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人文关怀建设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人文关怀建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人文关怀建设

篇1

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先进的班级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班级文化有自己的外延和内涵。首先,它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其次,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第三,班级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

眼下,有很多班主任在不辞辛劳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却收效甚微。其原因在于对班级文化理解不到位,造成关键时候“感冒”,笔者对此有过切身体会。

在班级文化流行之初,我就紧跟时代潮流,认真领会“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语)的内涵,在教室墙壁上悬挂名言警句、世界名人的画像,设立表露爱心的“小小地球村”,并经常展示学生书画作品……

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重视教室的布置、注重教室的卫生、讲究座位的排列等并不能使所带班级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学生的上进心、班级的凝聚力还不能得到明显的提高。一番思考后,我在坚持显性文化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隐性文化的建设,力争使班级不仅有一件漂亮的外衣,还能体现班级个性、班级整体形象。

1.设计班旗、班歌、班徽

这项活动是班级隐性文化建设的起始点,要求人人参与。事实证明,作为班级特色的标志,它们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合作力,有助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增进学生间的了解和信任。

2.建设“班风”

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班级风气的形成,是一股巨大的力量。我建设班风,主要是从活动中寻找契机的,相信“班风会在活动中鲜活起来”。运动会,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文艺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参观聋哑学校,培养学生的爱心理念;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

3.建设制度文化

《班级公约》是“班级宪法”,是我在班级工作中经常实施的一种制度。从“班歌”到“班训”,从“班级法庭”到“班级惩罚与奖励”,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制定得都相当地完整、全面。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体验了“社会生活”。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将班级制度文化从强制约束向自觉遵守的转化,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于班报、日记等工具,积极地进行宣传,同时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确加以引导,以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

二、班级文化建立后仍难以解决的问题

当时我以为,丰富的班级文化,会使每一个学生时时都朝着符合班级的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但不久就发现,有些问题难以解决:如果没有人反映问题,我就不了解班级的情况,制度也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如果为了加强对班级的控制,鼓励学生打小报告,就会使学生养成不良人格。师生关系僵化,缺乏感情的滋润。有时为了严格执行纪律,可能注意不到学生的内心感受,就粗暴地绳之以纪律。学生因为老师缺乏人情味,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进而破罐子破摔,把老师的话当成耳旁风,甚至把老师当成敌人。以致老师的教育,不会发生任何正面作用,反而形成师生对立关系。

这些问题,曾长时间困扰我,以至于一段时间内束手无策。后来在一些专家的引领下,逐步发现问题之所在――缺少人文关怀,也就是我的班级管理没有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没有把学生当成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丰富内心世界的人来看待。

三、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

于是我放下师道尊严、不苟言笑的传统,贯彻民主思想,关心他们,爱护他们。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管理不是对他们个人的约束,而是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使他们认识到只有遵守纪律,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氛围,从而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主要是从以下几点入手的:

1.多些榜样示范,少些重复说教

金玉良言屡次重复也会变成陈词滥调,过多的唠叨会引起学生的厌烦甚至抵触情绪。因此,班主任在讲明道理的同时更应注重无言之教,以身作则。在0702班刚入学时,一部分学生的卫生习惯显得不够好,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的周围有垃圾,虽多次作明确要求,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让这些学生每天都到我的办公桌旁边,检查我的书本摆放是否整齐、周围是否有垃圾。检查过以后,再让这些学生对照自己的卫生情况。一段时间后,教室卫生、学生个人卫生有了明显的改观。

2.多些宽容疏导,少些粗暴惩罚

宽容与爱永远是教师的从教之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对学生的正常错误十分挑剔的话,必然导致求全责备,这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不可行的。

一次课间,我班两个男生,本来还在互开玩笑,不知道是谁有一句话没有说到点上,俩人就打起来了,好几个同学上前拉都拉不开。在学生喊我过去后,俩人还扭在一起。看他们的样子,我就笑了:“看看你们俩,多有男子汉气概啊!”我说完,其他同学都笑了。在把他们叫出教室后,我首先让他们从自己的角度、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说说问题出在哪。在这两个学生冷静下来,流露出愧疚时,我又问:“你们俩敢不敢手拉着手到讲台,给同学赔礼道歉?”结果,事情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两个人的关系又恢复到以前,消除了对班级造成的负面影响。

3.多些民主尊重,少些命令控制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对于任何一条规定,都应当让受教育者看不出是对他们的禁止,而应当把它们理解为是行动的号召,是在鼓励和帮助他们在善良的土地上站稳脚跟。”

我班周五的时候,需要换位置(由上一组搬到下一组)。在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经常不是搬,而是推或拉,这样就弄出了很大的响声。尽管很多班级都是这样,但我不能接受我班学生发出这样的噪音。于是在一个周五要换位置时,我到教室要求延迟几分钟换位置,听一听楼上换位置的举动对我们同学的影响。在换位置之前,我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多些真诚信任,少些矫揉造作

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认为,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最大的打击。现在很多班主任都认为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可经常在关键时刻从幕后走出来,实行一言堂,让前面的努力前功尽弃。

在学习魏书生等人的带班经验后,现在我所带的班,实行班长竞选制、班“议会”制。在用人上,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谁选上谁当,班长愿意挑谁,我基本上不管。我对历届班长只提出一点要求,同时做出一点保证。要求是班长的业绩必须超过上一届。保证是在工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我会帮助(仅仅是帮助)他们。事实证明,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固然是不行的,矫揉造作的假“授权管理”也是行不通的,只有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才能让班级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掘。

5.多些肯定鼓励,少些批评责怪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种行为得到鼓励之后,人们会再接再厉、持续不断。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多以欣赏的心态评价他们。

篇2

(一)强化人文关怀是树立医院形象的需要。医院是文明服务的窗口,透过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卫生文明程度,体现医务工作者的精神风貌。病人对医院的选择与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有关,医院整洁有效率以及服务者亲切的眼神、温和的笑容及充满信心的谈话,不仅会使病人增强对不适应和恐惧的耐受力,而且还会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顺从性,增强对疾病的忍耐性,从而对医院产生良好印象。所以医院服务要进行“人性化服务设计”,让患者及家属感到方便舒适,快捷安全。我们的一切工作计划措施都应做到“一切为了病人”,将服务延伸到院前预防、健康指导、健康体检、日常保健和出院后的随访、健康指导、心理咨询。医护人员为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时,既要向病人传递人文关怀,还要向病人灌输博爱精神,真正做到医务人员既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实践者,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这将对提高医院形象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

(二)强化人文关怀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极少数医务人员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出现了服务态度上的冷、硬、顶、推和服务过程中的吃、拿、卡、要现象,引发了不应有的医患矛盾,严重损害了医务工作者的形象。从近几年发生的医疗事故来看,医疗水平不高导致的医疗纠纷和事故不是主要原因,更多的则是因服务态度不好和责任心不强及医患关系紧张造成的。因此,在医疗服务工作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化人文关怀,提供人性化服务,真正做到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服务病人,既代表了患者的利益,又代表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心愿和利益。医务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时时体现对患者细心、耐心、关心和爱心。对患者推行人性化服务,是医疗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应通过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知识和技能,提高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交流的能力,使他们敢于沟通,善于交流,既掌握原则性,又把握灵活性。把患者当作亲人,多一些耐心,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有选择的告知,这样既尊重了患者,又建立融洽的朋友式的关系,把人性化服务落实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中,体现在医疗服务的流程中,不断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医患关系自然会得到根本的改善。

(三)强化人文关怀也是人性化管理的需要。医院管理中人文关怀要围绕以人为本的宗旨,体现出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自由和发展的人文关怀。平等、赞美、相容、互动,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环境,让每个人感觉到在一起工作着是幸福的、快乐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医院的发展和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努力程度。因此,医院管理者在强化管理、注重效益的同时,应根据职工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采取不同的措施,给予医务人员以全方位的关怀。强调从现代人的需要出发,重视人的完整性和人的需求多层次性,将人本观念融入医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内,要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人才资源的管理,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关心职工的学习和生活,保护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切实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对外,则要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以高效、优质、温馨、亲切的医疗服务感动患者。不断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理想信念、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及爱国主义教育,并在各项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团结、敬业、拼搏、奋斗”的医院精神。

二、人文关怀必须有实质性的内容

医院遵循的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的生命安全、健康利益放在首位,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价廉、便捷的医疗服务”。人文关怀在医院管理中不仅体现在医院文化建设的每一个层面,而且贯穿于医院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因此,医院人文关怀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一)医院对病人的关怀

