材[4]是一本详细介绍了最为流行的网络管理协议SNMP的教材;教材[5]选择了许多网络管理工具,并对这些网络管理工具进行分门别类。教材[6]介绍了网络安全相关的知识,可以看出,任何一本教材都不能直接满足课程目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综合采用了以上五本教材:(1)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常识性介绍方面,选择了教材[2];(2)在网络管理工具的讲授上,选择了教材[5];(3)在网络管理协议和网络管理软件开发方面,采用了教材[3]和教材[4],并自己补充了一些内容,如SNMP4J的分析等;(4)对网络安全技术的介绍选择教材[6]。

通过对五本教材的内容进行筛选,并补充一些教材上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为以下几个部分:(1)网络管理概述:主要内容包括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网络管理的基本功能、网络管理的发展以及网络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技术;(2)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管理的基本模型、网络管理的基本模式以及网络管理协议等;(3)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该部分是网络管理课程的重点讲解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SNMP基础知识、SNMPv1、SNMPv2以及SNMPv3;在SNMP基础知识中,主要讲解SNMP概述、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搭建SNMP的学习环境、抽象标记语言ASN.1、基本编码规则BER以及SNMP4J中ASN.1和BER的实现;在SNMPv1中,主要讲解管理信息结构SMI、管理信息库MIB、SNMP的基本操作以及SNMP4J对SNMPv1的支持分析;在SNMPv2中,主要讲解SNMPv2概述、SNMPv2SMI、SNMPv2MIB、SNMPv2协议以及SNMP4J对SNMPv2的支持分析;在SNMPv3中,主要讲解SNMPv3概述、SNMPv3体系框架、用户安全管理以及SNMP4J对SNMPv3的支持分析。(4)网络管理工具SNMPc:重点介绍如何利用网络管理工具SNMPc对网络进行管理。(5)网络安全技术:主要介绍网络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以及在Win-dowsServer2000和RedHatLinux9.0操作系统下的网络管理操作。

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1多媒体技术教学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提高,大部分高校都能实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但是事实上,并没有科学的利用多媒体技术,上课变成了机械的翻幻灯片,变成一串串的公式和图片。实际使用多媒体技术,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如何辅助合理的讲解,并且使整个课堂不缺乏系统性。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师应注重多媒体课件的精心设计,尽可能使内容的讲解充满动感和新意,避免冗长枯燥的文字性叙述和大段公式的罗列,根据计算机网强管理课程专业性强,图表结构多的特点,在讲解时,用形象直观的图示和动画来表达网络管理的相关技术和原理,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可以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集多种教学媒体为一体,包括文字教材、录像教材、模拟软件和网络教学资源等,将其穿插在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熟悉协议和掌握各种技能。

2.2互动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把学生放在被动的位置,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起引导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敢于质疑,这样在质疑与讨论中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

2.3研究式教学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教师在教学中,适时提出相关领域的知识,促使学生去查阅相关领域的资料,通过分析不同的观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提供的问题应更多的取材于学科的实际,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计算机网络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我们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了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学习研究的中心主题内容,让学生在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去感受和体验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例如,“如何管理我院的校园网”,围绕这一教学内容拟定了“我院校园网安全环境的特点”、“校园网内各结点流量控制”“、校同网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网络安全的检测与防治”等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我院校园网络的实际,展开分析和研究,写出主题报告。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通过教师的引导,达到事先设定的教学目的,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引导学生对实践的重视。既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又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实验教学

实验在计算机网络管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网络管理的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实践环节进行验证,不进行实验就等于纸上谈兵;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设计能力,但目前关于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验项目编排不合理,缺乏规划性。实验内容单一,要么实验内容偏应用,比较简单,要么偏理论,都是对理论的验证实验,没有一个整体全面的教学规划,使学生很难获得对网络管理整体思维的训练。网络实验管理欠规范,实验教学管理松散,考核不严格,使学生对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关注度不高。下面以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经验为例,提出计算机网络管理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建议:#p#分页标题#e#

3.1重视实验项目的编排

教师在课程开设之前,应着眼于课程整体,编写与教学大纲相适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在实验项目的编排上,应合理把握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使学生在学习网络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均有适当的实验机会。我校将实验教学的内容分为应用型实验、验证型实验、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具本在网络管理这门课上,应该合理的设计各种类型实验的数目。此外,实验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以及实验条件的改善而不断更新。

