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市场经济作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市场经济作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市场经济作用

篇1

1经济管理的内涵及特征分析

(一)内涵阐述

经济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经济管理者为达到某种经济发展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以及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实施一些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指挥、协调与监督活动,以推动经济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好经济管理工作要求政府基于市场经济运行状况,充分发挥经济管理职能,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当调节与控制,以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特征分析

首先,经济管理具有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经济管理各个要素必须基于经济发展时代需求进行动态的更变,以适应经济发展与管理的需要。其次,经济管理具有复杂性、渐进性。经济管理是一个促使市场经济由不平衡到平衡的渐进过程,它要求各个管理要素之间要巧妙优化配合,以应对经济发展动态中的各类复杂问题,管理者应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与方法,提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最后,经济管理是动态性与系统性的结合体。经济管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管理主体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经济管理效率。

2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一)调节经济活动,推动经济健康运行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除了得益于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之外,与经济管理的调节作用是分开的。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有很多,其中最直接、最简单且不容忽视的作用便是调节经济活动,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工作能对市场经济发展及运行状况做系统全面的了解与掌控,并基于经济活动的动态发展进行有价值的分析,并制定出有效的调节策略实现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市场经济自身存在一定风险,在经济发展遭遇瓶颈而无法靠自我调节突破时,这时经济管理便发挥其了调节功能,帮助其克服困难,持续健康运行。经济管理除了能调节市场经济活动之外,还能调节社会经济活动,促使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正轨。国家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政策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经济政策,如价格调节、税收调节、信贷调节等,这些手段有效实现了对经济活动的调节。

(二)能有效克服市场经济自身存在风险

市场经济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特征能推动为企业生产经营优胜劣汰、市场资源优化合理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率,不断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但毋庸置疑,市场经济的这些特征也促使其自身发展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一些经济活动参与者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并未遵守市场经济运行基本原则,将平等性、公平性等抛诸脑后,无所不用其极地谋取私利,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等是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更加明显。这些经济运行弊端严重阻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为了恢复法治、平等、有序的市场运行状况,发挥政府经济管理作用势在必行。市场经济的潜在风险,经济运行机制的弊端等亟需经济管理进行调控与规避,科学的经济管理能有效推动经济管理者及时了解市场动态,运用最实用、恰当的经济管理策略实现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有效规避市场经济运行弊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经济管理确保政府依法行政的高效性

经济管理工作除了具有有效调节经济活动、规避市场风险等作用之外,还具有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效率的作用。政府的行政权利来源于民众,且应该服务于民众,受民众监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行使经济管理职能的过程,其实就是"依法行政"的过程,经济管理要求政府依法行政,规范行为。首先,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职权是宪法与法律所赋予的不容轻视的权利,其由法律赋予,受法律保护。但在法规规定的范围之外的一些行政管理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其次,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想高效行使职权,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行政,并使其行为符合法律精神,严禁做与法律背道而驰的事情。例如,在行政执法、决策、复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依法行政。最后,政府行政部门一旦违背法律条文对当事人造成相应损失后必须给予赔偿。因此,经济管理的有效执行,可以提升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识,确保依法行政的高效性。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也日趋完善,但经济运行问题却令人堪忧。此种背景下,经济管理是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进行、高效运转的重要途径。这需要国家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管理与调节作用,严把经济发展方向,严控经济发展状况,运用多种手段提升经济管理效率,使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篇2

一、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的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实施调控的主要手段。即便是在市场经济还不足够完善的现阶段,城市规划在城市管理的技术工具中,仍就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市场经济下的城市规划是经营城市的工具。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服务,不断增加财政收益来扩张行政能力,各个城市都在竭尽可能地关注产业结构的提升和优化。大力开发投资市场,使国内外游资成为城市政府尽力争取的对象。城市间的竞争使得城市政府必须通过经营城市,改善并塑造城市形象和生态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吸引投资。

2.市场经济下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城市规划关系到一个大地区如何布局城镇和基础设施。从大体上是对短期内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实施所的具体安排,也是调控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中的详细规划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开创,指标的控制是城市规划调控的核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能大力提高“控规”的质量,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自己的创造。

3.市场经济下的城市规划是社会协调的工具。由于城市建设项目对周边环境价值有较大的影响,基础设施是涉及整个城市的公共物品,而开发商等利益主体的市场决策使得城市政府必须代表城市整体利益成为协调者。城市规划控制是协调和平衡矛盾的重要手段,可用来平衡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利用行政手段和公共财政能力来协调社会矛盾,维护和保障公共利益。

4.是城市建设决策的工具。城市建设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政府的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现实的规划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形成共识与决策的过程。在通过技术手段难以平衡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公众参与成了诉诸民主的协调手段。

二、市场经济下的城市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1.规划设计的内容要有弹性。规划弹性一方面赋予了规划以活力,另一方面也为了扩张行业自身权力。规划缺少弹性或者是任意夸大其弹性,则使设计达不到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直接控制的依据。弹性对各项指标施以具备弹性的限制规定,并保证有关指标能够有所遵循地加以合理变更,各项指标的变更要顺应背景条件作恰当的选择,避免了不合理的需求对规划的影响。

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首先是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在城市发展的规模要合理确定,当经济承受不了就要调控,处理需要和可能的关系,要切实保护耕地,认真节约用地。其次是要加强对于城市的排水、污水处理和垃圾的处理,在房地产开发方面,要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和廉租屋。靠市场去调节商品房,解决好公众住房的主体,时刻关注城市建设方式的改变,在城市土地供应紧张的大形势下,对城市的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方式,必须尽可能做好对农民土地的保护、被拆迁户的保护,城市规划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坚持建筑和城市形象建设的科学性。要反对盲目崇拜西方建筑和西方城市形象。要探索如何发展我们自己的东西。

3.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一是要明确国家和地方事权,国家对地方城市规划的审批只需要审查涉及流域协调的重大问题,减少单一的不良“外部性”的限制,而是要重视建立地方规划决策和管理的制度,确保规划在市场和公众之间形成制衡的权力体系,以监察地方执行程序和维系制度的有效运行。同时城市规划要弱化期限控制,用一更为弹性的动态规划弱化规模控制,用相对大的空间包容不确定的容量规划,其规划的生态底线必须有利于长远平衡发展。

4.实现城市规划“经济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管理模式的转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市规划应建立“社会主导型”管理模式,除了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加强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应以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环境绿化、美化的程度,科技文化、教育和社会公用事业的发达程度,以及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等为重要指标,来评价、考核政府的政绩,引导和制约政府的行为。同时还要引入市场机制,把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资源用于加快城市建设的进程。着力培植地方财力,积极鼓励国内外资金投入城市基础建设,着力拓宽引资融资渠道,利用外资来盘活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国有资产存量,从而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总之,市场经济下的城市规划必须以确保其经济、社会、环境、人口协调发展为主导,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创新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提高城市规划的设计水平。

作者:关歆 单位:哈尔滨方舟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孙显飞,郭万宝.浅谈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

篇3

引言:近年来, 由于我国经济收入的大幅上升,以及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后, 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个市场自我调节的机制, 里面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 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但是因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 而且国内经济体制纷繁复杂,仅仅靠着市场经济对经济发展进行调节显然是不够的。为了不断地推进经济发展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前进, 我们需要对国内经济市场进行一系列的管理。

