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篇1

2、拓宽准入领域。区国有集体企业、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全面向民营经济开放。鼓励、支持民间资本通过参股、联合、购并、独资的方式参与我区城建、环保以及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的投资建设。

3、放宽准入条件。新注册民营企业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时,除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出具的权属证明外,如租赁不能出据权属证明的,由区政府有关部门和街道、科管办、都市经济园的物管部门出具的同意使用该场所从事经营的证明,可以视为企业住所(经营场所)、个体工商户经营场所的证明。

二、提高注册效率

4、提供注册帮助。凡新注册资本金在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的民营企业和进入高科技产业集中地、都市经济园注册低于100万元的企业,除国家规定收取的费用以外,其它费用一律免收。并由所辖街道指定专人实行“一条龙”服务,协助办理前置审批、工商执照、税务登记等投资所需的各项手续。

5、简化注册程序。简化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核发营业执照三级(所、科、局)审批程序,改为由工商分局授权的工商所一站审批、核发营业执照。

三、鼓励投资创业

6、鼓励各类人员投资创业。凡大中专院校应届毕业生、低保对象、领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个体经营者、随军家属以及当年转业干部、退伍军人等,免收注册登记费用(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对工商管理、市场管理、年检等区权范围内规定的多种费用,实行三年免收。

7、扶持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鼓励以创业培训、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为主的培训服务,以开展中小企业信用征集与评价及诚信活动等为主的信用服务,为创办中小企业提供的创业指导、综合服务等为主的创业服务,为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开展的管理咨询、企业诊断、信息服务等为主的管理咨询服务,并对获取国家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的服务机构,区政府给予一定比例的匹配补助资金,中外联办的服务机构优先安排补助资金。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8、设立以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为重点的“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区政府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民营企业贷款贴息、高科技集中地内企业房租补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新产品创新、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专项补助等扶持资金。

9、对新办企业给予三个财政年度扶持。对新办民营企业,当年纳税区级收入在50万元以内的,给予区留成部分的15%三个年度的扶持;当年纳税区级收入在50-100万元的,给予区留成部分的20%三个年度的扶持;当年纳税区级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实行一事一议办法确定扶持政策。

10、鼓励重点民营企业发展。对当年区级财政贡献率前20名的民营企业(含法人代表),分别授予荣誉称号和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优先安排一名区管重点学校或幼儿园入学名额。

11、鼓励高科技民营企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经省科技主管部门认定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经区政府审核,从认定年度起,增值税、营业税区留成部分,前3年全额扶持,第4至第5年每年扶持50%;企业所得税区留成部分,前2年全额扶持,第3至第5年每年扶持50%。对市科技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经区政府审核,从认定年度起给予两年当年纳税区级留成部分50%的扶持。

12、鼓励民营企业提档升级做响品牌。凡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和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区政府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一次性奖励。

13、扶持改制企业。对改制企业、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为民营企业的,可使用原名称、字号、企业联用名称。改制为公司制企业的,企业可选择变更登记程序直接办理变更登记。改制企业经营范围中属于法律、法规限制的项目,原审批文书在有效期内的,可直接变更登记,不再重新办理审批手续,免收工商变更费。改制企业视同新注册企业,可享受第10款的扶持政策。对离岗自主创业的职工,可享受第7款的政策。

五、大力发展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

14、扶持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的信用担保机构。在政府的引导下,按市场化运作方式导入社会资本,大力发展多元化的以服务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的信用担保机构,经过三年时间逐步形成5000?D10000万元的信贷担保规模。

六、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15、加强区政务中心建设。设立综合服务窗口。严格按《行政许可法》依法办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能,逐步实现网上并联审批。建立与区工商分局办公业务专线联网,实现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受理、审查、发照等工作的现场办结。中心收理民营企业投拆,投诉电话84556039。

篇2

民营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辽阳市按照“主题是发展,主攻是工业,主体是民营”的经济发展思路,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精神,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培育、扶持和壮大力度,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然而,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民营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辽阳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截至2008年末,全市民营经济营业收入实现1397亿元,位于全省第7位。实现上缴税金39.2亿元,位于全省第8位。实现企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分别为358亿元、253亿元,实现出货值57亿元,均位居全省第7位;实现利润总额109.4亿元。从业人员达到48.6万人,比1978年增加45万人。

从总体看,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民营企业体制方面,家庭型传统民营企业仍普遍存在,资源配置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而在政府体制环境方面,目前仍存在政策透明度不高,信息渠道不畅等现象。二是一些权力部门和垄断部门在政策的落实上不到位,个别部门甚至还存在、对企业管卡压的现象。三是在民营企业融资方面,金融瓶颈仍然是当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较大障碍。以上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加快辽阳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引进和重用人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首先,加强企业人力管理。要以企业文化来培养人才,要建立企业人才的发展战略机制,吸引、留住和有效使用人才。据统计,我市民营企业从鞍钢、本钢等企业聘请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达200余人,技术工人3000多人,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其次,鼓励和支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通过向社会募股、转让股权等形式,进行投资扩张。大力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加快技术、体制和管理创新步伐,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发展上规模、管理上水平。

