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区资源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社区中社会组织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社会福利要在社区层次上展开落实,就需要了解社区组织的特性,了解社区资源整合的有效机制。社区中的社会组织包括:政府组织、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其中企业组织是私人组织,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是公共组织。非营利组织在社区福利服务的提供上以及社区活力的激发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功能。正如管理学大师杜拉克指出,政府必须面对事实:它确实不能做、也不擅长社会或社区工作。而非营利组织以其简朴、活力、效率与弹性,与政府部门合作互动,充分体现了其在社会或社区工作领域显著的功能。所以,过去社区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往往强调政府组织单一作用,而今可以从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社区、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关系来进一步拓宽社区资源开发与整合的思路:
第一,从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来看,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之间资源互依,彼此合作。政府拥有资金、权力,而非营利组织可以提供服务以及对于政府政治上的支持。非营利组织可以成为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桥梁。
第二,从非营利组织与社区的互动关系来看,非营利组织有助于形塑社区参与意识,推进社区形成和发展,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流动。
第三,从非营利组织与社区居民的互动关系来看,非营利组织从居民的需求出发,为其提供服务,倡导与维护社会正面价值观,满足居民的精神追求。
为此,又可以把社区内的非营利组织划分为资源筹集、资源管理、资源使用三大部分。其中资源使用是最重要的部门,它可以再细分为社区功能设施、社区环境治理、社区福利服务三个分部门,其中社区福利服务机构成了福利社区化中资源开发和整合最重要的机构。
(二)借助社会网络的建立达到利用资源的目的。林南将有关资源的社会网络定义为:把各种社会资源,如财富、地位、权力,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的接点,一组一组的关联起来,并且具有社会连带,使行动者之间直接或间接关联在一起,在个人间或组织间所形成的一系列网状的关系联系。所以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可以把每一个单一组织和所有组织间的关系点连接起来,形成整体组织网络的结构连带(structuretiesofnetwork),通过此种组织间的连带特性,可以比较不同资源网络整合的类型与程度。[4]
从社会网络来看,社会福利资源网络是整合所有的资源,以提供给需要帮助的人最佳协助的一种人际系统,一般可以区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种资源网络。从福利服务的观点出发,建构一个完善的服务递送网络,是提高服务品质的关键要素,而服务递送网络的质量则受到社区资源网络整合度的影响。如果社区中的社会福利组织对资源投入性较高,组织之间有高度的合作关系,则服务的整合性较佳;反之,如果机构间各自为政,彼此间的资源连接弱,所形塑出来的社区福利输送体系常常是零碎且不整合的服务网络。
从社区网络建构来看,有两种社区资源开发与整合的路径:
(1)以专业福利组织为取向的路径。即通过福利机构向下延伸拓展其服务分支机构、社区服务部门,来进行社区化服务的提供,较偏向于“在社区内照顾”的概念。其特点在于福利对象、服务项目明确,专业性强,政府预算补助多,但是一般社区民众的参与程度较低,不强调地区资源整合动员,其服务流程及内容不太可能因地制宜。
(2)以社区营造社区工作取向的路径。即以社区性组织为核心,通过热心志愿工作的组织的训练并与福利机构合作,来进行社区福利服务的提供,类似以福利提供为主题的社区事务营造,较偏向于“由社区照顾”概念。其特点是社区民众的参与程度较高,有利于地区资源整合,服务流程、福利需求、服务项目及内容较易因地制宜,但专业性较低,同时社区相关资源机构动员、整合过程较费时,且不易获得政府预算补助,需社区民间部门自给自足。
以专业福利组织为取向和以社区营造社区工作取向的路径来开发与整合社区资源,在具体实施上,可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以寺庙或教堂为中心;以医院为中心;以协会或福利机构为中心;以商店或超市为中心。
在台湾以“以学校为中心”和“以协会或福利机构为中心”是最为常见的推动模式,其中学校社区化是运用学校现有的教材、活动、组织、人员及其他资源,开放为社区福利服务提供的园地。当然,因为社区之间特性不同,因而不同社区可因其特性与需求发展出具有特色的模式。以传统乡村型社区而言,“以寺庙或教堂为中心”的模式与社区风俗文化颇有相容之处,寺庙则是开放并提供给老人活动及聚集之处,并设计各种软件服务方案,如设立老人日托中心及老年学校;同时充分运用社区活动中心,提供给各种服务人群(如青少年、老人、妇女等)使用,使地方硬件资源充分发挥其功能;“以商店和超市为中心”则是一种创新的工作策略,对许多城市特性而言,现代商业活动对社区居民的生活较其他社会制度更有影响力。[5]
福利社区中的社区资源开发与整合,有时是单一层面和单一路径展开的,而有时可以以复合的方式进行。以台北文山区福利社区化为例,它的方案强调“建构社会福利资源网络”,蕴涵着这样的理念,单一线形的社会福利资源必须经过整合串联形成制度性的网络;社会福利资源网络是社会福利社区化的基础;强化社区发展工作策略的运用,以推展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其中,资源的结合包含各专业领域间水平的结合以及中央、地方与社区间垂直的结合;这两者之间兼容并蓄促使福利服务网络的建构得以实现;其中,人力资源是计划关键性要素;资源的整合是水平与垂直的双向的整合。[6]
二、我国福利社区化中的社区资源开发与整合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我国的福利社区化是指在政府的倡导下,以一定层次的社区组织为主体和依托,以自助—互助的广泛群众参与为基础,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用服务设施和项目来增进公共福利,来提高生活质量的区域社会利。其中社区服务目前融合福利性、行政事业性和商业为一体,可以从里到外分为三个部分:核心部分(或重点内容)—福利。对象是社区中有特殊困难的人和有特殊贡献的人。他的目的是要满足这一部分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它主要提供尽义务的无偿服务。中间部分(或一般内容)—行政事业。这也是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他的对象是全体社区成员。目的是帮助社区居民解决他们生活中碰到的难题,主要提供非营利性的低偿服务。边缘部分(或辅助内容)—商业。这是社区服务的扩展或辐射。他的对象不限,目的是拾遗补缺、方便居民,主要提供营利性的有偿服务。
2000年,国家民政部门确定了一批试点单位积极探索和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取得了明显进展,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社会福利机构共同发展的新趋向,尤其是民办福利机构的发展迈出了新步伐。北京丰台区建立社区养老资源站,采用了政府部门与民办企业老年福利服务机构合作的形式,实行民办公助,是社区养老方式的创新,一些地区社会福利服务的覆盖面已从传统对象扩展到社会老人和残疾人,初步建立了社区福利服务网络。国有福利事业单位正朝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方向迈进,特别是上海,将对国有福利事业的拨款从拨给福利机构改为直接补贴给供养对象,变暗补为明补,在把国有福利事业单位推向市场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中国将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而对于“福利社区化”的考察,我们可以从福利社会化的推展以社区为依托看出端倪。要在今后建立起一个以家庭服务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福利机构为补充,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社会福利发展新格局。从社区资源开发与整合的角度看,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第一,由于高度集中管理的计划体制造成社会福利资源的高度集中和福利服务提供模式及其推行手段的行政化,政府主导下的社区服务并没有体现多元参与以及为全体社区成员提供福利的意涵。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中资源的整合只是在政府行政命令下的以“社区共建”形式开展,社区成员的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不浓。
第二,在社区建设中,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推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这并不等于说要由政府部门直接从事事务性工作。从社区资源开发与整合的角度看,目前突出的问题是“以政代社”包揽了过多的应由非政府社会组织所承担的职能。如政府直接组织和承办了社区内的文化活动、公益性慈善活动、自愿者活动、科普活动等。
第三,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导入非政府专业性社会团体和社会工作机构是极其重要的。然而这些社团或机构是服务社区居民或特殊群体(如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公益性的非盈利机构,故其运作资金通常都是由政府、企业、慈善组织等所资助的,其中政府资助是主要和关键。但目前我国政府在社区福利发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入总量不足、投入来源不稳定、投入的任意性很大,缺乏制度性机制的规范与约束。
第四,社区福利的内容有限。很多由政府高投入建立的社区服务中心,只是为中心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只能保证中心的运行局限于基本服务范围,也即传统民政对象相关的服务上。社区服务中心的发展思路是“立足民政,面向社会”,而对额外的需要满足,政府并未纳入保障范围。并且往往中心一成立,街道就把老龄、残协、校外教育、文化体育、培训、家庭服务等一些长期因人财物不足的业务转交社区中心,但又没有相应的赋予资源,例如中心被街道视为独立核算单位甚至是经营科室来管理,但却缺乏人事管理权和财经管理权。
第五,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做法,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非政府的社会组织作为依附于政府的附属单位或下属单位,并且直接干预这些组织的自利。对于社区自身而言,福利社区化实施所依靠的社区多方资源的整合也因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很不成熟受到直接影响。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社会服务机构都是准事业单位性质,社区服务机构体制上存在着弊端,缺乏志愿服务的理念,缺乏效率,因此,体制的创新势在必行。面对很多从政府及家庭转移出的福利需求的满足,社区的力量亟待壮大。因此,社区建设运行机制在建立稳定的政府主导机制,提倡高效的民办公助机制,引入成熟的市场运行机制和培育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的同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注重社区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第一,政府应更积极的辅导并协助社区福利机构的成立,同时给予实质的帮助,如税负的减免以鼓励企业多参与社会福利事业。政府应主动协助机构寻找资源,以缓解福利机构普遍面临的财政窘境,进而使其能后顾无忧的推广福利服务,扩大服务面。
第二,政府应协助建立跨组织的民间福利机构联盟,以建立有效的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并避免资源的浪费;
第三,应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待遇。
第四,按照“政社分开”的原则要求,改革旧的行政体制与机制,转变政府的职能,剥离哪些原本属于非政府组织应具备的社会职能,恢复政府作为社区发展中的组织规划者、裁判者与执法者的行政管理者应有的角色。实现政府职能的“归位”,推动了社区的发展。
第五,适应社会发展和社区发展的实际及未来趋势,在转换角色的同时,及时在社区行政管理的职能体系中补充新鲜血液、注入新的职能,如作为培育者的角色积极培育自愿者协会、互助群体、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等社会组织,以完善政府的行政职能,切实推进社区发展。
可见,中国的福利社区化虽已起步,但福利社区化仍需要伴随中国社会领域改革的深化而得以深入推广,而同时,福利社区化作为社会领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方向,也会促发相关领域如公民社会、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注释
[1]黄梨若莲:《‘福利国’、‘福利多元主义’和‘福利市场化’探索和反思》,【北京】《社会保障制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特稿)2001年第1期。
[2]黄梨若莲:《‘福利国’、‘福利多元主义’和‘福利市场化’探索和反思》,【北京】《社会保障制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特稿)2001年第1期。
[3]杨团最早在国内提出“社会保险救助化,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化”思路和“社区化社会保障”概念,参见杨团:《中国的社区化社会保障与非营利组织》,【北京】《管理世界》,2000年第1期。
