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数学的秒解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物理学科学习过程中,数学的应用极为广泛,不仅物理规律和定理的确定与推理都需要数学的参与,而且高中物理竞赛过程涉及到很多数学思路和数学方法。根据物理问题的实际情况和所给条件,恰当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表达,既丰富了物理问题的分析思路,更为复杂物理竞赛问题的处理提供了简捷、方便的解题途径。巧妙运用数学工具可以使物理竞赛题目大大简化,有利于迅速准确解决物理竞赛中的问题。
一、韦达定理在物理中的应用
一元二次方程中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通常称韦达定理,它是应用十分V泛的定理,而在高中物理竞赛中也可以巧用。
本例中准准确判断石头的速度垂直其位置矢量时,石头距离原始位置最远,进而得出 时刻的二次方程,这是巧妙运用韦达定理的关键一步。
二、几何极值在物理中的应用
在物理竞赛中求临界问题与极值问题时,一般而言用物理方法(通过临界分析与极值分析确定极值状态)求极值直观、形象,但对构建模型及动态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而用数学方法求极值思路严谨,但又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若将二者融合则相得益彰,可以大大提高解题能力。
由上例可知,用物理方法解这道题很复杂,但通过几何极值的运用可以大大简化运算过程。当然,求极值的通常情况是需要把物理与数学知识很好的综合运用,这样才能灵活的用数学的思想来考虑物理问题。
三、微积分在物理中的应用
微积分是物理竞赛中巧妙解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尤其是竞赛中求极值问题用得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只要物理中的问题能够抽象划归成微分与积分,就可以引入微积分解题。利用微积分方法,可以将复杂的思维过程简化。
由此例可以看出,在理解本题的含义后,巧妙地引入微分运算符,这是引入微积分解题的关键思路。
四、应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时的注意事项
1. 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时,不但要考虑数学方面的定理、规律、方法,还要考虑具体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各种表达物理规律的公式都有特定的适应条件,首先搞清楚物理公式的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3,4]。
2.运用数学求得解后,一定要再从物理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讨论,要把数学的解还原成符合物理实际情况的解。
五、结束语
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是研究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很多物理问题的解决是数学方法与物理思想相结合的产物,但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首先必须确保数学公式、定理、规律正确性,其次要注意所计算物理量的物理意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江四喜.物理竞赛解题方法漫谈[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393,399.
[2] 舒幼生,胡望雨,陈秉乾.物理学难题集萃(下册)[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102.
篇2
一、初中生与高中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不同
第一,高中生的思维主要是抽象的、理性的;初中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的、感性的。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中生感到不适应,因此成绩下降。高中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形成辩证型思维。而初中阶段很多数学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问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数学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第二,高中是我要学,初中是要我学。高中生由于中考的打击,许多考生对自己的中考数学成绩不满意,高中会更加发奋,效果肯定要好于要我学,初中生由于年纪、经历等原因,绝大部分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够,因此,家长、学校有时就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教育。第三,高中数学好的学习习惯较难培养,而初中数学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就简单得多。
学习高中数学,学生更多的受初中学习的影响,具有依赖性强、学法不科学、片面的经验误导等不利因素,如过分依赖老师把所有的考试题型都讲透彻。初中生学习数学好的习惯较易养成,一是年龄小,二是初中生还未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教材不同
第一,高中数学难度大、内容多。相反,初中数学难度偏小、内容少。如高中函数、三角函数、不等式等贯穿整个高中数学的学习,有的学生高中毕业上大学后,仍然谈“函”色变。反之,初中数学内容相对要浅显得多、内容也少得多,最难的二次函数初中只要求了解,并且初中数学一本数学书的概念、定理、性质甚至还没有高中一章的多。第二,初中数学的知识点联系没有高中紧密,教师会发现一个现象:高中数学考试的成绩相对稳定,而初中数学考试的黑马就多了许多,原因之一就是初中数学的知识点联系没有高中那么紧密,如初中代数和几何之间的联系相对少得多,高中联系就要密切许多。第三,高中数学教材与高考的联系没有初中数学教材与中考联系那么密切。高中教材上的题目都会做,高考可能让你大失所望,反之,初中教材上的题目你都会做,中考你一定收获颇丰。原因很简单:中考数学大部分是知识型考试,高考数学是能力型考试。我曾经给学生举过这样一个例子:高考有的数学题目不会做就相当于一百米赛跑,知道跑九秒五七可破世界纪录,绝大部分人来说永远达不到,而中考数学就像一千米的中考测试,大部分中学生都能及格。
三、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不同
第一,学生成绩特点。我国目前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生直接上初中,初中升高中要淘汰一批学生,因此,高中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成绩大体上差不多,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而初中班级中学生数学高的能考一百五十分,低的只有几十分,甚至更少,对此,教师不能按照高中的方式教学,要进行分层教学。如中等生、优等生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对学有余力并且有兴趣的学生可让他课下再自己钻研,以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学困生应以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为主,课下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帮助和鼓励,也可成立班级数学兴趣小组,实行一对一甚至多对一专人帮助数学学困生。第二,对教材关键部分的教学。高中数学学生要么不会做,要么错误情况就几种,而初中数学学生不管会不会都把试卷写满满的,错误可谓五花八门。怎么办?(1)这就要我们多钻研教材教法和本省中考数学的考纲,明确考什么、考多深等,例如,这几年,中考函数常考哪几个知识点,怎么考,都要了然于胸。(2)工夫在平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了目标,就要在平时教学中认认真真、踏踏实实,通过当堂小练习随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弥补。(3)教学要通俗易懂。有的人善于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相反有的人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我们教师要做后者。第三,高中数学的教学语速要快点、精炼一点,而初中数学教学的语速要慢的、“嗦”一点。高中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能力明显强于初中生,教师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只有这样才可能把学生教好。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更多地注重数学能力的培养,而初中数学教学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因此,我们必须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因材施教,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篇3
在深化课改的背景下,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这些观念尽管已深入人心,但对于具体的操作方法,学校和教师一直都在积极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在这摸索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如何让高中数学课堂“活”起来呢?
一、转换教师角色,让师生关系“和谐”起来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正是由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构成了生动的教学过程。现代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也有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尤为重要,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关爱。
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既是师长又是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说,最好的老师是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老师。”教师在指出学生思维缺陷的同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特别是对于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给予学生关怀尊重,使学生感到你是他的良师益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发挥,学生自然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这样,教师一个眼神就会引来学生的微笑;一个手势便能得到迅速的反应;一句话则又会带动学生静静的思考。素质教育要求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无言的理解和沟通,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结合的恰到好处。
