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资文化素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广读群书,博采杂家
只读圣贤之书还不够,只读专业书以应付职业的需要也不够。圣贤书、专业书当然有读之的必需,但如果只以这些书作为自己知识的给养,它们会束缚教师的手脚与思维。要真正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要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必须“像蜜蜂采蜜那样博采杂家”,除了自己的专业书籍和典型书籍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精读、细读新的、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当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酿造出“最甜的蜜”,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品尝。
三、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
语文教师读书求“广”还不够,必须在“广”这个前提下还要求“专”。韩愈说过:“术业有专攻。”每个语文教师对文本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应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色,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俱进,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打井要打深水井。”教读外国文学,要指导学生精心品味,要学生组成外国文学兴趣小组,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学,使他们自主体味外国文学幽默而诙谐的语言特色;教读鲁迅等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语文教师要把他们的生平和作品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全方位的立体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研读鲁迅等人的作品。语文教师还要关心时事新闻,多读报刊以便及时把握时代的信息。这些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能给学生求知的心灵烙上深深的印记。
四、具有独特思考的精神
书读得多了,语文教师自然也就“聪明”了,这里的“聪明”,就是说当教师知识层次深厚以后,可以多方位地换位思考,使自己的思考更具有多边性、科学性、前瞻性,看问题入木三分,在授课时有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气势,对人类与自然、人类文化与科学规律有更深的洞悉,并把这种洞悉的方法与能力传授给学生。对教材中的词句、参考书上的观点,语文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迷信教材,不能迷信权威,要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多姿多彩的进行再创造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少一点“匠”气,多一点“灵”气,做到善于灵活的换位、求异思维,一反以往的思维定势。
五、读写结合,做学生学习的楷模
从教师的基本功来说,语文教师会写、善写是份内的事,但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语文教师才华的外在体现,也是检验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标准。从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不能要学生一味机械地模仿范文的写法。教师要辩证地看待“模仿与创新”的关系,深悟模仿必须“进得去,出得来”的要义,及时引导学生由机械模仿转到灵活模仿,再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进入独立灵活的表达阶段。教师在思想上始终要明确:模仿是起点,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才是要求。
杨朔的《荔枝蜜》这篇散文的主要特色便是借物喻人,托物抒情,有个老师在教完课文后,激发学生思考:作者由赞美蜜蜂到赞美农民,是因为他们有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相似点,你们还可以举出这样的一些例子吗?有人想到了以红烛赞老师,有人想到了以小草赞清洁工等等,其中,有一个以渡工赞老师的,看了真令人拍案叫绝!现采撷片段如下:
篇2
1.故事儿歌激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故事都很感兴趣,听故事是他们的乐事。
因此,我在教学时,经常向学生讲一些有关汉字演变流传和书法家勤学苦练的奇闻轶事,以激发他们的练字兴趣。如:“飞”字的成因;王曦之与黑池的故事、怀素蕉叶练书的故事等,使学生领略祖国文字的神奇,产生浓厚的写字兴趣。除了故事以外,儿歌、比喻也是好方法。如:“三点水这样写,上点下提一直线,半点突出才好看”;“横”像小扁担,“撇”像扫把,“捺”像刀,“点”像小雨点,“竖”有时像针有时像露珠等比喻生动、形象。加上教师的示范,学生亲眼看到了起笔、行笔、收尾的全过程,化难为易,写字的积极性也大为提高。
2.演示讲解激趣
汉字,无论是笔画还是构造都具有美感。教学中,教师可将直观演示与生动讲解相结合,使学生既感兴趣,又乐于接受。比如:我在教学基本笔画“乙”时,用纸蒙在投影器上,用简笔画先画一只浮于水面上的大白鹅,再示范书写“乙”,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乙”与悠然自得的大白鹅之间的相似之处,这样变静为动,使学生感到趣味盎然。另外,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或微机设计汉字拆拼练习,把汉字分成部件,学生自由拼摆,比一比谁拼摆得最匀称、最美观。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准笔画或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把字写匀称。
3.鼓励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学中,我坚持做到多表扬、多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树立写好字的信心。特别是对字写得差的学生,巡视时,轻轻的一句,“你今天的字写得真漂亮!”学生十分激动,自始至终地把这次练字写好;“××写字姿势真不错!”全班学生会齐刷刷地调整自己的写字姿势。对学生作业中某个写得好的字我常以红圈示褒;对某一行写得好的,就在旁边打个小“”,画个苹果、笑脸等……微不足道的举动能使学生的写字兴趣倍增,学习
情绪高涨。
二、活练筋骨
常言道:“字无百日功。”练字是持久战,写字不可能速成,良好的写字技能的获得离不开扎实的写字训练,训练是学生提高写字水平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长期刻苦有效的训练,才能真正掌握汉字的结构、规律和书写技巧,从而达到“心手相应”的境界。
1.练“姿”
“姿”即“姿势”,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能保证书写自如,减轻疲劳,提高书写水平,而且还能促进少年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预防近视、斜视、脊椎弯曲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写字姿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字时身体的姿势;二是握笔的姿势。身体姿势为:头正、身直、臂开、足安;握笔姿势为:眼睛离纸一尺、身体离桌子一拳、握笔的手离开笔尖一寸。良好的执笔方法必须从小培养,否则,一旦形成习惯,纠正起来就很困难。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坐姿不正,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没有把握好手离笔尖距离的影响。在这当中,“握笔的手离开笔尖一寸”是关键,由于小学生年龄、身体等方面的差异,要他们一律做到“握笔离笔尖一寸”,既不科学,也不现实。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握笔的姿势呢?教学中我发现,现在小学生多用摇笔机削铅笔,削好的铅笔笔头约2.5厘米,手指握在靠近笔头处刚好,这种握笔方法学生易接受也易掌握,写字姿势有了很大改观。
2.练“眼”
所谓练“眼”,就是当学生提笔写字前,对所写的字进行观察、分析,学会临习,学会看帖、读帖,从真正意义上进行模仿。模仿需要发现范字的基本特点和内在规律,包括字的笔画、间架结构以及章法气势,因而必先作一番细致的观察分析,心领神会,潜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锻炼视觉记忆,其目的就是“意在笔先”,进行有意训练、有效训练。教学时,充分发挥教科书上的笔顺表和生字表的作用,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笔顺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准哪一笔在横中线上,哪一笔在竖中线上,合体字各部分的大小、高矮、宽窄,让学生对整个字的结构有个初步的印象,不至于看一笔写一笔。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自然就会手随眼高,眼使手灵,心手相应,锻炼了视觉记忆,丰富积累和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潜移默化中练就了一双“思考的眼睛”。
3.练“手”
练手即用手练习书写,包括教师讲解时学生的书空练习。只有反复练习,才能熟练地把握书写动作,掌握汉字的结构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理想效果。在基本笔画教学中,重视笔画的提按、徐疾、转折、停顿、藏露等技法练习,为规范字书写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具体教学中,笔画和结构同步进行,但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因教学目的不同,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对初学写字的低年级小学生,入门先进行基本笔画的教学,结合较为简单的范字,进行巩固练习。如:教学笔画“横”时,可举例范字“一、二、三、土”等,并可以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把笔画书写的方法寓于节奏训练中,编成顺口溜。如:写“横”时,“落笔轻,行笔畅,收笔回”;写竖时,“起笔重,行笔畅,收笔提”等。然后进行偏旁、结构的教学,此阶段以结构讲解为主,笔画讲解为辅。教学中,可通过书空、描红、仿影、临帖等长期反复地训练,最后达到“入体”,这是继承我国传统的习书的好方法。它要求学生自己在习书的过程中多用眼去观察,多用心去发现,眼、心、手并用,引导学生先动眼,后动笔,整个过程必动心,达到“形人心通”,在模仿中逐步发现规律,学会迁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写字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增长知识。学生通过长期的写字训练,可以受到美的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坚毅意志、审美观念和一丝不苟、爱好整洁等良好习惯,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
篇3
所谓综合型英语教师是指具备良好的文化、品德、心理和能力四个方面素质的英语教师,其中科学文化素质又是中学教师从事教学最基本的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包括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广博的基础知识是综合型教师的基础,它主要涉及的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当然,精深的专业知识是核心,是教师履行职责的基本条件。综合型教师的文化素质必须具备综合性、创新性和前沿性。
二、为什么要成为综合型英语教师
最新教育理论认为中学各学科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的文化有机体,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学科,不仅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而且也是获取和沟通信息、掌握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工具。
1、英语学科的性质及实践所决定的
英语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社会、人文等方面,也表现在学习和运用自然科学上。在教学科普文章时离不开自然科学内容。有些老师就会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有些教师无所适从,常识性错误百出。
2、顺应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世界各国,对于综合型教师的特点、内涵、培养任务、方式都在积极探索,并提供了宝贵经验。他们把这种新型教师称这“通识型教师”、“创造型教师”,要求教师从“学科知识型”向“素质全面型”转变。
3、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