医院对病人的关怀,体现在医院用良好的医疗设施、优越的医疗条件和相对低廉的医疗价格为病人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这就要求医院必须从病人需求出发,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人性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舒适的就医环境。优美舒适的就医环境是医院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医院开展医疗业务工作的基础,也是医院服务品质和人性化服务特色的外在表现。医院总体布局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科学布局和便捷就医的合理流程,打造美丽温馨的“绿色医院”;院区、科室及花园草坪的设计和布置要充分体现“人性化”,院内平面图、科室标牌整齐醒目,各种医疗、生活设施和就诊流程充分考虑孕妇、儿童和残疾人的需要,能使患者心理得到安慰,调节患者的紧张情绪;医疗机构应利用健康教育宣传单、宣传栏、网络等形式宣传医院文化,营造出一种具有文化气息的和谐就医环境。突出医院服务特色,简化医疗流程,科学合理配置科室和人员,充分发挥医院功能。在服务措施上,要积极提供导医和一条龙服务,通过增设服务窗口、增加服务人员、延长服务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病人排长队挂号、取药、打针现象。力求用最好的医疗设备,最短的检查、治疗时间取得最好的疗效,确保病人来得放心,住得舒心,走得开心。

2.拓展卫生服务范围,努力满足患者的多层次需要。认真分析患者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把主动全面服务贯穿于诊疗工作的全过程。医前服务要提供健康教育、义诊宣传、科普讲座;医中服务要提供细致、周到、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医后服务要采用对患者、电话、回访、直接上门家访等措施,收集患者出院后的信息,提醒复诊或给予其康复指导等。由“要我服务”的被动服务向“我要服务”的主动服务转变;由传统的窗口服务向全员、全程的人性化服务转变。要将医疗服务、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康复治疗“六位一体”的新模式送进社区,开设家庭病床,为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使患者在家就能享受到优质、快捷的卫生服务,真正享受到人文关怀。

3.关爱弱势群体,降低和减免收费。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的同时,医院要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机制,切实解决“低保、特困”人群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切实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规范治疗、合理收费”,医院要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减免挂号费、诊疗费,真正让人文关怀惠及每一层面。

4.强化制度建设,保证服务质量。在规章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上要以患者为中心,努力做到细化和具有可操作性。每个制度的环节上必须做到:一要更细,二要更精,三要更实,四要更优。坚持给每一位住院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卡,每月进行一次医疗质量检查,每季度对医护人员、门诊科室、相关医技辅助科室等进行综合满意度调查,并设质控组和督导组,做到强化管理,严格规范,坚决贯彻,有力监督。医院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病人投诉,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并及时吸纳、改进。

(二)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关怀

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关怀,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是医务人员的根本宗旨,然后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充分实践,倡导人文关怀,使病人感受到充满人性化的温暖和关怀。

1.确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为了更好地服务病人,医务人员必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思想,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而且必须具有丰富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修养;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而且需要宽厚的伦理精神和人文关怀能力。医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变过去那种病人围着医生转的不良现象为医生围着病人转,真正把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落到实处。

2.提高服务质量,和谐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对病人的人文关怀,要通过与患者接触的每一个环节,用语言和行动安慰病人,同时对患者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主体沟通,有效提高服务质量;不断用我们的文化内涵、服务品质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将一个全面的、高素质的、亲和的医务工作者形象展现在患者面前,让患者带着期望而来,载着满意而归。同时,在服务态度上,要热情、诚恳,做到生人和熟人一个样,贫穷人和富裕者一个样,干部和群众一个样。积极推行首问、首诊负责制,开展微笑服务、迎宾送客式服务,让病人在就诊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享受到家的温馨、爱的关怀。

(三)医院对医务人员的关怀

医院对医务人员的关怀,体现在充分尊重医务人员的人格和精神、物质追求,积极营造尊重医务人员的氛围。

1.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和创造,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医院管理者要带头尊重医务人员的人格,尊重医务的劳动,尊重医务人员成长进步,对那些贡献大的医务人员要及时适当地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通过举办院歌、院徽、医院精神征集活动开展医院文化节周以及举办歌舞晚会、歌咏比赛等活动,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2.切实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在职工住房、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生老病死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方法加以解决。每年可拔出专款,用于扶持卫生系统特困户、病灾户。在隔离病区内为医务人员安装电话,配备电视、为医务人员购买人身保险。

三、强化人文关怀必须切合医院实际

强化人文关怀,不仅要全员发动、全员参与,营造浓烈的氛围,更要切合医院的实际,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

篇3

一、建章立制,教师管理有章可循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系不论规模大小、等级高低,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加强建章立制,定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加强教师管理,建立健全教师管理规章制度是促进新系民主化、科学化的需要,是促进新系教师良性竞争的需要,有利于挖掘教师潜能,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实现教师最优化发展,从而促进新系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有理有据对教师进行管理

学院制定的相关教师管理制度是新系教师管理制度的依据,新系不仅要认真贯彻这些制度,还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内部的规章制度,对教师进行民主化、科学化的管理。新系可能规模不大,但工作内容繁杂,包括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是一个在院级管理之下的又相对独立的部门,具有一定的自。一定的自有利于系部改革分配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搞活系部。为了完成好各方面工作任务,使整个部门正常运转,新系必须高度组织起来,建立良好的秩序,迫切需要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制与制度,使教师内部有共同的行为规范,为人处事有规可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理顺新系内部的关系

规章制度是协调系内各种关系的基石。用规章制度协调系内之间的关系,使大家各司其职,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不必遇事就要请示汇报和开会讨论,可以避免文山会海和扯皮与摩擦,从而大大节省系主任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一套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规定了各类人员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都有一定之规,教师都清楚并执行,这就可以保证各项工作有序、顺利进行。

二、日常管理中采取刚柔相济,体现人文关怀

制度是刚性的,一旦定下来就适用于全体教师,对事不对人,无人情可讲,这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尤其是上下级之间的不信任和冷漠,这对于新建系部是要命的缺陷。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执行刚性制度中更要增加柔性成分,体现人文关怀。

1.制度的内容要彰显人性化特征

规章制度的建立,应淡化惩罚,注重激励,以调动积极性,挖掘潜能,鼓励教师思想解放、精神自由和个性张扬为原则,以促进教师的发展和系部工作的发展为前提。教师激励制度宜粗不宜细,鼓励教师多工作,多贡献,少推诿;教师工作约束制度应适度灵活,采取民主集中制确定内容,执行起来阻力小;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应突出专业性和可操作性,体现出多劳多得、多能多得,奖勤罚懒、奖能罚拙的原则;教师福利制度因涉及学期和年终奖励、评优评先等内容,宜重视人性化管理细则,既考虑考评结果,又参照平常表现和教师的健康状况。制度的人性化,可以减轻教师被约束、被控制的感觉,代之被尊重、被信任的心理感受。这不仅增强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且就制度本身而言,也更具可行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教师执行起这些采纳了自己意见的规章制度来,自然就会少了许多抵触的情绪。

2.对教师进行情感管理

情感管理就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想方设法满足教师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做到尊重每一位教师,发掘每一位教师的潜能,激励每一位教师实现人生价值,进而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的一种管理方式。

礼贤下士、公正严明的领导,最具感召力和影响力。系主任不能依靠由职务、权力等构成的制度化的尊严进行管理,而应以自身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服人,树立起人性化的威望。因此,系主任必须通过管理中的情感投入,建立起平等、民主、宽松的上下级关系,使教师们真正接受你的人文管理。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系主任若能通过人文管理实现“师为知己者劳”,则上通下达,效率高,内耗小。怎样使教师把你视为知己呢?最根本的是在关心教师上下功夫。

关心教师首先要任人唯贤,用人所长。对于教师间不同的个性、特长、能力、气质等系主任不应加以压制或试图改变他们,明智的做法是科学地加以整合,把每个教师的个性特点、能力专长整合成群体的综合素质,作为宝贵的校本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力求做到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关心教师还应关心教师的个人问题和家庭生活。首先,系主任应做到“有好处,让着点;有责任,揽着点。”对待评优评先、晋职加薪,系主任应做到公正无私,先人后己。对待系部工作的某些失误,系主任不能把责任下推,应勇于承担责任。其次,是要关心教师的生活,把教师的冷暖放在心上。节假日要适度举行教师集体活动,教师生日时为其送上最诚挚的问候和祝福。教师生病、教师直属或隔代家属病、逝,系主任要上门慰问。系主任多与教师聊天谈心,设立教师意见建议箱,让教师有话敢说。帮教师子女读书、求职出谋划策,寻找门路;及时探望生病住院的教师;资助家中发生重大灾难的教师,必要时发动教职工给予援助,让受灾者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等等。人文的关怀如春风化雨,让教师心田得到滋润的同时,产生对领导者的向心力。

正如一首顺口溜“你若把我当人看,我愿把自己作牛看;你若把我当牛唤,我就什么都不干。”可见,在系部管理中,关心、理解、尊重每一位教师,是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关键所在,也是系部管理工作成败之所在,更是系部蓬勃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肖川.现代教育思想精要.开明出版社,2006.

