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管理会计理论的理念发展。
管理会计理论内容丰富,处于不断的充实以及不断的完善之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管理会计理论之中的数据以推演为主,实践为辅,导致的结果就是管理会计理论的应用效果较为不稳定,应用的价值存在负面性,并且无法建立规范的、科学的、合理的理论体系,总而言之就是无实践、事实支持的理论都是不完整的、空洞的、有欠缺的理论知识,实用价值无法恒定,这对于管理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致命的。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发展对策就是创新理念,即将管理会计理论实际化,建立相应的体系,对于存在无事实支持的理论与有事实支持的理论分割开来,对于无事实支持的理论通过大量的实践以及案例来证实理论的可行性以及理论的科学性,实际的保证管理会计理论在应用过程中能够逐渐的体系化,能够逐渐的完善化。
2.管理会计理论的观念发展。
管理会计理论观念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条理化观念建立,即根据管理会计的内容逐一的建立相对应的观念,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动调整自我的经营策略,以及根据市场的价格变动,调整营销策略,在该过程中都会发生财务方面的变动,因此,管理会计理论中需要建立的首要观念就是市场观念,包括市场需求观念、市场变动观念;企业现今处于一个较为复杂的经济环境之中,竞争极为激烈,企业必须不断的发展自我,不断的提升自我,不断的实现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才能够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够稳定的发展,实现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就是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性,企业的发展整体化,因此,在管理会计理论之中需要添加企业整体观念;现今社会企业必须具备自我的企业特色、自我的企业价值观以及自我的企业经营理念,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凝聚力,保证企业的执行能力,生产能力,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针对这一现状,管理会计理论需包含企业价值观。
3.管理会计理论的模式发展。
管理会计模式存在的问题就是无法实现预先的判断,以及提前做好准备,管理会计处于被动状态,这导致管理会计的作用无法得到完整的体现,管理会计的效果被限制。为实际的保证管理会计的地位以及管理会计的作用,采取的主要发展方式就是将管理会计与计算机领域相联系,保证管理会计能够较为及时以及较为完整的了解社会的发展信息,市场的变动,并且通过对先前的管理会计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能够实际的了解企业的财务变动幅度以及财务变动状况,能够进一步的掌握企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企业潜在的问题,及时的做好准备,应对各种危机,能够实际的保证企业的发展稳定化。并且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够保证与各部门交流的迅速性,完整性,敏捷性,能够实际的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稳定性,实现管理会计的主动性以及动态性,实现能够在第一时间调整企业的运行环境,以及企业的运行结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最佳的方案,最优的决策。
二、管理会计实务发展探讨
1.管理会计实务模式发展。
管理会计实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就是模式单一,导致管理会计实务的效果无法凸显,无法大都预期的目标,管理会计实务模式的发展主要为根据企业的规模以及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模式的选择,对于大企业,采取三级管理会计实务模式,即对班组等级、车间等级以及厂级进行逐级的管理会计操作,实现效率的最高化,以及管理会计操作的内容完整化,全面化,对于中小型企业则采取一级管理会计实务模式,这样能够保证成本的有效控制,以及防止出现人力财力的过度浪费情况,通过管理会计能够实际的确定企业运行过程中需要调整的部分,进而实现企业的收益不断的提升,企业的运行成本不断的控制,实现管理会计作用全面体现化。
2.管理会计实务体制发展。
管理会计实务体制存在的问题就是体制的不完整化,体制的束缚性以及体制的可实施性较弱,采取的发展对策就是根据我国的企业发展情况,进行特色的管理会计实务体制建立,管理会计实务操作与市场相关联,确定市场中该产品的发展趋势以及该产品的需求情况,进而合理的对各个工序进行调整以及进行相应的价格控制,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生产的成本以及降低生产的时间,实现企业的收益不断的提升以及企业的产品质量保证,实现企业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以及企业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扩大规模。这一管理会计实务体制被称为目标成本体制。
3.管理会计实务内容发展。
管理会计实务内容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更进发展,管理会计实务内容逐步往管理手段完善发展,实践内容有序化开展,以及企业自身利益保证等多方面补充,进而保证管理会计实务内容的可靠性以及与时代相符合性,这直接使得管理会计实务的操作标准化,管理会计模式规范化以及科学化,同时管理会计实务的内容存在较大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以及环境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实际的掌握管理会计的整体走向以及管理会计的工作质量,实现管理会计促进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提升,以及管理会计实现企业的管理制度优化,实现企业的运行协调性以及稳定性,整体化。
三、结语
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能够实际的推动企业决策的科学化,以及实用化,能够推动企业的运行稳定化,以及实现企业的收益不断的提升,有效的控制企业的成本支出,以及实现企业的配置优化,实现企业的结构优化以及实现企业的发展整体化,促进企业的结构完整化,以及保证企业的运行处于可控状态,减少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概率,减少风险以及减少市场变动所产生的冲击。因此,科学的分析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对于企业而言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杜江洋.中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环节的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254-254,255.
篇2
笔者认为,依据会计报表报送对象的不同,把财务会计称为对外报告会计,把管理会计称为对内报告会计,这只是对会计进行分类的一种方式,只能说明两者一个方面的差异,并未揭示它们的本质差别。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只能从会计对象与会计目的上去寻找。
关于企业财务会计的对象,我国会计学界把它界定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关于管理会计的对象,许多人对其进行过探讨,如“现金流动说”、“价值差量说”、“资金流量说”,等等。尽管众说纷纭,但也都没离开资金范畴。简言之,就总体而言,财务会计对象与管理会计对象都是企业的资金运动。那么,两者的区别又何在呢?笔者认为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总体内部的差异。
资金运动具有两重性。一是价值增殖性。在商品中,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其投入在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必须在运动中不断地增殖,这是资金的一般属性。从这一属性出发,可以说资金的运动过程也就是资金的增殖过程。没有资金的增殖,企业就失去了生存与的基础,投资者也就失去了投资的目的。另一方面,资金的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进行的。资金及其运动,必然体现一定的经济关系,如产权关系、债权关系、分配关系等。资金运动只能在特定的经济关系中进行,并在运动中再现这些关系,否则,资金运动就失却了存在的条件,这是资金及其运动的特殊规定性。从这一属性出发,可以说资金的运动过程也是特定的经济关系的运动过程。
资金及其运动客观地存在着价值增殖和特定经济关系运动这两重属性。从本质上说,财务会计是以后者作为其存在的基础,亦即作为其核算与监督的内容。财务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基本目的正在于正确处理经济关系,维护人们的经济利益,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和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进行。与财务会计不同,管理会计则是以前者、即以价值增殖过程作为其存在基础的。价值增殖是资金的属性,但价值的增殖并不是自发地进行的,而是一种在人的参与下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们只有对价值增值过程进行的运筹、规划与控制,才能实现增殖并达到预期目标。
经济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关系,价值增殖则是经济效益问题。于是,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财务会计是以资金运动中的经济关系为对象,以维护相关人的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管理会计则是以价值增殖运动为对象,以追求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这就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本质区别。这里应提及的是,事物之间的差异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也只是就它们的对象与目的的主要方面而言。在实际工作中,二者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它们作为会计工作的两个方面,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是一种“分工不分家”的关系。
在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加以区分的同时,必然要涉及到对成本会计的认识。成本作为资金运动的一个环节,作为资金投入的一项内容,它既与资金运动中的利益关系相联系,又与资金运动中的效益成果相联系。就成本的前一性质而言,它应属于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实际成本的高低、真伪,直接对实际利润发生,对各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发生影响。因而在有关法规中,对成本的列支范围、开支标准、补偿方式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就成本的后一性质而言,它又属于管理会计的内容。在管理会计学中人们研究成本习性,量、本、利关系,成本控制等,以求用尽可能少的成本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国外会计学中,产品实际成本的核算与成本控制实际上是分属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这一做法也为上述观点的成立提供了旁证。在我国出现的把有关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内容独立出来,成立成本会计学的做法,主要是基于成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和会计教学的系统性而作出的一种选择。既然如此,成本会计就应该既具有财务会计的某些特点,又具有管理会计的某些特点。而在会计实务中,实际成本的核算是不可能脱离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
二、财务区别于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具有不同的特点。那么,决定它们各自特点的因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只能是会计对象的性质与会计目的。下面便以此为依据,对财务会计不同于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试析如下:
第一,财务会计必须以国家或行业组织制定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有关规定作为其工作的准绳与规范。这一不同于管理会计的特点,是由财务会计核算的特定对象和目的所决定的。既然财务会计是要对资金运动中的关系进行确认、计量与反映,那么,便只有按一定的规范进行,才能保证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权益不受侵害,才能为各利益相关者所认可。
第二,财务会计实行严格的凭证制度。因为财务会计处理的每笔业务都与人们的实际利益息息相关,只有实行严格的凭证制度,才有可能保证经济业务处理的真实性、可靠性,防止各种侵犯财产的行为发生,以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和完整。
第三,财务会计实行定型的会计模式。由于财务会计工作直接涉及到相关者的经济利益,所以人们十分重视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并要对其工作质量,即会计资料的可靠性、真实性、客观性进行检验。为了保障财务会计工作的有章可循和便于对会计工作进行检查与监督,财务会计需要定型的会计模式。
第四,会计相对固定,缺乏灵活性。会计方法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会计核算结果的变化。为了避免由于轻易变动会计方法而某些相关者的利益,或以变动会计方法为手段去谋求某些相关者的利益而侵害其他相关者的利益,各国的会计准则均规定,财务会计选用某种会计方法后,一般不得轻易变动。如确有改动的必要而变动会计方法时,一般需要在会计报表中作出说明。
三、正确认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本质区别的意义
从本质上揭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无论是对会计,还是对会计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篇3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基本理论
(一)财务会计基本理论
财务会计采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传统会计统计、核算数据方式,所以也称之为传统会计。其主要是为企业外部需求服务,又可称为对外报告会计。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将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信息数据,通过某种程序,将其整合、加工、处理从而做成可供企业利益集团使用的报告形式。财务会计报告主要反映的是以真实准确数据为基础依据的企业已经发生的资金运作情况。
(二)管理会计基本理论
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侧重于决策研究,协助参与企业管理。管理会计是经过一定方案将信息整合计算研究,得出最终总结性分析结果报告给企业内部利益集团,以帮助领导者对企业未来的行动规划做出科学决策,引导控制和规范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部,目的就是帮助管理者判断当前经济形式,对未来加以正确预测,对企业内部的责任问题加以规划,引导员工积极性,多方面从内部调整,最大化地保障企业利益。
二、二者差异
由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服务对象的差异
