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法治教育效果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法治教育效果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法治教育效果

篇1

随着我国党校教育的深入开展,领导干部的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素养。党的十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要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出了建设法治强国的目标。随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提出,领导干部对法治有了更加本质的认识,要求领导干部在执政理念和方式及行为准则上更加贴近依法治国的要求。现阶段,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去解决问题、深化改革、推进发展等。随着时展,党校法治教育不能照搬以往的培训方式和内容,应该要有所创新和突破。

一、党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信仰为前提

领导干部在形成法治思维和法律方式之前一定要先形成法律理念,因为理念对思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法律理念是指在依法治国前提下的与此相关的观念、信念、价值观的总和,它对立法、守法、用法起着指导和调节的作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公民和领导干部,培养其法律理念是进行依法治国的基本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要形成强大的法律信仰,要使公民从内心对法律的效力和解决问题的效果产生信仰,尊重法律,切实地将法律当做法治国家的灵魂和支撑。法律信仰是形成法律思维和法律方式的重要前提,是领导干部重要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是形成法治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石。

近些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政治与经济健康的发展,但是各级政府干部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时候与人民的期待和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还存在着差距。极少数领导干部经常无视法律的存在,坚持个人主义和特权主义,利用非法律手段参与政治和经济事务的管理,甚至干涉正常的司法活动,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诋毁了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探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领导干部没有形成法律信仰,没有真正意识到法律的效力和功能价值。因此,党校法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领导干部形成法律信仰,能够是领导干部通过法治思维充分发挥其执政作用。在党校法治教育中要帮助领导干部树立起以人为本、以法为尊的价值观念,在追求公平正义的基础之上能够自觉运用以宪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律体系当做行为规范,能够运用法律头脑和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前进,自觉拥护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权威,做遵守法律的领头人。

二、党校法治教育要以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为基础

领导干部法律思维形成的标志是指能够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能够善于运用法律的手段维护国家的尊严、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能够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标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只有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够不断地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深刻把握执政规律,在执政能力能够做到高级自觉性。同时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结合的强弱直接影响党的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党校的法治教育中,法治思维具有一定的特征:首先,法治思维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众人的意志和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规则性思维强调了普遍性要优于特殊性,同样的法治思维要求运用法律规则来处理事务,要求众人服从明确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底线。其次,法治思维要求执行者具有权利义务思维,要求执行者要站在权利和义务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法治思维是一种程序性思维,要求处理事务的过程中要符合公开透明的规则和程序,以保证在程序规则上能够最大程度的维护公平正义。

领导干部通过党校法治教育的培训,能够做到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地运用法律武器和进一步培养法律思维的能力。对于广大领导干部来说通过党校的法治教育学校首先要做到依法行政,自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拥护法律制度的权威,保证做到公平正义。另外,领导干部要以实际行动维护法律和行为规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坚决守法护法,不搞特权和专制。最后,领导干部要带头普法学法,努力弘扬我国的法治建设。

三、党校法治教育要以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为内容

党校法治教育要明确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结合起来作为提高领导干部法制性的平台,党校的法治教育在扩展其广度的同时还有赋予法治教育的内涵,从而进行深度地法治推广。党校法治教育要以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为内容,一是注重党校法治教育的总体设计,注重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确定工作制度保障,形成法治教育的常态化,同时要形成失效理念,避免培训的形式化和过程化。二是优化党校法治教育的内容,注重其时代性的提高,着重介绍当前的相关法治领域的发展趋势,扩充领导干部的发散式思维。三是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针对领导干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层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要注重导向型、参与型和渗透型课程的设计。四是强化党校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发挥党校专制法学教师的作用,加大教师的政治意识和发展意识的培养,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不断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可以建设专门的法律顾问团,发挥将其作为领导干部助手的作用。

总之,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加强,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是必然性的要求。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得到社会重视和推行的潮流中,我国党校法治教育应该要与时俱进,通过法治教育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信仰,促进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有效结合。因此,我国党校的法治教育必须严抓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师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建设法治强国。

参考文献:

[1] 赵越.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提高探析[J].沈阳干部学刊,2013(4):37-38.

篇2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民主法制建设与日益扩大的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 适应,政治体制的改革还需要继续进一步深化。民主和法治思想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 中自发地产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人们的传统的不合时宜的人治思想观念,才能逐步树立现代的民主法治观念。所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思想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目前大学生中不少人的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导致了不少盗窃、故意伤害和随意散发不良信息或者谣言等违法犯罪行为。成功的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 育,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直接的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得到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法治经济的形式,市场经济运行的每个环节都必须与法律紧密相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深入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和扩大,法律手段已经成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所有规则和制度的制定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一切个人和单位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利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

(三)高校的法制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

高校的法制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世界观。法律和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它们都是建立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调节和制约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制定、实施和保护社会主义法律,既可以增强人们法律意识,也可以倡导和维护社会主义道德。道德则涉及到人们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所有方面,既包括人们的行为,又包括人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动机。高校实施法制教育,也是实现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之 一,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法律可以借助道德的基础和道义的力量而更加易于被人们接受和遵行,同时,高校的法制教育的评价标准往往接近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思想政治信念。因此,高校的法制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和确立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而且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促使大学生尽快尽早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世界观。

二、目前不少高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轻视法制教育

在法制教育课程的设置上,部分高校里存在安排课时少和学时学分偏少,师资配备不合理和学生不重视等弊端。部分高校虽然已把《法律基础》等课程列入到教学计划,但是课程的人员和时间投入却非常少,既缺乏专业的法律人才,由其他教师或者辅导员兼职,安排的课时也很少。兼职教师仅仅把法制教育停留在学法知法这一初级层面上,重法律知识传授而轻法律理念的培养,忽视对他们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意识的培养,致使他们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仅仅局限在感性的表面的认识层面,难以达到认知的深度和理性的思维。课时很少就很难让学生学习到必要的法律常识和基本法理。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出高校轻视了对大学生 的法制教育,只是仅仅将《法律基础》作为一门极其普通的课程来对待,而没有看作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思想政治修养的重要举措。

(二)教学方式以理论讲解为主,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较少

高校由于经费的限制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足等等原因,导致了法制教育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进行,有的仅局限在《法律基础》这一门课程,内容上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法律条文的讲解,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不够,很少有机会组织学生出去参观和学习。高校缺少有针对性的以案说法等感性的教育形式,难以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实行法制教育,也就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法律信仰。

(三)法制教育的评价和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的教学体制下,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不少的学校、家长以至社会把升学率和学习成绩作为评判教育成果的主要标准。高等学校评价法制教育效果惟一标准就是阅卷考试,考核的内容也主要集中于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考试成绩成了评判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唯一标准,学生理所当然的追求该 课程的分数。至于考完之后,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法律信仰是否真正地培养起来,似乎谁都不会在意。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明确规定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法制教育的内容,但是内容和分值都很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习成绩的社会大环境下,我们将法制教育纳入大学生的考试考核和考评体系,纳入毕业考试就凸显出了必要性。因为只有这样,高校的法制教育才会避免流于形式和走过场,才会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问题,才会得到贯彻和落实,也才会切切实实地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和法律信仰。