[2]陈勤.浅论科学发展观统御下的科学管理观.Journal of Us-China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6,(05).

[3]吴洪敏.浅谈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中国教育教学研究,2004,(06).

篇4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大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保证。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每个教师必须重视的基础工程,这同时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人师表”、高尚的师德是教师的“立教之本”,它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青年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生的。因此在道德行为上,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更为强烈的典范性。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实际可行的榜样。因此,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2.加强师德建设,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发展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成为高校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教师则是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导力量。作为主导力量的教师能否热心于教改,能否积极效力于教改,则是关系到教改能否深入开展并真正取得实效的关键。教师有了崇高的师德,也就激发出了责任感,主观上便有了精神动力,这样才能够主动用心去探索教学方法,并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大胆进行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师德建设,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既要基础扎实、适应性强、掌握现代知识和技术,又要德才兼备,有奉献精神,有优良的品质,这就是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教好书仅是教育学生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做人的能力,这就对教师的基础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教好学生,不仅应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师德高尚的教师就像一面镜子、一个榜样,他会用自己的思想、品德、情操去影响教育下一代,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启发力,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督促学生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

二、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高等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也正因此,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现实社会中名目繁多的乱收费到学术腐败与造假,从少数教师对学生的冷漠到各种不严格履行教师职责的现象,如“范跑跑”之流的负面个例,都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这也折射出我们在师德建设上的不足。

高校师德建设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首先是社会公德的失范、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教师固守的职业道德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我国高校对教师的管理多注重于僵化式的机制管理,普遍缺少人文关怀精神,在管理机制上也存在不规范、不到位的现象,进而容易造成教师的个人价值观产生偏差,对自身的职业价值定位、自身的人生追求都会有较大的影响。

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是八十年代后期在我国开始兴起。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在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融入了人文关怀的理念,极大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但是对于教师的培养和管理方面,国内大多数高校仍停留在简单、机械的机制制约和规范管理的层面。在现实中逐渐形成了只注重整体教育效果的实现,而忽视教师的个人成长发展、忽视教师个人价值体现的局面。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个人的价值诉求逐渐增强,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同样有实现个人价值、追求个人诉求的愿望。而高等院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同教师对学校的认同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学校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活力和素质。因此,新时期高校的师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而教师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也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人文关怀理念视角下推进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

1.结合高校特点,在师德建设中融入人文关怀精神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加强师德建设的关键点,就是在师德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坚持人文关怀精神。师德教育不仅是对于教学、科研一线教师的教育,还应该体现在对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中,同时也应当体现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中。高等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一方面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则具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氛围。这是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中应大力弘扬的观念。

以人为本,坚持人文关怀精神,是师德建设中必须坚守的重要理念,它强调高校对待教师时要在创造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格外重视师德教育对教师本身的个体发展和享用价值,把师德教育与教师的全面和谐发展联系起来,注重教师职业发展以及对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以丰富感人、充满人文关怀的师德教育去吸引广大教师,赢得他们的信任,从而使师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师德建设一定要与教师产生共鸣,要有使教师乐于参与师德活动的方式,否则就成了空泛的宣读和虚伪的说教。因此,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被教师所认同并内化为教师个人的思维、情感、意志,形成自我调控的自律机制,达到师德建设的外在强制和内在需求统一和谐发展,使学校保持塑造教师职业道德的良好环境。

2.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责任心是师德之魂。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才能真正做到为教育殚精竭虑,为学生呕心沥血。教师要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就必须有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岗位职责。岗位不仅体现在学校环境内,而且体现在教师的内心世界里。每一名高校教师必须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的核心特征。二是教师的社会责任。这一点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尤为重要。高校的最大特点在于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并具有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成为学生服务社会的典范和榜样,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三是国家发展的责任。现代化建设要靠人才去实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将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这个转化工作主要依靠教育来承担。这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民族、对未来所肩负的重要责任。

3.完善柔性制度建设,为学生教育打好基础

师德建设贯穿于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特别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具有强烈的人格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行为是无声的教育和最有影响的榜样,对学生起到道德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不仅要注意道德影响、履行道德义务,而且要以德修身。建立和完善新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加强教师的人格修养,特别是教师的道德理想人格的培养,不仅能使教师达到更高的师德境界,而且对学生具有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新时期、新形势,要求我们遵循师德建设的原则和规律,不断探索新的制度形式,在注重师德建设的环境、氛围的同时,要认真研究师德建设的价值取向,并制定相应的师德建设评价体系,把这种柔性机制完善起来,成为师德建设的制度保障。教师评价体系是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在采用的做法,把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以量化的形式体现出来,同时又不伤害到教师的积极性和自身的物质利益,这样才能够不断地鼓励广大教师培养良好的岗位意识,提高教学水平。

4.创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推进师德培养

教师同样需要关爱和支持,而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则应是高校实现对教师关爱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倡导构建关爱学生文化氛围的同时,不应当忘记同时创造有利于教师道德养成的校园文化环境。“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不仅要体现在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应体现在对高校教师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中。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仅仅重视师德建设是不够的,还必须是学校全员的道德建设,是一项全体参与的大事。学校的管理者更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提倡以德修身、以德行政,带动教师以德立教、以德育人、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真正使师德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当不断探索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机制,通过舆论宣传等多种手段,优化师德建设环境,促进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教师个体主观内在需求与自觉,提高教师抵御社会不良风气侵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连全明.师德师风建设之我见[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郭琦,等.师德师风建设新途径的探索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

篇5

一、注重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相对于行动变化,思想变化则是较难被发现的、内在的、更为深层次的价值。行动变化是外在价值,过往,我们在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判断和评价时,往往过于强调其外在价值的变化,却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强调人内心真实的改变,它是对人文关怀价值最直接的体现,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在价值的同步实现是基于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内容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

1、引导价值取向,提高精神品位和激发创新意识

引导人的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就是要通过教育和培养引导个体的价值取向、陶冶个体的精神,激发个体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从而让个体通过良好的价值取向、积极的心态去战胜挫折和困难。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而这其中也伴随着大量消极和错误的价值观导向,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加强对个体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通过良好的价值取向及选择让个体甩掉各种沉重包袱,解放心灵,发挥聪明才智与创造力[2]。同时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大力提倡创新精神。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2、满足精神需求,建构精神家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需要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转变,对精神生活的需要迅速增长,精神生活的满足将日益成为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之一。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通过对社会心态的调节,激发人自我提高的愿望,引导人们摆脱贫困,愚昧和庸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体现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的原则,关注个体的精神生活需要,引导个体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现实和参与社会竞争。

3、培养道德情操,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

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和过度追求财富会导致市场经济价值准则泛化为社会生活价值准则,从而导致社会伦理规范失衡、道德水准下降,最终造成人和社会的畸形发展[3]。所以必须加强自身的社会主义道德修养。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能激发道德需要的丰富和发展,提高对于道德的认识,促进道德对于个体享用和发展功能的充分实现,通过自身德性的提升和完善,体验精神上的幸福感,并最终在自身的道德发展和道德人格完善中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实践也反复证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虽然不及外在价值直接、明显,却客观存在。注重内在与外在价值的共同作用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注重社会价值引导重视个体价值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既能促进社会精神和物质文明发展,具有社会价值;同时,又能满足个体发展需要,促进个体进步的提高,具有个体价值。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侧重点分析,虽然社会价值是主要内容,起主要和引导作用,但我们依然不能忽视对个体价值的研究和挖掘。否则将背离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这一核心价值的要求。

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呼唤人本回归

由于个体社会化的完整程度不同,在思想道德水准和心理素质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相应负起引导人们形成具有独特人格的个性化的人文精神的重任[4]。以人文精神关怀为基点,有的放矢地对人们进行正面的、健康的教育与引导,从而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化的人格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尊重和正视个性差异,在总的教育目标指导下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不超越原则底线的前提下,给予更多的尊重、宽容和引导。

