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区域经济情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区域经济情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区域经济情况

篇1

英国和法国是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也是较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这两个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历史较早、积累的经验较多、政策的制定比较成功,区域政策的运作也比较规范,成效明显。通过考察,我们对欧盟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区域经济合作形式以及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政策,有了一定了解,学习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对于研究和制定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苏北等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英国、法国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英国、法国一直把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不同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统计,从1987年到2001年,英国和法国通过参与欧盟地区发展基金、社会基金、农业指导保障基金等方式对欧洲欠发达地区进行了援助和帮扶,使生活在欧洲最不发达地区的10%的人口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国内生产总值从占欧盟平均水平的67%上升到79%,初步达到了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他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合理划定扶持地区,使各欠发达国家普遍受益。英国和法国作为欧盟经济较发达国家,不是简单地按照国家确定扶持对象,而是根据欧盟的统一规划,积极参加欧盟区域经济合作。欧盟按照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有关指标分为250个地区,再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自然、人文等条件分成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最不发达的地区、相对劣势的地区、发展滞后地区、特别不利的地区等等,以此确定扶持对象和扶持的先后秩序。这样就确保了对欠发达区扶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得欠发达地区能够真正受益。

(二)建立专项经费,确保帮扶资金到位。欧盟每年拿出超过35%的预算,建立结构基金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2000-2006年结构基金的总额为1950亿欧元,平均每年约280亿欧元。结构基金对欠发达地区的帮助效果极为明显,也得到了受惠国的普遍欢迎。

(三)明确目标,突出帮扶重点。英国和法国对本国及欧盟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目标和定位十分明确。主要是三个方向。一是基础建设。重点扶持欧盟欠发达地区的道路、机场等基础项目建设。二是重点扶持农业。他们每年要拔出专款帮助本国和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的国家发展农业,尤其是帮助他们克服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英国2000/2001年度对农业的公共支出高达31.82亿英镑,主要是对农业和农场主的直接补贴,以2000年种植业为例,按播种面积计算,小麦和大麦的补贴金额均高达222英镑/平方千米,油菜子和亚麻子分别高达337英镑/平方千米和422英镑/平方千米。另外就是重点帮助欠发达地区扩大就业。通过多种途径,主要是劳务培训和输出,帮助欠发达地区提高劳动就业率,从而增加收入。

(四)加强培训,提高受教育程度。英国和法国等国家始终坚持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是一项以人为本的政策。他们的政府积极要求欧盟将更多的资金投向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文化、高新技术等领域。通过提高欠发达地区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受教育程度,来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创造力,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英国和法国普遍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技术推广、进修深造,都有一套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英国于1982年颁布了《农业培训局法》,1989年改组了农业培训局,在全国成立了16个地区培训中心。目前,每年约有30%的农业劳动者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农业培训活动,并有不少农学院毕业生加入农业劳动者行列。法国也有900多所农业院校,在校学生17万多人,此外,每年还有10多万农民接受职业培训。

(五)强化责任,完善对扶持资金的监督。英国和法国等国家把资金交给欧盟后并不是甩手不管,而是通过资金运作程序,强化监督,加强对扶持经费的管理,以对纳税人的资金负责。一是严格审查欠发达国家提供的扶持项目。在欧盟会议上,英国和法国等成员每年都要派专人,主要是经济专家负责对援助国项目的分析、评估和审定。一旦认为所申请项目不符合援助计划,就提出调整或否决。二是通过成立监督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跟踪。欧盟为了使区域发展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成立了专门的“监督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任务就是确保扶持资金使用的质量与有效性。英国和法国以成员国的身份参加该委员会,并通过技术、财务和成果评估对扶持资金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三是利用激励机制,保障资金高效使用。英国和法国等国家为了鼓励各成员国高效、成功地使用扶持基金,采取资金提留的办法,即从分配给各成员国的扶持资金中提留4%,对效果优异的项目进行奖励,从而大大提高了项目管理者的积极性,确保资金高效使用。

三、加快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省虽然是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客观存在,苏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小康的基础还不牢,以2003年为例,苏北地区人均gdp为848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7%;人均地方财政收入419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1%;人均本外币居民储蓄额440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27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80%。“十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宽裕的小康社会,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苏北的发展在我省发展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全省“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江苏在新世纪的地位和形象,直接关系到我省富民强省和实现“两个率先”的进程。因此,必须加快推进苏北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学习和借鉴英、法等发达国家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苏北地区跨越式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发达国家科学发展的理念,主动迎接苏南等发达地区的辐射。从发展的角度看,越是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的地区,越要增强加快发展的愿望和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较快的发展,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因此,苏北地区要加快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确立跨越式发展的思想,主动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科学发展的理念,主动迎接苏南等发达地区的辐射。一方面,苏北地区的广大干群必须要有一种自力更生、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立足点必须首先要放在自力更生上,尽力把优势发挥好、条件利用好,不要“等、靠、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强北南经济合作,营造有利于对外开发的良好氛围,树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意识,重点向苏南等发达地区全面开放,使得苏南、苏北在资金、技术、劳动力资源等诸多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加快苏南、苏北共同发展步伐。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扶贫开发力度。

(二)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骨干企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加快苏北经济发展,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形成支柱产业。因此,苏北地区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为指导,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现实基础,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工业、临海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积极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建立新的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部门,退出和淘汰已丧失优势和没有市场的落后企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能够体现苏北群体优势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发展骨干企业,全面振兴支柱产业,积极推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比较合理和有利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区域经济结构,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经济优势,加速实现工业经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三)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农业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苏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农业优势,而工业化刚刚起步。因此,在构建产业结构时必须从区域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追赶发达地区,更不能照搬苏南的模式,而应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充分发挥农业优势。一方面要以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以社会服务为纽带,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通过相对集中开发某种农副产品的区域性规模方式,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区域化的特色生产;另一方面要以农产品加工工业为龙头,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加大财政对苏北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发展“公司+农户”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合理配置、利用和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利用农产品加工业的前后关联的连锁反应,可进一步带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形成以农促工、以工带农、工农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一、二、三产业结构协调和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根据现阶段我省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苏北地区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方面,要加快和完善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革和改制,积极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组织体系和竞争有序的市场流通秩序,采取更加宽松的政策、更加灵活的方式、更加有效的措施,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五)推进城乡经济联合,建设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转移农村人口,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苏北地区正处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城市化也仅处在发展初期,因此,必须加快建设卫星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建设步伐,扩大城市规模,重点培植中心城镇,积极发展农村小城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以小城镇为连接点,推进城乡经济联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壮大城镇经济实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篇2

1 京津冀地区人才发展情况指标体系的设置

按照指标成熟连续、区域可比较、数据可获得等原则,根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1》的中国人才资源综合实力指标体系整理得出,人才资源综合实力指标体系(见表1)包括人才基础能力和人才创新能力两个层次指标。人才基础能力指标主要包括劳动力规模指标和劳动力素质指标,人才创新能力指标包括人才研发能力和人才科技效能两类指标。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5)》。

2 京津冀地区人才资源基本就业情况分析

2.1 就业规模

(1)就业人数,就业规模是衡量一省人力资本的基础性指标,反映了该省人才资源发展的潜力。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统计出三地区2010―2014 年期间的就业规模情况如下:北京市的就业人数由2010年的1172.6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1584.45万人,年均增长率7.82%,全国排名第1位;天津市的就业人数由2010年的346.31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459.23万人,年均增长率为7.31%,全国排名第9位;河北省的就业人数由2010年的1062.09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1329.1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5.77%,全国排名第20 位。从中可以发现,北京的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最高,是河北的 1.36倍,从中也反映出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总抚养比,总抚养比是社会人口红利表现形式。社会总抚养比=(0~14岁人口数+65岁以上人口数)/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总抚养比越低,人口红利越高。2014年京津冀三地区的总抚养比分别为:23%,29%和38.8%。北京地区的总抚养比最低,低于河北15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第一位;天津地区的总抚养比高于北京6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第7位;河北在三个地区中是最高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2%,在全国排名第21位。

(3)失业率,2014年河北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天津为3.5%,北京1.3%。从2014年调查数据可以看出:3个地区的失业率都低于全国失业率4.1%,河北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是北京的2.7倍,与天津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相当,仅仅高于天津0.1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第24位。北京的失业率最低,在全国排名第一位。

2.2 人才素质情况

(1)劳动生产率指标(见表2)。劳动生产率是评价地区人才资源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其公式为劳动生产率=GDP/就业人数。2010―2014年期间,在统计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劳动生产率基础上,三地的劳动生产率数据如下:北京市的劳动生产率由2010年的12.4万元/人增长到2014年的13.46万元/人,年均增长率为2.83%,全国排名第31位;天津市的劳动生产率由2010年的26.64万元/人增长到2014年的34.25万元/人,年均增长率为6.48%,全国排名第7 位;河北省的劳动生产率由 2010 年的19.20万元/人增加到2014年的22.14万元/人,年均增长率为 3.63%,全国排名第19位。天津和河北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百分比分别是北京的2.3倍和1.3倍,说明在近几年内,这两地的劳动生产率在快速提高,这充分凸显了这两地的后发优势是迅速提升其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驱动力。

(2)教育程度,从每十万人拥有的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较来看,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的人口河北省在三个地区中是最高的,这是由于河北在三个地区中的人口基数大,2014年河北省常住人口达到7384万人,北京常住人口为2152万人,天津为1517万人。但是,高等学校的人数总量河北省在三个地区中是最低的,在全国排名第25位,北京地区这个指标数值最高,在全国排名第一位,天津次之,在全国排名第2位。这说明河北尚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初期,通过高等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

从教育经费的投入来看,2013年河北投入教育经费10298143万元,在全国排名第9位,天津为5699615万元,排名第25位,北京9998366万元。河北经费总量高于北京、天津,但是,面对庞大的人口基数,生均教育经费略显不足。

3 结语

第一,京津冀地区的人才资源基础雄厚,整体发展状况良好。京津冀区域人才开发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2014年京津冀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总规模达到1561亿元,占GDP的比重最高,达到了4.22%。京津冀区域中北京的就业人数增长率和每十万人拥有的受教育程度最高,这主要是由于北京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吸引高学历的人才就业,另外,北京地区失业率和总抚养比也是最低的,在全国排名第一位。

第二,京津冀区域人才发展空间较大。京津冀地区幅员辽阔,地理空间较大,可以集中大量优势资源,形成区位人才优势。2010―2014年天津和河北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百分比分别是北京的2.3倍和1.3倍,说明在近几年内,这两地的劳动生产率在快速提高,这充分凸显了这两地的后发优势是迅速提升其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驱动力。

参考文献

[1] 边婷婷.京津冀一体化R&D人才流动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2):88-92.

[2] 王惠霞,高红真.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与河北省人才战略新思维[J].河北学刊(人力资源),2006,26(4):192-194.