2.构建创新体系,提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完善和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围绕全面提升我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整合社会和企业的智力资源,加快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步伐,为发展民营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其次,积极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联合。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把科研成果拿到企业共同进行中试或工程化、产业化研究,鼓励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构,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依托区域资源

首先,辽阳是全国闻名的化纤城。基于这一产业优势,把发展化工、化纤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引导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有大企业的主副产品搞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其次,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建立和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特色食品加工业。辽阳新特现代农业园区生产的蔬菜,无污染、无公害。“波特”农产品的推出,塑造了一个立足古城、辐射东北、销往全国、放眼世界的品牌。而辽宁博丰集团又被评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第三,我市矿产资源丰富。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因势利导,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矿产业,壮大民营经济。

4.加大招商引资、金融财税扶持力度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建立以政府为指导、专业队伍为骨干、开发区和园区为载体的招商引资新机制;坚持引企业、引项目、引生产要素同步运作,积极引导域外投资商投资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推进商贸流通。二是做好安商工作。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同时建立快捷高效的管理服务网络和制度,对外商实行专人跟踪负责服务制,做到招商与安商并重。加大金融财税扶持力度,就要拓宽融资渠道,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其次,加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再次,创新信贷品种,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5.法律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在制定和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的基础上,进行立法研究。颁布有关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从而能有力地推动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司法机关要依法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为民营经济提供法律保障。

三、结语

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逐年增多,已成为辽阳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涌现出了如:忠旺集团、波特现代农业园区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大型骨干民营企业,使辽阳的经济飞速发展。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民营企业的发展又受到思想观念、体制以及政府职能等方面的严重制约。为此,我们要抓住发展机遇,扩大发展空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义乌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纵观我市民营经济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萌芽起步阶段(1978-1987年)。改革开放之初,在我市稠城和廿三里两地自发形成了小商品市场,这是义乌民营经济起步的标志。当时的义乌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于1982年率先开放了小商品市场,并确立了“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二是稳步发展阶段(1988-1991年)。全国经济过热,通胀问题突出,为此,国家实行财政、金融双紧政策。在这样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我市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发展的时期。三是全面拓展阶段(1992年-20__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五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定位,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至此,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逐渐成为全市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四是接轨国际阶段(20__年至今)。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市民营经济加速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致力在更大的空间、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新的提升和发展。当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五个特点:

(一)规模总量倍增,主导地位日益凸现。到20__年11月底止,全市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69780户,民营企业8831万家。浪莎、梦娜、新光、能达利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在短短六、七年时间迅速成长,成为行业龙头企业。目前,占民营企业总数5的龙头企业,实现了全市1/3以上的工业总产值。民营经济已成为义乌经济的主体和支柱,全市GDP、工业总产值、市场成交额、财政总收入的90%以上均来自民营经济。

(二)块状经济崛起,产业集群日益明显。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贸工联动”战略,依托市场发展小商品制造业,“小商品、义乌造”的块状经济迅速崛起。全市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服装、工艺品、拉链、化妆品、文化用品、玩具等十四大优势行业,其中饰品产量占全国的65%以上、袜业占35%以上、拉链占30%以上,呈现出“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小规模,大辐射”的发展态势。

(三)创新能力提升,品牌意识日益增强。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科技型民营企业69家,建立各类研发机构52家,其中省级研发中心2家。民营企业资本投入结构逐步优化,去年投入技改资金24亿元。全市累计引进意大利、韩国等先进袜机3万台(套);伊美公司投入技改资金2亿元,引进德国布鲁克那BO薄膜生产线;百思得公司和威龙公司共同投资3.5亿元开发氨纶新产品。创品牌意识不断提高,共注册商标5000多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件、浙江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30件(只)。

(四)主动接轨国际,发展空间日益扩大。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去年我市经济外向度为33.8%,比20__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全市拥有自营出口权的民营企业264家,实现自营出口7.3亿美元。市场外向度达50以上,年出口标准集装箱货柜20万只,有5000多名外商常驻义乌从事小商品采购,市场商品已辐射到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市已有1500多人在国外设窗口、办市场、建基地,形成了市场、商品、商人“三位一体”的对外输出格局。

