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考历史必背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

篇1

 

知识点一

高考地理洋流的分布规律知识点总结

洋流分类:

1、按成因:

风海流:形成动力为大气运动,规模很大。例如:西风漂流、信风带内的洋流。

密度流:由密度差异引起,多出现在封闭海域与外洋之间。例如: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红海与印度洋之间。

补偿流:分为水平流和垂直流,多在大洋两岸。例如:赤道逆流、秘鲁寒流。

2、按性质: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多由低纬流向高纬或为下降流。典型的有:日本暖流、墨西哥湾暖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多由高纬流向低纬或为上升流。典型的有:千岛寒流、拉布拉多寒流。

3、按地理位置:

赤道流:分布于赤道附近海区。例如:南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 大洋流:分布于大洋中心,这种洋流类型较多。

极地流:分布于极地海域。例如:南极绕极流。

沿岸流:分布于沿海海域,受陆地影响大。例如:我国的沿岸流。 影响洋流分布的因素: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海水在盛行风的吹拂下,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因此洋流的流向和分布与地面风带模式及其分布有着密切关系。

除了盛行风以外,还有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实际的大洋洋流分布,如下图:

洋流的分布规律:

规律一:

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中低纬度),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二:

在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以6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三:

在南极大陆的周围,陆地小,海面广阔。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寒流)。

规律四:

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重要的洋流:

①太平洋: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千岛寒流(亲潮)、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

②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

③印度洋:西澳大利亚寒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④环球:西风漂流(寒流)。

知识点二

⑴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原因:①本土资源匮乏,工业原料需大量进口;②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③沿海为平原,利于建厂;④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进出口。

⑵埃及的经济支柱:石油、运河、侨汇、旅游.

⑶新加坡的经济支柱:炼油、造船、电子电器、海上钻井平台制造.

⑷工业集聚:

①传统工业区:

集聚原因:由于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很强,工业集中布置可产生集聚效应。

集聚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工业集聚导致企业间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②新兴工业区:

高新技术产业在地区分布上常具有较为显着的地区集群特点的好处是: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联系和协作。

⑸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区位分析:①大批廉价劳动力;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③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④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⑤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①以中小企业为主;②轻工业为主;③生产过程分散;④资本集中程度低;⑤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不同点:①企业之间相互竞争;②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①重视专业分工,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②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③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④形成规模生产;⑤树立品牌意识;⑥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⑦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人口数量与分布问题必背知识点

⑴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⑶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①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②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③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4)中国人口问题:①我国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②我国目前人口问题最大的任务是继续保持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不是控制人口老龄化。

知识点三

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和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的关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以课本为本,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来进行。其目的是查漏补缺、夯实基础。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则以专题为主,遵循深化、提高的原则,对学科主干知识和学科核心能力进行梳理、概括、综合、强调和训练,构建一个前后联系、主干清晰的知识网络。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地理与文科综合的关系

贯彻"重单科复习、少跨学科综合"的原则,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目前,文综卷命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就是政史地知识的拼盘。因此文综复习必须坚持抓好单科的复习。当然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宜的文综训练,显得很有必要,主要是训练学生做文综试题的感觉。试卷的长度、难度、时间等要切近高考。

3.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关系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骨架,把初中区域地理知识有序地附着在高中地理基本原理上,形成条理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促进理解记忆,加强地理学科自身知识的贯通,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综合意识,增强学科内综合能力。同时,也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中与高中的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绝不能含糊。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

4.地理学科和热点问题的关系。

地理复习中要牢牢地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基础、关键。热点问题只是试题的背景材料,是试题的"切入点"。高考命题中可用于设置的情景材料、背景材料极为广泛,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应把重点放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上,可立足于学科知识,适当关注、思考热点问题,切忌刻意地去追逐热点。对热点问题的把握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能和中学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有机结合的热点事件;二是长期的热点问题,比如可持续发展问题。

5、突出学科基础知识,注重查漏补缺

学科基础知识是我们应对复杂多变的高考试题的常规武器,也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高考理念,它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依托,是决胜高考的支撑点。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命题立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型,考生会产生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好像现在高考重能力轻知识。其实高考命题立意的变化,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要求考生具有更厚实的基础。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能力便无从谈起。从一轮考试结果看,考试出错的,还往往是在看似简单的基础知识上。如果我们不能跳出这一认识误区,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应考中,我们要重视基础,突出重点,善于提炼主干知识,挖掘、整理、归纳,同时加强横向和纵向联系,以干带支,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和网络。同时加强运用原理和规律解决区域中实际问题的训练。

6、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经过一轮比较细致全面的复习,基础知识得到了较大的充实,但没有经过系统地分类整理,要用的东西在短时间内却调不出来。针对这种情况,利用专题复习,有助于梳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使考生在考试中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能准确快捷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

7、加强地理学科思维和地理学科能力的训练

高考命题的视角较为新颖,问题与材料的结合较为巧妙,因此,应对高考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有一个良好的和训练有素的地理思维习惯也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从而形成地理学科思维习惯和地理学科能力。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重点应放在以下方面:①构建地理知识体系,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的训练,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地理学科的能力;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应用能力,如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性,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③加强学科联系,培养综合能力,如注重学科间知识的交叉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各种地理事物,从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的利用、历史、经济发展战略、国际国内环境等方面去思考世界和我国有关地理方面的开发利用问题(如我国西部大开发、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气候变暖与低碳经济等)。

8、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

篇2

然后,课本上必背的诗句一定背过,多读一些文言文和散文,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最好,好好写BLOG,嘿嘿!锻炼自己的写作的能力。

高考目标:100分以上

数学

其实初中时的数学成绩还算OK了,中考时还考了100多分,不过初中时的函数就学的不太好,以至于高中的数学成绩会直线下滑,高中数学函数知识应用的比例很大,所以自己在很多章节里学习都很吃力。

今后我上课时一定好好听讲,课下多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将函数这一部分的内容弄懂、弄透,并且在最后的系统复习里,抓住重点,让自己的数学成绩有一次飞跃般的提高。

高考目标:80分以上

英语

英语一直就是一门很让我头痛的科目,不过自觉得还是一门很好学的科目,只不过成绩一直不理想罢了。初中时的英语糟糕透了,中考竟然还不到50分,其实初中时在英语上花的财力和精力很多,只不过自己不喜欢背东西。从初2起,我就经常请Hometeacher上课,毕业的那个暑假里,更是天天看英语,用2、3个月的时间搞定了那6本English,不过高中的英语学起来还是那么吃力,但我明白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不背单词。

高考目标:80分以上

地理

可以说是我认为最好学的一门课,上课不曾认真听过,考试也都会,成绩也不差。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学习态度可不好。

今后在地理课上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复习,多做题,将题与图结合起来,用思维在大脑里编制一个地球,便于自己更好的学习地理。

高考目标:90分以上

历史

我对古代史和外国近代史的学习还算OK,只不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还不够透彻,大脑里没有一个系统的结构,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很理解很混乱。而且自己在材料题和简答题上丢分很多,主要是课本上需要背的东西总是记得不牢固。

今后着重对中国近代史进行系统的复习,课本上需要背诵的知识点一定记住。

高考目标:80分以上

政治

篇3

二、关注热点,但不拘泥于热点

纵观历年的历史高考试题,对热点的考查连续不断,因此就有不少人把复习的方向转向所谓的“热点”。但“押宝者多矣,得宝者却稀”。究其原因是在许许多多的“热点”问题上,我们往往是“事后诸葛亮”。最好的一些想法不过是头脑中的“灵光一闪”,这样的事情在事后津津乐道一下无妨,但要把偶尔的一“闪念”,幻化成一系列的“热点”来复习,则其失必大于得。据说有位教师为了搞“热点”,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用来收看电视新闻节目,翻阅大量的报纸,但却年年也没有“赌”上一道“热点”题。而如果用这些时间来翻阅教材,说不定真能“倒背如流”,还用得着去押题猜题?再者,即便是考热点,其目的也是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答案还是要从课本来。所以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坐下来,弄通基本知识点,搞明白历史发展的线索、脉络为最要。

三、破解高考题,找寻答题路

高考题就是高考题,不像平时的模拟题或者其他题那样偏难偏怪,它既有着较强的知识覆盖面,又有着不同凡响的能力要求。因此,它就是复习中难得的模拟题。但许多教师和学生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只是粗粗地看一眼答案,或简单地演算一下也就过去了。殊不知,一份高考题,做第一遍就像是在喝白开水,但越是一遍遍做下去,其味道就越醇厚。它不仅可以教会我们的审题能力、做题能力,还能在不自觉中提高我们的解题的技巧和经验。比如,高考历史题的标准答案都非常简单,而我们的答案却很芜杂,洋洋洒洒写了不少,但能得分的点儿却没有,可谓是“费力不讨好”。而对高考题的破解,就可以很快地解决这一问题。更重要的是,对高考题的研读,最终会如庖丁解牛那样会有所感悟,感悟出高考“考什么”、“怎样考”、“怎样答”。真如此,则参加高考易如反掌。

篇4

一、首先是“三不变”

其实,高考备考是一门科学,它需要发展,更需要传承。仅仅因为考试的模式改变,就把之前相对比较科学的做法全部给推倒重来,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做法。因此,笔者认为,及时面对全国卷,首先必须立足于不变。

不变之一:落实三基的要求不变。

所谓的“三基”,是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在《2016年高考考试说明(全国新课标卷)――文科综合》里,关于历史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就明确指出: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述事务;4、论证和探讨问题。对比广东卷的考核要求,在这些目标和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考试方式,对于“三基”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比如说,像其中的“调动和运用知识”,这既是对基本知识的考查,又是对基本技能提出了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落实基本知识,那么考试的结果还能如人意么?像2016年高考试卷中,第24、25、27题,考查儒家思想、东汉的田庄、明朝地方三司和巡抚,对这些内容的内涵与外延考查要求比较高,因此,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掌握好基本技能与方法,才能更好地保证高考备考的成功。