三、提高高校法制教育效果的对策

(一)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高等学校应该在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保证足够的教学课时和教学、研究经费,配置合格的教师队伍。学校要把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学生阐述清楚,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法律知识、加强法制建设和增强法制观念,对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作用,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教师队伍必须具备专业的法律素养和极高的教学艺术,不但能够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还要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以及极高的教学艺术。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多种选拔和聘任机制,打造具有专业法律知识,并且乐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队伍。教师要有能力将思想政治和法 制教育的内容有效地融合起来,既能够做到让学生自觉地学法、守法和护法,把法制教育内化成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素质,从根本上自觉地增强法制观念,又能够让学生懂得把基本的思想政治和道德义务纳入法律的法制轨道,使思想政治和道德义务的约束力接受法律的规范。这样才会增强人们对思想政治和道德的认同感,保证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成果得到巩固。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进体验式教学

篇3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正面灌输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直接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深入系统化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但也存在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消极被动的接受对象,不管学生是否愿意听,教师自我欣赏型“填鸭式”讲课,教师更多强制要求学生上课不能迟到、早退、缺课、说话、睡觉等,有时还要求学生记笔记、背笔记,期末考试考笔记,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发展,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大学生都是有意识的人,他们经过小学、中学的教育,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都有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都有理想有追求,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希望大学教育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做人品格,每个学生都强调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老师不要把他们看作不懂事的孩子,老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更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二)进一步建立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

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课堂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多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多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学生边听边思考,更好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学生顺理成章得出结论。教师教学要多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件制作要突破简单的文字,最好有声有影,把学生的视觉、听觉功能都调动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有利于集中学生听课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适当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选择一些有争议令人容易困惑的问题,给学生几天准备时间,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讨论争论过程中也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从中受到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高高在上,不能过多要求学生必须怎样做,要把学生看作和自己一样是平等的个体,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接受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说的话很真诚很实在,有时老师讲的一句话可能影响学生一生。

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一)应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高度重视

我国高校相对重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程度相对较弱,一些高校缺少社会活动的经费,实践基地少又缺少多样性,学生好多实践活动都流于形式。有些学校的学生实习活动,要求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对学生考评监督也不到位,最终导致好多学生什么都没做,自己通过关系找一家单位开个证明写个评语,实习也就算合格了。学生在课堂更多学的是理论知识,理论知识需要转化为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择业能力,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非常必要。

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各级领导都要高度重视,主管学生工作的学校副书记、各院系领导、学生处和就业处领导等都要关心支持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尽量满足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需经费,尽量安排有事业心和组织能力强的老师带队指导。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社会实践成绩直接与学生评定奖学金、入党等方面相联系,更好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二)社会实践活动要注重实效性

高校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政策,从资金、实践基地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高校要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建立一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给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辟广阔空间,这有利于社会实践基地和高校师生的沟通和了解,学生能更好关心实践单位,给实践单位带来利益,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社会实践可以采取一般的参观、调研等形式,使学生对实践单位有简单概要的了解,开阔学生视野,从中受到教育。再有就是融入企事业单位之中,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直接进行工作或服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得到提高。高校为节省社会实践经费支出,要充分利用本地社会实践资源,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高校,可以从改革开放的角度搞一些调研,更好地了解党的政策,培养学生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地处革命老区的一些高校,可以到一些战争遗址考察,了解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牺牲奉献教育。地处落后地区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三下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学校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进行严格考评,调研活动学生要写调研报告,直接在企事业单位参与工作或服务,实践单位要对学生工作或服务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形成多方位的渗透性教育模式

(一)利用课堂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教育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课堂正面灌输教育方式教育学生,大学普遍开设四门政治理论课,教育部明确规定每门课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学分等内容,这种显性的教育方式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较好地发挥了作用。但显性教育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容易让学生感觉被“洗脑”,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是有些负面事件的影响,教育效果非常有限。而渗透性教育方式属于隐性教育,使学生在一定情景交流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接受了教育,这有利于学生主动接受某些主流正能量的思想,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特点,效果更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该通过讲一些正能量的典型事例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专业课教师不仅承担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重任,同样也承担育人的责任,应该利用本专业课中的教学内容,挖掘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素。从事旅游地理方面教学的老师可以结合祖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专业老师在讲孔子儒家思想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教育学生要孝顺自己的父母,不同时期不同条件都应以不同方式孝顺,学生阶段平时多给父母打几个电话,多关心点父母,?e平时一个电话都没有,一打电话就是管父母要钱,学生阶段要好好学习多掌握谋生本领,将来从物质上情感上更好地孝顺父母。

(二)通过校园文化进行渗透

大学校园各种基础设施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前提条件,各高校也比较注重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校园文化以潜在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应增加物质投入,尽可能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在道路名称、楼房外观设计上最好都有一定寓意,修一些名人伟人塑像或悬挂照片,使学生在名人伟人身上受到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启迪学生积极进取,做社会栋梁之才。教室墙上可以布置一些名言警句或校?、院训,这些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对学生的激励作用非常明显,都将成为学生终身努力的方向。强调依法治校,加强制度性教育方式,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切实得到执行,师生都必须严格遵守,使外在的强制逐步变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三)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进行渗透

学高为师,身正是范,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要在各方面起到表率示范作用。“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情感魅力去感染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魅力去启迪学生,以自己的行为魅力去塑造学生。”[2]有些教师知识渊博,课讲得生动效果好,学生非常尊敬崇拜,讲课风格往往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模仿其语言表达方式,模仿其手势表情,对学生未来爱岗敬业影响非常大。有的老师科研能力非常强,科研成果非常多,治学严谨,这样的老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有的老师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方面非常负责任,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学士论文要求进行写作,对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反复修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对培养学生踏实做人做事非常有好处。

四、高校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疏导性

(一)各高校应重视心理咨询教育

篇4

莱法州(Rheinland-Pfalz,莱茵兰―法尔茨州)位于德国西部,成立于1946年初,当时是德国较贫穷的州,而今却是欧盟范围内高新及尖端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最高的五个地区之一,其单个职工所创造的价值居各州之首,化工产品、汽车零部件、食品等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均很受欢迎,出口率达40%以上,居德国各州前列。究其原因,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外,该州良好的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在整个德国也是很有代表性的。笔者有幸赴德国莱法州参与师资培训项目,接触到其教育质量的指导性文件――学校教育质量指导纲要,深感其观点和理念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德国莱法州学校教育质量指导纲要的缘起

德国实行的是联邦制,各州在教育立法乃至学校的设立、维护和发展,师资的培训和进修,学校的监督和管理,教育经费的管理及教育补助等多方面有充分的自。所以,各州在教育管理等各方面具有充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里介绍的莱法州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莱法州的教育支撑系统,即州立教育学院、教育监管局、教育质量发展评估与自治办事处以及其他机构,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0年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对青少年的教育智力水平测试的结果和从中发现的问题,自2002年起在全州开展了教育质量控制项目,并于2004年出台了德语、数学、英语三门课程的质量标准框架,之后经过不断完善,于2007推出了一个整体性的学校教育质量指导纲要ORS,随后又经过了两年的运行和修订,于2009年推出了ORS第二版,即莱法州现行的学校教育质量指导纲要体系。

