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探究式教学则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前提,以个人或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性
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的。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育教师在授课前要积极准备素材与教学内容。教师举例高抬腿跑、车轮跑、小步跑、上坡跑、下坡跑等一些专门性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分析与判断,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既调动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又提高了教学实效。
2.2探究式学习的自主性
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认知为基础,通过实践,尝试解决新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2.3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性
探究式学习追求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和谐统一。新的运动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都必须有自身的体验,发挥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增强自信心、进取心与运动毅力,对自己更有信心。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愉悦、体会到探索创新的甘甜。
2.4探究式学习的创新性
探究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统一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创新、灵活多变的学习环境。在体育教学中主张创新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对学生领驭新知识是非常有利的,要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创法。常言道:熟能生巧,其“巧”就带有创新的成分,如在乒乓球教学中,当学生对乒乓球达到酷爱与痴迷的境界时,此时他们不仅想用自己所学的基本技能进行实践,在人们面前展示,还希望有乒乓球专业运动员打球的风采,更渴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乒乓球运动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技能水平与身体素质状况,可灵活运用异质分组、分层次的方法进行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实施探究式教学法的环节
实施探究式教学法要遵循一定的教学环节,要适时地找准引入探究的时机,问题的难度适当,并与学生的学习动机相一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探究的问题适度叠加,环环相扣,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让每个参与学习的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互动、尝试和体验成功,并逐渐产生对体育学习的“恋感”,上完一节课就有想上下一节课的渴望,让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锻炼身体。
3.1探究的准备
探究的准备阶段,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兴趣设计逻辑性较强的问题进行,探究必须有一定的深度与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及思维水平,并与学生的学习动机相一致。比如:如何才能跑的更快?在这个问题后面还跟着“问题串”,即决定跑速的因素是什么?你的步频和步幅是怎么样的?它们有什么问题吗?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自己主要的问题是步频还是步幅?发展步频与步幅可分别用什么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如何合理地进行练习?问题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探究学习不断引向深入。
3.2探究的过程
探究学习过程应清晰流畅,要从问题出发,通过学生们的探究学习,最后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基本程序是:第一步,选择和确定探究的问题;第二步,搜集与处理得到的信息;第三步,得出答案或者结论;第四步,交流与表达。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想象青蛙是怎样跳的,并让学生仔细观察玩具青蛙的跳跃方法,加上及时的引导与学生的模仿,能够比较快地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案例所反映的现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小组的分析与思考,然后根据每个人的分析、思考,提高学生对技战术学习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与扩散性思维的发展。
3.3探究的讨论
探究的讨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讨论,形成了个人、学习小组的观点,教师根据学生观点的异同,进行讨论总结。在这个期间,体育教师要把握整个讨论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学生的探究要有收有放,探究学习与运动技能教学紧密结合。
3.4探究的实践
在经过教学案例的讨论之后,体育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去模拟案例教学进行实践。同时应根据案例讨论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运动参与的积极性,深入到学生中去,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体育课堂营造成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体验收获的快乐,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3.5总结评价
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根据案例所涉及的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给予比较恰当的评价。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不同意见与新观点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表扬,要及时地进行教学案例研究,善于发现新问题,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解除疑惑。评价要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评价语言应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语言应简洁明了。另外,教师的评价要让学生耳目一新,并富于幽默感,教师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评价,能让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积极性得以调动激发。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体育教学中实行探究式教学法,是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对于推进体育课程教学,丰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有益的,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这一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能让每一位教师成为主动的探索者。
4.2建议
4.2.1采用探究学习应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课程内容要精选,教师要加强对学习的引导,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在课程评价中关注学生的“进步度”。
4.2.2探究学习的问题必须是值得探究的“真问题”乃至“问题串”,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知。为此,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教法,要读懂学生,去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
篇2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 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
(2) 有利于学生学习视野的开阔。
(3) 有利于师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小学英语课标中要求,低段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打好听、读的基础,可见情景教学中看图说话的教学方法,是听、说训练的一种主要形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意,理解图意,达到认识事物,发展思维,学会说话的目的。
在课标语言技能中:一级要求:能看图识字,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故事。
二级要求: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和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心理学依据:在90年代初,我国学者就提出了以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智育原理为指导的教学设计,并揭示了其所依据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机制。在此后的几年里,国内外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智育理论又得到长足发展,进一步明确了一条最基本的智能发展的规律,就是当人们具有某种水平能力的时候其大脑中必有相应的分类知识的结构,即图式(schemata)。如果一个人大脑中确有某种水平的图式,他必能表现出相应水平的能力。这种图式主要由三种知识构成:⑴陈述性知识,即陈述、解释什么是什么的知识;⑵程序性知识,即面对什么问题怎么办的知识,经过练习可以转化为智力技能;⑶认知策略知识,即如何监控、指导自己思维的程序性知识,经过练习可转化为认知策略。
4. 课题研究的目标
(1) 通过研究,能够制定出看图说话的策略。
(2) 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3) 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
5. 研究对象及方法
5.1 研究对象:低段:1-2年级,中段:3-4年级,高段:5-6年级。
5.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比较典型的提问教学的材料进行分析,借鉴有关理论或实践研究结果,对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
(2)自然观察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外在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从而直接感知和记录学生对不同提问方式的兴趣、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等。
(3)调查对比法:通过实验前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化和英语综合能力是否提高的调查,收集一定的事实资料和依据,并加以整理。
(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
(5)经验总结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提问教学的有效方法,形成一些针对小学四年级有效提问的理论经验,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
6. 关键词的界定
小学英语 看图说话 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7. 课题研究的内容
调查分析教材图片特点,看图说话的有效实施方法,以及方法在学生实际学习中的运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如出现问题如何改进。
7.1 教材图片特点。
《新标准英语》是由外语教学于研究出版社和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联合组织编写的完全符合最新《国家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一条龙”英语教材。a.教材体现了,无论是学习母语,还是学习英语,都要遵循人类学习语言的自然规律; b.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NSE,强调“运用语言能力”,强调“任务型教学”,强调“跨文化教育”,以题材-功能-结构-任务为教材编写的基础; c.教材充分体现了美育渗透特点; d.教材体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的特点; e.教材充分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美国图学论者哈拉里曾强调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幅图。”翻开新标准小学英语教材,一幅幅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插图使人眼前一亮。文字是图片的具体描述,插图是文字的形象体现,图文并茂,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些课文插图都是课本编写者精心选配的,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也拓展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视野。它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能满足小学生对新鲜的、生动的事物的刺激需要,还以其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对文章进行了重要的诊释和补充。利用课文的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7.2 依据分析教材总结出的方法:
(1)要注意描述图片的正确步骤;
(2)把握看图说话自身的特点,循序渐进导之以“法”;
(3)借图引导,呈现新知;
(4)借图巧练,操练新知;
(5)借图巩固,拓展创新;
(6)借图升华,总结主题。
7.3 检测研究方法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实施效果。(如表1)
表1