教师本身也是教育的产物。传统的教育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要实现教师个性完善和发展就必须跳出原有单一学科知识狭小圈子的束缚,去涉猎更多更广泛的知识技能去创造更辉煌的人生。对我们英语教师更显得重要。其实英语学科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视野思维和知识能力。
4、顺应了时代对人需求的发展
中国对人才已经历了“专门性人才——通才”两个阶段,综合型人才的出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也是人本思想的体现,时代要求具有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的人,必然是由专才和通才复合的综合型人才。综合型人才的教育必然依靠综合型的教师。
三、怎样成为综合型英语教师
1、学习相关理论和树立新的观念
综合能力培养要求教师转变理念,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益。
(1)学习“主体理论”。
“主体理论”告诉我们,要按照教育的主体地位,就是说要按照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来从事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要按照综合能力培养的原则、方法、途径来进行,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受或尽量减少外在的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2)学习一些科学史的内容。
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在其发展的历程中,都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发明、创新的理论、观点,这些都是许多学者、科学家、发明家们的工作成果,也是他们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前人的工作既是教师的榜样,也是教学的内容,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2、培养教师的广阔视野
综合能力培养还要求教师有广阔的知识背景。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教师要求对本学科领域里的新的发现、成就、科技成果,以及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实例、趣闻逸事、科学家的生平、事迹……,都要有所了解。
(1)跨学科听课。
a、打破学科界限,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传统分科教学,只要求学科教师把本学科的知识讲清楚,讲透彻就行了,这就造成学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差等弊端。
b、“学科差异”,拓宽了交流与协作的渠道。
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个人努力的目标。“学科差异”的交流合作打破了同学科教师的局限性,取得良好的交流效果。
(2)网络中接受信息。
我们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此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新一代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3、要不断积累和总结并树立成果意识
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除了有教育理论、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外,还应有多方面的积累。此外,在积累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树立成果意识,要把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综合能力培养的工作,都当成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来对待。
(1)年级组之问的沙龙活动。
高明的学习者,懂得向别人学习和同别人一道学,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我曾经在“博学众长、资源共享”的理念下,组织各年级的“沙龙”活动,探讨当前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经过一年的实践活动,证明英语教师通过学术“沙龙”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的学术研讨,既满足了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又使他们更加重视新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并通过学习、研究、探索,自觉地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科教学质的飞跃!
(2)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3)关注边缘的新兴学科知识。
篇4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1985年,美国学者提奥多尔·拉维特(Theodre Levitt)首次提出了“全球化”的概念,用来说明全球经济的发展变化,“全球化”一词就被广泛地引用到各领域,这一概念涉及到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去解释它,理解它,给其定义也不同。尽管众说纷纭,但全球化是一种社会进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进程,不是一种社会状态。既不由人的意志决定,更不是人力所能改变成为一种共识。全球化并不仅限于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全球化也许发展得最快最明显。关于文化全球化的争论集中在文化形式和文化同异质两方面。以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者提出了“对我们许多人而言(特别是在文学和文化领域工作的人),文化是界定全球化的真正核心”[1]他的全球化研究是以文化为中心的,认为全球化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政治等层面,文化领域中的全球化现象更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和研究。约翰·汤姆林森也认为文化是全球化的中心,他指出:“全球化处于现代化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2]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David Held)也认为:“最直接感受到和经历的全球化形式是文化全球化。”[3]经济与文化是一个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有机整体,物质产品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全球性发展,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它首先是一个文化问题,全球化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联系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2.文化自觉与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
2.1 对文化自觉的认识
1997年,著名学者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针对几千人的小民族的生存问题而思的结果。先生的“文化自觉”来自于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现实诉求,他对此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4]他认为一个“人口较少民族”乃至中华民族在面对较快发展的世界,如何从文化转型上,求得生存和发展,是一个“文化自觉”的问题。他明确指出:“‘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可以从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5]
文化自觉的涵义包含着“文化”和“自觉”这两个相关概念,“文化”和“自觉”通常不是在一个层面上的概念描述,从先生文化自觉的原生意蕴,我们可以将文化自觉辩证性地认为文化自觉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观点,一种自觉接受、主动追求和自觉践行的理性态度和文化意识,而且是一种批判、扬弃、超越和创新的实践过程,一种文化价值选择和建构过程中的文化活动和价值取向,所以,文化自觉既是一种文化意识,又是一种文化价值观,更是一种文化实践论。
2.2 文化自觉与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关系
2.2.1 文化自觉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本质要求
教育和文化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化是教育的根基和起点,离开了文化,任何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素养教育本质上就是文化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相互激荡,不断交流、交融与交锋,大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文化观等意识形态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不少高校大学生中,出现了过于功利的“理想真空”,漠视善良和高尚行为的“精神贫血”和缺乏社会公德的“价值悬浮”等不良现象,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往往会使大学生对信息文化缺少理性分析,这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培育出能够随时获取和利用所需要信息的人,而且要自觉培养出具有牢固的民族文化素养,除了传承文化知识的,还要有较强的文化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自觉“推陈出新”和“广纳百川”,学习和创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树立文化自尊,推动社会的进步的新型人才。
2.2.2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是实现文化自觉路径之一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精神,是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载体的高等学校所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是知识、文化、思想等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集散中心,对信息进行整序、开发、挖掘、加工和利用,为用户提供各种知识和信息服务,拥有由多层次、多学科门类、多种专业人才集合的信息工作团队,拥有信息化网络技术与设备、还有庄重典雅、书香四溢的文化环境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图书馆理应成为文化自觉的引领者,成为培养文化自觉精神的建设高地。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个性化的教育模式是实施文化自觉的重要路径,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教育不仅仅面对高校学生,还要面对高校教师、馆员、教师和馆员合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这些模式为高校图书馆培育文化自觉提供了便捷路径。
3.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文化自觉之构建
3.1 提高信息素养教育者的文化自觉意识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图书馆文化自觉可以理解为图书馆馆员尤其是承担信息素养教育者对文化有“自知之明”,对文化发展趋势和社会责任的主动把握和选择,信息素养教育者的文化自觉应该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文化认知上的自觉,主要指对文化在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所处的地位、作用、意义等具有高度清醒的认识;二是在文化行动上的自觉,主要指对当前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文化自觉的建设、发展、规划等具有高度清醒的认识;三是在文化方向上的自觉,主要指对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文化自觉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愿景、发展目的等具有高度清醒的认识;四是在文化价值评价上的自觉,主要是指以文化为核心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性标准。这四个层面的自觉,紧密相联、逻辑发展、互为支撑。
