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园林工程行业发展趋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1森林公园建设有利于推动城市林业的整体发展,城区型森林公园是城市林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同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林业建设息息相关。且各自的发展相互促进又带动整个林业的进步
1.2森林公园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林业管理水平和立法的发展
各地方在发展城区型森林公园和城市林业的探索进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同时对立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急需一些配套的法律法规出台为城市林业建设的发展提供法律基础,而且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经验也可以为立法所参考,增加立法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城区型森林公园和城市林业不仅是林业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建设的必要内容,其意义超出了林业本身。
1.3森林公园建设美化了城市空间,提升了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
1.4促进地域旅游发展的同时,带来信息,带来文化的广泛交流,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2 存在的问题
城区型森林公园和城市林业对城市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我国在森林公园和城市林业建设道路上出现了一些误区。
2.1概念不清,观念模糊
把森林公园风景林建设和城市林业建设理解为简单的“绿化”。人们一般把城市绿化误以为就是城市林业建设,这和我国的立法现状有关。城市林业不仅要在园林中实现绿化,更为重要的是和城市建设相统一,将林业建设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而城市林业建立的是一个自然系统,管理成本较低。
2.2城市林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规模的防护林体系,特别是树种的单一。使许多城市形成“多街一树”的单调景观,立体绿化效果差,因而难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3我国森林公园建设起步较晚,全民对城市林业的参与和认识严重不足
目前城市林业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还没有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城市绿地和城市森林环境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还没有得到城市居民及全社会的认识。
2.4政府对城区森林和城市林业的重视不够,资金、科研投入不够
由于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用于城市林业建设的资金和科研投入都不到位,这方面的专门人才也很紧缺,导致城市林业建设的发展缓慢。
2.5管理体制不健全
政府应设立独立的林业主管部门。某森林公园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对森林公园建设和城市林业发展有所制约。目前仍然维持在封山育林的经营水平,其区位优势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3 发展目标与对策
城市问题实际上是人、城市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城市作为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城区森林公园和城市林业的建设目标是为人们创建一个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景观舒适度。为此,提出城区森林公园和城市林业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建议如下。
(1)规划先行,科学决策,严格实施。
森林公园是专业性生态公园,是城市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保护好自然景观资源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突出以森林景观为主,进行全面规划和合理布局。同时,应规划城市总体绿化目标。因为作为一个现代文明城市,应有一定的绿地面积,以及人均占有绿地面积,不能低于人们生活所需要的最低线。
(2)科学地经营管理城区森林公园和城市林业,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的总目标是改善城市环境,即要达到美观、安全和高效。这就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要理顺体制,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我国城市林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3)切实保护和充分利用本地森林及动植物资源,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富于生物多样性,森林景观丰富的森林公园,植物多样化和乡土化十分重要。当地的自然植被与生态是植物适应地质演变、生物进化的产物,它最能适应当地的环境、气候变化,体现森林公园本土特色。应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资源、地带性植物区系分布。通过引种、驯化和培育,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森林公园林植物群落。以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美森林景观。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篇2
调节学校功能与社会需求之间互动关系的过程即是专业建设过程,它不仅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点,更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的需求。它反映了学校对社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之间适应的程度。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知识社会对教育供给的新要求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上,创新和专业设置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劳伦斯・A・克雷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其中,把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教育是教育生态学思想的核心,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因子都是有机联系着的,这种联系又动态的呈现出平衡与不平衡、一致与矛盾的特征。由于社会、自然和教育系统都遵循着共同的生态学原则,这对于用生态学的理论在教育上的研究,无论在生态学理论移植性的可靠性上还是在方法论上对教育的研究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本文中,我们将根据教育生态学的理论,从生态学研究教育的视角和方法的几个方面,并以四川区域环境为背景,详细分析了园林工程专业的建设上的相关问题,并对该专业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对四川省园林工程专业建设的环境分析
许多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中开设比较普遍的专业中就包括园林工程专业,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不同区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构成了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上的外部环境。对于四川省的园林工程类的企业,我们根据2006年到2009年的四川省企业工商注册信息和区域市场调查,以园林工程设计类、园林植物栽培经营类、园林工程施工类和园林工程综合类这4个专业,对园林工程类企业的属性进行了统计。
从统计中的数据中,自2006年以来,园林工程施工类公司的逐渐增加,说明了四川省园林工程产业的发展在这4年中逐渐增加;园林工程类企业按照企业的属性所形成的结构上,园林工程综合类公司明显减少,也许是园林工程企业分工有明显细化的趋势;园林植物栽培经营类公司的逐渐增加是与四川省园林工程产业在这4年的发展上呈正相关,但园林植物栽培经营类公司在数量的变化上不是很明显;园林工程设计类公司逐渐减少,说明了在园林工程的设计企业的集中度在逐渐增加。
2、园林工程专业建设的专业生态位
一个专业或者专业群维持生存和发展所需条件的集合是专业生态位,它是专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一种定位。但自然生物生态位与自然生物生态位不同,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相对而言一经形成后比较稳定;专业生态位大部分都是人为选择决定的,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专业生态位只有在人为作用下才能使专业自身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和资源变化协同。这一过程表现为专业生态位发生了变化,即专业在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中所能占有的资源空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专业的共生性除了指某一个教育主体在环境变化与专业建设上或产业结构变化相协同之外,还指不同教育主体由于教育主体自身的内在禀赋和支撑专业在相同的专业建设上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资源上的差异,在所建设的相同专业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特色。由于园林工程在专业属性上覆盖了制作设计、植物栽培与经营和工程施工这三个在知识结构上几乎完全不同的3个模块。
从生态位的角度上看这样的课程模块知识结构的设计和分布是一种宽生态位设计。由于专业生态位宽度是专业在发展过程中所能利用的各种环境资源的总和,这表示专业的发展对环境资源适应的多样化程度。如果选择这样宽的生态位设计,可能是基于四川地区的园林工程综合类公司数量比较多的情况和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下,尽可能大的增加学生的就业面。从专业生态位宽度的内涵来看,一个专业的生态位越窄,该专业的特化程度越大;一个专业的生态位越宽,该专业的特化程度越小。从近4年来四川省园林工程类企业的属性的变化趋势上看,在分工上更加细化的情况下园林工程类企业建议对园林工程专业在专业生态位上进行调整,以教育主体自身的内在资源做为基础,采用专业生态位的扩展、压缩和位移等来避免不同教育主体在园林工程专业生态位上的重叠,使之能在主动的毕业生、招生竞争就业市场的培养质量和竞争的竞争中。
3、园林工程专业建设上知识要求的“遗传”和“变异”
通常是以三种价值取向来进行专业建设的课程体系设置的。第一种是以知识本位的取向,这种取向的基础是教育的内适性质量,根据知识学习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一个阶段的学习和满足下阶段的学习有更高充分的程度是它的本质;第二种是以社会本位的取向,这种取向的基础是教育的外适性质量,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是它的本质;第三种是学生本位的取向,这种取向的基础是学生的个适性质量,通过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它的本质。由于在专业属性上园林工程包括了制作设计、植物栽培与经营和工程施工,在知识结构上这三个几乎是完全不同的领域,所以以某个领域的系统知识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是不完善的。建议在园林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要把三个学科的构成形式和内容作适当的变异,传承这三个学科自身固有的知识内核,并以教育主体自身的内在支撑专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资源为依托,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在园林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的有效融合。另外,应积极参照园林工程专业建设上的环境分析所揭示的园林工程行业中各细分行业的变化特点、趋势,适当的对专业建设上的知识要求进行“变异”,使专业建设中的能力培养、知识结构等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动态要求。
4、结论和建议
专业建设、专业设置的逻辑起点是社会和教育之间的依靠和服务所形成的镶嵌多维关系,教育生态学为这种镶嵌多维关系的分析提供了分析视角和理论支撑。根据生态学研究教育的视角和方法,以园林工程专业的建设为对象,从这个专业建设上的专业生态位、环境分析、遗传和变异的三个维度上,分别在实证的基础上对四川省的园林工程专业的建设进行了分析。为此建议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特征在进行专业建设时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依据,根据产业结构变化的跟踪来进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预判和调整,是园林工程专业建设中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更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其他专业的建设上应积极关注的。另外,可以通过专业生态位的视角,避免在专业生态位上出现重叠的趋势;通过遗传和变异的分析视角,从学校自身的特点来建立相应形成有效信息教育区的教育模式的课程结构,使不同的学校在这个专业的建设上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篇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1-0087-06
收稿日期:2016-09-02
修回日期:2016-11-29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for the common problems of landscape project management ,it is important to develope a landscape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ree advantages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for landscape engineering: goals features, structural modules, and function respectively. This management system contains six main function modules: project schedule management, fund management, material management,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file management, and project risk anticipation. By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provides efficient modefor landscape enterprises and maximizes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resource profit.