一年级“看图说话”不设场景或只是简单的场景,着重对于角色特征和角色行为的描述,通过孩子对图片的视觉认识,训练他们对图片中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大小、名称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年级“看图说话”中角色相对单一一些,但是引入了比较复杂的场景,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内容,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此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年级“看图说话”角色有所增加,由此带来的角色行为也就多了,且图中的角色行为、动作比二年级难一些。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故事形式,把图片内容连接起来,场景多样,涉及的物品也较多。
四年级“看图说话”涵盖角色,场景,角色行为各方面,角色一般都在三个或三个以上,要求学生在把对话连接起来的基础上,变成有情节的小故事,从而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年级“看图说话”通过形象有趣的画面和故事情节,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感,教师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教会孩子要学会团结合作、助人为乐、文明礼貌,以此提高孩子的语言学习及流畅的表达能力。
六年级“看图说话”为连环画的形式,在对整个故事情节中的角色,场景和角色行为进行识别和描述基础上,更要注意对故事情节的构思和陈述。要发挥想象,构思人物和心理活动。
8. 研究过程
8.1 提出阶段:(2012.3-2012.4)
1)调查摸底,提出实施方案,加强理论学习。
2)落实管理体制,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
3)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8.2 实施阶段:(2012.5-2015.4)
1) 初级阶段:低段年级的实施(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
2) 中级阶段:中段年级的实施(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
3) 高级阶段:高段年级的实施(2014年5月-2015年4月)
三个阶段的研究方法如下:
1)制定教研活动安排表
2)学生前测,分析学生成绩
3)课题组成员集体研究,分阶段教材、图画特点,找规律
4)课堂观察,可行性方法的实施
5)对总结方法进行修改
6)收集积累资料,撰写阶段总结
实施阶段总结:
积累素材,并写出阶段性小结。取得一些成功的经验后,尝试在同年级其他班推广。
8.3 结题阶段:(2015.5)
1)总结研究的经验
2)完成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
3)申请结题
9.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 理论成果: a.通过对新课题的研究,要求全体成员不断在工作中总结新的教学 经验,撰写研究报告,把自己新的经验及时介绍给大家,以供成果共享。
b.撰写优秀论文,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2) 综合成果:a. 搜集学生作品编写学生作品集
b. 搜集教师课件,完成教师音像作品集
c. 汇集、整理、分析材料,形成研究成果,写出研究报告,论证 结题。
d.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学生英语学习环境,不断提高教师的 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 基础。
e.进行优秀研究成果评比。
本课题采取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应用的方式进行,力求把课题研究的过程变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生学习发展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10.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表达
10.1 提出阶段:问卷调查、实验前期测试及分析。
篇3
细细品读入选教材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阅读者提供写作的范本。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从课文的内容选择、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篇章结构等诸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延伸开去,自然而然将课堂引向作文教学,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作文对于学生而言,便不再是可怕的事情。
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独具慧眼,几十年前就发现利用课文这一现成的资源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好渠道。因此,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读写结合”的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还专门编写了“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的实验使我们深受启发,如何活用课文资源,挖掘课文中最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并能给学生习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因素,让学生在习作时不但能模仿,更能创造,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作文的总目标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指导学生“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课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明显告诉广大语文老师,应该好好利用教材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学生将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迁移和运用到习作中去。
2、心理学提供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儿童最善于模仿,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让孩子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不但能满足了儿童好表现的需要,还能激发孩子习作的积极性。
3、专家观点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叶圣陶先生还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学生如何阅读提供样式,二为学生如何写作提供样式。我们一般在第一个方面下的功夫甚多,在第二个方面下的功夫较为薄弱。其实加强第二个方面的研究,教材才真正起到了叶老所说的作用。 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写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因此,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关于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
广东的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进行了“读写结合”研究,形成了独有的读写结合导练教学新体系和“读写结合教学法”,给了我们借鉴。他在其“读写结合”实验中指出: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上海吴立岗教授“素描作文”实验、南京市重点课题《体验性阅读与探究性写作》也证明了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对读写的兴趣,达到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2、 通过研究,提高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增强教师树立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意识,探索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3、通过研究和实践,引领本校的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从而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取得新的突破。
四、研究的内容
1、加强对学生的课内阅读指导,使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读书,并学会从阅读中积累有利于写作的素材,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精选课文中经典词句以及段落,供学生欣赏背诵,以积累丰富语言,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师应根据本学段的读写目标,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综合学生与教材、读与写、教与学的关系寻找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探寻每篇课文中对学生进行习作练笔的训练点,从课文以及生活中提供学生习作练笔的材料,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困难。
4、探讨每篇课文中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习作方法,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一定的习作技巧。
篇4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8, China)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teaching, a problem-oriented class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is propose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teaching, it has been continuously enriched and suitable for students of various majors to integrate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greatly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cross-disciplinary student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classroom discussion mechanism,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application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 unified teaching system is formed by combining theory learning, innovation experiment discussion, innovation project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of self-learning and active thinking in the form of discussion, explanation, experiment practice and argument.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novative interest and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skills, to provide a good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collaborate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is requires that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should be explored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Key words:Problem-oriented; innovative projects; interdisciplinary.
1 概述
近年?恚?跨学科的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在本质上仍不能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内容:众所周知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比较快,而其课程教学内容又不能及时更新。其原因在于计算机技术变革性不断加快,然而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确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对于计算机类课程教材和大纲的更新一般都是落后于计算机最新技术发展,因而使得计算机众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教材。使用旧的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总是跟不上计算机最新技术的发展,没能体现教学的先进性,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对人才的需求。(2)教学方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跨学科课程教学面临着丰富的课程内容与有限的学时之间的矛盾。单一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语言、文字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少,单调乏味,教师上课难,学生学习更难。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也不好,因而研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2 常规使用教学方法
2.1讲授法
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这是目前经常使用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讲授知识。主要讲授包括讲述知识内容、讲解概念含义、讲读启发引导思路和讲演实验演示过程。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知识还是主要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自己去理解掌握领会,才能消化和巩固知识。
2.2演示法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验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作示范性例子实验,通过实验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用来说明和印证所讲授的知识。它能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引起学习的兴趣,提高注意力,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掌握;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3问答法