提高信息素养教育者的文化自觉意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馆员文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水平。高校图书馆承担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任务,因此,作为图书馆的信息教育者更应具备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自觉承担文化自觉教育的职能,了解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强化文化自觉意识。二是培养发展意识,图书馆不仅是知识获取的地方,而且是知识发现、知识进步和知识创新的土壤。高校图书馆馆员要以发展的眼光来从大量信息中获得有效的、新颖的、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和最终可理解知识,坚持文化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反思意识是文化自觉意识的核心本质体现。曾指出,文化自觉的含义应该包括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往往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高校图书馆要通过文化反思的力量的引导教学,彰显文化的感染力,凝聚馆员的文化归属感,通过文化反省的途径来认识旧文化的没落和新文化的产生的必然趋势,并在教学中自觉引导学生主动创新,共同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培养学生具有全球化的开放的文化视野。
3.2 改革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增加信息素养教育的文化内涵
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是从文献检索课程发展而来,大部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承担者是图书馆员或信息专业教师,教育形式采用图书馆专题培训、新生导航、定期与不定期讲座、公选课等通识教育基本形式,主要通过面授教学,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教学内容多侧重于技术层面的信息和计算机知识。这种只见“器”不见“文”的信息素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新型人材应当是具有全面而坚实的文化基础,能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结构,能与人合作共事,富有创造性和应变能力并具有文化品质的一代新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前景应该是文化工作者和信息专业教师合作承担教学任务,通识教育和整合教育相结合,(整合式信息素养教育是把信息素养教学整合到专业课程教授中,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单纯地在专业教学中介绍某种资源或用法,或者是在信息素养教学中举一些专业性的例子)采用多种实地授课、在线授课、远程学习、与专业课教师结合、学科馆员支持学生自学的教育形式,教学内容不仅注重技术成面的各论,而且增加意识层面、知识层面和文化层面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建立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及文化反思和创新等多纬度的素养评价体系。
3.3 明确高校图书馆的新使命,建立文化共享交流空间
诚然,高校图书馆的使命有参与教学和科研,提供资源与服务、支持学校使命等方面,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与思想不断交织与融合,高校图书馆应自觉成为传承文化的和创新文化的引领者,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深刻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打造属于特色的文化品牌,创造适应时展要求的先进文化,文化自觉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担当。在中国,从事信息素养教育和研究的主要是教育界和图书情报界,相互之间没有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造成了在信息素养教育和研究中力量分散、宣传能力缺乏成效的现状,重复研究的现象较多,受到特定范围的局限,许多研究盲点还未关注,研究视野不够广阔,而国外图书馆界非常注重与各行各业的合作交流,例如:1990年,美国成立了由75个部门组成的名为信息素养论坛(the National For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简称NFIL)的组织,这是一个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的合作交流组织,政府部门也参与其中的全美信息素养论坛,其宗旨为提高全球和全美的信息素养意识,鼓励各种获得信息素养活动的开展。因此,加强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界与文化各界的沟通与协作,随时把握文化和教育的发展的大趋势,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共享交流空间在素养教育中守望文化的麦田,寻找文化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王逢振译.论全球化的影响[J].与现实,2001.
[2][英]约翰·汤姆林森,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3][英]戴维·赫尔德.杨雪东译.全球大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56.
[4].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篇5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起源于战后的德国,是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为双元制学徒,他们既能在学校里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也有机会到企业一线进行技术能力培训,这种培养模式推进了产教融合,适应了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缩短了育人单位与用人单位,即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我国高职院校也得到极大的认可,并被推广开来。
1.加强中德双元制学徒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我校中德培训中心十年前开始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培训模式,为舍弗勒、配伟奥、肖特等德资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毕业生,目前这些学生已经由当初的学徒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近年来,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学徒毕业后违约跳槽;有的学徒专业技能较高,但在遵守公司规章制度方面给公司带来一些麻烦,等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双元制教育培养学徒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必须加强职业素养教育,立德树人,让学徒全面发展。
2.有关职业素养
中国知网认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概括地说,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技能和其他一切跟职业有关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本文主要讨论职业技能以外的其他跟职业有关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英语称为career quotient,简称CQ,汉语译成“职商”,它与智商、情商一样,逐渐成为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指标,决定一个人职业甚至事业的成败。
3.加强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
很多中德双元制学徒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会感到困惑:做同样的工作,为什么我没有正式员工的工资高?为什么总让我做没有技术含量的简单工作?而企业方面也有困惑:如此简单的工作,为什么不良率那么高?好容易培养的学徒说跳槽就跳槽,值得花那么多精力去培养吗?出现这些矛盾,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学徒所具备的职业素养与企业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要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刻不容缓。
3.1加强双元制学徒的双重角色意识。
中德双元制学徒不同于普通在校学生,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培养方式。普通高职学生的培养方式一般是“2+1”,或者是“2.5+0.5”。而中德双元制学徒是工学交替,即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企业的生产实践交替进行,融为一体,这样更利于及时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总结提升实践技能。
其二,就业方向。普通高职学生就业方向基本在最后一年或半年的毕业实习中逐渐确定下来,而中德双元制学徒在进校之初就通过企业参观、宣讲会等一系列活动,逐步了解将来要加入的企业,并在双向选择之后签订学校、企业和双元制学徒三方协议,在第一学年就确定了毕业后的就职企业。
因此,中德双元制学徒具备在校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角色。需强化学生的双重角色意识,让他们看到自己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学徒,要把这两种角色都扮演好。作为学生,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按计划完成考级考证,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作为学徒,要遵循企业员工守则,主动向师傅请教,钻研生产实践,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3.2加强双元制学徒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也叫职业规划,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给他的定义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对中德双元制学徒来说,从一年级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之后,就要进行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了解企业的需求,分析自己的优劣势,确定努力的方向及具体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首先,了解企业需求,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并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应对策略。
其次,根据应对策略,确定努力方向,并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包括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在每一时期的规划中,又包括了学业规划,成长规划和实践规划等方面。
最后,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有相对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做指导,学徒在每个阶段都有了清晰可见的具体目标,就能够把公司交待的任务做好,逐步打好基础,有计划地向着下一个职业目标迈进,最终实现职业理想,不会再迷失职业方向,或者漫无目的地跳槽。
3.3加强双元制学徒的企业文化熏陶。
中德双元制学徒在校期间就定期进入德资企业进行实习,亲身感受企业的真实环境。太仓素来有“云笾乡”的称号,很多德资企业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提高学徒的职业素养,就要充分利用这一优质资源,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
以舍弗勒公司为例,舍弗勒集团是德国和欧洲最大的家族企业集团之一。舍弗勒航空轴承(太仓)有限公司尊崇“踏实、拼搏、责任”的企业精神,并以诚信、共赢、开创经营理念,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以全新的管理模式,完善的技术,周到的服务,卓越的品质为生存根本,始终坚持用户至上,用心服务于客户,坚持用自己的服务去打动客户。学校通过带领学生现场参观、邀请企业导师到校授课、组织新老学徒交流、安排企业实习等方式,让学徒们耳濡目染舍弗勒特有的企业精神,并使之逐渐内化,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踏实拼搏,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4.结语
