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环境设计的案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它能够很好地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蕴藏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物种的丰富多样性,是人类十分宝贵的自然财富。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湿地面积在逐渐缩减,从而使我国的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在这方面,大庆市凭借出色的城市环境建设水平将湿地湖泡和城市建设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一、大庆市城市发展与湖泡生态自然条件概述大庆市是世界闻名的石油之城,也是大面积的湿地地带区。大庆市位于松嫩平原中部,总面积21219平方千米,市区面积5107平方公里,总人口280万人。其中,湿地面积占120公顷,由包含黎明湖、周瞎泡、明湖、乘风湖、凤西湖等在内的153个天然湿地湖泡组成,所以也有“百湖之城”的美誉。作为一个新兴城市和举世闻名的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市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一方面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取得丰厚的环境效益;另一方面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城市建设,将湿地湖泡巧妙融入到城市环境建设中,将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变为有力因素,从而产生了丰厚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景观是城市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而城市景观要素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部分。大庆市的城市环境设计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湿地湖泡自然资源,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充分结合,形成美观、舒适、自然、趣味、和谐的城市景观,美化了生活环境,美化了城市。
二、湿地湖泡的生态环境设计融入大庆市总计有五大辖区,其中萨尔图区、让胡路区、龙凤区产业最为发达,人口最为密集,且每个区都有处于人口居住区的大型湿地湖泡。在这些湖泡的设计和改造工程中,大庆市发挥了因地制宜的作用力,充分突出了每个湖泡的自然特点和城市发展的建设需求,形成了景观性湖泊改造工程、娱乐性湖泡改造工程和综合性湖泡改造工程三大模式。在进行具体分类阐述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条件――水污染治理。水质是湿地湖泡生态质量的最基本元素,没有优良的水质作为基础,就无法使湖水达到景观和娱乐需求。大庆是著名的工业城市,长期以来湖泡水质污染严重。所以必须要通过集中的水污染治理工程,使湖水质量达到景观和娱乐用水要求。其所运用的污水治理主要方法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治理生活用水、企业环保整治来治理工业用水、含油水体净化工程和强化湖泊复合净化工程来进行水体修复,效果十分显著。
1.景观性湖泡改造工程湿地湖泡作为自然景观,景观性是其最基本要素。景观性湖泡改造工程就是在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和突出湖泡的景观,美化湖泡的同时,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在这方面,要以龙凤区凤西湖改造项目为突出代表。凤西湖原名董家泡,处于龙凤区南部,北侧与龙凤大街、龙凤公园相邻,距龙凤区区政府3.2公里。长期以来,凤西湖一直作为龙凤区的污水与雨水承泄区,水质恶化严重,浑浊不堪、气味难闻。2005年,大庆市投入12347万元进行凤西湖水环境治理工程改造,规划总面积2.7平方千米,整治内容包括水截留处理、水体清淤、护岸、引排水、环境景观建设等方面,从而起到了非常好环境治理与改造效果。在景观设计方面,董家泡和相邻的龙凤公园属于同一水域。设计者将凤西湖的景观建设主要集中在凤西湖北岸,与龙凤公园的景观相连成一体,从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合二为一的景观带。在设计风格上,设计者采用了以柔性湖岸为主,刚性湖岸为辅的湖岸设计风格,凤西湖北部分布有许多自然形成的小型岛屿,设计者充分利用这方面特点,以江南风格建筑群为景观主体,运用桥、堤等建筑形式将岛屿进行相连,从而形成了一片具有独特北方特色的江南景观带。
大庆地区与此相类似的景观性工程还有乘风湖生态区。乘风湖生态区一方面强化湿地的原本特色,另一方面突出湖泡的景观性,不仅在湖面周围建立起植被带和护栏、长廊、雕塑,并且还在湖面上通过填土工程建起一座湖心岛,成为了周围两万多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2.娱乐性湖泡改造工程娱乐性湖泡改造工程,是指以自然湖泡为改造基础,及娱乐产业为目的改造建设工程。在这方面,大庆市让胡路区的明湖改造工程成绩较为突出。明湖原名王连科泡,位于大庆市西部让胡路区,西邻大庆市油田乐园,北临明湖苑小区和远望住宅区,东临铁人大道和铁人王进喜纪念馆。2000年明湖改造工程被列入到重要的城市规划项目中来。明湖地区被设计规划成为一个以明湖水上乐园为核心的,适宜居住观光的娱乐产业带。目前,明湖已经建设成为了具游乐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城市湖泊。湖面景观包括明湖、湖心岛和湖畔公园三大主体,湖水面积占地210公顷。湖边上建造有生动多样的雕塑群,花坛、喷泉。湖上还有电瓶脚踏船、水战船、摩托艇等水上游乐设备。明湖岛屿占地30000平方米,建有沙滩游泳场、垂钓等游乐项目。同时,明湖周围照明设施多样,流光溢彩、华光环绕,湖水与灯光和周围夜间娱乐街道呼应,形成了夺目的晚间景观。
3.综合性湖泡改造工程综合性湖泡改造工程相对前面介绍的两者有所不同,它融合了景观性改造和娱乐性改造的工程性质,同时还融入了大型商业项目作为产业载体,形成了综合性和多样性的城市地带,建设起来城市地标区域的同时,为该地区的经济产业发展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方面,黎明湖的改造建设案例值得研究。黎明湖位于大庆市萨尔图区东风新村,属于城市政治和经济的最核心地带。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庆市就开始规划建设了以黎明湖为核心、黎明河为骨干的湖泡景观水系。通过多年建设,整个工程已经建设完成并实现了宜居宜乐的理想效果。在景观性方面,黎明湖周围形成了以黎明湖带状公园、黎明湖公园、黎明湖水上公园以及周围城市建筑、灯光于一体的黎明湖城市景观带,城市、湖水、植被交相辉映,空气清新、风光宜人;在娱乐性方面,黎明湖溜冰场、黎明湖水上乐园、黎明湖冬季冰上乐园娱乐项目齐备。黎明湖的西北处,设立有一处可容纳数千名观众的风帆舞台,常年举办有各类大型文艺晚会和群众演出活动。在舞台周围还兴建有冰雕广场、篮球场、健身区、网球场等娱乐设施。从而使黎明湖的娱乐项目达到了数十项之多,四季欢乐、游人不绝;在商业性方面,众多商家看到了大庆市对黎明湖建设的重视力度,黎明湖周边商圈发展迅猛。大庆国际会展中心、毅腾商都、美食广场纷纷崛起,周边地带商业价值不断升级。不仅如此,黎明湖周边大庆石油学院、大庆实验中学的建设也进一步带动了当地的宜居性,从而使该地区成为了大庆市最具商业价值、城市生态价值,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地带。
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步伐在逐渐加快,从苏州、到徐州、到惠州,全国许多城市都通过湖泊改造工程优化了城市的面貌,增强了城市的活力,更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那么大庆市的湿地湖泡改造工程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发现和启示呢?首先必须要肯定的是,和一般城市湖泊不同,地处平原湿地的大庆地区确实在地理地貌方面相对特殊。由此,大庆市、以及杭州西溪湿地国家公园等城市湿地改造工程的成功,可以为我国很多湿地地区的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案例范本和建设经验。例如湖南西洞庭湖湿地、湖北洪湖湿地、海南东寨港湿地等。此外从大庆市湿地湖泡改造案例中我们能够发现,改造的主要策略和方法正是围绕着因地制宜、科学利用、绿色发展三点来进行展开的。在因地制宜方面,充分体现了对现有自然条件的准确认识与尊重,使自然环境与城市建设实现科学结合。科学利用方面则主要体现在通过有效手段实现城市对湖泡的利用、实现湖泡对自身生态条件的景观和娱乐利用、以及湖泡对周围建筑设施的利用。从而通过因地制宜、科学利用、以及对湖泡生态环境的改造最终实现绿色生态、绿色发展,这是每一位市民所希望看到的,更是整个社会所崇尚并发展的时代旋律。(责任编辑:贾明哲)
篇2
从实践应用方向分析,案例教学具有真实感和互动感。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通过剖析环境艺术设计实例,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更加本质地了解课程的精髓。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除了可以使用工业时代的教学方法外,还能使用大量的视频、图片、模型等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这能很好地弥补以往教学方式的不足。案例教学的优势是能够无缝对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打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思维禁锢,正所谓不破不立,能让学生拥有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符合国际和国内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教育潮流,与我国教育政策和国际教育潮流接轨,能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满足社会需求。
三、在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中应用案例教学需要研究的具体内容
首先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案例教学,以及与以往教学模式的区别。其次要突出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应用案例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这可以从两个方向入手:其一,要区别对待不同设计方向的教学方式,如在景观设计、室内设计教学中,要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具体教学;其二是案例教学在运用上的区别对待,如徒手表现、计算机制图、文案表现等的区别教学。最后,综合分析各种案例的区别,从中找到其文化内涵重点,并将其总结、提炼。
