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市场经济发展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

篇1

(一)广告市场的基本内涵

广告市场,顾名思义就是进行广告活动的场所,包括市场的组成要素、广告市场的容量、广告市场中价值运行及其规则、广告市场与其环境――商品市场的关系等内容。

(二)广告市场的组成要素

具体而言,广告市场的组成要素包括:

1.广告主。即广告活动的者,是在网上销售或宣传自己产品和服务的商家,是联盟营销广告的提供者。在广告市场中,他们是市场的消费者。

2.广告。即广告商,习惯上称为“广告公司”,是指由一些创作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所组成的,能够为广告客户制定广告计划、制作广告和提供其它促销工具的一个独立性机构,包括专业广告公司和专业广告组织。

3.广告信息。广告信息主要包括商品信息、劳务信息或观念信息等,它是广告市场的核心内容。

4.广告媒介。广告媒介是指能够借以实现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信息传播的物质工具和技术手段。

5.消费者。消费者作为广告传播的对象,是广告信息流通的最后一环。

6.广告费。广告市场的活动是围绕着广告信息展开的,广告信息的源点为广告主,传播终点为消费者,中间的广告公司和广告媒介则都是为传输广告信息而建立起来的桥梁和纽带,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二、中国广告市场的发展现状

广告行业的兴衰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动向的风向标,正如同稳步快速提升的中国经济一样,中国广告市场的近年来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广告业关注的热点,它为整体陷入低迷的世界广告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2008年中国广告市场受北京奥运会的良好预期拉动,呈现活跃态势,总投放同比增长15%,达到4413亿人民币。2008年我国广告经营额达到1899.5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9.11%。2009年,中国电视广告市场以15%的增幅高于整体市场的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移动电视广告市场收入规模为19.01亿元人民币,比上年上涨13%。商业楼宇电子屏广告市场方面,2009年的市场收入规模达16.86亿元人民币,中国航空电子屏广告市场在2009年的收入规模达5.28亿元,2009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先抑后扬,全年市场规模达207.3亿元,同比增长21.9%。

虽然中国广告市场发展形势可观,但是中国广告市场还存在许多弊端,许多公众人物代言虚假广告,广告质量低下,广告市场比较混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广告市场的发展。

三、中国广告市场的前景分析

九十年代后广告公司在市场经济带动纷纷拔地而起,但自从进入WTO时代起,经过西方的产品及生活文化的渗透,企业品牌意识逐渐清晰,品牌战略代替了产品销售占居了主导地位,对于广告公司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本土广告公司该如何应对已经被外资4A广告所占居的半壁河山,并在本土4A及各类打价格战的本土广告公司中求生存发展是国内公司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突出个性化经营,树立品牌形象

个性化作为新时代年轻一代追求的价值观之一,更多的是体现在树立个人形象和生活方式上。而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所要求的个性化特点,却是一个客观和严肃的需要,要根据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发展阶段、人员组成、业务特点的不同,在优质高效的前提下摒弃同质性,实现差异化与个性化。而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品牌实力体现企业的能力与水平,品牌形象则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广告界“4A”的创立便是企业综合能力与水平的有力体现。

(二)细化社会分工,专业化企业经营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大趋势下,广告行业也概不例外。广告企业目标对象专一,分工高度细化、经营高度专业化,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广告业的高质量和高水准,使自身求生存、谋发展的坚固的基石最大程度上依赖于突出的专业优势。广告企业的“专、精、特”是细分市场和提高竞争力的双重需要。

(三)调整和优化结构,规范运作流程

调整和优化广告企业结构,引导广告企业规范化动作,是解决广告企业问题的根本之举。应以资本和技术为纽带,通过市场化运作,打破所有制、行业和地区限制,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入股加盟等形式走专业化和集团化的发展道路,促进广告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引导广告企业规范化运作,使广告业逐步实现“经营条件优、人员素质优、服务业绩优、经营效益优、经营管理优”的行业目标,打造高起点、高品质的整体素质和规模。

(四)利用国内外资源,组建媒体集团,发挥规模效应

一方面要借助优秀国有企业和民族企业的优势资源,用中国企业的发展带动中国广告业发展,再用强势广告业加快推进中国品牌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要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如国外的电通模式,组建大型本土广告集团,发挥媒体集团的资源优势,发挥广告媒体资源的规模效应,以期实现中国媒体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总之,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中国广告产业有机会迅速发展壮大,中国本土广告公司有能力通过资本运营、资源优化成长为世界性的广告传播集团,中国广告市场的前景会愈加光明。

参考文献:

篇2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既可以将林地发挥出生态保护带的作用,又可以将其作为一个综合经济带,将林业资源的经济优势给充分的发挥出来,有机的结合起林地的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

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才可以对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有机转变,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符合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要求,同时,还可以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时林下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实现林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林业综合效益得到提高的目的。

2 崇左市凤凰山林场发展林下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林场没有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没有受到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虽然有附近的居民将粽巴叶种植于林场的林地下面,也有一些开发商与林场合作将灵芝等植物种植于林场的松林林下,但是这些种植都没有多大的面积,没有形成规模,因此在经济效益方面就比较低下,无法给人们带来实质的利益。没有整体布局和规划林下经济,没有统一的协调和组织,只是进行简单的采集和出售活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没有形成一个品牌,这样不仅会影响到经济效益,还可能会破坏到林区生态系统。

其次,采用单一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崇左市凤凰山林场经济采用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是单一的,这样林区广阔的林下空间就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浪费了这些林业资源,降低了林区经济的综合效益,并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到林区的生态系统,不利于林区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在技术方面:因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那么就没有丰富的林下经济发展经验,还只是在形式表面上研究林下经济,没有深入进去,在技术标准规范方面还比较的欠缺,这样就无法将林下经济的优势给充分发挥出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最后,在产值统计方面:因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林下经济的规模还没有形成;另外,因为发展林下经济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往往采取单一的途径来对产值进行统计,不能够有效量化,那么在产值统计方面就存在问题。

3崇左市凤凰山林场林下经济的发展对策

一是政府要给予大力的扶持,出台相关符合国有林场的政策法规:林场林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那么国家和自治区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鼓励国有林场职工也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将林场职工林下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给充分激发出来,让职工产生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二是要想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获得领导的支持,只有林场领导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才可能从经济、政策等诸多方面大力支持,结合林场的具体情况,来下发相关的发展方案和发展措施等;林下经济发展小组需要由场长亲自担任组长,这样就可以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将其它人员的积极性给激发出来。此外,还需要对相关的组织机构进行完善,制定过一系列的发展方案和措施之后,还需要由相关的组织和部门给落实执行下去,那么就需要设立林下经济办公室,设立专人专职,来加强管理,同时要进行一系列的培训,以促进办公室人员的素质和各方面意识。

三是要较大资金投入,让更多的人员参与进来:通过大量的林下经济发展经验我们可以得知,要想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还需要从广度上扩展林下经济。那么在林下经济方面就需要加大资金投入,给予广大的林场职工以资金支持,争取上级的示范项目在凤凰山林场展开,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发展,促进林下经济的大力发展。

四是要加大技术创新,与其它的院校或者科研部门加强合作: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林下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需要不断的创新技术,和其它院校或者科研部门积极合作,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大力发展有针对性的植物种植等。还可以与社会上其它部门进行合作。

五是要争创名牌:在这个市场经济环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未来消费的主导方向是绿色食品,人们不再在乎食品价格的多少,而是更害怕食品安不安全,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需要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效益,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积极谋划叫响凤凰山林场林下经济的绿色品牌,同时促进本地区的经济更好发展。

六是要加大宣传力度,给予必要的引导:本地区的各种媒体形式需要综合运用起来,比如报纸、电视栏目等,在报纸媒体上可以开辟一些专栏等,还可以举办一些其它的线下活动,比如,举办专题讲座,图片展览等,加大宣传力度,将林场职工和周边群众的热情和积极性给充分调动起来,鼓励更多的人员参与进来,促进林下经济更好的发展;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班,让更多的人了解林下经济促进本场职工以及本地区群众。

4 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目前很多林场在发展林下经济时,总是采取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就无法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还会严重浪费林业资源。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转变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给予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扶持,推进政策性森林保险,促进林下经济更好的发展。本文以崇左市凤凰山林场为例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 于殿双,李福强.公益林区发展林下经济的探讨[J].吉林农业,2012(6)

篇3

围绕种植业、养殖业两大产业,以涉及数量规模、存在问题、发展措施3个方面为重点,组织开展了泾阳县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查,现将调研情况介绍如下。

1 泾阳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泾阳县地处关中中心,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称。土地面积较大,全县耕地面积4.27万hm2,辖13镇231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6万人,人均占有耕地866.67 m2。通过对全县各镇区调查统计,目前泾阳县符合陕西省农业厅家庭农场要求的共有405户。

1.1 种植业

共41户,占总数的10%,其中种植粮食作物2户,经营水果农场14户,经营蔬菜农场21户,其他4户。种植业家庭农场耕地总面积1 206.8 hm2,3.33 hm2以下的有357户,占总数88%,3.33~6.67 hm2的有20户,占总数的4.9%,6.7~33.3 hm2的有17户,占总数的4.1%。

1.2 养殖业

共363户,占总数89.6%,其中:生猪养殖户196户,养羊户9户,养鸡户42户,养牛户111户,其他养殖户1户。根据调查,全县405户家庭农场2013年家庭农场经济总收入约12 326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下的有215户,占总数的53%,10万~50万元的有143户,占总数的35%,50万元以上的有47户,占总数的11.6%。家庭从业人口共1 543人,长期雇工531人。

2 家庭农场发展特点

2.1 数量多,规模大

近年来,随着“四化同步”的加快推进和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适度规模发展的家庭农场成为从业农民一个新的增收措施。从调查结果看,泾阳县家庭农场发展步伐加快,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全县家庭农场总数达到405个。

