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篇1

对于中国银行而言,外资银行竞争会有很大的压力,我国发展新兴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对于中国银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的逐步适应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从经营管理模式上来看,还比较落后,不能够结合市场的需求和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1]。

一、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从定位上来看,长远发展战略比较欠缺,分业经营是当前商业银行主要运用的经营制度,银行与保险和证券机构在利益上,都具有竞争和冲突。商业银行与同行业之间合作氛围也欠缺,在很大程度上,使合作的深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金融的创新产品相对比较少[2]。公司内部之间需要进行协调和沟通,才能够使金融控股集团发展得更快,但是,没有很高的整合力度,集团在管理上也比较松散。从当前来看,利用借贷将利息收入获得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是,这样会增加投资业务的比重,银行经营的结构也比较传统。集团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内部合作松散,都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中所存在的重要问题。1933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导致世界经济都变得比较萧条,金融行业经营上的不规范,加大了银行面对金融的风险,从当前来看,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系统还比较滞后,对混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发展非常不利[3]。降低了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因此,在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必须要将抗风险能力提升。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健全的法律依据比较欠缺,存在比较大的法律漏洞,商业银行的内部,虽然将相应的制度和法规制定了,但是,在选择和组建银行混业的经营模式上,交易和实施公司业务和管理上,以及监管方面专门的法律规范也比较缺乏。导致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风险挑战非常大,从而使经营风险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内部竞争力比较薄弱,绩效考核的机制也不科学,过分地强调将经营成本利用资金管理和客户关系统管理以及全面服务来进行降低,从而使资金使用的效率得以提升[4]。这种做法将银行潜在的综合性和资源价值的服务技能忽略了。从当前来看,金融方面在监督的成效上比较低,经营管理模式在交叉业务的监督上不到位。监管部门没有明晰的责任界限,浪费了监管资源,造成商业银行金融上的风险,从而使混业经营管理等产生了不稳定的因素。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分析

虽然我国银行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公司基础管理薄弱,内控机制不健全,治理也不完善,无论是控制能力,还是风险管理都需要提升,基层网点和分支机构也需要深入地进行改革,必须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针对于外部环境而言,其一,经济全球化正在进行深入地发展,与金融市场的联系也更加紧密,金融创新更新很快,致使不确定的因素快速地增多,从而导致金融领域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其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完善的重要阶段,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容易增加,同时,金融法制建设虽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但是还未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也在刚刚起步。将商业化银行进行有效地改革,既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又具有长期性,商业化如果想要形成现代化的大银行,必须要具备内控严密、资本充足、服务优质、运营安全、效益良好、服务优质以及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都强,这就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5]。因此,在如今的金融法律的框架下,因为法律规定金融资本必须要与产业资本相融合,商业银行也想将自身产业的支柱建立起来,但是,却一直很难如愿,就是因为这些银行从资本形态上,没能够将工业资本的强力支撑获得,商业银行发展必须经历阶段的金融资本省略了。

(二)主观原因分析

必须要有专业化的服务和管理,才能够将银行的竞争力进行有效地提升,同时,专业化服务和管理的主要来源就是精细分工专业化,是最重要的,反而要求员工成为复合型人才;将银行运行的效率提升,才能够提升竞争力,但是,却没有注重提升效率的同时,必须将专业化的精细分工与新技术运用的依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反而只是徘徊在放与收之间;将有效内控机制建立,才能够提升银行竞争力,而却没有注重在业务流程和精细分工的内控要求的计算机化基础上,建立现代的内控,反而只是将制度不断地增加,以及对员工的道德素质的要求不断地提升,甚至对于员工8小时以外的言行进行全面的控制,都归到严厉处罚当中,作为主要的内控诉求[6]。所以,制度管理的制度管人良好的初衷,因为认识上过于肤浅和管理构架上的一些缺陷,将依靠人主观条件管理的人管制度的主观要求改变了。

三、建立科学经营管理模式的策略

(一)改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对策

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和科学化进行推动的必须要求,就是将金融体制进行有效地改革,商业银行必须要改革各分支机构的管理,从而将内部核心的竞争力得以提升[7]。将应对的金融风险能力进行有效地提升,并且将合理的考核制度制定出来,将改革人力资源进行加强,做到“以人为本”,对于组织内部机构进行优化,高质量的人才不断引进。将更多培训的机会提供给员工,员工专业素质得以有效地提升,从而使激烈机制形成。对于国内外的合作伙伴和同行的联系和沟通必须要加强,对金融内外部的信息应该及时地进行了解和掌握,需要有前瞻性的风险意识。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和组织内部设置以及金融产品,将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地进行提升。商业银行为了将融资的渠道增加,可以将工业资本引进,企业管理能力得以提升,从而将经营重心把握好[8]。这种方式能够使银行将金融的支持有效地获得,同时,还能够将资金的使用效率得以提升,从而使金融业抗风险的能力得以提升。将计算机等科学技术充分地进行应用,对于控制银行内部得以加强,从而使更加快捷的信息共享速度得以实现,经营成本降低,致使管理更加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科学化,必须要有健全的监督机制和法律法规,针对于企业的内部来说,必须要对高层领导职能进行明确地规定,同时,外部监督部门,也应该将责任界限进行明晰[9]。

(二)引进工业资本,作为强力支撑商业银行的有力支柱

按照商业银行历史发展规律,应该将工业的资本引进,从而成为强力支撑商业银行将产业取得的有力支柱。从当前来看,将工业资本进行引进,对我国的金融产业是一个巨大的创新。通过将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进行有机地融合,其一,资本作为商业银行的纽带,能够将产业支撑比较顺利地获得,按照资本的构成将不同的产业支柱形成,然后,使银行的后顾之忧得以解决,重点和精力银行有条件从生存确保,转到新的科学和现代经营管理模式的构建上来,同时,商业银行借此还可以将行业专才当前存在的严重不足进行解决,对因为行业变化所造成的风险缺乏的掌控能力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将自身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进行了提升;其二,有效利用资本整合,产业资本既能够将金融基础更有力的支撑有效地获得,又能够很大程度地将金融服务条件得以改善,从而使资金使用效能得以提高。将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的优势进行互补,致使整个金融和经济的效率和质量,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有效地提升[10]。银行与产业这种资本的整合,一些弊端也会产生。例如,介入工业资本,对于商业银行所做出的非专业化决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业务关系过于紧密可能造成风险很难控制;银行决策层对银行专业经验支撑很难得到等。但是,首先,改革举措只要有利,产生一些新的问题都是再所难免的;其次,在国际上,这种资本的整合曾经有过广泛的经验,借鉴是完全可以的,可以利用法规法律界定以及制约监管的方式进行有效地控制;最后,引进工业资本,对于商业银行根据监管的要求,将专业团队进行聘用,专业经营商业争行,并不会受到影响,产生妨碍。总而言之,将利弊进行权衡,只是将商业银行发展历史的阶段跳过去,来将现有的商业银行进行改造的做法,会遇到很多很大的问题。所以,引进工业资本,作为强力支撑商业银行的有力支柱是一个关键性的战略选择[11]。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我商业银行管理模式而言,有一个新的且明确的改造认识以后,在新的指导思想下,就能够将清晰的战略管理框架建立起来,同时,将银行各项业务的岗位分工和流程进行重新构建,在规模比较大的计算机系统上,将经营管理的各项要求进行有效地建立,然后整个银。行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创建,就可以水到汇成。

参考文献:

[1]赵栓文,刘青.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6,(04):19-22+45.

[2]钟倩.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

[3]李婧.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管理模式发展及对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

[4]黄卫琼.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模式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5.

[5]王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19):267.

[6]韦媚.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D].西南交通大学,2015.

[7]陆铭.商业银行条线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5.

[8]马棪.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D].河北大学,2014.

篇2

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理论

银行业历史悠久,早在古巴比伦和中世纪的一些文明国家,银行业就已经存在,现代股份制银行的产生是以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成立为标志的。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独立的企业法人,是以经营货币资金和向社会提供相关服务的特殊企业,其经营原则是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为了满足这三个经营原则要求,处理好这三个经营原则之间的关系,商业银行相继发展了不同的经营管理理论,如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对于资产管理理论,其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以前,该理论的主要思想是银行在负债方面是被动的,而在资产管理方面是主动的,银行可以通过适当的资产结构安排,通过对银行的资产管理,来满足商业银行对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经营三原则的要求。

2.国内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分析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的目前利润主要是存贷差,也就是贷款收入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是各种服务性收入,比如理财顾问等等业务收入,各种保险,基金,国债收入一般大部分还是贷款收入不过现在很多银行对于保险,基金收入也很重视。

2.1 国内商业银行业的收入结构

首先来分析中国银行业的收入构成:

如表所示2011年度中国银行业总净利润为26584亿元,其中非利息收入占比仅为20%左右,可见中国银行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存贷利率差以及中间业务手续费等。非利息收入主要为银行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而取得的费用和佣金收入。近年来,由于银行业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领域竞争激烈、利差收入增长有限、且波动较大,银行家们发现通过积极推广服务,可以开拓其它收入来源、增加利润表中净利润、带来收入多样化、降低利率变动对银行的冲击程度等益处,因而非利息收入呈上升趋势。

2.2 国内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收入结构

下面以中国建设银行的数据来说明银行利润的来源:

中国建设银行在2007年到2011年的的净利息收入分别为3046亿元,2515亿元,2119亿元,2249亿元以及1928亿元,分别占到同期总收益的76.70%,77.75%,79.30%,84.08%,87.84%。说明中国建设银行的存贷差利息收入占到了建设银行总收入的七成到八成,成为建设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所在。