财务会计是将相关信息数据提供给与企业经济活动利益相关的其他利益者,例如企业投资与监督等集团,主要对外服务。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协助企业管理者决断。
(二)工作重点不同
财务会计主要对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处理加工,考核以往的经济业务。而管理会计是对过去以发生的经济业务处理总结后,还要依据结果数据对企业未来进行预测。
(三)核算主体不同
财务会计是以企业整体为核算对象,更加注重企业整体效益状况。而管理会计则不止关注企业整体利益,同时还要兼顾企业局部利益。而在核算的时候,管理会计可把整个企业作为核算主体也可以将局部作为主体。
(四)约束标准和精确度要求不同
财务会计处理数据方式是按照统一的会计准则来的,不能随意变更会计内容,处理信息数据原则、流程、方法等都是有着统一的标准。对于其数据信息必须严格遵循客观、真实、可靠等要求。而管理会计则可以灵活采用不同核算方法对企业信息整合总结分析,而由于管理会计还会对未来将要发生的加以推断预测,所以对于此部分的数据信息精确度要求不高。
三、二者相同之处
(一)属性相同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归属于会计,二者具有相同的属性。都具有管理掌控企业经济活动的性质。二者都是对企业日常经济业务活动中的信息加以收集、整理、记录,然后按照一定的程序处理,将所得的结果加以运用。二者都是为了协助企业管理。
(二)最基本的信息来源相同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要遵循会计准则,基本信息都来自于企业经济活动原始信息,只是二者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有区别而已。财务会计主要是按照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薄——编制报表此类固定程序对信息处理,以对企业外部提供所需数据相关信息。而管理会计则是将会计信息系统的资源加以整合,进行延伸、加工,以协助管理者对企业准确预测未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目标一致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前者主要为企业外部提供信息,后者为企业内部提供信息,但是二者最根本的目标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按照各自的方法程序整理信息,对管理者的决策产生影响。财务会计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同时,也为企业内部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有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而管理会计直接帮助企业决策。两者最终目标都是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四、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互融合的探讨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同属于会计的两大分支,二者联系紧密,在现代化企业之中,只有把二者相互融合、有机结合、共同协作才能更凸显优势。
(一)二者有机结合、相互融合的必然性
社会经济不断飞速发展,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起来,协调统一可以节省企业资源,避免浪费。例如财务会计为投资者提供有关企业盈利能力的相关信息报告,而管理会计主要是直接满足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盈利能力,而如果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设计出同一个会计系统,但是却可以根据信息使用者不同需求显示相应信息便可以避免相关信息重复,减轻会计部门不必要的繁重业务,节省企业大量开支,腾出大量时间来开拓自己职业能力,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而,相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相互融合随着经济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二)二者相互融合的可行性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实际操作中始终存在着可以融合的基础。
1.理论基础。经济在发展,企业会计也在跟随企业改革而改革发展,这一大背景便为二者奠定了可相互融合的基础。
2.技术基础。二者研究对象的一致性以及最终服务目标的统一性使二者共同改革会计信息相关处理技术没有矛盾性,而且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和谐统一性。
3.人才基础。目前随着培养人才的观念改革以及社会日益竞争激烈,我国培养出更多的是高素质人才,不仅具有专业的会计知识,更是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这些便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统一提供了人力。
(三)二者相互融合的实施
1.完善改革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的管理制度。如今的企业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威胁竞争,为了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更需要企业各个部门高度协调统一合作,共同致力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因此我们应完善改革现今的企业管理制度,让各个部门协调统一的同时,也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创造更加有利的大环境,从而更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益。
2.将二者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加以融合。企业很多决策以及动向都建立在成本核算结果基础之上,核算的准确度对企业经济活动影响至关重要。基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基本信息来源的一致性,我们要将二者的成本核算与控制融合一体化,保证信息准确真实可靠,又可节省资源。
3.将二者目标融合在一起。二者都可以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但二者终极目标都是为企业管理活动服务。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目标融合在一起,可以让分别处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工作人员增强责任感,学会多方位思考,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员工谨慎性。只有将二者融合一体化,才可以更加促进企业制定出更科学的管理制度。
五、结语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各自独立的部门,但是从以上分析可看出,管理会计其实是源于财务会计的需求驱动的,二者的区别和统一性为二者融合奠定了基础,二者的协调统一、融合才能更好地为信息使用者带来简洁扼要的需求信息,可以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伴随着社会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将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二者融合起来服务现代化企业,才能将二者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更加高效地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金霞.浅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与结合[J].中国经贸,2011(12):244-245.
[2]骆珣.管理会计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篇4
一、计算分析题的题型以及解题技巧分析
计算分析题是针对某一个或某几个考点测试考生的计算分析以及处理会计分录的能力。由于2008年会计师《会计实务》的考试可以参照的考题只有2007年《会计实务》一年的资料,考生在复习时应参照以下思路进行分析总结。
《会计实务》计算分析题的题型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针对某一章的内容进行测试。例如,2007年计算分析题的第一题是“应付债券”的核算内容,第二题是“所得税”的核算方法的测试。其二。由于2007年是新颁布会计准则实施的第一年,试题主要集中测试对新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计算题没有出现跨章节的情形,无形之中也降低了考试的难度。2008年在复习计算分析题的时候,就需要注意跨章节内容的关联。在复习计算分析题时,也要注意不要把计算分析题搞得太复杂,一般掌握到两章内容的关联即可。2008年计算分析题可能的题型为:
固定资产与投资性房地产考点的结合;固定资产结合借款费用;长期股权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债务重组等。下面笔者以固定资产与投资性房地产考点的结合分析具体的解题思路。考生可以按照相同的模式总结有关的章节内容。
固定资产与投资性房地产考点的结合。
考生在复习固定资产章节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特别是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包括固定资产的折旧、更新改造、修理等业务);在复习投资性房地产章节的时候,应注意掌握投资性房地产初始成本的计量,后续计量的两种模式(特别是公允价值的应用):在分别掌握了固定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内容的基础上,一定把两部分的内容结合起来。
主要的结合点是:
1.资产的类型:一定是固定资产中的不动产,也就是特指建筑物,其他固定资产与投资性房地产没有关系。
2.计量属性的衔接:固定资产一般使用历史成本法核算,而投资性房地产在使用历史成本法的同时。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3.转换途径:企业可以将自用的建筑物出租,实现固定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的过程,也可以将出租期限已满的建筑物收回自用,实现投资性房地产转为固定资产的过程。
4.计量属性的转换:固定资产与投资性房地产之间的转换,可以沿用历史成本法,也可以在转换时,对投资性房地产使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
5.不同计量属性的应用产生差额的处理方法:(1)由固定资产(历史成本法)转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差额需要分别确认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小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2)由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转为固定资产(历史成本法)产生的差额都需要确认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例1甲公司2007年8月1日购买一幢厂房,当即投入办公使用。原价为3000万元,预计净残值为5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厂房折旧,2007年12月31日,该厂房的可收回金额为2000万元。2008年1月1日将该厂房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对外出租。转换当日该厂房的公允价值为1400万元。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
要求:
(1)计算该厂房2007年应计提的折旧额,并编制会计分录;
(2)计算该厂房2007年末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并编制会计分录;
(3)计算转换日产生的损益;
(4)编制转换日相关的会计分录。
答案:
(1)应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3000×2/10×4/12=200(万元)
借:管理费用 200
贷:累计折旧 200
(2)固定资产减值准备=(3000-200)-2000=800(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8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800
(3)转换日厂房的账面价值=3000-200-800=2000(万元)
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1400万元,小于账面价值2000万元的差额600万元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4)其会计分录为: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1400
累计折旧 2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8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600
贷:固定资产 3000
考点分析
(1)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计算,特别是固定资产折旧的年限不足一年时的计算方法,开始计提折旧的时间是固定资产投入使用的次月;
(2)固定资产减值的计算方法以及账务处理使用的科目;
(3)固定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时,由于入账价值的不同,产生差异的处理方法。
二、综合题的题型以及解题技巧分析
历年《会计实务》的综合题都比较难,主要体现在出题的章节是考生难于掌握的部分,由于掌握不好,就无法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得分率较低。在应对综合题时,考生需要注意,先分析题目中所考的章节,再把资料穿在一起。各个击破。
2007年的综合题没有过多地体现跨章节的内容,只是测试了有关资产组减值的内容和有关合并会计报表的抵销分录的编制内容。2008年考生在复习时除了逐章节掌握有关内容以外,还需要重点掌握跨章节的综合性题目。下面笔者以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与所得税的结合为例分析解题的技巧。
例2甲公司系上市公司,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7%,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甲公司20×7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于20×8年2月28日完成,在此之前发生的20×7年度纳税调整事项,均可进行纳税调整。甲公司20×7年度财务报告于20×8年3月31日经董事会批准对外报出。
20×8年1月1日至3月31日,甲公司发生如下交易或事项:
(1)1月14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退回的20×7年10月4 8
从其购入的一批商品以及税务机关开具的进货退出证明单。当日。甲公司向乙公司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该批商品的销售价格(不含增值税)为200万元,增值税为34万元,销售成本为185万元。假定甲公司销售该批商品时,销售价格是公允的,也符合收入确认条件。至20×8年1月14日,该批商品的应收账款尚未收回。
(2)2月25日,甲公司办公楼因电线短路引发火灾,造成办公楼严重损坏,直接经济损失230万元。
(3)2月26日,甲公司获知丙公司被法院依法宣告破产,预计应收丙公司账款250万元(含增值税)收回的可能性极小,应按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甲公司在20×7年12月31日已被告知丙公司资金周转困难无法按期偿还债务,因而按应收丙公司账款余额的50%计提了坏账准备。
(4)3月5日,甲公司发现20×7年度漏记某项生产设备折旧费用200万元,金额较大。至20×4年12月31日,该生产设备生产的已完工产品尚未对外销售。(假定不考虑所得税影响)