2.2 经营收入高

以家庭成员为主体的适度规模养殖的家庭农场解决了畜牧业发展增产增效、返乡农民工寻求发展机会等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全县405个家庭农场中有40%是返乡农民创办,这些家庭农场经营情况良好,效益可观;其余有50%以上的家庭农场经营收入较好,处于盈利状态;有10%左右的家庭农场由于家庭其他方面支出较大,盈利水平较低或收支持平。

2.3 发展理念优

由于生产成本等诸多因素影响,养殖业散而小的发展模式被打破,有实力的家庭逐步向适度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在消费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的大形势下,家庭农场的经营理念正在逐步转变,特别是在产业安全、产品质量、生产过程的重视程度上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家庭农场积极成立专业合作社,联手经营,提高效益;大部分家庭农场对动物防疫很重视,按照“防重于治”的原则,坚持重大疫病免注疫苗,保证了发展安全;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违禁物质使用,保证了产品质量,取得了较好的销售市场和销售价格,应对市场风险效果明显[1]。

2.4 生产方式新

在生产方式上,家庭农场正在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从原来“就地取材、有啥喂啥”的方式中走了出来,在积极参加培训中提高养殖技术,基本能够采取科学的养殖方式,合理配比饲料,应用现代实用技术促进发展。

3 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对发展家庭农场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农民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经营主体,由中央首次提出,各级党委、政府对此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在引导群众发展家庭农场工作中缺乏信心和政策依据,而作为家庭农场潜在发展对象的种养大户,普遍缺乏市场意识,满足于现状,缺乏组建家庭农场的积极性。

3.2 农村土地流转不畅

据调查,泾阳县家庭农场405户,而3.33 hm2以下家庭农场357户,占总数的88%,充分说明该县家庭农场基地规模小,这是由于部分农户对土地流转存在思想障碍。部分农民惜地思想浓厚,不愿流转;有的农民外出务工收入高,对转让租金无所谓,田地不耕种,还可以领补贴,不愿意流转,致使家庭农场的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3.3 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家庭农场产业化程度低

泾阳县农产品种类众多,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农业产业发展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有特色无品牌。据调查显示,泾阳县有养殖性家庭农场364户,占总数89%,主要以养殖奶牛、生猪为主,缺乏产业经济效益分析和机械化生产、规模化作业,很难形成农业产业规模,保持品质优势,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

3.4 资金与人才的缺失使家庭农场规模难以壮大

农业生产周期较长,比较效益低,回报见效慢,缺乏有效抵押物,大部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想发展、扩大规模,但贷款融资困难。以养猪场为例,饲料需求量大、养殖周期长都是开支大的原因。而银行贷款难、利率高、期限短、担保手续复杂,养殖户往往为了资金东奔西跑,困难时期只能不顾市场价格将猪出售,导致家庭农场规模的发展受到限制[2]。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年龄偏大,结构老化。全县经营家庭农场者70%以上集中分布在40~65岁阶段,较为严重的偏离正态分布,在种植业当中更为突出,35岁以下经营者很少,严重年龄偏大,同时由于资金短缺,大部分经营者缺乏机械化设备。

3.5 农场主经营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全县405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大部分是种养殖大户出身,尽管他们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但由于受学历、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对科技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抗风险意识不强,抑制家庭农场扩大发展,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需进一步提高经营素质。

4 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措施

4.1 借鉴外地经验,加强家庭农场认定和登记工作

上海松江区、宁波市等地工商部门已经开展家庭农场登记注册;武汉市2009年开始家庭农场试点,到2013年底认定了167家,平均每家补助4万元。应借鉴外地经验,尽快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家庭农场认定和登记,为争取和落实支持政策创造条件。

4.2 强化基础,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家庭农场与土地流转要相得益彰,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应带动土地流转,只有将土地有序流转才能促进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管理,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市场,为供求双方提供法律咨询、供求登记、信息、中介协调、指导签证、服务、纠纷调处等服务,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平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连片集中;进一步完善农民社保体系,解决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积极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4.3 优化结构,全力改善生产条件

各级政府要从信息技术等方面对广大农场经营者给予帮助扶持,鼓励支持家庭农场经营者采取先进技术、引进优良品种、提升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倡机械化作业、引导规模化经营[3]。目前,泾阳县畜牧业和粮食生产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空间较大,有条件实行规模经营,调查发现种粮大户的效益比一般种粮户高出几倍,经营者的积极性受到鼓舞,已经为今后发展家庭农场奠定了基础。

4.4 加强培训,强化经营主体

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培养作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和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重点培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管理人员,使其成为职业农民。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到家庭农场工作,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高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素质。

4.5 落实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

中央、省、市应尽快出台一系列家庭农场扶持政策,强化对家庭农场的扶持,为发展家庭农场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具体研究家庭农场的农业备案措施,市场主体地位确认,用电、用水、用地、税收等方面优惠条件的制定,大力推进示范家庭农场建设,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在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扶持一批示范性家庭农场,充分利用示范效应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4]。

5 参考文献

[1] 凌永建,朱秀丽,胡然挺,等.家庭农场发展亟待多方扶持――浙江宁波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J].农村经营管理,2012(11):26-28.

篇4

一、南京市房地产业的现状

根据历年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南京市全年房地产业完成投资896.73亿元,约占当年GDP的14.59%,2016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845.60亿元,约占当年GDP的17.57%,6年来,GDP增长了70.91%,房地产投资则增长了105.81%;同时,全年商品房销售额也由2011年的714.72亿元,到2016年的2766.35,增长了287.05%。伴随着行业的发展,房地产行业税收为南京市财政收入增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为南京市的城市环境贡献了一份力量,提升了城市综合的竞争力,许多绿化为特色的小区开始出现,优化了城市的形象。南京市人均住宅面积也在提升,每年上升的幅度大概是在1m2/年,南京市居民的居住水平的大大提升,也吸引了不少外来的投资商,加大了城市经济驱动,促进了南京市经济发展。

二、南京市房地产业的特点

目前,南京市的房地产业和宏观经济十分良好的协调者,确保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是:

投资稳定增长,投资的主体呈现多元化。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房地产投资依然在不断的快速增长,投资商对房地产业依然信心满满,外资的不断引进,也让南京市的房产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商品房价格走势趋于平稳,消费区域理性。根据相关调查及数据显示,南京市的房价逐渐趋于平稳,涨幅也减少了许多。

房地产进入品牌合作阶段。数据表明南京市的房房地产业不断的趋于理性,吸引着许多开发商和楼盘开发者,国内知名楼盘和开发企业是目前市场的主要角色。介于消费者在买房过程中越发显现的理性,投资方转变了思路,开创了和传统销售不同的模式―品牌销售。和知名地产行业合作人进行洽、合作。以高质量的房产服务和优质的售后保障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服务。

三、南京市房地产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对于房地产业的发展开始有了一定的抑制,国内的房地产业也在对内部的结构进行调整,旨在解决内部问题,这样的局势将会对房地产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是国内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根据数据显示,国内的消费已经进入了新时期。从南京的整体情况来看,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收入也在增加,社会也呈现稳定地状态,这些是支撑南京房地产也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长三角”城市的经济前景一直都是被看好的,加上“十运会”在南京的召开,为南京积聚了不少的吸引力,其经济发展模式和前景也是被许多业内人士所看好的。1998年,南京市的GDP的增长幅度仅仅停留在12%,南京市居民可支配的收入幅度也仅仅在10%以内,但是2000之后,南京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涨了3.7%~4.2%,资料显示,外来的投资者在南京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外来人口在南京的就业等都带动了南京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南京市房地产发展十分良好,可谓前景光明。

中国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的把控,积极加强和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南京市的居民收入以及整体水平就全国而言是比较前进的,但是资料显示南京市的人均住宅面积低于全国人均住宅面积。南京制订了“两个率先”: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并且设施齐全。这样的人均住房面积意味着南京市必须极大住宅建设,才能完成“两个率先”的目标。南京市的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包括外来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南京市的城市环境吸引力一批又一批的人群。外来人口的到来也为南京房地产业的总量贡献了一份力量,截至2015年,外来人口的住房消费总量达到了南京市住房销售量总量的16%。因此,南京市的房地产业的空间仍然还有许多。

从市场的需求量角度进行分析,南京市目前的住房需求和国内保持同步仍然是“3+1”模式,目前南京市的住房需求还是比较强的,居民的整体水平上升了,对于房子的需求也从居住升级为了享受,数据显示36%的南京市居民都渴望改善目前的居住环境,因此南京市房产的需求量仍然在不断增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投资商的加入,购房的需求以及市场的稳健发展,南京市的房地产业依然会十分稳健的发展。

南京市自从十运会之后,城市的拆迁项目暂停了一部分,但是以危房作为申请理由进行改造的房子仍然还有许多,每年的拆迁量都在增长,导致对房子的购置需求也上升了。南京市的信贷规模正随之不断扩大,在种类方面也不断地得到丰富,国家在住房公积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大,南京市的住房按揭、贷款总额已经达到了200亿元以上。

数据显示,普通老百姓对于经济房的需求量较大,所以市场和政府应该站在南京市居民的角度分析,从居民的角度出发进行政策的制定以及调节。进一步完善建设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在空间上分布的合理性,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的行为,严禁炒房,完善预警机制,打压虚假消息,对信息进行积极的引导,加强宏观引导确保南京房地产市场健康的发展。

四、结语

未来几年,南京市将会积极推进地产策略,采取有效的措施管理房地产价格的增长,确保南京市的居民的消费能力和南京市的房产可以匹配,政府同期也要加强调控,积极的培养市场的供需,改善南京市居民的住宅环境,提高居住水平。主要可以通过土地供应量的调节,以及住房的结构调节和用地的调节,加大中低价房用地的建设和投入,减少部分高端住宅市场投放量。

参考文献:

[1]赵文.我国房地产泡沫市场泡沫现象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3(2):60-79.

[2]皮文华,邱力生.我国房地产产业地位的理论分析[J].商业时代,2014(27).

