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网络诈骗原因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近日来,媒体频频报道大学生受到网络诈骗,这些大学生不仅受到了财产损失,有些大学生还因为突然的打击而自杀。虽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网络安全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现状尤为令人担心。
(一)网络安全意识薄弱
首先,现在的大学生个人隐私保护意识比较薄弱。由于无线网络的覆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现在的大学生不在电脑终端上也能上网,通过智能手机上的各种软件,他们能随时随地和网络世界连接。每天二十四小时在线,大学生能随时在网络上晒自己的生活。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量,大学生将的个人信息和照片晒在网络上。另外一些社交软件和购物软件的注册都需要注册者提供真实的信息,大学生的个人信息也因此被泄露。其次,大学生的电脑安全维护意识不强。一方面,虽然现在的大学生的电脑上都安装着安全软件,但很少有人每天或几天进行一次电脑杀毒,电脑安全软件成了摆设,没有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一旦上网就没有节制,长时间的电脑使用造成电脑硬件的损耗,有些电脑甚至会因为过度使用温度过高,造成火灾。最后,大学生的防诈骗意识薄弱。网络上鱼龙混杂,隔着电脑屏幕,很难分清网络对面的人是好是坏。大学生对和自己聊得来的人有很强的信任度,不仅告诉了对方自己的真实信息,有些甚至还发展成为网恋,对这些网友的防范意识很低。一些大学生还会因为巨大的金钱诱惑,相信了网上的一些中奖信息,结果被诈骗犯牵着鼻子走,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3]。
(二)网络信息识别能力较差
现在的大学生在面对海量信息时,没有一定的能力辨别出真假。当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发生时,大学生往往没有能力分析网上报道的新闻和宣传的真假,大学生往往会根据阅读量来判断事实的真伪,一些水军也往往会浑水摸鱼,为自己造势。缺乏判断真伪能力的大学生会因为人云亦云而进行跟风,进一步助长了虚假新闻和信息的传播,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也因此产生了偏差。另外,受到网络上不法分子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等不良思潮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产生失衡。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网络安全的现状不容乐观,网络安全问题频发,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和谐网络环境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理念的落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的缺失以及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监督机制的不健全等问题使网络安全教育没有发挥它应有的功能[4]。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理念的落后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高校往往是在网络安全事件发生后才亡羊补牢,开展一些网络安全教育。还有一些高校,关于网络安全教育的讲座一般是在学生刚开学时进行的,大学生刚入学,身心都没有调整到应有的状态,网络安全教育的效果大大折扣,而且,这种网络安全教育的讲座没有形成系列,没有一以贯之于学生的整个学期中,使网络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另外,高校偏重于安全管理,忽视网络安全教育。在高校中,学生一进入大学,其安全问题就由学校全权负责,因此,学校尤其重视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加大力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管理,也有专门的辅导员为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惑和心理问题。但是,学校忽视了当前大学生的特点,他们是在网络上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网络上受到侵害的概率远远大于在现实中受到伤害的概率。学校没有专门开设网络安全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造成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网络安全问题频发。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的缺失
一方面,当前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必修或选修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渠道通常是偶尔举办的网络安全教育讲座,这类讲座学校一般都不会着重宣传,因此,这类讲座往往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前去听讲的人少之又少,更不用说发挥网络安全教育的作用了。另一方面,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不完善。对于涉及到网络安全教育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其中关于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集中在网络道德方面,对网络安全防范知识、网络心理健康知识、网络法律知识很少涉及。一些计算机课也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的安全使用方面。增强网络安全教育的作用,网络安全防范知识、网络心理健康知识、网络法律知识、网络道德知识的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当前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三)大学生网络安全监管机制的不健全
虽然当前高校有了较完善的网络安全监督机制,但是在发挥网络安全作用方面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网络安全监督机制没有实时更新,二是因为缺少专业的网络安全教育管理人员。网络世界是一个无时不在发展的世界,其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但是,虽然目前高校在建设了较为基础的网络安全监督体系,但是由于没有时时跟上网络的速度更新发展,对网络监督的效果不大。另外,高校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一支专业的网络安全教育管理人员。在高校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人员一般是保卫人员和辅导员,网络安全教育师资力量充分不足。
三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为了增强大学生上网的安全性,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响应和谐社会的号召,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已经是社会和高校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更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理念
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减少网络安全事故发生,首先要做的是更新社会和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认识。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现实社会和谐和虚拟网络和谐建设的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保障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要向全社会宣传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使每个人都意识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与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的幸福安康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让网络犯罪分子无所遁形。其次,利用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新闻媒体上播报网络犯罪的典型案例,提高每个人对网络犯罪的认识。另外,提高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认识,确保高校认识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实际措施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使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丰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网络安全防范知识、网络心理健康知识、网络法律知识、网络道德知识,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必不可少。首先,丰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应时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及时疏导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帮助大学生理性上网,合理规划时间[5]。其次,丰富大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教育。高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进行网络安全防范知识的讲解,也可以邀请知名学者开展系列讲座,增加大学生对网络犯罪的了解,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然后,丰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高校不仅要保护大学生不受网络的侵害,也要防止大学生受到不良信息和思想的蛊惑,成为网络犯罪的源头。最后,丰富大学生网络法律教育。通过讲座和宣传活动使大学生熟知网络法律法规,当自己的利益遭到侵犯时,懂得利用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权利,规避风险。另外,也要教育大学生在网络中的权利和义务,使大学生自觉履行义务,不在网络上传播不良思想和制造网络犯罪。
(三)健全大学生网络安全的监管机制
在构建基础的网络安全监督机制的基础上,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人力时时更新网络安全监督机制,跟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首先,成立专门的网络安全监管小组,组织教师、辅导员、和优秀学生干部进行网络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应对网络安全问题的素质,切实发挥他们在网络安全监管中的作用。然后,加强高校与当地公安机构的合作,发挥公安机构的法律监管作用。高校可以通过请专门的公安人员在学生中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形成从高校到公安机构的安全防护网,加大对网络犯罪事件的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阿道司•赫胥黎.美丽新世界[M].李黎,薛人望,等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200.
[2]熊芳芳.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电子世界,2012,(22):139-140.
[3]刘建伟,李为宇,孙钰.社交网络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1,(07):565-575.
篇2
11调查目的
通过此次调查了解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安全意识现状,为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相关教育提供对策建议。
12调查方法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基本信息、上网基本现状、网络交友范围、网络交友目的、网络交友道德规范、对网友信任程度、网络交友面临主要问题等方面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450份,得到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889%。
13调查对象
2016年10月,以沈阳医学院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分别抽取本科(含专升本)大一至大五5个年级的临床、预防、口腔等专业学生共314人,专科大一至大三3个年级的护理、康复等专业学生共86人。男生127人,女生273人。
2调查结果
21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
(1)大学生接触网络时期趋于低龄化。据本次调查表明458%的学生初中开始接触网络,343%的学生小学开始接触网络,仅有201%的人表示上高中或大学以来才接触网络。可见,大学生接触网络时期早,以小学、初中为主,接触网络时期身心还不够成熟,对网络世界充满好奇。
(2)大学生接触网络时间长,以即时通讯为主。据统计,有848%的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长超过2小时,近乎一半的人上网时长大于4小时。而且上网者以即时通讯、休闲娱乐者居多,分别达到803%、658%。说明大学生上网时间长,而这些时间多被用来获取资讯,休闲娱乐。网络使大学生放松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身心产生了影响。
22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现状
(1)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对象以熟人为主。大学生网络交友对象中交往最多的是同学,达467%,其次是朋友达385%,而网友仅占33%。说明大学生更倾向于与认识的人或周围的人交流,倾向于与同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不仅带给大学生更多的安全感,也有助于他们更快地获取同龄人的经验,获得更快的成长。[1]当然,以陌生网友为交往对象的人中,一些人格外需要社会和家人的关注,他们除了对网友新鲜好奇外,也可能由自身封闭的性格引起。
(2)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原因广泛。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原因多为找到兴趣相投的朋友和打发无聊时间,分别达到39%和355%。扩展人脉占比215%,寻求帮助占比12%,以及其他原因。说明大学生在网络中会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来培养共同的爱好,提高自身修养;也会通过网络社交工具与同学朋友聊天以打发无聊时间。当然许多内涵修养良好的大学生在网络的交往平台中凭借自身优势找到了知心朋友,既满往需求又增强了交往自信。[2]
