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

篇1

1.对当前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媒介现已渗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有目共睹。然而,在迎接多媒体网络信息时代到来的同时,应站在历史的角度,辩证地看待传统教育,提出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媒介素养教育就是为适应时代需求而生的教育改革新思路、新理念。今天如果我们缺乏对媒介作用的认识,我们就不可能对当前世界政治发展进程、经济发展进程、文化特点乃至我们自己,甚至对现行的教育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2.未成年人离不开媒介。青少年已经成为我国网民中的主力军,是各家网络和网络商家的目标受众群。2006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止,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12300万。从网民结构上看,网民中18~24岁的青年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8.4%;而18岁以下的青少年就占到了14.9%。

媒介对未成年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是巨大的。传统社会里,未成年人的社会学习和教育主要依靠家庭和学校,而在现代社会,这一社会化的过程则有很大改变,媒体从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家庭和学校,帮助完成这一社会化的过程。现在的孩童多数是在电视机前、电脑前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近年人们对媒体给孩子们造成的不良影响表现出忧心忡忡,公共舆论普遍认为孩子出现的早熟、消费主义、暴力、价值观混乱等不良倾向,媒介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研究人员发现,1岁至3岁的儿童电视看得越多,到了7岁时,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就越严重。

网络媒介对现代文化的塑造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青少年因缺乏及时的引导和有效教育,从而患上了“道德缺血症”、“法律痴呆症”和“网络痴迷症”。面对这些顽症,治愈他们的有效方案就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赋权于青少年,使其拥有较好的网络素养。有了较好的网络素养,青少年可具备理解当代文化的能力和解析网络信息的掌控能力;有了网络素养,青少年好似穿上了“防弹衣”。它能减少网络不良信息的伤害,网络素养赋予广大青少年良好的判断力、思辨力,以及生存于网络时代的技能,从而成为积极的网络使用者。

3.青少年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由于青少年对客观世界和自我心理世界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分析判断能力,思考上也具有较大的非理性,因而会产生缺乏思考的肤浅行为和过激行为。比如:热衷于追逐新事物,沉湎于网络游戏、叛逆行为,与家长老师对立,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甚至出现性道德滑坡走上犯罪道路。媒介素养教育以培养人思辨能力和积极参与能力为宗旨,通过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媒介的消费者,青年人面对媒介不仅能具备解释媒体和做出明智的判断的能力,而且能自己动手制作媒介产品,从而成为积极的、能力不俗的社会参与者。

二、关于开展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

篇2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人们接触媒体、理解媒体和使用媒体时应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素养的一种培养和教育。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目的是教育青年军人要有很强的媒介素养意识和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

一、加强青年军人媒介素养教育的时代意义

1、媒介素养教育是信息社会的时代要求

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为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渠道。大众传媒重新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直接来自于大量媒介信息的引导,人们对外界环境所作判断的正确与否,也直接受制于媒介对这个世界反映的客观度和准确度,即使在管理严格、纪律严明的军营中也不例外。

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与休闲娱乐功能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置身军营的官兵接触和感知外界社会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很大程度上成为官兵建构自身思想素质和政治理想的重要影响源。当前,我国传媒在产业化、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日益深入和普遍地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当然也包括军营生活。

2、媒介素养教育是筑牢思想防线的有效手段

在国家安全面临新挑战、军队建设转向新战略的二十一世纪,我国十分重视信息的对抗与掌控。但是不能不承认,我国目前对卫星电视、越洋广播、互联网络的控制和屏蔽能力还很弱,与西方国家之间亦存在着出入境信息流量的逆差,形成事实上的西强东弱的局面。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中,西方的新闻媒介、文化产品日益渗透并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通过各种新型信息媒介,更影响着具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青年军人群体。

应对这种形势,我们可以采取两种主要措施,一是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在全球开放的舆论环境下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舆论阵地,二是在青年人、特别是军人的思想意识中建立一种强有力的“防御机制”,使他们有能力识破某些信息的“温柔外衣”下包藏的祸心,并能主动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传播我们自己的声音。

3、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在我军建设八十多年的历程中,新闻宣传和文化建设在传播国防知识、树立军队和军人形象、宣传国防政策、培育战斗精神、鼓舞全民国防意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上世纪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等文学、影视作品讴歌了时代英雄、造就了一代精神和时尚,对提升国防力量、树立国家形象和威望、唤起青年的社会责任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大潮中,与军事和军人有关的新闻、专题以及文艺作品仍然受到社会和年轻人的欢迎,军人仍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和英雄。因此说,在二十一世纪,大众传媒以无处不在的影响力给军事信息传播提供了新舞台和新挑战,同样,也为我们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塑造新一代军人,提供了历史性契机。

4、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当代军人自我教育能力的基本保证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是通过主体对知识、信息的内化,进而改变其认知、态度和情感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了理想信念的确立,而媒介素养教育则能够确保青年军人在媒介信息海洋中的理性和清醒,有效地利用有用信息、摒弃垃圾信息、抵御敌对信息、传播正义信息。

媒介素养教育产生于大众传媒时代对传媒经验理性认知的需求,是当代人面对日益强大的传媒力量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和防范措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成自身与现实环境以及传媒营造的拟态环境三者的协调共存。因而,从根本上说,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在性质上不同于部队针对各种主题或形势的要求而进行的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而言,媒介素养教育侧重于受教育之后一个知识盲区的填补,一种新的认知能力的获得,一种好的思维习惯的养成。 转贴于

二、对青年军人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抑制媒介不良影响的措施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加强对传媒的管理力度,禁堵不健康内容登堂入室,进入大众传播渠道;二是在受众中间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让更多的受众拥有现代社会一项重要的生存本领-媒介素养,成为积极的媒介信息操控者。笔者认为,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青年军人媒介素养教育放到重要位置

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整合、利用各种媒介素养教育和学习资源。笔者认为,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质教育的途径很多,不一定要设置专署机构,重要的是提高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科学认识,并将之结合到军事教育理念中,将具体工作融合到部队的日常教育中去,拓展政治思想教育的内涵,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教育的方法手段,分析青年军人的特点,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二)更新教育内容,建立结构合理、训教一致的培养体系

相关部门和机构必须加强方法、策略的研究,制订相应政策,形成具有军队特色的媒介素质教育体系,普及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军事院校教育是我军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军校毕业生是我军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从军校学员的培养抓起。一些院校、科研机构在新闻传媒以及心理战、舆论战理论与战法研究等方面已经有了深厚的科研和教学积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应该尽快使这些资源能很好地利用起来,建立具有军校教育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开发相关的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

