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会计实务学习培训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在进行会计实务教学时,教师习惯于传统的讲授模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偏向于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缺乏重视。会计选择及相关规定不断变化,教师应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改编,做到与时俱进,保证学生所得到的知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课堂教学中,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主性,在教学效果上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对于会计实务的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之外,还应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提高,高校中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对于知识并不能进行灵活的应用,无法掌握会计工作的具体流程。2.2缺少会计电算化实训。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推动,在会计行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会计记账工作由传统的人工处理转为计算机,因此,会计人员必须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功能,明确会计软件的相关使用原则。虽然部分高校采用实践教学方式,但在财务软件方面较为落后,不能与企业进行接轨,与企业的实际应用软件存在差别。同时,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本身课时有限,教师更为注重理论的讲解,使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较为短暂,无法达到训练的目的。由于实训方面的缺陷,使学生在会计实务的操作实践方面存在欠缺,不能熟练的应用财务软件,在专业技能方面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2.3会计教学体系可行性较差。高职学生的培养主要注重职业技术和能力,对于会计行业,尤其需要从业者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计算机软件熟练的进行记账审核等基础性工作,将企业的财务理清,并通过财务报告将其显示给相应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并不能接触到实际工作涉及到的流程,只是在对账务处理进行书面上的学习,对于不同的事件,如企业的销货收入、应付职工薪酬、货币资金等,学生只是掌握基本的记账原理,明确借贷双方所记录的事项。在进行学习时,更多的是想我账务处理原则和要求,而对于企业日常发生的实际情况,并不具有明确的会计概念。因此,学生在就业时,专业技能方面缺少一定的锻炼,不能立刻进行会计工作,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培训工作,在工作的选择上不具有优势。
3.会计实务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3.1会计实务是对会计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延伸。会计理论教学是给学生进行一定的知识梳理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侧重于对概念性知识进行介绍,学生在进行学习时,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一步步分析,但并不清楚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会计是一种具有实践性的学科,理论的学习是为了实际操作打基础,通过会计实务的学习,可以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对会计实务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深化会计基础知识,明确会计理论的形成,更好的掌握相应的结构框架,对会计理论中无法讲解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保证会计信息的全面性,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通过实践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自己欠缺的知识进行完善。3.2纠正和规范学生的会计工作行为。在进行会计实务教学时,既涵盖了会计职业道德实务,也涵盖了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实务,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和道德意识,避免在工作中出现问题。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进行纠正,避免学生养成习惯,违背职业道德即相关法规。通过会计实务的教学,是对实际工作情况的模拟,按照一定的从业标准要求学生进行实践,可以对学生的相关会计行为进行约束,教师做好一定的指导工作,对学生操作中存在的违规现象进行提醒和纠正,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会计本身涉及企业的财务,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因此,对于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就更加值得重视,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涉及到法律的制裁。3.3有助于学生提前掌握工作要求。会计实务的教学,是通过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和相关技术,模拟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相关的财务工作,使学生提前接触企业的会计工作,更好的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快速的掌握相关技能,从学习中挖掘工作重点,对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方向进行分析,补充和提高自己的相关能力,使自己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适应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会计实务教学是对会计理论学习与企业会计工作进行连接,有效的使二者之间的距离缩短,提高学生对工作的适应能力,保证学生的相关实践技能,缩短学生上岗后的培训时间,减少企业的培训工作。
4.提高高职行业会计实务课堂教学有效性建议
4.1采用反复会计实务实训教学模式。会计实务内容复杂,对不同的经济业务的处理选择不同,由于会计准则、会计法规等行业相关政策不断发生变化,在进行教学时,应逐渐渗透和修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本身存在一定的遗忘的可能,因此,应进行反复的训练,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会计实务实训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随学随练的方式,进行系统的讲解之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性训练,提高对业务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期中或者期末时,可以进行一次综合性的实训,将知识串连在一起,对前段时间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加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4.2拓宽会计实务知识的涵盖范围。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关联性,知识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在进行会计实务教学时,可以在内容中结合税务、事务所、财务、工商等政府行政部门及监督部门的相关实务工作,对会计工作中涉及的各个行业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更好的配合各部门的工作。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教学内容应进行一定的扩充,避免局限于书本,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作用能力,将课外与课内知识串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对整个知识框架的理解。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办公能力以及职场能力也行进行一定的训练,工作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因此,在进行会计实务教学中应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挖掘和训练。4.3提高会计教师对于的整体素质。对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培训,鼓励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呼吁教师进行进修或者脱产学习,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实时更新,同时积累一定的行业经验,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通过创新性思维进行教学模式的更新。另外,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资深的会计人才到校园进行指导,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完善教师的实务操作经验,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保证教师之间的知识体系趋近相同,聘请会计师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或者报告会,对企业在会计实务工作中的信息进行分享,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培训。
综上所述,会计实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身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在完善教师队伍的同时,对学生也行进行一定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会计实务的认识,正确的对待会计实务课堂教学,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按照教师的思路和计划进行学习。同时,对自己欠缺的地方及时进行改善,提高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并进行一定的运用。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来完成整个会计实务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作者:汤婵娟 单位: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
篇2
外贸会计知识要想娴熟的操作需要掌握很多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分为两个大的方面,其中就包括对外贸技能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判断,其中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体现财政部制定的最新财会、税收政策.具有指导意义,理论知识中主要以外贸业务为主要对象,运用大量实例阐述会计核算方法,并对政策性强、操作难度大的所得税会计和合并会计报表编制方法,作了详尽介绍,具有实用价值。外贸会计中的实际操作特点是表现为外贸操作的流程更加清晰、透明,外贸操作的法律性较强,要掌握国际法和国内会计法不同的区别与差异,另外还要了解外贸会计操作素质,不同的外贸会计人员因为自身素质不同也会导致外贸会计执行力的不同,因此会影响外贸发展的健康与有效运行,也是值得外贸发展关注的有效因素之一。
三、 外贸会计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贸会计实务知识无法学以致用
外贸会计实务理论知识的学习无法学以致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外贸会计实务的知识都必须建立在一边学习一边自主研究和模拟的过程中。要开发个人的知识逐渐向着实用性人才转变,从外贸会计人才的自身素质能力转变上就要做足准备。当前的外贸会计人员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后的平台锻炼自我能力,欠缺外贸会计理论知识的现实化转移,不能完整的模拟和练习整个环节的外贸会计理论操作实务,为外贸会计发展带来了障碍。外贸学习者在参与外贸会计的培训中没有一种详细和健全的实务操作机制,没有一种可以实际操作会计能力与知识的平台,造成了外贸会计发展的失误,导致了外贸会计实务操作的障碍,影响了外贸学习人员的自身素质,造成了外贸实务操作不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二)外贸会计人员实务操作中的职能转变问题
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经济发展的几十年时间中很多外贸会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都在不停地转变和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中很多都是关于自由贸易和关税的问题,比如绿色贸易壁垒、技术贸易壁垒中的一些特别条款、以及各项内容中对不同贸易要求的会计准则与会计条款的要求。这些贸易要求中的一些特别内容对待会计操作人员的会计操作实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中包括对会计人员操作规范的心理变化和正常操作的程序上的影响,这些会计人员的详细要求和发展会要求外贸会计人员产生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会产生一定的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规范的差异化变动,导致不同的结果产生,影响外贸正常化发展与运行。比如在外贸中的外汇核销和外汇结算中就因为不同的条款而产生了不同的外贸会计人员约束机制,导致了外贸会计发展的错位。
(三)外贸会计人员实务操作欠缺严格考核制度
