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海洋生物的科普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海洋生物的科普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海洋生物的科普知识

篇1

[找文章到文秘站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有关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以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的责任,发挥本部门优势,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一、认真组织学习和宣传《科普法》。自《科普法》颁布后,我局认真组织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公司、新华书店、剧团等部门正副职领导进行学习,并以部门为单位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普法》的精神实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明确《科普示》规定的社会责任和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性。运用标语、横额、橱窗宣传专栏、新书介绍、放映映前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科普法》,号召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

二、贯彻实施《科普法》,积极组织开展科普活动。科普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局作为文化管理部门,积极组织开展科普工作:一是积极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自20__年以来,在国家和自治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筹建了21个点,安装了接收、传递信息和电子计算机等共享工程配套仪器,努力传播先进文化信息资源,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发展生产的科技信息需要。特别是图书馆,多渠道筹集资金26万元建设了电子阅览室,安装电脑80台,内存电子书籍50万册,可容纳80名读者同时上机阅览文化科技信息,自接收传播开放后,平均日接待100多人,年均接待读者38000多人次,为科技兴农,帮助农民致富提供了良好的科技信息平台。二是发挥部门优势,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我局近年来,根据上级的要求,每年组织2至3次科技文化“三下乡”活动,新华书店、图书馆专辑农业生产的科技信息资料及相关书籍送到农民手上,为农民致富,发展生产提供科普知识资源。电影公司立足实际,服务“三农”,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仅20__年城乡放映7762场,其中农村电影6743场,教育观众达313.9万人次。利用电影放映科技短片,宣传科普知识,特别是放映《元眼丰产栽培技术》、《无籽西瓜栽培技术》、《柑桔果实优良栽培技术》等科教片。同时还放映《人口与计生》、《交通安全》、《防火防范》等科教影片,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三是利用送戏下乡演出的机会,通过小品、表演唱等形式开展科普知识的宣传活动,让广大群众接受科学精神,反对和抵制伪科学。四是充分利用场、馆等文化场所举办科普教育活动。去年县图书馆与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联手,网上展现有关恐龙化石、古生物化石、海洋生物标本和蝴蝶标本展品,让广大青少年饱览数百种珍稀标本。县博物馆今年四月份,利用新馆陈列海洋生物标本,20__0多学生真实地感受海底生物世界。

三、实施教科兴国战略,坚持开展科普活动。近几年来,我局在贯彻实施《科普法》,开展科普活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上级要求还有差距。今后继续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授受、参与的方式,组织开展科普活动积极传播科学思想,推介科学技术知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篇2

从一年级起,老师教会了我怎样读拼音。妈妈还为我买来了带有拼音的书籍,让我可以借助拼音读书看书。这不仅使我的拼音大有长进,并把基础知识学得牢,扎得实。而且开阔了我的眼界。

随着年级的增长,我掌握的汉字越来越多。这使我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再也不用一个拼音一个拼音地去念了,可以直接读书,阅读课外书籍。

篇3

根据调查,《纲要》推行10年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差距甚大。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适龄劳动人口科学素质不高;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很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这些,已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纲要》规定:实施科普工作,需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各级政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将《科学素质纲要》纳入有关规划计划,制定政策法规,加大公共投入,推动《纲要》的实施。社会各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公民是科学素质建设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要充分调动全体公民参与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纲要》中提出的“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的科普教育内容,在全国中小学中开展并不充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学校中,差距更大。

教育部门有必要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和农村化技术学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重视县及县以下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和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鼓励师范院校设置科学教育专业,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教师。

“笑傲江湖”PK“星球大战”

曾经伴随着推广传统文化的声音,武侠小说和传统戏剧都走进了中小学课堂。就连《三字经》和繁体字也借着国学和书法的名义走进课堂……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打着复兴传统文化的大旗,向中小学生灌输过去的东西。而面向未来的科幻文学作品,一直不能走进中小学课堂。