篇2
二、学习型社会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大势所趋。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学习型社会,知识经济一日千里,科学技术方兴未艾,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学习力必须得赶上变化率的时代,审视这个时代,谁具备“吐旧纳新,不断突破”的实力和潜力,谁就能抢占先机。信息爆炸和知识倍增,传统的思想、观念,老套的知识、技术快速贬值,传统的“一站式”的受教育方式所掌握的知识技术不足以让人们在当今社会安居乐业、安生立命,停滞不前只会让信息和知识的洪流把你推向无知和时代的边缘。伟大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曾说过:“自然界得以幸存的既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物种,也不是最聪明的物种,而是最适应变化的物种。”在生物界普遍适用的规律,也适用于学习型社会。我们要适时地把握改变时机,要及时识别变化的需求和环境,还要选择好发动变革的时间。学习型社会理念下的社区资源整合正是作为变革前的准备工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为背景,在学习型社会的理论指导下,最大程度的整合社区教育资源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
其次,客观需求。构建学习型社区的需要。学习型社会是一个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生长的过程,其自身的生长遵循人类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真正的学习型社会可以以教育和学习为纽带,把个人学习和个人需要与社会教育、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社区作为公民生活的主要场所,依托社区开展社区教育显然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换而言之,建设学习型社会,离不开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发展。社区教育是非制度化教育体系之外可供选择的学习途径和新的教育资源,只有有效地统筹协调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并进行优化整合,共建共享,才能使社区教育有效运作形成一种整体的“教育合力”,为社区发展服务。
最后,准确定位。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是指将社区内各种分散的教育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聚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合力作用,使之在社区教育发展中发挥一定功能的行为。一般来说社区教育资源分为三大类:显性教育资源、隐形教育资源和无形教育资源。本文笔者在借鉴其他学者的分类基础上,把社会教育资源分为物质教育资源和文化教育资源。物质教育资源是指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培训机构的教学设备、教育场所、图书资料和教师资源;社区内公共场所、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宣传栏等及其管理人员与教师资源;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的生活和工作经验、职业技能、专业特长等资源。文化资源包括社区内的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社区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社区归属感、精神文化状态、学习气氛以及社区人文历史。
三、社区资源整合的关键脉络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随着政府部门对社区教育在对建设学习型社区中的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各级政府都对社区教育从本部门出发给予领导、管理和监督。政府部门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牵头力量,应利用行政手段,统筹协调好社区内的教育主管部门和科学、文化、卫生、信息等相关政府部门,发挥优势,突破教育资源分属各部门的利益限制,将分散在各部门团体组织的教育资源充分整合,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聚集。
2.完善组织机构。在组织管理上,要建设一个具有全面领导、管理权力和能力的机构的组织机构,集中精力致力于社区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促进社区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社区化,有利于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这一目标的实现。社区内的各种机构、组织和团体性质大不相同,他们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不仅具有其专属特性还而且具有浓厚的公共性,促使他们向社区开放,需要这样的组织机构统筹领导。
篇3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对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园办园质量的提高有积极影响。当前。幼儿园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利用现状怎样,如何有效利用?本研究试图对河南安阳市幼儿园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现状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发现幼儿园在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时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者于2006年5-7月采用访谈、问卷及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安阳市4个区的15所幼儿园园长、部分教师和家长及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问卷分为教师问卷和家长问卷,共有封闭与半封闭、开放与半开放四种形式。
本次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124份。回收124份,有效率100%;发放家长问卷170份,回收163份,有效率95.9%。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价值取向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教师问卷进行统计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可以发挥多种功能(见表1)。
园长访谈结果与教师问卷调查结果都表明,多数园长及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是幼儿园必须重视和利用的重要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丰富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增进家庭、幼儿园、社区三者的互动关系,更好地促进家园合作。
访谈也发现一部分人对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没有听说过“社区教育资源”一词。如一位教师表示,没有意识到“让家长来幼儿园帮忙,如帮孩子洗脸,换衣服,提供一些家园联谊会需要的活动材料,或请家长和社区人员协助幼儿园处理一些事情就是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
(二)幼儿园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解幼儿园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的情况,研究者从资源利用的内容、形式、频率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活动时都存在资源种类少、利用形式单一和利用频率较低等问题。
1、幼儿园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与各位园长、部分教师和家长的谈话以及电话访谈。结合教师及家长问卷的调查结果,研究者发现安阳市大多数幼儿园比较注重开展日常家长工作,重视家长工作制度的建设和与家长的联系,着力构建和谐的家园关系,但在有意识地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发展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第一,幼儿园经常利用的家庭教育资源种类比较少(见图1)。
图1显示。幼儿园教师对儿童进行教育时,经常利用的家庭教育资源只有四种,最为常用的是“要求家长提供物品”(被动供物)(95人次,占76.6%),其次是“家长来园和孩子一起活动”(78人次,占62.9%),再次是“家长来园旁听、观看活动”(66人次,占53.2%),第四是“家长主动为幼儿园提供物品”(57人次,占46.0%),其他利用方式的使用率都较低。
第二,幼儿园经常利用的家庭教育资源的形式较为集中(见图2)。
由图2可见,接送时交流(74.2%)、家长会(66.9%)是安阳市幼儿园教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的主要形式,其他形式的利用率均低于50%,而邻居互助(3人次,占2.4%)以及上门指导和电子信箱(各1人次,占0.8%)等形式很少被使用。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调查显示,居然没有幼儿园教师利用幼儿园网站与家长进行交流。
通过电话访谈电信部门有关人员得知,安阳市的互联网用户(包括网通、铁通、电信)已突破10万户,但安阳市幼儿园的电脑利用率并不高,虽然大部分公办幼儿园和少数私立幼儿园都有电脑。但只限于管理幼儿园事务和培养幼儿兴趣,没有开通专门网站和专栏与家长进行联系与沟通。因此,如何把传统的“园长信箱”与现代的“幼儿园网站”“电子信箱”结合起来,是摆在幼儿园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幼儿园利用家庭教育资源的频率较低。
调查显示,所有被调查幼儿园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都利用过家庭教育资源,但是利用的频率并不高。只有0.8%的教师表示幼儿园非常频繁地利用家庭教育资源,47.6%的教师认为幼儿园利用家庭教育资源的频率较低。可见。由于幼儿园的具体情况不同以及教师个体存在差异。各幼儿园在家庭教育资源的利用频率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利用频率较低。幼儿园未能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园双方都无暇顾及家庭教育资源的利用问题。
调查中有61.3%的教师认为,家长工作太忙,联系不到他们;47.6%的教师则认为自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和家长交往:59.5%的家长认为自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和教师交往;48.4%的家长认为教师工作太忙,不好意思打扰他们。可见,幼儿园未能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的一个原因在于幼儿园教师及家长的“忙”。研究者认为,“忙”虽是客观原因,却不会对幼儿园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产生实质性影响。幼儿园及家长缺乏对家庭教育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才是幼儿园未能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的根本原因。
第二,家园双方因认识存在偏差阻碍了家庭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大部分家长对参与幼儿园活动存在认识、态度和行为上的偏差。有些家长表面上好像认识到了自身参与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却缺乏参与的意识及热情,更没有认识到自己在幼儿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部分家长甚至错误地认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教师与家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就是孩子在家归家长管,在幼儿园就该归教师管;而部分教师则认为,让缺乏专业知识的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会给教师添乱。不仅起不到作用,反而影响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第三,家长因欠缺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影响家庭教育资源的利用效果。
部分幼儿园教师认为,由于文化水平、专业知识、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条件限制,即使有些家长不乏参与热情,在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眼高手低、无所适从的现象。这会使参与效果大打折扣。不少家长也认可这一看法,如有位家长坦言:“真是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本来认
为当幼儿园教师挺容易的,不就是领着孩子玩玩吗?谁曾想里面的道道挺多的,难怪老师经常说,看小孩也是一门学问呢!”