在外贸人员的管理工作中不能让外贸会计正常从事工作的原因主要是外卖会计人员不能够合理的、科学的面对实务操作中的缺点和不足,不思进取,不加改进。外贸会计人员实务操作欠缺严格的考核机制是最关键的问题,它导致了外贸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较差,导致了外贸工作人员的自我能动性的学习能力的下降,对日常外贸工作人员的实务性工作带来了影响,对外贸会计工作人员的日常会计核算和外贸商务活动带来了发展障碍。外贸会计人员没有严格的约束与监管机制所以导致了外贸会计人员对账目核实和使用过程中缺乏责任感和监管的主动性,对资产的监管能力下降造成了资产使用的效率降低,带来了外贸企业的损失和国家核算机构的核算失误,引起了发展障碍,对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等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造成了影响。
四、 解决外贸会计操作实务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 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学习者的实训平台
所谓的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学习人员的训练平台其实就是加强学习外贸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内心中对外贸操作的实务知识运用有一个明显的规划,在大脑中拥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在大学高校之中通过建立外贸会计人员的健康化发展制度和可持续发展制度,大学高校要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学校与企业的训练平台的打造,为学校培养良好的实用性人才做出努力和准备。在发展外贸会计人员培训的过程中要主动在每一个月或者每一章节的末尾开展一次实训锻炼,提高学员的主动性,加强学员自身的责任感和价值感,要求学生个人从动手和实用性出发考虑如何改善自身的应用能力,开展具有应用性价值的发展规划,将自身培养成为具有规范性可操作化的实用外贸会计人才。
(二)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职能转变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创新中,需要提出对会计人员的职能转变的训练模式,要如何开展较强的会计人员素质培训,是加强会计人员自身职能转变与提高的必经之路。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可以通过开展职能的转变后的技能培训开展素质能力的提高,以便于能够适应会计人员岗位的变故造成的发展。对发展中引起的问题要给予积极的解决和快速的反应,利用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解决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难题,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职能转变,加强会计人员的应变能力。从根本上转变外贸会计的实务操作能力的提高,利用主要精力培养外贸会计人员的岗位技能与国际标准化理念下的会计核算工作内容,利用全新的会计知识理论培养会计人员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实务操作的监管制度
建立健全外贸实务操作人员的监督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外贸实务发展更加顺利,从而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外贸实务发展的健康持续需要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实务操作的监管制度,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动力,提高外贸会计实务操作的主动性,对待资金的责任感。对待资金的监管制度中要严格规定外贸会计实务的操作流程的责任度,药给予一定的考核标准去考核每个月的外贸会计工作指标,从资金的使用和报关的效率中得出指标考评数据,再从综合化的考评结果中提取有用信息,计算到整体的考评体系中,在加强外贸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的考核与监管中要设立奖惩制度,从奖励外贸会计操作正确性到惩罚外贸会计操作的失误性中分别给出有效地激励原则,从激励的原则上激发员工的工作能力,从外贸会计的实际能力上判断个人素质,对能够有提升空间的会计人员给予鼓励和晋升机会,对待没有提升空间的外贸会计人员给予负激励。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化发展渠道拓宽的越来越大,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也相应的得到了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逐渐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我国外贸产业的扩大成为了必然的趋势,我国发展外贸会计人才的必要性也就非常明显,我国需要不断的加强外贸会计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加强外贸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外贸实务能力,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能力上都给予相应的提高,善于发现外贸会计实务教学中的不足,开展模拟化教学方式,利用优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外贸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规范,提高操作人员的心理预期能力。从我国不断壮大与持续化发展的市场中来观察,我国的外贸会计实务操作规范的提高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作者在文中所论述的观点也只代表个人看法,上存在不足,还需要各位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篇3
二、报名时间
*年10月21日至10月31日,每天报名时间为:上午8:30—11:30下午2:00—5:00(双休日继续报名)。
三、报名地点
报名点设在各区、县,详见《南京市*年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地点及联系电话》(附表一)。
四、考试时间
*年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定于*年5月21、22日举行。
五、考试课目调整
从*年度起,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将按照调整后的3个科目进行。将以前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的中级会计实务(一)和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合并为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科目不变。调整后,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为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3个科目。
初级资格考试科目仍按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
六、考试科目衔接
为保证中级会计实务考试科目调整的平稳过渡,在*年度,报名参加中级资格会计实务考试科目考试按下列进行:
1、在*年度考试中,已通过中级会计实务(一)科目考试的人员,在*年度可报名参加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的考试;已通过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考试的人员,在*年度可报名参加中级会计实务(一)科目的考试;虽已通过中级会计实务(一)或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考试的人员,在*年度也可报名参加调整后的中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
2、*年度未通过中级会计实务(一)和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考试的人员,在*年度报名时需参加调整后的中级会计实务科目的考试。
3、参加*年度中级会计实务(一)和中级会计实务(二)两个科目考试的合格成绩,仅在当年有效。自*年度起,停止中级会计实务(一)和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的考试。
4、*年度首次报名参加中级资格会计实务科目考试的人员,按照调整后的中级会计实务科目进行。
七、考试成绩管理
参加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人员,在连续的两个考试年度内,全部科目考试均合格者,可获得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证书。参加初级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方可获得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证书。
八、报名条件
详见财政部、人事部《关于修订印发〈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及其实施办法的通知》财会[*]11号文件和《报名条件一览表》。
九、报名方法
1、南京地区的报名工作仍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到所在区县财政部门设立的报名点办理报名手续。报名人数较多的主管部门可事前与区、县财政局联系上门服务。*年度报考中级并已有一门以上成绩合格的考生,今年继续在原报名点报名。各主管部门集中报名。报名前可就近到所在区、县的财政局联系报名事宜,统一领取报名表、报名信息卡和报名手册,由符合报名条件的报考人员按照要求填写。
2、参加报名考试的人员要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和居民身份证(含复印件)及本人近期免冠一寸和二寸照片各一张,连同填好的报名表、报名信息卡一并交单位审查,报名表各栏目内容须所在单位审查并加盖所在单位公章,报送主管部门审核。没有主管部门的,可由各单位集中直接报名或个人直接报名。报名时须带上各类证书的原件。
十、港澳居民参加考试问题
1、根据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关于允许港澳居民参加内地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复函》([*]港办交字第170号)精神,对符合财政部、人事部《关于修订印发〈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及其实施办法的通知》(财会[*]11号)规定的报名条件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相应级别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2、港澳居民在报名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时,应根据相应级别报名条件的规定,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高中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从事会计工作年限证明和居民身份证明(含复印件)。
十一、认真做好*年度考试用书的征订工作
根据省财政厅、人事厅有关文件精神,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重新修订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并用于*年度的考试。*年度需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原中级会计实务(一)或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考试的人员,可继续按照*年度中级会计实务(一)或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考试大纲的要求复习备考。考生可自愿征订考试用书。需要征订有关用书的考生可到报名点或于11月10号前直接到南京市会计用品公司预订考试用书。
十二、要求
1、*年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政策有较大的调整,各单位要认真学习财政部、人事部和省财政厅有关文件精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做好考试科目调整的宣传解释工作和组织考试报名的每一个环节,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让广大会计人员了解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的有关规定和报名条件,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及时组织报名。
篇4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会计职业工作岗位同时得到了大力发展。经专业统计,发现约有500所职业院校开设了会计类专业。这充分说明了会计专业在职业院校中得到充分的重视。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主要传授实用性会计理念和技能,学生能利用所学会计专业知识技能进行基本的会计岗位操作。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能否实现“理实一体化”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会计工作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目前,有些院校中这门课的教学没有充分重视实验实训环节,注意力过多的放在会计考证方面,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社会满意度不高。因此,笔者按照任务驱动法的思路,对整个课程体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解并重构,同时结合江苏淮安技师学院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会计具体工作岗位的特点,对会计实务课程的改革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
2职业院校会计实务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会计实务教学中尚没有一套完整的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一体化教材、师资力量、考核方式等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最终导致会计实务的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材体系“要素化”、教材方法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一系列问题。