2、提高适应能力,促进人的社会化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人的现实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化是人发展的必然途径。一个人要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就必须学习社会规范,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思想和技能,融入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中。人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社会化成长的过程。社会化是个体成长和价值实现的起点。人的社会化内容广泛,从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人的社会化主要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等。政治社会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中政治文明对人的必然要求。道德社会化则是人与人互动发展的文明准则和道德约束[5]。法律社会化则是人类文明中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互动中必须遵循的规则,是社会良性发展必不可少的强制性制约规范。人要存在于人类社会,必然要适应人类社会的即定秩序,而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促进人的社会化则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3、规范个体行为方式,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对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规范个体的行为方式,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施以各种影响,帮助人们提高道德认识,养成道德习惯,形成道德品质,具备合理的道德规范。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规范来指导和约束人的行为,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发展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受教育者的社会实践与交往,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下转第312页)

(上接第310页)

篇6

高校教师岗位明显的职业特征:一是示范性――不仅表现在教师的思维方法、工作态度,而且表现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二是创造性――在不仅体现在教学改革、科技研发工作方面,而且是现代社会的思想库和经济发展的智囊团。

高校教师作为人力资源的一种特殊形式,除具备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智力性、时效性、社会性、再生性等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独有特点:第一,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占比大。高校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人才,要培养人才必须有能“传道、授业、解惑”的博深知识人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现实的到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也伴随着我国高校“迎、评、促、建”工作的开展和“211工程”、“985计划”的落实,更主要的是社会对高等教育水平提升的要求,高校教师的进入门槛越来越高,一般国办院校都要求入职者学历最低在研究生。2004年全国高校1731所,教职工161.07万人,高学历硕、博81.99万人,占比50.9%。2003年全国高校专任教师74.92万人,高职称教授、副教授29.66万人,占比39.6%。第二,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教学和科研作为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职责,要求教师在理论研究、学术拓展领域具有独到的建树,知识更新要快,创新意识要强。理论创新反映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学实践创新表现的则是教学水平。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高校教师需要掌握本专业内最新知识,了解学术动态,不断创新理论与教学。第三,高层次需求动机。高校教师更有一种表现自已的强烈欲望,这种自我表现是让别人认可自己的学术与观点,他们工作不仅是为了工资、福利等物质需求,主要的是有着发挥个人特长、成就事业、体现自身价值的精神追求。第四,劳动成果难以量化。教研与教学都属脑力劳动,其劳动过程是无形的,劳动场所也具不固定性,劳动步骤也不具标准化,工作过程无法监控无法考量;工作成果一是科研成果,第五是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科研成果的应用和人才的质量(水平)都具有滞后性。所以,无论从教师工作的过程还是结果方面,对其量化是很难的。

对高智力、高知识水平、需求层次以尊重和自我实现为主这样的阶层,显然用泰罗的“胡萝卜加木棒”式管理是毫无管理功效的。在充分激发“第一资源”潜能,各组织极度重视人力资源工作的今天,即使是强调将人当作“人”来管理的人本管理思想也远非是对这样阶层的管理方式的首选,因为虽然人本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但终究是一种对人的管理,将人作为被动主体。而人文关怀则是在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多地给予关怀,将人看作主动的主体,通过关怀、体贴、心理的共识,以期达到工作的默契,使人的主动性由衷地发挥。

二、系列化地体现“人本”制度安排

在我们组织内,有两种规则:一种是以制度表现出来的,我们可以叫它显规则,显规则是刚性的;还有一种是制度没有涉及,但我们现实中又存在的,是一种没有完全显现出来的,我们可以叫它隐规则,隐规则是柔性的,在组织内不是靠明文规定规范的,而是靠文化、道德、意识等制度以外的无形的手控制的规则。任何学校要发展,都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切合本校实际的管理制度。学校沿着管理制度的轨道才能有效地运转。制度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权。制度不仅包括不需讨论的制度,如校规校纪;还包括民主讨论的制度,如教代会讨论制定的内部奖惩管理方案等。所谓制度无情,是指对于违反制度的人就应该依照制度规定实施奖惩,是刚性的。制度的刚性并不意味着制度本身冷冰冰、裸,制度从制定时就充分考虑人性化,体现人文关怀。

第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给全校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学校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人管;它规范了全体师生的言行,为良好校风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所以,制度只有合情合理才能被执行,只有被大多数人认可才不会在执行过程中打“折扣”。第二,就制度形成的过程,广泛征求意见,发扬民主,充分讨论,让广大教师参与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避免制度脱离实际,从而保证制度的科学性,使制度更加完善,使决策更加科学,这有利于教职工统一认识,沟通感情,为制度的贯彻执行奠定基础。第三,制度执行过程在开放、在充分调查取证的情况下,才依法行事。只有我们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才会使受教育者认识自身错误,才会使他们心服口服,才有利于错误的改正。第四,要避免“简单从事”,规章制度约束人行为,当有人违反了规定受处罚后,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提高其思想认识,明确其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直至其心服口服。对于一些带有普遍的问题,还得提前对全校教职工进行教育,以防违纪泛滥。第五,在制度推行过程中,遇到阻力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显规则与隐规则产生摩擦甚至冲突的时候。而这种摩擦和冲突恰恰就是我们制度向“人性”转变和“沉淀”过程中较为明显和突出的一种表现。换句话说,实际上,在组织内,由自然的隐规则与显规则的碰撞,并逐渐将部分隐规则转变为显规则的过程就是我们制度更新、制度沉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重审制度,找出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并及时修订。

三、人文关怀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每一环节

1.人力资源的获取包括职位设置、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录用环节。传统的观点认为职位是根据组织的战略和目标设置的,现代的职位设置在强调考虑组织战略目标的前提下考虑组织中人的综合能力分布,即“因事设岗”与“因人设岗”相结合。因人设岗体现了充分考虑组织中人的因素,使组织中现有人力能够“尽其才”;人力资源规划审视组织战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现有人力资源的状况,为未来人力资源发展指明道路,激励人员走向组织需要的、职业化的道路;招聘即使合适的人充实到合适的职位;录用从手续办理、入职教育课程设计都以人为中心。

2.人力资源的保留包括评估、薪酬与激励、团队建设环节。评估的目标是提升,即通过个人能力的提升实现组织能力的提升,体现对人的肯定(绩效高的进行奖励,绩效低的安排与其能力相适应的职位);薪酬设计兼顾外部、内部及个体间的均衡,薪酬本身是一种激励,而激励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团队的主体是人,团队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建设,人只有在备受关怀的环境中才能与组织共和谐。

3.人力资源的发展指人力资源的开发。高校设置多职业通道,让教师从入职始就能够选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高校提供针对性的职业化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

人文关怀是一个广泛的领域,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始终将人放于第一位,同时重视日常工作每一细节,管理者从情感上多投入,加强与教师沟通,倡导“情感管理”,有了人文关怀,教师感觉到了组织的重视,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不仅个人积极奉献,而且关心组织的发展。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

篇7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意向简称《规划纲要》)再次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建设,努力早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为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1 加强师德建设的时代意义

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永恒的课题。面对社会转型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迅速变革,受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师德建设面临新的挑战。《规划纲要》强调:“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会成为学生人生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发展和塑造自我的明显参照。 师德建设不仅影响到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总体道德水平。

2 工会在高校师德建设中的独特地位

工会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师德建设需要高校很多部门和基层单位齐抓共管、协调配合,它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

2.1 工会可以利用这些文体活动的形式和载体开展师德建设活动,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丰富了教师文体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可谓是一举两得。高校工会是发起和组织各项教职工文体活动的主要部门。

2.2 高校工会是高校教师的群体组织,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坚定的群众基础,会员几乎包括了本校所有的教师,相比其他部门来说,开展师德建设活动更有诸多便利之处。

3 工会在推进和开展师德建设工作的举措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做好教师的知心人。工会要积极关心教职工的疾苦,发挥好“群众知心人”的作用。保障教职工的利益不受侵犯,想法设法为教职工办实事,在可行的范围内,帮助教师争取一些政策,以解决实际困难。另外,给教师提供宽松的环境,让教师有自主发展的余地使每个教师都形成自己的特色,使教师在达到社会性公认的道德标准的同时,都能自由充分地发展。

3.2 目前,我院青年教师在我校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已超过半数,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年龄相仿,共同语言多,对学生的影响较大,思想特点、兴趣爱好比较接近。青年教师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注重师德建设群众性的同时,把青年教师群体作为师德建设的重点。在青年教师入校之初,由院工会和基础单位共同组织,润物无声地教育并影响青年教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使老教师的教学方法、经营、优良师德得到传承,为青年教师配备相应专业和学科的导师,此外,我院工会还组织成立“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等,为的是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年教师的高尚师德。