篇5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汽车行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而随着我国新车销量的不断攀升,二手车的业务也的到了长足的发展,其特点具体表现为:

1.1 二手车市场起步晚,发展快

我国二手车市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起步,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二手车市场作为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根本性转变。

1.2 交易相对集中,流向趋势明显

我国二手车交易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汽车保有量大的大中型城市,且流向趋势明显。二手车流向呈现四大趋势:一是从城市流向乡镇;二是从东部流向西部;三是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四是从高收入者流向中低收入者。

1.3 二手车交易市场功能日趋完善

二手车交易市场是我国现阶段二手车流通主要渠道,这种集贸市场形式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已初具规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⑴为供需双方提供集中交易场所,使消费者在一个交易市场内就能够对本地旧车市场行情一目了然;⑵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统一现场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方便;⑶市场制订相关的管理办法和交易程序,保证了入场交易车辆的合法性;⑷市场通过加强对经纪公司的管理,规范经纪公司的交易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1.4 置换业务开始起步

海大众、一汽大众、广州本田、北京现代、长安铃木等品牌轿车企业陆续开展了汽车置换业务,但由于政策限制,由生产企业推出的置换业务尚处于探索阶段。

2 我国二手车市场存在的问题

近来年我国二手车市场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作为新车流通的延伸,发展相对滞后,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交易行为不规范,鉴定评估随意性大;交易主体和交易市场功能单一,交易方式落后,不具备现代营销手段;缺乏完善的市场信息网络系统,交易量与新车销量比例明显偏低。二手车流通滞后已成为制约汽车市场发展的瓶颈。

3 完善二手车市场体系的建议

3.1 统一二手车交易税收标准,确保国家税款的合理征收

二手车进入市场再流通,属固定资产的转移和处置范畴,按国家有关规定应交纳一定的税费。我国各地对二手车交易中的税收基本上都按当地有关政策,因此各地税收的种类和标准都不一样。造成了一些地区二手车的成本过高,经营二手车的企业利润微薄,一些地区采用交易不过户来逃税,场外交易、私下交易、非法交易,扰乱了二手车交易秩序,可以说二手车交易税收问题制约着二手车市场的发展,因此,旧机动车鉴定估价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税收和财政收入的多少及其公正、合理性。

3.2 统一二手车鉴定评估标准及监管机制

我国目前的二手车鉴定评估,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二手车鉴定评估行业不统一、不规范、不科学。很多二手车市场仍然采用简单的平均年限折旧法进行价值的评估。因此,建立一套真正适合我国二手车市场的评估标准及方法尤为重要。这需要科研机构、监管部门和生产企业联合起来制定评估标准,从根本上规范我国的二手车鉴定评估业务。并建立包括法律规范和准则规范在内的二手车鉴定评估规范体系,指导行业行为向合法化、合理化、有效化方向发展;在适当时机建立自上而下的二手车鉴定评估协会,实施行业自律管理。

3.3 加强二手车技术检测,消除安全隐患

目前二手车鉴定评估可以采用技术设备进行,共有五大项,一是车辆信息验证,比如手续的合法性,是否是盗抢和拼装车等;二是发动机性能检测及电子故障码解读;三是环保检测;四是电子底盘检测,判断车辆是否发生过碰撞及修复是否合格;五是二手车动态安全检测及外观检测,通过对侧滑、悬架、轴重、制动检测,确保车辆行驶安全是否达标,漆面厚度检测判断车辆是否经过钣金维修等等。这些检测项目能基本对一辆二手车进行价值判断。

3.4 建立我国二手车鉴定评估信息系统

长期以来,我国二手车鉴定评估基本用手工来处理信息资料,鉴定评估人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收集、整理、分析、贮存各种信息资料。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鉴定评估工作中去,建立二手车鉴定评估信息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处理有关信息,减轻鉴定评估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对信息的分析、判断、决策等创造性工作中来。

3.5 培养优秀的二手车鉴定评估师

要规范二手车市场鉴定评估行为就需要培养大批格的二手车鉴定评估师。二手车市场发展十分迅速,评估方法及评估标准不断更新,需要建立二手车鉴定评估师的再培训制度,取消职业资格终身制,使二手车鉴定评估师不断接受再教育以适应市场的发展。

篇6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证券市场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 1981年到1987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进入90年代以来国债发行数额年均达到千亿元。 而1997年已达到2 412亿元。在股票市场上,迄今沪、深两地上市公司已达900余家,上市股票市价总值达2万亿元。 我国资本市场在短短十几年,达到了许多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实现的规模,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证券市场自身功能的发挥,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主要是:

1) 证券市场规模过小。以股票市场为例,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总体规模看,与国外还有相当大差距,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全世界平均为8%左右,发达国家的比例则更高,如英、美均在20%以上。我国目前股市投资者为3 300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7%。另外,从股市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看,世界平均为30%左右,美、日、英等国均在80%以上,而我国为24.2%,况且在总市值中还包括大部分不流通的市值,假如扣除这一部分,我国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就更低了。由此可见,我国股市规模较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也可以看出在我国扩大股市规模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 资本市场主体缺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而目前我国企业主体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约束无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特征,企业主体地位残缺。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主体残缺还表现在投资主体主要是个人,其投资的质和量均较低,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比重明显不足。相比之下美国等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其机构投资者主要有年金基金、商业银行信托部、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由于机构投资者是专业性金融中介机构,其投资活动具有投资量大、交易费用低、交易风险小的特点,很受大众投资者的欢迎。如美国,每4户人家就有1户向投资基金投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性投资者发展滞后,这使得仅靠若干家大机构和数以万计的小股民散户所支撑的股市投机盛行,股价暴涨暴跌难以避免,阻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

3) 市场分割,整体性差。首先,一级市场的发行仍然按地区分配额度,限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债券地区性发行市场也是按省分派额度和按银行分支机构分派额度。至于二级市场分割则更为明显,把股票市场划分为A股、B 股和H股,构成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中的一个非常显着的特征;即使在A股中,国家股流通与转让只限于极少部分,而且A股不答应在沪、深两个交易所交叉挂牌,限制了全国性市场的发展。在股票市场中呈现出A股与B股、H股分割;个人股、内部社会个人股与内部职工股分割,个人股市场与法人股市场分割。如此繁杂的分割,不但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也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惯例接轨。

4) 市场中介机构不完善。证券中介机构从广义上讲就是在证券市场上为参与各方提供服务的机构。我国目前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虽然其业务已涉足证券的承购包销、发行、交易、自营、财务顾问等内容,但与国外投资银行业务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功能缺陷,例如投资银行核心任务之一的购并业务对于我国中介机构来说几乎还未曾涉及。西方国家的公司购并活动大多由投资银行策划完成,投资银行起着搭桥牵线、筹划交易过程、为交易筹措资金和参与交易谈判等重要作用。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中介机构,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重组活动的顺利开展。

5) 流动性不足。流动性是指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流通性强的金融工具,同时又有大量参加流通的主体。检验市场流动性通常可从交易量和成交价的关系入手,二者的关系越密切,流动性就越差。美国股市中二者变化的关系指数为0.01,而我国沪、深A股市场的关系指数分别为0.52和0.40,说明我国股市整体流动性是比较差的。造成股市流动性差,一方面与资本市场中介机构投资者参与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与国家股不能进行交易、法人股在STAQ和NETS市场交易微弱有很大关系。流动不足使股票价格扭曲,资本流动失去了动力和方向,资源配置功能受到抑制。另外,由于国有股不能流通,这将对国有资产的结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

6) 资本市场交易工具品种单一、结构残缺。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资本市场工具保持多样化趋势。以香港资本市场为例,目前国际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工具中80%以上已被其采用;在股票市场上,不仅出现了期指、期权、认股权证等投资品种,而且这类衍生工具的交投大有超过现货市场之势。香港上市公司在债券市场上的集资形式更为多样化,在债券、票据和存款证3种形式的基础上,先后出现了浮息工具、变息工具、可换投股债券、信用卡应收债券等多种形式,目前在联交所挂牌买卖的债务工具已增至129种。相比之下,我国大陆的资本市场除股票外,5年以上的交易工具几乎没有,而1~5年的交易工具又受到种种限制,这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7) 证券市场制度不健全。证券市场制度是支撑证券市场高效、公平运转的基础,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和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等。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无论从制度本身还是从执行上看都存在信息公开不够的问题,表现在一些重大信息披露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极大挫伤了股民、债券投资者的信心。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是指证券投资者在获取有关信息后,被给予证券投资期收益以必要的保障和实现的制度。我国证券市场的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很不健全,使投资者面临的市场风险过大,严重措伤了股民的投资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已制定了《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证券交易所治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治理暂行办法》等。然而证券交易的基本法规《证券交易 法》尚未制定,证券法规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导致证券交易的某些环节无法可依,加之对已颁布的法规执行不力,证券交易的违规和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我国1995年发生的“三.二七”国债期货的严重事件,主要原因就是证券法规不健全、监管不严造成的。

2 证券市场的发展构想

2.1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进资本市场主体发展

证券市场主体质量的高低,对我国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资本市场主体的发展。

1) 取消额度治理代之以核准制。股票和债券市场的额度治理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手段,由于对证券发行标准制定较低,这给行政部门行使权力提供了较大空间,政府为企业包装上市,后患无穷。为此,国家主管部门应该严格上市公司审批,提高上市标准,取消或减少行政干预,将证券市场的额度治理换之以核准制,使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都能通过竞争达到上市的目的。这样既增强了市场参与的公平性,又能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使企业经营者把精力真正放在如何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效益上,而不是通过旁门左道达到上市的目的。国家可以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上市标准,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前提下,增加上市公司的数量,实现股市的扩容,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2) 强化上市公司淘汰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股份公司,非凡是上市公司不但要转轨,更要转制。而目前有些股份公司上市后不思进取,“穿新鞋,走老路”,把股市看作“圈钱”场所,效益下降甚至亏损。 1997年有11.8%的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小于0.05元,如此低的回报会打击股民参与二级市场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股市的扩容。因此,建议对于那些业绩长期不佳的上市公司,证券治理部门应给予警告、停牌直至摘牌,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只有上市公司质量提高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和扩容才会有保障。