篇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保护法案例库除了运用于课堂开展案例教学之外,还依托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社会实践基地、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等进行案例实践教学,训练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司法实务中的问题,成为深化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法案例实践教学的作用,应强调案例库实践教学的系统化,在这些不同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相互配合、综合性使用环境保护法案例库,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内部协调,实现学校法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和谐一体,才能更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案例库实践教学的层次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保护法案例库的实践教学包括实习基地教学、模拟法庭教学、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教学、法律诊所教学等不同层次。“法学专业立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根据法学教育特点和目标,针对学生不同年级的差异,设计具有层次性、阶段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纵向实践教学体系与横向实践教学体系相结合的立体型教学模式。”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围绕着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挑选具有典型代表性、知名度较高、贴近社会生活的最新案例,环境保护法实践教学案例库内容的深度,应跟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不断增强难度与强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三)案例库实践教学的特色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一所以地球科学为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协调发展的多学科大学。法学专业依托本校地质、勘探、石油和环境等优势学科,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特色方面进行了探索。环境保护法案例库实践教学的展开,不但要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法学基础理论学习和法律实务技能培训,尤其要体现出土壤污染防治与土地资源保护、矿区环境与矿产资源保护、地质环境保护等特色,真正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资源纠纷的能力。
二、《环境保护法》案例库建设的程序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对案例实践教学很重要,是案例实践教学的前提与关键。对案例的选取一般应考虑如下因素:专业性、时效性、疑难性、争议性、综合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保护法案例实践教学主要从如下渠道选取需用的案例:第一,与司法实务部门合作,实现案例档案的共享机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与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有着长期定点实习的合作关系,同时还与国土资源部共同搭建了法律实验室的合作平台,可以从中筛选,获得第一手的真实案例,进行分类整理并编辑成册,作为案例教学的参考案例。第二,参考国外环境法领域的经典案例。第三,借鉴国内权威的环境法案例教材。案例教材以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环境法事件与案件为线索,从厘清法律事实与法律关系入手,以案例涉及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基础展开理性辨析,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的布置
进行案例教学都应当事先将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围绕这个案例查找资料,分原告组、被告组和法官组各自准备资料,各组选小组长一名,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负责召集组员做好分工和资料汇总,准备上课的发言。准备资料的要求是:第一,简要复述案情。第二,提出案例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第三,提炼案例的焦点问题和理由(证据)。第四,分析案例典型意义和借鉴。第五,完善案例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的对策。
(三)案例的讨论和分析
这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阶段。实施环境保护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的主导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学生按照之前准备的案例资料,开展讨论,充分自己提出的见解,进行讨论或辩论,教师加以引导,准确掌控案例讨论和分析的节奏,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案例教学中配合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必定会更加显著。
(四)案例的点评和总结
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适时进行总结点评,不仅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而且要对案例本身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进而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基础原理和规则。
三、《环境保护法》案例库的具体实施
(一)环境保护法案例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为了培养法科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就需要强化实践性教学,案例教学在其中始终居于某种关键地位。在课堂教学案例的运用方面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教师在案例库中精选案例,选择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在课前予以布置,并提出案例思考要点和资料准备要求。加强学生对环境法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参与和互动的力度,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分为原告、被告和法官三组进行讨论,在案例分析的同时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针对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或解决,在学生讨论完成后及时进行点评和总结,以保证课堂案例教学的效果。
(二)环境保护法案例库在模拟法庭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要在案例庫中选好案例,应选择紧扣我国自然资源领域重要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如针对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复杂不易证成的案例,或者农民出卖自家宅基地上自建房屋引发纠纷的案例。其次,模拟法庭的情景应真实,现场应与真实法庭相仿,审判场所、国徽、人员服装、多媒体投影的现场使用,让学生置身于真情实感中。学生依据案情分为原告组、被告组和法官组,围绕案例涉及的焦点问题进行讨论。在具体庭审的过程中,要应用到哪些法律法规和哪些具体的法律制度也要心中有数,案例在哪几个地方存在着争议焦点也应当清楚,注重运用证据和法学理论,依法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既巩固了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再次,教师的指导是关键,教师的指导一定要到位,要根据需要对准备阶段、预演阶段、庭审阶段给予充分的指导,要能从程序上实体上提出意见,要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以保证模拟法庭较高的质量。教师如能邀请一些法官、检察官、资深律师等法律工作者,参与到课堂嵌入式教学,对模拟法庭进行点评,将更好地提升学生参与模拟的积极性,产生良好教学效果。
(三)环境保护法案例库在法律诊所教学中的运用
环境保护法案例库为法律诊所教学提供了案例基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法律诊所教育突出自然资源法学特色,充分利用学校优势、法律资源和师生力量,使学生既拥有一般法律实务的能力,又具有环境资源法律实务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咨询及讨论,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运作法律的技能,推进法律教育改革。具有自然资源法理论与实务特长的教师,创造条件引入诊所,为学生拓宽知识领域和具体参与实践工作提供基础。
(四)环境保护法案例库在法学实践基地教学中的运用
由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实践性,环境资源法学特色实践基地教学既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科发展的需要,也能满足社会需要。运用环境保护法案例库在法学社会实践基地教学,应结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科发展的规划和设计,围绕环境资源法制建设、环境资源纠纷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法律需求搭建实践平台。一方面,可以以地质资源、勘探、工程、资源型企事业单位为主,积极开拓实习基地,学生参与或见习企事业单位法律实务过程中结合案例库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带着问题进行实习,寻求解决方案。结合学校资源环境优势学科,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开展社会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基地主要包括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司法机关。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公检法机关和律师事务所以及司法服务单位,接触实际案件、特别是自然资源法案例,参与或见习司法体系运作过程,在解决实际案例涉及问题时参照案例库中相关典型案例的做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环境保护法案例库在法学实验室教学中的运用
在法学实验室教学中,应遵循学生实践认识的一般规律,建立层次递进,目标分明的实验教学体系,最终完成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实验项目为核心的实验教学必须设计项目的具体形式,并加以强制性的实施。完成实验项目的相关实验教材和讲义时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法案例库的作用。例如,涉及国土资源法律纠纷性质;实践中国土资源法律纠纷的现状;国土资源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权限、程序和面临的问题;国土资源类违法现象的归类与原因解析;国土资源法律纠纷解决之法律选择与政策选择等方面的案例,要求实验室与地方法院共建法学教学基地的数量与运行效果,使学生能够在基地审理真实案件,到实验室进行庭审观摩,保障有稳定模拟实验的环境。学生成为实验项目的主角,通过自觉主动的实验过程,运用己知探究未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只起到实验项目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
參考文献:
篇4
李海林教授带着他一贯的严谨治学风格,谦虚地说,他是一位语文教师,对实验教育的理解更多的是源于自己海外学习体验和海外研修观察;然后他递给我们一本书,即他的最新著作《美国中小学课堂观察――一位教育学教授的笔记》,翻看这本书后我们不难发现,中外教育比较的痕迹贯穿了全书,而细致的课堂记录印证了这位校长对影响教学的印象因子几乎所有的关照和思考,自然也包括了对教学实验环境的留意。不仅如此,李海林校长还特别向我们强调了另外三个维度:第一,这是一所全新的国际双语学校。第二,希望专家们能兼顾实验教学在社会教学变革大环境下学校学科发展的小气候营造。第三,要求专家们给出的设计方案能够响应学校的办学规划。
对于第一个维度,我们似乎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国际双语学校并不独此一家,既有的经典案例也不只是一两个。但当我们来到这所位于崇明县的学校时,面对完全英式的校园建筑风格,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这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国际学校,并且是一所12年一贯制的基础教育全学段寄宿制学校。因此,无怪乎李海林校长强调“实验生态系统”了。
李海林校长这里提出的“学校学科发展的小气候”,是建构在社会教学变革大环境下的实验教学新常态,这恰好对应了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和信息化教育装备处正在思考的课题:教育装备如何走出“保障”的思维定势,借力潜在的众多现代教育技术嫁接元素,实现“教育技术改变教育生态”的快速迭代成长需求。