3.3 着力建好健康之家,增强广大教师的愉悦感、幸福感,促进师德建设。院工会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例如排球赛、羽毛球赛、大合唱等,为教师减压,使教师感受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工作热情和旺盛的精力。

4 今后需注意的问题

创新工作载体,注重建设实效。工会要将师德建设纳入到工会工作计划中,积极想思路,想办法,拓展领域,充实内容,改进方法。通过活动吸引教师参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让师德建设从制约强制的外在灌输到积极主动的内在需要。师德的培养和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日常的实践活动不断地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另外,活动是形式,效果菜式最终目的。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突出实效。有实效才能进一步增强师德建设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工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考文献:

篇8

一、地铁空间的人性设计

目前世界各地的地铁都在蓬勃地发展,技术问题已经得到完善的解决,能够保障运行的速度和舒适。地铁的速度是其它交通方式所不能比拟的,不会因交通堵塞而耽误时间。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目前存在着很多与新出现的行为模式互相矛盾的空间缺陷,不能满足乘客的行为心理需求[1]。地铁空间的细节品质和应该具备的人性关怀并没有得到深刻的认识。地铁对城市生活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交通,城市居民的很多生活都是围绕着地铁来规划的。人们要考虑上班的距离、住房的位置、购物的需要和子女上学等问题。如果交通畅通,方便日常出行,就会对区域有一个重新的认识。除此之外,地铁也能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直接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可以说地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着城市的格局。对地铁换乘空间的体验和人文关怀也随着地铁开发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深化而变得更加重要。地铁空间的设计和营建不仅要注重以方便、快捷、便利来衡量交通的有效性,而且要关注地铁换乘站真正的空间品质。对以迅捷为主要特征的地铁空间来说,进一步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空间体验才是地铁换乘空间的设计之本。以北京地铁为例:

1. 安全设计

北京地铁铁轨上采用高压电,然而早期建设的几条线路站台上没有护栏,只有一条黄色警戒线,根本不能维护乘车安全。但是候车位置对面的广告却很醒目,刺激着乘客的视觉神经,存在着潜在的危险。上海和部分城市在候车区已经设置了安全屏障,可以说在安全方面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考虑。

2. 无障碍设计

地铁换乘空间对残疾人的关怀还停留在表层,铺设盲道只是方法之一。地铁的无障碍设计并不应该仅仅针对盲人,还有很多行动不便的人一样需要乘坐地铁。这就要求地铁站在设计换乘和同地面连接的通道时考虑轮椅的通行,很多上下交通的位置需要设置坡道和其它辅助设施以保障人们安全地通过,应从多个层次如防滑、声音提示、照明处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3. 配套服务设计

车站的活动行为复杂多样,不仅是候车、休息,还有其它的要求,例如翻看报纸杂志、约会、接听电话、打发时间等。交通人群的复杂性决定了车站行为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地铁空间中必须存在必要的休息设施及配套服务。

4. 信息导向系统设计

地铁位于地下,而乘客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对城市环境不熟悉的外地人,他们在地铁站里的方向感不强,更加无法正确地辨别信息。完善和准确的信息导向系统应该在地铁空间中承担重要的指示作用。目前地铁的信息指示系统只是在必要的位置标明了各个出口与地上建筑的对应关系,但地面上的几个知名建筑并不是所有乘客的目的地,很多人在没有理解指示的方向后需要向乘务人员再次询问。所以地铁站出口的标志设计应该考虑设置更多清晰明确的指示信息和乘客的实际需求。

5. 乘坐过程中的空间设计

车窗外缺少特定的环境参照物和目的地信息,是地铁空间中存在的不便和缺陷。地铁空间应该注重同地上环境氛围呼应,从空间特色入手,营造不同车站的特色,彼此相互区别和联系。

二、地铁空间的人文关怀

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大都是从机场、火车站、地铁等大型交通空间得来的,作为城市交通大动脉的地铁,最具有典型性,最能窥见城市的文化风貌,展现城市的性格和魅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只有把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地域风貌体现在地铁的空间设计中,充分关注乘客的心理需求和空间的细节品质,才能营造出符合城市长远发展的地铁空间。

国际上很多城市都很重视地铁的文化特色:莫斯科地铁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2],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铁路系统之一,以宏大的规模和华美的风貌闻名于世。它于1935年正式通车,串联7个火车站以及市内的十多个广场。整个地铁系统有一百多个车站,均以不同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为主题,采用彩色玻璃镶嵌及各种浮雕、壁画,并配以各种灯饰、雕塑等艺术品,有“地下宫殿”[3]之美誉。

法国巴黎现有地铁线路15条,全长199公里,几乎所有地区的乘客徒步5分钟均可到达最近的地铁站,列车最小运行间隔95秒。巴黎地铁被称为全世界最密集、最方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一。每个地铁站都设计独特,内部空间装饰各异,成为展示法国文化艺术的窗口。乘客在其中步行或是等待换乘时都能够感受到地铁的空间特色和独特的环境气氛。丰富的空间形态和具有文化特色的环境品质的运用营造出丰富而生动的地铁空间。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地铁保留了原始的挖掘痕迹,空间尽是天然的岩层和石料,结合车站的结构特征,经过人工处理,风格独特,没有迎合地面室内设计的趋势,而是将本身位于地下空间的地铁空间倾向于纯粹现代的表现,整个地铁空间变得神秘莫测,充满未知和期待[4],在车站站台候车也变得不再单调和乏味。如此具有特色的地铁空间在乘坐地铁的过程中也更容易定位,丰富了地下交通空间的环境景观,提升了地下空间资源的品质。

韩国釜山地铁分两条线路,全长71.6公里,以“X”形贯穿全城。让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它的方便舒适,以及特有的地铁文化。站内指示标志十分醒目,而且标有韩文、英文和汉字。车厢广播除了甜美的报站声外还根据不同站点的特征播放大自然不同的声响,提醒乘客到站了[5]。所到车站如果靠近海边就播放海浪声和海鸥叫声;如果车站附近有山就播放群鸟争鸣的声音,乘客听到后可以轻易地知道将要抵达的车站。而且在每个站台都会设置一个开放的书架,所有书籍供乘客免费阅览。

和先进国家相比,国内地铁在文化体现上还有待深入设计。北京地铁于20世纪70年入使用,国内著名艺术家在地铁站内制作的壁画,表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壁画本身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几十年前的审美和对地铁的认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地铁交通的发展和文化进步的要求。目前地铁空间设计虽然立意很好,但是手法陈旧,在地铁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显得过于单一,空间设计没有和乘客的真正需求相结合,缺乏人性化的“软环境”。对城市文化和历史特色的发掘在地铁空间中的进一步应用,成为地铁交通深化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地铁处于地下,空间环境的局限使乘客不具备良好的视线并且没有自然风景。这就要求车站空间应该具备更为合理的环境条件和引人入胜的文化景观,可通过设计手段以适当的空间刺激来弥补环境的缺陷,这样也利于乘客在地下交通中的定位与心情调节。显然,对当下地铁换乘空间设计的人文关怀进行探索是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的,这对我国地铁空间设计的发展大有裨益,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和新挑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地铁换乘空间一定会具有特色,也一定会同地上空间一样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 李道增编著:《环境行为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1999。

[2] (丹麦)杨•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2。

篇9

    (一)医疗建筑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加快,超负荷工作、亚健康问题已然成为现代人特有的标签和常态。人们长期处于社会压力、生活压力倍增的精神状态下,身心俱疲、体力透支,各种职业病和心理健康疾病办被大众忽视。由于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隐患事件和各大疾病肆虐,为人们的健康状况敲响警钟。国民身体素质的普遍下降、过劳死和慢性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引起了社会大众对于健康问题的深刻沉思。传统的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们更加崇尚自然绿色、养引呆健的疗养方式。随着我国医疗机制的改革,疗养院的发展和建设迎来了新的契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疗观念的转变。医疗建筑研究关注的不仅是医疗设施设计研究,还包括建筑环境对人们健康影响关系的更广泛研究,其意义在于设计者通过建筑环境影响泞人及全民健康,创造能够促进人类健康的建筑环境。