中国建设银行2007年到2011年的手续费以及佣金收入只占了21.91%,20.44%,17.99%,14.37%,14.27%。可见手续费和佣金收入也在中国建设银行的收入中占有一席之地。而2007年到2011年度的营业支出费用远远低于利息净收入,可见中国建设银行的净利润的主要来源即为净利息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综上所述,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基本上均来自于利息收入和手续费和佣金收入,而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汇兑收益、其他业务收入却占到很少一部分。可见我国银行业的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发展还是较为落后,但从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表可以看出,从2007年到2011年,中国建设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越来越高,这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传统存贷利差市场可获得利润空间已经不大,更加注重通过中间业务提高手续费及佣金等非利息收入。

2.3 国外商业银行(摩根银行)的收入结构

选取美国摩根银行2009年到2011年的收入结构表进行分析:

美国摩根银行的收入表可以看出,非利息收入占到总收入50%左右,从而可以看出国外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并不是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而是其他业务,从而可以得出国外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都发展都很快。

与美国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以下特征:客户贷款及垫款的利息收入占利息收入比重的绝大部分,而规模较小的银行在这方面比例要高于国有大型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在整体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依然不高,不过大型银行近几年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已经有明显提高,要远高于中小规模的股份制银行;与国外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的利息收入占到总收入的绝大部分,非利息收入则比重不大,这和国外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到将近一半的情况大相径庭。

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路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体制的逐渐完善,社会大众越来越频繁的进入金融市场,传统金融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公众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各家商业银行开始积极拓展新的业务模式。而中间业务以其对资本无要求、服务型强、风险较低、利润客观等优势,成为银行业发展的主要新兴力量。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形势,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相应的对策对促进中间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金融类行业的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济和金融挑战日趋严峻,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混业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潮流。国有商业银行若想在竞争中站有一席之地,必须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要经营渠道的模式调整到以中间业务为重点的发展方向上来。目前,中间业务在银行业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中间业务创新己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发展战略。作为国内商业银行重要的新利润增长点,中间业务创新也越来越被国内银行业所重视,它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优化资源和收入结构配置,还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企业融资中的80%来自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重较小。这种情况使得企业融资主要依靠商业银行,银行的贷款客户源源不断,贷款业务利润成为银行的主要盈利途径。随着我国资本货币市场的迅猛发展,企业融资渠道(下转第63页)(上接第61页)不断拓宽,间接融资比重缩小,银行贷款业务势必受到冲击,转向中间业务经营,这是商业银行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国内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存在经营理念上的误区;第二,中间业务金融创新应用不足;第三,定价收费不科学,民众认同度不高;第四,对中间业务风险的认识与计量不够。

3.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路径(对策)

在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对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中间业务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国情摸索出适合我国开展中间业务的策略。

第一,更新经营理念,树立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意识

首先,商业银行要彻底摈弃“重表内、轻中间”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要从战略角度去把中间业务作为银行的一项主要业务高度重视,实现表内,表外,中间三大业务支撑点。

第二,丰富中间业务品种,加强中间业务创新力度

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完善,技术先进,种类齐全。因此,充分借鉴国外中间业务品种发展的经验,可以尽快发展我国新的中间业务产品。同时根据财富增长理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势必进行业务创新。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业务创新,应重点从传统业务功能、组合创新等方面入手。加快结算业务的功能创新。同时,根据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收入阶层,采取差别营销战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开发层次不同的产品,扩大中间业务的种类,促进中间业务发展的同时,提高银行的经营利润和效益。例如利用银行掌握的信息、技术、银行高素质人才等优势,充当客户的财务顾问、投资顾问,为企业的资产重组、兼并、吞并等提供融资服务等。

第三,加强中间业务的约束,防范经营风险

中间业务是一种高收益、低风险的业务,但随着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中间业务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潜在的风险相应加大。中间业务创新要以防范风险为前提,坚持区别对待、强化内控、充分披露的原则,将中间业务纳入银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

第四,善制度建设,规范发展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规范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银行要结合中间业务的特点、现状,建立一系列完整、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开发经营,逐步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管理机制,使其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中间业务快速发展,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

总之,为了适应国内外金融市场发展形势的客观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中单一的依靠存贷差来获取收益的模式中转变出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自身竞争力,优化收入结构,深化业务创新。使中间业务,表内业务,表外业务成为真正意义上我国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

参考文献:

[1]贾志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张峻.商业银行新兴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陈天慧.当前中间业务创新的路径[J].现代金融,2012,2:18-19.

[4]唐菁菁,孙灵刚.中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机制研究[J].金融实务,2012,1:72-74.

篇3

如何正确的理解经济增加值这一概念呢?简单来说,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即一套以经济增加值理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财务决策系统以及激励报酬工作制度。经济增加值同时具有管理以及财务这两个方面的概念。首先,从管理角度上来说,经济增加值是企业发展、员工发展目标以及价值取向的共同体现;其次,从财务角度上来说,经济增加值是对企业经营成果的集中反映,同时受到收入、成本、以及利润等因素的影响。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引入经济增加值,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其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引入经济增加值的意义分析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引入经济增加值管理模式的方式,不但能够构建与经济增加值相适应的业绩评价工作机制,同时也能够在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与增长方式的转变方面发挥突出的促进作用。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引入经济增加值能够促进业绩评价机制的发展

对于金融机构,特别是风险与利润并存的商业银行而言,经营管理过程中,业绩评价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质量与水平。同时,商业银行分配体系的健全、乃至发展目标的实现,均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业绩评价机制的发展。在经济增加值管理作用之下,商业银行的最终发展目标应确定为价值的实现,这也正是正是绩效考核指标的实施依据。结合经济增加值的特点与属性来看,业绩评价机制当中应当涵盖包括财务指标、经济资本、以及业务发展指标等在内的相关系统。同时,业绩评价的对象不但需要以部门、机构为主,同时还需要敷设对客户、产品价值贡献的评估,从而保障业绩评价对象的全面向。

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引入经济增加值能够促进经营结构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

通过对经济增加值管理模式的应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能够将经营管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对商业银行自身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之上。从而,在商业银行各项发展战略与措施的制定、落实过程当中,能够以价值为核心,及时发现可能对价值产生影响的业务(包括正面影响以及负面影响)。此过程中,可以对价值的判定为依据,及时压缩长期处于低回报、高风险状态下的业务,加大对回报高、风险低业务的投入力度,从而达到改善经营结构与增长发展的重要目的。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引入经济增加值的措施分析

要想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经济增加值管理相对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力的提升优势,就需要以对价值核心的突出为前提,以信贷结构的合理优化为重点,确保商业银行在对经济资本回报予以提升的过程中,能够兼顾针对性与综合性。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对价值核心的突出为前提

通过对价值核心的突出,能够使商业银行现行业绩考核标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加充分的体现经济增加值的中心地位。此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点措施:(1)以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与绩效考核的结合为手段,按照预期实现价值的大小设置相应的指标,执行目标考核管理模式;(2)结合商业银行发展现状,构建经济资本回报激励制度。一方面,需要以经济增加值为标准,衡量经营者的奖金,同时也需要重视对商业银行下属各个网点激励资源的有效分配。

2.以对信贷结构的合理优化为重点

通过对信贷结构的合理优化,能够使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经济资本回报率得到显著的发展与提升。此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商业银行信贷产品信用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对信用等级长期较低的客户执行主动退出的措施。将工作的重点集中在那部分信用等级水平较高,且经济资本回报率较高的客户当中;(2)对信贷品种的选择需要更加合理与严格。商业银行应当加大对贸易融资、以及各类票据贴现业务的营销力度,同时还需要加大对个人住房打款、质押贷款、商业用房贷款等经济资本占用较低贷款行为的发展力度。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经济增加值作为价值管理体系中的一大关键组成部分,较传统意义上的指标管理模式而言,更加能够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发展目标相契合,充分体现了资金与风险的紧密连接。可以说,经济增加值的引入,及其应用质量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发展。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经济增加值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谢羽婷,刘阳,易贵明,等.人力资本经济增加值计量方法的新探——基于能力经济增加值[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2):155-156,159.

[2]王化成,程小可,佟岩,等.经济增加值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现金流量、剩余收益指标的对比[J].会计研究,2004,(5):75-81.

[3]王雪梅.终极控股权、控制层级与经济增加值——基于北京上市公司数据[J].软科学,2012,26(2):113-118.

篇4

一、前言

目前,经济资本是国际上现代商业银行使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参数,随着《巴塞尔协议》的修订,21世纪初期我国的商业银行开始广泛应用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尤以建行为代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随着经济资本概念的引入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研究经济资本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之不断实现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统一。

二、经济资本理念及其作用

(一)经济资本的内涵

经济资本是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内部面对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日趋复杂的客观风险现实,而产生的配置给资产或某项业务而减轻风险冲击的资本,也叫做风险资本。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即由于资产价格、市场流动性和市场的易变性等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导致银行收入的不确定性。由于金融市场变化多端,现代银行交易市场日趋复杂化,加之市场的突发性因素的增多,因此银行交易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性不断加剧,最终就会集中表现在银行的市场风险。

(二)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1.为银行实施战略管理提供了基础手段。资本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关键,资本决定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张能力、市场生存能力以及风险抵御能力。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完成,商业银行不断完善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就需要有效实行经济资本管理,实现经济资本管理对分支机构风险和收益的双重约束。

2.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需要。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是提高银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关键就在于将风险量化、检测、分解以及应对策略。通过对经济资本的有效配置,使各部门、各分行以及各项业务的真实风险水平明朗化,真正实现资本与银行风险相结合的风险防范体系。

3.是实现银行短期目标与长期利益的需要。银行传统经营管理目标体系往往是以经营利润和账面利润为核心,这就容易引发一些部门为了实现利润的快速增长而盲目扩张。经济资本管理使商业银行合理把握速度、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将短期目标与长期利润协调发展。