只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才会意识到教材改革的意义。2015年12月,由北京市景山学校编写的初中六至七年级语文、数学教材共8册,已通过教育部全国教材审定委员会审订,并正式申报八至九年级的教材。这是首套由一所中学自己编写、经由教育部审订的教材,可在全国推广使用。参与语文教材编写的景山学校初中语文骨干教师透露:该校编写的4册语文教材,呈现几个新的特点:尝试在语文教材中纳入了科幻作品,选编了刘慈欣的《乡村教师》,刘慈欣获得世界科幻文学雨果奖之前,就已经在进行教材的编写,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前瞻性的。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激发学生想象和读书兴趣”为主题,还选用了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的作品、《哈利・波特》作品中《大难不死的男孩》等,为的是努力抓学生的兴趣点。

这种编写思路借鉴了美国中小学的一些做法。近年来热映的美国科幻电影《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等,都是美国中小学课堂上讨论的话题。一开始,美国的教师发现学生在操场上热聊科幻电影,于是就在课堂上引入讨论科幻电影的环节,以此普及物理学天文学知识。

近几十年来的中学课本中,一直没有科幻小说。现实是,中国有多少武侠小说,美国就有多少科幻小说。美国中学课本有很多科幻作品,有400多所大学开设科幻课。当美国的孩子在《星球大战》之类的科幻片中长大时,中国的孩子正在《笑傲江湖》一类的武侠片中流连忘返。当发达国家的孩子们打开面向未来的想象大门时,中国的孩子们却被封闭在几个世纪以前的城堡中。毫无疑问,中国孩子的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整个文化背景不无关系。

我国教育的土壤中也曾有过科幻文学的一席之地。早在上世纪初,梁启超和鲁迅都提倡科幻,他们或创作,或翻译,为中国科幻做了拓荒性的工作。1904年,一位笔名荒江钓叟的作者创作了长篇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连载于上海的《绣像小说》。这是中国原创科幻小说的开端。此后,中国科幻作品时兴时衰,磕磕碰碰,恰如蹒跚学步的幼儿。科幻作家罗金海说,“科幻中世纪”在中国持续了很长的时间。

目的:让孩子看得更远

2014年底,在北京天文馆举办的国际天文馆学会大会上,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表示:“天文学人才现在依然非常缺乏。天文台和各天文馆每年都招不够人!”在一系列天文工程和探空计划如火如荼推进的当下,人才短缺,依然是制约我国天文学发展的主要障碍。

随着郭守敬望远镜等大科学装置的大规模建设和深空探测工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天文事业,对人才需求旺盛,而科研人才的缺乏也更加凸显出来。

朱进说:“当下天文学人才的匮乏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天文学专业科研机构的后备人才不足,二是天文学科普人才的严重缺乏。而后者更容易被忽视。”

随着近年来天文科普教育在中小学中的推广,天文学教师的短缺则更为明显。相关调查显示:在北京天文馆所在地、天文教育推广最为深入的北京市西城区,全区也只有两名具有天文专业背景的老师,绝大部分天文课老师由地理或物理老师兼任,个别学校,天文课程甚至由英语老师教授。在“数理化天地生”六大基础学科中,天文学是目前唯一没有被列入我国中小学正式课程的学科。“考试,特别是中考、高考这样的升学考试,具有‘指挥棒’作用,如果天文学没有在这些必考科目内,那么在紧张的升学压力面前,学生只在自然或是地理课程里接触少量的天文学知识,他们对天文这门学科缺乏了解和兴趣,也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孙小淳认为:“天文学应当成为社会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它在回答人类的最基本问题,是能够提高公众科学意识、介绍科学概念和科学思维的最好工具。”朱进认为,中小学开设天文课,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天文兴趣,“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天文人才需求不足的问题,对于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也大有裨益”。“我们的天文教育确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差距,但拥有全国统一的体系来推动科普教育,这其实是我国教育的一个明显优势”。

“并非每一个人都要成为天文专业的学生,但每一个人都从学生时代开始了解天文却是非常必要的。”朱进说,天文学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它能够让人把目光投向宇宙,看得更远,它能给孩子更多的启发和好奇心。这种培养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当下,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地方政府应更多介入