Key words: Landscape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引言
随着“十”的召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建设发展的主要议题之一。在“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园林行业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导的蓬勃发展阶段。园林项目也呈现出跨专业、跨区域、跨时间的发展趋势,加之园林施工受到季节、气候、环境以及市政规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1],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逐渐不能满足现代园林项目管理的需求。为解决园林项目管理过程只注重项目业务操作、内部管理矛盾严重、信息不对等、资源错配等问题,建立一种新型、高效的园林项目管理模式成为园林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然需求。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21世纪的工程项目管理必将走向信息化管理,项目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也将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2]。园林企业项目管理信息化是科技进步的要求,“互联网+”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即时性、协同性以及海量性等特c结合高效的园林项目管理模式,打造一个面向园林行业工程项目的管理系统,为园林施工项目保质、提速,为园林企业规模化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实现资源整合及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从行业范围上看,关于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多数是基于建筑行业,还有少量研究是针对市政,石油开采等行业。而园林行业内,目前国内有上海星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一种适用于园林工程的项目管理系统[3];适用于园林工程监理的现代园林工程考核监督系统[4];集中于园林绿化养护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系统[5]和园林绿化的草坪管理系统[6]。但是这些信息化系统尚且立足于园林施工项目的某一个阶段的管理,或者是简单的绿化养护管理,并未出现适用于园林企业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共享的战略性园林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打造面向园林行业的工程项目全周期管理信息系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目标和特征
1.1目标
1.1.1实现施工进度、施工质量、项目成本及现金流管控
通过信息系统实时掌握项目施工进度、监控质量,有效控制项目成本及现金流,为项目的全方位把控提供重要手段。
1.1.2实现项目人员实时沟通
利用Web端、微信端等信息化手段,为项目现场工程师、施工人员提供实时沟通的平台。通过团队间达成共识,提高项目团队的工作效率,避免沟通不及时造成大量重复工作,从而降低项目运营成本,有效保证项目进度及质量,提升中国园林企业项目运营管理的整体水平。
1.1.3实现项目资源、项目文件、施工经验等综合管理
对项目的资源和项目进展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规范有序的管理及积累,从而进一步优化升级项目运营管理办法,实现数据的核心价值。
1.2特征
面向园林行业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具有以下特征:
1.2.1实名登陆特征
对园林行业多个角色(项目决策人、施工员、财务、预算、合同、设计、采购等)开放不同角色权限,保证系统跨地域、时空进行信息互通。
1.2.2安全特征
设立系统安全管理员,确保网络环境及系统数据安全。
1.2.3实时沟通特征
系统开通Web端、微信端等客户端,实现实时跨地域地跟进项目施工情况,项目成本、进度、质量等数据采集及数据分析同时进行,全方位进行项目管理及风险预判。
1.2.4数据库特征
建立开放式数据库,实现数据实时更新,共享行业优秀经验、成功案例、施工工法,供用户实时参考学习。
2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建立与结构模式
2.1建立流程(图1)
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建立的基础是对目前园林行业工程项目管理现状进行深度调查,并进行需求分析,确定系统的基本结构模块及功能需求,然后依赖信息化技术进行系统搭建及推广应用。
2.2基本结构
园林工程管理系统包含后台服务模块、功能模块以及底层模块3大基本模块(图2)。后台服务模块主要为系统管理模块,由系统管理员进行掌控,维护系统网络秩序的同时,对不同用户角色(项目经理、项目采购、项目施工人员、信息审核员、普通用户等)进行权限设置、功能设置,并进行菜单管理、参数管理和用户管理等操作。功能模块包括项目进度管理、资金管理、物料管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文件管理以及项目风险预判六大模块。底层模块包括数据储存留档和系统安全维护两大模块,是维持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基础。
3系统用户
园林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用户涵盖园林公司自上而下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包括公司总裁、项目部总经理、项目经理、项目施工人员、安全员、项目质检员、机械员、财务人员、园林设计师、采购人员、供应商以及系统管理人员等,同时包含甲方项目负责人。
4功能实现
综合性园林工程包括土方工程、建筑小品、水电安装、园路工程、水景、绿化种植等若干工程[7],在进度管理、物料调度、资金管理、质量与安全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搭建,是为了优化及规范项目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建立起符合园林企业实际需要的科学管理流程,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程管理质量、监控项目风险的目的。系统首页对每个施工项目匹配相应的项目名片(图3),包括项目名称、发展商、合同签订环节、合同号、项目进度、资金基本信息、进度款等基本信息,一目了然,方便查看与对比,可作为项目汇报的基本依据使用。4.1项目进度管理
合理、高效的项目进度管理能够对项目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及时的调整和优化,可缩短项目工期,节省项目成本,降低项目风险[8]。项目工程进度是不断变化的,其管理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需要根据项目动态实时进行调控,传统的进度管理,主要依赖项目经理的个人经验进行预测与控制,与其预测能力和个人行为能力息息相关,风险大。而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将项目从整体到局部进行细化分析,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制定整体和局部施工计划,并进行项目组内信息实时共享(图4),打破信息壁垒,方便项目组成员按照计划施工,减少因信息不对等造成的工期延误风险。施工日志方便项目经理在施工过程中随时检查施工计划的实施进展,进行项目成本控制和质量监控,并采取措施缩小进度偏差,调整成本和保障工程质量,保证工程在计划范围内高质量完成。园林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不仅保证项目总体目标的顺利完成,还可以同时有效解决工期、成本、质量之间的题,实现三大目标的共赢管理。
4.2项目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通过合同板块、预算板块、施工日志和进度款板块进行协同管理,同时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资金管理模块,实时同步公司内部财务管理系统,工程项目资金可由公司财务部门进行综合统筹管理。对项目现场的当日支出进行实时记录,系统自动累计,自动进行每天、每月、全项目周期的现金流分析(图5),为及时进行预算调整提供清晰的数据参考,这是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在项目成本控制上的最大优势。随时跟踪项目进程中各式款项收款状态,提醒项目经理进行进度款请款(图6),避免造成项目赤字。
4.3项目物料管理
篇4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园林工程出现了过于急功近利的势头,盲目引进,克隆照搬,粗制滥造。做作有余,生趣不足,这是当前园林工程的流行病。
1.1文化内涵的淡薄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一些园林工作者在挖掘和赋予景观要素的文化内涵方面明显的存在不足;而另一些则走到另一个极端,把各种的文化元素不分场合地罗列、堆砌,俨然暴发户“晒”家财似的,各种元素没能有机的结合。
1.2忽视意境的营造
一些园林工程过于务实化和经济化,只注重视觉效果享受,忽视了意境的表现和精神的愉悦。许多的主题、景区、景点往往只有一个优雅的名字,其景观却表现不出这种优雅与内涵,意境的营造只流于形式。
1.3整体性的缺失
园林工程一般都由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和施工方共同来完成。设计方很多时候会迫于建设方或其他的压力而进行设计变更,又由于与施工方缺少交流,往往只注重工程技术的交底,而忽略了“艺术交底”,致使施工方不能准确地把握园林的设计意图,出现思想意识上断层,结果使园林作品失去了它的连贯性、完整性与和谐性。
二、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
2.1 把握施工对象的生物性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对象大部分都是有生命的活体,通过将不同季节、形态特征,不同色泽的花卉、草皮、乔灌木等进行搭配栽植,充分发挥不同植物的特有功能来实现净化空气、滞尘调温、美化环境的作用,最终达到营造美好生活环境的目的。另外,苗木的种植讲究季节性和土壤条件,自然条件对施工管理有较大影响,施工质量的控制有一定难度。
2.2 创造工程建设的艺术性
园林绿化工程通过植物配植、建筑设计、小品点缀等艺术手段,以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施工管理中,现场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对工程设计意图有较深的领悟,在建设过程中以创造性的劳动,实现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与艺术效果。
2.3 对施工管理有较高的要求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占地面积大,有足够的工作面,利于赶工。但是,施工作业点较分散,涉及专业多。因而,在施工的组织管理上,要求协调好各专业的互相搭接,准确安排插入工序的时间,而且要保证所涉及的不同专业的施工团队能流水作业,连续施工,减少窝工、误工等情况,这也施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针对上述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在实际施工中,要牢牢紧扣,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手,保证工程建设高质、高效和低耗。
三、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要点
3.1 严格监控工程建设质量
3.11 组织监管
组建项目经理部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开展的前提,由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施工经验丰富,并具备一定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的人员担任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部与企业经理之间、与内部人员之间要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健全施工管理责任制,做到权职分工明确;要组织相关人员对施工图进行审定,确定其正确无误且切实可行;对拟采用的施工方案,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充分论证,做到施工方案合理,工艺先进;要始终把质量与安全摆在第一位,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及施工规范,并监督相关施工人员严格遵守;在组织管理上要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12 材料把关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投入了各种原材料,种植土、苗木、各种材料的成品、半成品、构件等,而原材料的质量是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因此,要对工程采用的各种原材料进行严格的监控,对原材料的采购、验收、取样、试验等层层把关,确保质量达标。
3.13 分项质检
每一个园林绿化工程项目都是由若干分项、分部工程组成的。而每一个分项、分部又需要多道工序来完成。由此可见,要保证工程整体质量,就要确保每一道工序的质量,要对每一道工序进行逐一检查,只有上一道工序达标了,才允许进行下一道工序,以每道工序、分项、分部的质量,来保证工程建设的总体质量。
3.21 掌握苗木的适宜栽植时间
在园林绿化工程中,不同苗木有其不同的最佳栽植时间。在最适宜的时间内栽植苗木,可确保苗木有较高的成活率和良好的长势,有利于苗木更好地生长。
3.22 做好苗木栽植的后期管护
绿化施工除了前期的种植,确保苗木成活之外,更重要的是栽植后期管理和养护的过程,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管理和养护主要可以从灌溉、防寒、抗旱、病虫害防治、施肥、修剪等全方面进行防护。只有进行长期精心的管护,才能防止初步成活的苗木出现夭折,确保绿化施工质量和保障施工的长期效果。
3.3 提高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
3.31 定期对工程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
施工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直接影响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和企业的竞争力、生存力。而对工程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责任感,又最为基础。企业应组织相关施工规范和施工建设法律法规的培训, 通过多种形式,使工程人员掌握施工操作规程和必备的法律常识,提高工程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杜绝主观上的违章违规,避免人为失误而导致的工程问题。
由于园林绿化工程是一个追求艺术美感的综合景观工程,所以,要求施工管理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才能满足工作中的实际需要。企业应定期组织规范、工艺、工序、检验等专业技术的培训,有效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另外,企业要鼓励工程人员在业余时间博采众学,学习与园林绿化相关的生态学、植物学、土壤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同地域园林的社会文化背景,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32 继承传统的园林工艺
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类似塑石山、塑假树、塑松皮、水磨石、斩假山等等的传统工艺,现在已较为罕见。很多传统工艺技法被现代材料和简易工艺所代替,大大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而掌握传统工艺的技师大多年事已高,急需组织年轻一代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学习和继承,在掌握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工程技术人员发挥聪明才智,推陈出新。
四、园林绿化工程行业的发展和展望