它是教师按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解读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它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问答可以是根据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深化、系统掌握已学的知识。也可以向学生提出思考??题,逐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问答式教学可以由教师和学生互为问答的形式来体现;通过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它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
2.4实验法
学生使用教学设备,通过亲自操作实验,观察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跨学科教学课程中,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快速发展,实验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把跨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
2.5实习法
这种方法能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加强实验操作水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实际项目操作,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实习法和实验法比较起来,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它在让学生获得直接知识,验证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能和能力等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1]。
3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讨论法提出
问题讨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单独提出来,在结合实际和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方法,可分大组进行。在对大量参考文献参阅和亲身教学经历提出切合工作实际的教学方法,结合跨学科专业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源的实际情况,针对各类学生专业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在计算机类部分课程中进行教学方式和开放方式的改革。该方法要达到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途径,课堂讨论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要以学生的理解方式和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进行以“项目导向、任务引领”为基本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改革。主要针对适合跨专业学习的课程为实例,研究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总结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点是改进教学方法,将实验教学和讨论融入课堂,以项目实例为案例,引导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以小组讨论为基础,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互相促进,互相学习的研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逐步掌握计算机技术能力,更好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针对《无线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在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任务驱动案例式教学:“任务驱动”模式组织教学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循规蹈矩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变为生动的具体问题解决方案。如在《无线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解决课程教学难点,把抽象的理论问题转化为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的无线局域网wifi连接、wifi漫游连接、无线手机蜂窝通信、智能家居无线传感网、无线mesh网应用等问题,进而解释无线网络通信的各层协议原理,同时在培养综合技能方面也采用任务驱动模式[2]。
(2)问题导向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方式是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如在无线网络系统课程中设置了4个开放无线实验,在教学要求中规定学生自主选择2-4个开放实验项目,并且要求学生参加专业教师的课题讨论工作,鼓励以项目导向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协作式教学:计算机的发展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协作式学习起到一种互相启发,分工负责,团结合作的锻炼学生团队工作精神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适合于分组进行的较复杂系统的分析、研究和探讨性课后实训的完成。
(4)开设跨学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创新项目。为适应多专业学生学习和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实时增加实验项目,以综合实验为主,提供探索性项目提高创新能力。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师“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包括自主实验、综合项目和问题研究等研究型实验课目。其实验课程只对实验结果提出要求,不说明方法、步骤,引导学生自主的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思维方法,自己选择实验方案、步骤、装置,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目标。这种新的知识体系主要是关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多方面自主的学习体验和创造性表现,进一步引导和针对性对个性化学生的科研训练[3]。
(5)体验式教学:为了使学生得到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养,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安排学生进行操作实习,从而为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里得到锻炼,使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岗位标准得到统一。学生在工作中承担课题任务,并获得定期讨论。
(6)互动式讨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还要进行教学方式的讨论,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努力寻找学生提出问题的原因,研究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过程中他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过程,针对不同的学生问题找到能够让学生方便理解,提高知识接受能力的方式方法,找到能够让学生容易理解的类似实例和知识原理,做到举一反三,通过讨论,知识问答,内容辩论,让学生能够有逻辑的由浅入深的接受课堂内容,了解知识的起源、过程、解决方法和结论总结,扎扎实实理解,为下一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大小良好的基础。
篇5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院运动训练系2011级、2012级开设橄榄球普修课的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有关橄榄球专项技术考试论文、书籍数篇,收集整理了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
1.2.2专家访谈法:通过走访我省橄榄球队教练和队员及电话访问其他高校橄榄球队教练及教师了解其他高校开设橄榄球课程的现状及有关教学内容、考试方式。
1.2.3问卷调查法:对本院运动训练系2011级、2012级开设橄榄球普修课的学生发放问卷,以及与部分学生座谈,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6份,回收率96%。
2.结果与分析
2.1 2011年开课之初考试内容方法。
2011年,我院运动训练系开设了橄榄球课程,根据大纲要求制定了相关考试内容。
2.1.1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一是行进间摆动传接球,二是踢球。
2.1.2评价方法。
我院橄榄球课程考试按照达标和技评两个评分步骤,把传接球作为计评项,踢球作为达标项。具体考核如下:
2.1.2.1传接球:两人一组相距10米左右做行进跑动中传、接球,做摆动传球。
优秀:90―100分:传、接球动作正确,快速有力、准确。不失误、不失接。
良好:80―89分:传、接球动作基本正确,传球有力、不够准确。传球有失误、不失接。
中等:70―79分:传、接球动作不够正确,传球有失误、接球有失接。
及格:60―69分:传、接球动作不正确,传球无力、不准确。传球有失误、接球有失接。
不及格:0―59分:传、接球动作不正确,传球无力、不准确。全部失误、失接。
2.1.2.2踢开球:每人各踢5次开球踢球。
优秀:90―100分:4个球踢到进攻区域。
良好:80―89分:3个球踢到进攻区域。
中等:70―79分:2个球踢到进攻区域。
及格:60―69分:1个球踢到进攻区域。
不及格:0―59分:0个球踢到进攻区域。
2.1.3存在不足。
2.1.3.1考试内容涵盖不全。
考试内容过少,涵盖内容不全,只包括行进间摆动传球与踢球两项技术,就橄榄球技术而言,传球包括摆动传球、旋转传球、鱼跃传球、在扑搂中的传球等,考试内容中只有摆动传球技术的考核。基本技术包括无球技术和有球技术两大类,无球技术首先对有球技术的运用效果产生重要作用,若准备不及时、跑动不到位,则会引起传球失误,考核中无此内容。
2.1.3.2不能体现项目特点。
橄榄球运动是一项手脚并用,并带有身体接触的强对抗项目,要求运动员有很好的奔跑能力、灵敏素质和力量素质。此项考核办法中,技术考核只看单项技术的简单运用,而忽略橄榄球运动的战术意识在技术运用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舍本求末,为了达到考试标准,忽略技术运用的合理性,此种考核方法及要求不能体现橄榄球运动的项目特点。
2.1.3.3考试效果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
在行进摆动传球技术考核中,相互配合很关键。如果一名学生技术掌握不好,在传球过程中就会出现传球不到位、跑动不到位等情况,影响一起考试的学生的成绩。
2.2新设计橄榄球普修课考核评定办法。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咨询、走访从事橄榄球教学、训练的教练、专家,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经验,在近两年的教学中修改了考试内容。
2.2.1考试内容及分值比例。
2.2.2考试方法。
2.2.2.1 25米折线跑。
如图1,从起点开始“Z”字形跑,在跑动中用手触摸各处的标识物后跑向端线(须触摸到标志物,否则不计成绩)。以站立式起跑,脚动开表,完成所有折点跑到端线时,以躯干过线停表。每人两次机会,取最好成绩。
图1
2.2.2.2传球。
a.原地旋转传球、接球
两人一球,原地旋转传球,主要考核学生传球与接球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
b.传准
如图2,在相距10米远的两端,分别放置两球。考生从起点拾球起动开始计时。当持球跑动到A’B’(女子为AB)的2米区间段时,用双手传球,把球传入6米远(女生5米)指定目标区域(上高高度为1.8米,宽度为1.5米;下高高度0.7米,宽度1.5米,所围成的方形目标区域),凡将球传入该区域的为有效传球。完成一次传球后,迅速跑动到另一端的端线拾球,跑回重复上述动作,直到全部完成四个传球,回到起点停表(如图2所示)。凡出现区域目标以外的传球(传击到梁柱边框视为有效)均属犯规,不计成绩。每人两次机会,记其中最佳成绩。
图2
2.2.2.3踢球。
从起点线中心点垂直向前分别以17米处(女子为15米)为圆心各画三个同心圆为踢准目标,每个同心圆的半径分别为3米、4米、5米(如图3所示)。考生从起点线向同心圆连续踢球3次,碰踢、落踢和定踢,踢法不限。踢准得分标准是以球从空中落到地面的第一接触点为准。3次踢球计最好一次成绩。由外圈向内圈分别为:8分、9分、10分。
图3
2.2.2.4比赛。
按七人制规则进行比赛(非扑楼),上下半场各7分钟,中间休息2分钟;场地为足球场半场,参赛人数,视考生人数分队进行比赛。参照实战评分表(表1)对考生的技术掌握、战术配合、心理素质及比赛作风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表1 实战评分表
2.2.2.5平时成绩。
a.课堂表现(10分)。课堂学习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投入,技术、技能表现出的进步程度。
b.出勤情况(10分)。每缺勤一次扣2分,旷课一次扣3分,缺勤5次及以上者或旷课3次及以上者取消考试资格。
3.结论
3.1技能考试是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反映。经过两年来的实践和实验,笔者认为这种考试方法更符合我院办学特点,符合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考核内容与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对考核内容满意。考核是成功的、有效的。
表2 2011级、2012级学生考试成绩分布
表3 学生对考试内容、方法的满意度调查表
3.2新考试标准的考试内容涵盖面较广,既有有球技术的考核,又有无球技术的考核,既有基本技术的考核,又包括基本技术的运用、战术的运用、相互之间的配合等的考核,比较全面,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
3.3由附表可知,绝大部分同学课后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我练习,说明运用考试作为杠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完全可行的。
4.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4.1橄榄球普修课课时较少,应适当增加课时。
4.2考试内容中没有理论知识,应增加理论知识的考试,提高学生对橄榄球基本知识、基本规则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茅鹏.展望21世纪体育[J].体育与科学,1997,17(7):88-90.
[2]杨效勇.21世纪高校体育考试改革探窥[J].体育学刊,1999(3):112-114.
[3]彭前,吴波.对排球普修课技术考核及评价方法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9.