科普教育涉及面很广,在没有材的情况下,各地教育部门只能结合本地区资源特点开展科普教育。这也是目前最有效的基层科普教育方式。

篇4

但在农村初中科幻画教学实践中,学生却常常害怕画科幻画,创作过程中也体验不到想像的乐趣、成功的美好。教师也同样痛苦不堪,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课堂往往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表演,作业成了教师范画的复制品。科幻画课程最终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其中固然有社会、家庭、学校诸多大环境的因素,同样也有农村学生科学素养不够全面、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的影响。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怎样的教学方法才适合农村的孩子?怎样的模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人类对未来的幻想都源于对现实生活的需要。”因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以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满足人类需要为目的展开教学、形成创意的教学模式,是遵循科幻画的创作过程进行创意的教学模式。科幻画的创意过程通常为:发现问题――探寻问题根源――寻找解决方法――发掘主体功能――表现主体造型。这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比如创作科幻画《漂浮在海上的荷花城》就是为解决海洋居住的问题。考虑到海洋居住的优势(阳光充足、空间广阔、海洋能源丰富等)和劣势(天气时而恶劣、交通不便等),小作者想到用漂浮功能来逃避恶劣天气,用可开合的遮挡罩遮挡风雨,用中央信号塔和停机坪随时保持与外界的通讯和交通联系,并选择了海洋蕴含丰富的太阳能、海浪能等。在全面考虑这座海洋城市应该具有的功能和结构后,小作者运用了仿生学的方法,选择了富有诗意的荷花的造型来表现这些结构。

遵循这一思路,笔者围绕岭南版《美术》第16册《海洋开发》这一单元设计了《海洋梦――畅想海洋新生活》一课。通过目前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人口暴增的现摆出问题,引出“开发海洋”的主题。围绕海洋生活不便的问题,学生分解主题、发散思维,从吃、住、用三个需要思考适应海洋生活的优势和困难。明确自己的创意后,学生又再次寻找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寻找可以表现功能的仿生造型。因为题材、方法、造型范围广阔、庞杂,学生既要有丰富的科普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的能力。他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众多的选择中,目标明确的深入思考主体的功能和结构,生动形象的塑造主体。可以说,这是一个不断寻找的过程――找题材、找原因、找方法、找造型,这是一个相对理性的过程。 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难度可以想见。

把问题完全教给学生解决,让学生完全自主的创意,教学是难以展开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主题的分解、科技手段的引导、主体造型的参考都需要教师有充分地准备和合理地引导。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以激发创意的热情,寻找激发思维的切入口以激发固化的思维,寻找合适的科技手段以帮助实现结构和功能的难点,寻找多样的形象提供造型的选择。降低学习的难度,规范创意的思路,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天马行空、浅尝即止。

在《海洋梦》一课中,教师通过“你愿意去海洋生活吗?”“你对未来海洋生活有什么期待?”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想像;通过“ 海洋可以获得所有人类所需的食物吗?”“所有产生能量的事物都能成为能源吗?”这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将创作的题材引向多个维度;通过学习“仿生学”原理解决了科技创新和绘画表现两方面的难题;通过提供海洋生物的图片帮助学生进行创意。该课例在两所不同地域学校的授课过程中,作业反馈的效果却有所不同。城市学生在创作中将海洋生物的造型和结构与创意题材相结合,创造了不少形象生动、功能明确的画面。乡村中学的学生虽然相对较差,但相对于不提供引导和参考时有了很大的改观。

问题为切入点的科幻画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由面到点,由大题材到小创意,呈现出一个总分层次分明、系统完整的思维过程。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步步深入,更多地运用了线性的逻辑思维,课堂的理性的思考多于感性的想像。这对于有较丰富的科普知识和抽象逻辑思维、分析归纳能力的青少年(如高中生、城市的孩子)应该更为适合。对于农村初中生,如果没有恰当的引导,能够遵循这种创作思路的农村初中生数量就将偏少,更多的学生将仅仅凭借对问题的粗浅认识及对所获资源的感性认识,就简单地模仿或为主体牵强地加上某种用途和功能。