中国园林绿化作为朝阳行业,在近几年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且随着政府对环境绿化的日益重视、建设"生态文明,宜居环境"重要国策的实施、全国各地争创"园林城市"的风潮以及房地产、休闲度假产业的蓬勃发展,将有力带动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势头。从长远来看,随着人们对日常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园林绿化行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4.1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均绿地占有率的提高,以及在房地产建设的带动下,城市周边的绿化施工将成为行业的新增长点,而且随着乡镇经济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今后园林施工项目的工程量将比以往大大增加,将为园林绿化行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4.2 随着生产工艺及植物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园林绿化施工材料将更加丰富,新品种的苗木、花卉将被广泛种植,建筑装饰材料更多样、更高质。
4.3 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将朝着专业化和科学化发展,对综合施工有更高要求,专业分工将愈加明确。
参考文献:
篇5
当今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把学校办得又好又长久,高职院校的办学和教学必须有特色。笔者以一位在园林设计行业从业九年的园林专职教师的视角,对重庆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希望可以为本专业的教研教学提供更多的研究素材。
一、重庆园林行业现状简析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这意味着市场因素的影响巨大,市场需要和缺少的人才就是高职教育需要培养的人才。因此,在研究重庆市高职教育园林专业教学方法之前,首先要对重庆市园林行业的现状进行了解、分析和总结。
截至2010年1月,重庆市共有园林企业(从方案设计到现场施工)400余家,约有8万从业人员,但园林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偏少。园林行业根据从事的工作内容可以大致分成四个层面:设计层面、施工层面、养护层面、管理层面。
1.设计层面
重庆的园林景观方案设计人员多以本科学历为主,但是大部分设计人员缺乏与实际接轨的能力,也缺乏创新意识,更不会把创意融合在设计方案之中,这类人员通常需要2~3年的实际工作锻炼才能成长为设计公司真正需要的人才。而施工图设计的情况更差,设计人员与施工现场存在脱钩现象,不了解施工工艺和流程,很多成果都是照搬其他人的成果。而大多数设计公司囿于规模和经营管理理念,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过高或者没有给其成长机会和空间,致使出现企业缺人才、人才无法成长的矛盾局面。
2.施工层面
主要的从业人员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和各技术工种人员。而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对施工现场缺乏熟识度,对施工工艺和流程也不熟悉。多数毕业生没有将学校教授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工作中,而是在工作后跟着前辈同事学习,一毕业就能立马胜任施工现场职位的人才很稀少。
3.养护层面
养护阶段基本上是重景观软质的养护而轻景观硬质的养护与维修。并且多数的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基本上在45―60岁之间,年轻的从业人员很少,但市场需求一直都存在。
4.管理层面
园林相关的规范、规定、价格指导文件等相对较少,还需要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完善。如施工图设计图册、图集等,这类型资料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和建筑行业相比。这就造成重庆市园林行业存在大量不规范的设计、施工和管理。
物业管理行业也缺少园林专业技术人员,很多是由其他专业兼任园林技术工,从事园林景观的后期养护、维护和修缮工作。
二、重庆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重庆大部分高职院校园林专业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以“课内理论基础学习+课外实践”组合形式为主,存在问题如下:
课内理论基础“重理论学习,轻动手能力培养”,以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点为主,带有填鸭式教学的性质。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知识没有吸引力,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知识没有真正转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始终停留在书本上。
在三年的高职教学活动中,学生实际动手锻炼的机会少,园林设计项目实训机会更少,存在教学和市场脱轨的现象。仅有的课外实践主要以参观形式出现,其初衷是希望通过学生直观的感受,提高他们实践的能力。但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行中,存在“参观就是走马观花”的现象,教师带着学生到公园走一遭,写个心得体会就算完成任务了,并没有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初目的。
在课程体系中,缺少了对实用型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的动手课程。对园林专业学生而言,不论是偏重设计还是施工,都应该学习实体模型制作、三维模型制作以及实际施工体验等,但很多高职院校缺少这一类型课程的设置,使学生的学习一直停留在课本中。
三、教学方法改进的建议
1.增加实体模型制作课程
实体模型的制作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能加深学生对制作物品结构的理解,教学别要增加针对园林工程的景观小品的制作。同时,教学应结合电脑3D技术,实现虚拟模型与实体模型之间的相互验证。
2.增加校内室外工程实践基地
校内室外工程试验实训基地主要分为两部分:参观区和体验区。参观区主要以园林工程、景观小品的半成品以及苗圃组成,目的是给学生直观展示工程施工工艺和流程,比较有利于结构和构造课程的学习。体验区主要以学生实际动手为主,让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和课堂作业通过实际的工程制作,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3.拓展学生视野,调动学习积极性
组织开展专业理论和行业动态相关的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园林专业的最新理论研究内容、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等。另外,积极组织比赛活动,除了高级版赛事之外,应组织更多的校内比赛和院校之间的比赛。通过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优劣势并作出改善。
4.以项目模式进行教学
以实际项目作为教学对象,各知识点穿插在项目的各个阶段进行讲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又可以避免出现知识点与实际运用之间的分离状况。同时也能使学生提前了解该专业的实际运作模式,缩短学生工作之后的过渡时期。
篇6
一、土建与园林施工技术的重要作用
为了在工程建筑中得到最大的利益,施工企业利用科学技术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进而保证施工技术可以与国际发展趋势相适应,保持与同行业相一致的水平上。施工技术科技含量的提高可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在施工过程中保证工程质量的安全性,最终使企业创造最佳的收益。如果施工企业不能对施工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及应用,建筑与园林工程的质量就得不到有效保障,企业的信誉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降低。与此同时,是否可以将施工技术成果应用到实际施工过程中,将会对施工技术在未来的使用性能产生相应的影响,所以要想使施工技术的整体应用效果得到提高,就要进一步提高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加大力度对先进的施工技术进行创新与研发,进而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增强。
二、土建与园林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施工技术的应用与工程的整体质量直接相关,同时还会对施工企业的市场声誉造成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施工技术应用的好坏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直接相关,因此,实际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施工技术的应用,促进施工技术的创新,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下面以某居住区为例,对该居住区的园林施工管理和施工技术应用进行分析,挖掘土建施工与园林施工中施工技术应用存在的衔接问题,以期使园林施工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在施工过程中要对管线布局、道路开挖、土方利用是否合理进行检查,经过研究之后,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在土建施工与园林施工得到体现的。这些问题一旦出现必须要得到及时的处理,但是实际上这种问题一旦出现是不能彻底解决的,只能通过紧急处理得到暂时的缓解。从长远发展上来看,避免这类问题成为土建及园林施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真正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必须使施工过程变得更加经济化与合理化。
在土建和园林施工过程中,工程防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主要是为了避免工程与水接触部位发生渗漏,因为防水技术应用效果的好坏与工程的整体使用直接相关,为了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一定要加强防水意识,对防水设计进行不断的完善。在墙面和路况铺面防水过程中,可以通过聚合物水泥复合涂膜展开施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漏水情况的出现。与此同时,正因为这种涂料固有的特点(平均厚度小),使得这种涂料在施工过程中非常安全、方便,同时还不会对屋面的使用功能造成影响。
三、土建与园林施工技术管理
土建与园林施工技术管理技术的使用是管理优化的重要基础,同时土建与园林施工过程中会设计多种活动,在此基础上展开科学的管理以及正确的评估,并对施工的复杂性进行准确的把握,最终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进一步加强人文管理与企业制度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人是最重要的主体,可以说任何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只有对某个人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将任务交到这个人手上,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建立起高效的施工团队,并使其力量得到充分发挥是非常关键的。此外,还要加强对项目人员的监管力度,在监管的同时注重对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奖惩机制与激励机制,以获得利益作为出发点对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行激发,同时要认真了解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观察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是否能和目前施工的要求相符合。施工企业应该为技术人员提供发展的空间,将专业技术人才用好,使其施工技能得到充分发挥。此外,还要建立起相应的技术管理制度与安全施工制度,对施工技术管理的顺利进行进行进一步的保证。
(二)加强对设备的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先进的设备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同时先进的设备也是辅助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基础。对于施工队伍来说,施工质量与工作效率是其生存之本,如果施工过程中存在先进的设备,就可以使园林工程施工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保证,使人力资源浪费得到降低,最终达到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同时,必须加强对设备的运用,使施工技术与施工设备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二者之间的配合推出新的施工工艺和手法,最终使施工生产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三)确认组织协调目标
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关键在于目标组织协调的实行,同时进行合理的掌控。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必须将施工任务要求相施工人员交代好,对施工整体目标进行合理创建,为施工的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施工过程中要与施工组织设计技术要求相结合,制定出合理的施工目标,并对组织平衡和调控进行严格的协调,保证整个建设工程可以得到顺利的进行。最后,组织相关人员对关键部位展开检查与监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管理在建筑与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旦有安全事故发生,就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之所以会发生安全事故,很有可能是因为技术操作不当导致的,安全工作好坏与施工技术管理素质直接相关,将会对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素质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切实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素质,在施工过程中按照规范进行操作,进而保证建筑与园林工程施工可以得到顺利的进行。
结语:
综上所述,项目工程建设以土建与园林施工技术为基础,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工程项目建设在质量和风格上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施工技术已经很难与现在土建与园林行业发展的速度相适应,所以必须不断加强对新的施工技术的管理与研发,使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才能使建筑与园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长久的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应惠娟,虞牡丹,方霞芳. 园林施工中技术管理及技术规程的探讨[J]. 现代园艺,2013,(6).
[2]吕哲攀. 探讨居住区土建和园林施工的衔接问题[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7).
[3]陈仲如. 居民区土建工程与园林施工中的衔接问题研究[J]. 商品混凝土,2013,(6).
篇7
Abstrac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gardening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s well a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eaching of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and garden teaching was discussed. Skills competition for lead, from the curriculum design, curriculum content and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to explored the effective, feasible landscape designed cours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in order to optimized the teaching effect, to promoted students' skill an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our countr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ourse.