23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谈及你认为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面临哪些问题时,最突出的问题是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差,占比661%;599%的人表示网络交友存在个人信息真假难辨,471%的人表示担心财产安全,446%的人表示网络交往存在道德缺失现象,仅有305%的人提到担心人身安全受到威胁。面对安全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应以自身安全的保障为基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及具有最基本的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对于自身财产,做到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电信诈骗、扫描二维码等有可能泄露账号密码的服务果断拒绝;对所交网友有不道德的行为及人身安全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可通过老师,家长或同学的帮助,果断解除网友关系,以保障自身安全为主。
(1)大学生网络交往遵守道德规范面临挑战。871%的人认为有必要遵守道德规范,这正是促M网络人际交往和谐发展的动力。有96%的人表示说不清,他们不清楚遵守道德规范的利弊,在一定条件下,他们可能会突破自身道德底线,成为不遵守道德规范的人,因此,遵守道德规范是每一个大学生进行交友之前所具备的必要条件。仅有29%的人认为没必要遵守道德规范,对于不遵守道德规范的人,有必要进行教育指导,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改变行为观念来降低网络交友中的不道德现象,最大限度地提高网络社交的和谐与安全。
(2)大学生对所交网友信任度不确定者比重大。网络人际信任,是指在具有一定风险的网络环境中,信任主体对信任客体产生的一种积极的信念和期望。[3]当然对网友的信任程度由多方因素决定,而建立网络人际信任是网络交友长期存在的根本。在本次调查中,由于大学生交往对象多为同学朋友等熟人,所以持信任态度的人较多,占比302%,而对于纯粹的网友,没有见过面的通过附近的人、摇一摇等社交软件功能所加好友持不信任态度的占比266%。然而大多数人选择不确定是否信任网友,可见,在网络人际信任危机的背景下,网络人际信任的建立需要通过教育、自我素质的提升、网络监管来保障网络交友信息安全可靠。
3对策建议
31提升大学生网络交友素质和对交友的理性认识
个人素质的提升是网络交友安全的前提。网络人际交往不受时间、空间、地域所约束为开放性、虚拟性、随意性的新型交流方式,尤其网络社交工具QQ、微博、微信等的迅速发展,使其交往形式、时间、内容也更自由。然而有些人却正是因为网络人际交往的这些特点,而变得更加不安分,为寻求刺激而进行网络欺诈,这需要端正大学生的网络观,在道德和法律的框架内进行人际交往。
32进行网络安全相关教育,开展选修课程
高校开展网络安全相关教育,开展选修课程是网络交友安全的关键。学校有必要开设网络安全方面选修课,使大学生在校期间轻松舒适地学习了解各种形式的网络安全问题,降低网络交往引起的安全问题。
33加强社会监管,促进网络安全发展
加强社会监管是大学生网络交往安全的有力保障。为此,政府要加强社会监管,使网络能够为广大网民提供清新文明的正能量的一个平台;同时社会监管机制需严厉打击利用网络进行诈骗行为,进一步强化监管机制,利用法律合理治理网络环境,呼吁网络安全,为广大上网群体提供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
4结论
随着大学生作为用网的主要群体,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已成为必然趋势,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交友安全意识迫在眉睫。为此要通过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学校积极的教育引导,社会建立更完善的监管体制,来共同促进网络安全发展,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全会,刘贵宝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实意义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8):81-83
[2]孙洪静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影响[J].教育研究,2015(6):96-98
[3]董淑超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篇3
一、网络消费环境存在的问题
1.消费环境仍不完善
对于网络消费的产品质量来说,最重要的是实物与描述存在明显的差异。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也是这种虚假信息泛滥的主要原因,97%认为网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在于产品质量,94.4%认为不能试用试穿。其次售后服务也是网络消费的问题之一。
2.网络消费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41.6%的大学生在遇到网络消费被骗时选择不予置理,这表明虽然大学生在网络购物后与商家产生过的纠纷,但大多数人都选择迁就商户,因为考虑到退换货的运费要由买方承担或者操作流程麻烦等因素。另外网上隐藏的“霸王条款”,等消费者退换货时商家就以此来解释,所以大部分学生只能自认倒霉,而这却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霸王条款”的发展壮大,成为网络消费潜在的威胁。而对于安全意识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则保持“有必要加强”的观点态度。还有10.2%的学生认为加强网络消费安全意识是没有必要的。所以需要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网络消费情况,防止因网络消费造成经济紧张而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实证分析
1.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频数统计
根据问卷数据,男女比例分别为47.7%和52.3%,说明受调查男女人数差别不大。所调查的197位大学生中仅有3.05%的学生没有网上消费的经历,说明大学生作为科技潮流的先锋军,在网络消费上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小觑的。但大学生本身的消费观念还没有成熟,经受不住网络营销的吸引,容易造成生活费用透支,引起思想波动。所以关注和引导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是学生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2.网络营销手段的统计分析
在调查中有67.51%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会被超高的折扣所打动,而大学生自身没有较高的判断能力和自制力,致使容易过度消费。同等条件下免费送货也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原因,27.41%的大学生认为免费送货更能引起他们消费的欲望。然而仅有2.03%认为更加完善的售后服务会更加吸引他们,这说明大部分学生不注重售后服务,导致网络商家利用超低的成本来换取更高的利润,而不担心售后服务,从而造成大学生因网络消费受损而影响在校生活。
3.大学生网络消费与生活费消费比例相关性分析
大学生冲动购买的现象较多,消费欲望十分强,而且群体性攀比行为也比较普遍,有高达72%的学生没有做出合理的消费安排,导致超出消费预算甚至超出支付能力的消费情况发生,使大学生陷入难以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的困境当中。对于大学生网络消费所花费的金额占生活费的比例和单次消费建立相关模型T检验,相关系数为0.769,在0.01水平(双侧)下显著相关。表明单次消费与消费比例两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说明大学生网络消费占生活费的比例会影响他单次消费的金额大小。这意味着如果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日常消费和网络消费做出合理的规划,就可以控制其单次消费的金额数量,从而达到控制预算的目的。
4.生活费与网络消费的回归分析
建立以生活费为因变量y,消费比例为自变量x的线性回归模型,设y=a+bx,a为常数项,b为待定系数。运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在95%置信区间下T检验系数小于0.05,则认为数据显著有效,表明自变量消费比例可以有效预测因变量生活费的变异。则根据系数表可以推出回归方程y=974.486+2190.582x。表明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比例,生活费需支出2190.582个单位。
三、树立大学生网络消费观的建议与对策
1.关注学生消费习惯
调查问卷中有72.3%的大学生没有为自己的消费做出过安排规划,网络消费正成为许多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生活消费以及网络消费观念方面还不成熟,需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消费行为,防止学生因经济问题而产生思想的波动,影响正常的校园生活。
2.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
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网络消费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增强大学生在网络平台消费中的安全意识以及维权意识。加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设立专项部门或老师专门关注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现状及其动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省,并且制定合理健康的网络消费规划安排。
3.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加大对网络诈骗等行为的监督和惩治力度,切实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在校大学生。要建立以网民为中心,网站、政府互相配合,三位一体建设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和监督体系,还可以微博、微信、贴吧等宣传交流让网络骗子无从遁形,让大学生网络消费健康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网络购物就是通过互联网检索商品信息,并通过电子订购单发出购物请求,然后填上私人支票帐号或信用卡的号码,厂商通过邮购的方式发货,或是通过快递公司送货上门。国内的网络购物,一般付款方式是款到发货(直接银行转帐,在线汇款),担保交易(淘宝支付宝,百度百付宝,腾讯财付通等的担保交易),货到付款等。
因此,大学生网络购物就是大学生通过网络购物商家商品或服务的行为。当代大学生总量众多而且居住集中,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大学生内心产生很大影响,他们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网络购物在大学生中的群体认同感高,而且,网络购物的商品种类丰富,价格低廉,快捷便利满足大学生消费的众多偏好。因此,大学生越来越成为网络购物热潮当中的重要力量和积极推动者。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不仅在现时有着一定的消费能力,而且在若干年后将成为社会消费的主流人群。
二、TAM模型
TAM(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又称技术接受模型,是由美国学者戴维斯(Fred D. Davis, 1986)根据理理论解释和预测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时所提出的一个模型。该理论认为,用户对于一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主要由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两个因素主要决定,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简称PU)反映用户在使用某一特定系统时,主观上认为其所带来的工作绩效的提升程度;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of-use,简称PEOU)反映用户在使用某一特定系统时,认为能为其省事减少用心费神的程度。用户的感知易用性越高,其使用态度倾向越积极。同时用户的感知易用性越高,其感知有用性也越大。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网络环境下的感知风险(Perceived risk)进行了研究,如Sandra等(2003)将网上感知风险定义为“消费者在考虑一次的网上购物时对损失发生的主观预期”。Nena Lin(2003)将网上购物感知风险定义为“如果通过互联网购物产品或服务,消费者对将要遭受损失的相信程度”。钟小娜(2005)基于技术接受模型探讨消费者网上购物意向影响时,引入感知风险这一中介变量。
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网络购物不仅受到其感知有用,感知易用影响,同样受到感知风险的影响。因此,技术接受模型在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分析中,其中间变量由原来的感知有用,感知易用两个变量,扩充为三个变量,增加了感知风险这一变量。大学生网络购物的感知有用是大学生感知学习和使用网站工具购物所花费的精力,以及是否容易找到商品和容易使用的程度。大学生网络购物感知易用是大学生通过网络,提高搜寻信息或完成购物任务的效率。最后感知风险指大学生在网络购物交易中所感受的主观损失。
三、基于TAM模型的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分析
本研究为确保问卷测量工具的有效性,依据TAM模型,结合国内外现有文献,以大学生网络购物感知有用、感知易用和感知风险为指标体系设计问卷并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50 份,有效问卷420 份,有效率为93.3%。
1.信效度检验分析
本文采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进行测量与检验,该问卷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在0.70以上,认为可靠度强。内容效度来源于问卷的预测试,结构效度体现在因子分子中各分量表的KMO值均大于0.6,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
2.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1)从年龄和性别上看,本次调查的样本中,性别分布女性占47.62%,男性占52.38%,调查样本的性别结构与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中公布的我国网民男性占55.8%,女性占44.2%性别结构基本吻合。本次调查的样本中,年级分布数据均匀。
(2)可支配月收入和网购经验上看,学生的收入来源很有限,绝大多数都是家里提供生活费用,所以收入多数在1000及以下。但是在有限的可支配收入中,大学生均参与体验过网络购物。网络购物经验多于5次的占绝大多数,说明网络购物在大学生已经十分普及了,也再次验证研究大学生网上购物行为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回归分析
