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文学素养的含义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文学素养的含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文学素养的含义

篇1

文学。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

素养。素养,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宋 陆游《上殿札子》:“气不素养,临事惶遽。”《后汉书・刘表传》:“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素养与素质同义,这一说有待商榷吧)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

二.基于中职学生文学素养提升的古诗积累意义。

篇2

一、语文素养的基本含义

语文素养主要指的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具体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习惯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同时语文素养还表现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从语文素养的基本含义可以看出,当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重视学生语文基本知识的获得,而且在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可见,培养和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是其具有较强的语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还应该具有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化积淀。此外,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不仅为其学习其他科目奠定了基础,也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高中生语文素养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字功底相对较差

文字的掌握及运用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从当前大部分高中生对文字的掌握及运用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对文字的理解不都深入,对于疑难病句不能快速做出反应的现象。同时当前高中生的阅读及写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文字的应用能力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提升,具体表现在文字运用不够准确、语言的流畅度不够、思维缺乏条理性等方面,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高中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2.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缺乏是当前高中生语文素养中存在的又一主要问题,特别表现在写作方面,例如在练习以“情感”话题的作文时,许多学生选用的题材太过陈旧,反复使用“在下着瓢泼大雨的夜晚,妈妈独自一人背着发高烧的我,踩着泥泞小路去医院”这样类似的情景,显然给人一种缺乏想象力的印象,况且这样的叙事的写作手法从小学使用到高中,缺乏创新与突破,最终使得文章难以传达出细腻真挚的情感,同时这也使得学生的思维长期处于凝固状态,导致其观察力、想象力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

三、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1.熟练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加强语言的积累

在高中学习阶段,特别是对于一名高三的学生来说,提高其语文素养首先需要巩固其语文基础知识,任何一项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知识作为基础。虽然到高中阶段更重视的语文的人文性,但是在日常阅读、写作的练习中仍然离不开对字音、字形、语法、修辞、篇章结构等基本语文知识的掌握,只有将这些基础的语文知识牢记于心,才初步具备了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同时,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应重视语言的积累。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高中生的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实质上在要求高中生加大阅读量的同时,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对感性语言材料的积累,从而在量的积累上产生质的飞跃。

2.熟练使用的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的获得离不开知识的积累,更离不开练习与实践。因此对一名高三学生来说,要提高其语言技能,仍需要从基本的查字典、朗读、默读、背诵、写字、作文等基础技能方面下功夫,同时还应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并且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升其思维能力,使其在语言表达时更具有规范性和逻辑性。此外,学生还应该掌握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学会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用恰当的语言技能,以增强其自身的语文素养。

3.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对于高三学生自身来说,应该督促自身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积极培养自身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从最基础的勤查语文工具书、书写整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等日常语文学习习惯入手,一点一点地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4.在生活实践中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

语文本就来源于生活,所以培养和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自然是离不开生活与实践。从大部分的高中语文教材可以看出,其选材丰富而广泛,采用的表现手法也相对灵活自由,有触景生情,也有遇事感怀,之所以这些文章能够扣人心弦,主要还是因为作者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题材,并将其赋予自身的情感与体验,通过创造与想象使其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因此,培养和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更应该让学生敢于去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使其创造力与想象力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激发与锻炼,从而进一步提升其语文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和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有助于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塑造其健康人格。特别是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更能让学生在繁复的生活中静下心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美。

【参考文献】

[1]李鹤.在诗歌教学中培养高中生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篇3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是其中的重点与难点。在中考指挥棒的引导下,文学作品类阅读要取得高分,语文教师在备考策略上就要更新、更细、更系统、更行之有效。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想让学生做到“出则有法”,教师必须“入而有方”。备考文学作品类阅读,应有科学的态度、周密的计划、严谨的步骤。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复习中读之有法,又如何进行阅读备考训练呢?