为了响应李海林校长办学规划的要求,我们系统地分析、解读了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发展规划(2015年9月―2018年9月),这份规划开宗明义地确立了新纪元学校在三年内达成的目标是“践行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规划指出: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关键是坚持新视野、高起点、大作为的追求,坚持既立足实际又着眼未来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重在实效的思路。无疑,规划的相关定义和具体目标,包括实现的时间节点,都成了我们为之设计的重要参照。
有一点很明确,新纪元学校对教学实验生态的需求,一定找不到现成(甚或是相近)的一体化方案提供商。我们必须量身定制,站在全新的视角,以教育变革参与者的身份去体悟像李海林校长这样的办学管理者具有超前意识的愿望和期待;我们为通过新纪元方案,可能实现“教育技术改变教育生态”的共同展望而兴奋。
关于实验生态预期的整体定位
就新纪元这所特定学校而言,实验生态的营造可以采取“5+2”的模式。“5”是5个互动维度,分别是国际学校的教室基础实验环境与专用实验环境、学科实验与大学科成长、理科STEAM实验与人文科学实验、教师实验教学沙龙与学生实验创新沙龙,以及创客车间与自然生态实验田。“2”是两个延伸维度,分别是校外实验环境迭代保障和成长梯次孵化系统,以及国际游学访学延伸系统。
①关于国际学校的教室基础实验环境与专用实验环境。李海林教授强调指出,实验环境不是传统的纯粹实验楼风格,而是希望实验楼的布局,一要贴近教学区,二要兼顾动静线的潜在影响,三要与国际部教室做无缝包容。尤其是这第三点,李校长要求国际部教室与实验室能做到最大限度的一致性和一体化。鉴于此,专家组给出的对策是将实验环境分解成多个层面,这样既能保留现有学科教学传统实验的一席之地,又能更多地兼容教学大实验与随时随地的小实验、演绎验证实验与检验探究实验、自主发现实验与课题项目引领实验等多个维度的关照。
②关于学科实验与大学科成长。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确立学科文化这一理念,指导我们的学科发展,有必要从教学文化的视角拓展教学边界,以及与边界相邻的学科文化呼应。这应成为新实验生态不可或缺的有机脉动核心。因此,我们在设计稿中有意识地结合了尽可能多的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之间的交叉分布,不再人为割裂这种只存在于概念的人为分割;并且预留了学科成长沙龙的交流空间,以方便学科教研特别是相近学科的互动和整合。
③关于理科STEAM实验与人文科学实验。这是专家组有意安排的另一个实验教学维度。与学科实验要求不同,它更多地兼容了项目实验和课题实验的学术探究,帮助学生(首先是教师)淡化学科壁垒,在学能兼顾的交集点位上有与之匹配的实验环境和实验导引;尤其是专门辟出了人文实验的概念和方案,就是想帮助学校实现教学产出的学术化追求,实现边际学科融合之后更大范围内的学科渗透;同时,也便于进一步打开实验室的有形之门,让实验室不再是学科的辅助,而是站到前台,成为学科发展的发力点和学教一体化终极目标的孵化器。
④关于教师实验教学沙龙与学生实验创新沙龙。实验教学是一种远未普及的新认知,它与关于实验的教学研究有着本质的提升,它不再着力于现有教科书对实验环节教学手段的描述,而是更直接地切入到教学倚重、教学演绎和教学整体的变革之中,呈现出与传统的陈述性、总结性和概念性知识教学不一样的学教新维度探究。我们期待教师实验教学沙龙能成为学校教研、教科研的根据地,也同样期待学生实验创新沙龙不仅能成为学生社团活动的交流场所,更能成为学生关于学习实践的头脑风暴气场,成为检验学生独立思维(包括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见证者和呵护者,进而成为师生平等互动、共同研讨教学变革试验与成果的策源地。
⑤关于创客车间与自然生态实验田。创客教育现在是一个时尚概念,但在构建实验生态的过程中,如何定位创客教育以一席之地,让专家们颇费心思。首先是创客教育是否能兼容现有的学科属性。专家们给出的建议是,完全可以考虑与已有的通用技术课程形成广义对接,再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纪元学校的特色定位,与包括美术、艺术学科在内的众多学科形成有机互动。针对学校原先提出的工坊一条街的位置,专家们进行了考察。他们考虑到创客教育的动手实践特质,以及学校布局、学校周边环境等客观条件,再加上工坊一条街的地理位置贴近教学区,所以建议工坊定位为以美学为教学核心的拓展后的美术学科基地,大力发展新美术特色,如陶艺等;与此同时,大家也同时把视角锁定在远离教学区和居民区的学校操场远端裙房,利用其建筑外形颇似车库的建筑风格,把通用技术实验室和学生的创客空间安排于此,再配套裙房上端所独有的钟楼设计,一个惟妙惟肖的美式车间式的教学空间将很可能成为这所国际学校的标志性结构体。再辅之以学校专门租用的紧邻农田,一个全生态、全科综合且自然天成的试验模块就呼之欲出了。
⑥关于校外实验环境迭代保障和成长梯次孵化系统。在新纪元学校的特色定位过程中,各种观点轮番亮相,彼此争艳:有观点锁定在新崇明,特别是毗邻的东滩湿地生态;有建议兼顾一江之隔(处于上海大陆与崇明本岛之间)的长兴岛造船基地;有人注意到同样与崇明另一边,也是一江之隔的广大苏北平原(被称之为上海的后花园)。专家们经过走访、了解、调研之后,排出一个优先级顺序:首先,对接长兴造船基地,因为这里汇集的上海最现代化的造船产业,乃至于远洋和航母优势,不仅契合了“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而且与经典的三模活动形成了校内外的实验活动响应;其次,有机地打造出一个符合园区教育特色的学校特定园区教学社会响应基地和生源孵化,乃至于学生、家庭、社会联动基地。
⑦关于国际游学访学延伸系统。这是国际学校最具活力也最能凸显办学品位的地方。专家们同意校方对国际游学的预设,并进一步建议以访学的形式来相对凸显海外交流的学术内涵,提升作为国际学校在办学、教学组织等方面的独到思考和策略实施;还建议学校适时推进与之配套的国际课程引进和国际课程交流工作,在课程实验的硬件环境等方面给予倾斜。而学校地处东滩湿地这一自身优势,又可为学校进一步扩展三模之外的第四个模型特色――航天小卫星奠定最便利的时空优势。同时,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小卫星工程中心相结合的保留项目中的太空观察也奠定了最前沿的专业保证。在此基础上,再有序发展与之相关的特色课程,以便国际视野下的外延和内化同步成长。
关于实验生态设计必须兼顾的干预指征
要想让一所新建的民办学校,能够在上海全市现有的150所民办学校中站稳脚跟,就要建起一个经得起时代和实践考验的实验环境,并且同步思考软硬件匹配的课程生态。《规划》指出:学校需要突破以应试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束缚,在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点上做实、做强、做亮。满足一部分家长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是其基本取向,“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是其行动纲领,学生多元评价标准的落实是其操作点。从“为每位学生的成长提供可能性”的立场出发,着眼于学校培养目标,设置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适应性强、新鲜活泼的课程体系。李海林校长特别说明,“适应学生”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发展方向都是不一样的,学校要按学生的发展可能性来教育学生,不能用统一的模子来教育;另一方面是指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可塑性,学校永远不要“看死”学生。一所学校好不好、质量高不高,其实质就是是否能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
设计实验生态,必须兼顾的干预指征至少包括了以下视角:
①国际视野引领。设计国际学校的实验环境,不仅事关技术,还包括与之相匹配的内涵、外延的总和,甚至还要兼顾日后加入国际教育组织、参与国际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课程和其他教育资源的接口适应,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批判思维等特色课程的项目响应。其最终目的是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的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②数字化媒介支撑。这在大实验的框架内,囊括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四个方面。其最终目的是创建以数字化教育教学平台为主体、以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新型“教―学”方式为重点、以培养21世纪学习能力为宗旨的开放性学校实验格局。
③实验生态和谐。这包括实验的生态化环境调试、生活主题课程体系支撑、灵活又不失规范的管理机制、学生主体性价值发挥等四大板块。其最终目的是构建以人与自然相适应、学校与社会互动为特征的学校实验文化体系。
④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这包括以运用为核心,精心打造信息技术环境,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阅、课外辅导、考试与评价等)、学生行为规范、德育活动、教师专业发展、家校结合等方面。在课程建设、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建立全国的典范,形成全国性经验。
⑤以课程发展为要义。这包括“以课程建设见长”(建设个性化的课程体系、高质量的课程开发、规范的课程实施和强大的课程资源库为基本载体)和“以课程体系取胜”(一是指学校课程与学校培养目标的关系,它回答了学校为什么需要这些课程的问题;二是指学校所有课程的结构,即课程与课程的关系,它回答了学校是如何将这些课程组织在一起的问题;三是指每门课程内部的构成要素,它回答了课程有什么内容的问题)。
⑥STEAM课程特色倾斜。这包括以工程教育为核心,以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STEM)课程为主体,全面推进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成立学校工程教育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设计素养和动手能力;以作品为导向,围绕工程设计和工程制作开展工程教育;力争成为上海市中小学中系统、正规、富有成效的工程教育实验学校,并建成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与数学(STEAM)课程体系。
⑦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入出口预留。这包括思考实验课程运作中低结构与高结构的兼顾,引进课程的消化与再开发施力点,课程教研与课程成长的实验保障,课程间内部衔接与评价指标系统的综合协调,软性(隐性)指标透过实验所呈现出来的过程性观察考量,大数据支撑下对学生个性、特质等方面的趋势性预判,以及事关潜质发展的师生情绪化管理在实验体系中的导入和预防。
⑧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其基本特征是以教学为主线、以研究为有效教学的支持、以培训为有效研究的支持。其核心是对教学做专业化的提升。为了保证这种专业提升的有效性,需要教师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并在研究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利用专业化的培训克服困难。这种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保证了教学作为教师本分的基本规定性,使研究工作和培训工作有了实际的需要和准确的指向。
⑨安全保障的三级维护。这既是实验生态中必须强调的维度,又是必须严格执行的刚性指标保障。它包括了操作规范强制、管理规范强制、意外伤害预防备案等,也把在实验设计、实验组合过程中的种种可能做出了充分的预估和防范,同时还包括了对有机实验材质,特别是动物性材质的实验后有尊严的处置流程。考虑到学校的实验环境有不少与教学区,甚至是教室直接兼容和互通互用,所以有些方面要提升,如化学实验室要通风、通气,废水、废液的无害化、无味化处理等。
⑩成长全过程监控。专家们建议,联动心理咨询、医务保健、运动处方、身心监控等环节率先导入,这对12年一贯制学校尤为重要(事实上,这在不少海外教育中,几乎成为标配)。建议学校能最大限度地放大实验生态资源,为集团所辖的所有学校共享。
提前与国际青少年活动(尤其是能力检验类的)和赛事的评估平台对接。努力在设计校本课程的同时,兼顾课程出口的对接,使课程效益最大化。
鼓励和保护师生在开发课程、自制教具等方面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之最直接的响应就是采购实验教具与自制实验教具互为补充,以及与之配套的激励措施和保护。
