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责任与担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德育教育责任与担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德育教育责任与担当

篇1

首先,教师要把“学会做人”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学会做人,而且要“学做真人”:诚实坦荡,做事担当责任;严格自律,常作自我警醒;积极进取,勇敢克服困难;尊重他人,文明友好相处等等。这既是品德教材里的内容,也是我们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教学工作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更加重要。

其次,教师要通过多种措施,教育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担当意识。通过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自信,才有勇气去担当某份责任。赏识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形式,教师布置适当的学习或工作任务,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给予赏识性的语言奖励,学生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学生如果遇到困难,也要鼓励他们认清自己潜在的能力,相信自己经过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大多数学生,特别是自卑学生的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同样,适度的挫折教育也必不可少,让学生经历一些失败,经受一些磨练,他们的意志才会更加坚强,才会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

篇2

作为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担当就是农村教育工作需要时,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把最美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山区的教育;担当就是他们能够抵御各种“金钱至上”腐朽思想的侵蚀,加强师风师德修养,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去赢得社会的敬仰;担当就是他们甘当农村留守儿童的“保姆”角色,放学了为孩子们下厨做饭,学生生病了,自掏腰包为学生抓药看病等等。担当是一盏灯,用责任去点亮它,梦想之帆就能远航!担当是一扇窗,用责任打开它,就能透进绚烂的阳光!

二、责任的担当,就是对留守儿童的爱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造成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留守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心理造成了影响。而广大农村教师的坚守给予了留守儿童一种特别的爱,这种特别的爱主要体现为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为他们提供一些关爱与照顾。留守儿童离开父母后,就产生了亲情离散的孤独感,以至于情绪低落,学习的注意力受到严重影响。这时,就需要教师与他们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这些儿童在学校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并从中找回失去的温馨和安全感,从而调整心理状态,积极地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去。坚守在农村的教师无论课内外,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都给予了他们无微不至的爱,从小事上、细节上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般温暖的关爱。如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学生作业,帮低年级的学生洗头发,剪头发等等。替他们保管和计划使用生活费,带他们购买各种生活用品。留守儿童生病了,老师带他们到医院看病治疗,甚至还帮他们垫支治疗费用,就像他们的父母亲那样关心和照顾他们。由此,留守儿童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和幸福。

三、担当就是一种坚守

教师,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职业。而再给这个职业加一个注脚――坚守,就更显出它的伟大――一种担当和责任。王炳杰就是这样一名坚守在田林县偏远山区里的人民教师。

篇3

董奇(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脑与人类的学习行为密切相关,脑科学与教育是相互促进的,相融共生才能更好地启迪孩子的智慧,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

申继亮(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规划了未来一段时间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和要求:第一,旗帜鲜明地强调了教育改革的方向;第二,完善课程体系,将教育设想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第三,抓好考试评价的改革;第四,用核心素养统领各个学段的教育目标和总要求。

张力(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教育发展以立德树人为统领、提高质量为主线、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从而确保2020年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从业者应以满满的正能量笃信践行。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生核心素养是通过对我党和国家的文献研究,通过对国际组织已有成果的研究,通过对现行课程方案以及历史上几次教改课程方案的分析研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梳理和厘清,通过对心理学上访谈的研究而确定下来的。核心素养的研究本身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和过程。

郑国民(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核心素养的一般定义是个体在解决复杂、不确定性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具有整合性、潜在性和综合性。核心素养的培养必然会落实到课程中去,因此,未来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必将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未来的教育将更重视学生的体验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建构学习。

毛振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体育学科首席专家)

育人涉及情商和智商筛龇矫妫体育对这两个方面的培养都有着独特的贡献。体育与美、与意志、与情感等等,都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做好体育教育,促进全员运动,是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林格(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内涵改革中心主任,中国关工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者的自我发现”,实际上是全球性的一次教育思考和教育变革方向。教育者如何才能做到自我发现?关键是要做到两点:一个是状态――做扎根的教育,一个是引领――成为一个有光的人。

刘希娅(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

谢家湾小学在教育过程中首要关注孩子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方向的思考,先爱生活再爱学习。“六年影响一生”“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天天快乐,健康飞翔”这三句话伴随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每天,成为了谢家湾小学每一名成员的信仰和追求。

王莉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篇4

古往今来,重责任、勇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曾子曾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宏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是高校切实肩负立德树人职责,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课题。当代大学生,是同龄人中有理想信念、有知识、有希望的群体,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生力军的重任,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责任意识,国家、民族就有希望、有前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会迈上另一个新时期、就一定会后继有人。

