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2009年,全国专利的63%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85%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然而,科技部研究中心2011年底完成的一份调研评析报告却传达出一个令人担忧的信息:近年来,我国科技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出现下降趋势,盈利能力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严重影响了企业后续的科技创新能力。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环境不容乐观;二是高级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缺乏,开展自主创新的基础性条件差;三是政策引导和扶持相对不足;四是融资渠道不畅,创新资金短缺;五是专利意识和保护力度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六是产学研结合尚有欠缺,实效有待加大。
清楚地认识到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中所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企业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关乎企业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企业认识自我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政府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参考。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要素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能力要素包括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诸多方面。根据对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问卷发放与回收,并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影响创新能力的要素细分为以下八个方面。
1、研发人员创新胜任能力
研发人员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核心资源,是创新实施的主体。研发人员及其团队的创新胜任力决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整体实力。研发人员的创新胜任力由显性的胜任力(如知识、技能等)和隐性的胜任力(如理念、动机等)组成。激励和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动机,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2、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企业持续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最主要动力来源之一,企业家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往往决定了自主创新的绩效和成果。
3、企业内部创新文化
培育企业内部创新文化,是形成创新智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进而推动着科技型中小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企业内部,应该把自主创新的组织利益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培育员工对创新失败理解与宽容的文化、轻松的员工交流与创新协作的文化等。
4、企业融资能力
资金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线”,其融资途径包括银行信贷、担保、风险投资、融资租赁、上市等。融资政策的宽松度、融资渠道可选择的多样性、融资渠道转换成本的高低等因素,均有可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融资产生影响。
5、政策与法律制度
政策法律制度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紧密。宽松的政策环境可以让其获得充分的“滋养”,进而获得成长壮大的机会。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法律制度的作用,应主要是让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规范主体”、“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和“自主创新的优先利益分享者”等。
6、产业集群环境
产业集群环境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依托,是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平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联合推动、其他优秀自主创新企业的示范、产业集群之间的充分互动以及产业集群内部创新扩散的传导等,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有着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7、社会中介服务
中介机构的服务包括融资中介、上市中介、技术中介、人力资源中介、综合类中介等。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产业和行业也展现出越来越细分的趋势。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过程中亟须得到中介机构的支持,以帮助其提高创新绩效。
8、社会创新文化氛围
就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而言,良好的社会创新文化氛围应该“鼓励创新、容忍失败”,有利于鼓励各类资金投向自主创新活动,引导和推动在企业内部形成支持自主创新的文化等。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多种多样,产生的原因和实际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为便于评价,我们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正相关作用的要素分为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两大类,每个大类下面还有若干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前面分析的影响因素中,有些可以直接用定量的方法测评、确定,有些则需要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将主观问题转化为定量描述,进行定量分析。本文试图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篇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企业提高竞争能力以及调整经济结构的中心环节就是企业的自主创新,因此,企业实施自主创新已经被确立为未来科技发展主要战略。战略性、主导性以及主动性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重要特征,企业应该围绕这三个主要特征,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以及企业技术创新作为基础,从企业战略、能力、创新绩效以及企业组织行为这四个方面对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的关键指标进行提炼。下面,笔者就对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进行浅谈。
1 企业自主创新的定义及特点
近些年来,很多学者都对企业自主创新进行了定义,虽然学者们对企业自主创新定义侧重点不同,但是笔者总结他们对于自主创新的看法是综合他们不同侧重所提出的。总的来说,企业的自主创新就是指企业将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作为核心,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主动积极地对全球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获得对核心技术以及核心技术后续发展的主导权,并且在这一重要基础之上,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轨道,最终使企业发展出具有企业自主概念的新产品,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为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带来战略性的优势。笔者认为,企业自主创新具有主导性、主动性以及战略性三个特点。
1.1 企业自主创新具有主导性
企业自主创新主导性是指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对于自身创新产品的创新收益分配以及产权都具有主导权。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动是否属于其自身的自主创新,并不在于这项创新活动的形式是怎样的,也不在于这项创新在何处进行,而是在于这项创新的过程以及其结果到底能否为企业自身掌控,还在于这项创新技术是否能够在企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1.2 企业自主创新具有主动性
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是指企业自身要进行主动的创新,企业自主创新与以往的企业单纯进行技术引进不同,企业自主创新的目的就是要摆脱企业对于外来技术的依赖,企业自主创新强调企业自主、积极、主动地进行能力建设和技术学习。因此,企业自主创新就有主动性。
1.3 企业自主创新具有战略性
企业的自主创新所追求的不仅仅是有形的产品或者技术,而是对于技术创新这一个重要能力的培育。将企业自主创新与简单的引进技术相互比较,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曲折的、长期的过程,企业自主创新需要企业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以及设备添置等诸多方面加大其投入。因此,需要企业有一定的战略和规划,所以,笔者认为,企业自主创新具有战略性。
2 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
2.1 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之建立健全创新信息服务主体
企业构建自身的自主创新体系,要在建立健全创新信息服务主体之上,企业的自主创新需要各种各样的信息支持,不同的信息服务主体能够为企业创新提供不同类型的信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企业创新信息服务主体构建的重要性。因此,企业自主创新信息服务主体的构建成为了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的首要任务。企业创新信息服务主体构建的信息主体可能是在市场中自发形成的,也可能是政府主导之下成立的,还可能是营利性的企业机构等。总之,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信息服务的主体构建,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作为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的引导,从根本上避免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重复建设,还要对现在创新信息主体缺失这一情况进行弥补,进而推进各种信息服务机构的建设。而作为企业,要进行合理的定位,从而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
2.2 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之建设自主创新信息服务平台
进行企业自主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要求企业明确自主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意义。所谓的信息基础设施平台是能够满足企业的技术创新信息需求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平台,因为,企业的所有信息活动都要在信息服务平台上面展开。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主要包括通信网络、信息资源以及信息设备的建设。这里所指的通信网络以及信息设备的建设是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中的硬件部分,进行通信网络以及信息设备建设需要加大对电子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资。而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快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电子化进程。信息服务电子化的基础就是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全文数字化,这就要求企业在加快传统文献信息全文数字化进程基础之上,通过有计划的对现成的数字化文献信息产品进行引进,从而多途径的对科技资源数字化进行建设。还要求企业要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科技信息资源的共建和共享,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完整的共建共享数据库体系。
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之建设自主创新信息服务平台还要求企业进行数据库平台的建设。由于信息服务部门在为企业提供文献信息这一服务时,不可能将自己拥有的丰富信息资源原封不动的传递给企业,所以,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需求,选择一些完整的、系统的、有深度的专题数据库进行建立,以便信息服务部门为用户提供特色的服务。另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的图书馆的作用,使其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信息服务。
3 结 论
企业自主创新的定义要求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进行产品技术性突破的探索,对于技术性难关进行突破,还要求企业在这一基础之上依靠自身的努力和能力对创新的后续环节进行推动。本文中,笔者先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定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接着从企业自主创新具有主导性、企业自主创新具有主动性以及企业自主创新具有战略性这三个方面对企业自主创新的特点进行了介绍,最后,笔者从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之建立健全创新信息服务主体以及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之建设自主创新信息服务平台这两个方面对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浅谈。
参考文献:
篇3
一、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由之路,是解决资源和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从我国中小企业的总体构成看,传统产业以及低技术含量的企业仍占主导地位,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2.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产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迫切要求。
3.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中小企业的集群化,促进中小企业联合创新,是快速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4.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缓解经济增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中的瓶颈分析
近年来,中小企业科技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年均超过50%的速度递增。但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综合实力还不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科技创新意识不强,专业技术水平低,技术管理落后,缺乏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力。缺乏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平台,众多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关键技术。
2.企业创新和个人创新活动多是自发为主,其创新动力缺乏可持续性。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但由于资金缺乏,势单力薄,无法承受重大技术开发的失败。
3.市场竞争不规范,企业尚未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影响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
4. 对科技人才引进和使用的政策支持还不够完善,科技人才“瓶颈”日益凸现。大量中小企业科技人才“引进难,留住难,培养慢”,科技人才不足的现象十分明显,无法满足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
三、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督促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识,支持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认识,转变观念
中小企业要端正思想认识,调整思维模式,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自主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只要找准定位,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做实企业,就可大有作为。
2. 有效整合和利用技术资源,加快建设智力支撑体系,强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1)推进产学研联合。中小企业应该积极利用整合科技人才资源,让更多专家为经济建设服务。可以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通过共建研发机构、联合或委托开发、技术成果转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撑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
(2)中小企业要加强与大企业的对接和产业配套,促进资源整合。政府要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对接,在产业链分布过程中搞好协作配套和创新。
(3)中小企业可以借助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整合科技资源,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使科技文献、科研设备为其所用,降低企业创新研发成本,增强中小企业的造血功能。
(4)中小企业要加强信息进行,通过信息网络获得最新的信息和资讯,为技术创新做储备。
