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1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以××为例,20__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20__年的66.1:9.5:24.4:调整为60.6:11.3:28.1。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县级财政仍然普遍窘困,大部分县市仍然要靠省财政转移支付度日,难以拿出财力搞建设、谋发展,给群众办好事实事。我们××10个县(市区)有8个县(市区)靠财政转移支付过日子。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个。20__年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仅为4058万元,而工资支出就达到1.2亿元,如果没有省里的转移支付,我们连保工资、保稳定都很难做到。这样的财政,根本拿不出钱来发展经济,甚至连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前期费用都拿不出来。三是乡村债务化解难。这是阻碍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性历史遗留问题。从我们××看,到20__年年末,全县乡村两级债务高达2.5亿元,村均180多万元,76个行政村大部分为空壳村。作为村级主要收入来源的机动地,在20__年化解村级债务时,大多数都已抵顶债务。国家“一免三补”政策的出台,村里又将剩余的机动地补给了回来要地的农民。这样村里已经没有收入来源,根本拿不出钱来偿还债务。而且省里出台的奖励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很难执行。这些债务,不仅严重束缚乡村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稳定,急需解决。

四制约,就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看,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性因素。一是金融体制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银行惜贷慎贷,并且上收贷款管理权限,撤并营业网点,使得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严重短缺。以××为例,20__年,全县贷款余额仅为13.3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寥寥无几。今年建设银行又要被撤销,××县又将失去一个商业银行。二是行政权力分配政策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越来越多的政府执法部门实行了“三权在上”、垂直管理,而且上收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这对于承担着县域经济发展责任的县级政府来说,进一步增加了行政管理难度,在很多问题上,没有自主决策的权力,在许多领域处于空壳无权管理的境地。县里上项目、干点事,几乎都得向上报批、交费,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弱化了县级政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三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革省里没有明确说法,县里无法对一些关门倒闭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对职工也无法进行妥善安置,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比如,我们绥棱水利系统的水利钻井队,已经倒闭多年,但由于是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不管是职工并轨,还是养老保险,哪条政策职工都靠不上,遗留问题无法解决,引发职工上访告状。再有就是以国有林场为代表的政策性比较强的国有企业,包袱沉重,发展无力,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但由于受政策制约,即使有好的出路,现在也无法进行推进。四是人力资源素质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人才短缺、科技落后、人员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县域内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如大城市,大学生毕业后到县工作的比较少,既使回到县里的,由于工作、生活条件所限,流失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县域经济急需的科技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都十分匮乏。以我县为例,全 县各级各类人才有7813人,其中,实用技能型人才仅有2188人,管理型人才仅有78人,远远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城乡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半文盲、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0,城乡8618户贫困户中,有近60的贫困户是因为科技文化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而导致贫困的。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方方面面予以扶持,尤其要在体制、机制上采取超常措施,破解县一级无力解决的难题,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要赋予县级更多的发展自。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参照10强县扩权的标准,对所有县市都合理地扩大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和决策权,增强县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调控能力。同时,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国有林场等企业改革上,出台明确的政策意见,指导县级结合实际进行操作。

2、要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提高县级收入分成比例,充实和增强县级财政实力,以此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继续加大省对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财政弱县进行倾斜,以缓解县级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压力。同时,凡是国家出台的减收增支因素,对享受转移支付的县份,应全额给予补助。

3、要进一步完善化解乡村债务的奖励政策。现行的奖励政策只考虑到偿还公益事业发展方面的债务。对此,建议上级出台更宽松的奖励政策,对于垫付税款、兴办公益事业方面的债务应全部由国家承担。对于其它债务按一定比例奖励。同时,还应该针对乡村两级回收债权问题,出台相应保护政策,以增强自我还债能力。

篇2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对此,2012年国务院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在能够根据水资源情况的变化来改变自身结构、功能和行为的能力。人类可以根据水资源的具体条件,对自身的生活习惯、生产、生活用水方式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当前的水资源现状,即量水发展或适水发展。量水发展战略就是指根据增加供水量、合理分配给水的管理方法,从而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益、科学合理地转变生产生活的用水方式、提升大范围的供水综合配置效率的需求管理方针等。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先进的水资源开发工程和科学技术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些条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开发并通过对污水的净化处理提供更多的可使用水量,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做好节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用水需求,即使这样我国对水资源的供需缺口还是不断地在扩大。经过专家的预测,在20年以后,我国对水资源需求将会更大,预计这时我国对水资源需求缺口将达到669亿立方米,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需求的缺口会越来越大,2050年的需求缺口将达到719亿立方米。从这些数据上来分析我国的水资源状况非常严重,必须采取一些科学有效的措施去缓解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二、对我国节水产业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随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经济水平日益增长,同时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水资源的浪费情况也日益严重。在我国严重的水资源缺乏状况下以及水质的逐渐下降趋势下,国家大力地发展节水产业,不断建设节水型农业,从各个方面着手做好节水、净水工作。我国的城市节水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我国建国初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阶段的城市节水的目标是解决城市供水设施的问题;第二阶段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城市节水的基础设施和水资源不足问题共同存在,这时我们国家根据这一现状提出了开发水资源和节约水资源并重的节水理念;第三阶段是在我国步入20世纪以后,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水平飞速发展,出现了水资源短缺以及水资源质量型短缺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国家又制定了“科学发展、节水减排”的战略方针。我国正努力提高城市供水能力建设,调整水价,控制用水。建设节水型城市不能只依靠节水,还要从源头出发,做好供水工作。为有效开展节水试点工作,近年来,政府坚持开源节流,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其中包括城市供水能力建设。目前,各市不仅依法征收水资源费,还在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对自来水供水价格进行了适度调整。从2012年年底起,多市计划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利用“超量加价,多超多付”的办法来调控用水,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1∶1.5∶2”的三级阶梯计量水价,对单位用户实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农业节水灌溉有效解决了水源污染,工业和生活节水减少了污水排放。通过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逐年减少,湿地面积逐年扩大。