(五)主体构成优化,整体素质日益提高。许多家族制民营企业已由“前摊(店)后厂”向公司制企业过渡。全市现有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民营企业53家,年纳税超100万元的民营企业155家,年出口超500万美元的民营企业20家,形成了规模企业、中小企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此外,经营者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去年我市组织外语、电脑等各类实用培训10多万人次。在民营企业家中有全国 人大代表一名,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分别占35%、36%,外来务工人员当选市人大代表有11名。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市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促进了综合实力快速跃升。我市经济之所以在近年来国内市场不够景气的情况下,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民营经济的先发和活跃。二是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分工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推动了块状经济崛起。去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为4.2:52.1:43.7。三是促进了城市化快速推进。近年来,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民间资本成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在去年100亿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资本占到70%以上,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1995年的15.8平方公里,迅速拓展到45平方公里。四是促进了社会就业。68万户籍人口的义乌,为社会提供了100多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吸纳了60余万中西部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为统筹区域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加快义乌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我市民营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关键在于抓住了两个机遇,一是在计划经济日用品严重短缺的特殊环境下,凭借改革的“先发效应”形成的区域间、城乡间一系列落差优势的发展机遇;二是中央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我市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中,致力优化“四个环境”。

(一)提供积极的政策环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放宽”(即放宽个体户工商登记),“两个发动”(即发动千家万户发展种养业,发动千家万户发展工商业),“四个允许”(即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五项扶持”(即政治上鼓励、资金上照顾、技术上指导、法律上保护),到九十年代的“以商促工、工商联动”、“强化产业支撑”、“经济发展六项奖励政策”等,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市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在降门槛方面,在原有的宽松政策基础上,再实行“四个放宽”,即:放宽股东资格条件,放宽企业经营范围限制(法律法规限制除外),放宽注册资本到位时间、数额、出资方式的要求,放宽工业区新设企业和市外投资企业注册登记条件。在筑平台方面,大力实施“贸工联动”策略,加速义东北和义西南两大产业带开发,鼓励民营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在促提升方面,积极实施“名牌带动”策略,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推动产品品牌化、品牌名牌化。对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建立国家级研发中心,政府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和20万元。在强服务方面,我市着力在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审批方式上下功夫,开辟了外商投资专窗,推行网上并联审批,受到了广大民营企业的欢迎。

(二)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一方面,精心做好“市场硬件”文章。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市已形成以中国小商品城为龙头,以各专业市场、专业街相支撑,以要素市场相配套,以国内外分市场相呼应的多层次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目前,我市正加快32.4平方公里的国际商贸城建设,其中一期市场已投入运行,建筑面积达88万平方米的二期市场已结顶,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精心做好“市场软件”文章。深入开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健全市场准入和重点商品监管制度,对市场商品实行划行归市,促进商品营销专业化;坚持打防结合,依法强化商品质量管理,今年以来,累计检查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2.9万余户(次),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362起;强化税收依法征管,大力推行建帐建证,全面推行银行网点申报纳税。广泛开展“打造信用市场、创建信用商位”活动,进一步完善信用登记查询、评价、监督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

(三)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在产权制度方面,不搞唯成份论,积极对公有制经济进行民营化改造,在竞争性领域确立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目前,义乌基本完成国有、城镇企业改制工作,除电信、供电、金融等国家专营领域外,公有制经济基本上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在土地使用制度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自1991年以来,共出让各类用地2.3万亩,筹集建设资金130亿元。在投资体制方面,建立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市场化的新格局,在市场建设、旧城改造、社会事业等基础产业领域,确立了民间资本的投资主体地位。在金融服务体系方面,义乌金融部门破除“贷公不贷私”观念,早于1982年率先在全国开办了个体信贷业务,允许个体工商户开立结算帐户,“成份”障碍基本扫清。目前全市60以上贷款流向民营企业。同时,积极筹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缓解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收购股权、控股上市公司等,争取“借壳”上市,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四)健全有序的就业环境。我市从建立“三张网”着手,进一步完善就业环境。首先是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网。制定出台《义乌市推行城乡统筹就业实施意见》,打破城乡就业壁垒,构筑起以“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城乡一体劳动就业制度。其次是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网。全方位开展劳动保障年检,重点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及时发放工资、参加社会保险,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对“欠薪大户”由专人负责,实行实时监控;在劳动监察大队、镇(街道)劳动社会保障服务所建立投诉举报“绿色通道”,快速处理劳动纠纷;定期召开劳动纠纷处理联席会议,协调处理重大劳动纠纷;同常山等劳务输出县市建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互动机制”,提高劳动者的法制意识和维权观念。再次是建立了公正 司法保护网。积极推行人民调解与民事诉讼相衔接试点,构筑“大调解”格局。一季度,全市排查调处矛盾纠纷515起,调解成功率达99%。坚决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对民营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给予平等的司法保护。