3. 加强企业人才培养,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充分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核心作用。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厂长、经理和董事长,中小企业要加大对领导者的培训,不断增强企业领导者的创新意识。如果企业的领导者热衷于粗放式经营、外延式发展,热衷于搞短期行为,企业就谈不上创新发展。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应当深谋远虑,切实提高创新意识,勇敢承担起创新主体的历史重任,瞄准企业长期发展目标,引导企业逐步开发、攻克和积累自主核心技术,努力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优化和提升人才结构,为自主创新做好人才积累。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原则,从改革分配制度入手,按创新贡献的质和量,给予科技人员公正的回报,提高其物质待遇,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员加入到企业家的队伍中,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整合。
4.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要通过宣传、教育、立法、制订政策和宏观调控等多方面措施,为中小企业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1)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篇4
一、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1.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从国际上来看,中小企业往往是创新的火车头。美国企业创新产品中,82%来自中小企业。美国学者曾对某阶段进入市场的635项创新项目进行研究,发现就企业规模而言,中小企业的创新数量多于大企业的2.5倍,创新产品市场化速度快27%。在我国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也是最具活力的部分,在技术创新和推广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有关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可以说,没有中小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2.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调整的迫切要求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粗放增长、低效运行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结构调整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迫切要求。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指出: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我们将难以把握结构调整的方向,只能继续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所以,要把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来抓,通过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拓展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3.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走出危机的重要途径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并从虚拟经济逐步转向实体经济,我国中小企业也面临严峻挑战。据初步统计,仅2008年上半年全国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在此背景下,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是企业摆脱困境,恢复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如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在《首届中国企业自主创新高峰论坛》上所言:国际金融危机给了自主创新机遇,创新是走出危机重要的措施。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凸显出我国企业创新不足,企业应调整战略,转变发展模式,化“危”为“机”,渡过难关。中小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依靠低成本竞争和大量的能源消耗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一个“创新竞争时代”正在来临。企业应根据环境的变化,积极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财税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
1.财税政策可以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科技创新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导致市场失灵。创新成果,尤其是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性技术和共性技术,是一种既有公共产品性质又有私人产品性质的产品,其社会效益远大于私人效益。若完全由私人提供则不会考虑外部效益,一般提供规模会小于帕累托最优规模。同时,难以避免其他企业的搭便车行为,导致创新风险和收益不对称,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政府可以运用财政、税收手段,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给予资金支持,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提高企业创新的能力。
2.财税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自主创新风险
创新活动都具有风险投资的性质,其投入都要冒较大风险,其产出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无论是新产品还是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从研发周期、研发成本和研发结果等都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可以说,自主创新活动是一种冒险的尝试,如果没有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和诱导,一般企业很难有创新的勇气和动力。政府通过财税支持,可以降低企业占用资金和赢利的风险,减少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研发投入方面的风险,增强企业抵御自主创新风险的能力。 3.财税政策可以对自主创新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市场化分工越来越细,仅靠个别单位和个人,难以完成重大或尖端项目的科技创新。因此,政府一方面可以按照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有针对的选择一些单位和项目,通过财政拨款、税收优惠等,引导企业的科技投入方向,建设企业创新系统,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另一方面,政府对联合创新活动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措施,促使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三、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
一些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技术创新投入大,风险高”,企业不愿意承担创新带来的风险,加上当前低价竞争、低技术生产方式有一定市场生存空间,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优势仍停留在劳动力和资源使用的低成本上。因此,在投资取向上,许多中小企业更愿意向投资回报率高、回收周期短的行业投资,对自主创新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另外,创新所需要的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瓶颈也制约了企业创新的动力,加上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力度不大,难以解决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因此,多数企业的创新需求不明显,管理者难以把科研投入和创新活动作为长远战略考虑。
2.对政策理解不透,错失受益机会
也有不少中小企业信息不畅通,不关注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只注重自身的产品和市场,从而失去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机会。以财政部为例,2008年以来,共安排了40多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中包括19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资金。2008年下半年中央财政新增安排10亿元,专项用于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支持,一些企业关注政策精神,不积极争取。还有一些企业对政策有所耳闻,但对于申报条件、提交的材料、操作过程等要求理解不透,导致上报材料不齐全或者程序不规范,而错失了申请政策资金的机会。 3.创新环境不佳,服务体系不健全
创新环境不佳主要表现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针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咨询、技术开发、法律援助等中介服务机构尚不完善,中小企业获得信息渠道不畅。而且产学研合作不够密切,使我国中小企业在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技术开发指导、技术成果的转让与推广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
四、利用财税政策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几点建议
1. 树立创新意识,注重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中小企业的立身之本。充分认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财税政策只是推动企业创新的手段,企业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本身的创新积极性和能动性直接影响到创新活动的实施。因此,企业管理者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注重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积极采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等技术,开发适应市场变化的新产品,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企业自主创新
在财政支持方面,应当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将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增加财政投入,扩大现有专项发展基金规模,根据实际需要探索建立新的基金。(2)完善各项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向全社会公布专项发展基金申请条件、审批要求等事项,使发展基金真正惠及中小企业。(3)完善专项发展基金的审批制度,坚持统一、公开、公正、合理的审批原则,加强对相关资金使用的监督与评估。(4)积极发挥政府采购政策的扶持功能,增加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采购份额,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完善税收优惠制度,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在税收方面,通过扩大税收优惠范围、优化税制结构等改革,逐步建立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具体措施有:(1)在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的基础上,完善和合理使用税收抵扣、减免等政策,充分运用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科研仪器设备加速折旧、进口环节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2)允许企业在税前计提一定比例的技术研发准备金,增强企业研发合力;(3)提高创新产品出口退税率,特别是加大对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退税力度,提高国际竞争力。
4.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为自主创新提供基础条件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需要政府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服务。政府应当根据“系统集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机制创新”的原则,整合各类创新载体和创新资源,建立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中小企业的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例如:以现有中小企业协会为基础,建立小企业信息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市场定位、技术和管理创新、风险控制、产品推介等各方面提供信息服务。另外,组织建立由大学、研究机构组成中小企业研发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服务。④①
参考文献
篇5
一、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国家创新能力的作用密不可分,国家创新能力能塑造一个区域的创新活力。国家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集政治和经济为一体的实体)是一个国家产生商业化自主创新的潜力。首先要为自主创新创建共同创新基础设施,它包括一个国家在科技进步、公共政策创新活动和经济技术先进性上投入的全部人力和财力资源,还包括保护知识产权、以税收为基础的激励创新的制度,鼓励以创新为基础的竞争、经济贸易的开放程度和投资水平等。当共同创新基础设施为自主创新设置了基础条件后,最终是由企业来引入并实现创新的商业化。
第二,自主创新和商业化不同程度的发生在集群中——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在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创新的需求和机会的提供在集群中有着潜在的优势。而集群的灵活性以及集群效应为企业带来的能力提升使企业迅速得以将具有创新性的想法付诸实践。集群中的企业能更迅速的获得以下资源:新元件、服务、设备以及其他用以实施创新所必须的元素。当地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会共同完成创新进程,在邻近的参与者中能更轻易的获得涉及到创新过程中的互补关系。
第三,共同创新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集群是互惠的关系:强有力的集群能够提供共同基础设施,也能从中受益,而一系列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和网络—我们称之为“协作机构”—可把这两个方面联系起来。一个很重要的例子就是大学和当地的科研院所,它们提供了一个连接科技与企业的桥梁。
二、如何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1.利用集群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首先是解决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及关键技术问题,技术平台应为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硬件及软件的支持,促进集群内企业的科技含量;其次,应吸纳科技资源,实现增值效应,形成良性循环,区域集群能将企业、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集中整合,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最后应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集群中的企业可以利用平台优势,将各个企业的平系在一起,广纳百家之长的同时分散风险,使每个企业都能从集群中获益。
2.加强金融机构对自主创新的支持。政府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时,应该结合经济发展状况,积极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更全面的贷款融资等金融服务,主要通过科技创新信用担保、证券融资、境外融资和民间融资等形式为创新体系提供资金。
3.促进人才引进与培养。人才是自主创新最重要的因素,地方政府要积极吸引、集聚行业内国际国内最优秀人才,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研发队伍。科技人才用其所学为自主创新提供专业知识,企业家用其战略眼光和管理能力为自主创新与市场需求的结合指明发展方向,科技管理者在组织调度过程中为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协调,顺利实现产业化。自主创新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让人才充分发挥其作用,各地方政府为此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
4.营造创新氛围,加强基础创新能力建设。政府应该建立创新激励体系,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应该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而各个地区也应该积极争取创新资源,使研究机构、实验室、技术中心在本地建立,让企业能更有效的与创新外部环境联系。应该建立创新激励体系, 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力度, 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要着重加强基础创新能力的建设,具体表现为在宏观层面上要争取中央创新资源,包括争取著名研究机构、国家级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当地建立, 例如2007年天津争取了在滨海新区成立中国科学院生物技术领域研发中心, 这就是努力争取中央创新资源的成果, 它将对地区基础创新力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三、结语
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国家相关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的技术革新,更深受外部环境改善影响。因而我们应该从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集群的建立与发展,协作机构的密切配合等方面共同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做出深入的思考和有力的执行。
参考文献:
[1]Poter M E.1998.On competitio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5l一85.