2.1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开设的非专业基础课程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课时,导致会计实务的课时量偏少。而且,会计实务课程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任务脱轨的现象。教师的“教”替代了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客观上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专业知识的状态,缺乏对会计专业实践技能的有效训练,制约着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会计实务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原有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是化解职业院校会计实务课程甚至是会计专业教育面临困境的关键手段。职业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职业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瞬息万变的人力市场需要的是能动脑更能动手的新型人才,要想让学生达标,学校需要严谨缜密的课程教学安排,需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2.2教材体系“要素化”
作为课程的载体,传统的会计实务课程教材基本上是按总论加上会计六大要素以及财务报表构成。针对这种传统的教材体系,其最大的不足就是将会计对象与企业真实交易事项的关联要素分割并弱化,使学生只熟知会计六大要素,而不熟悉企业的交易事项之间的互相联系。例如,由购销业务引起的企业之间的往来款项的结算业务,在传统的教材体系中,这些内容是分散在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收入和负债等章节的。学生学习以后,掌握了会计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但对企业的购销业务的全貌却没有完整的认识。
2.3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很多院校会计实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不同步。会计实务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的,先开设理论课程,后开设会计实操课。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时,没有及时进行同步实践能力的训练,导致有的学生在进行实训时已经忘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中,这种“学做不一”“学做分离”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4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大部分来自高校本科或硕士毕业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真正接触过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的教师比较少。很多职业院校比较重视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通过率,甚至将会计从业资格的获得与否作为能否毕业的评判标准,这样也导致会计专业教师教学重点偏理论知识,从而忽视了实验实训课的教学工作,学生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理实一体的“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也是导致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毕业生社会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3会计实务教学改革探索
目前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体现职业院校“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需要进行相关调整。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及评价考核方式等,只有从这些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充分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基本技能,实现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进而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提升毕业生的社会满意度。
3.1教学内容层面
会计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压缩理论课教学课程及其课时,将重心由“教师教”向“学生学”倾斜,增加实际操作型课程的设置与实践课教学课时,以为达到强化学生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目标。该课程的讲解应紧贴企业实际会计工作岗位需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遵循“必需、够用”原则,压缩理论知识的课时量,适当增加学生实操课的课时量。以项目课程建设为根本,以任务为驱动,以典型项目为载体,紧紧依靠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成果,严格按照工作体系设计课程,并选择教学内容;针对企业生产特点,设计学习情境,以真实项目或仿真模拟为导向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课程的建设上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
3.2教材体系层面
以“业务循环式”的教材体系替代“要素化”的教材体系。可以进行校企合作,以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分析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编制相应工作任务的工作页,作为校本教材使用或整理出版。例如,打破原有教材体系中将企业购进货物归于企业的存货,将企业应付的款项归于企业负债的会计要素化的做法,将企业购货环节与付款业务相组合,构成“购货与付款”学习模块作为业务循环式课程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新的会计实务课程体系,明确了企业经营业务的各个环节及交易事项间的相互联系,强化了学生会计主体的意识,角色定位明晰,较好地避免了学生在传统学习中出现的财务概念不清、会计主体不明的问题。
3.3教学方法层面
课程的教学上以任务驱动法实施完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实现授课教室与技能实训室的一体化。要进行课程改革,必须秉承“教师当导演,学生是主演”的教育理念,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去寻求完成会计具体工作任务的方法。由于课堂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完成具体工作岗位的过程,课堂上会需要大量的相关会计工作用品和耗材,以及相关的会计操作系统软件,尤其是网上纳税申报软件、网上银行软件,因此,会计实务这门课必须在会计专业的实训室进行讲授。通过具体工作任务的形式进行授课,使学生零距离感受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并具备了完成实际工作岗位所对应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作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3.4师资队伍建设层面
教师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是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要的实施者、组织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职业院校应注重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及“双师型”人才,还可以聘请企业财务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职业院校应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参加会计的继续教育培训;鼓励专业教师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同时,为了提高会计实务的教学质量,学校应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践锻炼,真正做到“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3.5评价考核方式层面
课程的评价上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的考核上体现职业标准的要求,以工作成果为重点。在学期结束后的评价中,采用过程化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期末总评成绩按平时成绩∶期末成绩=5∶5比例进行计算。注重日常教学中的课堂评价,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专业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授课教师在每次课结束后,应对学生的课堂表现随时进行评价,并做好记录。
参考文献:
[1]邵丽,史新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0):150-151.
[2]蒲萍,郑伦卉.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实务课程改革探讨[J].财会通讯,2011(5):33-35.
[3]高洁.论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技能定位与课程体系改革[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81-82.
篇5
(二)题型从近几年考试情况分析,2009年《初级会计实务》考试题型仍然是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其中单项选择题20道题,每题1分,总分20分;多项选择题15道题,每题2分,总分30分;判断题10道,每题1分,总分10分,答对得1分,答错倒扣0.5分。主观题包括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计算分析题有4道,每题5分,总分20分;综合题共2道,总分20分。考试题型仍然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综合题五种。
(三)题量客观题主要是检测考生对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主观题主要是检测考生对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全部业务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融会贯通能力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实务操作能力。从题型分值来看,单选题在五种考试题型中难度最小,考生能否在单选题中尽可能高地拿到分数是顺利通过考试的基础,而多选题是分值最高、难度最大的题型,同时也是考生能否通过考试的最大障碍。
二、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教材复习要点分析
(一)《初级会计实务》根据已公布的2008年度考试大纲,2009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实务》教材内容仍为7章。初级会计实务内容不多,而且重点突出,每年的考试重分值的题目主要集中在第2-3章中。分析近三年考试试题,笔者将教材中的章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非常重要),第二章资产、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以及第六章财务报表,这三章的考试分值一般占全书的70%左右;第二层次(重要),第一章总论、第三章负债和第七章成本核算;第三层次(比较重要),第四章所有者权益。教材中涉及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六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是历年考试命题的重点,考生应重点掌握该部分内容。考生还应认真分析以前年度的考题,因为综合题部分一般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出现,而且都是与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相结合。如2008年同时考到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具体项目的计算,题型都是先做日常业务,然后计算具体项目的金额,这较以前是个重要变化,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二)《经济法基础》 根据已公布的2008年度考试大纲,2009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考试《经济法基础》教材内容仍为8章。经济法基础分为税法和经济法(含会计法)两部分内容,其中第一部分经济法内容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八章,第二部分税法内容包括第三章至第七章。从近几年考试情况分析,2007年及2008一年税法内容所占分数为70%左右,经济法知识所占分数为30%左右,这和以前相比是个很大的变化。教材内容虽然比较多,但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核,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流转税法律制度、所得税法律制度和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一般都是主观题的考核内容。
三、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备考策略分析
篇6
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实务教学的特点
(一)目标定位。在我国,技术应用性人才通常分为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两类。企业对人才的运用一般是以技能人才、技术人才、经营和管理人才的排列顺序构成宝塔形,以技能人才为基础,经营和管理人才置于塔顶,技术人才位于中间。高职高专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要方向。
(二)培养复合型人才。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要求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要突出实务性特征,要熟悉企业会计原理、会计账务处理程序,能够熟练从事手工会计操作和运作财务软件,熟悉新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及行业会计制度。
(三)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成本会计实务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实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准。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开设虽然有相当一段时间了,但迄今为止,却没一本较为理想的教材,因而给教学及学习带来了不少困难。大多数的老师在教学中普遍对这门课把握不准,大多是只重视成本会计理论,不注重实践。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应该把会计电算化应用于成本会计实务中。