二、培养学习兴趣,让全体学生“活动”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学好数学的。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使他的数学基础知识不太好,数学的各项能力还较差,他总会想方设法、努力学好数学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对数学教学不再感到枯燥,也能品尝到“新鲜”和“甘甜”,让学生觉得兴趣盎然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唱主角,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案例:
一条细绳东西方向摆放,一只蚂蚁在细绳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若蚂蚁向东方向一秒钟的位移对应的向量为,那么蚂蚁向东3秒钟的位移对应的向量怎样表示?蚂蚁向西3秒钟的位移对应的向量又怎样表示?
所以说,有效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动起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留足时间,让学生眼、耳、口、脑、手等感觉器官动起来,促使学生多思、多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让学生多讲,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思考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和自身的体会;教师要让学生多练,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练习,使知识真正为我所用。
讨论也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讨论的实施在很大成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能力。为此,教师必须选择有探讨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只有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能学有成效。因此,在教材的运用和讲述上,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习兴趣;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要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
三、改革教学方法,让教学方法“新颖”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的知识传播活动,是对学科教材知识的一种再开发、再创造的活动过程,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教书”的观念。在备课、对学科教材知识的分析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等一系列教学的创造性活动,将学科的教材知识激活起来,再依照教师自身的认知特点和风格,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作出猜想,培养他们别具慧眼、独辟蹊径的素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方法的革新还体现在教学手段上。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一块黑板,日复一日,再精彩的讲解也会大打折扣。实物展示、图形模拟、投影演示、多媒体穿行,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要挖掘教材、吃透教材,根据教材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展示新观点、新思路,力求教出自己的风格。
四、联系生活现实,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学生乐于接触、有价值的数学题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
总之,在深化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把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打破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旧格局,给学生阅读、思考、练习的时间,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主体参与的全面性、深入性,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李全荣.新课改下如何让高中数学课堂活起来[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2:99
[2]曹燕.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J].文理导航(中旬),2014,05:2
[3]刘.如何让高中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力[J].高考(综合版),2013,09:28
篇4
数学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学生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依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学习、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
三、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课前预习而生疑,带疑听课而感疑,通过老师的点拨讲解而悟疑、解疑,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预习也叫课前自学,预习越充分,听课效果就越好,听课效果越好,就能更好地预习下节内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四、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良好的解题习惯包括良好的审题习惯,良好的演算、验算习惯和解后反思的习惯。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数学题是由文学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拿到题目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要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逐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题目不清,仓促上阵,审数学题有时需对题意逐句翻译,将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有时需联系题设与结论,前后呼应挖掘、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解题思路,学习数学离不开运算,初中老师往往一步一步在黑板上演算,因时间有限,运算量大,高中老师常常将运算留给学生,这就要求学生们多动脑勤动手。解完题目之后,要养成不失时机地回顾下述问题,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分析、联想、探索出解题途径的?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这个问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样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就有利于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数学思想与方法。
五、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耐力和自我调控的适教能力
篇5
高中数学普遍被认为是高中所有学科中的难点,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习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斗就栽在数学上。究其原因,是由于和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因此不少同学进入高中之后学习数学感到很困难,这就使一些初中数学学得还不错的同学不能很快地适应而容易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被动学习,造成成绩不断下滑。以下就怎样学好高中数学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1 明确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学习特点的变化,主动调控学习心理
1.1 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高中的数学语言与初中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中数学一上来就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图形语言等。我们在学习中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多应用理论联系实际降低思维难度,循序渐进地培养自己以形象,通俗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互相转化,提升学习的“悟”性。
1.2 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想同。初中阶段,由于很多教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一元二次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确定了常见的思维套路。因此,形成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中学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是高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这需要我们适应这种变化,不断提高解题应变能力。
1.3 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比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在“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也使很多学习被动,依赖心理重的学生感到不适应。这就需要我们跟上老师授课的节奏,强迫自己适应新形势下的学习。