探索实验管理模式的改良。鼓励学科教师兼管实验室,把专职的实验管理员人数减少到最低水平,且明确工作边界。强化实验器材的安全系数保障,不使用过期的、不符合标准的实验器材。
关于新纪元学校的实验生态方案框架
按照学校规划,预计到2018年9月,递次实现学校设施功能到位并投入运行。因此,专家组给出的学校实验特色发展目标响应有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鉴于学校目前尚处于基建施工的现实状态,专家组确认优先国家课程规定实验项目的上马,优先学校小学科拓展实验方案的落地,优先学生自主动手创新空间的部署,优先学校农庄等需要长期培育的个性基地依季节开垦。视学校建筑工程进度,先行启动数字化实验项目的优化、数字化实验方案的遴选、数字化实验师资的储备和培训;待论证跨学科的数字化实验布局后,再推进相关实验空间建设。
篇5
2安全问题
2.1操作中的问题(1)违反无菌操作原则,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造成加药、更换液体、穿刺等过程中污染,而发生医源性感染。(2)静脉输液微粒的存在:①溶解药物时,橡皮塞表面的微粒、穿刺而产生的橡皮屑、砂轮割据安瓿时产生的微粒进入药液。②配药时有药品结晶未溶颗粒,中成药针剂与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
2.2药物配伍问题: 当应用一种药物疗效不佳时,就需要选择其他的药物进行合理的配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配伍都是合理的,有些配伍使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弱,导致治疗失败;有些配伍使不良反应或毒性增强,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2.3输液反应: (1)发热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输入液体消毒、保管不善变质。(2)循环负荷过重:由于滴速过快,在短期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3)静脉炎: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塑料管时间过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感染。(4)空气栓塞:由于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均有发生气栓的危险。
2.4操作人员专业知识不够: 穿刺失败,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不熟,不了解药物相关知识及患者的病情,都可能会造成不良反应,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
2.5操作人员职业素质问题 没有认真执行查对制度,错误执行医嘱,配置或更换药液时张冠李戴而使患者用lunwen. 1KEJI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错液体,出现不良后果,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危害。
2.6巡视及健康教育不到位 输液后没有按时巡视,未及时发现患者异常不良现象,引起不良后果;健康教育不到位,引起患者误解。
3护理对策
3.1重视输液管理:护理部及护士长要加强输液中的宏观质量管理,制定输液过程比较细化的标准和管理要求十分必要。如杜绝特殊药物之间的串连、输液药物应现配现用,在护理质量考核上不能仅仅满足于输液是否完成,更重要的是检查输液全程是否安全,输液量的安排,药物配制是否合理、无菌,对违规操作者可采取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手段。同时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广大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内容,使护理人员了解自己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潜在性法律问题,在护理工作中自觉遵纪守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2切实做好输液全程的健康教育:科内设立专职健康教育员,协同专业护士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静脉输液所用药品的性质、不良作用、输液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如实告诉患者。如短期内快速输液可使肺毛细血管压力急剧升高导致肺水肿的发生,液体外渗可造成患者局部的损伤,尤其是化疗药物、氯化钾等刺激性大的药物,使患者及陪护了解输液中的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更好地配合完成治疗。可采取口头宣教与书面宣教相结合,随机宣传与示范宣教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杜绝患者自行调节输液滴速的现象发生。
3.3加强护理人员教育及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3.3.1强化护理风险意识,牢固树立护理安全观念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及医院制定的各项制度、流程和职责规范,强化法制观念,依法从事护理工作。严格遵守各项制度流程,认真落实岗位职责,强化慎独精神,明确护理对象的特殊性,护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
3.3.2专业知识及技术培训 护士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是保证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无菌操作制度,定期对护士进行静脉输液知识及技能考核,特别是新职工及规范化培训的护士强化培训、监督管理,规范操作流程,熟练掌握静脉输液操作及并发症,开展 静脉 穿刺技术比赛,输液反应应急预案的实战演练,锻炼护士应急能力。在病房每次操作实行2种以上核对方式,专人专框放置药物,避免差错的发生。合理安排输液顺序,特殊药物现配现用。加强药物知识培训,熟悉科室常用药物的作用、使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等,定期考核,高风险药物应用时应使用标识牌,方便护士重点巡视.发现存在及潜在的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确保护理质量。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合理、药物性质 调节输液速度,及时巡视,对于贵重药物要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避免浪费药液,引起 患者的不满意。及时发现输液并发症,汇报医生,及时处理,做好解释工作,并做好相应 的护理记录,跟踪观察效果。
3.4认真做好健康宣教:门诊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长,不失时机的与患者沟通、解释,极大的拉近了护患距离,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了不必要的护患纠纷,如:在皮试时与患者交谈,能明确病情、药物史,有了评估资料,给患者恰当的健康指导;巡视时,说明滴速过快的危害,教育其遵医嘱的重要性避免其意lunwen. 1KEJI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外;指导高血压老年人起居注意事项,避免拔针后猛然起床活动引起摔倒意外;指导高热患儿家属,如何看待和认识发热,怎样进行物理降温,以免引起高热惊厥;使用左氧氟沙星、氨茶碱等药物,观察其滴速与局部反应,及时发现静脉炎、休克等,避免引起并发症;使用头孢类,尤其是头孢哌酮、头孢噻肟等,嘱其近期禁忌酒类,以免引起低血压休克;拔针后嘱其按压针眼时间;观察到病情不适者,与首诊医生联系,打消其输完液就完事的观念,避免病情变化,影响抢救治疗,发生意外。
总之,能够教育并督促护士有效的进行健康指导,有问必答,有疑必问,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患者输液的安全与护理质量的提高,将健康宣教落实在实处。
参考文献
篇6
二、着力强化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治安防范能力和水平
通河县公安局紧紧围绕“人、事、物、地、网络、组织”等基本要素,整合、拓展人防、物防、技防资源,将治安防控触角延伸至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新增专职治安协管员62名,使协警队伍总人数达到了233人,基本达到了与正式警1:1的配置。组建了200人的专职保安员队伍、建立了300人的专职治安联防员队伍和1000台的治安联防出租车队伍,整合、充实了有效的人防力量。全力推进“天网”工程一期建设,普及城乡技防措施,新建公共视频监控点278个,社会监控点1400个,建立了县局指挥中心监控平台。和城管、交警、城镇三个派出所的6个分监控平台,在城镇设立安全诱导大屏幕3块,出城卡口和县际卡口安装电子抓拍系统共计8套,城镇居民小区安装智能抓拍系统5套。全面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人防、物防、技防并用,治安防控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进一步稳定了全县的治安局势。
三、着力构建“大巡控”布局,迅速提升防控能力
通河县公安局按照三级预警巡控模式的实际需要,对城镇巡控布局进行重新规划,制作了网格巡控示意图,以城镇6个社区和7个城乡结合的村(屯)为巡区,以镇内4条主要街道为主线,以34个重点单位和要害部位为必到点,以12个重点地段为徒步巡段,车巡、步巡、定点巡相结合,构成了点、线、面相呼应,巡控线路纵横交错,无缝隙链接的网格化大巡控体系。进一步推进“天眼”工程,县城4个治安卡点安装了电子抓拍系统,县城136个公共点安装高清夜视摄像头239部,并与指挥中心联网,以及镇内3个派出所联网。小区和村屯安装电子监控探头1567个,安装声控灯23467盏,安装远红外无线报警器5267台,基本形成了全方位覆盖的技防网络。
四、着力强化规范执法,全面提升执法能力水平
通河县公安局今年新建、改建执法场所8个,11月底前,全局所有单位执法场所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严格规范执法环节、流程和操作规程,执法办案全面实行网上录入、网上传阅、网上审批、网上监督,累计录入执法案件608件,其中刑事案件162件,行政案件446件,严把了案件质量关。为一线执法单位配备执法记录仪140套,达到了一线执法民警每人一部执法记录仪。该局利用各单位执法场所的监控设施,对各单位的执法行为实行全程监控,从源头上保证了公正、公平执法。
篇7
首先,危害识别和风险控制是HSE管理核心所在,是进行HSE管理的一个基础。而对于船级社而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危害来源包括验船师在现场检验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问题、管理层、审图验船师和规范科研人员所在的办公场地所提供的工作环境的安全和环保问题,同时还有外包合同中发生的一些问题。
借鉴于一些国外先进船级社的管理模式,危害的识别可以针对不同的工作种类和场地分别通过风险矩阵进行排序,例如:在现场检验工作中可以根据发生概率和后果的乘积筛选出高空作业、封闭处所检验、狭窄空间检验、辐射场所、空中坠落、机械伤害、触电/高压、火灾爆炸事故、有害有毒化学品泄漏等的风险等级,制定出防控措施以及应急反应计划,如检验人员职业安全和健康指南、劳动保护用品及检验设备配备的规定以及应急预案等文件以降低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鉴于现场验船师的工作场所与船厂、产品制造商、承包方等单位密切相关,同时也要求他们遵守各单位的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和配合各单位组织的消防等安全演练,熟悉各类船舶及海上设施的逃生路线,确保自身的健康和安全。同样的,在办公室工作的其他人员也应熟悉办公大楼的结构,定期在指定的负责火灾事故疏导的专人负责下进行有序的撤离演习。