三、推动义乌民营经济新飞跃的基本思路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民营经济的集聚化、科技化、国际化、规模化、股份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与此同时,我市民营经济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缺乏等问题进一步凸现。这些矛盾和问题,与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新趋势、新特点同时显现,标志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提升发展水平,再创新优势、实现新飞跃的历史性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市民营经济新飞跃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确保市场长盛不衰为核心,以国际化和工业化为重点,强化三大意识,构建三大平台,不断增强我市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体要着力抓好以下三个重点:

(一)强化规划意识,构建大发展平台。以建设国际性小商品流通中心为目标,加快国际商贸城建设,大力推进市场现代化和经营国际化。围绕制造业产业链、市场消费产业链,加快培育新兴行业,完善商品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境外专业馆和国内精品馆,吸引知名小商品制造企业到义乌直销。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提升市场信息化水平。以建设国际性小商品制造中心为目标,建设先进小商品制造业基地。大力实施“贸工联动”和“名牌带动”,加快义东北、义西南两大产业带开发建设,做大做强优势行业和企业,努力造就具有“小商品、义乌造”鲜明特色的块状经济。

(二)强化国际意识,构建大接轨平台。一是要完善“大通关”体系建设。加快国际物流中心二期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运用现代管理、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加快通关速度,提高通关效率。二是要提升义博会外向度。筛选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出口优势明显的日用消费品为参展产品,完善企业参展资格标准,提高境外企业参展比例,优化参展企业地区结构。三是要积极引进国外知名采购主体。积极引进国际采购商、连锁超市、外贸机构来义乌采购商品,扩大义乌市场份额。四是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引导经营主体到境外设立贸易机构和商品专业市场,建立国际营销体系,增强跨国销售和经营能力。

(三)强化创新意识,构建大提升平台。致力科技创新,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加强与大院名校的科技对接,支持规模企业建设研发中心,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国际一流生产装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际性小商品研发中心。致力制度创新,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实施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做强做大,加快企业上市步伐。致力管理创新,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健全高级人才培训体系,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

四、当前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建议

当前,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和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应该看到,实现民营经济转型,现阶段面临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对民营经济的社会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经济创造了更加宽松的政治环境。但目前社会上对民营经济的歧视仍未彻底消除。与公有制经济相比,与外资形成的经济成分相比,民营经济得到的仍是“次国民待遇”,对不同所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税收等方面的两个标准、两套政策、两种待遇现象仍然存在。二是促进规范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建设滞后。一些法规的某些条款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如《民法通则》中对民营企业法人解散或破产时“进行清算”规定比较抽象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同时,随着新型服务业不断拓展,如汽车陪驾业等一些新的服务领域层出不穷。但因缺乏法律依据,有关部门在审批、办证时难以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三是政府对民营经济的管理有待改进。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计划经济管理手段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审批手续繁、环节多、效率低、周期长,企业负担较重;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大,政府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篇4

1、规模总量迅速扩张。到今年5月,全市私营企业达3732户,个体工商户14886户,注册资金分别为39亿元和3.57亿元。其中民营规模企业274户,占全市规模企业的43.9%。全市私营企业总数和注册资金总数分别是1998年的4.2倍和5.1倍,涌现出了一批如香塘集团、江苏新雅鹿集团等一批超强型私营企业。

2、贡献份额不断增大。据乡镇工业局统计,至今年4月,全市私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2.3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13亿元,上交财政收入1.57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3.54%。从业人数78000名,在扶贫帮困、吸纳下岗职工、敬老和助残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3、行业门类日益拓宽。目前,全市私营企业已横跨一二三产业,产业比例日趋合理,行业门类基本齐全,企业品位不断提升。第三产业不仅增速快,而且已发展到物流、科研、咨询、中介等领域,第二产业的行业结构和企业结构不断优化,已初步形成了以能源、纺织服装、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电子、食品六大支柱产业,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4、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民营企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规范企业行为,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目前,在全市私营企业中通过ISO质量认证企业182家,创国家级驰名商标1只,省级著名商标4只,苏州市级知名商标11只,全市获产品专利100件,其中民营企业占40%,企业知名度及产品的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5、外来民资大量涌入。全国各地民资企业看好我市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纷纷来太兴办各类企业,据工商局统计,至今年5月,来自41个地区共174家外地民企来我市落户,累计注册资本46424万元,外来资金38060.6万元,为发展太仓经济作出了贡献。

