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摊经济的新看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对地摊经济的新看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对地摊经济的新看法

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6401

1 研究背景

地摊经济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有生命力的商业活动之一。它的存在具有必然性。虽然“地摊经济”不可避免地会给城市管理带来一些麻烦,但它的社会收益性亦不容忽视。地摊经济作为从古至今的一种经营方式,必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而以不同水平的形式存在着。目前,地摊经济的管理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我国的地摊经济市场也将越来越规范正式。而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营销广阔的经营空间、全天候的经营时间、无店铺的经营模式、成本低廉的竞争策略等优点日益突出,尤其是微信营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微时代的到来、地摊经济的规范化发展,地摊经济也将跟上时代的步伐,营销方式也将从原来的单一、传统化得到逐渐改善,适应时代的变化,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2 市场调查与结果分析

2.1 基本信息

此调查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针对地摊经营者而言,另一部分是针对消费者而言。此次调查最终收获有效问卷496份,其中针对地摊经营者部分的有效问卷收获数为265份,针对消费者部分的问卷231份。虽然调研样本未达到预期数量,但数据的真实使之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针对地摊经营者部分问卷中,男性占了48.04%,女性占了51.96%;被调研对象的年龄中,15岁以下占了0%,15-25岁占了26.47%,25-35岁占了32.35%,35-45岁占了23.53%,45岁以上占了17.65%;被调研对象的学历中,小学文凭的占了21.57%,初中文凭的占了26.47%,高中文凭的占了24.51%,专科文凭的占了14.71%,本科及本科以上文凭的占了12.74%。

针对消费者部分问卷,男性占了43.14%,女性占了58.86%;被调研对象的年龄中,10-19岁占了15.69%,20-29岁占了41.18%,30-39岁占了23.53%,40-49岁占了7.84%,50岁以上占了11.76%。

2.2 研究结果和分析

2.2.1 地摊经营者

从调查问卷中显示,地摊经营者中已使用了微信营销的占了19.18%,未使用微信营销的占了80.82%。而未使用的原因主要是对微信营销的具体操作不太了解(占了49.40%),认知不足。但若教于期使用发放,愿意尝试使用微信营销的程度都比较强(占了60.67%)。因此地摊经济结合微信营销发展的空间较大,只要人们掌握了微信营销的技术,大部分地摊经营者都愿意尝试使用。

同时,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随着学历的升高,地摊经营者对微信营销的了解程度也会随之加深,对微信营销的使用率也逐渐增加。如表1所示。对于地摊经营者而言,特别是中等学历及中等学历以上的经营者,他们大多数倾向于经营方式的创新,愿意尝试微信等网络营销的方式。

从调查问卷中显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购买地摊物品的仅占27.45%,因此地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同时对消费者年龄进行分析发现多数为年轻者,地摊经济消费者中10-39岁的占58.63%,10-50岁以上的占41.37%。在“消费者对地摊经济结合微信营销方式的认可度”调查中显示,大部分消费者接受并认可此创新方式,同时年龄也营销者人们的看法,如表2所示,较为年轻的消费者大多数认可并接受将地摊经济结合微信营销的方式,而地摊经济中的消费者大多数又都是年轻者,因此地摊经济中植入微信营销是可行并且能被接受的方式。

2.3 建议

针对地摊经济而言,网络营销模式的选择也需要切合地摊经济的特点、产品的特质。以微信营销为例,内容如下:

(1)查找附近的人:地摊经营者可建立微信号,备注自己的摊名、产品等资料。消费者便可以通过“查找附近的人”,发现身边的地摊商家,并了解一定的商家信息,也可以通过“打招呼”向商家询问更多详细的产品信息,之后选择是否购买产品。由于地摊的信用相对较低,大体上应以线下购买为主,可前往商家摊位购买也可线上预定货到时线下支付。同时经营者也可以通过“查找附近的人”向消费者推荐自己的产品,宣传产品,虽然效率有限,但也可行且有效的方式。当然如果微信扫一扫中添加周边小摊美食等栏目效果会更佳。

(2)扫一扫:利用特定的活动,使消费者通过“扫一扫”关注地摊者账号,从而锁定一定的消费者,针对性较强。采用这种方法可定时向消费者推送自己的产品。这要求产品有一定的吸引性,对质量稍有要求。

(3)微信公众平台:此方法可推送的信息量较大,比较实用,但建议同一区域的地摊者互相合作,建立共同的公众平台,一同交给第三方管理,日常推送产品更新、产品活动等,可加入小故事,笑话之类的内容。主要以周边的居民等消费者为主进行宣传。