一、经济管理的含义

1、经济管理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

发展的客观性和不可逆转性决定了经济管理的动态发展。一是经济、科技日新月异、永不停顿地向前发展,决定了管理必须紧随跟上,以更好地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二是管理要素的变动性决定了经济管理的动态发展。在一个管理单元内,各种内、外部管理要素必定随着管理对象的状态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以适应管理的需要。时空的变迁,决定了管理决策只能因时、因地制宜,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管理与发展的不同步决定了经济管理的动态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提出问题;只有管理,才能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之间存在着时间差,客观上决定了管理的滞后性。管理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必然产生“永久性缺陷”。

2、经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经济管理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其“系统性”特征是,各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能够产生几何式增长或者下降的正、负效应。各管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处于最佳状态时,它能产生最大效果;而处于相互抵消甚至对抗状态时,就会造成零甚至是负数的后果。“系统性”还指一个管理单元与外部的不可分割性。任何一个管理单元的“势力范围”都是相对的,都是在动态中与比自己更大的外界系统发生紧密的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联系。管理应随着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与时俱进,这是管理的内在要求和动因。

3、经济管理是动态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经济管理的动态性,表明管理是一个在不平衡的状态下不断求得相对平衡的过程。它要求管理主体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适时地更新管理观念、转变管理方式、充实管理内容、完善甚至更新管理方法和手段,在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填补着“永久性缺陷”的不足。要求在实际、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树立全面观点,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重点与一般、内部与外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的关系。经济管理的动态性与系统性如何结合?所谓动态性,即不平衡性。所谓系统性,即整体性。系统性要求平衡,而动态性则往往要打破这种平衡;系统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但如果长此以往就止步不前了,失去了生命力;动态性打破了系统的平衡,使之前进了一步,促进了新的平衡。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经济管理就是在“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进行着提高。

二、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迎来了历史上的春天。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更是发展迅猛,国民经济收入大幅上升。经济发展过快发展之后,总是会有一个问题值得人们担心,那就是如何把握经济发展的方向。市场经济虽然有效,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是它的规律也需要人去发现。

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就如同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少年,需要有效的引导与扶持,因此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需要对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火车的匀速前进需要火车头的指引,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对经济进行管理,有步骤有条理的发展经济。其次,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也决定了需要对经济进行管理,我国并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在法治建设与人力资源分配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人在少年的时候,如果没有了有效的指引就难免会迷失方向,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来说,也正是如此。还有一点就是我国的当前国情也决定了需要有效的经济管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相应的管理机构来制约与规范,经济管理很好的弥补了这一需求。

三、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据有关调查显示: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收入大幅度上升,除了国家政策的合理调控与广大群众离不开关系之外,还与经济管理工作的调控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经济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一些国家政策的辅助经济之外,对经济发展的动态进行不断调整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经济管理。其不仅能够对我国的经济活动中的动态发展工作,做出最为合理的分析,还能更好的调节国民经济社会活动,从而使得我国的经济管理步入正轨,减少了与国际经济发展的“脱轨”情况的发生。

2、我国的经济管理工作不仅使得我国的经济步入了正轨,还科学合理的改变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不会出现市场经济机制构建不健全的情况发生,这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不仅使得市场经济在发展部能更好的分析市场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还使得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众多的制约因素,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而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科学应用,不仅使得我国的各个行业的经济管理者能够更好的规避市场中的风险,还能更好的了解市场的经济的动态变化,从而在本质上彻底的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结束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快,经济管理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维护整个世界的经济稳定和商品交易活动的公平性,维护正常的、和谐的国际贸易交往秩序,就需要工商管理活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成立一个国际性的、全球化的工商管理机构来对国际贸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加以解决或是协调。只有国家把控好经济发展的良好方向,各经济组织、单位和个人有效地执行与调节,我国的经济建设才能向着和谐、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程三红. 论如何开展工程经济管理工作[J]. 中国房地产业, 2011,(02) .

[2] 姚承晔. 浅谈工程经济的价值集成管理[J]. 中国集体经济, 2011,(13) .

[3] 刘大勇. 工程经济报价及其发展趋势[J]. 西铁科技, 2005,(02) .

[4] 姬光玉. 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经济效益[J]. 价值工程, 2011,(13) .

篇4

一、引言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经济体系下的产品和服务,它们的生产及销售完全靠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生产,而并不是像计划经济那样一般由国家所引导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自由的经济、公平的经济、产权明确的文明制经济,但是在这理论上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通过市场交换的规则根据市场的需求状态作出的强制性调整的经济形态,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缺陷就非常大。因此,相关法律的颁布与实施成为了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中之重。

二、市场经济中立法的作用

经济中民法的地位,是指经济民法在我国完整的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这一非同寻常的意义关系到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在整个法律的体系中,经济民法是不是拥有独立的地位,二是经济民法在众多法律,法规中,具有哪种地位,它的重要性会如何?然而经济民法的作用,在认定经济民法在独立的情况下,具体地体现了经济民法的重要性。经济民法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一个法律的部门的重要性到底会怎么样,这将取决于该法律实际运作中作用的大小。我国经济民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律的部门,从根本的角度上来阐述,是因为它在提供保障和促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经济民法的巨大作用表现在:经济民法决定了经济民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运作中的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种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民法的普通作用

努力保障政府监督管理市场经济。保障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的各种条件之下,国家政府通常情况下不会干预微观市场经济的发展,例如:干预企业经济上的正常运作。国家政府通过征收税款、实物标价、支出预算、银行利率等手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同时也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监察,在必要的时刻将会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准则,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竞争公平、判处公正、财务公开是社会主义市场健康运行的具有必要性的规则,同时也是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经济民法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将这些市场的规则进行法律化,让社会市场按照这些市场规则去做出合理并且符合规律的选择,利用亚当斯密口中那只“看不见的手”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下一样,在计划经济下,由国家政府去代替市场做决策。经济民法它将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则合法化,具体化。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良性地而又有效地运行,从而建立起来的健康的市场经济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良性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经济民法的作用

1、努力建设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支持多种

所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全面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保护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维持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具有重大性质的任务和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和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决定性条件。人民群众的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现如今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很多重要的方面决定了发展的生产工作都能按照集体意志来办。《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他们给予集体组织比国企更大的自力,并且作出了很多很多应对的具体的规定,非常强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

2、经济民法是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力后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要想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生产、提高经济、提高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同时也需要对市场要进行宏观调控、加强管理,防止出现无政府性质的破坏经济秩序的行为。当然,对市场的管理和调控也不能过于死板,以防止犯计划经济时期的错误。市场经济是很具有效率的,但是无法避免的是:它也存在着缺陷。

3、指导、促进和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经济民法对于成功建立和完善经济体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指导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民法不仅承认已经取得的胜利成果,努力维护现实社会中合法的各种事物,并且据此可以作出具有纲领性特点的明文规定,保证它相关的事物合乎法律地向前平稳发展。经济民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引导作出一系列至关重要的相关的规定,就是把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模范化、法律化。这就是充分运用法律的形式,提前地、有效的、有目的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指导到与发展规律相适应的轨道上来。

4、经济民法是推动我国发展对外经济的有力工具

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持久的基本国策,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措施。在现代这个社会,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无论世界上的哪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都不可能孤立起来独自地闭关锁国式的发展。,就不可能缩短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上的差距,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现代化。但是我们必须主动扩大外贸经济技术的交流和合作,以便于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力度,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契机,经济民法的作用将更加显著。