3.2加强实验课的规范化管理

由于长期以来考核重理论,轻实践,有一部分同学对实验课不够重视,上实验课要么直接不来,要么来了也不认真做实验,而做一些与实验课无关的事情。基于此,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促使学生认真的完成相关实验。实验之前,教师应准备实验教案,向学生布置实验内容,提出实验要求、实验目的和思考问题,要求学生课后准备实验方案,这样才能保证在短暂的实验时间内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指导并检查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随时解答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考评,作为实验课考核的部分依据;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记录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和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使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治学习惯。

4.改革考核

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笔试的方法,这样的结果会造成学生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认为只要死记硬背那些枯燥的原理与理论、也不管是否真正理解其技术的内涵就可以了。结果学生只知道一些简单的网络管管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很薄弱。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是相违背的。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除了通过笔试考核必须掌握的知识以外。还应加强实践的考核。除了在平时检查每一次学生实验的完成情况以外,结合上交的实验报告进行评分,在期末考核中可以选取做过的实验,再稍加一些改变,进一步综合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期末的成绩可以将平时表现、理论考试、实验考试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总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本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

5.课程延伸

篇11

21世纪是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随着IT产业的迅速崛起,计算机网络的触角已经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并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我国的计算机网络也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尤其Internet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术对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中职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直接关系到我国21世纪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素质。因此,探索课程内容,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具备分析比较和选择网络技术元素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局域网组建的技术,具备一定的网络管理与维护知识,掌握一定的网络配置管理等综合应用能力。

在近几年的教学与实践中,笔者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进行研究,认为《计算机网络基础》应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用脑、用心、用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中职学生基础较差,素质不高,他们没办法掌握难度较大的知识,只能理解和掌握一些比较基础的内容。但中职学生具有“二强一高”的优点,即动手能力强、可塑性强,对新鲜事物兴趣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充分利用这个优点。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产生兴趣,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其次要向学生指明所学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学生只有清楚了这些,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学习。最后采用容易让学生理解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和中心,是学习的主角,老师起着启发、帮助和引导的作用。

2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各部分内容教学探析

通过分析与比较,笔者觉得《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应该从六个方面进行教学,分别是:计算机网络概述、数据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计算机局域网技术、Internet及其应用、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讲理论性内容,多讲实践性内容,让学生多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1 计算机网络概述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讲授三个方面的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及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其中,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是教学的重点。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计算机网络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可分为不同的网络,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实例分析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的不同;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区别;再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讲述星型网络、总线型网络、树型网络、环型网络和网状型网络的特点与差异。在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教学中,可通过案例列举出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如: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电子银行、在线娱乐等等,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讲授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内容时,可通过查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资料,结合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2.2 数据通信基础

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数据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主要讲授三个方面的内容: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介质和数据传输交换技术。首先让学生掌握信息、数据和信号的概念;其次明确通信介质中有线介质和无线介质之分,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实物介绍双胶线、同轴电缆和光纤三种有线传输介质的物理特性和传输特性;再通过实例介绍红外线、蓝牙、激光等无线介质的特性。然后讲授数据传输技术,让学生明确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单工、半双工和双全工这三种传输技术的区别。最后了解三种数据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2.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内容,但要求中职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确是相当困难,因此教学中也只能讲授最基础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有: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特性、OSI参考模型的七个层次结构、常用的计算机网络协议、IP地址的分类等。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功能特性,只有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特性才能够掌握各种网络的特点,才能了解网络运行的原理。其次要让学生明确网络为什么要实行分层,并且能够知道OSI参考模型到底是哪七个层。但是具体七个层是怎样工作的就不要求学生掌握。然后让学生了解一些重要的网络通信协议,如TCP/IP、UDP、FTP、HTTP、SMTP等。最后讲授IP地址的分类。

2.4 计算机局域网技术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本课程的重点。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组网技术。讲授的内容有:局域网概述、局域网组成、网络设备、网络互连技术、局域网的组网技术、网络操作系统、局域网规划与设计等。学生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初步能够具备网络管理员的基本素质。本部分的教学最好都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我们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1)引导学生认识网络设备:网络适配器、中继器、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还要动手制作网线。(2)要求学生理解网络互连的本质,能区分硬件互连与软件互连。虽然这部分内容较难,但这部分是核心内容,学生一定要掌握。(3)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必须掌握简单的组网技术,包括怎样布线、选择网络设备、进行简单的配置等,重点训练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4)最后要求学生能够掌握Windows 2003 server的基本操作,如配置用户、共享、服务等。