(1)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感知有用对网络购物行为的回归分析
以大学生对网络消费的感知有用性自变量,购物行为为因变量,做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下表,Multiple R的值为0.76,说明自变量大学生网络消费感知有用对因变量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也反映了回归方程的拟和优度良好。此回归方程调整后R2为0.581,即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58.1%的变异量,说明样本回归方程的代表性良好。
(2)大学生网络消费感知易用对网络购物行为的回归分析
以大学生对网络消费的感知易用性为自变量,购物行为为因变量,做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下表,Multiple R的值为0.70,说明自变量大学生网络消费感知易用对因变量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也反映了回归方程的拟和优度良好。此回归方程调整后R2为0.497,即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49.7%的变异量,说明样本回归方程的代表性良好。
(3)大学生网络消费感知风险对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回归分析
以大学生对网络消费的感知风险为自变量,购物行为为因变量,做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下表,Multiple R的值为0.80,说明自变量大学生网络消费感知风险对因变量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也反映了回归方程的拟和优度良好。此回归方程调整后R2为0.646,即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64.6%的变异量,说明样本回归方程的代表性良好。
4.结语
(1)问卷结果。本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研究大学生网络购物的感知易用和感知有用显著正向影响其网络购物行为,同时,通过实证得出大学生网络购物感知风险同样显著正向影响其网络购物行为。
(2)开展个性化的网络营销。开展体现大学生个性化、特色化的网络营销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网络购物的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的有效途径。随着新媒体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购物环境,如果开展一些有针对性、吸引力的网络营销活动,必定能够吸引更多大学生的关注。
(3)重视网络安全性建设。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购物缺乏信心,很大原因是由于担心网络支付风险和网上诈骗风险,因此安全性成为很多大学生不网络购的重要原因。通过加强网络安全性建设,让大学生消费者减少网络购物的主观风险,增强网络购物的信任和保障,将促进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244-01
1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特质分析
1.1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基本特征
网络犯罪顾名思义是通过网络这个新兴的环境内实施犯罪的。而如今,网络犯罪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例如利用计算机编程进行对网络进行攻击,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造成危害,就如计算机病毒。或者是利用网络作为犯罪工具对其他网络资源进行破坏,例如网银诈骗。再者是利用网络作为平台,散播一些物品。
依赖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平台的支持是网络犯罪的主要特征,这也是网络犯罪这种智能型犯罪不同于其他犯罪的特征之一。而依照犯罪的犯罪的程度不同,对计算机技术要求也有所不同。网络犯罪,对于大学生这些接触较新科学技术的群体无疑充满着好奇与刺激。大多学生都出于对法律意识的淡漠与忽视,而发生网络犯罪。比如网络游戏,活在虚拟的社会里,通过游戏,获得更多的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满足,谋取利益。也有一些是通过某些网络渠道,获得经济利益,而继续游走于边缘进行网络犯罪。比如,计算机病毒的编写,网站的制作,并进行散播。由于没有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而犯罪。
1.2 网络的虚拟性对大学生的影响
首先从价值观角度来说,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处于对社会形成自己的认识和对自身定位的阶段,这个时期比较希望体现自身价值,而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希望投机取巧获得更多的利益难免游走于法律边缘而进行犯罪,而网络平台属于虚拟化,为其犯罪提供了较好的隐蔽性。
再者从道德观的角度来说,道德本来就属于比较空泛的概念,完全依靠人民的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维系,当今大学生群体标新立异,对于大众和社会观点也较为漠视。特别是在网络这种虚拟环境中,本就跟现实身份脱节,也从根本上使人忽略道德约束和自我意识和行为的衡量,网络文化的多元化也使大学生产生困惑。
最重要的是,网络环境的虚拟性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依赖网络,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上交易,为犯罪分子提高了更多利益与机会,而人们对于网络犯罪的忽视与淡漠,以及现实中法律对于网络犯罪的滞后性,也增加了犯罪者在实施犯罪时的冒险与侥幸心理,从而忽略了对现实社会带来的危害性。
1.3 网络犯罪成本低风险小而收益大
网络犯罪的成本是基于网络平台,计算机网络技术,成本较低,一般掌握一定的网络基础知识,便可在网络操作中游刃有余。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利益刺激对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相当大的诱惑。网络犯罪风险比现实生活风险更小,成本更低,也是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原因之一。
2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经济分析
众所周知,经济是人类活动的基础,犯罪的驱动力无非是利益。我们不妨从经济分析来看大学生网络犯罪。
2.1 犯罪的成本
犯罪成本的研究基于研究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动机与目的以及希望获得的更大经济利益。第一,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直接成本体现在犯罪过程中所投入的时间、物质以及劳动等方面,这也是网络犯罪不可避免的成本花费。第二,网络犯罪的机会成本体现在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被判刑后丧失人身自由而导致其不能再从事其他行为所付出的代价。第三,网络犯罪的处罚成本体现在,犯罪分子受到法律制裁所支出的成本。最严厉的一种制裁方式便是刑罚,犯罪人为此可能会失去自由、财产损失甚至是生命,而处罚成本也在犯罪成本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犯罪人犯罪的决策结果直接受处罚成本的高低而决定。
结合网络犯罪来看,网络犯罪的犯罪成本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网络犯罪成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法定刑*查获几率+社会附加成本。
2.2 犯罪的收益
犯罪分子通过实施犯罪使国家、社会和当事人遭受直接或间接损失所获得的利益便是犯罪收益。犯罪的收益也在犯罪人犯罪的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直接犯罪因素。当犯罪人预期的犯罪成本小于犯罪收益时,犯罪人才有可能实施犯罪,而且犯罪的成本越小,犯罪的收益越大,犯罪人进行犯罪的可能性也越大。反之,犯罪成本大于犯罪收益,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可能性减小。
3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防范
3.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大学生处于对社会和自身的认识阶段,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同时让大学生了解真正的现实社会与虚拟网络平台的差别,在今后自我成长与定位的基础上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律的能力。
3.2 网络法律的健全
而我们也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法律体系,并切实可行的实施,使得网络犯罪不再是无法可依。将网络平台合理化,严格化与技术化,加强网络不良信息的过滤,是防治网络犯罪渠道的手段。
参考文献
[1]马红杰,王志武.关注网络犯罪[J].人民公安,1999(4):12.
[2]陈小杉.网络犯罪成本与控制的经济分析[J]. 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0).
[3]肖祖平.信用卡犯罪的经济分析[J]. 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9).
篇6
一、文章研究目的与方法
为了研究大学生网上购物的原因及其对网上购物的满意度,我们对北京市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研。在4月1日至4月10日期间,总共发放问卷1500份。实际收回1286份。其中有效问卷1205份有效率80.3%,具有统计意义。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向同学发放问卷,其中男女比例4753,样本容量选取1500人,用EXCEL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1、有无网上购物经历。问卷数据显示,经常在网上购物的占13.2%,偶尔的占36%,屈指可数一两次的占30.7%,从来没有的只占20.1%,这说明大学生对网上购物这一行为接受的比较快,并且已经比较普遍。
2、网上购物的原因。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学生进行网上购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便快捷,节省时间(占31.6%);价格便宜(占28.4%);网上的商品种类齐全,款式新颖(占17.2%);家人朋友的宣传;追随社会潮流;宽松的购物环境;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其他(合计占22.8%)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对网上购物持观望态度(调查数据显示没有网上购物经历的占20.1%)其主要原因是:商品描述不清楚,实际商品与网上看到的不同(22.7%);物品试用不方便(15.5%);容易存在网上诈骗行为(11.3%);支付的安全性低(10.3%)同时,多年来在实体商店购物的习惯也是影响大学生网上购物的重要原因。
3、网上购物的满意度。通过对网上购物满意度以及原因的调研我们发现,大学生对网上购物是可以接受的(被调研者中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47.8%)。其中商品介绍,支付方式,送货时间,售后服务(分别占31.4%、30.1%、17.2%、12.9%)是大学生网上购物时最关心的,这几个方面是否做得让大学生满意是一个网上售货公司成功的关键。
三、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是网上购物市场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通过调研和对数据的处理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已经进行了网上购物(占79.9%),并且经常进行网上购物的大学生已经占到了13.2%,对于这部分大学生,网上商店已经基本上取代传统的实体商店。另外,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的今天,特别是在大学生当中,上网几乎成了每天的必修课,再加上身边已经进行网上购物同学的影响,没有网上购物经历的大学生,不久的将来进行网上购物的可能性很大。另外,已经进行网上购物的大学生中对其网购经历不满意的只占(2.2%)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网上购物还是可以接受的。以上数字告诉我们,大学生网上购物的市场很大,不容忽视。
2、方便性和价格便宜是促使大学生网上购物的主要原因。在对大学生进行网上购物主要因素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选方便快捷,节省时间和价格便宜的占到了60%。尽管同初高中相比大学生在时间的安排方面会多一些自由,课业也相对轻松,但面对毕业后的出路压力,大学生要多学习、多考证、多实习……为毕业后有更好的出路增加筹码。这样,大学生也没有太多时间去逛商场买东西,特别是男同学本来就不喜欢逛街之类的,网上购物方便快捷节省时间的特性就很好的迎合了大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网上购物符合大学生的求廉心理。价格始终是影响消费者心理的主要因素,对于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调查数据显示90.2%的大学生月生活费在1200元以下,这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相对是比较低的。所以大学生在消费时,价格会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而且网上商店比传统商店更能够进行精心挑选,从而满足大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
3、网上购物的卖家应注意商品介绍、支付方式、送货时间和售后服务。大学生网上购物的满意度调查显示商品介绍、支付方式、送货时间和售后服务是他们在进行网上购物过程中最关心的。所以网站在介绍商品时一定要清楚准确,不夸大,不过分美化,保证商品的真实性。同时保证送货的及时高效,尽量采用货到付款或通过类似支付宝的第三方平台支付货款的方式,让顾客放心,建立起在顾客心中的信誉。最后做好售后服务,这是消费者很关心的一点。因为相对于传统的实体商店购物方式,网上购物往往让人觉得售后服务没有保障。
综合以上分析,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网上购物已经实现并不断发展。大学生是新事物接受最快的群体。也是资讯传播最快的群体。面对越来越庞大的大学生数量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商家只要注意好商品品质、支付方式、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同时进行大量的宣传和个性化服务,相信必能在大学生网上购物的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大学生网上购物也必将在不久的将来以强劲的势头崛起。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省略nic.省略/index/0E/00/11/index.htm.