2.2 增加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应根据居民、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不同投资与筹资需求,在考虑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不同组合的基础上,发展并完善门类齐全的资本市场交易工具。非凡是可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增加证券品种,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可转换债券是具有双重身份的证券,它首先作为一种债券,享有一定的利息收入,同时能以一定条件换成股票,兼备了债券和股权证两种证券的性质。可转换债券的双重性质决定了它对活跃证券市场的非凡作用与独特地位是其它证券品种无法替代的。 应该说,可转换债券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资本市场具有更大的激活作用,可以丰富证券品种,扼制过度投机。除可转换债券外,还可考虑进一步发展期货、认股权证等其它金融衍生工具。因为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价格风险将会突出,必然要求金融市场提供风险转移机制和价格发现机制,而传统金融工具难以完成,只有引入衍生金融工具才可达到转移风险、重新分配的目的,进而满足市场需要。衍生金融工具还能促进相关基础市场的流动性,形成均衡价格,合理安排资源配置。在发展金融衍生工具时应立足国情,着重发展以规避风险和保值为主的衍生金融工具,而且要做到立法与监管先行,对于投机性过强的诸如股票指数期货等可暂缓发展。

2.3 大力发展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

发展投资基金,增加机构投资者是改善当前投资主体结构失衡、提高市场活动水平、使资本市场逐步趋于规范的重要措施。这对于扩大证券市场规模、强化投资功能、减少投机性和盲目性,使我国股市长期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动投资基金的发展,应做好以下工作:

1) 扩大投资基金的发行数量。我国目前的投资基金仅一百多亿元,在股市中所占比例还很小,远不能起到稳定股市、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高达近5万亿元,假如有10%用于基金投资,就会给证券市场注入近5 000亿元的资金,这将极大缓解股市的扩容压力,又能化解一部分银行风险,可谓一举两得。同时,投资于基金的风险较股票小,收益又较债券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投资工具。

2) 增加投资基金的种类。在今后基金的发行中,可以开设多种不同投资方向、不同投资风险的基金品种。 例如,可设立企业重组基金为企业重组提供资金支持,也可设立专门投资于高科技产业的基金来支持国家产业政策,还可设立在债券与股票市场有不同投资比例要求的基金。这样可以使广大投资者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不同风险基金,从而大力推动投资基金的发展。

3) 逐步发展其它机构投资者。目前可对保险公司开展证券投资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完善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养老基金等进行证券投资,以起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

2.4 逐步解决国有股上市流通问题

  国有股上市流通是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规范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第一,国有股作为股份资金本身就要求具有资本的流动性,这是市场条件下进行资源配置的基础。第二,国家作为国有股的股东经常因为需要调节财政收支平衡或调整产业结构而收回投资,可是国家股不能上市流通,以上目标就无法实现。有人认为国家股上市流通,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其实,资产与资金只是形态上的改变,不存在流失问题,资产不流动、不能发挥效益才是国有资产的最大流失。此外,国家也需要通过国有股上市流通往返避或降低投资风险。第三,国有股上市流通也是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开放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当前国有股上市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模式:

1) 国有股单独设市流通。这种方式可以满足国有企业实现战略性改组的需要,同时由于未与A股、个股并轨流通,也不会对A股、个股市场形成直接冲击。将国有股单独设市流通还可使国企间的收购、兼并等重组活动公开化、市场化,促进国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以自觉努力增强竞争力,加快国企改革步伐。

篇7

一、碳交易市场的划分

在全球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大部分排放指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国际国内或区域性的强制法规(如《 京都议定书 》)的要求,这部分交易行为称为规范市场。此外,出于自愿目的而进行的排放指标交易行为被称为自愿市场。二者并存于目前的碳市场,相互间有一定的区别与联系。

(一)规范市场

对于规范市场,首先必须处在一个强制法规或协议的管束下,目前主要的国际协议就是《京都议定书》。其理论依据是在地球上任何地方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作用是一样的。按照经济学原理,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人类应该把温室气体减排的活动安排在成本最低的地方。《京都议定书》为附件一国家规定了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GHG减排目标。附件一国家主要通过国内的各种减排活动来实现减排目标,同时,为了使减排更经济,《京都议定书》还提出了三种市场机制来帮助附件一国家实现目标,即排放贸易(Emissions Trading ET)、联合履约(Joint Implementation JI)和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二)自愿市场

相对于规范市场,自愿市场的交易环境比较自由。因为他们完全是出于自身的道德要求或者成员间的自发组织而进行碳交易的。由于没有强制性的购买要求,自愿市场的交易自然没有规范市场活跃,但是相对较低的交易成本还是吸引了你不少参与者。

自愿市场的交易行为包括了一些个人或者企业对特定的一些GHG排放活动进行补偿或者出于“碳中和”的考虑购买各种排放指标,其中也包括在像芝加哥欧交易所CCX这样的交易平台上进行的交易。

二、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

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ETS)是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引领者。自运行以来,碳产品交易量与交易额一直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以上。其第三阶段为2012―2020年,这一阶段产业范围将更加扩大,涵盖化学产业与氨水制造领域,航空与航运也将包涵在内。同时大力发展生物能源,促进环境优化。预计EU―ETS主导全球碳交易市场的趋势会持续保持下去。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成立于2003年,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地区唯一的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先驱组织和市场交易平台。2004年,CCX在欧洲建立了分支机构―欧洲气候交易所(ECX)、2005年与印度商品交易所建立了伙伴关系,此后,又在加拿大建立了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目前,CCX是全球第二大的碳汇贸易市场,也是全球唯一同时开展CO2、CH4、N2O、HFCS、PFCS、SF6六种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市场。

三、我国碳交易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目前《京都议定书》未对我国规定减排任务,我国是碳交易市场上的主要提供方,供应全球碳交易总量的70%以上,这看似是别人掏钱我们减排的好事,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近年来,我国一些海外企业被强制要求遵守所在国的碳减排限额,我国出口商品被要求进行碳披露,一些没有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商品将被征收碳关税或者被禁止进口等等,从而可见,国际社会也在对我国提出减排要求,我们将不能“独善其身”。然而,一旦我国开始承担减排义务,需要从国际市场购买CER的时候,所出的价格可能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今天,现在出售碳排放权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在透支未来。因此,国家在制定碳交易整体战略时应当把握适度原则,合理规范碳交易的领域和规模,防止过量出售碳排放权。

在我国碳交易领域,无论是学界的理论探讨,还是业界碳交易组织的业务运作,都和国际有很大差距。现在我国一共有北京、上海、天津、武汉、长沙、深圳和昆明7家交易所,但目前仅仅是碳交易市场的初级形态。然而,我国作为碳排放权的主要售买方,碳减排的潜力全球首屈一指。长远来看,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形式,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开发好碳交易市场,既能给我过带来客观的经济利益,也有助于提高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优化、调整我国能源利用结构。

总体而言,我国碳交易的现实基础是薄弱的,但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只要我们努力探索促进我国碳交易市场有效发展的现实途径,我国在碳交易领域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篇8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消费理念的提高、市场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日趋复杂,零售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那么就一定得在原有的经营基础上,改变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模式、加强经营管理、规避经营风险以及合理有效地利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等,在未来的市场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余地。

1 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

经济新常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很多机遇,这些机遇总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大改革与大调整、“大纵深”与构建多元增长极、“大创新”与构建技术红利、“大人才”与构建第二次人口红利、大消费和大市场与构建“大国经济效应”“大升级”与构建升级版中国经济及“大开放”与中国经济全球布局的机遇等。

2 零售业的市场现状

2.1 零售业的基本情况――以成都市为例

最近啄辏成都的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比如远洋太古里、新世纪环球中心等,每一个新开的购物中心都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同时,关门歇业、并购重组的事情在零售行业也不断发生,例如成都仁和春天两店被收购、红旗连锁兼并互惠超市、人人乐的“闭店潮”等。在当前经济背景下,成都零售行业竞争形式加剧,行业的集中度也越来越高,行业整体面临各种挑战。

2.1.1 成都购物中心整体零售市场表现良好

从最早的单体商场,到加入了餐饮娱乐、休闲等功能的购物中心,再到业态多样化与消费享受化的商业综合体以及多功能、高效率的城市综合体,消费者对商业综合体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对城市综合体在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上的需求也在不断重叠。

2.1.2 快时尚迅速占领成都商业圈

在2016年3月底,成都的快时尚门店数已经达到49个了,比如GAP和C&A在成都分别有3家门店、优衣库有4家门店、ZARA和UR分别有7家门店、H&M有11家门店等。作为消费者,我们会发现不论进入哪家购物中心、走进哪家百货市场,都会看到这些快时尚门店,快时尚门店已经迅速占领了成都的商业圈。

2.1.3 消费习惯的变化将影响零售商业的发展

零售商业应顺应消费者消费习惯与行为及时代的变化,通过“互联网+”、大数据重构生态链接。伴随个性化需求和目的性消费的提升,消费者面临多元化的选择,网络购物虽然成为“90后”消费的主要渠道,但随着价格驱动力的消失,被实体商业赶走的消费者最终也将回归。

2.1.4 成都本土零售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有待提升

目前,零售业国内20强竟然没有一家本土企业,说明本土零售品牌的影响力和附加值还有待提升。对2008―2015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进行分析。虽然成都市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呈现递增趋势,但近几年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相比前几年下滑得稍快,这不仅说明市场竞争越发得激烈,更多的是体现出了零售行业未来的发展态势。

2.2 零售业的销售模式

零售业的销售模式已经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且操作性较强,在市场上已经比较成熟而且行之有效。主要包括:实体店零售模式、网络零售模式、“网络+实体店”相结合的零售模式、多渠道与泛渠道的营销模式等。

2.3 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2.3.1 零售增速受宏观影响,消费拉动有限

零售每年的增长速度逐渐减缓,说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进一步提升消费能力,就必须提高收入水平,扩大消费需求,开拓新兴市场,转变消费观念,从而鼓励消费,引导消费。

2.3.2 传统消费热点降温,新的热点拉动力不足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以及消费热点会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传统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而逐渐降温,新的消费热点又不足以拉动零售业的发展。