一、理清文学作品阅读题的题型、考点和答题思路

文学作品类阅读题考点包括:其一,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作品主要内容;其二,把握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情景与形象;其三,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其四,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其五,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有益启示。考生要以最简单的形式、最快的途径熟记知识要点。知识要点可概括为“词、句、段、篇、题、法”,具体而言就是:词语的含义、作用、表达效果,句子的含义、作用,段落的作用、内容归纳,篇章布局,标题的含义、作用,表现手法、描法等写法。这些就是考点所呈现出的考试题型。

二、抓好文学作品阅读常规教学

在文学作品阅读常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确认体裁、把握方向。要让学生认识并熟知体裁,对于文学作品要能够正确区分小说和散文,这样,答题时才能把握答题的知识要点与答题方向。以散文为例,主要包含写人叙事散文与写景抒情散文。写人叙事散文要抓住两个要点:人与事。写景抒情散文要注意以下要点:写了什么景(景有什么特点),怎么写景的;抒了什么情,怎样抒情的。文学作品阅读常规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借鉴经典,用好教材”,借助的经典篇目应该是学生最熟悉且能够引发他们共鸣的文本。每篇经典篇目,都要进行有的放矢的重点训练。另外,也可以对经典篇目进行“单项多篇”训练。比如,对《故乡》《范进中举》《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等作品中的景物、人物前后变化等进行对比阅读。以表现手法“欲扬先抑”为例,要指导考生抓住“抑笔”与“扬笔”,从而体会曲径通幽的表达效果。文学作品类阅读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一是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二是体会重点词句含义的能力,三是体会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四是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文学作品阅读复习指导与巩固训练

广泛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基石。只有让学生从经典教材中汲取营养,再去课外文学文本的阅读中感知体味,才能提升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与文学素养。首先,阅读训练。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的阅读训练,让学生从枯燥的“题海训练”中找到前进的动力。要针对训练要求选择文质兼美的文本,并把题型分为:文章标题类、表现手法类、语言赏析类、感悟体会类、主题情感等。进入总复习阶段,教师要重视“研究题型,设计专题”,有效的答题指导是提高学生答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设计专题。专题化设计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各类题型的规律化训练,让学生做到审一道题就明确一类题,举一而反三。专题化设计分为:语言赏析专题、人物分析评价专题、开放性试题专题、审题归纳考点专题等。其中,开放性试题又分三大类:其一,想象类。紧扣文章中心,合乎人物身份,合乎当时场景,特别要注意人称的把握。其二,感悟类。抓住文章中心,注重提炼文章观点。其三,评价类。人物行为评价题:紧密结合原文,体现人物性格。语言理解评价题:抓中心句、主旨句,抓表现人物性格的句子。议论抒情表达观点的句子,通常在情节处或文章结尾处。观点评析题:分析文章中心,紧扣中心推理答题:要么赞成,要么不赞成,注重结合文本。再次,试题设计,试卷分析。试卷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r的重要途径,教师结合学情设计的试卷是检测学生、鼓励学生的一剂良药。在文学作品类阅读题知识点的选择上,要根据作业或小测的反馈情况精心设计。要做到直击考点,查缺补漏,注重答题规范化训练,用好语文学科专业术语,语言准确到位。

四、结束语

文学作品类阅读备考,一是提高阅读能力,强化答题技巧;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答题习惯,例如勾画重要信息的习惯、筛选题目关键词的习惯、根据分数分点答题的习惯;三是加强相似题型的比对,积累答题经验。只要有效把握文学作品阅读题型考点,做好文学作品阅读常规教学,寻找符合考生学情的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与训练方法,就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读之有法,在阅读过程中学出自我,享受愉悦的生命体验。教师要创造条件,精选有代表性的文学阅读材料展开深入研究,加强学生答题技巧的指导。教师只有“入而有方”,学生才能“出则有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答题能力。

篇4

“文章合为时而著”,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为时代服务。

2.欣赏辨析文章,深化理解认识。

文学作品的赏析,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鉴赏评价能力,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判,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认识更深入,使阅读有更多收获。

3.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本质,发展人性中的真善美,抑制和摈弃人性中的假丑恶。课文本的许多人物形象如有代父从军、女扮男装、驰骋疆场的花木兰;有全身沾满铜臭的菲利浦夫妇;有用全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的途中的无名战士。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应透过现象揭示他们内心的丰富精神世界,通过人物形象来感受一种憨厚美、真淳美或悲剧美,体会出对丑或美的感悟。