(三)优化培养环境,营造媒介素养培养的良好氛围

在加强媒介知识普及的基础之上,在院校、部队的文化建设、日常生活中营造健康、科学的媒介信息环境。利用校园和部队营区网络资源,让基层官兵参与到媒介信息的制作和活动中。目前,随着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深入,部队官兵的信息能力有了飞速的进步,不仅部队的军事工作、日常管理工作等都可以借助计算机或网络来进行,局域网也给广大官兵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生活和娱乐信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变得模糊,浏览信息的人同时也可以信息、参与网上讨论等等。

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青年军人正处于日益复杂的大众传播媒介环境,能够在各种复杂局面面前保持军人本色、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各种侵蚀和诱惑,是新世纪对军人提出的新考验,也是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基础。通过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让他们了解新闻传播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学会正确分析和判断信息真伪、识别正确与错误、有效地利用信息为学习和工作服务,树立信息安全意识、掌握信息安全技术,是全面提升部队综合战斗力的重要思想保证和技术支撑。

篇3

在信息社会和媒介时代,高校德育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和挑战日增,再也无法躲在高校的围墙和象牙塔内孤芳自赏,自吟自唱了。大众媒介带着强势不断传播着各种鱼闷混杂的信息。强力地冲击和蚕食着学校德育固有的领域,使德育的效果大为降低,也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德育的手段和方式。高校德育也是一种传播方式,只是和大众传播所借助的载体、功能、目的和价值有所不同,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分析和探讨。

一、媒介环境与高校德育环境的差异性

大众传播是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同的受众传递大批量信息的过程,如由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组织向社会发出的大量信息,由这些媒介发出的信息所形成的社会环境就是媒介环境。在媒介社会,媒介信息和人们如影相随,无处不在,媒介环境在包围在人们,并时刻作用和影响着一切。高校德育环境主要指学校开展道德教育的内部环境,是相对于外部的社会环境而言,媒介环境与高校德育环境虽然都是一种环境。但还是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性。

1.媒介环境的无限性和学校德育环境的有限性

媒介环境在空间上具有无限性,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无不被包容在其中,媒介环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媒介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形巨网。对现代人而言,包罗万象的媒介事件与媒介人物正像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空气,无时无处不弥漫在人们的周围。学校德育环是社会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同墙内的校园空间环境而言,是有限的,学校德育环境虽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同样处在大的媒介环境之下,并受其影响和熏陶:因此,在内部营造良好学校德育环境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应对外界媒介环境可能对高校德育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2.媒介环境的长期性和学校德育环境的阶段性

媒介环境就时间而青,具有长期性。它可以贯穿人的一生,时时刻刻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学校德育环境却具有阶段性。最多贯穿于人们从幼儿园到大学学习期间的所有过程,而一旦人们离开了校园,进入了社会,学校德育环境就消失了,开始了社会化的学习过程,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学校德育的功效性将得到检验,人们在学校所获得的德育价值能否在媒介环境中丧失或具有持久性,也有待观察。如何以学校德育环境的阶段性教育来应对媒介环境的长期性影响,好似一场艰难的博弈。胜负难料,值得教育者,特别是德育教师深思。

3.媒介环境的渗透性和德育课程的灌输性

媒介环境的渗透性,表现在其扩张力的无孔不入,是全天候、立体式、长期性的覆盖,令人无法躲藏和回避。正如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就是信息。在信息时代和媒介环境下,媒介与信息如影相随,信息已成为人们的生存要素之一,人们所呼吸的也仿佛都是信息。媒介环境的渗透性,还表现在其媒介表达手段的多样性所产生的吸引性。媒介凭借其音频、视频等技术手段,以及故事性和娱乐性等方式,对受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在潜移默化问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相比之下,学校德育环境过于单纯和封闭,德育手段也比较单一,只限于课堂上的讲授和灌输。授课好的老师。凭借个人魅力或讲课技巧,也许会使课程生动些,但有些德育教师的教学效果乏善可陈,甚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4.媒介环境的多样性和学校德育环境的单一性

媒介环境的多样性是由其中的信息的多样性所构成的,媒介环境中的信息可谓五光十色,既有正面的文化和道德信息,也有中性的各种信息,还有“很黄很暴力”的负面信息,以及“娱乐至上”的不良倾向。学校德育环境单一性主要是指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在德育课的内容表达上全是正面的信息,如“又红又专”,培养“四有新人”和提倡“八荣八耻”等。德育环境的单一性和德育正面信息的传播,有利于学生的正面培养和成长,但也容易受媒介环境多样性的侵袭,效果能否持久也有待于检验。

5.媒介环境的强势性和学校德育环境的弱势性

媒介被称为“第四种权利”,可见其在社会中的强势地位,从上面所分析的媒介环境的几个特点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媒介环境的强势地位。正是挟着这一强势地位,媒介环境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无不打上媒介信息的烙印,受其影响和控制,不管你是否情愿,所谓“爱你没商量”。德育环境的内在的弱势性在于,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德育为先”和“育人为本”的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课程无论是在学校的教学大纲上。还是在老师和学生心目中,并不占有重要位置,在有些领导眼中,甚至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老师姑且教之,学生姑且学之。德育环境外在的弱势性是于媒介环境的强势性相比较而言,这一强弱关系的对比,我们无法改变,只能在现存条件下。学会适应、突围,或强化或转型,但不能困守和自怜。

二、媒介传播功能与学校德育功能某种契合性

大众媒介有四种传播功能,一是监视环境,二是联系社会,三是传递遗产,四是提供娱乐。在四种传播功能中,传递遗产功能与学校传递知识和价值的功能相契合。传递遗产是指“建设遗产,如科学知识、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这种功能过去主要由人际传播来表现。如家庭,学校中的传播都在向新一代传递社会的精神遗产,而现在传递遗传的功能也越来越明显地转向大众传播来承担,如书籍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在向儿童灌输知识、培养情趣、塑造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上,已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其实,大众媒介不只是向儿童。而且是青年人,包括各类学生来传递遗产,大众媒介中的互联网更成为青年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时刻在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价值观。学校的主要功能就是传递遗产。包括道德价值的传递。只不过在媒介环境中,这种传递遗产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削弱和边缘化。虽然媒介传播有传递遗产的功能,但不能因此取代学校德育功能。学校德育功能的重要性,在于给成长期的学生提供系统的基础性的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支持,这是媒介传递遗产功能所无法取代的。媒介传递遗产功能,虽然也可以发挥传播道德的作用,但毕竟是松散的和不系统的,有时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媒介传播既然与学校德育都有传递遗产的功能,有某种程度的共生性和契合性,就应探讨二者之间如何相互配合,更好地进行道德传播。我们应该研究的是“是否有一种传播媒介,不管它传播什么样的信息,在传播这个信息和影响受众方面,比其他媒介更有效?是否在传播某种信息或者产生某种影响方面,有一种媒介是最好的?这些问题对教育工作者、宣传人员和广告客户来说,特别重要。例如,如果是目的要尽可能多地传递事实性信息,那么,讲演、印刷品、电影和录音带是否更有效?如果希望改变受众的态