按照省委“两个率先”和市委“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要求,我们感到,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过程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特别是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甚远,主要表现在:一是民营企业基础薄弱,规模偏小。目前我市民营经济处在起步阶段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不像常熟的招商城、吴江的丝绸市场和张家港的企业基础已具相当规模。在现有的私营企业中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科技型、外向型、集约型的企业占比不大,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普遍都是传统型产业、装备和产品,缺乏后劲,竞争力不强。二是载体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调查中我们感到,我市民营工业小区建设滞后,小而散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形成相对集中、有一定规模的民营工业园区。三是扶持政策没有完全到位。在调查座谈中,大家普遍反映我市制定的《关于实施“富民强市”工程,加快私营个体经济的政策意见》是好的,对于加快发展我市民营经济起到推动作用,但好政策要认真落实,现实情况让人担忧,主要意见集中在收费问题上,如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大家一致反映,有的部门虽然减免了服务费,但追加了材料费;有的收费项目在规定幅度内就高就不低;对委托收费意见较大等等。同时,资金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四是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调查中,无论是镇、村领导还是私营企业主,反映比较突出的是“考虑部门利益多,考虑业主利益少;向企业收费多,为企业服务少;事后罚款多,事前帮助指导少”的三多三少现象。另外,对民营企业的行政管理体制也有待于进一步调整。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市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对今后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优化服务,做优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要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的五个方面的发展环境。

(1)营造社会舆论环境。要重视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媒工具,广泛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宣传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贡献,宣传我市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个个支持、踊跃参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强烈氛围。要理直气壮地表彰一批在发展民营经济中艰苦创业、合法经营、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进一步激发自主创业的热情,动员千家万户办民企、闯市场、创大业,加速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

(2)营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宽、放活”的六放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我市发展民营经济的“三十条”政策措施。当前要着重抓好三项工作。一要抓紧建立企业缴费登记制度。向企业统一发放《企业缴费登记卡》,所有收费、罚款单位和收费人员必须按卡收费。二要切实放宽领域,实行低门槛吸纳。要放宽注册资本限制条件,允许新设立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实行分期注入,分批到位,对上级政策允许收费的项目,要在下限幅度内收取或减免。要进一步放宽领域,要进一步打破所有制和地区、部门界限,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多种所有经济在产权上联合、机制上对接、经营方式上互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要允许私营个体经济生产经营;凡允许外资经营的领域,都要向私营个体经济放开;凡国有、集体资本退出的领域,都要支持鼓励私营个体经济大胆进入。要引导民营企业向农业和农村拓展发展空间,为现代农业服务,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服务。三要实行国民待遇。取消以往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规定,不能再用“国企用政策,合资用副策、私营用另策”,切实在税收、缴费、信贷等方面同外资一视同仁,实行外资、民资、内资政策同轨。

(3)营造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一要优化窗口服务,打造优质高效的窗口服务形象。二要完善全程服务,重点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对规模型企业提供前期辅导、全程陪同和终身服务。三要强化政策创新服务,要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只要有利于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凡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切实承担起政策创新和政策变通的风险。

(4)营造积极的融资环境。目前,拓宽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已成为推进我市民企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建议政府尽快建立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贷款担保基金应由政府搭台,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

(5)营造公平的人才流动环境。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积极为民营企业的人才招聘广开门路,对民营企业的人才引进、户口迁移、职称评定、出国考察和有关政治待遇的享受方面给予优惠,努力为我市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做大民营经济发展“蛋糕”

发展民营经济项目是关键,因此,市镇两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都要把发展外资与发展民资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民营经济发展“蛋糕”,增大民企发展后劲。

一要全方位拓宽招商引资的领域。坚持一二三产并举、大中小项目并举,千方百计扩大招商规模,拓宽引资渠道。要通过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市场换项目、以岗位换人才等方法,吸引客商投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二要抓住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在一二三产项目中,要以工业项目为主,集中力量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有利于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的制造业项目,带动农业特别是服务业项目进入。在引进内资项目时,要重点引进浙东、上海和珠江三角洲等国内发达地区民间资本上下功夫。在大中小项目中,要以骨干项目为主,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档次,重点吸引国际著名跨国公司或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前来投资兴办支撑带动强的大项目。

三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要广泛采用驻点招商、招商、项目招商和网上招商等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要在民资相对集中地区设立联络处,选派得力干部长期驻点招商。要委托驻外机构、知名人士、投资中介机构牵线搭桥,推荐项目,联络客商,吸引投资。要利用现有各类企业,以商引商,吸引投资者增资扩股。

(三)加强载体建设,做强民营经济发展基础

要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与推进城市化相结合,加快民营工业园区建设。要抓住我省实施城市圈规划的机遇,把建设民营工业园区作为加快我市城镇建设的切入点,引导民营企业向园区集中、向城镇集聚,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一是要科学规划。把民营工业园区规划与城市规划相衔接,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二是强化功能。在产业功能上,综合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使各类园区的生产区、生态区、生活区、服务区、管理区和各类基础设施相配套。三是项目带动。采取灵活优惠的政策措施,引导现有企业和新上项目向园区集中,把民营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工业项目的密集区和城市、城镇建设的新亮点。四是要积极推动“一镇一品”、“一区一品”的区域经济战略。对一批如浮桥塑业、璜泾加弹、沙溪轻纺、金浪服装等具有特色产业的区域性经济实行滚动开发,行业连锁等方法,进一步拓宽市场覆盖面。