4.是商业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商业银行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必须要将经营成果所产生的风险折算成成本,然后再与收益相比较,这样才可以有效的衡量业绩表现。在绩效考核中,经济资本可以借助PRAROC(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指标对银行的各个分机构以及业务线进行相应的评价。

三、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实现方式

(一)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理念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全面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要。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风险不能像利润和规模一样可以随时体现出来,如果没有一种有效地风险经营管理理念,会阻碍银行的经营和发展。为了在适度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而达到业务发展的目标,银行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谨慎选择业务投向,在保证能够接受预测风险的前提下,控制业务额的增长。运用经济资本的理念,正确认识银行经营中风险的存在,将受益与风险相平衡,不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商业银行每一位员工都需要不断了解这种正确的风险文化,将其渗入到日常工作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设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中经济资本计量范围只是覆盖了信用风险而没有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不断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随之增多,面临的风险程度也越来越复杂,对计量的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加之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存在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技术弱以及业务操作人员技术落后等问题,所面临的操作性风险较大,因此建立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不仅要涵盖信用风险还要包括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才能够全面准确的反应银行风险情况,有利于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三)建立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要在风险识别和计量的基础上,要按照各部门能够承担的风险进行经济资本分配,建立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使之实现对风险资产总量的约束以及价值创造的引导作用。随着各部门业务的发展,各部门所面临的风险也会随之变化,导致有些单位所需资本数量发生变化,在各部门之间建立经济资本调控机制,运行过程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根据各部门业务的不同对经济资本的需求量进行合理的调整。

(四)建立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实施经济资本管理一个重要的作用是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商业银行要按照经济资本管理的要求,建立以RAROC和EVA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首先要改进指标设计提高计量精确度的可比性;其次建立不同产品、不同部门、不同客户的经济资本指标评价中心,要将RAROC和EVA考核从业务、部门、客户等多个评估体出发,横向发展,使绩效评估更加准确;最后建立与绩效评估方法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除此以外,在进行绩效评估过程中,EVA指标无法对无形资产、智力资本等财务资本以外的资本进行有效的计量,因此需要引入非财务指标来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四、结论

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资本将成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研究和开发不断推动银行的风险管理、资本管理以及银行加之管理的整体统一,合理构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增建.用经济资本理念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6):29-31.

[2]张静,邵彤.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探讨[J].营销学苑,2009.

[3]梁伟.经济资本: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J].经济问题,2005(9).

篇5

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转型是指商业银行为应对激烈的同业竞争及不断变化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创造更多利润价值为目标,对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业务结构、收益结构等做出一系列主动调整的决策行为体系和动态演进过程。而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推进等,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加快推进战略转型,转变传统的以规模求发展的盈利模式,走一条低资本消耗、高经营效益的发展新路子,由资金提供型银行向国民财富管理型银行的战略转型,是摆在国内银行面前重大而迫切的现实课题。

1.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财富管理业务的SWOT分析

1.1 社会需求的变化为中国商业银行转型带来的机遇

随着现代消费者的迅速壮大、居民财富的日益集中、老龄化社会的加速来临、中小企业的强劲崛起,社会金融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个人财富管理、消费信贷、企业理财、中小企业融资等需求以超出预料的速度持续成长,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各家银行都看到了这一点,都力图通过变革传统的经营管理观念与模式赢得先机。

1.1.1 国内居民收入在迅速提高,财富管理成为必要

从国内居民的财富积累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已从1978年的343元上升到2011年末的21810元。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达34.8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迅速。美国花旗集团发表《2012财富报告》说,亚洲地区拥有至少1亿美元可支配资产的富翁数量首次超过北美地区,世界经济和财富重心持续向东方偏移。根据该报告,截至2011年年底,东南亚、中国和日本可支配资产至少1亿美元的富翁数量达到1.8万人,北美和西欧的同类富翁人数分别为1.7万人和1.4万人。中国已经成为财富最为高度集中的国家之一,为这些富有人群提供财富管理及投资建议服务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1.1.2 零售银行业务在蓬勃发展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投行、电子银行和理财业务发展较快。理财业务需求急剧增加,理财产品市场规模快速膨胀。批发业务在银行业务结构中的占比,也将从现在的80%左右下降到50%左右;而零售业务、中间业务所带来的收入,在银行收入结构中的占比将提高到50%以上。

1.1.3 金融市场体系在不断完善

经过多年来的金融改革,我国基本形成了现代金融市场体系的整体框架,这就在制度上和体制上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开展,特别是为证券类投资产品和结构性衍生产品的推出,以及跨市场、复合型的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了保证。

1.2 发展财富管理面临的外部挑战

1.2.1 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利差收入不断收窄

现在,我国已经放开了大部分市场利率,仅对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利率市场化不仅意味着商业银行将面临逆向选择、重定价、储蓄分流、债券资产缩水等诸多风险,而且意味着利差缩小。

1.2.2 资本约束更趋严格

资本约束不断强化将结束商业银行传统的以信贷快速扩张来抢占地盘的经营模式,要求商业银行改变经营理念与模式,加强资产业务及中间业务创新,而这恰恰是国内银行的弱项。

1.2.3 直接融资加速扩容,脱媒态势日益凸现

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大量从资本市场通过发行债券或股票来筹集发展所需资金,导致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减少,融资中介功能减弱。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商业银行面临着资金“脱媒”的巨大压力。

1.3 发展财富管理拥有的内部优势

1.3.1 地区优势

财富管理有时又被称作为特殊银行,这种特殊性往往表现在现代银行与财富管理同步发展,银行与居民收入同步发展。财富管理可以让国内商业银行在熟悉地区经济、特殊客户的前提下,抓住地区的每一个商机,抓住每一个特殊客户,从而以低成本参与竞争。

1.3.2 准入优势

近年来,随着人们财富的增长,一部分资产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超级富豪出现了,且每年都以一定速度增长。这部分超级客户是各个财富管理机构竞相争夺的目标,他们一般都有专门的财会师、律师、理财顾问、保险顾问为其服务,有时为其配备的私人银行家甚至多达十几位。

1.3.3 服务优势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经过几年的改革,基本确立了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服务更全面、更专业。国内各个金融机构都设身处地的从客户的需求出发,从更多的细节入手,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同时,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沟通,以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力图留住并发展其高价值客户。

1.4 发展财富管理面临的内部劣势

1.4.1 发展观念滞后

受体制、眼界、观念、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的制约,国内一些银行对国际银行业财富管理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与国际银行业相比较,中资商业银行目前以财富管理之名进行的理财活动还有待升级和完善。

1.4.2 产品创新不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特征可以用“靠硬件,而非软件”来概括。然而,这些优良的硬件设施并未配备与之相称的定制产品、服务水平和专业化顾问技能,理财中心不能提供度身定制的客户服务模式来满足各个财富群体的不同需求,而这些特质恰好是财富管理必备的要素。

1.4.3 人才储备不够

财富管理需要大量合格的专业人才,每名理财专家只能服务一定数量的客户。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目前缺乏大量的拥有综合财富管理知识与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只有快速提高财富管理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才能适应财富管理业务规模发展的需要。

2.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策略选择

2.1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核心,规划与明确经营转型的战略发展方向。

(1)业务结构调整应当由公司业务主导向公司业务与零售金融业务、小企业金融业务并重转型,由资产、负债业务主导向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并重转型,逐步构建起综合化的业务经营模式。

(2)收益结构转型要由以往过度依赖利差收入的传统盈利模式,向利差收入与非利差收入均衡协调发展转型,摆脱片面、盲目追求存贷业务规模扩张的惯性思维,积极探索存贷业务和增值服务并重的业务发展战略和盈利增长模式,逐步降低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中间业务收入水平和利润贡献度。

(3)客户结构转型要逐步改变片面追求大行业、大项目、大企业的营销思维,向更加重视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人客户,尤其个人中高端客户转型。

2.2 坚持以公司业务转型为阵地,以中小企业金融市场为突破口,推行差异化市场准入标准和审批模式,全面提升公司业务发展水平。

(1)要围绕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信贷资产的行业、地区与期限结构,努力提高信贷质量,降低负债成本。在具体营销策略方面,公司业务要进一步加强对铁路、电信、石油等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优势项目的市场营销力度;机构业务要以地方财政、社会保障、大型医院、高等院校、新闻出版等机构为重点目标,提供有针对性的现金管理和融资规划以及其他综合性金融服务;对大型企业集团要围绕企业兼并重组提供财务顾问、融资方案策划和债券承销等投行业务,抢占市场份额,保持并扩大领先优势。

(2)是要加快向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果断转型。面对中小企业市场旺盛的融资需求和大型优质客户市场挤压形势,要逐步转变传统的“大户”战略,果断向中小企业信贷市场转型,加快建立适应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发展要求的专业化组织架构,丰富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并通过产品组合营销、捆绑营销,提高客户综合贡献度,抢占优质中小企业市场制高点。

(3)是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不搞“一刀切”。信贷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客户资源差别,明确不同的信贷发展目标、业务重点和市场准入标准,优选重点支行、网点、贷款品种,适度扩大授权权限;大力推行网上审批作业,缩短审批周期,提高贷款审批效率。

2.3 坚持以个人金融业务转型为重心,以客户价值增值为目标,大举进军个人中高端客户市场,大力发展离柜业务,着力推进“大个金”产品高端化、规模化发展,切实打造“中国第一零售银行”品牌。

(1)全面深化服务渠道建设

坚持以信息科技为支撑,把网点整合为多渠道销售中心,加大物理网点与虚拟网点综合化改造力度,明确物理网点、自助终端、网络银行等渠道职能和流程,提高各渠道服务效能。

(2)以品牌战略为先导,实施交叉销售策略

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塑造完美而独特的企业形象,使国内商业银行在竞争激烈的财富管理业务领域脱颖而出。同时,要实行交叉销售策略,逐步树立财富管理业务考核是以利润和客户为中心的经营观,把每个客户看成是独立的利润来源,形成由财富管理业务部门抓前台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各相关部门提供后台产品支持、服务支持和技术支持的营销模式。