德国莱法州学校教育质量指导纲要概述

德国莱法州学校教育质量指导纲要是由实践专家和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等共同研究制定,经教育界讨论确定后,由州政府正式颁发实行的。实行后,该纲要成了州内各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统一标准,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代表政府的一些外部机构均以该纲要为标准,对学校进行评估和督导。

该纲要将学校教育的重点质量范畴整合在一起,其核心就是为了对学校教育质量发展过程进行系统监控。不仅对学校教师做出了教学质量上的规定,而且对学校的课堂教学研究制定了统一的教学活动规范,对学校的成功办学、教师的成功教学、学生能力的成功培养以及学校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协同合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莱法州学校教育质量指导纲要综合考虑了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各方面原因,从中概括提炼出三个不同层面的11个质量因素。这三个层面分别为框架条件、学校运行和教学过程、结果与效果,11个质量因素分别为教育政策文件法规,区域要素,学校软硬件资源及外部支持力,学生及社会文化背景,学校领导与学校管理,教师的职业素质,学校生活,质量发展的目标和策略,教学质量,学生能力、毕业、教育与职业发展,相关人员的满意度等。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德国学校教育质量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

莱法州的学校教育质量指导纲要在内容上是比较全面的,当然也不可能涵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所有方面,或者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部细节做出具体阐述,其重点在于跨学科、跨学校类型的行之有效的质量原则和方法,以及对学校教育的质量因素、衡量角度、评判标准、评价指标的建议和指导。限于篇幅,这里主要介绍其中的教师职业素质和教学质量两项。

(一)教师的职业素质

纲要里是这样对教师进行定义的:教师是“教”与“学”这一教育过程的专家,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承担着学生成绩评估和教育辅导的任务,是学校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是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校园生活的缔造者。

教师的职业素质体现在其教育教学行为中:(1)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2)将教育与教学视为教育行为中的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3)重视自身业务技能的培养和提升;(4)定期反思自身行为,并且将其作为工作中的重要环节;(5)将学生家长视为教育和教学中的合作伙伴;(6)将其他教育工作者视为教育和教学中的合作伙伴;(7)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了解社会和文化背景对学生的意义;(8)熟练使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如计算机、应用软件、多媒体教学设备等);(9)与时俱进,保证自身专业知识的学术前沿性;(10)发挥自身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11)肩负起保障学校教学质量的责任;(12)在学校教学中推行并实践教育改革。

在教师职业素质这一部分,纲要别强调了教师进行合作、参加培训和进修的重要性。

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进步是建立在内部团结统一的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学校内部各方的积极参与和相互合作,如教学中的合作、学校教学质量推进工作中的合作、教学成果评估和鉴定工作的合作等。此外,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也能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发展和提高,好的教师可以指导其他教师,帮助其他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授课质量。

教师的外部合作也十分重要,需要持续开展教师与对口教育机构、教育部门、其他外部合作单位以及学生家长的合作。专业教师还需要关注本专业的发展动态以及在双轨制职业培训中与培训企业的合作与联系。

对于培训进修,纲要规定学校必须安排教师进行校内、校外的培训和进修,并将教师的进修、继续教育、辅导和职业发展期望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中。教师需按照学校的进修计划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同时要将培训进修所学转化到课堂教学内容中,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教育监管局等政府机构还将监督学校教师进修计划的制定、实施和发展情况。

(二)教学质量

纲要里引用了安德鲁・海尔姆克教授的一段论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培养的“核心内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是保障并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出发点。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定义什么是好的教学,但是可以通过很多必要的和不同的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如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出发点等。以下所列的是普遍的、不受专业限制的“好的教学”应该具备的特点:(1)良好的班级管理;(2)有利的课堂教学氛围;(3)鼓励与激发;(4)条理清晰和结构合理;(5)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的促进;(6)因材施教,分层教学;(7)及时辅导、答疑解惑;(8)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9)多样的、适宜的教学方法;(10)对学习效果的及时巩固和强化。

对于以上10条“好的教学”应具备的特点,纲要中作了进一步描述,并给出了对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笔者摘录了其中的部分内容,如表1所示。

对我国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一)好的教学应以学生为本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培养的核心,好的教学对于学校的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尽管对什么是好的教学的评价角度不同,标准不尽相同,但一个好的教学的特质是跨越地区和语言界限的。例如,在对学生主体的关注上,德国莱法州所述“好的教学”的标准,字里行间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其中体现出的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是不谋而合的。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技能,在其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对学生兴趣和信心的激发,会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并最终积淀为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决定学生一生的追求,这也正是好的教学、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

将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学出发点,其中凝聚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人文精神,可以焕发生命活力,这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不懈追求。

(二)要注意教师职业素质中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精神的培养

教师的职业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除了我们经常关注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完美的人格态度、娴熟的教学艺术及深厚的专业知识外,从德国莱法州对教师职业素质的要求中可以发现其对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精神的重视和强调,这些是一个教师职业素质中应具备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集中体现,而这些也是我们经常有所忽视的。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发挥教师群体的力量,改变以往教师各自为战的局面,实行合作教学或协同教学。莱法州对任课教师之间、任课教师与班主任之间、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不同学校教师之间、学校教师与其他教学资源之间开展广泛的合作,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和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视的。增强教师团队的合作意识,教师之间交流信息、分享智慧、相互支持、共同提高,不仅可以促进对学生的教育,也可以提升自身价值,还将使整个教师群体生机勃勃,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才能教出好学不倦的学生。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地发展,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需要具备超前意识,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和更新,把更多、更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学习德国莱法州的做法。首先,教师应树立敬业乐学的崇高师德,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提高学习能力,积极主动地学习,善于关注新知识、了解新知识、接受新知识,平时注意进行教学反思和践行教学改革。其次,学校应将对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化、规范化,建立教师学习、培训的良性循环机制,完善各种教师学习、培训、评价制度,为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要加强政府教育督评工作的指导功能

我国教育法明文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多年来的政府教育督评工作促进了依法治教,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成效,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但对比德国莱法州的督评文件“学校教育质量指导纲要”中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我国的教育督评工作更侧重于学校客观条件评估,侧重于定量测评,而对于教师改进教学质量的指导作用略显不足,这应该是今后教育督评工作的一个有待改进之处。国家应加强教育督评工作的服务指导功能,积极指导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指导教师提高职业素质,实现教师专业化。

参考文献:

[1]Dr.Thomas Wetzstein,Gudrun Paul,Dorothea Suchanek. ORIENTIERUNGSR-AHMEN SCHULQUALIT?T[M].Rheinland-Pfalz:Ministerium für Bildung,Wissens-chaft,Tugend und Kultur,2009.

[2]戴凌云,袁方,杨纪生.德国继续教育质量测评模型LQW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91-93.