[4]姜乃力,孙永平.大学课程考试评价体系及模式改革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
篇6
一、鼓励学生猜想,培养学生思维意识
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数学学习,少不了一定的推理与猜想,通过推理与猜想,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主动猜想,从而在猜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开放的环境,让学生将自己的猜想发表出来。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以猜想的方式发展学生思维,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引出“圆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并未直接引出计算公式,而是抛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师: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圆的面积到底与什么有关系?由此,学生开始主动猜想。有学生猜想“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有学生猜想“圆的面积与直径有关”……学生各自说着自己的猜想。在学生猜想后,教师没有直接判断对与错,而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猜想进行下一步学习,即操作验证,最后在讨论归纳。如此一来,教师真正地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数学学习过程,从而得到提高。可见,给予学生猜想的机会,学生得以参与数学课堂,思维也在不断地转动,这对于学生思维意识、思维水平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二、精设课堂提问,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高速时机。一般而言,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运用课堂提问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而问题引导便是其中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要经过多方考虑,即考虑问题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价值、问题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问题的难度等等。利用问题牵引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思路更加清晰,思维发展得更快。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平行垂直》这一课时,教师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本节课主要是学习平行与垂直的相关知识。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如:什么是平行?平行具有什么特点?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现象,你能够举出实例吗?同理,在引出“垂直”的知识时,教师也可以设计系列问题,由浅入深,带动学生思维发展。在教学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现平行与垂直的图形,增强学生的直观感。问题一般都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但是无效的问题教师尽量不要设计,以免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能够让学生感兴趣,也能够牵引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三、巧设开放活动,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小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因而以“标准”束缚学生的思维往往不可取。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要摒弃传统“封闭”的观念,转变数学教学,慢慢过渡到“开放”,从而真正打造利用学生思维水平提高的学习环境。其中,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巧设开放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思维,最大化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轴对称》这一课时,教师遵循开放选择,设计动手活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开放活动的设计是在学生了解了轴对称的相关知识后,如什么是轴对称,轴对称有什么特点等,旨在深化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从而带领学生从理论过渡到实践。教师设计的活动是;请同学们结合轴对称相关知识,自主设计轴对称图形。为了驱动学生创新,教师增设评比环节,设计各类奖项,如最佳创意奖、最具人气奖等。由此,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设计不同图案的轴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的不仅要发挥思维,还需要将轴对称知识融合到作品中。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得知,对于开放性的活动,学生非常喜欢,因为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可以得到发挥的机会。
总而言之,思维的发展与提高并非短时间内能够实现。小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的阶段其发展特点也有所不一样,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也越来越难,因而思维发展也要跟上。作为数学教师,既要注重教学生数学知识,也要注重在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维,从而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得以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专题教学是任职教育最多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要确保专题教学的教学效果,专题建设的质量至关重要,也是采用这种教学模式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任职教育是指以完成基础学历教育为基础,以岗位任职需求为牵引,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本位,为适应岗位晋升或转换需要而进行的职业继续教育。为了提升军队任职教育的教学效果,以专题作为教学体系的基本单位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以其教学内容相对独立,同时又能够有机组成课程完整体系;既能就专业领域满足岗位任职需要,又能利用相对较短时间向学员讲解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既能从技术层面对受训对象业务能力进行有效提升和拓展,又不对学员的专业背景提出比较苛刻的要求而被任职教育广泛接受和认可。
一、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是将课题研究纳入教学活动中,并作为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该教学方法以课题研究为牵引,通过课程学习和查阅相关文献,运用所学知识和研究方法,研究课题设定的研究内容,解决关键重、难点问题,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内容中,以提升授课效果及学员的研究能力。实施课题式研究教学方法的目的是通过教员针对课程体系专题内容设置研究课题,学员选择性自主研究,最大限度发挥学员主观能动性,增加学员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和手段,提升学员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包含以下几层含义:课题是前提,没有课题该教学方法就无从谈起,也不可能实施;教学是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是进行研究的基础,因此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需要与课题密切结合;研究是保证,结合部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题中关键问题是组织研究的途径和方法,由此可见,如果深入研究才能保证该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
二、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在专题建设中的作用
目前在军队任职教育专题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精讲、研讨、演示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基本符合专题教学的特点,但在充分发挥和提升学员研究能力方面尚存在完善的空间,研究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是对现有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有益补充,发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以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因此研究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是教学方法研究的必然趋势。
从有利于提高学员综合能力素质的角度看,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有“四利”:有利于带着工作中的问题学习理解理论知识,进一步熟悉本职业务,增强履职尽责能力;有利于提高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理性思考,提高整理和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利于锻炼文笔,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总的来讲,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确保专题内容贴近需求
专题教学是将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某项内容或某个方向作为独立内容进行教学的活动。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选择与专题内容密切相关要素作为研究内容,由承担专题教学任务的授课教师与来自不同单位的学员组成研究队伍完成研究内容。在课题小组成员合作研究过程中,必定会将研究内容与成员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研究成果体现不同性质单位实际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单位的现状和需求,将这样的研究成果与指导老师的理论及技术研究成果相结合,经梳理加工后,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可能得到进一步强化,有助于专题内容设置更贴近部队需求,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也切实为充分发挥院校、部队各自优势,加强交流,建立共同培养人才和促进建设,形成整体合力,为共同发展创造条件。
(二)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体现学员主体教学思想
作为任职教育的系统院校,装备学院承担全军装备管理和技术干部的任职培训任务,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信息化条件下善于运用信息系统,以适应部队装备建设和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为核心的,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装备保障需要,胜任装备系统领导岗位的各级指挥军官。
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要坚持以有利于增强任职能力、有利于增强发展后劲、有利于增强综合素质的原则,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型,使新型装备指挥人才具备丰富的信息知识、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能熟练使用信息化装备、驾驭未来信息化战争。这就要求各级指挥员不仅要具备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学习能力,更需要具有分析问题、研究对策的领导决策能力。采用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为学员创造研究问题的机会,使学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逐步由被动研究发展到主动研究问题阶段,既提高能力,又解决现实问题,体现学员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符合专题教学特点规律
1.体现教学内容“综合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特点
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主要为了突出能力素质的提高,实现学习知识型向能力提高型转变,在研究过程中体现自主思考、分析、研究。而专题教学的内容设置既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高度分化又以高度综合为主的趋势,既要满足任职岗位的需要,又要突出融指挥、管理、技术于一体的综合课程的地位,也就是专题内容既要能够体现知识体系完整综合的特点,又能够与部队及任职实际情况相结合。由此可见采用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员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了“综合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特点。
2.体现教学方法“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特点
按照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研究式教育的基本原则,在实施专题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采用既有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同时又必须有案例研讨、提问互动等学员参与的教学方法,而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更能够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双方的合作互动,相辅相成,可以增强学习自主性,提高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现教学形式“集中式”与“开放式”相结合的特点
院校任职教育从形式上看更多是集中式,集中式有利于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又便于信息交流共享,发现彼此优长,激发进取心,也为开阔视野,延展教学空间做了必要的铺垫。开放式教学是指把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以外,使院校教学与部队训练形成良性互动,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如研究式教学方法正是“集中式”与“开放式”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充分体现,更能够发挥学员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四)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促进精品专题传播推广