篇7
一、调查的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宁波高校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调研组在为期3个月的时间中在宁波的14所大学中的大专、本科、研究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研,共填写问卷320份,有效问卷308份。在调研的过程中,涉及47.27%的男性和52.73%的女性,在年级比例中,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有19.09%是大一学生,39%学生是大二学生、17.27%是大三学生,13.64%是大四学生,11%是研究生。主要是大一同学不准带电脑,大二的学生相对空余时间较多,大三的学生就准备实习或者找工作,所以大二学生被调研的比例相对较多,其样本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平均月生活费的调研中,800元以下的占12.73%,800元~1500元的占69.09%,1500元~2000元占16.36%,2000元以上占1.82%,从数据可以看出,月生活费主要集中在800至1500元之间。这就决定网购的产品价格都不能太高。具体数据如图表1。
二、调查的方法
在调查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文献调查和问卷调查。调查组研究设计出问卷,征求专家意见和个别预调查之后,打印出来在宁波14个高校进行调研,调研完毕之后进行整理,根据网络问卷最终生成的图表,进行SPSS数据输入,并进行分析。
1.文献调查法
查阅有关国内外有关大学生网购行为、网购现状、网购心理等研究的相关文章,做好归纳整理,总结之前研究的可取及不足之处,便于本次研究的更好开展。
2.面谈法
针对不易在问卷中进行调研的情况,在高校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面谈,了解大学生在网络购物中遇到的问题、影响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和解决的方法等,以便对大学生网络购物购买行为的分析。
3.问卷调查法
这是主要的调查方法。本次的调研问卷设计为封闭式自填问卷,问项主要以客观选择的形式出现。主要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网络购买行为分析
在大学生网购购物行为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有52.73%的同学是每个月网购一次,24.27%的同学一周网购一次,而且有1.8%的同学一天网购一次,从次数来看,大学生网购的频率是非常高的,这与大学生文化程度高,网络应用能力强和接受新鲜事物快密不可分;在网购购物的途径中,有74.55的学生选择网络信誉好的商品进行购买,这可以看出在网络销售的过程中,要重视信誉度的建设;在网络店铺调查中,有41.82%的同学看重的是网络购物中产品的质量,有36.36%的学生看重的是网络购物的评价,这就要求作为卖家来说,要提供优质的产品,同时在服务过程中,要确保每个环节都精细而得到较高的评价,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在调研的过程中,竟然有20%的购买者有受骗的经历,同时在受骗以后也有13.63%的人是沉默或者自认倒霉。这就反映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网络维权意识比较差。在选择购物理由调查的过程中,有78.18%的同学是为了节约时间和费用,同时也有43.64%的同学是因为网络购物不受卖场导购员等因素的影响,可以自由的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而这些特点体现出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在网购种类的调查中反映出,虚拟产品、服饰、鞋包在大学生网络购物中占有三分之二以上,这与大学生的购买行为有关,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和独立的居所,所以大部分消费还是在于穿和带上面,同时手机话费、游戏等也是一部分,所以虚拟商品服饰、鞋包是主要的购买对象。这就要求网络销售者在选择消费者时,一般要进行市场细分,选择适合目标消费者的商品。
2.大学生对网络购物评价分析
大学生网络购物评价调研中,主要是针对网络购物流程评价、网络购物管理评价、网评真实程度评价和对网络购物发展前景评价四个部分组成。在网络流程评价中,有69.09%的学生认为网购程序有点繁杂,但是25.45%的学生认为一点都不繁杂,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人还是觉得程序不太复杂,容易操作,仅5.45%的人认为非常的复杂,这与个人电脑操作能力有关。在网络购物缺陷中,有71.18的人认为存在着虚假宣传,有81.82%的学生认为商品质量有出入,同时还有管理混乱、诈骗和快递员素质底下等问题,所以在这些方面卖家一定要进行改进。在网络评价的真实性方面,超过百分之九十人认为有假,所以在这方面,卖家一定要建立信誉,创造真实的网评环境,在操作过程中,尊重消费者的评价,不能以威逼利诱等各种方法让消费者改变差评。在对网络购物发展前景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消费者持有乐观态度,认为网购前景非常好,也符合现在宏观环境和消费者购买行为。
四、大学生网购行为与大学生网购评价之间的SPSS19.0多元回归分析
以大学生网络购物评价为因变量,以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在置信水平为0.05下,自变量的系数通过统计学检验。上表显示,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 413, F值为5.264,其显著性概率值小于0.05,即拒绝总体回归系数均为0的原假设,认为最终的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
网购行为的回归系数为0. 192,T值为2.197,对应的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网购行为会对网购评价产生正向影响作用。即网购行为越规范,网购评价也随之越高。
最终建立的回归方程为:网购评价=2.199+0. 192*网购行为
从分析的结果显示,作为网购评价不高的原因是因为网购行为不规范,网购行为不规范是因为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存在性别、年级和月生活费之间的差异,所在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诉求点也有所不同,同时作为销售者在网络购物环节中商品的质量、宣传、快递、网评中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最终导致网购过程中评价不高。
五、总结及建议
第一,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讲,学生作为网络消费的主体,应该加强网络购物的学习,做到在网络购物过程前,查找资料、避免冲动;在购买过程中,充分沟通、慎重下单;在购买之后,仔细核对,减少差错。整个过程中,可以咨询身边的同学和朋友,选择信用好,评价好的店家进行购买自己必要和需要的商品,避免冲动性购买和跟风,把网购的带来的实惠落到实处。作为学生淘宝创业者来说,应该了解消费者购买行为,积极获得对方的意见和建议,在创业的过程中,诚实守信。
第二,从学校的角度讲,学校要加学生网络购物的知识和培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设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程,让学生了解网络购物的知识,提高网络购物的技能和抵御网络购物风险能力,做到能并且会保护自己网络购物的权益。让淘宝创业的学生提高业务水平,诚实经营、合法经营。
第三,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应该建立网络购物安全管理体系,加强行政执法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落实责任;建立网店信用评级档案,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网店信誉抽查和举报,把信誉不好的网店列入黑名单,情节严重者给予关闭,并健全相关网络消费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网络购物创造和谐的环境,为大学生网络购物和创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宝玲,王路遥,董楠.北京地区大学生网购行为与风险认知调查与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03总第677期
[2]刘士全,张琛,崔圣琰.大学生网购调查分析[J].大学教育,2013.03
篇8
Key words: campus network loan;risk;risk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1-0172-02
1 大学生网络借贷的背景
在没有任何担保的情况下,校园里的大学生通过提交有关身份资料的方式,就可以向有关的网络平台获得一定数额的贷款。在获得这些贷款之后,校园里的大学生经常会用于购买笔记本、苹果手机等数码产品,再通过兼职的方式偿还所获得的贷款。除此之外,也会出现在继续资金的情况下,大学生向有关的网络平台进行借款。因而,在校的大学生向网络平台进行借款,其原因有两类:一类是因为经济拮据,无法支付相应商品的货款,即我们所谓的“穷”;另外一类是因为急需用钱,如家里出现变故,需要使用较大数额的资金,即我们所谓的“急”。[1]2016年7月,云南某高校的学生因沉迷网络进行赌博,利用本宿舍舍友多位同学的身份信息向网络平台进行了数次借款,前后共借款达数十万元,因为到期无法偿还借款,其和家人受到借贷公司多次的催款,甚至是威胁,该学生几次想要跳楼自杀。[2]而后,通过将身份证放在胸前,然后自拍,将此种方式所拍的“照片”作为信用抵押给借贷平台从而获得贷款,也就是所谓的“裸条”。“裸条”借贷事件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关注,再次将网络借贷推向了公众的视野。校园网贷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购物平台,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分期购物;其二是网络借贷平台,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助学或者帮助大学生创业;其三是电商提供的信贷服务,如京东白条。[3]校园网络借贷所引发的社会高度关注,始终都绕不过一个问题:校园网络借贷该如何进行监管呢?