[3]冯琳娜.德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7-9.

[4]韩立福.论我国学校教育督导评估范式的转型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26-28.

篇5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是让我们的生活正常进行的保证,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离不开法律的约束。12月4日是我国的宪法日,为推动法制教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我校将每年的12月份定为法制安全教育月。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在全校开展了法制安全教育月活动,重点开展了国家宪法日学习宣传教育活动。

围绕国家宪法日主题,充分利用班级板报、电子屏、学校广播站等渠道做好学习宣传活动,使师生做到知法、守法、护法,营造了宪法教育的良好氛围。并精心做好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号召各班围绕宪法学习日主题,开展一次“知法、守法、做合格学生”、“法律与我同行”主题班会活动,组织师生集体学习宪法知识。

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宪法日这天我们特邀请边门镇中心小学法制副校长、边门镇派出所副所长郭峰来到边门镇中心小学,为全校的师生进行法律知识讲座。通过带领学生观看视频,短剧表演,法律常识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宣传教育。郭所长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自己办案当中遇到的真实案例,为同学们讲解法律常识,给同学们敲醒了警钟。同时围绕现在很多校园中存在的校园欺凌事件进行分析讲解,让同学们对校园欺凌有了新的认识,虽然这一现象在他们身边偶有发生,但他们并不是真正意识到它的危害性。他们通过这次讲座,知道了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及应对办法,同学们受益匪浅。在进行互动的时候,大家踊跃参加,用惟妙惟肖的表演生动地再现了校园欺凌时的场面,同学们在观看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教育。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懂得了法律的重要性,有了法律,社会才会有和平和秩序,大家要知法懂法,更要遵法,还要合理的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身的利益。

我校在国家宪法日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开展,营造了守法光荣、违法耻辱的良好风气,使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大大增强,也使学校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水平明显提高,各项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法制轨道,为学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篇6

二、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

1. 让学生不断地质疑并思索

要让学生动脑,就是要让学生积极思维。语文备课时只有在充分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才能让学生大胆的质疑,并引导他们针对疑问去思考,只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思路积极思考,把自己在一堂课中的收获归纳总结出来,学生对新知识就能够“记忆深刻”,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效果。

2.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

“争强好胜”是小学生最容易激发的心理特点,因此,要想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利用好这种心理特点。教学经验告诉我:孩子喜欢竞争,喜欢争强好胜,学生在竞争中都会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如:在教学生字时,我让学生自己找一个想挑战的同学,看谁能读准字音,认准字形,参与挑战的同学生怕自己输给对方,就会努力地去读去认,教学效果自然不错;在朗读课文时,先引导学生体会角色的心理,然后鼓励学生试读,其他同学评价,教师一句“谁能读得更好一点儿啊”,孩子们都去积极地尝试,读得也就越来越到位。比赛形式可以多样化,这样,课堂气氛就活跃了,每个孩子也都动起来了,教学效果也不错。

三、创设课堂娱乐性氛围

篇7

在我国,各个高校都会开设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并且是作为必须课程,有相应的学分和学时规定,这也是中国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硬性方法,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接受的教育课程,该方法优缺点都很突出,好处是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接收到正规的,系统性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缺点是所教授的内容显得单一,缺乏多样性。

(2)以授课为主要方式的理论灌输法

长久以来,我国形成的主要的教育方式就是理论灌输法,不单单是思想政治教育是这样,其他知识的学习也是这样,这种理论灌输主要以教师的教授为主,教师主要负责将相关理论灌输给学生,学生负责消化知识,接收知识,学生没有成为理论学习的主动者,主要是学习教师灌输的理论。虽然该种授课方法可以做到系统性强可量化的特点,但是学生缺乏独立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气氛呆板。

(3)通过社会实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作为最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背景之下,我国各个高校也鼓励和推荐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在学校里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放到具体的实践中,放到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从而达到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觉地心理认同,以无形的方式改造学生的三观,从而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通过表彰模范典型达到教育目的

通过宣扬模范典型的优秀事迹,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宣传,使更多的大学生以模范典型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使大学生在有榜样的参照,从而达到间接的,内化的方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

(5)通过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

在我国各个高校基本都可以看到名人雕像,名人事迹介绍,高校积极完善学校的环境建设。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情操。

(6)表彰与批判并举

我国高校宣扬先进的事迹,表彰优秀的个人,从而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学习先进;通过批判一些不良的行为,警戒那些有这类不良倾向的人,从而使整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得以提高。

2.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1)开设通识课程

在美国,各个州,各个学校都有根据自己的需要开设课程的权利,政府没有强制规定,但是大多数学校都会开设一些通识课程,例如,“西方经济学,美国历史,公民与法,美国与世界,科学哲学和实用主义,大学生生活导论课,职业道德和社会研究等”,通过这些通识课程,与美国政治体制相符的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在高校传播。使大学生接受美国体制下的社会价值观。

(2)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美国高校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各个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将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做严格的划分,他们之间互有渗透,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使二者有机的结合,潜移默化的实现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带有宗教色彩的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美国,公民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宗教教育的影响,宗教常常对美国公民传授与美国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相符的宗教信条,这些宗教信条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方面面,通过宗教,以上帝的名义是实现美国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宣扬。

(4)高校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高校会积极举行各种校园活动,通过这些校园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例如学术活动,特殊节日庆祝和培养团结互助的体育活动等。

(5)家庭教育与社会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在美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有最高的权利,政府不会强制规定学生读哪所学校,政府把这种权利放给父母。父母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对子女的教育的主人翁意识,而不是只是把子女交给学校,完全托付给学校教育。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也不松懈,形成了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一种合力。

(6)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指导

美国的各个高校里,基本都会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中心,用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一些障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异同

(1)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相同点

①都使用了正面的授课教育。虽然美国没有强制规定学校开设一些与思想政治相关的课程,但是实际情况跟中国差不多,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都使用了这种直接的课堂教学方式,教授给了学生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②都意识到通过社会实践,开展各种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虽然程度存在差别,但都有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和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消化理论,融会贯通。③不关是否明确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都希望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来实现大学生对本国制度的认同感,维护社会的稳定。

(2)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同点

①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侧重正面理论知识的灌输,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发在了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并且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往往是“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一个方法,而学生真正的领会程度常常被忽视;相对而言,美国更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讲究间接地,潜移默化的教育,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②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专业课的学习只是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造成大学生重视专业课,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不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专业课之间的有机融合。③在宗教发面,我国跟美国有很大不同,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宗教的关系不大,大学在公共课上一般也不会开设宗教方面的专业课程,在美国,宗教对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4.借鉴意义

分析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异同是为了更好的改进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在肯定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后,也要看到我们的不足,借鉴美国高校好的地方,摒弃一些不利的因素,本文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如下五点启示:

(1)我国应该借鉴美国高校中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渗透思想政治

教育的内容,不能将专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界限划分的那么明显,所有教师都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不能只是“两课”教师的事情,这样可以较好的避免轻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问题。