问题模式同样适用于辅导社团活动、科幻画竞赛,这样能够有的放矢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创作出独特的、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二、以创新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以创新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逆向、发散、重组等多种创新思维方法进行创意的教学,是以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科幻画教学模式。它的教学流程为:认识创新意义――学习创新方法――自由创意――学习表现形式――设计造型。这是以方法学习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未来的衣服》一课中,教师让学生通过一些有趣的思维测试题了解自己的思维特点和水平,认识创新能力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大意义,由此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再引导学生欣赏最前沿的高科技产品(如3D打印机、两用飞行摩托车)的神奇用途和功能,了解它的工作原理,思考创意是怎样产生的。鲜活的范例有效地推动了思维方法的学习。在随后的创意活动中,他们首先运用逆向思维对科技产品(如房屋、衣服、书包、桌子等)和生活方式(吃饭、睡觉、学习、出游等)产生质疑;再通过发散思维,改变质疑对象的适用对象、运用环境、材质、工作方式等,产生创意;接着通过练习、讨论、欣赏、模仿,学习如何艺术地表现创意、科学的展现创想了。课堂上,学生兴致高昂、反应强烈、答问积极、创意新颖。作业反馈出较多学生能运用创新思维的方法产生独特的创想。

可见,以创新思维为中心的科幻画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引导过程更重视方法是否习得,重视创意是否独特性,而淡化创意的现实意义。它更多地运用了缺乏逻辑但富于想像的发散思维和重组思维,课堂感性的想像多于理性的思考。这对于没有过多理性思维和缺乏科普知识的青少年(如初中生、农村的孩子)应该更为适合。因而,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游戏似的创意活动兴致盎然,充满了好奇和惊喜。通过脑力激荡进行自由地的发言,气氛热烈、创意不断。学生在创新思维的引领下随意地联想、自由地拼接,产生了许多看似不合逻辑却富于想像力的作品。如能够渗透营养的病号服、能自动清洁的病号服、便携的飞行服、能穿越时空的航天服等等。

篇5

1.从学生兴趣出发,在实践中开发主题资源

我们从学生兴趣和生活切入,带领学生走进渔家小院,走向养殖场、渔港码头,学生在玩、看、体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归总、分类,最终确定班级研究主题和各小组的子课题,如“渔家乐”、“海鲜营养包”等。我们组织学生到渔村探访剪纸艺人,听渔家爷爷奶奶谈源远流长的渔家剪纸文化,请教精妙的剪纸技艺,一个“渔家剪纸”主题就这样确立并实施开来。我们还发挥社区优势,组织学生开展“走进舰艇、走进企业、走进渔港、走进渔市、走进社区”的“五走进”活动。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不仅亲身体验了改革开放给石岛带来的变化,同时还积累了大量的活动资料,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2.构建拓展海洋特色课程体系

我们深入剖析,制订了“以《走进海洋世界,拥抱海洋世纪》为主题,开发《走进海洋世界,体验成长之旅》——贝雕艺术、海洋探究、海洋剪纸等系列课程,力创海洋特色品牌课程”的发展目标。自出版《走进海洋世界,拥抱海洋世纪》这一总纲教材后,我们相继开发的《走进海洋世界,体验成长之旅》系列丛书,即海洋精神、贝雕艺术、海洋探究、海洋剪纸等,均注重突破单一领域课程的局限,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如《贝雕艺术》课程,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在技法指导上由拼摆到粘贴,从立体创作、组合创作到情境创作,呈现出年级层次性;在创作内容上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几个领域为依据,划分为走近自然、我爱我家、成长故事、文学宝库四个单元,并不断开发新的创作主题。走近自然,即用贝雕再现大自然中的花鸟鱼虫,展现和谐生态;我爱我家,即歌颂祖国、家乡美丽河山和社会发展,书写爱国情怀;成长故事,即记录学校、家庭生活中的活动体验和成长点滴,感悟生活之美;文学宝库,即演绎经典诗词、文学故事,倡导原创新作。这样,《贝雕艺术》不再是单一的技艺课程,它在内容上更多元,在体系上更多维,拓展了育人功能。每个活动的具体设计,增设了活动链接、方法指导、作品展示、活动延伸、活动评价环节,涵盖社会实践、信息技术、社区服务等领域,更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特别是其中的温馨提示,语言生动活泼,寥寥数语,精心点拨,方便教师和家长参与指导。