不变之二:对知识的基本框架要求不变。

个别老师认为,广东卷考得浅而泛,因此对知识的基本框架要求是必须的;全国卷往往是“小切口,深分析”,考得往往是课外的内容比较多,这样就用不着花费太多的心思放在知识的框架上。这其实是个误解。

比如说今年高考的41题。这道题考查的是“制度构想与实践”,是典型的“小切口,深分析”。那么,是否因为课本上没有明说,考查的是课外内容,就认为知识框架没有任何作用呢?其不然。我们分析41题可以发现,它的答题跟相关的知识架构有着莫大的关系。在考查“制度构想与实践”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会运用到近代思想与政治的知识结构。

思想:启蒙运动(卢梭: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三权分立)

――实践:法国大革命、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

通过运用该知识体系,可以很容易分析到问题的核心所在。这种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大视野,没有在大的架构上的对知识高屋建瓴的理解,要答好这道题,实在是难上加难。

不变之三:对课文知识的整合要求不变。

由于专题史模式的编排原因,在进行高三复习的时候,我们总是需要对教材原有的知识进行适度的整合。比如说19世纪末的,相关的整合可以这样进行:

背景:战败,民族危机加深(必修一);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初步发展(必修二);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必修三)……

通过这样的整合,把一个历史事件完整地呈现出来,这样,无论是对学生的掌握,或者是教师的授课,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全国卷改革以后,这种整合非但不能改变,而且还应该继续加强。特别是全国卷对选修内容的重视,这客观上也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必须把选修内容给整合进去。像选修二这类内容,跟必修一和必修三都有着莫大的联系,一旦整合进来,学生会更好地掌握民主思想与实践发展的整个脉络,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熟练了。

二、其次是“变”

当一种新的考试模式取代了旧的考试模式,如果还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那无疑是自寻死路。关于广东卷和全国卷的各种异同,有关专家已经说了很多,笔者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在下文中,笔者将谈到,在面临全国卷的形势下,这个“变”,应该怎么“变”,“变”到什么程度。

变之一:教学理念的变。

以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观点轻史料,重结论轻过程。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培养出来的“背多分”,足以应付旧的考试模式。有时候可能不懂理解题目的深意,但把结论往上面去套,往往能达到目的。

可在新的高考模式下,这种生搬硬套的法子再也不适用了。拿2013年的高考全国卷31题来看,教材里很明确地说了胡佛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实践者,可题目给出来的却是考胡佛的干预措施,这种考法,对于“背多分”来说,是难以置信,乃至于无从下手的。

因此,在新的考试模式下,应该改变之前的教学理念,重视史料教学,重视推导过程,对于最终结论,应该让学生去合理推导,自己得出。所谓“无史料不教学”,在课堂上运用史料,应该成为高考备考课堂的教学常态。当然运用史料应该要适度,史料分析要准确到位,不能够盲目追求史料的面面俱到,让课堂陷入史料的大海之中迷失了方向。

有专家提出,在新的高考形式下,备考的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所谓的学科素养,不是指背了多少,记了多少,而是包括历史理解、历史分析和历史联系在内的一系列的能力。而要培养这些能力,非得重视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历史推导能力不可。这,也要求我们的教学理念,需要有一个全新的改变。

变之二:教学侧重点的变。

这里所讲的侧重点,指的是复习内容的侧重点。一般来说,在广东卷的时候,高三的复习容易向宽而泛的方向前进。这也是基于广东卷考查范围相对比较广泛而做出的合理应对。不过改用了全国卷后,教学的侧重点就应该着重面对课本的主干知识了。

从今年的高考考卷来看,考查主干知识的就有第28、29、30、31、32、33题等。这些题目像28题,以材料“洋货日益增多”,“民众用品……必求于市”,考查世界市场对中国的冲击。学生如果经过复习,掌握一定基础的话,这类的题目并不难回答正确。可见,即使是全国卷,也并不是漫无边际的随便考,随意命题,它还是遵循着一定科学规律的。因此,有了这样的指导方向,我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主干知识的复习上去。

此外,对选修的课程也不能忽视。在全国卷改革开始后,很多一线教师最关注选修n的复习问题。广东卷对选修部分的考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全国卷有着专门的15分考查内容,这也意味着在高考复习备考中,我们必须把教学的侧重点往选修课程去倾斜。但因为选修考查的内容大多都不在课本上,所以很多老师又会选择以练代讲,这也是不对的。教而后学,教而后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学会透过材料理解问题,这都是通过选修教学让学生达到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侧重点倾斜到选修课程的时候,我们还得认认真真,把选修作为一门“必修”的学科去认真对待。

变之三:课堂模式的变。

正如前文所说的,全国卷着重考查对材料信息进行深度理解、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课堂模式也要转变观念,从传统的“重观点轻史料,重结论轻过程”的理念向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转变。

篇5

二、授之以渔是关键

实践证明,积累不仅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笔者在讲解积累的重要性时,特别强调以下三点:

1.怦然心动——多读美文

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没有自觉学习的习惯,无心浏览是他们常见的学习形态。笔者告诉他们: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这里特别强调行动的重要性。以背诵为例,放声朗读就是自创语境,就是要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放开嗓子高声朗读,其声韵铿锵、音韵和谐,既能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又能给人以高雅飘逸的美感,何乐而不为?朗读中,我们体味到作品的意境,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自己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知是人之境还是我之境。“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这是 清代学者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能力的形成规律做的总结。积累,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材料,可以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引导学生大力进行积累,让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感情专一——宁精勿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览群书本就是学好语文的基本之道,但现实中受诸多条件限制,博览群书变成一种奢望。针对此现实情况,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先从高考要求的高中14篇、初中25篇必备篇目入手。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这是积累的前提,确保学生不因错字在名句填空中失分。除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外,还要求学生将所背课文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都熟烂于心,自觉进行积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将课文脉络思路、主旨、写法、表达技巧等了解得一清二楚,并尽量运用到诗歌鉴赏和作文中。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常会出现厌烦、怀疑实效等思想倾向。对此,笔者除了继续讲“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的道理外,最主要的是进行示范和引领,解决学生“积累这些有什么用”的困惑。日常生活语言运用到高考应试作文的例子俯拾皆是,在示范时要注意趣味性。

3.永不分离——时时背,时时用

学习贵“精”,贵“恒”,积累当然也不类外。积累过程“前学后忘”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忘并不可怕,只要你不断“温故”,就能达成“知新”的目的,积累最忌讳的是突击一阵子,而后束之高阁。当然,积累只是手段,运用才是目的。教学实践中,常发现“大饼挂颈人饿死”的现象。讲文言文时特殊句式时,学生常会不知所云,其实早已学过,只是不会迁移运用。因而,笔者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相似的例子。文言文教学,就从高考必备的高中14篇中找例子,时时揣摩,时时积累,量变到质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文言文阅读水平定会大幅提高。

在运用方面,教师要加强引领和示范。语言运用和作文这两大领域大有作为,要引导学生时时用。笔者做了这样一个示范:笔者被临时召唤参加一会议并要求即席发言介绍教学工作经验。笔者头脑高速运转,从积累的比喻宝库中找了四句话做提纲:

(1)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强调爱生。

(2)牵着蜗牛去散步。强调耐心。

(3)不要开错窗。不同窗口不同景象不同心情,强调自信,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篇6

学校创建于1927年,是天津市教委直属的公立重点高级中学。耀华中学以历史悠久、校风淳朴、英才辈出享誉于世。建校至今,该校已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优秀人才,其中有15位“两院”院士,一大批政界精英、军中将帅、学术大师、艺术名家和体育健将。近几年,耀华中学每年为全国各类高等学校输送700多名优秀毕业生,数量居全市中学之冠,高考录取率均达到本科率100%,重点率97%以上。

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考上了我心仪已久的南开大学。虽然文综总成绩并不突出,但是耗费最多时间的历史给了我惊喜:历史总分100分,我考了89分。很多人都问我,2013年历史卷子那么让人摸不着头脑,你怎么还能考得那么好?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一言概之,就是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接下来,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些学习经验吧。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若想学好历史,最重要也是最实用的一点就是要对历史有兴趣。有人会疑惑,兴趣不是天生的吗?还有人说,我一看见文字就头疼,一提起背诵就难受,完全提不起兴趣,怎么办?其实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很简单,只需要把学历史的过程当成是听故事的过程就可以了。我猜大家应该对听故事不反感吧?相较于政治,历史更具有沉淀感,如同第二、三次泡的茶,浓郁香醇;而与地理相比较,则更有逻辑感和趣味感,如同破案游戏,环环相扣。所以,把学历史比作听故事,绝对是贴切的。

那如何才能有听故事的感觉呢?我的方法就是把课本上印的铅字变为脑中的一幅幅图画,同时让图画动起来,演绎课本上的故事。历史书中提到的人物大多数为我们所熟知,如秦始皇、唐太宗等霸主明君,拿破仑、曹操等一世枭雄。根据自己对他们的认识了解,把他们的历史事迹变成图画也并不算困难。而当你有了能将铅字变成图画的能力,那至少证明你已经不再排斥历史。在这个基础上,再将史实联系实际,就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锻炼出虑事缜密的思维,可谓益处多多。