(5)3月15日,甲公司决定以2400万元收购丁上市公司股权。该项股权收购完成后,甲公司将拥有丁上市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10%。
(6)3月28日,甲公司董事会提议的利润分配方案为:提取法定盈余公积620万元,分配现金股利210万元。甲公司根据董事会提议的利润分配方案,将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作为盈余公积,将拟分配的现金股利作为应付股利,并进行账务处理,同时调整20×7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
要求:
(1)指出甲公司发生的上述事项哪些属于调整事项;
(2)对于甲公司的调整事项,编制有关调整会计分录。
答案
(1)调整事项有:(1)、(3)、(4)、(6)。
(2)对于甲公司的调整事项,有关调整会计分录为:
事项(1):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4
贷:应收账款 234
借:库存商品 18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85
借:坏账准备 1.17(234×0.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17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4.56[(200-185-1.17)×33%]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4.56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9.27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9.27[200-185-1.17-4.56]
借:盈余公积 0.93
贷:利润分配一未分配利润 0.93(9.27×10%)
事项(3):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25
贷:坏账准备 125(250×5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41.2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41.25(125×33%)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83.7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83.75
借:盈余公积 8.38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8.38
事项(4):
借:库存商品 200
贷:累计折旧 200
事项(6):
借:应付股利 21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10
解题分析
本题主要是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和所得税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测试,解题关键是如何判断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哪些是调整事项,该调整事项应用哪些科目进行调整。由于会计信息的调整,对企业缴纳的所得税是否存在影响,这些都是考生需要回答的问题。
本题的解题路径是:
1.先判断经济业务的发生时间,判断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出现的业务是对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数据的进一步说明,还是新发生的经济业务。这是判断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调整事项的根本原则。
2.确定该事项是否影响当期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判断原则是看该事项是发生在企业所得税清缴之前还是之后以及税法对该事项的处理原则。
3.确定使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的科目进行会计处理,做出正确的会计分录即可。
三、主观题命题的趋势分析
主观题主要目的是考察考生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主观题的命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正确把握这些规律对于主观题的解答具有一定的帮助。
(一)主观题命题内容的范围分析
会计师考试科目《会计实务》共有20章内容,按《考试大纲》的要求看,计算分析题的考试范围一般集中于:第三章“固定资产”、第五章“投资性房地产”、第六章“金融资产”、第七章“长期股权投资”、第十八章“外币折算”(去年出过的计算题,今年一般不会再出计算题了,但是在客观题中可能会出现)等等。综合题的考试范围一般集中于:第八章“非货币资产交换”、第十一章“债务重组”、第十三章“收入”、第十六章“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第十七章“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第十九章“财务报告”中的“合并报表”。但是因为每章的内容、所占的分值等因素的影响及历年考试的规律变化,可以将主观题的命题范围予以缩小,本文分析仅供参考。
1.从命题章节上分析:
考生在复习时一定遵循先逐章节进行复习,再考虑各个章节之间的衔接。主要的衔接包括:
(1)第三章“固定资产”、第五章“投资性房地产”和第十四章“借款费用”的章节内容的结合。这三章内容都可以单独出题,也可以两章组合出题,主要的出题方式是先借款建造固定资产,然后,投入使用计提折旧,再进行出租,转为投资性房地产。
(2)第七章“长期股权投资”和第八章“财务报告”中的合并报表的结合。这两章内容的结合主要测试考生对企业合并使用的成本法进行日常核算,在编制合并报表时需要把原来的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同时还测试考生对集团公司内部交易抵销业务的处理方法。
(3)第八章“非货币资产交换”和第十一章“债务重组”的结合。这也是比较经典的考题。这两章的特点是业务处理的原理比较相似,容易搞混。
(4)第十三章“收入”和第十九章“财务报告”的结合。这两章的结合是历年《会计实务》考试的经典题型。这两章的特点是难点不多,但是需要考生仔细、认真对待,否则在具体的处理方法上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考生会感觉题目不难,但是做题过程中总是拿不准,难题不会做,容易的题做不完整,这就是考生经常犯的毛病。
(5)第十六章“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第十七章“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第十五章“所得税”和第十二章“或有事项”的结合。这些章节的特点是可以单独出计算分析题,也可以将几章内容合并出综合题。从各个章节的内容上看,每一章节的内容都难于掌握,需要考生进行归纳总结和横向对比,才能进行综合应用。
2.从命题考点上分析:
第七章“长期股权投资”涉及的考点:注意不同投资比率条件下初始成本的计量(特别是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初始成本计量)和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应用)。
第十三章“收入”涉及的考点:注意特殊销售方式下有关收入的确认、计量方法,特别注意附有销售退回条款的商品销售方式的处理、委托代销方式的处理、销售退回的处理等等。
第十四章“借款费用”涉及的考点:注意专门借款的利息处理方法(借款利息的计算、剩余借款产生的利息收入的计算)和一般借款的处理方法(累计资产支出的计算、资本化率的计算)。
第十六章“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涉及的考点:会计政策变更的判断、会计政策变更的追溯调整法的应用、涉及所得税的处理;前期差错的类型以及在资产负债表目后期间发生差错的处理方法。
第十七章“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涉及的考点:日后事项处理的四种主要类型,注意使用的科目(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注意日后期间发生的事项是否完成企业所得税的清缴。
第十九章“财务报告”中的合并报表可能涉及以下考点:母公司对长期股权投资账面金额的调整;资产负债表中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有关资产和负债的抵销、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当年经营活动的抵销(商品购销行为的抵销、固定资产出售的抵销等等);另外还需要注意,在连续编制合并报表时有关期初会计利润的调整。
(二)解答主观题的要求以及技巧
1.解答主观题的基本要求:
(1)必须用钢笔在答题纸上规定位置答题,用铅笔答题或在草稿纸上答题的,一律按无效处理。
(2)按命题要求答题。考生一定注意答题的顺序,近几年主观题的要求一般都非常明确,而且每一题中的前面答案一般是后面问题的条件,因此考生在答题时一定按照顺序作答。
(3)答题时遵循一定的规律。由于《会计实务》考试的难度较大,更需要考生安排好时间,一般是先做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再做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先把自己熟悉的题目做好,再思考较难的题目。
2.解答主观题的专业技巧:
(1)找出题干中的条件:在主观题中一般题干较大,文字内容较多,这就需要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与解题有关的信息读出来,把相关数据摘抄出来,为后面的解答作好准备。
(2)整理题目的考点:主观题一般都要涉及较多的考点,考生在做答之前一定要先整理自己的思路,回忆需要的考点,不要盲目做答,防止中途发现错误,扰乱自己的思路。
篇5
一、清楚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
企业要想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财务部门的管理,就要认识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这样才能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理解。所以,这就要求相关的会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深厚的知识,还要具有坚实的应用能力,清楚会计实务在处理过程中的问题。
由于会计理论是会计实务实施的依据,所以会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要具备基础的会计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体现出会计实务的价值。在具体的会计实务中,要想有效地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处理,会计人员就要分析会计理论中的基本内容,认识到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此外,还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会计理论,服务会计实务,创新性思维,从而不断提高会计理论的实用性,进一步促进企业在社会中的创新和改革。
但是,在目前来看,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没有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不能清楚的认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根据统计发现,我国国有单位会计人员约7300万人,大专以上的仅有20%,会计师以上专业资格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仅占9%,这些人员的专业技能较低,严重影响了会计事业的促进,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企业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合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完善我国经济体系提供了保障。
二、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融合措施
(一)结合时展,创新会计理论内容
在会计工作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产权会对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带了一定的影响。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想跟上时展的潮流,就要对会计理论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的会计实务发展情况,创新和完善会计理论内容,提高检查财务报表的效率,进而不断促进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相互融合。
此外,企业还要结合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开拓会计理论内容,这样有利于拓展会计理论的功能性,促进会计实务。在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企业要想完善财务体系,需积极变革会计部门工作,创新会计理论内容,加强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融合,从而提高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益。
(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部分企业为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没有对产品的成本进行控制,也没有认识到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从而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防止经济问题的出现,就要完善会计管理制度,严格检查会计工作,加强会计人员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根据企业的规章制度来制定内容管理制度,这样不仅可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功效。
此外,在完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还要根据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管理,减少财务方面出现造假现状,让财务管理体系在实际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会计人员还要定期对财务工作进行检验,从而加强对财务资金的合理管理。
(三)充分发挥会计理论在会计实务中的作用
篇6
2.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又称企业内部报告会计,在实际应用中分为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系统两个部分。管理会计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会计应用模式,其主要内容是通过一些专门的财务计算方法,将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以及企业其它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管理会计的工作可以有效帮助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正确的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同时能极大的提高决策者所作决策的准确性,切实的帮助企业对自身经济与信息做到有效管理,对企业的运营与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意义。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效融合的方法
1.会计制度上的完善