2016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和中国银监会办公厅联合了《关于加强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着手对校园网络借贷进行监管。在社会高度关注校园网络借贷的情况下,从法律角度分析大学生网络借贷所存在的风险显得尤为重要。在明晰大学生网络借贷存在巨大风险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对校园网络借贷进行风险防范更是重中之重。
2 大学生网络借贷的风险分析
在校大学生作为网络借贷的主体,其在网络借贷中的角色可以分为两类:
①大学生作为网络借贷中的出借人。网络借贷出借人主要涉及以下法律风险:首先,网络借贷所涉及的资金交易,均签订的是电子合同,因而网络借贷出借人面临着电子合同的合规性的问题。依据《合同法》第33条,出借人和借款人双方所签订的合同应当具有确认书。此外,电子合同的合规性问题还体现在是否按照法律规定的形式生成,是否存在电子签名或者手写签名,是否明确了借贷双方主体;其次,网络借贷中出借人所拥有的债券的合法性的风险。依据《民法通则》、《合同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对于出借人的债券的合法性作了相关的规定,同时对于所约定的利息也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再次,网络借贷中出借人面临着个人隐私被泄露的风险。在网络借贷平台中需要借贷双方将相关的个人信息提供给网络借贷平台,因而可能存在网络借贷平台将出借人的个人信息泄露给其他人的情况;最后,因为网络借贷平台的特殊性,网络借贷的出借人通过平台所的类似于资产证券化的借款,可能被认定为非法公开发行证券的行为。[5]
②大学生作为网络借贷中的借款人。网络借贷的借款人可能面临着以下风险:首先,大学生作为网络借贷的借款人,可能存在被诈骗的风险。网络借贷平台管理不够规范,缺少风险的应对机制,对贷款诈骗分子难以识别;其次,大学生作为借款人可能因为经济问题而被强迫接受利息较高的贷款,远超过银行同期利率,对于尚未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而言是有害的;再次,在履行完相关的贷款手续之后,因在校大学生并未有收入来源或者仅有很小部分的收入,因而在还款日期到来时难以按期偿还,很多学生被迫接受利滚利,最终导致借款数额巨大;最后,由于网络借贷平台要求提供相关的身份信息,因而同样存在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风险。[6]
3 大学生网络借贷的风险防范
大学生面对各种网络借贷的风险,做好风险防范至关重要。2016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和银监会办公厅共同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对于大学生网络借贷风险的防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对于不良网络借贷应该加大监管力度。网络借贷平台的确为大学生理财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是因为p2p等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不够,因而出现了上述部分的风险。因而,对于网络借贷风险的防范,首先应当从加强对网络借贷平台的借贷开始,即要求应出台对网络借贷平台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比较集中的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规定,同时网络借贷平台的经营应在各个环节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
②对在校学生应加强网络借贷方面知识的普及。很多大学生在网络借贷方面的知识尤其风险防范的意识基本为零,很多大学生因为网络借贷而面临各种问题,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就是因为对于网络借J方面的知识缺乏,尤其是法律方面的知识的缺乏。
③加强大学生资助体系和征信系统的建设。如前所述,大学生进行网络借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穷”;二是因为“急”。因此,加强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建设十分必要。此外,大学生之所以能够“拆东墙,补西墙”地进行网络借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征信系统的建设不够完善,因而加强大学生征信系统的建设也十分必要。
④加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力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文明的消费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三爱”“三节”等主题教育活动,培养选树勤俭节约、自立自强方面的先进典型,营造崇尚节约的校园文化环境,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消费习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关心关注学生消费心理,纠正学生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从众消费等错误观念。在生活消费、人际消费、娱乐消费等方面,教育学生不盲从、不攀比、不炫耀,引导学生合理消费、理性消费、适度消费。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帮助学生科学制定消费计划,结合实际,量入为出。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合理支持、适当控制学生的消费支出。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勤工俭学,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财富,培养节俭自立意识。
参考文献:
[1]方进普,王为仕.浅谈校园网贷风险分析[J].科研,2016(12):00149-00149.
[2]郑焱,宁景雨,王志生,等.校园网络借贷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商情,2016(19).
[3]包艳龙.“校园网贷”发展情况调查与分析――基于金融监管视角[J].中国金融家,2016(5).
篇9
关于失范的研究,具有开创性贡献的法国学者马里·居友从失范的正功能角度去理解,而我们此处的行文逻辑则是从失范的负功能开始,因为我们是将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看成一个社会问题,是偏离了社会常态后的一种纠偏行为,而不是着重论述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对社会产生的有利影响。渠敬东在总结涂尔干失范观点时认为,涂尔干的失范概念是指一种与正常现象相对的反常现象,是一种社会状态。失范的本质特征是社会整合的病态征兆,是“社会在个体身上不充分在场”的结果。不难发现,失范始终与社会常态无法分开,偏离了常态且长期运行,便概之为失范。
一、社会失范、网络社会道德失范
在探讨网络社会道德失范之前,必须先探讨社会失范的涵义。所谓社会失范,一方面指社会的价值与规范体系产生紊乱而导致功能丧失,无法指导与约束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使整个社会秩序呈现无序化状态;另一方面也指社会成员违背主导的社会规范的行为。这里将社会失范的定义放开了,以免把那些可能是重要的失范现象排除在外。规范瓦解与行为越轨是理解失范范畴的两个重要概念。对于“失范行为”,及“行为失范”的解析,应当同行为主体及其行为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即失范是行为主体在其行为活动过程中所作出的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这里的社会规范,既包括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等一般的社会规范,也包括规章、规程和纪律等组织机构的特定规范。行为失范的直观表现,在于行为主体的行为活动偏离了社会规范所预设出的“正常运行轨迹”。行为主体走向失范、作出某种失范行为这一事实本身,也可以折射出其在观念和认识上存在的一些偏失或缺位。
网络社会源于以计算机为结点的“物的网络”与以人为结点的“人的网络”的复合。现实社会是网络社会的基础,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折射和反映,与现实社会共同构筑了当代人类社会。所以,网络社会仍然以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人的参与作为核心要素来运行的。网络社会道德失范某种程度上需要参照现实社会的社会失范,这也是不断强调社会失范的缘由之一。
网络社会道德失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的行为道德失范,它同时也是人的网络道德走向偏差的一种类型。它指的是网络行为主体违背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所应遵循的特定道德准则要求,在虚拟的电子网络空间里出现行为偏差,以及因为不适当地使用互联网络而导致道德偏差的情况。网络社会道德失范行为是人作出的一类特殊的行为,它与发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失范行为,并不存在本质的差异。两者之间的不同,无非是在发生的“场域”,和展现的形态上有所体现而已。所以,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的参照系是网下的社会道德,以网下社会人的道德行为准则来要求网络社会中形形的上网者,当然包括大学生。
二、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的行为表现
毋庸置疑,大学生是网络行为发生的重要主体之一,他们成为时代新技术和新科技的应用者和实践者,故而本文择选大学生群体来探讨网络社会道德失范,以期对整个网络社会道德失范起抛砖引玉之功效。网络社会孕育和催生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重铸了当今社会的许多现代意识,如,自由与平等、信息与共享、互助与奉献、自主与创新以及开放与兼容等现代意识和伦理精神。自由与平等是网络社会的初衷,也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梦想和追求,网络社会一开始就是一个自由、平等和自治的世界,为人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是,网络社会滋生的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却发人深省。
李伦在《鼠标下的德性》中指出:网络在给人们带来物质享受、交往便利和丰富信息的同时,网络行为“也带来了道德失范行为、网络犯罪、人情隔膜、情感危机、道德权威缺失和人性异化等问题。道德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成为网络时尚,困扰着网络文化的精神提升。信息崇拜、技术至上和工具理性导致人的价值取向的偏离。进人新世纪以来,人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社会在给人类开拓生存空间、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难以逾越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既有政治层面的,也有经济层面的;既有文化层面的,也有人性层面的;既有法律层面的,也有伦理层面的。本文探讨大学生的网络社会道德问题,主要集中于他们比较习惯的网络场域,即网络游戏、BBS论坛和电子商务等,从中总结出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的行为表现。
其一,虚假信息与信任的缺失。在诸多BBS论坛中,大学生群体一般不会公布自己详细、真实的信息,他们以匿名人的心态公布虚假的信息,尤其是在高校BBS匿名版聊天时,这种论坛连ID账号都不再使用,每个人都是匿名的、陌生的,人处于最典型的“无标识状态”。这样,有了匿名性的遮掩,使很多信息者把BBS论坛作为发泄情绪、无聊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平台,诚信在这些大学生中荡然无存。大学生在BBS论坛中具有双面性存在,一方面在网络实名制要求下的BBS论坛,为获取一个ID,他们必须公布真实信息且相信别人也同样会真实信息;另一方面,在高校BBS匿名版中,他们却借匿名将信任置于不考虑之列,道德的窘境在信息的真实与虚假之间客观地存在着。
其二,网络犯罪行为的增加和对人起码的尊重的消失。网络犯罪行为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或以此传播虚假信息从而达到占有他人物品的行为,这种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自从1994年我国发生第一例大学生张男电子邮件诈骗案以来,大学生利用网络技术盗窃和诈骗的报道屡见不鲜。如哈尔滨某大学三年级学生王某,因英语成绩始终不及格,便产生了用黑客人侵学校网站改成绩的念头。将“桂林老兵木马”程序植人到了所在大学的教务部网站中,将自己40余科成绩都改为80分以上。不仅如此,王某以修改一科大学生考试成绩要50元或100元的价格,先后为本校20余名大学生修改了成绩数据,共收取赃款13130元。大学生的网络犯罪使得彼此间起码的尊重荡然无存,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一即尊重在网络社会中消失,并且进一步延伸至现实社会。
其三,网络黑客的崇拜与网络麻木。对于网络黑客行为,很多人把它纳人技术分析行列,但是,网络社会只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所以,必须从社会与人性的角度去对待网络黑客行为。黑客行为起码触犯了社会秩序的基础即安全。“正因为它(即安全)是从正常人的原始本能产生出来的,所以它可以看成是第一性的社会利益。大学生对于网络黑客行为表示出的态度令人瞳目。
2005年11月末,沈阳师范大学在沈阳市10多所高校中发起了“大学生网络文明抽样调查”,将3000份调查问卷发放到沈阳市的部分大学生手中,参与调查的包括沈阳师范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大学等各年级的大学生。调查问卷涉及的问题除上网时间、上网喜好等基本情况外,还毫不避讳网恋、网络黄色网站、网络黑客等敏感话题。关于网络黑客的问题,表示崇拜网络黑客的被调查者竟占到74.3%,但同时也有88.3%的被调查者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种网上犯罪,侵犯了他人的利益。分析一个群体,关键是看其所行,而非看其所想或所说,网络黑客在大学生中制造的崇拜氛围已经在大学生的行为模拟中表现得十分清晰,而网络黑客作为一种危害网络社会基础的行为,大学生对其表现出的崇拜恰恰说明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网络麻木。
三、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策略选择
解决网络社会道德失范必须与现实社会道德联系起来,因为网络中的行为个体扮演着双重角色,即身份制的人和匿名性的人,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问题。既然网络行为仍旧是人的具有社会性的行为活动,那么,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网下,人的行为活动都应当遵循一定社会规范的要求来加以展开。
网络社会伦理问题的形成虽然有其十分复杂的原因:既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但其关键还是“人”和“信息”的原因,其实质则是信息权利的异化问题。“互联网的最大成功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对人的影响。”由网络技术衍生的一切问题既源于人又必须依靠人来解决。鉴于此,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诸多策略选择必须围绕个体大学生和群体大学生两个层面展开,具体策略表现为强化技术设置、注重个体建设、延伸高校引导、规范网络法律的警示与制裁功能等四个方面。
1.强化技术设里。
网络社会是由高技术、高智能的互联网加以支撑的,无论是有线网络还是无线网络。故而,可以通过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对大学生网络社会不道德行为加以预防和控制。而我们非常清楚,有关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条例等的制定和出台,都离不开网络技术的铺垫,因为,如果技术上无法获知和确认网络行为由谁所为,是谁违反了规范,那就很难发挥规范应有的效力。所以,必须对大学生网络社会不道德行为进行屏蔽和消除,通过加快必要的技术手段和软件开发等,进一步从技术上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行为。