三、结论

我国的社会工作以及各方面的钻研都剖析了这样一个道理:用对市场经济关系的调节为主要方面的经济民法用它本身平衡和自由的确认,对合法权利的保护、对可享受的权利和须履行的义务及相对应的客观要求,对合法交易安全的保护和对交易便捷化的推动,为法治社会的成功建立打造了坚实的基础。中国迈入法治社会的必经之路就是经济民法的完善和实施。需要我们不再把法律作为手段,而是将其当做我们正在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伴着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是其关键。经济民法作为调整各种平衡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关连着社会发展的目标,这充分表现了现代法律价值的经济民法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彭万林.民法学(修订第3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篇5

1.1 评估功能 估对资产及其经营效果进行评价,作出客观公正的评议判断.一项具体资产、一个单位的资产使用、一个企业的资产经营,常处于变化过程之中,特别是企业经营性资产,常因时间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不同即指资产评,其资产价值、运营绩效差异甚大。要评议资产有经营绩效这需要对资产进行评估。可见,评价性的评估功能具有检查、考核、评议等具体特点。

1.2 评值功能 即指资产评估活动对资产的实际现时价值进行评定估算的职能。由于物价变动、资产的数量变化等各方面的原因,资产价值往往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当要了解时点资产价值时只有通过资产评估,按现时市场公允市价成本或收益要求重新核定资产价格,才能合理维护各方面利益,保证有关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

1.3 界定功能 即指资产评估具有界定资产持有者各方对所拥有的产权价值和份额的作用。不论是资产评估的特定目的,还是一般目的,除作为咨询性的目的外,一般都要涉及资产各有关主体间的合法权益界定问题。合法权益的确定,客观上要求正确划定各资产主体的资产产权边界。

2 资产评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位与作用

2.1 资产评估有助于维护和协调资产所有者、经营者的权益 作用是功能在实际中的体现和具体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资产评估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我国的资产评估事业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兴起的,这个行业一经形成,就显示出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改革、产权变动和资产重组进程的不断加快,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资产评估事业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结构调整、保障各类产权主体合法权益的基础性工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 资产评估有助于推进产权交易的健康进行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通过市场进行交换,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资产使用效益的提高。为此,首先必须合理地确定资产的流通价格。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投入市场流通的资产,一般不能简单地按原值或账面价值进行交易,否则会损害交易一方的利益,影响资产的合理流动。因此,通过资产评估合理的确定资产的价格,能为资产交易双方提供服务,保障资产的合理流动。

2.3 资产评估有助于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社会再生产只有保持适当的比例,才能顺利进行。要协调社会再生产比例,必须考虑企业现有资产的客观价值;要扩大再生产,进行再投资,必须考虑技术进步、物价指数以及诸多方面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包括企业资产在内的市场价格是经常变动的,传统的资产价值管理办法往往使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同实际市场价格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的物价指数增长较快,是两种价格的差异更为突出。因此,以通过市场现值和重置成本等为基础重新评估资产价值,是解决资产补偿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使社会再生产能顺利进行,这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尤其特别重要。 转贴于

2.4 资产评估有助于充实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从国有资产管理上看,通过资产评估,确定国有资产的实际价值量,是国有资产管理的最重要的基础资料。无论是宏观管理上的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还是微观上的企业国有资产的有效经营,都要切实掌握国有资产价值的基础资料。只有通过资产评估,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为国有资产的优化管理和保值增值提供真实数据。因此,资产评估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

3 正确看待资产评估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3.1 应正确看待其在产权交易中的作用 不可否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评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发生重大调整,资产重组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行,资产评估在产权交易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但同时也要看到,资产评估只是为产权交易提供了价格参考,不能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砝码全部都压在评估上,也不能片面地将评估价格的高低作为国有资产是否保全或流失的评判标准。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中,任何商品的实际交易价格只取决于市场供需双方的力量平衡。同样,企业资产的价格,也应该取决于市场需求双方的供求平衡,这就意味着某一笔实际交易价格低于有关部门的评估价格,并不能简单地说国有资产流失了在这里,资产评估的作用仅仅是给交易双方提供一个商定价格的参考底价。

3.2 资产评估在市场经济中的有限性 在承认资产评估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资产评估作用的有限性,不能把其当成是万能的中介业务,更不能用来替代市场经济中的其他多种中介业务。尤其是与其业务既相关联甚至有部分业务存在交叉的财务审计和会计核算业务。当然,也不可能用财务审计和会计核算业务来替代资产评估业务。

3.3 注意协调好资产评估体系内的有关专业分工的关系 既要妥善处理好资产评估、房地产评估、土地评估及其他方面的评估业务的分工和协作以及管理的关系,又要发挥各自的作用,提高评估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目前,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关系,在资产评估体系中,这几个资产评估的具体业务的执行和管理上存在着人为的市场分割和垄断,出现了不少与发展市场经济相悖的问题,协调好这个关系也是正确看待资产评估在市场经济中作用的重要内容之一。

4 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企业之间出现了横向经济联合的趋势,以企业集团、股份制改造、企业拍卖、转让、合并、兼并、收购等形式进行的资产重组活动逐渐发展起来,国有企业改革突破了存量资产僵化不动的局面。对于收购其他企业产权的投资主体而言,实际上是在实施投资行为。对于投资者来说,为了确保投资安全,确定投资对象的产权归属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同时还要把与存量资产相关的债权、债务关系理清,对出让方的对外投资或接受外来投资进行清查核对。有关方面还需要委托中介组织对存量资产价值进行审计和评估。在这种投资方式下,资产评估就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服务中介。据统计,从1989年1998年的十年间,我国以企业兼并为目的的资产评估价值达到1058.63亿元,以企业破产清算、拍卖出售、结业清算为目的的资产评估值达1471.85亿元。这表明,在中国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过程中,资产评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力的推动了产权市场的发育和完善,较好的维护了产权各方的权益。

参考文献

篇6

Keywords: Bidding; The market economy; Action; Standard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招投标的概念

招投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大宗货物的买卖、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包与承包以及服务项目的采购与提供时,所采取的一种交易方式。招标和投标是一种商品交易行为,是交易过程的两个方面。

招标投标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保证项目质量的一种交易制度,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培育和规范招标投标市场体系,预防和惩治腐败交易行为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对我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业已形成了由招标人、招标机构、投标人为主体,行政部门监督的市场体系。

2.招投标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2.1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

招投标制度已有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西方发达国家这一制度在市场上应用的比较完善了,为各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因为招投标制度对交易的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公平的交易方式,为企业创造的是一个公平公开交易的平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各个领域中将不断的转变交易方式,向招投标的方向转变,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这是招投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表现。在现阶段开展招投标建设的工作将为我国的招投标企业提供一个公开交易的平台,在招投标制度的规范下交易双方进行平等的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所需要的正是公开公平的交易,这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2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诚信的支持与法制的保障,开展招投标工作是向社会公开交易企业的实力,是对交易主体诚信的一种监督。若是招投标的采购制度能够在诚信的基础上开展,对交易双方的长期利益来说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若是在交易中违背的诚信与法制的原则,不仅增大了其交易的风险,还会受到有关部分的惩罚,并且在今后的招投标中难以取得竞标的资格。这对于当前打击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商品,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参与招投标,一大批企业建立了完备的信用管理体系,规范了市场竞争行为,通过加强监管和自律,虚假招标、串通投标等不正当竞争得以遏制。