采用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后,专题内容是普适性与针对性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对部队官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同时又由于凝聚了来自不同部队人员的心血和研究成果,贴近部队实际,对解决特定问题针对性很强,这就决定了此类专题不仅可以用于院校专题教学,还可通过适当改进和完善,形成系列专题,用于更大范围的学术交流。通过将由高度浓缩的知识沉淀和研究成果组成的精品专题进行学术交流,可以实现传播信息科学,检验科研成果,进而达到启迪思维,激发灵感,思维创新的良性循环效果。
三、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在打造精品专题中的组织实施
(一)科学拟制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内容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学员特点,要重点考虑学员的工作实际,发挥学员对部队实际需求了解的优势,与教师擅长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形成互补。通常,学员入学时带着部队急需解决的课题而来,同时,也可在学员入学前教员下部队做广泛调研,了解部队需求和急需解决的难题,经过将学员所带课题和教员调研结果分类、整合,结合教师承担专题的具体内容,根据课题类型组成若干课题小组,按照军兵种混合交叉原则编组,每个课题组由4―6名学员组成,做到分工明确,由1―3名教员作为导师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步骤和思路指导研究工作,这种教学方法结合了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方法,让学员在学习研究中解决难题,所研究课题确实是部队急需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在形成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完善和升华,再根据专题建设内容巧妙纳入到专题教学中。
(二)全程督导研究质量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体现学员主体,教员主导的作用,教员需要全程督促、指导,按照研究的时间节点及时检查研究阶段性成果,确保研究内容不偏离主题,研究方法不走弯路,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
(三)动态监控研究进展
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课题实施计划定期或不定期掌握研究进展情况,进行进程管理。根据进展情况,如果滞后于计划,应与学员讨论,查找问题,及时提出调整方案;如果进展提前于计划,在保证研究质量的前提下,可继续进行,也可征求研究小组意见,是否需要调整研究深度,确保研究顺利按计划实施。
(四)严格组织课题验收
由于受研究时间限制,课题研究内容不一定非常完整,可能仅解决专题建设内容的一个子环节,如需求论证探讨、发展现状分析或是破解某个细节难点问题,课题验收可采取撰写论文、论证报告、答辩的形式进行,对照课题研究任务和要求对研究成果进行验收。一方面验收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达到互相交流研究成果的目的,同时也为下一步继续合作和持续研究奠定基础。
(五)及时促进成果转化
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应用于专题建设中,专题建设用于教学活动的最根本目的还是解决现实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讲,课题也就是来源于部队,只要研究中能够解决哪怕微不足道的问题,应用到专题中后,可以小范围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确实做到“部队出题目、研究作答案、成果进课堂”的良性循环,促成和加速成果转化。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组织实施流程及时机如图1所示: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知,采用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于专题建设中,可以有效提高专题建设质量,提升教学效果,在应用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以下问题。
(一)要适度把握课题规模研究内容及难度
由于时间、精力关系,课题的规模、研究内容及难度要切合实际,如果从部队需求角度出发,只要能够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也能达到培养人才、解决问题的目的。另外,也可以将一个课题分若干小组分工研究。
(二)要切实保证学员用于课题研究的时间
学员在校时间短,既要学习理论课程,还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同时也要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应该说时间短,学习的内容多,因此在协调各种活动时间时,应充分考虑用于课题研究的时间。
(三)要充分发挥院校研究生等资源的作用
在完成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些课题对于部队来讲,可能有需求,有数据,但是缺理论,少实现。缺少的理论可通过学员学习和教员辅导实现,而验证或仿真实现,则可以充分发挥在校研究生的作用,做到优势互补。
(四)要严格对待内容以及成果的保密问题
保密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有密级的课题,参与研究学员和指导教师均应签订统一的制式保密协议,确保保密问题万无一失。
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是在任职教育特点、规律研究过程中的尝试,在学院中级任职教育班次中,小范围进行试行,从与学员座谈、问卷,以及课题研究的成果看,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是可行的,在解决好应注意的问题后,也具有逐渐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8
很多教师面对新课改,想要做却不知怎么做,有心而无力。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新课改关系到下一代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综合素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要对此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将新课改的精神发扬光大,将新课改的要求落实到实处。此外,我们还要提升教师对新课改下教学模式的感悟。我们应积极引导教师学习新课改的具体内涵,进行理论学习和科研,逐渐了解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开拓创新以及分析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升教师的知识文化水平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新课改的实施。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但要有一桶水,还要有一桶鲜活的泉水。不管是教学方式的更新,还是教材的改革,都要求教师掌握更多、更新鲜的知识和更广博的文化底蕴,否则教师就无法恰当地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我们要加大培训和学习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的知识文化水平。
二、更新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他会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因而,我们要重视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引导教师摒弃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则扮演着指导者、帮助者。因而教师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处理好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处处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
(二)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
虽然很多教师知道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但是对于变革教学方式却不知具体怎样去做。因此,学校要多组织相应的研讨活动,引导教师进行课堂改革,转变原有的不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活动,拓宽农村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能够利用一些学习策略主动地进行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三、不断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因为种种原因,新课改在农村学校的实施难度比较大,周期比较长。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从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分析总结,以便找到更适合于农村学校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学反思,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学活动不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手段。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一些教师并不愿意进行教学反思,就算是写了教学反思随笔,大多也只是应付。由此,我们应该建立一套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机制,逐步使教师形成教学反思意识,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
1.教学过程中反思。教师的教学反思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材内容来反思自己的学案:“这样的学案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发展?如果课堂反应不尽理想,该怎样做?”教师还应将自己的反思结果记录下来,以便日后随时查阅。在上课的时候,可能遇到一些生成性问题,教师要正确面对并积极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怎样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怎样调整教学目标,怎样达到教学目的?”这样能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后,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自我提问和自我反思:“教学中出现了哪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学生给了自己哪些惊喜?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改进?”
2.教学研究中反思。对于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反思点,教师要在以后的读书、学习、研讨和课题研究中继续思考,或者是在教研组开展研讨课,或者是查资料和向名师请教,或者开展课题实验,力争解决在课堂教学反思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还应让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样做,不仅能够激发教师继续学习的热情,还能够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教学交流中反思。教学反思如果单靠一个教师的力量是单薄的,其成果也是片面的。因此,我们要组织教师进行教学交流,互通有无,或者进行整理、研究,让教师在交流中碰撞出思考的火花,在整理中总结反思的重点,进而使之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做,不仅能够对教学反思进行总结、提炼、升华、内化,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还能够真正体现教学反思改进课堂教学的价值。
(二)课堂观察,促进教师听评课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多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和经验,而缺少理性分析和研究。为了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科学分析能力,我们要引导教师进行课堂观察,促进教师听评课的专业化发展。首先,组织课前会议。在听课前要组织课前会议,确定课前观察的维度,进行观察人员的合理分工等,确定课堂观察的方向和导向,以便为有效开展课堂观察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认真进行课堂观察。观察人员要各司其职,记录下需要关注的内容,如学生主体学习的表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合适,落实目标的方法、措施,教学目标完成的证据等。细致的课堂观察,为课后分析评价提供了条件,为教学反思提供了有力保障。再次,组织课后会议。课堂教学完成后,被观察者和观察员要认真参加课后会议。被观察者谈谈自己的教学反思、教学感受,再根据观察人员记录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共同商讨改进的策略和方法等,进而使教学反思取得好的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9
二、课题研究的三对关键词与三大基本方向
第一对关键词是:梳理与总结。与之对应的一大方向是全面梳理活跃在当下中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方法与内容、思想与流派,为宏观上把脉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提供切实的依据。第二对关键词是:研究与推广。相应的方向是选择写作学界、作文教学界前沿的理论与体系,研发先进理论,与教学一线实践对接并推广可行方法与途径,实现科研理论向教学实践的产业化转变。第三对关键词是:创新与发展。与之对应的方向是集大家智慧,百花齐放,催生更为新鲜的作文教学新理念、新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范畴
1.作文教学目的、原则研究
新课标所制定的作文教学目标与作文教学实践距离研究,微观课时、单元、学期、学年作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及结构研究,以“自悟”为目标的作文教学目的研究。
动力学原则、先放后收原则、自悟原则、大量读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个性化原则等,从这些原则中查找最根本、最普适的规律,并进行概念的准确界定。
2.作文教学内容与过程研究
兴趣、主题、结构、语言、语感、思维、文体、技法训练与方法研究,作文过程中思维外化与内化对比研究,作文基本功构成及提高研究。
作文步骤研究,作文教学阶段整体目标、知识结构及序列安排研究。
3.作文课堂组织研究
课堂实施过程研究,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课堂结构、课堂组织形式类别、个别辅导、小课堂、大课堂等。
4.作文教学教材研究
各类(含社会培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各自适用情况分析研究,作文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应用原则研究,不同作文教材应用策略对比研究。