3 地摊经济中植入微信等网络营销的意义

地摊经济虽然简单,但是它同样也需要营销手段。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消费者和地摊经营者对地摊营销方式的创新都有一定的需求,消费者想要更便利,提前或及时了解商家产品及位置,提前预定;而经营者想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及回头客。地摊经济中植入微信等网络营销是一种需求,一种创新。

(1)社会意义:地摊经济在方便居民生活、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植入微信等网络营销的方式不仅能适应变化的消费者消费方式,也将有利于提升地摊经济经营者的自信心,改善地摊经济经营者的生活质量,适当减缓就业压力、生活压力。

(2)经济意义:地摊经济是城市里的一种边缘经济,收益性小,但是地摊经济的市场却也十分庞大。庞大的摊贩群体,在城市中从事着“衣食住行”中的各种行业,深刻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在地摊经济中植入微信等网络营销将有利于地摊经济的发展,提高摊主的收入,利于经济的发展。

(3)文化意义:地摊经济丰富了城市的文化结构,能够营造一种特殊的城市街头文化。摊点上摆放的物品常常能体现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不论是生活区、闹市地段还是旅游景点,都能够让市民与游客感受地方的特殊风味。在地摊经济中植入微信等网络营销的方式将促进地摊经济的发展,丰富地摊文化。

参考文献

[1]孙志建.城市政府的“边缘性治理”:一项摊贩监管政策的比较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2,(3).

[2]林宙.金融危机下地摊经济发展现状刍议[J].现代商业,2009,(12).

[3]郭小晴,李淳一,关明蔚等.大学集聚区地摊经济的成因及其出路的思考[J].学术论坛,2013,(8).

篇2

Key words:industrial clustereconomic in north Jiangsuregional economic

作者简介:高一山(1968.11―),江苏盐城人,哲学硕士,高级经济师,现任江苏悦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主要研究方向:公司治理、投资管理等;姚晓蓉(1972.7―),江苏大丰人,工商管理硕士,高级会计师,现任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审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及企业管理等教学与科研。

一、产业集群概念

集群或簇群(cluster)本意为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在某地集中出现,早在20世纪70年代或更早的时间,就有国外学者(Czamanskis1974)将集群概念引入到经济学,提出了产业集群(Indusetrialcluster)的理论,1990年美国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重新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用产业集群的方法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自此,产业集群的概念得到学者的普遍接受并风靡一时。按照波特教授的理解,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

产业集群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因素:首先,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一般来说,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它机构往往都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这是产业集群形成基础。其次,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其它机构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联系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第三,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内部不仅包括企业,而且还包括相关的商会、协会、银行、中介机构等,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这是产业集群的实体构成。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载体,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的思想基础。

二、产业集群的模式体系

产业集群按不同标准可归纳为不同的模式体系。以内部市场结构为标准,可划分为轴轮式、多核式、网状式、混合式和无形大工厂式五种模式。

轴轮式产业集群。轴轮式集群是指众多相关中小企业围绕一个特大型成品商形成的产业集群。在一个处于中心地位的大企业的带动下,各中小企业一方面按照它的要求,为它加工、制造某种产品的零部件或配件,或者提供某种服务,另一方面又完成相对独立的生产运作,取得自身的发展,比较典型的是汽车工业,例如日本的丰田汽车城。丰田公司的250多个供货商中,有50个把总部设在了丰田城,其余200多个也聚集在半径为5小时车程的范围之内。所有的供应商都紧紧地围绕着丰田,形成一个整体。车田要求供货必须准时,货到后不进库房,直接按计划时间上线,即时作业。这套标准化流程是连续花3年时间,集合250多个供应商不断讨论、训练而形成的。在江苏省的汽车板块中,盐城的汽车项目一枝独秀,目前已形成年产5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同时为当地引进和带动了数十家配套企业,仅2008年的整车及上下游产业的营业额已达数百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税收、就业和工业化进程。这样,通过标准化生产链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实现了社会化协作,同时把核心企业的运营成本降到了最低。

多核式产业集群。多核式集群是指众多小企业围绕三、五个大型成品商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种模式在形成初期,往往只有一个核心企业和一些相关配套企业。随着产业的发展,出现多个核心企业,形成同一集群内多个主体并存的局面。如美国的底特律汽车城,有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这三大全球知名企业带动了众多规模不同的整车企业及协作企业。全美有1/4的汽车产于底特律城,全城400多万人口中有90%的人靠汽车工业谋生。这种集群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以几个企业为核心进行运营;并围绕不同的核心企业形成了多个体系,同一体系内部密切合作,体系间又存在着明显的竞争;集群中的竞争一方面表现为核心企业之间的竞争,即选择合作企业{如供货商、服务机构等)和争取顾客,另一方面表现为生产同类产品的配套企业间的竞争,即企业竞争对自己企业发展更有利的核心企业。