第二,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他们必须拥有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的自我责任意识较弱,家庭责任极其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意识不强,这与其扮演的角色要求不相称。有的大学生不仅不对自己负责任,甚至还对他人造成伤害,肆意践踏他人和自己的健康与生命。前有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案,后有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四川师范大学的杀人案等,都凸显了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教育的紧迫性。

第三,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关键作用。大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责任担当意识。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涵,也是内在要求,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确保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同龄人群中极具知识和远见的一群人,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会在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过程中变为现实。他们明确地认识到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他们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和民族的未来。但是,由于一系列的原因,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淡化,主要表现为:社会责任担当能力不强、个人责任意识薄弱、家庭责任意识淡漠。

(一)社会责任担当能力不强。当代大学生普遍面临学习、就业、经济、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和个人目标,部分大学生追求实用的技能,为达目的誓不罢休,很少关心和顾及他人的感受和社会的整体利益,逐渐变得自私、冷漠和缺乏同情心。在社会公德方面,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并持观望态度,对于那些是否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们,不敢相信和不愿相信,当年南京的“彭宇案”一直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

(二)个人责任意识薄弱。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群体,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财富极其丰富的r代。在家庭,许多家长采取的是“包办式”的培养方式。父母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变成什么样,仅仅是“唯分数论成败”,从而忽视其他德育方面的培养,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大学生,进入学校和社会后,认为其他人也应理所当然对自己负责,面对生活中的矛盾和挫折不能自己化解,以致于高校中经常发生大学生自杀和杀害其他同学的事件。

(三)家庭责任意识淡漠。当代的大学生由于是在一个特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长大,在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享受着家庭亲人们的关爱。进人大学之后,由于受到身边同学和环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出现了与社会主流不符的情况,特别是学生自身的消费观念和家庭实际收入存在明显的差距时,可以看出他们对家庭的索取意识高于责任意识。许多大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负责是理所当然,所以才会肆无忌惮、变本加厉向父母索要。而部分大学生在找到工作之后,便忽略家人的存在,甚至不管不问。

三、加强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是一个从认知到行为的过程,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大学生只有真正悦纳,我们的教育才能有效开展。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教育,我们必须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有关指导思想,借助有效的教育手段,才能增强责任担当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重视传统道德文化在加强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在我国,责任伦理在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强调个人在社会中要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履行一定的义务和相应的责任。在大学生责任担当培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用责任伦理观念鼓励当代的青年大学生,使学生把外在的理论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从而树立起坚不可摧的责任担当意识。“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些警句正是责任伦理的具体体现。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把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与自身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篇5

1班主任德育科研的内涵

从研究主体上看,当前从事职业教育德育研究的可以分为两大类:普通职业教育教师和德育科研机构(含大学)的专业研究人员,职业教育教师又可以分为班主任和没有担任班主任的一般教师两部分。普通职业教育教师的德育科研和专家学者的德育科研相比较,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做好学校德育工作,但专家学者侧重于揭示普遍性的德育规律,形成系统的德育理论,以此来指导学校德育实践;而普通教师进行德育研究多是源于自身工作中的困惑,意欲通过研究来解决具体问题,获得可供以后借鉴的经验,从而改进自身的德育实践。因此,专家学者的德育研究理论性更强,学术性更强,而普通教师德育科研的实践性更强,学术性相对较低。

2班主任进行德育的必要性

“班主任是职业教育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职业教育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虽然班主任需要全面负责班级教育工作,但考虑到学生管理的教育性,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实为德育。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主力军,班主任德育科研也是学校德育科研的主体部分。当前,“我国学校内部普遍存在着‘教书’与‘育人’分离,德育工作部门化,以及各种教育活动如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学校管理等相互‘割裂’的现象”。班主任进行德育科研,对解决这一问题具有独特作用:第一,班主任既承担学科教学,又负责德育工作,可以很自然地研究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避免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将学科教学与学校德育有机结合起来。第二,班主任全面负责一个班级的教育工作,可以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研究如何协调各位教师以及学校的德育工作,整合来自家庭、社会的德育影响,共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第三,班主任是学校管理的中坚力量,在学校政策制订上具有较大的发言权,可以研究和制订学校德育发展的方案和规划以及贯通学校上下德育管理过程的制度和措施,从而提升学校德育的整体水平。

3班主任进行德育的内容

3.1诚信教育。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石。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班主任首先应讲诚信,进而教育学生诚信做人。在班级里,对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说一不二,说到做到。对待每一位学生,我们都应该因材施教,但是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者,让学生愿意服从管理的关键,还在老师的为人。我常常教他们要诚信,只有这样,才能有情感的交流,才能形成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我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他们会成为诚信的人。