度,使用电视、招贴画、广播以及其他一些媒介是否更好呢?对于某一些受众,是否有一种媒介比其他媒介能达到更佳效果呢?”t’如果当我们能自如地运用各种媒介来发挥媒介传递遗产功能和学校德德育功能时,也许我们就找到了媒介传播功能与学校德育功能某种契合性。

篇4

Student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Age

Liu Haitao

(Xingta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gtai054001,China)

Abstract: Media literacy and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a problem,can not wait to solve this article on how to implement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ducted a facile theoretical research.

Keywords: Media;Media literacy;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一、媒体素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自从1933年英国学者提出“媒体素养”概念以后,希望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帮助他们拥有正确、积极的媒介观念和相关媒介使用能力,就一直成为许多学者的努力。

当然,各国因为不同国情对媒体素养教育的认识也有不同。在上述联合国会议上,来自19个国家的学者们对媒体素养教育理念和内涵进行了界说:一是媒体素养教育涉及到广播电视、电影、录像、报刊杂志,以及新兴的数字传播技术等几乎全部媒介类型的广阔领域,旨在开发人的媒介素养;二是这一教育是针对媒介和媒介内容发展所开发的一种新型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这与以媒体为手段和工具的教学具有天壤之别,不可以与教育媒体和教学技术混为一谈;三是它以培养人的思辨能力和积极参与能力为宗旨。面对媒介,青年人不仅能具备解释媒体和作出明智的判断能力,而且能自己动手制作媒介产品,成为积极的、能力不俗的社会参与者。因此,媒体素养教育就要是开发和培养年轻人的评判、理解和创造等能力。

二、中外媒体素养教育的实践与发展

(一)西方媒体素养的学校教育

媒体素养教育首先是在英国兴起,随着大众媒体的发展和影响,各国也开始重视并纷纷对其公民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各国国情不同,因此媒体素养教育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日本等国的媒体素养教育的已经有自己的成功模式,其经验值得借鉴。

目前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媒体素养教育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二是作为某一科目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三是将它融于所有的科目中,四是作为一门整合的、跨学科的课题,这反映了各国对媒体素养教育的不同的理解和教育思想。

(二)中国的媒体素养教育

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在媒体素养教育方面走在前面,较早进行了有效尝试。香港是从1997年开始推动媒体素养教育,民间非营利性的教育协会或基金会是媒体素养教育的运动核心,他们开发教材、推广师资培训、游说政府教育部门。

从2000年起,台湾省教育主管部门结合文教基金会启动了“终身学习列车”,其中规划了“媒体探索列车”。2002年1月,该组织开始积极推动媒体素养教育,准备《传媒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的编写工作,同年8月公布,这标志着台湾媒体素养教育开始走向正规的学校教育,在亚洲各国家地区中走在了前列。

在我国大陆,媒体素养教育研究于上个世纪末才渐渐受到关注,不少学者致力于引进国外先进的媒体素养教育思想,并就开展教育实践做了规划和设想。而具体实践则主要依托于各地的新闻传播院系具体展开。

三、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

(一)在高校实施媒体素养教育的可行性与意义

在世界上已经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是从中小学开始,这与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初衷是一致的。在我国,虽然也期待对公民进行媒体素养教育能够和国际教育模式接轨,但从我国国情出发这种模式还不适合。有学者指出,我国中小学本身升学课业负担大,又处在受成人监护阶段,独立选择接触媒介的时间相对较少;而且,中小学目前尚缺乏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和物资力量。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在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优先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是最具可行性的。首先,大学生摆脱了高考压力,有更多时间可以自由地接触社会和媒介。同时他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和兴趣接受媒体素养教育。其次,综合性大学一般都设有新闻传播专业,利用现已有资源为全校师生服务开设媒体素养教育是资源再利用的过程。因此在高校进行媒体素养教育是我国目前进行媒体素养教育的最佳模式。

(二)大学生媒体素养的课程教育

1.媒体素养教育手段。

开设有关的媒体素养教育课程是高校推行媒介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和手段。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将媒体素养教育内容依附于其他相关的课程,也可以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列为新闻院系学生的必修课或全校学生的通识性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相应的选择。

2.切实设置相关课程。

科目融入的课程设置可借鉴美国犹他州的课程教育,即把媒体素养教育融于一部分的科目中进行,这也是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的一种做法。而独立性课程设置的成效则由课程内容设计决定,因此编写高校媒体素养教育有关教材也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

3.推行媒体通识教育。

鉴于媒体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有效扩散其广泛影响,应该将其作成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作为通识教育来推行。

篇5

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更是众说纷纭。梁漱溟先生说过:“文化是什么?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一个民族生活的样法蕴含了这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所沉淀的精神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坚守的价值观念。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解读

1.塑造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抵抗不良文化影响。在思想活跃的中国高校,正呈现出社会价值多元化的现象,这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进步,但同时出现的还有一些只求标新立异、吸引眼球的声音,对于社会转型期青年价值观的形成非常不利。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置身于各类电子媒体中的大学生每天被来自社会的各种信息包围,其中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思想,也不乏哗众取宠、博人眼球的众多负面消息。这些信息用骇人听闻的标题吸引人们的眼球,一帮缺少有效法律法规和道德约束的网民,在自觉与不自觉、正常与非正常的状态下,传递着扭曲的价值观。传播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道:“那些危险的无稽之谈成了我们公众话语的重要部分”[1],他指出,媒介会于无形之中影响我们的文化,带来一种娱乐至死的文化状态。尼尔波兹曼写下这些话的时候,正是电视逐步成为美国社会大众媒体主流的时代,而现在的网络媒体相比电视,对文化和价值观的扭曲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南京的“彭×案”,由于各类媒体的不断发酵,造成了极大的社会负面效应。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人来说,这些信息新颖,有冲击力,在浏览的过程中难免会失去自己的立场,受到感染和影响。中华优良的传统文化洋溢着智慧光彩的哲学思想,讲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等,这些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若可以深入青年人的思想,内化为他们自觉的“生活的样法”,则可以帮助他们抵抗这个浮躁的网络信息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传统文化的研习有助于大学生端正思想,明辨是非。