篇6
一、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制约因素
自主创新对我国中小企业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源有限的禀赋条件,使中小企业具有一些天然的弱点,这些弱点使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面临许多不利的因素。
(一)中小企业对于自主创新的作用认识不足
多年来,企业和市场的扩张速度远远快于创新周期,使得不少中小企业重视企业规模扩张有余,而对自主创新重视程度不够。还有相当多的中小企业有“小富即安”的思想,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不少中小企业缺乏系统的创新思路和明确的创新方向。由于创新需要较大投入,而投入难以很快得到相应回报,因此,中小企业更愿意把资金投入到周期短、回报率高的项目上,以期获得短期的现实的经济利益。
(二)人才匮乏是制约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只有38%在企业,其中绝大多数又集中在大企业,真正在中小企业从事自主创新的就更少。同时,不少中小企业在薪酬、培训、选拔等制度方面的缺失,影响了科技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容易造成科技人员的不足和流失,导致企业自主创新难以持久。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人力资本支撑体系是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三)资金来源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
据调查,有74.34%的中小企业认为“资金不足”,这是制约企业发展与自主创新的第一位因素。多年来政府科技投入多向高等院校和政府所属科研院所倾斜,投入到企业的很少,而投入到中小企业的则更少。中小企业大多由于资信较差,不易从银行取得贷款,即便获贷,交易成本也较高。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难度更大,机会也很少。由于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企业持续创新能力难以为继。
(四)缺乏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中介和协作网络
自主创新过程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需要发挥中介机构综合、互动和集成的优势。但目前我国中介机构数量少,专业化水平低,彼此独立,协同程度低,且行为不规范,服务功能单一。此外,中小企业之间协作联系不够,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技术与营销网络,使中小企业间的交易费用较高,增加了自主创新的成本。
(五)政府尚未形成完整的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框架
《中小企业促进法》虽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中小企业的权利和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措施,但其中有关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和使用管理办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以及特定中小企业税收优惠办法都没有做出具体的规范。再比如2007年国家发改委等12个部门制定的《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大都是原则规定,没有实施的细则,执行起来的难度相当大。
二、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
加速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既需要企业长期不懈地努力,也需要政府以及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一)培养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自主创新意识的企业家
企业家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组织者和实现者,培养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自主创新意识的企业家,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国的企业家要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创新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和自觉行动,增强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
(二)为中小企业构建人力资本支撑体系
企业可以按照目前创新型企业的通常做法,从股权设计上把科技人员创造的成果给予股权、期权激励,可以尝试以技术项目配套方式,对公司技术开发人员提供生活补贴;可以试行课题制,对一些科研贡献大的科技人员实行课题津贴,使科技人员通过智力劳动提高自身收入。另外,中小企业可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大企业的合作,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以自己的独特优势技术确立在合作中的地位。在技术合作的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利益共赢。
(三)为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融资支持
第一,加大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投资力度。风险投资一方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和自主创新的高投入问题;另一方面很重要的作用在于帮助组织改善中小企业的管理团队。第二,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板制度创新,加快中小企业上市进程。第三,政府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信用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第四,改善我国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服务。促进各类征信机构发展,为商业银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提供有力保障。第五,探索创立多种担保方式,弥补中小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
(四)建立健全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资源有限,迫切需要有一个健全的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为之提供支持与帮助。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并引导各种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先进的科技成果和配套的技术诊断与指导;依托现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培育科技孵化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场地、设施和服务等。大力加强信息服务机构、技术交易市场的建设,通过信息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最新的技术、经济、市场等信息。
(五)政府要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政策保障
第一,政府要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从自主创新的角度考察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主要着眼于政策和资金的分配上。
第二,不断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覆盖面,使创新优惠政策惠及更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尝试施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无偿资助计划”,解决中小企业的研发经费短缺问题。
第三,加强立法工作。中国目前有关中小企业的全国性法规只有一部《中小企业促进法》。这种立法现状远不能解决中小企业整体重要性与个体弱势的矛盾。因此,建议加强中小企业的配套法规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等.困境与出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 杨德才.新制度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袁浩注.改善政府服务职能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J].华东科技,2009,(9)
[4] 黄溪.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的战略困境与出路[J].企业导报, 2007(3)
[5] 李平霞.培育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
[6] 胡长生.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4)
[7] 袁江洋等.让创新成为我们的文化传统――创新文化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8)
篇7
“十一五”注定是我国制造业的战略机遇期,是制造业升级、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十一五”规划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再到《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植力度一环紧似一环,并且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到了国家与民族安全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一五”规划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总体目标:努力突破核心技术,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技术目标: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2020年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其点睛之笔。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振兴装备制造业。十七大报告对自主创新也非常重视,“自主创新”在报告中出现了十次,充分体现了自主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自主创新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我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提升经济和科技水平,装备制造业也必然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自主创新的对立面不是开放创新,自主创新不排斥开放与继承,自主创新也不是鼓励一切从头做起,原始创新是自主创新,集成技术是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改进进而再创新也是自主创新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同时,我们还必须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目前,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基本态势可以归结为四类:一是能够进行部分原始创新的航天技术、轨道交通等行业。二是能够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的通信设备、发电设备、军用飞机、载重汽车等行业。三是处于引进--消化--吸收过程而没有系统掌握核心技术的轿车、大型乙烯成套设备等行业。四是依赖于国外产品,国内基本没有开发的行业,如大型飞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备、光纤制造设备、大型科学仪器以及大型医疗设备等(区贤明,2006)。 从整体上来说,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处于技术引进的阶段,不但大量自主创新的阶段还没有到来,而且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也是有限的,重复引进现象屡见不鲜。另外,在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态势中,集成创新也是装备制造业所欠缺的。 我们认为,解决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的关键在于根据其产业特征(产权、技术等)和外部环境(政策),给出切实可行的技术引进吸收的产业组织模式和产业组织政策,构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平台,然后向“自主创新”进行渐进的转变,最终达到独立创新的阶段。
篇8
库兹涅茨(1971)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能力的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适应的调整的基础之上的。”目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有传统工业向高科技经济升级,已进入科技不断创新的时代。在造成我国的区域产业结构出现问题的几种诱因中,科技进步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衔接错位显得非常突出。在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原创性意义的自主创新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
一、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途径
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融于自主创新的全过程中,自主创新要从地域空间和产业系统两个方面进行。在地域空间上,自主创新对区域经济中心表现出强烈的导向作用,通过推动城市化进程,构建优质的经济中心;对经济腹地,自主创新起着改进的作用,把经济中心的创新成果向经济腹地扩散,从而提升经济腹地的产业水平;对经济网络产生耦合作用,发挥整合联动效应。从产业系统上看,自主创新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的优化、对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的提升、对新兴产业的催生,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从生产要素配置的角度看,创新对产业结构演进升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完成的。一方面,当某产业的创新带来新的需求时,一般将引起生产要素向该产业的流入,促进该部门的成长和发展,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当某产业的创新仅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没有创造出新的需求时,则往往引起生产要素从该产业的流出,加速了该产业的萎缩和退出过程,同样也导致了整个产业结构的演进升级过程。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引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大大提高了社会的潜在生产能力。”当出现新的生产函数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升级,创新不仅可以直接推动和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而且从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生产要素、新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推动和影响着产业的发展与升级,因而创新与发展也是需求拉动、科技带动、制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始力量。