2014年,《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建立现代学徒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可见,对双元制学徒来说,优秀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职业技能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只有校企联合,培养双元制学徒职业技能的同时,不断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中德双元制学徒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侯彦博.高职学院学生职业素养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职业教育[J],2014.12
篇6
一、高教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高校教师专业素养是指高校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调整和处理与同事、与学生、与领导、与社会、与工作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观念和行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包含普通常识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科知识;专业技能即指高校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技巧和能力,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应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的素养;能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素养;具有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能力的素养。
二、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必要性
1、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社会地位的提升,实现荣誉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教育环境的变迁,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如果高校教师一成不变、不思进取,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就很难化被动为主动,无法理清教学和科研的思路和方法,难以明确教学和科研的目标,最终将被时代所淘汰。所以,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进而优化个人的职业生涯,提升社会地位,实现荣誉感。
2、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
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最为重要的资源,其自身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办学质量。在经济、政治、思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的不断增多,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展,高校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已发生变化,从从前的“春蚕”、“蜡烛”、“园丁”到现在的“简单执教”、随意的“拿来主义”、“现世俗化”,已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分析原因,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和缺失。所以,教师只有也唯有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促进高校事业更快发展。
三、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
首先,学习和思考是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树立终身学习观,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优化自己的思维、激发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素养。其次,完善的培训制度是手段,各高校应制定必要的培训制度和措施,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体制。
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以后,他就会关心自己所获得的报酬,并且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所以,无论是何种方式和动因促进高校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最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提升专业素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归集到提高教师收入多少的问题上来。教师收入的多少又在于有一个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其中分配方案的基础性、核心性问题在于工资结构的设计。
四、绩效工资改革的现实背景及现状
2006年7月1日,人事部、财政部推出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开始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指明了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并决定2010年1月1日起在事业单位中执行绩效工资。江苏省人社厅和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省直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的通知》(苏人社发〔2012〕142号)、《关于省直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苏人社发〔2012〕154号)文件。根据这些文件的相关精神,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的绩效工资部分作为此次工资制度的重要内容正在事业单位逐步分步进行,高等院校是此次绩效工资改革的重点单位之一。
五、绩效工资的基本内涵及框架
绩效工资,是以人为中心,以岗位设置为基础,以绩效考核为手段,以提高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为目的,根据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社会服务量以及其他各种业绩作为分配要素来进行分配的工资制度。我们可以运用绩效工资结构比例的调整对教职工个人努力道路的导向作用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激发教师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创新能力。根据文件规定,绩效工资由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组成。基础性绩效工资是国家或者省市以文件的形式直接给予的标准,而奖励性绩效工资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由各高校自行制定方案进行实施。
基本上,各高校制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框架为基本津贴、目标津贴、业绩津贴等部分。基本津贴:依据本人聘任的岗位确定,体现个人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担负的责任;目标津贴:依据各学院、各部门完成目标的情况和目标考核的结果进行分配,体现各学院、各部门的综合实力;业绩津贴:依据个人教学科研工作的成果、承担的教学科研项目确定。基本津贴及业绩津贴的影响因素及权重如表1所示。
六、设计促进教职工专业素养发展的绩效工资结构
二级学院对教职工的具体情况更为了解,更清楚用何种方法、手段更为有效地激励教职工素养的提升,能做到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灵活变通。因此决定了我们在做奖励性绩效工资设计时,应实施打包二次分配,根据各种影响因素所占的比重,及各二级学院业绩在全校业绩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如何打包。然后由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总的指导原则及各二级学院的具体情况自行制定科学、合理、公平、体现绩效的二次分配方案,报学校审核并批准后按二次分配方案实施分配。
根据各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及学校发展的侧重点、大学科研程度和研究生的拥有量等,我们可以将各高校划分为教学型高校、科研型高校和综合性高校。教学型高校比较侧重于教学,是以基础学科的教育为主,且多以本科教育为重点,需要应用型技能人才,着重教学能力。因此我们在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时,应提高教学工作所占的权重即X4、X5。通过收入分配的导向作用,使教职工努力的方向与学校发展相一致,致力于教学能力的发展;研究型学校与普通院校相比,研究型大学较侧重于学术研究,同时兼顾教学,需要学术型研究人才,看重科研能力。因此我们在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时,应提高科研工作所占的权重即X6,通过收入分配的导向作用,使教职工致力于科研能力的发展;综合型学校实施多学科均衡发展策略,专业覆盖面广,但也有各自的优势专业。人才培养应该致力于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具有一定的复合知识,有开拓精神和研究潜力,以技术开发,技术应用为主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并重,因此我们在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时,应合理并重地分配教学工作X4、X5和科研工作所占的比重X6,来引导教职工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发展齐驾并驱。
教师专业素养中不光包含专业知识、理论知识、教育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显性知识、显性素养,还包含很难被清楚地识别和分享的隐形知识、隐形素养。隐形素养不易表达、结果分散、逻辑混乱、稍纵即逝。如想隐形知识、隐形素养转化显性知识、显性素养,化分散为聚集,化混乱为秩序,抓住机遇,把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到最显著面,这就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如何激励教师愿意花费这个时间和精力来化隐性为显性是个重点和难点。从绩效工资结果设计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奖励性绩效工资中挪出一块来专门用于此项的奖励。
【参考文献】
篇7
2.本着事业的发展与教师收入同步提升的原则。
二、工资结构与标准:
(一)幼儿园教师工资实行结构工资制,由基本工资和考核工资组成。基本工资由基础工资、岗位津贴、学历补贴、教师资格补贴、教龄津贴组成;考核工资由基本工作量、浮动工作量、月绩考核工资组成。
(二)工资组成:
1.基本工资:
(1)基础工资:工作5年内的教师基础工资750元,每增加5年工龄,工资增长40元。
(2)岗位津贴:根据省优质幼儿园保教队伍设置要求及我镇各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师、班主任、中层管理人员(安全办主任、总务财务人员、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保健人员)、副园长、园长岗位。岗位津贴分别为教师150元、班主任200元、中层管理人员300元、副园长400元、正园长550元。
(3)学历补贴:本着鼓励教师不断学习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和文化素养,学历补贴分别为中专学历每月补贴100元、大专学历每月补贴120元、本科学历每月补贴150元。
(4)教师资格补贴:根据省幼儿园教师资格要求,激励教师尽快取得合法的教师资格,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业务素养,对已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的教师每月补贴200元。
(5)教龄津贴:工作3年内不享受教龄工资,满3年30元,每增加1年加10元。
2.考核工资:
(1)基本工作量:每月350元。
(2)浮动工作量:班级人数在省规定的班额数内的每月50元,超过规定班额的,分别按小小班15元/人、小班12元/人、中班10/人、大班8元/人计算,园长按全员浮动工作量的平均数计算。原则上班级人数不得超过额定人数的20%。
(3)月绩考核工资:每月300元。
三、工资晋升机制:
篇8
1.私立幼儿园招聘门槛不高,多数聘用非本专业教师
第一,现阶段,私立幼儿园招聘教师的主要来源有三方面:(1)私立幼儿园向社会招聘时,多数招聘下岗人员,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和少数大专毕业生。(2)部分教师是公办幼儿园或当地中小学退休的老教师。(3)还有一部分为办园者或合伙人,投资者的家人、亲戚、朋友等。第二,私立幼儿园多数聘用非本专业教师,教师本身素质不高。由于私立幼儿园的招聘门槛低,以盈利为目的。幼儿教师工资普遍不高,各方面社会保障不完善,很难转档落户,这样一些专业教师在择业时很少选择私立幼儿园。而私立幼儿园在中国幼儿园占大部分,教师需求量大,面对社会招聘只能招聘非专业的教师,这就导致私立幼儿园的师德师风降低,从而影响幼儿园的教育水平,也是近年来私立幼儿园频频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2.私立幼儿园薪资低