二、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方法

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作品,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及表达方式的运用。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能顺利阅读的关键,它往往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基本阅读步骤方法是:①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及体裁样式;②阅读每段,了解段义,主要看每段的首句和尾句;③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构思,体会这样写的妙处;④学会赏析,每段中的震撼人心灵的美句妙语,把握文章的闪光亮点;⑤延伸升华,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寻出引起作者与你的共鸣处,再推出你的新看法,这是赏析文章不可少的。阅读文学作品时,着重把握好以下三点:①阅读时,瞻前顾后,审视语境。特定的含义,是受特定的语言环境所制约,应注意审阅语境,谨慎小心;②联系文章的立意、背景及文章的主旨等因素来理解,将作品放入更广阔的背景下赏析,理解的深度自然加深;③多角度揣摩词语的含义,紧扣“文眼”,体味作者的独俱匠心,从而有“小中见大,一叶知秋”的艺术效果。

2.揣摩文辞,领悟作品的神形之美。

揣摩语音的节奏美与韵律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岸芷汀红,郁郁青青”等句。韵尾的合辙押韵,使句子富有音乐感,增强了语句的韵律美。

3.体验情感意境,感受美的熏陶,陶冶性情,净化灵魂。

篇5

“朗读”是《普通话》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一个题型,在课上必须带领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选择名人名篇进行朗读并进行适当讲解,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感等的培养,提升其人文素养。比如朗读《白杨礼赞》,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品质;朗读《泰山极顶》,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川之美;朗读贾平凹的《丑石》、的《野草》,增加学生的文学知识,引导学生体会某些人默默无闻却坚忍不拔的性格特征;朗读的《白话文电报》,引导学生体会祖国的语言之美;朗读《提醒幸福》,引导学生增强对幸福的感受能力;朗读《读书人是幸福人》,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以增加文学素养;朗读《二十美金的价值》、《我的母亲独一无二》,引导学生体味亲情的伟大与无价。

(3)指导“说话”,提升人文素养

“说话”是《普通话》课程的又一重要环节,也是普通话水平测试最难的一个题型。为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平时上课要进行说话练习。而利用“说话”环节,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比如面对当今社会公德心缺失的情况,在说到《谈谈社会功德》这个话题时,引导学生对南京彭宇案、小悦悦事件等进行讨论,在指导“说话”规范性的同时,增强其社会公德意识;针对大学生普遍重视个人形象的特点,在说到《谈谈服饰》这个话题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放弃对名牌服饰的盲目追求;针对现今环境条件恶劣的现状,在说到《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这个话题时,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意识,从自身做起,为中国环保事业的开展贡献一份力量;针对当代大学生迷恋上网、游戏等现状,在说到《我喜爱的书刊》这个话题时,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读书之美,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针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缺失的情况,在说到《我知道的风俗》、《我喜欢的节日》这些话题时,引导学生挖掘中国历史知识,了解中国的传统风俗,加深对祖国的认识等。

篇6

一、英美文学融入高中教学的重要性

(一)改变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方式单一化的现状

在目前国内高考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国内绝大部分的高中在教学方式上都是采用的“题海战术”高强度的训练方式,目的在于学生短期内提高成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大多都只能够死记硬背的生吞知识点,并不能够真正的理解消化,而且会极其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厌学的情绪。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并不是单纯的背诵记忆,而是需要长久的积累巩固。英美文学本身具有其强大的文学魅力和独具特色的异国风味,能够从内容上对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反复阅读,在这种阅读理解和消化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英文素养。

(二)与现阶段高中教学相适应

现阶段高中教学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之余,开始越来越多的强调素质教育,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道德文明的建设。而英美文学在融入高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人格建设和人文素养进行教育和熏陶,在扩充培养学生英文素养和英文水平的同时,可以有效的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并且有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