(2)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方面的力度,不能只是将重心放在课堂教学上,学生不能只是放在应付考试上,要加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环节,通过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真正的理解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3)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在科技水平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同时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不少人有金钱至上的观点,很多人缺乏信仰,如同美国借助宗教,我国高校应该借助于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纠正当前部分的大学生的一些不良思想,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篇8

 

例l:甲公司赊销一批产品给乙公司,货款元,产品成本为800 000元。甲、乙双方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17%。采用对比分析法时,销售方和购进方根据不同的结算方式所编制的具体会计分录如下: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

 

销售产品时:

 

借: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贷: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库存商品收到货款或票据到期承兑时:

 

借:银行存款贷: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乙公司的会计处理。

 

乙公司购进产品时:

 

借:原材料(在途物资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到期支付货款或承兑票据时:

 

借:应付账款(应付票据贷:银行存款此例的对比分析法是在销售和购进两个相反会计主体的账务处理上的运用,一个应收,一个应付,所用的账户分别是资产类和负债类。通过对比分析找到不同点,便于理解和掌握两方的账务处理。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关键是要站在本企业这个会计主体角度进行账务处理,不要混淆主体,否则账务处理就会出错。

 

在讲解不同资产的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时,也可采用对比分析法。企业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坏账转销时,应当冲减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已确认并转销的应收款项以后又收回的,应当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增加坏账准备的账面余额;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无形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计提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为: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坏账准备(应收款项减值)”科目或“存货跌价准备存货减值)”科目或“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科目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科目或“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科目。

 

此处的对比分析法是用在同一会计要素即资产要素内部。通过对比分析可知,不同资产在计提减值准备上的共同点是借方都是“资产减值损失”,不同点是贷方账户的名称不同。另外,有些减值损失能够转回,有些减值损失不能转回。

 

二、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指任课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目标设计并提出“任务”,针对所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首先让学生理解本次课的任务,然后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完成任务,并分组记录和陈述任务完成结果,最后教师点评任务完成情况。整个课堂主要体现教师以任务方式引导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目的。任务驱动法的出发点是让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切人点是边学边做,落脚点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财务会计的六大会计要素及财务报告都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将会计要素内容或报表编制设计为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

 

例1:对六大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法。任何一个具体的会计要素都要求掌握核算的内容、设置的账户、主要的账务处理、在会计报表中的列示等内容,这里以“应收账款”为例具体介绍任务驱动法的运用。

 

.布置任务。(1)应收账款包括哪些内容。(2)应收账款核算设置的账户及性质、结构、明细科目的设置。(3)应收账款的主要账务处理(举例说明)。(4)应收账款减值的确认,重点注意备抵法的核算(设置账户的性质、结构及计算)。

 

坏账准备的账务处理(举例说明)。(6)应收账款在资产负债表中如何列示。

 

.分小组自主学习、讨论教材相关内容,完成相应任务,并记录完成结果。

 

.分小组陈述任务完成结果,其他小组可以点评。

 

.教师点评各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对“坏账准备”账户要强调与“应收账款”账户的关系,性质相同,但结构相反,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项目是根据“应收账款”账户的期末余额减“坏账准备”账户的期末余额填列。另外连续几年计提坏账准备的计算及账务处理是一个难点,在总结时有针对性地讲解。

 

例2:对会计报表编制采用任务驱动法。下面以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为例介绍任务驱动法的运用。

 

.布置任务。(1)资产负债表的概念、结构、内容。(2)给出某企业部分经济业务。要求根据资料编制会计分录,并登记T型账户。(3)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填列方法。(4)根据给出的经济业务和登记的T型账户编制资产负债表。

 

.分小组自主学习、讨论教材相关内容,完成相应任务,并记录完成结果。

 

翌CA YU囝@ {留当’J畜一厶’’一.分小组陈述任务完成结果,其他小组可以点评。

 

.教师点评各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强调账户式资产负债表编制必须符合“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资产负债表各项目期末余额的填列主要根据总账科目或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直接填列、计算填列或分析填列等。

 

从以上例子可知,任务驱动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要求教师要能合理设计每次课的任务以及具有对课堂讨论情况的把控能力。

 

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课堂上能主动参与讨论。这就要求小组内部必须分工明确,而且要将每个学生在小组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贡献作为平时成绩详细记载。

 

三、实训操作法《财务会计》课程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中以会计职业岗位群对会计核算能力的要求为主线,突出会计核算业务操作。分岗位的实训项目有:出纳岗位、存货岗位、固定资产岗位、职工薪酬岗位、销售岗位、往来结算岗位、财务成果岗位、总账报表岗位等,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实训,以训练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货币资金一章讲完后安排出纳岗位实训。货币资金一章主要介绍了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三个内容,学生应明确实际会计工作中这些知识主要用在出纳岗位上。出纳岗位实训给出了某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及有关现金、银行存款总账的期初余额资料,也给出了本期发生的有关现金、银行存款的经济业务(具体的原始凭证)。要求填写有关空白的原始凭证;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并El清月结;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学生通过独立完成出纳岗位实训,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胜任实际出纳岗位的技能要求。

 

篇9

利用电视和电视录像教材进行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和促进教学改革等方面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电视画面能打破时空的限制,为所表达的教学内容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图像,使学生对知识易于理解和记忆。同时,电视可以将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现象通过显微摄像而清晰地呈现出来,对变化极快或极慢的不易观察的现象,也能用适当的速度呈现,有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和复杂的现象,可借助电视的特技手法和动画等进行模拟,使之形象化。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运用电视的优势,为教学服务。本文结合制作生物教学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过程,谈谈生物教学片的编制手法及其在教学中的效果。

1、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学需求

电视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要制作出好的电视教材,对制作人员而言,必须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广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电视教材的实际需求,并根据电视节目的表现特点进行选题。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是化学类及生物类大中专科学生必须掌握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物的一种电泳方法。它于1959年建立起来,目前已在分离分析酶、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方面得到十分广泛地运用,为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我校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的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的三种机制,即:浓缩效应、电荷效应和分子筛效应,无论是在实验理论教学中还是在实验课讲解中都是教学难点,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而且必须借助板书和挂图才能说清楚。同时,实验操作的规范化也是令指导实验的教师顾及不暇的事。尤其是整个实验时间较长,一般需要6~8小时。在此过程中,实验操作一般都是分段讲解,缺乏系统性,易造成学生对实验原理的一知半解。由于缺乏实验操作示范的规范标准,学生可能出现的操作失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实验成功率不高。根据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学科教师提出了制作电视教材,运用电视教学手段,解决教学中重点、难点,以优化教学过程。

2、编制电视教材,解决教学难点

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和电视节目的表现特点确定了电视教材的选题后,从制作人员的角度来看,怎样才能编制出一部高质量的电视教材呢?