建立健全的会计制度对于我国现代化企业的生产建设显得尤为必要,有效的会计制度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依据,能更好的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资金管理环境,有效规范国内经济市场的建设。例如,芜湖市某房地产在2012年至2013年间,针对企业的会计工作上实行了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应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的财务及信息状况进行有效管理,通过阶段性的改革实施后,企业在整体经济效益与筹资情况上,都取得了极好的成绩,并且有效改善了企业以往会计工作问题频出的状况,为该企业的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我国的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提供经营信息,将这些内容进行归类、记录与总结,并进行分析与核实,确认无误的信息才能进行上报,这是当下国内企业的工作生产中需要遵循的必要程序,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正是这一制度的完成体现。因此,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融合的措施探究上,首先需要明确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职责,要确保企业各项资源得到经济效益的提升,然后,在对会计规范进行深入了解后,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设计出一条更加符合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道路,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从而有效帮助财务会计和管理会的有效融合,进一步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进程。
2.加大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认识
在新时期下,我国企业在资金管理与经济效益运作上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融合已经成为时展的必要需求,这种新颖的会计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更加高效快捷的发展,还能有效帮助企业解决财务管理上的问题,避免单一会计模式应用所带来的弊端。因此,加强企业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职能的认识,有效改善企业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结合实际应用于生产工作中的状况,是当下企业需要重点对待的问题。
3.提高专业人才培养
优秀的专业人才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于发展的有力保证,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中占有绝对领导作用。我国长期以来对会计人员的定位存在一定误区,仅仅要求会计工作人员熟知会计制度,在工作中完成其相应的任务。但对于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实际技能要求,却没有进行相应的严格规范,从而导致目前国内会计行业存在种种问题。例如,抚州市某信息化应用推广企业,该企业于2009年开办,运营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频频出现财务管理及信息管理上的问题,导致企业经济发展缓慢。通过对企业内部因素进行研究分析、调查得知,该企业在实行财务会计管理及制度管理上没有落实到位,使得企业在财务管理与信息处理上频频出现员工人为因素导致的企业决策错误与企业财务管理漏洞。同时企业内部在实行人员配置上存在不合理现象,相应的高素质专业人员极为欠缺,大量岗位存在人员文化普遍偏低的情况,对企业的运营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通过对这一事例进行分析,可以有效说明,企业要想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从人员培养上着手,加强人才的培训管理,聘用高素质的专业会计人员为企业的生产管理与资金运营提供充足的基础,在对于人员的要求上,不仅需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人员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为企业更好的发展与企业内部会计工作更好的展开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也为企业进一步推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结合奠定了基础。
篇7
所谓会计对象是指会计审查和监督的内容。而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活动总是由相应的资金运动来加以反映的,一定的资金运动以及它所揭示的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就是会计审查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会计对象。在新形势下,会计对象的研究内容也随之加大,会计管理模式也从传统的监督财务会计向知识资本管理进行转化。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对象已经不能再局限于企业一定的资金运动,在新形势下还应当包括与物质运动、资金运动、信息运动息息相关的,体现投资者、经营者、客户等利益相关方的产权运动。所以,从整体上来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对象上非常相似。
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根本目标上的相似性
传统企业观念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编制出反映企业经济管理运营活动并且向外进行公布的财务报表;管理会计的目标在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管理,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但是,实质上,在资本经济化的当前形势下,企业的管理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管理的重心已经转变为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而由于智力资本集中体现在财务会计信息之外,因此,企业的管理层必须要求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同时提供相应的信息来作为做出决策时的参考。现代会计系统一方面要求财务会计必须提供真实、准确的对外供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了解的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另一方面要求管理会计改进和创新企业的内部管理最大程度的维护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二者结合起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服务,因此,二者在根本目标上非常相似。
3.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信息来源上的相似性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是对企业的运营管理情况作出的会计分析,都来源于企业运营各个环节和过程的数据信息,只是会计人员对数据信息归纳、整理的重点不相同才导致最后信息形式上的不同,但实质上,从总体上来说,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信息来源上是相似的。
二、新形势下如何才能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
虽然不仅从理论上来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融合的可能性,而且从实践上来看二者融合也是当下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仍然是一道难题。一般来说,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科学的会计观念
在企业传统的管理观念下,往往重视监督财务会计而忽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在新形势下,这一传统观念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当前的发展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科学的会计观念,实现监督会计向管理、服务的重心转变,真正将这二者完美结合起来共同实现“维护投资者利益、提高企业管理效率”这一终极目标。
篇8
企业的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现代企业中的重要会计工作内容,两者之间即存在一定的联系,也有着一定的差别,这是更好的运用两者功能,促进企业发展的基础。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概念
管理会计也可称为企业内部报告会计,主要是以企业的现在和未来资金运动为研究对象,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为核心目的,为企业的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和决策的科学信息基础为目标,所进行的会计分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成本会计系统和管理控制系统。
财务会计则主要以全面、系统地核算与监督企业过去一段时间内得以完成的资金运动,为企业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等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的经济管理活动。
(二)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的延伸和发展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存在着共同点,其主要根本在于两者的理论基础相同,并都服务与现代企业的会计工作要求等,对企业的经济决策等提供重要信息数据。此外,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还存在以下深层次关系:
1.管理会计的职能是财务会计职能的延伸和发展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并列与现代企业会计工作中,是独立的会计工作。都经历传统会计的延伸发展而形成当前的独立会计工作职能。可以说,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经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市场竞争力而产生的会计工作。管理会计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进行的企业预算分析,并主要编制企业的全面和责任预算,确定主要目标,并负责建立权责中心,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控制、分析和调节考核等等,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故此,理论上而言,管理会计职能是建立与企业财务会计基础上的,属于财务会计职能延伸。
2.管理会计的内容体系是财务会计的深化
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在不断加深的市场经济和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中面临新的挑战,这使得企业必须对其发展的未来前景进行预测,并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投资决策等,不断的强化企业经济目标和预期的实现能力,这也就使得对企业经济的核算、调控、分析、评价和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更加重要。在此情况下,企业将成本的习性以及量本利分析等结合起来,并归纳出变动成本法、预测分析和产品生产决策的方法等管理专门方法,并不断衍生出责任会计、成本控制等内容,在不断丰富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科学和系统的管理会计内容,丰富了现代企业会计的内容和功能体系。在此过程中,管理会计的内容实现都建立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并且于财务会计的内容体系存在相对称的性质。例如,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分别属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安两者针对的对象是相同的,所使用的方式也存在极大的相似性,故此,管理会计的内容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财务会计的深化。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虽然在理论基础上存在极大的相关性,但是就具体的工作开展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1.工作侧重点差异:财务会计的工作侧重点主要在于以企业的日常业务记录为基础,核对数据信息,并登记入账,定期完成财务报表的编制工作。财务会计主要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公布,其具体目标主要在于为企业的外界服务,也属于企业的外部会计。而管理会计则是针对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或可能遇到的文进行分析预测的工作,主要针对企业内部管理层人员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以更好的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等,其主要目标在于为企业内部管理质量的提高服务,属于企业的内部会计。
2.工作的主体层次差异:财务会计的工作主体一般只是一个层次,也就是企业整体的经营活动,其主要要求在于能够反映完整的经济活动过程,而不遗漏任何的会计要素。而管理会计的工作主体则有着更多的层次,其针对的对象不仅仅包括企业整体经营管理过程,还包括企业经营的各流程环节和许多的外部市场因素,这也就使得管理会计的工作主体更多的建立在多层次的影响因素上。
3.两者作用实效性差异:财务会计主要是反映企业过去或者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强调客观性的原则,坚持历史成本核算原则,并将其信息记录定位在真实反映企业过去实际发生的经营业务。在此情况下,财务会计实际上类似于报账性会计。而管理会计则与之相反,主要是利用过去的信息资料,主动分析企业现在和未来的经营活动。可以说,管理会计的实效是联系过去、现状和未来这个更长时间链的活动。管理会计将对企业未来的预测作为工作重点,本质上属于经营性会计。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融合的设想
正如上文分析中提到的,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关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起源以及主要目的而言,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将会更多的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起来,以发挥更好的会计职能,促进企业发展。故此,笔者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融合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更好的设计促进企业发展的会计系统内容。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融合的基础
1.内部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趋于一致
虽然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分别属于企业的外部会计和内部会计,但是就其会计工作的最终目的和服务对象而言,主要在于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促使企业内部经营者更好的了解企业自身情况和相关的外部环境等,进而指导更科学的发展战略等。在此情况下,企业的内部信息使用者对于会计信息的要求将更加区域一致,管理会计的功能重要性不断加强,但必须建立在与之相配合的全面的财务会计信息基础上。