3.2信任教育

信任,用日常用语说就是放心。信任是沟通师生之间的桥梁。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会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孔子曾说:“亲其师,信其道。”做一个让学生信任的教育者,对于班主任来说尤为重要。信任会成为感化学生、促进学生进步的催化剂。我曾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多次批评一个学习基础薄弱、没有自信心的学生。有一天,她实在太委屈了,对我说:“老师,我没有时间学习,我回家要做家务,还要给弟弟妹妹做饭。”什么?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12岁的孩子,在她正值无忧无虑学习和玩耍的时候,却要承受如此重负。我开始有些自责,但更多的是伤感和心痛。从此以后,我λ不再是批评,而更多的是聆听、鼓励和帮助。慢慢地,我们之间建立了相互的信任,她愿意为了我们之间的信任努力。即使是绞尽脑汁,死记硬背,她终究还是坚持了下来。两年过去了,她从一个除了语文能及格的学生到了现在门门及格,英语还能上优。在她进步的道路上,她学会了信任!

3.3担当精神。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在《辞海》里,关于“责任”的解释是“一种职责或任务”。责任不是强迫养成,而是一种自觉行为。正如学生犯错后,应该让他们知道犯错的后果,并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让他们在自己的经历中,懂得什么是责任。我告诉学生,在遇到事情时,我们要勇于担当,也要敢于担当。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将来,当我们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你的担当也会受到尊重;也许就因为担当,你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我也同样告诉学生,遇事要坚强,有责任要学会担当,而不是一味地推卸,哭喊不能解决问题。

3.4感恩之心。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班主任,我告诉学生,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每一位老师的教育之恩,感谢同学的帮助之恩,感谢所有对你有恩之人!学生也许没有丰富的阅历,也许他们不能做到学识渊博,但他们却拥有着最淳朴的心。只要我们用真诚施以教育,他们一定可以带着感恩之心和终身受用的人生道理,踏上走向未来的征程。

4结束语

班主任工作既讲求科学性,又讲求艺术性,它既有规律可循,又需灵活变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是融责任、爱心和追求于一体,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将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班级管理经验,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而努力。

参考文献:

篇6

二、迈稳步子——勇于担当,敢为人先

影响公民道德水平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家庭、个人、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各个层面,但是高等教育应该勇于担负起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的重担。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高级形式,是连接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关键环节,高校的德育成果是影响公民道德水平的关键。高等教育对学生德能的要求,影响初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德育教育的质量,影响着社会、家庭、个人。在公民道德水平下降的趋势下,在全国上下倡导“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要有勇挑大旗的担当和气魄,应从自身出发,并协调教育体制内、外的各个方面,推动我国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等,各个阶段的教育,对于最终育人成果的影响都很大。但是高等教育自开办以来,就具有了引领时代前沿思潮,培养创新精神、培育尖端人才等一些列的创新职责。对于“立德树人”这一对德育教育的新要求,新的思路,我们的高等教育要敢为人先,率先开展相关工作,引领我国的德育教育迈上新的台阶,进而实现国民整体道德水平的有效提高。

三、走好路子——回归本位,科学践行

篇7

一、专业教学的渗透

1、深挖专业教材。专业教材看似与德育无关,但深挖下去可以挖掘出很多的德育素材。高职院校要从“教书育人,育人为先”的角度出发,结合高职专业需要开发自己的课程以及编写符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专业教材。比如印刷技术专业编写了《书刊印前制作》、《产品印刷》等教材,都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渗透了德育教育的内容。

2、挖掘教学内容。专业教师要有“立德树人”意识,在备课时充分挖掘专业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从教学内容上挖掘出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爱国主义、勤劳勇敢、遵守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等德育内容。比如在《产品印刷》课程中“印刷发展史”教学单元,会讲到毕N的活字印刷术。教师在讲授此内容时不能一言带过,要进一步讲解毕N在雕版印刷的艰难条件下,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这样学生在了解了印刷发展史的同时也会受到毕N的影响,在今后工作中学习毕N吃苦耐劳、用自己的劳动服务社会等精神。

二、教学方法的挖掘

专业课程中教学方法的应用也可以渗透德育。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之中,去体验、感受,从中实现德育目标。比如小组合作法,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需要互相启发、互相鼓励、相互协作,因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现代道德规范、职业价值观、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另外还采用了现场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教学课堂的挖掘

德育教育的渗透不仅仅局限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专业教师还要注重课堂的德育教育,比如课堂卫生、纪律等。

1、教室或实训室卫生。教室或实训室是学习的地方,每个学生有责任保持学习环境的卫生,但是由于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劳动能力和自觉意识很淡薄,这样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将来的工作要求,因此每位教师要担当起监督日常行为的责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护环境卫生、主动劳动的习惯。我在《产品印刷》教学时,第一次课都会对实训室卫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进入和离开实训室时保持地面、机器设备干净。学生刚开始都不太愿意,但只要在老师的要求下坚持这么做,学生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成爱护环境、主动劳动的习惯。