比如,在现在许多大学校园网络中,学校通过对网络信息提供者提供的内容加以审查,在网络站点对不良信息加以堵塞,使用户无法接触;对需要保护的信息进行加密,以防泄露;对某些特殊局域网加强访问控制,防止侵害;对于学校自身BBS论坛实行实名制,需身份证和学生证共同登记注册才可以发表言论。另外,为防止不健康视频下载,许多大学对于诸多下载服务实行了关闭,减少了诸多大学生网络社会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不过,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网络管理的技术手段仅仅是一种工具,不是无条件、无根据、无理由、随时随地可以实施,网络管理的技术手段也必须是合法的和符合道德规范的,任何网络管理技术手段的使用不能以牺牲大学生群体利益和需要为前提。这就需要在网络管理的技术手段、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和大学生网络需求三者之间寻找平衡点。
2.注重个体建设。
对于康德而言,道德是由约束任何理性存在的义务所组成的。康德的“义务的共同理念”就是义务体现出人应在正当的精神指导下做正当的事情的理念。康德认为:“只有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一个出于义务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它所要实现的意图,而取决于它所被规定的准则。可见,行为的道德价值只有在行为人的意图和实现这个意图的勇气之中才能发现,而在其所取得的结果之中却不能发现这种道德价值。按照康德的规定,作为道德法则即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的绝对命令只有一个:“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
在网络社会中,虚拟、匿名、去中心等特征刚好为网络主体提供了不同于现实原子世界中的意志自由,似乎为康德的纯粹理性的伦理体系提供了出场路径,但如果我们深人分析网络世界的特点,就会发现在网络社会中实现自我目标的过程中,网络大学生个体所面对的交往对象具有多面性,大学生不仅要面对各种虚拟人,面对身心同在的自我,还必须协调虚实的矛盾。多数网络主体表现出在信息传播与使用过程中的数码焦虑、自我被割裂、自主丧失、强迫机制、上瘾状况、灵肉分离等综合症状,这可能摧毁网络主体的自我的多角色转换机制,使自我控制能力丧失、道德责任感丢失以及行为责任能力丧失,进而最终使网络主体丧失自我发展机会。所以,网络社会中,大学生个体建设相当重要,要将外在我与内在我统一起来,这样才可以应对网络匿名等带来的负功能。
3.延伸高校引导。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学习是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个人才能不断成长,才能逐步融人社会,与社会和谐相处。网络只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工具和手段,网络并非是最终目的,切不能以手段殖民了目的,那样,最终会陷人网络的困扰之中。因此,大学生需要有一个相当明确的网络学习观。网络只是获取资源的手段之一,对于网络信息必须进行甄别,网络并不仅仅是娱乐和休闲的工具,还应充分发挥网络知识传播的功能,这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化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必须建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人类的交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一,而交往是以彼此语言和信息可置信性为前提的,正如哈贝马斯所言:“人交往的合作基础是意见一致,其前提就是彼此置信。’,。于是,信任便成为人类交往的重要基石,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如果缺乏诚信,不仅会带来网络社会道德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到网下社会的构建,对网下社会的正常运行造成障碍,因为,无论是网上还是网下,信任缺乏的个体始终无法真正树立人际交往以信任为前提的理念。无论是网络学习观还是网络交往观的培养,高校都不可回避地承担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言传时要加以引导。而且在制定条例和规范时也需要加以引导。最为重要的是,高校可通过诸多社会实践锻炼,让大学生真正体认到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差异性和共同点,使其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学习和诚信的重要性。
4.规范网络法律的警示与制裁功能。
篇10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手机等可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络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是网络时代的主力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42.1%。其中,20―29岁网民占30.4%,从职业结构来看,学生所占比重最大,占整体网民的25.1%[1]。网络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信息来源和更为便捷的沟通方式,同时也为其道德成长环境带来了新的挑战。加强大学生网络言语道德建设,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准,是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亟须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网络言语道德失范的定义
言语道德,顾名思义就是“关于人类言语交际行为的道德”[2]。网络言语行为与现实的言语行为最大的区别是交际主体所处的时间和空间是分离的,交际主体具有更强的自主性。但是,网络言语行为同现实言语行为有着共通性,它们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共道德,互相尊重、公平诚信、平等互助,这些普遍的道德规范,同样适用于“网络社会”。李一将网络行为失范界定为:网络行为主体违背了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要求,而在“虚拟的电子赛博空间”里出现行为偏差,以及因为不适当地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络而导致行为偏差的情况[3]。那么,网络言语道德失范就可以定义为:网络行为主体违反了一定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在网络中所出现的一些违公共道德言语行为及其表现,如网络谣言、言语低俗和言语暴力等。
二、大学生网络言语道德失范的突出表现
当前大学生网络言语道德状况整体比较乐观,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散播谣言
网络为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条件和宽松环境。但是,由于信息者和传播者缺乏责任意识和过于关注时效性,信息的真实性往往被放到了次要位置,极易为虚假信息的制造和传播打开后门。以讹传讹,利用网络散播谣言的情况在大学生中也比较常见。很多学生对于一些信息不加辨别就进行评论和转载,对自己所说的话完全不负责任,所折射出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的缺失令人担忧。
(二)言语暴力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热点和敏感问题,往往都会在网络上引起一场又一场口水大战。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在网上聊天或发表看法时,曾经使用或遭受过言语暴力。这些言论攻击甚至还会延伸到现实生活中,通过“人肉搜索”,将受害人的真实姓名、身份、照片等个人隐私公之于众。这不但会干扰当事人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严重的还会引发暴力冲突。
(三)言语低俗
大学生已进入性发育的成熟期,关注性知识和渴望了解异性是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共同特点。网络的出现,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但是,由于缺少引导和规范,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良莠不齐,、音频、视频、污言秽语充斥着各大小网站。这些不良信息,不但不能代替正规的性教育,久而久之还会造成学生的道德意识模糊,影响学生的婚恋观。
三、大学生网络言语道德失范的原因
大学生网络言语行为失范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大学生日常言语失范问题在网络环境中的延伸和凸显。
(一)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是主观原因
大学生网络言语失范问题与当前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直接相关。当前的在校大学生群体以80后和90后为主,这一代人对电脑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较高,个性也更加多元化,做事充满激情,但是多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冲动,缺乏理性。一旦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与人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矛盾,他们往往缺乏冷静思考,容易感情用事。在缺少约束力的网络环境中,直接导致问题愈演愈烈。
(二)网络自身的特点是客观原因
与传统话语环境相比,网络赋予了人更大的言论空间和自由。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更加自由、透明、平等、便捷地发表见解和言论,而不用担心身份被“曝光”。网络发表言论具有低成本、传播速度快、低风险的特点,成为大学生的首选。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赋予了每个人平等的话语权,提高了言论自由同时,也降低了言论的道德成本,极易导致言语行为失范。
(三)传统道德教育的弊端是重要原因
传统以服从为主的道德教育模式,对公民道德意识培养不够重视,忽视了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使大学生在德育的过程中难以形成尊重他人和与人诚信的道德意识。网络社会对人的道德自律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建立新型的网络道德体系,任重而道远。
(四)缺乏网络监管是制度因素
很多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事件都与网络传媒的责任意识缺失具有直接关系,缺乏网络监管是诱发大学生言语失范的制度因素。目前,我国很多大型网站一般采取的是商业化运营模式,注重利益和时效性,忽视了信息的真实性,为不实信息的和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建设一个权责明晰、可操作性强的一套法制体系,是确保网络健康文明发展的当务之急。
(五)当前我国的道德和民主环境是社会因素
网络是基于现实的虚拟,大学生网络言语行为失范是大学生群体日常言语失范问题在网络上的延伸。当前社会问题比较复杂,大学生生活压力大,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都会不同程度折射到网络上。现实生活中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能力比较强,公民自由表达言论渠道则相对比较封闭和单一,当舆论越来越开放而不能畅所欲言的时候,人们就找到了网络作为情绪疏导和表达意见的渠道。
四、多管齐下加强大学生网络言语道德建设
大学生网络言语道德失范不仅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还会间接地侵蚀社会基本道德标准,成为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多管齐下,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的言语道德水平刻不容缓。
(一)加强自律教育
人在网络上的言语行为主要取决于其个人的价值选择。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言语行为,治本之道就是加强道德规范教育,提高学生的自律和自控能力。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担负着大学生德育体系构建的重要职责。学校要高度重视网络道德教育,掌握网上育人的主动权,把管理与教育、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自觉构建抵御不良网络信息的防火墙。
(二)推进网络法制建设
遏制网络言语道德失范,还应该完善法律体制,为网络言语行为画一个道德底线。道德和法律二者相辅相成,网络社会的治理也必须通过这两种手段来进行。自1994年我国颁布第一部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的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以来,我国逐渐建立起了包括网络监管、保护、促进和行业自治规范在内的法制体系,近期针对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新型网络犯罪现象,我国已经进行了立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网络法律建设仍然相对滞后。从我国的网络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理清网络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社会责任和权责关系,突出抓好网络治理的重点环节,切实保护网络信息安全,形成网络文化管理的新格局,继续推进网络法制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发展网络监控和隐私保护技术
技术手段是连接网络主题的中介,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阻断有害信息在公众之间的传播。网络监管技术有很多种,网络实名制是指网民在公开发表言论和进行网络活动时必须以个人的真实信息进行登录,才允许用户在网络空间发表言论和进行其他活动。把实名制作为网络基本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防止匿名在网上散布谣言、制造恐慌和恶意侵害他人名誉等网络犯罪行为。目前,我国的网络实名制正在酝酿中,计划在2014年6月出台并实施后台实名制和公民隐私保护相配套的法律制度[4]。后台实名制是指在后台进行个人信息登记,在前台用户不必使用真实名字的一种信息方式。加强网络监管,采用后台实名制,还要兼顾公民的言论自由,加强公民个人隐私的保护,如果大规模出现隐私泄露的现象,后果将不堪设想;同时,监管部门要控制监管的尺度,避免侵犯公民的言论自由权。
(四)确保信息公开渠道透明畅通,营造民主文明舆论环境
网络是社会舆论表达的重要窗口,赋予了人们平等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的话语权,也是政府掌握社会情况和民意的便捷平台。政府部门和各大网络媒体要确保信息公开的渠道透明、畅通,与网络信息传播机制相匹配,对热点类事件及时回应,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营造民主文明的舆论环境。
五、结语
大学生网络言语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规范网络言语行为,构建理性、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需要政府、网络传媒和公众多方共同努力。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可操作的网络管理体系,对于保障和促进我国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13-01-15.