2.构建健康、和谐、有底蕴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然而,没有中华文化,谈何校园文化,传统文化为良好的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儒释道等多家哲学思想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思想的重要来源。大学校园文化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才能健康、蓬勃地发展。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勤劳、勇敢、热爱和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是中华文化之下的校园文化,既体现青年的风采,又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现状

1.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不乐观。笔者做了个问卷调研,问卷中简单的三道有关传统文化的题目没有学生能够全部答对。其中有一条关于孔子的哲学思想的选择题,更无一人全部答对。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大多停留在中学阶段的语文课本中。除了对儒家思想稍有了解,对于中国古代众多璀璨的哲学思想知之甚少,甚至连上下五千年的朝代更迭也少有学生能了然于心。而这种不乐观的认知状态是浮躁的社会和应试教育为我们的学生带来的硬伤。

2.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与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缺乏并存。虽然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不容乐观,但可喜的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还比较高。问卷显示,大部分的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愿意了解,希望高校可以多开设国学课,邀请专家开设讲堂。

三、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可行性路径

1.构建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体系。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应贯穿一生的学习,在教育部2014年3月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也就是说,大学阶段的教育主要是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为当代大学生自身的人格修养。然而通过前面的调查得知,大学之前的教育阶段,并没有完成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任务,因此,学生还需要补课。

2.将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中。大学阶段的学生理解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有着极大的提升,大学文化也更为开放,而且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学生在学习的重点和科目上具有一定的自。此时的学生思维活跃,接受力强,社会交往和社会经验也相对丰富起来,面对这样的学生,高校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丰富讲学的形式,一边给学生“补课”,一边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精神。

3.培养一支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高校的文化教育不仅是停留在文化的表象教育上,更多的应该是文化的内涵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对文化具有认知度和认同感,教授时具有感染力、说服力。比如现在著名的历史老师袁腾飞,他的历史课受到很多青少年的追捧,他录制的历史类节目在优酷上有着超高的点击率,这个现象不仅仅在于他本身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知识,更多的在于他灵活多变的授课语言,因此培养一支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一方面,依托相关学科专业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公共课,另一方面邀请知名教授来访讲学,为学生带来思想的饕餮盛宴。同r,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培养,让辅导员教师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将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4.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校园文化是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凸显传统文化内涵。(1)将传统文化内涵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2]高校的物质环境,比如教室、实验室、行政楼、心理工作站等,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学生进行文化交流的场域,因此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校园物质环境建设,营造温馨有传统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感染熏陶学生,让校园真正成为学生陶冶心性、正己修身的重要场所。(2)将传统文化内涵融入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内化的过程。首先,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应“传统”,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搭建融入信息时代特征的传播平台,利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流行文化传播知识。其次,构建传统文化实践体系,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多样的以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为内涵的学生活动。在校园内不断渲染传统文化的氛围,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他们主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5.辩证地对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包容地对待异种文化。中华文化深邃而博大,源远而流长,传承和发展是成长的两个方面。传承需要学生在历史中去了解文化的形成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是对历史的肯定,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的形成都有其时代背景,文化的发展则需要结合时代特征,开拓创新,拓展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不断碰撞、渗透、相互吸收,面对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我们要放平心态,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正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世界文化才丰富多彩、生机勃勃。我们可以学习鲁迅先生的态度:“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拿来’之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在传承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外来文化之精华,使之融于中华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使中华文化枝繁叶茂,茁壮成长。

篇6

日本作为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图书管理理念也是非常先进的,某些大学的图书馆“在整体设计上就已充分考虑到现代化图书馆的各种功能,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无论是阅览室还是书库,室内、书架的整体颜色都符合人体学,避免眼疲劳;图书摆放整齐,座椅都是按照人体力学设计,随时提供免费得饮用水等。此外,日本北海道教育大学钏路图书馆,按照‘资源共享,书为人用’的原则,实行社会全开放。大学图书馆之间可以互相借阅图书资料;部分大学图书馆的资料可向当地居民开放,而且手续极简,极大地提高了大学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近年来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也有创新的变革。如广州一家私人图书室以“共建共享”的创新服务理念,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该馆相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在管理手法上更为灵活,更加人性,更符合互联网时代的交流与共享信息的传播特性。该馆创办人令狐小涛“在豆瓣网上以‘分享好书’为主题建立了第一个虚拟社区。豆瓣网是技术应用型网站,为用户提供以书为介质的交流区,使对某一内容感兴趣的用户可以随时评价图书、推荐图书,还可加入兴趣小组。”豆瓣网的宣传扩大了该馆的知名度,很快打开了市场。这家私人图书馆还建立一个腾讯QQ超级群,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充分的信息交流平台,保证了信息沟通的顺畅、及时,不仅咨询了所需信息,也增进了爱书群体之间的感情,扩大了读书人群,推广了图书的受众范围。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参与热情,建立起一个虚拟的学习社区,构建了和谐的网络文明与图书文化。

当然,这家私人图书馆的成功也归因于广州这个经济发达的地域环境,寻求精神寄托、渴望在思想上和文化上得到满足是人们普遍的追求和现实需要。人们愿意通过“以书为载体,增进交流”的健康方式在交流中得到获取知识与阅读的乐趣,而这恰恰是公共图书馆所欠缺的。利用互联网互动传播方式增进读者间交流读书心得,刺激读者阅读的兴趣,让读者从传统阅听人变为主动传播者,这是互联网时代传播特性带来的变革,而这也是未来图书管理的必然趋势。 转贴于

遗憾的是,目前中国高校的图书馆服务理念还有待提高,尤其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由于资金不足,多数管理人员并不是真正科班出身,本该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信息化的图书馆成了“大杂烩”。人本管理的本质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人本管理的关键是要营造一种以人为本的环境,把人当作管理的核心对象,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改变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给管理造成的落后局面。运用人本管理思想进行图书馆管理创新,重新认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更多的是考虑馆舍的面积、图书经费的投入、设备的配置,以及图书的外借量、接待读者人数的多少等,一味追求各项任务指标,很少考虑馆员的需要和读者的需求,在重视“物的发展”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人的发展”这一重要因素。在管理和服务中,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没有充分考虑到“人性化管理”和“读者第一”这两个根本所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如何在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中,有效地应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图书馆发展的新思路。因此,要提升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和信息化服务,必须转变管理人员的观念,紧密联系互联网,依托互联网资源,提高图书的网络化管理,使之人性化、信息化、高效化。