2、上课纪律。课堂纪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每位教师都要要求学生上课不能迟到、早退,课上不能玩手机、睡觉等,进而培养学生有时间观念,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开学初,第一次的《产品印刷》课,我都会强调上课的纪律,并宣读学校的《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学生管理条例》,要求每位同学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我经常找迟到、旷课次数多的学生谈话,尽量让每位学生遵守上课纪律,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和责任意识。

四、课余时间的渗透

课余时间也是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很好的时间。辅导员可以有计划的找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生活、家庭等。当了解到学生哪方面有困难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帮助或引导,进而进行德育教育。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实行了“学生的第二父母”制度,学院每位教师挑选本系两名学生作为学生的第二父母,要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学生,真正从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学生关心和帮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五、教师一言一行的渗透

教师的德育素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细致认真、一丝不苟、表里如一,对业务精益求精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声的美德教育。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比如在教室里看到纸屑要主动捡起来;在操作类课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表现出不怕脏不怕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在教学中体现敢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进而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

总而言之,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念,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一门课程中去,尤其是专业教师,跟学生接触时间较长,要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对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的教育,让每位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周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几点体会[J].

科技信息,2009,(33).

[2]施俊波.法律课程渗透德育教学的途径及效果评估[J],

高教高职教育,2011,(06).

[3]杨明.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与探索[J],德育园

地,2011,(09).

[4]方桐清.试论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J].煤

炭高等教育,2007,(05).

篇8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目的与教育行为的根本看法与态度。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都受到“重智轻德”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而忽视高中生的德育。但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的素质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除了要具备广博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知识更新能力以及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才无德”不能造福社会,反而会成为社会的危害。

因此,班主任应紧随时代的步伐,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自己心中要知道德育的重要性,重新考虑德育工作在平时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职业道德、德育观念、德育责任等方面,班主任教师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并时刻更新自己的观念,无时无刻地进行现代教育思想和德育理论的学习,要根据时代的需要树立新的德育观、学生观、人才观、价值观,要做好班主任工作,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德育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完成。这也就要求班主任教师自己首先要树立起大德育教育的观念。当然,这些也是符合其本质特征的,因为道德就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美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也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所以,根据这个特点,要建立多系统、多渠道、多层次、多载体的立体交叉式的德育网络。班主任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能唱独角戏,要多与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密切配合,将各方面德育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具体到班主任的工作,主要是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如可以通过家访、校园通或者是电话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力度。这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以及思想品德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现代家庭教育基本上是互动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来带动家庭的教育观,进而提高家长的素质,使他们也能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选用恰当的方式教育孩子,与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此外,除了课内和校内的学习和训练,班主任教师还要抓住各种教育契机,组织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从而获得第一手的丰富的感性认识。这也有利于知行统一。

二、根据实际需要,拓宽与更新德育内容

对于德育内容的选择,班主任不但要紧扣德育大纲,还要结合学生、家庭和学校的具体情况,以便可以合理处理这几方面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对于德育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选择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德育内容,而不是只依从学校。对于学校,其在选择德育的内容时,应根据社会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本身的具体情况,如学生处在不同的时期对德育的要求也不同。这样才能确保德育内容完整、系统。但德育也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保证其内容与学生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这样的德育内容才能为学生德育的全面发展服务。对于德育教育,班主任要树立德育是为了生活服务的观念,并帮助学生树立相关的观念,如用德育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信地交往,正确地进行消费等,可以保护自身的权利。所以,对于德育内容的选择,教师不但要让其可以为学生的生活服务,还要使其高于生活。另一方面,在与时俱进的今天,德育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现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此,我们要不断更新德育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创新,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此外,我们还要使学生有担当,在做任何的决定后,都担当起应有的责任。

我认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应该侧重三个方面。首先,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教育,即从社会意识、公共道德、文明行为等方面教育学生,使学生具备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素养,成为有爱国心、公德心以及有权利和义务意识的现代化人才。其次,注重法制教育。国家的运转需要以法律为依据,而很多违法犯罪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法律意识的缺失,“法盲”带动了犯罪率的上升。法制教育能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同时加强法制教育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再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培养他们健全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一些人自私自利,不懂得分享,自我控制力差,遇到挫折手足无措,不懂如何排遣压力等,甚至一些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表现出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等行为。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教师要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篇9

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培养是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少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模糊,责任担当意识缺失,由此导致个体行为失范、社会责任感淡漠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种现象,如何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需要高校德育部门需要认真思考,切实探索提升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时代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责任意识的最佳时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未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责任担当意识,能够大大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05年2月17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更是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1]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时代,这种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尤其紧迫。