篇11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接受新型网络社交工具的能力较强,更喜欢选择使用新型网络工具。相较而言,对于传统网络工具,例如BBS,电子邮件等,大学生的使用率相对较低。方便同学与朋友间的联系和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最主要的目的,并且绝大多数人每天都在使用。由此可见,网络社交工具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在慢慢地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大学生更倾向于与熟人交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对陌生人有所顾忌,对个人信息的透露有所保留,日常的学习生活、情感话题成为大学生交流的主要话题。与发杂的外界环境与社会关系相比,大学生思想比较单纯,交流的话题也比较单一。
二、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网络社交工具的进步与发展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观念与思考及处理问题的方式,间接着影响着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网络交往的自由、平等、随意等特性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使用网络社交工具进行人际交往,寻找交流对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学生的现实中面对面的交往。[2]这有可能导致他们不能正确地使用社交工具,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乃至于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交利大于弊,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
三、大学生网络社交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面对五花八门的网络世界,他们无法做到坚持自我,抵御外界世界各种干扰的能力,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容易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思进取、颓废是阻碍大学生长远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有些大学生正是因为网络的影响而荒废了学业,所以网络成为了他们人生发展的巨大障碍,能否正确使用网络成为了网络影响他们的关键问题所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网络中都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私人信息,甚至在网络中存在着很多的信息造假与网络诈骗现象。大学生的网络社交存在信任危机。网络的广泛使用减少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与时间。这可能会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不利的影响,毕竟网络与现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些大学生在使用网络交流时没有任何障碍,但是,一旦需要进行面对面交流时他们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当今的网络使用也应该把握好合理的“度”。[3]
四、对大学生网络社交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如果能正确运用并使用社交网络,则会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有利的影响,如果不能够正确使用网络,则会对于他们产生难以克服并避免避免的消极影响。针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一)加强网络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正确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
一是要开设网络技术、人际交往等相关学习课程,教授大学生正确有效的交往手段和方法;二是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大学生融入现实人际交往;三是要在不妨碍大学生正常交流需求的前提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进行必要干预,提升大学生交友效率,确保其正常的发展方向。
(二)加强网络社交工具的校园化
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社交环境,加强对校园网在校大学生网络社交工具使用的引导和管理,注重对大学生的介入和疏导。以班级、系、专业或年级为主体成立QQ 群、飞信群、官方微博或人人网主页,以辅导员和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为主要管理者,做到覆盖班级、专业或年级全体同学,及时更新和学生需求的教学、学习、就业、社交信息,发挥正面引导优势,使之和校园网一同成为学生获取相关信息和教学资源的主渠道。要注重校园网和网络社交工具的多维发展,不仅提供大量可供学生上传下载的专业资料学习信息,同时利用便利快捷的平台为在校生人际交往提供切实的帮助。使通过校园网和校园化网络社交工具实现人际交往的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人际交往的相关内容,杜绝其他平台产生的不良信息,营造校园网络的文明氛围,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五、结论
本文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角度来认识和了解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现状入手,通过运用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立足于实证,探索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并对此做出系统地分析。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于缓解当今大学生人际交往压力,实现其平等、自由的人际交往,建立更加广泛的人际关系,提高其交往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由于对现代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不当等原因,也对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制定和规范网络社交秩序的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构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生网络社交道德观念和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网络社交工具的存在对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有诸多的有利因素,但它对其的不利发展也不能忽视。因此,研究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适当地运用网络社交工具,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乔木.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篇12
一、大学生网络购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购物现状
(1)性别构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约6成以上的女性参与了网络购物,男性则大约只占4成。可见目前网络购物的主力军主要为女性,而男性也逐渐的接受并参与网络购物。女性网络购物多见于零食和服饰,而男性则多见于游戏和动漫周边产品。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男性将会参与到网络购物之中。
(2)购物频率。根据调查显示,超过7成的受调查者表示,他们一周至少逛淘宝5次,购物至少3次。他们很有“购物狂”的潜质,购物次数不断随着逛淘宝次数的上升而增加。而伴随着逛淘宝次数的增加,他们接触到更多的商品,更多的购物欲望会冲击着他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更多的购物次数。
(3)购物费用。根据调查显示,大约6成半的人会花费500~600元在网络购物上,只有少数人花费在1000元以上,其余人则都少于500元。同时购物费用呈现季节性变化,冬季购物费用相对较高,春季秋季相差不大,夏季则最少。其次,在购物费用分布上,有5成左右在食品上,3成是服饰其余2成则是其他物品。
(4)购物评价。超过9成的消费者表示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比较满意,会继续在网上购物。只有少数人表示在购物过程中遇到过无法释怀的问题,对是否再次网购表示考虑一下。对购物的评价,即购物满意度,是影响消费者继续在网上购物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影响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因素
(1)购买力。大学生毕竟没有收入来源,每个月从家长得到的零用钱有限,这就造成了大学生购买力不高的事实。购买力不足导致了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的纠结,使得消费者即使买到了自己想买的东西,也会因为没有更多的钱而担忧,影响消费体验,所以他们会控制自己的花费,大致在500~600元左右。大学生会在下一次购物之前犹豫,这导致了大学生网络购物频率相对不高且费用不高。
(2)时间。大学生虽然平时有课,但可支配的课余时间仍然有很多,这让大学生尤其是女生用逛淘宝购物来打发时间,购物次数与费用不断增加。随着年级的上升,课时越来越少,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逛淘宝和购物。而近几年的手机淘宝APP却将消费者从台式电脑之前解放了出来,同时手机支付更使得购物随时化、便捷化,令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上网挑选自己钟意的商品并购买。根据调查,大约有85%的人一天花在逛淘宝的时间达到4个小时甚至更多,其中有40%左右的花费大半天在逛淘宝上。
(3)信任问题。大学生依旧年轻,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内容的庞大性与信息的真实性,这使得大学生很难鉴别出真实的产品信息。而一旦被骗,大学生便会变得多疑,从而认为网店不值得信任。失去了信任的购物行为,就会产生诸多问题。伴随着信任的丢失,网络购物过程变得艰难,矛盾不停产生和加剧,网络购物的相关环节中也不时产生一系列问题。根据调查显示,有10%的人表示被欺骗过,有46%的人曾在网络购物各种环节遇到过问题,期中有1%的表达了不再相信网购的意愿。
(4)情感因素。大学生并不理性,极易冲动消费。感性的大学生经常会因为第一印象而购买某样商品,然而在收到实物后却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诉诸售后。但是售后服务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这会让大学生心情不舒服,从而导致大学生放弃这样物品或者这家网店。在大学生网络购物过程中,情感是影响购物欲望的重要原因之一。大约有37%的受调查者曾冲动消费,其中大部分是女性。而男性的冲动消费多为游戏和动漫产品,所占比例为18%。
(三)大学生网络购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物流问题。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也随之发展,但是仍然有其不足之处:①物流速度较慢;②物流费用相对较高;③物流服务态度不满意;④节假日不能满足物流要求。调查显示,有33%的指出曾遇到过物流延误,27%认为物流费用较高,19%抱怨物流人员态度不好,62%无法接受节假日物流无法配送。
(2)诚信问题。网络购物诚信问题分为网络购物双方缺乏信用保障以及网络购物过程中的诚信问题。前者主要是指卖方信用无法保证,而风险则必须由买方承担;后者则表现为网络购物环节中信息真假难辨,致使消费者心存疑虑。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网络支付的安全性无法保证,这导致很多消费者担心账户安全而不考虑网络购物。调查显示,高达89%的人在网络购物前首先关注商家信用,73%认为淘宝支付宝比较安全,可以信任。
(3)消费者权益问题。网络购物环节复杂多变,消费者权益在物流环节中尤为明显。当消费者遇到质量问题是,往往无法找出真正原因,因为商家与物流方都在推卸责任。有36%的人表示曾经收到过破损的物品,但是找售后的时候却遭到拒绝。只有2%的人得到妥善解决。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健全物流体制,培养物流文化,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素质
通过整合物流企业,使物流系统化、标准化,避免乱收费、高收费现象在此出现;加快建设物流信息系统,使其自动化、现代化,便捷化;塑造物流文化,培养“顾客是上帝”的理念,打响自身品牌,进而提高从业人员自身道德修养和技能素质;消费者也可选择自己认为满意的物流公司,从而减少双方矛盾。
(二)完善诚信制度,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网络购物参与者、网络购物平台可以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寻求合作,通过政府建立诚信档案,消除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存在的不信任;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也应擦亮自己的眼镜,选择信誉高、有保障的商家;网店主则应该详细、如实地将商品信息描绘出来,不能夸大、虚假。
(三)完善立法,加强自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立法部门应与时俱进,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商家也应接受监督,加强自律,保障自身和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透露自身信息,做到“货比三家”,同时也应保留相关证据,以备不时之需。
参考文献:
[1]潘显民.现代社会网络购物问题及其对策[A].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
[2]郑龙鸣.我国网购中的主要不安全因素及其成因与对策[A].财经视点,2010,(5).