2.3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招投标引进的是一种行业内的竞争机制,竞争力强有实力的企业就能够夺标,并不是以往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杜绝出现市场的垄断与资源的浪费。在市场经济中开展招标投标公共,可以充分的激发市场的竞争力,是国内企业的发展始终充满活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生产技术,从而在生产的过程中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2.4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机关的投资决策,基本是以审批方式进行。政府在一些资源的分配或经济调控中,也多是通过行政手段实施。利用招标投标的公平竞争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引导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并使政府的决策科学合理。政府通过招标投标等市场手段调配资源,自身则可以从纷繁的行政审批事务中得以解脱,实现职能的转变。从1994年开始,我国对部分商品的出口配额进行有偿招标,克服了人为分配产生的种种弊端。近年来,国家对债券发行的承销、国家科研和新技术课题承担、竞争型建设项目法人的选定等,都已采用招标投标的市场竞争机制,进行市场资源合理配置,保证了决策的科学合理。

3.当前招标投标管理工作显露的问题

3.1评审专家库多头设置,管理混乱

按照现行的法规规定,只要符合相应的条件,省政府各部门和招标机构均可组建评标专家库,而评标专家库的监督管理工作则分散在省发展改革、水利、交通、建设、信息产业、通信等行政主管部门,这种多头管理的体制存在许多弊端。

3.2招投标监管的问题

多头监管现象普遍,有关法规将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划归各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这种行政监督主体的多元化格局导致招投标管理出现政出多门、政令不统一、管理边界不清,管理职责交叉、缺位越位和管办不分离等种种弊端的出现,降低了招投标管理制度监管功能。

监督力量薄弱,现在招标项目数量巨大,内容纷繁复杂,需要监督的内容众多,从公告的到招标文件的审查备案,从开评标现场到评标报告核准,从合同签订到项目实施,期间还要处理各类投诉,以现有的人员和设施根本无法完成,大部分监督都流于形式。

4.市场经济体制下招投标市场的规范

虽然招投标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使招投标的优点在市场经济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4.1建立统一、权威的法规政策环境

近年发现,“政出多门,制度不统一”的现象在一些地市县仍较普遍,一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又重新抬头,与建立全国统一的招标投标市场机制背道而驰。为此,迫切需要组织《招标投标法》执法检查工作,进一步完善招投标法律体系的建设工作,促使招标投标法律制度的统一。以从法律制度层面,纠正一些地方、部门的不作为或越权作为的现象。

4.2 创新招标投标监管体制

一要进一步理顺招标投标监管体制;真正实行“管办分离,监管分离”,从根本上解决部门各自为政、自我监督等问题。将各行政监督部门的招标投标管理职责划归到一个部门统一管理,由该部门统一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监督招标投标活动的专业执法队伍。湖北省成立了招投标监督管理局,超越了现行部门界限,能够统一行使行政监督权,值得借鉴。二要落实省纪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推进全省各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建设;今年省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正在筹建,全省有不少市县都已经成立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就我市而言,已经建立市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1个,县(区)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6个,正在筹建中的县(区)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1个,区域性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为加强各类招投标活动的集中监管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4.3加快推进招投标主体信用机制建设

利用好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这个有形的市场,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集中和权威,在招标投标监管环节中全面建立市场主体的信用档案,将市场主体的业绩、不良行为等全部记录在案,并向社会公布,形成一处违纪失信全国受罚的态势,对投标单位形成强大的威慑力。对于招标人在招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除依法追究其责任外,建议项目审批部门和财政部门可暂停项目执行或暂停资金拨付。将企业的信用情况纳入工程招投标管理中,将市场主体的不良行为与评标直接连接起来,使信用不良者无从立足,将企业业绩与评标直接连接起来,防止投标企业造假,从而保证评标的公正性,真正实现信用体系在招投标中体现“奖优罚劣、优胜劣汰”的机制。同时,建立和完善失信惩戒机制,将投标单位的信用状况与其投标工作挂钩,引导信用好的企业多中标,使不守信用的企业得到制裁。提醒建设市场各方主体,应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诚信意识,规范自身行为。

总结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和法制经济,坚持诚信原则是经济领域健康发展的基础,招投标制度的核心原则是诚信。通过招标采购制度所建立的比较完备的交易制度,要求交易双方遵循最大程度的诚信原则,它不仅加大不法厂商做假的难度,也增加了违规处罚的风险代价,一旦恶意违规,就将丧失今后进入市场的“入场券”。

参考文献

篇7

一、包装的定义

根据国标《包装通用术语》定义,商品包装是指在流通过程中保护商品,方便运输,促进销售,按一定的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上述目的而在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的操作活动。

二、包装的功能

1、容纳功能:容纳功能是商品包装最原始功能也是最基本的功能,许多商品本身没有一定的集合形态,如液体、气体和粉状商品,依靠包装的容纳具有特定的商品形态,利于商品的流通和销售

2、保护功能:消费者有多种的需要,产品便有多少种类让消费者选择。有固、液、气三态。有食品、饮料、日用品、电器等种类。许多产品会在运输的过程中受到损坏,致使产品失去了价值。而包装增加了商品的保护层。包装设计本身满足了防震、防潮、防压等保护作用。

3、识别功能;现代市场,同类商品的同质化水平很高,商品的性能、价格、质量甚至款式也越来越相似,因此,包装就成为区别商品的主要因素之一。包装可以有效地帮助消费者区分同类商品的不同品牌,同时精美的商品包装要有文字说明和图形注释,使消费者能详细地了解商品的效用和特点,达到指导消费的目的。

4、注释功能:商品包装时,包装的外部印刷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体积、重量等,并标注运输方式、存放注意事项。包装外部标识是判断商品特征、组织商品流转和维护商品质量的依据,对保障运输安全,存储安全有着重要作用。

5、拓展功能:商品的包装从侧面代表了商品的形象,是商品价值的反映方式,包装设计是商品价值的转换形式,是适应当代消费观念的出发点。好的包装设计,不只是简单的包裹,而是是一门装饰艺术,有利于提高商品的价值,是一种能够反映商品形象,开发市场,营销等相融合的产物,是人们直观了解商品价值的转换设计形式。

三、包装策略与消费者心理需求

1、包装策略

商家为提商品的竞争力,根据消费者的心理因素,采取相应的包装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便利包装策略。为方便消费者选购、携带和使用为原则一般选用便利包装。第二、习惯性包装策略。是根据消费者不同的生活习惯、消费习俗来进行商品包装。第三、多用途包装策略。指的是包装内商品使用完以后,包装物本身可以为顾客用作他途,这个策略在销售商品的同时给顾客带来额外的利益。第四、附赠品包装策略。即在包装内附赠奖券或实物,以吸引顾客购买。第五、错觉包装策略,这种包装指的是利用人们的视觉误差来设计商品的包装。

2、消费者心理需求

(1)满足求实心理。同质量的商品,包装较精美的更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但若过度强调包装的作用,以致包装超过商品质量对长远的商品销售是绝对不利的。

(2)满足求新心理。在满足消费者求实心理的同时,包装也要注重求新心理,尤其是对于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商品,包装的选材、工艺、款式和装潢设计都应该体现出技术的先进性。通过新颖独特的包装来反映科学技术的优异成果,映衬商品的优越性能。