网状式产业集群。网状式集群是指众多相对独立的中小企业交叉联系,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种模式在欧洲比较广泛,例如德国、意大利的时装企业,瑞士钟表工业等。意大利马尔凯大区的木器家具产业十分繁荣,二战后该地区出现了一些家庭作坊式的家具企业,各自独立完成生产,基本上不存在专业化分工与合作。20世纪50年代后期,意大利和周边国家经济形势的迅速好转,家具需求的日益增长为该地区的家具企业迅速增多和分化提供了条件。70 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也促进了家具企业的进一步专业化和分工协作的发展。各企业间相互合作的主要方式是统一销售,它们根据联合销售机构统一的技术质量要求独立制造某一种产品,然后使用同一种商标,由联合销售机构统一进行销售。

混合式产业集群。混合式集群是由多核式与网状式混合而成的产业集群。集群内部既存在几个核心企业及相关的小企业,又存在着大量没有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例如美国的硅谷和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工业园。旧金山硅谷地区集中了众多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半导体或计算机企业及其支持企业,形成了硅谷高新中小企业集群。在这里既有惠普、网景、英特尔、苹果、太阳微系统等世界领先的大公司,也有大量相关的配套和服务企业,同时还存在着许许多多微小的软件研发公司。混合式集群的主要特点是:(1)多核式与网状式集群并存;(2)核心企业不仅带动了配套企业的发展,也为散存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机会;(3)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依靠品牌为核心竞争力,散存的中小企业主要以低成本为竞争优势;(4)技术创新是集群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无形大工厂模式。无形大工厂模式的集群是由诸多在生产流程上相连接的小企业所构成的产业集群,如意大利的普拉特毛纺织集群。19世纪的普拉特是以产供销一条龙的大中型企业为特色的毛纺织生产基地。二战以后,生产的急速扩大和国内外需求的锐减,迫使普拉特地区全工序的大中型毛纺企业开始了分散经营战略,将部分工序交给家庭承包生产,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小规模企业。在这个初步形成的集群内存在着产品设计、营销策划、销售渠道构建、产品销售的最终企业,也存在着大量向最终企业提供中间制品和服务的专业化的中间企业,以及提供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的供货商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高、应变迅速,以经纪企业或工序不全的毛纺企业为核心,向其供货,由其统一生产成品,形成了实际上的“无形大工厂”。

三、对苏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启示

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历来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当前,江苏正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中央向江苏提出了在全国“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要求。但是,江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十分严重,苏南、苏中、苏北总体呈梯次分布,苏北地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缺乏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少数地区还需要帮扶脱困,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走廊中的“洼地”,给江苏实现“两个率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江苏经济的发展。纵观苏北经济,虽然工业项目遍地开花,但大多呈散、乱、低、差状况,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缺乏规划,招商急于求成,引资急功近利,项目乱摆乱放,抓到盘子里的都是菜,只要项目落户,忽视当地情况,与自身的优势产业联系不强,同时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苏北地区引入项目与区域优势产业没有很好地结合,未能把自身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例如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企业单体规模仍然偏小,几乎没有明显提高,产业的总体效益仍然较差,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时至今日,既有必要也有条件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是苏北新型工业化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选择。苏北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更多的表现为产业集群的差距,还未形成能良性循环的产业集群,要缩小经济差距,首先要在苏北地区形成有影响的产业集群,基础设施改善、市场化发展、全面对外开放、国际制造业转移等,为苏北地区产业集聚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但是,如何走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至少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如何看待苏北产业集群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世界制造业转移的大好机遇。有一种看法认为,世界制造业转移几年内就会结束,稍纵即逝,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实际上,世界制造业的转移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不可能两三年就结束。国外制造业走向中国,中国东南部沿海走向内地,上海制造业走向苏南,苏南制造业走向苏中和苏北,这是一个总的趋势和规律。当然,说是长期趋势,并不是可以“慢慢来”,而要着眼长期,抢抓当前。对苏别是苏北地区来说,应当密切关注世界制造业特别是苏南地区产业转移动向,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营造优良环境,主动承接产业转移。那么,怎样看待苏中、苏北地区的优势?