篇3

2015年1月,由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组成的欧亚经济联盟正式启动运行。同年,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先后加入。至此,一个横跨欧亚大陆、拥有1.8亿人口、900亿桶石油储量、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2万亿美元的统一市场逐步形成。上述国家多是中国的周边国家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国别,也是中国在欧亚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对象国,其中俄罗斯更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进口来源国。深化与欧亚经济联盟在各领域的互利合作,符合中方的根本利益。

2015年5月,欧亚经济联盟与越南签署自贸协定。该份协定不仅涵盖的领域宽,而且采取灵活的制度安排,克服了欧亚经济联盟各成员国发展层次不一等困难,体现了以俄罗斯为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升欧亚经济联盟国际地位和经济影响力的雄心。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15年,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贸易额为887.9亿美元,与越南贸易额为901.7亿美元,分别位列中国第十一大和第十大贸易伙伴。欧亚经济联盟与越南建立自贸区可能对中国与其相互贸易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尤其是中国纺织品、鞋类、轻工以及机电等产品对欧亚经济联盟出口可能面临来自越南更为激烈的竞争。中方应积极研究,妥善应对。

1欧亚经济联盟和越南有关基本情况

1.1欧亚经济联盟主要宏观指标

欧亚经济联盟总面积为2028.73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的14%,人口1.83亿,约占全球人口的2.5%,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全球的9%和25%。2014年,联盟国内生产总值为2.2万亿美元,对外贸易额8776亿美元;工业产值1.3万亿美元,石油产量6亿吨,天然气产量6828亿立方米,发电量1.2万亿度,钢产量7690万吨,化肥产量2734.9万吨;农业产值1441亿美元,粮食产量1.3亿吨,是世界第五大粮食产区;联盟境内铁路里程10.7万公里,公路里程160.6万公里,上网人数占人口总数的59.4%。

1.2越南主要宏观指标

越南国土面积32.9万平方公里,人口9050万,是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体。2014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840亿美元,对外贸易额2980亿美元;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为2.5亿吨和3000亿立方米,铁矿和铝土矿储量分别为13亿吨和54亿吨;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5%,腰果、胡椒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大米、咖啡出口居世界第二;近年来电子产品、纺织服装、鞋类、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汽车产业发展较快;全国铁路里程2600公里,公路里程22万公里,移动电话用户约1.2亿户,年发电量约1013亿度。

1.3欧亚经济联盟与越南贸易情况

根据欧亚经济委员会统计,2015年,欧亚经济联盟与越南贸易额为42.7亿美元,同比增长1.4%,占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贸易额的0.74%;其中,欧亚经济联盟对越南出口19.7亿美元,同比增长25.8%,自越南进口23亿美元,同比下降12.9%。

2欧亚经济联盟与越南自贸协定主要内容

欧亚经济联盟-越南自由贸易协定篇幅巨大,共1314页,包含15章214条,以及5份附件,分别是关税承诺减让安排,货物进口触发采取保护措施的数量表,产品具体规则(货物在缔约方的加工度认定),离岸国家和地区表(包含3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原产地证明格式。

2.1关于货物贸易

协定的核心是货物贸易关税承诺减让安排,占据了协定大部分篇幅。根据协定,欧亚经济联盟88%税号,约9800余种商品将取消进口关税。其中,59%税号,近6600种商品将从协定生效之日起取消进口关税;另外29%税号的商品,约3200种,将在5-10年的过渡期内取消进口关税。至2025年,上述88%税号的商品将全部实现零关税,而其他12%税号的商品,约1300种,仍将保持现有的进口关税税率水平。

越南进口关税调整较大的有如下产品:奶制品(原进口关税税率为20%)、钾肥(6%)进口关税税率将自协议生效之日起降至0;禽肉(20%)、轮胎(5-30%)进口关税税率将在5年过渡期后降为0;汽油(17%)、货车(17%)、大巴车(30-40%)进口关税税率将在10年过渡期后降为0。

根据欧亚经济委员会的预测,欧亚经济联盟对越肉类产品、奶制品、小麦、面粉、谷物种子、烟草、肥料、石油及制品、钢管和轧材、轮胎和汽车等产品出口将会增加,而越南对欧亚经济联盟鱼、大米、水果、蔬菜、干果、服装、鞋、皮革制品以及机电产品出口将会增长。

2.2服务贸易

由于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和亚美尼亚此前均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哈萨克斯坦于2015年11月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因此协定中关于服务贸易的条款总体上符合《服务贸易总协定》,其中,关于服务贸易最惠国待遇、市场准入、国民待遇、支付和转移、许可证等相关内容与《服务贸易总协定》一致。

2.3投资

俄罗斯与越南单独拟定了17个总规模约200亿美元的相互优先投资项目,其中,俄罗斯对越南投资项目14个,包括俄企业在越南建设电站、铁路车厢厂,俄罗斯乌拉尔车厢厂与越企业合资建设铁路车厢制造厂,联合开发两国大陆架油气田,扩大在越南汽车组装规模等。双方优先项目总金额约200亿美元。

3欧亚经济联盟与越南自贸协定的主要特点

3.1制度安排灵活,体现差异化

协定充分考虑了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愿望诉求,允许并鼓励自贸区内差异化的制度安排。例如,协定中货物贸易部分的内容由欧亚经济联盟与越南签署,而涉及服务贸易、投资、自然人流动等其他领域内容则由欧亚经济联盟各成员国与越南分别签署。根据这一原则,俄罗斯与越南于2015年5月签署了涉及除货物贸易以外的有关内容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条款。今后,欧亚经济联盟其他成员国可加入俄罗斯与越南签署的双边协定,也可与越南单独签署双边协定。

3.2协定涵盖范围较为广泛

协定不仅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三大传统领域,还涵盖了贸易救济、原产地规则、海关管理和贸易便利化、技术性贸易壁垒认定、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自然人流动、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竞争保护、电子商务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广泛议题。

3.3原产地认证监管较为严格

根据协定规定,双方将建立海关信息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以加强海关监管和信息交换,防止虚假报关,遏制走私行为。协定规定,如一方出现系统性违反原产地规则的情况,将受到重罚,另一方可取消相应商品的优惠关税。

3.4充分保护敏感商品

欧亚经济联盟将肉、奶、茶叶、咖啡、糖、可溶性饮料、钢管、飞机和汽车等列为敏感商品,继续保留原有关税税率。而对越南而言,保留进口关税的敏感商品主要有部分肉制品、糖果、盐、工业废料、贵金属制品以及特种车辆等。上述商品分别涉及双方的主要产业和优势产品,体现了双方本国核心经济部门的保护。此外,欧亚经济联盟对衬衫、裤子、童装、家具等次敏感商品建立了“触发机制”,一旦上述商品进口对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市场造成威胁,相关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将恢复到原水平。

3.5区别对待贸易救济措施

根据协定规定,双方有权根据世贸组织规定使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护措施。但越南应对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区别对待,即无权将针对欧亚经济联盟某成员国的贸易救济措施扩大至其他成员国,但与此相反,欧亚经济联盟对越南的贸易救济措施将被各成员国统一执行。

4对策建议

4.1深入分析,跟踪监测

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商会和相关企业应主动研究欧亚经济联盟与越南自贸协定,特别是货物贸易部分有关内容,并以重点、敏感商品为基础,对中国向欧亚经济联盟和越南相关商品出口以及欧亚经济联盟与越南相互贸易情况持续进行跟踪,分析有关贸易走势,研究上述自贸协定对中国商品出口的实际影响,并对某些商品出口可能出现的波动提前做出研判和预警。

4.2充分利用优惠条件,加大投资力度

中国相关企业可积极响应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号召,加大对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和越南纺织、轻工、农业、食品加工和机械制造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利用当地的资源、产业和市场优势,投资设厂,开展生产加工合作,并利用免进口关税的优势,将产品销售到对方,实现富裕产能转移。

4.3加快与欧亚经济联盟建立贸易便利化安排的进程

2015年5月,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宣布启动《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伙伴协定》的谈判,双方拟通过该协定建立贸易便利化的制度性安排,并最终建立自贸区。欧亚经济联盟与越南的自贸协定为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商谈贸易便利化安排提供了范本和参考。中方可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欧亚经济联盟在建立自贸区方面的基本立场和主要关切,并以此为借鉴,确定相关谈判重点和方案,争取欧亚经济联盟各成员国最大共识,加快有关商谈进程。

5结语

综上所述,欧亚经济联盟和越南是中国开展周边经济外交的重要国别。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其经贸合作,对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欧亚经济联盟尚处起步阶段,与越南的贸易规模不大,建立自贸区的外溢效应相对有限,短期内对中国企业出口亦不会造成十分明显的影响。中国相关部门、商会和企业应妥善应对,并抓住机遇,趋利避害,保持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和越南双边互利合作持续健康发展。

篇4

2011 年10 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结束了2009 年11 月以来24 个月的两位数以上增长小周期。而10 月单月下挫5.2 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同比增长9.8%,轻工业同比增长仅9.4%,较年初2 月增长37.2%,出现了27.8 个百分点的大幅回落,工业生产状况不容乐观①。另外,工业用电量变动也能够帮助研判工业部门运行趋势。2011 年1 —10 月温州工业用电量为182.55 亿kWh,同比增长7%,低于去年同期增速16.8% 近9.8 个百分点①。工业用电量数据的绝对值和增幅与工业产值变动基本匹配,验证了工业生产的下滑态势。虽然工业数据显示工业的紧缩调整仍然在持续进行中,但预计工业经济继续下行趋势最快将于2012 年4 月底之前结束。2011 年10 月温州工业实际用电量为17.2 亿kWh,单月环比小幅下滑1.1%,较8、9 月高达-10.7%、-16.3% 的环比剧烈下行势头已经出现缓和迹象①。其中夏季工业用电量剧烈下行是由短期政策性限电造成的。尽管环比增速未能转负为正,但自 8 月开始两位数环比滑落的趋向得到了遏制。温州市工业用电量增幅如图 2 所示。未来累计同比数据有望得到收敛,并出现方向性调转,2012 年温州全年用电增速将预期稳定在10% 左右的水平。其理由为:一是温州高能耗行业比例不高,拉低工业用电产量的力量有限[ 4 ]。意识到这种工业内部结构就容易理解2011 年8 月工业增速与工业用电量增长之间出现的明显非对应性差异,即工业增速仅下降了3 . 4 个百分点,而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速却下降了9 . 7 个百分点;二是根据若干先行指标反映,工业用电需求将趋于平稳。一个重要的技术性因素是,累计同比数据将会因为去年同期高基数效应影响的弱化而得到改善。从地区间横向比较来看,2011 年1 —10 月温州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累计增速较同期浙江省增速平均低 7 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加速度大大落后于同期省内平均水平,较2010 年同期增速下降4.14 个百分点②。