(三)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

英美文学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融合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英文水平进行大幅提升。这首先体现在英美文学的阅读中涉及到海量英文词汇,在有情节有感情的英文阅读理解和记忆中,能够快速且深刻的将单词含义记于脑中,这是简单枯燥的死记硬背所无法达到的记忆效果。其次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英文语感。由于目前的英文试题除了考察学生的单词掌握度以外,还重在考察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在大部分题型中,完整的领会文章含义和题目意思,题目就充分的做对了一半。而在阅读英美文学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英文语感和英文阅读理解能力。再者就是,英美文学在与高中英语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可以良好的提高学生的英文交流与表达能力。由于以往的英文教学大多是采用“题海战术”,很多教师只是单纯重视学生的笔试成绩而忽视了口语教育,导致大部分中国学生一都处在只会写不会说的尴尬境地。但在英美文学的阅读中,通过老师的有效引导,可以诱导学生慢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同伴进行和沟通,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文口语能力。

(四)有利于教育与国际相接轨

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重视学生对英文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英文表达的掌握程度,是十分顺应目前全体一体化的国际形势的。伴随着国与国之间日益频繁的交流,学生们在日后会有着越来越多的与国外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学习机会,在这种学习机会到来之前提前一步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能够有效的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体现

(一)开设英美名著欣赏课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必须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其中任意选修课程包括语言知识技能类课程、语言应用类课程和欣赏类课程[3]。开设英美名著欣赏课作为欣赏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响应了这一标准,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度。

首先,教师可选取部分内容较为生动有趣的英文名著,推荐给学生阅读,并要求学生对所选名著做一定的总结概括,写出一定的读后感。而后再在课堂上,同学生一同进行交流沟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于所选内容的见解和感受。这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并且帮助学生培养敢于开口敢于表达的意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思考、评判、再回味;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反复的练习方能够最终达到自身掌握。

(二)在表演中欣赏

除了对英美文学的欣赏之外,还可通过话剧、小品的等多种形式将脍炙人口的我英文故事或英文剧本演绎出来;亦或是将耳熟能详的中国故事传说通过英文表达和演绎出来。相比较阅读英美名著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英文阅读理解能力,这一方法则是更多的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文口语表达能力。当然这一方法首先需要良好的英文阅读理解能力作为支撑,并且需要良好的翻译能力,才能够很好的理解故事或剧本的精要思想。在剧本的练习和具体的现场表演中,则需要强大而心理素质作为支撑,并且反复的开口练习台词。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会得到大幅提升。而且这一方法可以有效的丰富课堂,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优秀英文电影赏析

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们一同赏析英文影视作品。英文电影大多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且电影等影视作品可全面且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异国风情,可潜移默化的在欣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体力水平并培养其英文语感。这一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更方便学生的进一步理解记忆。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基本得出结论,通过英美名著赏析、开设名著欣赏课、鼓励学生用英文进行舞台剧表演、赏析优秀英文影视作品等形式,进一步地将英美文学与高中英语教学相融合,可以有效地改善以往高中英语教学方式单一呆板,只注重学生的死板记忆,忽视了对学生的理解教育。另外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和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同时提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赵霞.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2012,(01).