苏中苏北最大的资源是土地,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环境,特别是苏北有沿海滩涂每年造地几万亩的独特优势,以及地处沿海环境容量大的条件,后发优势尤为具备。如果仅仅由于短期政绩,为了眼前的经济指标引进“污染”,那么既浪费了土地,又失去了自己的优势。苏中苏北可以搞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大用工量、大用地量、大运输量的产业,但不能搞大污染产业,否则后患无穷。

从各地包括江苏招商引资的趋势和走向分析,一般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依靠土地低价和减税、免税等财政、金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第二阶段主要是根据产业化政策和目标,有针对性地寻找合作伙伴,并提供优良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商业环境(包括人才、信息、服务等);第三阶段则主要依靠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和强大的协作配套能力,以适应外资、民资企业投资战略的转变。现在苏北大多处于第一阶段,正逐步向第二阶段转变。与此同时,苏北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加主动地获取苏南的外部经济性。苏南有很多外部经济性,如大量的国外资金、人才、信息,都不可能完全留在苏南,苏南自身也有很多重要的平台,如港口、信息、人才等平台以及仓储基地。这就给了苏中苏北地区许多机遇。苏中苏北应主动考虑怎样去获取这种非常大而强的外部经济性,怎样充分高效地利用这些平台。

(二)选择最有利的产业集群模式。

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应当根据各自的优势,结合成功的典范,创造性地建设有特色的产业集群,而不能追求统一的模式。例如盐城汽车工业能迅速崛起,就是抓住对外开放机遇,同时结合地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制度资源优势的结果。目前盐城汽车产业经过十数年经营已初具规模,随着东风悦达起亚汽车第二工厂项目落户建成,已吸引了一批国内外汽车零部件配套商来盐投资,目前基本形成了以整车生产为龙头,汽车零部件企业为核心配套,直通式海关、汽车交易市场、汽车物流中心、汽车专业培训基地为服务平台的轴轮式产业集群,这个集群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年销售收入将达到2000亿元,对地方GDP的贡献将达到800亿元左右,对当地乃至江苏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又如,目前苏北许多颇有特色的小企业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兴化和东台的农村和小城镇,它们以生产居民消费品为主,一般技术含量不是很高,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也不是很多。大多数小企业是以家族为背景建立起来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网状式的集群模式。这种模式在特定的时期有其优势,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之间的合作要求日益显现,这种模式应朝着两个方向转化,一个是无形大工厂模式,另一个是混合式,因为原来网状式的模式已不能够适应企业寻求合作、协调发展的要求了。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策划、设计、销售服务的中介机构,非常重要。

(三)、注重品牌及核心研发技术建设。

品牌建设是产业集群取得成功的关键。产业集群的品牌建设有两条途径,一是凭借核心企业的优势,围绕核心企业的品牌进行,使原有的品牌美誉度更加扩大化;二是众多相对独立的企业以产业优势为依托,以地方特色为旗帜,共同塑造区域品牌。没有品牌优势,难以出现轴轮式集群,没有领头羊,谁也不会盲目跟从。没有品牌优势,也难以形成网状式集群,只能各自赶集式地摆地摊,不可能共赢。例如,盐城历史上工业基础比较薄弱,长期以来以农业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两农工业”占有主导地位,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相关产业已形成了以中国名牌“黄海金马”为代表的出口导向型大中型轮式拖拉机和以中国名牌“悦达”牌精梳纱线为代表的棉纺产业链,其中打造品牌和核心技术就是抓住了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注重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加快传统园区向集群经济的转变。一群有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地理上集中,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但并不是简单地把企业集中在同一个地方,就能形成产业集群。这是苏北地区各级、各类开发区在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切忌急功近利。世界著名的产业集群大都经历了较长的建设时期,有的历经几百年。一哄而上,试图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产业集群,只会在各种园区建设中,不考虑地区特色和资源环境,饥不择食地乱拉项目、乱建工厂,最终只会造成土地等资源的低效配置,很难形成真正的集群优势。只有统筹规划,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依托自身地理和产业优势,形成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五)营造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从地方政府来看,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一是要培育和完善造就企业家的环境,企业家实际上是无法造就和培养的,我们只能造就机制、环境和氛围,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形成清晰的产权制度以及对私有财产的普遍尊重,特别是对优势企业、优秀企业家要尊重、爱护。二是为企业集群尤其是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提供公共品,包括基础设施、财务金融服务、技术支持服务、市场营销服务、法律服务、教育培训、人才引进等,创造更适宜中小企业成长的“经济生态”。三是要有耐心,要看到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成功的产业集群区都经历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因为集群中企业网络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博弈过程,那种企图在很短时间里创立和发展产业集群,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收到立竿见影效果的想法是不现实也是极不可取的。四是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打破条块、区域分割,统筹功能布局,共建各种自网络平台,做到公共设施尽可能共建共享,真正以市场规律配置各类要素资源。五是重视软环境建设,在企业文化创新、企业信用建设、公平公正公开执法等各个方面,为企业群成长提供优质服务。六是在区域内通过各种中介服务、政策服务,尽可能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以提升企业群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的成长,不断增强产业集群对国内外资本的吸纳力和区域竞争力。

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协调下,相信再经过几年、十几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特别是随着江苏沿海开发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江苏的经济发展一定会呈现全面繁荣的态势,苏北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将不断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将迎头赶上。

参考文献:

[1] 波特,《簇群与新竞争经济》[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