二、山西省自主创新能力现状
山西省目前已经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7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6户,省级行业技术中心9户。但从总体上看,全省70%左右的大中型企业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研发机构,已经建立的还有一半不能正常运行。全省各类自然科学技术人员41.66万人,分布在工商企业的不足30%,民营企业科技人员更是严重缺乏。而深圳在2003年前就做到了90%以上的科技投入来自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和科技人员在企业。总的来看,山西省许多关键技术、大型成套设备、核心元件和重要基础件都依赖进口,企业自我创新能力较低,影响全省企业技术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煤炭、冶金以及战略新兴行业等人才紧缺,势必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影响全省工业经济发展。
财政预算对科学研究的投入情况。山西省一般预算科学研究支出占GDP的比重2008年(0.25%)比2000年(0.21%)增长了0.04个百分点,8年间稍有增长。2008年全国一般预算科学研究占GDP的比重相当于山西省此项指标的2.84倍。表明近年来山西省一般预算科学技术支出增长比较缓慢,占GDP的份额也比较小,且远远小于全国财政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
各项专利的申请情况。山西省每10万口各项专利申请数2008年(15.8件)比2000年(4.5件)提高了2.5倍,相当于全国每10万人口各项专利申请数(54.0件)的29.3% 。表明近年来山西在各项专利申请方面尽管有较大进展,但远远落后于全国整体水平。
三、山西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AHP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运筹学家T.L.萨迪提出的,AHP方法主要是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在运用AHP方法进行评价或决策时,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1)分析评价系统中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2)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3)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要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4)计算各层要素对系统目的的合成权重,并对各备选方案排序。
为了便于操作,Saaty建议用1-9标度方法来构建比较矩阵,如表2所示。
求解特征向量时采用方根法进行求解,过程如下:
Wi=(■aij)■,Wi0=■
λmax及一致性指标CI的计算一般需在求得重要度向量W 或W0后进行
CI=■,λmax=■■■
为了更好地确定自主创新的方向,确定选择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非常重要。该指标体系力求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体现山西省的特征,是指标体系具有理论上的完备性和科学性。同时又要考虑到指标的可计算性和可比较性,尽量选择形式简单、便于实际测算的综合指标,避免各指标间相互重复,是指标体系做到即必要又充分。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本文建立如下指标体系。
科技拨款比重为政府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百分比
通过专家综合打分,并进行德尔菲法检验,结合已经建立的三层递阶层次结构,可以建立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判断矩阵。
创新产出能力、创新投入能力、自主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相对重要矩阵如下:■,根据方根法求解得到λmax=3.018,CI=0.009<0.1,CR=0.017<0.1
故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其中W=(0.137,0.625,0.238)
创新产出能力下三因素间的判断矩阵:■
根据方根法可以求出λmax=3.004,CI=0.002<0.1,CR=0.004<0.1,故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其中,W=(0.230,0.648,0.122)
创新投入能力下的判断矩阵如下:
■
根据方根法求解得到λmax=5.077,CI=0.019<0.1,CR=0.017<0.1,故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其中W=(0.263,0.475,0.055,0.099,0.110)
自主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下的判断矩阵如下:■
根据方根法求解得到λmax=3.027,CI=0.014<0.1,CR=0.027<0.1,故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其中W=(0.097,0.333,0.570)
根据对以上各层指标因素的定量计算,可以得到11个次级指标对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总排序:W=(0.032,0.089,0.017,0.164,
0.300,0.034,0.062,0.023,0.079,0.136)
以上分析的结果对于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指标。山西省在创新投入中可以有效地针对指标因素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进行轻重缓急的排序。分析结果表明,创新投入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大,然而山西省的科技投入力度远远不够,因此,加大自主创新科技投入的力度非常有必要。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要以技术创新为主体,加强产学研联合,统筹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资源,加大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积极推进与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相适应的技术创新模式的形成。建设一批省级技术创新平台,充分利用已转制的开发类研究院所和大企业技术中心现有科技资源,提高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研发水平,形成官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当然,由于本文只是选择了一部分典型的因素加以分析,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来进行,给社会和经济的最优化创造一个前景。
收稿日期:2011-06-27
基金项目:中部崛起战略与山西发展研究――基于反向工程的山西自主创新能力研究(2006041002-03)
作者简介:乔苗苗(1985-),女,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王学军(1969-),男,山西阳城人,副教授,副主任,从事技术创新研究;丁帅(1985-),女,湖北随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创新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寰.自主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篇9
一、知识转移的形式、渠道和重要性
知识转移的实践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Teece才最早对知识转移的思想进行了系统阐释。此后,知识转移的重要性开始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知识转移促进了知识的沟通和交流,是知识有效配置的重要环节,也是新知识产生和创新的基础条件。Lucas Bretschger(1999)在他关于知识转移的研究中指出,一个地区的经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的积累和转移。换句话说,知识只有通过转移才能促进和推动自主创新,从而实现并放大其价值。
知识转移可以简单地描述为知识传输方将知识源通过某种知识媒介或载体传递给知识接收方的过程。转移在个人、团队、组织间通过一系列方式和渠道交互发生。按照转移双方所处的不同地位,本文将知识转移分为传播型、学习型、交互型3种类型。一是传播型知识转移,知识传输方占主动地位,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有科学出版物和说明、人员培训、知识数据库、知识黄页、学习型历史文献等。二是学习型知识转移,主要针对知识溢出,强调知识接收方在知识转移中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在企业集群、技术引进及各种合作联盟中,知识溢出都是知识接收方获得创新关键要素――隐性知识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三是交互型知识转移,双方对知识传输和接收的意愿都很强,常常是双向的互动式的转移,主要形式有专利转让、校企合作、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的合作联结、联盟、跨职能团队、职员轮岗、实践社区等。相比起来,这种形式的知识转移目的性强,转移效率较高;充分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容易形成深层次的知识转移和创新。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知识转移的渠道不断丰富,各种传输通道使得发送知识呈现出多样性,以往单向的知识流动越来越多的变为双向交流互动式甚至是网络式的知识转移,通道的转移能力还可以通过互动性、带宽、结构和再利用能力来进行完善。高丰度的媒体有利于减少转移渠道对知识受损的影响,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进而提高创新的活跃程度。知识转移和创新的效率也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和基础设施,我国信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的事实成为限制自主创新的瓶颈。
二、自主创新依赖于知识转移的广度和深度
我国经济和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整体上看还很薄弱。2004年我国180多家涉及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国有大型企业申请专利总数仅6570余项,还不及美国、日本和欧盟一家跨国公司的专利申请数多。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但不注重对教育的投入和对新知识的吸收,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自身特点以及模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技术创新对现有的技术发展水平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技术创新发展随时间的变化不再是随机的,而是累积性的,依赖于已有的知识存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主动、自觉、大规模地转移先进的知识已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须途径,这就涉及到知识转移的广度和深度。
知识转移要有广度。从内容上看,转移的知识学科覆盖面要广,信息量要大。现代科技发展表现出高度分化和越来越专门化的趋势。但创新成果的问世,往往不是以单一学科为基础的,而要涉及多个不同学科。可以说,现代创新的基础条件就是学科交叉,知识复合。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知识转移要有深度,即要有系统性、持续性。转移知识不是简单的照搬知识,而是消化吸收知识并不断跟踪转移知识的新成果。我国企业往往热衷于引进设备和技术,一个项目引进回来,注意力马上又转向下一个引进项目。殊不知,如何使已获得的知识成为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并持续保持转移知识的先进性,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从广度和深度的相互关系上看,只有知识转移的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即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和接受人群、组织达到一定数量时,才有利于转移深度的发生。同时,只有知识转移不断的深入,其转移的广度才可能不断扩展,并以此形成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形成这样的局面,自主创新就有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三、知识转移,如何从知识到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不可谓不多,但多数引进的知识都无法最终形成企业的竞争力,反而使我国经济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越来越高。同样是吸收西方经济和技术知识,日本却在20世纪中期快速崛起,并创造了“全面质量管理”、“价值工程”、“精益生产”等重要管理思想和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在不少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在知识转移过程中比日本少走了一步,我们对知识只重“移”而轻“转”。把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能力首先要充分理解、掌握外来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知识进行适当改造转化,才能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为下一步创新服务。我国企业一定要克服急躁的心态,吸收消化被转移的知识是一个艰苦长期的过程,常常需要持续的投入,而不会马上反映出收益。
从知识到创新成果投入使用,这是一个链条,这个链条有很多环节,我们需要做的是把知识迅速充分地转移到最能实现知识价值的环节。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中介组织等都有可能是创新链条上的重要环节,但自主创新的主体还是企业。有研究表明,在世界近100多年来的发展进程中,对经济发展起决定的技术几乎全部源自企业。当今时代,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也是在大企业中完成的。只有企业,才与市场联系得最紧密,才能最敏感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我国企业尚未普遍成为自主创新的合格主体,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企业自身要提高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之外,国家也要从制度、体制、机制上解决企业自主创新的观念、动力、条件等问题,知识转移的侧重点要向企业倾斜。目前我国的科研资助体制和评议制度,导致科研资源向大学集中,科研水平评估的运作方式也有碍知识转移。当前,评估委员会在实际运作中往往过分注重纯学术标准,如在重要期刊上的量,而忽视与企业的合作情况。这导致有些科研院系决定不与企业合作,而是集中力量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评估排名。这往往使大学的工作单一化,非研究密集型大学不是集中力量发展自身的比较优势领域(这可能对其本地经济具有真正价值),而是追求世界级标准。