篇7

文字的整合是积累、梳理和综合能力的体现,同时部分文字的整合也是对学生沟通能力的锻炼。文学的整合是对十几年来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检验,包括对文化的传承,对文学作品方方面面的解读,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自我理解领悟学习语文的方法。实际上语文的这几方面的研究型学习是最具有语文味的,也最能够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立要根据学习的认知能力,学习情况来展开。初入高中的高一学生其认知度和知识的广度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引导学生确立课题最好紧扣文本于课文中进行,这样是对课文阅读教学的延续和拓展,有利于平时上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形成新的见解。如教学《鸿门宴》中,学生阅读时,发现鸿门宴中描写了危机四伏的矛盾关系,但是几乎没有着笔在宴会上,于是学生在读到“赐之彘肩”时,想到这场宴会是否有蹄子汤这一说,鼓励进行考证,最后定题——鸿门宴席上是否有蹄花汤这道菜。在教学《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时,在东床快婿这个典故的阅读中,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郗鉴选择了王羲之当女婿?有一个异样的声音说王羲之当时很性感,于是这个课题可以做这样一个引导——东晋人的择婿观。其实进行对文本的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时,学生思维最为活跃,观点也比较多。能够入选进高中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就其文学而言,在文学史上堪为经典,在文字的考究上自然也不会缺乏文字的精准性,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也可以激发学生很多的观点。如在《荷塘月色》中讨论让学生咂摸用词之美时,学生自己会选到“月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泄在叶子和花上”,或者会选到“薄薄的青雾浮起来”,便开始咂摸“泄” 和“ 浮”这个字了。还有些人会选到“田田”等的叠词,尤其是后者,很多学生发现《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赤壁赋》等千古名文都有这些词的使用,由此引导学生总结我们学习过的叠词,然后探讨叠词的使用方法等。甚至很多学生发现该文还有修辞之美,可引导学生总结更多的修辞,引导他们去探究修辞之美。高一的学生由于其认知度低,也许会发现很多创新的观点,但是多数缺乏严谨的考证精神,这时也只能是重在引导推进研究型学习的进程了。

篇8

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内容之一,通过对语感教学的研究可以看出,语感教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许多教师在开展语感教学时,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误区,这就导致古诗文语感教学的效果欠佳。本文针对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简要探讨语感教学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大多数教师在讲解古诗文时,都会采取分段解读的方法,比较注重对文章字词的翻译,但没有将背诵和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比较注重古诗文中字词的用法,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来翻译古诗句,没有将理解古诗文内涵和思想感情作为教学的重点。

(二)学生缺乏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在教材和考试内容不断改革的同时,古诗文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古诗文和现代的思想、语言存在一定的隔阂,再加上高中生的课业任务较繁重,当学生遇到古诗文时,会缺乏学习热情,对于教师讲述的内容,不能认真去理解和学习,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三)古诗文语感教学存在难度。1.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很难理解词汇、语法和语音等。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语言中的各大要素也都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在学习古诗文时,学生只能够通过书本来获取知识,不能从实际生活中进行感悟,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2.学生很难理解古诗文作品的深刻内涵。文学作品的内涵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给读者的东西,其要表现的思想主要包括理、事、风、情和值等,这些因素都是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应该感受到的。这些文章的内涵一般都是后人在其所处的背景环境下总结出来的额,在大多数古诗文中没有对本身的内涵进行定义,这就给学生的感悟增加了难度;3.学生在文学特性的感受方面存在难度。大多数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都具体其特征,并且处于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学特征,如果学生没有对文学作品的特征进行全面的了解,就不能产生相应的语感。

二、语感教学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语感教学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而产生的。在我国语文课程的相关标准中就有对语感的规定,比如在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中,就强调对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在教学中应该将培养语感和把握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教学的总目标中,也有对语感培养的要求;在实施建议中,强调应该重视朗读和默读,从而使语感有所提高。语感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的必然要求。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应该做好语感教学工作。将学习和运用语言作为语感教学的基础,将培养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来开展语感教学,这样就能减少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二)语感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的重要因素。语言学习主要会经历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等几个主要的步骤。在对语言进行学习时,不能简单的通过字典来理解问题的含义,也不能只从语法、逻辑、修辞和文学等方面进行分析,最主要的是利用语感经验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对语言中的情态和情味等进行深刻的体会,通过透彻的理解来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获取语言的能力。如果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只注重对知识的积累,而没有对语感的感受,就会降低对语言的理解程度。所以说,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只有具备敏捷的理解能力和语感,才能领会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和语言要义,也能够通过语感来正确的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从而使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而编制的,如果教师在讲解古诗文的过程中,将古诗文分为几个部分进行知识的传授,就会缺少情境、幽默和想象力,从而使原本的精华文章变得枯燥无味,也使学生失去了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三)语感教学是提高学生的情感审美素养的主要手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语感教学主要是将语感的培养作为教学内容的中心,将语言实践作为主线,在教学中发展以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语感教学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对语文的体会和感悟,强调利用语感来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并注重对古诗文的理解、积累、想象和感知。学生在感悟的同时,不仅能够了解到文学作品中字词的含义,也能够体会到整个文章的含义,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能够获取情感和道德教育。在古诗文学习中进行语感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操以及修养。语文是对语言艺术的表达,精美的语言需要反复进行感悟和揣摩,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还应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想象和联想,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感。语感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交往能力和智力水平,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在审美、修养和品格方面的素质。