二、努力是成功的钥匙

有了兴趣之后,接下来便是走好以下三步。

第一步: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上课时记笔记十分重要。笔记是老师多年教学经验的精华,它不仅融入了书本中的必记内容,同时还记录了老师自己对历史的见解,如同一个引路人一样,给了你一个学习的方向,同时教会你把握住重点。那我们应该怎样记笔记,又该如何利用呢?记的过程只用记大纲,如同目录一样,以关键词为主,而不是做小抄写员,对课本中出现的原字原段照单全收,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很容易忽略老师在课堂中提到的重点。利用笔记时,可以把笔记当成前情提要,根据笔记内容联想书本知识,同时又根据个人理解笔记的实际情况,对笔记进行增减。这样整理下来,笔记就成为了自己的学习财富,而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本子了。

第二步:念,即读书。课本是出题的源头,自然也是考生获得佳绩的关键依据。可是历史必修加选修一共五本书,字写得又密又小,该如何找到读的重点呢?平时不喜欢死记硬背的我有以下建议:一按时间顺序,时间就是历史事件的根。课本后面都有大事年表,方便的话可以直接撕下来,不方便就直接复印。然后,按照大事年表的顺序,写出年代特点。如果自己总结得不好,可以请教老师,也可以上网查询。掌握了年代特点,就好像拥有了一件可攻可守的武器,分析起事件和材料来就会有年代代入感,落笔答题也绝对有理有据。二按课本顺序,逐课阅读。或许你已经熟悉史实了,但自己的语言却不是很规范,很可能无法答到得分点上,这就像是钉钉子钉了一圈,结果却都偏了,典型的费力不讨好。而书上的语言是准确凝练的,所以,背诵之后答起题来会十分顺手,而且更容易扣中得分点。不过,我要提醒大家,只有理解后再背才是最有效的,建议大家按照笔记和参考书的讲解来深入理解,而有的内容在理解之后不用背就已经印入大脑了。三按专题,按照古代现代、国内国外、政治经济或者战争科技交通分都没问题。归纳专题可以让历史内容更具有连贯性,容易以点连线,由线成面,把知识点串成知识网,背诵起来也会更加容易。以上三种背诵方法都是我常用的,三种混合起来使用背诵速度绝对够快,并且记忆深刻。

最后一种:习,即复习。按照记忆曲线图示,三天内复习效果最好,如果相隔10天再复习,那下次你再看的时候就不认识它了。并且,复习过程中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不要总停留在课本前几页,每次都从第一页开始看起。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广撒网少漏鱼”,你可以选择乱序,翻到哪页看哪页;也可以重点突破,从最生疏薄弱的下手,先补最大的洞。

三、拓宽知识的广度是取得成绩的捷径

篇7

高三语文复习如何进行,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在近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略有所得,不揣浅陋,在此谈点想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有人说,学数学似爬楼梯,学语文像捡豆子,这说明语文的学习和数学不同,更要重视积累,重视知识的储备,它不是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我觉得高考复习实际上要以三年的教学为基础,是对三年学习的一个总法和检验,因此,我们不仅应重视高三的总复习,还应更重视高一、高二的整个教学,重视积累。

谈到积累,我想还要靠训练,我觉得语文训练的价值,不应该仅仅体现为高考的需要,而更应该体现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或者说人文素养的需要。训练是必要的,不然高考肯定要吃亏,高考是射门,是临一脚,平时练习是热身赛,如果平时没有刻苦训练,高考肯定考不好,所以我常对学生讲,你不要期望在考试中碰巧碰到你做过的题目,如果那样想,你肯定会失望的。那么平时练习有什么作用呢?这是在热身,在找感觉,找语言的感觉。每次考试后,我很注重考后的整理、消化和吸收,讲评时注意让学生及时积累语言素材和作文素材。我觉得语文基础知识本来就是靠积累得以厚实。比如成语(熟语)的运用、病句类型、近义词使用,到了一定的境界,学生即使说不出所以然,也能作出正确判断,这就是言语感觉,并不一定要我们讲这个方法那个方法,语文训练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其效果可能比教师讲要好。

语文训练不能代替阅读,也代替不了阅读,高一、高二要阅读,高三仍需要阅读。

读什么?

读教材上的典范文章,读小学、初中、高中古诗文必背篇目,读《语文报》、读《读者》等,再有时间,还要读读《文化苦旅》等能让人对历史、对生命、对生活思索,回味良久的东西。现在我们有不少学生虽然上了十多年学,不要读书,不会读书,因此,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激发兴趣让他们了解读书对人的重要作用。让他们意识到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气质是精神上的,潜在于生命中,是一种精神的美,要改变自己的气质,只有多看书,不断提高文化素养,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怎样读?

与作文结合起来读。强调记笔记,如我要求他们写读书笔记,写周记,平时素材的积累是绝不能放松的。我想思想是流动的活水,要经常看书读报,做读书笔记,保持思想的活跃。因为考场作文容不得磨蹭,如果你平时思想不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那么考试时势必思维枯竭,语言无味。

我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美文,和他们一起欣赏一起评议一同感受。我们还先后开展了我最欣赏的一句名言,我最爱读的一本书,给你介绍我钟爱的一首小诗,我最喜欢的一首歌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学习语文,感受祖国语言文学的美好,每次考试我都习惯地提醒一句,请带上“苏轼、泰戈尔上路”,考场作文如果能站在巨人的肩上,那文章肯定就有深度和厚度,也有了思想,而有思想的文章就是美丽的。

因此,多读、多写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

另外,谈到积累,我们还要指出必须防止另一种倾向:重资料,轻教材。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复习资料肯定不少,但不少老师和学生错误地认为,反正高考不考书上的,于是就将书晾在一边,一些学校甚至不上高三教材。不错,当今高考题大部分来自课外,但认真分析一下高考试题,几乎都可以依靠中学教材的知识来解决。高考考查的词语大都是常用词语,这些词语大多就出现在课文里。高考要考查使用语言的能力,词语的使用,只能在使用中“活”的状态下学习,而课文正是常用词语使用的范例。辨析病句、上下文衔接和仿写题是考语意模式和语言规则、语感的。组织词句表情达意可以通过适当的语法规则加以强化,但更主要的还是依靠正确的语感积累,编入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比起复习资料中的选文,语言上无疑更具典范性,所以,认真阅读课文,对于学习语言积累语感是很有效的。

此外,课文是拓宽视野,积淀文化素养的好教材,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高考对考生人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中教材中的一些课文正是丰富考生文化积累,改善考生认知结构的极好材料。

如哲学随笔,它通俗地解说哲学的任务,述说古今中外先贤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对提高考生的思想水平很有帮助。《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以优美的文学语言揭示了庄子的精神世界,可以诱发学生对知识分子处境与使命的深入思索。还有一些文艺学论文,可以帮助考生增强艺术理论修养,积累一些鉴赏诗歌与文学作品的知识和方法。语言学论文,对于我们的语言认识和语言修养的提高大有裨益。高中三年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丢掉高三教材的学习,高中的语文教育就不完整,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会受影响。

有同学问,怎样才能使文章立意深刻,其实作文立意能否深刻,首先不是一个写作技巧的问题,而是写作者的认识水平问题,有深刻的思想,才能在作文中写出深刻的立意。

如学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就会使人思索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为何对现实“不顾”,作者为什么说“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思考这些,才能加深我们对社会及人生的认识,使我们的思想走向深刻。认识水平提高,精神世界丰富了,才可能凭借良好的文化素养去接受高考的挑选。

因此,课文教学是我们学习语言的一个好机会,通过课文我们能汲取更多的文化营养,接受人类的进步思想,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为阅读与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功夫在课外也在课内,只要我们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就能逐步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用语言的能力,就能在高考中无往而不胜,取得优良的成绩。

篇8

所以一堂课有了好的立意,也就有了灵魂,有了品位!有了品位的课才能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理解历史、感悟历史,并应用历史。“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历史课堂要产生“流之远”的效果,应在“教学立意”上下工夫。

对于这一点,我在教学实践中收益匪浅。以下三个例子是我在进行课程设计中通过课程立意来提升课堂品位的尝试。

尝试一:《封建智慧的结晶?千年难醒的噩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封建智慧的结晶?千年难醒的噩梦?――专制时代晚期的专制形态》是我参加成都十万教师大比武的一节市级公开课的教学立意和设计。《专制晚期的政治形态》是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的第四节课,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很显然,课标不仅要我们通过典型事例了解专制晚期的政治形态是什么,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更要我们认识这种政治形态对中国社会和文明进程的影响。

由于14~18世纪世界的潮流是走向近代化:即工业化、民主化、科学化、城市化。而中国却继续在封建社会的深渊中沉沦,并带着这种极端落后的面貌走向近代。因此,对于明清,特别是前的政治生态,长久以来学术界基本持全盘否定的态度。然而,当我们站在具体的历史阶段,以体验者、同情者的角度来回顾这段历史,也许我们会得出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也许更接近历史的本真。故我在阅读了大量的著作和文章后立意为“封建智慧的结晶?千年难醒的噩梦?”从而使本节课不仅让学生看到专制和皇权极度膨胀,并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是封建落日的余晖,中国千年难醒的噩梦。也看到它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第三个中国“封建黄金时代”的到来,是我国一千多年封建社会统治智慧的结晶。我们看到,“军机处的办事效率,清朝的法规章程建设,对边疆有效的管理,清朝城镇经济的繁荣”都体现了超高的统治智慧,对今天我们国家的建设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此,本节课结束我运用到了这么一段话作为升华:“真正的治国之道和制度创新,是以人性为主体,以尊重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大发展和谐与统一为目标,同时追求整个人类的发展和自然发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尝试二:《荒野雄狮的文明智慧――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民主》

《荒野雄狮的文明智慧――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民主》是我在校内的一节展示课。内容是人民版选修二专题三第四课《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民主》。本课我的立意是:基于历史应该是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历史只见事不见人不叫历史,历史应当是通过活生生的人来展现的。这节课涉及的历史人物是学生最熟悉和感兴趣的“政治明星”。但粗略地读一下课本,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因此本课的具体立意是“荒野雄狮的文明智慧”。这样一个标题和立意首先能迅速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兴趣,让课堂充满“历史味”。

因为拿破仑刚出生时其父亲为他取的意大利名字“拿破仑”,就是“荒野雄狮”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转变以前对拿破仑仅有“战神、英雄、皇帝”这样的印象,看到他还是文明的推动者,特别是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民主文明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说法国大革命只是对法国进行了初步改造,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原则,那么拿破仑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特别是《拿破仑法典》则开创了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实践模式。

正是确立了这个课堂的灵魂,我在对本课的详略、重难点处理就显得游刃有余!

