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艺术教育实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艺术教育实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艺术教育实践

篇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已经广泛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现代日常生活、精神陶冶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艺术的感受、想像和创造能力,已经成为促进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与之相对应,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校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实践与研究,走出了一条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富有民族特色办学之路,为高校输送了一大批全面发展的优秀民族人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和好评。

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理念

我国第一位艺术教育博士郭声健,在以普通学校艺术教育作为研究方向的论文中指出:中小学艺术教育应该是审美教育,它通过艺术化的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艺术欣赏和表现活动,并在艺术活动中学习掌握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我校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和感受,提高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艺术特别是朝鲜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掌握必要的艺术知识与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突出朝鲜族艺术学科特点,形成具有本县民族艺术教育的特色,让艺术教育不但能够在德育、智育力所不及的方面发挥出其特有的审美功能,而且能发挥出就连德育、智育自身也难以发挥出的德育、智育的功能。学校抓住民族艺术教育这一突破口,使艺术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我校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教育思想,科学的艺术教育实践,连续多年的艺术教育成果,使学校的艺术教育走在了全县中小学的前列。

二、多方筹资,改善艺术教育设施

艺术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要全面推进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并积极为学校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物质保障。为此,学校始终把艺术教育的硬件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学校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共投入50余万元,布置装潢了具有朝鲜民族特色的舞蹈室、艺术成果综合展室、多功能综合大礼堂、绘画室,配置了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购置了与之配套的还有录音机、影碟机、电视机、幻灯机、种类齐全的石膏塑像、各种组合的静物、色彩、画架、画布和各种乐器、舞蹈服装、道具等等。这些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我校艺术教育的深入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更好地对学生开展艺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科学管理,规范艺术教育教学

我校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的原则,确立了继承和弘扬朝鲜族文化传统与发展现代艺术教育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技能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艺术教育工作思路。为保证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的民族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学校的艺术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把艺术教育作为考核班级、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备课、课堂教学、教学科研、课外辅导及各种文化艺术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严格的标准和便于操作的考评机制。

艺术教师(主要是音乐、美术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严格按照国家教委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认真上足上好每一堂艺术课,完成所有教学任务。从而让学生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

在开设艺术课和培养艺术特长生的同时,积极发挥学生艺术团的力量,大力开展各种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积极组织学生艺术团走向校外,参与各种社会文化活动,推动社区文化的发展。

在课程、课时安排上,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认真执行,上足,上好。在教学过程中,对具有以前已学习过某一艺术单项且有一定水平的学生,采取再提高的教学方式进行个别辅导,对初学者分小组进行授课。整个教学过程,依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的教学形式,学生按不同进度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同时,定期举行公开课,不断修正新的教学模式,确保艺术教育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四、普及教育,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在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需求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人文环境的发展,家长和社会对于人才培训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不仅要求我们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还对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构成有很高的期待,要求我们民族教育在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出掌握基本民族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

近几年我校着力加强民族艺术教学工作,在开设好常规艺术教育课程的同时,增设了朝鲜族器乐、舞蹈课和朝鲜族书法课、朝鲜族美术课程(均为选修课),力求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普遍提高民族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还招收了朝鲜族艺术特长生,并配置民族艺术专业教师,由主管校长直接负责,指导艺术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制定教学计划和培训目标,责任到人加强特长生的培养。在特长生的影响下,一些有艺术潜能的学生也加入了进来,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以美术学科为例,专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教育的同时,结合课程安排有意识地穿插民族绘画教学内容,十分注意普及学生民族绘画知识和学生美术潜能的发挥,让学生有时间有目的的进行发挥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发现学生的艺术潜质,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名学生,临摹的达芬奇的《蒙那丽莎》那幅油画,人物造型准确,形象逼真,笔触细腻到位。后来,老师注意培养他的民族绘画水平,动员他加入到民族绘画特长班,三年后,他考入了大连民族学院设计专业。之后另外还有几位学生,以自己较好的绘画能力考取了大连民族学院、吉林动画学院等。2006年,我校金延龙同学的作品在吉林省新闻社举办的美术作品比赛中获的银奖;同年李相姬同学在全县首届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这应该说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的好例子。

五、拓展空间,丰富第二课堂教学

为了给艺术教育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民族文艺展示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更具体的艺术体验,使学生的艺术才华得以充分展现,营造了一个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富有朝鲜族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学校成立了民族舞蹈小组、声乐小组、书法小组、绘画小组及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参与的班级合唱团。每到课外活动时间,校园内歌声四起,学子们挥毫泼墨,其乐融融,校园中到处都洋溢着富有浓郁朝鲜族特色的合谐景致。

学校每年都定期举行不同的民族艺术活动,如以民族歌舞为主的大合唱比赛,开学、毕业典礼上的汇报演出、师生卡拉OK大赛,绘画展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活动,整个校园沉浸在民族艺术的海洋里。同时,学校还将这些活动推出校园,参加演出,并获得很好的成绩。每年在团县委组织的活动中,我校舞蹈队的民族舞蹈均获得出席领导和观众的普遍好评。2003年,在市第一届中小学艺术活动中,我校民族舞蹈《手绢舞》获得二等奖。2004年,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艺术大赛中民族舞蹈《扇子舞》获得二等奖。2005年我校应市艺术节的要求,到市演出民族舞蹈《喜庆舞》。2006年民族舞蹈“帽子舞”获得一等奖。同年在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民族舞蹈《刀舞》、《帽子舞》分获一、二等奖,金鑫的绘画作品《色彩》获二等奖。2008年,延边电视台组织的《长白杯》独唱比赛中,我校学生获得二等奖。

六、培养师资,提高艺术教学质量

重视艺术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让艺术教师学有所用,是提高艺术教育的重要条件。我校非常重视对全体教师和艺术教师的培养提高工作。完善岗位考核制度,对艺术教师在艺术教学和艺术业务领域取得的成绩和教育成绩列入同等加分项,让奉献精神归化为教师的动力,把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稳步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校本培训,组织民族艺术专业教师定期为全体教师上公开课,重点普及民族艺术常识,由浅入深培养广大教师的民族文化素质。克服经费紧张的实际困难,要想方设法让艺术教师参加一些艺术教育学习培训班和各种类型的研讨交流会,鼓励艺术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展览、比赛,对于完善艺术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整体艺术修养和教学水平提到了积极的作用。

七、各科渗透,整体提升艺术教育水平

生活是美的,艺术是生活的再现,同样也是美的。艺术的任务就是教学人们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教人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仅是专业教师的责任,同样各科教材都是各个领域中美的极致。所以每个学科都要认真挖掘美,各科任课教师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美,不能使学生感到枯燥,这才是艺术教育的真正普及。优化学科课堂教学,将艺术教育融入其中,是促进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使学生既增长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和艺术修养。

语文。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发掘美育因素,提高教学效果。高中课本中《再别康桥》一课,教师把汉语文、音乐、美术(影视)有机地融在一起。多媒体的动态美景,配上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很快就领会了课文内容。通过学科渗透,学生不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获得美的感受,领略了自然美、音乐美、色彩美、语言美,同时还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篇2