2、幼儿园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访谈及调查结果来看,尽管个别幼儿园能较好地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但总体上来看,无论是幼儿园园长、教师还是社区工作人员,他们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幼儿园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幼儿园利用的社区教育资源种类虽然不少,但利用率较低。
通过园长访谈得知,幼儿园利用过的社区教育资源主要有公园、超市、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消防队、养殖场、医院、公共娱乐场所等。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幼儿园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机会还不多,总的来讲幼儿园与社区的联系还比较松散,幼儿园基本上成了游离于社区之外的“文化孤岛”。这种状况也可从124份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中得到印证(见图3)。
教师调查问卷显示,幼儿园经常利用的社区教育资源尽管种类比较多。但只有75.8%的幼儿园教师在教育中利用了“公园”这一社区教育资源,其余均较少利用。
第二,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的形式比较单一。
调查发现。只有一所幼儿园在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上颇具特色,该园采取寻访专家、制作模型、参观访问、主题活动、编写教材等形式开展了甲骨文与幼儿教育的专题研究。
多数园长则表示,由于受各方面条件限制,幼儿园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形式比较单一。多是采用春游的形式,带孩子们到附近的公园、草场、种植场或环境较好的单位去游览、参观;有时是利用清明节到烈士陵园开展纪念烈士的扫墓活动;有时会结合数学教育或常识教育到超市进行购物活动,加强幼儿对钱币的认识,丰富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等等。
第三,目前未被幼儿园开发利用的社区教育资源比较多。这造成了社区宝贵教育资源的浪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活动的开展。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幼儿园不能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原因较多(见表2),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安全问题的担忧。几乎所有调查对象都能认识到社区教育资源对幼儿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但他们都对孩子的安全问题表示担忧,因此,幼儿园总是坚持“安全第一”的治园理念,尽量选择安全系数较大的园内、室内活动。避免或减少园外、室外活动。
第二。资金缺乏。本次被调查幼儿园都是按照《河南省安阳市幼儿园分级分类验收标准》进行收费的,公办园所收费用皆由区财政统一管理,由于幼儿园规模所限,经费十分紧张,私立园由于条件有限,收费标准也较低。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幼儿园都存在资金紧张的问题,若外出活动所需经费全由家长支付,家长势必有意见,所以,只有减少或避免外出活动。可见,缺乏资金也是制约幼儿园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一个因素。
第三,对社区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调查显示,有近一半(47.6%)教师认为,幼儿园未能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是因为社区内资源不够丰富,可被利用的资源很少。很显然,这些教师没有正确、全面地认识到社区教育资源既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组织等有形资源,也包括社区文化、社区归属感、良好的社区氛围等无形资源。另有7.3%的教师认为,幼儿园教学不是很需要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幼儿园教育应主要在园内实施,教学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在园内、室内解决,不需要专门到社区去,去社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费时、费力、费神,劳民伤财。有这种想法的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社区教育资源在促进幼儿成长方面的巨大作用,更没有认清社区教育资源是当今幼儿园必须积极利用的重要教育资源。
三、建议
针对幼儿园在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加强各方联系,寻求上级支持
通过对区教育局、市幼教办有关人员的电话访谈得知,这些部门在组织相关幼教会议和活动时,往往只根据各个时期的幼教工作安排,针对近期要举行的活动一事一议。很少、甚至没有将此类会议或活动与家庭、社区联系起来,对幼儿园的家长工作也仅限于检查评估这一非常时期。所以,在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方面缺乏支持已是不争的事实。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呢?首先,幼儿园应加强与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争取主管部门的指导与支持;其次,幼儿园应加强与财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保障经费使用上的有序与畅通;最后,幼儿园应打破“围墙”,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与配合。
(二)更新幼教管理理念,深化家园合作共育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是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幼儿教育自身发展的内部需要。因此,幼儿园不应将加强家园合作共育视为幼儿园额外的负担或权宜之计,而应倡导一种新的幼儿园教育理念――没有“围墙”的幼儿园,主动构建家园、社区互动有效平台,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变化的新型教育模式。幼儿园既要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又要发挥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功能,还要着力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进一步拓展家、园、社区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和引导家长及社区人员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园教育。
(三)转变幼教工作思路,畅通家园联系路径
通过调查发现。安阳市的幼儿园虽然比较注重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和沟通,但仍然存在沟通不畅的严峻问题,鉴于此,幼儿园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自身态度。增强沟通的有效性
调查发现,在家园联系的过程中,家园双方的交流总是在幼儿园一方的“声讨”“训斥”“告状”声中落下帷幕。家长总是扮演“接受者”“挨训者”“听从者”的角色。这样的沟通必定成少败多。要增强沟通的有效性,幼儿园必须改变态度,讲究沟通的语言技巧,变“忠言逆耳”为“忠言顺耳”,与家长统一立场,变“声讨”为“研讨”,变“训斥”为“尊重”,变“告状”为“自责”,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家长更多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2、改变交流方式,增强沟通的及时性
幼儿园应改变传统守株待兔式的沟通方式。少请家长,多去家访,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沟通,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互动,尽量减少因等待或捎话而产生的各种矛盾或误解,建立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让家长由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3、加强礼仪学习,增强沟通的技巧性
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发现,5.6%的教师、8.6%的家长不知如何与对方沟通,社区人士在与幼儿园接触的过程中也普遍感到教师表情冷漠、态度生硬。可见,家、园、社区沟通不畅的原因之一是大家普遍缺乏沟通技巧。作为在家、园、社区一体化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幼教工作者,更应主动加强礼仪方面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交往技能及综合素质。
(四)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拓宽资源利用渠道
调查发现,有高达90.2%的教师和33.3%的家长把自己在交往时的角色定为教育孩子的合作伙伴及信息交换者。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教师和不少家长已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想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家、园、社区必须密切合作,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学习共同体。
首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幼儿园要善于利用家长不同的职业、经历、爱好、特长等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无力改变男性师资缺乏这一现状的情况下,可充分利用父亲的性别资源优势。调动男性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热情,以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和谐发展。
其次,整合祖辈家长资源。研究发现,祖辈家长资源的利用率非常低,只有20.2%的教师和8.6%的家长认为祖辈家长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应充分整合这类家长资源,将他们中间文化素质较高、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有爱心、有耐心的集合起来,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幼儿教育的热情。
(五)争创资源利用特色,打造新型发展模式
特色发展是当前幼儿园追求的重要目标。无论是办园质量高的幼儿园还是一般幼儿园,都充分意识到“个性”在市场中的作用与地位。有特色地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既能为幼儿园发展锦上添花,又能提升当地幼儿教育整体水平。
幼儿园可以发动教师、家长等献计献策,提出幼儿园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特色模式。
篇4
构的核心竞争要素之一。为了解广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现状,于2010年1月对广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广西5个市、共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部分卫生技术人员。
1.2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包括性别、学历、职称、专业和知识掌握情况。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共调查124人,其中男、女性各27人、97人(性别比1:3.59);平均年龄(36.5±10.5)岁,主要集中在20岁~和30岁~(分别占33.9%、31.4%)。
2.2专业和执业资格证:以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为主,分别占37.9%、38.7%;护理类执业资格证居多(35.6%),其次是医疗执业资格证(22.2%),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占13.3%,公共卫生执业资格证书仅6.7%。
2.3职称结构:以中级和初级最多,分别占37.9%、36.3%,高级职称仅2.4%,无职称23.4%。
2.4社区卫生服务知识掌握情况: 将内容归纳为健康基础知识、营养基础知识、食品营养知识等六项,每道题满分124分。总平均分仅76分。
3 结论
3.1性别、年龄构成不合理:男女比例失衡,女性占绝大部分。年龄结构上,构成过于年轻化,实践知识欠缺,需要强化培训和培养。
3.2专业学历层次偏低: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23.4%,高中/中专及以下的占29.0%,与《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提出的到2015年医生要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护士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不低于30%有很大差距。
3.3公共卫生及全科医生、护理人员数量不足: 全科医师与2015年全科医师数不低于1/3的目标相差很远。
3.4职称结构不合理: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高、中、初级职称比例是1:3:1[1]。目前广西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非常低,中、初级职称人员比例偏高,且无职称人员比例高达23.4%,高级职称比例低于昆明市四城区高级职称的比例7.1%[2],无职称人员比例明显高于西部地区无职称人员的比例2.78%[3]。
4建议
4.1加强机构自身建设:允许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作为社区的挂牌医生或护士为居民服务,提高知名度[4]。鼓励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职称的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工作,起到“传、帮、带”的作用[5]。
4.2根据培训需求,调整培训内容:有计划地对其进行社区医疗预防保健知识的补课教育,加强社区康复、预防医学、心理学、健康教育人际交流等内容。