尝试三:《文明冲撞下的突围――近代中国顺乎世界之潮流》

此课是我在成都市新课程全员培训中的一次展示课。当时看许多老师也上了这节课,有的从西学东渐的角度,有的从近代化的角度,甚至以中药作为载体进行教学。但要么感觉心意不够,要么缺少点灵魂的东西。因此,我这节课在组上老师的帮助下,采用了新的立意“文明冲撞下的突围――近代中国顺乎世界之潮流”。因为当时的世界潮流就是要实现近代化,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而近代的中国正是在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的冲撞中不断寻求突围,找到一条适合国家和国人的道路。根据此立意,我大胆打乱了教材体例,确定了我的教学策略:体验―探究―生成。教学环节上也就确定了第一步:体验近代我国不同阶级和阶层进行了哪些层次的突围,进而探究不同层次的突围有何特点:由表及里不断深入,从物质文明突围到政治文明突围,再到精神文明的突围。第三环节生成:这些文明冲撞下的突围使中国如何顺乎了世界潮流?被动式下的近代化。

总之,在这三节课的实践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一堂课有了好的立意,就能够“通过历史知识的表现去剖析历史的本质,找到历史知识的一般规律,挖掘到历史的真正线索,找到趋近历史的灵魂”。犹如一个项目有了“顶层设计”。我们接下来再增删史料,确定教学策略就易如反掌。同时也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有了“品位”,不再是许多人眼中的“背多分”的课。“必然像律师、医生的行业性那样突出,不是谁都能教历史课的”。

当然我们进行课程立意也一定要注意,既要符合课程内容的主旨,又能激活课堂的“历史味”,不可随意不着边际地立意,否则我们的课堂就会黯然失色,失去“品位”。

参考文献:

[1]郭子其.新趣、内涵、深广:2012年高考四川卷37题之我见[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8).

[2]聂幼犁,於以传.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育人价值理解与评价:立意、目标、逻辑、方法和策略[J].历史教学,2011(13).

[3]周明.历史课堂“教学立意”不可或缺[J].历史教学,2012(15).

[4]周明.历史课堂“教学立意”不可或缺「J.历史教学,2012(8).

篇9

美国公共政策学者查尔斯・默里在其《文明的解析》一书中,用严谨的数理统计方法,在近三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筛选出了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四千余人,并精彩地分析了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各自领域取得如此成就,就在于他们自身及其所处社会环境具备了四个共同的因素:①目标;②自;③组织结构:原理、技巧、工具;

④真、善、美。 笔者这里提出来的地理高考备考策略的再反思,就是从以上四个角度来思考和检视,结合对地理高考大纲和说明的解读,试图为实际的高考备考策略带来一些有价值的构建。

一、注重对高考考点的全面、准确复习和领会

地理高考大纲和说明里规定的考试范围即各个知识考点,包括中学阶段所学的各种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图知识(属于地理工具)、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等,属于地理学科的“组织结构”。因此,在高考备考的课堂复习中,明确目标、任务分组合作和展示、纠错和点拨提升、达标反馈等过程都应以此为基础,强调全面、准确地复习,抓好基础知识,做到熟烂于心,并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掌握主干知识总是建立在全面的基础复习之上的,只有通过一系列的课堂听课、笔记、练习、复习、识记、思考、纠错、测试和总结等活动来达到。通过这样的复习过程,学生复习的效果往往在第一轮快结束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

为什么有些学生在解答试题的时候,会感觉对题意总是一知半解,试题读不透、读不懂?一道试题涉及的概念越多、各因素的关系越复杂,学生就越不知所云。根源就在于基础知识不扎实。以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经验为例:一个人在欣赏某件绘画作品的时候,如果他对这门绘画艺术的知识、历史以及创作方法和技巧有一定了解,他就能较好地去欣赏它,判断出这件作品是优秀还是低劣。同样的,只有当一个学生把基础知识和有关技能充分掌握了以后,才能快速、准确地读懂题意,有效提取材料里的地理信息,从而达到“看透”命题人的意图。

所以,为了使考生对试题快速准确地作出反应,成竹在胸,只有首先做到对考试大纲各考点作出全面、准确地复习,构建好自己的知识网络。因此,应首先记住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才能在遇到试题后马上联系知识、运用知识。高考复习如果计划进行两轮,那么第一轮复习要狠抓基础,第二轮复习则根据情况分成若干专题,在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回归基础,这就是所谓的“基础意识”。如果并不打算搞“两轮制”,那么在所有考点复习完成后,在考前一个半月,即在四月份,除了要认真做好平时的测试与分析之外,还需要专门安排一定的课时,指导学生对着考试大纲各考点认认真真地“查漏补缺”,检查每个考点的掌握情况,而一些重点、难点内容恰恰又是记忆量很大的,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成因等,那绝对是绕不开的,要求必下苦功记住。

对中等及以下的学生来说,到了复习的后面阶段,还要主动把时间和精力重点放在“我能够得分”和“应该得分”的考点上,如区域地理、人地关系、产业区位、旅游地理等,而对于部分难点如地球自转公转等,则因为整个试卷中所占分值比重小,要选择放弃。此外,经验表明,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建立自己的知识“积累本”或问题“纠错本”,这对于关键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准确掌握确实是行之有效的。

二、注重有关答题能力的规范训练和总结

高考应试不是搞学术研究,要去探索人类未知,主要还是要求考生做好别人已经命好的试题,考分越高越好。所以,应试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的,把高考大纲和说明所规定的各层次地理能力都要转化为考生的应试能力和技巧才能实现考“高分”的目标。整个复习过程实质上就是按照高考大纲和说明里规定的考核目标和能力要求进行严格的规范训练(包括各种测试)的过程,面对各种试题,要加强针对性,增加实战经验,不断提高应试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地理高考命题所依据的素材,大多是选择近些年来发表的地理科技论文、不同层次的教材、专题地图册或地理时事等,以保证高考试卷试题的新颖和原创,既体现生活化要求,又突出了以能力立意的目标。各种地理地图和数据图表等都是地理特色工具,复习时能够做到图像、图表与文字的相互转换,千方百计提高地理的学科交流和表述能力;区域地理虽不直接考查,却是试题的落脚点和载体,在一份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比例相当大。

根据地理高考明确规定的考核目标,考生的表述能力、逻辑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重点,在平时复习的各个环节中,加强地理书写表达能力的培养,一刻也不容迟缓。要求准确使用相关的地理学科术语,不用口语,角度多样,层次分明,逻辑清楚。而这恰恰又是中等及以下层次的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分值占了一半的问答题往往成为他们平时训练时最害怕、最不愿意做的试题,乐于等待教师来公布答案。我们知道,问答题比选择题更加能反映出考生的全面水平,反映出了一个考生到底“学没学过地理”。在复习过程中,需要经常鼓励每个考生重视非选择题,勇于作答,认真作答,否则失分会相当严重。在每次讲评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来研究参考答案,根据评分细则,思考应该如何答题,一个问题分几个要点,如何展开表述。在很多情况下,如果有些要点在课本里可以找到相似的语句,不妨尽量采用课本中的语句去回答;答题要点可以标上数字序号,把自己最有把握的要点写在最前面;书写内容既要做到具体,又要学会在一定的场合适当地模糊。平时对参考答案可以多模仿,对课文出现的重点语句要多记、多背。

在复习一个考点的时候,做到联系有关高考试题和经典模拟题来展开;每道试题的讲评,则不妨要求很快地搞清楚该题涉及了哪些考点要求,进行知识点与试题的关联。不论难题还是易题,首先要“读懂题”,这对获得考试高分非常关键。切不能匆忙应战,审题要慢而细,这样做题才能快而准。坚持审题要“读”题而不是“看”题,沉着认真、细致耐心地准确读取关键词,注重细节。做题时,先读材料还是直接先读题干,还是以“谁‘短小简单’就先读谁”为原则,提高审题效率。在审清题意之后,立刻与大脑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充分调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再按照一定“模式”进行创造性地答题。

三、注重积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

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突出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这对“终身有用”的教育目标更有意义。如何认识一个人在家庭、社会和宇宙中的地位,这对于充分发挥一个人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潜力及兴趣至关重要。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正确而敏感的感知。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努力建立一种价值观,即推崇自主复习能力和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鼓励独立思考和大胆讨论,充分表达,树立正确的知识观,要求每个学生活跃、积极地参与到这种班级学习文化或价值观的构建中来,培养一种“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敢想敢学,而不是消极应对,或者认为“知识无用”。鼓励他们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天生我材必有用”。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包括成绩目标和人生目标,目标宁要“远”但未必都是“大”。古希腊一个不知名诗人曾说,“在卓越的大门前面,众神放置的是一盆汗水。为了一圆大学梦,成就远大的人生梦想,鼓励勤奋学习,勇于挑战。培养考生对自己学习生活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以便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去追求学业的完美和卓越,而这也是能够得到全社会赞许的。