2 科学的制定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2.1 认真听好每一节课
(1)课前做好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听课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听课。首先应做好课前的准备,不能老师来了才去找东找西,使得上课时出现书、本等丢三落四的现象;上课前也不应做过于激烈的体育运动。以免上课后还气喘嘘嘘,不能平静下来。
其次就是听课要全神贯注。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须要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也就是专心听讲、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适当记录并完成练习。
若能做到上述“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老师讲课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本节知识的纲要。
最后一点就是作好笔记,将听课中的要点,思维方法等作出简明扼要的记录,以便复习,消化,思考。
2.2 做好复习和总结工作
(1)做好及时的复习。听完课的当天,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复习的有效方法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笔记与书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起来,就使得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也为改进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果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
(2)做好单元复习。学习一个单元后应进行阶段复习,复习方法也采取回忆式复习,而后与书、笔记相对照,使其内容完善。
(3)做好单元小结。单元小结内容应包括以下部分。本单元(章)的知识网络;本章的基本思想与方法,能结合典型例题将其表达出来是最好不过了;问题记录,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应有记载,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应记录下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2.3 配备适量习题,做到有针对性,不搞题海战术: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你学的基础知识,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准,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的结果,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因此,要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练习。而对于中难题,尢其要讲究做题的效果,即做题后有多大收获,这就需要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想,是否还有别的想法和解法,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在解其它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把它们联系起来,你就会得到更多的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将大大有利于你今后的学习。当然没有一定量的练习就不能形成技能,也是不行的。
另外,就是无论是作业还是测验,都应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通法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或技巧,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问题。
3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拿到题目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逐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题意不清,仓促上阵,审数学题有时须对题意逐句“翻译”,将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有时需联系题设与结论,前后呼应挖掘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篇6
1.注重理解性
深度学习是学习者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方式,学习者可通过深度学习灵活理解学科知识并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所谓注重理解性,是对知识通性、通法、共性的深度认识,它是数学教学中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素养的有效手段。《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但相关研究表明学生仅通过简单记忆和机械式应用无法达到课标的要求。而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解和教学设计模式,旨在通过理解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度思考的教学活动,使体现学科本质、关注学习过程和富有深度思考的学习活动真正发生。可见,深度学习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进而组织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发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理解数学的核心内容,并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历程中把握所学内容的数学本质,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总之,要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学设计就必须基于学情,确立“适切”的深度学习目标,且精心设计教学及评价任务,进而引导学生深度理解。
2.渗透思想性
在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路径,它能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逐步提升学习效率。所谓数学思想,是指数学知识、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和最本质的认识。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研究发现:教师深度教学与学生深度学习相结合是渗透数学思想的重要方式,即深在学生参与,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深在课程内容,倡导知其所以然的思想意识;深在学习过程,倡导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深在学习结果,倡导批判思维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通过深度学习将自身获取的点状、片段、孤立的知识、思想内化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学生经历深度学习的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批判思维、创造思维等能力得到显著发展,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思想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把握整体性
整体把握数学学科主题,聚焦核心素养主线,系统设计课堂教学是指向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设计基本策略。所谓把握整体性,即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点”,数学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彼此联系的基本命题或概念体系等。从深度学习的目标来看,数学整体性教学设计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从中体现数学的抽象性;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从中体现数学的严谨性;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从中体现数学的应用性。从深度学习的内容来看,数学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讲解教材中显性知识时,应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数学的本质,深度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等隐性知识,进而达到显隐知识的动态转化;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将零散的数学知识整合,能系统梳理知识框架,能架构科学的、合理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把握整体性,积极引导学生在知识迁移与应用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总之,整体把握数学教学设计需要有效解决课时间的零散性与知识间的孤立性,单元间的割裂性与学科间的无关联性等问题,从而更好地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类推,进而达到深度学习,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奠定基础。