[3]周连忠,赵春艳.网络购物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实践 与探索,2011.
[4]熊磊,胡益平.浅析网络购物中电子支付的安全性[J].数字产业,2013.
篇13
(二)艺术类学生比非艺术类学生网络消费网龄更长,频次更高
调查结果显示:艺术类学生的网络消费比非艺术类学生的网龄更长,在3—5年的选项上高出5个百分比,这与艺术类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追求新鲜感有很大的关系。当问及每周上购物网站的频次时,艺术类学生也明显比非艺术类学生高,前者为41.5%,后者仅为17.2%。并且有超过半数的艺术类学生认为网络消费已经是自己目前普通常用的消费模式了。
(三)艺术类学生网络消费内容比非艺术类学生更多元化,更追求时尚性、个性化,更追求品牌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中实物消费占主要消费类别61%,虚拟物品消费占17%,服务消费占22%。但艺术类学生和非艺术类学生相比,具体的实物消费内容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由于调研对象中有部分是服装专业的学生,因此艺术类学生中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服装、配饰和电子产品;而非艺术类学生中占前三位的分别是:电子产品、生活用品、书籍。从访谈中笔者还了解到,艺术类学生更加追求时尚和个性化的产品,特别是网上提供的一些完全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更深受他们的喜爱。因此是否与众不同、是否能充分体现个体自身价值的,这已成为他们消费的首要标准。其次他们的品牌意识也比非艺术类学生更强烈一些,他们关注各类时尚信息,对于各大品牌了如指掌。因此可以说艺术类学生更是网络消费追新一组的典型代表。
(四)艺术类学生网络消费比非艺术类学生认同度更高,并且有意向开网店或已经开网店的学生比率较高
从对网络消费的认同度来说,整个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消费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这主要体现在网络消费安全、操作简单、商品丰富、价格便宜这几方面,而相比较之下,艺术类学生在安全性、时尚性、商品丰富性上认同度更高些。也正因为对网络消费有着较高的认同感,所以在问及“是否已开网店或有意向开网店”的问题时,艺术类学生中有5%的学生已开网店,有34.2%的学生有意向开网店,其比率均高出非艺术类学生。
(五)艺术类学生偏向于感性消费,更在乎网络消费的情绪体验
感性消费和理性消费往往关系到消费的质量。理性消费以性价比为标准,将商品的价格与自己的需求结合起来考虑并作出理性的消费判断,然后决定消费行为;而感性消费则是以商品的“情绪价值”为标准,出于对心理满足感的追求而进行消费,没有明确的消费目的。从调查结果来看,有近80%的艺术类学生没有网络消费的计划,往往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想买就买。这是很明显的感性消费的倾向,他们更追求网络消费带来的心理愉悦感。从访谈中了解到,他们认为通过网上购买过程获得到大量信息或娱乐情报,结识新的朋友,既节省了体力,也节约了时间。灵活的支付方式和快捷的送货上门服务,让他们体验到传统购物方式无法提供的乐趣。在网上购物可以一个人自由选择而不受到商场销售人员的打扰,还可以为自己量身定做产品,从而获得一种自由、被尊重的愉悦感。总之,艺术类学生网络消费具有普适性、超前性、个性化、多元化、情绪性等几大特点,由于这些特点,更加凸显出研究艺术类学生网络消费的现实意义以及引导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消费良性发展的重要。
二、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消费总体上是健康稳定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消费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网络消费耗费时间长、存在一定的从众消费、消费风险意识还有待加强等等,这些问题制约着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消费的良性发展,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积极应对。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网络消费耗费时间长
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即使不购物,也有上网浏览商品的习惯。由此可见,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正在加强,虽然大部分学生对网络的利用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但仍有小部分同学对网络的使用时间过长,必然会占用学习、人际交往等的时间,甚至迷恋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导致身体素质差、学业下降、身心疲惫、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后果。
(二)网络消费存在一定的从众消费
调查显示,虽然多数艺术类大学生能理性地思考和行动。但心理不完全成熟,自制力不强,易受情绪和外界的干扰,冲动性和情绪性消费依然存在。在特殊的环境下,易于感情冲动,在购买商品时,容易受社会环境、消费群体成员、权威人物的影响,甚至存在着消费崇拜,跟随明星消费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演变为畸形消费。这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网络消费风险意识还有待加强
调查显示,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对网络消费的风险性往往认识不足。如有个别学生提交给网站的私人信息被非法利用,被诈骗、银行卡账户和密码被盗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网上交易也会经常发生纠纷。如果所购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网站上宣传不符,但因为网上交易除了上网记录外,几乎没有其他有效的凭证,而目前网上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此时消费者的权益未必能获得足够保障,这使得大学生利益受损后主动放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影响艺术类大学生网络生态消费的因素
生态消费是国际消费发展的大趋势,在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分别有77%、82%、94%、67%的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会考虑生态环境因素,我国生态消费大众化虽已起步,但比例仍不足20%。而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生态消费观念也很淡薄,其消费行为非生态化现象较为突出,高消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以及一次性消费成为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显著特点。为此,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消费的生态观实属必要。那么,有哪些主要因素影响艺术类大学生网络生态消费理念形成呢?综合来说,主要有消费环境、消费心理以及消费教育等各种内在外在因素影响其形成。具体来看:
(一)网络生态消费环境
所谓消费环境,是指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马克思说:“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消费者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构成了消费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当然还包括消费的文化环境和消费的制度环境。网络生态消费环境自然也离不开文化环境、制度环境以及集体环境。一般来讲,文化因素对网络生态消费行为影响极深,如、价值观念、消费习俗以及道德规范等文化环境因素通过影响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家庭来影响到大学生以及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其次,网络生态消费与他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受到周围相关群体的影响。最后,网络生态消费与制度环境有密切联系,如经济制度、政治与法律制度、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等。
(二)网络生态消费心理
所谓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进行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的过程。大学生是网络消费主体,因此,大学生自身的性别、年龄、学历、家庭背景、专业背景以及生活地域等个人因素是支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最直接因素,由于大学生存在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较弱、自尊心与虚荣心又较强等心理,使得他们在消费时,很容易发生从众行为,导致个体丧失自我。适度消费、理性消费、智慧消费和绿色消费等消费价值取向被享乐、奢侈腐化、挥霍浪费和非理性的盲目消费以及新潮、变异、个性化等现代消费价值取向所取代。这样的网络生态消费心理就会产生一些不合理的对生态环境有消极影响的消费行为。
(三)网络生态消费教育
消费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消费、怎样满足消费、如何实现可持续消费成为政府和国民关注的重大问题。如何通过网络生态消费教育来促进消费者转变观念、建立文明消费方式,最终实现可持续消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当前网络生态消费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平时的日常管理中,对大学生进行网络生态消费观的教育渗透不够,大学生对生态消费知识的了解甚少;二是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对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深;三是大学生生态消费主题活动频率低、层次浅、面不宽,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距甚远,其触及的领域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四是考评体系中缺乏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等重要指标的考量,这种片面的评价标准既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四、引导大学生网络生态消费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如前所述,为进一步有效提升大学生网络生态消费水平,引导大学生网络生态消费良性发展,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正确的网络生态消费观
生态消费观是倡导消费者科学合理地消费,拥有健康适度的消费心理、高尚的消费道德及行为规范的一种全新消费理念。因此,大学生要加强自身消费教育,提高消费技巧,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合理地、有计划地进行消费。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消费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环境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刻认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关注社会消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注重自身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注重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注重智力性、发展性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消费性消费。同时要自觉学习一定的商品鉴别知识和消费技巧,积累消费经验,提高自己的财商。
(二)开展系统的网络生态消费教育
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生态消费教育,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辩论赛、社团活动等形式,传授生态消费知识、消费伦理、生态伦理等内容,促进大学生生态消费观的有效形成,从而加强文明网络消费行为,及时纠正自己的不科学的消费方式和不文明的消费行为。第一,端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导向,要用生态文化意识培养良好的机体,从文化的表层深入到深层文化的建设中去,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价值观导向问题;第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消费的社会功能,充分认识和了解网络消费是一把双刃剑,它作为虚拟交易工具的出现既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一面,也有可能带来困扰的一面,要正确对待;第三,引导大学生树立客观的网络消费观,通过对大学生的消费品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消费品的作用做出理性的判断,并能合理分析自己的支付能力,从而进行有计划的、合理的消费;第四,加强网络文明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法律和法制观念的教育,知法才能守法,并对行为产生约束;第五,开展网络消费风险教育,通过知识讲座,利用校园传媒进行网络消费风险教育。告诫大学生在网上购物时务必看清产品的相关信息,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部门,通过心理咨询、课外沟通等形式了解学生消费膨胀心理的原因,并加以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