平时复习的时候,怎么考就怎么练,到了高考考场,就是怎么练就怎么考,做到自自然然的考。有的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信心容易受到各种无法排除的不良因素的干扰。比如,有的人由于自身的认识问题,好高骛远,学风浮躁,容易自满,结果导致在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不肯脚踏实地做足功夫而知识漏洞百出,只是他们身受其害而不知,喜好空谈方法和技巧,好走捷径;有的人不明白前进道路是曲折波动的,结果遇到暂时的低谷,就容易动摇和消沉,看不到长远和转机,不相信自己,轻易认为自己高考没有希望;有的人遇到疑难点就回避,学习的心态不积极、不开放,常抱侥幸心理。当初的复习计划没有持之以恒地执行,造成各种问题积重难返,最后信心全无,干脆选择放弃;有的人复习的时候还“死要面子”,害怕在同学面前暴露自己的各种知识问题而落人耻笑,不敢多疑多问,而是捂住问题。其实,在平时训练中不妨多出问题,暴露问题,并勇于正视问题,不断纠正错误,这样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到了高考考场才能实现少出问题。

越到复习的后面,越要调整好考生的状态,不可让急躁成为大敌。科学用脑,合理休息,这时最需要的是轻松又充沛的活力,做到有准备、有把握,有信心、有勇气,保持心理的适度紧张。要让考生清楚地认识到:高考绝对不只是知识和能力的选拔,同时也是考场上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选拔。

本文以默里所揭示的人类取得卓越成就的四个因素为角度,结合对地理高考大纲和说明的解读,对地理高考备考策略进行了深刻地再反思,为高考备考实践带来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构建,结论或许稍显“平庸”,但正因为如此,才值得在备考复习过程中时刻保持,因为它最容易受到忽略。例如,复习要抓好主干,但前提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掌握;注重地理知识的识记和积累;要加强应试技巧的训练,规范答题;答题要注意细致“读”题;强调勤奋学习,建立平等而积极的价值观;考前心态调整,等等。

参考文献:

篇10

大家轮番上阵,劝他出门。最后,他终于开口:你们大人,不管叫小孩做什么,都是有阴谋的。我笑:大家那么爱你,哪儿来的阴谋!

他不服气,一桩桩数说:

“那次春游,我正在草地上翻跟头,妈妈却拉我起来,要我背关于春的唐诗。爸爸又拿出写生本,要我好好画幅画。我就对玩一点都没兴趣了。”

我看着儿子,不禁又想起另一桩让他扫兴的事:四月杏花开,小城变成一幅水粉画。儿子在树间奔跑、呐喊,满头落花,一脸欢笑。我急急叫住他:别只顾疯跑,仔细观察,回去写篇日记。他顿时目光黯淡,心不在焉。自然,日记也写得毫无趣味。

还有,十一长假,我带儿子去天池。临别时,爷爷郑重嘱咐他:别只顾坐缆车,吃烤肉,要多学些知识。回来后,要讲旅游见闻给他听!

“还有,吃饭也很辛苦。”儿子拖长腔,学着奶奶的口吻,“这个,可以补充维生素,人家有个高考状元常吃;那个,可以补钙补血,人家有个科学家最爱吃……”他模仿得惟妙惟肖。

我们面面相觑,忽然发现,原来我们给孩子带来了如此多负担。

他只有七岁,我们却贪婪地渴望他有十七岁的心智,二十七岁的志向。这怎能不让他心生惊悸?这个小天使的翅上,缀着无数成人的欲望,叫他如何飞翔?

一家人,诚恳地谈了很久,得出结论:我们以爱的名义,绑架了他的童年。我们决定改变,并向儿子保证,今天一定没有阴谋。

于是那天,儿子真正高兴起来,天使般的笑容映照在脸上。

第二天,我取消了若干雷打不动的规定。比如:每天两次的英语听写,每天必写的日记,必背的古诗。他可以在想写的时候写,想读的时候读,想背的时候背。我还许诺为他订漫画期刊。儿子像开了锁的小猴,兴奋得又跳又叫。

爸爸和爷爷也说到做到,取消了他的额外作业。

星期天,我读《呼兰河传》,儿子凑过来看:

一切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蝴蝶自由地飞。

儿子抢过书,一遍遍朗读着。他一会儿抱臂缩颈,粗声粗气地说自己是个倭瓜,在睡觉呢。一会儿又伸展手脚,笑称自己是个带刺的黄瓜,在晒太阳呢。我惊喜于他对文字的理解和体验。

再次旅行,我们去了月牙泉。这一回,没人要求他将历史地理都弄通。我们滑沙,骑骆驼,对着鸣沙山大喊大叫,玩得不亦乐乎。到达山顶时,我忽然发现儿子有了新朋友。他正和一对美国夫妇谈论面前的胡杨树。三个人,结结巴巴,比比划划,中国人说英文,美国人说中文,无比热闹。在阵阵驼铃声中,我与老公相视而笑。

篇11

早读只有短短的30分钟,为了提高背诵效率,首先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前20分钟学生自主背诵,然后8分钟时间默写,留2分钟时间同桌互改,按总分100分计,每错漏一个字扣一分,把总分算出来,交给本人,把错误地方改五遍,然后全部收起来,交给教师批阅。教师最好在当天语文课及时进行点评,提示共同的错误或频率较高的错字。

2.定量

20分钟的背诵时间较为短暂,必须对背诵内容进行定量,定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要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如果目标定得过高,它难以达成,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目标定得过低,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又会让学生产生懈怠,不利于背诵效率的提高。高三是复习阶段,把过去学过的篇目拿出来复习,所以相对来说较为轻松。诗歌的话可以定为两首,较长的篇目则分为段来背诵,化长为短,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3.及时巩固

人是容易遗忘的,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所以在当天背诵完之后,我们同样需要确立巩固目标。将已背诵的内容在最容易遗忘的的几天内巩固好。所以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按这个规律及时复习。并且每天上课前5分钟抽学生背诵,每两周利用一个早读在班级进行一次小型朗诵大赛,以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内容。

二、背诵方法指导

背诵也是一种技术活,无论背什么,都不能死记硬背,应该探索其中的技巧,找到轻松的背诵方式,这样才能省时省力。对于语文中的古诗文背诵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掌握了背诵方法,就能轻松而愉悦地完成任务。高中语文背诵的篇目根据体裁可分为诗歌,文言文,散文。其中高考必考篇目中重要定位在诗歌和文言文两大类。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体裁探讨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来指导学生。如熟读记忆法、画面记忆法、故事记忆法、句首字提示法等等。

三、课堂实践

在确定了早读程序和方法指导以后,我们根据120个早自习时间合理安排了背诵的进度,当然不能随心所欲的背,要根据高考大纲要求的篇目来安排进程,一个月完成多少任务量,一学期下来达到什么指标。这样好让各班语文教师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定期完成任务。然后利用学校展板对“利用早读高效完成高三古诗文背诵”这项举措进行了大力宣传,目的是把这项活动作为一种规范的课堂教学来实施,让学生和教师高度重视。紧接着,各班语文教师利用了一个早读对本班学生进行“古诗文背诵方法”指导,并正式实施这项措施。学校也派了专门的监督人员巡查,了解教师是否按此执行,效果如何。课后,教师对每次早读默写的情况做了一个记录,找出学生易犯的错误,整理成册,以便提醒学生。每个月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一次名句名篇默写大赛,由高三语文教研组出题,印发试卷,集中阅卷,然后对同层次的每个班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对优秀的班级代课教师进行奖励。高三一年下来,我们发现这项举措取得了惊人的效果,高三整个年级学生的背诵水平明显提高了。

四、研修效果与反思

1.促使学生及教师重视名句名篇背诵

由于高考中名句名篇默写只占6分,分值较少,而需背诵的篇目很多,所以学生和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部分。实际上,名句名篇背诵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这一部分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优秀诗篇或者至理名言,对人生有极大启发意义,对于学生则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帮助他们积累作文素材,以及开拓他们的思维,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必须重视这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意义重大的一小部分。

2.调动了学生古诗文背诵的积极性

实行这项措施之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助,团结,竞争的关系,早读时气氛热烈,每个人精神饱满,有了规划,有了目标,有了动力,也有了成就感,所以背诵的兴趣大大提高了,不在是被动的被逼迫着去背,而是积极主动去背诵,变“厌背”为“乐背”了。此外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语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有所帮助。

3.教会了学生自主地,有目标地,有规划性地去学

篇12

食堂是学校里仅次于计算机房的第二先进场所。校领导为了应对高考雷打不动的时事政治题,特意在食堂里放了一台二十九寸的电视机,只收看中央一套的新闻联播。吃午饭的时候,电视里正在播放吉林省化工厂爆炸的新闻,大量的污染物流入松花江,甚至连近邻俄罗斯也遭到了池鱼之灾。画面上的松花江像一条蜿蜒的黑龙狰狞咆哮,看得我直犯恶心,要是顿顿有此类图片佐餐,骨感苗条的身材指日可待。走出食堂的时候,吉吉感叹说要去松花江畔,用一支硕大无朋的毛笔,蘸着黑如漆墨的江水写下“遗臭万年”四个大字,那叫一个痛快淋漓。

吉吉属于那种天生就聪明的孩子,当别人还在为老师讲过的难题苦苦思索的时候,吉吉已经开始举一反三。有时考试遇到了对口味的题目,吉吉能考得比文科生里排第一的阿长还好些。吉吉的这份轻而易举让很多人都很羡慕,特别是小虫,她一直在班级三四十名处徘徊踯躅。