1、我国的节水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我国的节水技术水平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是跟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节水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由于我们国的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我国人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节水意识,在其工作和生活中对水资源的节约意识非常淡薄,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现象,很多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节水产业的快速发展。

2、我国运用科技发展节水产业的能力较低

科技水平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科技水平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节水产业的快速发展。

3、节水产品的功能单一

由于我国整体水平的限制,导致我国的节水产业对新产品开发的能力相对较弱,使得我国节水设备不够先进,不能够及时的更新换代,配套设备跟不上,没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节水设备体系,从而导致我国对节水新产品的推广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4、我国的节水产业没有形成一个高效的管理模式

一个高效的管理模式能够使得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经验手段能够直接关系到产业的管理。在我国的节水产业管理中,缺乏一个高效的管理体制,管理经验缺乏,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管理理论的支持,管理能力不足。导致我国的节水产业运行的状况相对较差,我国的节水产业起点较低,发展较慢,从而使得一些节水企业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导致节水产业的发展缓慢。

三、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促进节水产品的研发

1、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和产品的研发

当前我国的水资源浪费情况非常严重,使得我国的水资源供给不能够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求,充分暴露了我国水资源在社会发展中需求缺口,这样对我国的节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旧的设备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节水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和开发新的节水产品来解决节水需要。并制定我国的节水改造计划,积极推动我国的节水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引进先进的国外节水技术,不断学习,自主研发,保证我国的节水技术能够跟上国际水平的发展步伐,努力实现与国际接轨。

2、在严重缺水区建立节水技术示范基地

我国西北地区虽水资源非常匮乏,但地广人稀,土地非常广阔,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光照时间长。但是雨水量较少导致这些有利条件都无法发挥其特长,膜下滴灌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促进了缺水地区的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抗灾害能力。还在严重缺水地区建立节水研发机构和示范基地。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研发出更适用、更先进的技术产品。为我国解决贫水地区用水困难作出贡献。

3、政府应针对节水产业发展推出优惠政策

新科技的研发成功可以推动新兴产业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是最好的榜样。我国的节水产业也正处于上升阶段,将来也定会让人们受益匪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这样一些龙头产业,国家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进行积极鼓励。在研发、项目建设、产品推广中给予优惠政策,并积极鼓励企业在设计、施工、运行、培训一条龙服务的推广应用模式,组织专家进一步研究水资源节约综合应用技术,并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强化指导服务,增强龙头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高节水产业的技术水平。

四、结语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均占有量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针对水资源短缺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节约用水这一现状,新科技的研发及普及应用意义非常深远。水资源短缺对缺水地区的农业以及经济发展起到一定阻碍作用。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节约水资源的意识不强,导致出现严重浪费现象。城市居民已经增强了全民爱水、节约用水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要不断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国民素质。我们还要利用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不懈的使人和自然环境更加和谐融洽。

参考文献:

篇3

一、先行布点重大设施,从战略高度掌控新区拓展的重要节点

一般来讲,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有道路系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设施、居住建筑等方面。其中,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是满足城市功能需求的重要基础,也是城市建设的聚核点和支撑点,布局好这些设施,也就实质上解决了新区乃至整个城市发展的方向问题、骨架问题和定位问题。重大公共设施是确定城市交通走向、级配的决定性因素和前置条件。只有先行对重大公共设施进行布点,才可能合理地、科学地对城市交通体系进行架构,并拉动周边土地升值。纵观青岛等城市的新区建设,都是将重大公共设施作为新区建设的“引擎”,先行布点、先行建设,发挥了重大的先导作用。宜昌要依靠集中建设大型项目撬动新区建设,如能先行布局重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那么“十二五”新区拓展方向问题将迎刃而解。基于宜昌要在“十二五”期间建成“200平方公里特大城市”框架的紧迫性,建议“十二五”期间的新区拓展可考虑“南北对拉、分片集中、项目定位、道路引领”的战略,即东北方向在东山四路沿线(即东山四路以南-城东大道以北范围内)布点行政服务中心及体育、医疗等主要大型设施,迅速搭建起北部新区框架;在西南方向江南大道以南布点文化、新的商业中心等设施,迅速搭建起南部新区框架。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对新区拓展和交通组织具有突出的引领、核心、主导作用。目前,我市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呈散点分布,整体档次较低,在规模、品质及拉动发展等方面与特大城市的差距还较大。建议对市级重大公共服务设施重新“洗牌”,通盘考虑,坚持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原则,突出拉动新区拓展、缓解老城区压力,来重新建设市级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大剧院、新博物馆等)、城市规划建设展览馆及新区医院、学校、商业设施等重大公共设施项目,以形成项目集群优势,并迅速聚集新区人气。

二、优先谋划交通问题,前瞻地科学地构建未来城市交通体系

篇4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是为以县为行政区划的这一区域内的经济,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网络性、开放性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系统单元。

县域经济的内涵理解为:“1、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的集合体,具有二重性;2、县域经济史典型的区域经济,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3、县域经济以农业、农村经济为基础,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其发展方向。”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1、县域金融机构功能萎缩,数量大幅减少。

国有商业银行从1998年起,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增加效益目的而大规模撤并了县域金融机构。同时,实行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模式,严格授信管理制度,使得县(市)级支行基本丧失了实质贷款权。