第一,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与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理论强调责任担当。孔孟之道中的“当仁不让”、“舍我其谁”,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警示名言,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把责任担当作为培养健康人格的追求。今天,在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时,要使大学生通过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后,凝聚成一种勇于担当的内在动力,树立对时代负责的使命感。正如2003年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引用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是强调责任担当的最佳解读。

第二,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是实现道德素质提升的着眼点和关键点。责任担当是一个道德哲学的范畴,也是高校道德素质培育的现实问题。通过责任担当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自我认同感,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关系,从而获得他人的认同感;既鼓励大学生勇于获取胜利,也要求大学生勇于承担挫折与失败的责任。通过这种教育,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第三,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是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要体现在硬实力上,也需要体现在人的高尚的道德素质上。当前,我国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处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只有教育大学生树立担当意识,培养担当责任,才能真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缺失的原因

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中,高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重大挑战,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明显缺乏。其缺失的原因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第一,家庭教育过分强调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社会责任感教育。从传统上看,家庭是文明教育的起点,学生健康成长的很大因素来自于家庭教育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家长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学生早期接受的教育水准不高。另外,即使在家长文化水准相对较高的家庭,往往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其过分溺爱,不少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认为“人人为我”天经地义,也常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具有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进入大学后,这些坏习气依然普遍存在。

第二,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导致大学生的信仰危机。责任担当与信仰密切有关。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显示出繁华景象时,也为大学生带来了不小冲击。社会上公平正义的缺失,文化领域内的暴力与拜金主义的渗透,官员们的不思进取与行贿受贿,网络上负面新闻的泛滥,大学校园内评优评奖严重的关系网等等,无一不影响学生正确的道德评判,使学生产生了信仰危机。

第三,学校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或力不从心,未能渗透到大学生的内心深处。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中学虽然有德育办公室,但该机构往往作为调节学生冲突的场所。进入大学后,担当德育教育的主体是辅导员与思政工作者。辅导员工作量大,从早到晚,为处理杂事疲于奔命,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即使睡觉都不踏实,但待遇却不高,工作热情难以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面临教材与现实距离感的困惑。其他诸如培育大学生责任担当的机构如团委、学工系统等,往往也是疲于应对,很难主动开展切实有效的工作。

三、提高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途径

面对以上困境,提高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通过榜样的树立,强化大学生对责任担当的认同意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强,模仿能力亦强,能够在榜样的感召下,增加责任感和使命感。譬如,湖南科技大学成功树立了相当具有家庭责任心特强的向日葵女孩何平,也树立了社会责任心强的李进、吴立强为榜样。

何平是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三学生,爸爸丧失劳动力,妈妈智力残疾,为维持生活,带着患心脏病的弟弟一起读书,最多时兼职了7份工作。她不但养活自己,还要养活父母。她最喜欢向日葵,像向日葵一样去生活,所以也被大家称为“向日葵女孩”。2012年2月,湖南省委书记、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在听取“向日葵女孩”何平同学优秀事迹的汇报后,分别作出批示:“何平同学事迹很感人,是大学生优秀代表”、“宣传推介何平同学的先进事迹,有利提升社会道德风尚,激励大学生和青少年健康成长”。何平的勇于担当正是当代大学生亟须加强的榜样。

李进、吴立强两位大学生,在大四第一学期结束后,利用寒假,深入云贵两省偏远山区,为当地贫困家庭免费拍全家福,踏上了他们的“爱心之旅”。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寻访了贵州省雷山县、织金县、安顺市,云南省武定县的无数农家,用镜头传递着爱和感动。在织金县阿弓镇大桥村沧海煤矿,他们和矿工们一起下井、一起做安全生产记录;他们尽己所能帮助年仅10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李小红,护送她去医院检查,并通过各种渠道联系社会力量进行救助。两位同学坚持发挥自身专长,开展社会实践,热心公益活动的事迹,集中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奉献社会的远大理想,关注民生、热心公益的高尚情操和不畏困难、勇于实践的顽强意志。他们两位同学的社会责任担当即“爱心假期”也引起了《光明日报》持续报道。①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友志在了解到吴立强、李进“爱心假期”的事迹后,于2月15日在《光明日报》刊发了评论《“爱心之旅”的精神价值》,号召全省大学生向他们学习。文章高度评价他们自强自立、关爱社会、乐于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例证。

湖南科技大学通过这种典型的树立,鼓励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学习何平、吴立强、李进同学的优秀事迹。思政课教师将他们的担当责任意识进入课堂;学校新闻网、广播电视台通过文字、广播等方式将他们的事迹与精神深入到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2012年2月23日,湖南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下发通知(湘教工委通〔2012〕9号),强调:在当前形势下,学习和宣传吴立强、李进同学的事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普遍的教育意义,有助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助于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有助于开拓创新大学生实践育人新思路,对进一步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具有重要意义。号召在全省高校开展向我校学生吴立强、李进同学学习活动。