1.视觉传达专业与广告学专业结合的优化整合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专业,是在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中一个较为成熟的专业。长期以来,以培养从事广告、包装等行业的视觉设计的专用人才,主要研究包装装满等视觉传播媒介外的形式美设计,而很少涉及市场的需求调研、消费者心理的分析以及传播的内容、方式、功能和传播规律等问题。而广告学专业的教学是一门以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广告策划和创意、广告管理执行为主的新兴学科。它更注意培养学生理性的市场调研、市场分析、产品形象定位和广告策划与管理。同时也强调广告的创意和创造性方法的训练,主要培养从事广告策划创意和管理的广告人。如果视觉传达设计注重的是纯审美的设计与制作,那么广告学则注重创意与策划。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人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所从事的广告、包装、平面设计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昔日的单纯的广而告之和商品装满,而已扩大到企业或机构的一切产品服务及事业推广等各个领域,已逐渐成为与企业、市场营销密切相关的,整合营销、传播设计的一部分。客观上,市场所需的优秀设计人才是既有视觉形式美的设计能力,更要懂得消费市场、消费心理、广告策划、媒介传播、经济营销和设计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我们将广告学专业的内容介人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把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从孤立的艺术设计范围中纳人至整合传播、市场营销与视觉设计的集合体,并从传播、市场、创意、数码技术等方面注人生机,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广告学专业在教学结构上优化整合,形成新的学科特点,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将课程溶人到专题设计中进行,从理论教学与实践两方面考核学生的设计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艺术设计与计算机应用双专科二十一世纪,随着整个人类社会进人信息时代、电子化、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影视化等多媒体艺术设计,对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培养什么样的艺术设计师?艺术设计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如何改变艺术设计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具有我系特色的,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求的新的艺术设计新体系,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在本项目立项的同时,于2001年9月招收了第一批学制四年的艺术设计与计算机应用双专科学生,2(X)5年7月,首批学生将圆满完成学业,获取双专科文凭。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其应用主要有图形图像、视频音频、二维三维、静态动态等任意形式的组合,为艺术设计增添了一种全新的媒介,使影视、广告、动画、网页、产品、环境乃至各种图形图像和文档设计的表现有了质的飞跃,我们在重视培养学生手绘技法和模型制作的传统技能的同时,要求学生学习各种计算机软件,目的是将学生从传统的“绘、写、刻、印”等概念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表现的自由和便利,并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全新的创作,掌握和精通计算机艺术设计的技能。经过几年的探索与不断地革新,使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的课程以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复合性、创造性为主要特色,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课程于2002年7月获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优秀课程一等奖,近几年又不断充实新的内容,进行国际交流,由德国资深平面动画设计师Mr.瑙。,月Cke在我系开设多媒体与动画课程。同时派相关教师到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多媒体互动课程,了解国内最新的多媒体设计信息,充实到教学中去,该课程的教学课件已于2004年9月获得江苏省高等院校优秀课件的“好课件奖”。20()3年7月艺术设计与计算机应用双专科的学生参加江苏省高校大学生计算机竞赛中荣获二等奖,对于民办院校的学生能在这种比赛中脱颖而出是很不容易的。

3.根据市场需求,增设多媒体设计专业去年下半年在学院领导的统一部署下,我系组织学科建设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对无锡新区及有关企业、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及有关企业、上海有关设计公司等进行调研,深人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寻求新的专业增长点,通过对苏州鸿鹰动画制作有限公司、苏州宏广动画制作有限公司、无锡火鸟动画制作有限公司,无锡圆造动画制作有限公司、无锡东强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考察,我们发现这些单位缺乏经过高校培养的,有系统专业知识的设计师和技术人员,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我系和无锡东强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无锡火鸟动画制作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我们和这些公司的设计人员一起讨论培养计划,制定教学大纲,进行课程的规划和设计,并确定教学实践的时间和具体事宜,同时邀请这些公司有实践经验的设计人员担任我系有关课程(例:动画造型设计、动画技法、动作设计等课程)的教学,打破专业教学只有同类专业教师主讲的惯例,使学生能及进了解到设计最前沿的信息、表现形式、操作技能,同时定向为公司培养他们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互相合作、互惠互利,我系于2以抖年9月正式招收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

三、抓好课程建设,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确保人才培养规格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项目研究了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匹配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抓好课程建设作为研究的重点。为了使我系设计教学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设计教学观念上进行根本性的转变,对设计教学进行再认识。建立“以学生为本,实践第一”的教学理论,研究教学与实践的最佳组合形式,逐步形成支撑和构成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框架。

1.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对“建筑室内设计”课程重新整合随着现代装饰技术、材料的不断突破与发展,设计思潮的不断更新,高等教育中原有的室内设计类课程已远远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本项目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对“建筑室内设计”课程从课程内容、授课方式、指导实践环节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创新。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和培养计划的特点,本项目注重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建筑室内设计的实际的设计能力,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加综合素质的养成为主线来设计课程,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减弱学科理论的系统性、严密性和完整性,在课时上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增加设计实践的教学时间,同时强调理论教学要为实践教学服务,使本课程改革紧扣实时性、应用性、规范性、实践性、创新性。

(l)教材内容改革:由于建筑室内设计是一门实时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充分体现先进性的特点,我们不断进行教材的调整,把当前最新的设计新技术、新材料、新思维替换原有的相关内容,不断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时代同步的专业信息。此外,我们也选择了一些其它室内专业书籍,作为可看的参考资料,向学生推荐,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就会有更大的扩展,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

(2)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利用详实的图片作品,方案实例,工程剖析,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设计原理。在训练学生手工绘制方案的同时,加强学生利用电脑制图的技能,为他们走出校园,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程前期考察:在进行一项设计之前,我们都要求学生对相关设计内容、地点、相关材料以及当地的人文、地理、气候等情况有一个充分、有效地考察。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能更好的体现文化内涵,人文色彩和地方特色,使作品散发长久的生命力。

(4)增强实践教学:在教授本课程时,我们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吸取,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获取。由于室内设计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相当高的学科,所有的理论都需要通过实践来体现,所以我们不仅安排学生进行虚拟的设计创作,更让有条件的学生参与社会设计方案的实践,通过实际的设计创作,进一步提高设计动手与思维能力。

(5)规范教学:室内设计课程不同于其它设计类课程,它与建筑紧密联系的特征,使得在教授课程中的规划性、严谨性显得尤为重要。由作图习惯开始到设计领域里的知识规范都要—向学生传授。这样才能保证今后学生的设计方案因没有规范性而导致失误的产生。

(6)参与、创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与部分课上时间进行竞赛创作,使学生形成竞争意识、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通过参与社会竞标、竞赛等方式进行全面提高,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可以更多的向学生传授实践功能。

(7)网络化教学:为了进一步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我们还利用了丰富的玩temet资源,不断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设计网站,扩大学生的知识吸收面。本课程2003年10月获南洋学院优秀课程一等奖,于2以抖年8月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课程二等奖。

2.引进国际前沿、国内领先的课程,增添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艺术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艺术和科学的结合,使造型艺术不断出现了许多新的表达形式,在那些新的表达形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造型具有“动”这个最重要的要素。二十世纪的造型艺术,基于对科学的关注和直接应用,开创了“光”和“动”的艺术这一新的领域,一些具有时间要素的动的作品,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视觉效果。动造型的教学研究,是中国设计教学体系中一个全新的课程,该课程在以往的平面、立体课程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空间、动的要素,使设计创!}练从二维、三维进人多维训练阶段。学生创作的作品,已不再是单一的、静止的形态,融人了动的因素,使作品显现出无限的生命力,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意识,引发学生从多角度、多视点观察事物,从而寻找更好的表现手段来展现事物。同时使学生在学习动造型最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了解材料的构造与特征、加工的方法和技巧,并培养他们动手制作的能力,强调技能的训练。课程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动造型的教学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l)利用自然风力变化的造型;