(3)以提高效率为目标,整合业务资源,改造财富管理架构

要推行集中化、标准化的后台管理模式,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架构。探索实行财富管理业务事业部制,缩短管理链条,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垂直化、专业化的财富管理业务营销服务队伍,统一管理所有财富管理业务,垂直管理所有营业网点柜台、个贷中心、理财中心、个人客户经理队伍、理财师队伍等,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独立核算、独立考核。

2.4 拓宽业务新领域,探寻中间业务“蓝海。

坚持以创新为手段,加强市场及同业信息研究,完善产品供给与营销体系,不断拓宽业务新领域,探寻中间业务“蓝海。

在产品设计端,要重视做好金融市场产品需求信息收集及金融同业尤其国际主流商业银行产品研究,既要确保新产品开发符合市场需求,又要提升产品设计的技术含量,并加强金融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产品定价模型,科学合理确定产品定价。在产品营销推广端,既要善于广泛借鉴吸取行内及同业先进营销策略与经验,推动各项业务产品的整合营销和捆绑营销,确保市场营销推广效果;又要加强对产品与业务创新的盈利能力客户群体、产品质量、市场认可程度等方面的事后评价与反馈,不断整合、完善现有产品与业务功能体系,提升产品与业务核心竞争力。

2.5 以服务客户为中心,加快培养专业人才。

财富管理业务是一项高技术、高智能的知识密集型业务,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这就需要大批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敢于竞争、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的人才作后盾。因此,打造专业化财富管理团队是发展财富管理业务的竞争力所在,应当加紧优选一批业务熟练、责任心强、对理财业务感兴趣的精英员工,进行经济金融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银行业务,同时具备各种投资市场知识、懂得营销技巧、又通晓客户心理的高素质理财管理队伍。

2.6 以金融创新为引领,加强风险预警管理。

目前我国财富管理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积极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加快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在财富管理业务风险管理系统中,建立智能化的风险预警措施,开辟一套比较开放的前、中、后台的处理程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对财富管理业务的资产质量情况、财富管理业务部门执行风险管理规章制度的情况、风险管理窗口履行职责情况等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价,建立健全内控机制,保证财富管理业务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受诸多风险因素的影响,针对不同的风险,往往会有不同的度量方法。如信用风险采取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VaR方法,市场风险采用标准差、贝塔系数(β)、久期、VaR、情景分析等方法,操作风险则采用极值评估理论。作比较可得出:传统的风险度量方法适用于针对某类风险的度量,缺乏一致性。但商业银行面临风险日益复杂化,为了节约管理成本,需找到一种具备一致性的度量方法。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了“经济资本”度量方法,在阐述其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基础上,分析了经济资本该如何进行计算和分配及其在我国的实践和未来改进方向。

一、经济资本概念及作用

(一)经济资本定义

经济资本又称为风险资本(Capital for Risk),被视为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和商业风险在内的所有风险度量的“共同货币”。它是银行为了弥补风险而应保有的资本,用来抵御银行因风险活动而产生的非预期经济损失(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2008)。定义中强调非预期损失,笔者的观点是预期损失应归类为“风险成本”,而非预期损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风险,需要有银行资本加以抵御和消化。正因为损失的非预期性,所以经济资本只是一种虚拟的资本,只是“计算出来的数字”,而非法律意义上的资本。

(二)与经济资本相关的其他资本概念

账面资本和监管资本是商业银行资本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资本概念,这三种资本不能等同。首先,账面资本是银行实际拥有账面资金,包括普通股、优先股和附属银行债。监管资本则是为了应付监管需要而必备的最低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便是这种意义上的资本。另外,数值上经济资本应不超过监管资本但又不可低于账面资本。如果超过监管资本,说明银行面临意外损失的风险超过了其承受能力(监管资本),银行此时必须采取措施增加权益资本。相反,如果经济资本低于账面资本则极有可能危及商业银行的安全运作。

(三)经济资本的主要作用

1.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银行考核绩效表现时,需要了解经营成果的取得是以何种风险代价,将这些风险折算为成本,再与所取得的收益对照比较,这样才能科学地衡量一种产品、一个单位直至每个员工的业绩表现,从而精确体现出为股东创造的价值。经济资本在绩效考核中的功能可以借助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指标得以实现,只有当各业务部门RAROC相同,经济资本配置才能达到最优化,否则,RAROC低的部门就必须改善自己的经营水平,这样既考察了其盈利能力,又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

2.经济资本可以用来进行贷款决策。传统的贷款定价方法中,商业银行随意性比较大,由此给出的定价水平难以反映借款人的风险状况,不利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衡量定价方法是否科学的标准一般是考察贷款价格是否充分体现其承担的风险因素,而基于经济资本的RAROC贷款定价模型能够让定价过程变得更为科学。这主要是因为RAROC模型能够将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业务的经营成本(包括经营费用、资金成本)和贷款预期损失及经济资本底线回报要求整合到一起,得出决定贷款利率的约束条件:r×A-i×D-OC×A-EL×A±M≥R×EC。其中,r为贷款利率,A为贷款规模,D为贷款占有的债务资金(一般情况下A=D),OC为经营成本率,EL为预期损失率,M为与贷款相关的其他收入或支出,EC为占有经济资本,R为经济资本底线回报率。满足这个约束条件的贷款利率,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至少能保障其不因贷款而蒙受经济损失,从而实现贷款利率和风险之间的配比,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的贷款决策。

3.经济资本可用于调节银行资产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巨大,其产生的收益却不与之呈正相关性。笔者认为,这与银行的信贷资产大量流向风险性较高行业(如房地产),造成资产结构不合理关系紧密。经济资本的引入能有效改善这种情形,受限于给定经济资本量和利润指标的约束,银行业务部门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唯一途径是调整客户结构或产品结构,将信贷资产更多地投向经济资本占有少收益却较高的业务。随之业务部门就会自觉地追求优质客户或发展优质业务,在这种行为的引导下,银行资产结构将得到有效改善。2004年广西银监局课题组对建设银行广西分行的调查研究恰证实了此结论。[1]研究报告指出,建行广西分行围绕经济资本占有系数定位其产品和市场,将信贷资产重点投向信用等级高的垄断性、基础性行业,同时从信用等级BBB级以下的客户中退出,大幅度减少对经济资本分配系很高的房地产业的信贷投放规模。经济资本引导下的经营管理决策,使该行整体收益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因此,经济资本调节银行资产结构方面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二、经济资本的计算和分配

(一)经济资本的计算

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潜在损失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2]其中,预期损失由大数定律计算得出,银行据此计提拨备。异常损失发生概率极低,但损失巨大,银行只能通过极端情景假设进行测试。非预期损失介于两者之间,银行可对其发生概率和损失进行量化,据此计算最低防御资本即经济资本(见图1)。

图1 银行潜在损失概率分布图

因此,要计算各种风险的经济资本,关键在于计算非预期损失的大小。如果是单笔业务单种风险,这时的经济资本计算较为简便。非预期损失可以通过简单系数法或资产变动法计算得到,得到该数据后,只需将经济资本看成是非预期损失的一个倍数即EC=M×UL,其中EC为待求的经济资本,M为经济资本乘数。

(二)经济资本的分配

如果商业银行只做单笔业务,那么通过公式计算出的经济资本不存在如何分配的问题,但这种假设显然是不符现实的。商业银行经营业务是多元化的,其如何为不同业务分配经济资本,笔者认为,可以参考的分配方法主要有比例分配、差额分配和协方差分配法三种。

假设商业银行业务组合中涵盖了n笔损失属于随机变量的子业务,分别为 ,各子业务经济资本分配比例为 : :……… ,则子业务i所需分配的经济资本EC( )=EC( )× 。

在比例分配法下,由于是以Ri作为分配的基础,所以最终应分配的经济资本与上式完全一致。在差额分配法下的处理过程略有不同,它是将某一子业务缺失后的经济资本差额作为应该分配的经济资本的绝对量,即所需分配经济资本==EC( )-EC( )。利用协方差分配法时则是按子业务与整个业务组合相关程度来分配经济资本,所需分配经济资本=EC( )- 。其中,分母为业务组合标准差,分子为i业务与业务组合的协方差。

三、经济资本管理在我国的实践

目前,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已开始尝试建立以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如建设银行2007年推出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案是,用VAR方法计量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以标准法计量操作风险。基于风险暴露、客户的违约概率、债项的违约损失率等风险要素来计量每一个交易或每一类业务占用的经济资本,然后自下而上汇总,在考虑资产相关性的基础上,计量出整个资产组合的经济资本,再自上而下将经济资本配置到各产品及各业务条线。

中国银行于2004年引入经济资本概念,对各分行经济资本计量对象主要涵盖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管理已纳入其信贷管理流程。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分别于2005年初和2006年实行经济资本配置方案,农业银行以现有信息系统的统计项目为基础进行了业务分类,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规定的风险权重,结合该行实际资产分布状况,对每类资产确定不同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在各类业务中进行配置。工商银行则是采用系数法计量信用风险经济资本,标准法计量市场风险经济资本,基本指标法计量操作风险经济资本。与此同时,以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为代表的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逐渐意识到转变传统战略管理手段的必要性,从而陆续将经济资本概念引入经营考核管理中。

四、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改进方向

经济资本管理理念虽然已引起了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的高度关注,但毕竟国内商业银行在这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基础数据获取渠道、质量问题是影响经济资本管理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国内商业银行在这方面仍存在不少瓶颈,对此进行简化处理是现阶段的无奈选择。但是这种做法对经济资本管理的可持续性非常不利,为了更好地体现经济资本管理的优势,笔者认为,国内商业银行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进一步提高评级覆盖率