小学、初中、高中作文教材内容编排序列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各类相关训练的衔接研究,教材的结构、内容、容量、呈现形式研究。
5.作文教学教师研究
作文教师素养的构成研究,作文教师素养的提高途径研究,专职与非专职作文教师教学效果对比研究,不同教学风格与方法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研究。
6.作文教学资源研究
家长、学校教学资源,作家、教研机构等社会智力资源,作文教辅图书资源,作文专业报纸、杂志资源等诸多作文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开发与利用研究。
7.作文教学评价研究
作文评价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作文评价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评价的结果使用研究。作文升格的标准、方法研究。
8.现作学前沿理论与实践推广研究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与实践推广,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与实践推广,题型写作理论与实践推广。
9.传统写作及写作教学理论批判与借鉴研究
叶圣陶、张志公、吕淑湘、梁启超、朱自清、张中行等作文教学理论研究
10.现代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研究
作文教学中的左右脑协同思维的策略研究,中国人独特语言区对于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学生语言发展心理进程对写作能力的影响研究,写作思维学研究。
11.作文教学新媒体教学手段研究
作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网络时代作文教学的新特点与新方式研究,作文报刊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影响研究。
12.作文考试与日常作文训练研究
小学作文考试与学生作文心态能力发展影响研究,中考作文研究,高考作文研究,中、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的关系研究。
13.各级各类作文培训专项研究
培训的规模、教材、方法、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14.作文教学流派梳理
建国以来形成的各种作文教学与实践研究。
15.国外及港台作文教学研究
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作文教学研究。
16.读写直通策略与方法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学法的指导研究,以作文教学为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对比研究。
17.作文教学跨门类借鉴研究
其他学科对作文的影响与借鉴研究,音乐、美术、戏曲、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对作文教学的借鉴研究。
18.涵养、自悟、自修、自审、自改、内生作文动力培植研究
对学生内在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非智力因素养成的研究,自悟、自修、自审、自改能力养成研究,写作动力内在的自生长形成机制研究。
四、子课题申报条件
1.本着双向选择、自愿参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申报子课题,成立课题组。
2.子课题组负责人要有较强的作文教育教学和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原则上要求具有小教高级、中教高级、大学副教授以上职称,具备较高的科研组织指导能力。子课题组负责人必须是子课题研究的实际主持者和指导者,并在实验研究中承担实质性任务。
3.子课题组负责人所在的单位,必须领导重视,建立相应的组织系统,有完成子课题组研究任务的相应专业力量。
4.具备相对稳定的作文科研教改队伍和组织机构,并设置固定专员和总课题组定期联络,沟通、汇报工作。
5.除执行本方案的各项规定之外,还要遵照总课题组的相关要求,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五、子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培训
1.各学校在总课题研究的框架内,自主选择子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子课题选题指南见附件一)。
2.填写《中小学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表,一式四份加盖公章后交总课题组秘书处。子课题申报截止日期至_______月底(子课题申报表见附件二)。
3.由总课题组组织专家完成对参加子课题学校的资格立项审定。
4.陆续审定合格的学校统一参加总课题组召开的课题立项开题培训会议(时间及地点另外通知),届时统一颁发“十二五”科研课题立项证书及课题学习资料。
六、课题的组织管理
为了认真抓好课题研究,落实总课题与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分会秘书处《中小学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负责课题的管理工作:负责制定总课题研究方案,负责对子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审定,对研究成果进行审核;组织对子课题的研究进行指导、培训、评估、检查;由总课题组秘书处承办课题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和成果推广等活动。
本课题管理采取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总课题组依据课题进展情况组织相关的研讨、培训、交流、考察;各地区的子课题学校也可以自行组织相关活动,邀请总课题组给予指导与支持。
总课题采用公开申报、审批,分子课题研究方式,鼓励各子课题承担学校和个人以校为本,切实优化研究过程。希望研究者树立成果意识,注重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一般情况下,承担子课题研究时间为2~4年。
希望参与单位自愿给予总课题一定的研究经费支持,额度由双方协商决定。
七、《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秘书处联系方式:
曹 韧:0351-5256554 15535812691
聂艳宏:0351-4195579 13203419770
曹晓花:0351-5256564 15034062154
张东萍:0351-5256564 13754818519
附件一:《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
附件二:《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表(附表二略,该表可登陆新作文网站省略下载)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附件一: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
一、作文教学目的、原则研究
1.新课标所制定的作文教学目标与作文教学实践距离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2.微观课时/单元/学期/学年作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及结构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3.以自悟为目标的作文教学目的研究。
4.作文教学原则研究。
二、作文教学内容与过程研究
5.兴趣、主题、结构、语言、语感、思维、文体、技法等作文内容分类训练方法研究。(小学、中学)
6.学生作文基本功构成及提高研究。
7.作文教学阶段整体目标、知识结构及序列安排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三、作文课堂组织研究
8.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
9.作文课堂结构、课堂组织形式类别、个别辅导、小课堂、大课堂等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四、作文教学教材研究
10.社会作文培训教学教材特点及各自适用情况分析研究。
11.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2.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3.语文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4.作文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应用原则研究,不同作文教材应用策略对比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5.作文教材内容编排序列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6.小学、初中、高中各类作文相关训练的衔接研究。
17.作文教材的结构、内容、容量、呈现形式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五、作文教学教师研究
18.作文教师素养的构成研究,作文教师素养的提高途径研究。(小学、中学)
19.专职与非专职作文教师教学效果对比研究。(小学、中学)
20.不同教学风格与方法的教师对学生作文写作影响研究。(小学、中学)
六、作文教学资源研究
21.家长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2.学校非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3.作家、团体、教研机构等社会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4.作文教辅图书资源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5.作文专业报纸、杂志资源等诸多作文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开发与利用研究。
七、作文教学评价研究
26.作文评价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作文评价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评价的结果使用研究。
27.作文升格的标准、方法研究。
八、现作学前沿理论与实践推广研究
28.言语生命动力学作文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29.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30.题型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31. ______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九、传统写作及写作教学理论批判与借鉴研究
32.叶圣陶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3.张志公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4.吕叔湘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5.梁启超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6.朱自清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7.张中行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8.______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十、现代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研究
39.作文教学中的左右脑协同思维的策略研究,中国人独特语言区对于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
40.现代脑图研究成果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41.学生语言发展心理进程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及教学策略研究。
42.写作思维学研究。
十一、作文教学新媒体教学手段研究
43.作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44.网络时代作文教学的新特点与新方式研究。
45.各类作文报刊的优势、特点以及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影响研究。
十二、作文考试与日常作文训练研究
46.小学作文考试与学生作文心态能力发展影响研究。
47.中考作文研究。
48.高考作文研究。
49.中、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的关系研究。
十三、各级各类作文培训专项研究
50.小学作文民间培训的内容、方法、教材、规模、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51.中学作文民间培训的内容、方法、教材、规模、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十四、作文教学流派梳理
52. ______作文(法)专题研究。
十五、国外及港台作文教学研究
53.美国作文教学研究。
54.日本作文教学研究。
55.韩国作文教学研究。
56.英国作文教学研究。
57.台湾作文教学研究。
58.香港作文教学研究。
十六、读写直通策略与方法研究
59.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学法的指导研究。
60.以作文教学为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对比研究。
十七、作文教学跨门类借鉴研究
61.学科作文研究。
62.不同艺术门类对作文教学的借鉴研究。
十八、涵养、自悟、自修、自审、自改、内生作文动力培植研究
63.学生内在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非智力因素养成与作文关系的研究。
64.学生作文自悟、自修、自审、自改能力养成研究。
65.写作动力、动机内在自生长形成机制研究。
申报者可以某一地区教科研部门为单位申报区域性课题,也可以学校为单位申报学校课题,还可以个人单独申报个人课题。
上述课题供申报者参考,申报者可以结合本单位或个人的实际情况,在总课题总的研究方向的前提下,自行拟定课题进行申报。
篇10
摘 要 针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特点,文章提出在督导评价体系中引入技术管理理念,构建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质量监督
>> 基于学生评价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探索与实践 基于课程的高职教学质量校内监控与管理体系研究 构建高职院校四级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体系的探讨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AHP的电子政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究与实践 燃气管道工程质量与技术管理方法研究 民办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本科教学质量”场域中的独立学院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职类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体系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教学质量体系建设与实践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网络阅卷系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高职院校基于信息平台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 耿有权.论“四位一体”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基于教学督导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2):44-47.