2.1充分理解与把握文字稿本的教学内涵

根据教师编写的文字稿本,编导要充分理解文字稿本的实质和意图,深入教学,虚心向教师请教,尽可能多地了解教学内容和相关理论,把握电视教材的整体结构。例如:在制作教学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种类很多,但是其基本原理大同小异,常见的有:(1)不连续垂直柱状凝胶电泳;(2)不连续垂直板状凝胶电泳;(3)连续的盘状和板状凝胶电泳;(4)梯度凝胶电泳;(5)双向电泳。由于每一个实验都需要6~8小时,要把每个实验过程都拍摄下来,时间之长是可想而知的,而且内容重复,枯燥无味,体现不了电视教材的特点。经与教师充分研究,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前两种凝胶电泳作为制作对象,既满足了教学需要,又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根据教学中的难点,即学生对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理解不深,对实验过程感受不透彻等问题,我们把整个电视教学片构思设计为两部分: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和凝胶电泳实验操作方法(包括制作凝胶、加入测试样品、电泳过程、剥制凝胶、凝胶固定、凝胶染色、脱色),系统地演示从基本原理到实验操作的全部教学过程,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2.2运用电视艺术和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

电视教材的主要特点就是运用生动活泼的视觉形象来展现教学内容。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非易事。编导无论是在电视教材制作的前期和后期,都应该自始至终围绕总体构思,把握好电视教材的内容与结构,充分运用拍摄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段,形象而富有创造性地反映出教学内容。这一切都必须经过编导独创性的构思和摄制组全体成员的集体创作来实现。《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视教材的制作难点也就是教学中的难点。首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的三种机制,即:浓缩效应、电荷效应和分子筛效应,特别是浓缩效应在实验技术教学中一直是难点,学生对这些抽象概念难以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用了动画特技手法,将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来。比如,什么是电泳?什么是电泳过程?我们用动画制作出带电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向着其电荷相反的电极涌动的现象,这就是电泳。同样,在表现浓缩效应、电荷效应和分子筛效应时也采用动画特技,将电泳开始后样品进入浓缩胶浓缩,在分离胶中分离,最后在凝胶中形成不同的谱带的基本原理制作出来。这样,把不可见的微观现象变成了直观生动的可见现象,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由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操作比较细致、复杂,有些步骤是不可逆的。比如,聚丙烯酰胺凝胶的配制过程,它是几种化学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而成,整个过程要求一气呵成。因此,在拍摄实验操作示范过程时,我们采用了现场多机多角度拍摄,通过特技切换器,把实验操作分段按分镜头稿本设计要求,一次性拍摄完成。这样,既保证了示范教师实验操作动作的准确性、连贯性,又使镜头衔接自然流畅,同时也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清楚了实验操作示范。拍摄加入样品、接通电源进行电泳时,由于整个电泳过程非常缓慢,大约需要3个小时,教学片中不可能实况录下这个过程加以利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运用了双镜头(特写和全景)相互叠化的方法,分时间段将样品进入浓缩胶浓缩、在分离胶中分离、最后在凝胶中形成不同的谱带等现象予以呈现,使整个电泳过程在几分钟的镜头中清晰、连贯地表现出来,视觉效果非常好。其他的一些拍摄方法就不一一介绍了。通过教师和摄制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视教材得以圆满完成,片长28分钟。

3、推广运用电视教材,致力提高教学效果

制作出的电视教材,只有普遍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才能充分体现出其价值。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是化学类及生物类大中专学生必须掌握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其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为满足教学需要,推广电视教材的应用,我们向武汉大学音像出版社提出了出版申请。武汉大学音像出版社组织了生物化学方面的专家和出版社评审委员会对该电视教材进行了评审,专家们在评审意见称:“该

片在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和规范性上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不仅能使有实验条件的学校在教学中达到了突破难点、形象示范、启发思维、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使一些缺乏实验条件的学校和单位利用它达到教学目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视教材正式出版以来,教师先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校及函授本科、专科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先看后操作、边看边操作等)进行了多次教学。学生普遍反映这种实验教学片形象直观,规范性操作指导性很强,尤其是实验原理的动画演示生动易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的学生看过片子后深有感触地说:“凝胶电泳实验,书看了好几遍,原理还是不清楚,电视上一放,一目了然,条理十分清楚。”还有的学生说:“要是我们的实验都能象这样先放录像,再动手做实验,我们的实验动手能力将大大提高。”函授生中反映:我们的面授时间短,有些实验不能做,但是象这样的教学片放给我们看一看也很有收获。通过一些渠道反馈回来的外校使用的信息称:该片系统详细地介绍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为基层单位开展该项实验并指导学生做实验起到了重要作用,实验成功率大为提高。《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视教材的制作完成,不仅满足了本校的教学需要,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还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充分显示了运用电视教材进行示范教学的优越性:(1)展示最优秀的标准的典型示范;(2)节省了到外校去观摩的时间和经费;(3)不受客观条件影响,按教学进度安排所需要的内容;(4)能使大量学生同时看清示范的内容,有利于突出示范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篇10

一、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优化教材设计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或“一言堂”,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就需要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尊重、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政治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

教师要多研究教材,在钻研教材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能接受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等等,简单说来,就是在头脑中,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处理教材,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地用好、用活教材。

二、导入新课要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节课,导入得好与不好,直接会影响到该节课的整体质量。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课不是那么一成不变,不是那么枯燥无味,不是那么干瘪苍白,要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精彩,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奔放。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效果。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可采用趣味引进导入新课程的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先讲述一个与本课有关系的寓言故事导入新课,也可以用与本课有关的时事热点问题与学生讨论带出本节将要教授的内容,使他们看到,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就在他们身边。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激发兴趣,巧设悬念能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高中思想政治课方面的知识,大千世界中举目皆是,只是学生往往留心不够,一旦被教师点化出来,往往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好情境,不着痕迹地将学生引入到对新课的学习中来。

好的开头已经是成功了一半。相信在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到“教师―学生”的互动教学活动中,活跃了课堂,活跃了气氛,活跃了学生思维,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新课标的主旨与要求,把曾经让学生和老师都头疼的思想政治课上活、上好、上得妙趣横生。

三、巧用设问与练习,启发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每堂课的教学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就需要把教学目标转化成目标思考题,设计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求知,最终掌握知识,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问题还要具有一定梯度,能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在问题情境中掌握课本有关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提纲式”阅读训练题,按识记、理解、分析的顺序排列,课前发给大家。二是从实际生活事例,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从课本中典型内容出发,提出若干思考题。思想政治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目标要求、具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题。对较高要求的目标,其思考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

训练是学生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过程。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课堂教学中的训练就要依据预习时设计的问题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要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扎实地练,做到全面性强;对于新旧知识易混淆点采用对比练习,做到;对于知识与能力结合点采用创造性的练,做到举一反三;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采用反复练,做到常练常新;对于同类知识采用典型练,做到触类旁通。训练题的设计要思维容量大、思维过程强,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迁移的过程。训练的方式要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多样活泼,不要拘泥于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自主总结、系统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篇11

2.对师资队伍质量的有效监管

由于美国社区学院的专业和课程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因此其师资的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从美国社区学院整体的师资结构来看,大体可分为兼职和专职两类。兼职教师多数来源于社会企业界,而专职教师则多数来源于各大高校,最低要有硕士学位以及一定的经验。美国社区学院有一套专门的培训机制和考评机制,可对教师的质量进行控制,并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