由于私立幼儿园投资主体单一,办园经费不高,经费的主要来源除了投资者的资金外,多数依靠幼儿的保教费用。政府给予的经济扶持又很少,使私立幼儿园的经费紧张,不得不缩减聘用教师的费用。多数私立幼儿园的教师工资低,其工资不以教师执教年龄的增长和教师的优秀表现而有所增加,甚至有的教师工资从未增长过。部分私立幼儿园社会保障制度没有真正落实,私立幼儿园教师没有社会保障,教师对工作热情不高产生职业倦怠。由于收礼导致教师对幼儿的不公平对待,使幼儿接受不良的教导与影响。
3.私立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不高
社会对私立幼儿园重视不足,导致私立幼儿园幼儿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地位最低,一些人认为教导幼儿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知识、道德修养、专业知识,任何一个有些文化的人都可以担任,这也成了私立幼儿园教育落后的原因。现阶段国家提高了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学前教育人员的专业培养,但目前中国处于调整期,各项政策未完善,导致部分私立幼儿园依旧保持原有的教育方式,聘用教师条件低,使非专业的教师仍保持自己对幼儿教师的认识,教师自身没有感觉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与使命感,导致其职业倦怠,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个人素养,影响教师的师德师风。不良的师德师风很难赢得家长的认可,导致家长对教师的偏见,从而导致私立幼儿园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降低,很难聘用优秀教师,留住优秀人才。
4.私立幼儿园管理不严,管理体系不健全
私立幼儿园管理者多数为幼儿园的投资者人、合伙人,创办人。这些人中很少有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也很少有私立幼儿园聘用专业的幼儿园管理者,而这些非专业人员对幼儿教师的认识不足,导致幼儿园的管理体系不健全,没有完善的园规,没有好的领导者引领教师,对教师的工作没有及时监督,对教师的奖惩不明确、不及时,对教师的管理不完善。私立幼儿园的教师很难转档落户、评定职称,出去学习培训,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部分教师丧失工作热情,影响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5.国家对私立幼儿园监管力度不强
目前,大部分地方行政部门未能设立专门的幼儿园管理机构,聘用专职的幼教管理人员,私立幼儿园基本上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盲区。这样容易造成相关部门管理不到位,管理不及时。各部门分工不明确,互相监管力度低,导致有的部门只负责收费发证,缺乏过程监督,致使一些无办学资质者乘虚而入。
三、私立幼儿园师德师风的改进策略
1.提高私立幼儿园教师准入园门槛,招收专业人员
第一,私立幼儿园不应和过去一样要求聘用教师,要统一进行面试考核,要求应聘者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要求教师自身素养要高,做好为人师表的榜样。私立幼儿园应改变以往聘用教师的来源,要从专业学校毕业的学前教育人员中聘用品德良好的教师,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教师师德师风的问题。第二,招收专业学前教育工作者承担幼儿的教育工作。在私立幼儿园提高招收标准,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同时,应大量聘用专业教师承担幼儿的教育工作。因为专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经过专业的学习,能更好地教育幼儿,从身体、心理、智力等多方面教育幼儿。经过专业的培训,教师的专业素养高,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这样可以改善和提高幼儿园的整体文化素养及教师的师德师风。
2.提高私立幼儿园教师薪资
私立幼儿园教师工资、社会福利待遇不高。很难招聘有资质的优秀教师,所以私立幼儿园应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聘用专业的学前教育教师。对优秀教师给予奖励,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加强教师的责任感,降低教师的流动性。
3.提升私立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
私立幼儿园多数不能接收教师档案,使一些教师不能在当地安家落户,从而使教师的流动性高。私立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很低,私立幼儿教师很少有机会出去学习,给予幼儿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福利待遇,使教师可以接档落户,从而使专业教师愿意到私立幼儿园工作,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4.健全幼儿园的管理体系
私立幼儿园投资者应聘用专业的管理人才,对幼儿园进行整体改革,设定有利于幼儿园发展的园规,加大管理力度,赏罚分明,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
篇9
1.定位。我校秉执“立足广州,根植社区”的办学理念,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社区服务教学”模块,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单独开设《专业社区服务与文化实践》的实践课程。该课程是在会计专业学生修习完四学期的专业课程之后,对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检验,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综合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核算、分析、检查三大核心能力;也是引导学生以较强的人文素养,践行专业服务社区、造福社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目标。本课程以学生团队进入社区,开展服务的工作过程为依托,通过任务驱动型的项目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核心专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社区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的服务风尚,并积极促进学生形成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合作的良好品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最终达到对学生可持续学习和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详见表1。
附:表1 《专业社区服务与文化实践》课程目标(略)
二、课程实践活动与内容
1.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总课时为9课时,以活动形式来组织,共有开设五个活动(见表2),具体实施时,各班分小组(每组6至7人),每组选其中一个活动完成。
附:表2 专业社区服务实践活动(略)
2.实践活动内容设计。《专业社区服务与文化实践》课程将开展五个活动,五个活动有各自的要求与实践内容:一是伪钞怎么辨活动。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币的管理制度,掌握人民币的真伪辨别及点钞等专业知识与技术,具体实践内容包括专业服务方案设计、货币文化宣传展示、点钞技能服务、辨钞技能服务。二是银行服务知多点活动。要求学生了解银行业务内容,了解个人、家庭理财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具体实践内容包括专业服务方案设计、家庭银行存款存储知识分享、银行票据认知服务、银行卡保管与使用释疑、房贷知识服务。三是家庭账怎么记活动。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家庭日常收支的内容,熟悉和掌握家庭收支的记录方法及记录的重点、难点内容,了解和掌握家庭日常收支的内容以及记录方法,具体实践内容包括专业服务方案设计、家庭记账服务。四是个人工资怎么算活动。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劳动合同法中劳动报酬的相关内容,熟悉掌握个人工资的计算方法、个人所得税计算技术、代扣代缴项目内容及金额确定方法。五是企业报表教你读活动。要求了解并掌握财务报表的内容及编制技术、财务分析内容及技术,具体实践活动内容包括专业服务方案设计、企业报表认知服务、企业财务指标解读。
三、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课程结合实践活动内容,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考核为主,占比80%,重在考察活动过程,包括人文素养(10%)、服务方案设计(20%)、专业服务实践(50%);人文素养方面,考核维度包括出勤、服务过程表现,遵守纪律情况;服务方案设计,考核维度有方案内容、合理性、可行性,展板、宣传海报内容及设计;专业服务实践的维度包括专业知识解释与展示、专业技能展示与指导;小组团队精神,服务对象评价;形成性考核中,主要是从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团队精神方面给出评价,并且以服务效果为目标,把第三方服务对象的评价放在前面,由社区人员给活动小组、成员打分,占到形成性考核成绩的一半分值,在人文、专业素养中均有体现。终结性评价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反思与提升,要求学生在活动结束后,总结收获与不足,完成活动报告。提交报告,组间交换评阅与讨论,活动指导老师参与交流,并作启发性提问,深化反思,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提升专业能力的目的。
篇10
(一)关于班级职场化管理的内涵。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中,推行班级职场化管理,促进校企文化融合,让班级管理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元素,是中职德育的新趋势。班级职场化管理在学术界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主要思路是一致的,就是将班级管理的各要素精细化,将班级管理各制度企业化,营造造班级职场氛围,确立班级发展目标,树立班级企业精神,让学生在职场环境的熏陶下主动参与职场体验,实现校园与职场的无缝对接,以求完成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变,成为具有现代企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的当代中职生。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将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和现代企业运作模式相结合,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校企文化融合的课题,它会发展成为职业学校最有生命力的班级管理模式,同时与传统单一的班级管理模式相比,它又可百花齐放,彰显职业教育的创造力和为企业服务的精神。
(二)班级职场化管理的必要性。
1.从学生角度看,班级职场化管理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
我国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整体水平不高,缺乏职业教育特色,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实践表明,班级职场化管理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有力手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引入职场化管理是中职生提前适应企业环境的需要。中职生社会经验不足,在面对竞争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往往出现不自信、与人沟通困难、适应能力偏低等现象,在进入企业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用于适应环境,难以符合当今企业的用人要求,所以我们要在学校以企业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让他们积累比同龄人更丰富的职场经验。(2)引入职场化管理是中职生调适职业性格的需要。中职生的性格缺乏坚韧性,比较自由散漫,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性格急躁易情绪化,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保持良好心态。所以,我们要在学校就让学生体会到职业性格的重要性,形成比同龄人更成熟的心态。(3)引入职场化管理是中职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中职生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而企业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班级管理手段,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从而激发学生自我管理和成长的欲望。同时中职生的主观意识正在逐渐成形,由于个体差异性而导致个性化发展的特性不断加剧,企业化管理正好迎合他们个性化成长的需要,开发学生的潜力。