2.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终极目标实现要求两者的融合
传统观点将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定位在对外信息披露,而管理会计的目标则是提升企业价值。在当前经济社会背景下,企业的对外信息披露与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关联性更强,这就使得传统意义上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目标不断趋向统一。尤其是现代企业将财务会计看作是产权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将管理会计定位在促进企业产权能力的战略高度,这显然再次将两者在终极目标上形成一定的统一。
可见,要满足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这要求,真正完成以会计工作促进企业综合发展的目的,就需要将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起来,形成更全面和深入的信息体系。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
在上文分析基础上,再次结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情况,笔者认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就两者理论而言,财务会计主要是对企业的资金活动进行核算,而管理会计则是以价值差量为基础进行管理,分别是对企业的静态和动态分析管理。将两者有效的融合,毫无疑问将会使企业的会计工作上升到全面的管理高度,并不断的提升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推动企业会计工作的变革。而这两者的融合在当前会计电算化得以普及,相关理论基础不断丰富的前提下具备实现的基础。
其次,就两者工作的实践而言,企业的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是其工作的主要追求。而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毫无疑问是企业管理会计的主要工作,这就使得企业需要分析和核算更多的数据信息。进而,财务会计这一数据信息的主要来源与企业管理会计需求的融合程度将会最终决定企业管理会计的数据是否全面和真实,影响其决策结果。故此,基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能力的核心目标,在企业发展实践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将会不断融合。
三、促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融合的建议
正如上文所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融合将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这对于促进企业会计工作职能的更好发挥,促进企业战略决策的更加科学和其他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更好的促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融合趋势的实现,笔者认为可以从现代化技术以及会计工作的实际流程等入手,对其进行一定的完善。
(一)在财务会计中引入变动成本法,促进两者的沟通程度
变动成本法是企业管理会计中重要的会计方法,也成直线成本法,针对企业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引入成本性态分析的前途,将变动的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进而将企业的固定生产成本变为期间成本,以贡献式损益确定企业的经济损益,完成成本核算的模式。鉴于变动成本法的计算能够为企业生产单一产品提供更具实用价值的成本变动资料,进而促进企业确定从贡献进而决策生产等。同时,能够促进企业进行盈亏的临界分析和量本利的分析等,促进企业正确的进行成本计算和控制,为经营决策提供更有效的价值资料。在企业的财务会计中引入变动成本,实际上对于企业的标准成本核算而言有着突破性价值。在传统的财务会计中,标准成本核算对于企业成本的核算往往过于单一,缺乏对各流程或者不同时期成本核算的变动思考,引入变动成本法,能够提升财务会计的成本核算全面性,并且更加细致和客观的反应企业的动态成本活动。对于企业的弹性预算和责任会计等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总之,引入变动成本法能够促进企业成本计算和控制在企业经营的各环节得以实现并发挥作用,促进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更好沟通。
(二)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系统
在上文分析中,能够看出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对于经济增加值的追求,这也就使得建立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财务管理系统能够更加有效的将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联系起来。这需要对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工作进行更为妥善的安排。例如,将企业的年经济增加值作为主要核算目标的会计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计算公式,如税后净营业利润与全部资本成本的差额计算年度创造的经济增加值。这就能够将资本成本中债务成本和股本成本等的创造力更好的分析出来,进而在未来决策中更全面的分析经营活动的侧重面。在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会计报表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中,从账户设置到对内对外的报表信息汇总、分析、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依靠的是同一套信息加工处理系统。各类账户信息兼顾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信息,即在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中,可以同时产生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需要的信息,从而解决了传统管理会计面临的信息成本问题。此外,借助于计算机信息技术,会计信息可以适时记录并进行差异分析,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面临的信息相关性问题。由于该系统同时满足了传统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需要,也就没有必要再区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了。
虽然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单独设立经济增值报表的严格准则,但作为一种不同于三大会计报表的新的报表,增值表有它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它可以先作为一种补充的报表在一些企业中先进行实践,在经过不断完善之后,再制定规范准则,以适应会计的发展趋势。毫无疑问,要使用经济增加值方法,需要有一个高效的管理体系。
四、总结
通过全文分析,笔者认为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的管理会计作用将会成为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而企业管理会计的功能发挥与财务会计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虽然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将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起来,对于促进企业会计功能的更好发挥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更好的促进两者融合的实现,需要在财务会计中引入变动成本法,并建立以经济增长值为核心的独立会计报表,这对于现代企业会计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
财务会计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管理工具,主要职能是计量、核算、监督企业中已完成或交易的资金,并借助报表为相关人员提供企业盈利能力、财务状况等财务信息。而管理会计侧重管理,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借助专门的工具或方法,加工、整理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资料,为管理人员更好地控制及规划经济活动提供参考。由此可见,财务会计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已经发生财务信息的总结上,而管理会计则体现在财务信息的分析、预测上,两者职能有所区别,但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表现在会计对象、终极目标、信息资源等方面。首先,两者具有一致的会计对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均属于企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但其均服务于企业。其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无论具体的工作存在多大差别,但均以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具有一致的目标。最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信息的来源均是以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为基础,只不过在信息的处理、筛选与运用上有所差别,但两者的信息资源具有同源性。
总之,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为提高两者的工作效率,促进其融合,对于企业的发展越来越迫切。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策略
为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良好融合,企业应深刻认识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各自的职责以及内在联系,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努力寻找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对融合的认识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重要性,将两者的融合贯穿到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尤其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做好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宣传。企业领导层应积极把握当前企业会计未来发展的趋势,加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理论知识学习,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同时,成立专门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研究小组,做好对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的融合宣传,使财务人员充分认识到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其次,注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演练。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时应结合经济活动开展状况,加强两者融合演练,不断提高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默契。最后,全面部署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工作。企业应做好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部署工作,制定详细的融合推进目标及工作计划,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工作的稳步推进做好铺垫。
(二)积极完善会计制度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实现需要会计制度的支撑,为此,企业应积极完善会计制度,为两者的融合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首先,深入分析现有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制度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工作实施的准则,制度存在缺陷不仅不利于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使企业财务资金面临较大的风险。因此,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时应从会计制度入手,认真分析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尤其在当前新形势下,摒弃一些不合理的约束,进一步细化会计制度,为促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奠定基础。其次,注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考虑。完善会计制度时,企业管理者应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当作重要内容加以考虑,增加促进两者融合的制度条款。最后,明确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契合点。如上文所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职能有所区别,两者的融合并非将两者的工作混为一谈,而应找到两者融合的契合点,在不影响两者工作的同时,促进两者工作的无缝对接,缩短两者财务信息对接的时间,给管理者提供更为全面、详细的财务信息,为重大经济决策的制定提供保障。
(三)提高从业人员素养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日常需处理很多财务信息,如今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利实现两者融合的预期目标,企业应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首先,提高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专业技能。财务人员素养的高低往往对两者融合工作的实现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财务人员素养的重要性。一方面,为财务人员普及国家最新规范,做好财务人员思想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其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及企业会计制。另一方面,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工作。企业应邀请业内权威学者、专家,为财务人员讲解财务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不断提高财务专业技能,着重讲解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应注意的事项,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提供指导。其次,鼓励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学习先进知识。企业应鼓励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利用互联网等工具学习两者融合的相关知识,加深对两者融合的理解与体会。最后,把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重点。企业应定期召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工作座谈会,总结两者融合取得的成果与不足,明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心中有数,提高两者融合的工作效率。