一、尊重读者的意见应放在首位

无论何时,图书馆的服务对象都是读者而不是行政领导,图书馆的工作就是服务于广大师生,以方便师生查阅信息为工作目的。网络化管理已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校的图书馆中已普及网络查询服务,并对学生如何查阅图书馆资料做过定期培训,保证每个学生都了解到本校的图书资源。但除此而外,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还有不足之处,如学生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就缺乏反馈渠道,学生的感受和意见不能及时反馈,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便不能做出相应的改进。因此,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应把读者的意见放在重要位置,在图书馆网页上增设读者意见专栏,或者开辟读者论坛,让读者在图书馆网页上自由发表意见,形成交流氛围,促使图书馆管理人员及时了解读者动态,提高服务质量。

二、适时开展一些读书活动,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书籍的兴趣直接促使他学习的动力和质量。图书馆可选择一些有意义的节日,如“五四”青年节或“一二·九”运动这样有代表性的,也适于教育当代青年人生观、价值观的节日里开展一些读书活动,通过展示这些节日背景的影视、图书资料,提升学生对历史、人文了解的兴趣,也可对相关的图书起到促销、宣传作用。此外,也可以名人为主题做图书宣传活动,青年人的偶像名人出书极易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开展相应的图书推介定能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或者可对获大奖的图书开展大讨论活动,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通过这样一些活动,促进学生读书的兴趣,也提供了展示他们风采的舞台,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建立虚拟社区服务于读者

建立网络社区有利于人际网络的扩展。参照广州私人图书馆的成功经验,可选择在大学生中人气最高的网站建立社区,吸引学生参与,让他们平时的网络接触中形成相关的“兴趣小组”,并与网络外的现实世界中的读者增加交流机会,从而使会员扩展了自己的人际网络。这种人际网络并非刻意形成,而是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自然形成的。

四、图书馆应时刻关注学校的发展方向以及专业的需求

篇7

图书馆2.0的原则是试图去打破障碍,例如时间和地点的障碍,固有做法的障碍,从而使得用户不论在何处,图书馆都能将信息送到他们手中。图书馆2.0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范例,关注的是知识、经验、合作、新内容的创新和鼓舞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公共图书馆是推动教育、文化和信息发展的巨大力量,也是通过人的心灵促进和平与追求精神幸福权力的关键要素。《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年)把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图书馆的使命之一。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library 2.0将会是信息素养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新平台。

1 信息素养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先发展的目标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建设知识社会,在开发学习模式、促进文化发展、提升社会参与以及创造发展机遇的进程中,把信息素养当作一项核心任务。全民信息计划(IFAP,Information for All Program)是教科文组织对信息社会的挑战和机会的应对项目,创建于2000年,它是一个政府间的方案,世界各国政府承诺将利用信息时代的新机会,通过让民众更好地获取信息来创造一个公平的社会。信息素养是数字时代的一项基本人权,它促进社会上所有国家相互包容和融合。信息素养的核心在于终身学习,允许各行各业的人们寻找、评估、利用和创造信息,有效实现个人、社会、职业和教育的目标。终身学习能使个人、公众、国家实现各自的目标,并利用不断变化的全球环境产生的新机遇共同获益。它帮助人们和他们的机构直面技术、经济和社会的挑战,以扬长避短。

2 信息素养教育和积极终身学习的4个关键领域

伍迪霍顿(Forest Woody Horton,Jr.)先生是美国资深的信息资源管理专家。他在编写的Understanding,In-formation Literacy:A Primer(《了解信息素养:入门指南》,2008年)中认为:学习和教育、卫生与社会服务、商业和经济发展、政府管理与公民权利这4个领域是政府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和全民积极终身学习的关键领域。

2.1学习和教育

学习,在过去往往被强调是要获得记忆性的科学、艺术、人文等课程内容。教育改革的理念在于学习和教育是为了获得生活实践的智慧,而不仅仅是理论。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信息素养是否能解决长期以来学习的难题。信息素养几乎渗透到所有的学科,在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环境中,应当有效地把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整个教育的过程中。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是既需要具备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能力,要有自觉意识到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还要有利用特定信息资源或者工具的实际操作能力。

为了在学习和教育领域实现最优的信息素养目标,有5个方面的做法:

2.1.1教育者和持续的职业发展是培养信息素养、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教育者要有一个培养方案,这些教育者包括教师、图书馆馆员、教员、父母、祖父母和凡是对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有影响的社区工作者。要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的编写中去,并不断更新适合不同层次和地区的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的资料。还要改变一些教师和信息专家传统的看法,即只是把有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人当作信息服务的用户,现在应该把每个平常的人当作信息素养教育的对象。

2.1.2教育政策、教学实践的决策应该基于对信息素养、教育成效和学习成果之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之上国际或国家机构的有关信息素养发展水平的评估标准和指标要基于实证研究,鼓励不同国家的研究机构把信息素养水平纳入教育成果评估中。支持基金会、高校、国家研究机构、图书馆、国际合作社联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组织等长期的研究方案,以揭示信息素养对学生学习、成人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社区设置和终身学习的长期影响。研究人员、教育机构、研究型机构要以各种形式提供信息来满足决策者和从业者解决问题的需要。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机构应该实施积极的教学方式,如由信息素养支持并能促进信息素养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服务式学习和建设性学习。

2.1.3培养提问的习惯有利于信息素养目标的实现

适当改革教学以实现特殊群体的需要,如妇女、少数民族和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土著人、生活在边远和偏僻乡村的居民、囚犯和移民。评估这些教育实践对价值观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慷慨、分享,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敬业和道德伦理等方面。在当地社区寻找服务式学习的机会,因为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以及如何帮助其他人。

2.1.4建设培育信息素养的教育环境

包括适当的基础设施、明智的领导、扶持政策、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和学习文化,包括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协调不同的国家区域间的信息素养行动,并利用最佳的方案来进行。适当的基础设施包括图书馆、社区网络和信息通信技术支持。提高决策者对信息素养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方法及重要性的认识。

2.1.5把信息素养作为学生、教师和认证机构评估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把信息素养成果作为评价学生教育培训的重点评价标准,评估和认证的标准应与信息素养与学习成果相联系。

2.2卫生与社会服务

获得健康信息的权利是一项人权。在提高生活质量成为普遍共识的环境下,所有公民都有权获得良好的保健和医疗。为保障这一权利,所有公民都有权获得有关自身健康、家庭健康和社区健康的相关信息。尤为重要的是要给母亲和儿童必要的保护。所有国家都应确保健康和医疗保健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加强,包括提供课程、节目、出版物、网站、信息中心和干预措施,以加强所有公民的卫生信息素养。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针对一般公众的卫生信息素养教育