3.寻求课程实施与学校工作的契合点

一是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我们以“走进海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为依托,不断提升“海洋实践”特色文化内涵。在教学楼内建成以海洋探究、海洋贝雕、海洋剪纸为主题的各类海洋文化墙,并建成综合实践展室——海洋小屋,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在校园内建成海韵实践园,为学生提供贝雕、沙雕创作机会,实现楼内各具特色的海韵风情,这一道道美丽的校园风景成为了学生实践活动和特长展示的平台。

二是与主题教育相结合。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雷锋”、“红领巾,心向党”等主题教育相结合,先后开展《学雷锋,进海警》《海洋知识宣讲》等活动,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收获,在写海、唱海、诵海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三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我们加强学科知识整合,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如“海滨艺坊”,学生用语文课上学到的古典诗词丰富了贝雕作品的内涵;美术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贝雕创作的基本技法;科学课上,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制作海洋生物标本。我们力求将海洋研究渗透到学科知识之中,也使各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重组和提升。

我们通过海洋知识探究海洋精神,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海洋特色校本课程也逐步拓展到海洋知识文化、标本文化、贝雕文化、沙雕文化、剪纸文化等多元体系。

二、构建基于海洋文化的校园活动

多元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以海洋文化为纽带,将写字文化、经典文化与之有机结合,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中焕发生机。

一是写字育人与海洋贝雕、剪纸活动相结合。“读书、写字、学习、做人”为主题的写字教育与海洋特色活动相结合,予写字教学以活力,赋特色活动以内涵。学校制订《写字考级方案》,将书写训练与长廊书写,定为每日常规,每日一写、每周一评,以及每月一次常规考级、每学期一次申报考级,使学生在练习、考级、展示的过程中,体验进步、感受华夏汉字的智慧与艺术。走进石岛实验小学,欣赏作品,品读童心,处处都充盈着海的气息、字的隽秀、情的演绎。学生用生动的文字为作品题词配文,用激情的宣讲述说自己对海洋文化的感悟和理解。方寸世界里,巧夺天工的渔家剪纸作品让人赞叹不已;贝雕园里,大型贝雕《魅力石岛》系列创作,诉说着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祝福。书写展示、文化宣讲活动与海洋作品相结合,拓展了体验的空间,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更多的参与体验中找到自我展示的舞台。

篇6

1.1海洋旅游产品教育功能受到忽视,产品缺乏内涵。

海洋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类型之一,它是以海洋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依托,向旅游者提供用以满足旅游活动需求的有形实体和无形服务的总和[1]。自20世纪80年代末,地中海发展起以“阳光,沙滩,海水”为主的海洋旅游以来,世界各国海洋旅游逐渐兴起。在我国海洋旅游产品仍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在提倡“环境教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深度旅游”的大背景下,“教育功能”的缺失成为制约海洋旅游发展的一大问题。

1.2现有海洋旅游产品缺乏教育理论支持和思想渗透。

我国现有海洋旅游产品数量较少,且比较集中于特色旅游资源。产品形式比较单一,多以科普讲解、参观、简单操作为主。产品内容比较单薄,国内海洋旅游中,以教育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包括海洋科技馆、海洋博物馆和海洋水族馆等,都能以准确的知识主线和丰富的外延内容达到传递知识的目的,但是这部分的市场比较狭窄,主要针对青少年;海洋馆的知识展示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参观为主。此外,广阔的海洋自然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教育旅游产品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渗透。

2.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设计海洋旅游产品的意义

2.1布鲁姆教育目标指导海洋旅游产品教育目标设计。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教育目标分为三个领域。旅游作为“户外教育”大课堂,在旅游产品设计中融入教育目标可以提升旅游的教育功能。海洋旅游不只是简单的游玩嬉戏,如果融入了更多、更深的教育的目标,则有利于丰富海洋旅游资源内涵。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能指导设计者制定合适恰当的海洋旅游产品教育目标。

2.2指导海洋旅游产品为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的游览策略及模式。

对于相同的知识类型来说,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认知过程,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旅游过程不同,旅游过程要为教育目标服务。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不同类型的知识的表征方式和加工策略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不同类别的知识,其游览方法是不同的。同时,根据不同的海洋旅游活动特点,所选择的游览策略和模式也是不同的。