4.3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方式:可采取自学考试的方式,设定学习科目,单科结业,所有科目结业后颁发合格证书。
4.4加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鼓励非全科医学专业的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经过全科医师培训转为社区全科医师。
参考文献:
[1] 贾利高,王芳,林良强,等.湖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现况调查[J].中国社区卫生杂志,2007,24(1):35-37.
[2] 李伟明,姜润生,韩云涛,等.昆明市四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1:40-42.
篇5
一、电子元器件封装技术发展趋势
未来集成电路技术,无论是其芯片面积、特征尺寸和芯片所包含的晶体管数,还是其发展轨迹与IC封装,发展趋势都是芯片的规模越来越大,而面积越来越小;封装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却越来越强;厚度越来越薄,引线间距在不断缩小,引线数却越来越多,并且从两侧引脚到四周引脚,最后到底面引脚;封装的成本越来越低,而封装的性能与可靠性越来越高,单位的封装面积、体积上的IC密度越来越高,线宽越来越细,并且由单芯片封装方向向多芯片的封装方向发展。
先进的封装技术可以推动更低功耗、更高性能、更小形状因子和更低成本的产品的发展。晶圆级芯片尺寸封装(WCSP)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的扩展,分立器件、无源器件、存储器和RF的比例在不断的提高。随着引脚数目和芯片尺寸的增加,板级的可靠性将成为一大挑战。系统封装(SIP)已经开始集成逻辑电路、MEMS 器件以及特定应用电路。MEMS应用覆盖了物理、惯性、光学、RF和生物医学等领域,这些应用需要使用不同种类的封装,比如晶圆级封装、过模封装、开腔封装和一些特殊类型的密闭封装。而使用TSV的三维封装技术能为MEMS器件与其他芯片之间的叠层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晶圆级封装与TSV的结合能获得更小的填充因子,并且还能应用到包括光学、微流体和电学开关器件等领域。
二、大功率真空微波管仍然是发展重点
迄今为止,虽然SIC等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功率真空微波器件技术仍然先进装备使用的首选。其原因除了目前大功率半导体器件还不能适应高温、高可靠性、高电压的大功率微波(毫米波)应用外,在新材料和先进工艺的支持下, 真空微波管发展空间还很大。
综合对国内外大功率真空微波管的相关文献的研究,要提升大功率真空微波器件的性能可以通过如下几种途径:
1)改进行波管的部件。通过改进常规行波管内在的部件,包括行波管内的阴极。改善阴极的研究包括非热阴极和热阴极两方面,研究新的涂覆材料是重点。为了能延长阴极的寿命与提高电流的密度,可以通过评估场发射阴极阵列(冷阴极)的实用性来实现。
2)改进冷却技术。通过改进射频部件的冷却技术(尤其是螺旋线管)。改进行波管的冷却能明显提高其功率,研究人员采用金刚石膜覆盖的夹持杆来替代螺旋线行波管中的常规型夹持杆,因为这种杆具有很好的导热性。
3)改进电子束的聚焦能力。聚焦问题一直都是管子设计与制造的关键技术,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部分能量消耗在射频的结构上(被它吸收了),从而使得管子的效率降低。目前正在研究开发一些更强、更可靠的磁性材料,能够将能量的损失减到最小,从而提高行波管的效率。
4)开发新技术。开发固态器件集成与行波管技术,形成微波功率模块器件。微波功率模块是用作放大器的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用一个电子功率调制器和于功率放大的螺旋线行波管等几种技术结合在一起。这些技术的结合有效的保证了各项技术的最佳效用;微波(毫米波)的单片集成电路作为频率放大器,而行波管只用作功率放大器。
三、电子元器件设计的可靠性分析
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所反映的是装备在无故障情况下持续工作的能力,是体现装备持续执行作战任务的极限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还是装备技术能力以及装备水平的重要体现。可靠性通常可以分为任务可靠性和基本可靠性。
任务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任务剖面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基本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无故障工作的能力。基本可靠性反映产品对维修资源的要求,统计基本可靠性值时,应统计产品的所有工作时间和所有的关联故障。
四、保护元器件的发展趋势
保护元器件主要分为三种过压、过流和过温元器件,下面着重分析这三种保护元器件的发展趋势。
过压保护器件用于保护后续电路免受甩负载或瞬间高压的破坏,常用的过压保护器件有压敏电阻、瞬态电压抑制器、静电抑制器和放电管等。过压元器件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采用ESD抑制器,这样可提高相应的时间。降低湘位电压,同时还能增高电流浪涌承受能力。今后的发展中还应采用陶瓷气体放电管,这能有效增强二级现压的保护。
过流元器件主要有一次性熔断器、自恢复熔断器、熔断电阻和断路器等,其中,最重要的过流保护器件是熔断器,也叫保险丝。其发展趋势是需要增强元器件的灵敏度,同时降低环境对其的影响,无论是在寒冬和炎热的夏天能取得一样的效果。同时提高过流元器件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也是发展的趋势。
过温元器件主要有热敏电阻、温度开关和温度熔断器等。在电源设计中经常使用NTC热敏电阻型浪涌抑制器作过温保护,因为其抑制浪涌电流的能力与普通电阻相当,但在电阻上的功耗则可降低几十到上百倍。过温元器件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增加NTC热敏电阻上工作电流。
篇6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体育需求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对于健身场所的选择人们也由在单位锻炼转向到社区锻炼,单位体育功能的逐渐弱化,使得社区体育在群众体育中的地位日显突出。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的发展状况对社区体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的概念界定
体育人力资源是指体育系统内接受过体育专业培养教育或受过专门体育训练和培训能推动体育发展的体育专业人员的总称。
社区体育是指共同生活在一定的区域内,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情感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群众性体育。
综上,社区体育人力资源应界定为:接受过体育专业培养教育或进行过与社区体育服务目标相一致的专门性培训,因具有广泛的社区参与意识,从而通过对社区体育实施决策、管理、组织、经营、指导、宣传等活动,最终推动社区体育发展的人员的总称。
二、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现状
1、社区体育管理者
当前社区管理条例中,对社区体育管理还没有明确的法规设定,这就容易产生因职能分工不明确,导致组织与个人之间缺乏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使社区体育管理工作既处于社区服务的迫切需求中,又处于一种形同虚设的尴尬境地。
2、社区体育指导员
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来源有两个:1、国家各级机构培训的不同级别的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从1994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正式实施到2003年全国已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1万人,但距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到2012年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要达到70万人左右 [4]。2、志愿者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社区体育指导员的严重缺乏。具有较高参与热情的社区体育志愿者,在社区体育发展的初期,由于社区成员对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但是由于志愿者大多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所以很难满足未来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高标准的体育服务要求,也很难保障社区体育服务朝着科学化、系统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3、社区体育科研人员
目前社区体育人力资源培养和使用体制及运行机制尚未形成,难以发挥体育科研人才在社区体育建设中的决策、指导和组织监管作用。基层社区很少有为体育发展制定长远规划与策略提供保障的体育科研人才,这无疑会对社区体育现在和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社区体育人力资源匮乏原因的分析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都有其社会的及自身发展的原因,社区体育人力资源匮乏现象,虽然与群体自身的观念、意识、知识结构及价值取向有着密切联系,但是还存在着社会诸多方面的更深层次的
原因。
1、体育人力资源具有相对稀缺性的特点。
首先,由于历史的原因,封建社会重文轻武的旧思想遗毒仍存。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使人们使重物轻人的意识强烈。人们对体育的本质与功能缺乏科学的理解认识,对体育事业、体育职业及体育人力资源价值认识的很片面。很多家长反对孩子选择体育为终身职业,这也就削弱了体育人力资源的人才储备。再者,其他学科相比体育算是发展较晚的学科,其受重视的程度还较低。
2、社区体育本身用人体制与机制的不健全。
社区体育,它依托街道办事处开展工作,没有形成独立的组织机构,因此很难达到对社区体育人力资源最大价值的利用。我国现阶段的人才管理还处于人治的阶段,由于基层社区对社会指导员无审批权、管辖权及所属关系,所以在对社会指导员的使用上存在很大困难。体育人力资源的管理未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社区体育与学校中处于发展阶段的潜在人才及处于成熟阶段的实用人才之间并没有建立稳定的联系,造成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的匮乏而体院等机构雄厚人力资源储备处于闲置和浪费的状态。组织管理人才资源短缺在这种制度环境下就显得尤为突出。
3、体育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原因
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源还缺一些可操作性强、具体的系统的政策措施。同时,社会也缺乏这样一个推动人力资源与社会需求相联系的介质,使高校和社区体育服务之间能够资源共享。其次,我国体育院校现阶段对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还存在一种比较封闭的观念,没有把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工作来抓。再者,目前体育院校对于社区体育领域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系统培养还比较欠缺,尽管有些综合性院校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要想真正把社区体育现象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来研究,把社区体育作为未来体育人力资源谋求生存的职业领域来探讨,还需要决策者着眼于社区和体育人力资源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制定科学系统的长远规划。
4、体育人力资源自身角色定位原因
个人发展的目标定位不明确。首先,人力资源自身受到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注重育人输人模式培养的影响,过分重视输人的短期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的树立。因此,当达到立足于社会的初级目标,就徘徊于现状,放弃拓展职业领域,不断超越自己的更高远景的追求。其次,体育人力资源自身特点是专业素养为主而文化素养为辅的结合体,相对来说,文化素养比较欠缺,很难在思想上站到人类社会与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去把握体育的本质、功能及发展趋势,对自身资源的挖掘利用也缺乏必要的自信和内在需要,这也是导致其在发挥自身最大潜力的行为方式上被动的重要原因。
5、社区成员本身的原因
首先,老龄化的社区体育主流。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我国社区体育兴起的内部原因,使单位化的群众体育向社会化的社区体育的转变,退休制度的实施,又使得大量退休人员为了满足其延年益寿,消除退休后的孤独感及重建社交圈等目的的需要,成为了我国社区体育兴起的主力军。但他们更注重社区体育的健身与休闲的目的性和社区体育福利性的本质,而对其作为服务性手段兴起的深层原因缺乏更好的认识。其次,中青化的匮乏。再者,社区体育服务是一种长效性的商品,由于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对其缺乏必要认识和理解,所以难以形成社区成员对其长远效益的认可,影响人们参与意识和消费心理需求
四、建议
1、决策者要从宏观上把握社区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总体规划,运用多种途径提高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2、社区体育管理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观,帮助社区居民树立终身体育观;加强对社区体育的相关知识及体育锻炼多元功能的宣传和引导;增强社区成员自主的体育参与意识,培养社区体育服务的消费群,开辟社区体育服务的市场,使社区体育沿着公益化向产业化过渡的方向发展,促进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同增长,为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的生存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
3、社区体育管理者要加快独立组织机构的建设,建全人才引入制度,建立合理的人才管理运作模式。(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 黄聚云.对体育院校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2):23-26.