应该有针对性地关注青年人(校内和校外)、妇女、男人、老人、弱势群体(包括残疾人)、移民、失业者和那些有特殊需要的人,包括那些拥有危险的职业或在危险地段工作的普通民众的需要。每个国家应制定一系列课程,从学前班开始贯穿整个正规学校教育,让儿童和年轻人意识到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自己的行为、健康之间的关系,以鼓励和扶持他们为自己的健康和追求幸福而承担责任。必须建立或加强与现有网络的合作,特别是那些涉及保健信息发展和传播的网络。

2.2.2针对病人及护理人员的卫生信息素养教育应鼓励及允许病人和他们的护理人员提问(通常是家庭成员或其他社会成员,但并不绝对),使他们得以更透彻的明白,以便能够给予知情权。如果他们对临床

协商或在治疗过程中有问题或疑虑,则要求提供详细联系方式以便跟踪服务。不仅应特别注意提供高质量的,以各种格式和媒介形式存在的易于理解的信息,而且要确保这些正在接受治疗的病人(及其照料者)可以对治疗的进展以及医生期望他们遵守的一些事情有充分的了解。

2.2.3针对医疗保健从业者的卫生信息素养教育应该认识到以证据为基础的医疗实践的日益重要性,那些负责设计和提供保健医生的初步培训的人,应在课程范围内,对信息素养的态度、专业知识和行为给予特殊的、明确的重视。所有国家,特别是享有国际和翻译机构援助的国家卫生部门和专业协会,应当确保已经在实践和适当的地方卫生信息素养中持续专业发展保持现行的可行性和评价,使之成为继续营业的前提。医疗、护理及专职医疗专业人员和辅专业人员应当接受训练,以改善他们的卫生信息素养以及在病人和社区方面的实践技能,并通过这来了解他们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种族和文化背景的敏感程度。

2.2.4针对卫生部门官员和决策者的健康信息素养教育负责健康管理员的教育和培训的人员应确保在基本和高级课程中包括一系列的健康信息素养技能。国家卫生当局连同有关专业协会应采取措施,以确保决策者和管理者都具备了适当的信息素养的相关技能,以便使他们能够提出高质量的、可行的决策,并在尊重临床医生、患者和广大公众的前提下灵活地履行职责。

2.2.5针对从事推广健康信息素养的专家的建议应当建立一个高质量的信息素养实践的中心数据库,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从业人员使用。这样的信息素养实践可以包括课程和方案、文件和手册、网站和论坛、会议、地点和空间、奖项和荣誉以及工具和资源。列入最佳方案数据库的项目应该由一个国际编辑小组保证其质量;应与论坛和从业人员的专业协会相联接,同时建立一个专用基金以及愿意在合适的高级会议上致辞的专家名册,并提供资源,以支持其参加有关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活动。应对不同种类的信息用户(如卫生专业人员或公众)寻求信息的做法进行研究,为信息素养干预措施的设计提供基础。

2.3商业和经济发展

信息素养教育的第三个“关键领域”是企业和经济发展。在目前的全球化趋势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劳动力对信息的利用和技能的学习。各国政府在带头提高信息素养的工作的同时,应努力与主要利益相关者建立战略性联盟,包括关键经济部门的商业界和消费者。被列为目标群体、机构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企业实体、教育机构、信息的生产者和供应商、贸易和商务机构、商会、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主要目标群体包括企业(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公共管理部门以及特定目标群体,如失业者、妇女、初创企业、少数民族、移民和消费者。“更智慧地工作,而不是更努力地工作”,这句老话简明地概括出了21世纪劳动力的特点。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农业和工业革命中,战略性革命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以及物质资源,而在21世纪,知识本身成为了战略性革命资源。我们现在正处于“信息革命”中,在办公室、工厂、实验室或者在家办公的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儿童和成年人),无论是在学校,在工作或者处于其他社会环境中,无论处在生命的哪一个阶段,想要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中胜出,就必须学会更巧妙地学习和工作。信息素养保证人们现在能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和有思辨能力的人。而当他们在一生中能够坚持做到这一点,他们便成为了终身学习者。国际和区域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经合组织(OECO)、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区域银行、区域性政府间的政治组织,如美洲国家组织和同行在中东、非洲和亚洲/大洋洲,需要在其区域的所有国家实施教育改革,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具有信息素养教育的企业必须被定义为那些已经学会了如何组织和管理他们的数据、信息和知识流,以便其雇员、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可以很容易地意识到所有这些信息资产的存在,了解它们各自的储存和处理平台、格式和媒介、如何寻找和获取信息、如何检索以及如何使用它来完成企业的最低目标。政府应指定一个领导机构在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方案的影响上面牵头开发、部署和测量。牵头先锋机构应分别在国家、区域和国际层面上,协调建立一个资料库,这个资料库应包括最佳做法、专家、工具、相关的内容等。专门的组织机构应挖掘、培养和发展政府、工商企业和经济发展组织在这方面的拥护者,以便更好地采纳和宣传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方案。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的倡议应制定在一个国家的全球信息社会的国家议程上,这个议程是为了改革和改进文化、科学、技术、创新与创造力的培养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等。商业和工业应通过更多地利用远程办公和选择远程办公来探索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和工作安排,他们也应运用信息素养的元素来建立特定的行业门户网站。

2.4政府管理与公民权利

第四个也是最后的“关键领域”就是国家治理和公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应该开展以下工作:敦促各国政府创建全国理事会,在省级和地方各级集思广益、汇集规划和促进国家信息文化的想法,并阐明这些想法如何使该国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在国内外,成为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成员。敦促各国政府指定一个主导政府部门负责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倡议、这个领域的规划、预算编制和执行,包括定期监测,同时要密切与教育、信息和通信技术、文化和其他有关部门(如当地的发展、商业、农业等)协商合作。敦促教育机构和信息机构,包括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建立有助于培养信息化公民的政策和方案,而且要特别关照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少数民族及老年人。敦促工商业部门和工会为信息化工作制定相关准则。敦促各国政府针对失业和就业不足的情况,建立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政策和方案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公民参与度。鼓励各国政府,使公共领域信息容易为所有公民取得,包括共享,并鼓励他们更广泛地参与公益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规划公共领域信息的数字化和保护工作。敦促各国政府、教育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以及其他组织和机构为儿童、青年和成年人开发和传播公民教育方案,其中包括找出并确定如何在立法者和他们所服务的社会团体之间建立和保持更加透明与和谐的关系以及如何让公民更好的参与并在不同的阶段,给立法者就正在审议的、新的和修订的法律、法规和条例相关方面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和方案。敦促各国政府制定关于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教育和培训方案以及关于移民人口的公民教育方案,因为他们希望保留而不是失去潜在的生产力移民人口。建立由国家或议会图书馆、信息和通信技术专家及政治学/公共管理专业人士组成的非正式工作组,探讨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更有效率和更有效地为国家制定良好的法律与公共政策。鼓励各国政府增加他们自己地方(土著)的内容的知识创造,包括扩大用本地语言和方言撰写的知识