(四)实施扶持工程,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动力

篇5

二、实施“四项战略”,力促做大做强

一是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实施规模发展战略,引导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协助地方政府发展专业化市场,鼓励民营企业向各类经济园区集聚,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各种资本运作方式,参股入市;二是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通过行政推动、舆论引导、政策优惠、跟踪服务等措施的落实,引导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注册、使用商标,将商标注册领域向现代服务业延伸;增强争创知名、著名、驰名商标的荣誉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较高信誉度、较大品牌价值的现代服务业商标品牌,增强我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三是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实施信用发展战略,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虚假宣传、合同欺诈、不正当竞争等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努力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模式,加强对重点、热点企业诚信经营意识的培育,积极推荐现代服务业加入到“重守”企业的行列中;四是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科技发展战略,鼓励以高新技术成果投资兴办民营科技企业。

三、突出“三个加强”,确保职能到位

篇6

篇7

3.强化四种职责,发挥协会管理作用。根据竹木、塑料、水电等行业特点,组建和完善协会组织,切实履行好行业商会的四大职责。一是履行好行业自律的职责。积极参与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行业技术标准,广泛开展质量论证、质量检测活动;有效保护行业企业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协调同行议价,推动企业协作,监督会员企业遵纪守法。二是履行好开拓市场职责。大力组织各种展销会、展览会、博览会、行业研讨会、招商推介会、经贸洽谈会,创办会刊,行业消息,塑造行业发展形象,推进经贸交流与合作。三是履行好维护企业权益的职责。依照法律规定,为企业协调与政府机关、周边群众、其他企业等各方面的关系,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四是履行好协调内部关系的职责。依法调解行业内企业之间的纷争,制止不正当竞争,促进企业间人才、技术、信息的正常流动,稳定企业间的合作和联系;根据企业需要,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人才交流和培训、商务策划、对外经贸、法律事务等方面的服务。

4.强化四个创新,提升民营经济档次。一是推进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实施“民营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推动企业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发展电子商务,健全财务、分配、成本、人力资源等基础管理制度,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实施“民营企业家素质培训工程”,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培训投入;实施“民营企业品牌经营工程”,引导企业创优争牌,努力提高民营企业的商标意识、名牌意识、专利意识、质量意识和科技创新意识,引导民营企业搞好商标的注册、专利申请和ISO9000质量体系、ISO14000国际环保体系认证工作;实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工程”,根据企业实际,挖掘和提炼自身特有的内涵,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和生命力的企业特色文化。二是引导企业制度创新。在充分尊重投资者意愿的前提下,鼓励民营企业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联合方式,以收购、兼并、参股等形式,加快机制创新和要素集聚。三是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制定民营企业实行技术改造及生产、销售高技术产品的税收、贴息优惠政策,引导民营企业积极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挂钩,通过产学研联合,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从

篇8

一、民营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和阻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却是参差不齐的,多数企业起点低、规模小、比较分散。因此,民营经济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所面临的问题、阻碍和挑战值得我们重视。

(一)民营经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处在价值链的低端。从产业布局上看,据统计显示,民营经济其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制造业等“下游”产业。同时,大量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低水平的产能也主要集中在民营经济。从产业内部结构上看,民营经济绝大部分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主要是制造业。

(二)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缺少创新意识,不想创新。思想不够解放,视野不够开阔,因循守旧,追求四平八稳。二是动力不足,不愿创新。创新的投入产出特点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由于创新需要大量投入,而投入又不能很快得到相应回报,创新必然影响企业的即期利润。市场不完善使自主创新存在较高机会成本,弱化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三是风险太大,不敢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面临很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流失风险等,一旦创新失败,将蒙受巨大损失,甚至破产,因而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创新恐惧症”。甚至有人认为“不创新慢慢死,一旦创新就快速死”。四是缺少人才,不会创新。民营企业偏小的企业规模、较差的工作环境和较少的教育培训等障碍,导致创新人才严重缺乏,即使有了人才也极可能流失。五是融资太难,不能创新。中小企业创业融资难,创新融资更难,缺少资金扶持。

(三)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尽管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但由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自身的资产信用等级较低,民营企业可以获取资金的渠道仍然不多。首先,民营企业间接融资渠道狭窄。由于金融资本与生俱来的“嫌贫爱富”特质,所以其信贷行为表现为“扶强不扶弱”,民营企业间接融资渠道越来越狭窄,也越来越难。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注重内部监控,防范金融风险,不敢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信贷授权授信制度与责任追究制使基层行丧失了放贷的积极性;机构网点收编导致信贷辐射面减少,造成信贷区域下降。表现为固定资产贷款越来越少,流动资金贷款期限越来越短。其次,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更难。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为尽量避免资本市场的风险,保护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营,对民营企业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限制较多,门槛较高;能够进入证券市场的多是国有企业,民营和中小企业的上市困难重重。再次,由于融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出台的融资举措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现有的担保公司,其运作多参照银行模式,门槛并不低于银行系统,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更是增加了一道手续,企业很难通过担保公司达成融资目的。不正常的融资加大了民营企业的风险。有的民营企业靠供应商、商为其融资,形成一定程度的利益共同体,但资金成本高、风险大,并且这种方式存在法律上的障碍。