复习迎考的阶段,我和吉吉明显比从前忙碌,恨不得把一分钟掰开当两分钟用。但是不管时间如何紧张,我俩依旧会在每个星期五下午,逃掉两节自习课,溜到学校的图书馆看书。我很喜欢这座上个世纪建成的图书馆,阳光明媚而又古色古香,平时学生们都忙着做题,很少光临这里,所以偌大的图书馆总是安静的,可以听见书页翻动时发出的沙沙声,莫名地让人心中感到欢喜。我和吉吉背对背席地而坐,旁边放着厚厚一堆心仪的书,看完一本直接向身畔一捞,也就不用中途起身寻书了。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个很和气的阿姨,每次会对我们很好看地笑一笑,对我们这种偷懒行为从不指责。我们看书的种类很杂,经典名著和畅销小说,历史传奇和人物传记,游记和美食漫画,总之是无所不包。每次从图书馆回来,才发现不知何时,暮色已笼罩整个天穹,星星藏在黑夜里促狭地冲入眨巴眼睛。我们快快地向食堂跑去,边吃着半冷的盒饭,边抱怨这次又忘记了时间,下次一定要早点出来抢好吃的咖哩鸡,卧薪尝胆的计划讲得雄心满满,却又终于忍不住脸对脸互相笑起来。

有一次我们在图书馆看见一个男生斜靠着墙,懒洋洋地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他头上反戴着一顶霍尔顿式的鸭舌帽,没有穿校服,一身肥肥大大的黑色休闲装,衬托出他触目惊心的瘦。那个男生看几页书,嘴里便低低地咒骂上几句,站在朴素的绿漆书架旁,显得格外桀骜不驯。学校不允许学生戴耳环,他耳朵上打了两个耳洞,没有挂耳饰,耳洞空荡荡地晃在那里,似乎时刻准备着毕业去和耳环会师。不知怎么的,我突然想起一段话:“电影《欲望之翅》中的天使们隐形出现在柏林图书馆里聆听人的心声,一心潜读的凡人们浑然不觉冷清寂寥的馆里其实布满了庄严肃穆的天使。”这种魅惑奇诡的图像总是出现在我眼前,挥之不去。我对吉吉说,可能上帝忘记给那个男生安排守护天使了。吉吉笑着拍拍我的头,说小丫头脑子里稀奇古怪的想法可多着呢。顿了顿,又若有所思地说:“其实上帝爱我们每一个人,他是不会忘记任何人的。只是那个男生的守护天使一不小心睡着了。”

一模的第一天是我的生目。朋友们趁着各门考试的间隙,溜到我所在的考场来看我。小虫送了我一个精致小巧的木偶玩具,把它放在枕头旁边一定很可爱。吉吉送给我一张她亲手画的自画像,还有一封用从练习本上撕下的纸写成的长信。画上的吉吉坐在青草坪上,斜歪着头,手里抱着一把吉他,目光狡黠,笑容可掬,所有看过画的人都说实在神似。本来以为阿长会像高二那年一样,送我一本全真英语阅读书,没想到阿长竟然遮遮掩掩地塞给我一张陶的《太平盛世》,可把我惊呆顺带乐坏了。看到我眉飞色舞的表情,阿长有点不好意思地抬了抬眼镜,说:“高三偶尔听听流行音乐也好,可以当成调味品缓解一点压力,也许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每逢考试我都会格外紧张,心跳加速,手心出汗。一场考试下来脸红得连红富士苹果都自叹弗如。吉吉曾经嘲笑我考试就像见到了意中人一样局促焦灼。可是在一模那一天,我的心被幸福感充得满满的,复习时的浮躁一扫而光,就像一只蝴蝶翩跹着飞过废墟。坐在光线充足的考场里,不知不觉间就忍不住微笑了。答题时还兀自沉浸在这种好心情里,思路特别清晰,提起笔一蹴而就,前所未有的流畅顺利。

雪化了以后变成水蒸气,一模完了之后是春天。融融春日里草长莺飞,万物生长,晚上熄灯后窝在被子中打手电做题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整个宿舍把桌子搬到厕所里,借着白炽灯的力量彻夜鏖战。

有一天早上阿长双眼红红地坐在水池旁背英语单词。高三大多数人都信奉“自由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学业故,两者皆可抛”的准则,常常是男生在放学后把女生约到长廊,两人眼泪汪汪地各说几句祝福的话,然后劳燕分飞各奔前程。我悄悄问阿长是不是和男朋友道别过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阿长是班里唯一从农村来的同学,也是成绩最好的。和吉吉一样,理着短短的小子头,不同的是吉吉因为喜欢清爽自在,而阿长选择短发,是想把洗头发的时间省下来学习。平时阿长遇到难题便啃着手指头沉思,一连几个小时头也不抬一下,有点像《挪威的森林》里面那个外号叫“敢死队”的老实人。果然阿长脸一下子涨得比双眼还红,结结巴巴地说:“不……不是的。上个星期我的《理科王》找不到了,只好又买了本新的。这几天我熬夜重做,每天只睡两个小时,眼睛红是熬出来的。”我奇怪地问:“你不是做过一遍了吗?”阿长愁眉苦脸地答道:“我从前总结的重点和解题步骤,都记录在习题旁边。书丢掉了,如果不重新过一遍的话,那么多知识点哪里还能记得住呢!”我想起阿长那本泛黄的《理科王》,每一页上都密密麻麻标满了各种小字记号,连页脚都翻得卷起来了。看着阿长劳累憔悴的面容,我心里一抽一抽的,特别难受。

可能是精力透支的缘故,课上时常有人不由自主地和周公约会。开始学校里尚不重视,觉得这是高三学业繁忙的正常现象。后来三班有一个男同学,突然在体育课上昏厥,送到医院里一查才知道是心脏早搏。那个男同学小时候父母离异,和七十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他奶奶得知孙子得病的消息时,承受不了打击中风过去,留下那个男生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病床上。这下学校领导可着了急,一边呼吁广大师生解囊相助,筹集医资;一边大力组织运动会,鼓励同学们强身健体,珍惜革命的本钱。

吉吉报名参加5000米长跑,每天晚上围着操场练习,说正好可以减肥。

运动会那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还有记者社的几个同学挂着照相机跑来跑去,四处抓拍精彩瞬间。我用力捏捏吉吉的手,说:“你练得有板有眼的,别等会儿一不小心跑出个女刘翔来,我们学校的门槛就要被纷至沓来的人群踩烂了。”吉吉嘿嘿笑了两声,说:“我一个人有什么用,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嘛!”

比赛时,吉吉一路遥遥领先,把第二名甩出了大半个跑道的距离,我们班同学扯开嗓子为吉吉加油呐喊,好几个男生激动得跳上跳下,连呼“女中豪杰”。

当吉吉离终点线只有最后十几米的时候,她突然嗖地转过身,在全校惊异的目光里跑到第二名面前,拍了拍对方的肩头,两人交谈了几句,又一齐转身奔到第三名面前,又牵起手跑向第四个人……吉吉穿了一件大红色的针织套头毛衣,仿佛化做了一团鲜艳灵活的火焰,在跑道上不知疲惫地来回奔跑。当所有参加5000米的选手整齐地手拉手慢慢跑过终点线时,整个体育场里像是被火焰点燃一般,不可遏制地沸腾了!

比赛结束之后,吉吉跑到我身边,一头靠在我肩膀上动也不动。由于刚刚剧烈运动过,她的脸红扑扑的。我拧开农夫山泉递过去,吉吉仰起头咕嘟咕嘟喝下去,抹了一把汗,扮了个鬼脸说:“可真把我累坏了。要是我像夸父一样壮烈牺牲,老婆你可一定别太伤心啊!”我啪地敲了她一记爆栗,吉吉伸了伸舌头,闭上眼顺势玩起了我们常玩的诈死游戏。我摇摇她的手臂,问她跑的感觉怎么样。吉吉睁开眼睛,笑了一笑,说:“感觉好极了。如果高考那天,我们也可以这么手拉手一起跑过终点线就完美了。”

吉吉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睛像星星一样亮闪闪的。

走出运动场的时候,有几个三班的女生手里随意地拿着花,在激烈地争执着什么,吵到面红耳赤处,还挥舞几下手中的花,以壮声势。花儿疲惫地耷拉着骄傲的脑袋,憔悴不堪。我摇摇头,小声惋惜说:“这花真可怜。”其中一个鬈发的女生听见了,唰地转过身,瞪着大大的眼睛,尖声说:“你说这花可怜,你怎么不说说我们这些送花的人可怜!”吉吉说:“这位同学,请你不要沉浸在辩论的情绪中刹不了车,我们并没有冒犯你的意思。再说了,送花也不是什么倒霉的事,又怎么谈得上可怜不可怜?”这句话如同捅了马蜂窝,那群女生立刻结束内战,齐刷刷地拥上来,七嘴八舌道:“怎么!给那个混世魔王送花,难道不可怜?”那个鬈发女生一副获胜般的得意,笑了笑,说:“那个男生的父亲是个酒鬼,一天到晚醉在酒坛里,清醒的时候只会打人。他的母亲早就跟人跑了,后来有一次他父亲喝得醉醺醺的,翻围栏被卡车撞死了。他奶奶又管不住他,他在社会上认识一大帮不清不白的人,成天只会逃课打群架,成绩差得一塌糊涂,偶尔上学只会睡觉,从没见过他听课。同学们都对他敬而远之,又不敢得罪这个小太爷,他也从来不耐烦和别人讲话,就像一团快爆炸的空气,飘来荡去。现在突然得了心脏早搏,躺在医院里,老师还要叫我们代表学校去看望他,把募捐来的钱给他,还要送几朵花。这算哪回事嘛。要我说,少了这种人渣,学校才清静,还去表示什么关心啊。简直是廉价……”

“够了,你们也太冷血了。”吉吉打断了那个女生的絮絮抱怨,劈手夺过装钱的纸袋和花,拉了我的手不管不顾地转身就走,“你们推推搡搡不愿去,那我去。”那个女生愣在原地,过了好久反应过来,冲着我和吉吉远去的背影,大喊了几声“疯子”。