(2)利用人工动力变化的造型;

(3)利用磁力变化的造型。

同时,还利用光几水、声音、图像等变化的过程,利用这些表现手法,进一步创造出非物资要素的表现。如动本身以及光、流体、气体、映像、音、色彩、热能、摄影等,根据这些要素创造的造型,在动造型的教学研究中占据广泛的位置,使动造型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从2(X)3年起,在艺术设计系4个班级中开设了动造型课程。学生对此课程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并根据课题要求,将一切可能联想到的动的效果,用形态表现出来,在我院艺术设计系展厅举办了动造型教学成果展。该课程于2004年8月获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优秀课程一等奖。本项目通过课程整合,保留精华,增添新的内容、方法、手段,同时强化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水平,以至兄弟院校的同行专家评价我们的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的水平已经接近本科,也正因为如此,艺术设计专业历年来就业率一直高达百分之百。

四、狠抓教育质量,使教学改革成果落到实处

篇3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如果艺术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势必会被淘汰、遗忘,无法被大众接受,所以才有了繁荣的“画廊”文化,才有了画家职业经纪人,因此艺术教育必须市场化,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和更广阔的前景。然而如何在教育中体现市场化呢?最重要的是更深入地推进校企结合的教育模式,现在多数高校的艺术教育实践虽然结合了一定的企业运营形式,但无法达到相应效果,导致学生无法得知市场需要什么,应该怎么学习。所以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以一个个实际的鲜活案例不断促进实践教育的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是关键所在,要避免形式化、不科学的虚拟化。因此,教师应不断寻求市场与学生创造学习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直观地了解市场和客户人群。如,组织或集中展示、售卖学生的优秀作品;每学期固定时间段让企业、公司等机构对学生进行帮带学习;实际参与相关单位的委托立项等,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体会到理论在实践中的作用、实践的工作方式以及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

篇4

2.相较于其他类别的高职教育,艺术类高职院校承担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继承、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包括高等艺术职业院校在内的高等艺术教育所具有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功能。高职艺术院校大多是在原有的中等艺术学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学校在几十年的办学历史中立足于为当地培养专业艺术人才,同时把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渗入教育教学之中,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如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建校始为河北省戏曲学校,为国办第一所培养河北梆子艺术人才的教育机构,将河北梆子专业一直延办至今。学院创排的河北梆子《孟姜女》,既尊重传统又追求新意、既有古典精神又有现代美学思维,在回归戏剧本体创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此剧已巡演15场,今年进入校园演出,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播。近年来,学院还积极开展对河北民间舞、河北民歌等艺术资源的挖掘、整理,创建了《河北民间舞》特色课程,编排的“河北民间舞组合课”获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精品组合课项目“保护传统文化贡献奖”。但需要强调的是,艺术生产、文化传播过程是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以培养优秀艺术人才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艺术作品为载体,核心是教育,主体是学生。既要利用好学校和院团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又要在各个环节坚持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

二、实践体系上,要注重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次的递进

艺术门类的实践属性,是艺术教育区别于其它门类的重要特征。如戏曲师徒口传心授、身行实操的传统教学方式,凝聚了艺术教与学的传统精神,体现了艺术专业教学的特殊性。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职艺术教育虽提炼形成了一些有关实践教学的经验,取得了不少的实践成果,但从全局来看,仍然没有一个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些院校艺术实践活动零散、无序,相互割裂,缺乏总体的规划与设计,未形成完整的育人体系,已成为高职艺术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突出矛盾。高职艺术院校应构建起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和社会实践循序渐进、层次清晰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一,应以能力为本位确定实践教学核心环节。能力目标构成要素包括基本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三个层次,并依此循序渐进地安排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及社会实践,课程模块要与能力模块一一对应,以提高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其二,要注重分类与综合实践衔接,先完成分类专业实训,继而整合资源进行跨专业综合实践。其中,基础实践与综合实践为工作导向型学习,虽在校内进行但学习内容指向实际工作。社会实践要在社会中完成,为工学一体化模式,这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以国内大型专业演艺团体为平台,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参演了《大唐贵妃》《草原记忆》等为代表的八部大型舞剧和20余部综艺剧演出,连续多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学生打造了综合实践平台。

篇5

一、建设实训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依托实训基地这一教学平台,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积极实施订单式培养、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习等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设备,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嵌入式教学,将专业技能考核内容和专业的培训计划结合起来。艺术教师应通过发展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公司、虚拟培训,模拟各种场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训基地可通过大量的素质教育课程、特色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大幅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训基地为高职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学生可以借此平台了解具体的工作流程,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通过真实的训练环境和先进的设备,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培养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二、开展校企合作,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有效载体,因此,各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应加快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共赢。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应积极争取相关企业的支持,促进高职院校实践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应通过构建实训基地,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完善合作机制,建立稳定的学校与企业之间联系的渠道。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进行创新建设和多渠道建设。在培训基地的运作和管理中,企业可以通过整合管理模式、资源共享等途经提高生产效率。

篇6

艺术的本质是通过艺术的活动实现对现实的体验,通过某种情感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因而,艺术的行为也适用于认知的原则,它总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以幼儿学说话的过程为例,一个母亲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的同时,必然通过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使孩子获得言语的基本条件。语言能力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认识能力的成长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成熟,实际上是孩子在整体成熟过程中的一个方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掌握必然要在生活的要求中,通过实际的运用过程才能领悟其意义,创造性必然蕴含在这一运用的要求中,它并不能脱离与生活紧密关联的运用要求而孤立存在。就艺术的文化性意义来说也是一样,它不仅包含文化知识的内容,艺术对人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我们用艺术的方式来领悟生活,感悟人的存在价值。审美体验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事物所做出的回应性体验。生成美的感悟和体验依赖于我们的体验过程,就如同我们经历生命的过程一样。艺术的领悟同样是在一种实践性的过程中来实现的。因而,艺术的行为也必然总是针对现实做出的实践。由此,反观上述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讨论,不难看出,在师范艺术教育的认识中,我们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在事实上是忽视的。

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艺术体验方式和思维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关联,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意义就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的体验性特征要求我们的艺术行为,首先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目的。从事艺术的学生所以从绘画学起,不仅是为学习绘画的技能,其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用视觉的方式对事物进行体验和传达的能力,建立艺术的行为意识。

在艺术行为中,图像的表达和体认,实际上是对事物的一个“看”法或认识,艺术的行为是以视觉作为体验事物的基本方式来拓展人的认识能力的一个实践。只有通过探索性、体验性和表现性的运用才有可能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艺术语言的意义。由此看来,现存的师范艺术教育,其艺术实践的意义是否具有艺术行为的含义也是值得质疑的。艺术的行为目的要求我们以艺术的方式来实现对生活的实践,艺术家的体认和观看,是以视觉形式“体验”和“探索”事物的过程。因此,绘画创造的真正价值是在形式体认的要求下,给人提供一个观看的方式,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那样,仅是发现美的形象感受。

我们在艺术教育的认识上,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的忽视,表明了我们对艺术含义的曲解。我们对艺术这个词义的狭隘的认识,分裂了人的本质要求。我们忽视了人的思维、体验、认知都来自于作为同时是精神的、生物的和物理的存在的人的要求。如果,艺术行为本身不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人就不能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我们也就无法依靠这种行为改变或构建我们的艺术观念,获得艺术的创造能力和体验能力。