③ 薛国凤.从“局外”走向“局内”――高校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6):86-90.
④ 许胜江.基于质量管理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技术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44-46.
篇11
一、引言
研究生评估类课程是解决社会、经济、工程、军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重要课程,其主要目标是培养研究生运用评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建模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课时限制,课堂内只能讲授基本的评估方法及其应用,而随着数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评估理论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对就需要研究生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总认为这是一门理论课,内容体系庞杂,数学味道较浓,不知道如何运用评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兴趣不高[1]。因此,评估类课程教学模式急需进行改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2]。传统启发式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掌握知识的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健康地发展[3]。启发式教学方法已在“软件工程与应用”、“高等数学”及法学等课程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3-5]。
针对研究生评估类课程人数少的实际情形,在传统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研究生的科研探索兴趣,而且科研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
二、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内涵与价值
1.内涵与价值。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开始之前(简称课前),将下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分配给学生相关的参考文献,要求阅读文献并撰写文献阅读报告;课中引导学员采用合作与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教师针对学员理解错的地方重点讲解,基于师生和生生互动讨论的方式完成本节课内容的讲解,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新问题,由此加深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与传统启发式教学方法相比,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特征:①提前分配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②将新知识的学习隐藏在这些问题之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新知;③问题是核心,学为主体,教为主导;④问题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拓展的一系列过程之中。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将教学内容凝练成若干直观易懂、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以这些问题为目标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避免学习的麻木性,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学生课堂学习目标明确,课堂问题讨论深入,课堂效率得以提高,同时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新知,而且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和途径。③坚持课外自主学习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师启发引导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2.设计理念。在“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始终以把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和学员认知思维过程相结合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拓展的一系列教学过程,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将新老知识联系起来,通过问题的解决揭示理论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理;以问题求解为纽带和出发点,基于师生和生生互动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对新知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案例讲解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
三、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主要步骤
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主要实施步骤如下: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课前)。设计并提出“问题”是“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关键点,因此“问题”的设计须兼顾针对性、趣味性与复杂性以及层次性。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创设与下节课学习目标相关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问题,给学生分发相关参考文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献并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已初步形成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并带着疑惑进课堂,避免学习的麻木性。(2)课代表收集归纳各个学生在文献阅读过程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以此为参考进行教学设计,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设计教学重点及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等。
2.解决问题,层层递进(课中)。(1)针对疑难问题,引导课堂讨论。教师将课前提出的问题作为课堂解决的目标,尤其重点关注学生阅读参考文献中存在的疑惑。教师以问题为驱动,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信息循环流动,思想火花不断碰撞。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与学生会发现更多更深层次的新问题,针对新问题不断进行探究,循环往复,直至解决新问题,不断加深对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培养了他们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2)课堂小结,获得新知。教师引导学员对本节课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提炼本节课的新内容和知识点,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明晰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和难点。总结的过程非常重要,是一个知识提炼与升华的过程,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知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到理性转变,培养学员能从具体问题中总结一般规律的能力和素养;其次,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但很多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答案并非唯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活跃气氛;最后,教师须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出中肯的评价和总结,针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和肯定,针对表现一般的学生要进行鼓励,总结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过程中运用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科研态度。
3.课后拓展,探索研究(课后)。针对基础一般、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只需要完成分配的作业即可;针对学有余力和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引导他们针对课中提出的创新拓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供相关文献资料,撰写科研论文,鼓励质量好的论文向高质量的期刊投稿,并作为平时成绩的加分项,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
四、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难点
1.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讲授围绕着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展开,因此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这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对课堂内容进行高度提炼和概括,提出的问题须符合以下要求:①问题目的明确,即问题的提出是为了教学目的服务的;②问题内容难度适中,过难的问题不仅会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而且挫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③“问题”的设计须兼顾针对性、趣味性与复杂性以及层次性。因此,问题的设计非常具有挑战性,其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整个课堂的实施和最终的效果
2.如何启发诱导学生也是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的难点,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这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工作,全面分析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疑惑的问题,以此为参考,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其次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难免会跑题或不解,教师要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发现新问题,对学生不明白的内容要重点讲解。
3.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以学习的课前预习和文献阅读为基础进行展开,全程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足够的学习时间,研究生一般均有充足的科研时间,因此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自主学习习惯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②课堂讲授内容可能和某些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不一致,导致部分研究生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如果问题设计恰当,如何激发那些研究方向与课程内容不一致的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小结
在分析研究生评估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传统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详细介绍了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内涵与价值、设计理念和以及主要实施步骤,最后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深入分析了在实施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时存在的难点。
参考文献:
[1]马正平.论高校开设评估课程的重要意义[J].陇东学院学报,2009,20(3):104-106.
[2]姜鸿.评估类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科学教育,2008,(03).
篇12
一般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发展性评价和奖惩性评价,采用定性、定量评价,包括专家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自评等形式。对于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国内外都在积极尝试建立健全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国外教师教学评价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步形成阶段、惩罚性评价阶段、发展性评价阶段[1]。欧美国家较早开展教师教学评价工作,并且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宝贵经验。20世纪50年代,正式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产生。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师教学评价的重点是对教师的一般教学行为进行评价,这一时期教学评价开始在各学校中得到广泛采用。90年代以后,教师教学研究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开始关注教师职业的发展性,各个高校出现了大量的教师评价模式和方法。总体而言,西方国家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从奖惩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即由他人评价的奖惩性教学评价转变为,把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结合起来、更注重教师自我评价的发展性评价方式。