(四)促进信息技术运用
当前,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的很多工作,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非常之大,因此,促进两者融合时应注重信息技术的良好运用。一方面,明确两者信息技术运用的区别。企业应明确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运用信息技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尤其从相同点入手认真分析会计工作的业务特点,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促进两者的融合。另一方面,构建统一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企业应结合会计工作未来的发展规划,注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统一财务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为两者融合提供硬件支撑。另外,运用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当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工作会应用到专门的财务信息处理软件,因此,企业应增加投入,开发或购买多功能财务管理软件,在提高财务人员工作效率的同时,促进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工作的良好融合。
三、结语
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尽管在工作职责上有所区别,但其目标仍是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而两者相融合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因此,企业应积极探索两者融合的途径,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更好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为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2014级会计三班)
篇10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我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催生了许多新的行业与新的事物,而这些新事物与新业务的变化,使得会计行业要不断的进行自我更新与完善,尤其是会计的职能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新的观念与新的方法将融入会计体系当中。会计系统的发展主要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组成部分,财务会计是根据会计的准则与标准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定期的核算与监督,从而提供对外解释与报账的信息;管理会计则提是提供各种非财务信息,主要的目的则是为了公司的管理以及公司特殊的需求。因此,管理财务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长此以往,则形成了管理财务对内、财务会计对外的一种会计系统。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及新业务的不断出现,使得会计财务与管理财务二者正在趋向于融合发展。
2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前提
虽然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二者处于不同的工作模式,但是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企业在生产与经营方面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发展,二者共同构成了企业财务活动的有机体,这也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二者融合的基础与前提。
2.1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二者都是企业财务活动的组成部分
会计系统自诞生以来就是为了单位管理来服务的,然而由于客观条件以及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会计的功能往往被局限在会计核算上,没有发挥财务管理的功能。然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二者是相互补充、同等重要的,比如,财务会计侧重于对公司实际运行状态进行记录和总结,而管理会计则是通过利用一些数据来对公司做出一些重要的决策提供信息,侧重于从宏观进行调整控制,二者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
2.2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具有控制与考核的功能
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与作用是进行核算与监督,因此财务会计本质就是对单位实践经营活动中的运营成本进行考核,来考核公司运营状况以及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成本预算是否合理,并且找出相关的原因予以解决。管理会计则主要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预算的控制,对企业成本费用以及企业人员进行考核评价。因此,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功能是趋于一致的,他们都是对公司各种财务资源的交易进行检查、调节、控制,但是由于分工的不同,在工作的对象以及工作的方式上侧重点不同。
2.3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所要达成的目标相同
财务会计是通过对外财务而制定报表,管理会计则是帮助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达到有价值的目的。新时期现代会计不仅要体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内容,还包括为各个产权主体提供具有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同时,新时期企业的经营管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力资源以及智力资本都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是在会计报表之外的内容,这就需要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同进行决策,共同提供信息。
3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必要性
3.1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创新业务不断涌现,创新的电子商务以及交易方式不断催生了新的会计业务,使得传统的会计信息与会计模式无法适应,尤其是财务会计在适应新事物时表现出力不从心的情况:一是在面对新时期新环境的时候,如果还是采取传统的财务会计方式,则无法提高工作效率。而要适应新时期的会计规则,则需要对传统的规范进行更新与改革,则可能会出现较长的周期。二是管理会计在新时期则可以通过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发挥自身的灵活性来分析与整理各种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效率与真实性。总之,管理会计所需的各种数据都依赖于财务会计日常的整理与核算。
3.2 随着新时期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企业的管理与经营在不同的分工上联系更加密切
传统的划分清晰的企业职能与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企业不仅在业务上、管理上趋向于一体化,而且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上也在不断的融合,可以说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比如,企业中的管理部门与生产部门都需要懂得相关的会计知识,通过会计知识中的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以及投资、效益知识等来为企业的重大决策提供信息,而管理会计的信息都需要财务会计通过日常的财务核算来提供必要的信息。与此同时,当今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资源,知识、人才、技术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些因素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因素都可以通过企业的财务会计反映出来。
4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策略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这是二者融合的基础。一是要充分理解、全面认识会计以及会计的功能。当前我国多数单位对会计行业的认识还停留在会计人员是整理、确认、核算、记录和报告人员的层面,使得会计在管理方面的职能无法体现,甚至在传统的财务会计体系下根本没有管理的职能,因此,企业必须转变对会计以及会计深层次职能的认识,将会计从简单的核算升级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二是企业管理人员要对会计人员有全面的认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会计的认识就是单位的记账人员,或者说是单纯与数字打交道的人员。再加上企业在进行会计招聘中,往往只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会计相关的知识背景,熟悉会计的规章制度,并且可以熟练地处理各种财务业务。这样的会计人员往往在财务方面是专业水平较高的人员,但是专业性与技术性强,而知识面不够宽,并没有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来。因此,新时期企业的会计人员必须要有大局观,能够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这就需要企业要对会计人员提高要求,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内部培养和多途径挖掘,从而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篇11
一、论公司财务管理措施
(一)在公司财务管理中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对于一个公司发展而言,其赖以生存的根本在于其资金的流动。但是,对于不同的公司而言,其资金的流动方向、流动方式,以及带来的利润效益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这就出现了人们常见的公司破产或是公司扩张现象。归根结底,这两种现象的出现都是资金流动的效果,其关键在于公司对于资金流动的控制与管理。一个公司若是想并获得成本增值取得利润,那么该公司对于去财务中资金的管理则应加强。
在加强公司财务中的资金管理首先应确保资金的稳定投入。这就要求了公司财务管理部门在资金收集之前对于投资的风险、回报率、筹资成本率,以及资金增值时间做出详细调查分析,同时运用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确定最佳的资金匹配结构,以此来确保公司资金投资的有效率。其次,在加强公司财务中资金管理的同时还可建立资金结算机制,加强公司资金的流通管理。当然,关于这一环节,其关键在于公司资金流动方式的加以完善、筹资结构的合理以及公司融资行为的规范。确保公司在拓展成本资金的过程中控制公司的负债,以及公司的信用。其三,在公司建立资金补偿机制、合理管理后续资金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纵然一个公司的财务管理部门要对公司的资金进行全面管理以及有效调度,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公司实施合理的利润分配、促进公司的稳定发展亦是必不可少的。最后,公司不仅仅只看见其流动资金,对于那些公司欠款也应加大力度,切实做到公司资金的合理回收,以保障公司的稳定发展。
(二)在公司财务管理中加强对成本的管理
在加强公司财务管理中资金管理的同时也应注意提高公司的成本意识,让每个员工充分了解到降级成本争取利益最大化的作用。对此,公司应做到如下三点。首先,公司应切实把握成本控制的关键,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无用功。其次建立健全成本考核体系也很重要,这对于促进公司生产部门以及财务部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在加强公司成本管理的同时也不容忽略公司产品结构的质量,还应注意控制公司的产品亏损率。
二、简析国内会计发展趋势
(一)国内会计发展的集中化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越来越多的公司与国际上的公司也发生了越来越多的联系,这也就为国内会计核算集中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会计核算的集中化是一种在对公司会计核算过程中实行统一的制度规范,以及管理上实施分级管理的模式,对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集中的核算的经济行为。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我国《会计法》对于我国会计发展也做了如下定义:“国务院财政部门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会计工作”。因此,根据上文分析不难看出我国会计发展集中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二)国内会计发展的信息化趋势
会计核算从其本质上看可以知道是一项依靠信息传递进行数据分析并且开放型较强的经济活动。从我国的会计活动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的会计发展经历了传统会计核算到具有现代气息的会计电算化的过程。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会计核算基本发展为依靠网络平台传递信息、分析数据的一项经济活动。对于会计核算过程而言,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会计信息的选取,只有及时、全面以及如实反映公司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才能为会计核算带来有效的结果。由此可知,正是因为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其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出国内会计发展的信息化趋势。
(三)国内会计发展的法制化趋势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公司的会计发展也离不开法律的约束。纵观以往我国会计的发展,正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不稳定,导致了不少公司在会计核算构成中的法律意识淡薄。更有甚者,因为我国贫富分布不均、公民法律意识不等的特点,造成了公司一些会计核算人员寻找法律漏洞而谋求一己私利,最终给公司以及国家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然而,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功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程度的加深,我国各种经济活动也逐渐与世界接轨,这就更加要求了公司经济活动的规范性,同时也促进了国内会计发展的法制化。