出版量。

3 library 2.0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新平台

3.1个改变传统学习和教育方式

library 2.0是一个信息技术和服务理念结合的产物,用户参与是重点。而为了使用户成为有能力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的人,信息素养教育非常必要。图书馆建立用户信息素养教育专栏,提供给用户“自由学习的课堂”,利用可视化的互动的方式,进行信息素养教育,通过个性化定制服务为不同基础的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教育。

据《公共图书馆资金与技术支持》的简要报告《美国公共图书馆支持教育和学习》的统计,大约83%的美国公共图书馆提供在线家庭作业的资源;73%的图书馆在其社区是唯一一个提供免费网络服务的地方;大约50%的青少年去图书馆上网,而超过了四分之三的家长利用图书馆支持孩子的教育;很多美国人认为,普遍利用公共图书馆计算机的原因在于满足教育的需求。因此,公共图书馆是支持社区中每一个人的信息素养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机构。它们可以利用其自身资源支持和提供各个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场所。

东莞图书馆的市民学习网的宗旨是创建终身学习的服务平台,营造人人学习的城市氛围,体现了library2.0提供个性学习服务的特点。学习网具有教学管理功能,市民可以自主管理个人学习的信息。这种图书馆学习网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一个公益、开放、多媒体远程学习的平台。

3.2随时随地提供卫生和健康信息

健康几乎是每个人都很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由于非典、流感对全球民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及时为用户提供特殊情况下的保护知识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同时,随着亚健康人群的增多,日常保健信息的提供也应该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组成部分。

通过图书馆的手机短信服务方式,可以迅速及时地特殊疫情下的防治信息。建立互动的信息咨询平台,针对性地回答用户的日常保健咨询,建立卫生健康信息素养的课堂,以提高民众的卫生信息素养,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3.3跨界合作参与商业和经济发展

企业等组织应该为各自的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倡议制定一项战略计划、任务和远景,图书馆可以与它们密切协作。Library 2.0可以建立一个跨界合作的平台,一方面积极向企业和企业劳动者进行基本的信息素养教育;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为企业和员工量身定做必要的企业信息素养教育培训课程和实践活动。

商业组织应当提高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建立一个保证其经营活动透明的环境,使企业文化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有效的利用。图书馆可以帮助企业与信息提供者和生产者之间建立一种合作关系,让企业支持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项目,企业也可以通过信息素养的培训以提升竞争力,增加市场份额,增加国内外贸易以及国内外的直接投资。

3.4免费开放共享政府信息的公开

公共图书馆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提供社会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法定通道。随着西方民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政府信息是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主要馆藏内容之一,并设立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和陈列政府信息。例如,澳大利亚建立了正式的政府文献供给项目,包括议会文献分发项目、澳大利亚统计局图书馆扩展计划和澳大利亚政府信息管理办公室图书馆免费分发项目等,这些政府信息分发项目确保了国家图书馆、州图书馆和经选择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能够得到政府文献的复本,从而保证公众可以通过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图书馆获得政府信息。

篇8

民办高校在我国兴起并得到规模发展,它不仅圆了无数学子的大学梦,而且加速了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前进步伐,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从精英到大众化教育历史性跨越式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民办高校的学生高考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进校后他们的学习压力不是那么大,一部分学生的专业进取心不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普遍缺乏吸取知识的动力。正是因为在起跑线上的先天不足、基础相对差,导致了他们你对阅读的兴趣不浓厚,需求量不大,主要阅读具有消遣和娱乐性质的休闲类图书。再有因为英语四、六级及考研的需要,英语类及考研类图书在课外阅读中占比例较大。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网络游戏、QQ、MSN、微信、电影等网上活动成了他们课外活动的首选。阅读的书籍局限于应对考试的教学用书。部分大学生想读书,存在读书的愿望,但由于阅读能力、检索能力的不足,在浩瀚的书海中却不知道如何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书籍。

2 开展阅读推广的重要性和意义

阅读推广是推动大学生读书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对于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图书、资料、视频、音频、数据库等是新知识、新信息的载体,这些载体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在浩瀚的书海中,怎么读书、读什么书,犹如大海捞针一般。图书馆要发挥其教育职能和服务职能,以阅读推广为媒介,通过正确的引导,促使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提高读者的阅读水平、学习效率和人文素质。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民办高校的办学宗旨是办社会之所需,补公办之所缺,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任。同样,民办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肩负着为读者提供知识营养,提供文献保障的重任。面对校园内逐渐淡去的读书氛围,图书馆要在服务理念上不断改进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工作,引导青年人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其思想认识、写作能力、文化品位和审美素养,夯实文学底蕴,弘扬人文精神,更好地服务青年成长、成才。

3 阅读推广创新举措

3.1 开展读书征文活动,利用学分制奖励刺激大学生读书

读书征文活动已经是全国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的一项重要举措,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校开展的效果也大不相同。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类学校的学生本身的知识层面较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很强,加上图书馆经费充足,能给予获奖者相对丰厚的物质奖励。所以,征文活动相对开展的比较顺利,参与的人数也会很多,达到了阅读推广的效果。但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受到学生自身知识层面相对不高、获取知识能力相对不强、图书馆经费不足、校领导不够重视等因素的影响,使征文活动开展起来比较困难。存在参与人数少、文章抄袭率高等现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起不到阅读推广的作用。因此,对于民办高校开展读书征文要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校领导重视会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另外要联合学校的学工部和团委一起开展活动,这样可以使活动的协调、宣传得以保证。第二,利用奖励学分来刺激学生参与活动。学分是学生比较关心的,参与征文活动就可以直接得到学分奖励,比整个学期上一门选修课获得学分显得更有吸引力。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学院在全院范围内红头文件,通报读书征文获得学分作为制度来执行,对评出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纪念奖分别给予2学分、1.5学分、1学分、0.5学分的学分奖励及额外的物质奖励。此举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兴趣,参与人数明显增多。第三,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学院资源,如校刊、校报、校园广播、海报等媒介进行宣传,并推荐阅读书目,引导学生阅读。第四,成立专业的评审委员会或小组,确保评审结果的权威性,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最后,对获奖读者进行表彰,召开表彰大会,让获奖者感受到这份荣誉,并且能够扩大征文活动的影响力,为下一期征文活动起到宣传、推广的