第二,船级社应做好风险评估的动态管理工作,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采用风险矩阵方法对船级社日常运行和工作所涉及的危害进行识别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不是在体系建立之初进行一次就可以一劳永逸的事,而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定期对以往的管理进行总结,确定风险削减措施和评价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找出优势和不足,对国外船级社和同行工作中曾经发生的一些健康安全事故开展调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新的具体的预防危险和控制风险的措施,编制出风险评估报告,同时按照HSE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结合船级社各部门制定的HSE实施程序,定期或在新的情况发生时严格进行HSE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必要的管理评审,完善体系、找出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随着造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特别是绿色造船技术的倡导和发展,船级社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不仅要求不断地制定出环保的新法规,新规范,而且也对检验人员提出了新的考验,科学地识别出与船级社的验船师以及员工的业务活动相关的危害、影响和隐患,或者每隔一段时间就应该重新进行一次风险评估,为进行现场检验工作的验船师提供必要的检测设备和防护措施,减低工伤风险,为一线检验人员提供健康和安全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第三,船级社应加强员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风险安全意识和环保自律性,针对验船师和各类检验人员经常外出工作活动的特点,对新进员工进行安全和环保培训,杜绝酒驾、疲劳驾驶等违规的行为,自觉地遵守国家相关的安全法规和船级社自身编制的交通安全规定以及各项劳动纪律,提高员工自身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把安全和环保的理念带到平时的检验工作中,在社会上维护船级社的声誉。同时,在实施船舶、海上设施及各类产品等规范的编制、审图和现场检验工作中,应充分注意其安全性和环保性,尤其是涉及大气污染物、污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噪声控制、有害有毒材料、物质的使用、原材料和产品的环境因素、能源和资源的使用以及各类对生态造成破坏的环境因素的方面,利用自身科研力量的优势,积极牵头组织设计单位、船厂、产品供应商等单位进行专题研究,编写各类绿色船舶与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验证方面的规范和指南,认真按照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各类安全公约和防污公约要求以及船级社的法规和规范规定,严格把关,不仅应为业主、船厂和产品厂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和指导,而且还应对维护和改善安全作业的条件和环境负责,为在造船行业中倡导绿色船舶的建造发挥作用。
例如:在对位于渤海湾海域的旅大油田的海上石油生产储油平台(PSP)设施进行设计审查时,船级社发现鉴于渤海湾冬季寒冷、风力大的气候特性,为了保障操作人员的舒适性,有业主建议在作业平台上安装挡风墙,但同时又必须考虑到生产的安全性,尤其不能对平台设施的本质安全性和通风造成任何影响,在与业主、设计单位、建造厂等各方的研究和协调下,船级社积极参与了结构安全风险评估与对可燃气体发生泄漏具体扩散情况的模拟分析和论证,最后通过加装可燃气体泄漏探头以测量扩散浓度、在爆炸可能性高的设备区域减少挡风墙面积保证能量释放等方法确保整个平台的安全生产,弥补了国内外的一项空白。
再如,某船厂在对钢材表面进行喷涂作业中,外包操作工人没有佩带适当的防护面罩或任何防护设备,现场验船师发现后有必要及时地与相关的安全生产部门沟通并提出停工整改,要求其严格按照劳动保护手册,配备好防护用品后再进行工作。这种检验过程中保持对工作环境和他人健康负责的态度能充分体现一个船级社的附加增值作用,是值得提倡的。
第四,办公场地的布置也应注意到安全和环保的问题,应建立办公场所安全管理制度,编制各类事件发生的应急预案,尤其要针对办公场所的消防、环保、计算机房安全等,并组织实施,一些租用的办公室还应与物业服务单位签订合同,定期对安全管理的内容进行监督管理。如在大楼的各个楼层设置灭火设备,定期检查其使用期限,及时更换,各楼层过道中应张贴应急疏散路线示意图,各办公室张贴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在专门的地方设置一些必备的常用药物以及急救用品,办公室地板应保持平整、严禁办公场所走道和橱柜上堆放大型杂物和乱拉电线等不安全因素、所有办公家具和用品的布置都要尽量做到合理安全,对于玻璃结构构件和悬吊的电灯等进行定期检查,以不妨碍人员正常工作和把对员工健康的伤害降低到最低作为首要考虑目的。为办公室人员准备干湿两种废物箱,做好纸张的回收工作;为吸烟人员设立具有良好通风的吸烟室,为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创造条件。除此之外,要求全体员工节约用水、用电、用纸。比如,可以统一要求每台电脑设置双面打印(特殊用途的证书文件除外),午休期间关灯,指派专人统计每月水、电、办公用纸及其他物品的消耗量,设定年度节能计划,量化节约指标,把节能减排落实到日常的管理中。
篇8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起病缓慢、病情反复发作,容易造成社会功能衰退和精神残疾的重性精神障碍。虽然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确定,但仍然有很多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缺陷。所以,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疗效评估不仅包括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控制,也包括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1]。本研究探讨低剂量氨磺必利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门诊患者60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3版(CCMD-3)》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首次发病,年龄19~60岁,既往未用过抗精神病药;经急性期治疗达临床有效标准即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3]总分减分率≥50%或PANSS评分≤60分,性别不限,女性除妊娠、哺乳期妇女;无重大内外科疾病,如癫痫、心肝肾脏疾病等;无酒精、药物依赖。所有入组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氨磺必利组和利培酮组,氨磺必利组,入组30例,完成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26.67±5.46)岁,平均病程(4.2±1.32)年,利培酮平均剂量(3.8±0.67) mg/d;利培酮组,入组30例,完成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26.00±5.25)岁,平均病程(3.97±1.50)年,利培酮平均剂量(3.8±0.78) mg/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利培酮剂量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利培酮组单用利培酮治疗,维持利培酮治疗剂量3~5 mg/d。氨磺必利组在利培酮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氨磺必利片0.2 g/d,每日晨口服1次。两组均完成8周治疗。研究期间不能同时服用其他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和心境稳定剂等。
1.3 评定指标
入组时及治疗8周末采用PANSS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患者的社会功能,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治疗8周末PANSS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PAN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末两组PAN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2.2 两组治疗前、治疗8周末SDSS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SD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末氨磺必利组职业和工作、家庭外社会活动、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责任心和计划性评分及总分低于利培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治疗前、治疗8周末TESS评分的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较轻,均无因不良反应而脱落病例,治疗前、治疗8周末两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说明低剂量氨磺必利并不加重利培酮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阴性症状被认为是影响社会功能的最重要因素[4],认为积极治疗患者的阴性症状,对减轻患者社会功能缺陷,促进其社会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研究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与额前叶DA活性下降及5-羟色胺(5-HT)机制有关[5]。氨磺必利为苯甲酰胺类抗精神病药,是一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6],对多巴胺D3和D2具有选择性拮抗作用,其具有“双重多巴胺阻断受体”作用,即在较低剂量100~300 mg/d时以阻断突触前D2/D3突触前自身受体为主,消除突触前抑制,致多巴胺进入间隙增加,前额皮质多巴胺功能就相应增加,而这被认为与原发性阴性症状的改善有关[7]。本研究结果显示,氨磺必利组治疗8周末较治疗前PANSS评分明显下降(P
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8周的研究时间较短,期望有更多的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 Andersen M,Dahlstrand C,Hoye K,et al.Double-blind trial of the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in the gastronintestinal therapeutic system,doxazosin standard,and placebo in patients with bengin prostatic hyperplasia[J].Eur Urol,2000, 38(4):400-409.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3] 司天梅,杨建中,舒良,等.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45-47.
[4] Milev P,Ho BC,Arndt S,et al.Preditive values of neurocognition and negative symptoms on functional outcome in schizophrenia:a longitudinal first-episode study with 7-year follow-up[J].Am J Psychiatry,2005,162(3):495-506.
[5] Friedman JZ,Temporini H,Dis KL.Pharmlologic strateies for augmenting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schizophrenia[J].Biol Psychiatry,1999,459(1):1-16.
[6] 陈妍,陈美娟.氨磺必利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1,11(1):83-85.
[7] Gurize O,Ekinci AE,Orsel S,et al.Amisulpride-inducedtardive dystonia:a case report[J].Prog Neuropsychos-pharmacol Boil Psychiatry,2010,34(2):412.
[8] 吕伟,李美花,刘林晶.小剂量氨磺必利联合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9):1290-1292.
[9] 胡君,卢玲.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3):33-35.