    (二)疗养院建筑研究的目的及要求。医疗建筑是区别于其他建筑形式的,具有特殊功能结构和空间构成的建筑类型。疗养院属于12个医疗机构的第4类,因此疗养院与医院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与医院虽不尽相同。但两者都是为患者提供治疗以恢复健康为目的而产生的。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疗养院更加注重“以养为王,以疗为辅”的治疗方法,包含了治疗和调养等综合服务。疗养院充分利用天然疗养因子(日光、温泉、海洋、森林)为基础,强调通过自然环境的熏陶,调节心理状态,改善生活习惯的保健方式来防病治病。疗养院建筑作为一类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形式,与普通的居住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不管是建筑形式或者空间布局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的《JGJ40-87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从198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规章内容涵盖广泛,从选址到基地,从建筑平面到各疗养用房及后勤保障等都有着系统的规划和精准的数据。以此规章为准则,对疗养院进行全面的设计和安排,整体建筑设计则更具有功能性和可行性。

二、疗养院功能构成及空间组合模式

    (一)疗养院的功能构成。疗养院根据其职能有所不同,分类多样,其中包括综合性疗养院,特殊机构疗养院、自然景区疗养院和针对某种专业疾病的疗养院。根据疗养为治疙养护的含义,从而界定了疗养院的两大职能范围。其中包括疗养、理疙医技用房、行政办公附属用房以及文体活动场所等功能空间相互构成,其功能性比较复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疗养院由疗养区和生活区两大分区构成(如图1),疗养区王要承担着治疚医护的王要功能,具体包括医生办公室、护士室、诊疗室、治疗室、复健室等医疗用房。生活区王要承担疗养者的生活起居等职能,包含疗养卧室、餐厅洗衣房、行政后勤等生活用房。《JGJ40-87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对各个功能分区的布局及职能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制度,应以此为依据,对疗养院的功能进行细化和总结。

    (二)疗养院建筑空间组合模式。疗养院设计以营造适应于疗养者康复的环境氛围为重点,通过整体空间的划分和组合,建立起高效、融洽的医疗环境。常见的疗养院总体布局模式有:分散式、连廊式、院落式、集中式、拼联式。根据功能构成的划分,疗养院空间可被划分为疗养居住空间、医疗空间和公共休闲空间三大类。疗养院的空间组合和划分应完全满足疗养员、医疗引乍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使用需求。不仅要提供舒适的疗养环境,还有轻松的引乍氛围和精简的管理模式。用直观的空间系统引导、有序的空间单元的排列、明晰的层次空间设计方法,合理划分流线走向,满足州门对不同空间功能的使用需求,创造便捷、宜人的建筑空间。

总结

    本课题是对医疗机构中的疗养院建筑设计的研究,从患者的心理、生理、行为模式、情感需求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和整

篇10

1 无障碍住宅设计理念

无障碍住宅在国外已经有了普遍的应用,国内使用情况也处于不断上升阶段。所谓的无障碍设计就是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群众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

2 无障碍住宅设计基本要点

大门是关系到老年人外出方便与否的重要场所,为了方便上下台阶和换鞋等要求,应该考虑安装防滑扶手以便使用,并且在室内外的各个节点处不要使用弹簧门,同时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设置有利于轮椅通过的大门尺寸,洞口的尺度应大于1300m。

走廊是联系房间与房间之间的动线空间,所以在设计时要确保宽敞的空间,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借助拐杖和他人看护时能行走的要求,同时为使老年人在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时也能安全行走,应去除地面台阶,采用防滑地面,设置扶手等设施。

楼梯是连接各层的竖向动线空间,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上下楼梯需要特别注意安全和使用方便,所以根据不同情况考虑楼梯的坡度形状以及安装扶手是十分必要的。

客厅、餐厅是家庭团聚的主要场所,为了使全家聚会或者老人独处时能感觉舒服,应该充分考虑空间,家具的配置与摆放,采光与通风合理,最好配备空调,作为一个交流的空间,同时还需要方便老年人去其他空间,地面的色彩应采用浅色面层材料,并设置深色提示块。

老年人对睡眠的环境要求比较高,卧室作为主要的休息和放松空间,应该保证宽敞的面积,安静的环境,充足的采光和通风,在使用上还应考虑使用者也就是老年人的特殊情况,摆放更符合使用者特征的家具,为了防止紧急事件的发生,还应在适当位置设置紧急报警器及双控开关。

厨房需要站立的空间较多,应该充分考虑使用的安全性和方便性,合理配置洗碗池,煤气灶,调理台,选择适合主要使用者也就是老年女性工作使用的家具尺寸,适用操作性好的设施,并且安装防止紧急火灾时使用的自动报警系统。

3 无障碍住宅建筑空间设计

居住空间分析是住宅设计的基础,不同使用者的行为单元,使用空间不同,我们设计时考虑的因素就不同。对于老年人居住建筑单位空间的研究是十分复杂的,文章集中在卫生间与厨房空间的研究上,因为厨房和卫生间集中了住宅的主要设备,是老年人使用较多且最容易发生意外的地方,对这两个空间的研究对老年人健康安全生活来说有重要的意义。

3.1 卫生间空间设计

由于老年人晚间使用卫生间比较频繁,卫生间的布局应该靠近卧室布置,有条件的老年人卧室可以设置独立的卫生间。卫生间的尺寸应根据轮椅使用者的使用情况和移动能力决定,具体尺寸应不小于2000mm×1500mm,保证有足够的移动空间。

卫生间洁具的布置直接影响使用效果。坐便器要安装牢固,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坐便前缘与后墙的距离为750mm,与侧墙的距离为500mm并在其间留一个300mm的空隙,有助于坐轮椅者在看护人员帮助下挪动,这个空间也会被墙上的扶手减少到215mm。洗手池应安装在离便池近的地方,且有手巾在附近,以便于行动障碍者无需从坐便器起来就可以洗手。洗脸盆与卫生间后墙的距离应为900mm,洗手盆部分可以嵌入墙内。浴盆前应留有轮椅的回转空间,其高度不宜大于450mm,借助使用拐杖时可以提高至500mm-550mm,浴缸底要平整,做好防滑措施,地面采用遇水不滑的材料。

我们应配置辅助支持物如抓杆、扶手等方便配合主要洁具的使用,其中扶手从墙面突出的部分不超过85mm,手能握紧即可。卫生纸架应该设计在紧挨坐便一侧伸手可及的地方。警报器应安装在离坐便器最近的侧墙上,距地面高900mm,离后墙750mm。

3.2 厨房空间设计

厨房应尽量安排在住宅的入口附近,避免与其他使用空间交叉,独居型无障碍住宅要考虑使用轮椅的可能性,尺寸应比普通住宅厨房大。一般为5-12m2。厨房家具一般以老年女性为设计依据。厨房操作台及水池高度为800-850mm,考虑轮椅使用者,尺寸可以下降为650-700mm。厨房操作台前应至少留有900mm宽的空间,方便老年人活动。操作台上部的吊柜,手龙头的类型都应考虑操作的安全方便。同时注意地面防滑,和尖锐物品的摆放,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4 结语

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现存的养老方式及养老机构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需求。老年人住宅存在其住宅法规规范不完善、无障碍设施实施情况不理想、建筑商业化、缺少人文关怀等问题。综合考虑中国国情、政策等因素,结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等因素以及老年人经济条件等提出了可持续性的设计方案,或在原有住宅空间上进行改造,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具有现实意义,更具有前瞻性,也是未来建筑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严鸿兴,王建骏,张悦.居家养老现状、模式及前景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1(05).

[2] 孟圆华,任宏,吴耿.现阶段我国老年住宅发展研究[J].住宅建设与管理,2005(09).

[3] 姚栋.老龄化趋势下特大城市老人居住问题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5.