2.3.3 居民收入将成为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制约消费者的重要因素。我国居民对收入的提前预期已经表现在消费上,而在进一步的消费中,收入是他们扩大消费的前提,也将会对最终消费产生直接的影响。

2.3.4 网上零售市场增速将放缓

网上消费环境的改善以及网上销售模式的多样化,使得网上零售市场经过了几年的高速发展。但是,随着竞争压力的加剧、服务不够完善及物流系统的不健全,减缓了网上零售的发展速度。

2.4 零售业的影响因素

零售业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2.4.1 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支持

由于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调节力度比较有限,而产业结构以及相关联的供给结构,又是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经济变量。因此,国家为了释放消费者的消费潜力、改善消费者的消费预期、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从而促进零售行业消费结构的全面升级。

2.4.2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推动效应

近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人们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国内社会消费品总额也持续增长,未来经济的发展也可能继续带动国内消费行业的持续繁荣,比如餐饮、旅游、娱乐等,也将推动零售行业的不断发展。

2.4.3 国民人均收入和支出的增长促进零售行业消费升级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的消费理念也不断发生改变,逐渐追求质量消费、品牌消费、安全消费以及服务消费等,从而促进了零售行业从实用消费向高端消费以及服务消费的转型升级。

2.4.4 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城市消费群体的扩大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市消费群体的扩大,也有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同时,城市化还刺激了市场的消费需求,推动了零售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4.5 尚不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零售行业的不断转型发展,对于物流配送以及售后服务体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需要形成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效供应链和分销网络,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物流体系,建立高效的物流和配送中心,以保证零售企业商品安全、及时地送达。

3 零售业的发展前景

3.1 零售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市场的激烈竞争、消费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零售业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3.1.1 竞争过度、盈利艰难

整个零售行业分化重组的进一步加剧,致使实体零售走向集中、网络零售渐进分化。零售企业只有在艰难中探索、在困境中突围、在变化中创新,才会在竞争中寻求差异化,极大地提高自身的盈利空间。

3.1.2 店面同质化减弱,个性零售开启

零售企业为了提升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注重服务性消费,同时开启了个性零售,按照不同商品所对应的不同消费群体实行差异化定向营销。这种个性零售将导致店面同质化的减弱,从而提升零售企业间的竞争优势。

3.2 发展前景的预测与展望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经济格局的调整幅度相对较大,英国公投脱欧、美国特朗普上台等也导致了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加大。面对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现代零售将重视以服务为发展理念,不断创新零售企业的发展模式、管理理念和服务内涵,打造完善的零售服务体系,实现向现代消费理念的转变。

3.2.1 便利店势头更劲

便利店是以满足顾客的便利性需求为宗旨,采取自选式的购物方式,一般位于社区附近的小型零售商店或网上商店。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便利店业态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国内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未来的消费市场,将会出现更多适应消费者便利需求的便利店。

3.2.2 社区商业将实现品质升级

社区商业是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在消费观念的提高、电子商务的影响、经济新常态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实体商业的传统经营模式都在调整转型,在市场上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社区商业变成了新的肥沃的“战场”。城市零售边缘的崛起,形成了“集聚―扩散”的趋势,众多的零售企业也开始“微”化,落户社区商业。

3.2.3 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

2016年零售业仍将承受经济增速放慢、成本高、利润低的压力,发展也将进一步从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导向型转变,零售业优化调整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总的来看,行业整合并购将会更加深入,未来这一势头也不会减弱,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已是形势所需。

3.2.4 跨境电商会更加热闹、线上线下加速融合

在经济新常态及“互联网+”的影响下,实体零售业在运用自媒体运营、网上商城、移动支付、体验式消费传播上进行了各种尝试。在零售业对互联网传播及成交工具的应用达到新的高度的同时,实体零售也正在逐步尝试从跨境电商体验店到线上预约、线下上门送货等新型经营方式。

4 相关对策及建议

零售业的市场现状不是很理想,不仅面临竞争形势的加剧,而且还受到各种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零售企业应当总结过往经验,做出相应的抉择,调整运营状态,更快的适应市场。

4.1 改善原有的经营模式

在零售行业,即使是同一零售形式其经营特色也会有所差别。因此,零售企业要想更好地融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顺应“经济新常态”这一形式,就必须对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原有的经营模式,对企业战略组合适应性不断进行创新。

4.2 强化零售业的内部建设

随着零售技术的不断发展,如电子商务技术、库存控制、信息传递、售货方式、商品检测等,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大量新产品涌入市场,起着推幼饔茫零售企业在来自两端的压力下,不得不更新观念,对零售业企业内部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改进,培养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合作意识强,而且能够为企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企业才会在市场生存得更久,才有利于零售企业的长期发展。

4.3 加强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才会使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零售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方式之一就可以从服务上寻求突破,同时加强优秀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更加细分的市场中进行推广和销售,满足多元化的个性化需求,开设跨境电商体验店,将对零售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4 扩大零售业对外开放

市场是行业生存的前提,对外开放是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扩大市场的重要手段。“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满足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零售业可以在这个新平台上综合发挥自己的竞争实力,将国内零售打进国外市场,从而拓宽营销渠道。

4.5 商业模式创新

零售企业应从中国经济新常态以及所处的市场环境出发,对零售业的新模式、新市场、新技术、新业务等进行创新,提供全新的产品或服务,开创一个全新的、可赢利的产业领域,从而给零售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5 结 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消费者将更为关注服务品质,即追求在购买及使用过程中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体验,更加强调商品的品牌和文化内涵,也将更加关注绿色消费、安全与健康等。消费者的消费特征。所以,零售企业不仅要承受住市场的巨大压力,还必须随消费者的理念,不断调整自己的销售业态,提高自己的服务理念、品牌文化内涵以及满足健康安全等要求,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陈雨露.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七大机遇[J].经贸论坛,2015(3):11-13.

[2]包双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综合体的创新发展[J].理论探索,2014(3):91-94.

[3]葛艳荣,赵金岭.论非经济因素对我国体育消费者行为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0(15):19-21.

[4]严先溥.消费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J].中国发展,2005(1):25-30.

[5]黄海艳,朱永新.企业诚信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之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上旬刊,2007(1S):170-171.

篇9

在我国林业发展及生态建设过程中,国有林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森林的保护、培育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较为显著,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力量[1]。一般林场建立的目的主要是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林分质量,进而取得较好的效益,而国有林场境内的土地面积较大,不少地区在经营林场过程中采取的发展模式较为落后、单一,经济效益不高[2]。为了巩固林权改革的成效、提高单位面积林地上的产出、增加林农收入,一个有效途径即对林下资源进行开发,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3]。林下经济发展的特点为发展潜力大、投入相对较少、短时间内可见成效、操作起来较为容易等,其具体的发展模式包括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森林旅游等。通过在国有林场内发展林下经济,可以使林地利用效率大大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周期相对缩短,提高森林资源的附加值,实现森林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发展。现结合宣城市实际,对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对策进行简单的探讨。

1 宣城市林下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1.1 现行传统林业发展模式较为落后

多年来,我国很多国有林场在发展过程中采用的模式较为落后、单一,无法对林场内广阔的空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造成林业资源的极大浪费,取得的综合效益不高。宣城市的某些国有林场,经济发展模式仍然采取传统的单一利用木材的方式,未能有效地综合利用林下空间,而且还会不同程度地对林区生态平衡产生影响,使林场内有限的林木资源总量逐渐减少,加剧了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矛盾[4]。

1.2 要实现国有林场的循环发展,必须实现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

要改变国有林场林业经济单一的发展模式,实现林业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加大对林下资源的开发。目前,宣城市境内的国有林场结合当地林业资源特点,采取了以林业为主,综合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多元化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使林场内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利用效率及产出率较单一模式下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林场内工作人员采取林下养殖等方式,可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缓解了林业生产周期长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使国有林场长期发展与短期效益得到协调,实现林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2 宣城市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总面积约为12 340 km2,辖乡、镇的数量分别为24个、57个,总人口为280万人;林业用地总面积约为7 273 km2。宣城市目前总共有18个国有林场,在安徽省各县市中排在第3位,其中宣州、旌德、广德、郎溪、泾县、绩溪、宁国分别为5个、3个、1个、2个、4个、2个、1个。宣城市国有林场内的总经营面积在3.6万hm2左右,其中有林地面积约 3.5万hm2(划定为生态公益林的面积占54%左右),森林资源总积蓄超过190万m3,在安徽省各县市中排在第2 位。一直以来,宣城市国有林场的主要经济来源较为单一,一般为销售木材。近年来,宣城市利用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结合《宣城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探索出多种与宣城市当地相适应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一些新兴的林下经营模式不断出现,重点在林下发展白芨、黄精等中药,并积极加大林下养殖的发展力度,成为当地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加快了宣城市林业经济发展速度。

3 发展对策

3.1 对国有林场的林权制度进行改革

对宣城市国有林场内的林权关系要充分理顺,依法对林地、林木等的使用权、所有权予以明确,以妥善处理国有林场发展过程中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矛盾。只有对林权制度进行合理改革,充分将林权关系理顺,才可以营造出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的良好环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3.2 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资金及技术等方面的投入

国有林场的林地面积较为广阔,要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从专业人才、资金、技术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不仅要重视国有林场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配套水电设备、道路建设等,还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新技术,加大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宣城地区的林技部门要就林下经济发展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指导、培训,并且派专业人员深入到国有林场实地,以及时解决出现的技术难题。此外,信贷等金融部门要给予支持,将林下经济发展纳入到重点扶持对象的范围之中,降低信贷门槛。

4 参考文献

[1] f东光.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2):58-60.