浙江省和温州市工业销售产值增速如图 3 所示。图2 温州市工业用电量增幅资料来源:温州统计月报(2011),温州市统计局。从工业经济增速来看,进入2011 年第二季度后明显“失速”,但季节调整后环比增长水平表现平稳,对应此前大力度宏观应急性扩张效应在 18 个月后的终结及工业生产回归对内生性动力的依赖,增长水平恢复常态。依据月季度数据反映,温州工业的减速调整要领先浙江省工业整体增长平均水平回落一个季度。对于密集于工业下游的温州工业企业来说,感知形势冷暖,观察到并确认市场需求低迷态势在时间上相对超前,但由于资本深化程度不深,压减存货和收缩产能以响应外部变化的时间却相对较短。2011 年第四季度工业产出水平所呈现的会是调整小周期的底部。随着物价指数回落后,2012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指标会更清晰地反映经济的周期性特征。相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波澜不惊的表现,更值得关注的应是深度调控之下的中小型工业企业,信贷资源紧张构成反向向下的拉力,因而不能排除部分工业企业因为财务指标恶化而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

二、内外需求不振,工业投资收缩明显

需求状况是企业决定生产规模时需要考虑的最重要因素,需求的变化会直接反映工业生产同比增速走势,以及决定固定资产投资的意愿。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走势与需求状况相关性更为密切。2011 年11 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比上月下降1.4 个百分点,这是该指数自2009 年3 月以来首次降至临界点50% 以下,并低于历史同期均值2.9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国内外市场需求趋缓。其中新订单指数为 47.8%①,为2009 年2 月以来新低,并首次跌落至临界点以下。这显示制造业新订单数量减少,说明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紧缩正在进行。

外需疲软,工业出口形势低迷。2011 年前10 个月,工业出货值累计增速始终落后于工业销售产值累计增速约3 ~4 个百分点。月季度工业出货值实际增速始终落后于整体工业销售产值的增长生产,而且缺口不断扩大。进入第三季度后工业出口增长的同比水平快速下降,1 0 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货值创年内新低,同比增长仅有1.7%,增速较上月回落了4.3 个百分点,预示着工业出口增速面临负增长的巨大压力②。

2011 年11 月出口订单指数为45.6%,不仅在临界点50% 以下,而且较10 月大幅下降3 个百分点,订单需求确定持续回落①。这表明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以及欧美市场需求进入下行通道对出口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随着同步全球经济下行周期的制造业去库存调整加速,包括内外需求在内的下游需求继续放缓,在信贷偏紧的情况下,对外部市场依赖比较强,以非资源型、低附加值为特征的温州中小型工业企业处境会较为艰难。

PMI 出口订单不景气预示未来出口下滑,考虑到温州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仅为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8%,出口规模对订单紧缩的反应更为直接,外需减少对于温州工业的压力在未来一到两个季度内会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行业情况看,2011 年1 —10 月温州主要行业累计出口的增速均出现回落,仅阀门制造行业增速略有1.65 个百分点的提高。从几大主要行业的工业出口增速来看,服装、鞋、通断保护电路装置和机电产品较 9 月均出现回落,因而9 月环比出现下降②。未来3 ~6 个月内工业产品出口总体表现应为一个出口产值增速连续小幅回落的过程。温州市工业出口增速如图 4 所示。宏观经济持续下滑预期不断升温,影响了厂商未来产能调整的方向和力度。2011 年 11 月构成制造业P M I 的 5 个分类指数全部回落,说明国内总需求增速处于回落态势,当下实体经济正在着陆,所带来的紧缩是全方面的。企业对未来不乐观经济预期,使整个制造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正在进行防御式收缩。温州工业企业对于疲弱收缩的信号更为敏感。依据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显示,收缩正在由需求端向生产端传导,并且迭加了生产端当下温州金融环境恶化的制约因素,其速度与幅度都较需求端更快更深,生产供给端可能会有超调的风险。从2011 年6 月开始,工业投资环比增速已经连续 6 个月下滑,工业产能缩减态势确定无疑,不过从投资逐月环比收缩幅度的缩小情况看,向下节奏应趋于缓和。2011 年1 —10 月温州工业投资累计增速高开后剧烈缩减十分明显。尽管仅看单月的同比数据发现,工业投资完成的单月增速已经处在一个相对较高平台。

但从地方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内部结构比较看,温州市限额以上工业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为 21.1%,远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累计增速101.3%,如图5 所示。从2011 年 1 — 10 月温州市限额以上工业投资规模为258.63 亿元看,确定无法达到2011 全年工业3 6 0 亿的年初预定目标。需要说明的是,全社会限额以上投资数据的高位走势受温州区域性因素驱动,如2011 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温州地方政府正在主推“大项目、大平台、大投入”的“百项千亿”工程,以及此前房地产投资的惯性等因素。影响工业投资的因素很多,从制造业企业看,资金紧缺仍是最大的问题,而且生产经营性融资困境正随着紧缩式货币政策的持续在制造业企业中蔓延。同时,工业投资减速也说明市场不确定性在放大,企业对未来市场预期悲观、信心不足。由于工业投资直接决定未来产能规模,如果工业投资延续下跌趋势的话,工业生产能力止跌企稳的压力会不断加大。

三、去库存速度不一,企业效益承压缩减

2011 年初,受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胀预期影响,企业库存水平迅速上升。2011 年 6 月温州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库存累计同比增速 28.1% ,处于年内第二次高位,也是近年来的历史高位①。6 月之后,需求乏力显现,企业景气状况不佳,一季度末产成品库存曾经同样达到28.1% 的高位水平,而后经过2 个月下行后再次攀升,说明销售端承受了很大压力。一般产成品库存与工业同比增速基本上呈现反向关系,且有约 3 个月的领先,产成品的去库存化不力将拉低工业同比增速。温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入2011 年7 月后已经开始主动缩减产成品库存,企业正在试图主动平衡生产与采购活动,调低生产增速,降低增补库存频率和规模,如图 6 所示。随着目前企业被动的产成品去库存化的深入,前端要素资源和原材料对生产回落会作出适应性反应,原材料库存跟进进入调整期。在此阶段,企业成本压力将有所缓解,但价格回落也必然会带来企业盈利水平的下滑。一方面,生产端需求表现较弱,企业生产意愿不强。工业产品的产销率到2011 年 10 月从未超过 9 7 . 4 % 以上的水平①,说明产销衔接不理想积压较多,产品端需求不旺,库存去化不快,价格有着较强的向下压力。而下游需求回落叠加劳动力及其它经营成本上升、信贷紧缩,PPI 将加速回落。另一方面,由于上游资源品价格回调存在时间上的粘滞,且调整幅度不同步,因而从传导路径来看,P P I 在上游资源与下游需求的夹击下,未来向上的空间有限。工业企业盈利增速将出现放缓。从2011 年第四季度开始,温州工业企业正在经历的库存调整已经主要不是企业被动的产成品库存调整,而是主动性的原材料去库存。通胀和资金状况会构成此后工业企业库存向下调整的主要决定因素。一般认为,在通胀下行阶段工业企业往往倾向于减少库存,当资金紧张时企业经常会快速去库存或者推迟库存补充。从价格角度来看,PPI 明显下降与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的高位水平呈现剪刀状分叉持续加重资金面紧张的企业的去库存压力,而原材料库存与工业同比增速有着较稳定的正相关,且同步性较好,如图7 所示。可见,两大库存去化现状均指向未来工业增速放缓的趋势。据此可以判断,未来企业去库存过程仍将延续。其主要原因是,从经验上说,原材料下降在 3~5 个月内是大概率事件。如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幅度已明显超过经济需求,将不支持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企业在预期原材料价格下降情况下,会降低增加库存的需求,尤其在目前面临较严重资金压力情况下,将会减少补充库存的行为。另外,2011 年7 月CPI 达到高位后快速下行,企业原材料采购意愿也随之降低。工业企业面对的状况是,需求疲软而原材料成本高企。需求回落将直接带来企业产能利用率的下降,并且库存水平越高则对产品价格越不利,存在比较明显的拉低价格水平的向下力量。部分库存偏高,或资金压力较大的工业企业为了增加企业销量,可能通过降价促销的方式降低企业库存。收入增速减缓和成本高导致工业利润增速下滑。

2 0 1 1 年 1 — 9 月温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 905.29 亿元,同比增长14.7%,较1 —8 月下降0 . 1 个百分点,为近7 个月以来最低点,较全国水平低 14.9 个百分点①。但近期主营业务成本未见同步下降,成本和费用粘滞下行及人力成本、财务费用将保持在高位运行,抑制了利润增长。随着工业企业去库存化现象的扩散,价格回落迹象显现。2011 年10 月工业品购进价格环比持平,出厂价格环比回落了0 . 1 个百分点,名义同比增速分别回落到6.8% 和2.1%①。企业生产与市场销售的不对应是压制产品价格的最主要因素,而原材料价格指数的相对坚挺暗示工业企业利润继续受到挤压,如图 8 所示。第四季度生产资料价格开始向下小幅调整,虽然从历史数据看,由于温州工业企业所在的中下游行业居多,价格变动从上游向中下游的传导都存在一定的时滞,但去库存阶段的价格竞争会迫使PPI 回落速度加快。企业效益增长同时隐忧显现。2011 年1 —9 月温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 5.4%,较上一年同期降低 0 . 3 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以现价计算的利润水平背后需要扣除的高位物价因素,净利润水平可以堪称“惨淡”,如图9 所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逐月累计同比水平持续下降,从2011 年3 月的18.7% 递减至9 月末的14.7%,回落了4个百分点(见图 8 )。工业企业利润和营业收入增速下降的同时,应收账款上升到不对称的高位水平。2011 年9 月末,温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2 905.29 亿元,同比增长14.7%,而应收账款779.37 亿元,同比增长21.2%①。这不仅反映当前企业经营中库存上升过快,企业后续经营或面临较大的消化库存压力,更重要的是,应收账款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1 / 4 强,而且增幅远远高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幅,说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质量和盈利状况恶化。而利润总额中账面利润所占的比例过高会形成对企业运营资金的商业信用性实际占用。资金周转速度越慢,企业潜在坏账损失风险越高。尤其在当前货币政策紧缩环境中,企业流动资金营运效率的低下可能会引发财务风险的失控。事实上,局部行业已经出现此前所提示的“工业产品链条中的众多的中小型企业难以承受资金占押压力,回款账期拉长背后可能引发的是整个资金信用链的系统风险。”[ 1 ]预计短期产成品和回款资金占用仍将处在高位,2012年春节后这部分资金占用增速将有明显回落,利润增速二季度有望企稳。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现处在半山腰,仍将下降,但跌至负增长的可能性较小。受融资环境趋紧、用工成本上升、利率汇率调整、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要素供应紧张等多重因素冲击,一些企业成本上升较快,由于不少商品价格的快速调整,虽然2011 年9 月工业增加值增速维持平稳,但第四季度工业实体经济存在去库存压力,工业经济数据探底速度加快局面正在形成。