目前,由于评级办法不能覆盖全部客户,中小企业、项目法人等尚不能计算违约概率,同时很多客户尚未进行评级,因而国内商业银行对客户评级覆盖率整体仍不高仅60%左右。商业银行因此可能无法提供基于不同违约概率的客户评级数据,这会直接影响所计算经济资本数据的可靠性。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在未来经营管理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评级覆盖率以获取丰富的数据将是改进的第一步。

(二)加速调整业务结构,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

为更好发挥经济资本在优化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方面的职能,国内商业银行应根据各个机构、部门和业务的经济资本回报率水平调整业务结构。对回报率和价值创造较高的部门和业务,应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而对回报率很低甚至是负贡献的,则应采取限制和收缩政策以避免进一步的价值损失。

(三)继续强化资本约束意识,推动业务规模发展

经济资本管理具有效益约束和风险约束的双效应。一方面,通过经济资本配置程序,将经济资本从低效率使用者转向高效率使用者,另一方面,资本约束意识的增强得以让银行能够在尽可能少占有经济资本的前提下增加经营效益,从而推动业务规模的合理发展。由于中间业务不分配经济资本,个人银行业务因风险较低而分配少量经济资本,所以这些业务的价值创造能力相对较高,应成为银行致力发展的新亮点。

(四)优化违约损失率(LGD)模型

国内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模型中的LGD大多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初级法所给出的标准数,但从整体计算结果来看并不是很理想。这主要是因为LGD总体分布呈现出双峰特征,而且不同的担保方式有着不同的分布。与此同时,构造准确的LGD模型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持。国内部分商业银行不仅缺乏损失数据,很多基础数据如抵押物价值、回收成本等数据也不够准确,甚至缺失。因此,为实现准确计量风险目标,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加快进度优化违约概率模型并提高基础数据的质量。

(五)不断完善内部评级体系加快内部评级模型开发进度

内部评级法中的初级法要求具备5年以上的历史数据,而高级法要求具备7年以上的历史数据。显然,目前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尚不具备建立高级计量模型所需的数据基础,对新巴赛尔资本协议中提到的很多内部评级方法和风险计量模型,我国商业银行也不完全具备实施条件。所以,商业银行应尽快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基础,不断完善内部评级体系,提高评级覆盖率和准确性,加快进度开发各类适用的内部评级模型。■

篇7

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利率市场化主要是指利率有个商业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的供求变化进行自我调节,最后形成一央行基准利率为引导的一种利率体系。简单地说,利率市场化对各大商业银行来说有利也有弊,所以商业银行首先要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应利率市场化下稳定发展的经营制度,并正确的认识利率市场化的特点,才能正确的利用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迎接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总的来说,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所以,必须要详细的掌握利率市场化的利弊,才能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积极影响

1.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利率市场化后随之相应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将变得更加有效,且商业银行大多数通过各项金融业务和大型的贷款项目获得盈利,因此一旦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被活跃,就会刺激市场消费,从而带动商业银行的整体经济效益。并且利率市场化是以市场的不规律变化为基础形成的,所以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构建健全的金融监督管理体系,从而有效地提高商业银行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便于更准确的掌握市场动向和市场规律[1]。此外,利率市场化还可以帮助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从而为各商业银行营造一个健康的竞争环境和和谐的经营环境,便于商业银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利率市场化对各大银行的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无形中加大了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相互竞争,所以银行单方面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要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先权。所以,利率市场化逼迫着商业银行进行自我完善、自我监督,所以银行在调整经营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同时,还会加强业务创新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地吸引顾客的目光。并且目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一直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所以导致落后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其形成了单一的业务结构特征。但是利率市场化打破了传统的计划发展规律,因此银行会逐步建立开放式的管理目标和管理策略,并通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稳定收益结构,从而更好地为实现商业银行业务的多样化目标奠定基础[2]。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消极影响

1.扩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由于利率市场化受金融市场的变化影响较大,且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主要来自市场的波动,因此在利率市场化下利率的波动会更加频繁。并且利率的波动和利率的风险成正比例,因此波动越大风险越大。所以,从商业银行自身角度来看,当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型资产和利率敏感型负债不匹配时,利率就会自发的产生波动,一旦利率的波动超过银行的控制范围,就会造成银行面临巨大的负债和经济危机。因此利率市场化下,一旦银行经营管理不善,就会放大利率风险敞口。

2.对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造成冲击。存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也是比较稳定的业务。但是在利率市场化下顾客为了降低投资风险会减少存贷款业务的办理,所以,无形中削弱了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量。一旦银行的存贷款业务额下降,就会直接威胁到银行的整体经济效益,因此,利率市场化后使得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面临滞后的发展现状,非常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策略

(一)深化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

1.加快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挑战,并且大多数银行没有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所以,无法及时有效的应对来势汹汹的市场冲击,所以造成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就必须要加快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只有制定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的体制和应对措施,才能有效地遏制住市场波动对银行经营管理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首先要大力推动商业银行上市,并加快商业银行的产权股份制改革,并建立清晰明确的产权制度,才能使银行从繁重的政策制度中解脱出来,从而真正的实现透明化[3]。市场化经营运作。其次要完善商业银行的资本,因为商业银行必须要具备雄厚的资本,才能有效地应对市场风险,否则只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抵抗能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商业银行的资本补给率,才能稳定银行的资金储备基础,从而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推动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由于利率市场化是受市场波动影响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才能及时有效的将利率信息传递到各个银行网点,是银行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利率的变化情况,从而更好地制定应对措施,便于提高银行的操作能力和执行能力。

(二)提高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1.建立健全的利率风险管理机构。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从而避免不利风险因素对商业银行的干扰。因此,银行方面必须要组织专业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方案,并协调好银行与市场利率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商业银行化险为夷的能力和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银行的抗风险整体管理能力。

2.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风险管理是事后管理,风险识别是事前预防。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有效地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可以帮助银行避免遭受风险危机,所以,银行必须要加强对风险识别管理的重视,不能那个建立系统的风险识别体系和专业的风险分析方法,才能帮助商业银行准确地判断出风险等级,从而帮助银行做好提前预防管理[4]。

(三)转变商业银行经营运作模式

1.转变市场营销战略。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银行发展模式,所以银行的整体结构必须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并竭尽全力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才能吸引优质客源。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营销战略,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此外,还要加强服务水平,端正服务态度,并根据顾客的要求量身办理业务项目,营造“顾客至上”的营销管理策略,才能在把握住老顾客的同时吸引新顾客。

2.加强网络银行建设。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上银行办理各项业务,因此,商业银行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必须要加大网络银行的建设规模,加快网络银行的建设速度,才能与时俱进的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此外网上银行可以有效地节省经营成本,从而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并且通过网络银行的建立,可以加强银行与顾客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且省时省力,所以,网络银行将会成为未来银行的主要发展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把握住机遇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5]。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都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挑战,所以,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才能改善商业银行不容乐观的发展现状。因此,只有准确地了解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规律,并制定健全的经营管理策略,才能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才能妥善的处理好银行发展与市场变化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晔.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经营策略[J].金融经济.2013年22期.

[2]金咏.利率市场化下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策略初探[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篇8

一、提升银行服务质量

21世纪以后,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及业务同质化的倾向,点燃了银行之间的“战火”。面对激烈的竞争态势,银行纷纷由“业务创新”转向“服务创新”,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服务人才队伍,力求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夺取竞争优势。

优质、高效的服务,来自优秀的员工,而员工是否优秀,则取决于管理者的自身素质。银行业固有的特点,决定了银行的创新策略十分有限,其优势就在于一线员工的执行力。商业银行的激励制度,有利于释放员工的工作热情,把高质量的工作绩效融入到服务中去,把高水平的服务技巧运用到对客户的承诺上,总体提升银行自身的服务质量。银行员工将服务理念潜移默化地传播给每一位客户,以乐观向上的工作激情渗透到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用“让客户满意”的态度赢得客户的青睐,对于银行来说,这是成本最低却是最有效的营销策略。

二、提高业务经营效益

激励机制的出现,打破了员工守着“铁饭碗”,工作稳定,收入无忧的传统思维,使员工的经济收益与银行的业务经营效益挂钩,这样员工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银行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既使员工感到工作的压力,又使员工产生工作的动力,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商业银行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主要运用的是业务技术能力。而业务技术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不断积累,激励机制的导入可以引导员工更加重视发展业务技术,使银行在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上产生倍增效果,使银行的经营模式及效益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而大为提高银行的业务经营效益。

三、形成良好的内部氛围

商业银行实施激励机制,是基于自我完善和实现目标的需要。银行通过各种资源和手段的合理使用,引导、激发和强化银行员工的工作动机,促使他们实现整体目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除了有生理上、安全上的需求以外,还有更高层次的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激励机制的实现,将使员工的这些需求得到满足,以更加良好的心态投入到银行建设与发展中去,同时,为员工创造了公平、公正的内部竞争环境,每个人都有宽敞的晋升空间,每个人都能在本职岗位上挥洒热情、提升自我。

在这方面,全美最大的银行——花旗银行堪称行业模范。花旗十分注重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奖励来激励员工,强调营造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团队协作精神的企业氛围,其设立的“品质服务卓越奖”“最佳团队奖”以及“花旗所看重的员工”专栏,让员工充分感受到了身为花旗员工的荣誉感、自豪感与责任感,他们的企业哲学和文化氛围受到业界和客户的一致认可。可见,商业银行激励机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内部氛围,激发员工最大的工作热情。