县域资金短缺,信贷资金外流。

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每年吸收的资金运用到县域经济的比例越来越少。县域金融体制在转换过程中忽略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程度的认识, 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的对接不够, 协调发展方面不足。而且农村资金通过国有商业银行上划资金等渠道陆续被抽走, 使资金不断由农村等落后地区流向城市发达地区, 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域信用环境不佳,制约信贷投放。

县域中很多企业信用度不高,会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投入。国有和集体企业转制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导致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大量贷款本息被悬空和逃废,这严重挫伤了银行信贷再投入的积极性。 转制后,由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信息的不规范和不真实,使得银行很难把握贷款企业的信用度和还款能力,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防范,导致银行不愿意为其提供融资服务。

三、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县域经济具有弱质性。

县域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水平比较低,由于发展起步晚,相对于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县域的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不完善,存在着较高的信贷风险,制约了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规模效益的发挥。银行金融机构,认为县域经济存在弱质性, 资金的投入产出比例很低,在遵守安全性、流动性原则的情况下追求最大的收益,导致了信贷在县域地区的集中投入。

2.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

县域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县域金融体系不健全以及其运行效果不佳,加剧了县域金融市场的供给抑制状况。他认为主要原因是:1、商业性金融供给缺失;2、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3、合作金融支农乏力;4、邮政储蓄分流, 加剧县域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失衡。5、民间金融的“非合法化” 难以填补县域资金供给缺口。

3.信贷投向集中,有效信贷需求不足。

由于县域经济中企业整体的资产质量不高,形成有效的信贷需求比较困难。其表现为一是县域企业的发展不规范;二是县域经济中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缺乏稳定的经营;三是不规范的内部管理,不健全的财务制度以及不透明度的监督;四是县域企业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弱,存在很高的道德风险。

四、推进县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健全县域金融组织和服务体系

从根本上解决县域金融支持问题,应从县域经济中融资的供给与需求方面考虑,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县域金融组织和服务体系,以满足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和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同主体的金融需求。

应加大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力度;建立地方性中小银行,以填补因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收缩而出现的金融服务空白;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提高其对县域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质量;建设县域金融配套设施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贷款压力。

2.加大对县域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

地方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和配合,将各种政策落实到位;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金融扶持制度;改良现有的扶持政策,创新财政支持县域金融方式;加快建立更为有效的政策扶持体系,切实做好“三个统筹”;稳步落实好“三个区别对待”;兼顾各时期农村金融发展的重点和农村小金融机构的问题,出台具有阶段性特点的扶持政策。

3.健立信用担保机制,创建良好社会信用环境

应尽快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信用担保公司,通过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建立各种互助基金,来分散信贷风险,以解决中小企业和农业的贷款难等问题。同时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加强支持央行整合跨部门信用信息工作,完善征信体系建设。

4.引导信贷投向,促进县域经济与金融平衡发展

央行应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使商业银行的有效信贷投入增加。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利用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促进商业银行开展多种企业融资方式;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为银企合作牵线搭桥的工作,促进项目与资金的衔接,实现县域经济和金融的共同、平衡发展;制定合理的县域商业银行上存资金利率。(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小三、徐鸣,《关于县域经济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2]陈泽浦、秦宏,《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齐鲁学刊,2008年第4期

[3]曹洪军、马雯,《关于县域金融姜缩若干问题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2)

篇5

[4] 叶飞:府谷民营资本“涌流”新农村[J].当代陕西,2010(4).

[5] 王劲苍:陕西县域竞争新态势[J].当代陕西,2012(6).

篇6

近年来发展县域经济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县域经济竞争力是指县域单位进行资源配置来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辽宁县域经济范围共包括44个县级市,县域行政土地面积占全省89.19%;2005年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6.41%;县域人均GDP为15235元,比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略高,但远低于东部沿海县域人均GDP20000元的水平 。辽宁省县域经济总体竞争能力不强,省内各县市之间存在发展严重不平衡问题,因此,必须在充分认识县域经济竞争力差异性的基础上,发挥各县域的优势,促进全省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修正设计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辽宁省44个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水平、各县域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对辽宁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二、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本文选用了18个经济发展指标组成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在分析影响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因子的基础上,找出各县市经济竞争力存在的差异,并利用综合得分通过聚类分析将全省44个县市进行综合分类,以期寻找区域合作的内在机理,促进辽宁省各县市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1.测度指标的设计原则

县域经济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概念,单纯用某一指标或部分指标难以反映其全貌,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县域经济的社会特点。因此,设计一套相对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分析和判定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故应遵循全面性和代表性原则以及可比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评价体系设计原则,参照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本文从自然资源,综合经济规模和产业竞争力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并选取适当的二级指标予以反映,构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A1-A4)、18个二级指标(X1-X18)组成(详见表1):

三、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44个县市的18个二级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KMO指数为0.872,Bartlett球体测试显著性水平接近0,表明选取的18个二级指标适合做主成分分析(提取结果见表2)。

表3提取了三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5.8%,说明3个主成分能概括绝大部分信息。其中第一主成分对X5X6X7X8X9X10X11X12X13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值,本文将它定义为县域竞争力综合能力因子;第二主成分对X1X2X3X4X15X16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值,本文定义为县域竞争力综合基础因子;第三主成分对X14X17X18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将其定义为县域竞争力发展活力因子。可见,三个主成分能反映辽宁省各县市综合竞争力水平的本质特征。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导致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差异的第一决定性因素是由各县域经济规模、产业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潜力上的差异,这些关键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为34.8%;自然人文资源和发展活力是影响辽宁省各县域综合竞争力水平的另外两个主要因素,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5.6%和25.4%。

将三个主成分按其贡献率加权平均得分排名如下:

再根据综合评价得分作聚类分析可以将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划分为三类(由高到低三个等级),第一类为海城市、瓦房店市、大石桥市、普兰店市和庄河市;第二类为东港市、新民市及昌图县;第三类为其余所有县市。由表3可以看出,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确实明显呈现出不平衡状态。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别不可避免。第一类的县市都为辽南沿海县市,在前四届进入全国县域经济排名的百强县。第二类县市的县域经济的基础还很薄弱,尤其是缺少主导产业,难以形成经济集聚效应,与第一类的差距偏大。辽东、辽西等第三类的县市不仅数量多,而且发展水平低,产业层次和劳动力水平普遍偏低,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增长方式粗放化等问题,与全国百强县相比差距很大。

四、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缩小城乡间的差别,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辽宁省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是上升的。然而其综合实力并不强,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只有5个地区。首先,从总量上看2005年44个县级市中,只有8个县的GDP超过100亿元,占单位总数的18.18%。而同期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的比重分别为45.5%、27.2%、30.1%和26.1%;GDP总量超过200亿元的县,只有海城市和瓦房店市,而浙江和江苏省各有9个,山东省有7个、广东省有12个。另外,除了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外,目前各县市经济竞争力发展不平衡,经济规模差异较大,经济总量最大县(海城市,生产总值2660249万元)是最小县(调兵山市,生产总值164531万元)的16倍多。

结合以上的分析和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的差异。通过发展当地资源而建立起主导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海城和大石桥市的矿产资源丰富,因此作为这两个地区的主导产业――采掘业及其相关产业链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经济竞争力水平在整个辽宁省排名的领先地位。其次是受中心城市辐射程度的差异。如瓦房店、普兰店和庄河市均为大连市的县级市,大连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带动了这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各县市的资源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应该是解决辽宁省县域经济差异问题的主要着眼点。

2.加快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发展要注意那些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品和项目,并注重要把自己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针对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发展辽宁的特色产业。那些经济相对发达的经济强县基本上都是靠“特色”起家,这种追求特色的发展思路可以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辽宁省的特色产业具体包括以当地特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而形成的产业;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是辽宁经济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更新观念,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民营化、大力引入民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的招商引资。县域经济必须由过去的自我封闭积累,向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发展模式转变。要充分利用辽宁地处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和县域土地、劳动力、资源及环境优势,积极引进外资。

参考文献:

[1]熊耀平: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和战略[M].国防科技大学, 2001年6月

[2]马淳正陶卉:促进辽宁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年6月

篇7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第一,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第二,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够奠定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第三,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能够充分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的农民新的就业平台。第四,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务工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渠道。农民要增加收入必须转移到城镇或者是非农产业。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成为农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以县辖行政区为单元的区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市、省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保定市各县(市) 经济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河北省内的较发达的县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2012年,保定市GDP总额为2720.6亿元,省内居第五位,就整体而言,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还比较滞后。因此,推进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1.农业在占比分布不均

比如涿州、高碑店市的非农产值比重较高,农林牧渔增加值比重较小,农业在这两个地方县域经济发展中作用不明显;而定州市农林牧渔产值占比相对较高,达到达到35%,可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又起到了关键作用。

2.乡村人口比例大,城镇化水平低

几个经济相对落后县市的乡村人口比例都较高,除涞源和涞水外,其他几个县(市)乡村人口比重都在90%左右,从劳动力结构来看这些 农业劳动力比重也远高于其他县市。

3.县域经济效益不高

由于受产业结构层次低和经济运行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保定市县域经济中发达县域与欠发达县域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地区差距的扩大使欠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劳动力等要素不断地 向发达区域流动,将会影响地区间合理分工的实现。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体制制约。区县的责、权、利不统一,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区县政府对经济调控的空间很小,方法比较单一;尤其是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后,县域经济面临着融资困难、土地供给矛盾、发展空间狭小等制约较为突出。

2.机制制约执行力较。对区县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健全,部分机构和人员依赖思想严重,执行力不强。另外,由于过分强调政绩,造成部分项目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

3.人才保障乏力。区县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较低人才缺乏,科技文化素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高新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缺乏;乡镇企业技术人员少,整体科技水平偏低,人才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科技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1.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积极申报企业研究中心,利用好中心资源、平台、机制对产品进行研发,提高企业的科学创新能力;科研院所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创造性,为企业发展牵线搭桥,创建科技发展平台。

真正把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中,体现经济价值,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推进技术创新,在促进科学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上求突破。要认真落实关于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创新,争取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技术专家参与我市关键技术研究,参与或承接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抓好一批技术成熟、先进适用,对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有牵动作用的优秀项目进行示范和推广。要加强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与奖励,完善成果评审鉴定和奖励制度,把真正能体现我市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最高水平、最具特色科技成果评选出来并加以重点扶持,使其成为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亮点。

3.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势主导产业,围绕我市太阳能、纺织等优势领域,努力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吸引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进入,形成相互配套、共同发展的产业链。同时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鼓励有条件、有优势的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进一步扩大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规模。要加快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和支持企业用信息技术嫁接传统产业。

4.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在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上求突破。要依托各工业园区,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等平台,加快推进创新型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和鼓励创新人才、创新要素和创新成果向科技园区和优势企业集聚,形成开放协作的运行机制,实现公共科技资源共享。以行业骨干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互利双赢。

参考文献:

[1]董正信,田雅娟.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评价[J].经济论坛,

2008(6).