企业盈利增速最低点可能出现在 2 0 1 1 年最后一个月或2012 年第一季度。从结构因素看,价量将对利润走势出现不同的影响。其逻辑是产量增速下降确定,但不会完全失速,随着库存减少,价格经历短期下滑后会趋于稳定。总体观察,2012 年工业企业利润有望相对较快增长的行业集中在下游。从静态来看,虽然行业的成本转嫁能力依然呈现上游好于中游、中游好于下游,消费品好于投资品,必需品好于耐用品的格局[5];从动态来看,中上游行业成本转嫁能力会有所弱化。究其主要原因是,受下游需求低迷的影响,大部分前期转嫁能力较强的中游行业,面临终端需求始终走弱,同时能源价格却跌幅有限两头承压的困境,而之前成本转移困难的下游行业的成本压力随着整体物价水平的下降会逐步得到缓解。从利润具体行业动态分配的情况看,考虑库存调整在产业链传导中节奏存在差异,前期生产率先放慢的下游投资品率先开始提速,如工业中的投资品行业中的专用设备、通信电子设备行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消费品行业虽然也在承压去库存过程,但调整力度较浅且相对滞后,生产缩胀幅度不大,毕竟消费属于非周期性经济部类。饮料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及皮毛羽绒制品业则会企稳,或有所上升。大多数前期生产更为积极的行业,会出现较明显增速放缓,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周期性行业不景气状况开始显现。而基建类投资下滑或将拉低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利润水平。此外,因为采购活动的减少,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回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业等行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回落显著,会有较为明显的收产收缩,利润增长下滑。

四、工业经济驱动及方向:实业行为与政策预调、微调

篇5

关于经济开发区征地拆迁户补偿情况的调查

关于桃花江经济开发区征地拆迁户补偿情况的调查

根据县委主要领导的指示,最近,我们到桃花江经济开发区就部分征地拆迁户要求给予征地拆迁补偿问题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汇报如下:一、征地拆迁户的基本情况桃花江经济开发区原名桃花江民营创业园,原创业园由益阳市人民政府于20xx年元月批准设立。在开发区清理整顿中,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办发〔20xx〕24号文件批复同意将桃花江民营创业园并入桃花江经济开发区(桃花江经济开发区是省人民政府于1994年以湘政发〔1994〕5号文件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近两年来,开发区与村组74户签约征地576.23亩,其中水田315.01亩、山土等261.22亩,已办理用地上级报批手续的328.06亩。按照20xx年县里的规定,征地补偿费标准是:水田征用价为15000元/亩,山土为8000元/亩,合计征地费用为668.25万元。已拆迁的74户农户采取集中安置的办法,在复迁地——金盆花园全部安置,支付拆迁安置费238.19万元。二、目前征地拆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已征地的农民要求补差。其主要四个原因是:①从土地征用的法规、政策看,征地价(包括土地补偿、安置补助、青苗补偿三项)水田15000元/亩,山土8000元/亩,价格较低,不符合征地政策标准。②从相邻的七里村、团山村的征地价看,七里村水田征地价2.78万元/亩、山地1.3万元/亩,团山村水田征地价3.38万元/亩、山地1.88万元/亩。相比之下,开发区的征地价偏低。③年初国土清理和开发区整顿时,为避免群众上访,有关领导曾承诺,待上级征地补偿规定出台后,按政策对开发区已征地进行补差。据此,开发区对已征地农民表态承诺,将会按政策适当补差。④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具有连续性,征地不把前面的问题解决好,严重影响后续征地工作。2、按照市政府〔20xx〕3号令的规定,开发区对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办法中的有关概念,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耕地、人口数、耕地等级、土地安置补助费地域调整、被征地房屋拆迁安置、征地安置补助费支付、征地价实施期等8个方面的内容界定不清楚,缺乏具体操作标准。3、园区待征地的农民要求在新征地时,严格按照益阳市政府〔20xx〕3号令的标准计算征地补偿费。三、建议1、按市政府〔20xx〕3号令,对桃花江经济开发区已征地的价款进行适当补差。开发区已征地576.23亩,目前已支付征地费用668.25万元。各村征地价格详细项目标准如下:各村征地价格详细项目标准价目表单位:元/亩按上述标准,开发区已征地价格尚需补差451.88万元,具体到村的补差数如下:各村已征地价款补差数目表单位:亩、万元以上征地补差款建议县财政例支解决,分三年支付,每年支付三分之一,即每年支付153.33万元;同时,开发区负责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以确保稳定。2、建议县政府按照市政府〔20xx〕3号令的规定,对开发区出台专门的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具体实施细则,要求对以下8项内容作出具体界定。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问题。按照有关法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是村委、村民小组和集体企业。但对征地来说,为避免组与组之间的价差太大,建议以村委作为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②耕地问题。土地法规定,耕地包括水田、棉田、专业菜田、旱土等。而目前农村普遍只登记水田面积为农业税纳税面积,旱土没有计入纳税面积。建议对耕地范围(包括水田、旱土等)和计算依据作出统一规定,以便操作。③人口数问题。人口数直接影响人均耕地面积的计算。村组人数的统计有两种方式:一是公安部门的户籍登记人数,二是农业税纳税登记人数,两者存在差距。建议以公安部门的户籍登记人数作为计算人均耕地的人数。④耕地等级问题。市政府3号令中,把耕地按征地前三年的平均年产值划分为三个等级,等级不同,征地价格不同,且差距较大。为避免征地时农民自行抬高耕地等级,造成争议,建议对开发区耕地等级作出明确具体的划分。⑤土地安置补助费地域调整问题。市政府3号令规定,征地补偿中的土地安置补助可按地域差别进行调整,县城(城市)下浮5%,建制镇下浮10%,偏远农村下浮25%。开发区所征地虽属桃花江镇范围,但不是中心城区,建议按建制镇下浮10%计算土地安置补助费。⑥被征地房屋拆迁安置问题。市政府3号令规定,市中心城区和县城关镇征地拆迁房屋,实行统一集中安置。由于县城关镇包括县城中心区、郊区和农村,建议统一规定,县城中心区征地拆迁房屋实行统一集中安置,其它区域的征地拆迁房屋在规划居民点上实行集中联建或自建。这样可减轻统一集中安置的压力,减少复迁地征地建设的投入。⑦征地安置补助费支付问题。市政府3号令规定,安置补助费可以交安置单位集中安置使用,可以发给被安置人员个人,也可以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建议安置补助费作为被安置人员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统一缴入保险机构。这样,既保证被安置人员征地后有 一定的保障,又可减轻集中支付征地款带来的压力。⑧征地价实施期问题。市政府3号令没有规定征地价的实施期,势必会引起农民群众的攀价心理,占地待征、等高价再征的现象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土地征用与开发,特别是对开发区的征地,带来巨大的阻力。建议规定一个征地价实施期,以2-3年为宜,即根据被征地情况,按照市政府3号令的规定,计算出征地价格(以村为单位),2-3年不变,期满后,再行调整。3、县政府对开发区新征地价格标准作出明确的规定。由开发区国土分局根据市政府〔20xx〕3号令,计算出的新征地价格如下:

篇6

1.1一般资料 以全区登记管理时间达到或超过1年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过统计,共有922例患者。

1.2方法与判断标准

1.2.1方法 根据卫生部2012年版《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中要求,由区级精防机构(区精神病防治院)进行诊断复核,将确诊的本地常住患者信息反馈至乡镇卫生院,乡镇精防医生上门与患者本人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纳入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对其进行登记管理、定期随访、指导康复。1年后,将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服药落实率、简单劳动参与率、复发率、肇事肇祸率等进行对照,分析管理治疗和社区康复的效果。

1.2.2 主要做法 重性精神病患者登记管理之后,乡镇精防医生定期上门随访,并与患者家庭建立电话联系。对病情稳定患者,继续执行专科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对病情基本稳定患者,精防医生电话联系精神科专科医生,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药物剂量,调整过一次剂量后,连续观察4~6w,若患者症状稳定或比上次有所好转,可维持原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若无效果,建议转诊到区精神病防治院,2w内随访转诊结果。若同时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要查找原因对症治疗,2w内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对于病情不稳定患者,精防医生建议及时转诊到上级医院,2w内随访转诊情况。每次随访时,精防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对首诊确诊为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及其亲属,在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开出健康教育处方,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病耻感,提高他们对于重性精神疾病的应对能力,预防向慢性和残疾转化。预防措施以早发现为主,在社区中积极开展早期识别重性精神疾病的宣传教育,鼓励疑似重性精神疾病的人员及早到区精神专科院咨询。

1.2.3 诊断标准 诊断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诊断标准。纳入管理的患者为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六大类疾病。病情稳定患者,指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状态,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的患者;病情基本稳定患者,指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处于"病情不稳定"和"病情稳定"之间的患者;病情不稳定患者,指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社会功能较差,有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的患者。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判断为复发患者。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922例患者中,男450例,女 4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791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65例,偏执性精神障碍患者11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患者10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21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患者24例。

2.2统计结果的分析 922例重性精神病患者中,管理治疗前,配合服药者341例,占36.98%,管理治疗后,配合服药者783例,占84.92%,服药落实率明显提高;管理治疗前,能参与简单劳动者184例,占19.96%,管理治疗后,能参与简单劳动者435例,占47.18%,简单劳动参与率明显提高;管理治疗前,病情稳定者126例,占13.67%,基本稳定者594例,占64.43%,病情不稳定者202例,占21.91%,管理治疗后,病情稳定者211例,占22.89%,基本稳定者624例,占67.68%,不稳定者87例,占9.44%,复发率由21.91%下降为9.44%;管理治疗前,肇事肇祸者10例次,占1.08%,管理治疗后,肇事肇祸者3例次,占0.33%,肇事肇祸率亦有所下降。被调查的922例患者中,男450例,占48.81%,女 472例,占51.19%,患者的性别构成比无显著差异;疾病分类中,精神分裂症患者791例,占85.79%,登记管理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种。

3 体会

3.1由于社会变革、竞争加剧、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精神病患病率逐年升高,至90年代,精神病的发病率已达到13.47‰,精神病患者约1600多万人,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占半数左右。精神疾病已成为当前中国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

3.2由于精神卫生工作力量相对薄弱,社会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等客观原因的存在,导致大量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无法在住院期间完成,家庭和社区康复成为精神病患者康复的主要手段。强化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管理与治疗,显得刻不容缓。

3.3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精防工作,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用于精神专科医院的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强化对各乡镇卫生院精防医生的技术培训,是做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区管理与治疗的重要前提。

3.4重性精神病患者通过登记、规范化管理治疗、社区康复治疗之后,患者的精神症状明显改善,服药的依从性也明显提高,即使有部分患者不能坚持规范化治疗,但通过精防医生的宣传教育之后,也能认识到服药治疗的重要性,从而克服畏药情绪,配合服药治疗,提高服药落实率;精防医生经常上门随访指导,患者的日常生活料理能力、简单劳动的参与率、社会交往等恢复显著,社会功能缺陷明显减少。重性精神病患者复发率和肇事肇祸率明显降低,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篇7

1.《大学汉语精读(维文版)》(1、2、3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以下简称《大学》)。

该教材是由北京语言大学和疆内主要高校的数十名一线教师通力协作,历时五年完成,它结合MHK考试,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该教材分5册,分别对应HSK等级(旧)标准的1~11级,以适应不同水平阶段的教学。为满足MHK三级考试的需求,我区高校预科汉语精读教学基本使用的是1~3册。例如:新疆农业大学初级班使用1、2册,高级班使用2、3册;新疆教育学院使用1、2册。本次调查我们选取1、2、3册,适用于HSK4~7级的学生。