(四)语感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具有多层次和多侧面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语感,而其他语文能力则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敏锐和正确的语言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来完成的,在通过语言实践形成语感的过程中,需要包含知识的累计、思维的发展、技能的强化和情趣的养成等方面,这些因素会促进语文素质的提高。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达到课程标准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对语感的培养和运用。

三、总结

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遵循语感生成的规律,将学生的身心发展作为规律形成的前提,这样就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到提高,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和审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9

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必然,基于小学语文对小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素养”在汉语言语境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具备适应各种社会生活角色的知识性与功能性技能,是人与外界保持合理沟通的基础,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与其相沟通的素养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没有先天的素养,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获得与更新素养。在当前信息社会,学习资源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来自视觉信息,比如地图、海报、交通标志、家电说明书、影视画面切换、电影空镜头、标牌广告等等,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现代人必须具备视觉识别能力,即视觉素养。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将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既是对小学语文课外教学资源的扩充,也是培养小学生视觉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影视资源蕴含的语文素材支持

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必然,基于影视资源中蕴含的丰富语文素材。首先,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小学生的语言技能目标,即小学语文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与表达能力,在影视作品中,诸如主人公的对话、独白、配音、解说词、画外音都是丰富的语言信息所在,与文字语言信息不同的是,影视语言信息是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口头表达,特别是一些经典影视语言的广为流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语言习得意义深远。同时,很多影视作品都来源于文学改编,比如电影《环游世界80天》改编于文学作品《鲁滨孙漂流记》。但在小学课本中,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往往以节选的形式存在,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可提供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缺失的环境与氛围,影视人物与文字的互补与交融,使其可观可看,且电影电视集声、光、色于一体,相比枯燥的说教,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与兴奋点,强烈的视觉、听觉与感觉刺激,不仅能保持教学效果的深刻与持久,画面的生动与感染力还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的魅力。

二、小学语文教育与影视资源整合的课程开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经验课程

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课程为经验型课程,传统的知识型课程与经验型课程相对应,知识型课程的含义是,课程即知识,课程是由知识类型构成,而经验型课程的含义是,课程即经验,其目标是促使学生某种性质的经验体系得以完善。影视资源融入小学语文教学,重在推动语文知识型课程模式向经验型课程模式转变。

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结合,即是将影视资源纳入学生语文学习的共同体,促使影视资源中蕴含的经验体系与学生已具备的语言文学经验体系进行冲突性的扩张、兼容、扬弃、演绎,共同促使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社会经验知识的交互与更新。值得注意的是,小学阶段的经验课程应遵循儿童经验原则,因为经验课程建立在经验对象的知觉与逻辑基础上,反映的是与经验对象相适应的智力系统。因此,小学语文影视资源的选择,要从儿童的眼光出发,构建儿童经验结构,并通过设计适应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活动来提升经验课堂的参与性。相关的影视教学活动比如电影文学知识竞赛、影视片段表演、影视语言口头评述、影视观后作文撰写、影视演讲比赛、校园文学电影节、影视文学展览、影视海报制作等等。

篇10

二、学习过程中如何处理词语

1.掌握词语的音、形、义

学习中,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好词语,尤其是生字词的音形义。词音关乎学生对词句的朗读,词形关乎学生对词的识记和书写,词义关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这些事情看起来很烦琐,但是也有规律可循,可以按照先音次形后义的流程来加以解决,这种方法一旦坚持下来形成习惯,对于学生自行扫除词语障碍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帮助学生掌握词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由扶到放,先教给他们查阅词语音义的方法,再逐步放手,让他们自己利用工具书去解决词语的音义问题。这样长此以往,看似烦琐的工作就会变得简单起来,既解决了词语问题,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了解词语的词条意义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在理解词语意义过程中,我们可以把一个词语的意义大致分为词条意义和语言环境意义。词条意义是词语的本来意思,语言环境意义是它在运用中结合具体文句所派生出来的意思。无论词语怎么变化,其根本意思都还是围绕词条意义而派生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万变不离其宗”。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这两种意义加以揣摩和领会,体会其细微差别——先把词条意义弄清楚,再去进一步领会其所派生出来的环境意义。这样,才能做到追本溯源,才能加深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才能把词语学活用活。