二、对我国高职院校融合通识教育的启示

1.注重发展学生的人性、素质以及精神

通识教育的基本思想是对人的关注,它以人为本,核心是对高尚理想的追求,目的是让人得以全面自由的发展。学院教育的教学使命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素质和精神的优秀的人,而不是把人培养成一个空有技能、只为赚钱谋生的工具。而通识教育的目的便是为人性的发展打下基础,进而达到至善、至美、至仁的境界。美国社区学院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推行通识教育并不是一种偶然。因为,人分多种,教育也是如此,不同的院校存在各不相同的教育理念,满足于社会各个阶层的需求。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着分工,不同的高校有着不同的教育宗旨,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需求。我国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曾误解了国外的教学理念,生搬硬套一些成型的经验、模式、做法,完全没有考虑是否适应我国的国情、条件以及环境。同时,我国高职院校过于追求高就业率及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人才培养目的定位的功利化较为严重,忽视甚至无视了通识教育,不顾学生基本学术素养的培养和职业综合能力的锻炼。这种残缺式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所以,一定要大力推行通识教育,深化到教学工作中,重新正视教育的真正目的,关注人的本身。

2.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存在,对国家社会的意义不言而喻,就在于源源不断为社会企业提供优秀人才。人才培养最关键、最基本的,就是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这也是高职教育的重点任务。然而,如今的高职院校大多只将其挂在嘴上,满足于呼吁和探讨之中,并没有实际行动去落实。以至于许多毕业生知识面窄,专业素养差,很难成为社会企业需要的有效的劳动力。必须从现实入手,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核心,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和适应性,以及审美、人际关系、合作等能力。其中,理解、吸收和分析能力,对所学知识的梳理能力,则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这些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判断,培育正确的思维方式,形成自我教育的观念,养成在自省中不断进步的习惯和掌握自我教育所需的技能。应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下大工夫,多投入精力,积极探索提升能力的方法,更好地去培养、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采取高效的综合措施,在体制上进一步完善。

3.注重通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有机结合

由于国内高职院校过于重视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人性精神等方面的发展,所以通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推行这一教学理念的过程中,若急功近利则可能形成新的问题,即盲目地进行通识教育,导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时博而不精,本末倒置,最终,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抛在一边,只重形式,不顾专业技能培养,走上另一个极端。美国教育改革家罗伯特•赫钦斯很早就观察到社会发展的趋向,不赞同太早、太极端的专业化教育,而是大力支持通才式的教育理念。如今看来,过早、过极端的专业化教育,正是导致学生毕业之后难以跟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节奏以及职业生活的改变速度的根源。也使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高学历不值钱”,且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全无联系。所以,通识教育与技能教育必须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千万不能有所偏废。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故此,必须把通识教育和技能教育融合起来,而非生硬地合并,如此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基础扎实,多样的,适应性更强的人才。近年国内展开了许多有益的通识教育尝试,和技能教育结合,改善了以往的制度缺陷,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为高职适应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寻找着答案。

4.注重通识教育课程质量的管理

篇12

概 述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是公认的现代管理学之父,他为管理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论是在他的出生地欧洲,日后生活的美国,还是在日本,甚至在发展中国家……他的影响是非凡的……”德鲁克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思想财富,他在管理学界提出了很多新观点和新概念,具有广泛的普及性和指导性,不仅让管理学家和管理者从中受益,而且极大地推进了管理学理论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推进了现代管理学研究工作的普及进程,进而“将管理由一项技术性工具提升为思想性、战略性和社会性的层次”。

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是由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目的、管理职能和方法、管理环境等构成。管理主体是管理活动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素,而作为管理主体的单个管理者或群体管理机构都只能由人来承担,而且这些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从管理客体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物质资源、科学技术、信息、时间等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唯一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没有人的使用和管理再先进的物要素也只是一堆废物,离开了人的实践和思维活动,就不会有科学技术。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在一定程度内突破时间及信息的限制,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只有把人的因素作为根本,才能依靠被管理的人去组织协调物的要素和其他管理要素。就管理目的而言,现代管理从获得最大效益、最高效率为目的逐步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转变,因而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

另外管理的职能和方法及管理环境等,同样必须由人制订创造并控制或实施。这充分说明人在管理实践中的决定作用。我们所说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受历史和社会制约的、具体的人。因此,以人为本决非宣扬非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而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管理思想。

德鲁克的管理思想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在思想中始终有一条以人为本的主线,到处闪烁着人文主义关怀。他重视人性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自身价值的实现。他把“使团队成员具有成就感”列为管理的三大任务之一,把“培养人才”作为管理者的五项工作之一。德鲁克强调以人的发展为重点,自由与责任相结合,来构思有效的管理、组织结构、制度与管理者的工作。这种促进人自身价值的实现正是人本管理思想的核心内涵所在,德鲁克的管理思想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德鲁克“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指任何管理都要以人为中心,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满足人的需要,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工作放在首位。在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发展主线,表现在他思想中的许多方面,笔者总结了如下几方面主要内容:

(一)“以人为本”的个人与组织和谐发展观

德鲁克吸收了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两种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理论的合理性,确立了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原则。他指出,管理是要涉及人性的,并且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通常都在一个组织内存在、运行和实践,并为这个组织服务。而组织是一个由工作关系维系着的人类社会群体。正是由于管理的对象是一个由共同目标维系着的人类社会群体,因此管理通常要涉及到人的本性。德鲁克从人的角度出发,指出了人与管理的密切关系,以及人在管理中的重要位置。他把人作为具有某种生理特性、能力和局限的资源来考虑,认识到了人与其他资源的不同,是“有个性,有公民权,要监督他们是不是在工作,做得多或少,做得好不好,因此也就需要有动力,要有激励,有奖赏,使人有地位,有职权,使他们满意”。他在《未来的里程碑》中说:“个人需要回归到精神价值上。因为要在现代人类状况下生存,必须重申人不但是一种生物和心理存在,而且是一种精神存在;他是一种造物主所创造的生灵,以造物主为其存在的目的,并且受造物主的支配。”

德鲁克正视了在管理中人与组织的关系,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积极的个人与组织的和谐发展观,创建了目标管理理论。目标管理是个人与组织实现和谐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不仅使个人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能够发现工作的兴趣和价值,从工作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在满足个人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也实现了组织目标。德鲁克的目标管理首次把人的有效性和价值观有机地统一起来,合理地化解了组织效率与人本管理相互冲突的两难处境,更好地调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在目标管理中,德鲁克强调管理者在成就上的更高标准。高尔基曾经说“一个人的目标越高,他的潜能就发挥得越好”,所以说,目标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大地激发了人的潜能和动力,使外部的目标化为对自己的一种激励,从而使团队成员更为努力和更加有效地去实现组织目标。所以,可以说目标管理实现了传统的他人管理的方式向自我控制的管理方式的转变。德鲁克通过目标管理,把管理的责任最终归结为个体的自我管理,升华并发展了他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