4.恪守逻辑性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引领和驱动,而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问题不断得以解决的认知过程,故问题特色是设计教学的逻辑起点,它贯穿于目标、过程、评价及反思等环节之中。同时教材的内容体系编排总是遵循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框架的逻辑结构。对此,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要恪守逻辑性是重中之重。所谓恪守逻辑性,是指教学内容设计符合逻辑框架、具有一定的逻辑特点和逻辑规则。可见,教师需按照合情合理、合乎逻辑的学习要求,整体梳理数学知识框架、把握数学本质促进知识理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深度学习。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及要求,从知识逻辑结构的视角研究课程、组织学材,关注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使得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和结构体系,从而把握知识的系统性,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对学科知识本质和学生学习的具体的、深入的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体理解教学内容、目标、学情的基础上完成教学设计,具体应掌握如下教学设计优化策略。1.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本质数学本质是教学设计的本意和本然状态,教学中的创意不能偏离教学的本真意义,不能脱离学生的原有经验,更不能背离教学目标制造虚假的创造。如“三角函数的概念”的情境引入环节,教师可设计:一个游乐场的摩天轮设施,假设它的中心离地面高度为h0,它的直径为2,以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转动一周需2分钟,若此刻座舱中的你从初始位置OA出发,过了15秒后,你离地面有多高?过了30秒呢?45秒呢?教师借此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基于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借助信息技术整合相关数学教学资源,教学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践,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本质,从而构筑栩栩如生的数学课堂。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中的深度探究由数学问题情境引发,在解决数学认知冲突中展开,并在不断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总结两个核心目标。如“三角函数的概念”的探索新知环节,教师可设计:若在摩天轮座舱中的你从初始位置OA出发,过了15秒后,你在什么位置呢?你离地面有多高呢?过了30秒呢?45秒呢?60秒、75秒、90秒、105秒呢?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探究其中蕴含的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可见,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有效的、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更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究问题的思路及如何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整体把握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实现知识迁移
篇7
一、认识高中数学的特点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强。
二、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
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跟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
四、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而“生疑”,“带疑”听课而“感疑”,通过老师的点拨、讲解而“悟疑”、“解疑”,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果。预习也叫课前自学,预习的越充分,听课效果就越好;听课效果越好,就能更好地预习下节内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五、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拿到题目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译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题意不清,仓促上阵,审数学题有时须对题意逐句“翻译”,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有时需联系题设与结论,前后呼应挖掘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六、要养成良好的演算、验算习惯,提高运算能力
学习数学离不开运算,初中老师往往一步一步在黑板上演算,因时间有限,运算量大,高中老师常把计算留给学生,这就要同学们多动脑,勤动手,不仅能笔算,而且也能口算和心算,对复杂运算,要有耐心,掌握算理,注重简便方法。
七、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严谨的学科。而训练并规范解题习惯是提高用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而数学语言又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要逐步夯实基础,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八、要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完题目之后,要养成不失时机地回顾下述问题: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分析联想探索出解题途径的?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就有利于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忽视了对它的挖掘,解题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因此,在解题后,要经常总结题目及解法的规律,只有勤反思,才能“站得高山,看得远,驾驭全局”,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九、要养成纠错订正的习惯,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要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耐挫折,不自卑的心理品质,对做错的题要反复琢磨,寻找错因,进行更正,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少问题就会茅塞顿开,从而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十、要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提高表达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典型问题,同学们应善于合作,各抒己见,互相讨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可主动与老师交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老师的点拨中,他的思想方法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只有不断交流,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表达能力。如果固步自封,就会钻牛角尖,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十一、要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透彻明悟。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就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就提高不了。
十二、要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每学完一节一章后,要按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这也是再认识的过程,对进一步深化知识积累资料,灵活应用知识,提高概括能力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十三、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提高理解力
为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补充内容和方法很多,如果不做笔记,一旦遗忘,无从复习巩固,何况在做笔记和整理过程中,自己参与教学活动,加强了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理解力。
篇8
一、营造理想的课堂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集体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在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学生沉浸在精神思想高度紧张、情绪异常愉悦的氛围中,这种引导与被引导所形成的课堂心里气氛代表了我和学生双方感情的融洽、和睦与交流的流畅、无阻碍。教师有必要既注意讲授内容,根据学生反应及时调整讲授的节奏、风格及自身情绪,又密切注意班级整体的课堂气氛及个别学生的反映,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同时,对于课堂突况,教师还应做到因势利导,把握分寸,使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维持在良好的水平上。另外,学生的进步离不开肯定与激励,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在言行上尽量多地给予每个学生的关心和鼓励,使他们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掌握学习方法
(1)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听懂一节课,掌握一种数学方法,解决一道数学难题,都能使学生在这些小小的“成功”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其更高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其学习兴趣。
(2)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们在教学中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根据我的实际教学情况,我有以下认识:要加强基本要领、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应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另外我认为要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板书的次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平时章节考试难度不能太大,从而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3)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从思想上改变学生抱有的“一听就明,一看就会,一座就错”的学习误区,实际操作中更要狠抓基础。多用“问”“想”“做”“评”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学习思维中发展健全人格。