2.《发展汉语(民族版)》(中、高级),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每个级别分上下两册(以下简称《发展》)。中级(上、下)适用于词汇量不少于2500个,且掌握《大纲》甲、乙级字和词汇的学生;高级(上、下)适用于词汇量在3500个以上,且掌握《大纲》甲、乙、部分丙级字和词汇的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

3.《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大纲(三级)》(以下简称《MHK大纲(三级)》),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MHK考试是在HSK考试的模式下产生的。作为考试依据的大纲,《MHK大纲》也是以《HSK大纲》作为参照编制而成,且二者在收字、选词等方面同多异少。

三、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以人工录入、检索、比对为主,采用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实验中心开发的CIPP中文自动分词、全文检索、统计工具(GBK版)作为辅助分析软件。

四、调查结果

(一)两套教材中所含生词数(以生词表列出为准,不含专有名词)

其中《发展汉语》包含课后对话部分的生词。

从表1可以看出,两套教材的单册生词量基本都在1000词左右,《发展》较《大学》更为均衡。《大学》单册的生词量随着教材级别的升高而逐级下降。

(二)《大纲》词汇在教材生词中的分布情况

我们先将两套教材的课后生词逐个录入,再与《MHK大纲(三级)》中的常用词汇表逐级比对,并计算出每套教材单册生词量在《MHK大纲(三级)》中的覆盖率。详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两套教材对于大纲规定的2869个汉字,都没有完全收录,如《大学1》对大纲所规定的794个甲级字覆盖不到10%。《大学》和《发展》的编写均在《大纲》制定之后,且两套教材在编写时都强调“参照MHK和HSK的有关标准”。例如“难度以丙级语法和丙级词汇为主,根据选文内容和学习规律的需要,一方面重现、扩展部分甲乙级词汇和语法点,另一方面,注意吸收一定数量的丁级词、超纲词”(参见《发展(中)》编写说明)。表2显示,《发展(中)》上下册共计收录丙级词780个,占教材生词75%左右,但对于《大纲》的2285个丙级词而言,仅占三分之一左右。另外,丁级词和超纲词的比重明显偏高,达到了67%,而且对甲、乙级词的重现率过低,同样的现象也存在于《发展(高)》中。但就整体而言,《发展》还是较为严格地按照其编写说明所强调的,做到了承前启后、稳步提高。尽可能地合理分配新旧生词的比例,保证大纲词汇在等级上的顺利过渡衔接。从这一点上看,《大学》的生词收录情况不如《发展》合理,特别是超纲词比例过高,平均每册为59%左右。例如《大学1》中超纲词比例达到35.7%,甚至高于教材中乙级词的比例,且对甲级词的重现率过低,仅为8%左右,对于预科新生来说,这无疑是有难度的。

总而言之,两套教材中的超纲词比例平均在40%以上,并且每册教材的超纲词数量和其在教材中的比例,随教材适用对象水平等级的提高而增长。我们认为,从对学习者认、读能力的培养方面来看,教材对《大纲》词汇的覆盖率越高,越有利于学习。

(三)两套教材的用字情况分析

1.两套教材分册用字情况统计

我们将两套教材的课文部分作为语料进行统计,包括主课文、副课文及课后对话部分。

字种数:指全部语料中字形不同的汉字。

字符总数:指全部语料(包含阅读)中汉字、标点、符号的总量。

表3:两套教材中的汉字使用概况

教材 册数 课文篇数 总字符数 平均每课字符数 单字总计 平均每课生字数 共用字种数

《大学》 1 30 17803 593 1504 50.1 1247

2 30 23069 769 1793 59.8

3 30 29819 994 2100 70

《发展》 中上 30 16161 538 1308 43.6 1373

中下 30 19785 659 1131 37.7

高上 28 35054 1251 1905 68

高下 28 46146 1648 2240 80

?挠锪狭坷纯矗?《发展》总体高于《大学》。一般而言,学生的正确输出有赖于一定量的语料输入。从表3来看,两套教材在语料的输入上都呈现阶梯上升式,即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无论是字符总数还是单课生字数也都显示出了同比增长的关系。且数据显示,两套教材都没有出现断层式激增或骤减,体现出编者对于教材相邻级别间衔接性的重视。但是每个阶段的单课字符数和生字数多少较为合适?目前尚无定论。

《大学》的共用字种数为1247个,《发展》的共用字种数为1373个。这从侧面说明,掌握1300个左右的汉字,差不多可以认识中高级教材上的90%以上的文字。当然,这不代表掌握如此数量的汉字就能理解教材所有语料的内容,因为还要牵涉到词汇量、语言文化背景等因素。但是,这一调查也为我们带来一条新思路,对照《MHK大纲(三级)》常用字表收录的2910个字,选出使用频率高的1300个,对于进入预科学习,特别是汉语基础薄弱的学生,集中并有针对性地掌握这1300个高频字,在保证对教材语料覆盖率的基础上,有利于听、说、读、写训练的全面展开。

篇8

宫颈癌在女性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中位居第2位,仅次于乳腺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宫颈癌筛查的开展,发达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宫颈癌是目前唯一一个病因明确的妇科恶性肿瘤,与高危型人瘤病毒的持续感染相关[1]。随着筛查方法的发展,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成为可能。因此提高人们对宫颈癌的筛查意识对及时发现癌前病变、早期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调查比较社区妇女和来自郊县门诊患者对宫颈癌及筛查的认知情况,为今后的防癌知识宣传、普及宫颈癌筛要性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6~12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本市市区社区妇女及来自郊县门诊患者各100例为调查对象。排除患有妇科恶性肿瘤的患者、接受妇科手术并且未保留子宫颈的患者。

1.2 调查方法

参考文献[2]自制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内容。①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月收入等。②相关知识调查:调查宫颈癌及其筛查相关知识情况,包括14个条目,均为判断题,答对者为1分,答错者为-1分,不确定者为0分。③调查研究对象的个人行为:了解对象参与宫颈癌筛查的现状。所有调查问卷均当场收回,共发放200份问卷,收回200分问卷。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相关知识题目正确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筛查现状构成比的比较采用行×列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没有差异(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对宫颈癌及筛查相关知识得分比较

社区妇女宫颈癌及筛查知识得分为(6.7±1.3)分,郊县组得分为(4.4±1.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23,P

2.3 两组对宫颈癌相关知识各题的正确率比较

社区组在各问题的正确率均高于郊县组。其中宫颈癌可以预防、战胜宫颈癌的关键不是早期预防、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宫颈癌、人瘤病毒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病因、宫颈癌典型表现是阴道分泌物增多、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的放射治疗、宫颈癌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治愈、人瘤病毒的检测有助于筛选并早期诊断宫颈癌、宫颈细胞学检查不如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准确等问题中,社区组的正确率显著高于郊县组(P

2.4 两组宫颈癌筛查现状比较

两组的筛查现状不同,见表3。

3 讨论

宫颈癌是目前唯一一个病因明确的妇科恶性肿瘤,与高危型人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es,HPV)的持续感染相关。与宫颈癌相关的其他高危因素[3]有包括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延长、早婚、早育、多产等,性传播疾病导致的宫颈炎症对宫颈的长期刺激,吸烟、尼古丁影响对HPV感染的清除,导致宫颈癌特别是鳞癌的风险增加,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8年以上宫颈癌特别是腺癌的风险增加两倍,免疫缺陷与抑制,其他病毒感染。宫颈癌中常见的是鳞状上皮细胞癌,20世纪60年代宫颈鳞癌占90%~95%;其余为腺癌,约占5%~10%。近年来宫颈腺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宫颈鳞癌占75%,而腺癌约占25%。

子宫颈癌在出现典型症状和体征后,一般已为浸润癌,诊断多无困难,活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早期子宫颈癌往往无症状,体征也不明显,确诊需进行三阶梯诊断。第一步,宫颈细胞学检查,即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是目前筛选和早期发现宫颈癌的主要方法。第二步进行阴道镜检查,对宫颈刮片细胞学可疑或阳性而肉眼未见明显癌灶者,阴道镜可将病变放大6~40倍,在强光源下直接观察宫颈上皮及血管的细微形态变化。第三步是宫颈和颈管活组织检查,是确诊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最可靠和不可缺少的方法[4]。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宫颈癌的预后至关重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早期的筛查手段也越来越先进。液基薄层细胞学[5]、巴氏涂片法[6]等是目前临床常用的筛查手段。癌症的预防分三级预防,筛查作为二级预防,对宫颈癌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7,8]。了解不同人群对宫颈癌筛查相关知识的了解,对宫颈癌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研究中,社区妇女相关知识得分显著高于来自郊县的妇科门诊患者,同时对各个问题回答的正确率也显著高于郊县妇女,分析原因可能是,社区妇女均为本市居民,而郊县妇女来自于县区,其卫生宣传的力度不够。本市居民获得相关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较多,包括各种媒体、医院咨询、社区的卫生宣教等[9,10]。与来自于各县区或更偏远地区的妇女,市区居民有更多的途径了解宫颈癌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门诊患者就诊时医生多针对本身疾病进行相关的宣教,而对于宫颈癌及相关知识的宣教力度可能不够。同时,本市市区居民整体的经济条件要好于各县区或者偏远地区的患者,咨询、检查等费用不会成为其心理负担。市区的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更强,而各县区及偏远地区的门诊患者在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会限制其自我保健意识。

在本次调查中,妇科门诊患者进行防癌筛查的时间间隔反而小于社区妇女,这与以上的调查结果不太符合。考虑原因是门诊就诊的妇科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医生通常都会询问是否行宫颈癌筛查,对于没有的患者会建议其进行宫颈癌筛查,而接受调查的部分患者在近1年内进行过宫颈癌筛查。社区妇女的筛查周期较长,说明虽然总体上社区妇女对宫颈癌及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要好,但是其对筛查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在宣教过程中应注意强调定时筛查的重要性,缩短筛查时间。

社区妇女进行筛查的原因主要是因单位体检,而门诊患者主要是因自觉身体不适。社区妇女多有工作单位,而目前大多工作单位都会定期对员工进行体检,而妇科宫颈癌筛查是常规检查项目。来自于外地的门诊患者可能存在本单位对职工体检的力度较低、体检的次数较少等。外地的门诊患者从事农业或个体户的比例也会较高,这些均不能享受单位体检的福利,而只有自身感觉不舒服时就诊。两组均对疾病的检出率比较关注,而社区妇女还会考虑时间问题,门诊患者更关注费用问题。这也可能与市区居民总体经济条件好于外地各县区及偏远地区居民有关。

综上所述,不同地区的育龄妇女对宫颈癌及筛查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不同,筛查现状也不同。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大对偏远地区及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宫颈癌及筛查相关知识的宣传,对市区的妇女也应强调定期筛查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有效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军防,尚延慧. 影响宫颈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医刊,2013,40(4):78-80.

[2] 郭孝琴,张川利,周光远. 1300例住院妇科患者宫颈癌高危因素认知程度调查分析[J]. 海南医学,2012,23(22):136-138.