篇7
采用由北大公共卫生学院统一设计的全国妇幼卫生服务资源调查表,对2010年上海市杨浦区妇幼保健所和1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妇幼保健人力资源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后实施调查,数据运用spss11.0软件进行汇总与统计分析。
2结果
2.1杨浦区妇幼保健基本情况
杨浦区位于上海市区东北角,面积60.61 km2,有12个街道(镇)共306个居委,常住人口131万。区内有1家区级妇幼保健所,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5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均为隶属于区卫生行政部门的独立机构,提供所在地区居民的妇幼保健服务。另有3家有产科的三级综合性医院、1家妇产科三级专科医院和4家有妇科的二级综合性医院,提供妇幼医疗保健服务。2010年区婴儿死亡率3.9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89‰,孕产妇死亡15.05/10万。
2.2全区妇幼保健人员数量及工作量
区妇幼保健所和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为区域内5万名7岁以下儿童、33万名15~49岁育龄妇女和12.9万名60岁以上老年妇女提供妇幼保健服务。其中,纳入社区系统保健管理的孕产妇5 906人,平均每社区服务534人;活产数6 644人,平均每社区服务604人;纳入3岁以下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服务的为2.7万人,平均每社区服务2 418人。
区级妇幼保健所在岗职工40名,其中医护人员36名。2010年度开展妇女保健门诊2 780人次、婚前医学检查8 818人次、妇女病筛查15 067人次、孕前指导4 603人次;开展儿童保健门诊1 427人次、儿童保健各类服务16 854人次;对基层业务指导耗时328 d/人。
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计有医护人员979名,平均每家89名;其中承担妇幼保健服务的医护人员71名,平均每家6.5名,占医护人员总数的7.3%。2010年社区妇幼服务人员每人每年开展妇女保健服务210.6 d;开展儿童保健服务358.7 d;开展妇幼健康教育服务75.9 d。
2.3区妇幼保健所妇幼保健人员年龄、学历、职称分布
2.3.1妇幼保健医生情况
区妇幼保健所现有在岗妇幼保健医护人员26名,其中女24名,男2名;均为正式职工,平均工作年限22.5年;平均年龄45.9岁,其中50岁以上占34.6%;本科占38.5%,中专占57.7%;初级职称占50.0%,中级占42.3%,高级占7.7%;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占65.4%,护理学占30.8%、公共卫生占7.8%。
2.3.2儿童保健医生情况
区妇幼保健所现有在岗儿童保健医护人员13名,均为女性,平均工作年限22.2年,均为正式职工。平均年龄44.9岁,其中50岁以上的占38.5%;本科及以上占61.5%,大专占38.5%;初级职称占38.5%,中级占53.8%,副高职称占7.7%,均具有临床医学专业背景。
2.3.3妇幼健康教育人员情况
区妇幼保健所现有在岗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人员2名,均为兼职,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历,1名中级职称,1名初级职称。
2.3.4妇幼服务其他人员情况
区妇幼保健所现有在岗妇幼信息统计人员9名,妇幼科研教育人员10名,妇幼管理人员7名,妇幼业务指导人员15名,均为兼职。
2.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人员年龄、学历、职称分布
2.4.1妇女保健医生情况
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在岗妇女保健医生22名,均为女性,平均每家2名。其中,15名为正式职工、5名返聘,2名为合同制;20名专职,2名兼职。50岁以上占50.0%;本科占31.8%,大专占40.9%,中专占27.3%;初级职称占59.1%,中级占36.4%,无高级职称;临床医学专业的占81.9%,全科医学专业的占9.1%,护理学专业的占9.1%。
2.4.2儿童保健医生情况
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在岗儿童保健医生35名,34名女性,1名男性,平均每家3.2名。其中,29名为正式职工、2名返聘,4名为合同制;32名专职,3名兼职。50岁以上占48.6%;本科及以上占11.5%,大专占60.0%,中专占28.6%;初级职称占60.0%,中级占37.1%,副高职称占2.9%;临床医学专业的占34.3%,全科医学专业的占2.9%,公共卫生专业的占40.0%,护理学专业的占22.9%。
2.4.3妇幼健康教育人员情况
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在岗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人员32名,平均每家单位2.9名;专职19.5名,兼职12.5名;平均年龄46岁;大专及以上占81.9%;初级职称占56.2%,中级占43.8%;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
转贴于
占56.3%,全科医学的占6.3%,公共卫生占37.4%。
2.4.4妇幼服务其他人员情况
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在岗妇幼信息统计人员21名,其中兼职11名,平均每家单位1.9名;妇幼科研教育管理人员11名,其中兼职3名,平均每家单位1名;妇幼管理人员14名,其中兼职8名,平均每家单位1.3名;妇幼业务指导人员20名,其中兼职9名,平均每家单位1.8名。
3讨论
妇幼卫生事业肩负着促进妇女儿童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使命[3]。根据2010年上海市卫生统计结果显示,婴儿死亡率为5.97‰,孕产妇死亡率为9.61/10万。杨浦区与上海市比较,婴儿死亡率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总体服务水平尚可。但从人力资源配置角度看,存在以下问题。
3.1妇幼保健人力资源配置不足
目前区级妇幼保健所职工总数为40名,其中医护人员36名,参照卫生部《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中县级妇幼保健机构41~70人的编制标准[2],仍处于较低水平;而其医护人员承担的工作量相对较为繁重,特别是指导基层业务耗时已超过了252 d/人的标准工作时间,目前已出现经常性加班的情况,就社区而言更加突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在岗妇女保健医生2名,儿童保健医生3.2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人员2.9名,其中还有一定比例的兼职;医护人员每人每年承担的妇幼服务天数均接近或超过了标准每人每年的工作时间,儿童保健服务尤其突出。
3.2妇幼保健人力结构不合理
篇8
本文基于湖州吴兴区总部经济园区(WD园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案例分析,从主体创新、渠道创新、方式创新和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提出园区能源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创新思路。
一、案例背景
湖州市位于浙江省北部,东邻上海,南接杭州,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也是以上海浦东开发区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4个重点城市之一。其东部新区是湖州中心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块,涉及八里店、环渚、织里三个乡镇,区域总面积183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面积90平方公里,中心区近期实施28.3平方公里,总体布局为一心(中央商务中心)、二轴、三平台。东部新区通过银行、信托、私募基金、融资租赁等多种途径融资,尽最大努力满足资金需求①。同时,对新区部分基础设施,如西湖漾社区、经九路、吴兴幼儿园、西山漾CD块景观、纬一路污水总管等进行BT商谈,通过各种渠道来筹措资金。
WD园区作为湖州市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重大地标性项目,其位于吴兴东部新区核心区,东接经六路,南靠吴兴大道,西邻经五路,北侧为规划通湖路。本工程基地总面积8.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31.19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71 254平方米,包括8幢高层及商业裙楼,其中6幢为办公综合楼和2幢为星级酒店。吴兴区总部经济园区由星级酒店、商业办公、文化娱乐、餐饮服务、酒店式公寓等组成多功能小型商务园区。东侧百米之遥是上海新长宁集团投资建设的吴兴区多媒体产业园区,共计600亩,一期建设255亩。西侧正在建设的是人防国税国土综合大楼。根据政府及业主要求,园区能源基础设施一期需满足总部经济园区与人防国税国土综合大楼的全部冷热水、蒸汽和部分电力供应需求,后续根据周边业态的发展逐步扩大供能范围。
二、案例的创新模式
该经济园区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一开始就从定位上进行创新并作整体考虑,建设统一的能源网;在融资主体上进行创新,能兼顾各相关方的定位与考虑;在投融资模式上,整体采用国际通行的BOT模式;在融资渠道的创新上,增加了业主方的融资渠道;在融资方式的创新上,采用多种融资方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在投融资各个环节的创新,使得能源基础设施项目由准经营性变成经营性,最终达到了政府清洁能源、配套高端的要求;投资方得到了合理的经济回报,业主方享受了质优价廉的能源供应。并进一步提升了当地配套设施的品位,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了多赢的局面。
1.定位创新分析。该经济园区能源基础设施在一开始就进行了整体考虑,对供冷、供热、供热水、供蒸汽、供燃气及电力统筹设计。
园区里共有8栋大楼,其中6栋写字楼,2栋酒店,写字楼用能高峰在白天,而酒店用能高峰在夜晚。传统的供能方式每个系统都单独设立能源站,系统可单独控制,但设备投资大,运维成本高,设备数量多,故障率高,且设备使用率低,不能相互之间错峰使用,每个能源站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建筑面积,空间使用不合理。根据周边的能源供应情况,要满足本项目的蒸汽需求,单独引入铺设蒸汽管网成本过高。
最终聘请专业能源服务提供商根据园区用能需求、用能特性、当地能源价格等,统一考虑冷、热、电、热水等能源供应,最终对比发现,采用统一建设能源基础设施投资约1.2亿元,比分项建设共计节约投资约20.2%。
2.主体创新分析。该经济园区能源基础设施项目由专业能源投资运营公司、当地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及市政公用工程的全资国有公司(以下简称“当地城建司”)、当地燃气公司共同出资成立项目公司。
当地城建司受区政府委托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及市政公用工程的建设管理以及区域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是吴兴区东部新区建设的实施主体。其少量参股有助于政府对项目公司的监督,保障公众利益。
由于采用了国家鼓励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燃气作为一次能源,当地燃气公司是拥有吴兴区城市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的企业,有50%的国有股份。其适量参股有助于气源保障,能有效地保障公众利益,同时给予项目公司适量的气价优惠,将项目由准经营性变成经营性,减轻政府负担。同时,对于燃气公司而言,采用整体考虑的以天然气为主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比分项投资的传统能源系统,耗气量要增加6倍,即使气价优惠,也会增加公司利润,同时,有助于摊薄管理成本。当地燃气公司也有积极参与的动力。
而专业能源投资运营公司具有丰富的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运营经验。其控股项目公司,能将其丰富的管理、运营经验输出到项目公司的日常运营管理,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项目收益。
因此,通过三方共同参与能源基础设施的BOT,能够兼顾政府、公众、投资人及其他相关方的利益,有助于项目的顺利推进和持续发展。
3.渠道创新分析。总部经济园区能源基础设施项目采用的是国外通行的BOT(运营期20年)模式,其中创新之处在于增加了利益相关方的融资渠道。因此,本项目的融资渠道包括,投资方的资本金、银行融资、总部经济园区内大楼业主。
本文仅对总部经济园区内大楼业主融资渠道进行分析,由于湖州吴兴区东部新区总部经济园区与部分筑巢引凤的总部经济园区有所不同,现有的8栋大楼均已由一家企业认购并投资建设,建成后这8家企业会将总部迁址入园区。
由于建设统一的能源基础设施,并且直接供应冷、热、热水、蒸汽等能源产品,节省了业主自身投资能源设备通过对电力、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转化来产生冷、热、热水及蒸汽等最终使用的能源产品。因此,业主愿意缴纳相当于其自身投资约20%的资金,即节约了80%建设期投资,又节约了设备用房,将其充分利用。因此,虽然从项目本身而言从业主方获取了一定的资金,但是从业主角度出发还是享受到了较大的利益。
4.方式创新分析。由于项目投资仅1.2亿元,因此,较为简单的融资方式基本能满足项目的资金需求。在本项目的融资方式上,采用了银行融资、能源配套费收取等融资方式。
在最初融资方式设计时,还考虑对主设备采用融资租赁的手段,最终通过对比,虽然融资租赁名义利率只有8%,但是考虑按月或者双月支付,实际利率将达到15%,最终放弃采用融资租赁方案。而针对大楼业主的融资渠道是采用能源配套费的名义收取,此费用收取的创新点在于时点上进行创新。
传统方式是对生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建设完成变成熟地再对土地进行招拍挂,对土地摘牌的企业根据土地属性和指标进行建设时再支付燃气配套费、电力配套费等能源配套费。而总部经济园区项目是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时期就支付能源配套费,能源基础设施BOT的项目公司通过收取能源配套费也解决了部分投资资金。
三、案例的启示
1.园区能源基础设施要从传统的分项考虑,向整体考虑、能源综合利用、错峰填谷、互补互用出发,构建园区集供冷、供热、供气等于一体的智能能源网。
2.根据政府、市场各自诉求和定位,找到政府与市场共生的结合点。同时兼顾其他关联方,主体创新兼顾各方利益与诉求。
3.渠道创新要多元化,但是不能以追求渠道多样而多元,关键还要结构合理。
4.方式创新一方面要在现有制度框架下进行方式创新,其次又要借鉴好的方法创新对制度完善进行推动。
5.要充分认识到投融资制度环境的改善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虽然园区能源基础设施制度保障逐渐向好,但还有较大改善空间。
(作者夏有为系CPA;杨大楷教授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投资系博士生导师;朱磊和刘曦腾系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蔡龙,翟照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多元化融资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金融纵横,2007(15).
[2] 陈明.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J].武汉:企业导报,2009(12).