(二)课程讲授方法不当。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和灌输式的讲课方法,将教学内容固定化,论述过程同类化,形成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化,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成本会计实务主要是通过实务中的成本核算凭证、表格等单据反映的,上课时没有实物单据,而教师又受课时、教具等限制,只能从书本上针对表格解释某些数据在各表格中的关系,学生听起来乏味,使得教学效果不佳。
(三)内容覆盖不全。成本会计实务是研究如何通过提供成本信息来加强成本管理的一个会计分支。成本会计工作是在各方面的配合下,对成本水平及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拟订各种方案,进行成本决策,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严格控制,事后进行成本分析,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但在实际中,部分学校只注重简单的成本核算方法,而没有把成本的事前预测决策,事后的考核和分析作为重点。
三、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成本会计实务教学的改进途径我们不仅要突出“教”,突出“学”,更要突出社会实践性。
(一)从“学”的方面来说,要注重实践。成本会计实务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又可为《管理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等后续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所以,对于两门基础课《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一定要好好掌握。《基础会计》讲的是一些简单、基础的会计知识,比如简单的固定资产购买分录。《财务会计》则是一些具体的、详细的知识。
(二)从“教”的方面来说,要改进方法。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大对成本会计实务教学力度。在开设成本会计实务之前,要安排《基本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应用》等相关理论课程,而且还要有实习课程;2. 重视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3. 改进教学方法必须与改革考试制度相联系。先要有理论考试,后要有实习考试,并且应该提高实习考试所占的比重;4. 充分应用多媒体。一方面要加强对老师的培训,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也要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增加更先进的设备。5. 培养“双师”型的教师人才。首先可以组建一支由社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承担一些实训课程的讲授任务,由专职教师讲解理论课,这样与学校的专职教师形成优势互补。其次是从社会上招聘各种具有专业实践知识的人才作为专职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优化整体师资队伍结构。
(三)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在“教”与“学”的基础上,应该建立完全仿真的实训中心并尽可能深入到企业中。实训中心的建立必须要设置完整的企业与相关机构,从而使会计实训工作都能在真实的环境下展开。同时要设置完整的实习岗位,学生要轮流在不同的岗上实习。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要尽可能的到让学生到工厂到车间去体验成本核算方法,实践出真知,只有深入到车间,才能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在实际中进行检验,才能真正的理解。
成本会计实务教学是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本会计教学必须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各方面都加以改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帆帆,试论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课程教学[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2]万云江等,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探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篇7
一、会计实务教学存在的必要性
(一)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培养符合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当前会计教学对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是“既有必须、够用、管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特别突出对实践技能的要求。因而开展会计实务教学是会计学科教学的客观需要,更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需要。
(二)提高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的要求
学生的会计实务工作能力是教学质量的体现,保证教学质量是提高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的基本要求。会计实务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账务处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毕业竞争力,实现全面就业,促进职业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前会计实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准确
遵循中职人才培养规律,突出实用性,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满足社会需要以及学生自身就业的需要,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是中职学校会计教育的基本目标。但在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下,一些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学,没有突出这个特点,忽视了实务教学,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二)实训教师实践能力不够
目前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师一般都是高校财会专业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参加工作,缺少相应的专业实践经验。大多数中职学校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都具备的“双师型”教师为数不多,缺少专门的会计实践指导教师。
(三)会计实训资料内容单一
主要表现在,有些教学资料只是将企业某一个时期的会计资料毫无遗漏地照搬,没有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加工、整理,使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而有些资料则是完全靠几个老师编造出来,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这种过于真实或过于虚假的资料都影响了实务教学及训练的可操用性。
三、推进会计实务教学的对策
(一)实施单项实训操作与综合实训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改进会计实务教学模式可以解决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为学生以后更快适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所谓单项实务操作,也就是课程实务操作,将学生两年会计所学内容根据教学进度分成若干阶段,并在不同阶段安排与之相适应的实务训练。它是以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与学科教学紧密联系,各学科除完成课堂授课任务外,还必须完成相应阶段的实务操作。在课时上,将其学科总课时分解成授课课时和实务操作课时两部分,授课课时用于该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教授,实务操作课时是专门用于技能系统训练。从而克服了等到所有课程上完才安排训练的缺点,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综合实务操作,就是在进行实务操作时,强调任务驱动下各岗位之间的积极协作,每个学生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小组精心设计的任务,并在完成一段任务后,各小组之间的岗位进行轮换,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具体操作方法是:根据训练资料中模拟单位的经济特点、组织结构、规模大小,模拟设立不同的工作岗位,主要是与财务关系密切的部门岗位,让学生分别担当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让单位运转起来,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担任的岗位进行轮换,使学生体验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职责及其联系,最终完成会计任务。
(二)实施手工会计实务操作与会计电算化实务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会计电算化进一步普及的今天,掌握相关的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已经成为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现在,各个学校的财经专业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把通过手工操作的模拟实务资料,在电算化实务操作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重演,从而加深对整个会计核算流程的掌握,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到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同时训练了学生掌握和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
(三)培养实训师资队伍,完善实训教材体系
中职学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实训师资队伍。引进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专、兼职优秀会计人才;鼓励教师进修或脱产学习,补充实践知识的不足;紧密联系企业,选送会计教师到企业兼职或任职,使教师能及时了解企业会计的工作实际,弥补自身不足;强化会计教师的终身学习思想,把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化;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职业会计师来校任课或举办讲座,或者对教师进行培训等,这样既可以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还可以对在校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篇8
一、中职《成本会计实务》教学色不明显的表现
(一)教学手段相对单一
教学手段的单一化,是《成本会计实务》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χ识传授过程的过度关注,是传统教学模式所表现出来的一个主要特点。填鸭式教学也是一些中职学校在这一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教学问题。对操作训练的忽视,往往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带来较为不利的影响,在教学手段相对单一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教学体系与现实环境相脱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已经给企业的产品制造环境和成本核算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中职学校《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交互分配法、直接分配法等作用于传统制造业生产环境的成本核算的方法依然在课程教学中得以应用,学生对这些相对落后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以后,面对着制造企业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学生往往无法从企业的生产现状人手进行系统化的成本核算,因此,《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在应用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重视工学结合模式下《成本会计实务》课程设计的特色
从课程设计工作来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需要从现代企业的生产环境和学生就业环境的变化情况入手,对课程设计工作进行优化。也就是说,在课程设计环节,教师需要从现在企业所面对的五十多项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人手,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善。在对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工作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