(四)国内会计发展的国际化趋势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先进科技理念的不断引进以及外资利用程度的增加,促进了我国众多公司对外工程以及合作的加深,也对我国国内公司管理水平、技术开发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对在公司内起着关键作用的会计核算有着莫大的推动作用。正是因为国内众多公司各方面发展的国际化,同时也推动了我国会计核算过程、核算标准以及核算理念的国际化发展。国内更多公司的会计核算人员学会运用标准的核算方式以及管理理念从事该行业,最终将国内会计的发展推入国际化的浪潮。
三、小结
总而言之,正是一个公司长远稳定的发展离不开其财务管理以及会计部门的高效运行,对其相关措施的研究也加强也是不可忽视的。此外,由于我国国情导致的以往我国财务管理部门的管理确实造成了公司财产损失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公司财务管理、促进国内会计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项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篇12
历经十八年的风风雨雨,我国上市公司无论在数量、规模、实力,还是运作和管理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上市公司通过会计信息造假,粉饰经营业绩,欺骗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中小股东,获取不法利益。接连发生的蓝田股份、银广夏、科龙电器等会计舞弊事件,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并由此引发了资本市场的信任危机,股市动荡,上市公司筹资困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市场经济规律和实践证明,经济的健康运行离不开政府的监管和引导,证券市场亦然。由于市场的复杂性,以及制度、体制、法规等的不健全与执行力不足,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信息舞弊的空间与可能。然而上市公司在选择舞弊与否的同时,会顾及政府监管和惩处因素。当政府加强监管时,上市公司舞弊的可能性降低,反之,上市公司舞弊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当上市公司舞弊的概率很低时,因为监管成本的缘故,政府会放松监管,同样,当舞弊盛行时,政府利益受到损害,则会加大监管力度。因此,上市公司与政府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一方做出决策时,另一方会应对,一方行动之前要考虑另一方的反应及对结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对二者的博弈进行分析,寻找均衡解,并运用我国上市公司舞弊的数据进行推演是很有必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文献回顾
部分学者从博弈的角度研究了上市公司的违规现象。向臻认为我国的会计实务已陷入“囚徒困境”之中。汤寿珩,何建国和何雷峰分析指出,会计舞弊与造假行为几乎不需要付出物质耗费,主要代价有:法律上受到制裁和惩罚,被吊销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停业、整顿、解散等,行为人、责任者受到各类法律责任的追究;经济上要以财产或其他经济利益给损害者以补偿,信誉受到损失。因此,建议一要加大舞弊法定成本的设定,二要加强执法力度,提高舞弊的被追究率。秦江萍和段兴民认为,应加强对会计舞弊者的惩处力度并提高对会计舞弊者的处罚严格程度和检查力度,改善会计监管环境与降低会计信息的监管成本,明确监管者的职责,加大对监管者失职行为的处罚。秦江萍建议,以法规的形式确定适当的奖励系数,充分调动监管者的积极性,促使监管者积极实施严格监管,并加大对政府官员廉洁奉公的监管力度,以法规的形式指定适当的处罚系数,迫使其严厉打击会计舞弊者,抑制会计舞弊行为。然而国内学者运用博弈论分析上市公司与政府监管行为时,仅限于对模型本身的分析,几乎没有人利用数据对模型进行推演。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与监管的博弈分析
(一)模型假设
1.参与人
本模型假设参与人只有两个,一是监管主体,即政府监管者,一是监管客体,即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政府监管者是信息的需求者,因远离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只能依靠上市公司向他提供信息。因此二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确知真正的会计信息,而政府监管者却不确知或不完全确知真正的会计信息。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有选择性的披露或者不按规定的内容和期限披露甚至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欺骗外部信息需求者,如中小股东,使其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以获得超过正常经营状况的收益,使会计信息舞弊的产生有了可能。
2.行动方案
假定政府监管者的行动方案有两种,即监管或不监管。上市公司的行动方案也有两种,即舞弊和不舞弊。假设二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遵循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政府监管者和上市公司同时选择行动或虽非同时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前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即静态博弈;政府监管者和上市公司不能“串通”以谋取双方利益最大化。
3.信息结构
假定参与方的信息是完全的,每个参与方对其他参与方的行动策略都有准确了解或虽不能确定对方行动方案,但能准确确定对方的行动概率。
(二)模型构建
博弈双方都是经济人,影响政府监管者决策的因素是监管成本和罚款所得(包括没收违法所得);影响上市公司决策的因素是舞弊所得和舞弊罚款。因为政府的收益是经济环境决定的,而上市公司正常的收益也与政府监管与否无关,是固定的,为方便讨论,都假设为零。上市公司舞弊,政府监管失败,假设政府监管者的损失(如受到股民的批评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处罚)为上市公司舞弊所得。
假设政府监管者的监管成本是C,上市公司舞弊所得是Y,舞弊罚款是F,政府监管者监管得到的报酬是S;政府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查处成功的概率是δ;政府监管的概率是p,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是q。得到表1的博弈模型。
(三)模型分析
1.政府监管概率(p)一定的情况下,上市公司选择会计信息舞弊(q=1)和不舞弊(q=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Vg(p,1)=p[-δF+(1-δ)Y]+Y(1-p)
Vg(p,0)=0
当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与不舞弊的期望收益无差别时,达到政府监管的最优概率。令 Vg(p,1)= Vg(p,0)得: p*=Y/[δ(F+Y)]
2.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q)一定的情况下,政府选择监管(p=1)和不监管(p=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Vsub>g(1,q)=q[δ(F+S)-C-(1-δ)Y]-C(1-q)
Vsub>g(0,q)=-Yq
当政府监管与不监管的期望收益无差别时,达到上市公司不舞弊的最优概率。令Vg(1,q)=Vg(0,q),解得:q*=C/[δ(F+Y+S)]
由此得到本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解:{Y/[δ(F+Y),C/[δ(F+Y
+S)]}。即政府以p的概率实施监管,上市公司选择以q的概率进行会计信息舞弊。
当政府监管的概率p>p*时,上市公司的最优选择是不舞弊;当政府监管的概率p
当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q>q*时,政府监管者的最优选择是监管;当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q
四、模型的实际推演
(一)模型参数数值的确定与模拟计算
本文通过选取2003―2007年证监会对舞弊上市公司处罚的数据(剔除了异常数据)来对上述模型进行实际推演,以揭示各参数对舞弊与监管的影响,为政府部门制定监管策略,抑制会计舞弊提供参考依据。
从表2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平均罚款额F=42.5万元,上市公司管理人平均罚款额为36.3万元。虽然我国证券法对违规上市公司的处罚规定是:“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但从证监会处罚的案例来看,一般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管理人的罚款平均为其三倍违规所得,而对上市公司的罚款为其一倍违规所得。故可以得到Y=36.3万元。由于政府监管的成本无法获取,假设监管成本C=F/2=21.25万元。相应假设政府监管的报酬S=8万元。由于上市公司在实施会计信息舞弊时会采取比较隐蔽的做法,因此假定证监会对违规上市公司查实成功的概率δ=0.7。将数据代入模型,得到模型的均衡解:p*= 65.81%,q*= 34.97%。即政府监管的最优概率是65.81%,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最优概率是34.97%,说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已超过三成,在会计造假的巨大利益诱惑下,上市公司很可能会违背法律和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信息舞弊,有关部门需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至于政府监管的概率65.81%,在现实中,由于舞弊公司手段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以及政府高昂的监管成本,根本无法达到这样一个水平。
(二)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由于模型的均衡解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政府监管成本、监管报酬和监管成功率都是笔者估计的,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参数进行敏感性检验。
1. 监管成本C和罚款金额F
从表③可以看到,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监管成本的上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增大;随着监管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罚款数目的增加,舞弊的概率逐渐减小。当罚款金额为42.5万元,监管成本由11.25万元上升至51.25万元时,舞弊的概率由18.52%增至84.35%;当监管成本由11.25万元升至31.25万元,罚款由42.5万元升至212.5万元时,舞弊概率由51.43%下降至17.38%。可见,增加罚款金额和降低监管成本都能降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
2. 报酬成本C和监管成功率δ
在上市公司舞弊的情况下,如果将监管成功率提高到100%,其他参数不变,在S=48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最优概率可以降低到16.76%。政府监管报酬一定时,提高监管成功的概率就能降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在一定的监管成功概率下,增加政府的监管报酬就能降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但是注意到,即使政府监管的报酬在最高的48万元,当政府监管的成功率为0.2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最优概率还是高达83.79%;而即使政府监管的报酬最低为8万元,当政府监管的成功率为100%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可由超过100%降至24.86%,效果十分明显。可见要想通过增加政府监管的报酬来达到降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概率的目标,必须以提高政府监管的成功率为前提。
五、研究结论
(一)模型均衡解的政策意义
本文通过建立两方静态博弈模型,求其均衡解,并对模型进行了实际推演和敏感性分析,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如下
1.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超过三成,仍需要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2.为了提高监管效果,需要加大对上市公司的处罚力度,使其期望收益小于违规付出。如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超额收益远大于真实披露所能获得的利益,作为理性人的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势必会热衷于会计信息造假,给外部信息需求者造成损失。从对模型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加强政府的监管可以降低上市公司舞弊的概率,因为处罚会使其收益减少。假如我国的信用体系完备,并且违规致信誉受损将严重损害其发展,那么上市公司和管理人将因害怕巨大的信誉风险而不敢轻易铤而走险。因此,可以尝试从加强市场管理,减少上市公司违规获利空间和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着手,让上市公司自觉地遵规守法。
3.减少政府的监管成本,可以降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监管成本即机构运营成本,其中人力资源成本占较大比重,若能引入竞争机制,淘汰素质低下,办事效率不高的人员,可以达到低成本高效率的良好局面。
4.增加政府监管的报酬能够降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但必须以提高监管的成功率为前提。在实践中,可以制定政府相关部门对上市公司监管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5.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猛,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完善之中,相关法规跟不上现实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难免给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上市公司提供可乘之机。因此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法律法规出台后,应联合司法部门,严格执法,严肃查处违规现象,才能形成威慑力。
(二)研究的不足
首先,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是上市公司与监管机构的静态博弈,应是一个多方动态博弈的过程,参与者还应包括其他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债权人等外部信息需求者、会计事务所等。现实中上市公司违规往往是负责人策划、指使和强令会计人员进行的,其对博弈过程也将产生重大影响。由于模型表述的复杂性和数据获取的不便,本文采用的模型并不能很好地检验现实。
其次,模型参数估计的过程中,剔除了一些异常数据。另外,政府的监管成本,监管报酬和监管成功率都无法确定,是笔者估计的,没有要求其精确性,只是为了验证其对舞弊概率的影响,这对最终均衡解的计算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向臻.会计舞弊的经济博弈[J].现代会计,2003,(2):40-42.