作用。

3.2 开展书评活动

书评活动是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中一种常见手段,也是图书馆宣传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书评可以指导读者更好地阅读图书;可以指导读者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可以指导读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世界观[2]。以往高校开展的书评活动大多是将已经选好的图书目录推荐给读者,让读者在这些图书中选择阅读,写出书评参与活动,最后进行评审。这种形式的缺点是具有局限性,如果推荐的图书中没有读者想看的或者喜欢看的,读者就不会参加这次活动。书评活动应该以读者为中心,因为开展书评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推广阅读,达到宣传的目的。第一,征集书目。书目应该由学生进行推荐,然后由图书馆进行筛选审核后出去。可以利用网络做一个推荐系统,让读者在网络上进行书目推荐;也可以在人员密集区开展书评的签名活动,让大家每个人推荐一本书,在征集书目的同时也起到了宣传的作用。第二,举办书评会。在特定的日期举办大型的书评会,书评会的形式可以是茶话会的形式,氛围要轻松和谐,要请几位具有深厚文学造诣的专家或者教授来参加书评会。专家也要进行图书评论,还要对每个学生的评论进行评价和评分,这样也会吸引大量的同学来参加书评活动。通过讨论与交流,自由轻松和谐积极的发言会让大家对一些好书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可以让大家听听专家是以怎么样的角度和深度去读书的。最后,进行评选。由专家在进行书评的读者中选出最好的几位进行点评并颁发荣誉证书及物质奖励。书评会可以使读者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书友,共同读书,共同进步,达到了推广及宣传的效果。

3.3 建立移动图书馆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读者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传统的纸质阅读迅速向移动阅读转变,即利用智能手机、ipad、kindle等移动设备进行阅读。移动阅读具有阅读工具的便携性和可移动性、阅读内容的可检索性和及时获取性、阅读行为的持久性和连续性、阅读效果的低碳性和绿色性、阅读影响的广泛性和社会性等特征[3]。随着移动阅读的广泛普及,高校图书馆也随之产生了新的服务模式——移动图书馆。国内一些比较著名的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等都相继提供了移动图书馆服务。目前,移动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主要有:图书馆系统的相关服务(查询、预约、续借等)及移动阅读两方面。国内各大公办高校已经陆续的开展了移动图书馆服务。而对于民办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模式、理念及经费的影响下,大部分都没有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民办高校的读者虽然知识层面相对不高,获取知识的能力相对不强,但他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却和公办大学的读者相同或者更加与时俱进。因此,民办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势在必行。将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网络通过移动终端直接呈现到读者面前,会吸引更多的读者阅读,在广泛开展服务的同时,也达到了阅读推广的目的。

3.4 开展定制图书馆个性化系统的移动设备外借服务

移动设备外借服务已经在全国高校开始推广,现阶段主要是电子书阅读器外借服务,只有部分高校开展了IPAD等平板电脑的外借服务。当前高校外借的移动设备主要以电子书阅读器和基于Android系统的平板电脑为主,只有少部分外借苹果的产品和基于Windows系统的平板电脑。在价格上,苹果的产品和基于windows的平板电脑价格比较昂贵,基于Android系统的平板电脑价格相对便宜而且容易操作。在系统修改上,苹果的操作系统不易修改,Windows和Android相对容易修改。目前的服务形式基本上是把电子图书拷贝到设备里借给读者阅读,比较单一。给读者提供更加具有图书馆特色系统的移动设备会更加吸引读者的眼球并主动利用。图书馆购买移动设备时可以和商家定制具有本馆特点的个性化操作系统,由图书馆提出具体的需求,在界面设计、功能设计上都要有图书馆的特点。可以将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做成相应的APP,方便读者使用。让读者在使用时能够很方便的检索和阅读图书及观看视频资源,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移动设备的作用。

3.5 设立阅读推广部

阅读推广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在这项工作中花费的人力、财力及物力占很大比重,使阅读推广工作卓有成效。民办高校图书馆也逐渐把阅读推广作为主要工作来抓,来正确的引导更多的读者进行阅读,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实现馆藏利用率的最大化。信息泛滥和信息污染也是当前信息的一种时代性特征,对于民办高校的读者在文献选择上变得更加困难,书籍太多与读者的个性化需求的矛盾也需要得到化解,读者阅读迫切需要帮助和辅助的桥梁或者平台??——阅读推广[4]。阅读推广工作要建立长效机制,将阅读推广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阅读推广工作的规范性和连续性,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阅读推广部,制定详细的岗位说明书和部门工作细则、制度等。在民办高校图书馆人员紧张的条件下,工作人员可以指派其它部门工作人员兼职工作。目的就是要把阅读推广长效化、制度化,保障阅读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调动读者的读书积极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动机、挖掘读者的阅读潜力、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

3.6 在读者中培养“阅读推广员”

大学生读者参与图书馆工作在国内外高校已经很常见,在民办高校中大学生参与图书馆工作也已经成为了热门现象,也是民办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弥补了民办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不足的缺陷。大学生参与图书馆工作是图书馆管理学的研究课题,是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延伸[5]。有的高校不只让学生读者承担一些日常的图书排架整架、值班等事务性工作,而且尝试让读者承担更重要的管理工作。2013年3月21日,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图书馆聘任一位学生读者担任馆长,是四川省首位学生馆长。主要从事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参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各种工作,积极发挥联系图书馆与读者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大部分民办高校中也成立了和读书相关的社团,如读书会、读者协会、书友会等,这些社团也大大推动了图书馆的工作。在阅读推广工作中,可以在学校的各个专业中选拔一名或多名热爱读书的“阅读推广员”,阅读推广员要经过图书馆专业的培训。这些“阅读推广员”要在各自的负责范围内将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图书馆的最新图书信息传递给其他读者,读者之间相互复制、相互激发,播撒下更多阅读推广的种子。

总之,阅读推广工作任重而道远,对于不同性质和定位的学校要有学校个性化的推广措施,将阅读引入正确、健康的轨道,提高读者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郑晓晖.高校图书馆导读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15):47-48

[2]陈素香.书评推读书 读书促书评[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3,(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