Key words: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teaching reform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创新意识及适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出众的实践技能[1]。职业技能大赛作为高校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之一,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意识及能力,助力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发挥重要作用。不可否认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着人力、资金等浪费问题,但技能大赛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推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应地提升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方法综合能力。
园林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对经济发展具有“依赖性”和“伴随性”。近年来,随着各地经济的飞速正常,园林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对园林规划设计人才需求更是紧缺。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模式很难培养适应当代企业所需的人才,为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各地市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次组织园林相关的职业技能竞赛。为此,笔者在分析职业技能大赛对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作用及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职业技能大赛下高职院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意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高学生的实践性、创新性,推进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改革。
1 职业技能大赛对于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作用
1.1 职业技能大赛利于完善教学实践内容
职业技能大赛显著特点是标准化,其次是技术性和实践性。职业技能大赛利于革新,摒弃陈旧的教学知识内容。特别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通过大赛,利于转变教学思路、教学模式,更接近实战,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2-3]。传统的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主要以讲授、演示、指导等为主,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利于教师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补充适合现代高职教学的主流知识。在完善知识的同时,改善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综合运用情境教学法、演示教学法、互动探讨法等教学方法,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整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
1.2 职业技能大赛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
目前,“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占主导,这种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影响教学成效。职业技能大赛以任务和荣誉驱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通过大赛也为学生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证书,为学生就业增加了砝码;其次是职业技能大赛利于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接近实战,为学生亲自动手提供机会;再者,通过大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总之,职业技能大赛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1.3 职业技能大赛利于提升教师专业业务素质
职业技能大赛不仅革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也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职业技能大赛为教师交流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促进相关专业教师知识衔接,在大赛中发现自身的知识盲点和技能短板不足,利于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知识的深度、精度和广度,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此外,大赛更多体现的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企业等合作,这种环境利于教师对竞赛项目各环节进行研究、思索,捕捉教学完善的信息,并带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同时,技能大赛也有助于校企间的合作。
2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
2.1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特点
高职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能够从事各类景观设计、绿化施工与管理等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作为该专业的重要课程,《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集艺术、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实践性强、跨学科性强、实用性强及综合性强等特点。该课程决定学生职业能力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实施措施。通过该课程学习,承上启下《园林工程预算》、《园林树木学》、《工程测量》、《花卉学》、《CAD制图》以及《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管理》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把握植物与美学相关性的能力,并能把构思和内容正确表达并绘制。目前,该课程存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等无法满足企业对园林设计一线人才要求的问题。
2.2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
2.2.1 目标定位模糊,知识更新缓慢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发展较快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对园林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要求艺术与美的结合。教材从书写到出版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导致知识更新赶不上需求,以致难于满足当前规划设计要求。此外,授课过于理论化,难免造成理论表观于实践显得空洞,缺乏张力和感染力,虽然多媒体教学丰富了理论课程,平面化的图片也难以把握设计的关键知识点,也不利于人才目标定位的实现。现在很多高职院校要么定位过高要么定位过低,园林专业就业去向很多,要把握方向,找准人才目标培养,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行业很多,涵盖城市设计、园林绿化、建筑工程、公路铁路等,需要根据定位目标,有侧重点地讲解知识。理论服务实践,实践升华理论,没有从真实环境中体会的实践课空洞而理想化,缺乏实用性,而与社会脱节。
2.2.2 教学模式传统,互动教学不足 “填塞式”教学方法依然占据我国高职教育的讲台。缺乏互动的教学,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这种缺乏互动融入的教学模式,难以形成良好的设计氛围,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实践教学跟不上知识的步伐,不仅遏制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
2.2.3 考核形式单一,评价机制尚缺 《园林规划设计》这门课程一般采取理论试卷考试或者是设计一幅图的形式作为考核,理论试卷考试重在理论,易于形成应付考试,学生不能对专业知识灵活运用。而设计图纸的交付缺乏能动机制,不利于提升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力,这也和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相符。如何综合评价《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成效,尚缺完善的综合评价机制。
3 职业技能大赛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3.1 完善理论知识,改进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行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难于通用。各高职院校通过到职业技能大赛与企业亲密交流,查找《园林规划设计》教材不足,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生产实际,突破传统教材和教学内容模式的束缚,有侧重地订购课程教材,并完善课程理论不足。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利于高职教师了解当前园林行业发展趋势,并将先进的理念融入到课堂中,改进传统图片式的多媒体教学,引入视频、动画等形式进行多媒体授课,以新颖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力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精准[4]。此外,讲解行业的成功案例,将案例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学模式多样,还包括实战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这些方法的引入可以改进传统教学,加强了师生交流,活跃了学习的氛围,提升了教学成效[5]。
3.2 项目化教学,任务化驱动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重在实践,核心是理论在实践上的灵活运用。职业技能大赛作为任务驱动教学的一种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危机感和成功欲,能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滁州职业学院通过与企业合作,把企业的一项项任务引进《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把课程分成一个个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去了解规划设计类项目的工作程序,作品由企业去评判,具体项目涵盖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广场及公园规划设计、居民区绿地规划设计、单位绿地规划设计及屋顶花园规划设计五项[6-8]。通过《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模块化,采取个人或者小组形式,以专业竞赛、校内小组赛、互动交流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团队意识。
3.3 多渠道考核,改以考代评
改革以考代评的考核方式,强化高职院校技能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设计能力。传统的作品设计考核易导致作品抄袭和雷同发生。各高职院校根据本校园林人才培养的实际,制定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聘请大学教授、企业专家对体系进行论证,避免考核体系的片面性[9-10]。笔者通过这些年教学,总结了一套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多元化考核、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考评等特点,一是理论成绩25%,二是课堂提问、作业10%,三是技能竞赛15%,四是小组项目作品25%,五是与企业间项目化教学作品25%。
参考文献:
[1]楼世洲.专业对接产业 人才服务企业――构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2):25-29.
[2]孙钦花,杨瑞卿.竞赛激励式教学方法在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7):3868, 3871.
[3]汤鑫.依托职业大赛完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1):136-137.
[4]陈飞.浅析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15(12):85-87.
[5]刘行,安军超,曲良谱.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3):127-130.
[6]许仁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初探[J].中国园艺文摘,2012(7):187-188.
[7]叶登舞.就业导向下的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1):93-95.
篇8
1 走向生态的设计
交流会上,无论是小尺度、局部地段的环境设计还是大尺度、区域范围的景观规划,设计师们都力求冠以“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型及大型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中往往单独开辟“生态景观展示区”(或生态园林区),甚至有些项目本身即以“生态公园,生态...”定名。由此可见,对“生态设计”的关注已经成为当代风景园林师进行项目规划设计的重要导则。然而,究竟什么样的设计才能真正称得上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难道仅仅依靠“多种植物、引水入园、减少建筑小品和硬质铺地的面积”就能实现改善生态的要求吗?一些设计项目采取极具“人工性”和“装饰美”的“人工植物群落”代替原有的“自然植物群落”,并贴上生态设计的标签。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但与生态效益的改善无补,而且会造成对生态设计概念的误解。
近年来,国内园林专家及学者对“生态设计”理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探讨,但真正有意义的实践项目却不是很多。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理论的实践更应成为风景园林设计师关注的焦点。不同尺度和层次的景观设计项目所处的生态系统圈层不同,生境系统中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亦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做到具体项目具体分析,惟有此,才能够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本届交流会上,王绍增教授介绍的“城市开敞空间规划的基本生态原理及其在江门规划实践中的应用”即是建立在对城市生态机理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应该能够收到较好的生态效果。
项目的影响,其中还包括美学评价。
生态设计日益成为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但不能忽略其与文化及艺术的联系,“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湮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1]”。
2走向文化的设计
本届交流会上讨论的25个项目,除去“生态设计”这一重要理念以外,设计师重点阐述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园林的立意构思,即项目本身蕴涵的丰富精神文化。
众所周知,意境的创造曾经是我国古典园林独树一帜的精髓:秦汉山水建筑宫苑中的“一池三山”模式即是古代帝王渴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思想”的重要体现;清代江浙写意派山水园林中的“片山尺水、一草一木、楹联景题”都书写着园主人和造园家对待人生的态度和感悟。古典园林景观的文化底蕴给游赏者提供了一个“触景生情”的广阔天地。与古代造园师衣钵相承,成长于五千年华夏文明沃土的当代景观设计师,在经受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在关注园林使用功能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抛弃我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优良传统,仍然在煞费苦心的经营着园林的意匠,力求赋予园林景观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本次交流会上大庆石油化工设计院介绍的“九日-旭”广场,以“后羿射日”的主题文化为景观创作之源;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心介绍的保定环城公园项目则是以保定历史文化典故和历史地段之特色为主题,设计了8个主要景点。
“走向文化的设计”是我国风景园林行业迅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代表风景园林行业新时代的到来。早在1998年北京市园林局就明确提出了“文化建园”的方针,指出“文化建园就是深刻理解园林的文化属性,掌握各种园林的文化内涵,从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和展现时代文明风范的结合上,赋予园林城市建设和管理以浓厚的精神文化色彩,创造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园林文化[2]”。风景园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项实践性的造型艺术,作为新时代的景观设计师及从业人员,我们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景观的文化含蕴,而且要在设计实践中将其与生态的、经济的、使用的要求结合起来,创造出高品位的、具有时代特点的精品园林文化。
3 走向区域的设计
当代风景园林行业的从业范围已经大幅度的展拓,从传统意义上的造园(古典园林)发展到“大地景观规划”。汪菊渊先生在1998年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中论及“园林学的研究范围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目前包括传统园林学(即造园)、城市绿化和大地景观规划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与生态关系密切,是应现代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而出现的,尤其是第三个层次上的大地景观规划。
本次交流会上研讨的25个项目,基本上涵盖了上述三个层次,小尺度的造园项目,如建设部办公楼前环境改造设计;中间尺度的城市绿化项目,如保定高科技开发区河套绿化,大尺度的景观规划项目如沈大高速公路规划。无论哪个层次的规划项目,都不能脱离生态的要求和人本的思想,根本目的在于“把人类生活空间内的岩石圈、生物圈和智慧圈都作为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研究各景观元素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以便通过人的设计和管理,使整个人类生态系统(景观)的时空结构和能流、物流及信息都达到最佳状态”(俞孔坚)。
4走向科学和艺术结合的设计
4.1科学技术与风景园林的关系
(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传统园林行业的设计手段和研究方法 一方面,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将园林设计师从手工绘图的繁重作业中解放出来,代之以计算机辅助绘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绘图的准确性。互联网的普及,使异地设计师的合作成为可能。例如,1993年,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就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和俄勒冈州、内华达州、华盛顿特区的五个组织的设计师合作完成了一项为期三年的区域景观规划研究。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全新的分析问题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安・L・麦克哈格(Lan.L.Mcharg)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区域景观要素的分层、叠加分析,为设计师更全面的把握环境的特质,并进行方案的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3]。
(2)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园林主题文化的变革信息社会、虚拟空间、人类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对待环境态度的变化决定了现代园林的主题创作必须适应现代人的行为心理需求。以传统园林的方式方法来约束现代园林建设是不合时宜的,现代园林必须在吸取传统园林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变革,反映并满足新时代使用者的欲求。
4.2 风景园林和艺术的关系
风景园林本身就是一门造型艺术,始终和艺术互相浸润,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着。高水平的造园就是一种高水平的艺术创作。艺术对园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艺术(如绘画、诗歌等)为景观设计提供了场景范例(范本或蓝本)。18世纪英国的图画式风景园林和中国传统文人园林的建设无不从当时的风景画中吸收创作的灵感,或直接通过造园实体的组织来表现画意和诗情。
第二,艺术家(画家和雕塑家等)走出画室,脱离画布,亲自参与到现代园林的创作中,将景观和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浓厚艺术气息的景观设计作品。例如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大地艺术。还有一些艺术家在景观和艺术两个领域孜孜以求,有力的推动景观设计的革新和发展,典型代表人物有美国著名设计师玛莎・施瓦茨(Martha Schwartz)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等.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和原理[J].中国园林,2001(6).