从中职学生的就业环境来看,中小型制造企业和中小型商贸企业是学生的所要面临的主要就业环境。随着企业成本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外购制度已经开始在中小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应用,传统教材中所提到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模式已经难以在现代化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应用。我国中职学校《成本会计实务》课程讲解中普遍存在对分批法缺乏关注,在一些与相关企业联合构建订单式培养机制的中职学校中,这种建立在分批法基础上的成本核算模式已经开始在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得到了应用。在《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从企业的实际制造成本环境入手,对产品成本的核算过程进行讲解,是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教师可以从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差异性入手,教学综合项目进行设计,进而通过制定具体化的教学方案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
三、体现工学结合模式下《成本会计实务》教学措施的突破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对《成本会计实务》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优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对项目教学法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特点和工作流程入手,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作业项目,进而以作业项目为切入点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从工业企业成本问题的形成机理来看,教师可以将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成本会计基础理论、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等多项内容。其中,成本会计基础理论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对成本核算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程序、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等内容进行渗透,以便让学生更好地对成本核算问题进行学习。在对成本报表的编制、分析问题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成本报表的结构,报表的编制方法和分析方法进行重点讲解,还要让学生对产品报表的作用和种类进行了解。为了让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训之间实现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与本科内容有关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氛围材料核算岗、工资核算岗等多个学习型岗位,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轮流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对真实的职场感性体验进行感知的基础上,对这一课程所涉及到的不用的职业技能进行充分掌握。
(二)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是构建新型《成本会计实务》特色课程的一种有效措施。以工业企业为例,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案例的代表性和针对性进行了解,在对一些产品品种相对较少、生产车间相对较少的企业为案例进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的方式,对案例中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在对一些大型企业的案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启发式教学法进行应用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发挥。以案例作为引导,将工作项目所涉及到的情境转化为课堂的学习情境,也是让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训实现有机结合的有效措施。
(三)对实践性教学进行强化
现代化模拟实训基地的构建,是对《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进行强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对实训平台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单据、账簿和报表的填制环节对企业的真实会计流程进行充分感知。为了对这一课程的实训效果进行强化,教师也可以对实训内容进行自主添加,从模拟实训基地的建设效果来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是实训教学平台在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主要作用。在专业一体化教室中,学校可以通过材料核算岗、工资、费用核算岗等学习性工作服务岗位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分岗演练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中,学校可以按照企业真实的成本资料对成本会计实务全过程进行模拟运用。
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来看,一些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商业秘密,往往不会让让财会专业的学生进入到财会部门实习实训,为了对模拟实训基地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学校在构建实训基地以后也可以让一些财会专家参与到实训基地的管理工作之中,这就可以让实训操作的真实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
四、工学结合模式下特色课程建设实际效果的检验
(一)检验的方法
工学结合模式下特色课程建设实际效果的检验,是工学结合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从实际效果的检验模式来看,成绩评定和总结表彰是效果评价阶段的两大重要内容,在这一教学模式的未来发展中,学校需要将企业的工作评价、学生的工作报告和学生工学结合教育管理部门对学生的各种表现的记录看作是学生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为了对评级机制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进行保障,学校需要在工作学期结束以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公布。
(二)完善的办法
篇9
目前,市共有持证会计人员1179人。从会计人员学历层次看,持证会计人员中,具备中专及以下学历335人,占28.3%,具备大专学历512人,占43.4%,具有大学本科学历328人,占28%,具备研究生学历的只有4人,占0.3%。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看,具有高级会计师职称的有5人,占0.3%;具有中级会计师职称的有59人,占5%,具有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有709人,占59.7%,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有401人,占35%。会计人员中,在岗注册的会计人员1102人,占持证人员93.4%;不在岗注册的77人,占持证人员6.6%。在新任会计中,最近三年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有154人,占持证人员13%。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市在会计人员教育培训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会计人员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保证了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但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知识结构、职业道德等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1、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够合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推进,要全方位地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会计人员再也不能局限于单纯的会计核算,而是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预测分析能力、纵横协调能力,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本行,还必须具备网络信息、法律、金融、管理等知识。但从会计队伍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会计人员只了解简单的核算知识,会计工作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会计核算只是服从税法的“税务会计”,不是遵循会计准则的“财务会计”,更谈不上参与分析决策和管理。
2、会计人员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职称偏低。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目前在岗的会计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师傅带徒弟”方式培养起来的,而且许多还是属于“半路出家”,从别的行业转行从事会计工作,这部分人员在就业前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尽管工作后边学边干,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系统的财会专业知识比较缺欠,会计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也不高。
3、许多会计人员不求进取,职业意识不强。许多会计人员不注意加强学习,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在日常工作中默守陈规,业务知识贫乏,对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不认真学习和钻研。从每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情况看,许多会计人员把继续教育培训看成是为了应付财政部门从业资格的检查,这样的会计人员既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核算资料,更谈不上为企业理好财当好家。
因此,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特别是重视初涉会计工作的新任人员的岗前培训和会计实务操作培训是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加快会计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我们对我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学员、今年新取得上岗证人员和想取得会计上岗证人员进行了初步统计,在取得会计上岗证后准备从事财会工作的占72%,不打算立即从事财会工作的占28%。对于没有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员其原因:60%的人考证是为了给自己充电,40%的人是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调查人员中有50%的人从事实际财会工作感觉力不从心。
二、会计培训现状的原因分析
针对目前,我市会计培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会计事务科走入相关行业群体部门调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会计队伍的规模扩大迅速,岗前培训缺乏。如前所述,仅我市本级,近三年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就有154人,占持证人员13%。同时,有相当数量的持证会计人员,虽然从业资格证书已取得,有的甚至已从事会计工作多年,但工作仍觉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对会计实务的处理仍显知识底蕴不足,因此有的没有找到合适的财会岗位,有的虽上了岗但只能勉强应付简单的会计事务。可见,潜在的会计岗前培训市场较大,这些人员包括:一是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未上岗的人员,二是轮岗会计人员,三是新任会计,都需要实务技能方面的培训。
2、会计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够强,供给较少。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培训内容的要求方面,一是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实务操作知识培训的人员,占65%,尤其是对一些刚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虽然他们经过了考前培训,但对实务操作经验比较匮乏;二是要求参加外贸企业会计操作培训的人员,占15%,因为随着外贸企业的迅猛发展,在会计实务操作中,要求参加外贸企业会计操作培训;三是急需了解和掌握最新出台的税收法规知识的人员,占20%,以便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前提下,进行税收筹划,合理避税。而目前社会上的各类会计培训主要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前培训、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前培训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前两者是考前培训,后者,近几年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主要以会计法、新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新企业会计准则内容为主,对提升财会部门负责人、主管会计的业务水平很有帮助,但对相当部分初涉会计工作的人员帮助不大。对于将要上岗或新任会计人员来说,现在的会计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供给不足,他(她)们需要的是“手把手”的会计实务基本操作技能培训。