四、发挥员工最大的潜能

商业银行完善激励机制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最大的潜能,尊重员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促进员工的成长。银行对员工现有的特长、技能、爱好乃至价值观作出综合评估,进而为员工的职业生涯提供可行的计划方案,使其个人发展规划与银行整体战略规划相协调,最终达到银行与员工发展的双赢局面。

美国哈佛大学的专家经过调查发现,员工在缺乏激励机制的组织环境中只能发挥出30%左右的潜能,有时甚至会出现反向的作用,而在有着适当激励的组织环境中能发挥出高达90%的潜能。这个调查结果表明,激励机制的缺失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反之,激励机制的存在,把员工放在了战略资源的高度,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员工的潜能,激发员工不懈奋斗的内在动力。

五、保持核心竞争力

核心员工关系着每个企业的命脉。对商业银行来说,核心员工对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由于工作中的出色表现,核心员工往往会成为竞争对手“挖角”的对象,他们一旦跳槽,将对原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甚至是致命的打击。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这样评价他的得力干将:“如果把我最优秀的20名员工拿走,那么微软将会变成一个不起眼的公司。”同样地,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提出“80/20”法则,认为80%的价值来源于20%的因子,也就是说企业80%的利润是由20%的员工创造出来的。这表明只占少数的核心员工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无独有偶,国内金融行业有分析指出,外资银行常常在其他银行中猎寻人才,被猎者一旦跳槽成功,薪资待遇会比原来提高50%-80%。在这种差距下,怎样留住和激励核心员工已成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考验。因此,商业银行建立起长效可行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发挥核心员工的力量,构建银行的人才竞争力,进而提升经营管理上的竞争力和发展动力,保持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六、结束语

针对商业银行所有员工实施的有效激励机制,是商业银行实现内控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商业银行拓宽市场化业务的关键。通过建立这样的激励机制来激励约束员工,无疑会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篇9

1 设计目标

传统的经济类实践性教学偏重于对单项技能的训练和经验知识的验证,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效果欠佳,不能满足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金融实践性教学设计的主旨目标应该是:立足金融业的社会背景,按照“针对社会的需要培养人才,根据学生的特点实施教学”的新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体系框架,加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力度,依托高水平实验室和“双师型”师资,全部教学活动贯穿“授之以渔”的教学思路,在教学内容不断归纳简约、课内外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动态过程中,更为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经验知识的归纳提升和能力的综合运用,不断努力强化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的意识。

金融专业应通过设置一定数量的实践性教学课程,着力培育优质实践教学课程,逐步构建起以设计性、综合性课程居主导地位的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以实践教学课程的内涵特色体现专业方向,以其合理优化的整体设置凸显专业优势,从而达到“符合培养目标,体系设计合理,内容不断更新,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社会实践”的设计要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践性教学设计的目标也是为实现金融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服务的,是金融专业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2 设计原则

(1)连贯性原则。金融专业应把实践性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校内与校外,课堂内与课堂外,日常教学活动与定期检测检查。

(2)创新性原则。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为前提,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参与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受到创新意识的熏陶,从多角度、多层面、多侧面去分析问题,寻找答案,学会思考、自学、探索、研究、合作和创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造性素质。

(3)应用性原则。实践性教学内容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管理技能和应变能力,通过商业银行真实场景和运营数据的模拟,学生虚拟角色扮演,使学生实际参与到银行的经营决策过程当中,从而大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综合性原则。先进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应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将相关课程有机地加以整合,对原有教学内容大胆取舍,突出知识能力的系统传授和综合运用,做到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相结合、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作为金融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以《金融学》课程的学习为基础,在学习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等后续课程后的综合实训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践性教学设计的形式

1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一组案例提供高度拟真的情境,让学生尝试在分析具体问题中独立地作出判断,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专业课授课的重要手段之一,可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以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体会。我们也可让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选出各小组的发言代表,在课堂上代表本组成员发言,发言积极、内容表述正确的学生可以在平时成绩中获得加分。在这里,我们强调小组的集中交流讨论。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重新认识自我、增强了自信心的场所,还增强了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学生们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传授者,学生则是消极的接受者,教师提供理论知识,学生囫囵吞枣地接受;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

2 专题课堂讨论

让学生通过媒体中的财经类节目及相关报刊等,跟踪研究我国的银行改革动态及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热点问题,通过“专题课堂讨论课”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专题课堂讨论课”就是把学生进行的专题研究成果通过演讲的形式表现出来。当代学生知识丰富、思想活跃、渴望平等,有很强的表现欲和探索欲。因此,教师要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该课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财经类报刊,如《中国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等,并做读书笔记;收看财经新闻,如《财经报道》《对话》等;关注某一行业或某一家上市公司;对各类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有感性认识,并以某一热点问题作为深入研究的目标,不断收集资料,掌握其发展动态,弥补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不足。这样做既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改革,使学生与教师可以互相学习,加强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做”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理论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模拟实验

建立的模拟实验室应不仅可模拟出纳、储蓄、会计等常见的传统业务,还应能够对信贷业务、银行卡业务、表外业务进行模拟;不仅模拟单项业务,还应让学生对银行的所有关联业务进行综合模拟操作;不仅模拟银行的成熟业务,还应对互换业务、票据发行便利等尚未开办的业务进行前瞻性实验和研究。

按照教学计划,学生在完成了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及其他相关课程的理论部分的学习后,该课程的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经营,以增强执业能力和信心。我们把模拟实验根据业务特点分成网上模拟和手工模拟两部分。网上模拟部分主要是商业银行的前台业务部分,包括出纳、储蓄、会计等柜台业务,可按照银行软件实训程序,在网上模拟业务操作和交易,最后形成规范的实训报告;手工模拟部分主要是商业银行的后台管理业务部分,包括信贷业务、银行卡业务、表外业务的流程及管理。

由于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理论与技能的要求都比较高,更主要的是课时的限制,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引入到实践性教学中去,因此目前,我们主要完成了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手工

模拟――贷款业务实验课程设计,之所以叫课程设计是因为在每一步程序中学生都要根据理论知识和具体情况,作出决策和判断,不是简单的模仿和照搬。我们通过大量调研,深入银行业务部门,收集贷款业务第一手资料,进行了贷款业务实验课程设计。设计包括三部分内容:公司流动资金贷款设计、公司项目贷款设计、个人消费贷款设计。公司流动资金贷款设计,包括业务操作流程,及与操作流程相一致的贷款申请书、流动资金贷款调查表、公司信用等级测评表、信用等级测评调查报告、贷款合同等的设计;公司项目贷款设计。设计包括业务操作流程、项目评估报告及相应成本费用估算表、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等评估计算表的内容;个人消费贷款设计。包括业务操作流程、个人信贷申请书、个人信用评级标准与方法、个人借款合同等内容。

每一部分都模拟业务实际,包括操作流程、各环节需登记的凭证、账簿、合同等。由学生亲自动手,结合贷款程序,从头到尾,实际操作一遍,增加感性认识,并有助于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重新阅读和理解银行的主要业务,运用已学的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作出决策并完成相关文件如授信报告、借款合同的签订等。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判断能力乃至写作能力都是一次锻炼。

在每次模拟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该结合模拟系统,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判断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进行评分和总结,指出实验中出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熟悉和了解现代商业银行的运作机制,同时,学生要按照学院的要求认真填写实验报告书,并及时交给教师存档。

篇10

银行业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与生俱来就规定了其风险的本质,与其说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更不如说是为了获得利润而经营风险的组织。随着中国金融开放进程的加快与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金融混业产品日趋增多,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及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和所引发的系统风险,以及相应的政府监管机制改革和各类金融机构的经营战略调整等热点问题也日益突出。只有充分掌握风险在银行经营中的特点,将风险经营、管理与防范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利润增长与风险防范的最佳效果。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形成的原因

所谓商业银行即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和其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导致了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的特点,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果。国有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活动的主体,在经营中面临着政治、政策、法律、社会经济、文化以及银行员工职业道德等多重风险。在中国已加入WT0的今天,国有商业银行面对入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要实现银行经营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 防范、减少和化解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显得尤为突出与迫切。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形成的原因很多,但综合起来看,不外乎是有两大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经济环境差,企业面临严重的困难,面临破产的威胁,没能对借贷和投资行为给予应有的约束,此外,也有金融体制等政策方面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主要是长期以来缺乏风险意识,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在规范经营和内部管理方面,还存在经济形势的不景气,企业无力偿还陈欠的贷款本息,以物资、车辆、房屋等归还贷款本息所形成的无效益资产。客观上的业务发展需求,主观上蕴涵了领导决策的偏差,形成了一定的无效资产。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兴衰,只有商业银行自身能够得到保障,稳定地经营,国家经济才能得以较为平稳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面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严峻形势,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然成为不可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借鉴国外银行在管理经营风险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环境特点,探索有效的防范风险之路,是商业银行一直都在关心和探索的问题。

二、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表现

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经营管理与决策风险、政策及法律风险、社会经济环境欠佳以及银行经营管理人员道德、借款人经营管理能力等诸多个方面,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有多种形式。现阶段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良贷款率,存在着“超贷”的现象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全部贷款的很大一部份比率。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由于政策性任务而肩负的沉重包袱,国有企业的亏损通过信贷关系转嫁给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难以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损失。银行贷款对存款的比例越大,风险越大,银行经营的安全程度也就越低。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和激励机制,我国银行经营理念发生扭曲,不惜以牺牲信贷资金的安全、流动和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贷款规模,普遍存在着“超贷”的现象。

(二)资本杠杆比率偏高,信贷资产质量低

近年来,由于各商业银行资本金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存款的增长速度,资本杠杆比率越来越高,近两年均超过50%;自有资金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逐年下降;信贷资产质量低,资金沉淀现象严重;不良贷款占比较高,使得占全部资产较大比重的信贷资产缺乏流动性,从而影响了资产的总体流动性。