3.创造性地使用词语,激发学生学词语的兴趣

(1)看图说词语:出示一幅图片,让学生说出可以用得上的词语。

(2)把一些相干或不相干的词语放在一起,要求组成一段具有一个明确中心的话,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他们对作文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3)模拟情境,揣摩用词。

4.温故知新与博览群书相结合,扩大积累的词汇量,促进词语学习的良性循环

词语认识以后,要经常巩固,经常运用,其中,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博览群书。只有在阅读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对于词语的那些感性认识才会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才会为学生所内化。

三、预期目标

对于词语的学习要做到“四会”:会读写,会理解,会运用,会辨析。

1.能读会写

学会一个词语首先要掌握它的读音和写法。

2.会解释词语的词条意义和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1)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的意思。

(2)理解词语的表面含义、深层含义以及真实含义和引申含义,懂得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变化。

3.会使用词语

(1)会在说话时使用。

(2)会造句。

(3)会在写作中运用。

4.会选择、会辨析词语

当一个语言环境有多个词语可以使用的时候,能甄别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从中挑出最贴切的词语。

达到了“四会”,词语在语文学习之中的脚手架功能也就基本上具备了。

篇11

大学语文;人文素养;培育;教学

大学语文作为当前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目前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由于大学语文占据较高的学分,显示其所占据的地位极为重要,导致许多大学生将其看做获取高学分的课程,应对态度以不求甚解、但求过关为主。基于这一想法,大学生在其中学习到的知识极少,对其人文素养的提升微乎其微。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无法很好的结合审美性、人文性以及工具性,更多是以知识教授与工具操作等行为进行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素养。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存在复杂性。可能是学生自身学习的实用主义、教师教授过程中的认知偏差、网络环境对学生信息思考及接受行为的影响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学生对经典、文本式阅读的重视度下降。针对目前社会现状而言,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质观念薄弱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与各高校中存在的“专业崇拜”。近来各大高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就业率,重点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及知识的培育,以便满足社会需求。这一行为无疑存在重要性,但从现实层面而言,高校会因此忽视了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育。中国的教育需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专业性工具。这种专业万能的理念创造了诸多“热门专业”的神话,但对大学生的精神造成了影响,甚至可以说影响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二、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社会含义

基于专业崇拜及功力注意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大学是人文素养培育。近年来,社会上频繁发生大学生违法事件,这些行为无不体现出其人文素养的缺少以及价值观的扭曲。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人文科学层面到达了综合素质的境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基于人与自然的关联性,明确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体现人显著的主体地位:基于人与自然的关联性,明确互相尊重的重要性,体现人人平等的重要性。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基于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发掘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基础性目的,激励学生多关注人类存在价值及意义。而大学语文在这过程中能够起到提升基础语文能力、提高学生人文视野、培养人文情怀及素养的作用。正如民族的综合实力由软实力与硬实力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人亦如此;软实力指人文素养,硬实力则指专业知识,两者相辅相成、彼此支持。为了促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上述两种能力,大学本科教育需要实现通才及专才、素质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涵盖以下三个部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人文素养,唯有同时培育三个方面才能够产生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在学习过程中会涉及素质教育,同样素质教育中也含有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因此三者的重要性可以划上等号。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式———大学语文教学