3、教育培训缺乏约束激励机制。我们的会计培训存在培训是“硬任务”,但培训的各项激励约束机制在目前的会计教育培训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得以落实,再加上培训考核、评比制度的不完善,自教自学的培训方法,使教与学两方面都没有较大的压力和动力。会计干部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内动力不足。部分干部一天到晚工作生活忙忙碌碌,加班加点,抱怨工作压力大,家庭事务多,没有时间“充电”;一些会计干部认为当前所处岗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不高,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另一些年龄稍大的干部认为自己“船到码头,车到站”,学与不学一个样;还有些人平时松松垮垮不学习,考试时手忙脚乱靠作弊;而长期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业务知识培训的机会少,会计业务知识薄弱,想学业务没机会,即使学到知识也没机会实践,时间一长也容易忘记,因而也缺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三、拓展培训思路,创新培训模式,加强会计岗前培训
1、搭建会计人员信息交流平台。随着经济的发展,现机关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由此带来对高素质财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但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急需高素质的财会人才,而难于寻找;另一方面,社会上大量闲置的会计人员难以求职。因此搭建会计信息平台,构筑会计人才市场,对满足财会人才的需求,挖掘会计人力资源,发挥牵线搭桥的纽带作用,有着重大意义。财政局会计事务科可采用在政府信息网站设立“会计人才教育服务专栏”的形式,建立信息库包括会计人员的基本信息、继续教育、惩罚记录、信息变更记录、就职需求等情况,任何单位都可以随时查询会计人员的信息。有需要会计人员的单位可到服务专栏办理申请,有意谋求会计职位的持证人员经过服务专栏提供个人资料由会计事务科提供培训以及资格认定后,发给合格证书并推荐工作。搭建会计服务专栏网站,便于会计人员与培训机构进行信息沟通。培训机构建立会计信息平台后,可通过举行联谊会、成立协会等活动,使会计人员之间、会计人员与培训机构、会计人员与企业之间加强互动、沟通感情。
篇10
二、在会计信息趋势下需要进行的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职业岗位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我国当前的会计职业教育现状,特别是技工类院校的会计教育,基本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在会计信息化的大趋势下,要使得技工类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会计信息化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成为能真正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的新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对会计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1.构建新的会计教育课程体系
(1)在会计信息化趋势下的教学必须以信息化作为课程体系的灵魂,结合传统中的优秀课程,吸纳新的信息化课程,重新进行优化组合,建立严谨、科学的课程体系。以会计基础、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小企业会计、税法和审计课程为基础,以计算机对跨管理、电算化、审计、企业资源规划课程为主干,分层次、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2)丰富和扩展实操教学内容。会计实操课除了要更好地掌握会计实务中的会计核算“借”“贷”,填写收、付、转、记账凭证,填写账簿、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点钞外,在会计信息化趋势下应该建立起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校外专业实习、社会调研等多种形式,丰富和扩展实操教学内容和项目,向学生提供一个熟悉现代会计实务、适应会计信息化环境、提高动手能力的第二教学场所。例如在实操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按照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手工记账、录入凭证、登记账簿和会计报表。之后,再让学生运用会计计算机知识,使用用友ERP-U8软件进行会计核算,从凭证的录入、计算、自动登记账簿到最后生成会计报表。让学生从计算机上体验到会计工作的便捷与乐趣,并自然的与手工操作进行比较,了解区分两者在同一会计实务上处理流程的差异。
2.专业教师队伍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知识经济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部条件。技工类院校的会计教学要改革,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知识面有更高的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通晓计算机。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专业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面临知识老化、陈旧的尴尬局面,实操技能不强。鉴于此,大力加强专业教师的知识培训,及时、充分地开展教师新技术学习,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计算机知识水平,是实现会计教学改革的中流砥柱。
篇11
关键词:高职 涉外会计 以证代考 教学改革
一、高职涉外会计课程实施以证代考的意义
从2009年开始,为了适应市场对涉外会计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十三条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的决定》第二十二条的有关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涉外会计岗位专业证书的培训与考试工作。通过“涉外会计岗位合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试,最终目的是让持证者能够具体掌握涉外会计的基本操作,具有处理各类涉外账务的基本能力。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与涉外会计证书的关系来看,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涉外会计证书是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补充,是能力的认定。因此涉外会计证书作为就业的“敲门砖”,高职开设涉外会计课程对于学生更好地就业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目前,高职学生在涉外会计课程中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少的困难,一是涉外会计课程涉及的业务内容较多;二是涉外会计课程与英语密不可分;三是涉外会计课程有些内容很难理解,比如进出口业务退税业务的处理。学生学习的内容既多又杂,再加上较难的内容,这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以证代考”的形式,通过涉外会计证考试的学生,可以不用参加期末考试。同时,还可以获得涉外会计证书,增加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这样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针对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涉外会计证书的调研
(一)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涉外会计证书的通过情况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是从2009年申请设立涉外会计考点,从设立考试考点以来,每年参加考试的人数及通过率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每年参加考试的通过率都比较高,除了2010年较低外,其他年份通过率都超过了七成,2014年的通过率甚至接近9成,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的通过率。这反映了学生对此考试相当重视,高通过率与期末的及格率相对接近,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以证代考的形式,为以证代考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调查概况
调查的对象为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类会计电算化专业2009级、2010级、2011级和2012级的毕业生。采用的方法有网络问卷调查法、电话调查法和访谈法。本次调查的形式以网络调查和电话调查为主,抽选一部分毕业生进行访谈,他们的谈话记录也是对调查问卷及其他资料的有效补充。本次调查的时间为一个月,期间共发放问卷216份,回收197份,回收率为91.2%。
(三)调查情况分析
第一,从面试方面来看,证书是就业的“敲门砖”。在学校期间考取的证书中,调查认为对面试有帮助的会计类证书时,八成以上的学生选择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六成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助理会计师证书,还有三成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涉外会计证书。因此,从学生方面来看,涉外会计证在面试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它可以给会计人员就业加分,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见图1。
第二,从企业要求来看,相关证书必不可少。企业对会计人员相关证书也比较重视,至少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对于涉外会计证书,主要是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更加重视。在进出口企业中工作,所学的涉外会计知识一部分是可以经常用到的,特别是进出口业务和出口退税业务。从企业方面来看,认为报税和出口退税特别重要,相关方面的人才也比较紧缺。见下页图2。
第三,从毕业生自身来看,证书增加了就业的广度和深度。针对“再有机会,最想好好学习的课程”,其中有将近一半的毕业生选择涉外会计课程。一方面是工作后有接触涉外会计的毕业生希望能更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是暂时未接触涉外会计的毕业生希望能转向涉外会计相关工作。这也反映了学习涉外会计课程,取得涉外会计证书也能增强毕业生就业的广度和深度。见图3。
通过以上的调查,可以进一步分析出,涉外会计理论与实务需要加强实务的操作。比如进出口业务,特别是出口退税方面,教材和考试比较重视理论和计算。但实际工作中如何操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哪些方面很少提到。因此,请有出口退税经验的会计人员,安排专门针对出口退税等方面的讲座,对学生实务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三、以证代考在高职涉外会计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一)课程改革
目前,全国涉外会计岗位专业考试采用统一的考试教材,最新的教材是《涉外会计理论与实务》,2012年的版本。教材主要分成三个部分:涉外会计理论、涉外会计英语和涉外会计实务。考试分为涉外会计基础理论(含英语)和涉外会计实务操作(含英语)两个科目,全国统一出卷,统一阅卷,统一考试。教材的内容较多,涉及面较广,因此,在安排课程时,用国际贸易和涉外会计两门课程分别进行学习。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用39课时学习涉外会计理论和涉外会计英语,在涉外会计课程中,用52课时学习涉外会计实务。这样既符合考试试卷的安排,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同时,由于我院考点是组织参加每年12月份的考试,为了迎合考试时间的安排,我校在教学上安排1―13周为培训学习时间。
(二)教学过程改革
由于实行以证代考后,课程的学习内容更多更杂,因此,如何在满足考证情况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就更为重要。首先,合理安排课时。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学习。比如,在涉外会计实务的内容中,考核的重点是进口业务、出口业务和出口退税业务三大部分。在安排课时时这三大部分大概需要《涉外会计》课程的三分之二的时间,也就是34个课时。剩余的18个课时用于讲解教材内容以及历年试卷。其次,简化课程讲解。在讲解涉外会计实务内容中,例题和习题较多,在讲解的过程中,可采用图形教学。图形是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尽量将每道题都能用图形表达出来,将题目表达的基本内容反映在图形上。既方便学生尽快理解题目所需表达的意思,也节约了讲解的时间。最后,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解涉外会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可以请具有实际涉外企业相关工作的会计人员给学生做讲座,解决学生对实际涉外会计工作的好奇和疑问,同时增加学生考证学习的积极性。
(三)考核改革
实行以证代考后,彻底改变了由任课教师出题、任课教师批改的传统考核模式。首先,考核时间的变化。我院考点每年12月份统一组织参加全国涉外会计岗位专业考试,考试结束后一般2月份收到成绩。而期末考试的时间一般是每学期1月份,因此,没有参加考证的学生和参加考证但未通过的学生,需要在下学期开学初由学校统一安排期末考试的时间。其次,考核成绩的核定的变化。获得涉外会计证书的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是直接与参加考证的成绩挂钩的。以80分为起点,根据考证成绩的高低进行调整。而未获得涉外会计证书的学生,期末考核的成绩是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综合计算得出的。
(四)教师培训
在对教授本课程教师进行培训时,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理论方面培训教师。除了专门针对考试用教材的培,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从2011年开始每年举办全国涉外会计技能大赛,通过比赛也可以使教师的理论业务有一定的提高。同时,教师也需要针对考试大纲进行准确分析,把握每次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考证的通过率。另一方面,从实务方面培训教师。学生取得涉外会计证书后,如果能在相关企业中尽快上手,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将对本院学生的就业产生很深远的影响。这就需要教授该课程的老师具有较强的企业实践经验,学校应当鼓励专业教师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和外贸企业进行深入合作。Z
参考文献:
[1]李小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以证代考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7).