[2] 景长顺.文化建园的哲学思考[J].中国园林,2001(1).
篇9
1 绿色景观的现代功能与价值
首先,在生态恢复、环境治理过程中,根据教训与经验,我国现阶段已经出现了“海绵城市”的新型生态城市发展理念与措施,并且在武汉、重庆、苏州等地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种以绿色景区作为核心要素,构建起来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环境、生态、城市、景观、灾害之间存在的诸多矛盾,也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到绿色景观的现代功能与价值。
其次,在功能方面,它是废弃、扬尘的吸收者,是城市的绿色卫士、是宜居的必备要素,也是化解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非自然特征的重要桥梁;具体来看,绿色景观,既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也体现了它的审美功能,从更高的层面看,它在人与自然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并通过新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商业运营解决了水资源的利用问题、赢得了经济价值,最终实使社会矛盾消于无形之中。
2 绿色景观的商业化倾向及其作用
首先,在功能与价值方面的体现,使商业经营者,发现了它的闪光点;从现在的发展势头分析,所谓的绿色景观的商业化,已经极大地推动了整体绿色景观相关行业的发展;比如,在园林工程、城市景观生态建设方面,在居住的小区中的绿色景观、室内绿色景观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已经由商业运营的推动出现了活跃因子,并且,正在向着专业化、艺术化的层面进一步发展。
其次,这种绿色景观的商业化倾向不仅仅推动了一个绿色行业的发展,重点是在解决生存环境问题的同时,让各种资源得到了更好的配置,尤其是在转变人类生活形态与方式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绿色景观的商业化倾向及其后续发展中可能的价值发掘,会极大的促进社会就业,提高民众审美能力,增加休闲场所的面积,为城市披上绿装等。
3 商业运营模式下的绿色景观发展趋势
受绿色景观的商业化倾向及其作用影响,造成了绿色景观实践在空间、地点、应用层面极大的扩展,以下就透过这些视域对商业运营模式下的绿色景观发展趋势进行细致分析。
3.1 时空的超越式发展趋势
首先,商业运营模式下的绿色景观,在楼层、楼顶、小区绿化区域,室内装潢、阳台景观、墙面绿植,公路绿化带、城市公园、休闲绿地、城市生态治理、生态环境治理、旅游景区绿色景观营造、环境教育及环境艺术等方面,均获得了极大地发展与推动,目前已经形成了“绿色景观经济市场”的雏形。
其次,它的时间超越性体现在绿色植被的种类方面,尤其是按照季节分布、种类分布所形成的任意时节均能看到绿色的事实;另一方面,就是在历史发展的视野下,我国古代遗留下的风水学得到了极大的应用与发展,重点发扬了古人所注重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具体来看,就是将绿色景观作为一种功能性的价值,赋予生态城市建设之中,解决各种城市发展中目前所面临的水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洪水淹没城市造成灾害的问题等。
第三,在空间的超越发展趋势方面,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地面、建筑上层空间之外,绿色景观极大的在丰富种类、移植、培育新品种的情况下,使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下的绿色景观,正在逐渐进行混合利用与协调式配置;另一个空间的超越性就体现在对于其他文明或不同文化下的绿色景观技艺的应用,所以,目前在不同空间中看到的绿色景观,有农家风情、田园风情、山水情调,还有来自于异域的法国“裁剪术”、英国的“密布术”、中国传统园艺造型中的“配置术”等。
3.2 范围的扩展发展趋势
首先,范围的扩展包括上层建筑层面,如政治、法律层面的政策、规范,如经济层面的商业化运营,如社会层面的园林工人就业,如教育层面的绿色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装修绿色景观设计等,还有艺术层面的景观审美,以及城市建设与规划层面的绿色景观与生态发展研究等。
其次,绿色景观在商业运营模式之下,在功能、作用、价值、影响各个方面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尤其是在新一轮的绿色景观行业发展与市场推动之下,必然会掀起更多的附带产业的出现。比如,以多肉植物为物,如果从商业运营模式下的绿色景观范围分析,它的市场的出现,催生了种植、作为商品的市场交易、公司批量购进营造绿色氛围、室内绿色景观布置、婚礼绿色景观布置等不同领域的开发与应用。
3.3 商品化理念推动之下的优势发展趋势
首先,在商业运营模式之下,涉及绿色景观的范围均会被按照具体的情况,当作商品或产品来进行进一步的价值分析、应用扩展;比如,上文中所说的均属于商业运营模式的推动与促进;另一方面,它的优势在于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兴市场,无论从参与人数、涉及的绿植品种、工艺与设计发展人才培养,还是产业链构建等均有极大的比较优势。
其次,商品化理念的推动,使消费者成为核心,这样绿色景观行业的发展将会受到“以人为本”或“消费者需求”的影响,根据一般的市场规律分析,产品化的运营模式下,绿色景观行业必然会出现,艺术化的更高发展,绿色景观所产生的审美价值会在商品理念推动之下获得经济学上的乘数效用。
4 结语
本次研究立足于绿色景观发展的基本事实,透过分析商业化的运营模式下绿色景观及其行业的发展情况,对其进行了具体的探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商业运营模式之下,绿色景观的发展获得了新的生机,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与自然的非和谐发展,在于工业模式发展下造成的各种问题,也是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缺少战略性的规划意图所致;但是,在认识到问题,并决心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在当今商业模式推动下的社会发展中,认识了绿色景观的价值,并透过对它的科学应用与发展推动,目前使它的价值不断在上升,因此,未来的绿色景观发展趋势明显向好,并且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与推动。
参考文献:
[1] 常青,李双成,王仰麟,等.基于稳定映射分析的深圳绿色景观时空演化及启示[J].地理学报,2015(12).
[2] 王蕾,王兰霞,裴婉辰,等.城市绿色景观格局及异质性特征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26).