篇10

一、旅游景区珠宝玉石市场现状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珠宝玉石市场可谓喜忧参半,既有许多积极的和值得肯定的方面,又存在不少不容乐观甚至亟待改进的问题。

1.积极因素

旅游景区销售的珠宝玉石品种类型越来越丰富,有的地区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产品,如海南三亚市等地旅游景区的海水养殖珍珠系列产品(珍珠项链、耳钉、胸针等),陕西西安市秦始皇兵马俑景区的蓝田玉系列产品(蓝田玉手镯、挂件等)。一些本地或临近区域珠宝玉石资源较为丰富的旅游景区,逐渐形成了珠宝交易的集散地,不但从业人员较多,且交易的品种丰富,除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珠宝玉石品种,也从外地采购一些珠宝玉石品种进行批发或者零售交易,如新疆和田等地和田玉集散地(销售商品包括和田玉项链、手镯、手链、挂件、手把件及原石等),云南瑞丽、腾冲等地的翡翠集散地(销售商品包括翡翠手镯、手链、戒指、挂件、项链、手把件及原石等)。一些宗教圣地销售的珠宝玉石商品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和吉祥寓意,如一些佛教圣地销售的玉石观音、佛等。许多旅游景区珠宝玉石的经营环境不断改善,从初始的地摊销售发展到了正规场所的销售。不少旅游景区所销售的珠宝玉石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旅游景区珠宝玉石商品的销售,不仅丰富了景区的商品市场,而且为旅游景区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旅游景区的经济繁荣和发展。具有产地或景区特色的珠宝玉石商品为地方或景区知名度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2.存在问题

虽然旅游景区的珠宝玉石市场有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势头,但是不少旅游景区珠宝玉石市场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地方问题还相当严重。

第一,珠宝玉石商品工艺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做工精美,更多的是做工粗劣。做工不好的饰品,既浪费了珠宝玉石资源,也损害了珠宝玉石产品的形象。

第二,一些旅游景区市场管理不严,政府监管不力,假冒伪劣现象普遍存在。如不少景区市场把漂白充填处理翡翠(俗称翡翠B货)和染色处理翡翠(俗称翡翠C货),当成天然翡翠(俗称翡翠A货)进行销售;甚至用染色石英岩冒充翡翠销售,用石英岩和大理石冒充和田玉销售,严重地损害了旅游消费者的权益,也损害了旅游景区的形象。

第三,一些旅游景区市场的珠宝玉石商品价格混乱。有的明码标价且价廉物美,但是一些景区存在严重的价格欺诈现象。如有的珠宝玉石商品标价数万元,懂行的、会讨价还价的游客可能花几百元就能买到,而不懂行、不会讨价还价的游客购买时则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第四,一些旅游景区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对珠宝玉石的知识不了解,进货把关不严,销售时误导消费者。

第五,不少旅游景区珠宝玉石产品特色不鲜明,未能形成品牌效应。不少旅游景区未能充分利用所在地或临近区域产出的珠宝玉石资源,所销售的商品流于大众化,没有地方特色。

第六,销售者多为个体经营者,所销售珠宝玉石商品档次较低,品种较单调,销售模式较原始。在大多数地方,有实力的珠宝企业较少涉足旅游景区市场的开发,因此管理完善、产品结构合理、具有先进销售模式的规模经营尚未形成。

二、旅游景区珠宝玉石市场发展策略

鉴于旅游景区珠宝玉石市场发展呈现出的积极因素,以及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旅游景区商品市场的繁荣,笔者建议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和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应该采取以下策略促进旅游景区珠宝玉石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一,重视珠宝玉石商品的工艺质量。要求上市销售的珠宝玉石商品做工精良,杜绝做工粗劣的产品进入旅游景区市场,维护珠宝玉石产品的良好形象,避免珠宝玉石资源的浪费,促进市场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管理,杜绝假冒伪劣现象。要求进入旅游景区的珠宝玉石商品,销售之前必须经过正规的权威质检机构检验合格。景区管理部门可聘请专家经常性地对市场进行巡查,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定期进行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维护旅游消费者权益。

第三,规范珠宝玉石商品的价格。要求明码标价,实价销售。不允许把珠宝玉石商品标成天价,避免旅游消费者因不懂价格行情蒙受经济损失。

第四,实施人才战略,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景区管理部门可以引进珠宝玉石专业人才进行市场管理,并对从业人员进行珠宝玉石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严把进货关,并懂得正确的市场营销方法。

第五,开发珠宝玉石特色产品,形成品牌效应。应充分利用所在地或临近区域产出的珠宝玉石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产品,尤其是标志性产品,通过精心的选料、设计、加工和包装,以及科学的营销策略,逐步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品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对外影响力。

第六,改善经营环境,引进有实力的珠宝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珠宝玉石市场,逐步形成管理完善、产品结构合理、具有先进销售模式的规模经营。

篇11

自欧元诞生以来,欧盟特别是欧元区支付一体化日益加深,欧元区零售支付市场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支付市场,对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欧盟宣布欧元区范围内单一欧元支付区(SEPA)将于2014年建成,届时将对现有零售支付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研究欧元区零售支付市场的发展现状和经验,对于完善我国零售支付市场发展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一、欧元区零售支付市场发展现状和问题

现阶段,欧元区使用最为广泛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主要是贷记转账、直接借记、银行卡、电子和移动支付,但各类支付工具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

(一)贷记转账和直接借记

贷记转账和直接借记是泛欧洲支付体系下的核心支付工具,即欧洲支付委员会颁布的SEPA规章内以欧元支付的交易。贷记转账指由付款人主动发起支付指令,付款人将支付指令提交给开户银行,开户银行接收后根据指令要求将付款人资金转入收款人银行。直接借记是指由收款人对付款人的银行账户发起的事先由付款人授权的借记支付指令。

(二)银行卡支付

银行卡是零售支付中最普及和使用频率最高的电子支付工具。2010年,银行卡支付交易量在零售支付领域位居第3。目前,欧洲使用中的银行卡共7.26亿张,人均1.45张,平均每张卡消费2194欧元。

(三)电子支付

电子支付指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支付,通常包括3种方式。一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银行卡交易;二是支付者通过网上银行身份识别,在网上银行转账和直接借记,这种方式目前只可在一国范围内实现;三是通过第三方电子支付服务商支付。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电子支付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四)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指支付数据和支付指令通过手机发起、传递和确认,可应用于在线或离线购买服务、数字或商品。移动支付主要分为2大类:一是远程移动支付,通过Internet/WAP或SMS进行支付。目前,大部分通过Internet的远程移动支付基于银行卡;二是近程支付,通常在销售点直接发生。

二、欧元区零售支付市场未来发展目标

近年来,欧元区零售支付市场内外部环境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一是单一欧元支付区逐渐形成;二是各成员国零售支付基础设施之间联系进一步加强;三是新的SEPA工具,如卡支付、贷记支付、直接借记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四是部分基础设施发生重大变化,如单一欧元区证券结算体系(T2S)建设。

(一)是促进公平竞争性。基于共同的、开放的标准,服务供应商可在多国提供支付解决方案,扩大业务平台,推动创新,带来支付服务成本和价格同时下降,并对新进入者或其他成员国竞争者的市场准入提供便利,以此促进公平竞争。

(二)是促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性,并增加透明度。支付者可从更多的、有竞争性的支付工具中选择最适合需要的支付方式。同时,支付市场更透明,将引导消费者使用最有效的支付工具。

(三)是促进业务更具创新性。市场一体化可带来更多规模效益,对现有参与者而言,意味着节约更多成本或增加更多收益机会,且新进入者创新热情会更高,创新地域范围也会扩大。

三、欧盟培育和促进欧元区支付一体化的措施

(一)对电子货币机构和支付机构实行业务许可制度

欧盟规定各成员国应对电子货币机构和支付机构实行业务许可制度,确保遵守审慎监管原则的机构才能从事此类业务。市场准入业务包括跨国收购服务供应商、发行联名卡、信用卡支付方案、电子签名认证服务市场准入、依赖银行卡交易支付的付款机制等方面。

(二)增加支付服务透明度

目前,支付服务的真正成本通常是不透明的,特别是在信用卡方面透明度缺失严重,将给消费者、商家和欧盟经济带来更高的支付成本。欧盟鼓励通过利用综合返利、收取附加费等手段,使用消费者能够使用最有效的支付工具。

(三)对协议、接口、应用、服务等方面实行标准化

欧盟鼓励对银行卡、电子支付和移动支付实施标准化:一方面银行卡应遵循SEPA标准,即任何SEPA国家的银行卡,能够在其他SEPA国家的银行卡终端上使用;另一方面,电子支付和移动支付需要银行卡部门和移动网络运营商合作,实施统一的标准化解决方案,确保完全的互操作性和开放性,以适应消费者流动使用需求。

(四)加强支付安全和信息保护建设

―是欧盟从1990年起就开始实施银行卡EMV迁移,即将磁条卡更换为芯片卡;二是欧盟要求其成员国切实做好数据保护,客户信息无论是在处理还是存储过程,都应存放在安全支付基础设施中;三是支付交易认证机制从设计开始,就必须包括必要的安全措施,以符合数据保护需求。

四、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一)以制度作保障,加快建立非现金支付法规制度

一是推动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条例》、《银行卡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化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等业务规范和管理,促进发卡、使用、清算、收单等各环节业务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和完善电子支付业务管理制度,制定完善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的业务管理办法,夯实支付体系法律基础,有效防范支付风险。

(二)以规范促发展,加强对新兴电子支付业务的监管

一是建立健全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监管体系,尤其是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组织开展现场与非现场检查,规范其经营行为;二是加强对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风险监管,包括运行风险、技术风险、系统性风险、法律风险、欺诈风险等风险防范与处置。

(三)以推动促普及,引导新兴支付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大力支持银行卡产业发展,继续扩大银行卡受理范围,不断改善受理环境,全面促进银行卡应用;二是优化政策和信用环境,促进移动支付、电话支付、预付卡支付等电子支付业务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三是加快农村地区电子支付普及,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网络通信设施,推动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网上支付等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开展。

篇12

(一)LED照明定义。

LED(Lighting Emitting Diode)照明即是发光二极管照明,是一种靠半导体固体发光器件照明的技术。它是利用固体半导体芯片作为发光材料,在半导体中通过载流子发生复合放出过剩的能量而引起光子发射,直接发出红、黄、蓝、绿色的光,在此基础上,利用三基色原理,添加荧光粉,可以发出红、黄、蓝、绿、青、橙、紫、白色等任意颜色的光。LED照明产品就是利用LED作为光源制造出来的照明器具。