篇12
美国大学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影响力较大的会计职业团体(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还有公司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定期发表会计理论与实务方面的研究报告,提出新形势下对会计的新要求,各大学根据要求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实践的需要。大学和实务界逐渐形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的关系,实务界帮助大学的教学紧扣实践,大学又为实务界提供理论支撑并输送实务界所需的人才。中国大学会计教学比较重视理论知识,强调完整的理论知识结构和框架,忽视实务操作和技能的培养。企业多数不愿意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认为他们会计实务能力低下。相比于刚毕业的高学历硕士生博士生,他们更愿意招聘学历较低但会计实务经验丰富的本科生甚至是技校生。
篇13
人的大脑是一个信息系统,系统从外界(环境)接收信息是系统的输入过程,系统接收的信息量取决于外界对系统的传输方式和系统本身对信息的接收能力。因此,影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环境,二是会计人员自身的能力。
环境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教育和实践经验。环境中的知识能通过扩散规律使会计人员获得专业知识。当会计人员处于知识离子浓度高的环境中时,通过接触发生渗透作用,使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从低水平向高水平靠拢。这种规律有三种表现形式:
(1)“名师出高徒”。名师是一个“高渗体”,接受名师的教育很容易使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到较高的水平。这就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既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具有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又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原理和方法。因此,管理职业教育的机构应选择具有较高专业水平、懂得教育规律的教师任教。
(2)“人才链现象”。如果会计人员所在单位的学术(或学习)气氛浓,平均水平高,必然能通过环境的作用,加速会计人员学习专业知识。WWW.133229.COm
(3)“信息流效应”。知识信息、文献资料、图书情报等的质量和数量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也有重要的影响。这意味着会计人员的职业教育应注意教材、文献资料的编写质量。
(4)会计实践可以使会计人员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检验所获得的专业知识是否真正弄懂,促使将未弄懂的专业知识在会计实务中弄懂;另一方面可以获得书本上难以获得的职业经验。此外,会计人员通过完成会计工作及在完成会计工作时对会计问题的分析、判断等也可以获得专业知识。因此,职业(实践)经验是影响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人能力是指同样的教育和工作环境,不同能力的会计人员获得的专业知识是不同的。因此,会计人员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是影响其专业知识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影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业务胜任能力的因素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业务胜任能力是指会计人员顺利完成某项会计工作时在主观上所具有的一种心理特征。对实际的会计工作,往往需要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组合。能力包括在会计活动中的实务能力和认识能力。能力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在会计工作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大脑是一部信息处理机器,机器进行加工处理,提供信息的能力取决于从环境中获得数据的质量、数量和机器自身的性能。依据这一事实,影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业务胜任能力的因素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计人员自身的先天素质,二是会计人员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素质。先天素质影响着人的能力形成和智力发展。能力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先天素质在能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会计人员的先天素质是影响会计人员业务胜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后天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社会环境: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专业标准对会计人员的强制约束力、社会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力,迫使会计人员提高自己的业务胜任能力。因此,社会环境是影响会计人员业务胜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2)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是会计人员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影响着会计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此外,会计人员某些先天素质缺陷也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补偿,从而发展他们在工作中所需要的业务胜任能力。因此,教育环境是影响会计人员业务胜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3)会计实践:会计人员在会计实践中,必然要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就会与自己的能力欠缺或薄弱发生矛盾。这种矛盾的产生和解决的过程就能形成会计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或使业务胜任能力得到提高。此外,会计人员的某些先天素质缺陷也可以通过会计实践得到不同程度的补偿,从而发展他们在工作中所需要的业务胜任能力。因此,会计实践是影响会计人员业务胜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专业知识和业务胜任能力与取得会计业绩的关系
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胜任能力与顺利完成会计工作,取得会计业绩的关系如何呢?一方面,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为会计人员提供了会计实务操作时进行推理、分析和制定具体会计流程的依据,是取得会计业绩的必要因素之一。但另一方面,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经营管理系统,有很多难以确定的因素,会计人员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对那些不确定因素做出合理的解释,找出其中的原因,确立采取的对策。反之,若不能对会计工作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予以合理的解释,意味着会计人员虽已获得了专业知识,但没有能力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具有不同情况的会计工作中,难以顺利地完成会计工作并取得会计业绩。因此,对参与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能依据所获得的专业知识予以合理的解释、判断和推理所具有的能力也是取得会计业绩的必要因素之一。
至此,我们已经构造出了取得会计业绩的两个要素,其中专业知识是思想,能力是分析、判断和推理出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原因。两个要素合并为整体,共同决定会计人员的会计业绩,或者说会计人员的会计业绩是由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共同决定的。
二、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分析
(一)会计人员合理知识结构的需求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全世界进入了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理论、方法、技术都在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为30年,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又缩短为15年,20世纪末缩短为5~10年,21世纪初预计为3~5年。同时,由于各个专业学科的知识量愈来愈大,因此,要求受教育的时间不断延长,每一具体课程的内容也不断地加深、加宽和加重,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通常是比较成熟的学科,不成熟的学科通常不能设置课程。这意味着大学生们在校攻读时有些课程还没有成熟,是未引进人们重视的新知识,但当他们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这些知识很可能已经陈旧了,甚至过时了,又有更新的知识出现。国外有人统计,一个学生在校学习获得的知识5%~10%是将来必须的,而90%~95%的知识是在工作以后的不断学习中获得的。因此,现代科技知识和信息日益激增与会计人员接受信息的时间限度之间存在着矛盾;专业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会计人员生命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矛盾;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与会计人员受教育时间不断延长之间存在矛盾:专业知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与现在学校所设专业研究方向越分越细,以及各个专业之间缺乏横向联系的局面等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之一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不在于多,而在于合理。人们积累知识总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功能。为了实现这种特定功能,必须形成与这种功能相应的知识结构。结构不同,功能也不同。因此,为了顺利地完成会计工作,就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二)会计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结构的类型
专业知识主要是通过教育和实践经验获得的。会计人员通过教育主要获得的是会计的理论知识,而我们知道,会计理论研究会计的职能、作用、对象、任务、准则、种类、方法以及各种差错的弊端的规律性及其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会计理论为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提供一种基本思想,它能帮助会计人员进行思维、推理、分析和判断,具有指导作用和预言作用。思想具有通用性,它是从大量的具体会计实务中抽象出来的。一个人只有获得了会计理论,才能面向不同的企业进行科学的会计工作。因此,扎实的会计理论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时进行推理、分析和判断的理论基础,是构成专业知识结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会计理论通常以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作为主要特征,它给出有关的事实、定义和公式。例如,短期借款是一种流动负债,这个定义在通过财务比率分析,如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进行核算、分析时是必须的,因为流动负债是这些比率中的一个比例因子。