篇10
在构建培养模式中,这个专业十分强调两翼并重、两渠相融、两阵贯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翼并重,尤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园林艺术创作和规划设计的能力;毕业设计和南北方实习两条综合性培养渠道相互交融,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阵地和拓展教育两个阵地贯穿整个教学实践过程始终,通过各种设计竞赛、名师讲堂、创新计划、社会实践以及就业实习等教育环节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经过实践探索,这个专业在理论教学体系上形成了自然科学、艺术美学、工程技术三条主线,为学生开设了近30门课程。不但设置了园林植物和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还有水彩、钢笔、素描风景画,以及写意山水、园林艺术等课程,强调对专业课程的直接支撑和服务功能。
实践、实践、再实践
张启翔说,北林大园林专业十分注重通过实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体系层面包括了课程实践、学期实践、综合实践和毕业实践。
在课程设计中,为使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专业的大部分设计类理论课程中都配有相应的课程设计,以使学生跳进河里学游泳。
这个专业除开设了植物学、生态学、园林花卉学等18门课程实验外,课程实习像条红线贯穿大学四年。一年级加强园林植物认知的实践环节;二年级加强园林树木和园林花卉的识别和应用实习;三年级进行园林苗圃和栽培养护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四年级对南方植物的识别要点、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园林用途进行综合实践调查。
在学期实践中,为使每个学期内各类设计课程有机结合,相互融合,这个专业开设了园林综合Studio课程,分为七个学期。内容包括生活切片、拥挤都市、表现魅力、环境改造、场所感知、滨水空间、城市复兴等。
在综合实践中,为使各个学期的设计课程前后贯穿,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开设园林综合实习课程,实习地点主要以北京、承德、苏州、杭州等地为主,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领略园林规划、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园林建筑、园林美术、园林植物和园林文化的真谛。
教师们高度重视学生毕业设计环节,积极寻找结合生产实际的课题。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教师的科研和设计地点而定,分布在全国各个省市。“超过90%的毕业设计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超过50%的设计成果被相关单位直接采用。”张启翔告诉我们。
素质教育五途径
张启翔说,素质拓展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延伸扩展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和个性发展空间的新阵地。
据了解,这个专业的素质拓展教育体系主要有五条途径,即园林讲堂、设计竞赛、创新计划、社会实践、就业实践。新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视素质拓展教育的重要作用,将素质拓展教育提升到本科课程体系的高度,构建了一套与课堂教学各个教学阶段相配套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部分课程(如园林讲堂、设计竞赛)成绩同样记入总学分。
打铁先要自身硬
2008年以来,这个专业新进了20名教师,除2名专业基础课教师外均有博士学位。
这个专业十分注意优化教师团队的结构,特别重视培养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近年来,教师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和梯队结构更加合理。设立了青年教师业务培养专项经费。积极创造条件,让年轻教师积极参与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国家、省部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组织教师承办或参加多种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积极参与学术交流。
每年的基本功大赛好戏连台,所有45岁以下的教师全部上阵。既检查教学质量,也激励教师在竞争中提高教学水平。学院建立了教学奖励制度,对每个学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前十名的教师给予物质和荣誉奖励。
认真选拔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热情投入、积极主动、踏实肯干的青年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在科研项目、横向课题、教学研究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让他们担任重点教学和科研项目的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近年来,多人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和北京市优秀教师。
管理体系建设是保障
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这个专业注重科学管理,重点加强了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推动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和后续课程教改及建设。
据张启翔介绍说,该专业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加强质量监控和信息管理,强化三级管理,设立四级教改,加强教学研讨,设立专项基金等。
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但张启翔本人依然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他说,教授授课学术报告制只是众多制度中的一种。该专业的教授都承担本科生课程,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做一次学术报告。
除此之外,还实行教学评价一票否决制,教学评价低于80分的教师没有资格晋级、评优、获各种教学奖励;实行新进教师指导教师制,每位新教师都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做过一定时间的助教工作后才能独立授课;实行教研室主任岗位责任制;实行院领导联系教研室制,及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实行专家督导制,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专家组,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评价和指导。
在建设中,对学院、教研室和课程组在教学改革、教学研讨、教学组织、质量监督检查等方面的权利和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三级教学管理体系,权责分明,对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教师整体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园林学院投入专项经费,设立了院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逐步形成院级、校级、北京市级、国家级四个层面的教学改革研究梯队。教师的教改项目与教师年终考核和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相挂钩。未按要求完成教改研究项目的教师年终考核结果为不合格,未按要求完成教改研究项目的教师不能申请职称晋级。
注重教学研讨的预测性、实效性和关联性。准确预测行业发展趋势,找准专业发展定位,调整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教学研讨的内容与科研、社会生产紧密结合,力争取得实际效果;经常召开不同教研室间的教学研讨会,增加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教师之间的沟通。
校外基地作用大
“在校外基地,我们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个专业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
2008年,园林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京植物园被定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学院加强了北京、承德、杭州、苏州等现有教学基地的建设,并积极探索开辟新的教学实习及就业实践基地。还与杭州市园林局、天津市园林设计院、烟台市园林管理处等6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教学实习与就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为教学实习和学生的就业实践构建平台。
专业建设成果斐然
据了解,通过建设该专业2007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特色专业,还被评为国家级、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近五年来,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北京市精品课程3门和一大批校级、院级精品课程21门。园林专业教师主编出版教材30余部,其中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7部。
篇11
学校秉承“厚德、博学、笃行、自强”的校训,牢固树立“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学科交融、特色取胜”的办学理念,坚持“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强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专业集群、项目带动、开放合作”五大发展战略,以“合作、发展、共赢”为宗旨,组建“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与国内181家大中型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开放式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国际化合作牵手世界知名高校”,与英国、印度、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13所知名大学和台湾地区4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近3年,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中获省级以上奖励475项,其中奖项85项,5个学生社团被命名为优秀团队,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获得“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行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高校”、“河南发展(成长)最快的院校”、“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值得推荐的20张河南教育名片”等荣誉称号 。
2015年艺术类本科招生专业介绍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与文化素养,敬业爱岗,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素质高、能力强,有一定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现代艺术设计观念,能够从事专业艺术设计与管理工作,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造型基础、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数码影像、图形设计、版式设计(一)、招贴设计、标志设计、版式设计(二)、广告策划、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现代设计史、设计概论等。
就业方向:为专业设计机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提供从事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籍装祯设计、印刷品设计、网页设计等各类高级人才。
环境设计(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人文精神、艺术与技术创新能力,熟悉设计程序和相关法律,了解中外艺术设计的发展动态,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造型基础、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与透视、技法表现、室内设计原理、人机工程学、景观规划设计原理、设计与工程管理、现代设计史、设计概论等。
就业方向:为新闻出版、各大建筑设计院、环境规划局、室内外装饰设计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提供从事建筑设计、房产策划、城市环境规划、展览会场设计、室内设计及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各类高级人才。
美术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人才培养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美术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全新观念和较高审美情趣,具备美术教育、研究、应用能力的,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造型基础、色彩、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装饰基础、装饰雕塑、材料工艺等。
就业方向:在中、小学校以及相关部门从事美术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报刊、宣传媒体等从事美编、美术设计工作。
动画(动画设计与制作方向)(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熟悉动画设计、制作与传播的基本流程,掌握动画设计、制作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动画设计、制作与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为特色专业,外籍教师和动画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在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核心课程:动画概论、动画运动规律、原画设计、角色造型、场景设计、动画视听语言、动画分镜头设计、数字合成、数字特效、二维动画创作、三维动画创作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动画公司、影视公司、广告公司、游戏公司、电视台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设计、动画制作、影视特效、后期合成、虚拟空间表现、动画应用、动画推广等工作。
动画(游戏美术方向)(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艺术修养、扎实美术基础、熟悉游戏开发的基本流程和要求,熟练掌握游戏动画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系统掌握电脑游戏、手机游戏和次时代游戏风格的动画设计和制作方法,具有初步的游戏设计、制作和开发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为特色专业,外籍教师和游戏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在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核心课程:游戏概论、原画设计、游戏道具与场景设计、角色设计、三维动画、特效制作、游戏美术创作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各类游戏公司、网络公司、数字娱乐提供商等企业从事游戏策划、游戏开发、游戏设计、游戏美工和游戏制作等工作。
动画(动漫文学方向)(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系统地掌握动漫文学、影视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技能,具有较好的传统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和较强的视觉思维想象能力,具备一定的动漫创意能力、剧本创作能力、动漫制作能力和动画导演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为特色专业,我校是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动漫文学方向)培养基地。外籍教师和行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画剧本创作能力和导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核心课程:中外文学史、视听语言、动漫文学概论、动漫文学鉴赏、动漫文学创作、动画剧本创作、二维动画创作、三维动画创作、影视编导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动漫公司、游戏公司、广告公司、影视公司、动漫杂志编辑部等从事动画创意与策划、剧本创作与导演、动漫设计与制作等工作。
动画(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现代动画设计及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旨在培养了解国际动画行业的业务流程和发展趋势,掌握国际主流影视动画创作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具备较强动画项目设计与制作能力的应用型动画人才。
本专业为特色专业,由我校和英国考文垂大学共同培养,引进课程由外国专家授课,考文垂大学承认学生在我校取得的学分,符合条件,经个人申请,学生赴考文垂大学学习1-2年,可同时取得我校和考文垂大学的学士学位。
核心课程:动画概论、动画运动规律、原画设计、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分镜头设计、后期制作、特效制作、动画创作、开发插画概念(Developing Illustration Concepts)、插画实践(Illustration Practice)、动画和基于时间基础的插画(Animation and Time-Based Illustration)、设计创新计划 (Creative Planning in Design)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国内外动画公司、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游戏公司等从事动画创作、影视特效、后期合成、虚拟空间表现、游戏美术制作等工作。
美术学(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现代美术学及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美术学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较高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了解当代美术的创作现状和市场管理,具备美术研究、美术评论、美术创作、美术教育、当代视觉文化策划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由我校与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共同培养,引进课程由外国专家授课,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承认学生在我校取得的学分,符合条件,经个人申请,学生赴英国合作大学学习2年,可同时取得我校和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的学士学位。