声音从背后不依不饶地追上来,灌入我和吉吉的耳朵里,像无数只毛毛虫在耳蜗里不断蠕动,特别难受。我问吉吉:“你知道那个男生住在哪家医院里吗?”吉吉昂昂头,说:“不知道。反正也就几家医院,一个一个找,总能找到。”

那天下午,我们总共跑错了六家医院,终于在第七家,找到了那个心脏早搏的男生。

我们走进病房的时候,那个男生抬头看了我们一眼,脸上有惊讶的表情。我想,如果是我躺在病床上,突然有两个不认识的女生,手中捧着有点枯萎的鲜花,满头是汗气喘吁吁地大步跑进房来,连门也不敲一下,我肯定也会感觉莫名其妙。

那个男生抬起脸的时候,我和吉吉的诧异也落了满地。霍尔顿式的鸭舌帽、肥大的黑色休闲装,原来空荡荡的耳洞上,挂满了各种粗犷狰狞的耳钉。他分明就是那个在图书馆里骂骂咧咧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桀骜不驯的男生。

我们三个人面面相觑了好一会儿,最后吉吉打破沉默:“你好,同学。我们是代表学校来看望你的。你现在好些了吗?”那个男生歪着头,目光越过我们俩的头顶,直直地打在对面的墙上,一动也不动,石膏似的面无表情地说:“三班的都很怕来这里,但是又有老师逼着,不能不来,所以就骗你们两个外班生当了替死鬼,对不对?”吉吉盯着他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你只对了一半。三班的学生的确是不想来,但我们不是被骗来的。我们抢了本来要来的那些女生的钱和花,挨着医院一个个找过来的。”那个男生嘴角扬起了一抹复杂的微笑,仿佛是亳不加以掩饰的讥讽,肆无忌惮得令人难堪。里面还夹杂着些许蜻蜓点水的感激,若有若无,淡然无痕。他扬扬下巴,懒洋洋地说:“很快就要高考了,你们是不该在我这个人渣身上浪费大好时间的。”吉吉把手中的装钱的纸袋递给他,说:“这是大家筹集到的一点医资,希望你手术顺利,可以和大家一起参加高考。”

那个男生没有接纸袋,冷冷地说:“大家的好意我心领了,钱我不要。我的病我很清楚,花多少钱都是扔到水里,连个响声都听不见。我是决定不做手术了,撑到哪天是哪天,反正医生说我心脏早就衰竭了,现在每一分钟都是赚来的。多待一刻,没什么好高兴的;少留一刻,也没亏本。”

吉吉怫然:“你年纪还轻,怎么说出这种话!不要被眼前的困难蒙蔽了双眼,咬紧牙关挺过了这一关,生命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等着你去体会发现呢。”

男生十指内扣,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指甲说:“我知道你说的有道理。如果我像你这样,充满了勃勃生气,也许我会考虑一下。可是在我的胸腔里,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巨大黑洞,连光线经过都会发生扭曲,上面积累的一层厚厚的生命的灰,早已和我的血肉混为一体,再也无法将它们拆开。’我和这层灰就像两个死掉的沉重尸体,背靠背捆绑在一块儿,你拉我拽,互相拖累着飞快地向着地底下坠去。”

他的左手指甲上涂着浓重的玫瑰红,在医院微微泛黄的日光灯照射下,从华丽妖艳中透出一股子苍凉的味道,配合着他病号服下瘦得惊人的身子,诡异得难以言说。虽然已是暮春,可是在这间散发着浓浓药水味的病房里,我却感到了寒冷。这是一个阳光照射不到的角落,冰封千年,寂寞永世。

走出医院的时候,暖暖的光线洒在我们身上。我看了一眼旁边一脸凝重的吉吉,问:“你累了吗?”吉吉说:“哪能呢?只有冰雪被太阳融化,你可曾听过太阳被冰雪冻僵的?我刚刚要了他的手机号码。有时间再多多联系。我想,他总有一天会嗅到春天的花香。”

就在吉吉信心百倍地要播种春天的时候。一场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将所有人通通俘虏。最新的高考方案终于尘埃落定,不搞文理大综合了,还是照往年的路线,文理分科。也就是说,过去几个月来,文科生熬夜和理生化的缠绵全部成了无用功。踮着脚从书橱最高层翻出好久没温习的政治书,抚摸着封面落着的柔软灰尘,我的喉咙一阵发涩,只觉胃里翻江倒海。

吃完晚饭后,我和吉吉围着学校的操场走了一圈又一圈。吉吉一边踢着脚下的石子,一边说:“从前有一个人养了一条倔驴,叫它往东它必向西,用棒子打也不肯听话。后来那个人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竹竿拴了一只胡萝卜,垂在倔驴的眼前。倔驴想吃胡萝卜,不断向前够,却总是够不到,在不知不觉中,就顺着人的竹竿向前走了。可能我这个比喻很不贴切,但我还是觉得,学生就像这条倔驴,乖乖地顺着高考命题入的指挥棒一味前进,却不知道挂在眼前的胡萝卜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如果学的知识,可以对能力锻炼智力提高有作用,或是可以对生活工作有帮助,倒是挺不错,可是问题在于,很多在考卷上的题目,仅仅是为了考试而生长出来的。我们现在为了考试,记上这么一大堆繁琐无用的东西,还要三天两头地被告知,你们刚学会的东西不是高考要考的,大家重新来过,把刚刚学会的抛掉,再去背其它的知识。我们究竟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苦苦地被耍?”

我怔怔地望着吉吉,微张着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吉吉走上一步,把头埋在我的肩头,闷声闷气地说:“我真的很想很想知道,我们这样拼命努力,到底有没有意义?”我一动也不敢动,吉吉也没有再说话,只是极轻极轻地叹了口气。我们就这么无声地站在一起,直等到操场上落满了黑暗又浮起月光,才慢慢地回到教室里,悄无声息地上自习。

星期六,吉吉的床铺空空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枕头上放着一封信。吉吉在信里说,她已搭上去上海的火车,星期一就可以回来。她要去亲眼看看复旦,看看她心目中的那所大学,值不值得她像疯子一样拼命,像傻子一样被耍。

整个上午在图书馆里为历史作业忙得头昏。作业的题目是:“论的成功与失败”。写批语、做记号、做摘录、写提要、做札记、写综述,一切准备工作告一段落,我揉了揉酸涩的眼睛,起身回宿舍拿夹在历史书里面的作业纸。

书橱里面有四个放书的格子,正好一人一格。我的那一格被课本、配套习题、复习资料塞得鼓鼓囊囊,不留一点空隙。当我奋力把历史书从书林中时,书橱吃不住重量,轰然倒地,所有的书籍散落满地。我只好默默地在心中向吉吉、阿长、小虫道歉,再一本本地把书从地上拾起,重新放回原处。

有一本书包了油黄纸作封面,没有写名字,我翻开那本书,想找出它的主人的名字。突然,我的心怦怦地剧烈跳动起来,仿佛要挣脱胸腔的禁锢,一下子蹦出去。

这赫然就是阿长丢失已久的《理科王》!

我颤抖着双手,书上的字迹我再熟悉不过,蓝黑墨水的是阿长留下的工整笔记。而那一排排杂乱的圆珠笔痕,却是小虫的字迹。

不知怎么的,鼻子酸涩得厉害,眼泪一下子汹涌而出,怎么也没法止住。阿长那张因为熬夜重写《理科王》而憔悴的面容,在模糊的泪眼中不断摇晃。我想起小虫送给我的那个玩具木偶。其实人在高三,何尝不是高考制度手中的木偶呢?我们被一条看不见的银线控制着,日复一日做着以“斤”当计量单位的试卷,面无表情地挤着上一条独木桥。独木桥细长狭促,仅此一座,桥下怒涛滚滚,汹涌澎湃。我们在桥头争得头破血流人仰马翻,故人相见不相识,两眼血红磨刀向。我蹲在小虫的床铺前,突然觉得一种说不出的悲哀,只想拿着书冲过去问她,你这样做值得吗?

可是最终,我只是把那本《理科王》又悄悄放回去了。无论如何,曾经是朋友,便不忍心彼此伤害。

那天下午,我没有把历史作业了结掉,也没有干任何有关学习的事情。我一个人躺在宿舍里,戴着耳机把Catton唱的《灌篮高手》主题曲听了很多遍。小学时,每天一放学就马不停蹄地往家赶,去看那部经典的日本动画。第二天课间同学们聚在一起,兴冲冲地讨论昨天的剧情。男生都喜欢赤木晴子,而流川枫则是所有女生的偶像。吉吉最喜欢的角色是三井寿,那个如水般的男孩子,眼神里总是略带着锋利的棱角,和他每投必进的三分球一样,直指人心。在动画片尾的主题曲《我的朋友》里,三井寿和他的朋友眼镜兄坐在树影里吃便当,脸上带着少有的安静表情,不经意间,微笑一点一点溢出。那是只有和最亲密的人在一起才会有的神色,简单到了单调,令世上的所有语言一齐失去声音。

“遥远逝去的日子,

曾经心无旁骛努力追求的梦。

如今想起依然眩目非常,

无论有怎样的不安,

还是真诚地相信,

自己选择的道路。

你说过喜欢我那不做作不施脂粉的面容,

如果这也将改变,

真的就太令人难过了。

我记得从前常常和吉吉一起唱这首歌,快乐的时候笑着唱,难过的时候用力撑起眼帘扬着头,走调却唱得愈加响亮。带着青柠味道的青春,嫩绿得可以长出新芽,烂漫茂盛到无边无际。而现在,我已经不大唱歌了,只会在耳朵星塞个耳机,边听歌边在堆积如山的试卷里慢吞吞地爬字格。有时会在听歌的时候睡着,第二天醒来把耳机拿掉后耳朵酸痛一整天。