(3)满足求信心理。厂名、商标、详细地址等有助于增加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认可与信任度。特别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更要突出自己的标识,在销售商品的同时又对企业形象进行了宣传。

(4)满足求美心理。精美的包装能够给消费者良好的第一印象,更能激起消费者高层次的社会性需求,具有艺术美感的包装对购买者而言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促使潜在消费者变为显在消费者,变为长久型、习惯型消费者的驱动力量。

四、商品包装的意义

1、对商品价值提升。包装在作为商品去销售的同时还有另一种重要作用,即是直观的传播媒体,在媒体广告中,包装设计可以赋予广告本身一个鲜明的个性,诠释广告的新颖与独特。当商品在商场的橱窗或货架上摆设出来,包装就充当了直接高效的POP 广告形式,从而创造强烈的销售气氛,吸引消费者的视线,促成其购买动机。包装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商品被买之时,当消费者拿着商品行走在路上,其包装可以被路人看到.瞬时就成为了宣传商品的移动广告。综上所述,包装对商品价值的升华是显而易见的,对每一个现代企业来说,对包装的设计及包装上展示的信息进行仔细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篇8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事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人事档案工作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具有自身价值与功能,它是由确凿的原始档案材料和历史证件构成,记述和反映了该档案人的个人经历、德才表现以及成长轨迹,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可以对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和速度起到推动作用。

作为人才信息缩影的人事档案,是各类人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是人才在德、能、勤、绩等方面的综合反映。若对人事档案重视,能认真研究,注重科学管理,可以较全面地、历史地再现各类人才的面貌、特点及专长,作为考察和了解人才的重要依据;有助于各级组织根据每个人才的不同特点,提出培养教育和合理使用的建议,做到“因材施教”和“量才录用”,便于各级组织及人事部门合理地使用人才;有助于从人事档案中探索人才成长规律,更好地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开发人才资源,以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对人才的广泛需求;可以及时为各类经济领域及部门推荐优秀人才,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各种人才扬其长,避其短,充分使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聪明才智,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人事档案材料不齐全,或有间断甚至有片面性,那就不能反映某个人的真实情况,就会直接影响到人才的正确合理使用,影响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人事档案与市场经济建设关系密切,人事档案在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是考察和了解人才的重要工具和落实待遇、澄清问题的重要凭证。

市场经济建设中需要各种人才,从人事档案中了解人才状况是重要手段之一。如干部人事档案,是组织人事部门知人善任的重要依据。知人是善任的基础,而要真正地做到知人,就得历史地、全面地了解人。不仅要了解人的过去,而且要了解人的现在;不仅要了解其才,还要了解其德;不仅要了解其长处及特点,还要了解其短处及弱点。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直接观察了解干部的现时表现的同时,查阅干部人事档案,系统了解―个人的过去经历和工作情况。只有这样全面地历史地了解干部,才能科学地用人,才能有效他防止不讲德才条件,而凭主观臆断和情感任用提拔干部的问题。同时,干部人事档案是组织人事部门落实待遇、澄清问题的重要凭证。在解决干部的工资待遇、更改参加工作时间等方面都需要依据干部人事档案。针对目前干部的年龄越填越小,参加工作时间越填越早,文化程度越填越高等问题,也需要通过以前的干部人事档案来查证核实。

第三,是市场经济建设中开发人才、使用新人才,进行人才预测及制定人才计划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级人才市场的诞生,使得各种层次、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人才交流日益增多,科技人员、高校教师、各类专业人才的流动日益频繁,为人才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人事档案对于新单位领导字据调入者的基本情况、正确使用新的人才将起到重要作用。如大型外资、合资企业招聘用人,人事档案作用不凡。人事档案的建立,是人类走向文明与进步的产物。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人事档案信息的建立。当一些资金雄厚、实力强大的名牌外资、合资企业人力资源部在我国境内招聘新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时,非常重视人事档案的利用。同时,由于人事档案能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人才各方面情况,所以能够从人事档案中了解全国或一个地区或一个系统一个单位人才的数量、文化程度、专业素质等方面数据,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可以根据人事档案进行统计分析,进而作出准确的人才预测,制定出长远的人才培养计划。

篇9

1宏观经济管理概述

宏观经济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主要是指国家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从而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施加影响的经济管理活动,能够对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约束和提供方向指导。第一,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各级政府,因此宏观经济管理的实质是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需要注意的一个概念是国家管理和政府管理相比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我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都是将政府管理作为国家管理的组成部分,除了政府管理之外还有其他的管理分支,其权力和管理范围都高于政府管理。第二,国家开展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在市场经济不同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宏观经济目标,这就需要根据特定的时期和条件进行目标的调整。宏观经济管理想要实现的目标包括: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全面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优化国家经济结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面增强综合国力等。第三,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是宏观层面的各项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宏观收入分配、宏观经济结构优化以及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等,它和微观经济管理相对。

2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1适应社会化大生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逐步进入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而且正在向着社会化大生产的目标迈进。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全面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推进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生产要素的流通也逐步加快。那么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和正常发展,就必须对社会劳动进行合理分配,将其按照一定比例并且依据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分配,确保市场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不能仅仅依靠价值规律的市场调节,还需要借助宏观调控这一有形之手增强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国家已经完全摒弃计划经济模式,不会下达指令性计划,也不会再对企业生产进行系统规定。所以,社会经济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这样的情形容易导致市场经济混乱情况的出现,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对此,要通过宏观经济管理有计划和有步骤地对国家经济进行协调指导。

2.2弥补市场调控缺陷

市场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缺陷,而宏观经济管理则成为了弥补市场缺陷的保障,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协调稳定作用。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市场,而且市场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当中不可或缺。但是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并不是万能的,因为在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多样复杂问题,仅仅依靠市场调控是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例如,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市场竞争的存在,从而为市场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动力支持。但是不合理的竞争也是难以避免的,它会导致市场紊乱,这个时候市场调节也就难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造成经济波动。对此,国家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进而导致市场经济不成熟因素的存在。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宏观经济管理成为促进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市场机制不是完美无缺的,那就可以通过增强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解决无法通过市场调节而解决的难题。

2.3维护我国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最为基本的特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国企内部也进行着一系列改革,在产权分离以及政企职能分开的情形之下,我国政府逐渐把国企推向市场,在对国企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没有直接插手其经营与管理,但是仍然充当着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角色对国企进行必要管理,尤其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国企制定重大经济决策的过程中,必须给予一定干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我国的公有制制度,并且促进体制改革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可以说宏观经济管理是维护国家经济体制的关键,更是市场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这与我国的国家体制和发展现况紧密相关,更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维护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各级政府一定要不断强化宏观经济管理,确保我国经济体制不动摇,并加快我国的改革进程,促进社会经济以及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3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的策略

3.1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进步,国家各级政府就需要不断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策略,根据宏观经济管理的现实需要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制定针对性的经济管理策略,进一步提高管理效果。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创新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宏观调控中不可忽视。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各级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所要达成的经济运行状态的预期目标,这一目标也成为评价宏观调控工作质量的标准。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必须具备有效选择性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状况处在不断变化当中,伴随着经济发展情况的差异和变化,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也需要具备不同的侧重点和差异性的特征,必须是可以根据现实状况进行合理选择的目标。例如,经济过热环境下,应该将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最大化地降低经济过热对国民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经济衰退时期应该将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来确保经济的稳定协调进步;我国在加入WTO之后,我国需要将维持经济总量平衡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并且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第二,宏观经济管理应该在居民消费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并对管理目标进行针对性调整和创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居民消费行为日趋成熟,社会消费走向稳定发展之路,此时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需要对投资增长速度进行控制,以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第三,就国家进出口而言,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必须将侧重点放在合理控制进出口比例以及优化进出口环境方面。