篇9
第一章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不再仅仅追求物质的满足,对于精神层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环境的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设计,进而装扮生产与生活空间,达到美化生活环境,展现生活品味的作用,使冰冷的建筑与房屋有了色彩与温度。
本文通过选取TRIZ相关的理论哲学与设计原理,结合环境设计中的典型案例,研究不同环境设计中所运用的不同方法与原理,寻找TRIZ理论对于环境设计的帮助与支持,使环境设计的方法与创造更有理可循。
第二章环境设计概念体系与TRIZ理论
1、环境设计概念
环境设计是针对建筑室内外的空间,利用艺术的处理形式,以施工技术为支撑,进行设计改造与创造的实用类艺术学科。环境设计利用对空间的整理与组织、空间界面的艺术处理,其中包括空间围合立面,墙体、柱体、门窗等,运用软装配饰,自然与人工照明、造型、具有一定符号特点的设计形式语言,搭配植物、水体以及相统一的功能性设施,使人们生存与居住环境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展现出特定的氛围与风格,以满足人们的功能使用与视觉审美上的需求。
2、TRIZ理论
在现代,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首先,无论设计对象的复杂程度与否,其中均有一定的规律与模式。其次,设计创造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通过设计与创造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而解决所遇到的矛盾、冲突等问题也成为了这一进化过程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章TRIZ理论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在本文中,本文选择适用于环境设计学科的部分原理进行归纳与整理,并针对不同的原理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更好地揭示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
1.分割原则
该原则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首先,将物体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并使物体成为可拆卸的,并增加物体的分割程度。在环境设计中,常常用到这种设计方法来进行空间的围合于分割,使空间的使用功能不再单一,为空间增加合理的功能属性,丰富空间变化,达到方便使用的效果。例如在办公空间会议室设计时,为了节省空间,常常将大小不等两个会议空间串联布置,中间使用可移动或可拆卸式隔断进行空间的分离。在平时,两个会议室可以分开单独使用,在遇到参会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会议室隔断各移动至墙体两侧,形成一个较大面积的会议空间,使空间使用较为便捷。
2.不对称原则
TRIZ理论的主要表现在将物体的对称形势转换成为不对称的形式,如果物体本身具有一定的不对称性,那需要加强其不对称的程度。这类的实例在环境设计中有较好的体现,为了增强设计对象的形式感,设计师在设计师常常尝试采用不对称的设计语言表现设计理念,阐述设计概念。利用不对称的设计原则,使设计相对活泼生动,具有变化性,设计语言更加丰富。1996年竣工的跳舞的房子是由著名设计师法兰克・盖里设计的。该建筑在设计舍弃了传统建筑正方的特点,而是将其中一柱形建筑进行了扭曲,采用了不对称的设计语言,与相邻的柱形建筑形成对比.
3.复制原则
在环境设计中,复制原则也应用到了大大小小的设计中,之中包括利用相同或相似物体进行排列组合形成的设计形式,也有抽象设计符号进行符号的放大缩小,再进行复制排列,以及变换复制品材质,但保持复制品基本符号元素与语言的设计案例。大到建筑的设计,小到一个杯子纹样的设计,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通过元素的转变,复制形成的设计。Thomas?heatherwick在中国世博会设计的英国馆,整个建筑由六万多根“触须”围成,每根触须两端有一些LED发光点,在系统控制下可展现不同的图案与不同效果,整个空间通过大量柱形元素的复制,形成具有特色的建筑。
4.改变颜色原则
在设计时可尝试改变物体或外部介质的颜色、透明度,在观察较为模糊的事物时,可利用染色剂,若已采用,可添加荧光粉。在设计中,为使空间更加丰富,活跃空间氛围,设计师常常会采用改变物体颜色的方法来丰富空间层次。
根据不同空间属性、使用习惯与要求,设计师会选用不同颜色来丰富场景变化,在统一的色彩中寻求变化。在仪式性场所,如教堂等,利用彩色玻璃,营造神圣的意境。除此之外,不用的空间属性选用的色彩倾向也会发生相应改变,幼儿园在设计时常常才有较为活泼、鲜亮的色彩,医院以白色与绿色为主,偶尔点缀黄色、橙色来帮助打破冰冷的空间氛围。
5.一致原则
同指定物体相互作用的物体应当用同一(或性质相近的)材料制成。环境设计中一致原则也是较为常见的设计方法。为保证空间展现更加协调有序,避免杂乱无章的空间效果,在进行整体设计与规划时,尽量保证空间材质的一致性与统一性或相似性,通过合理的材质选择,可以帮助协调空间氛围。
第四章结论
本文针对环境设计中的相关设计方法与应用问题,解释了相关理论的核心概念与理论支持,应用TRIZ理论的相关工具结合环境设计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与总结。在环境设计中,可运用分割与拆出等原理将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在进行创造与设计的过程中,利用元素与物体的复制变形与排列,材质的替换与重组,介质一致等设计方法,得到更有价值的设计成果。应用证明TRIZ理论能够解决环境设计中的矛盾与冲突问题,可有效提高环境设计的质量。当然TRIZ理论对于环境设计的帮助也不仅仅只有本文所阐述的这些。
参考文献
篇10
环境设计是一门手脑并用的艺术,长期的手脑并用为大脑提供了充足的氧气,使高校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并有充足的环境设计激情。同时,环境设计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高校学生能够真正的享受到空间视觉带来感官上的冲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调动,使学生能够更善于发现生活环境的美好。
(二)使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环境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环境设计是作为一门艺术存在的,它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因此,其具有较宽的知识涵盖面,这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环境设计教学主要内容包括以美术为框架的比例、造型、空间、体量、尺度、光色和质地等,对学生的审美观进行确立,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美、感知美和表达美的能力。同时,符合社会环境设计专业人才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审美能力、沟通能力和思维能力。环境设计教学对人文内涵进行了强调,挖掘了学生的设计潜力,使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二、现阶段高校环境设计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分析
(一)高校招生生源基础参差不齐,综合差异明显
普通高中毕业生是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主要来源,其中少数高中毕业生还参加了美术加试,但是仅仅是在高考前对其进行了比较粗略的学习;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对美术学科的热爱,使得美术基础课与绘画功底水平都比较优异,这就为日后的环境设计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多数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成绩不是很理想,由于艺术专业其文化课的分数要求较低,所以报考了环境设计专业,并没有经过正规的美术教育指导,导致学生入学后,其环境设计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审美能力以及感悟能力较差。由此可见,在这种参差不齐的生源下,使得环境设计教学成果不是很理想。
(二)在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占据了较大的空间
现阶段的高校学生要修满学分方能毕业,这就阻碍了环境设计教育的发展。而基础文科课知识比较繁重,也就占据了学生绝大多数的学习和课余时间,而真正学习专业的课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此外,环境设计学科更注重于实际应用,但是目前的环境设计教育现状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薄弱,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三、高校环境设计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多媒体现代科技技术来辅助环境设计教学
环境设计专业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实际案例比理论知识讲解的内容更多。对于一些比较优秀案例所传达的讯息和知识是要运用多媒体现代科技技术来传递给高校学生的,通常是采用视频或者实际图片的方式来展示教学案例。教师通过良好的教学案例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环境设计知识和内容。
(二)高校要营造良好的环境设计教学环境
学生的高效率学习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知识的学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轰动以及良好的学习气氛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自然而然的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环境设计知识。学校可以举办寝室设计大赛、美化校园环境设计竞赛等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环境设计活动中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环境设计实践中去。高校应该对教育观念进行准确定位,同时把人才培养作为终极目标。另一方面设计师要具备更丰富的文化修养,在进行环境设计时,一定要融入当地的人文思想观念、经济发展情况、民族化的特点、市民思想演变过程以及历史背景等元素,使精神思想以物质形态的方式表示出来。同时,高校教师在建设课程体系时要注重民族化观念的强调,以人文地理学和社会学等课程叠加到环境设计的基础课中。
篇11
环境艺术;实践教学;整合;创新
环境设计专业系列课程作为贯穿整个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囊括了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景观园林艺术设计及装饰文化、雕塑等多个领域,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设计课程。当前,我国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存在实践育人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文章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对课程教学中实践育人手段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西方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方法与经验
西方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可以追溯到德国包豪斯学校,这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它不仅创立了基础课,还强调让学生进入工厂,学生的作业和企业项目密切结合,团结了一批卓有建树的艺术家与设计家介入设计教学,将设计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当代的西方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主导理念依然是包豪斯的教学体系与实践模式,但各国都在本土文化与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着最为适宜的教学模式改革。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欧洲现代设计艺术教学非常强调项目教学,即由导师带领学生在项目中完成各门专业的学习。项目包括虚拟项目或与企业合作的实际项目,与企业结合着重于对项目的研究,而不是具体的设计作品。在欧洲的大部分院校,学生在项目课题上所用的时间约为50%,而在课题相关课程上所用的时间只有20%~30%,剩下的时间用作选修课。如,丹麦奥尔堡大学要求学生参加实践课题工作,纵向上贯穿了大学教学的全过程,横向上有课题贯穿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真正做到按课题组织教学。同时,充分利用工作室环境,将公司项目制作过程和具体细节按实战要求在课堂上表现,将理论与实践、学校与公司结合起来,聘用一些有经验的设计师到工作室兼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前体验公司管理制度下的工作内容与环境,增加实战经验,也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与今后的发展做出正确、客观的认知。积极地研究和吸取西方艺术设计院校的教学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先进经验,有助于我国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中实践方法的创新与改革,有助于培养特色的综合型创新设计人才。
二、我国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方法与现状