国内的教师教学评价起步较晚,发端于60年代,但直到80年代以后,才有比较正式的教师教学评价。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正规化开展阶段和深入开展阶段[2]:(1)起步阶段(1984年-1990年)。此时的教师教学评价以课程评估为主,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为辅,评价内容都是依据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经验确定。(2)正规化开展阶段(1991年-1995年)。在此阶段,理论研究与评价实践并重,各高校开始以教师教学的有效行为特征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正规化的科学的教师教学评价工作。(3)深入开展阶段(1996年-至今)。在此阶段,从对教师教学评价指标的研究转向对评价本身的有效性和影响评价效果的因素研究。
从起步到现在,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得到了深入开展,教师教学评价进一步走向科学化。现行评价步骤一般为:确定评价主体―建立指标体系―评价展开阶段―评价结果的反馈[3]。不仅教师教学评价步骤逐渐规范化,而且几乎各个高校都建立了一套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在建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方面,有的学者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的评价体系,尝试构建符合本土特色的评价体系;有的学者根据高校的类型划分,建构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评价体系;有的学者按照学科划分,建构体育教师、外语教师的评价体系。
虽然现在已经有大量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但是评价体系本身存在一些缺陷。首先,评价指标不够全面,表述不清楚,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其次,评价指标权重不能有效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适用性有待考究;再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侧重于教师的显性工作,对隐性工作评价有偏差,不能真实衡量教学质量。
二、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在综合分析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其优点、结合工科高校的特点,构建工科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其框架结构如图1。
图1 工科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
由图1可知,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由教师教学水平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两部分组成。其中,教师教学水平评价占60%、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占40%。
(一)教师教学水平评价
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由学生评教、学院评价、专家评价三部分组成,权重分别为10%、10%、80%。
1.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是采用网上评价的方式,学生在期末登录教务管理系统,对本学期所有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价。近三年学生评教数据由教务处提供,之所以使用近三年的学生评教数据,是因为授课教师有可能在本学期没有授课,而且取近三年学生评教数据的平均值较科学合理。
2.专家评价
专家评价是指学校组织专家组成教学水平评价小组,采用随堂听课的形式评价教师教学情况。教学水平评价小组按照学科性质,将专家分成文科组、理科组和工科组,对应地评价文科、理科和工科教师的教学情况。采用学科分组评价机制,可以让教学评价更加全面、科学。
3.学院评价
学院评价是指学院教学团队对教师进行教学水平评价,属于同行评价。
专家评价和学院评价的内容包括以下十个方面:(1)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2)讲课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对问题的阐述深入浅出,有启发性。(4)对问题的阐述简练准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5)对课程内容娴熟,运用自如。(6)讲述内容充实,信息量大。(7)教学内容能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与新成果。(8)能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9)能调动学生情绪,课堂气氛活跃。(10)能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
(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包括教学工作量、教学改革及成果、教学培训,分值分别为45分、45分、10分。
1.教学工作量
教学工作量包括教师承担的课堂教学情况和指导研究生、本科生毕业设计、生产实习及第二课堂情况。承担的课堂教学情况又包括本科生、研究生课堂教学工作量及近三年的年均课堂教学时数。年均课堂时数不含实习及毕业论文指导。指导研究生、本科生毕业设计、生产实习及第二课堂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外的教学指导情况。
2.教学改革及成果
教学改革及成果包括教改及质量工程、教改论文、出版教材、教学获奖和教学竞赛。教改及质量工程是指已经完成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立项的项目。教改论文是指在省级及以上级别的刊物发表的有关教学改革方面的论文。出版教材是指公开或内部出版的教材。教学获奖是指国家级、省部级、校级教学相关项目的获奖情况。教学竞赛是指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的情况。
3.教学培训
教学培训是指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培训,包括参加讲座、网络培训等。
三、高校教师教学评价量表的设计
本文构建的工科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包括教师教学水平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两方面,既有显性的评价指标,又有隐性的评价指标,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建构了教学评价体系之后,需要设计评价量表,在评价实施中应用。由于教学评价体系包含两个部分,因此需要分别设计教学水平评价量表和教学工作评价量表,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教学水平评价量表(专家、同行用)
表2 教学工作评价量表
由表1可知,评价等级划分为A、B、C、D、E五级,分别对应10分、8分、6分、4分和2分。专家随堂听课评价和学院教学团队评价统一使用该表,记录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篇幅有限,表2仅是一个简表,没有列出赋分规则和二级指标的各项评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列出详细信息,便于评价。
四、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分析
本文构建的工科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参考其他高校的体系结构后,在西南石油大学的实践中反复修改形成的。评价量表提供给专家和同行教师使用,能够保障评价的一致性,减少评价者的主观意志影响。通过实践验证,这一评价体系能够适用于工科高校的教师教学评价。
该评价体系除了可以用于教学质量评价,还可以作为教师晋升的参考依据。为保障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实施,西南石油大学出台了《西南石油大学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教学评价实施办法》和《西南石油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办法》等文件。在教师晋升中,教学评价实施过程如图2。
图2 教师教学评价实施过程示意图
由图2可知,在教师晋升中,教学工作评价实施过程主要包括教师申请、学院审查及评价和学校审查及评价。(1)教师申请。每年春季学期,拟申报晋升职务教师向学院提出申请,填写《西南石油大学申报评审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教学情况表》,然后交各学院。(2)学院审查及评价。各学院对教师填写的申报表中的教学工作业绩进行真实性审查,并对申报教师进行教学工作评价。采用学院审查及评价,是为了保证教师填报信息的准确性和进行初评,筛选出不符合要求的教师。(3)学校审查及评价。学校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教师填写的申报表中的教学工作业绩进行复查,在确定申报表所填内容真实有效后,提交学校教学工作评价小组进行评价。学校成立专家组对申报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综合考察,综合确定申报教师的教学评价等级。
篇13
名师空间课堂的建立需要他们建立一套完整的优质实用、丰富易学的课程资源,并形成一体化、综合化的利用,名师空间课堂资源的建立是提高远程教育办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运用名师课堂教学技术是学校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各大院校提高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而这里的课程资源是指名师教学体系构建的一种资源库,且运用于远程开放教育和网络课堂线上线下教学的资源,它们基本上涵盖课件PPT、教案、授课大纲、影音视频、线上线下问答、虚拟实训操作等多种媒体资源,根据名师的教学过程和实训演练,就能够较完整地为学习者提供课程导学促学、教学辅导、互动交流以及和考试辅导等系列教学内容。网络课程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初步课程框架,只需根据学校制定的内容规范完成相应的内容建设,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整合即可,但是名师空间课堂构建还需要一些原则。
第一,具有目的性原则。名师空间课堂要有利于用于学校的评价体系,还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名师课堂的设计过程中,学校需给予大力支持,使他们建立的网络教学一方面要遵循学校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要对人才培养具有效果,达到这两个目的就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对于这样的目的要求能够让被学习者通过名师教学资源体系的各个环节,学习需求明了,对所学习的内容针和问题还可以进行反复训练,查漏补缺,做到有的放矢。使名师课堂不仅具有引导功能,还能促进被学习者的良性学习发展,所以目的性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具有系统性原则。名师课堂由一门或多门课程内容建设组合而成,各课程内容应该遵循该课程相应的教学逻辑关系,一门课它们既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本课程专业理论主要核心知识点和重点、难点所在,同时还要反映出实操练习的重点、难点,教学视频尤其突出该些点演练步骤。每一个实训环节由每个步骤组成,形成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理论与实操它们是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一起,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示范和学习步骤。名师空间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层次以这样的形式建立非常清晰明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使名师教学覆盖所需学习操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互形成一个题链,使学习者对该门课程有着系统化的学习进度与提升。
第三,具有可操作性原则。名师空间课堂体系的构建是为学校教学管理制定和科学管理服务的,它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广大学生和学习者能学有所成,能得到学校和社会性的广泛认可,并始终能够应用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评价体系之中。因此,名师网络课程应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它的可操作性主要是强调在学校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构建中具实际应用的效果,并且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们所要学习和收获的知识与技能财富,使名师课堂教学明确而得到较高的信誉与有用的结论。
第四,具有科学性原则。学校对名师空间课堂体系构建的管理应坚持科学性的原则,不管校方还是教师方他们所要提供的政策和教师所教学内容即必须遵循现代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现代信息化、科技化社会发展的所学需求。名师的网络课程必须能够较为真实的客观授课,内容知识点及技能技艺展示符合学生所能够吸收的资源,从而反之能使所学者对名师课堂教学效果反映具备一定的教学创新领导力水平。当然,我们认知为名师网络空间课堂是该名师必须将学术研究视角和技能本领投射到所学习者这个学习主体上,是关注学习者在认知、学习、实践中到底汲取了怎样的知识与本领?这个问题是需要他们教学的科学性,具有研究应用的价值,这样彩绘使学习者在理论与实践应用中提升专业水平。
名师空间课堂的教学发展是当下每个大学需要提倡和发扬,它有利于创新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课堂课外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与技能的培养,它能有效成立一个立体化的课程资源教学库,能使众多的爱好学习这汲取知识的养分。诚然,名师他必须具备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高超的学术境界。艺术家、名家的境界是对每一位学生和被学者学习影响之巨大,声誉之高是对一名教师课堂教学的崇高礼赞。名师也需具备一定的职业态度,要把网络空间课堂教学当成职业的一种奉献境界。在MOOC思潮的学习信息化推动下,名师网络空间课堂教学这一趋势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推进与强化。与此同时,无论在高等教育还是在在基础教育领域,我国从2012年开始,远程化教育、网络教学、翻转课堂都及其受到越来越多学习爱好这的关注,我们需要结合大学专业课程实际与学科研究实践以及人才培养需求,应该付诸行动去做好大学教育教学极具特色的名师空间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