实践经验是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实践经验主要获得的是过程式知识(preocedural konwledge)。会计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科学,会计理论只提供了进行会计工作的思想,不是会计操作过程中的具体程序和具体方法(因为不同的企业,其会计的具体程序和具体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取得会计业绩通常与采用的具体会计程序密切相关,与此有关的知识是过程式知识。过程式知识主要是由完成具体会计任务的规则或步骤构成,它强调的是会计工作的过程,通常该知识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积累出来。
综上所述,按影响专业知识的因素模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是由过程式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两部分构成的。
(三)会计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结构的内容
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无此专业知识,就不可能成为会计人员。但是,现代会计业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这一特征又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限于本专业,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需要做到深广结合。专业是分工的结果,分工越细,专业越精;专精是需要的,但专精不能孤立,专业越精,发生关系的方面也越多。如同建宝塔,塔越高,则塔的基础应越宽,专精需要广博的知识,专精的结果也扩大了知识,也提高了专精的水平。因此,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好比一座宝塔,塔尖部分是专业学科知识,塔的中间部分是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塔的下半部是应用专业性知识所需要的其他知识,如数学、外语、逻辑学、心理学等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文化素质和修养。
会计人员比较理想的知识结构应是以博促专,以专取博,专与博相结合。但要直接构造出会计人员的具体专业知识结构将是非常困难的。根据结构—功能的方法论,事物内部的结构与外在的功能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作为一个职称,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本身是一个“黑箱”,我们无法直接通过直观感知找到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到底有哪些,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在从事会计业务的活动中的外在表现,即专业知识结构在从事会计活动中的功能和作用来把握专业知识的内容与结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结构—功能方法中的“黑箱方法”,即通过会计人员必须完成的任务和应具备的功能来间接反推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
会计人员在企事业单位中主要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专业知识结构主要是满足其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内存需要。
(四)会计人员获得专业知识的途径
根据上述分析,专业知识由陈述性会计知识和过程式会计知识构成。其中会计人员的陈述性知识通常是通过接受教育获得,获得该知识的质和量由学习时间的长短,学习内容和接受教育的方式来决定。获得过程式知识的方式通常有三种:一是会计人员从自己亲身的会计实务过程中获得过程式知识;二是会计人员可以从其他会计人员的会计实务资料中学得过程式知识,因为我们知道,会计实务的过程和会计实务的资料都是构成会计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过程式知识的获得应与会计经验密切相关;三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类型的教育或培训班也能使会计人员获得过程式知识。从过程式知识获得量的多少来考查,通常从事专职会计实务的会计人员获得的过程式知识要比非职业会计人员(如只从事大学会计学教学的教师)多。因此,可以认为,过程式知识通常是在专职的会计实务中获得的。
1、会计教育在获得专业知识中的作用。如前所述,会计人员通过接受教育获得陈述性知识,通过会计实务获得过程式知识。因此,获得陈述性的知识通常先于获得过程式知识,虽然通过会计教育的方式难以获得过程式的知识,但在某些条件下,也能促进过程式知识的获得。大学的教育类型、教育方式很多,但有两种教育类型值得注意:
一类是传授怎样做的规则,它主要讲授完成某项会计工作应遵守的步骤和程序,几乎不对规则做出解释。但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企业的环境、状况不同,所使用的规则不同,而这样学到的规则,只是表面的,没有学到规则的实质,即学到的规则是死的,难以进行推理,难以对不同的会计对象灵活应用。因而学习怎样做的规则难以获得过程式知识。
另一类是传授理解规则,即讲授为什么要有这种规则。在教学中主要解释会计的步骤,说明为什么要执行这些步骤,这些步骤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在会计实务工作中,会计人员通常获得的是结论性的会计实务资料,而不是解释性的会计实务资料。但由于在此之前,会计人员对资料中所用到的会计规则的原因、相互关系等已经通过会计教育方式学习过了,就等价地获得了具有因果关系的会计实务资料,即通过会计实务资料和先前的教育,使会计人员获得了会计的步骤,为什么要执行这些步骤及这些步骤之间的联系,因而这类教育有利于过程式知识的获得。这种教育方式给会计人员带来了好处,因为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工作时,常常是时间紧张,压力大,难以获得较高质量的解释性会计实务资料,用这种教育方式弥补了这个缺陷。
2、会计经验和实务资料在获得专业知识中的作用。流行的学习理论指出,教育不能导致过程式知识的获得,只能获得陈述性知识。过程式知识可以通过职业的实践过程来获得,或者在教育中引入实践资料并用有关陈述性知识进行解释和验证来获得。会计实务过程和会计实务资料是会计工作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会计经验对会计过程式知识的获得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当然,不可能所有的会计经验都有利于过程式知识的获得,会计经验是从实际的会计工作和完成会计工作后的有关资料中取得的。要获得过程式知识,就必须要求有准确的、完整的有关会计的直接资料,否则,片面的、不准确的资料将造成误解。由会计实务提供资料的质和量依赖于会计人员所下结论的质和量及会计过程中的各种内外部环境。在会计实务中,常有大量的实习会计人员,他们本身缺少会计实务的经验,因此由他们提供的会计资料在引用时应特别小心,在将会计实务资料引入后续职业教育的教材中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会计实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虽然通过教育获得了陈述性知识,但过程式知识主要是通过会计实务过程获得的。在讨论通过会计实务获得有关的过程式知识时,我们假定会计人员是独立进行会计工作的(即具有过程式知识的会计人员提供的帮助除外)。实践证明,即使是受过完整教育的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工作时,如果手边没有会计实务资料作参考,面对大量的会计实务,也会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原因是只有陈述性知识,无法形成具体的会计程序或会计步骤。因此,在会计实务中若没有任何会计实务资料,将难以获得过程式知识。
在会计实务中,有两类会计实务资料与获得专业知识有关。一类是解释性的会计实务资料,它说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会计结果。这类资料有助于获得过程式的知识。由于会计人员能直接从解释性的会计资料中得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而不需从会计结论推出原因,由此,会计人员能把这些解释性的会计结论及正在进行会计工作时的其他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得出自己正在进行的会计工作的规则,也就获得了过程式知识。虽然会计人员能迅速地从解释性的会计实务资料中学到会计规则,但也应注意解释性会计实务资料也可能是不准确的、不适用的。
另一类是有关结论性的会计实务资料,它只提供有关会计实务的结论。会计人员要从中学到过程式知识,必须从结论中推理出正确的因果关系,这是困难的一步,因此,这类结论性的会计实务性资料,大都无助于过程式知识的获得。从结论性的会计实务资料中要获得过程式知识的难处还在于会计人员把从这些会计结论所推理出的东西作为依据,会使他们随便地改变正在进行的会计工作程序,反而把自己的会计工作引向歧途,因此,只有结论性的会计实务资料,无助于产生过程式知识。
在某些条件下,当会计人员能从结论性的会计实务中推理出解释性的会计实务资料时,有可能学到过程式的知识。例如,当会计人员遇到的会计工作很简单,以致很容易从结论性的资料中进行推理,并得到正确的因果关系,这实质上是等价地获得了解释性的会计实务资料,因而可促使过程式知识的获得。又如,会计人员在参与具体会计实务时,已得到结论性的会计实务资料,但在此之前已经具备了因果理论的知识,这种因果知识能够用某种方式对其结果进行解释,由此也等价地获得了解释性的会计实务资料。因而,具有这种因果理论知识的会计人员也能从结论性的会计实务资料中获得过程式知识。
根据上述讨论,会计人员的工作经验是获得过程式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不论在获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之前还是获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之后,工作经验都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对获得会计师资格以前的实际工作经验有较为详细的特殊的标准来规范,也要求企事业单位对其从业人员在设计与执行实际工作经验计划负责并记录他们的经验。
三、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业务胜任技能分析
能力是会计人员完成某项会计工作时在主观上所具有的一种心理特征。会计人员在完成某项会计活动时,往往需要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组合。各种能力的总和构成会计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它是衡量会计人员在会计活动中的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所达到的水平。会计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主要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操作能力这五种基本能力构成(如图3所示)。这些能力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自都在业务胜任的能力结构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单纯追求某一能力的发展,而忽视其他能力的发展,会造成业务胜任能力的失衡,形成业务胜任能力的畸形。
观察能力是会计人员收集会计信息、获得对会计对象感性认识的基本心理素质,观察能力是保证顺利完成会计工作、取得会计业绩的重要心理因素。敏锐的观察力使会计人员能够利用表面上微不足道的线索取得显著的会计成果。
记忆是会计专业知识的仓库,它为思维提供原材料。会计人员在思考问题时所应用的材料大都来自记忆,一个优秀的会计人员要求有较好的记忆检索的功能,能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思想材料,为确定会计工作的不确定因素及时提供材料。知识老化的周期缩短,更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记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