2.5 Internet及其应用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同样是重点。学生通过学习,基本可以掌握Internet及相关知识。本部分的内容包括Internet的概念、Internet的主要服务和应用、Internet的接入方式、域名的认识等相关内容。本部分可教学的内容很多,学生也能够很好掌握。Internet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结合当前的一些新技术和新元素,使学生对Internet有更深的了解。在讲授Internet应用的过程中,除了讲授Web服务、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等传统的Internet服务以外,还可以结合当前的发展介绍其它流行的Internet服务,如:即时通信、博客(或微博)、搜索引擎、网络电视、网络娱乐、电子商务、网上银行、远程教育等等,多举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例子,这样不仅让学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也增长了许多网络知识。在Internet的接入方式的教学中,可结合当前“三网融合”的政策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国家的一些政策。另外还可以介绍世界和我国目前的互联网发展情况,介绍先进的“云计算”和“物联网”知识,让学生对未来网络有一个美好的憧憬。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只要教师备课充分,一定能够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2.6 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

网络安全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网络安全概述、网络安全的威胁、网络安全目标和网络安全技术。重点讲述四个网络安全技术:加密技术、数字认证、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治技术。另外对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网络的不安全因素来源也要求学生有一些了解。

网络管理部分的内容较难,因此只能讲授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网络管理的概念、网络管理的功能和简单网络协议(SNMP)。重点分析网络管理的五项功能(网络故障管理、网络配置管理、网络性能管理、网络计费管理和网络安全管理)和介绍SNMP的内容。最后再介绍一些常用的网络管理软件。

3 结语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已经成为我校中职教学的特色专业课。计算机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充实教学内容。同时计算机网络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概念原理多、学生较难理解的抽象的课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赖于教、学双方的不懈努力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欢,徐师.计算机网络基础(第2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4.

篇12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开源软件产业也在我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许多中国大企业都投入重金或宣布投入重金打造基于Linux的产品应用和解决方案。良好的市场发展态势激发大量Linux 人才需求。根据Redhat公司最新的《Linux从业人员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统计,当年7月,Linux从业人员招聘企业数量达9560个,招聘岗位数量多达28482个,招聘人数为101560位,其中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管理、运维类岗位,占总岗位数的18.1%。如何培养学生基于Linux的网络管理实践能力,切实把握如此丰富的市场需求,已成为高职院校Linux网络管理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高职Linux网络管理教学现状

1.教学系统性不足

Linux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作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对Linux操作系统有深入的认识,掌握Linux操作系统管理方法、网络配置方法、各种网络服务器工作原理和基本配置方法,能够熟练构架、运维各种服务器。目前该课程教学不够系统和科学,例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1],基本技能、综合技能、拓展技能等能力的梯度提升等均存在一些问题。

2.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有差距

现今网络管理技术发展迅速,企业业务具有较大拓展性,因此企业招聘时要求人才能力与时俱进。在学校教学中,往往因为教学内容跟着教材走,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不当、校企联系不足等原因,造成学生技能培养上的滞后性、局限性。

3.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

Linux操作系统学生平时接触较少,对基于Linux系统的课程,学生往往存在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不够。在该课程开展中,传统教学方式也往往以“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模仿操作”为主,学生没有主动去思考如何完成一个网络管理项目,只是单纯地去模仿教师的操作,扩展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无法适应今后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

二、 Linux网络管理教学改革思路

Linux网络管理课程改革以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为出发点,以企业需求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根据典型工作场景合理划分为多个学习情境;分析学生学习规律及知识点内在关联,在每个学习情境中安排层次化学习项目,梯度提升学生能力;应用翻转教学课堂开展课程教学实践,按课前自学-课堂内化-课后固化开展每一个项目的学习;优化课程考核方法,增加形成性评价比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Linux网络管理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1.基于情境设计教学内容

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典型工作岗位为网络管理员[2],本课程通过深度校企合作,调研典型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课程应培养的技术能力,规划知识模块,生成教学情境。