人的认识从来都不是纯粹来自于对象的映照,认识的世界是在认识者的参与中产生出来的。因而,艺术的创造不在于新的现象、美的式样的发现,而在于建立新的视觉思维的角度和视觉体验的方式。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在“人”的基础上实现认知的起点。因为它能促进我们用体验的方式反思和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艺术的表达和体验中,视觉发现的效应取决于“观看”世界的方法的可塑性。通过视觉的塑造、发现,这个观看的可变性、多样性使我们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存在的方方面面和我们存在的意义。就人的体验的要求上,成功地运用这种功效,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它也是艺术教育者的责任。我们的艺术教育就正在这个“视觉塑造”的过程中发生着作用。

阿恩海姆认为:想象本身是一种思维的功能,观察则是认识的过程,解释和意义是观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而教育可以阻碍,也可以培育人的这些能力。

在我们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无论面对怎样的对象,就艺术对人的意义上说,都是一样的。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师范艺术教育所面对的学员,不仅是未来的教师,他们首先是一个接受普通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在这一点上,和所有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一样,艺术教育的价值是相同的,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也是相同的。因而,我们在实施师范性的艺术教育中,不能因为师范的职业教育目的而因噎废食,用一种简化的艺术教育来替代教育中艺术对人的根本意义。这种意识会导致一个危险的结果——它必然把艺术对于人的意义歪曲为某种形式的审美教育或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将审美的概念,引领到仅对现实表象的“美”的发现上,将艺术的教育引申为仅就“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误导学生对艺术的基本理解和认识。在艺术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存在的这些偏见,会使我们的美术教育不仅与艺术素质教育有根本性的偏离,即使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要求来讲,也会因为这一偏见背离人对艺术的要求。

所以笔者认为,师范类的艺术教育,应该由两个内容组成:首先是针对人的艺术教育;其次是针对美术专业的技术教育。作为接受普通教育的学员,师范生所受的艺术的专业教育首先必须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教育,而不仅是职业技术的教育。就培养艺术教师来说,具备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而这一良好的素质,不是仅理论教育所能给予的,它同时还必须通过艺术的实践行为来实现对艺术价值的领悟。否则,作为艺术教师,在他进入美术教育的实践时,就无法保证他对艺术教育思想的正确理解,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实现有效的艺术教育。不难设想,如果一个师范生自身就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艺术体验和教育,他又怎么能够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艺术对于人的价值?

尽管在师范的艺术教育中,由于目前的制度问题使得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的确难以解决。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艺术的教育目的,无论是针对专业艺术人才的培训或是普及教育中的素质培养,艺术素质作为人的基本要求都是一致的,都是作为进入社会的能力准备的。艺术教育应该也必须和人的生存价值结合起来,以便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

篇7

二、艺术实践的重要性

现代艺术教育,应该全面并以实践性的艺术教育为主,将各种知识和所学的理论通过具体的艺术行为进行展示,才能够表示艺术教育已经取得的成效,否则,就算接受再多的理论,还是不能进行实践,需要将相关的概念进行分本文由收集整理离,因此,艺术创造者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其对艺术实践方面的认识和具体的实践水平。我们需要解决艺术教育中现存的问题。首先,艺术教育是否能够被理解为一种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也就是一种能够强调主观和个人展现的开放式教育模式。如果有充分的理论保障,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更加重视现在的教育模式,也就是是否能够真的将实践作为根本开展教育。艺术的行为有很多,但都是通过具体的艺术实践进行完善的,是活动的思想,一种变化的、充满活力的形式。所以,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实践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现在,也存在另一种类型的观点,就是说,艺术实践的理解和认知往往被认为是单纯的形体台词练习和艺术会话等。实践的意义被曲解、片面化考虑了,这使得实践的意义没有得到妥善的认知,技术的学习能力也会打一定的折扣。因为,在开展任何教育内容之前,首先是要明确认知,如果连认知都不明确,那么时间和适应就无从谈起。所以,需要学生形成自主的动手能力并解决问题,进行自觉的思考和实践总结,不断发掘生活中的新鲜元素,将自己的发现和实践相结合,并用自己最擅长、最合适的艺术实践模式将这种元素形成完善的艺术作品,强调表现的手段及技巧。单一进行重复练习是不够的,也就是说,艺术的实践最重要的灵魂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不断维持艺术的寿命,但是,社会实践和生活的经验能够为人们带来很多的素材和灵感资源,我们需要不断开发自己的思维,使之能够适应各种模式,完善各种艺术素养的认知,这样才能够使艺术实践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思想实践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三、艺术实践深入分析

篇8

0018-02

教育部制订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总则第三条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这一条阐明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本文所说的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不是仅仅培养职业艺术家的狭义的艺术教育。学校通过艺术类课程教学和课外、校外的艺术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评价和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素质,从而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那么,学校应如何开展艺术教育呢?下面笔者结合本校的艺术教学实践与探索,谈谈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打造过硬的艺术师资队伍

“办学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因此,打造一支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有高尚师德和过硬的教育本领的师资队伍是办好学校的重中之重。我校打造过硬的艺术师资队伍主要从以下三点抓起。

1以人为本,树立“教师第一”的观念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一所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开展艺术教育,提高艺术教师的素质尤其重要。艺术教育能否搞好,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我校以教师的发展为本,致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要求艺术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练就过硬的教育教学本领。只有教师得以提高,得以发展,艺术教育才能更好地开展,学校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形成名师撑名校、名校育名师、名师育英才的良性循环。

2思想为先,燃起教师敬业的激情

一位优秀的艺术教师,一是业务能力要强,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二是要真心热爱工作,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激情。因此,开展艺术教育,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帮助教师燃起这样的敬业激情。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教师参加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往往会产生职业倦怠,缺乏工作激情。因为长期工作压力大,强度高,他们不但会有焦虑、挫折感等负面情绪,甚至可能怀疑或放弃自己的职业选择,这是中青年教师成长中的危机。怎样帮助教师解除这些危机,燃起教师前进的激情呢?《敬业》一书中,介绍了有些企业帮助员工制订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可以引导员工明确职业的目标和计划,使员工增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耐受力,更容易取得成功。鉴于此,在引导教师制订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中,我们引导教师思考这几个问题:自己过去几年做了什么?有了什么进步?现在处于什么专业发展状态?未来几年,自己想做点什么、向什么方向发展?教师有了发展目标,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和激情,才能战胜自己的职业倦怠和惰性。例如,我校美术教师举办书画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校美术教师常常利用早读、下午第三节以及一些节假日时间写书法及写生,时间长了就积累了一些作品。对此,学校提议大家把这些作品放在教学楼大厅里展出。教师的书法美术作品在学校展出后得到校内师生的一致好评。在赞扬声中,美术教师受到了极大鼓舞,决心把书画展办出去,办到市图书馆里去。今年“六一”前夕,市领导、市教育局领导亲临我校教师书画展开幕式,许多市民也慕名前往参观,教师的100多幅作品受到高度评价。现在他们又准备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打算明年把书画展办到茂名市去。在办画展的过程中,教师的敬业激情被点燃了。

3.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为了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校多次组织艺术教师前往广州、佛山、阳江等地取经学习,到一些高校参加培训,不断提高艺术教师的素质。艺术教师还自觉订阅各种学术性刊物,补充知识,开阔视野。