2.3指导产品设计者在设计中考虑教育、旅游及评价的一致性。

如果我们预期游客在某种认知水平上掌握某种知识,旅游产品在旅游活动中就必须保证使特定的知识类型伴随特定的认知过程。评价要紧扣教育目标,又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发现知识和认知两个维度所存在的问题,作为改进海洋旅游产品设计的依据。

3.基于布鲁姆教学目标的海洋旅游产品设计

海洋旅游产品设计要以教育目标作指导,可以明确海洋旅游产品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容。结合相关教学思想和方法可以丰富活动形式,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3.1海洋旅游产品设计理念。

3.1.1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布鲁姆(B・Bloom)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首创“教育目标分类学”。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三个领域,共同构成教育目标体系。借鉴其理论可为海洋旅游加强教育功能指明方向。

认知领域: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目标借鉴:了解理解海洋旅游产品蕴含的相关文化知识;能对具体的产品过程分解综合,以便内化知识,解决问题;能对结果作出客观而深刻的评价,开发知识型海洋旅游产品。

操作领域:分为反射动作;基础性基本动作;知觉能力、生理能力等目标层次。目标借鉴:能培养旅行当中的交往技能;能掌握旅游活动中相关技术能力;能丰富言语和身体技能;能挖掘基本的生存、生活技能等,开发技能型海洋旅游产品。

情感领域:分为接受和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目标。目标借鉴:能选择性地注意相关情景;能积极参与海洋旅游推出的各种有意活动;能自觉主动地发现海洋旅游中人和物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价值并有自己的判断;能主动接受内化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开感型海洋旅游产品。

3.1.2常用教学方法在海洋旅游产品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了达到共同的教学目的,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在海洋旅游中,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是活动效果的保障。

讲授法:简单易操作,广泛应用于解说型产品。

参观法和演示法:借助多媒体或其他技术传播知识,便于直接感知。广泛应用于海洋博物馆、水族馆;海洋文化展区(民俗、工业等);海洋动物表演海洋地理过程演示(地貌形成、海洋化石演变过程等);海洋文化历史演变,等等。

实验法、练习法、发现法及探究法:操作复杂但受益很大。应用范围比较狭窄,随着体验旅游的发展,此类方法逐渐受到重视,比如:DIY制作,海底探险等项目。

3.2三类海洋旅游产品设计范例。

根据布鲁纳的教育目的设计三大海洋旅游产品:知识型海洋旅游产品、技能型海洋旅游产品和情感型海洋旅游产品。

知识型海洋旅游产品:指以向游客传播科普知识为目的,集观光、体验等形式于一体的休闲娱乐产品。借鉴布鲁纳知识领域的六层次目标,从海洋知识的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对相关产品进行设计。同时,针对知识的静态特征,需要加强活动方式的动态性和多样化。

海洋创意坊:主要内容包括:海洋工艺品教学区;海洋工业模具展区;海洋生物动漫区;海洋美食搭配区。主要目标:了解海洋民俗文化;认识海洋生物;了解并理解海洋工业;学会健康饮食;能合理地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主要方法:游客通过学习互动自主发现和探索。

海洋创意坊不同于一般的动手技能,而是融合了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思想,不仅是手上的创造,更是知识上的开拓和思维上的创意。以教育目标为指导,适时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学习法,激发游客对海洋文化的兴趣,使其获得自我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认同。

技能型海洋旅游产品:以培养游客劳动、生存等技能为目的的娱乐产品,参与体验性较强。弥补我国技能型旅游产品内容比较单一、活动目标不明确、活动方式单调的不足。

例如:“海洋竞技”产品内容包括海上大冲关、垂钓、跳伞、海底探险等内容。主要借鉴裴斯泰洛奇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发展人的身体技能及心理技能,充分激发游客战胜自我、挑战未知的心理。

情感型海洋旅游产品:以树立游客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目的的海洋旅游产品。海洋因为蔚蓝和广袤而成为人们摆脱世俗烦恼、获得心灵洗涤的理想场所,因此,以海为平台重塑人的价值观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海洋天堂”产品内容包括:海底亲子游、海洋之恋等。崇尚自由、和平;树立顺应自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尊重生命为主要目标。以教练指导和游客自主选择为游览方式,充分体现卢梭的自然人性观教育,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内涵。

由此可以看出,三类产品各有侧重但并不单一。这里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类产品是在相关教育思想及目标指导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设计的专项旅游产品。当然,也可以设计融三大目标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郭鲁芳.海洋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生态经济,2007(3):123-125.