三、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
(1)提问的逻辑要有序。问题的设计都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进行,要考虑学生的认识次序,循序而问,步步深入。
(2)提问的内容要有度。只有适度的提问、适度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风暴。
(3)提问的语言要有“味”。这里的“味”即指语言的启发性。教师提问的语言既顾及数学的特点,又必须结合学生认知特点,要用自然的语言准确、精炼的表达。
(4)提问的技巧要灵活。提问后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提出问题后适当的停顿以便于学生思考,学生答完问题后在稍微停数秒,往往可引出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几秒钟的等待可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掉以轻心。
四、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对于新课引入,要做精心设计,让学生自己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对知识予以迁移和转化,所作的教学设计充分暴露新旧知识的联系,让问题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不感到陌生,有思考的余地,在此基础上又向新课作自然延伸,使学生在思考中有新的发现,而这种发现又必然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状态和新课情景中来。
五、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若能善于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往往能极大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编高中数学教材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编写的始终,大部分章节的引入都是从实际中提出问题,并且在每节的例题、练习中增加了大量联系实际的内容,并且在每章后都开设有研究性课题和阅读材料,就是为了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在新课改的教学意识指导之下,我在新知识引入时尽量设置一些能引发学生兴趣和激发学生探究能力的背景,让他们体会身边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好数学的强大动机。
六、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旧课、引入新课、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每次设计教学时我都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我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
在教学过程中,我自觉的注意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七、善于并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是: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教学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善于并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印象也就特别的深刻。
总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问题,大胆的突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寓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就能做到让学生愿意学数学,喜欢学数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2、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
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提高自我调控的“适教”能力
一般来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因自身对教学过程的不同理解和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倾向、职业经历等原因,在教学方式、方法、策略的采用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形成自己独特的、一贯的教学风格或特点。作为一名学生,让老师去适应自己显然不现实,我们应该根据教师的特点,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优化学习策略,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自己的学法逐步适应老师的教法,从而使自己学得好、学得快。
4、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跟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
5、要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毅力,要有足够的学习信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6、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而“生疑”,“带疑”听课而“感疑”,通过老师的点拨、讲解而“悟疑”、“解疑”,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果。预习也叫课前自学,预习的越充分,听课效果就越好;听课效果越好,就能更好地预习下节内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7、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拿到题目要“宁
停三分”,“不抢一秒”,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译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题意不清,仓促上阵,审数学题有时须对题意逐句“翻译”,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有时需联系题设与结论,前后呼应挖掘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8、要养成良好的演算、验算习惯,提高运算能力
学习数学离不开运算,初中老师往往一步一步在黑板上演算,因时间有限,运算量大,高中老师常把计算留给学生,这就要同学们多动脑,勤动手,不仅能笔算,而且也能口算和心算,对复杂运算,要有耐心,掌握算理,注重简便方法。
9、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严谨的学科。而训练并规范解题习惯是提高用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而数学语言又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要逐步夯实基础,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10、要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完题目之后,要养成不失时机地回顾下述问题: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分析联想探索出解题途径的?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就有利于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忽视了对它的挖掘,解题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因此,在解题后,要经常总结题目及解法的规律,只有勤反思,才能“站得高山,看得远,驾驭全局”,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11、要养成纠错订正的习惯,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要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耐挫折,不自卑的心理品质,对做错的题要反复琢磨,寻找错因,进行更正,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少问题就会茅塞顿开,从而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12、要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提高表达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典型问题,同学们应善于合作,各抒己见,互相讨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可主动与老师交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老师的点拨中,他的思想方法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只有不断交流,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表达能力。如果固步自封,就会钻牛角尖,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13、要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透彻明悟。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就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就提高不了。
14、要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每学完一节一章后,要按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这也是再认识的过程,对进一步深化知识积累资料,灵活应用知识,提高概括能力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5、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提高理解力
为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补充内容和方法很多,如果不做笔记,一旦遗忘,无从复习巩固,何况在做笔记和整理过程中,自己参与教学活动,加强了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理解力。