四、知识转移对自主创新的促进和决定作用
纵观世界近代史,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后发国家的崛起都与大规模的知识转移有着密切联系。从俄国沙皇彼得大帝的改革到日本的明治维新,我们可以看到,积极自主地对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进行转移是推动着两个国家竞争力迅速提升的主导动力。我国现在强调自主创新,重心是要加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提升应该也只能是建立在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科技精华并为我所用的基础上的。近几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强力推进下,一个大规模知识转移的浪潮正在蓬勃兴起,自主创新成果也成批涌现,一批具有国际先进科技水平的企业已经崛起在国际市场的舞台上。资料表明,“十五”期间,我国专利申请量增长速度迅猛,在我国总量高达270多万件的专利申请量中,近6成是在“十五”期间受理的,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为55万多件,是“九五”时期的3倍。
最后说明一点,也是需要引起我国企业重视的是,知识转移对自主创新的作用不是即时发生的,知识和技术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到达一定的程度才有可能发生创新的质变。而且积累量变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追加投入,自主研发的过程,如果企业一开始对这一点没有清醒的认识,就容易沉不住气,在看不到收益的情况下半途而废,而止步于自主创新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篇10
人才是科技发展之本,是科技发展的首要资源。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国防科技发展的长期而重要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防科学技术的尖端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科技队伍建设和高端专家群体形成的艰巨性、长期性和科技人才队伍稳定的重要性。只有切实解决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防科技持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1]。
一、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的重要地位
1.自主创新人才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牵涉现代高新技术发展最前沿、最敏感的领域,事关国家安全,再加之国际军备竞争的激烈性与不相容性,这就必然决定了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不可能依赖引进,而主要立足于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代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最强大的动力源泉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发挥人才的能力,才能将人才资源转化为物质财富、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实力优势,最终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2]。
2.自主创新人才是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整体跃升的关键因素
当今时代,国家之间的较量与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较量与竞争,特别是拔尖自主创新人才在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方面具有战略上的对抗性,并引领一国乃至世界国防工业的时展。作为稀缺资源,国防科技工业拔尖自主创新人才是实现国防科技工业整体跃升与跨越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抢占21世纪高新技术武器竞争的制高点,必须超前培养大批适应未来武器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造就知识经济和高技术武器背景下的自主创新人才,满足国防科技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3.自主创新人才是国防科技工业全面振兴的重要保证
“十一五”至2020年,是我国国防工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国防科技工业的结构形态、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变,实现由军民分离向军民融合转变,由机械化向数字化转变。在这一战略机遇期内,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与难题,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探索并加以解决,一支素质优良、技术过硬、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是成功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转变的根本力量,是国防科技工业全面振兴的重要保证。
二、当前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
1.“以人为本”的全新人才观尚未真正得以牢固树立
由于历史原因与计划经济的影响,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官本位思想依然严重,重仕途、轻技术,重文凭、轻技能,重引进、轻吸收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而人才是国防科技工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和充分肯定;现有国防科技工业的人才政策措施贯彻执行不力,“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人才政策取向未能充分体现;在人才政策制定和出台时缺乏创新性与灵活性,与市场经济没有实现有效对接,二者不和谐的矛盾依然突出。
2.人才队伍结构和分布与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一是知识结构不合理。传统技术领域的人才相对过剩,而适应武器装备发展要求、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领域中,国内公认、国际知名的原创型和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高层次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级专门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足;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中55岁以上所占比例过大,人才老化明显,且新老交替任务艰巨;三是层级结构不合理。尚未形成合理的以高层次人才为塔尖的梯级结构,老、中、青创新人才比例失调;四是区域分布不合理。在部分领域和地区人才结构逐步优化的同时,三线地区和边远地区人才“引不来,留不住”,人才匮乏的情况依然严重。
3.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与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国防科技工业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受企业、院所制度改革滞后的制约,科学评价、合理使用、有效激励人才的体系尚未形成,人才激励主要依赖于行政推动,内生、长效、规范的机制尚需不断完善;未能有效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存量,冗员较多,人才工作距法制化、规范化尚有明显差距,不能有效指导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专门技能人才按各自的成长渠道发展。
4.人才资源配置体系与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内仍存在狭隘的部门拥有人才观,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尚未实现国防工业科技人才从无序向有序合理的双向流动转变,在人才流动过程中,缺乏诚信、恶意竞争、近亲繁殖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存在严重的人才浪费和人才匮乏并存现象,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尚未形成,还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吸引人才的机制不健全,人才出口不畅,流动不规范,特别是人才流动中人才安全的问题比较突出,重要人才安全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三、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培育的对策建议
1.营造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发展环境
“以人为本”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国防科技工业实现向创新导向型发展模式的转变,其关键在于自主创新人才的培育与开发,把“人才兴业”、“人才强企”作为基本战略选择。要始终坚持营造以人为本、广纳群贤、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科技社会发展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确立自主创新人才在国防科技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作为创新人才基础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逐步建设创新性产业学习体系,提高国防科技产业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尊重自主创新人才的首创精神,激发自主创新人才的潜能;尊重科学发展规律,鼓励大胆探索,形成允许适度失败的良好宽松的自主创新氛围。
2.强化对自主创新人才培育的投入力度
在国家财政继续不断增加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物质资本投入与软投入的基础上,还要投入专项资金强化对自主创新人才的培育。
设立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建设基金,为国防科技工业高层次自主创新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其重点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国防系统基础性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的支持,造就一批在重大科技与工程技术领域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核心科技自主创新人才;(2)支持一批国防科技重点学科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自主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并逐步构建和完善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人才终身教育体系;(3)通过对优秀人才、特别是海外归国人才的资金支持,制定特殊政策,保障其合法权益,提高其工作、生活待遇,吸引他们在国防系统开创事业,自主创新,形成不同领域的高级专家群体;(4)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支持军工科研单位参与国际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3]。
设立国防专业奖学金,扭转报考军工特殊专业优秀生源少的不利局面,吸引和鼓励品学兼优的学子积极报考国防专业,学成为国防服务,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建设不断凝聚和蓄积后备力量。
制定军工人才特殊津贴政策。在以国家为投资主体的军品及国防战略高技术、产品科研生产领域,要按市场价值规律,建立和实施对国防科技工业各类人才的国家补偿制度,研究将人才特殊津贴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特殊人才的长期激励政策,形成长效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自主创新热情。
3.推进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整体规划,合理使用,科学考评,有效激励,适时培训”五个环节,对于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其引进可不受单位编制、户口和工资级别的限制。
改革人才选拔制度。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任用人才。在人才选拔任用过程中,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
改革分配制度,完善奖励制度。以充分体现人才资源价值为出发点,健全保障制度,对自主创新人才实行分层分类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收入分配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分配方式向多元化转变。
建设富有激励作用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一套体现自主创新人才特点的、多元化的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改革不利于自主创新人才发展的评价制度和做法,建立健全贡献和成果回报机制。
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与交流机制。通过公开招聘、成果转化引才、建立协作关系引才、成立博士后流动站引才等多种形式,选拔引进优秀自主创新人才。
4.建立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人才安全保障制度
从保障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人才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聪明才智,规范创新人才流动程序等方面,对涉及国家武器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创新人才加以法律保护和制约,通过法律法规对自主创新人才进行引导和规范。建立掌握核心技术秘密的自主创新人才不能随意脱离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以防止人才流失,确保国防军工的安全[4]。
5.建立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政策研究体系
建立自主创新人才政策研究体系,为自主创新人才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积极组织和开展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人才工作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研究讨论,进行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安全预警机制研究,提升创新人才管理手段,改变创新人才管理静态、死板、简单、僵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人才管理的人性化、动态化、科学化、信息化[5]。通过创新人才问题研究,为制定相应的自主创新人才政策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政策制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张华祝.抓住机遇夯实基础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J].国防科技工业,2004,(4):28-30.