篇9
关键词:开放存取;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
摘 要:文章通过网络调查对河南省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建设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河南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对高校图书馆进一步做好开放存取资源建设工作的建议和看法。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1588 ( 2016 ) 01-0050- 03
1 开放存取资源
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资源是用户通过网络免费获取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务。它使任何人都可以及时、免费、不受任何限制地通过网络获取各类文献资源,包括非正式出版的论文的预印本、学位论文、工作论文、各种原始数据和元数据、教学参考资料、图表、数据库、政府出版物等,通常以开放存取期刊和开放存取仓储两种形式实现。
在这种出版、传播机制下,科学技术成果可以无障碍地发表、传递,科研工作者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免费获取和使用网络传播的科学技术成果。因此,开放存取资源备受科研人员的青睐,同时,其免费和共享的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减轻图书馆因支付传统付费资源而产生的经费短缺压力,缓解图书馆经费紧张和用户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因此,开放存取资源正越来越受到高校图书馆的重视。
2 河南省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建设情况
为了解河南省高校图书馆对开放存取资源的建设情况,笔者通过网上调查的方式,对河南省35所公办本科院校的图书馆逐个进行登录,调查这些高校图书馆的开放存取资源建设的具体情况。截至2015年5月,除河南中医学院、南阳师范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南阳理工学院4所高校图书馆不能正常登录外,笔者共调查了31所高校图书馆,发现有18个图书馆建设有开放存取资源,调查结果见表1。
3 河南省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建设现状
3.1 开展开放存取资源建设的图书馆较少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被调查的31个高校图书馆中有18个图书馆建设有开放存取资源,其中17个图书馆没有将开放存取资源与本馆馆藏资源进行整合,只有郑州大学图书馆在搜递发现系统中把开放存取资源与本馆其他类型的馆藏资源进行了深度整合,实现了一站式检索。同时,还有13个图书馆没有建设开放存取资源,这几乎占到河南省高校图书馆的一半,说明河南省高校利用开放存取资源还不普遍,还没有引起图书馆的重视。另外,部分专升本的院校,如河南警察学院、河南铁道警察学院等,以及多校合并的院校,如信阳农林学院、黄淮学院、平顶山学院等,他们的科研水平和高校信息发展水平对开放存取的利用也有较大的影响。
此外,人们对开放存取的认识偏差,如认为免费获得的资源质量不高、利用价值不大,只有购买的数据库才最权威,也是影响河南高校图书馆建设开放存取资源的原因之一。
3.2 开放存取资源的建设模式过于简单
目前,河南省高校图书馆的开放存取资源建设还只是处于提供资源链接的阶段。基本上各大高校图书馆都只是在网站上列出了名称各异的开放存取资源栏目,简单地对开放存取资源进行链接,不具备任何检索功能,且对开放存取资源建设也没有规划统一的模式,从中也反映出图书馆对开放存取资源的重视程度和力量投入都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3.3 开放存取资源名称各异
在开放存取资源名称标志及栏目设置上,只有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商丘师范学院、郑州师范学院等几个图书馆标识了开放存取资源,并整合成单独列表,便于读者浏览查阅。大部分图书馆没有把开放存取资源单独列出,而是将其与传统数据库、电子资源混在一起,在图书馆主页上标识为电子资源、数据资源、免费资源、特色资源等,并且没有对开放存取资源链接进行整理和分类,这会使读者在使用时感到迷茫,难以分辨,给读者查找和利用开放存取资源带来很大不便。
4 加强对开放存取资源的建设
4.1 转变资源建设工作的理念
一直以来,我国各类图书馆的资源建设都是采购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或自建特色资源,这些资源建设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经济欠发达的河南省高校图书馆是根本没有能力按需求购买的。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者应该转变图书馆资源建设工作的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大对开放存取资源的建设,以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利用开放存取资源的免费性,在其图书馆的网页上建立相关的资源链接,进行有效的整合。
4.2 提高开放存取资源认知度和影响力
开放存取的理念和实践对河南省高校图书馆来说尚处于发展之初。它虽然是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一个有效补充,但是许多读者还不太了解,对开放存取资源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其关注度与参与度也不太高。
因此,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对开放资源进行宣传,让读者充分了解其运作模式和优点,以促进开放存取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到开放存取运动中,将开放存取的学术成果纳入本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中,充分调动广大学者参与开放存取运动的积极性,使图书馆、学校有关部门、科研人员共同行动起来,提高开放存取资源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4.3 建设本校的开放存取知识库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一个服务机构,有责任也有能力收集本校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建设学术知识库,为本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学科专业特色,对本校教师申请的课题、论文、科研报告、课件等进行整理和组织,分门别类地建设开放存取资源知识库,如科研课题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学生论文资源数据库、精品课程课件数据库等,以提高这些资源的利用价值。这也对图书馆保存本校学术资源、方便本校读者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4.4 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建共享开放存取资源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河南一些高校图书馆虽然建有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如河南农业大学的河南小麦文献信息数据库、洛阳师范学院的河洛文化文献数据库等,但这些数据库的访问权有限制,大量有价值的资源无法共享。因此,应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参与机构的技术力量和设施,避免开放存取资源建设中人、财、物等的重复投入,提高资源集成和利用的效率,建立开放存取保障机制,实现开放存取最大限度的共建共享,使高校图书馆成为真正的学术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刘敏,吴骏,林琳.江浙沪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分析[ J ].情报探索,2014 (12):73-78.
[2] 杨艳飞.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建设刍议[ J ].图书馆研究,2014(4):23-25.
[3] 陈玲洪.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揭示现状调查与实施策略研究[ J ].图书馆,2014(2):63-65.
篇10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048-04
Abstract In order to know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hina’s micro-class resourc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which is based on the nationaluniversity micro-class teaching platform competition, analyzes theconcerning data of the competition, extracts the quantitative micro-class works, summarizes the exiting problems in the micro-class con-struction from the micro-class topics, content design, fabrication of micro-class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etc. and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Meanwhile, it also analyzes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micro-class resource construction which is aimed at providing cer-tain references for universities’ effectively carrying out the micro-class construction.
Key words micro-class; micro-class resource construction; uni-versities
1 引言
随着微时代的悄然来临,全世界正进行一场微革命,人们之间的交流学习变得异常快捷、高效,与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软件一样,微课应运而生。它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构成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目前,我国高校微课资源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现状如何?高校教师如何设计开发微课?在设计开发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微课的制作水平和应用情况如何?高校教师对比赛机制有何意见?现有的微课资源能否满足学生与教师的需求?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 高校微课资源建设概况
自2011年在国内被首次提出以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被广泛认可。自此,微课在教育领域迅速传播,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了与微课相关的建设实践与研究。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引领全国高校掀起微课建设的热潮。在2012年12月―2013年10月举办了首届比赛,全国共有1600多所高校参与比赛,收到有效参赛作品11 414件。2014年3月―2015年8月举办了第二届比赛,全国共有18 000
多名高校教师参与比赛,收到有效参赛作品13 059件[2]。
2013年5月,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增设微课程组,微课作品涉及多学科,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一些高校专业指导委员会与教学研究组织通过微课比赛来推动微课的建设与发展,举办了一些相关赛事,如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设计大赛、全国高校(医学类、生物学类)微课教学大赛、全国(高职高专)微课教学大赛等。全国各级各类的微课大赛对我国微课建设与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与引领作用,我国高校微课的建设逐步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协同推进的机制,无论是网络培训中心、中国高教学会,还是其他国家级别组织的微课赛事,都推行学校初赛推荐、省区复赛遴选、全国决赛这样三级评比机制,有效推动我国高校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发展。
3 高校微课资源建设“量”的分析
目前高校的微课建设主要依托全国各级各类微课大赛进行,网络中心组织的全国高校微课比赛是规模最大的赛事,通过两届微课大赛相关数据“量”的变化来分析微课建设的现状。