核心课程:素描、中国画基础、造型设计基础、油画基础、传统绘画技巧,美学原理(Aesthetics)、摄影(Photography)、西方艺术史(History of Western Art)、美术学研究(Fine Art Studies I)、艺术欣赏(Art Appreciation)、美术学概(Introduction of Fine Art)、视觉基础(Basic Visual)、版画复制(Printmaking)、雕塑(Sculpture)、制陶(Ceramics)、材料方法(Materials and Technique)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新闻出版、美术馆、画廊、博物馆、网络媒体等从事美术评论、美术创作、美术教育、当代视觉文化策划与管理工作。
美术学(产品造型设计方向 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和开放的设计思维意识,掌握相关设计软件和基本的管理知识,熟悉材料和加工工艺,具备较强产品造型能力和设计实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由我校与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共同培养,引进课程由外国专家授课,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承认学生在我校取得的学分,符合条件,经个人申请,学生赴英国合作大学学习2年,可同时取得我校和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的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 现代设计史、工业设计概论、造型基础、视觉心理学、制图与规范、产品设计表现技法、产品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设计、材料工艺、专业项目实践、用户研究方法、人机工程学、陈设品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设计战略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在企事业单位,专门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等工作。
广播电视编导(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文化与艺术修养,掌握广播电视编导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策划、编导、摄录、制作和新闻采编、影视创作、广告创作、信息传播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由我校与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共同培养,引进课程由外国专家授课,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承认学生在我校取得的学分,符合条件,经个人申请,学生赴英国合作大学学习2年,可同时取得我校和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的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广播电视概论、戏剧艺术概论、视听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摄影摄像艺术、电视编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纪录片创作、媒体研究(Studying Media)、电影研究(Studying Film )、媒体制作(Media Production Workshop )、电视制作(Television Production)、媒体粉丝学(Media Fandom)、短剧形象设计(Imagining The Short)、儿童与媒体(Children And The Media )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到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公司、传媒公司、文化宣传部门以及其他媒体单位从事记者、策划、节目编导、摄像、编辑、撰稿、后期制作、剪辑等工作。
音乐表演(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音乐表演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舞台表演能力和较高审美情趣,了解当代艺术市场管理,具备音乐表演(演唱、演奏、舞蹈编导)、音乐评论、音乐创作、艺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是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项目学生由黄淮学院与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共同培养,核心课程由外国专家授课,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承认学生在我校取得的学分,学生可以赴英国合作大学对接连读。
核心课程:声乐表演,钢琴表演,舞蹈编导,表演与台词,合唱指挥,文艺晚会编导,基本乐理,和声与多声部演唱(Harmany And Counterpoint),表演分析(Analysing Performance),合唱表演(Ensemble Performance),独唱表演(Solo Performance)戏剧管理,经营与市场研究(Thearte Management,Administration And Marketing),音乐及其理解(Music And Its Contests),音乐作曲(Instrumental Composition),表演写作(Performance Composition),演唱角色研究(The Singing Actor)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音乐表演、编导及教学等工作。
环境设计(城市园林艺术设计方向)(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园林行业发展及市场需求,掌握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和花卉等企事业相关领域从事风景区、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艺术设计、园林设计、观赏植物学、园林设计基础(包括形态构成与表现技法)、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植物种植设计、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园林建筑设计。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城建、园林、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城市绿地系统、各类公园、风景区、庭院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也可在园林绿化、景观了设计企业、房产开发公司、建筑行业类企业、园林监理类、市政工程类、旅游规划等部门工作。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也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环境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方向)(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掌握环境设计学科的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获得环境设计专业训练,具备环境设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建筑及环境设计基础、造型基础、构成、制图、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力学与结构、人机工程学、中外建筑史、环境设计、现代景观设计学、软件基础、中外工艺美术史、建筑装饰材料、场地设计、现代建筑设计理论与分析。
就业方向:能在设计院所、环境设计机构、房地产公司从事公共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居住空间环境设计、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与社区环境设计,在高等院校从事环境设计或教学、研究工作。
音乐学(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音乐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初步对音乐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在文化馆站、中小学、社会音乐团体、科研单位和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核心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中国音乐简史、西方音乐简史、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音乐作品分析、基础和声、音乐教学法、声乐基础、钢琴基础、中外乐器、歌曲编配与弹唱、音乐论文写作、合唱指挥、文艺晚会编导、舞台语言基础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应到大、中、小学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也适合在政府职能部门、公共事业单位从事文艺宣传、群众文化等与音乐有关的工作。
音乐表演(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音乐表演(演唱、演奏、舞蹈编导)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音乐表演、文艺晚会编导及教学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并为本专业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核心课程: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声乐表演、钢琴演奏、舞蹈、舞蹈编导、中外乐器、钢琴即兴伴奏、表演与台词、合唱指挥、小乐队编配、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应用和声、中国音乐简史、西方音乐简史、文艺晚会编导、舞台表演艺术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应到专业文艺团体、艺术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相关的部门、机构从事音乐表演、编导及教学等工作。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专业素质,良好的文化与艺术修养,系统的广播电视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技能,具有一定创新创意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学校和媒体合作培养的模式。
核心课程:广播电视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视听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摄影摄像艺术、电视编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纪录片创作等。
就业方向:在地方广播电视系统、宣传和文化部门,以及其他媒体单位从事策划、编导、摄录、制作及新闻采编、影视创作、广告创作、信息传播等方面工作。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培养具备新闻播音、节目主持、采访拍摄、编辑制作等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本专业的特色是注重一专多能的培养,不仅重视对学生播音和主持能力的培养,还培养学生采访、拍摄、编辑、制作等多种能力。
核心课程:播音与主持艺术导论、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语言学概论、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
就业方向: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从事播音与主持、新闻报道、节目主持、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工作;在新闻网等新兴媒体行业从事播音与主持、新闻报道、节目主持、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工作;在传媒公司从事商业策划、礼仪主持、拍摄制作等工作;在平面媒体从事采访、写作、编辑、策划等工作。
招生计划
我校2015年本科艺术类拟面向全国部分省、市招收新生1960人。其中包括美术类、音乐类、编导类、播音主持类等共17个专业及方向,面向河南及省外的山东、河北、山西、甘肃、江苏、湖南等省市招生计划如下表:
专业名称
学制
招生计划
招生省份
美术学
4
150
河南、山东、山西、甘肃、江苏、河北等省份招生1460人
视觉传达设计
4
150
环境设计
4
150
动画(游戏美术、动画设计与制作、动漫文学)
4
240
环境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方向)
4
100
环境设计(城市园林艺术设计方向)
4
150
动画(合作办学)
4
120
美术学(合作办学)
4
100
美术学(产品造型设计 合作办学)
4
100
广播电视编导(合作办学)
4
120
音乐表演(合作办学)
4
80
广播电视编导
4
200
河南、山西、甘肃、山东、河北、湖南招生320人
播音与主持艺术
4
120
音乐表演
4
100
河南、山东、河北、甘肃、湖南招生180人
音乐学
4
80
注:我校将在校考后根据各省、市自冶区的生源情况做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详情届时请参阅本省、市招生办公布的我校艺术类招生计划。
考试内容和录取原则
美术类专业:(满分200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美术学、环境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方向)、环境设计(城市园林艺术设计方向)、动画(游戏美术)、动画(动画设计与制作)、动画(动漫文学)、动画(合作办学)、美术学(合作办学)、美术学(产品造型设计合作办学)专业。
一、考试科目为:素描(人物默写)、色彩(静物默写),共计2 门。
二、考试时间分别为180 分钟。 画具考生自备。
音乐类专业(满分120分)
一、考试形式:面试,3-5分钟,满分120分。
二、考试的内容及分数分配
1、声乐、舞蹈、器乐(三项任选一项),满分100分。
2、第二技能(副项)或才艺展示,满分20分。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满分200分)
一、考试形式:面试,满分200分。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1、自备文学作品朗读,满分50分,2分钟。
2、指定新闻稿件播报,满分50分,2分钟。
3、模拟主持,满分50分,2分钟。
4、即兴评述;满分50分,现场抽取材料或话题,根据要求,进行完整口语表达,3分钟以内。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满分200分)
一、考试形式:笔试,满分2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考试内容与分值
1、文艺常识:50分。
2、命题编写故事:50分。
3、影片分析(提供视频作品):100分。
结果公布
我校向合格考生签发《黄淮学院艺术专业考试成绩单》,同时,将应试考生专业成绩报送考生所在省高招主管部门,并在黄淮学院网站公布(huanghuai.edu.cn)考试成绩及各省合格线。
填报志愿
专业成绩合格,获得我校《艺术专业考试成绩通知单》的考生,在普通高校文化考试报名时间内到户口所在地的招生办公室报名,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参加美术类校考的考生可根据专业分与高考文化成绩参照录取原则综合考虑同时兼报美术学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动画(游戏美术)专业、动画(动画设计与制作)专业、动画(动漫文学)专业、环境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方向)、环境设计(城市园林艺术设计方向)专业。由于我校多年来艺术类专业优先录取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热忱欢迎艺术类考生填报我校第一志愿。
学费标准
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学、音乐表演、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美术学、动画(动画设计与制作)、动画(游戏美术)、动画(动漫文学):5700元/生·年;
动画(合作办学)、美术学(合作办学)、美术学(产品造型设计合作办学)、广播电视编导(合作办学)、音乐表演(合作办学):13000元/生·年。
录取原则
文化分达到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本科最低控制分数线,并获得我校专业合格证的考生,高考后根据文化分和专业分参照以下录取原则报考专业志愿:
篇12
一、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特点
(一)专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
“十一五”规划末(2010年)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共开设17个专业大类、169个专业和335个专业点。经过“十二五”规划期间的动态调整,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保持了17个专业大类不变的同时,专业减少为165个,专业点也减少到323个。具体调整情况详见“十二五”规划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一览表。见表1。
由表1可看出,“十二五”规划期间,除湖南大众传媒职院专业大类和二级专业类都很稳定,只在具体专业设置上进行调整外,湖南其它8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调整方面力度都比较大:9所中有8所专业大类、二级专业类均发生变化,9所院校新开和停招专业合计都达到9个及以上,最高的永州职院达到33个。其中新设1个专业大类的有长沙民政职院、湖南铁道职院、湖南交通职院,停招1个专业大类的有湖南工业职院、永州职院和娄底职院,新设1个专业大类同时停招1个专业大类的有湖南科技职院和湖南工艺美术职院。二级专业类调整达到3个以上的院校有6所,二级专业类调整达到6个以上的院校有2所,其中娄底职院二级专业类调整达到9个;9所院校专业调整普遍达到9个以上,专业调整达到20个以上的院校有长沙民政职院、湖南交通职院、永州职院、娄底职院;专业调整比例最低的湖南大众传媒职院也超过27%,除湖南大众传媒职院、湖南铁道职院和湖南科技职院专业调整比例在40%以内,其它6所院校专业调整比例最低达到46%,最高的湖南工艺美术职院高达88%。
分析表内数据会发现,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年度变化特征很明显,表现为整体调整力度逐年加大,单数年调整力度大,偶数年调整力度小,即“十二五”开局、中期和收官之年力度大,中间年度力度小,越往后力度越大。
(二)专业集中度提高
专业集中度是指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的分布情况,某个专业在越多的学校设置,那么该专业重复度越高,专业集中度就越低,专业设置越分散,特色越不明显;反之,则专业设置的特色越明显。[1]经过“十二五”规划期间的专业结构调整,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专业平均集中度得到提高,特别是新开设专业的集中度很高,说明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日趋明显。