[2] 王翠芳.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理念、制度和人才分析[J].国防技术基础,2006,(4):44-47.
[3] 梁清文.国防科技工业实施人才战略之我见[J].中国民,2005,(7):15-16.
[4] 张国安.关注国防科技重要人才安全问题[J].中国人才,2005,(7):34-35.
[5] 张宏.军队吸引科技人才应处理好六个关系[J].人才开发,2003,(5):15-16.
Research on personnel training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Defence Science & Technology Industry
XIA Zhi-yong,LIU Xi-song,JIANG Xi-l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篇11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9-0003-02
1研究意义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备条件。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决定了工业化进程的速度。而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和方法体系,它的构建对诸多关系者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装备制造业要不断改进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效率。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给出单项及综合能力评价结果,并依此剖析我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有利于装备制造业企业正确制定自主创新策略。
2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人们科学测评自主创新
活动绩效的重要工具,也是对行业科学定位,采取有效的自
主创新策略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存在四个主要问题:(1)系统性考虑不全。自主创新是具有特定功能的复杂系统。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从时间和空间上考虑所有的可能信息,更要从总目标层出发,进行要素分解;(2)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不紧密。考虑到评价指标本身存在着非线性与模糊性的特点,要尽可能采用已获得的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3)可比性
不强。一套指标体系是对不同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估,在设计指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各企业间统计指标的差异,变绝对比较为相对比较,以便于企业自身的动态比较以及企
业之间的横向比较;(4)关于产业和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不多。有关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政策,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关于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还不多。
3层次分析法基本思想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学者萨蒂(A.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它的突出优点在于可多于推力过程进行量化描述,并且逻辑严密。尽管从数学原理上AHP有深刻的内容,但AHP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思维方法。
其基本思路是:首先,把要解决的问题分层系列化,即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按其互相间的关系聚类组合,形成一个递阶的、有序的层次结构模型;然后,将每个层次的各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的各准则(或目标)进行两两比较判断,构造判断矩阵;最后,通过对判断矩阵的计算,得到最底层(指标层)相对于最高层(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值,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
运用层次分析法求解各个绩效考评指标的权重时,只需考评人员给出各个考评元素的两两相对重要性的一个定性的描述,然后通过AHP方法就可以比较精确的求出各个考评元素的权重,层次分析法将定性的描述与定量的计算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些都是以严格的科学理论作为基础的,这就大大加强了绩效考评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构建评价模型
4.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就是分析系统中各个因素的相互关系、逻辑归属以及重要性,进行分层排列,构成一个自上而下的阶梯层次结构。层次结构模型就是湖北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A)。
自主创新投入能力(B1) 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C1)
R&D经费支出与GDP比例(C2)
每名R&D活动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C3)
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C4)
自主创新产出能力
(B2) 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C5)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C6)
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C7)
万人技术成果成交额(C8)
自主创新环境
(B3) 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C9)
亿元投资新增GDP(C10)
综合能耗产出率(C11)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C12)
4.2构造判断矩阵以及一致性检验
赋值 重要度或优良度
1 两指标相比,具有同等重要性
3 两指标相比,一个比另一个稍微重要
5 两指标相比,一个比另一个明显重要
7 两指标相比,一个比另一个强烈重要
9 两指标相比,一个比另一个极端重要
2,4,6,8 两相邻判断之间的中间值
倒数 指标i与j比得bij,则指标j与i比得b=1/ bij
数值常根据决策者、专家、有经验者和分析者进行综合平衡后给出。
计算B对A的重要性:
A B1 B2 B3 W(2)
B1 1 5 3 0.637
B2 1/5 1 1/3 0.105
B3 1/3 3 1 0.258
计算一致性指标CI(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λmax=3.037,C1=0.0185查找相应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1的标准)R1=0.58,CR=0.032,通过一致性检验计算C1,C2,C3,C4对B1的重要性。
B1 C1 C2 C3 C4 P1(3)
C1 1 5 3 5 0.573
C2 1/5 1 1 1/3 0.099
C3 1/3 1 1 1/2 0.124
C4 1/5 3 2 1 0.204
λmax=4.196,C1=0.0653,R1=0.89,CR=0.073通过一致性检验。
计算C5,C6,C7,C8对B2的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得到λmax=4.08 C1=0.03,R1=0.89,CR=0.03通过一致性检验。计算C9,C10,C11,C12对B3的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得到λmax=4,C1=0,CR=0,通过一致性检验。
4.3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
根据两两比较法、九标度赋值,以及通过计算处理,得到判断矩阵A的权值。再通过流程处理,得到的Wi即是相应因素单排序的权值。层次总排序结果可通过下式计算得到:
U= 其中,U――C层次的总排序权重,bi――B关于A的单排序权重,cji――第j行C关于B的单排序权重。
5结果
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亿元投资新增GDP;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每名R&D活动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R&D经费支出与GDP比例;综合能耗产出率;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万人技术成果成交额;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以及亿元投资新增GDP等指标在湖北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占有较大比重,万人技术成果成交额以及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等指标占有较小比重。政府方面可由此采取相应措施,营造出有利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宏观环境,制定能够有效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政策,最终从总体上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章豹,吴庆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之问题透视与路径选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2] 国家统计局.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 温瑞裙,龚建立,王黎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8).
[4] 李京文,黄鲁成.关于我国制造业创新战略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3,(1).