网络管理员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搭建并运行维护企业网络,对内实现对局域网的管理和安全的部署,对外能够提供多种企业应用级的服务,对应职业技能主要包括网络设备的管理与维护能力、基于网络操作系统平台的管理与维护能力、局域网安全部署能力、企业应用服务器管理与维护能力,其中后三项职业技能为本课程教学范畴。针对此,本课程设计6项教学情境,如图1所示。教学情境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目标,以企业认可度为考核指标,教学内容涵盖课程培养的所有目标能力和知识模块,为培养胜任典型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过渡自然,符合学习规律,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深入课程[3]。

企业网络构建遵循由内而外,安全先行的前提。第一步是确定内部网络配置,对内部网络用户和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槠笠笛窈鲜实Internet接入方式。学习情境1主要完成这一企业需求;第二步即为企业安全部署,企业连接外网之前,必须做好安全部署,否则,内网很快就会遭遇来自外网的网络攻击,给企业带来极大损失,学习情境2为企业构建一个内外安全的网络环境,基于此,企业用户才能安全可靠地访问外部网络或对外提供各种企业服务;第三步,企业可利用内网构建现代办公环境,为员工提供文件共享、网络打印等服务,学习情境3通过实现NFS服务器和Samba服务器,方便员工跨系统共享文件及打印机;第四步,企业可为在外出或分支机构的员工,提供远程访问内网的服务,学习情境4提供多种方法满足企业内部局域网外延的需求;第五步,企业构建自身邮件系统,面向员工或合作伙伴提供邮件服务,学习情境5首先搭建DNS服务器,实现邮件地址的域名识别,以此为基础,搭建邮件服务器,实现邮件的发送和接收;第六步,企业构建完全面向公众的门户网站,对外提供Web服务,并提供以此为中心、其他相关的一系列服务,学习情境6旨在建立一个功能齐备完全对外开放的Web服务器。

2.分层次项目化教学

在情境教学的基础上,课程教学又细分为基础型项目、综合型项目、拓展提升型项目3个层次,梯度提升学生能力。

基础型项目以基础知识为对象,学生必须独立动手实践完成的内容,在每个学习情境中,都有一项或多项基础型项目,如图1所示。该类型重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基于Linux的网络基本管理能力,考核对象为每个学生。

综合型项目要求学生结合一个或多个学习情境的知识点完成相应任务,具有一定难度。在这种项目中,学生必须巩固前期学习成果,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完成对应任务,并能对项目结果进行判断、归纳与分析,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4]。此类项目每个学习情境都有一项,以4-5人的学习小组为考核对象。

拓展提升型项目由学生独立或者与指导教师共同拟定,要求学生结合本课程所有知识点,甚至综合多门相关课程来独立完成。此类项目具有挑战性,能够让学生在项目教学中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享受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成就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从事实践研究的能力[3]。这部分项目在课程学习完毕后的课程实训中开展,集中学生1-2周时间完成,前期课程的理论学习、基础操作型项目、综合型项目为学生顺利完成该部分项目提供支撑,学生自学能力、协作能力、钻研能力在该部分项目中得到综合应用和提升。

3.应用翻转课堂模式开展实践教学

翻转课堂教学法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是先学后教的一种形式。本课程针对每个学习项目,按“课前学习-课堂内化-课后固化”三个阶段来开展,以“学生学”为中心多环节开展,促使学生直接参与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更多知识,实践能力切实提高,明白自己学到了什么和怎样学习,改变传统实践课堂“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模仿操作”的被动学习局面。

“课前学习”阶段首先进行知识准备,本课程前导课程包括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网络基础、Windows网络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为Linux网络课程提供了充分的知识基础,因此在课前学习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和整理已有知识,为完成项目任务重构知识体系;其次教师将本学习项目的理论知识PPT、指导书、微视频发放给学生,并提供自学方法的指导,这是学生完成课前学习的重要基础;再次,本阶段还需要明确实践任务,包括实践成果检查方法及评价标准,这是学生完成课前自学的驱动;通过的一系列准备,学生理论知识得到增长、自学所需资源已获得,自学任务已明确,最后W生充分发挥自学能力,努力完成实践任务,将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记录下来。

“课堂内化”阶段首先针对学生课前完成的作业,教师进行全部检查或抽检,对于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充分讨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归纳总结的对象不局限于技术难点,也包括自学方法,实践经验及学习感悟,多方面的总结归纳,不仅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后固化”阶段学生提交项目报告,对本次实践做一个书面的总结,教师在本次项目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一些进阶要求,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实践学习。