3.2创新宏观经济管理方法

为了更好地发挥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这就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也就是全面优化能够促进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方法,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经济、法律、行政以及传媒手段等。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和优化,能够最大化地提高经济管理效能,国家各级政府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采用以下几种创新型的宏观经济管理方法:第一,强化法律手段对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市场经济同样也是法制经济,再加上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就必须利用法律手段确保经济运行状态的稳定和运行方式的合理运用,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管理行为,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第二,对宏观经济管理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创新和优化。宏观调控重点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管控,那么就需要根据经济环境、发展要求、经济管理目标等实施经济管理手段,并与行政手段实现紧密配合,进一步强化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第三,推进电子化政府建设,提高宏观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经济全球化步伐正在逐步加快,这就需要对电子商务引起高度重视,根据时展潮流推进电子政府机构体系建设,并在网络政府工程建设上加强投入,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成效。

3.3创新宏观经济管理主体

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创新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管理效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包括依法成立并且承担着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组织机构,而在对管理主体进行创新后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其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维护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第一,组织创新。组织创新即改革和完善国家政府机构,对政府机构的职能进行创新改革,进一步协调政府机构,全面优化政府规模,并在政府机构办事效率提升方面加大力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各级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职能是对市场运行进行全面监管,维护好市场运行程序,从而为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同时,承担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机构必须在人员创新方面提起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应根据实际发展要求进行人员选拔,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使其能够在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发挥出更大作用。第二,严格遵循政企分开原则,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共决策体系,有效提升公共政策的质量,实现从微观干预到宏观调控的巨大转变,由直接性的管理变成间接性调控。第三,严格遵循权责一致的原则,进一步调控与约束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权限,积极协调各个职能部门,使其能够分工合作,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避免职能交叉情况的出现,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宏观经济调控水平。

4结论

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大环境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宏观调控能够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更加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弥补市场调控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维护我国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发展。在明确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策略,提高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重点就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管理方法以及管理主体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篇10

在我看来,戏剧在一段时间内退向社会边缘,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我国在长期的

封建社会中以自然经济为社会土壤,以血缘关系为联结人际关系的纽带,伦理本位的产生就是必然的了,对外部世界及自身的关注、研究也多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等层面上展开。而戏剧,作为伦理教化的有效工具,作为变革社会的有利工具,自不待言会受到社会上下的普遍重视。在戏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民间有唐明皇与梨园的传说,正史中有明清以来皇帝喜爱戏剧的记载,这说明,古代统治者将戏剧的教化功能强调到极端的地步。而如今,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经济法则成为调节社会运行、调整人际关系的杠杆,戏剧对社会的直接的实践性能就迅速衰退,而更多地回归到自身的精神陶冶功能上来了。这是十分可喜的一种历史进步。从根本意义上讲,戏剧影响人的心灵的潜移默化特征就能够得以凸现。而那些指责市场经济影响了戏剧进步与发展的人,不是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上重新确立戏剧的位置,而是站在传统的、落后的观点上去看待市场经济与戏剧的关系。究竟是市场经济影响了戏剧的发展,还是戏剧不适应市场的运行?显而易见,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使戏剧恢复了本来的面目,这是有益于戏剧发展的。

(二)

市场经济不可抵抗地冲击了原有的戏剧生产运作方式。那就是,过去的剧本创作、排练、演出都为一定的行政机构所制约,所以,难以做到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在市场经济浪潮下,随着伦理本位的瓦解,戏剧从社会的中心位置退出,从剧本创作到排练演出,狭义的“官办”色彩越来越弱,“民办”色彩愈来愈强。这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适应市场需求,更多的是适应、引导民众而不再是适应某种指令。宁夏回族自治区十年前创作的话剧《这样的庄稼汉》就是一例。正当农村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农民们思索探讨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和剩余劳动力来发展经济的时候,《这样的庆稼汉》为农民们引了路。此剧不仅有一定的艺术性,演出300多场,而且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引出了一条新路。

第二,一些企业为了在市场中扩大、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利用戏剧演出来宣传自己

的产品,沿海发达地区还有以企业或名牌产品命名的剧团(剧社)。这样,就更多地体现了某一经济实体或经济利益体现者的愿望,而不是体现某个行政机构的意志。

第三,目下已成立了许多民间业余剧团,大多依托于某个社会部门或社会团体,由于其领导方式、资金来源都属于市场体制而非行政机构,所以其民间色彩甚浓。当然,也有些业余剧社由于对适应市场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盲目迎合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从而丧失了戏剧的品位。由于人们对市场经济认识不够全面、正确,所产生的一些拜金主义不良倾向,使戏剧非但未能体现经济生产者的声音反而沾染上了铜臭;由于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不够健全,而使某些剧目掺杂了不健康的东西,这类现象,在前几年屡屡发生。如有的村子唱“神戏”。人们对这种现象曾产生过忧虑,也进行过批评,这完全是应该的。但仅仅对这些现象批评一下仍是不够的,还应该清楚地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上述三个方面的情况对原有戏剧生产机制进行解构的积极意义。新的戏剧生产机制是应该在这种解构基础上进行重构、完善,只有在这种重构、完善的前提下,对上述不良现象的批评才能起到积极作用。事实上,这种重构已经初现端倪。譬如,一批民间业余剧社所创作排演的剧目在活跃思想、陶冶情操、发展文化上的积极作用已成不争的事实。又譬如,随着市场经济对戏剧生产机制的冲击,打破了剧团等级差别的界限,产生了市场竞争机制。哪个剧团观众欢迎、哪个剧种观众喜爱、哪个剧目观众百看不厌,这个剧团就占有市场、这个剧种就有生命力、这个剧目就有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例如银川市郊区组成的“银郊秦腔剧团”,长年演出,每日观众都在几百人以上。这样一个没有任何级别的业余剧团能够如此红火,靠的是什么?我看靠的就是市场经济的规律。难道非要个什么级别吗?我相信随着市场的完善、强大,戏剧生产机制也将会日益健全。到那时,戏剧必将重新在历史的舞台上闪光。

(三)

篇11

市场经济主体体系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主体结构,虽然各自独立,但相互又存在着复杂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产权关系,市场经济得以良性运行的必要前提就是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对这些复杂的市场经济关系进行法律规范,以使各自的责、权、利明晰化。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多样化,原本就不够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如何通过完善市场经济法律调控机制,规范市场经济的秩序,对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法律调控对于规范市场秩序的作用

最早提出法律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的是拉波塔等人,他们认为法律调控对于经济市场秩序具有积极的规范作用。研究表明:尽管不同法系国家的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不同,但法律调控对规范经济秩序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提高市场经济活动的规范化程度