[3] 文彩虹,冯晓庆,罗荣城. 门诊患者宫颈癌现患率及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420-422.

[4] 廖庆梅,王巍,黄海丽. 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和宫颈环形电切术在诊断宫颈病变中的价值[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159-160.

[5] 王玉香. 液基薄层细胞学在早期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2):230-231.

[6] 陈国强,韦丽艳. 宫颈癌筛查中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与巴氏涂片法的对比研究[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7):1996-1997.

[7] 李燕. 宫颈细胞学检查预防宫颈疾病[J]. 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13,21(1):22-23.

[8] 李葆源. 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及预防[J]. 北方药学,2013,9(3):122-123.

篇9

为加强银滩度假区景区科学管理,学习借鉴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经验做法,推动银滩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作顺利开展,2020年11月22日至28日,银管委组成由委机关、度假区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大队、金海湾红树林景区公司等相关单位企业负责人和工作人员8人的考察组,赴吉林省长白山和湖北省武当山进行考察学习,先后实地考察了吉林省长白山池北城区内全域旅游各景点、长白山北景区,湖北省武当山、太极湖等景区,并就加强景区保护和管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等考察调研课题,分别与长白山池北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旅游文体局进行座谈交流。回来之后,银管委对如何抓好银滩度假区保护和管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工作作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形成了考察调研报告:

一、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区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辖区面积116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近5万人,现有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019年旅游接待超过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50亿元。池北区先后荣获“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冰雪运动特色小镇”、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最具文化创意旅游小镇”“中国十大休闲胜地”之首等多项荣誉。

(二)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情况

近年来,长白山池北区按照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对长白山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决策部署,坚持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旅游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形成了美丽山水与特色城区齐头并进、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互融共促的新局面。主要工作经验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谋定后动、生态为本,不断完善层级有序的规划体系。聘请国际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团队,先后投入近1亿元编制完成《池北区二道白河镇城市风貌设计》《慢行步道系统》等60多项重大规划,形成了功能配套、层级有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体系。

二是坚持多措并举,着力构筑系统完整的生态屏障

1.加强源头治理。投入2亿多元实施“松花江大峡谷综合整治工程”,全部拆除峡谷内的楼堂馆所,恢复植被面积1.76万平方米,彻底消除松花江的源头污染。放弃每年1亿多元的经济收益,全面禁止保护区红松果实承包采集行为,生物链得到休养生息。实施“长白山珍稀植物繁育基地”等重点项目,加强对“三江源”的生态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2.突出森防安全。建立专业管护队伍,做到严防严守、寸绿必护,连续59年未发生过重大森林火灾。

三是坚持保护第一,优先发展旅游产业。建立长白山旅游发展联盟,统筹构建“环长白山生态旅游经济圈”,深度开发和推介长白山冰雪运动、温泉养生、慢城慢行、绿森林、水世界等新型旅游产品,实现“白雪变白银、温泉成热点”。景区实行全年开放,“长白山旅游链条延长,从过去的一日游延长至四日游”。

四是坚持集约开发、绿色发展,建设彰显自然底色的生态城镇。改造城区所有河岸湖堤,融合现代园林工艺,立体式装点草木花卉,着力呈现城市的自然美、健康态,形成山水林城相融、低碳节能慢行、人文气息浓郁的绿色城市形态。其中,该区在全国率先掀起“厕所革命,将先进技术与环保理念融入到旅游厕所的建设,新建生态旅游厕所49座,分布在重要的旅游节点,实现“一公厕一风景”,成为吉林省服务业循环生产体系建设的引领标杆。

二、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和全域旅游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位于十堰市境内,全域总面积312平方公里,是湖北“一江两山”黄金旅游大通道上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也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版块。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武当山风景区是湖北旅游名片、鄂西北旅游门户、十堰旅游龙头,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道教圣地等数十项桂冠。2019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0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1亿元。

(二)景区管理主要模式

武当山风景区的管理措施与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的措施基本相同,就是实行“一票通”的管理模式。主要做法为:游客将车辆按规定停放在景区外,然后凭门票搭乘景区旅游电瓶车前往景区内的各景点,除了乘索道上山需要另支付费用外,其余的南岩宫、紫霄宫等景点均凭门票免费乘车。为了方便景区内居民上下山,景区还专门开设了“居民专线琼台”象征性地收取5元费用。实行严格的居民游客甄别措施,每户商家、农户只能办理一辆汽车通行证;其他车辆和货车按照规定在晚上或早上的具体时间通行;对需进入景区探亲的人员,需凭当地村(社区)或相关单位部门的证明材料才能进入。

(三)全域旅游发展情况

景区发展全域旅游的经验做法为:系统培植一个品牌(“要健康 到武当”旅游品牌);全面坚持两个理念(“不让一个投资者受委屈”的发展理念和“不让一个游客受委屈”的服务理念);紧紧围绕三大目标(打造“国际旅游胜地、东方康养名都、中华文化重镇”);协同推进四区建设(改造老区、建设新区、提升景区、发展湖区),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转变:

一是由单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并重转变。推动武当山旅游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着力推广和塑造“要健康,到武当”产品品牌,以品牌为导向,大力发展康养旅游项目和旅居产品,实现了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发展。

二是由门票经济向旅游综合产业经济转变。在巩固延长“吃、住、行、游、购、娱”等传统要素产业链的同时,通过“一河一路一街”的综合改造、包装推广“武当369”九大特色文化体验项目、实施元和观乡村环境整治与民宿改造项目、支持太和医院武当山院区建设等措施,积极培育“文、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新要素相关的新业态和新产品。

三是由建设景点向建设“全域景区”转变。通过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开展全国品牌推广、太极湖水上游项目和《梦幻武当》功夫秀的运营托管,建立武当山旅行社协会、民宿业协会等措施,实现了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

三、加强银滩保护管理和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思考和建议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和武当山风景区在旅游资源保护、景区管理及发展全域旅游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给了我们很多有益启示。学习借鉴这些好做法、好措施,对于我们推动银滩保护和管理及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为早日将银滩度假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度假产品多样、休闲功能完善、文化内涵丰富、服务设施齐备的北部湾国际旅游目的地,在明年或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必须要抓好如下七项重点工作:

(一)全力推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

在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国家文旅部专家组指出的问题,对照国家关于《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积极开展问题排查与整改工作。通过聘请专业团队提供技术指导,大力保护环境资源,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配套服务;规划好度假业态布局,争取在夜间经济上有所突破;加强软实力建设,推动管理服务升级;加强旅游秩序整治,切实解决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侵害游客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大力提升应急能力,加强防灾避险工作;提高度假区识别度,推进度假区导视系统建设,创建度假区网站,多维度打造“天下第一滩”品牌,广泛宣传推介银滩度假区资源和形象。

(二)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通过落实“四定”责任、倒排工期、每月项目推进点评会等有力措施,快速、稳妥推进“6+N”项目建设。主要是完成旅游集散中心、银滩旅游基础设施、银滩中区岸线修复、四号路北面大排档改造、三号路冯家江大桥、滨江路、三号路西延线道路、中区雨污管网贯通、国际客运码头航道拓宽与商街工程、碧园开元度假酒店、洲际华邑酒店等项目建设;争取万豪酒店完成主体装修、B6地块酒店开工建设;完成B3、B5地块土地出让和项目前期工作;协助推进北海红树林现代金融产业园、北海国际名人智慧都汇、我秀网红城市等项目建设;协调推进三号路、海景大道(冯家江吊桥至中信国安第一城门口段)、南珠大道(银滩大道至海景大道段)路面维修及绿化改造。

(三)全力推进环境资源保护

加强度假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开展冯家江、电建港和咸田村污染整治工作,加强工地烟尘、汽车尾气污染治理,强化水质、空气监测,健全水体质量、空气质量、噪声控制等方面的环保管理机制;严厉打击违法建设,重点遏制海泰小区、咸田村违建势头;协调相关单位,开展环境卫生整治,重点解决建筑垃圾倾倒问题,切实改变银滩度假区环境面貌,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区。

(四)全力推进旅游秩序管理整治

加强旅游秩序整治,切实解决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侵害游客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营造群众满意的健康和谐旅游环境。景区业态实行统一经营,提升经营信誉度;加大对占道经营、拦车揽客、宰客、尾随兜售、使用电子设备叫卖等不良行为的打击整治力度;规范摩托艇、快艇等游乐项目管理;加强考核,确保度假区卫生常态化保洁取得新突破;强化经费保障,确保垃圾分类取得新进展;创新宣传方式,确保市民、游客文明意识取得新提高。

(五)全力推进应急能力建设

健全防灾避险体系,编制防灾避险专项规划,建立灾害救援指挥中心;完善危险地段及场所防护设施;提升安全救助能力,支持7d×24h全区安全救助;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注重施工工地的规范管理;强化海滩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安全救生塔值守制度,更新救生设施,做到海滩值守无死角;完善安全提示,更新安全牌内容。

(六)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篇10

本文介绍ICD-10中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及躯体形式障碍3个诊断系统在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的应用情况。

1 三个诊断系统在中国的应用情况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采用检索词:“神经症+CCMD”,“神经症+ DSM-IV”,“神经症+ ICD-10”和“应激+CCMD”,“应激+ DSM-IV”,“应激+ ICD-10”年限2003~2007年对论文中使用的分类诊断系统进行统计(见表1)。

2 ICD-10(V)与CCMD-3的症状分类比较

ICD-10这一节包括3组障碍:神经症,与应激相关联的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相应的CCMD-3这一节称为:癔症、应激相关障碍和神经症。具体分类见表2。

需要说明的是:(1) CCMD-3将编号40癔症[F44解离(转换)障碍]从原来的神经症中分出来单列,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保留癔症的名称。其亚型分类,先将癔症分为癔症性精神障碍和癔症性躯体障碍,再进一步分亚型。通过将癔症从神经症中解离出来,使神经症的概念与涵盖内容更趋完善[1]。其中的“转换性癔症”在美国的DSM-IV中仍被列入“躯体形式障碍”,如癔症性瘫痪、失明、失音等;而在ICD-10中,则被称为“分离” ,因此,我国的CCMD-3的标准更接近于ICD-10。(2)CCMD-3将编号42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F43.8 其他严重应激和适应障碍]单独列出来,而不像ICD-10笼统的将其作为F43: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的一个亚型。(3)CCMD-3仍保留了神经症这一名词,并将F40:恐怖性焦虑障碍;F41:其他焦虑障碍;F42:强迫;F45:躯体形式障碍;F48:其他神经症等归于其名下。

3 ICD-10(V)与CCMD-3诊断系统的比较与分析

3.1神经症的概念

在ICD-l0中将神经症与应激障碍合为一类,称之为“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不再有“神经症”这一术语,代之以“神经症性”,并保留了神经症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但并未给神经症(实际就是神经症)下一个描述性定义,甚至根本未给予描述及编码。不仅如此,在所有3位字符的类别中,如,F40,F40.0,F40.2,F40.8,F40.9的正式命名和“包含”项都没有神经症一语,只有“F40.1社交恐怖症”的“包含”项有“社交神经症”一语。又如,F43是一组与应激直接相关联的障碍,显然不是“神经症”,但是,其下一级分类F43.1却是一种神经症(“包含”项有“创伤性神经症”一语)[2]。