第二,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树立大学生的服务意识与担当意识。大学生的担当意识既有对自身的担当,也有对社会的担当。从个体而言,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观看励志电影,听取励志讲座,甚至组织学生拍摄励志微电影方式,强化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感。也可以鼓励和组织大学生参加义工,通过志愿团方式走访敬老院等各种活动,增强对社会的担当。譬如,湖南科技大学学院、法学院的志愿团持续六年照顾五保老人的优秀事迹,就引起了中央媒体的高度重视,事实证明这种活动组织的有效性。

第三,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培养健康情操。具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人格是健康的人格。德育工作者要通过多种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认知不足。引导大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培育学生对国家的奉献精神。增强学生对国家的担当,对社会的担当,坚定担当意志,强化担当行为。

第四,形成一种对辅导员、思政工作者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他们全身心投入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工作中。辅导员和思政工作者作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主体,承载着培育大学生社会担当意识的重任。高校应当形成一种有利于辅导员与德育工作者的激励机制,譬如,定期组织他们培训、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树立优秀辅导员的典型,产生示范效应;提高他们的待遇,给予他们上升空间等等。

篇10

1.3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1)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都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规范人伦秩序,要求人们做到长幼有序,促进家庭和睦的同时心怀爱心,有担当、有责任心、有公益心、回报社会。在校大学生经济没有独立,生活花费仍然靠父母支持,所以还谈不上赡养父母,现在能做到的就是从精神层面去敬爱父母,对父母有孝敬之心,有尊重的行为。有些大学生因为学业、工作、人际交往等压力无法释放而不思进取、自甘堕落、违法乱纪,甚至不珍惜自己身体乃至生命,这不仅让父母担心焦虑,甚至受辱。对自己的父母造成极大的伤害,这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所以,大学生应做好当下,不断完善自己,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体贴关心父母,态度温和地和父母交流,这就是在尽孝道。所以,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的最基本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传统美德形成的基础,也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更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因此,立足时代需求以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系列实践活动中做好孝道传承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策略研究工作,以期获得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长远性,是借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道德因素,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

2孝道传承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策略分析

2.1充分调研,广泛宣传开展以“孝”为主题的问卷调查。我们对常州科教城6所高校1800名学生就“孝经知多少”、“新时期如何孝敬父母?”“、你孝敬父母吗?”“、社区居民如何养老?”等问题开展抽样调研活动,以此来调查大学生对孝道认知及实践状况。在对大学生的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学校各团支部、各班开展“尊老、敬老、爱老”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演讲、讨论、访谈等活动,要求他们能了解父母的生日、职业、工作量、业绩和收入;讲述父母的艰辛和父母对自己的爱;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讲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讲述父母孝敬长辈的事迹,谈自己的体会;号召大学生通过给父母及长辈写一封感恩信、制作一份感恩贺卡等形式,表达对长辈尊敬之心、感恩之情,争当尊老敬老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2.2构建平台,讲求实效自2011年开始,我院组织教师编印孝文化方面的校本教材,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至今学生受众达3000余人。模具技术系的许西惠老师因此被常州市永宁书院“弟子规”、“孝道”夏令营聘请为讲师,也成为常州市文明办的“道德讲堂”的成员。此外,利用校园网络、闭路电视、校园广播等媒介,组织学生收听收看与孝道有关的亲情教育片;通过“孝道”专题墙报、橱窗、手抄报;悬挂行孝名人画像、行孝名人名言;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孝道文化的魅力。

2.3言传身教,模范引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教育的“活水”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我院师生志愿者组成“孝道宣讲团”,引导师生阅读研究《孝经》、《弟子规》、《道德经》等传统文化经典。自2012年开始,在常州市南大街安阳花园社区、戚墅堰区花苑社区、河海社区、永宁书院及江苏伟业等社区或企业开设“孝经”、“弟子规”、“道德经”等传统文化讲座30余场,这些活动深受社区、企业的欢迎。我们力求通过孝道宣讲、模范引领、社团推动等各种形式,从思想深处变革理念,真正将“孝道”作为实践准则,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旨在立足时代需求以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系列实践活动中做好高职院校孝道传承在德育教育中的研究工作,以期获得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我们对有关学生德育工作、社区教育、企业培训的做法、经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总结、分析、归纳等,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整合讲课内容,开拓孝道传承与德育教育融入的新载体。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宣讲团成员之间的互相取长补短,并且与校内外的教师、学生及社会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道德讲堂开展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吸取新的教育理念,传递文明正能量,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基础。