我校十分注重利用校本教研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1)结对培训,以老带新。根据艺术教师的特点,学校组织教师结对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以强带弱,取长补短,促进整体提高。(2)理论学习,增厚底蕴。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专著,学习2011版新课标,请专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分批派教师到高校学习培训,加强理论学习积累,增厚文化底蕴。(3)继续教育,提升素质。通过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满足教师的个性发展需要,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4)持之以恒,刻苦磨砺。节假日里,在高州城周边的老街古巷、田间地头、山前河边总能见到我校美术教师埋头写生的身影,教师们画遍了观山寺、宝光塔、高凉岭、荔枝园、橡胶林……教师们热情高涨、干劲十足。音乐教师每天利用早读、下午第三节及空余时间苦练教学基本功,学习音乐教学技能,学习练声、练气、练舞蹈和乐器。学校则定期检查,并对学优者进行表彰奖励。通过刻苦磨炼,教师们的基本功扎实了,技能技巧提高了,都使自己的专业特长得到了发展:有的在舞蹈方面独占鳌头,有的在唱歌方面技高一筹,有的在素描色彩方面别具一格,有的在书法方面独树一帜……我校艺术教师在校本教研培训的模式下,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为学校开展艺术教育铺平了道路。

二、营造氛围,沐浴艺术春光

营造校园文化艺术氛围要求学校在规划校园建设,选择各种教育教学设施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使校园的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相统一;让花草树木富有诗意,让每一处景物、每一堵墙壁能“表情达意”。近年来,我们始终把校园的环境建设与育人相结合,与艺术教育相结合,通过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提高校园文化品位,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

为了让学生有艺术展演的场所,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搭建展示学生艺术才华的平台,装修了两个上档次的排练厅、一个舞台、十几个功能室、一个艺术作品展览厅和十二个精致的文化橱窗,先后展出了美术书法作品2 000多幅,摄影作品300多幅,手抄报500多份,手工制作300多件。我们还像欧洲的国家那样把雕塑艺术融入建筑之中,把部分师生的优秀作品陈列于艺术楼、教学楼等显眼的场面,装点环境,营造氛围,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三、打通联系,课内外谱华章

开展艺术教育,要重视打通学校艺术课程教学与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的联系,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系,实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内课外共同谱写艺术教育的华章。

1抓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开足课时,上好音乐课、美术课,并配备足额的专任教师,加强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核等教学全流程的管理。本学期,我校多次组织行政领导到音乐、美术科组进行教学视导,听“推门课”,组织示范课、研讨课,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篇9

上述讨论,无论就师范的性质,还是美术专业的性质,都在忽视一个问题,在师范教育中,就接受基础教育的初学者而言,艺术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对人所具有的本质意义。笔者认为,艺术行为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认识、体悟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因而,艺术教育首先应该是针对人的教育,应该是具有艺术含义的教育,一个开放的而非形式规定的教育。

就广义的美术教育来讲,美术的教育内容在三个方面展开:1.文化知识的教育;2.艺术技能的教育;3.艺术行为的教育。就艺术教育的总体来说,无论哪个方面,艺术的教育都必须是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的教育。但在上述师范教育的讨论中,不难看出,我们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认识,是在将艺术教育的技能培养、知识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要求分离开,来强调艺术教育中的技术能力和泛文化意义,而忽略了艺术行为自身对于人的文化价值。无论是中小学美术教育还是师范高等专业教育的讨论中,我们虽然在不断地强调艺术的创造性和文化性意义,但这一强调,大都是将创造性和文化性从艺术体验的行为中剥离开来,孤立地谈它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由于这种观点更多地倾向于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工具性意义,从而,使艺术行为本身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分离开来,使艺术行为的价值与人生活的本质要求分离开来。造成我们的艺术教育所针对的目的与艺术对于人的根本价值在事实上的背离。

艺术的本质是通过艺术的活动实现对现实的体验,通过某种情感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因而,艺术的行为也适用于认知的原则,它总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以幼儿学说话的过程为例,一个母亲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的同时,必然通过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使孩子获得言语的基本条件。语言能力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认识能力的成长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成熟,实际上是孩子在整体成熟过程中的一个方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掌握必然要在生活的要求中,通过实际的运用过程才能领悟其意义,创造性必然蕴含在这一运用的要求中,它并不能脱离与生活紧密关联的运用要求而孤立存在。就艺术的文化性意义来说也是一样,它不仅包含文化知识的内容,艺术对人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我们用艺术的方式来领悟生活,感悟人的存在价值。审美体验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事物所做出的回应性体验。生成美的感悟和体验依赖于我们的体验过程,就如同我们经历生命的过程一样。艺术的领悟同样是在一种实践性的过程中来实现的。因而,艺术的行为也必然总是针对现实做出的实践。由此,反观上述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讨论,不难看出,在师范艺术教育的认识中,我们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在事实上是忽视的。

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艺术体验方式和思维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关联,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意义就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的体验性特征要求我们的艺术行为,首先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目的。从事艺术的学生所以从绘画学起,不仅是为学习绘画的技能,其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用视觉的方式对事物进行体验和传达的能力,建立艺术的行为意识。

在艺术行为中,图像的表达和体认,实际上是对事物的一个“看”法或认识,艺术的行为是以视觉作为体验事物的基本方式来拓展人的认识能力的一个实践。只有通过探索性、体验性和表现性的运用才有可能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艺术语言的意义。由此看来,现存的师范艺术教育,其艺术实践的意义是否具有艺术行为的含义也是值得质疑的。艺术的行为目的要求我们以艺术的方式来实现对生活的实践,艺术家的体认和观看,是以视觉形式“体验”和“探索”事物的过程。因此,绘画创造的真正价值是在形式体认的要求下,给人提供一个观看的方式,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那样,仅是发现美的形象感受。

我们在艺术教育的认识上,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的忽视,表明了我们对艺术含义的曲解。我们对艺术这个词义的狭隘的认识,分裂了人的本质要求。我们忽视了人的思维、体验、认知都来自于作为同时是精神的、生物的和物理的存在的人的要求。如果,艺术行为本身不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人就不能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我们也就无法依靠这种行为改变或构建我们的艺术观念,获得艺术的创造能力和体验能力。

人的认识从来都不是纯粹来自于对象的映照,认识的世界是在认识者的参与中产生出来的。因而,艺术的创造不在于新的现象、美的式样的发现,而在于建立新的视觉思维的角度和视觉体验的方式。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在“人”的基础上实现认知的起点。因为它能促进我们用体验的方式反思和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艺术的表达和体验中,视觉发现的效应取决于“观看”世界的方法的可塑性。通过视觉的塑造、发现,这个观看的可变性、多样性使我们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存在的方方面面和我们存在的意义。就人的体验的要求上,成功地运用这种功效,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它也是艺术教育者的责任。我们的艺术教育就正在这个“视觉塑造”的过程中发生着作用。

阿恩海姆认为:想象本身是一种思维的功能,观察则是认识的过程,解释和意义是观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而教育可以阻碍,也可以培育人的这些能力。

在我们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无论面对怎样的对象,就艺术对人的意义上说,都是一样的。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师范艺术教育所面对的学员,不仅是未来的教师,他们首先是一个接受普通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在这一点上,和所有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一样,艺术教育的价值是相同的,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也是相同的。因而,我们在实施师范性的艺术教育中,不能因为师范的职业教育目的而因噎废食,用一种简化的艺术教育来替代教育中艺术对人的根本意义。这种意识会导致一个危险的结果——它必然把艺术对于人的意义歪曲为某种形式的审美教育或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将审美的概念,引领到仅对现实表象的“美”的发现上,将艺术的教育引申为仅就“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误导学生对艺术的基本理解和认识。在艺术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存在的这些偏见,会使我们的美术教育不仅与艺术素质教育有根本性的偏离,即使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要求来讲,也会因为这一偏见背离人对艺术的要求。

所以笔者认为,师范类的艺术教育,应该由两个内容组成:首先是针对人的艺术教育;其次是针对美术专业的技术教育。作为接受普通教育的学员,师范生所受的艺术的专业教育首先必须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教育,而不仅是职业技术的教育。就培养艺术教师来说,具备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而这一良好的素质,不是仅理论教育所能给予的,它同时还必须通过艺术的实践行为来实现对艺术价值的领悟。否则,作为艺术教师,在他进入美术教育的实践时,就无法保证他对艺术教育思想的正确理解,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实现有效的艺术教育。不难设想,如果一个师范生自身就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艺术体验和教育,他又怎么能够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艺术对于人的价值?