我国精神病学工作者采取了十分谨慎的态度。在CCMD-3中继续使用神经症一词,因此中国分类系统CCMD-3中保留了神经症的基本类别。

3.2 恐怖症与焦虑症的问题(F40,F41)

DSM、ICD以及CCMD都曾相继将恐怖症作为一个独立诊断类别加以描述。ICD-10将恐怖症称为恐怖性焦虑障碍,ICD-10认为要诊断某一心理疾病(焦虑症)是否为恐怖症,同样必须符合DSM-IV的3项诊断标准。在ICD-10中,虽然仍然将广场恐怖放在恐怖症项下,但提出在诊断时要指明是伴有还是不伴惊恐发作,于是,ICD-10中惊恐障碍在诊断上不像DSM-IV一样单独分类,而似乎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于病程的规定方面,在诊断时没有明确的病期限制。在特定恐怖症的亚型方面,它则与DSM-IV的特定恐怖症基本类似。

CCMD-3仍将恐怖症作为神经症的一个诊断类别加以描述,将广场恐怖与其他恐怖症归为一类,合称为恐怖症。CCMD-3将恐怖症分为:场所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症)和特定恐怖症3种。CCMD-3强调引起患者惧怕的客体或处境是外在的(病人身体以外的),若非外在的,则应将其归属于其他神经症或其他精神障碍。此外,将场所恐怖症中的公共场所扩大至包括高处、幽闭及黑暗的场所,并称为场所恐怖症;而在DSM-IV中对高处、幽闭及黑暗场所的恐怖则分属于特殊恐怖症中的自然环境型或情境型。因此,CCMD-3中关于场所恐怖症的诊断概念与ICD-10及DSM-IV中的广场恐怖症有所不同。同时,它强调恐怖症的诊断至少需要有3个月的病期。它忽略惊恐障碍在场所恐怖症中的诊断意义,而强调恐怖症不能与其他神经症并列诊断。

3.3 强迫的问题(F42)

ICD-10将强迫症归入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CCMD-3将强迫症归入神经症。有的强迫症病人在随访期间出现精神病性症状,主要表现听幻觉和视幻觉。按照DSM-Ⅳ的诊断标准,强迫症可以和轴Ⅰ其他诊断并存,那么这些病人可以继续诊断为强迫症,而在ICD-10和CCMD-3中,这些病人出现的强迫症状应该属于精神分裂症的一部分。

ICD-10将强迫症的病程标准定为2周,CCMD-3定为3个月。近来有研究发现,强迫症病人在随访期间会出现变化,而且强迫症的病程主要是持续性、不易缓解。如将病程时间定得过短,容易造成误诊[3]。

3.4 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F43)

ICD-10对于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F23)与急性应激反应的编排比较乱,会使临床医生感到困难。例如患者因爱女被汽车撞死而急骤发病,呈现伴有幻觉、妄想的重症抑郁症,经亲友劝慰、疏导,在两周内症状逐渐消失,恢复正常,那么,患者的精神障碍是应归于F23.9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未特定,还是F23.0不伴有精神分裂症状的急性多形型精神病,或归于F43.0急性应激反应?根据ICD-10对上述3种疾病的诊断要点,此患者完全可以采用三者中任何一种诊断和编码。

两种诊断系统在对PTSD的编码、分类,及对病程标准、起病时间、症状等方面的表述有所区别。(1)分类:PTSD在ICD-10中,被归入“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部分;在CCMD-3中归入“应激相关障碍”。(2)病程:ICD-10中未明确指出,提到“病程有波动”;而在CCMD-3中亦未明确指出,但提到“精神障碍延迟发生,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而在DSM-IV中对病程做了明确规定,指出符合B、C、D标准(创伤性体验的重现、持续的回避和惊觉性增高)超过1个月,其中3个月之内为急性,3个月以上为慢性。(3)起病时间:在对PTSD起病时间描述时,分别如下: ICD-10:潜伏期从几周到数月不等(但很少超过6个月);如果临床表现典型,又无其他适宜诊断(如焦虑或强迫障碍,或抑郁)可供选择,即使事件与起病的间隔超过6个月,给予“可能”诊断也是可行的。CCMD-3:未明确指出,只提到“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在遭受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后才出现,病程可长达数年。” DSM-IV:创伤事件后6个月内起病,如症状在应激后至少6月才发生,是延迟起病。(4)ICD-10对PTSD的定义、易感因素、共病情况及诊断要点等的介绍,使得诊断较为灵活,但对使用者的要求相对提高。在ICD-10中还提到PTSD包含“创伤性神经症”,并提到应激性事件过后几十年才表现出来的“迟发的灾难性应激的慢性后遗效应”(归于F62.0)。CCMD-3参照了前二者,与DSM-IV、ICD-10具有一致性,并且提出了排除标准,并且提到排除神经症,这与ICD-10不同。(5)在适应障碍中,ICD-10分为:F43.20短暂抑郁性反应:持续不超过1个月的短暂的轻度抑郁状态。F43.21长期的抑郁性反应:轻度抑郁状态,发生于处在长期的应激性情境中,但持续时间不超过2年。CCMD-3:短期抑郁反应:抑郁为主的精神障碍开始于心理社会刺激(但不是灾难性的或异乎寻常的)发生后1个月内,符合症状标准尚不足1个月。

中期抑郁反应:抑郁为主的精神障碍开始于心理社会刺激(但不是灾难性的或异乎寻常的)发生后1个月内,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1个月,但持续不到半年。长期抑郁反应:抑郁为主的精神障碍开始于心理社会刺激(但不是灾难性的或异乎寻常的)发生后1个月内,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半年,但持续不到2年。

在与应激反应有关系的问题上,ICD-10暴露出了一个矛盾,即在临床表现中把分离性木僵列入其中。这就是说,分离性木僵既可以是急性应激反应,也可以是分离。

3.5 分离(转换)(F44)

“F44分离(转换)障碍”究竟是一种神经症,一种与应激相关联的障碍,还是一种躯体形式障碍?ICD-10描述的较含糊。

ICD-10有关分离的诊断前提是“有证据表明特征性症状的发作与应激事件、问题或需要之间有令人信服的时间联系”。按照此标准,难以鉴别急性应激障碍和分离。这是在制定新的诊断标准时应注意的问题。急性应激反应的精神或躯体刺激的强度很大,而分离不应在第一次发作时就做出诊断,必须把反复发作作为诊断的必需条件。在ICD-10中,关于分离心理致病的证据,缺乏可操作的诊断标准,这个缺陷也应引起注意[4-5]。

3.6 躯体形式障碍(F45)

ICD-10将躯体形式障碍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单独列出,并细分为:躯体化障碍、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疑病障碍、躯体形式的植物功能紊乱、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其他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形式障碍.未特定等。而在DSM-Ⅳ中,无躯体形式障碍这一名称,而是在焦虑障碍下,包括了躯体化障碍和疑病症。

对于“躯体形式障碍”的分类,CCMD-3更接近于ICD-10,在ICD-10中,躯体形式障碍共5种类型,而在CCMD-3中,共分成6种类型,不同的是增加了“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其特征是躯体症状的主诉具有多样性、变异性的特点,但构成躯体化障碍的典型性不够,且病程短于2年者。

目前根据我国使用CCMD-3的情况,学者们针对CCMD-3躯体形式障碍这一章节提出了如下意见:(一)关于“躯体形式障碍”,临床最常见的躯体症状为心血管、神经、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内分泌代谢和皮肤的症状,上述症状在ICD-10中未详细列出,而在CCMD-3中列举了一些有关常见的各系统症状,但或者太简单,或者缺项。如:(1)神经系统完全缺项,常见的躯体症状为:偏头痛、失眠、面部麻木、面肌痉挛、头部晕厥感、慢性疲劳等。(2)心血管系统宜单列,CCMD-3中只列了一个“胸痛”是不够的,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观察,常见症状为:胸痛、胸闷、心悸、气急、心前区紧束感、间歇性高血压、心动过速、心律不齐以及雷诺氏症。(3)呼吸系统,CCMD-3只列了“气短”一项是不够的,有许多呼吸系统的躯体化症状,如过度换气、心因性哮喘、心因性气促、心因性咳嗽、喉头痉挛等多种症状。(4)泌尿生殖系统只列了尿路症状,其实,在心理门诊患者中普遍存在着主诉减退、阳痿、,或者并无外伤或炎症的生殖器疼痛。(5)代谢系统缺项:其中以多种神经症样障碍伴有一过性高血糖或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为主。(6)眼科常见眼睑痉挛、心因性泪溢、心因性飞蚊症、心因性眼压一过性增高等。(7)耳鼻喉科常见咽部紧束感、咽部异物感、心因性打嚏、鼻塞、心因性失音、神经性耳鸣等。(8)口腔科常见心因性颞颌关节痉挛、心因性牙痛、心因性舌痛、心因性三叉神经痛等。(9)外科或骨科常见手术后疼痛综合征(如截肢后仍感患肢疼痛不止),或心因性腹痛、肛周痛等。

(二)关于“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的诊断标准,在CCMD-3中描述的定义:“是一种主要受自主神经支配的器官系统(如心血管、胃肠、呼吸系统)发生躯体障碍所致的神经症样综合征”。从CCMD-3所罗列的躯体症状来看,似乎与“躯体化障碍”罗列的症状有较大的重叠,两者较难区别;因此,临床医师操作时是有相当难度的[6-8]。有作者总结国内多年临床实践的体会,提出修改意见如下。(1)患者的主诉症状具有自主神经兴奋的特征:①心悸;②面部发热或潮红;③出汗;④口干;⑤恶心;⑥头晕或胀痛,伴有收缩压上升。上述6项症状中至少具备3项。(2)“自主神经紊乱”,应指主诉的症状属于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器官或部位,应包含对心率、血压、血管舒缩、呼吸、皮温、出汗、食管和胃肠蠕动、消化液分泌、贲门或幽门括约肌、膀胱或括约肌以及心电、脑电、皮电等的自动调节,“自主神经紊乱”即指以上范围内的器官或部位的功能失调,因此,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除CCMD-3中罗列的8项之外,尚应补充:⑨咽部紧束感;⑩胸闷;B11胸部紧束感;B12心前区受压感。在上述12项症状中至少具备3项。(3)可排除主诉症状涉及的器官或部位存在的任何结构性的疾患。(4)关于病程问题,应与“神经症”和“躯体形式障碍”的标准相同,症状达3个月以上者即可诊断,反复发作达2年以上者称为“反复发作型”。作者以为不符合上述标准(自主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如有关症状典型,应归于“躯体化障碍”的范畴;如症状不典型,或暂时难以分类者,应归之于“躯体形式障碍”中的“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的类型。

4 ICD-10(V)诊断标准结构与内容上的问题及今后修订的建议

(1)明确神经症(神经症)的取舍,如果保留,希望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分类和编码。(2)恐怖性焦虑障碍F40与其他焦虑障碍F41,是同属于一个焦虑障碍,还是两个并列的疾病,即:恐怖症和焦虑症,希望能加以明确。(3) ICD-10将强迫症的病程标准定为2周,将病程时间定得过短,容易造成误诊,是否考虑延长至3个月。(4)建议在适应障碍中加入中期抑郁反应这一亚型。(5)ICD-10将躯体形式障碍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DSM-Ⅳ将其归为焦虑障碍。二者的关系如何,如何能更好地鉴别,中国目前缺乏实证研究,希望能参考他国经验对该问题进行明确。(6)ICD-10中对于躯体化障碍诊断的条目过于笼统,建议详细列出常见的各系统症状,使标准更加细化,便于临床医生操作。

参考文献

[1]陈彦方.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研究进展(二)[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5(2):83-85.