篇11

建筑师应建立起关注弱势群体的伦理价值观,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将设计带来的功能享受和精神愉悦传递到他们身上,是当下每个建筑师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在建筑设计中往往因重视业主的感受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戏剧性的效果图和纯净美丽的模型上,而忽视了人在真实建筑环境中的实际视觉心理感受,对具有自卑心理的弱势群体尤为突出。

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在建筑设计中怎样体现对这部分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

1 生理需求

弱势群体不同的生理需求,对建筑提出了不同的功能需求,例如建筑和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针对特殊群体的建筑类型的设计,如老年人住宅和中小户型住宅,医疗建筑,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在设计中,首先必须考虑的是他们的生理特征及行为习惯,找出其共性的东西,提出这部分群体使用建筑功能和空间存在哪些特殊的生理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在设计中提出解决方案。

以弱势群体中的行动不便者为考虑对象,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状态,决定了公共空间和建筑使用上必须有无障碍设计,来保障他们的“平等”享受信息交流与社会资源,才能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平等与自尊。目前,尽管法律与规范已经逐步联手督促无障碍设计的推进与发展,但是无障碍设计仍旧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以日本为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障碍设施已经非常完善。在东京、横滨等城市的住宅、道路交通、公用设施等方面的无障碍设计,考虑非常周到和人性化。所有路口全部坡化;主要路段人行横道口都装有盲人过街音响指示器;公用设施内轮椅可以通达所有地方等。

目前国内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因素,设计师们开始逐步关注中小户型住宅的设计。从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和家庭构成角度出发,“力求在较小的空间内创造较高的生活舒适度”是设计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这类住宅需要具备空间的舒适性和功能的多变性来满足住户对居住质量的要求,并不能因为面积小而降低生活的品质,应该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建筑师首先要合理的平面布局和功能分区,尽量减少交通面积;在功能齐全的前提下,对居住空间的适宜尺度和空间作出判断,有效控制总面积;平面布局要适应灵活性和差异性,模糊某些功能空间边界,根据实际使用再次划分。最后,要考虑整个居住区的环境,必须在规划时就做到景观的均好性,每户均有好的朝向、好的景观。

2 心理的自尊需求

传统的人文关怀更多的是站在关怀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们在被关怀时往往享受不到作为社会平等一员所应有的尊重,会下意识地“说服”自己“不被关怀”。所谓的“人文关怀”很可能衍生出一定的伤害或者形同虚设。在建筑设计时,建筑师要有意识地考虑他们精神上的自尊需求,要运用情绪、情感增强的关怀效果,让他们的体验具有肯定、积极的作用,从而表现为喜悦、喜爱、愉快等。很多设计功能上满足了弱势群体的生理需求,但实际使用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公共场所,经常会看到很多无障碍设施形同虚设,这些生硬的设计,根本没有人愿意去使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又如,由于城市老龄化问题和城市“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以老年人为对象的住宅正逐步得到建筑师们的关注,虽然这部分住宅设施完善,但他们还是感受不到生活的愉悦和社会的认可,有时过分的关注,让他们感到自己是社会的包袱,被社会抛弃。再如现在国内很多城市兴建了不少临时救助设施,但是这部分庇护建筑除了能满足流浪汉的基本衣食住行外,总给人冷冰冰的感觉。以上这些设计满足了使用者的生理需求,却没有更多考虑使用者的心理方面的自尊需求,缺少一种亲切的情感关怀,而使设计并不那么成功。

以下两个成功的例子,让我们看到建筑设计不光要从使用者生理需求角度,更要从心理需求角度更人性化的设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西班牙Navarra新建了一座极简主义风格的永久性收容中心,它更像是市郊的周末度假村,四周景观环绕。设计者非常重视环境对使用者的心理影响,将这个建筑塑造成一个“安静的盒子”,能有效的保护内部的隐私远离那些喜好旁观者的好奇心,并能使这座低调的建筑与整座平静的市镇更好的相连。这个收容中心将提供住所和食物给使用者,而作为交换,他们必须在“家”中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通过这种方式使流浪者不感觉自己是被施舍者,而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满足了他们精神上的自尊需求。在美国加州Santa Monica 的46套专为无家可归者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的居住和服务用房名为“Step Up”,为了让用户和社区联系更紧密,底层设置了商业零售空间和地下停车场。主立面上的镀铝板上安装了喷水口,朝南的墙上用不对称的水平开口过滤了直接的日光照射,形成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觉深度,也为居住者带来一些安全感。这些幕墙在阳光下发光,夜晚也闪闪发亮,既称为遮阳板又称为保护私密的挡板。从这两个成功的例子中我们得到启示,建筑应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和愿望,是安全的,和周围环境融合不冲突;对建筑师而言,不应该通过形体的张扬和标新立异来彰显建筑师的个性,建筑应该相对低调友好;对使用者而言,可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体验生活,而不是被过分关注的,过分照顾的,能够受到平等的对待,体现自己的尊严。

3 社会的交往需求

弱势群体的内心比较脆弱和自卑,更需要社会的认可,更希望融入社会生活。在建筑设计中,为他们提供社会交往的平台非常重要,使他们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和社会交往,满足他们自我价值的体现。首先,公共建筑的选址要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较密

集区,方便他们到达才有使用的可能。例如云南楚雄州图书馆,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同时附近有休闲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儿童乐园和两所小学。这样科学合理的选址,吸引了许多的老人和儿童来使用图书馆,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在图书馆阅览室看书的读者中,老人所占比例竟高达1/3。同在云南省的保山图书馆新馆,由于地处城郊,尽管馆舍壮观、馆内外环境优美,但读者却很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更是寥寥无几。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图书馆选址优劣带来读者阅读量的巨大差异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在设计前期建筑的区位选址,方便弱势群体的可达性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建筑内部的交往空间的设计也非常重要,成功的设计能增强建筑的活力,能为使用者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交流平台。以教育建筑为例,教学楼群体通常采用单面走廊南北向布置,与东西侧围合成内向半封闭庭院,这种大客厅式交往空间正是师生聚会交流的场所。很多公共建筑内部的交往空间,通过 “人看人”,丰富了空间层次,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一些人,人们为另一些人所吸引,就会聚集在他们周围,新的活动便在进行中的事件附近萌发了。这种交往空间中发生的活动大多是被动式接触,却极具吸引力。这种无拘束的广泛交流既可以是熟悉的人,也可以是陌生的人,在“看”与“被看”中表现个人的自尊及对自我价值认可和满足。特别是在公共空间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弱势群体的交通可达性,选址非常重要,成功的区位选址是建筑成功的先决条件。其次要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方便弱势群体交流和休息的空间,满足他们社会交往的需求,通过人与人的交往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5 结束语

根据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现状,探讨了建筑师的伦理价值观。从研究弱势群体的生理需求,精神需求和社会交往角度出发,分析了在建筑设计领域对这部分群体的人文关怀,即如何将设计带来的功能享受和精神愉悦传递到弱势群体身上,使其平等地享受社会资源,融入社会生活,体现自尊和自我价值。

篇12

绿色建筑提倡的是将人与自然进行协调、统一、和谐的发展,在绿色建筑中引入人文关怀的思想,可以使绿色建筑的使用功能更加丰富和完善,促进建筑行业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

一、绿色建筑设计的重大现实意义

绿色建筑的特点是在给人们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同时还能够高效的利用资源,最低限度的破坏周围环境。它不仅是体现了以人为本,同时还是实现“人—建筑—自然”和谐统一的方法和途径,更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设计在理念上贯彻绿色平衡,在发展原则上属于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整体设计时将科学、集成绿化配置、采光和通风的自然化融入其中,对于维护结构材料的使用上,尽最大程度上使用低耗能材料,如对太阳能、地热和中水的使用,无疑都充分的体现了建筑与人文、环境及科技的统一。绿色建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能够提供给人们更加舒适的环境。其内容包括有建筑内部和外部以及本身的性质,环境生态功能系统和社区健康的稳定生态服务与维护系统。

1、室外绿化环境。绿色建筑的设计特点是科学合理,对通风、采光的设计和集成化绿化配置上以自然化为主要思想,对于维护结构材料的选择上,以使用自然资源作为主要材料,如太阳能、地热、中水等,具有选址规划更加合理、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废物排放量及有害程度、节能措施更加有效、增加建筑功能灵活性、提高建筑环境舒适健康等的六大特点,将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进行充分的展示。

2、室内环境。室内环境的好坏与否决定着人们居住的舒适度,而绿色建筑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资源,从开始的规划设计到使用过程中的环境配置,不断的提高和满足人们各类的居住要求,带来更加健康的居住环境。

二、应该如何理解绿色建筑和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政策导向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使建筑的面积和数量不断增加,在人民日益不断提高的居住要求下,建筑物无论从结构形式、功能特点和科技含量上都在不断改变和提升。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方法都体现环保、节能以及人与自然亲近的特点,在一定要求上符合人民的居住要求,因此在一经推出就获得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并成为了建筑设计发展的新方向。

在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中,要以人文关怀作为建筑设计的中心。对绿色建筑中“绿色”概念的理解为建筑的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实现自身的使用功能,在建筑物的修建和使用过程对周围环境不造成破坏和影响。可以看出,绿色建筑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时,使用者的主观感受是设计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并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出建筑本身的人文关怀。而只有将绿色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精神,才能实现绿色建筑在设计阶段的初衷,保证绿色建筑能够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三、绿色建筑的在人文关怀背景下的设计要求1、空间的合理设计