尽管在师范的艺术教育中,由于目前的制度问题使得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的确难以解决。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艺术的教育目的,无论是针对专业艺术人才的培训或是普及教育中的素质培养,艺术素质作为人的基本要求都是一致的,都是作为进入社会的能力准备的。艺术教育应该也必须和人的生存价值结合起来,以便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

篇10

上述讨论,无论就师范的性质,还是美术专业的性质,都在忽视1个问题,在师范教育中,就接受基础教育的初学者而言,艺术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对人所具有的本质意义。笔者认为,艺术行为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认识、体悟世界的基本方式之1。因而,艺术教育首先应该是针对人的教育,应该是具有艺术含义的教育,1个开放的而非形式规定的教育。

就广义的美术教育来讲,美术的教育内容在3个方面展开:1.文化知识的教育;2.艺术技能的教育;3.艺术行为的教育。就艺术教育的总体来说,无论哪个方面,艺术的教育都必须是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的教育。但在上述师范教育的讨论中,不难看出,我们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认识,是在将艺术教育的技能培养、知识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要求分离开,来强调艺术教育中的技术能力和泛文化意义,而忽略了艺术行为自身对于人的文化价值。无论是中小学美术教育还是师范高等专业教育的讨论中,我们虽然在不断地强调艺术的创造性和文化性意义,但这1强调,大都是将创造性和文化性从艺术体验的行为中剥离开来,孤立地谈它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由于这种观点更多地倾向于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工具性意义,从而,使艺术行为本身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分离开来,使艺术行为的价值与人生活的本质要求分离开来。造成我们的艺术教育所针对的目的与艺术对于人的根本价值在事实上的背离。

艺术的本质是通过艺术的活动实现对现实的体验,通过某种情感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因而,艺术的行为也适用于认知的原则,它总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以幼儿学说话的过程为例,1个母亲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的同时,必然通过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使孩子获得言语的基本条件。语言能力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认识能力的成长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成熟,实际上是孩子在整体成熟过程中的1个方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掌握必然要在生活的要求中,通过实际的运用过程才能领悟其意义,创造性必然蕴含在这1运用的要求中,它并不能脱离与生活紧密关联的运用要求而孤立存在。就艺术的文化性意义来说也是1样,它不仅包含文化知识的内容,艺术对人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我们用艺术的方式来领悟生活,感悟人的存在价值。审美体验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事物所做出的回应性体验。生成美的感悟和体验依赖于我们的体验过程,就如同我们经历生命的过程1样。艺术的领悟同样是在1种实践性的过程中来实现的。因而,艺术的行为也必然总是针对现实做出的实践。由此,反观上述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讨论,不难看出,在师范艺术教育的认识中,我们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在事实上是忽视的。

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艺术体验方式和思维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关联,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意义就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的体验性特征要求我们的艺术行为,首先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目的。从事艺术的学生所以从绘画学起,不仅是为学习绘画的技能,其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用视觉的方式对事物进行体验和传达的能力,建立艺术的行为意识。

在艺术行为中,图像的表达和体认,实际上是对事物的1个“看”法或认识,艺术的行为是以视觉作为体验事物的基本方式来拓展人的认识能力的1个实践。只有通过探索性、体验性和表现性的运用才有可能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艺术语言的意义。由此看来,现存的师范艺术教育,其艺术实践的意义是否具有艺术行为的含义也是值得质疑的。艺术的行为目的要求我们以艺术的方式来实现对生活的实践,艺术家的体认和观看,是以视觉形式“体验”和“探索”事物的过程。因此,绘画创造的真正价值是在形式体认的要求下,给人提供1个观看的方式,而不是1般人认为的那样,仅是发现美的形象感受。

我们在艺术教育的认识上,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的忽视,表明了我们对艺术含义的曲解。我们对艺术这个词义的狭隘的认识,分裂了人的本质要求。我们忽视了人的思维、体验、认知都来自于作为同时是精神的、生物的和物理的存在的人的要求。如果,艺术行为本身不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人就不能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我们也就无法依靠这种行为改变或构建我们的艺术观念,获得艺术的创造能力和体验能力。

人的认识从来都不是纯粹来自于对象的映照,认识的世界是在认识者的参与中产生出来的。因而,艺术的创造不在于新的现象、美的式样的发现,而在于建立新的视觉思维的角度和视觉体验的方式。这是1个不容忽视的,在“人”的基础上实现认知的起点。因为它能促进我们用体验的方式反思和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艺术的表达和体验中,视觉发现的效应取决于“观看”世界的方法的可塑性。通过视觉的塑造、发现,这个观看的可变性、多样性使我们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存在的方方面面和我们存在的意义。就人的体验的要求上,成功地运用这种功效,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它也是艺术教育者的责任。我们的艺术教育就正在这个“视觉塑造”的过程中发生着作用。

阿恩海姆认为:想象本身是1种思维的功能,观察则是认识的过程,解释和意义是观察的1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而教育可以阻碍,也可以培育人的这些能力。

在我们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无论面对怎样的对象,就艺术对人的意义上说,都是1样的。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师范艺术教育所面对的学员,不仅是未来的教师,他们首先是1个接受普通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在这1点上,和所有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1样,艺术教育的价值是相同的,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也是相同的。因而,我们在实施师范性的艺术教育中,不能因为师范的职业教育目的而因噎废食,用1种简化的艺术教育来替代教育中艺术对人的根本意义。这种意识会导致1个危险的结果——它必然把艺术对于人的意义歪曲为某种形式的审美教育或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将审美的概念,引领到仅对现实表象的“美”的发现上,将艺术的教育引申为仅就“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误导学生对艺术的基本理解和认识。在艺术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存在的这些偏见,会使我们的美术教育不仅与艺术素质教育有根本性的偏离,即使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要求来讲,也会因为这1偏见背离人对艺术的要求。

所以笔者认为,师范类的艺术教育,应该由两个内容组成(冒号):首先是针对人的艺术教育;其次是针对美术专业的技术教育。作为接受普通教育的学员,师范生所受的艺术的专业教育首先必须是1个完整的艺术教育,而不仅是职业技术的教育。就培养艺术教师来说,具备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而这1良好的素质,不是仅理论教育所能给予的,它同时还必须通过艺术的实践行为来实现对艺术价值的领悟。否则,作为艺术教师,在他进入美术教育的实践时,就无法保证他对艺术教育思想的正确理解,并在这1思想的指导下实现有效的艺术教育。不难设想,如果1个师范生自身就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艺术体验和教育,他又怎么能够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艺术对于人的价值?