篇11

一.德育课程核心地位

1.德育教育在整个中职教育生涯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德育教育的途径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在德育课上的具体教学和引导。在这其中,德育课是中职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和方法。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德育教育。例如,从《思想品德》到《思想政治》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上升式德育教学。对中职教学中的德育课程主要设置了四门德育课程。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完善学生本身的素质和提高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也会有稳步的提升。

2.中职学生的学习观点消极,他们认为自身的学习条件和学习基础都相对较差,中职学校也不是好的学校。显然,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中等职业学校同样有着培育优秀人才的作用,同时肩负着培养人才和输出人才的重任。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学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端正自己的心态和品格,正视自己的人生和对生活的态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我们应该意识到:中职学生也有成功者,所以我们不应该以消极的态度去看待中职学生及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3.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好学生是中职学校进行德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只有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为祖国和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只有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担当起此重任。从学校德育教育的教学任务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密切,德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学的主要内容。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整体修养。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的性格为基础,在注重开发智慧潜能的基础上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德育课程的开展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引导,其中包括对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德育教育引导。从整体角度来看,德育教育中的所有内容都是素质教育标准中的重要体现。

二.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主要手段

使中职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是我国对中职教育要求的基本标准。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个人素质逐渐的完善,使其在社会中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并能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并未整个国家和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职业生涯规划》:课本中所讲述的德育知识主要是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进行阐述,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及成才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使学生自身懂得和明白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来进行对自身的职业规划。

《职业道德与法律》:明确了学生学习礼仪的重要性及基本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的同时并增强法律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三.生涯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思考

1.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为本”的教学策略要落实到实处,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并提倡学生的自我教育。因为德育教育的本身就是以学生个体为出发点进行德育教育的,所以在进行具体实践的时候学生会积极的配合。但是当下多数的教育方式还是以教师为主的,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应该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并了解学生的内心,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上把德育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2.应该在开放式教学环境下进行德育教育

生涯教育中强调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在这其中会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融合在一起。这样的开放式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和个人修养。通过实践调查和社会服务等相关的社会活动对学生自身价值体系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3.体验式教学是德育与生涯教育的必要形式

体验式教学需要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自身的感悟和理解来达到德育的目的及体现德育的功能。其中,通过角色扮演、生活体验等形式的活动使学生的 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养成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中职学校要以“先育人,后技能”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只有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达到一定的效果,才能使学生本身和学校的发展都有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2

在中职教育中,德育课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在重视基本文化教育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中职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学教人,以德养人。特别是,当今中国正在经历着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和人的转型,而中职德育教育,所要担当的任务就是在中职生正在形成自己人格的关键时期,培养其独立的人格,帮助他们顺利走向职场。因此,作为从事中职德育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必须找出中职德育课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高中职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1 存在的问题

中职德育课,虽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现实中还存在着不足,具体表现为“教师不重视,学生厌烦之”。

1.1 教师不重视

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作为德育课的主持者、教学者的教师,对待德育课的态度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为:认为中职学生普遍素质不高,难以教养,上德育课的效果很有限,因此,教师从主观上就对课堂教学不够重视,只是象征性的进行课程,而不注重教学实际效果,以致更不会去考虑教学方法的设计创新。而且,德育教育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像说教,枯燥且乏味,不只是学生会这么觉得,教师在主观上也对德育教育相关教材的内容有一种不置可否的态度,因此,只会刻板地念教材,没有改变教学方式的动力。

1.2 学生厌烦

德育教育作为普及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必要性是由社会要求的。国家、社会需要具有高度道德素养的人才,对于中职教育培训出来的技术型人才来说,德育水平十分重要,这意味着是否符合人才就业市场的需求。然而,作为学生,面对刻板、空泛的德育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却很可能产生无法抑制的厌烦感。这种厌烦感,很大原因是因为德育教育课程教学的枯燥,内容的空泛,实际上无法对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有什么良好的效果。总之,学生会对德育教学厌烦,源于两点:其一,教学方法的刻板突出了教学内容的枯燥;其二,德育教育教学过程过于单调,无法引起共鸣。

2 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2.1 “学生督促教师”法

针对教师不够重视德育课堂教学的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学生督促教师”法。这是一种互动式教学,这将在下文也会提及,但在这里,针对的是解决教师态度不积极这个问题。从提高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上,可以通过“学生要求型”的互动教学方式来做到。即,让学生对教师的德育教学做出要求,要求教师怎么教,并给教师的教学评分。学生集体为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做顺序安排,打破以往死板的按教材顺序教学的规律,让学生给课程安排排序,这样就能从学生那里,给予教师一定的压力,教师不能凭借以往的经验甚至不用备课就可以教学,学生对教师做出了要求,教师就会有受到重视的责任感,有责任感,就有相应的动力。同时,对教师教学的评分,也可以作为年级教学组长对教师的考评标准。这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教师自身对德育课堂教学的不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就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法