(三)虚增存款,盈利水平低

存款是贷款的基础,而贷款又是现今我国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存款上不去,贷款就没有了根本的保障。银行为了扩大规模,就采取了虚增存款的方法,最后导致真实的存款没有增加,而在虚假存款基础上的真实贷款却放出去了,存贷比率失调,虚假存款引起真实贷款倒逼银行,造成银行风险不断累积。从各家银行的损益表来看,各家银行虽有盈利,但盈利在减少,资产利润率在逐年下降,我国商业银行已进人到一个“微利时代”。

(四)抵押高估,风险不断累积

抵押高估是一种虚假欺诈行为,会产生两方面的反应。一是这种高估的行为银行知道,但由于各种不可明信的原因,谁都不说破,听之任之;另一种是银行不知道,被骗了,等到发现问题的时候怎么都收不回来放出贷款的原值,更谈不上利息了。无论是哪种反应,结果是银行吃亏,风险不断累积。从现阶段的巨额不良资产就可看出问题。

(五)金融创新滞后,中间业务发展不成熟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国外银行的中间业务有着很大的不同,国外银行的中间业务是利润来源的一个主要方面。国外银行对“服务就要收费”这个理念认识的明确。相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绝大多数不赚钱、免费,甚至赔钱。主要原因是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理解错误,中间业务是面对竞争,金融创新的产物。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现今被误解为增加银行存款的一种筹码,基于此造成中间业务不赚钱、赔钱的局面,而在这背后通过中间业务来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就可想而知了。

三、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风险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关键

风险首先是一种机遇。银行面对的风险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营业风险、环境风险(政策性风险)和行为风险等。对银行来说,风险不仅仅是损失,银行如能事先降低并且合理规避风险,就能利用风险这一机遇,保全自身的资本,甚至赚取丰厚的回报。所以风险对银行是灾难还是机会不在于风险本身,而在于自身对未来变化的了解和掌控能力。对国内银行来说在过去的经营中,有太多因风险而遭受损失的例子。风险往往变为损失的主要原因,银行缺乏全面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和企业风险文化,表现在计划体制下的完全漠视到强化风险管理和责任下的对风险采取过度规避。

(二)确立正确的经营思想和风险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风险背后是利润的来源,清晰地分析风险就是明确地了解利润产生的本质。银行不要将风险看作阻碍银行发展的绊脚石,而是将风险经营、管理的思想贯穿到银行本身的每一个环节,不是一味地去堵截风险,而是将风险进行合理的引导、合理的运作,使其在现实中得到可控,并带来相应利润。在现今商业银行中,风险的管理、控制,以及经营方向等是由银行的管理层和风险控制系统的工作人员来具体执行和操作,但对于风险决不应限于这两方面的人员,任何岗位的银行员工都要有风险防范的意识。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真正将风险管理作为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银行要培育自身的风险文化,确立正确的经营思想和风险管理意识。

(三)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

商业银行的风险不是单纯的资金管理问题.而是多种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应当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流动性风险的防范。一要加强各级商业银行法人体制,强化经营系统调控功能,建立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内部决策控制、实施控制、事后监控和预警机制。二是要求银行在培养全行全员的风险意识、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出台详细的风险操作标准、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和使用等方面做出不断的努力。三要实现各商业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通过强化资金在各行全系统调拨,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金资源,实现资金在全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增强系统内资金的效益性和流动性。

(四)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商业银行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一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立总行、分行和市地行三个层次的风险识别、度量、监控机制,有效采取防范、分散、转移和消化风险的措施。二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三要建立完善的风险判断、评估、监控和分散机制,培养我行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

(五)创新中间业务降低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要在金融产品设计中加大风险中介的因素,让商业银行金融产品有一个相对的竞争优势。及时地推出特别是面向公司客户的避险金融产品,规避汇率风险和资金价格风险。要创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大力开办各种委托和中间服务业务,提高资产负债的总体流动性水平。我国居民的富裕金融资产会越来越多,其合理、有效投资并优化组合投资的委托需求和咨询需求会增强,应及时向这类客户提供用于规避风险的理财服务、咨询服务、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联手开发投资组合产品,从而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化解,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原因。只有改革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化解体制风险,相应的其他各种配套的风险防范措施才能奏效。当然,要彻底地化解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还必须有其他的配套工作的配合,才是最终化解国有商业经营风险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牛志刚.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控制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3):103.

[2] 桓贤维.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与控制[J].西安金融,2003,(8):44.

篇11

随着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对于资本本身的运用已很难获取平均收益率,关键还在于杠杆经营。众所周知,资本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重要砝码,是任何企业开展业务经营的基础,是吸引外部债务的基础。在商业银行中,资本按照角度不同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即经济资本、监管资本和账面资本。

1 “经济资本”的概念和构成

1.1 “经济资本”的概念

经济资本,是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期限下,对于某个特定的资产组合,银行为了覆盖和抵御非预期损失,所需要持有的资本总额。它是商业银行用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重要资本,是被用作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资本。

1.2 经济资本的构成

经济资本是由经济增加值(EVA)、经济资本占用、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三部分组成。

其中:经济增加值(EVA)=税后净利润-经济资本×10.5%=毛收入-运营成本-减值准备-所得税-经济资本×10.5%

经济资本占用=资产余额×经济资本配置系数

RAROC=风险调整后收益/经济资本=(毛收入-运营成本-预期损失-所得税)/经济资本

2 经济资本在基层支行的实际运用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总行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和方案,下辖各分支行主要是政策和方案的执行者。对于基层支行来说,如何理解总行政策的理念和目的,将会有利于基层支行更加合理和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实证分析――以某基层支行为例,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的概念有点类同,即EVA表现为绝对值形式、RAROC表现为比率形式。

以某基层支行的贷款项目为例,某一节点时,该支行共有三个不同类型的贷款项目,笔者用A、B、C代替。贷款余额分别为2000万元、1000万元、500万元,支行根据项目的信用等级评级结果,分别予以三个贷款项目的贷款利率为5.4%、5.9%、6.4%。笔者假定三个项目资本和资产的配比是10∶1,则三个贷款项目所需投资资本分别为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假设该银行股东的底线回报率(D)为20%。

对于上市银行来说,主要采用过两种考核方式:一种是股东回报率(ROE),另一种是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其中:ROE=(收入-资金及运营成本-预期损失)/投资成本;RAROC=(收入-资金及运营成本-预期损失)/经济资本。下面笔者就假设用以上两种方式分别来进行项目筛选,具体情况见下表。

从上表中可知,从利益和风险对称性角度出发,首先是投资项目C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其资金及运营成本最小,投资成本最小,预期损失相对较小;其次是投资项目B,最后才是投资项目A,投资项目A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投资成本在三者中最大,但其有一项指标较好,为预期损失最小,即A出现风险的可能性最小。三者各有特点,若此时将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股东回报率(ROE)分别作为考核指标,出现结果是截然相反。以RAROC为考核指标,支行将会以投资项目A作为贷款对象,因为其RAROC值大于底线回报率D值;以ROE为考核指标,支行将会以投资项目B和C作为贷款对象,因为其ROE均大于底线回报率D值。

两种考核方式导致的结果截然相反,从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股东回报率(ROE)两个考核指标的合理性来看,近年来,RAROC已经逐步被各家商业银行作为考核标准,其主要原因是它反映的是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从RAROC=风险调整后收益/经济资本=(毛收入-运营成本-预期损失-所得税)/经济资本的公式可以看出,它的利益和风险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即盈利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风险系数的提高。而ROE仅考虑到税后利润和所有者权益两项指标,没有将商业银行中的利益与风险的关系进行考虑,可能导致在实际过程中产生对高风险业务盈利能力的高估现象和低风险业务盈利能力的低估现象。不能真实反映商业银行最关心的利益和风险的均衡性发展思路,从而无法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3 经济资本在基层支行经营管理中的意义

基层支行在经营管理中,影响经济资本的因素有很多,如客户评级、债项金额、担保方式、客户行业、客户规模等。这多方面的参数对应的是违约损失率、违约概率和违约风险暴露三大方面。比如客户评级,若某客户在支行的信用等级很高,对应的将是较低违s概率,但当市场变化、客户经营不善等导致信用等级下降较多,对应地将是违约概率的上升,从而增加经济资本的占用。如担保方式,目前很多国内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均采用信用贷款,且贷款期限长,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资本占用;而如果是某贷款的担保方式除抵押外,还有着较为优质的第二、第三还款来源,将会大大降低该贷款项目的经济资本占用。诸如此类,每个参数都与经济资本有着莫大的关系,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各层级机构在经营业务过程中,要充分计算,以达到最集约化,为自身的经营收益和风险创造最理想状态。

因此,加强经济资本的理念认识和运用,将对基层支行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利益”和“风险”的关系起到制衡作用,对达到稳步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结 论

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银行业的发展达到一定高度,与国外接轨的步伐逐步加快。近年来,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开始逐步重视经济资本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并将经济增加值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其目的是为了将“集约化经营”“风险管理”和“盈利能力”等概念有机结合,以达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和长期可持续的稳健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篇12

引言 

随着银行“无人化”趋势的发展,老年人金融服务越发陷入了窘境,中国老龄化问题的越发严重性将加剧老年人金融服务问题。未来中国社会中,老年人的金融服务需求将越来越大,老年人口数也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事情。 