4.深入开展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评价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首先提出,由布卢姆首次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布卢姆认为,形成性评价不仅是改进教学工作、提高学习效果、形成适合于教育对象的重要教学手段,而且是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充分发掘学生学习潜力的重要手段[5]。形成性评价是世界各国高职教育常用的考核方式。澳大利亚TAFE学院采用12种标准测试方法中的某几种组合进行考试。这12 种方法是:观测、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证明书、面试、自评、案例分析报告、论文、制作、笔试、录像[6]。

在Linux网络管理实践教学中,三种类型的项目分别有其侧重的考察点,基础型项目考核以“知识应用能力”为重点,重点考察任务理解能力、知识理解能力、项目步骤设计能力、项目开展能力和项目总结能力,课程考核以观测、口试,递交项目报告为主要考核方式;综合型项目考核以“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考察项目目标的分解能力、预备知识搜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工合作能力、分析总结能力,以现场操作,分析报告、录像为主要考核手段;扩展型项目以“职业能力提升”为重点,考察学生的职场环境的调研能力、企业网络设计和管理能力、工作任务的完成能力、文档撰写能力、总结汇报能力以面试、现场操作、论文、录像为主要考核手段。

本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应用于本校2011-2013级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共7个班级,260多位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的Linux网络管理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提高,一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网络运维、网络管理工作。通过对苏州申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调研,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教学中所培养的能力对现有工作开展有比较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聂庆芝.高职会计专业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18-20.

[2]王和平,胡菊芬.基于工作过程的“Linux 网络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0(14):44-48.

[3]周莉,刘昭斌,高小惠等.情境教学法在高职高专网络安全课程中的应用与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9-11.

篇13

(1)重建设、轻管理,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目前公共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一些不良弊端,往往重视计算机网络系统设备的选购和建设的过程,然而当网络系统完成建设后却不能及时的按照上级相关网络管理制度,来对设备进行管理维护,缺乏一套有效的、适合本单位的网络管理制度。

(2)网络安全管理人才不足

当前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对操作和使用计算机设备的人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然而,在计算机网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相关的专业人才较少,相关的内部业务培训也无法满足当前信息发展的要求,在各单位普遍存在网络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强、素质不高、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目前,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前计算机网络体系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3)公共部门人员网络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当下,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单位都将本单位的计算机连入了网络。但是大部分用户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不熟悉,对网络及各种系统大多停留在如何使用的基础上,对网络安全防护意识不强。例如,在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随意共享、传递重要文件,甚至少数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将带有保密信息的计算机、存储介质连入Internet。

3相关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

从思想上构筑网络安全的防火墙。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首先要加强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通过在公共部门中宣讲学习上级关于网络安全防护的有关指示精神、政策法规和一些网络安全防护知识的教材,引导用户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防护工作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加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的基础知识,要让每名工作人员知道在网络防护工作中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以近些年发生的网络安全事件为案例,讲述发生网络失泄密对部门和个人造成的危害性,进一步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遵纪守法、安全保密意识,坚决杜绝危害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思想行为。

(2)采取多种技术手段

为信息安全防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在网络安全建设中,要在网络物理隔离的基础上,运用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漏洞扫描技术和防病毒技术及其相应的专业设备,从技术层面上提升网络防护能力。对已建设好的各类网络系统,要积极研究和开发适合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对网络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能够及时发现和修复系统存在的漏洞,主动抵御黑客和病毒的侵袭,监测网络中发生的各种异常情况并进行告警。还要严格控制各类接触网络人员的访问权限,备份重要数据,以便一旦出事,可以迅速恢复。通过对各种网络防护技术的运用,科学的构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3)注重高科技人才的培养

建立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网络安全防护队伍。在未来可能遭遇的网络攻击中,要避免被侵害,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是一个因素,但是最终决定结果的因素是人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新时期新阶段,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人才是信息建设现代化的关键。

(4)加强网络安全制度建设

使网络安全防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是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的基础,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自己单位实际建立可行的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尤其是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一套再科学有效的制度如果无法执行,那么就无法对网络安全建设产生作用。要建立合理的分层管理和责任管理的制度,将具体责任层层明确到具体人身上,对违反了规定的人要给予严厉的处罚,提高违法成本,对心存侥幸的人在心理上起到震慑,杜绝违规违法操作。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制度制定时,要不断科学的创新、完善和更新现有制度,真正在制度上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