(二)LED照明特点。

1.不同照明特点简单对比。

目前光源一共出现了四代:白炽灯(卤钨灯),荧光灯(日光灯、节能灯),高强度气体放电灯(高压汞灯、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LED作为第四代电光源,毋庸置疑拥有前三代电光源所不具备的优势。以下为这些光源的简单对比:

2.LED照明具体优势。

(1)高节能:直流驱动,超低功耗,电光功率转换接近100%,在同样的照明效果下,LED的耗电量为白炽灯的1/8,为荧光灯的1/2。

(2)利环保:LED是由无毒的材料制成的,不含铅汞等污染环境的元素,同时LED废弃物也可以回收再利用。

(3)寿命长:固体冷光源,环氧树脂封装,不存在灯丝发光易烧、热沉积等缺点。1支LED灯泡的寿命是4万小时,相当于7支普通荧光灯,40支普通白炽灯。

(4)多变幻:LED光源可利用红、绿、蓝三基色原理,在计算机技术控制下使三种颜色具有256级灰度并任意混合,形成不同光色的组合,实现丰富多彩的动态变化效果及各种图像。

(5)高新尖:与传统光源单调的发光功能相比,LED光源是低压微电子产品,成功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嵌入式控制技术等,所以亦是数字信息化产品,是半导体光电器件“高新尖”技术,具有在线编程、无限升级、灵活多变的特点。

(6)安全可靠:使用冷发光技术,发热量比普通照明灯具低很多,可安全触摸,同时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二、LED照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常熟理工学院两大校区灯况。

常熟理工学院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应用技术教育和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江苏省省属公立本科高校。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和1984年建校的常熟职业大学。学校现有东湖、东南两个校区,其中东湖校区建于2004年,东南校区则建于2010年。以下为两校区的灯况数据:

从两校区不同灯况对比中可以感受到这样一种趋势:白炽灯日渐淘汰,节能型荧光灯灯居主体地位,LED照明方兴未艾。相较于东湖校区,2010年建成的东南校区从一开始就舍弃了高能耗、低效率的白炽灯和日光灯,选择节能灯作为照明主体,而东湖校区近年来也使用节能灯具替换原先的老旧灯管。由此可见,学校的节能环保意识正不断增强。此外,学校尝试性地在东南校区安装了LED地灯作景观照明用,同时也在东湖图书馆进行部分试点。虽然数量不多,由此反映出LED照明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其市场前景可见一斑。但从学院照明整体情况来看,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照明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国内LED照明市场的总体状况。

中国LED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LED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包括LED外延片的生产、LED芯片的制备、LED芯片的封装和LED产品应用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而LED的应用领域非常广,已经从最初简单的电器指示灯、LED显示屏发展到LCD背光源、景观照明、室内装饰灯等其他领域,可大体区分为背光源、照明、电子设备、显示屏、汽车等五大领域。目前,LED技术在显示屏和汽车领域中发展较为顺利,但就LED照明领域而言,其国内市场状况似乎不容乐观。

作为全球第一大照明光源和灯具的生产国,我国的照明产品在全球所占的份额能达到三分之一左右,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中低端产品。与此相对应的,在我国庞大的照明产品市场中,目前白炽灯、荧光灯等传统照明依然占据着绝对的市场份额优势,而LED照明的市场渗透率非常低。据LED产业研究所(GLII)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LED灯具市场渗透率仅占7%左右,而在此之前一度不曾超过1%。另外,从LED照明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发展情况来看,室外照明(道路、景观等)的市场渗透率要明显高于LED室内照明(学校、住宅等),LED灯具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并不高。可见,LED通用照明要在国内市场尽快普及,确实任重而道远。

(三)LED照明难普及的原因分析。

为了对LED照明在国内发展的现状进行一定的研究,我们制作了一份侧重LED照明在民用市场发展现状的调查问卷,并对常熟理工学院的学生进行了抽样。共计发放了150份问卷,最终回收100份有效问卷。通过对问卷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我们得出了LED照明在民用市场发展困难的原因。

1.宣传力度低,影响市场认知度。

有谚云“酒香不怕巷子深”,而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酒香也怕巷子深”。毫无疑问,低下的产品宣传力度严重地影响到了LED照明在民用市场的开拓与发展。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只有8%的大学生对LED照明非常了解,其余的绝大部分学生只是简单地听说过,对此类照明并不十分了解;调查对象中近四成学生表示,正是由于对LED照明产品缺乏一定认识,导致家里少用或不用LED灯具;30%的学生认为,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是LED照明行业最迫切的任务。

优秀的产品要想打入市场,必须配以良好的广告宣传。只有这样才能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丰富产品信息,从而提高大众关注度,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因此,要想促进LED照明的发展,就必须加大产品宣传力度。这不仅靠企业,政府和媒体也有责任帮助绿色照明进行推广。不得不提的是在问卷的结尾,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这次小小的调查问卷,多少增进了他们对LED照明的了解,可见产品宣传是多么重要。

2.产品价格高,降低民众购买力。

“普通灯泡2元一个,LED灯50元一个,顾客也能想到节电,但更多的是被价格打败了。”LED灯具之所以在民用照明市场难以普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LED灯具高昂的价格。调查显示,鉴于LED灯具的高价格,29%的同学表示可能不会购买,近一半的同学持观望态度,只有两成的同学会坚持购买;此外,半数以上的同学都盼望LED照明行业能压缩成本,降低价格,走亲民路线。

其实,要想真正降低LED照明产品的价格,技术创新才是其关键所在。现在LED灯具价格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国内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依靠进口必然使LED灯具成本偏高,导致普通百姓望而却步。如果价格无法下降,那么即使优点众多,LED照明也不会顺利普及。

3.群众环保节能意识差,对未来照明趋势认识不清。

从学生家中安装的灯具种类来看,白炽灯占到了40%,荧光灯占到了91%,而LED灯只占了12%,可见高能耗、带污染的传统照明仍然是家居照明的主体。然而,在了解关于LED照明的一些优点前,只有6%的学生觉得自家照明情况有改善的必要,绝大部分同学都比较安于现状。在问卷后半部分,虽然有81%的同学表示未来装修房子会使用LED灯具,可是仍有27%的同学选择即将明令淘汰的白炽灯,可见大家对节能环保这一概念仍然缺乏一定的认识,这对LED照明的发展势必会造成很大的阻碍。所以要想打开LED照明市场,必须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环保节能意识,打好群众基础。

三、针对常熟理工学院照明状况的建议

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我国已经成为能源消耗大国,在全球范围内低碳经济愈来愈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当前能源较稀缺的情况下,采用节能的能源工具是节省能源的重要途径。LED节能灯以其高光效、高显色、节电能、长寿命的优异性能被誉为新生代绿色环保产品,代表了二十一世纪照明光源的发展方向,它的发展必然是大势所趋。作为孕育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大学校园,它的理念应该与时俱进,甚至走在绿色环保的最前沿。以下为根据常熟理工学院两校区的灯况所提出的相关建议。

(一)将白炽灯、日光灯全数更换。

按照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中国淘汰白炽灯路线图》,计划到2016年彻底淘汰普通照明用白炽灯。按照计划,淘汰白炽灯共分五个步骤:在2011年10月1日中国淘汰白炽灯政府公告及路线图后,将2011年10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设为过渡期;从2012年10月1日起,禁止销售和进口100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炽灯;2014年10月1日起,禁止销售和进口60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炽灯。依据能效标准,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光效低于能效限定值的低效卤钨灯;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对前期政策进行评估,调整后续政策;2016年10月1日起,禁止销售和进口15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炽灯。

从常熟理工学院的灯况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学校仍存在一部分明令淘汰的白炽灯。虽然说白炽灯我们用了很多年了,但实际上它的能源消耗是非常大的。据专家介绍,实际上全世界每年有20%的能源是用来照明的,那么其中大部分都是由白炽灯消耗的,我们只需要更换一个节能型的灯泡就会节省大量的能源。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的路线图的公布,表明了中国政府深入开展绿色照明工程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决心和信心。相应地,学校应该响应绿色照明的号召,把这种高能耗、低效率的白炽灯和非节能型荧光灯全数彻底替换,从而降低能耗,达到节约能源、绿色环保的目的。

(二)眼光放远,从长远利益出发。

学校照明的目的是给教师、学生创造良好的教授、学习环境,一个良好的照明环境能让教师讲课轻松,增强教学效果。更能帮助学生降低视觉疲劳、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考虑到目前能源资源短缺的状况愈演愈烈,学校在设计照明时不仅要考虑到光效,还要特别注意节约照明能源这一内容,即做到既提高学校照明质量又合理节约照明用电。

纵观各代照明产品,LED灯具无疑是学校照明的最佳之选。一方面,LED照明的种种优点对师生确实有益。不像传统灯具那样,LED灯具把交流电直接转换为直流电,无闪烁、无噪音,柔和的光线对眼精能起到保护作用;它亦不含汞、铅等对环境污染很大的重金属,发光时也不会产生紫外线,因此LED照明不会像传统的灯具那样有很多蚊虫围绕在光源旁,这使得学习环境变得更加整洁卫生。另一方面,它在节能环保这一环节上具备了突出的优越性。同种光效下,12W的LED灯=20W的CFL(节能灯)=100W的白炽灯。虽然LED照明有无可否认的优势,但实际情况是现在绝大部分的高校都未大面积安装LED灯具。就像常熟理工学院,其照明主体主要还是集中在荧光灯上。究其原因,莫过于学校不愿或无法承受前期的巨额投资。

其实在投资方面,学校应该将目光放远,看到未来的收益与成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常熟理工学院东南校区目前有至少20000根40W节能型荧光灯管(6.5元/根),每天平均使用8小时,一年点亮200天,以学院现在每度0.52元的电价来计算,荧光灯管使用一年的电费大约为665600元。但若换上光照效果相似的16WLED灯管(市场价150元/根左右),那么学校每年可节省电费400000元左右。这样的话不出7-8年,当初购买LED灯具所投入的资金就可赚回,而且期间还不包括荧光灯因寿命、质量等问题所产生的更换费用。值得强调的是,在此期间,师生所享受到的照明质量绝对是无可比拟的。如果条件允许,学校就应该放弃眼前暂时之利,从长远利益出发,选择LED照明,选择节能绿色新生活。