尽管在师范的艺术教育中,由于目前的制度问题使得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的确难以解决。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艺术的教育目的,无论是针对专业艺术人才的培训或是普及教育中的素质培养,艺术素质作为人的基本要求都是1致的,都是作为进入社会的能力准备的。艺术教育应该也必须和人的生存价值结合起来,以便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

篇11

1.1幼儿园动画艺术教育现状

(1)农村幼教师资力量相对城市地区薄弱、观念落后、教育水平不高,存在着各种教育误区倾向,幼儿不能真正实现在游戏中愉快学习的状态。(2)动画艺术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结晶,现实生活中很多情节都可以用动画表现。在日本,动画艺术可以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许多动画大师的作品并没有绝对的年龄层次观众限制,动画中本土的文化色彩特别明显。(3)目前,国内外适合3~6岁幼儿欣赏的动画非常多,动画在幼儿艺术教育过程中的全面、合理应用,使得教导幼儿成长的效果非常直观。(4)国内很多幼儿园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已经能够从情感、想象、创造、功利、认知、趣味方面入手,播放多种类型的动画片,利用动画视听语言使幼儿在游戏中创设的情境学习,这就使动画在幼儿教育中变成很有价值的一个艺术种类。

1.2幼儿园动画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基于幼儿身心发育、行为举止、性格爱好、语言等的现状,动画片对幼儿成长存在着误导,从幼儿健康的角度出发,幼儿园艺术教育主要是以舞蹈、音乐和美术的形式进行。在现实教育中,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是否需要动画艺术或者需要什么样的动画片来教导,这是一个争论不断,并且有待于不断完善的问题;(2)如今,各种样式和类型的动画片层出不穷,适合3到5岁幼儿认知的动画片,其质量的好坏除非专业人士以外,很少有人在公众场合发表客观的评述意见,另外,幼儿艺术教育受到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影响,融合其他各领域的知识是进行幼儿整体教育的手段,动画片的年龄阶段和受众群体往往模糊;(3)幼儿艺术教育受到现实生活环境的影响,通过动画艺术教育很难达到激发幼儿审美情趣和成就感的作用;(4)幼儿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理论研究不够,理论与现实脱节,幼儿教育有少年儿童化、成人化倾向,认知教育的功力性目的在个别幼儿园存在;(5)部分地区幼儿园存在:基本教学设施与条件不达标,缺乏教学设施,师生比低,教师保教任务重,教育忽视幼儿兴趣和主动性等现象。

2开发幼儿园动画艺术教育课程资源

2.1幼儿园动画艺术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基本原则与方法

动画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以幼儿审美、创造、活动、愉悦为主,考虑幼儿的群体特征和社会发展;动画剧情真实、可靠,不会产生误导,还要适合该年龄阶段的幼儿;利于幼儿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合作,分享小朋友之间的经验,切记不能超越幼儿的接受能力,避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

方法:因地制宜,利用现有资源,研究符合幼儿兴趣、幼儿身心健康的教育方式。幼儿动画重在内容、情节,而非动画艺术表现形式、不需要精湛的艺术技巧。例如:教师引导、幼儿观看思考、幼儿讲述意见、模仿游戏、教师总结。

2.2影响幼儿的主要动画片简介

(1)影响较大的中外经典动画片简介。常见的动画有以下几种主题类型:斗智、斗勇、体育、探寻、友爱、生活常识等,幼儿动画艺术教育内容的取向和选择对幼儿的学习和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幼儿往往模仿或者学习剧中角色的行为。影响较大的动画片如,《黑猫警长》《葫芦娃》《爱探险的多拉》《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大耳朵图图》《蓝皮鼠大脸猫》《倒霉熊》《阿曼和他的工具们》《小熊维尼》《巴巴爸爸》《蓝精灵》《蜜蜂总动员》《鼹鼠的故事》《里约大冒险》《玩具总动员》《汽车总动员》《铁壁阿童木》等,这些动画片所表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完全适合幼儿去模仿。总之,选择适合每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动画作品或者这些动画中的某些片段播放,引导幼儿热爱生活、懂礼貌,教导幼儿应该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

(2)校本动画艺术资源开发。适合幼儿的动画艺术题材多表现简单的生活规则、社会常识,随着幼儿的认知、感知能力的变化,动画艺术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认识能力。另外,幼儿园还要准备一些播放和储存设备,可以自行拍摄一些幼儿的活动视频,根据学前儿童的特点,老师可以使用拍摄、影视制作等手段,制作影视短片。

(3)其他动画资源。很多幼儿动画片融入生活常识是培养和训练语言、情景、智力、动觉、游戏等能力的有效措施。动画资源按照传播类型主要有:少儿电视动画节目、网络动画资源、影库、动画影像光盘等。

3幼儿园开设动画艺术教育课程

3.1幼儿动画艺术教育课程目标

篇12

高校教育中明确艺术教育的作用,前提就是必须要对在校大学生这一受众群体诉求的明确。明确舞蹈艺术教学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只有明确了这几点,在舞蹈艺术教育教学时,才能做到在内容和形式设计上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就调查结果而言,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舞蹈知识相对较为匮乏,究其原因为成长过程中,这部分学生们没有一个合适的渠道让他们去接触舞蹈艺术,虽然对舞蹈艺术的认识几乎空白,但是他们渴望学习舞蹈艺术,认为这是高雅艺术,可是局限于不懂如何去欣赏舞蹈;另外只有很少一些学生从小受过专业的舞蹈教育,这部分学生多为舞蹈类艺术特长生,他们对舞蹈艺术尚有初步认识。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因为实在是看不懂舞蹈,因而对于舞蹈艺术一点不感兴趣。针对高校大学生舞蹈艺术教育受众的现实情况,很多高校都开展了舞蹈教育教学工作,其中大多以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形式。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形式既考虑到大学生艺术爱好的多样性,又考虑到了现实条件的局限性,就目前而言还是切实可行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舞蹈理论课科目设置不全、课程内容设置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舞蹈艺术社团(实践部分)对普通大学生缺乏吸引力等。所以在探讨舞蹈艺术教育教学形式和内容问题时,还需以人为本,从学生受众主体出发,对于推进舞蹈艺术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二)重视授课方法