“十一五”规划末(2010年),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全部开设有土建、电子信息、艺术设计传媒大类,8所开设有制造、财经、旅游、文化教育大类,共设置17个专业大类、169个专业和335个专业点,其中115个专业只有1所院校开设,另有55个专业开设220个专业点,平均每个专业有4所院校开设。重复布点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土建施工、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计算机、财务会计、市场营销、语言文化等七个二级专业类,如软件技术、电子商务、商务英语都有8所院校开设,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文秘等专业都有不少于5所以上院校开设。根据郭雪营、曹晔在《全国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查分析》一文中的计算方法[2],“十一五”规划期末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专业平均集中度为1- 335/(169×9)=77.98%,专业平均重复度为22.02%;单一专业重复度最高的如软件技术、电子商务、商务英语达到88.89%,专业集中度仅为11.11%。
“十二五”规划期间,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校共新设79个专业点分散在14个专业大类、67个专业中,其中艺术设计传媒大类15个、制造类13个、交通运输类10个、土建类7个、农林牧渔类、轻纺食品类和财经类各4个、医药卫生类3个、电子信息类2个,其它大类都只有1个,只有8个专业有2至3所院校同时设置;停招的91个专业点则分布在15个专业大类71个专业,其中电子信息类14个、艺术设计传媒类12个、制造类8个、财经类7个、公共事业、文化教育各6个、农林牧渔类5个、轻纺食品类3个、交通运输类、土建类和旅游类各2个、其它专业类各1个专业停招。按上述方法计算,“十二五”规划期末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专业平均集中度为1- 323/(165×9)=78.25%,专业平均重复度为21.75%。新开设专业重复度最高的为33.33%,集中度最低的为66.67%;新开设专业中重复度最低的为11.11%,集中度最高达88.89%的专业达59个,占新开设专业的88.06%。
(三)专业聚集度同步提高
专业聚集度是指同一所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尽量集中在少数几个专业大类上。这样设置的专业,各专业之间关联性较强,便于建立共用性的实习、实训基地,并与相关的企业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3]专业聚集度是衡量一所学校在设置专业时利用教学资源的优势的能力,专业大类聚集度越高,各专业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分析“十二五”规划期间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数据发现,湖南铁道职院、湖南工业职院、湖南大众传媒职院、湖南工艺美术职院招生专业总数略有增加,其它五所院校招生专业总数都有不同程度减少,其中永州职院、娄底职院撤销了一个专业大类,永州职院净减少了15个专业,娄底职院净减少5个专业,但9所院校的专业朝该院传统优势专业群、特色专业群和重点建设专业群聚集的趋势十分明显,聚集度都有较明显的提高。如湖南工艺美术职院新设8个专业中有7个属于艺术设计传媒大类,湖南交通职院新增10个专业中有6个属于交通运输大类,湖南工业职院新增10个专业中有6个属于制造类,湖南铁道职院新增7个专业中交通运输、制造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各2个,新增专业全部集中在该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大类,围绕本院的特色专业群建设而设置。
(四)地方高职院校调整力度大
分析数据发现,在专业结构调整大潮中,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力度相对更大,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永州职院和娄底职院两所由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比例都分别达到63.5%和54.8%,五年之内新开和撤销的专业之和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末专业总数的一半以上,撤销的专业达到“十一五”规划末的46.2%和33.3%;而同时期省属7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除长沙民主政职院、湖南工艺美术职院专业调整比例超过55%以外,湖南大众传媒职院、湖南铁道职院、湖南科技职院和湖南工业职院的专业调整比例都在27%至46%之间;湖南交通职院专业调整比例虽然高达60.5%,但如果不计成人专科专业的撤销,则其专业调整比例为34.5%。
(五)调整的科学性仍有待提高
逐一分析“十二五”规划期间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校新开专业和停招专业就会发现,除长沙民政职院、湖南交通职院、湖南铁道职院、湖南大众传媒职院外,其它五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新开专业不能连续三年招生而停招现象,有的院校情况还较严重。如永州职院2014年新设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2015年停招;湖南工业职院2010年新增营销与策划专业,2011年停招;湖南科技职院2013年新开设无机非金属材料技术专业,2015年停招;娄底职院2012年新设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2014年即停招。
二、影响湖南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的因素分析
(一)就业环境变化
就业环境因素是影响并决定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核心外部因素。从长期看,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状态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专业设置与调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十二五”规划期间,湖南加快培育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湖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湖南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种类与数量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直接影响并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方向,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领头羊”的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率先在专业结构调整中作出反应。如为适应装备制造业转型和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新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信息技术应用等机械制造、自动化和交通运输类专业;为服务湖南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需要,新开设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6个汽车类专业;为服务振兴信息产业,推进信息产业转型升级,新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等专业。
(二)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是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原生驱动力。分析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新开设的专业会发现,新设的67个专业几乎都是为满足其所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而开设。如为服务湖南文化创意、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增开了首饰设计、湘绣设计与营销两个专业,增开了时尚创意与形象设计、影视服装设计与传媒、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娄底职院为服务湖南汽车产业发展,新设了二级专业类汽车类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三个专业。
(三)政府宏观调控
政府宏观调控是影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外在因素。政府通过示范(骨干)校建设计划、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等引导高职院校调整专业结构。2011年湖南省教育厅出台措施要求连续三年未招生的专业必须撤销、专业技能抽查未合格的专业必须撤销等政策,引导高职院校撤销不适应市场需求或教学质量不高的专业。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新开设专业中有部分专业是实行示范(骨干)校建设或示范性特色专业(群)项目建设的结果,而停招与撤销专业力度的逐年加大相当程度上是执行湖南省教育厅连续三年未招生的专业必须撤销等政策的结果,也有个别专业撤销是落实湖南省教育厅专业技能抽查未合格的专业必须撤销的政策。
(四)生源因素的影响
生源因素是影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外部因素。生源因素指影响学生及家长对各类不同专业报考愿望与热情的各种因素,它影响到相应专业的生源供应状况与专业规模,最终可能影响到某些专业的生存。因受到毕业后工作环境差异、社会对行业发展的预期、考生与家长的择业心理等的影响,高职院校专业存在专业冷热分化、某些专业叫好不叫座的现象,部分院校出现少数专业备案不到三年甚至第二年即停招。如永州职院和娄底职院在农林牧渔类专业中开设的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都因连续两届未招到学生即撤销。
(五)发展重点调整
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所处发展阶段而进一步明确自身重点建设的专业群后,主动调整专业布局是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因。如娄底职院煤矿开采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畜牧兽医等三个专业被确定为央财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为加强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为核心的资源类专业群建设,主动停招了矿井通风与安全、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新开设了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为加强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的制造类专业群建设,新设了二级专业类汽车类三个专业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加强畜牧兽医为核心的农林牧渔类专业群建设,停招了种子生产与经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新设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
(六)培养条件影响
培养条件是影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部因素。培养条件影响是指学校的师资、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的建设与积累对专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一般都具有较优良的基本办学条件,能够对其专业结构调整产生影响的培养条件主要是专业教学团队与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在此因素影响下,九所院校都实施了错位发展战略,对原重复设置专业较严重的电子信息类、制造、财经类专业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撤销和合并,将原有的较优良的师资和实验实训条件集中于新开设的能够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以物联网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移动商务为代表的新型专业上。
三、建立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服务作用
教育主管部门是负责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审批备案及专业设置质量评估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控者、服务者和资助者。充分发挥政府在构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动态机制方面的引导与服务作用,重点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定期人才需求信息。教育行政部门要协调各政府部门定期开展产业调查,定期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区域主要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支持重点和扶持政策;协调行业协会或职业教育行指委或委托高职教育研究机构(第三方组织)开展区域人才需求调查,定期当地各类人才分布现状、发展趋势、区域内各类专业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薪资情况,做好主要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工作,为高职院校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2.定期指导性专业目录。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家制定的专业目录,根据区域人才需求调研分析,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制订出台中长期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重点扶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引导,服务和引导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要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引导高职院校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3.严格新设专业审批程序。要充分发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调控作用,明确高职院校新专业的申报条件,严格新设专业的审批程序,实行区域内各专业布点总量控制,高职院校年新设总量控制制度,实行各高职院校申报基础公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办学资源是否符合专业设置条件,确定是否审批,防止区域内高职院校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提高区域内专业集中度和聚集度,在专业与专业间、院校与院校间形成错位竞争。
4.建立专业预警与淘汰机制。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及时专业设置预警信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通过对招生、就业和办学质量三个环节的社会调研和评价,综合运用专业技能抽查、毕业设计抽查等培养质量考核结果,对高职院校专业实行“红、黄”牌专业公布制度。要建立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导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主持裁撤不具竞争优势、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的专业;对于高职院校长期招生数量少,教学条件达不到基本要求,教学管理落后,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专业,责令高职院校裁撤。
5.推进示范与特色专业群建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以推进示范院校和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为抓手,引导高职院校制定自身的专业结构调整规划,按照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整合资源、共建共享、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围绕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调整优化区域和院校专业布局,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特色专业群,重点建设与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对接的特色专业群,形成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专业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二)充分发挥院校的主动性
高职院校是专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引导和调控,最终需要通过高职院校的自主申报才能落实。因此,院校的主动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建立高职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应做好如下主要工作。
1.更新观念,适时转型。在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也应转变观念,转变发展战略,按照服务地方、市场导向、科学规划、整合资源、集群发展、总量控制、突出特色的原则,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加强现有专业的内涵建设,建设核心示范专业,打造特色专业群,树立专业品牌优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2.科学论证,慎重新设。高职院校要履行服务宗旨,根据政府的行业需求信息、高职高专职业教育专业指导目录,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产业转型升级规划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认真开展市场调研,整合优化校内外教育资源,适时新设政府重点扶持和对接区域产业升级转型需求的新专业。在新设专业时要力戒短期行为,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专业建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3.总量控制,适当裁撤。高职院校要从学校办学实力、师资和实训条件出发,结合学院招生规模,对学院招生专业实行总量控制,提高办学效益。在总量控制前提下,建立学院自己的专业预警和淘汰机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遵循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规律,适当裁撤不具比较竞争优势、不适应产业发展新需求或办学条件不足的专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4.整合资源,集群发展。在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要积极推广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构建特色专业群的经验,各高职院校要着力以自己的特色专业、精品专业、主干专业为依托,整合校内外专业资源,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繁衍新专业,形成新的专业增长点,构建服务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特色专业群,打造对接、服务和引领产业链的专业链条;打破地域、校际界限,探索并实施地域内或跨地域的职业院校强强合作、院校重组的机制和形式,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打造强大的职业教育航母,实现资源共享,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