(三)加强对师生绿色环保照明意识的宣传。

照明工程一向是“耗能大户”,我国照明用电量约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12%。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所长陈弘达表示:到2020年,我国照明用电量将达到5230亿度,如果将这其中50%的白炽灯更化成LED照明灯具,将节约至少40%的用电量(即一年节省2100亿度电),这相当于2.5座三峡大坝一年的发电量;如果以火力发电成本计算,就可减少1400万吨废气及尘渣排放,节省1.05亿吨原煤。节能灯虽小,但对节约资源、缓解全球性的能源危机有着重大意义。

但是,这“2100亿度电”并不是靠一家一户就能节省出来的,学校在加强自身照明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增强学生的绿色照明意识,有义务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绿色照明的行列中来,从而促使LED照明这一绿色产品更好好发展。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老师或者企业家、政府人员等相关人士,开展关于绿色照明的报告讲座,帮助学生了解LED照明的相关知识和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开展绿色照明的相关活动。在学校里,可以让学生不定期地开展座谈会,组织学生出一些关于绿色照明的海报和期刊,或者举办关于节能照明的知识竞赛活动。此外,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区,以传单、讲解等方式对居民进行LED照明产品的介绍,普及相关知识,争取让更多的居民加入到绿色照明的行列中来。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对在校教师加强绿色照明的宣传,让教师以身作则,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

四、结语

作为目前全球最受瞩目的新一代光源,LED因其高亮度、低热量、长寿命、无毒、可回收再利用等优点,被称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绿色照明光源。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战略新兴产业的不断重视,LED以其新一代绿色节能光源的特性备受国家关注,LED照明的普及必是大势所趋。然而,受价格、宣传、民众环保意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就目前而言,LED照明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鉴此,国家和企业应该加强自主研发、加快技术创新,降低灯具成本,大力推广LED照明,让环保、绿色、节能的LED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真正惠及百姓。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应该增强绿色节能环保意识,从长远利益出发,支持LED照明,加入到绿色照明的行列中去。

参考文献:

[1]赵悟省.LED能否普及?浅析照明市场现状与趋势[OL].,2012-06-19.

[2]2011—2015年中国LED行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Z].

篇13

1 医疗网站的历史以及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医疗网站陆续开始建立。尤其在“非典”浩劫过后,形形的医疗网站如同雨后春笋数不胜数。据粗略统计,在短短几年内,网上新出现了可以提供网络医疗服务的网站数千家,而事实上目前国内医疗网站除少数有能力进行远程会诊外,其余大部分都只能提供简单咨询服务,内容包括医疗保健知识,介绍产品信息及进行药品推销。

总体来说,现阶段的网络医疗市场虽然在改变人们传统医疗观念上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以后开拓网络医疗市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现阶段网络医疗市场整体比较混乱,优质网站为数不多,可信任度不高。

2 医疗网站的可行性分析

2.1 技术分析

(1)国内外技术发展环境简介。美国是开展远程医疗研究较早的国家,最早研制的远程医疗系统用于对宇航员进行无创伤性监测和战场伤病员急救。此后,医疗机构开始应用远程医疗,并逐步开展了远程会诊、远程咨询、医学图像的远距离传输、远程控制手术等项目。其他国家如西欧、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对远程医疗的发展也高度重视,纷纷投入巨额资金进行远程医疗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国外远程医疗主要应用于:开展远程会诊和治疗,利用各种通信线路(如ATM,ISDN,PSTN等)借助电视会议或其他通信系统进行医学服务;进行医学资料计算机管理和网络化,共享医学数据;目前一些西欧国家已研制并试用包含基本医疗信息IC卡,使任何一家联网医院都可以得到有关患者的最新治疗信息。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远程医疗的探索,近年来发展迅速。1982年首次通过email进行病历会诊,这是最早的远程医疗实践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成功应用远程系统诊断患噬肌肉病菌疾病的山东姑娘和重金属铊中毒的北京女大学生,由此远程医疗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远程医疗从理论探索走向实际应用,国家卫生部、中国医学基金会和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先后启动了金卫网络工程、中国医学基金会互联网络和军卫Ⅱ号工程(远程医疗网),一些著名的医学院校、医院都成立了远程会诊中心,与全国上百家医院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远程医疗工作,目前已可为各地疑难急重症患者实施可视实时专家会诊、传输共享诊疗数据、进行病理形态学诊断等。

(2)技术模型简介。模型及流程说明见商业模型(见附图):

用户群:消费者可根据拥有的终端设备通过相应通信网络将自己的基础医疗数据以人工、自动方式按需要进行采集并传送给服务提供方。

虚拟服务提供方:在网络支持下以主动轮询方式检测具备终端条件的消费者,消费者以服务提供方的信息自行处理或按照提示到就近实体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服务方向用户群提供通用的电子病历。

终端设备:包括移动、固定电话,计算机及配套的医疗数据检测产品如已商品化的电子温度计、血压计、计步器、心电仪等, 以及待开发的各种传感器,用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命迹象监视器、药物释放等应用器具。

服务方式:用户群可以基于移动终端sms、wap等方式由用户自己测试医学数据后人工或运用个人计算机输入到移动终端发送至服务提供方。

互联网络的应用业务平台sms:其为网络医疗示意模型的核心部分,sms的基本功能是依托互联网以实际或虚拟的方式完成用户群与虚拟服务提供方之间所有信息的传输、交换、数据资料的存储、管理、安全、保密等以及网络管理业务。简而言之,其技术核心在于依托不断演进的互联网络以及配套的终端产品,利用已商品化和不断开发面向个人的医用电子测量器具,满足用户群对疾病预防、健康保健需求。以医院为后台支持,用实际的和虚拟的方式组成“网上医疗”,为不同消费群体提供深层次医疗、保健服务。

2.2 市场需求分析

2.2.1 传统求医看病方式的弊端

从目前中国的医疗体制来看,存在着以下的问题:一是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严重不足,且分布极不均衡。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的80%都集中在城市,而在城市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二是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存在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因此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普遍存在。一方面是不少人长途跋涉,异地就医,即增加了就医困难,又加大经济负担;另一方面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根据第三次全国卫生调查数据统计,我国居民平均每次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从1998~2003年分别上涨了57.5%和76.1%,远远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使得看病成了很多人的难言之痛。

2.2.2 医疗网站的优势分析

在看病难、看病贵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时候,对于具有受众面广、信息获取便捷的网络来说,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医疗网站可合理的配置医疗资源。以北京为例,北京拥有国内60%的一流医疗设备和70%左右顶尖的名医,按照北京1 300万常住人口计算,这些高度稀缺的医疗资源基本上配置在和服务于国内1%的人口。即使按国内3亿城市人口计算,国内仍然有95%的人很难享受到这些资源。而网络具有信息成本低廉、受众面广、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若能将网络这个无形的沟通桥梁搭建于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话,可以预见的是,网络可跨越由于时间和地域造成的阻碍,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得到享有稀缺的医疗资源的权力,从而能实现医疗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的目的。

(2)医疗网站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可有效地降低看病的成本。相信在大医院看过病的人,都对看病这个过程的艰辛深有体会。往往一次病看下来,除了承受病痛的折磨外,还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若利用网络医疗网站,可以想象一下,在网络上可以提前将病患的资料以及基本情况通过网络及时传输于医生,经过分析后,病患可再与医生提前进行门诊时间的预约。通过这样简单的过程,医生即可对病患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而病患也省去了往返于医院之间所需的时间和精力的消耗,同时病患也可对门诊时所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前进行了解。通过网络往往几分钟便可解决的问题,却大大降低了看病的成本,实现了加强病患和医生之间沟通的目的。

(3)医疗网站可对医院以及医生起到宣传作用。以实现网站、医院、医生共赢的目的。在看病的过程中,医疗网站可设置“论坛”等性质的服务反馈板块,通过此板块病患即可将自己的看病心得以及对于医生服务的评价发表于网络上,通过查询其病患的留言以及对医生的满意程度即可对其看病的医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此,医生为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必将加强其服务的态度以及医术水平,以提高自身的名誉度。然而在医生提高自己的名誉度的时候,医院以及网站也到达了宣传自身的目的。

2.3 医疗网站的投资分析

就目前医疗网站的收益情况来看,多数医疗网站主要是以广告以及医药为主要的收益来源。其中经营医药的网站利润十分可观,据赛迪顾问预测,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交易额近3年内年增长速度约为300%,如果以医药市场份额为1 500亿计算,假设有25%的采购会在网上进行,平均交易费率在1.2%左右,就会形成5亿元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先期进入市场的公司将获得很高的收益。最近的财务报表显示,海虹在医药电子商务领域的毛利润高达70%。

2000年在中国800亿人民币的IT软件产品中仅有1.5亿的产品是为医疗服务机构开发的,不到0.2%。即便加上数字化医疗设备产品市场,也仅为6亿元人民币。相对于其他行业基本稳定甚至已经饱和的市场,年增长率为两位数的中国医疗服务消费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 结论及建议

网络医疗是市场的新宠,其技术环境已经成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目前市场上已有的医疗网站主要是针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推广,同时提供医疗信息服务的网站存在同质化比较严重的问题,其共同弱点在于缺乏整合度较高的品牌化网站。

因此,在网络医疗网站正处于走向成熟的初期,为能在此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主要在于能为客户提供独特的差异化服务,从而提高网站的竞争力,以达到树立网站的品牌效应的目标。同时,在品牌的推广时期也要注意产品推广的风险以及服务模式被模仿的风险,针对此类风险可加强营销策略的推广并及时地加强服务的升级换代,以达到强化顾客的忠诚度、降低风险、巩固其市场地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庐生,唐惠明.从信息技术看我国远程医疗的发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