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各类市场主体发育不成熟,市场交易的法律、规章虽多,但没有统一的基本立法,产生多重标准、多头管理,新旧法规并行、规则不一、甚至矛盾,从而导致交易秩序混乱。尤其是公共产品在生产和价格方面都存在交易信息不对称的垄断行为,权力甚至成为市场要素,并在市场运行中起了主要作用,从而导致了市场的非公平性和资源分配的低效率。在企业的设立、歇业、变更、兼并、转让等环节很大程度上受行政干预,在企业登记注册的操作方面执法不严,企业资产权属不明,产权边界模糊,不该破产的企业却为了逃避债务而破产,致使社会资源流失严重。不仅损害了市场诚信,也侵害了其他市场主体的利益。市场规范是指建立在产权制度基础上的市场主体进入和退出市场的规则。随着市场规范化法律调控措施的推进,假个体工商户、假企业、假合资、超范围经营、无照经营的现象得到遏制。市场规范化程度的提高,保证了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有效运行。

(二)减少市场经济活动的不规范行为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市场经济活动的不规范行为,导致各种纠纷、事故频发。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执行力度的加大,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有了明显减少。例如,前几年,矿难一词频见报端,并相伴于人们的茶余饭后,时常引人不寒而栗。很显然,无论是私营矿洞还是国有矿山,无论是因为利欲熏心还是,都是由于对不规范行为管理、监督、惩戒模式的落后与缺失。也许有些人会以为,只要加强监管力度,对于出现不规范经营行为的矿山采取坚决关停的措施,再加上要求干部定期下井等政策,就可以逐步把矿难死亡降到最低。但事实上,这些措施基本上都只是治标不治本,也就达不到所希望的效果。我们只有将市场经济法律法规深入人心,让所有相关人员都明确地认识到法律法规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才能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自觉地规范其经济行为。从相关部门在一线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与前几年相比,市场经济活动中不规范行为出现的比率的确减低了;由于有法可依,近两年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争端也相应减少了。

(三)遏止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平衡,多层次、多水平的情况并存,出现相互攀比,基本道德、信用缺失,甚至无视法律、规则而不择手段的局面,致使市场经济秩序被破坏。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法律和制度的逐步建立,如房地产市场、期货市场、股票证券市场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建立,对于有效地遏止和预防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等犯罪行为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显著的效果。在市场经济监管中,行政机关加强了管理和监督职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在具体的行动中,针对企业不法经营采取收缴销营业执照的措施,取消其经营权,针对办理假营业执照证书的情况,及时收缴,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并进行严厉惩处,有效遏制各种不法行为。

(四)提高市场经济主体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所谓市场经济,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就是市场、民主、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是与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的进程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秀的成分,去弊存益,不但在现在而且在将来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困扰。今天,市场经济的健全和完善既能够保证经济高效高速的发展,同时又能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合理平衡社会分配。经过近年来广泛开展市场经济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在思想、文化等领域形成一种预防犯罪的社会氛围,引导人们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自觉的法律意识。从市场经济中交往活动诚信程度的提高可以看出,随着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加之广泛的宣传教育,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的法律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三、法律调控规范市场经济的具体措施

第一,根据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市场经济法律调控的必要基础。通过法律调控实现市场经济的规范化,一方面要加强法学理论研究,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尽快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设和进一步完善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通过不断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特点和规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市场经济法律实施、执行情况进行总结,结合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创新,及时解决法律法规的不配套、不完善,以及法律法规之间、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相互抵触的问题。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法制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从而为促进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加强市场经济的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增强全民法律意识,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特别是要重视提高市场经济参与主体的法律素质。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活动的总称”。实现法律对规范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必然要求市场经济主体既要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经营、依法办事,又要懂得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经济事务。因此,加强市场经济法制宣传教育的主要任务还在于提高人民的法律自觉性和主人翁地位,使广大人民群众主动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主动拿起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人的法律素质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对于市场经济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帮助公民提高对法律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作用的认识,增强对市场经济法律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重要作用的认识,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自觉性。

第三,努力提高市场经济法治化管理水平,强化严格执法,保证市场经济法律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法律的调控作用。市场经济相关法律制度,为市场经济行为的自由顺畅发生提供着行为规则和法律规范形式。市场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遵纪守法行为一开始并不是自觉的,而是在严厉、严格执法的限制、约束、监督之下促成的,并在优质、高效、规范的法律服务帮助下,逐渐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市场经济活动中,市场经济主体这种自觉行为的形成,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因此,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严格执法的原则,保证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努力提高市场经济法治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法律的调控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全球化、多样化的经济背景下,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调控体系就不可能实现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法律调控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的秩序,有利于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法治保障有利于确保经济活动遵循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有利于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法律的作用就是指引人们哪些行为可以为、哪些必须这样为、哪些不得这样为,从而对行为者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实现的。市场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遵纪守法行为一开始并不是自觉的,而是在严厉、严格执法的限制、约束、监督之下促成的。法律调控的作用就是在于保持市场经济秩序规范有序,从而保证市场主体在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竞争。法律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主体规范行为,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很多法制行动都还在摸索中,在今后的法制建设中,我们要根据市场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从法律意识的提高转变到法律素质的提高:“四五”普法[R].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07.

2、施延亮,潘定国.公民法律素质考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

3、丁扬.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化的法律经济学分析[J].理论界,2009(9).

篇12

(一)市场经济发展与财政税收互为基础与前提条件

之所以说财政税收与市场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是互为基础与前提条件的,主要就在于财政税收能够更好地为我国后期经济的繁荣昌盛贡献出应有的力量,而这是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层次推进促使对财政税收的管理检查力度也加大了,要想从根本上确保社会生活的稳定和谐,就必须要认清经济生活中财政税收的作用。财政税收具有很强的创新开放性与及时有效性,它是对我国整体的经济收入水平与综合资源进行的再分配,财政税收层次的高低直接关乎着财政收入的实际情况,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与消费理念的不断转变与优化升级而使得国家对现行的财政税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节整顿,最终使得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中更加具有科学公平性与合理公正性。

(二)市场经济发展与财政税收成正比关系

一方面,我国当今的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财政税收的制约影响的,正是二者所谓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财政税收的调节分配不均匀就会严重激化现如今的贫富分化现状,这从根本上不利于社会矛盾的缓解且反而大大激化了这一问题的突出代表性。虽然财政税收的实现具有繁琐复杂性与长期缓慢性,但还是处处反映与代表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与状况。另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束缚着财政税收的职能发挥,任何国家的稳定进步与经济实力的上升都是依托于财政税收制度来完成的,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决定财政收入的涨幅变化幅度的。如果经济不景气,财政收入就会大幅度的缩水,就难以为我国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有效的资金,进而阻碍社会发展,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发展与财政税收是成正比关系、相辅相成的

二、基思马思丹所述的“财政税收与经济增长”理论

第一,任何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会在相应程度上受到财政税收的影响,私人与公共消费的增长幅度也会对其产生约束,此外,政府教育培训与税基的扩大都会统筹兼顾好财政税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且维持好国家公共服务支出与税收基础来源之间的动态平衡,从根本上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与社会发展进程。第二,税收政策在市场经济中主要来源于两个方式:一是高税负国家的政策是充分挖掘资源利用率且倡导资源的走向,趋势是由高成本向低成本转变,而低税负国家恰恰相反。二是生产要素总供给与经济收益相互依赖,在适当程度上予以财政税收相应的较少可以有利于工作革新与投资储蓄的进行。第三,某些国家之所以会出现后期投资与消费的大幅度上升就在于这些国家的税收负担普遍的比较低,并且他们的投资增长率与税收后的负担是成反比关系的,而且税收政策主要是通过降低税收刺激等一系列的措施来发挥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希望我国对此引起反思,积极响应倡导且鼓励高成本向低成本的转移变化。第四,基思马思丹关于市场经济与财政税收的增长理论是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对比分析基础上来实现的,他得出的另一著名结论就是投资增长率与宏观税负是反比关系,低税负国家在投资增长率方面是远远大于高税负国家的,这非常有利于民族工业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导向作用。