对不同的建筑结构空间进行合理的划分,可以使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更加丰富,让外观单调的建筑表现出更多的层次和效果,同时减少了对空间的浪费,提高绿色建筑的空间利用率,使居住者的居住更为健康和舒适。但是如果只是在空间划分上下功夫,也可能会造成各个功能区面积狭小不利于使用的问题,此时,我们可以利用各种设计来提高空间的视觉延伸性,如加入镜面、落地窗、玻璃幕墙等方法,这样就可以让有限的空间变得更为宽广,居住起来也更加舒适。另外,为了在空间布局中更能够凸显出绿色建筑的特点和人文关怀的具体要求,尽量多的去采用环保和自然的建筑材料,如木材、竹子等环保材料,使绿色建筑更加环保低碳,使居住着在室内就能感觉到大自然的清爽气息,已达到缓解使用者精神疲劳缓解压力的效果。2.对环境能源的充分利用在绿色建筑中利用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作为部分能源的来源,不仅能够实现降低绿色建筑能耗的目标,有效控制和降低绿色建筑的运行成本,还可以有限缓解和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情况,实现绿色建筑的低碳环保要求。建筑内的采光也是直接影响能源消耗的重要部分,为了增加建筑的透光面积,可以采用玻璃幕墙和落地窗的设计,这样自然光线的照射可以满足绿色建筑内部光线和照明需求,缩短了人工照明的使用时间,降低了绿色建筑中人工照明的强度,达到了降低能耗的要求。同时,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对门窗位置和大小尺寸进行合理设计,可以使室内的空气流通更为顺畅,这样就会减少对空调等装置的使用,在实现自然通风换气的情况下,达到了节约能源的效果。

3.加大建筑内外的绿化设计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氧气,还有一些绿色建筑可以吸收环境中的有害气体,达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目的。同时,绿化设计还能够起到舒缓压力,静心凝神的功效。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应对采用的植物进行合理的使用和搭配,例如,利用竹子进行绿化,不仅能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同时在中国文化中竹子具有高洁的美誉,在享受绿色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居住着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功能,这也是对人文关怀精神的直接充分的体现。四、在绿色建筑中如何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

在绿色建筑中对人文关怀的体现有以下几个重要途径,首先应从思想上根本改变设计观念,设计者在进行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同时更应关注和尊重使用者的感受。将人文关怀的思想深入贯彻到绿色建筑设计中去,使绿色建筑的各个方面和角度都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第二是将建筑结构与建筑手法进行巧妙的利用,不断的进行绿色建筑的创新,将多种设计技巧进行完美结合,在细节上更加注重设计和规划,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人文关怀的设计想法,最终达到绿色建筑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第三,不断对外国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方法进行学习,可以快速的提升我国绿色建筑水平,使绿色建筑设计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同时,更能充分的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五、总结对多种手法巧妙结合利用能够更加全面的体现绿色建筑中的人文关怀,能够使绿色建筑的设计更加实际,更加人性化,能够快速推动和发展我国的绿色建筑,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篇13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5年5月,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75所,拥有一定规模。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有着不普通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而独立学院因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较差,师资力量较弱,在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亟待加强和改进。

一、 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亟待加强

大学生人文关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尊重和满足大学生现实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他们,关怀和爱护他们,以人文精神丰富大学生们的心灵,提升大学生们的人文道德素养,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以及全面发展。然而独立学院因为种种因素的限制,其大学生人文关怀现状不容乐观。

1.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

独立学院经过多年实践已进入规范管理、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了不同于其它高校的一些特点。首先,在办学经费来源上,独立学院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投资方的投资以及所收取的学生学费,它的民办属性决定了它没有国家财政性经费的投入。其次,在办学场所上,独立学院从依附于举办高校到逐步地剥离,建立独立的校区。三是在师资队伍上,独立学院自身所拥有的老师较少,要么是吸纳的举办高校的离退休教师,要么是招聘的些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对举办高校的依赖程度较高。最后,人文环境底蕴不足。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等都要体现出学校的人文精神,但很多独立学院在这一方面还存在不足。此外,很多独立学院在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软环境”方面也存在不足。

2.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属于本三,他们的社会认可度与其他本一、本二高校的学生相比较低,因而他们的心理压力要大于一般普通高校的学生。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表现在:学习基础弱,学习能力欠佳;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两极分化”的现象严重;自信不够,造成心理压力大;学生综合素质偏弱,就业竞争力不强。人文关怀就要从独立学院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注重大学生们的个性差异。

3.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情况堪忧

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到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我们不能看出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的紧迫性、必要性和现实反差性。独立学院的学生对人文关怀呼声很高,他们十分需要人文关怀,但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感受不到学院的人文关怀。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师生间缺乏交流、教师的人文关怀难以到位,人文关怀的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校园文化活动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影响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影响着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亟待加强。

二、 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因素分析

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说这项工程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只有客观地分析,准确地研判其各项影响因素,才能为针对性寻求对策找到有价值的依据。

1.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与教学模式

独立学院原本是拥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普通本科高校参与举办的,因此独立学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与举办高校共用一些教学资源,如师资、图书馆、实验实训室等。在专业设置与教学模式上也沿用举办高校专业设置、教学模式,这一状况长期延续则不能适应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独立学院的自身特点,也就是不能适应独立学院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2.独立学院人文关怀的保障措施

人文关怀能够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要确保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工作的展开需要将各项保障措施落到实处。但是目前很多独立学院人文关怀的队伍保障、经费保障、执行保障等都存在不少问题。(1)机构设置不健全。独立学院按规定都要有独立的校区、独立的机构设置,但事实上根据学院规模的不同,很多独立学院的机构设置比较简单。(2)人员配备不合理。很多独立学院为了开源节流,并没有做到按1:200的师生比来配备辅导员。而在教学工作上,独立学院自己招聘的专任教师很少,很多课程都依靠母校的教师以及一些外聘的兼职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3)资金投入不足。独立学院因为没有国家财政拨款,主要依靠投资方的投资及所收取的学费收入来维持办学。所以不管是投资方还是举办高校,他们是难以从一开始就将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人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来的。

3. 独立学院人文教育队伍

独立学院发展十几年来,所拥有的师资队伍虽然提高很快,但离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文教育师资队伍不足比较严重,很多独立学院缺少专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缺少足够数量的专职辅导员队伍,缺少专职心理咨询老师。而这支人文师资队伍是否配备齐全,教师们是否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直接影响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影响独立学院人文关怀工作的开展。

4.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独立学院的发展时间不长,校园文化建设薄弱,很多独立学院已经认识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在这方面还没有制定具体目标和措施,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学院建设中缺乏对学院精神文化的挖掘,精神文化建设常常缺位。此外,学生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活跃、最丰富、最多样化的部分,而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活动举办中又常常出现过于注重商业回报的问题。

三、 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对策

独立学院要做好大学生人文关怀工作必须要立足于自身特点,积极探索符合独立学院特点的人文关怀的途径。

首先,从学院的顶层设计而言,学院要根据其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特色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增加人文教育课程。独立学院应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及当今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从思想观念上引起对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视,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分量,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引进和设立独立学院人文关怀的专项经费。人文关怀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独立学院应该要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作为人文关怀的专项经费。学院要加强与举办高校、政府、当地企业的联系,吸引社会力量设立专项基金来投入到独立学院人文关怀工作上。这些专项经费的支出、使用都应该要有一个明确规定,保证“专款专用”。

三是要加强独立学院人文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独立学院要做好大学生人文关怀工作必须拥有一支相对健全的人文师资队伍,包括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人文教育课程的教师、配备充足数量的辅导员及班主任、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老师。这支人文师资队伍不仅要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思想品德、人文素质教育,还要充当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指导者和领路人。另一方面,教师是人文关怀工作的实施者,独立学院要做好人文关怀工作就必须要提高老师们自身的人文素养,使其思想境界及道德情操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成为大学生最信赖的榜样。

最后,推进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其影响是无形且深远的。独立学院因为成立时间较短,不管在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建设上都存在不足,要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工作,要不断推进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精神文化建设上,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点,建设校园精神文化载体,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质。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独立学院要通过制度建设,将精神文化建设成果,尤其是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以学院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在物质文化建设上,要科学规划学院的校园环境建设,高度重视学院标志性建筑建设,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根据校园规划的不同功能分区,来营造相应的文化景观。

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念已被高校所接受,但是如何实施,如何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各个环节中渗透人文关怀,独立学院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在这方面努力做功课。

[参考文献]

[1]王朝腾.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中的人文关怀问题探讨[J].市场论坛,2012,09: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