篇8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是壮大首府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据调查了解,截至2012年底,玉泉区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达到了21379户,注册资金达到541882万元;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50.3亿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生产总值实现179.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1.8%;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30.6亿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99.2亿元,占地区总量的75.8%。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也根据自身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为民营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利商机和空间。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九个旗县区依托各自优势和各具特色的经济板块,先后与重点民营企业达成合作。一是内蒙古山路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利用托县水煤组合、电价比较、区位交通等优势,规划投资100亿元在托县建设1000兆瓦太阳能发电和城镇建设相融合项目,其中建设光伏温室大棚1080座,现代化的光伏小镇3000户,种植优质牧草40000亩。项目建成后,光伏发电年产值将达20亿元,将解决就业人员近万余人。二是内蒙古维多利集团、内蒙古巨华集团等企业在回民区共同投资兴建的内蒙古大商城,集商业、金融、电子商务、文化产业、生活休闲、餐饮娱乐、仓储物流为一体,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营业收入30亿元,年缴纳税金2亿元,并提供15000个就业岗位,对回民区服务业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带动回民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另外,玉泉区形成了一批大中型商场及几处大规模的水果、蔬菜批发市场,同时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形成了首府城区的黄金旅游区;新城区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为支柱产业的一个门类齐全的优势产业;和林县成功引进以蒙牛乳业为代表的一批优势龙头企业,培育绿色食品加工业、电力产业、石材建材业、现代服务业和林草业“五大”支柱产业,实现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二、首府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服务不到位。一是民营企业农村用地的审批程序相对繁琐,以致民营企业项目投资中途搁置;二是民营企业农村用地的权属不明确,给民营企业投资带来困扰;三是政府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建设规划一张图纸、一个模式,没有突出特色,不切合各个县域生产、生活的实际;四是政府对县域地区的民生工程投入不够。

(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区域弱势明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项目、人才都要向最适合增值的大中城市、交通枢纽和平原地区流动,对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处非交通要道的县域,民营企业受到的关注较少,并且难以留住优秀人才。交通、通讯、文化、卫生等方面的落后,以及缺乏吸引力的投资条件和环境,加之缺少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的县域发展经济步履维艰。

(三)投资建设的辐射作用不够强。部分民营企业思想认识还存在差距,对自身所肩负的责任认识不足,在县域经济建设中,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致使好多项目因投资大、利润小、回报周期长而被搁置。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单纯是靠项目建设,还要靠项目带动诸如交通、卫生、医疗、就业等民生工程。而大多数民营企业在投身县域经济建设过程中,不愿意在基础设施方面花钱,错误地认为民生工程是政府的事情。

(四)融资渠道不畅。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更多面向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不够,基层银行的信贷额度不足,不能够满足当前各县域民营企业的资金要求。

(五)县域经济各类数据统计存在的问题。调查中发现,关于首府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类数据统计口径不明确,统计范围及概念模糊,甚至留有空白,难以为相关部门解决县域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和为民营企业参与县域经济建设提供参照。

三、促进首府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制度,长效监督。为了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县域经济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议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纳入有关职能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对全市各区、各部门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定期监督和考核。2013年,呼和浩特市工商联代市委、市政府起草了《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讨论稿)》、《呼和浩特市关于进一步发挥异地商会作用的意见(讨论稿)》以及《关于对旗、县、区、开发区非公经济年度考核暂行办法(讨论稿)》,提出:一是建立民营企业重点联系帮扶制度,重点联系帮扶对象,市本级联系民营企业100户左右,旗、县、区、开发区联系民营企业30-50户左右;二是以成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及股权基金的方式,积极组建融资服务平台。

(二)各尽其能,因势利导。一是政府相关部门要为促进首府县域经济发展做好多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以更优的环境、更好的政策推动发展。二是组织各类媒体深入宣传中央、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和报道对首府县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形成尊重和支持民营企业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为了承接先进产业,帮助民营企业找到新的发展路径,组织民营企业到那些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做得好的地区调研考察。四是通过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与异地商会、行业协会代表座谈会、见面会等,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转变思路,更新观念,有意识地到首府县域去寻找项目。五是完善和加强呼和浩特市县域经济统计办法,建立健全县域经济统计概念、指标等,合理界定统计范围,全面科学地反映首府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做好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三)因地制宜,互惠互利。要整合资源壮龙头,转型升级强实力,建稳基地促发展,利益联结增效益。县域经济发展同样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通过认真地调查分析,论证项目的可行性与操作性,找准各区域的特色和优势,整合和优化当地资源,在开发利用、深加工以及产业链上下功夫。工业要集约布局、集群发展,突出园区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培育;农牧业要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有了适宜的项目,还要有良好的运营模式,在把民营企业、科技人才、县域农户有机结合起来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保证项目正常运转,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篇9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要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流、资本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1中国自古便有“郡县治,天下无不治”,“民乃邦之本,县乃国之基”的说法,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始终是中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有近9亿是农村人口,基本上居住在县域经济范围之内,因此,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的大局。

(二)县域金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县域金融作为现代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关于县域金融的功能,有这样的表述:“金融的最主要功能是将社会的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因此获得金融支持的前提之一是具有投资回报的潜力……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应主要依靠财政资源,金融资源的使用必须坚持回报性和可持续性,前提是市场化运行……所以对‘三农’的支持或‘反哺’从根本上讲必须依赖财政力量,其他人力、物力、金融的支持都需要财政的补偿……我国农村目前虽然仍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但和城市一样,也需要所有家庭都具有创业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能力,都需要金融支持。”2

(三)国内外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上一直存在着争议。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货币金融变量在实体经济中只充当“面纱”角色,经济增长完全由实物部门决定;现代经济学派则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各种可能的关系,或是促进或是阻碍,在二者的因果关系和因果方向上存在分歧。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作用显著,并被大量的实证研究所证明。