适合的教学方法有:案例讨论法、案例辩论法、情境教学法。

(1)案例讨论法。课堂教学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别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优化教学必然在教学互动中实现。任何个体,都由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构成,智力因素起主导作用,非智力因素起推动、调节的作用。因此,教师照本宣科念教材,教师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没有形成互动,使学生台下没兴趣,德育教学成了教师的独角戏,空话一场。教师应该放弃传统的教书先生形象,只在台上当道德伟人,传授道德言论。而应该选择当下社会现实案例,和学生一起参与到对该案例的分析讨论中,一边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案例”的看法,一边在讨论过程中介绍社会上对该案例的道德评价。和学生一起讨论一个问题,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去站在一个道德人的角度,去感受,去评价,再通过教师对一些观点的修正、正确引导,才能够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如,对“路边摔倒的老人,你是扶还是不扶?”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自主发表意见,老师在总结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完成对学生道德观的引导。

(2)案例辩论法。课堂辩论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选择一个相关的具有争议的案例,提出一个命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正反一方,展开辩论。征服对手的重要方法,就是了解对手,要在辩论中获得胜利,就必须对对方的论点有所了解,而同时又要牢牢掌握好本方的论据,这实际上就从不同的角度都进行了思考。德育教学在这个时候,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中职的学生,都处于年少气盛时,不服输是重要的心理共性,把握这种共性,通过辩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很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一来,就能解决学生德育课上的“木偶人”现象。

(3)情境教学法。只有从生活的细节,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口头上的君子,谁都可以做到,而真正的君子敏于行。这种教学设计,指通过借助一定的设施、设备、场所和工具,为学生创设一种共同活动的环境气氛,让学生参与如分小组制作模型等需要团结协作的活动,同时,在活动中创设有关体现德育素养的环节,如不同小组有不同资源,但要完成任务,需要小组互助,所以小组就面临着内部团结,外部竞争,再加上外部合作。在活动情境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从学生实际表现中寻找德育课程内容的切入点,还能从该情境中的一些细节入手,教育学生。这种教学法有其操作的难度,需要教师的细心策划,但效果会是显著的。

3 结语

提高中职的德育课堂教学效果,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进行考虑。教师是传道授业者,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需要进行德育教育的主体。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总结、反思,针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才能最终使中职德育课发挥其预期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历史时期中华各族儿女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它不仅外显地表现在民俗风情、经典文献中,而且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内化为民族的心理和性格,成为制约人们的重要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伦”为本位,将道德作为文化体系的核心,因而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道德资源,其中有许多德育资源,经过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和青少年的培养目标相契合。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强调为民族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二)倡导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三)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际和谐。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所蕴涵的青少年德育资源举不胜举,以上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诸如艰苦朴素、尊师敬贤等。 在青少年德育中,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并结合新的时代要求,赋予新的内容,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

2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的交流在不断加深。目前,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交流中还处于劣势地位,外来文化的渗透,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外来文化,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同时,在外出务工大潮的冲击下,农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处于真空、半真空地带,传统文化对他们来说处于空白状态。在升学的压力下,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不够。

目前德育教育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学校改革方面,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而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冲击。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也受到挑战,青少年德育价值呈现出多元化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德育教育内容缺失、形式教条,人文素质弱化。其次,价值选择单一,基础知识不牢。最后,道德认知与行为的不和谐。

3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的导向作用

德育资源是德育实施的条件和保障,有效的德育需要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作为支撑。传统文化既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的载体,对我们拓展德育内容和途径,改进德育方法,实现德育目标有重要作用。

(一)可以增强青少年德育的人文底蕴,提高青少年德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以往我们在青少年德育中,对德育内容理解太狭隘,太过于政治化了,讲条条,背条条,考条条,德育内容空洞,形式单调。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状况。在青少年德育中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可以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完善文化品格,增强人文底蕴,提高德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二)可以有效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削弱市场经济的负效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青少年适应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勤于思索,勇于挑战,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受到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克服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冲击和影响是青少年德育面临的时代课题。(三)可以增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提高青少年德育的艺术。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传统文化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形成了道德教育的系统理论体系,提出了有关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原则、内容、途径和方法。内省、自讼、慎独、知耻、笃行等道德修养的方法对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传统文化提倡“修身为本”,激发了德育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注重道德践履,对我们改进德育方法,提高青少年德育的艺术重要的启迪。

我国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其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中,青少年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善于利用传统文化中德育价值取向资源的途径和方法,获得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柱,健康地成长,担当起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