篇12
邓中翰:今年两会,无论是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是在参加天津代表团审议中,胡总书记都强调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我提出了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自主创新法》的议案,这是连同30多位代表共同提出的。《科学技术促进法》是基本大法,《知识产权保护法》是从知识产权的角度考虑,我想《自主创新法》可能是针对自主创新,对于国家公民应尽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以及社会的资源的调配和法律权利加以规定的法律规范。
《自主创新法》应该是在科学技术这个基本法之下,围绕着自主创新而专门制定的。比如说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是否可以针对如何保护自主创新的成果有相应的支持性条款?包括像政府采购,那么对于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的成果,在国家的优先采购方面能不能有一些明确的法律上的保障?原来各地政府提出的激励性的政策,能不能赋予法律的效力,从而有法可依?另外也避免别人用各种贸易保护的方式,来指责我们,为什么?我们是依法走的。我觉得围绕自主创新应该有一个法律,对于政府采购、对于知识产权保护,还有很多激励性的政策,都要有法可依,所以我想从知识产权角度来说,它是自主创新的一个关键,也是一个保护。
我觉得比较难的,最主要是如何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所以今年两会我就提出了一个建议,在新时期下,在未来的30年中,需要实施新的“两弹一星”工程。比如,包括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界限,也应该在立法层面明确地区别出来,在各个层面上要进行推敲。2005年,我获得年度经济人物大奖的时候,在台上做获奖感言,我讲到我觉得这个大奖是一个象征,象征着我们要建立以企业创新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型经济。
《新经济导刊》:您提出的新的“两弹一星”工程主要指什么?有什么内涵?这一工程对推动经济发展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
邓中翰:“两弹”是指科技体制创新和教育体制创新,而“一星”是指人才。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需要进行创新,怎么样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够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进行填鸭式的被动学习,而应把人才的创新的能力和兴趣能够激发出来,然后成为一个创新型的人才。另外就是科技体制的创新,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很多评估体制,都是按照发了多少论文,获得多少科研经费,或者是获得了多少科技奖项来衡量。我想未来主要是提倡以企业创新为主体,通过市场和经济来衡量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性。所以我想如何创新我们的评估体系,并且树立以企业创新为主体,是未来的重要的发展方向。
我在2008年的时候曾经提出来“车马炮”理论,“车”就是以企业创新为主体,“马”就是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炮”就是国家重大科研专项,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比如说这个杯子,一个车间生产出来都一样的,可是人经过小学大学培养出来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人才的培养有它内在的机理,应不拘一格,针对每个人的不同特征,因材施教。所以“一星”就是人才,运载火箭就是教育系统,要把人才培养得很高、很灵。人才从培养的阶段,进入到使用阶段,就进入到了科技的体制下,他能够发挥出巨大的力量,而不是光写写文章,需要发挥出像原子弹一样的创新能力出来,我想这就是新时期下需要实施的新“两弹一星”工程,这与国家这么多年来呼吁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也是一致的。
通过新“两弹一星”,对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进行创新,培养出领军型人才。科技体制创新应真正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做出对经济发展有帮助的产业化的成果。这样的体制创新越快越好。《自主创新法》应该是针对自主创新在教育方面、科技方面的相应的法规。现在其实我们有很多的改善,比如像以企业创新为主体,过去我们国家重点实验是不能给企业办的,但是去年中星微电子就被科技部授牌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就体现了以企业创新为主的科技体制的创新。
《新经济导刊》:您在《自主创新法》具体内容的建议中,提到的“科技人才权益”具体讲的是哪些方面?
邓中翰:我想围绕自主创新,鼓励这些创新人才,例如:把他们的知识产权作为股份,以无形资产来入股。但这还在试点。可以明确写在《自主创新法》里面,这样马上就能评估知识产权到底能不能采纳,到底重要不重要。科技人才得到了保护和激励,如果产生纠纷了就有法可依,所以我觉得这个很有必要。
当然,《自主创新法》还有很多内容。比如我们同样创办高新企业,有的人是来投资的,有的人是来工作的,还有原始参与入股的。那么对于入股的这一块,自主创新是不是在税收上可以给予优惠考虑,投资有投资的税收,但是现在大家都是一样的。那么对无形资产入股来说,你先收他税,他拿不出钱来,所以我觉得这种资产,法律应在这方面明确。比如像国家实验室里面自主创新的这些成果,到底以什么样一个比例,跟国家来分?参与到企业的这种投资建设中去,有的是用钱投资,有的是用工作,未来投资,有的拿原来的知识产权来投资,在税收上、在权益上都应该要有一定的规范。这些规范科学技术基本法里面并没有这些东西,知识产权法里面也没有这些东西,知识产权只是针对怎么申请专利、怎么保护专利而言的,但现在把知识产权转变成一个自主创新的成果来入股,那就没有规定了,所以我觉得这个《自主创新法》的建立是很有必要的。
《新经济导刊》:日前,中星微电子获准承建“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实验室”,成为首个由中关村海外归国留学生企业承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否体现国家更加重视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
邓中翰:这批授牌实验室,它承担了国家科研的一部分,在国家的一些重大专项研发技术投入方面,它都会把你列为科技投资和参与的对象。这代表着国家确立以企业创新为主体这样的一个思路,开始落实了。
当然,不是说所有的企业都应该去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既要根据国家的需求,也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看。中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比较多,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它企业不发达,还是靠过去的计划经济下的这些力量和资源,所以它在转型、转轨中,国家的成分多一点,国家的重点实验室也就多一点。但是未来,我觉得对中小企业的推动,可能它不一定非得从重点实验室的角度,而应该是从包括税收或者其他的一些相关政策方面来去推动。
这就是刚才我讲的经济的波动性。它如果跟不上现
在经济发展的趋势,就会被淘汰,这种淘汰是一种自然的。那么这种自然的东西,我们在让它们转型的同时,鼓励和给它们维持性的鼓励应该是不一样,维持性的鼓励只会导致问题越拖越久,越来越大。
转结构,调整结构往前进才是根本,也就是要创新,成立新的公司,像硅谷不断地有新的公司产生。关于经济波动性的客观属性,从这方面来看科学发展观,它跟的计划经济,和过去西方的市场经济,包括跟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都不一样,他们主要是从决定论角度论述,我是想从波动论角度来看经济发展。
中星微谋局物联网
《新经济导刊》两会上,您还提出了另一个建议是:抓住物联网这一重大的信息产业的机遇,立足于自主创新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对物联网的发展,您有何具体建议?
邓中翰:一方面,每一次金融危机都酝酿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可是现在金融危机已经过了一年之后,我们必须回答什么是这次的技术革命?什么可以推动经济的复苏?我想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物联网就是答案。除了促进经济的复苏,物联网也是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效率、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的有效手段,是自主创新的一个突破口,也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的工具。目前的网络技术还是主要应用于媒体、新闻、游戏等领域,如何把它进一步地延伸到工业、农业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才能真正地推动我们国民经济更好地发展?这是个大课题。
《新经济导刊》:中星微目前参与了哪些跟物联网相关的项目?
邓中翰:我们这两年与公安部合作,推进了国家安全视频监控的标准。这次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的加速物联网的建设,另外在最后一页,还对物联网做了诠释。中星微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布局,包括我们并购了阿尔卡特一朗讯一上海贝尔的全球监控事业部,所有这些都是围绕着物联网重要技术的一种布局。
中星微作为SVAC标准制订的组长单位,对标准意义、技术路线、功能特点、应用前景等有深刻认识,拥有大量相关专利和丰富的应用方案,作为芯片设计公司,可以在产品的核心环节――芯片上实现标准,带来更高性能、更具价格竞争力的产品。我们主要负责研发它的整套的技术,包括通信协议、视频的传感器、标识、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这个研发,中星微已经投入了4年了。现在比较大的应用主要是在像平安城市的建设,这些东西我们已经在130多个国内外项目上采用了。
《新经济导刊》物联网这个概念最近比较火爆,您认为物联网距离真正的像互联网这种普及化,真正的商业化还有多大的差距,有什么建议吗?