(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要重视人、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自身的解放和全面的发展。在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中,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占了很大比重,德鲁克认为管理人员能够创造出一个整体的唯一途径,就是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曾经有人问德鲁克他对管理学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他回答了四个较为突出的成就,其中之一就是第一次把人看作是一种资源而不是一种单纯的成本。德鲁克指出,“人是一种有机体”,人有特殊的心理、能力、限度和行为模式,是一项人性资源,而不是物,有其人格和公民权。德鲁克把人看成既是一种特殊也是一种最宝贵的资源,他的很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都是从这一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提出很多实用性很强并且意义深远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较为突出的是从人性的角度在用人问题上提出“着眼长处”的思维方法。

德鲁克在用人方面充分考虑到了人的特性,在肯定每个人既有优点,也有弱点的同时,指出管理者的关键就是要懂得扬长避短。因为任何人都有很多弱点,而且这些弱点几乎是不可能改变的,“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是要让个人的才智和健康体魄以及工作热情得以发挥,从而使组织的整体效益成倍增长”。①德鲁克指出,所谓的“全人”、“成熟的个性”都是不存在的,都忽视了人最特殊的天赋,即竭尽所能于一种活动,于一个专门领域、于一项成就的能力,忽略了人的卓越性。他指出,一个人只能在一个领域上达到卓越,最多也只能在两三个领域上达到卓越。所以说,一位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要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并不是不知道他有什么缺点,而是懂得用他人所长,设法使其弱点不发生作用,而不要考虑他会不会投其所好,是否能跟管理者合得来。“如果想对付一个人的短处,组织的目标一定会成为幻想。”只有用他人所长,才能够实现组织的目标,才能使个人的有效性得以发挥。可以说,个人价值是否实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他的有效性发挥与否。“人本管理”核心就是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德鲁克强调个人有效性的发挥,本身就是人自身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

(三)“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

德鲁克十分注意对团队成员的培养,管理人员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培养其下属并促进他们不断发展,成为“高大”和“丰富”的人,这与管理者本人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

“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看作具有独立个性和人格的主体,调动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人们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管理理论和实践都有了很大进步,以人为本是东方管理文化的本质属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管理是我们区别于资本主义管理人本观念的两大特征。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搞好我们的管理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平等的精神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基本特征就是平等。随着时代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生来源都更具多元化。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平顺,人生阅历较少,往往功利意识较强,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同时,网络这一多元文化的 出现,使不同的文化传播、碰撞、交融在一起,在其诱导下,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加趋于个性化、多样化。由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多样性必然导致社会意识的多样化。因此,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认识到学生的多元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如果我们否定学生的个体差别,只是一味地灌输,只能使学生缺乏活力和创新意识,更加无法顺利地开展工作。

(二)自我价值的认同

自我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包括人的尊严和保证人的尊严的物质精神条件。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和觉悟,塑造理想人格。这一点在任何时期都不会改变。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就是要把教育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以此为出发点,只有学生得到自我价值的认同,才能自觉地实践教育内容。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指导,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尊重学生的现实需要,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因此,能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人需要和个人价值,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肯定和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才能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真正作用。

(三)充分运用激励手段,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重要的是丰富现有的激励手段,实现激励体系多维化发展。社会主义激励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实际管理工作密切结合,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对待整体要以目标激励,工作激励和规范激励为主,通过设置和实现目标,完成丰富有益,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来激发群体的积极性。

对待个人首先要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人一旦被先进思想所武装就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就会为完成工作任务做出不懈的努力。其次是尊重感化,围绕情感开展工作,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以情动人,激发人的满意感,信赖感,归属感,从而激励人的士气,而士气的提高就意味着更大的效益。再次是需要激励,需要是人积极行为的内动力源,假如管理者能提供满足需要的条件,就能焕发人们追求满足的积极行为,这就是需要激励。

(四)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直接决定着管理主体的行为倾向,是与主体的需要、理想、道德志向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内核。在社会主义管理中,人民群众是管理客体,又是管理主体。人是生产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最根本的就是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当然,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由于偏重于人的作用和价值实现,往往对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比较松懈,尤其我们当今社会从人治向法治的转轨尚未完成,因而在管理方面比较偏重于人际关系的协调,对制度的执行比较松懈。但由于这种管理注重人的价值,注重内协外争效应,注重人的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并举,因而代表着管理发展的未来和方向。

注释:

①[美]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许是祥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00.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许是祥译.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美]彼得・德鲁克.徐斌译.管理的前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美]彼得・德鲁克.毛忠明,程韵文,孙康琦译.管理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美]彼得・德鲁克.童新耕译.成果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5][美]彼得・德鲁克.孙耀君译.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篇13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全面型人才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如何发挥好体育教学的功效,成为现代体育教育工作者时时思考的问题,分析制约体育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中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 制约中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要转变传统以运动技术培养为中心为以增强体质为中心,尤其在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动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暴露出来,不容忽视。

第一,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工作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中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仅强调以传授体育知识、教授体育技能的课堂教学为中心,并且以增强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要的教学任务,结果导致学生只是简单地模仿动作,而不能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灵活应用体育技能的目标,同时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较少,也造成学生在体育教学后难以形成终身体育健身的观念。

第二,中国当前的体育课程设置仍受到传统课程体系框架的束缚,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仍显陈旧,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上缺乏学习兴趣,虽然这么多年也经历了多次的改革,但是体育课程的开展受场地、器材、师资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一些现代的健身体育内容仍无法融入体育课程中来,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无法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无法充分发挥体育教学本身的功效。

第三,体育专业教师个体素质有待提升,体育教师在课堂中不仅充当着桥梁纽带的作用,同时体育教师在课堂中亦应发挥其主导作用,指导学生有效地参与体育锻炼,因此,体育教师个体素质的高低对体育教学质量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倘若体育教师的个体素质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则很难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这不仅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也削弱了学生对体育专业学习的热情,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由此可见,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性。

第四,教学评价方式有待改善,在高校体育课堂中,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不仅影响到体育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个体的参与热情亦会产生影响。但在目前的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参与表现的评价,却仅停留于以体质测评为主,缺乏多样化的评价,并且评价方式单一、片面,不能反映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 完善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策略

第一,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国家应大力扶持高校体育教学,鼓励高校体育教师进行体育课程、体育项目、体育技能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对于公立院校,国家应给予较大的重视,从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加强高等院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定期对高校、对体育优待政策的实施进行有效的监督,强调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对学校的指导、监督以及权衡,从而充分贯彻政策的实行。

第二,将“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的理念认真贯彻到底,这三大理念同时针对学生与老师,体育教师首先要认同这三大理念,对这三大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是在这三大理念的指引下,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教授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为学生打造一个和谐、宽松的体育学习氛围,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个体发展为出发点进行指导教育,以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所以,在高校这一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黄金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至关重要。

第三,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水平,体育教学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管理工作,其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档案管理以及教学秩序管理等方面,管理者首先要对这些内容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到管理起来得心应手;同时,高效的管理,对于体育课程的开展也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能提升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