一、中国老龄化现状 

2012年,中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5亿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1.2亿人,占当年全部人口的9.4%。据联合国预测,2016~2038年,中国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从10%快速地上升为21%。发达国家平均需要55年完成的老龄化过程,而中国将只需要22年。因此,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未来20年,老年人消费将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二、老年人金融服务现状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但我国的老年人金融服务却十分落后,老年人金融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未富先老的养老问题压抑了老年人的理财需求,商业银行与老年人之间存在有关服务问题的矛盾。因而,商业银行的老年人金融服务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老年人存在行动缓慢、视力与听力下降、记忆力差、接受新事物慢的特点。这其中,城市社区老人特别是县域街道社区老人更是存在“个人有积蓄、儿女工作忙”的问题,这些老人在平时生活中需要自己到银行办理业务,也有闲钱可以用来购买理财产品,但人体机能退化导致了老年人在现行金融服务中面临着极大的问题。 

以济南市的工行长清支行营业室为例,每天60岁以上的顾客有五分之一,而五峰路网点的老年顾客占了三分之二。老年顾客办理的业务一般仅涉及到存取款和理财产品。老年人花眼之后,有时候即使戴上老花眼眼镜填银行单据时也看不清;老年人动作迟缓、反应慢,有时候在办理需要输入密码等有时间限制的业务时,要试好几次才能成功。据有关资料研究,老年人平均在银行办理业务的时间在20分钟以上。在银行办理业务耗时长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大大降低了银行的工作效率,增加了其他人的等待时间。 

为了普及银行业务智能化,减少其他人的等待时间,现在银行都提倡存取款、转账尽量在ATM机上面进行。老年人的退休工资折也都被单位统一换成了工资卡,但老年人并不会使用ATM机,银行工作人员有限,所能提供的帮助也有限,工资折变工资卡反而使老年人陷入了窘境。就在长清支行营业室的具体观察而言,退休老人之中95%以上并不会使用ATM机,即便银行工作人员或者家里的孩子教过一两遍工资卡的使用方法,老年人也记不住甚至不敢操作。自助机器上面提醒操作的字体相对较小且提示出现的时间较短,让花眼的老人看不清或者反应不及时,操作错误时ATM机还有可能会直接吞卡,老年人越发不敢操作ATM机。 

未来20年中国老年人口数目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理财需求越来越大,老年人与银行打交道的频率越来越高,如何让人年老时在科技进步中感觉到的是方便而不是被遗忘,如何让银行服务符合年轻人步速的同时也能贴心的考虑到老年人的步幅,在银行间竞争日益激烈的明天,这会是一个焦点。 

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一)网点设施 

银行在设置各种自助设备网络银行等先进硬件设施时,充分考虑老年人群的使用需求。比如:提供老花镜、将提示字体改成大码字体、设置老年人专用ATM机、在每个月退休工资发放时开设老年人服务窗口。 

(二)人性化服务 

银行定期开展走入社区系列活动,给老年人普及金融知识,同时给银行工作人员开展关于老年人金融服务的培训,增强工作人员尊老敬老的意识,培养工作人员服务的耐心与细心。在业务流程方面,给老人简化办理流程、减免手续费。 

(三)老年人理财产品的开发 

银行要开发适应老年人群体特点的理财产品。二十年之后的老年人客户群体不仅有庞大的人数,他们现在还掌握着社会的大部分资源,有着充分的资金积累,如何让退休金保值甚至增值将是他们十分关注的事情。未来的老年人理财产品市场会是各商行争夺的主战场之一。 

(四)与专业社工机构合作 

银行与社工机构合作,由社工机构组织社工人员协助银行来解决老年人客户群体办理业务时,服务不周的问题。第一,对那些行动不便或者卧病在床的老年人,家属可以通过联系与银行合作的社工机构,由社工机构代替银行工作人员,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进行判断,确认其是否达到银行工作人员上门服务的标准,以此替代现在种类繁多的证明文件。第二,由于银行进行上门服务时,为避免出现金融风险,必须要有两人以上一同前往,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银行的员工人数有限,抽调两名以上的员工去上门服务很难。所以,由社工机构联合银行进行对老年人的上门服务将化解这一难题。第三,定期的开展银行工作人员与社工的交流会,银行工作人员将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服务难题与社工交流,社工从专业角度提出解决方法,从而给老年人提供更好更贴心的服务。 

篇13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分析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在为商业银行提供机遇、创造贷款自主定价条件的同时,也使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面临巨大挑战,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就是将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研究提上日程。经过研究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影响表现如下:

(一)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经营管理自主权

我国的利率管理体制经历了以下方式的转变:严格管制的固定利率有管制的浮动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经济所有制形式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国内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管理方面发展欠缺,贷款定价模式单一、僵化、定性大于定量,贷款价格不能完全覆盖目标收益、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成本和费用等多方面因素,贷款定价未作为一个重要部分被纳入风险管理实践中。贷款利率放开管制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加大,导致的竞争也会促使商业银行对自身经营管理进行思考和改善,对贷款利率进行科学定价和管理,将自身资金盈余程度、借款人的风险和信用、同业市场竞争等环境因素根据贷款的不同类型、金融市场利率走势等情况纳入参考体系中。

(二)商业银行利差收入持续缩小

在信贷有效需求不足、金融脱媒的条件下放开利率管制,商业银行为了争夺优质客户,会竞相提供优惠存贷款利率,若存款增长乏力的情况与之叠加,银行利差收窄的趋势将不可避免地使银行经营出现困难的概率加大。图1.1为美国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存贷款利差收窄的情况。

表1.1为2011―2015年实施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前我国五家有代表性上市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值,2013年7月20日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之前,其大部分在75%-80%,由图1.2可以看出2011―2015年我国五家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比总体呈下降趋势,股份制商业银行尤为明显。即使各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和业务特色上各不相同,当今的业务发展方向也都是发展非利息收入。但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仍然是发展贷款和吸取低息存款,依靠利差收入来使利润实现持续增长,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如此高的利差收入将难以维持。

(三)商业银行间竞争日益加剧

近些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入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产生流动性紧缩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存款市场内争取更大的份额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难题。2015年10月23日之前我国在存款利率方面实行上限管制,各商业银行为了规避管制以较高的利率吸收存款,均推出了多种高于央行规定存款利率的理财产品,变相加速了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在此之后商业银行获得了实际的支配存贷利率权利,同业之间竞争更加激烈,盈利能力受到抑制,如政府不进行及时有效地监管和疏导、银行业不做好行业自律,造成恶性竞争的发生,以至于影响银行业整体的稳定健康发展,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存款保险制度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2015年5月1日,我国《存款保险条例》正式公布。存款保险制度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体制基础,为存款利率浮动塑造了微观体制 机制保障,为金融机构可以拥有更为广阔的自主定价空间,使市场供求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逐步打破了刚性兑付,政府不再为商业银行提供“隐性担保”,允许金融风险的有序释放。这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资产规模、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竞争力较弱的中小银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改革,提升产品设计与定价能力,建立先进、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

(五)商业银行信用及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不断加大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如果不加快转型,利润增长将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巨大冲击。一方面,为了保持利润增长,商业银行不得不对高风险的行业客户进行放贷,最终很有可能导致信贷客户的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由于低风险、优质资本项目的同业竞争过于激烈,导致利率下浮,为保持利润的适度增长,商业银行不得不投放一些风险较高、回报较高的项目。

(六)商业银行经营策略亟待转变

存贷款利率管制的解除使优质的企业和个人拥有了议价的空间,在资金供需双方的博弈中会直接导致银行的资产效益减少。面对这一情况,银行为了保持整体利润的稳定增长,需要增加非利差收益以补偿利差收益的减少。利率市场化促使银行的角色发生改变,由原先的关系型银行向价格敏感型银行转变,为了使得非利差收益持续升高,创新是关键的发展前进之道。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丰富理财产品种类增加自身中间收入,打破依赖利差收入的僵局,通过多种方式细分市场类型,为不同客户提供更便捷和完全的差异化服务和差别化价格,以此补偿风险、获取收益,以增强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建议

(一)提高贷款定价能力,提升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1、提高贷款定价能力

长久以来我国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商业银行对贷款的定价采用基准利率定价法,即:贷款利率=基准利率+贷款者的违约风险溢价+长期贷款的期限风险溢价,商业银行在定价时依赖央行的基准利率。如今央行放开管制,商业银行没有基准利率作为参考,所以需要建立符合自身经营管理需要的利率定价模型,能全面考虑贷款的资金成本、风险准备、相关费用、目标利润、客户差异和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因素。

2、提升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一方面要明确利率风险管理的目标,承担利率风险的同时获取与之相匹配的盈利水平,制定科学的利率研究与决策机制,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科学地识别、计量和处理利率风险,并实现事后有效评价、改进完善;另一方面,利率作为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其走向与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商业银行密切需要关注宏观经济运行,如GDP增长速度、价格走势、投资规模与速度、工业增长情况、消费的增长情况、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利率政策等。

(二)明确战略定位,加快转型步伐

1、重视零售业务发展,树立普惠金融服务理念

我国金融市场处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叠加“金融脱媒”的特殊时期,大型企业和客户议价能力较强,导致商业银行利差收窄。中小微企业和零售业务其客户广泛、资本节约、风险分散、综合盈利高、成长性好、稳定性强,将成为各家银行资产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商业银行应通过科学、精细化的管理,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化零为整,确立“多角度、全覆盖”的客户经营指导思想和模式,提升市场占有率。

2、加强同业、跨业合作

商业银行应利用客户和系统的优势,建设一个信息共享的电子商务平台,弥补数据方面的不足;同时,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多媒体、社交媒体等优势,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趋势,结合自身业务,开发P2P平台、销售理财产品等,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业务创新,拓展盈利渠道

1、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方面可进行以下创新: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出售、并购贷款以及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步伐,满足当前商业银行管理流动性、盘活不良资产等方面的现实需求。

2、负债业务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充分体现在负债业务方面,我国商业银行普遍负债业务产品单一,应积极研究和打造有助于吸收存款、控制存款成本的负债业务创新工具和手段,加强负债业务管理和创新。

3、中间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