2.从班主任角度看,班级职场化管理是创新班级管理模式的需要。
一方面传统班级管理模式面临瓶颈,无法适应校企合作的需要,不利于培养具有职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另一方面如今中职学生难管难教,班主任工作没成就感,挫伤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急需新的动力。通过班级职场化管理,企业得到对口人才,学生获得新的成长路径,班主任的改革创新欲望得到激发。从目前看,各地学校因地域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因专业不同、因校企合作模式不同、因就业需求不同、因学生素质不同、因办学实力不同等多种因素而衍生出多种多样的班级职场化管理模式。从时间上看,有的班级全程职场化管理,有的班级到了毕业前才实行职场化管理,有的班级阶段性尝试;从深度看,有的班级管理制度全面职场化,大部分班级是将部分班级管理制度职场化,以探索为主;从效果看,校企合作越深入效果越好,如“校中厂”、“厂中校”。班级职场化管理要求班主任既了解学校教育规律,又了解企业的育人机制。这条创新改革之路刚起步,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二、中职班级职场化管理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福建商贸学校在班级管理中,倡导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不断进行班级职场化管理的探索和实践,推广和施行“冠名班”制度、公司化组织制度、“7S”管理制度、虚拟企业工资制等制度,将职场文化和理念融入班级管理,打造班级名片,获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一)“冠名班”制度。
“冠名班”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利用校企合作,与企业采取纵向延伸的合作形式,以企业名称冠名班级的方式。目前已与福建兆元光电有限公司、福州众盛永恒税务师事务所、南方财富集团有限公司等合作创建了“兆元光电学徒班”、“记账班”、“南方财富创业班”等12个“冠名班”。培养模式是企业支付学生在校学习的一定费用,学生一进校即成为企业准员工,与企业签订培养与就业协议。学校根据企业岗位需要开设课程,与企业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会计专业的“记账班”是通过合作形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全真会计实训活动。实训室既是员工上班的地方,又是学生会计真账实训平台,记账实训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记账实训室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企业,体会行业间的会计差异,通过真账模拟、实战训练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会计实践技能,培养学员的职业精神。
二是专业化冠名,各班级结合专业特点,自行给班级命名。班主任和学生发挥聪明才智,通过讨论、征集、投票等方式产生班级名称和口号,附上班主任寄语和班级合影,制作“班级名片”牌匾,并悬挂在班级门口。班级名称要体现班级特色,如商贸专业的“商海启航班”、汽修专业的“凌志班”、幼教专业的“繁星班”、“凝晶班”、“育恩班”、美妆专业的“七彩苑”等各具特色的班级名称。同时班级口号也要体现班级文化,如美妆班的“推子十指间、剪刀无极限;装点人生,成就未来”、播音班的“用心吐字、用爱归音”等。此外,每个班级都要美化班级教室寝室,张贴企业标语,进行职场化布置。在“班级名片”的打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和创新的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感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
(二)企业化(公司化)组织制度。
模拟企业制度,以公司的架构建立与企业管理一致的班级管理体系。例如2015届商贸班有39名成员,由班主任任董事长,成立董事会,总经理、支部书记、副总经理、各部门经理为董事会成员,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主要职责:总经理(班长):主持班级常务工作;副总经理(副班长):组织班级召开和参加各会议;纪检部经理(纪检委员):督查仪容仪表、出勤统计、违纪检查;人力部经理(劳动委员):管理班级日常劳动卫生及大扫除;宣传部经理(宣传委员):宣传、教室布置及班团活动组织;文体部经理(体育委员):组织同学参加学校及班团文体活动及各项比赛;财务部经理(生活委员):规范财务核算,公物管理。
以公司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为载体,将公司的管理融入班级管理中,创造仿真的职场环境,学生通过不同的公司角色定位,真切地感受公司运作,感知企业文化,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适应能力。在运作过程中,学生还懂得团队合作,培养服务奉献精神,减少学生由校园进入企业的环境落差。
(三)“7S”管理制度。
引进和学习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做法,在各班级大力推行具有我校特色的“7S“管理制度,详细制定班级管理的各个细节,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爱整理、爱整洁、有条例、有素养、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的企业员工。主要做法如下。
1.S―整理我们的空间。
(1)实施措施:每天检查三次;每日安排值日干部自查一次。
(2)整理内容:整理我们的课桌椅、整理我们的教室。
2.S―整顿我们的用品。
(1)实施措施:摆放整齐、有条不紊;每天至少整顿三次,巩固和维持教室整齐有序。
(2)整顿内容:整顿我们的课桌椅、整顿我们的教室。
3.S―清扫我们的教室。
(1)实施措施:将走廊及楼梯安排相关班级值日生清扫与保洁;每天值日生对教室卫生早、中、晚三次打扫保洁,并安排值日干部负责检查。
(2)清扫内容:清扫我们的课桌椅、清扫我们的教室。
4.S―清洁我们的环境。
(1)实施措施:讲台、黑板、学生课桌每节课后及时进行清理,教室内物品每天至少清理一次,做好全天候卫生保持工作,每月大扫除,精细清扫、拖洗地面。
(2)清洁内容:清洁我们的课桌椅、清洁我们的教室。
5.S―提升我们的素养。
(1)实施措施:组织学生学习7S管理制度,不断改进完善7S管理的方案,增强学生干部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养成按规定行事的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认识到良好素养对日后参加工作的重要性。
(2)实施内容:我们的卫生素养、我们的课堂规范素养。
6.S―重视我们的安全。
(1)实施措施:定期检查,对安全隐患要及时消除;岗位责任落实到人。
(2)实施内容:重视我们的用电、用水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
7.S―节约我们的财产。
(1)实施措施:能用的东西尽可能利用;以主人翁心态对待教室内的设备设施;切勿随意丢弃甚至恶意损坏,要思考其使用价值。照明开关、多媒体、卫生工具、讲台及窗门要有指定的负责人管理。
(2)实施内容:节约用水,人走水关;节约用电,电器用后要及时关掉,离开教室前必须切断电源;节约卫生工具,能用则用;保护好我们的课桌椅,不在课桌椅上乱涂乱画。
(四)模拟工资制度。
为了加强学生的纪律观念,我校会计专业各班按照企业工资发放的办法,实行模拟工资制度,日常考勤由值日干部负责,每周由财务部经理公布奖金和扣薪情况,月底由财务部核算薪金总额。学生的一举一动跟他们的薪水挂钩,违纪要承担“经济责任”,有贡献则可多劳多得。因此,班级各项工作有人管,每个学生的行为有人监督,班级和学校各项活动有人参加,班级班风学风焕然一新。主要规定如下:
1.基本工资。
每名员工每月工资底薪2000元(请病假每次扣30元、事假扣20元,旷课每次扣200元,迟到每次扣50元)。
2.职务津贴部分。
(1)职务津贴(总经理600元,部门经理400元,其他岗位200元)。
(2)参加学校校学生会、专业社团津贴(负责人300元,成员100元)。
3.奖金部分。
(1)全勤奖500元;
(2)班集体或宿舍集体获得学校奖励的,每人酌情加200元、100元、50元等;
(3)绩效奖,每月根据学生综合表现评一定比例的优、良、中、差,分别记500、300、200元,差则为0元;
(4)个人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和技能比赛获奖的,一等奖加300元、二等奖加200元、三等奖加100元,其他酌情;
(5)其他情况,如好人好事,志愿者等,酌情加发奖金。
4.减薪部分。
(1)升旗、集会迟到、早退每次扣30元,无故不参加升旗、课间操每次扣50元,无故不参加学校及班级活动扣每次100元。
(2)不按时完成作业每次扣100元,不参加值日、卫生扫除每次扣100元。
(3)上课玩手机、睡觉、讲话、看课外书每次扣50元,被老师点名每次扣100元。
(4)晚上宿舍吵闹、宿舍内务不合要求、抽烟每次扣50元,夜不归宿每次扣200元。
(5)其他情况,如打架、酗酒等酌情加扣薪酬。
三、中职班级职场化管理的经验总结
(一)“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企业需求、有利于学生从“学校人”到“企业人”过渡、有利于班主任管理创新,多方共赢。
通过校企合作,通过班级职场化管理的实践,校风班风明显好转,提高办学质量,开阔办学思路,学生德育工作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提高。学校和企业通过合作取得双赢,企业将自己企业制度和文化融入学校,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满意度提高,得到自己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自实施班级职场化管理以来,学生精神面貌好了,学生自我成长的途径清晰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了,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减轻了,管理创新的意识提高了,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的能力提高了,新型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班主任队伍呼之欲出。
(二)“两个体现”: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民主管理;要体现企业文化先导地位,突出企业需求。
职场化班级管理模式的正常运转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班级的主人,他们共同参与班级各层次的管理,并担任满意的角色,班内充满良性竞争,又充满生机与活力。在班内,学生干部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多了,关系也融洽了。由于管理到位,责任到位,老师在与不在班级的整体运转都非常正常,使班级凝聚力得以增强。
职场化班级管理要体现企业文化先导地位。班级中要有鲜明的企业文化气息,这种文化气息对学生有感染、吸引和熏陶的作用,进而融合成为该班的班级文化,这是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没有经历的。班级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必然会把这种文化灌输到学生日常学习中,使之了解企业发展的背景、过程、前景,从中领悟企业精神的内涵,促发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热情。
(三)“两个加强”:班主任要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习,还要有加强企业实践的意识。
在班级职场化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创新的引导者和实施者,其自身能力和素质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发现相当班主任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理论素养不足,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力不从心,管理方法和手段跟不上职业教育的新需求,只抓眼前的班级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欲望,需要通过各级以职业生涯为主题的培训和自我学习弥补自身能力缺陷。另外,大部分班主任视野不够开阔,对市场、对企业、对岗位需求不了解,需要通过有计划的企业实践让更多的班主任走入社会、走进行业,了解企业的需求,真实感受企业生存和竞争的不易,从而使教学特别是班级管理更有的放矢。
四、结语
我们认为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指导,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当前企业人才的需求,从中职生的学情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积极探索与市场需求相接轨的职场化班级管理模式是当前有生命力的德育模式。这种模式既看重学生在校的成长,又着眼学生职场的发展;既看重学生技能技术的进步,又看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有助于有效解决中职学生难管理的问题,解决职业教育与市场脱轨的问题,促进中职班级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张俊茹,雷鸣.引入6S管理模式,校企合作共创班级工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2.