篇13

一、2011年高考实用文本阅读真题易错点拨与高分指津

典例一2011高考全国卷第5题

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考点提示:考查“理解重要词语(术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易错点拨:不能理顺文中“意象”、“意境”与“情景交融”的表述关系,容易导致判断失误。

高分指津:比对原文相关语句:“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可知B项推断出错。结合易混的相近概念内容,从词语含义和术语定义两个方面,去揣摩选项说法的正误,作出符合题干的推断。答案:B

典例二2011高考天津卷第7题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根据。

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相容性。

考点提示: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易错点拨:此考点设“正确的一项”的题干,增加了判断难度,而考生不习惯还原题肢于原文中,不注意考虑选项与题干要构成因果关系,故对设置的其他错误选项很难一时判对。

高分指津:A项:考生通过整合第1段内容,可明白“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影响,而文化中所渗透的思想原则以及精神原则“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故知A项推断错误。C项:原文说“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条件),中国文化的文化精神“是不会过时的”(结果),而C项恰恰将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弄反,故知C项推断错误。D项:原文有“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之句,而此项将“许多”理解为“一系列(所有的)”,以偏概全,故D项推断错误。B项:通过整合文章第2段与第3段中倒数第4行第一句话,可知B项推断符合题干要求,为正确选项。

典例三2011高考安徽卷第3题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差别越大,越能说明艺术家想象力强、创作水平高。

B.类似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与现实关系密切,让人产生如梦如幻的感觉。

C.梦幻空间以想象空间为依据,他们都与现实空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D.想象空间能够超越人们感到不自由的现实空间,能让人在其中感到自由。

考点提示: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易错点拨:此考点也设“正确的一项”的题干,增加了判断难度,考生最易出现只顾某一选项的判断“正确”的偏颇,未顾及A项的强加因果、B项的以偏概全、C项的曲解文意。

高分指津:全面掌握科学文阅读中常见干扰设项的类型,如“以偏概全”“强加因果”“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夸大其词”等,并用类似考题进行演练,巩固提高。答案:D

典例四2011高考广东卷第14题

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

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

考点提示: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易错点拨:不根据题意延伸和语境暗示,就二“味”的字面意思而做解答,致使解释出的各自意思没有本质的区别。

高分指津:做这类实用文本阅读中的同型异义的主观理解题,一要认真揣摩语境,二要准确悟出语义,做好后者是关键。对“味外之味”这类语义的理解,只要将具象意义与抽象意义同时解出,答案就趋圆满。参考答案:第一个“味”:人的味觉品尝到的酸甜苦辣等味道。第二个“味”:超越于酸甜苦辣等具体味道之上的事物的美。

二、2011年高考文言文本阅读真题易错点拨与高分指津

典例一2011高考江西卷第10题

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比延烧,不足优也 比:并排。

B.臣请妇节,伏矫制之罪矫:假托。

C.责大指而已指:意旨。

D.亦不能夺之矣夺:强取。

考点提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易错点拨:判断文言实词解释的正误,最忌运用以今释古的思维。题中多数实词的意义与今义有较大差别,答题时应予考虑这一因素。

高分指津:所列四项实词均在高中课本中能找到意义链接,故突破难点的唯一方法,就是平时不断积累课本中常见实词的义项。如B中的“矫”,可链接课本《五人墓碑记》中“且矫诏纷出”一句,二者均为“假托”义;又如D中的“夺”,可链接课本《陈情表》中“舅夺母志”一句,二者均为“改变、更改”义,可知D项解释错误。答案:D

典例二2011高考浙江卷第17题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吾所不及 / 公之逮所由使也B. 因极推引 /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 逸则富以康 / 醉则更相枕以卧

D. 保邦于未危 / 室西连于中闺

考点提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能力层级为B。

易错点拨:因未能结合文言虚词前后文表达的意义关系,而常将组内虚词所显示的语法功能弄错。

高分指津:要答对此类题,掌握常见虚词的词性功用是关键,考生要梳理考纲规定的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并识记对应的典型例句,以此巩固强化知识体系。如,A中的“所”均与后面组成“所”字结构,但前者与动词相结合,后者与介词“由”相结合。C中的“以”均为连词,但前者表并列,后者表修饰。D中的“于”均为介词,但前者为“在”义,后者为“与、和”义。而B中的“因”,均为承接连词,于是,就。答案:B

典例三2011高考四川卷第10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C.吕徽之以耕种打鱼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

D.吕徽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

考点提示:归纳内容要点,鉴赏文学形象,能力层级为C、E。

易错点拨:此类复合型概括分析题难度较大,出错点常在因整体感知文言文语义能力差,故对原文关键词义理解不透,把握不准人物形象性格。

高分指津:一是找出与题肢对应的文句,从翻译入手,逐一印证选项说法的正误;二是对“归纳”与“鉴赏”中的结论性语句细心甑别,发现其是否有遗漏点。如原文“布袜草屦,辄侮之”中的“侮”,在此应作“轻慢,看不起”解,由此可知B项“嘲笑侮辱”说法错。答案:B

典例四2011高考北京卷第10题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考点提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

易错点拨:此题断句实为间接考查翻译能力,考生如平时未掌握常见句读标志,不能一气贯通读文感知,则会出现频率极高的错断现象。

高分指津:掌握断句技巧才能提高正确率,具体技巧有:分析句意成分断句,利用引文对话断句,根据特殊句式断句,找出停顿标志断句,等等。先做必断处(句间停顿),再做可断可不断处(句间与短语间停顿)。

参考答案: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说明:单斜线为必断句处,双斜线处为可断可不断处。)

典例五2011高考广东卷第9题第(2)题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考点提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

易错点拨:翻译时重要实词未落实对译,常见虚词的用法忽略说明,特殊句式不按其规律处理,使关键采分点丢失。

高分指津: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与常用方法,做到字字落实、句句准确。如第①句中关键实词“募”“持”“匿”的对译,“匿(于)上流水中”介词省略的补充,第②句中关键实词“历叙”“洵”的对译,句首主语省略的补充,句末“洵奇男子也”判断句的正确翻译,都会提高本题的分值。

参考答案:①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②(罗)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人。

三、2011年高考文学文本阅读真题易错点拨与高分指津

典例一2011高考新课标卷第11题第(2)题

小说(《血的故事》)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考点提示:分析小说开篇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能力层级为C。

易错点拨:小说开头的细节描写的作用,局限于其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

高分指津:解答小说“开始”的作用题,要有全局意识,整体感知,顾及前后。根据作品描写的细节,分点回答具体作用。参考答案: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

典例二2011高考上海卷第12题

联系(散文《又见鹭鸶》)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

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考点提示:鉴赏散文结尾“引用”诗句的妙处,能力层级为E。

易错点拨:孤立赏析结尾引用的妙处,不能结合名句本身蕴含的感彩与文学色彩灵活作答。

高分指津:散文结尾引用古诗名句的妙处较多,以赏析的角度可以多角度发掘,比如文学名句引用在内容表达、情感抒发、主旨彰显、手法运用方面的奇妙作用。参考答案:引用《诗经》名句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寄托了作者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

典例三2011高考福建卷第14题

14.文章(散文《走进腾格里》)第⑧段画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提示: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C。

易错点拨:考生从语言表达出发,大讲特讲句子涵义,不知题干“哪些”的方向暗示。

高分指津:学会运用以一句而带出全文主要信息的整合思路,在题目中找准答题关键点。如本题画线句“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其关键点无疑是“最深处最悠远”,由此发掘出作品的重要内容,加以整合,即可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①我的童年记忆(“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②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与桂花树的月亮”);③宇宙意识(“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④生命感受(“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

典例四2011高考安徽卷第11题

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的脉络。

考点提示: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C。

易错点拨:把梳理小说脉络当作归纳段落大意,逐一写出内容要点,偏离答题要求。

高分指津:脉络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推进,既可以提取主要事件的关键情节脉络,也可从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着眼梳理。这样,可一目了然地概括发展过程。解答示例有二:一、(梳理事件发展脉络)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二、(梳理主人公心里变化脉络)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彼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

典例五2011高考湖北卷第17题

本文(《才子赵树理》)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②他是个农村才子。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

考点提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

易错点拨:离开“语言”特色的范围,单一地赏析人物形象性格,造成解答“残缺”。

高分指津:“语言特色”是着眼点,如风格表现、句式特点、修辞使用等,抓住语言运用的多方面特色进行赏析,就突出了语言特色与人物性格,要点即全面准确。参考答案:句①句子短小、简单、紧凑,用“高”、“长”、“细”分别形容个子、脸、眉眼,寥寥几笔,形象地勾画出了赵树理的外貌特征。句②语言简洁,不用修饰语,用“唱”、“念”、“拉”、“走”等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赵树理的艺术才能。

典例六2011高考湖南卷第17题

谈谈(散文《想飞》)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

到时候你听人家高声的招呼说,朋友,回去吧,趁这天还有紫色的光,你听他们的翅膀在半空中沙沙的摇响,朵朵的春云跳过来拥着他们的肩背,望着最光明的来处翩翩的、冉冉的轻烟似的化出了你的视域,像云雀似的只留下一泻光明的骤雨――那你,独自在泥土里淹着,够多难受,够多懊恼,够多寒伧!是人没有不想飞的。

考点提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

易错点拨:考生对散文人称使用的角度与妙处不能加以区别作答,或只从第二人称的基本作用去套。

高分指津:回答“好处”类题目,要看叙议主体,本文的主体对象是“人”或“人们”,故作答时可将这一实指与“你”转换链接,体味其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

参考答案:①运用第二人称,如对朋友,殷殷相告,有一种亲切感;②有利于作者对不想飞的“你”倾注同情与关怀,与“你”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

典例七2011高考江苏卷第14题

请探究(《“这是你的战争!”》)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考点提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