[2]程俐骢.美国城市旅游[J].旅游科学,2010(1):41-43.

篇7

学科启蒙教育从逛博物馆开始

美国的儿童博物馆几乎每个城市都有,里面的各类设施适合0~12岁的孩子。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找到各类题材的活动,接受科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的启蒙教育。

最近刚刚知道,儿童博物馆是全美最受欢迎的儿童博物馆。大约宝宝半岁的时候,朋友告诉我本市的儿童博物馆每周四下午免费,这对我们来说可真是个好消息。那个时候每周四―下班,我们一家就带着宝宝赶往博物馆,别看宝宝小,博物馆里面有专门为小Baby准备的一个空司,里面有小Baby们非常喜欢的各种布质小玩具、皮球,还有小木马,小小的木质楼梯,供孩子们爬上爬下活动。对小Baby来说,这就是个和别的小朋友启蒙社交的好地方。

孩子大了,儿童博物馆里玩的地方就更多了,记得我家贝贝2岁左右的时候,去参加过博物馆里的小小阅览室,那里有义工给孩子讲故事,后来再去的时候,又增加了模拟超市、餐馆。孩子们可以拿到那种代金券,去超市购物,还可以去餐馆点菜吃饭。除了这些,博物馆里还有简单的科技启蒙展:比如航天中心赞助的航空知识展,汽车公司赞助的汽车展、机器人展等等。一些定时更换的节目,像是印第安人艺术展,有时还有亚洲文化艺术展,虽说这些不一定每个孩子都喜欢,可是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

这些都是室内部分,室外则是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大型游戏。美国的夏天几乎有半年的时间博物馆户外部分经常设有各种与水有关的主题,更是深得孩子们的喜爱:记得孩子们玩过水枪,鼓捣过水能变电能的简单设备,还有各类水闸,蓄水设备,试想,哪个孩子不喜欢玩水呢7于是,各种与水有关的小知识,也就这样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孩子。

参观博物馆是对孩子课堂知识的有效补充

除了专门为孩子们准备的儿童博物馆,美国的各类其他博物馆里,通常都有专门属于孩子们的微型博物馆,,前几年我们办了自然博物馆的年票,主题是大自然。宝贝俩超级喜欢里面的蝴蝶馆和恐龙大厅:蝴蝶厅里有几十种活的蝴蝶在温室中飞舞,还有标本箱里做成的珍稀蝴蝶标本。我想最具特色的是每个蝴蝶馆几乎都设有一个孵化箱,里面有正在完全变态的蝴蝶的四种不同形态,孩子们可以在短时间内眼见为实,看到蝶蛹变成美丽蝴蝶的过程,这对孩子们的课堂知识绝对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不仅是在自然博物馆,我们还去过美国的很多热带博物馆,沙漠博物馆,湿地博物馆和濒临灭绝的保护动植物馆、栖息地等等,与自然博物馆类似,都是给孩子们讲述大自然的动植物,小一点的是人工建造的温室环境,很多像保护区一样的就是室外天然环境,孩子们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各类植物、鸟类和昆虫。博物馆内还有一些科普知识简介,让前来参观的孩子与父母,都能对馆内展出的各类动植物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博物馆给孩子提供多感官的体验