[2]龙卫平.浅谈职业学校的班级企业化管理.广东教育.(职教版),2012,4.
篇11
一、应用型人才的特征
应用型人才应当具有非常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特别是把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践问题上的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不能局限于教授书本中的知识,更主要的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语言文化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哪个民族,其语言的形式、表现手段乃至交际内容都深受文化的影响。在企业活动中,没有充分掌握、认识对象国及本国语言、文化,要想达到双方之间的灵活沟通,恐怕是非常困难的。
生活中,日本人具有一种很显著的集团意识。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比喻,有人把日本人比作一群鱼,秩序井然地朝着一个方向游动,直到一块石子投入水中,打乱了这个队列,它们就四散逃去,但转眼间又恢复原状,秩序井然地成群游动。从这个比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日本人的那种高度的集团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他们那种为了团队、民族宁可牺牲自己利益的民族精神,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中都能体现出来,其凝聚力和推动力是不容低估的。在日企中,加班是家常便饭的事,所以很多企业的工作时间实际上都超过8个小时。在《日本经济新闻》中也提到过企业的团队精神。在日本企业中有三项重要的制度:一是终身雇佣制;二是年资序列工资制;三是企业工会组织。这三项制度使日本企业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意识及依赖感很强,不论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是一般员工,大多数人都对企业有很深的感情,因为他们懂得只有依靠企业,多作贡献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
由此,可以看到中日文化不论是在人际交往上还是在风土人情中,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让学生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学习日语,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日资企业的运行,更融洽地处理在日本公司中的人际交往问题。
三、大学日语文化教学的现状
大学日语教学以日语语音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大学日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既具有本专业扎实的日语语音基础和实际运用能力,又能熟练掌握外贸业务理论知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的人才。从课程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日语课程不仅是一门基础语言知识课程,而且是拓宽学生眼界,使他们了解日本民族文化,提高自身素养的教育课程。
在日资企业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日语人才由于对日本企业文化了解甚少,加上自身的“听、说”能力较弱,因此对岗位的适应性差,不具备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其原因之一,我认为是高职院校的上课方式比较单一,教师过于专注教授语法结构,使课堂枯燥无味。同时,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欠缺科学的学习方法,基础相对薄弱。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日语课程设置受本科日语专业的影响较大,高职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变成了本科日语专业的压缩饼干。[2]
四、如何进行日语文化教学
1.导入日本文化知识。
在教学中,可以插入一些图片或实物说明日本文化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加强他们对日本文化知识的了解。
在讲解课文中的单词时,可以结合单词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就避免了单纯的词汇讲解带来的枯燥无味。例如:大家看到“すみません”就会马上想到是“对不起”的意思,但在很多需要说“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谢谢)的场合下,日语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用到了“すみません”。对于学生来说,就会觉得很奇怪。如果让了解日本文化的学生来看就不难理解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日本人觉得给对方造成麻烦,于是用“すみません”(对不起)表达谢意。由此可见,不结合感彩和文化历史,单凭对单词词义的了解,在语言学习中是远远不够的。
在讲解课文时,我们也可以结合课文背后的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讲解。例如:讲到“居住”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在日本并不是每天都可以扔垃圾的,各家的垃圾一定要在规定的日子放在规定的场所。不知道具体扔垃圾时间的人可以在市政府领取一份专门收垃圾的时间表,按照表上的时间扔垃圾。这对于完全不知道日本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是很难想象的。
2.给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一门语言,良好的文化氛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重视营造适合的外语氛围供学生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基础。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文化信息,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日本文化知识。在实际的引导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日语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学习日语。
3.开设日语文化课程。
现今,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很少独立开设日语文化课程。一方面,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意识淡薄。在这个不断进步的时代,语言文化也日趋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深入了解中日文化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后再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重点训练,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拓宽学生视野。因此开设一门日语文化课程也是一种有效的让学生学量日语文化的方法。在文化课程中,既可以讲到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别,又可以讲解在企业文化中的差异,帮助学生今后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
篇12
一、做好数学教师的岗位培训,夯实教师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构建“学习型”社会. 数学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数学素养,以适应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首先,要对教师及时进行数学知识的更新. 可以从高校邀请数学专家,为小学教师重温数学基础知识,拓展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专家培训中,可让教师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进行分组学习,激发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动机,全面提高数学知识水平. 其次,要提升教师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的能力. 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使教师能够秉承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启发、探究等教学方法,构建合作型学习模式,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形象化,着力改善数学教学效果. 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全校的数学教师“再学习”、“再教育”. 要改革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方式,摒弃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培训方式,更好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例如:可邀请省、市级优秀教师进行观摩课,积极组织教师进行讨论,分析教材,品评教法,提高教学能力. 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校园网这一平台进行教师培训,把优秀的数学课上传到校园网,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 建立数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论坛,为教师提供一个互相交流、探讨的平台,把日常教师中存在的问题与全体教师共同探讨,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二、抓好数学教研工作,为教师提供研究的平台
一要做好教研组的管理. 对数学教研组管理措施进行强化,实施教研组长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安排教研活动. 在学科教研组内部应设立备课组,大力实施集体备课、说课模式. 要努力做好教研组与备课组统筹协调,使两个层面的教研组织形式都能充分发挥相应的作用. 选用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明确和落实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和相应待遇. 二要丰富教研组活动形式和内容. 要组织教师仔细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对单元、模块、例题、课后习题进行仔细研究,认真推敲,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情境式、体验式教学,提高教师使用整合教学资源、掌控课堂全局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拓展课堂空间. 积极组织实施调研课题研究,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吃透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规律,使教师能够不断更新和充实数学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拓宽教师知识视野,丰富文化底蕴. 学校要提高对课题研究的重视程度,与上级教育部门联系,与其他兄弟学校建立起交流、合作关系,大力承接省级、市级数学教学研究课题,把课题研究与教学改革结合起来,把课题研究与实际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锻炼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打造一支“研究型”、“学习型”的数学教师队伍. 三要改进教研方法,创新教研活动. 例如:可探索数学课的“一课两教法”,培养教师的发散教学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要建立健全教研组的评价机制,努力做好“教学评价”,要让“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合理、贴近学生. 例如:沈阳和平小学将学生引入数学教研组的备课、听课、评课中,使学生积极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加强数学教学管理,为教师提供工作动力
一要利用好当前正在实施的“绩效工资”制度,对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指标进行量化,促使教师主动进行自身数学素养的提升. 目前,绩效工资制度已在我国许多中小学广泛开展,但是一些学校仅限于按“课时”进行绩效分配. 课时多的教师工资高、课时少的教师工资低. 同时,由于教师的“数学素养”这一概念比较抽象,量化起来较为困难. 在新形势下,必须对这种机械的绩效分配方式进行改革. 把教师的“数学素养”进行细化和量化,方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师数学素养的提升. 从大的方面,可将“数学素养”量化为“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学方法创新、数学教学效果评价”等部分,再进一步将这些指标进行具体的细化,并设置相应的权职. 例如:数学效果评价,又可细分为教师听、说课评价和学生评价,将学生引入评价过程,让学生和听课教师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打分. 在数学教学方法创新中,可细分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成果、教学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 二要实施好教学常规管理,要为每位数学教师设定岗位责任,设置相关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辅导、考试等目标,把责任落实到每位数学教师. 教研组、年级组、教务处等部门要积极进行监督,做好常规考核,全面提高数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效能.