篇13
自主创新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发动机,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浙江作为一个中小企业聚集的大省,其发展必然要依靠整个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单个小企业没有能力或者不能独立完整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面向市场要求进行研究开发或引进外部技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推向市场,在经济上获得较大增长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地区长期的经济发展能力。自2006年初中央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确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政方略以后,浙江省随即也在全省自主创新大会上确立了“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主攻方向。
作为一个经济大省,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任务,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区域创新、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中心环节。鉴于此,对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2.自主创新内涵
2.1自主创新内涵
国外研究创新的文献相当丰富,但是很少提到自主创新,原因在于国外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实力雄厚,是国际上众多开创性创新的发源地,其产业的发展走在技术突破的前沿,故而西方学者所称的创新基本上就是指自主创新。
目前国内对于“自主创新”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强调创新的独立性,代表学者傅家骥(1998)认为,自主创新就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实现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金吾伦(2001)则认为,自主创新是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创新工作,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源由企业投入,企业对创新进行管理。他们强调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创新。另一类则强调创新的自主性,这是我国近期学界和政界普遍认同的观点。如杨起全(2006)认为,简单地说自主创新就是自己主导的创新,自主创新的实质是掌握技术发展的主导权、主动权,增强未来发展的选择空间。我国科技主管部门也持相似观点,青和平(2006)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认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要充分体现自主的发展战略意图。中国的科技发展必须满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需求,最大限度地获得发展的主动权。
2.2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含义
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决不是一个单个因素决定的偶然的过程,而是涉及由科学技术、经济、法律、政策以及人作为创新主体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具有一定自组织性的系统动力学过程。
所谓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是指推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各种力量的集合。它回答的是什么因素导致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所谓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是指创新动力的产生及其作用于创新主体产生创新行为的机理,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系统中的各种动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互动关系的总和。
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特点有:(1)能动性,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具有积极、主动、持久的创新要求和创新冲动,从而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其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只有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才能能动地不断创新,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2)整体性,自主创新各动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动力机制的形成和运行以各动力要素的动能为基础,各动力要素功能的发挥又有赖于要素之间的整体协调;(3)相关性,动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产生了一种功能放大现象,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会使动力要素间产生反馈效应,从而推动创新的持续进行。
3.浙江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3.1企业发展过程自身原因
(1)区域创新系统内低价竞争的惰性与低技术生存方式,影响了企业创新与产业升级
价格优势仍然是浙江民企最主要的优势,据浙江省社科院和浙江省私(民)营企业协会所属的浙江民营经济研究院对3000家民营企业的调查i[1]显示,约有一半的被调查企业选择低价为其竞争优势,但也促成了其低价竞争的“惰性”——习惯于向下压缩成本而不是向上通过增加附加值获取利润,即便是引进技术或设备,也缺少对消化和吸收的足够重视,陷入引进——不消化——再引进的低技术生存方式。
(2)企业R&D投入不足,且配置不合理
技术创新活动中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是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而浙江的比重总体偏低,2006年全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21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34%,低于全国1.42%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一般占GDP的3%)相比差距很大,国际专利水平较低,2005年我省每百万人口拥有的美国发明专利只有0.53件,而国际上24个创新型经济体每百万人口拥有美国发明专利的中位值已达77.45件,差距非常大。
(3)企业创新资源缺乏,整体上企业技术创新后劲不足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38.9%反映资金缺乏是企业目前遇到的最主要困难。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某种程度上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歧视”;二是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健全;三是我省除了风险投资之外的其它资本市场,包括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发育滞后。
人才是企业创新所需的又一重要资源。据科技部科技人力资源指数评价指标,浙江省科技人力资源指数仅为51.27%,在全国列第15位。更重要的是企业技术创新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调查显示,浙江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只有15.8%的企业是科研人员下海创办的,有56.5%的企业认为影响企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家精神和人才(见表1)。创新资源的缺乏和较为有限的投入,导致了浙江企业创新后劲不足,主要表现为:自主创新的成果少,一大批企业还缺乏更新换代的主导技术产品和支持长期发展的自有核心技术储备。
(4)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对技术创新缺乏有效管理
首先,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不够健全。构建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新产品开发、技术储备、课题研究三位一体和长中短相结合、多层次相互衔接的技术创新机制,是实现科技与经济、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最有效的途径。而浙江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较少设置专职研发部门或技术中心。
其次,我省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也存在着不足。调查发现,我省企业管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突出表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改进:企业的激励手段和方法单一化;激励呈现短期化,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锤子买卖”;对人力资源的评价标准不科学等等。
3.2民营企业创新外部协作网络的不够健全,加大了自主创新成本
(1)产学研合作进展缓慢,企业并没有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主体
调查显示,29.5%的企业与省外的高校、科研院所没有任何合作,33.2%的企业与省内的高校、科研院所没有任何合作。在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方式上,只有不到5%是委托开发,其余均为合作开发、疑难咨询、购买现成技术等。说明“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和加强。
(2)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创新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由于种种原因,我省的中介机构并没有随着创新企业群体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如据科技部的统计,2003年浙江省的科技咨询业咨询营业额仅列全国第7位。从总体上看,目前我省的中介服务机构服务功能大多较为单一,大多集中于技术交易方面,在资金、人才与技能、创新战略、创新实施等方面的服务较为薄弱。
(3)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
调研发现,目前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两种现象严重限制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一是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如目前普遍存在企业间的人才恶性竞争、企业间产品的仿制生产等,常构成知识产权侵权,严重影响到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二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据2003年对全省5000家企业的抽样调查分析,约有95%的企业没有申请过专利;许多企业本该申请专利的技术成果没有及时申请专利;不少企业不善于运用专利制度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
4.完善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
4.1企业家创新精神主导机制
在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动力要素中,企业家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最重要的核心要素。企业家创新精神主导着企业自主创新的启动和持续进行。企业家创新精神中.除了熊彼特提出的。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涵碡-,即(1)企业家的“首创精神”;(2)企业家的“成功欲”;(3)企业家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的精神;(4)企业家的事业心之外,还应包括一种为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与发展目标而锲而不舍地寻求和捕捉机遇的执着精神。企业家创新意识则是包括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深刻理解,和一种企业”要么自主创新,要么灭亡”的明确意识。
4.2加强政府激励机制供给,消减‘市场失灵”
政府的激励机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创新企业主体,重在激发企业创新的内部动力的政府微观激励制度,能有效削减‘市场失灵”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负面影响,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收益与成本,影响创新企业的预期及其实际利润,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动力。①减少创新活动的外部性。通过政府运用专利制度、奖励制度、财政资助等制度激励手段,减少企业创新活动的外部性,以增加创新者的创新利润,使自主创新的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②降低自主创新成本费用。通过建立、完善各种中介组织、技术市场和科技园区等措施,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能够较好起到节约交易成本,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③通过减弱创新不确定性。政府运用采购和风险投资制度等制度手段,减少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强人们对成功创新的预期,激励企业创新活动。
二是加强相关要素培育,诱导外部动力面向创新企业相关要素(主体),重在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外部动力的政府微观激励制度,通过激励市场竞争、市场需求、科技研究等创新外部相关要素,诱导企业自主创新。①维护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保持市场竞争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压力。②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加大需求引力。通过制定合理的采购价格、采购数量、采购标准等,不仅能有效地降低企业自主创新来自市场需求的风险,也能有力刺激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三是加强科技研究,提供创新源泉。一般来说,由于基础理论研究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短期难以实现经济效益,政府应该承担起相应的基础研究和开发任务职责,从事、支持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以及社会公益研究;同时,做好对科技成果的宣传和推广的服务工作,为科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架起桥梁。
4.3市场激励机制
市场激励机制,是自主创新主体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其自主创新利己目标的一种制度安排。从自主创新市场激励分析,市场形成了对自主创新进行自组织的机制,对自主创新有一种导向和激励作用,这种激励是通过市场对自主创新效果的检验来实现的。市场把创新成功与否的裁决权交与消费者,这既达到使创新服务于消费者的目的,又达到引导创新的目的。如果自主创新的成果能满足市场需求,则自主创新主体就可以从创新中获得相应的丰厚回报;反之就会受到市场的惩罚。同时,市场竞争给自主创额主体一定的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当然,市场激励机制的充分发挥,必须建立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基础上,因此要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5.总结
我们将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概括为:在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来自于市场的需求拉力和竞争压力、来自于科学技术的推动力、来自于政府政策行为的支持力都将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企业利益驱动力,成为作用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源泉;企业家精神对利益驱动力具有感应与启动作用,它能够直接驱动企业主体从事创新,并通过企业文化的辐射作用和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吸引力间接驱动个人主体从事自主创新;企业创新能力则最终保障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而成功的自主创新活动又反作用于市场、技术、政府、环境,继而引发出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创新需求。
参考文献:
[1]鞠杭.中小企业的困难与出路[D].北京:对外经贸易大学,2005.
[2]王雅辉.探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解决对策[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