目前,国内设有环境设计专业的一流院校,如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丰富的实践育人手段。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构造节点模拟训练,学生将设计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材料、工艺构造亲手制作出来。这种将工地搬进教室进行现场教学的方法可操作性强,可以为学生提供现场模拟与体验环节,能有效加深学生对这些材料、工艺知识难点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清华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在设计课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在照明实验室中进行灯光模拟。学生根据所上课程要求模拟现实照明,如模拟办公空间照明、居室照明等。这种与课堂教学结合的实践手段,使学生在了解灯具的同时能够进行创意性的照明设计,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中央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在设计课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随时参观学院的材料与构造展厅,了解材料的应用范围、构造方式、产地、价格以及完工后的图例,使学生在发挥创造性的同时结合现实进行设计,避免了设计课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问题。目前,根据国内各大高校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与案例,我们能够进行比较全面地理解和分析,但部分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仍然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规律化、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弱、适应性差,缺乏创新能力与文化修养,难以运用课堂所学的专业理论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等等。我国环境设计专业仍是一门新型学科,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案例与经验,一方面结合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研究出一套完整的体现自身教学特色与学科发展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1.实验方法的导入为了改变以往只有实验课教学在工作室中进行的状况,可以在环境设计课堂教学中融入实验方法,利用艺术学院模型室、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利用学院构造模型室,在课堂教学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建筑构造及节点,通过对材料的分割、组合、安装,使学生掌握施工工艺;并让学生制作等比空间模型,研究空间组织关系,摆脱课堂教学中单纯依靠计算机模拟的状况,使学生切实体会从图纸到实物的整个过程;提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具有自身办学特色、具有前瞻性与可实现性的环境设计模型室建设方案,以适应环境设计系列课程实践育人手段的改进。第二,提出环境设计实验室建设方案。在实验室中进行模拟实践教学的交互式教学,即运用计算机技术营造虚拟现实场景,再现实践环境的搭建过程。如,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为例,这门专业课以往的教学方法理论性较强,手法单一,三维想象空间难以理解,使学生对施工现场、建筑物结构和施工过程了解不足。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模式,将虚拟建筑建造过程实验教学软件运用到实验室中,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身临其境,可以感知各种建筑物实际的施工过程。学生还必须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虚拟现实的实践环境中进行构思和设计,以全新的交互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实验室虚拟现实的计算机教学具有使用方便、成本低、易于操作和拓展、更为高效和便捷的优势。虚拟建筑建造实验教学模式包括四大模块:基础知识概念、全景漫游、虚拟建造过程实验和创新设计。这是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的全新模式,不仅可以代替部分传统教学,而且能够解决艺术设计中的实践教学问题,起到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资源的作用。第三,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突破传统的多学科、全方位智能交互式实验室教学模式。由于当今的艺术设计与新科技、新材料不断创新,多领域、多学科结合也日益紧密,进而产生集多领域教学、学术研讨、互动教学、作品展示于一体的智能化教学系统,它结合了设计专业各个领域交叉、融合而产生的新领域。该项目利用屏幕融合式的多点触摸主屏和副屏的模式,它拥有一定的数据库支撑,包含了与之相关的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平台,可真实地模拟景观、建筑、室内外等场景,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动态演示,针对专业定位和社会就业的需求,提供综合性的创新实验平台,推动单一的课堂教学理念、方法、手段逐渐向互动式的实验教学过渡。
2.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创新第一,教学内容的创新。整合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领域包含的基础学科,确立“跨界融合,皆善为用”的教学理念,将整体实践课程分为基础教学、综合设计、创新研究三大板块。在基础教学平台上构建“能力素养一体化”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成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既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又提高了他们的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根据国际市场及产业链的发展需求增设新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其处于革故鼎新的动态发展平衡中。第二,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首先,强调多人授课,多课程、多元化教学,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乃至企业资深专业人员合作授课,推进项目化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理解,使其更多地了解设计施工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其次,通过校企合作,在学校创办实践基地,聘请知名设计师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这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铺平了学生与企业、市场接轨的道路,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最后,以科研活动带动人才培养,吸引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进入教师工作室,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合理融入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并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
3.教学方法的规范与创新案例教学是环境设计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实践育人手段。建立规范的案例教学体系,及时更新教学案例,对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获得前沿的信息资源是十分必要的。首先,结合环境设计系列课程,建成规范的环境设计系列课程案例教学体系,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研究发现设计方法。其次,与国内顶尖的建筑设计公司、室内设计公司密切联系,获得国内前沿的设计案例,用于环境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最后,建成世界经典环境设计案例库,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完整性,包括背景资料、图纸资料、设计评价等。
4.考核方法的创新更新考核方法是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方面。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突出“重过程、重平时表现、重能力培养、重思维创新”的指导思想,制订详细的进度考核内容。环境设计系列课程是整个环境设计教学体系的主体,主要讲授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中各类空间的设计方法,与工程实践密切联系。由于新型材料与构造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构造内容也较为复杂,再加上课堂讲授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手段,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四、结语
文章在调查、研究国内外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方式,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其将来在社会中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艺术教育,2011(1).
[2]郑家茂,熊宏齐.开放•创新——实验教学新模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12
环境设计;拆分;整合;多知识模块;设计教学
一、多重效益并重:基于环境设计专业内涵拓展下的环境设计教育
环境设计包含室外环境设计与室内环境设计两个方面,是一个以环境和人为研究对象,以环境真实情况与人的需求的详细数据为设计的基本要素,旨在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专业。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多为美术特长生,往往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部分学生在设计中查阅众多成品案例,模仿或套用设计任务相关案例的设计手法和元素,而对场地特征、场地的条件限制、场所精神的科学分析投入精力较少,也因此导致了设计方案与实际脱离的结果。尤其在环境设计专业内涵拓展的今天,判断设计作品的好坏不再局限于美学效果一个方面,设计作品是美学、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并重的综合结果,所以设计方案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与真实的数据基础之上。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设计过程拆分为多个阶段,每一阶段对应一个知识模块,设计完全建立在对场地的解读之上,先分再整,以求获得最优设计方案。
二、拆分与整合:环境设计专业设计课程教学框架
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设计课程,可依据设计过程将教学框架拆分为环境认知、设计资料解读、概念构思、空间功能组织与建构、方案表达五个阶段。教师通过细分环境设计的过程,让学生模拟真实的设计过程,从接受一个设计任务开始,经历现场踏勘、基地分析、环境认知、行为观察、功能解析、流线组织、创意构想、空间建构、形体塑造、构件组合、细部推敲、综合表达等一系列设计环节,从而实现学生构思和表现技能的综合应用训练。
1.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是对环境的客观条件、尺寸、尺度、行为影响和审美的一种经验积累过程,其包含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两方面。感性认知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以现场感受和影音记录的方式直观地捕捉场地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总结出一系列如阴冷、亲和、喧嚣、空旷、荒凉等形容词作为关键词,描绘感性认知结果,并依据学生收集的资料,罗列出高频词汇与现场捕捉对象,从多到少依次排列。理性认知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以感性认知为基础,对于直观可见的对象,借助测绘工具测量设计对象的空间范围、空间物质要素的物理尺寸与位置,并分析其比例、尺度、形状、质地、颜色等与感性认知之间的关系;对于光照、气候、温湿度、水质、声强、风速等容易忽略的不可见因素,通过相关专业技术手段与资料查询等方式获取信息,并以叠加的方式汇总于空间信息之中,同时观察不同时段对使用群体分布、类型及行为方式的影响。这一过程中,部分技术手段超出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范围,所以需要其他专业教师协同教学,以求获得更为科学、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设计资料解读
解读是一个分解、分析、理解、提炼、比较、总结的学习过程。该教学环节中注重资料搜集与整理:学生从书籍、杂志、图片、实物、网络等渠道获取同类型作品的相关资料,尽量做到全面、完整,资料不仅包括平立剖面图、实物照片或模型,还应尽量包括介绍文章、设计师构思草图、相关评论、使用评价等,以便对设计对象进行全面了解。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与解读,用自己的眼光认识作品,并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为以后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分析、解读应突出重点,尽量包括设计理念、设计手法、空间分析、功能模式分析、流线分析、结构形式、材料运用、环境处理等几个方面内容。从对环境空间和形态的解读入手,解析空间结构与氛围的关系,形态和客观条件特征对于空间的适应、矛盾和冲突。理解在环境设计中应如何充分利用适应点,对矛盾点进行巧妙解决,对冲突点进行改善,积极寻求空间形态、功能与效益的统一。通过解读设计资料,学生可掌握同类型设计案例的设计方法,更能培养“方案出自场地”的意识,有效避免天马行空、脱离客观条件限制的设计成果。