三、财政税收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的角色

在当前我国大的市场经济背景之下,财政税收毋庸置疑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必须要在各个发展阶段对我国的国情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始终秉持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这有利于增强我国在世界经济环境中的竞争力。与此同时,目前我国的市场需求是不受国家计划经济的管控的,这就致使在一般情况下,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待解决,最为典型突出的问题就是市场经济分配存在着极度不均匀的现象,这就凸显出了财政税收的重要作用。总之,我国的税收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它的方向也逐渐从单纯强调筹集财政收入功能向强调经济增长与税收关系方面倾斜,由此可见财政税收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的角色。

四、增强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有效策略

(一)进一步加强对我国财政税收的监督管理工作

目前增强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有效策略,起到最为立竿见影效果的措施就是进一步加强对我国财政税收的监督管理工作,因为财政税收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它关乎着国计民生,我国现实生活中经常存在着偷税漏税的症状,这与平衡市场经济分配与财政税收开放性是相互背道而驰的,大力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就可以有效避免不合法偷税漏税现象的出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首先就是要加强国家相关财政部门对不同税收比例的协调分配,其次就是各行各业都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那些明目张胆违反国家财政税收制度的不法行为予以沉重的打击,再者就是要完善相应的监督体系,对于某些大额的税收征收情况要密切关注。

(二)维持好我国财政支出与各个地方政府职能之间的动态平衡

所谓的维持好我国财政支出与各个地方政府职能之间的动态平衡,指的就是要从根本上使得各个区域的财政收入趋于安定合理与科学精确,还要同时做到在最大化程度上提高政府职能的灵活性,因为财政税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带来市场效应,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在经济发展环节中财政税收具有不可或缺性。与此同时,还要贯彻落实好“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使得财政支出与政府职能二者始终处于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尽量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还要努力提高中央财政的经济收入,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平衡社会各个方面的经济水平,进而促进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从根本上确保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拥有科学的征收标准

纵观全局,财政税收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具有宏观调控的作用,税收政策自身具有较强的无偿性与强制性,要想实现财政税收与经济的同步稳定发展,就必要从根本上确保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拥有科学的征收标准。公正客观的税收标准是建立在当前我国实际的经济发展运营状况这个坚实的基础之上的,这会加强我国当下税收行为的公正化、透明化、公平化,使其做到有标准可依,财政税收的规范性不仅仅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经济增长与约束生产经营行为,还有利于最大化的减轻纳税人的经济负担,希望相关的财政税收部门人员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将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税收征收标准落到实处。

(四)推动建立健全完善科学的财政税收制度

推动建立健全完善科学的财政税收制度是运用财政税收手段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又一大具体措施,它在推动我国经济实力增长与社会和谐进步的同时还会更好地提高直接税收的比例。要想将该项措施贯彻落实好,就必须要贯彻落实好国家大力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与新常态”理念,还要对直接税收与间接税收的比例做出改革创新与优化升级,往往良好的财政税收制度决定了税收的实际情况并准确的呈现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态势,采取有效的财政税收制度可以更进一步的推动财政税收工作的改革,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总的来说,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随着经济实力与改革开放的发展而逐步得到完善,只有从根本上确保财政税收的科学合理运营,才能为我国经济的稳定进步添砖加瓦,进而更好地发挥财政税收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晓玲,赵秀丽.财政税收政策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的影响[J].经济工作导刊,2016(3):106-108.

篇13

1.1坚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和职能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工商管理体制的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这主要是因为在于我国的工商管理是一个以政府指导和政策导向为主体的行政管理部门,它并没有对市场进行资金干预和管理,所以,从职能上来看,它只是作为一个社会服务和保障部门存在,并不是一个有完全意义上的追求经济效益和利益的部门。因此,它的主要任务是为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行和良好运转而设立的,是为市场经济而服务的,是对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机制和竞争规则加以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一种管理体制和机制。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的有序的维护好市场经济的繁荣和正常的运转,有效的避免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和不平等。所以,在对市场经济的管理方面,工商管理是政府维护经济运行良好秩序的一个有力的抓手,给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提供着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也更能够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1.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

工商管理不仅有服务机制和行政管理的手段和模式,更是有市场经济运行的监督职能。这里的监督职能是多元化的,而并非手段单一化。要充分发挥好市场经济的工商管理的监督管理职能,就必须坚持好管理处罚与管理指导并举的基本思路和原则,进一步的实现在市场经济管理运行中的公平化和均衡化。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如果要想真正实现这样一种合理和公平的监督和监管的局面,就必须有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作为有力的支持,制定和实行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全面平等的监督机制,营造社会良性舆论氛围。必要时,还要从法律层面对于有利于工商管理的条款进行及时的立法,通过法律有效的权威保证,使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经济的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控制。在此基础上,在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也要实行公平、公正的内部监控和监督的体系,以上级审查、群众监控和社会舆论监督等方式,使工商管理内部的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做到实施管理公平、公正。随后我们还要对工商监管的政策制定进行定期而有效的审核,对经济环境中有违背市场规律和行为的人和事要依法逐一进行正确的处置,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有效的对经济市场进行监管和进一步的维护好市场的公平、公正。

1.3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范围

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范围非常的广泛,既包括了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也把这个市场经济体系下的每一个企业纳入其中。而对于市场经济体系而言,工商管理监督职能主要是把握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脉搏,对动力、质量和方向的问题进行监督管理,也是引领整个市场经济不断前进的方向发展。而对于经济市场来说,由政府用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手段来监督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营造一种良性的竞争条件和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一些新兴的经济活动中,工商管理依据于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对新兴的经济实体做出准确的判断,用统一的价值标准和体系来分析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需要,是否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和影响,是否符合我国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要求等。再有工商管理对我国的经济合作贸易也会起到较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2.工商管理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

2.1对经济主体起到了标准化准入的作用

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其实就是规范经济市场、维护市场这个主体的权益、监督市场秩序有序进行和促进经营管理正规等,进一步的将标准化的准入机制引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使经济市场更加规范、更加理智和更加有序。当前,我国的经济市场的准入机制也逐步在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相应的改革政策也在逐步建立和推动。工商管理部门按照这种中国市场的标准化准入机制和制度对市场进行严格的规范和要求,进一步将市场经济的经济主体做出相应合理的限制和要求,使市场主体在进行商业活动时,能够正规有序的运行和操作。

2.2建立相应完备的市场经济的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机制的多元化所有制的构成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特点和规律。在这种社会主义经济所有制体系构成中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进一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公有经济是国家的经济主体。二是要坚持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的原则,要给非公有制经济营造一种创新发展和健康发展的氛围和气氛,而工商管理部门就是确保公有制与非公有制长期并存,并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的监督机构。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宏观调控,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工商管理部门的协调发展,而我国的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也在进一步的改革和转变之中,对工商管理体系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工商管理职能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