产生于西方国家的金融发展理论,面对的是高度开放的环境和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机制,因而很少以特定区域为对象来研究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关系问题。国外没有县域金融的概念,但对可以构成县域金融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研究较多。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基本上无区分,因此,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弗农・拉坦认为,农村信贷补贴最明显的后果是逐渐损害了金融市场的生存能力,导致信贷机构活力衰退。苏布拉塔・加塔克认为,发展中国家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营业活动的正规性、乡村银行数量的不足以及营运成本等使其一般不会把农民视为有信誉的顾客,致使其没有取得较大的进步。国内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区特色,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近年来,国内经济学界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但同时研究成果也存在很大的分歧。我国的金融市场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某些假设条件并不一定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符。

二、当前我国县域金融的基本情况

目前,认清我国县域金融的发展现状并从中找寻金融支持的新思路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是农业大国,而县域经济又是中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是一种弱势经济,要推进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必须找出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是用不到全球3%的GDP生产能力解决占全球1/9的人口的现代化问题,任重道远。

(一)资金制约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资本是最关键的制约因素。无论是在市场经济或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条件下,解决资本约束的最有效途径都必须重视和发挥金融的调节作用。在中国,偏颇保守的金融管理制度使县域经济发展得不到现代金融服务的有力支持,使“三农”发展全面搁浅,加剧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危机。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农业贷款占银行总贷款额的比例1995年为7.10%、1996年为2.90%、1997年为4.40%、1998年为5.10%、1999年为4.90%、2000年为5.10%,这同农业15%的GDP贡献以及62%的人口、66%的劳动力和90%以上的国土维持面积不相称,县域金融和县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目前,不仅县域企业融资困难,而且县域‘资本失血’和‘资金倒流’现象非常严重……县域内的某些自有资金由于趋利性流向大中城市……财政出资太少,自我积累太慢,银行贷款太难,社会集资太险,唯一的途径是外力突破-招商引资,但是县域招商引资的环境无法同市辖区相比。”3资本准备不充分、资金缺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抑制现象明显

农村资金通过多种渠道流到城市,造成“失血”,使县域资金供给的来源短缺,并且长期不能形成自我“造血”功能,县域经济发展巨大的金融需求无法满足,县域金融供求矛盾突出,导致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我国县域经济之所以发展滞后,一方面和我国金融管理系统长期以来在资源配置上重城市经济、轻农村经济的思想偏向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当前我国县域的财政金融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县级政府财政单薄、金融抑制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稳步增长。尽管我国已经形成了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但在广大的农村依然普遍存在着农民贷款难、金融机构收缩涉农业务的现象。例如,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已经不再承担县级以下农业贷款业务;农业发展银行只是在流通环节支持粮食收购;截至2010年10月,邮政储蓄银行仅在全国29个省市的部分地区开办小额贷款业务,县域覆盖面积微乎其微。

三、现行金融运行体系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马克思说过,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高度融合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没有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的经济不可能有规模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也不可能有竞争力,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从我国县域金融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现行金融运行体系和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协调,金融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矛盾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县域经济发展巨大的资金需求与有限的资金供给的矛盾;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功能金融机构设置与目前县域金融机构单一的矛盾;县域经济发展所需多样化金融服务与金融服务体系单一供给的矛盾;国家对县域经济的政策倾斜与金融操作歧视的矛盾。

形成目前县域金融运行体系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局面的原因既有经济、金融方面的,也有社会、政策方面的,还有体制方面的。概而言之,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宏观发展战略上国家对县域金融重视不够。在我国近几年的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中,对县域经济这一层次重视不够,政策扶持不力,使县域经济及其结构调整在金融支持上遇到了障碍,形成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抑制问题;二是金融企业本身素质限制。我国金融企业的不良资产远高于国际正常水平,而国际金融环境瞬息万变,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使我国金融业疲于应付,没有精力来认真研究县域金融服务问题。加之目前县域金融机构信贷

资产质量普遍不高,不良贷款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使县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三是县域社会信用环境差,导致政府、银行和企业关系紧张,阻碍了县域金融业稳健运行和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四是部分金融体制改革措施给县域金融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五是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受产业政策的限制,金融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中无法作为,一些较好的项目因规模较小而批不下来,一些有市场、有效益的中小企业因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而前景黯淡。

综上所述,县域金融和县域经济发展是共生、共存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金融为县域经济的发展筹集资金,通过相应的货币政策来影响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达到稳定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目的。要解决金融抑制问题,如何“开源节流”很重要,笔者认为,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建立县域资金的回流机制并扩大渗透力度,综合治理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资源外流现象;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县域金融创新,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为招商引资促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和信用环境。也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建议国家财政、农业发展银行发行中长期农业发展债券,对农户提供中长期贷款等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则祥.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经济学研究,2003,(07).

[2]陈先勇.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韩守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对河南、安徽的调查[J].农业经济,2012,(09).