微课作品量分析 该项比赛是在原赛事的基础上,各高校认识到微课建设是信息化学习的助推剂,在充分动员情况下,教师参赛热情高涨。首届比赛,本科院校有效作品7459件,高职高专3955件;第二届比赛,本科院校有效作品7965件,高职高专5094件。微课比赛第二届与首届相比,有效作品增长近2000件;获奖比例也大幅增加,首届获奖作品653件,第二届获奖作品898件,其中理工类287件,文史类243件,高职类368件。参赛作品数量的攀升足见高校教师参赛的积极性大幅增加,对微课的认知已经非常到位,这将有利于微课的建设发展。
微课作品学科分布分析 微课作品学科分布基本没变,依然是32个学科大类,只是第二届比第一届多2个具体学科分类。按照学科大类统计,两届比赛参赛人数排名没有太大变化,但获奖作品的比例差距较大,旅游大类获奖比例较高,土建类与历史学类偏低。部分学科获奖比例变化较大,如交通运输类、艺术类、教育学类获奖比例均有下降,医药卫生、农学、经济学、电子信息、理学等专业略有增长。学科获奖比例的变化,说明微课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专业,增加明显的专业说明已经找到合适他们专业发展的微课制作技巧,下降的专业仍需继续摸索建设经验。
微课地域分布及参赛高校分析 两届赛事都设有31个省级赛区,首届比赛参赛人数前五名是山东、江西、黑龙江、河北、山西,江苏仅排第六名;前五名高校为山东交通学院、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开放大学、山东大学、淄博职业学院。第二届比赛在参赛数量上,本科按省份排名前五的分别为江苏、陕西、山东、辽宁、河北,高职高专按照省份排名前五的分别为江苏、浙江、湖北、山东、陕西。
不同层次高校参赛也存在差异性,获奖高校两届数量也有所变化。第二届作品数量与第一次相比,985高校增加17件,211高校增加227件,非211件高校增加1282件,高职增加2202件。由此可以看出,通过两次微课大赛,相关教育部门及高校已充分认识微课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其宣传推广力度也较大,高校教师的参赛积极性大幅提升,对高校微课资源建设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微课建设对象分析 两届微课大赛参赛教师在性别、年龄、职称方面变化不大,仍然是女教师偏多,占2/3左右,年龄集中在30~45岁之间,职称主要为讲师,因为他们是高校教学的中坚力量,对教学工作与职称晋升有急切追求。年轻的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有迫切需求,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制作的水平也较高,所以他们将是微课建设的主力军。从获奖情况看,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获奖的比例逐渐降低。由此可见,讲师固然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但是在微课建设方面还需要更多的课程建设与教学的经验,同时需要教学服务团队及技术团队的支持。
微课网络互动分析 在微课的评价标准中,网络互动情况在评价中占一定的比重。网络互动评价是通过点击次数、分享次数、评论次数等指标来体现的。截至2015年8月7日,通过对两届微课比赛专用平台相关数据汇总分析,第一届获奖作品网络平均点击12 730次,平均网络分享630次,网络评论288次;第二届获奖作品网络平均点击5657次,平均网络分享135次,网络评论63次。由此可以看出,第二届无效互动大幅降低,刷票现象已有好转。但是第二届作品网络互动仍不均衡。如网络点击次数100次以下3681个,10万以上23个;分享次数100次以下14 370个,
1万以上5个;网络评论次数100次以下14 310个,1000次以上19个。通过对平台中网评分析发现,网络点评频率与作品是否获奖无关。截至2016年8月11日,微课作品评论次数最高达4477次,分享次数最高21 712次,点击最高425 022次。互动呼声较高的作品有的并非是获奖作品,但高互动率下并非没有刷票现象的发生。
4 高校微课资源建设“质”的分析
高校微课资源建设依托微课比赛进行,但最终比赛的结果体现在微课的设计制作质量上,通过微课大赛平台,随机抽取两届微课比赛作品120件,其中获奖作品每届抽取理工、文史、高职各10件,未获奖作品每届各类随机抽取10件进行分析,分析总结微课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微课选题方面 选题价值是微课大赛评价指标之一,有价值的选题能够体现微课短小精悍的教学特色,能够真正体现某学科课程中重难点的问题,也就是某课程中真正的知识“干货”。通过对随机抽取的微课作品进行分析,发现选题优秀仅占8%,选题良好能达到75%。从微课大赛作品来看,选题都过于零散,即使同一单位推出若干微课,微课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制作一节微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从选题到制作再到后期的维护,都需要投入教师很大的精力,烦琐的制作过程就足以体现开始选题的重要性。所以,怎样去整理课程的知识“干货”就变得尤为重要,哪些知识点适合制作探究类,哪些适合制作启发类,哪些适合制作演示类,哪些适合制作讲授类,哪些适合制作自主学习类,这些都是选题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内容设计方面 通过对参赛作品内容设计方面进行分析,发现90%的微课作品在教学目标阐明上做得较好,但是有些微课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活动的组织、学习者差异的关注、教学策略的制定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比如:近30%的微课存在认知问题,存在切片式课堂教学录像微
课;25%的微课仅注重教学活动的组织,忽视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30%的微课几乎没有关注学习者差异;33%的微课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导入占用时间过长或出现毫无意义的导入;有部分微课没有教学总结,或没有实质性的总结内容;还有的微课整体内容设计冗长,出现微课不“微”现象[3]。
因此,在微课设计过程中,要从课程知识“干货”的教学目标及问题出发,从资源开发的角度分析其教学应用。首先,可以通过教师语言表达或微课屏幕文字明确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的需求。其次,根据教学需要,使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安排微课的教学活动,力争做到使用媒体恰当,教学节奏安排合理,逻辑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以此做到教学效果的有效达成。
微课制作方面 随着微课建设与研究的深入,从微课制作方面分析总结四种微课制作方式:使用摄像机、手机等工具拍摄的视频类微课;使用常用的软件Camtasia Studio、屏幕录像专家等制作的录屏类微课;由PPT、Flash等软件录制或编辑的合成类微课;混合式微课[4]。调研发现,有近75%的微课是视频类微课,近10%的微课是录屏类微课,15%的微课是其他类型微课。由此可见,视频类微课较多,但是直接切片式视频微课也较多。为了均衡发展,其他类型的微课应适度增加。
为了提升微课制作水平,在微课制作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三个方面:微课字幕不能只打关键词,否则给人凌乱的感觉;在录屏过程中,鼠标移动速度要适中,切忌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晃动;画面设计简单大方,力图避免其他干扰信息[5]。
评价标准方面 随着高校微课资源建设,微课的评价标准逐渐形成,目前主要有网络中心、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高教学会制定的三套评价标准[2],因为不同主办方微课建设的目的不同,各项分值权重有所不同,但都能满足各自的建设方案要求。随着赛事的推进,逐渐形成分科分类进行评审,为了使评审更加公平公正,微课评比过程中增加网络互动环节,在评比过程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从网络互动情况可以看出,微课的评价应用仍存在很大的问题。虽然第二届网络互动中无效互动及刷票现象相比上届大为改观,但仍存在刷票现象。
综观微课比赛的整体评价情况,仍存在获奖率低,奖项设置较少,不利于提升高校教师参与积极性等情况。随着慕课时代的到来,基于慕课平台的微课建设将呈现常态化发展趋势,加上近两年微课建设及相关研究大发展,对微课建设有一定经验及认知上的改变,所以评价标准也要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需求。
5 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
“零散”向“系列”转变 全国微课比赛推动着目前微课的建设与发展,综观这两届的微课作品,上万件作品散布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课程领域,而且微课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造成人力、物力及相关资源的浪费,这是微课大赛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同时只具有一个知识点的零散微课,也不便于师生系统学习。为了提高微课资源建设的合理化发展,应尽快实现高校微课资源课程化、专题化、系列化发展。微课制作应先整理某门课程的知识“干货”,经过精心设计、众人反复推敲,合力制作系列型微课,尽快实现微课的“系列化”“专题化”发展并推广。期盼在专家的指导下,积极研讨微课制作,使得微课能够创新性设计,亮出不同教师授课的闪光点,从而促进微课资源的共建共享。
“草根”与“贵族”并存 微课资源建设要想常态化深入发展,必须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成本问题。调研发现,一半以上的微课是使用专业摄像机进行拍摄,甚至是在专业虚拟演播室录制。这使得大部分教师认为微课制作是件很“高大上”的事,认为不再是使用手机拍摄设照样能获奖,使得一线教师产生畏难情绪。为了缓解这一认识,微课发展可以分两路走,一路走“草根”路线,任何一线教师都可以使用简单的设备或自己熟悉的制作软件,精心设计制作微课,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效果的达成;一路走“贵族”路线,专业化精品制作微课,成立微课制作团队,确定专题或系列化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认真研讨,使用专业设备制作形成“专业精品微课程”。
“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第二届微课大赛评价标准较第一届初步完善,但广大教师更期待评价机制更加多元化。微课的评价标准是微课建设的指路灯,它指引微课建设的方向。虽然第二届在评价过程中本科与高职高专分开,各学科大类已经分开评比,但是相关的评价标准并没有系统形成,网络评价中刷票现象屡禁不止,使得比赛有失公平。所以,除了以学科大类为基础评价外,还可以依据微课的内涵特点分成专家演讲类、金牌讲师类、资源整合类等[6];还可以提高获奖比例,增加获奖项,比如设置最佳设计奖、最佳技术奖、最佳创意奖等[4];还可以拓展评价方式,比如开通现场视频评价,增加学生与一线教师的直接参与,使得评价更加公开、公平、公正。
“比赛导向”向“应用导向”发展 微课比赛是微课建设的重大推力,比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微课的建设。微课建设为了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常态化生态发展,就要打破“为赛而建”的困局,将“比赛导向”向“应用导向”转变,这需要各方力量对微课程资源建设从观念到体制进行全面创新。
首先,在碎片化学习的“微”时代,所需的知识并非“碎片化”“微型化”,仍需要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然而从两届微课作品对比可以看出,微课资源表现为零散性,没有形成专题化的微课程群。为了使微课向“应用导向”发展,就急需尽快形成“专题化、系列化、课程化”的专业精品微课程群。
其次,转变教师对微课的认知观念,突破微课“建多用少”困境。鼓励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新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应用微课进行翻转教学,为学生提供易学、易用、易得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教师提供最优质的教学辅助资源。通过“以用促建”来实现微课建设的良性发展,避免走上“重建轻用”的老路。
6 结束语
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慕课、微课等新型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生成,给高校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促进教育资源由线下向线上转变,一方面也影响教学模式发生深度改变,因此给高校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同时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微课的兴起必然会给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创新开放思维,探究符合线上学习者认知特征的新型学习资源。这样微课资源的利用率才能有效提升,高校才能在新的互联网教育时空中,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助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徐靖程.微课,开启教育“微”时代[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9-12.
[2]桑新民,等.从热点中孕育新生态 高校微课发展报告(2016年)[R].北京:全国高校网络培训中心,2016(2).
[3]陈智敏,等.我国高校教师微课教学设计现状研究:对2013年“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295个微课作品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8):20-27.