[2]许又新.关于ICD-10[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4):224-226.

[3]张樱樱,方必基,童辉杰.强迫症的诊断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6(4):308-310.

[4]罗小年.精神疾病分类中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J].上海精神医学,2002,14(3):189.

[5]罗小年,黄永兰,程自立,等.精神疾病分类中与癔症有关的几个问题[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33(4):253-254.

[6]梅,王勤.应用《CCMD-3》后的几点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4,16(7):451.

篇11

一、本报表为月报表,报告期为每月1日至当月最后一日。每月后5日内,由各街道、镇填报后报各区、县劳动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汇总,区、县劳动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于10日内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统计范围:各区、县对本辖区内进行了失业登记并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失业人员统计。

三、统计指标:

(一)上期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指上月报表中“本期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

(二)本期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指报告期内正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实际人数。

(三)连续领取6个月以上:指包括当月已连续6个月(含6个月)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

(四)本期新增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指在报告期内开始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包括初次失业和再次失业人员。其中:

1.国有企业: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不包括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国有独资公司。

2.下岗转失业人员:指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因协议期满等原因,同企业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后,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并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

3.其他:指社会团体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中的雇工。

4.本期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指报告期内按规定开始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包括:

(1)重新就业;

(2)待遇期满;

(3)其他:指因应征服兵役、移居境外、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被劳动教养、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或者机构介绍工作等原因,而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

5.本期领取生活补助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数:指报告期内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费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数。

6.栏目关系:宾栏:

    (2)=(1)-(11)+(5);

(2)≥(3);(2)≥(4);

(5)=(6)+(9)+(10);

(6)≥(7);(7)≥(8);

篇12

一、针对所研究的区域经济进行深入广泛的调研,确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的全局性的谋划。它是一个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区域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发展模式、发展重点,以及为此所采取的重大的规划布局与对策措施。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研究未来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构想,它有许多自身的特征。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对于进一步认识调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本质、要求和编制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体而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动态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

地域性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最重要的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不同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而必须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定要从本区域的自身特点出发,发挥地区优势,制定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总体发展战略。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全面进行资源评价等区域国力的分析,研究区内外自然的、地理的、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的联系,找出本地区的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以及空间的重点布局,使区域的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等在空间上合理分布,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它涉及区域内的城镇、乡村、产业、部门、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政府行为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可以说具有极强地复杂性和综合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系统要求各组成部分整齐有序,各个分支系统协调合理,在结构层次上,在时间序列上,在空间区位上,在运作过程中协调发展。区域经济不仅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而且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区域经济系统与全国经济、其他区域经济系统之间、区域经济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随时都在进行着要素的流动和能量的交换。由于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在空间转换中不断发生变化,因而作为依据区情制定的区域经济规划也必须是动态的区域经济规划的反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依据,必须有较强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在对现实区域发展状态的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准确估计未来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科学合理的有实现可能的预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目标的可实现和采取策略的可应用性,要求制定者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和解决的路径。

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系统方法原则

将所研究的区域经济看作是一个大系统,用系统理论思想指导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首先应把区域看作是各个子系统组成的有机体,但决不是把各个子系统简单相加。系统理论的目的是系统整体的最佳运转状态,并根据这一目的去要求和规划各个子系统;

区域经济规划是区域整体发展规划,现代的经济发展概念,既包括经济增长,也包含社会进步。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某些经济增长是以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社会秩序混乱为代价取得的。这种经济增长严重损害了当代和后代人们的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因此,区域经济规划必须注意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的原则。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微观结构中,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的协调统一,也是现代区域经济规划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在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指导思想上,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讲求速度与效益相协调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上来。其中的关键是立足发挥本地优势,选准主导专业化部门,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延伸和扩展产业链,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并以此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区域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调研中,运用上述方法与原则,明确研究对象,合理划分区域内部结构,详尽了解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的优劣势、产业结构、资源分布等表现区情经济发展现状的重要指标,为下一步的统计分析做好准备。

三、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所调研的资料与成果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及指标评价体系

首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的是区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模式是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以经济发展为手段,以社会进步为目的,以满足最广人民的利益为最终诉求,消除贫困,使整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针对所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做出判断,趋利避害,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模式。

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必须强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降低劣势,充分运用系统理论,分清主次,找准规律,逐步达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确定区域经济发展各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

在上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的分析确立之后,选择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由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环境四个子系统分解为众多具体指标组成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框架,主要包括:其中,社会子系统主要包括的状态指标:人口劳动力、平均寿命、人均居住面积等,主要控制指标有:人口自然增长率、消费品价格指数等;经济子系统包括的主要状态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资金利率、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等,主要控制指标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地方财政支出等;科教文化子系统包括的主要状态指标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每万人口科技人员数等,主要控制指标有:科技经费占GDP的比重、教育事业费点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等;生态环境子系统包括的主要状态指标有:工业废物净化处理率、城市人均用水量、各类资源再生率、森林覆盖率等,主要控制指标有:人均环保经费、各类资源年采伐量等。在此基础上,对其众多细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运用大系统的综合思想,在具体方法上通过对若干统计指标的综合计算形成一定的标志数值,以得到直观的、整体的评价,力求全面、准确的反映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及某方面的基本特征。

四、区域经济规划的详细制定方案及实施

首先,通过上述中对收集、调研的资料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详尽的分析,找出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并以这一认识为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标,进行科学分析预测,提出预案,预案应当是多个,要依据不同因素的影响,在其变动的情况下,做出几种可能出现情况的预测。

其次,制定目标设计,在以各项指标的分析预测的基础,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及目标,应当邀请专家反复论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并多方面征求公众意见,谨慎确定。

第三,在发展目标确立之后,进入具体内容的设计制定阶段。

在发展目标确立之后,进行专题研究,主要包括主要产业部门、区域内各地区及若干专门问题的研究,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内各子系统指标进行实地考察研究:

(1)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与影响因素,找出有利条件,列出限制性因素。

(2)分析规划地区的经济特征,地区经济结构,包括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归纳地区类型。

(3)剖析区域劳动地域分工特征和区内差异性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及相互关系,确定主要矛盾。

(4)制定规划实施应采取的措施。

(5)在可持续协调发展原则的指导下,要求区域内部四大子系统和三大产业结构之间协调发展;使生产发展与诸种条件和资源在空间配置上协调平衡,合理分配,加快建设步伐,提高投资效率。

经过上述步骤,制定出区域各类产业和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具体规划,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汤兵勇张神勇杨浩等:上海城市建设的经济社会条件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研究[T].上海统计,1996

篇13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概述

(一)税收政策

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是国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消费税、增值税、所得税等等。就某一个区域而言,区域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更为明显。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制定出适合区域发展的更加细化的税收政策十分重要。比如,针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部门,对其征收高税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发展,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对中小企业积极扶持,采取减免税收的政策,减小对区域中小企业的发展压力等等。区域税收政策是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强有力的手段,能快速的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作用。

(二)投资政策

投资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很大,它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包括投资领域投资领域、投资方式、投资质量标准、投资财务标准等问题。政府的投资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基础实施和对企业的投资上,但是对于不同的地区,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的投资政策。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区域政府要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区域的投资,完善其水电供应系统,加大对交通运输建设,还要加强对公园对娱乐场所的投资,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为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对企业的投资,要合理分配其投资的区域,政府应首先考虑对经济不发达区域的投资,拉动其经济发展;还要确定对区域的投资项目,要依据区域的资源情况,包括人力资源情况和自然资源情况,选择适合该区域发展的投资项目;对于区域不发达的产业类型,对于区域的投资可以首先考虑发展该区域的该类产业,让区域的产业类型能够多样化。

(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是二级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减小经济发展差距的一种手段。包括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等等。转移支付有三种模式,一是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二是横向转移支付,三是纵向和横向混合使用。在纵向上,一级政府针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转移支付的力度也不尽相同。对于区域经济落后地区,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给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充足的财政支持,让区域经济发展有充足资金作为发展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有足够的动力;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基于其有一定的财政基础,可以减小对那些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否则过多的财政资金容易让经济发达区域滋生懒惰情绪,没有足够的生产积极性。在横向上,可以由经济发达的富裕地区向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纵向和横向结合的模式就要综合各区域的具体经济情况进行财政转移支付。

二、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区域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收入分配和经济结构都具有调整作用。首先,区域税收政策直接影响投资,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经济不发达的区域,区域政府通过对外来投资者实行税收优惠,降低其投资成本,获得更多收益,能够有效吸引投资者对本区域进行投资,促进该区域的企业产生发展;对本区域中小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减小它们的发展压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经济发达区域,各类企业密集,有许多高污染的区域,区域政府应适当提高对其的税收,控制这些污染环境企业的发展,改善区域的环境,给区域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不同区域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区域经济、区域企业的协调发展。

(二)区域投资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投资能有效缩小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投资,可以逐步使其经济实力加强,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让我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区域投资政策是对生产要素的一种分配,它可以改善生产要素不足区域的要素拥有量,使要素过剩区域的要素重新分配以达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对区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对交通运输的投资,便捷的交通使得各区域的经济交流更加方便频繁,用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去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完善,可以吸引投资者这对本区域经济投资,带动区域的经济逐步发展。对区域工业企业的合理分配投资,即加大对区域落后地区的企业投资,减少对发达地区的企业投资,能有效改善落后区域的工业发展状况,增加该区域的就业量,促进经济发展,避免发达地区对工业和经济的垄断,缩小收入水平差距,维持社会稳定。

(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缩小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先富区域带动其他区域后富,实现经济发展的公平机制,包括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的公平,经济发展机会的公平,还有各区域人们收入的公平。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保证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政府对区域的转移支付带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够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拥有雄厚的财政基础,使得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强。财政转移支付使得资金在各区域间得到合理配置,特别是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进行的财政转移支付,使得资金在区域间流通,发挥其更大的效用。

三、结束语

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某些地区经济的发展繁荣,而是全国地区均衡和共同的经济发展。区域政府根据各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区域经济政策,才能对各区域的资源么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随着区域经济政策不断实践完善,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将会日益凸显,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不仅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对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兰翔 王少锋 朱振宇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