16、要养成写数学学习心得的习惯,提高探究能力
写数学学习心得,就是记载参与数学活动的思考、认识和经验教训,领悟数学的思维结果。把所见、所思、所悟表达出来,能促使自己数学经验、数学意识的形成,以及对数学概念、知识结构、方法原理进行系统分类、概括、推广和延伸,从而使自己对数学的理解从低水平上升到高水平,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总之,同学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中数学学习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后,能否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是摆在高中新生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因素等外部因素外,同学们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改进学法,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看法。1、认识高中数学的特点。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强。
2、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要提高自我调控的“适教”能力。一般来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因自身对教学过程的不同理解和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倾向、能力品质、教学观念、职业经历等原因,在教学方式、方法、策略的采用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一贯的教学风格或特点。作为一名学生,让老师去适应自己显然不现实,我们应该根据教的特点,从适应教的目的出发,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优化学习策略,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自己的学法逐步适应老师的教法,从而使自己学得好、学得快。4、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依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5、要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毅力,要有足够的学习信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6、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课前预习而“生疑”,“带疑”听课而“感疑”,通过老师的点拨、讲解而“悟疑”、“解疑”,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果。预习也叫课前自学,预习的越充分,听课效果就越好;听课效果越好,就能更好地预习下节内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7、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拿到目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译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题意不清,仓促上阵,审数学题有时须对题意逐句“翻译”,将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有时需联系题设与结论,前后呼应挖掘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篇10
2、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
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提高自我调控的“适教”能力
一般来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因自身对教学过程的不同理解和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倾向、职业经历等原因,在教学方式、方法、策略的采用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形成自己独特的、一贯的教学风格或特点。作为一名学生,让老师去适应自己显然不现实,我们应该根据教师的特点,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优化学习策略,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自己的学法逐步适应老师的教法,从而使自己学得好、学得快。
4、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跟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
5、要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毅力,要有足够的学习信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6、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而“生疑”,“带疑”听课而“感疑”,通过老师的点拨、讲解而“悟疑”、“解疑”,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果。预习也叫课前自学,预习的越充分,听课效果就越好;听课效果越好,就能更好地预习下节内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7、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拿到题目要“宁
停三分”,“不抢一秒”,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译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题意不清,仓促上阵,审数学题有时须对题意逐句“翻译”,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有时需联系题设与结论,前后呼应挖掘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8、要养成良好的演算、验算习惯,提高运算能力
学习数学离不开运算,初中老师往往一步一步在黑板上演算,因时间有限,运算量大,高中老师常把计算留给学生,这就要同学们多动脑,勤动手,不仅能笔算,而且也能口算和心算,对复杂运算,要有耐心,掌握算理,注重简便方法。
9、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严谨的学科。而训练并规范解题习惯是提高用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而数学语言又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要逐步夯实基础,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10、要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完题目之后,要养成不失时机地回顾下述问题: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分析联想探索出解题途径的?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就有利于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忽视了对它的挖掘,解题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因此,在解题后,要经常总结题目及解法的规律,只有勤反思,才能“站得高山,看得远,驾驭全局”,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11、要养成纠错订正的习惯,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要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耐挫折,不自卑的心理品质,对做错的题要反复琢磨,寻找错因,进行更正,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少问题就会茅塞顿开,从而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12、要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提高表达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典型问题,同学们应善于合作,各抒己见,互相讨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可主动与老师交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老师的点拨中,他的思想方法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只有不断交流,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表达能力。如果固步自封,就会钻牛角尖,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13、要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透彻明悟。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就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就提高不了。
14、要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每学完一节一章后,要按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这也是再认识的过程,对进一步深化知识积累资料,灵活应用知识,提高概括能力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5、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提高理解力
为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补充内容和方法很多,如果不做笔记,一旦遗忘,无从复习巩固,何况在做笔记和整理过程中,自己参与教学活动,加强了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理解力。
16、要养成写数学学习心得的习惯,提高探究能力
写数学学习心得,就是记载参与数学活动的思考、认识和经验教训,领悟数学的思维结果。把所见、所思、所悟表达出来,能促使自己数学经验、数学意识的形成,以及对数学概念、知识结构、方法原理进行系统分类、概括、推广和延伸,从而使自己对数学的理解从低水平上升到高水平,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总之,同学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二)