高校艺术授课工作核心出发点就是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高校学生别是偏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跟艺术人文类学科的思维有很多不同之处,偏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大多冷静聪明,逻辑思维能力强,但艺术思维相对欠缺。逻辑思维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艺术思维具有形象话、感性化等特征,两者并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当今艺术教学活动中常常忽略了受众的思维方式特点,其实只有将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方式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拓展受众群体的思维空间,提高受众群体的整体素质,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在舞蹈理论课堂上培养形象化、感性化艺术思维最佳途径就是进行教学互动。这样的互动方式可以体现为:首先是形体上的互动,因为舞蹈艺术本身就是用肢体表达情感,所以,在课堂上要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去做各种动作,加深受众群体对不同舞种特点的理解。其次就是思想上的互动,最主要就是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特别是鼓励学生结合舞蹈知识讲授和舞蹈剧目的赏析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并展开全班讨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考虑受众群体的综合水平和实际需求,循序渐进。对于舞蹈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应当结合各学科知识,特别是受众比较感兴趣的知识点。比如讲解中国古典舞时,可结合相关文化类型、历史背景、等知识,使学生既能了解历史,又能对现状和未来发展有个大概认识,了解中国古典舞的文化意义。更重要的是,这同时也是对民族传统精神进行重新阐释,也有助于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再比如讲解中国民间舞时,根据各民族的历史背景、生存环境以及等来解读不同民族舞蹈的基本动律特点和差异,这有助于学生们了解民间舞这种由群众自行创作、质朴而又富生命力的舞蹈形式。同时有助于各民族学生之间互相了解,也更能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欣赏水平。区别于高校舞蹈艺术教育这种教学形式,组织舞蹈艺术社团也成为当今艺术教育做得好的学校所常采用的一种舞蹈艺术教育形式。通常组织舞蹈艺术社团,其中舞蹈艺术社团团员可以是学校在校的艺术特长生,还包括一些爱好舞蹈艺术的文艺积极分子。条件允许的可以通过高校内专业的舞蹈教师对舞蹈社团团员进行基本功训练,同时给这部分团员排演舞蹈节目,使舞蹈社团可以成为校内艺术教育活动的带头组织。这种教学模式的有一个不足点,在于这些舞蹈社团组织的活动大多局限于舞蹈社团内的成员,社团外的学生大多对于参与这些活动的信心不足,时间长了以后,大部分学生对舞蹈社团的活动变得漠不关心,这就不能达到利用舞蹈实践对广大普通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当然由于很多外边条件的限制,很难想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舞蹈艺术实践中去。但这绝不是舞蹈社团脱离大部分学生受众群体的一个借口。这就有必要重新定位和解读高校舞蹈艺术团体的功能,让广大学生都能更好的熟悉艺术社团,这样也能更好地帮助美育教育工作。首先,在坚持建立舞蹈社团的原则上,可以多层次考虑如何发展舞蹈社团。这种多层次考虑的一种实现方式就是可以在班级、系、学院、学校各级分别建立舞蹈艺术社团,如此可以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体验和进入到舞蹈社团的训练中去,使舞蹈这门艺术能够更好的面向每一位渴望学习和了解的学生。当然每个级别的舞蹈社团的定位和目标可能都不一样,班级或者系级这样的基层舞蹈团主要定位于如何普及舞蹈相关理论知识,加强舞蹈艺术美育教育,因此在舞蹈团员的选择上,可以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舞蹈团中进行学习和训练。而全校这一级别的舞蹈社团主要目标在于充分结合本校的专业特点以及背景,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精品类节目,可以选择更大的舞台上进行舞蹈美育教育的成果展示。

(三)转换教育观念

无论是舞蹈理论课还是舞蹈实践课程,都对舞蹈授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虽然高校的普通舞蹈美育教学工作的目标不再是培养舞蹈专业人才,但是舞蹈授课教师作为艺术的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享受到艺术的价值所在。第一,舞蹈授课教师应当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对于舞蹈的知识和技能都能有全面的认识。第二,舞蹈授课教师在教学的方法上,应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各学科。把各科知识和舞蹈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热爱舞蹈艺术教学,有助于学生舞蹈学习,提高综合素质。这就需要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全身心投入到艺术教育工作中,以全新的观念和认识,运用全面的知识体系,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把当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篇13

一、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第一,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部分高校积极改革艺术教育方式和教学观念,但是在具体的艺术教学实践工作中,依然存在艺术功能被弱化的问题。一些教师缺乏对艺术教育的正确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以往的教学观念为主,未能将文化方面的内容与高校艺术教育充分结合,导致相关教育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不理想。第二,部分高校在艺术教育中依然存在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问题,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灌输有关的知识内容,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导致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对提高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第三,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虽然高校多数教师会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在网络资源共享的互动教学平台共建方面依然存在不足,未能构建网络化资源共享平台,不利于让学生了解更多与艺术教育有关的地方美术资源或艺术资源,以致高校艺术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第四,加强艺术资源的渗透与传播,需要结合相应的实践活动和教学活动。当前,部分高校的艺术教育在开展实践活动方面存在不足,未能结合当地美术资源或民间美术资源为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方面缺乏力度,进而弱化了高校艺术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高校艺术教育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方面的作用。

二、民间美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意义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将民间美术资源应用于高校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可以更好地培养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第一,民间美术资源的应用有利于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充分体现我国民族文化与精神,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间美术丰富多样、形态各异的特点,并意识到民间美术资源是广大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从而不断培养学生传播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意识。同时,民间美术资源中包含丰富多样的、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应用民间美术资源,有利于丰富高校艺术教育内容,创新高校艺术教育形式。如,福建省惠安女服饰、泉州梨园戏中蕴含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其独特的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精神。学生通过高校艺术教育学习这些艺术资源和艺术内容,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培养民族精神。第二,民间美术资源的应用,可以更好促进地方民间美术资源的保护与发展。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部分学生对于民间美术资源的重视度有所降低,比较追求新潮文化,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愿意多花时间了解民间美术资源,如此便会影响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高校艺术教育中融入民间美术资源,加强对民间美术资源的传播与应用力度,有利于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民族文化和精神,从而有效实现对民间美术资源的传承与发展。第三,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应用民间美术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于高校艺术教育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当前,一些学生的艺术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缺乏对高校艺术教育本质的全面认识。通过应用民间美术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艺术文化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面,使其更好地感受民间美术资源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而形成尊重民间美术资源和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第四,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应用民间美术资源,有益于学生改变创作认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不同文化的民间美术资源,更好地体现民间美术资源中蕴含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和情感表达特点,进而为作品增添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对于色彩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学习。

三、民间美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提高对美术资源应用的重视度

将民间美术资源与高校艺术教育相结合,首先,高校必须提高对于民间美术资源的重视度,转变艺术教育观念,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加大对民间美术资源的应用力度。其次,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民间美术资源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以剪纸艺术为例,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剪纸的相关手法,也可以将服装设计中的镂空、刺绣等与民间美术资源有关的内容分享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这些艺术作品进行借鉴和学习,强化学生对于民间美术资源的认识和理解。最后,在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民间美术资源的历史故事分享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对民间美术资源形成深入理解,从而将民间美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落到实处。

2.采用多样化的高校艺术教育方式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教师和高校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艺术教育方式,更好地将民间美术资源应用于高校艺术教育。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向学生讲解与民间美术资源有关的艺术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通过动画或视频短片等形式,为学生展示民间美术的相关内容,为高校艺术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专业的特点,为学生开设不同形式的实验课。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在艺术教育过程中,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扎染实验室,引导学生结合民间美术资源和专业学习内容,设计、制作相关的纺织产品等。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高校艺术教育与民间美术资源的有机结合,不断培养学生的现代设计能力和文化创新意识,进而有效促进民间美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弘扬。此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高校也可以聘请民间美术大师和传承人,为学生讲解与民间美术有关的教学内容,丰富高校艺术教育形式,从而让高校艺术教育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参与民间美术资源学习与传承的积极性。

3.构建网络资源共享的互动平台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高校可以借助现代化教育方式和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网络资源。通过网络互动共享平台,教师要寻找高校艺术教育与现代学生特点相符的民间美术资源,提高民间美术资源的宣传力度,从而更好地强化学生对于民间美术资源的认识。高校可以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与学生共同构建网络互动共享平台,并通过平台定期向学生推送相关的民间美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互动共享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也可以通过该平台针对某一个话题,让学生讨论与交流相关的民间美术作品,让学生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而使高校艺术教育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4.积极开展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