篇13
一、引言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管理会计理论不断进步、方法不断创新、影响力与日俱增,对企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认识。而学术界针对管理会计相关问题所展开的研究也日益繁荣,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来阐述管理会计,有效地推进了管理会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管理会计研究内容的发展方向如何,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哪些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通过对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现状的分析总结,希望能够揭示中国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方法
当前,虽然已经有大量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针对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展开了研究,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管理会计仍然起着低层次的管理工具的作用,这一情况和当前的主流研究结果并不相同。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首先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基本情况展开分析,梳理我国管理会计实务工作中的焦点问题,然后总结归纳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管理会计实务中的热点问题,再将两者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试图找出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具有较高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在理论研究方面,采用了较为常见的文献资料法,以此为基础总结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在资料的获取方面,本研究不仅收集整理了会计类期刊中的相关研究文献,也选取了大量非会计专业的期刊作为资料来源。这些相对较为权威的期刊能够有效揭示当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方向。在对文献进行梳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所获得的会计实务焦点具有较好的可比较性,将管理会计研究主题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划分为管理控制、成本会计与管理、决策方法、战略管理会计等大类。
在具体分析过程中,本研究选取了国内一些较为权威的实务调查报告,以此为基础找寻焦点问题。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在我国广泛存在,客观上导致我国的管理会计实务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与发达国家的管理会计实务发展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为了保证比较的有效性,本文中选取了一组国外管理会计实务发展报告,以此为数据基础来找寻国外管理会计实务中的热点问题。
本研究选取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简称IMA)2005年和2010年关于管理会计实务的调研报告(Russelleta1.2010),以及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简称CIMA)管理会计实务调研报告等,通过对这些报告的具体分析和深入研究,找出国内外管理会计实务中的关键问题和研究焦点,并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
三、理论研究与实务焦点分析
(一)理论研究热点
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调用,分析了2005―2010年和2010―2014年管理会计研究主题的基本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总体上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文献总数量和时间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比例关系,从2005―2010年的110篇增加到2010―2014年的322篇,充分说明这一领域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会计研究的热点方向。从管理会计内部不同研究方向所占比例来说,管理控制所占比例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始终占据较大的份额;而传统的成本会计以及决策方法方向的研究则日益减少;战略管理会计方面的研究增长速度最快。这些情况实际上是我国市场不断规范的必然结果。从研究主题的文献数量角度来进行分析,责任会计、本量利分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他方面的研究则不断增加。通过对表1的分析和总结,本文认为当前管理会计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如表2所示。
(二)实务焦点问题
根据所搜集的我国管理会计实务调查报告,可以将管理会计实务的焦点问题按照关注程度的不同简单归纳为经营预算、资本预算、责任会计、薪酬激励、业绩评价五个方面。
正如上文中所介绍的,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管理会计领域理论研究较为先进,对于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以IMA、CIMA的数据为基础,认为国外管理会计实务关注焦点为:(1)产品和顾客盈利性分析;(2)经营预算;(3)业绩衡量;(4)管理信息系统。其中,产品和顾客盈利性分析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包括英美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对顾客盈利性、产品盈利性方面的研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肯定。在经营与预算方面,IMA2005年的报告显示,其排名在第五位,且在1999年的报告中未曾出现,但是在CIMA的报告中则位居第三位。业绩衡量在不同报告中的排名虽然不尽相同,但是CIMA的报告对其进行了重点分析,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调查资料显示,当前国外就这一领域所展开的研究始终是围绕操作系统建设展开的,在IMA的报告中排名靠前。
综上,为了得到我国管理会计实务焦点和国外的差异,笔者对这两份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对表3的分析发现,相对于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来说,我国当前的管理会计实务研究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首先,经营预算、业绩评价、薪酬激励、资本预算、责任会计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其次,产品和顾客盈利性分析以及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虽然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占有重要比重,但是在国内的应用情况则不尽如人意。从这一结果中可以发现,在我国当前的管理会计实务中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理论研究与实务问题综合分析
通过CIMA(2006)的数据可以发现,当前大部分企业管理会计的实务仍然局限于传统预算,虽然有大量企业认识到了作业预算等现金预算方法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能够成功应用的仍然是少数。
在业绩评价方向的研究上,国内的研究2005―2010年只有4篇,2005―2010年间为119篇,呈明显上升趋势。王延等(2011)的调查报告显示,虽然当前财务指标饱受诟病,但是在业绩衡量方面的应用仍然非常广泛;而非财务指标虽然被大量企业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较为少见。
四、研究结论
首先,在实务中,虽然都对产品盈利性分析和顾客盈利性分析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强调了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这一领域所展开的理论研究尚显不足。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者认为这些方面的研究偏于实务而不具有理论价值;另一方面这一领域的研究往往需要跨领域的知识储备,对研究者本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知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Foster Young(2009)在其研究中创造性地提出:组建一支跨学科的研究团队,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有效发挥出来。这为我国此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一个参考。
其次,有相当一部分研究复杂度较高,虽然理论能够指导实践,但是由于这些理论所研究的问题在实际管理会计业务中并没有得到运用,因此很难得到认可。如EVA法等,虽然十分先进,但如果缺乏实务的认同,必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20世纪60年代这种情况尤为常见。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不仅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同样也影响了实务的推进(Scapens,1991)。所以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必须以史为鉴,在创新方式方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实务需求,这是缩小理论和实务之间供求差异的有效途径之一,值得给予必要的关注和重视。
同样的,还有部分研究成果和创新虽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实务方面已经有了较高的认可度,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很深的潜力,有必要对其进一步研究。其中较为有代表意义的如价值链分析,虽然提出的时间相对较晚,但是在CIMA(2006)报告中多次强调其重要性,有近半数的企业认为其重要。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价值链分析应得到管理会计理论界更多的重视,尽快将其从概念化阶段导入可操作阶段。
再次,我国当前很多实务中,诸如责任会计在内的早期、成熟的管理会计方法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在理论层面针对这些方式方法所展开的研究相对较少。Ittner & Larcker(2001)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管理会计领域所进行的研究具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创新的出现必然会导致原有方法的遗忘。不过应看到,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会计实务方法已经遇到了发展瓶颈,如果能够在今后的研究中对其给予更多的重视,促使其突破瓶颈,必然大有可为。
最后,正如Foster Young(1997)在其研究中所强调的,虽然实务的需求对于进行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我们必须对基本的理论构建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我国管理会计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整体研究水平相对较低,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论框架体系,因此在该领域进行研究迫在眉睫。国内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往往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或者直接将国外的研究成果翻译过来,无法形成体系。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管理会计实务和国外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虽然有所差距,但是同样具有自身的特色。在今后的研究中,如何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更深层次地探讨实务和理论之间的结合点,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综上,管理会计理论对实务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在理论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所谓新方法、新手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整体效果尚不能让人满意,如何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需要进行更为丰富和深入的实证分析,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找到两者的平衡点,在保持理论严谨的同时,得到实务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Shields.Research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by North Americans in the 1999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997(9):63-77.
[2] 杜荣瑞,肖泽忠,周齐武.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13(9):72-80.
[3] 王延,姜镐荣,朴贤一,等.中国制造企业管理会计技法活用特性及展望[C].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4] 孟凡利,王翠春,王键,等.管理会计应用:现状、问题与应有的改进――关于管理会计应用情况的一份问卷调查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1997(4):37-41.
[5] 林文雄,吴安妮.中国管理会计实务调查报告[J].会计研究,1998(8):12-16.
[6] 肖泽忠.中国上市公司管理会计实务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0-34.
[7] Lawson R.Old meets new[J]. Strategic Finance,2009(4):31-36.
[8] 聂丽洁,王俊梅,王玲,等.基于相对EVA的股票期权激励模式研究[J].会计研究,2004(10):79-83.
[9] David L.S.,Lee S.,Kenneth A S. IMA2008 Salary Survey[J].Strategic Finance,2009(6):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