[4]刘玲玲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2006汇丰-清华经管学院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王双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6]许桂红.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7]闫恩虎.县域经济论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8]杨荫凯等.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出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脚注:

篇10

一是财政性存款应向农商银行倾斜。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我县地方性商业银行,2011年纳税总额3800万元,2012年纳税3640万元,在全县金融机构中,对地方财政税收贡献最大。加之,该行21.3亿元的贷款总额,极大地支持了我县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名符其实的金融主力军。为此,建议县政府按各金融机构纳税和对县域经济信贷投放的占比,分解存放地方财政性存款,以帮助农村商业银行壮大自身实力,更好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二是有效破解农户贷款“抵押难”问题。在煤炭资源整合大背景下,结合我县林业资源大县的实际,我行针对政府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农户发展林业经济的实际,针对性地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项目。但目前工作中,我县的林权证发放、资产评估工作,仍未完全落实,行业组织对林权贷款作出了一些硬性规定,从而导致该项贷款业务发展缓慢。为此,建议由县人行、银监、财政局会同林业局,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出台操作办法,做好林权证的发放及资产评估工作,以满足广大林农的资金需求。与此同时,针对个人贷款缺乏有效抵押物的现状,建议住建、国土资源等部门,做好房产证发放。特别是针对农村群众,发展生产积极性高,办理贷款缺少有效抵押物的现状,由人行、国土资源等部门和当地乡村,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价值评估机制,充分通过农村宅基地的激活,破解农民生产生活中的资金瓶颈难题。

篇11

一、河北省县域经济实力不断提高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环保京津、濒临渤海、区位优越;资源丰富,地貌类型多样;既有平原县,也有落后的山区县,县域类型较为齐全。全省共有135个县、市及自治县区域,县域总人口占全省的83%,县域总面积占全省的94%。虽然各个县市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不平衡,但经过近几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河北省的县域经济整体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008年年底,全省县域生产总值为11551.26亿元,占到全省GDP的71.54%;2009年,县域生产总值上升到12794.6亿元,占全省GDP的74.2%;2010年,县域生产总值为15170.6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74.4%;2011年136个县(市)累计实现县域生产总值16773.9亿元;2012年,县域生产总值为18263.66亿元;2013年为28301.40亿元。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各县市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不同,使得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出了较为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在河北省的130多个县中,有将近30个县拥有着丰富的铁矿、石油等自然资源,如唐山周围的一些县市,还有一些县市的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如北京周围的一些县市,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自然资源及区位优势,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除了这些发达及较发达的县市之外,河北省仍有6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些贫困县多处于山区、冀南平原和中东部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等因素,生产总值与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的的强县相比有巨大的差距,如果这些县的经济不能迅速发展,将会对河北省整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2.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县城的数量多,规模小,制约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支撑,县城的发展水平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关键作用。河北省目前的县城体系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是数量多,规模小,辐射带动功能较弱。全省现有县城城区平均人口10.9万人,20万人口以上的县城只有12个,多数为5~20万人口的县城。还有10个5万人以下的县城。县城小,就使得其能及较低,聚集和吸纳人口能力不足,产业能力不足现象较为普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与先进省份差距较大。虽然河北省的县域经济在过去的几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一些县域经济发展好的强省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与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相比,差距就更加明显。《2013年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中给出的全国百强县市排名江苏、山东和浙江三省占据了百强的将近半数,其中,江苏省在百强中占据18席,山东省占据16席,浙江省占据14席,江苏省的昆山市位列第一。而河北省仅迁安市和任丘市进入百强,仅位列19和51位。2013年,江苏昆山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920.08亿元,河北省排名第一的迁安市仅为1005.1亿元。与先进省份相比,河北省县域经济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是的弱县较多,强县少。2012年,河北省统计的135个县市中,生产总值在300亿元以上的县只有12个,不到十分之一,100亿元以上的县有63个,占总数的不到二分之一。有87.4%的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10亿元以下,有将近50%低于3亿元。

三、推动河北省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重统筹,促进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想要改变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的现象,须将统筹发展摆到突出位置。可以将河北省目前不同县的发展情况进行划分,分为强县、较弱县和弱县,分类指导。对于强县,制定优惠政策,使其更好的发展,然后带动较弱县及弱县进一步发展,更好的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资金缺乏对于河北省很多经济发展较弱的县是一大问题,可以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提供更多的发展资金,如完善农村担保体系;加快推进风险代偿基金建设,尤其是对“三农”的信贷风险代偿体系;改善农村金融信用环境等等。同时,对于这些县给予更好的财政政策支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这些做法,增强其自身的发展能力。

2.下大力气改善县城现状,以此促进河北省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因为县城规模较小,河北省县域经济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为了改善县城的这些现状,可以建设规划产业园区,通过园区经济带动县城的发展。通过对全国的县城进行考察发现,凡是在历届百强县评比中名列前茅的县市,大都是以园区经济的发展为支撑。产业园区的见了,可以放大人口聚集效益,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减轻环境污染,减少对土地的占用,还可以让农民工就近就业,减少生活成本,为县城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发展空间。就目前河北省的情况来看,可以在每个县(市)规划一个产业园区,通过产业集聚提升技术水平,形成品牌效应,带动区域整体实例提升。同时,要注意推进骨干企业的规模化。要想发展产业园区,企业的规模很重要,如果都是小型企业,很难发挥产业园区的优势。所以,要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股权以及上下游企业一体化经营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形成规模较大的优势骨干企业。政府还要通过优惠政策,引导小型企业向大型企业转变,小规模纳税人向一般纳税人转变。通过这些做法,让园区经济能够发展起来,进而带动县城经济的发展,最终能够转化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3.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缩小与先进县市的差距。通过分析,可以看到河北省的县域经济与先进县市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快河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是要充分利用京津冀一体化,充分利用北京、天津的资源,来发展河北的县域经济。河北省很多的县市其实很早就借助了北京的一些资源,如燕郊、涿州市、廊坊的香河等等,但是,很多县市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还没有借助到一些资源,那就需要省政府进行协调,如积极争取将北京的一些企业转移到河北的县市,发展北京周边县市的旅游事业等等,带动河北省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的经济。这主要是针对沿海经济带和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他们可以依据区位特色,把招商引资作为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之一,引进先进的技术、资金和项目,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要注重转型。对各个县市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各县市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因势利导,如对农业县要进行引导,让其向工业县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资源型县要向加工型县转变,不能只进行资源的采掘和粗加工,要延伸产业链条,加大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等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河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2013年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载《昆山日报》,2014.