中数学学习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后,能否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是摆在高中新生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因素等外部因素外,同学们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改进学法,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看法。1、认识高中数学的特点。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强。
2、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要提高自我调控的“适教”能力。一般来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因自身对教学过程的不同理解和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倾向、能力品质、教学观念、职业经历等原因,在教学方式、方法、策略的采用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一贯的教学风格或特点。作为一名学生,让老师去适应自己显然不现实,我们应该根据教的特点,从适应教的目的出发,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优化学习策略,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自己的学法逐步适应老师的教法,从而使自己学得好、学得快。4、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依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5、要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毅力,要有足够的学习信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6、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课前预习而“生疑”,“带疑”听课而“感疑”,通过老师的点拨、讲解而“悟疑”、“解疑”,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果。预习也叫课前自学,预习的越充分,听课效果就越好;听课效果越好,就能更好地预习下节内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7、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拿到目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译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题意不清,仓促上阵,审数学题有时须对题意逐句“翻译”,将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有时需联系题设与结论,前后呼应挖掘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篇11
1 认识高中数学的特点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强。
2 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
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要提高自我调控的“适教”能力
一般来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因自身对教学过程的不同理解和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倾向、能力品质、教学观念、职业经历等原因,在教学方式、方法、策略的采用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一贯的教学风格或特点。作为一名学生,让老师去适应自己显然不现实,我们应该根据教的特点,从适应教的目的出发,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优化学习策略,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自己的学法逐步适应老师的教法,从而使自己学得好、学得快。
4 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依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
5 要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毅力,要有足够的学习信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6 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而“生疑”,“带疑”听课而“感疑”,通过老师的点拨、讲解而“悟疑”、“解疑”,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果。预习也叫课前自学,预习的越充分,听课效果就越好;听课效果越好,就能更好地预习下节内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7 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拿到目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译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题意不清,仓促上阵,审数学题有时须对题意逐句“翻译”,将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有时需联系题设与结论,前后呼应挖掘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8 要养成良好的演算、验算习惯,提高运算能力
学习数学离不开运算,初中老师往往一步一步在黑板上演算,因时间有限,运算量大,高中老师常把计算留给学生,这就要同学们多动脑,勤动手,不仅能笔算,而且也能口算和心算,对复杂运算,要有耐心,掌握算理,注重简便方法。
9 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严谨的学科。而训练并规范解题习惯是提高用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而数学语言又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只有以本为本,夯实基础,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10 要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完题目之后,要养成不失时机地回顾下述问题: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分析联想探索出解题途径的?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就有利于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忽视了对它的挖掘,解题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因此,在解题后,要经常总结题目及解法的规律,只有勤反思,才能“站得高山,看得远,驾驭全局”,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11 要养成纠错订正的习惯,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要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耐挫折,不自卑的心理品质,对做错的题要反复琢磨,寻找错因,进行更正,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少问题就会茅塞顿开,割然开朗,迎刃而解,从而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12 要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提高表达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典型问题,同学们应善于合作,各抒己见,互相讨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可主动与老师交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老师的点拨中,他的思想方法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只有不断交流,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表达能力。如果固步自封,就会造成钻牛角尖,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13 要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只有思索才能透彻明悟。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就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就提高不了。
14 要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每学完一节一章后,要按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这也是再认识的过程,对进一步深化知识积累资料,灵活应用知识,提高概括能力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5 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提高理解力
为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补充内容和方法很多,如果不做笔记,一旦遗忘,无从复习巩固,何况在做笔记和整理过程中,自己参与教学活动,加强了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理解力。
篇12
一、细心做好课堂备课