(四)消费不足限制民营经济发展和转型。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2009年我国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52.5%,最终消费对GDP的拉动为4.6个百分点;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为92.3%,资本形成对GDP的拉动为8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44.8%,净出口对GDP的拉动为-3.9个百分点。我国的投资率和经济增长率曲线是高度吻合的,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很大层面上是靠投资拉动。据资料显示:从1978年到2005年世界平均投资率是22.1%,消费率是77.6%;美国的投资率是18.8%,消费率是83.9%。2009年中国的消费率是52.5%,我国的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五)民营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导向,需要转向国内市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受外需不足的影响,大量外向型民营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不少民营企业倒闭、破产,一些民营企业处在停产或半停产状态。金融危机对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严峻挑战。长久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依靠出口导向战略,成功的占据了大部分世界市场,2009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民营经济出口量占全部出口量的68%。随着资源限制越来越严重、出口积累过量的外汇收入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转变出口导向政策,减少净出口,需要把目光转向国内市场,靠扩大内需为主导,而不能再单纯依赖国外市场。

三、民营经济如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所谓经济发展方式,就是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简单说,就是经济发展所采取的路径。民营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在经济增长模型中,解释增长的因素可以分为3类:一是劳动要素投入增加的贡献率,二是资本要素投入增加的贡献率,三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全要素就是除劳动和资本因素之外的要素,包括技术进步、管理提升、组织创新、制度变革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大小是衡量粗放型增长与集约型增长的基本标准。当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小于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投入增加的贡献率,可视为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来实现的粗放型增长;而当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于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投入增加的贡献率,经济增长更多是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来实现的,可视为集约型增长。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进程的基本特征是:用资本和劳动投入要素来推动经济增长的部分逐步减少,而用全要素生产率来推动经济增长的部分逐步增加。民营经济要着力扩大内涵生产,重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实现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二)资源消耗型发展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变。我国的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大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速率;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大于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对环境的污染排放速率,大于环境对污染的吸收速率,而且未来随着人口高峰的到来,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这些事实表明,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在短期内还不可能解决,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既是紧迫的现实要求,又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节能减排是未来经济发展的硬约束,特别是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民营企业要意识到必须由资源消耗型发展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变,早转早主动。

(三)技术引进型发展向技术创新型发展转变。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慢,其中最关键的原因之一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进步跟不上,“技术瓶颈”制约,特别是缺乏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民营企业过度依赖技术引进,不注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尽管也有一些自主创新成果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但其数量和质量与民营经济自身的经济规模不成比例,总体上仍然只是一个“加工厂”。民营经济要通过创新来带动产业升级,在自主创新上加大投入,要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下功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四)外需拉动型发展向内需主导型发展转变。金融危机的发生,让我们认清了外需拉动型发展战略的弊端和不稳定性。过度依赖进出口贸易,将使国民经济面临国际市场波动以及政治、安全等因素的影响而潜伏较大的风险。同时出口量过大又会增加贸易摩擦。努力开发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向内需主导型转变,要在不断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用更大的力度来挖掘国内市场,使内需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以增强抗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民营企业绝大部分是出口导向型企业,理所应当成为外需拉动型发展向内需主导型发展转变的主体。

篇9

1、各级政府部门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办理抵质押登记创造条件。中小微企业在融资担保过程中办理抵质押登记时,需要土地、矿产、房产、工商等部门创造条件,及时办理抵押、质押登记,特别是给予办理土地、房产第二顺位抵押登记。

2、以各级政府为主体,组织相关部门为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是解决融资难和成本高的主要途径,具有资金利用时间长、成本低、反抵押条件宽等优势。通过担保公司担保增信,中小企业集合债的发行普遍受到市场欢迎。省担保公司已获得大公国际评级公司授予的AA+级别信用等级,可为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的发行进行担保。

篇10

篇11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近年来,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出台进一步加快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实施了“民营经济发展三年倍增计划”;出台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3个15万元”支持微型企业发展政策;成立了贵州省民营经济发展局,大幅度精简行政审批,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形成了“政银企担”四位一体的融资合作机制,与7家商业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重点建设100个产业园区,建成了897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为民营经济发展搭建发展平台。这一切,就是要让企业家放心、放胆、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目前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呈现什么特点?