[2]四大攻坚战第三场座谈会:县域做强需突出特色.http://.cn,2013.5.30.

[3]马建章.河北:全面提升县城建设层次和水平[N].河北日报,2014.

[4]宋效忠,王利宾,靳兰.河北省欠发达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发展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

[5]孙玉梅,朱军分.县域经济平稳发展 整体竞争力亟待提升[J].统计与管理,2011(5).

篇12

一、文献综述

“省直管县”改革是财政管理体制上的改革,从根本上是政府间资源的再调整和再分配。多数学者认为“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可降低财政管理成本,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但部分学者认为,“省直管县”体制使政府间竞争加剧,短期内无法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目前关于“省直管县”的研究以理论论证为主,缺乏说服力,本文使用面板数据对“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文数据来自2000~2007年《福建统计年鉴》,包括福建省58个县(市)GDP、财政支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从业人员等信息。由于福建是从2004年起开始实施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我们选取改革前四年及改革后三年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

三、理论模型及实证计量模型

(一)模型设定

根据索洛经济增长模型Y=AKαLβ,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A代表技术水平,K代表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力。本文使用的实证计量模型是索洛模型的延伸,如下:

GDPit=β0+β1DM +β2 CIncomeit +β3GEit+β4FixIit +β5 EPit +εi

GDP(单位:亿元)表示各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DM 表示“省直管县”虚拟变量(当DM =0表示实施“省直管县”体制,当DM =1 表示没有实施 “省直管县”体制)。CIncome(单位:万元)表示农村居民年纯收入。GE(单位:亿元)表示各县财政支出额。FixI(单位:亿元)表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EP(单位:万人)表示各县市年末从业人员。

(二)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Variable\&模型1\&模型2\&DM\&-6.761(0.0000)\&-7.000(0.0000)\&CINCOME\&4.509(0.0019)\&4.607(0.0014)\&GE\&2.961(0.0000)\&3.029(0.0000)\&FIXI\&0.237(0.0001)\&0.242(0.0001)\&GDP(-1)\&0.915(0.0000)\&0.925(0.0000)\&EP\&0.244(0.3443)\&――\&Durbin-Watson stat\&2.814\&2.814\&]

表1

注:经单位根检验发现该面板数据存在单位根,于是在模型的解释变量中加入GDP的滞后一期GDP(-1),括号内为P值

从模型1结果的DW值上看,在引入GDP滞后一期的值之后单位根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并且EP对于县域经济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将其从模型中剔除,得到模型2,对模型2进行OLS回归结果显示“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依然为负。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福建省实行“省直管县”改革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为负。造成这一结果有多种原因:一方面,福建省从 2003 年开始实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各部门开始逐步下放权力,但之后并未开展后续改革行动,说明“省直管县”未发挥正面作用,可能是因为改革实施的力度还不够;另一方面,随着“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推行,县域成为区域化发展的基本单元,县域行政辖区的边界约束了市与县、县与县之间的经济联系,导致县域经济缺少地级市的协调,而随着众多的县成为发展单元,省难以对其进行协调,这也可能制约区域经济体的发展,使“省直管县”体制的优势难以得到发挥。

根据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因地制宜,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应该综合考虑省情,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实行。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部,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市(县)的地域分布等都与其它省份不一样,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二,结合县域经济特点,分类推进。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县域经济发展强劲,如晋江市、福清市,而一些县域发展情况则不容乐观,如松溪县。因此,福建省在进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时应结合各市的管理能力、各县的发展情况,分类推进改革。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改革中出现一些问题是必然的,因此要加强对福建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的追踪调查,及时发现问题,促进福建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鲍晨辉.财政体制简化之路慎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弊端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07

[2]福建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3.

篇13

地市和区县的职能、体制机制亟需厘清和明确从实际情况看,淮安等欠发达地区地市与区县之间人事、财政等体制机制矛盾已成为县域开发区建设瓶颈,项目审批、土地、规划等管辖权限的制约,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可用财力紧张,融资渠道和手段缺乏使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加之土地指标较少,项目等地、等配套现象突出。地市级政府继续简政放权,保障区县园区用地需求是县域园区建设的保障。

应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一)承接发达地区县域发展模式转移,确定民营化发展思路和方向,实现以商带工利用民营化和市场化推进工业化是浙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苏南发展模式的精髓。淮安等欠发达地区不仅要承接其产业转移,还要承接其发展模式的转移,要实施专业市场建设工程,建立起从原料到产品生产、销售的较为配套的、全方位开放的市场体系,走“建一方市场、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之路,实现以商带工,带动园区形成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

(二)着力培养区县特色产业集群,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实现以工促工学习浙江经验,发展块状经济。每个县重点围绕一个或几个优势产业形成从研发、生产到物流、营销一个配套的产业体系,形成“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布局,避免各区县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共同获取规模经济效应。同时,鼓励支持与发达地区“结对子”,共建园区,借力发展。引导区县招商引资不仅要注重引资规模,更要注重引资背后的品牌、管理理念、技术平台、市场空间、环境保护、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培养和形成等。

(三)培育人才和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为园区和专业市场建设提供保障浙江发展迅速就得益于庞大的营销人员及其营销网络,苏南地区则得益于庞大的技工人才队伍。要摆脱依附性发展,只有着力培养四支队伍,以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一支具有现代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一支掌握营销技巧和营销网络的营销人员队伍、一支具有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的政府管理人员队伍、一支庞大的掌握各种技能并具有技术革新能力的高级技工队伍。围绕专业市场建设实施民营经济发展三大工程,形成相对庞大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