3.概念构思
概念构思,是一种在复杂模糊的设计背景条件中寻找“设计出发点”的概念化思维过程。此环节中,学生因知识构架的局限性,往往容易被某一事物从具象演化成抽象物体的思维局限,忽视场地条件的限制,因此设计方案常出现脱离实际或词不达意的情况。所以在该教学阶段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设计对象相关的资料,将感性认知通过理性的开拓性思维转化为概念性设计。具体过程为:在综合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归纳整理设计内容,着重场地待解决的问题与体现场所特征,以全局观念分析场地与背景、场地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美学、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效益的综合,提炼和概括出场地设计主题,并围绕主题细分出各空间节点的主题,着重体现主题与场所特征和氛围的匹配。要求用以图文、图表、图示为主的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努力达到用明确、浅显的图式语言表达抽象的设计概念的目的。
4.空间功能组织与建构
组织,是一种对功能行为、建构方式、审美感受和空间造型等方面进行讲究效能的空间整合的过程。本阶段,学生在概念性设计基础上,综合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完整的设计过程演练,体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要求学生从场地出发,综合考虑时代背景下使用群体对空间类型和功能的需求,避免一成不变地套用相关设计导则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初学者常对功能空间的属性缺乏细致理解,导致空间与行为间的联系脱节。另外,学生较容易忽略功能与功能之间的关联,使方案出现多个孤立的功能空间,缺乏过渡空间和由基本形体演化而成的异质元素,难以丰富空间层次;缺乏对建构方式的推敲,较少整体考虑结构与造型、空间氛围,未能将空间元素和造型与空间氛围良好契合,导致方案效果不佳。对此,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调研材料,并熟练掌握直线、阿米巴曲线、折线、弧线、钢琴线、矩形、圆形、不规则形等的特性与情感,针对具体对象,根据需要选取空间要素,围合黑、白、灰多层次空间,以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要。所以,空间要素对空间的建构尤为重要。建构,是一种对空间界定、空间造型、力学特征、材料功效、构件加工等空间建造问题的研究过程。该设计过程是在空间概念设计的基础上针对空间形式的设计,体现材料、构件和尺度的关系。即根据空间的功能,定义各空间的大小,体现完整的空间概念与构建形式(结构特点),体现材料的特性与空间结构的关系,体现实体空间与构件单元的关系,体现构件组合与连接方式,体现实体空间与人体尺度的关系。该阶段要求学生利用各种不同的空间元素建构封闭、半封闭、开敞、半开敞空间,仔细推敲形体塑造、构件组合与细部设计,并且注意方案内容是否符合设计规范。
5.方案表达
表达,是一种运用媒介沟通思想和传递成果的过程。按媒介,表达可分为手绘与软件制作两类。手绘是设计师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它能快速记录设计师的灵感,在快题设计、方案概念设计及各种分析图绘制阶段尤为重要;软件制作作为一种更能直观地观察设计意图与成果的手段,已成为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单元。从方案形成的全过程来分,软件可分为数据获取与分析软件(如日照分析软件、GIS软件等,利用这类软件可以获取精度较高的基础数据,有利于保证方案的科学性)、模型构建软件(如CAD、天正、SU、3D等)、后期制作软件(如Lumion、VRay、3D、PS等)三类。除此之外,设计行业的软件有拓展到以动态模拟的方法评价与检测方案合理性的趋势,可有效帮助方案趋于理性、科学。但是,本科学生往往在该阶段较为重视表现,注重图面效果的好坏,容易忽视对设计合理性的分析与评测。所以,设计过程可采取阶段式成果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
6.整合
考虑学生的接受性,拆分的环节可从易到难单独设立章节式的训练,在每一个训练模块中先选取较易或较明显的案例,让学生尽快掌握每个阶段的学习方法。虽然训练不以某一具体案例为线性内容展开,但通过这种篇章式的单独训练掌握各模块内容是拆分的学习目的。但是,单独的拆分训练无法让学生良好地应用所学知识,甚至可能引发学生片段式的思维方式,所以需要一个实际案例综合学生所学知识,使学生融会贯通五个模块内容,在实践中学会应用。
结语
拆分与整合的多模块式训练方法,是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特点,细分环境设计过程,注重思维和能力训练的模式。其根据设计过程划分五个阶段,建构了分解递进式的科学训练模块,再以实际案例为落脚点,综合消化所学内容,以达到学生掌握设计课程,理性、科学设计的目的。同时,该模式也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效规避了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的弊端。
作者:王宽 李涛 陈祖展 单位:南华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
南华大学教研与教改项目(2014XJG-YB18,2014XJG-YB2)。
篇13
一、环境设计专业
1.环境设计专业的概念
环境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艺术是20世纪新兴的艺术类型。狭义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从属于设计学,主要包括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建筑装饰和装潢设计等。广义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几乎涵盖了与环境有关的所有内容,涉及美化、装饰的所有设计领域。
2.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
环境设计专业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国家教委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简称环艺专业)。改革开放后,环艺专业迅速发展,2012年被正式确认为艺术学门类下一门独立的专业。随之各类院校广泛开设该专业,并根据开设专业性质的不同而确定不同的培养重点。综合类院校以建筑类课程为主体,进行艺术素养的基本训练;艺术类院校重点培养艺术表现技能,辅助增加景观和建筑等课程。
3.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艺术修养、良好文化素养和娴熟专业技能,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掌握必备的环境设计专业相关课程知识,创新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专业设计人才。
二、多媒体技术
1.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媒体是信息的载体,多媒体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将多个单媒体组合使用。多媒体技术是一种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字、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进行采集、获取、压缩、编辑、存储等综合的数字化处理,形成交互性的一体化技术。
2.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非线性、实时性、信息使用的方便性、信息结构的动态性等基本特征。因多媒体技术具有人机交互、即时反馈的显著特点,在教学效果上往往优于其他教学方法。
三、多媒体技术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应用
1.多媒体技术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教学领域,环境设计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图像、动画、视频等方式,能将晦涩难懂的教学内容清晰地演示给学生,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1)PPT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授课,但在长期的实践中,在某些课程或者在一门课程的不同内容中,现代PPT教学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黑板教学。教师应以PPT多媒体教学为基础,弥补传统黑板教学的不足,增加课堂教学内容,加快授课进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进度。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如商业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等课程中,需要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辅助学习,通过PPT可以将这些教学元素充分融入课程,将典型的案例效果图插入PPT,通过实际案例的演示和教师的针对性讲述,可以使学生直接理解如何设计,能够分析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
(2)Flas在教学中的应用
1999年6月,美国MACROMEDIA公司推出一款优秀的网页动画设计软件,即Flash。利用Flash软件这种交互式动画设计工具可将音效、声音和动画等内容融合在一起,制作出动态网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Flash软件提供的多种教学工具,制作动态效果。如建筑设计制图课程,这门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旨在掌握规范的制图标准和如何绘制平面图、立面图、轴测图、剖面图等。通过利用Flash软件制作动态效果,将绘图步骤通过动态效果演示给学生看,可以节省教师课堂绘制的时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各种动态演示效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
现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各类网络教学视频、纪录片、教学片等较多,教师可大量学习和搜集有用的相关视频,根据课程需求,在适当的理论讲述后播放视频文件。如,对于施工工艺这类枯燥、难懂的课程,教师通过图片展示施工的每个环节,展现施工图绘制的过程,不如通过现场施工的视频,再配上语音的讲述更有效果。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直接感受实际的操作流程和制作工艺。如,一些史论性课程理论性过强,知识不易于记忆,教师通过播放相关历史视频,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取得触类旁通的效果。通过PPT、Flas、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知识,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扎实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授课效率,活跃课堂气氛。这种动态的全新的信息内容及传递方式,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多变的认知形式,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
2.多媒体技术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表现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凭借其快速、准确、操作简便等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设计师准确表达设计思想和意图,将设计直观地展现给客户是最终目标,因此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一些能够表现二维、三维的常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AutoCAD、PhotoShop、3dsMax等。
(1)AutoCAD软件
1982年Autodesk公司开发了AutoCAD(AutoComputerAided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主要用于绘制二维平面图和三维设计图等。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掌握AutoCAD的基本绘图命令、编辑命令和修改命令,绘制简单的室内家具和简单的小品;掌握绘图标准,准确、精细地绘制平面图、立面和剖面图;通过掌握的施工工艺内容,绘制天花图、地面铺装图、节点大样图与施工图等。
(2)Photoshop软件
AdobePhotoshop由AdobeSystems开发,简称“PS”。该软件主要用于处理以像素构成的数字图像,能够准确、快速、便捷地进行图片的编辑和修改,是一款专业用途广泛、易于学习和掌握的设计软件。Photoshop软件在环境设计专业中,主要用于后期平面效果图和局部效果图的绘制,学生需要掌握平面效果图绘制的审美效果和色彩搭配,掌握局部效果图表现的透视效果。
(3)3dsMax软件
3dsMax软件对于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须掌握的专业软件,主要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设计和效果图的表现能力。通过掌握3dsMax软件的基础操作,能够真实地表现室内设计的空间效果和场景透视效果。其种类丰富的材质和多角度的灯光效果,能对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虚拟设计,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与客户实时互动交流,避免设计缺陷。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