龙超亚: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指引下,我省民营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尤其是2011年实施“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以来,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各地各部门形成政策合力、资金合力、金融合力、服务合力,助推民营经济驶入发展快车道,民营经济持续迈入高位增长运行区间,经济规模快速扩大,发展环境得到根本性的优化和宽松,技术创新能力和吸纳就业能力大幅提升,社会各方面广泛支持民营经济的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三个提前、五个突破”,即民营经济比重、民营经济专利申请及授权量提前实现;市场主体突破100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2600亿元、民间投资突破3400亿元、新增就业突破60万人、缴纳税金突破550亿元。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江苏、浙江、广东民营经济规模超过2万亿,福建、河北、辽宁、四川、湖南超过1万亿,湖北、天津、山西超过5000亿元,云南4000亿元,而我省不足3000亿。很多省市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超过50%,我省占比全国排名还靠后。

汇聚能量显生机

:从今年年初开始,贵州民营经济捷报频传,先是三年倍增计划成效凸显,再是3月在北京举办的民企招商推介会签约超1200亿元,贵州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很好。取得这些成绩,你认为得益于哪些方面?

龙超亚:首先是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提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是我省的潜力和希望所在”的科学判断,全省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强大合力。

其次,得益于更加优越的扶持政策,使广大民营企业充分享受到阳光雨露。发展民营经济,必须以政策为先导。近几年,我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促进民营经济的政策框架体系。一是2006年省政府以黔府发[2006]14号制订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意见》;二是我省首次以党代会决议的形式,在2009年省10届5次党代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三是《贵州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于2010年省11届人大12次会议通过,使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步入法制化新阶段;四是2011年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11]10号);五是制订《关于印发贵州省民营经济倍增计划的通知》(黔府发[2011]19号),启动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六是出台《关于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2]7号),提出实施“3个15万元”微型企业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措施涵盖了民营经济创业就业、融资贷款、产业发展、政府采购、技术创新、财税支持、税费减免、生产要素保障等方方面面,为贵州民营经济创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其目的就是要努力使贵州成为民营经济发展、创业、致富的沃土和乐园。

第三,得益于全省人民的支持。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成为全省的共识,掀起了全民创业、招商引资热潮,人人都是创业主体,建立了一大批新企业、新项目。

开创发展新局面

:在刚刚结束的第一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上,贵州省民营经济发展局展厅内的一些培训项目引起不少参会者的兴趣。请问贵州在民企所需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

龙超亚:按照民营经济要在贵州经济发展中“挑大梁”的战略思路,近年全省民营企业快速发展,而企业在技术、市场、产品等方面的竞争最终落在人才竞争上。贵州民营企业目前急需高级管理人才,特别是具有专业化知识、有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才,要弥补这一缺口,单靠企业自身引进人才困难较大,我们在人才博览会上推出各种培训项目是希望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让大家了解贵州需要培养更多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管理和技能型人才。此外,我们也努力尝试搭建人才培养平台。2006年至今,我们不仅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各个项目的人才培训,还组织优秀民营企业家赴瑞士、俄罗斯、美国等国考察学习。人才培训项目经费,由最初的每年几十万元逐年递增,至今已累计投入上千万元,培训人员达9万多人次。

今年1月,省民营经济发展局已与香港金融管理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我省“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培训地将延伸至香港;我省实施的“千人赴港计划”培训计划中,香港金融管理学院将为贵州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设计专项培训班;省民营经济发展局将根据贵州特色产业优势提供成熟项目,香港金融管理学院帮助引进投资合作者、战略合作者。在下一步的人才培养中,我们还将重点加强高级职业经理人和企业管理者培训。

:2013年对省民营经济发展局来说,将是大有作为又任务繁重的一年,因为除了是三年倍增计划的收官之年外,在面向全国优强民营企业招商项目推介会上,贵州还提出2013年力争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400亿元。请问如何实现这个新目标?

龙超亚:对今年贵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我们信心十足,因为:第一,2012年部分指标提前实现了原定到2013年才能达到的倍增要求。第二,省委、省政府强调要提高工业经济、城镇化率、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四个比重,应该说其他3个比重都跟民营经济息息相关,全省各地都在为实现三年倍增积聚正能量。第三,省政府正在研究提高民营经济比重的工作方案,措施将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第四,这两年全省精气神提振,群众创业、兴业的热情高涨,这是三年倍增可以实现的最坚实基础。

为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篇12

篇13

三要大力营造依法办事、热情服务的法制环境。执法部门要规范执法行为,公正执法、依法办事,恪尽职守、热情服务,落实公开服务承诺制度。加大“三乱”整治力度,在收费和处罚上坚持就低和从轻原则,切实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要坚决打击偷税漏税、制假售假、走私贩私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树立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的良好市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