篇11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城市社区或农村中心卫生室为基本单位,为群众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服务等“六位一体”的综合,是有效、经济、方便、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使社区卫生服务站(或中心卫生室,以下统称社区服务站)由“诊疗中心”变为“健康管理中心”。这需要具备较全面的医学及卫生保健知识。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琐碎,需要经常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上门送医送药、电话随访等措施服务于民,使医护在医院内坐诊治疗的传统模式逐渐变为集诊断、治疗、护理与一体的、病房一社区的无缝隙的健康管理模式,现在正处于经验摸索期。资深护士正好熟悉各种常见疾病的防治和饮食生活调理等临床、保健知识,在全科医疗资源缺乏的今天,只有她们才最胜任这份工作,成为社区服务的主要角色。这也是新形势下对医护工作的改革创新。
1.1 利于进行“社区诊断”建立健康档案 为了便于社区内居民的疾病及时得到救治,需要对每个家庭及其成员的健康状况建档,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肿瘤等慢性病的病人进行初步检查、登记、分类重点管理,将孕产妇和婴幼儿、外科术后、残障人士等需要康复治疗的病人、家境贫困的和孤寡老人等作详细地调查并整理造册,甚至知道哪家老人、孩子哪天过生日等,这都需要上门普查才能了如指掌。我们社区卫生服务站利用资深护士的经验多、思考细致等优点,成立以资深护士为核心的建档小组。统一安排,经过一个多月时间采用划区域、拉网式的措施集中进行了解、登记造册,使健康干预有了真正的“落脚点”。
1.2 依靠护士开展社区健康教育 尽管影响居民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我们社区在资深护士的带领下,与医生一起研究分析影响当地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制订相应的健康处方,如编写一些常见的卫生习惯与疾病的关系等知识宣传册发放给居民;举办卫生知识宣传栏,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定期对慢性病人举办健康教育讲座:配合重要的卫生活动,走上街道宣传等等。
1.3 依靠护士搞好重点人群的预防保健 定期查阅辖区的健康档案,对慢性病病人通过面访、家访、电话访问等形式给予生活习惯干预。如高血压的个体化治疗上,我们将药物分成不同的阶梯剂品,根据病人复诊时的血压、脉搏、症状、体征及临床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来对症用药、及时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使绝大多数人的血压稳定在140/90 mm Hg以下,而对于糖尿病病人则控制在130/80 mm Hg以内、有肾脏损害的人血压应控制在125/75 mm Hg以内,并对个别病人对吃药认识的偏差,如不愿吃药、吃药不按医嘱重吃轻停、盲目追新追贵追洋、来回换药、恨病超量吃药等进行纠正,这些细碎的工作,没有资深护士的巨大付出、耐心指导是无法做好的。
1.4 依靠护士提供全程护理服务 限于服务站的技术与设备,一些患病重者需转入更高一级的医院住院时。由社区护士护送病人到医院治疗,出院后再转回社区继续康复。对无人照顾或需要陪护的人员,社区卫生服务站则派出专职护士帮助其完成康复训练、健康指导、用药咨询等。
2 资深护士的优势
2.1 临床优势 资深护士一般都具备护师或主管护师职称,临床工作时间长,接触病人和病种多,实践经验丰富即有丰富临床诊治经验、护理经验、有较强的应急处理能力,有利于与各种疾病病人打交道。由于社区服务受人员限制,有时需要单人直接到村、到户上门服务,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必须具备较高的慎独意识,
篇12
据民政部2014年6月17日印发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 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 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1〕。面对如今老年人几乎占总人口一成的趋势,重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显得异常重要。这部分老年人大多数才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身体健康,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有为社会的发展发挥自己的余热的强烈愿望,然而就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低龄老年人力资源,但是利用率却偏低。针对我国经济尚不发达,低龄老年人口庞大,家庭不断小型化和少子化的特点,采用合理、经济的措施大力开发城市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特别是提高低龄老年人服务高龄老年人的利用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一)增进社会的收益
老年人尤其是低龄老年人再次参与社会工作,他们身上有很多特点是年轻劳动者所不具有的,低龄老年人在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某种优势,如知识、技能等都是值得珍惜的财富,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但是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现在如教育、卫生、医疗、服务等很多领域很多老专家、学者们都已经退休,但他们大多数仍身体健康,可以继续在服务“高龄老年人”上发挥他们的余热,使整个社会获得最大的收益性。
(二)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我国自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家庭模式正逐步转变为“四二一”模式,这就意味着一对夫妇将要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这将会给成年人产生巨大的养老压力和精神压力。同时就整个社会而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小型化的形成,社会所担负的养老抚养系数将会不断提高,社会负担日益加重。开发城市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低龄老年人照顾高龄老年人,不仅可以发挥他们的个人特长为社会做出贡献,也可以增加个人收入减轻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负担。
(三)缓解退休老人自身的精神压力
退休后的低龄老人从工作了几十年的岗位上一下子退下来,会产生了无所事事的感觉,同时也会存在着孤独、寂寞、恐惧、消极及被否定的心理。他们面对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状态会一时难以接受,进而产生心理落差,脾气性情会发生很大变化。所以,低龄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发挥自己的余热,对缓解其自身压力是十分必要的选择。
二、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可行性分析
低龄老年人力资源主要是指60至69岁年龄阶段的老年人,他们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可供整个社会再开发和再利用的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低龄老年人身体尚好,头脑还比较清楚;在经济上能够自立,生活上也能自理,他们可以不依赖社会和家庭的照顾,反而可以通过再就业,为社会或家庭尽自己微薄之力;主要与配偶及未婚子女一起居住;一般不甘寂寞,需要一些活动场所和参与机会,有比较强烈的再就业意愿等特点〔2〕。就目前来看,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服务于高龄老年人的主要动力有以下几点:
(一)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
世界卫生组织15日在日内瓦《2013世界卫生统计报告》,对194个国家和地区的卫生及医疗数据进行了分析,包括人类预期寿命、死亡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等。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寿命达到了76岁,高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甚至高于一些欧洲国家〔3〕。如此来看,我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要表现之一,为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上的需要
由于家庭负担比较重,自身的退休金也不高,而且受教育程度较低,一部分老年人面对退休后的生活压力有去养老机构等地方再就业的意愿。
(三)健康因素
健康是再就业的前提条件,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无法满足再就业的愿望。如今的老年人更加注重养生,每天生活富有规律且积极锻炼身体,所以大部分的低龄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并不逊色于青壮年人,这也使基于为老服务,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
(四)主观愿望强烈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低龄老年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更加积极向上,他们不愿成为社会的包袱,正是这种积极的态度和不服老的精神,推动老年人积极参与到社会工作中,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发挥了自己的余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三、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实施的具体内容
篇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4-0047-04
目前关于篮球运动员体力及生理指标的研究报告较多,但大部分都是关于男子篮球和球类运动员的研究,关于大学生女子篮球运动员的研究甚少。篮球运动的竞技比赛,并不像持续长跑竞赛,而是在跑中有快速的冲刺、弹跳、变向和变速等。比赛是在肌体还没有恢复,反复或间歇的运动中进行的。球类运动员身体素质中的耐力素质是一种特殊的素质。因此,不仅要求运动员具有全面的身体素质,而且要求具备良好的有氧耐力素质。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大学生女子篮球运动员的VO2max(最大摄氧量)、血液指标及营养状况,并与女大学生的生理特点进行比较,为提高大学生女子篮球运动员的体力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
受试者为华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女子篮球队队员10名,每天进行2 h的训练,每周5 d。对照组为没有运动习惯的公体课女学生10名。对照组的生活和学习制度按学校统一要求实施,除不训练外,一切与实验组的要求相同。大学生女子篮球运动员的训练期为1年(2005-02-2006-01)。
(1)身体形态测定:身体形态测定项目包括身高、质量、腰围、臀围、WHR(腰围/臀围)、上臂围、大腿围、体脂肪率以及LBM等指标。形态体质测定采用国家体育总局指定体质测定仪器;用皮脂厚度方法检测脂肪率(脂肪率=4570/D-4.142×100%),女子(D=1.0897-0.00133X)上臂背部和肩胛骨下部皮脂厚度之和(X)。
(2)身体机能测试:测试VO2max、血乳酸(La)、心率(HR)等代谢指标。VO2max、的测定采用活动跑台的Bruce方法,进行递增负荷运动。在运动负荷前、后第3分钟各取静脉血3 mL用于分析血乳酸(La)(1500型血乳酸自动分析仪)、和HR(Polar accrue plusheart rate monitor,FENLAND)等指标。试验前要求受试者安静坐在跑台椅子上测定安静时的吸氧量(VO2max)、通气量(VE)、HR(2900型气体分析仪),HR在75次/min以下时开始进行Bruce方法测定。VO2max的判断方法。
(3)全部受试者在清晨空腹状态下,由肘静脉采血样。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血液检验室完成。血液生化指标项目有总蛋白(TP)、尿蛋白(ALB)、白蛋白/球蛋白(A/G)、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PK)、总胆固醇(TC)、中性脂肪(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素氮(BUN)、尿酸(UN)、钠离子(Na+)、钾离子(K+)、铁离子(Fe2+)、血糖(BG)等;血液指标有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比率、平均红细胞浓度(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营养调查:全部受试者按要求记录所需指标。
实验所有数据用SPSSIO.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设计采用自身对照,所以采用Studen-t检验,进行组间平均值的差的检验,文中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
2 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女子篮球运动员与对照组的身体形态特征检测结果见表1。除体脂肪率(19.6±3.0)%,小于对照组(22.0±2.0)%差异具有显著性(P<O.05),VO2max实验组为(35.6±3.0)mL・kg-1min-1,对照组为(31.2±2.2)mL・kg-1・min-1差异具有非常相对性外,其余各项实验组均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O.05)。
(2)大学生女子篮球运动员身体机能指标A/G、LDH、CPK、ALB、TC、HDL-C、MCHC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显著性(见表2)。而对照组的血液生化指标TP、Hb、Hb百分率及Hct要比大学生女子篮球运动员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表3)。
3 讨 论
本研究对照组身高、体重,体脂肪率低于大学生女子篮球运动员,同时也低于Davis等的研究结果。本研究中的大学生女子篮球运动员的VO2max要比对照组的明显高,体脂肪率却比对照组明显低。这是由于大学生女子篮球运动员长期训练所致。可是本研究中的大学生女子篮球运动员的VO2max比省专业队的女子篮球运动员在校大学生明显低。可能是由于大学生女子篮球运动员每天训练时间多于对照组而少于省专业女篮在校大学生,这也是业余和专业训练的性质不同所致。
本研究中的大学生女子篮球运动员血液中的LDH和CPK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运动员由于训练量大,安静时的CPK要比一般人高,本研究中的大学生女子篮球运动员,由于在校期间长时间坚持训练,可能是CPK上升的原因,同时,说明篮球运动项目是一种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混合性的运动,在训练和比赛中需要发挥相当大的快速的爆发力。CPK的值比正常范围高,更容易破坏肌细胞。由于大学生女子篮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常有快速的冲刺、弹跳、变向和变速跑;投篮时力量和技术的运用,运球跑动及互相冲撞,比较对照组要付出更大的能量,特
别是运动员的身体相互冲撞,可能产生肌细胞损伤。
关于运动训练对血脂的影响的研究报告比较多,体育运动训练使TC减少或不变,结果并不相同。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长期游泳有氧训练并未改变TC及HDL-C。而本研究中大学生女子篮球运动员的TG要比对照组明显高。这可能由于HDL-C上升的原因。因此,在篮球运动训练中,由于有氧运动练习的比例多,对血脂带来了这种影响。
在营养的调查中,发现本研究中大学生女子篮球运动员的运动强度能量消耗相当于生活强度Ⅱ(中等强度),说明大学生女子篮球运动员糖的摄取量明显不足。许多研究报告指出,对于进行大强度运动训练的运动员,糖的摄取量是非常重要的,可使训练消耗的糖原能够快速地恢复,因此,运动员每天每公斤体质量至少要摄取8-10.g以维持糖原量,或需要补充总能量消耗的60%-70%。
从蛋白质的摄取量调查的结果分析,大学生女篮运动员吸取量相当于生活强度Ⅲ的总需要量的70%。可是进行激烈运动训练时蛋白质的摄取量为1.5-2.0g・kg-1・d-1,为摄取总能量的15%-20%。本研究中的大学生女子篮球运动员的蛋白质的摄取量不足,不仅成为贫血的原因,而且抑制和影响了肌肉的增生,使训练的效果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