总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广的今天,对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只要做好数学教师的岗位培训,夯实教师基础,抓好数学教研工作,为教师提供研究的平台,加强数学教学管理,为教师提供工作动力,就一定能够使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篇13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维度
1. 毕业生就业后幸福感下滑
半年内是否有意跳槽情况分析
发放的调查问卷《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调查问卷》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的设问是为了调查毕业生对本校校企文化建设的了解情况;第二部分是调查校企文化的建设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有哪些成效或者不足;第三部分是了解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而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其中对于“工作后认为个人价值得以实现,感到幸福”这一问,选择“是的”的学生比例仅有25%,选择“工作后幸福感下滑”这一项的有65%,“不清楚”的有10%。同时,对“半年内是否有意愿跳槽/换工作”这一问,持肯定态度选择“是”或“待定”的达到79%。上述问题的选项比例,显示出大部分毕业生对于首份工作持有不满意或者工作感到吃力的情况,其中跳槽现象比较频繁,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毕业生对自我认识、职业规划、就业单位认同度等有待提高(详见图1)。
2. 专业对口率较低,就业初期工作业务难上手
根据2012届、2013届本校工科系毕业生就业数据调查,专业对口率持续两年为73%左右,普遍学生反映由于专业不对口,在就业初期都遇到工作业务难上手的困难,特别是在追求效益的公司环境下,部分毕业生对于新的工作领域更感压力大。同时,在访谈校企合作单位的过程中,大多数企业管理者都表示相对一般的毕业生,他们更青睐于有一定学生干部工作经验或者社团管理经验的毕业生。被访企业认为该类学生在人际关系、组织策划能力、问题应对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经验。
3. 不满意工作环境、就业单位待遇
在调查对就业单位的待遇、工作环境满意度一项中,我们发现占60%的毕业生不满意工作前两年内的待遇,普遍反映工资较低、劳动强度大。据统计,2012届本校工科毕业生在实习期间,月薪普遍在1500元左右,而工科学生在毕业后前两年大多数都是被安排在企业生产线或者其他基层工作。据统计(见图2),毕业生在毕业后两年内的工资比例,其中2500-3000元的比例最大,达到25%,其次为1500-2000元达到23%。根据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机电工程系2012届毕业生在毕业后第一年内平均工资为1946元。
二、企业维度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工科系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性质比例(如图3)发现:有81%的毕业生在私营企业工作,而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国家机关分别只占了8%、9%、2%。在跟踪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过程中,我们从用人单位了解到,大部分的企业都反映高职院校工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特别是在踏入公司初期,由于在校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知识的差距,很多毕业生都不能迅速熟悉工作基本业务。而在此情况下,部分毕业生缺乏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没有主动、虚心地请教前辈,缺乏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在追求效益的公司环境下,特别是绝大多数毕业生所在的私营企业当中,他们对于毕业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更高。
性质比例
(二)职业素养、就业意识与规划教育有待提高
普遍就业单位对于本校工科学生的整体素质持有满意的态度,认为工科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是,由于对于个人职业生涯没有合理的规划,就业意识淡薄等原因,部分毕业生跳槽频率高、一年内转换就业单位的情况普遍存在。
(三)毕业生人际沟通问题
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工作者,环境与身份的转变对于毕业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带来了更高的要求。而据校企合作单位东莞擎洲光电有限公司施总经理反映,部分毕业生在实习期间,没能及时转换角色,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业务缺乏主动求学的精神,对于业务操作缺乏谨慎的态度,面对主管的批评指正,部分毕业生表现出较弱的心理承受压力。在企业管理中,团队协作被看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企业在要求员工培养这一理念的同时,也就必然要求员工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问题分析
(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协调性问题
高等教育应当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着重引导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大多数学校为了向社会、向企业培育出一大批应用型人才,往往在专业设置上偏重于理、工的课程,在文化素质方面的教育不够全面,具体表现为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自我认识的能力、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人际沟通技巧等职业素养需有待提高。
(二)就业期望值高,没有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大多数毕业生就业后幸福感下降,跳槽频繁等现象,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就业前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没有清楚了解到当今就业形势,对于择业,过多地看重就业环境,就业待遇,而没有正确定位,没有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面对工作的压力,在初涉社会发现现实与期望存在较大落差的时候,个人幸福感下滑,甚至部分毕业生频繁换工作。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价值追求不同
针对部分毕业生反映在毕业初期面对的社会角色转换问题,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价值追求不同。高职校园文化重视教育文化,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企业文化重视经营文化,以赢利、效益为主。正是这一价值取向的不同,导致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着重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能够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个人能力的平台,从而培养面向社会生产需求的人才。而企业则是以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建设目标,在经营当中更多地侧重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所掌握的技能程度。正是由于两者间的企业文化价值追求的不同,导致了毕业生在就业初期,从学生的角色转换成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就业心态的转变等方面出现了困难。
四、建议
(一)紧密联系企业需求,促进学生创新成果的转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重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注重学生作品的独创性、应用性,两者的要求基本一致。如本院计算机系、机电工程系校园文化节中举办的“学生自主研制作品展览会”、“技术能手大赛”“汽车模特大赛”则充分体现了校园文化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相互渗透。“紧密联系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校企互动,培育既有科技含量又有市场需求特点的项目,并促进学生创新成果的转化” 这一理念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最大体现。同时,“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办学模式也有利于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更有效地避免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滞后性。例如,本院机电工程系与深圳视纬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电子玩具技术设计与制作》成功制作了WIFI视频监控小车、LED节日彩灯、万年历、激光竖琴、LED点阵屏等。这些作品由构想、设计、制造到完工,均由老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作品无一不显示出产品的独创性以及实用性。其中,广州某企业出资购买了本系学生自主制作的LED点阵屏并安装其店铺门前作为广告招牌。紧密联系企业需求,结合本系专业特色,举办以产品研发、科技创新为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了很多专业方向的学生参与。活动起点高,组织好,影响大,在本系学生中掀起了自主研制,开发产品的热潮,对职业教育发展意义重大。
(二)校企合作,营造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氛围
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节,安排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等,共同营造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氛围。如本学院机电工程系每年与驾校联合举办“世魅寻娇”汽车模特大赛,技术能手大赛等活动,从中推荐优秀选手参与由有道汽车集团冠名赞助的“广东省高职院校有道汽车杯汽车专业技能大赛”以及“广州市大学生焊接技能大赛”等活动。通过校企合作,以赛促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企业文化意识。与此同时,本系还为学生定期举办校企合作单位宣讲会,邀请企业管理者以及优秀员工为本系学生召开讲座,将企业文化中优秀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责任以及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并渗透到学校的校风建设、学风建设当中,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公益活动,塑造职业素养
除了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教育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提高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追求,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笔者认为工科系以学生专业社团为载体,大力开展公益活动,这是塑造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如本院机电工程系以电子协会、自动化协会、汽车协会三大专业型协会的发展为教育途径,在社团文化建设当中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通过举办“老生教新生一帮一经验传授”学习小组、“焊接大赛”、“家电维修小能手”、“汽车知识知多少”等特色活动,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占领学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快乐,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以及团队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强自身人际交往技巧,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同时,三大专业型社团还积极开展“校园义修共和谐,雷锋精神代代传”义务维修活动,发动本系学生为全校师生提供维修家电等服务,通过系刊、宣传栏、发放宣传单张等方式,在全校师生中普及安全用电常识。而实践证明,义务维修等活动既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和提高了为集体以及他人的奉献精神,养成了助人谦让的良好品德,这有利于他们毕业走向社会后,能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将文化、懂礼貌的合格人才和合法公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