基于前文内容,笔者人文大学语教学应依照常规语文教学规则实施,具体而言就是结合经典文本实施知识讲解、情感启发及思想升华等活动。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其实就是对学生语文素质进行提升。而其与高中、初中语文教学之间的缺编就在于其需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确定素质的本质意义,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活动之中。在这种高层次的教学方式下对学生人文情怀及素质进行提升。大学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一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与审美为主,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播。大学语文课程又称高等语文,主要教育受众为大一新生,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育非常重要。不过由于大学生已经经过了十多年的语文学习经历,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具备一定的基础,不需要将之前的学习内容进行重复。基于目前的社会现状及技术理性盛行的时代现状影响,相较母语能力培育而言,人文素养培育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对其实施审美培训及文学鉴赏等基础性教育。笔者认为,结合大量具备思想启迪含义及审美情趣的经典文本,在刺激学生人文关怀的同时,还能够大大提升其审美及文学鉴赏能力。因此大学语文教材选择是教学的重要基础。在选择过程中于需要关注具备人文熏陶、审美教育及语言训练等多个方面内容的范本。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不能与传统文化教育对等,所以在教材选择过程中不能仅仅包含经典的文学作品,还应该包含当代或国外的优秀文学作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从狭义来看与其今后的社会工作及生存相关,从广义来看直接关系中国优秀文化能否得到发展与展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方式,大学语文教学目前仍然存在众多问题。但随着社会与高校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这一目标距离实现也就仅仅想是时间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学语文教学相关工作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

作者:李俞蒙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12

一、小学生素养的现状

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总是过多地重视成绩,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学,导致了他们的人文素养不是很高。在语文知识学习的时候,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教学来进行背诵,没有自己的想法,缺少对文学知识的理解。中华文化可以说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但是现在的很多小学生都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是因为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生活环境和生活节奏都发生了变化,很多学生都会受到这些社会风气的影响,忽视了语文素养的重要性,这样就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因此,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要提高他们对文学潜在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具有审美情趣、个性品格、高尚的思维品质的优秀人才。

二、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策略

1.加强经典文化教育

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享受空间,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问题,精彩的物质文明淹没了我们的精神文明。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大潮中的这一代人,他们喜欢的食物是肯德基,他们已经失去了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欣赏,他们喜欢的是搞笑的漫画和日本卡通片,失去了对中国水墨画的深入了解,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最好加入一些经典的故事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中国的古典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古典的文化里面有很丰富的语文素养,我们可以给学生讲授孔融让梨的故事、孟母三迁的故事……通过这些简短的古典故事,让孩子了解到中国文化中的仁孝,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尊老爱幼的好习惯,明白父母要他们苦学的苦心,懂得父母对他们的爱。我们最好在课下多给学生传授一些相关的古典文学知识,可以组织进行弟子规的背诵,通过背诵来让学生记忆,并且给学生讲解其中的含义,整个讲解的过程中最好有故事的融入,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且更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我们通过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对里面的故事进行运用,通过背诵来加强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2.开设人文类的选修课程

学生在一种比较宽松的环境里面学习,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我们可以运用选修课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现在孩子主动阅读时会有很多发散性的思维,他们比较喜欢自己思考,所以我们可以让孩子在选修课上进行名著的阅读,而很多男孩子对《三国演义》非常感兴趣,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以阅读讨论的方式来学习。在阅读草船借箭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被诸葛亮的聪明睿智深深地折服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对里面人物的看法,描绘出人物的特点,说一说为什么喜爱他们,为什么崇拜他们,这样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文学理解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知识和提高道德品质。

篇13

教师应该深谙言传身教的无形力量所在。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在教学实践中将深深影响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及其浓厚的文学兴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并且善于在教学中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用自己独特的文学感受,敏锐的洞察力、思考力影响学生,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周围所发生的现象,如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促其思考、分析、感悟,找出现象的本质。帮助他们初步形成一定的社会洞察力、判断力,对社会、对人生有着敏锐的感受力,有了感受的冲动,就有写的冲动,有了写的冲动,就有看的冲动,对文学也就产生浓厚的兴趣,无疑对学语文也就有了兴趣,这才是真正语文教学的成功。如果学生满脑子学语文就是考个好成绩,也许是大语文教学的悲剧。

二、培养文学兴趣的两大突破口――散文和诗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