只有高中数学教师学会运用教材,加深研究教材,充足了解教材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不可以根据教材照本宣科,死板地照教材内容一字不漏的读给高中生听,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显得枯燥无味,还难以提高高中生学习数学兴趣。为了避免老师在课堂上讲课过于随意,无法合理运用课堂时间,教师应该在课前备课时就对数学教学的每一节课进行合理的安排,从复习旧知识到教授新知识,从课堂提问到课堂练习,从课堂总结到布置课后作业,把这一过程一环接着一环,紧密连接,充足地运用数学课上的每一分钟每一秒。做到不浪费课堂教学的时间,让高中生有充裕的时间接受新的知识。教师应该在教学前理清楚众多单元中,哪一段知识在整个单元,乃至整本教材中是需要重点教学的,对数学教材展开详尽的研究,弄明白数学教材中各个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只有把整个教材了解清楚,深入研究,才能令课堂上的教学变得简单、容易上手,使高中生更容易接受新的数学知识。同年级的数学老师也应该在备课后,一起分享大家的成果,并对其他教师的备课思路进行研究、分析。众多数学老师一起对大家的备课思路进行讨论,发现自己与他人的课堂备课上的不足与优势,结合大家的劳动成果,完善自己的课堂备课,使课堂备课变得更加完美,充分带动数学课堂的氛围,吸引高中生主动性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地运用课堂提问使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认识学生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课堂备课,同时也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如果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交流与沟通,就会出现“灌输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数学教师传授的知识。这样,数学老师自然就没有办法,没有渠道知道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同时也没有办法正确的提出适合高中生的数学课堂问题。增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更有效地引发高中生的学习数学的热情,带动学生主动参加到课堂提问的讨论中。让学生通过课堂提问的讨论来认识自己在学生上的不足,通过与同学、教师之间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长高中生的数学知识,使高中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提高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适当的和高中生交流,深入了解高中生的学习情况,了解高中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致也是数学教师教学中的一部分。只有教师对高中生学习数学的现有知识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感情,才能更方便于数学老师在备课、教学时,利用课堂提问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三、课堂提问的问题要合理
课堂提问的问题不能太随意,教师要结合所讲授的知识的课堂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学习程度,来决定问题的内容和难度大小。在高中数学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课堂上的提问问题是为了让高中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而具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问题。既然是为了让高中生学会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就必须根据高中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提问。只有根据高中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提问,才可以让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更简单易懂。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不能太过深奥,当然也不能太过浅显。课堂问题太过深奥,提出问题后,全班学生都没有几个可以回答的,学生连思考的思路都无法产生,难以理解问题的根源,又怎样去独立思考。课堂问题过于浅显,学生一听题目,无需思考,就能把答案脱口而出,也同样起不了让高中生独立思考的作用,还容易让学生认为高中的数学知识浅显易懂,容易让高中生过于自信,无法认清自己在数学知识点上的不足,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该堂课程的教学知识。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要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上加上一点点的难度,让学生能够自己独立思考,又能够理解问题所在的根源,并且要对高中生思考问题的时候给予耐心,让高中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等待最后的结果。在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出现阻碍,无法进行下去时,教师应该及时为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引导,让学生能够顺利进行思考。
四、对课堂问题进行评价
课堂上的提问可以加速学生对本节课上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并对本节课所没有理解的知识点有了一定了解,能够及时对不明白的知识点进行复习。而教师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是不是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了多少,还欠缺了哪些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让高中数学老师充分掌握住数学教学,了解自己的教学水平。在高中生给出结果后,要对学生的结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对回答正确的学生送上奖励和表扬,对回答不正确,但是思路独特的学生要进行鼓励,这样才能让学生再接再厉,勇于独立思考数学问题,自己解决数学难题。教师在评价过后,让学生主动提出本节课无法理解的内容和没有弄明白的问题,鼓励学生勇于思考,提出新的问题,开阔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教师需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为学生解疑释惑,增长学生的数学知识,增加高中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提问需要结合多方面的条件,全面充足地了解教材,高中数学教师才能更有效地对课堂知识进行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高中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强化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许梅.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教师提问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2012,12(10):112-124.
[2]张超.高中数学课堂学生提问行为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篇13
3.要提高自我调控的“适教”能力。一般来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因自身对教学过程的不同理解和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倾向、能力品质、教学观念、职业经历等原因,在教学方式、方法、策略的采用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一贯的教学风格或特点。作为一名学生,让老师去适应自己显然不现实,我们应该根据教的特点,从适应教的目的出发,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优化学习策略,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自己的学法逐步适应老师的教法,从而使自己学得好、学得快。
4.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依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
5.要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毅力,要有足够的学习信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6.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课前预习而“生疑”,“带疑”听课而“感疑”,通过老师的点拨、讲解而“悟疑”、“解疑”,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7.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拿到题目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逐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题意不清,仓促上阵。
8.要养成良好的演算、验算习惯,提高运算能力。学习数学离不开运算,这就要同学们多动脑,勤动手,不仅能笔算,而且也能口算和心算,对复杂运算,要有耐心,掌握算理,注重简便方法。
9.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训练并规范解题习惯是提高用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而数学语言又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只有以本为本,夯实基础,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10.要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解题后,要经常总结题目及解法的规律,只有勤反思,才能“站得高山,看得远,驾驭全局”,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11.要养成纠错订正的习惯,提高自我评判能力。要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耐挫折,不自卑的心理品质,对做错的题要反复琢磨,寻找错因,进行更正,养成良好的习惯。
12.要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提高表达能力。只有不断交流,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表达能力。如果固步自封,就会造成钻牛角尖,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13.要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只有思索才能透彻明悟。
14.要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每学完一节一章后,要按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这也是再认识的过程,对进一步深化知识积累资料,灵活应用知识,提高概括能力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5.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提高理解力。为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补充内容和方法很多,如果不做笔记,一旦遗忘,无从复习巩固,何况在做笔记和整理过程中,自己参与教学活动,加强了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