如果要孩子们自己排名哪些博物馆最好玩,宝贝一定会选水族馆,海洋世界。每个孩子天性都爱水,更不要说海洋馆通常都有很多和孩子们互动的节目,而绝不仅仅是隔着玻璃“看”动物。还可以抚摸一些比较温顺的海洋生物――寄居蟹、扇贝、小乌龟、电鳐、海豚和其他不知名的鱼类。孩子们很喜欢玩这些,借此,宝贝们知道了原来海洋里生活的不仅仅是鱼,还有其他各种类型的很多小动物。在海洋世界,我们还看过人与动物的精彩表演,看到了动物人性化的方面,也了解了保护动物的自然生存环境对人类自己有多重要。寓教于乐,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从这些直观、简单的参观中学习了很多东西。这些,仅仅凭借书本上的描述是完全不够的,只有孩子身临其境,看到.听到,才会有更深的感触,只有在和这些小动物的亲密接触中,才能逐渐形成一颗柔软的心――生命是可贵的,善待动物也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我还带着宝贝看过很多主题科技展览馆。比如在参观废旧巡洋舰、潜艇和航空母舰的时候,我们看过各种类型的老式舰载机,海员生活,顺带看了美国二战史。参观飞行博物馆的时候,了解了飞机飞行原理,飞机种类,以及一战、二战期间的著名空战,还看了一场模拟的“珍珠港事件”的美日空战。在飓风馆,孩子们亲眼看到了飓风经过的路上,停水停电,房屋倒塌,树木横飞的场景,孩子们还在小型模拟空间体会飓风的恐怖力量。

美国最大最吸引孩子的博物馆――迪士尼,让孩子们触摸未来

篇8

大连市颁布了《大连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连市‘十一五’时期,要逐步把大连建设成为拥有先进的文化设施、一流的文化精品、拔尖的文化人才、发达的文化产业和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国际色彩浓厚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和现代文化名城”。实现现代文化名城的目标就需要有资金,有创意,有传播,能够发挥文化的经济价值,创造资金.能够不断与市民、国内外友人交流产生文化创意,能够培育一流文化精品.传播一流文化精品的载体和途径是文化旅游,发展文化旅游应当作为大连文化名城建设的着力点和内容。

一、文化旅游对大连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旅游能提供大连文化名城建设资金

旅游是大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效益和收入不断递增的产业。2007年,大连市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00万人次,同比增长22.5%,旅游创汇7亿美元,同比增长25%。接待国内游客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1.0%。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81亿美元,同比增长25%。接待国内游客2 480万人次,同比增长1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1.5亿元,同比增长25.5%。实现旅游总收入325亿元,同比增长25%。大连市旅游收入增长的重要原因是大连市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是“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品牌效应,而且,最佳旅游城市中的旅游软环境、旅游文化景观都产生了重要吸引力,成为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因素。并且国内其他城市、地区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旅游收入剧增的实例屡增不减。例如,山西平遥古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1998年的门票收入达到500万元人民币,当年的旅游综合总收入达到4 800万人民币。沈阳在2004年清文化国际旅游节盛大成功的带动下,全年共接待旅游入境者27.28万人次,同比增加48.3%;接待国内旅游者2818.04万人次,同比增长25.0%,旅游外汇收入1.43亿美元,同比增长29.1%;国内旅游收入169.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0%;全市旅游总收入达181.31亿元。文化旅游带来经济收入。收入源于文化,用于文化,可为大连文化名城建设提供资金。

(二)文化旅游能促动大连文化名城创意形成和实施

开展文化旅游,吸引国内外游客来大连旅游,浏览、体验大连文化景点、设施、文化产品,他们与大连市民交流,介绍他们本地文化,品评大连文化,在交流品评中发现大连文化的独特价值、优势、劣势,吸收他国他地优秀文化,提炼大连文化,产生新的文化创意,形成实现文化创意方案,建设新文化景观、设施、文化产业促进大连文化名城建设。例如,提炼大连婚庆文化创意。促进大连文化名城建设;提炼大连博物馆和海洋文化创意,促进大连海洋文化名城建设;提炼大连影视剧和舞台剧表演与旅游联动创意,促进大连旅游文化名城建设;发挥大连宜人宜居气候优势和移民包容文化优势,形成度假养生文化创意,促进大连宜居生态文化名城建设。

(三)文化旅游能加速传播大连文化和提高大连文化知名度

旅游者到大连观光、休闲、度假,亲眼目睹大连文化景观、体验大连文化设施和服务,体验大连文化魅力。例如,游客走在滨海路上,体验“海阔天空”、木栈道的“人文关怀”:看虎滩海洋公园海豚表演体验到人与动物和谐;看旅顺的日俄战争遗址体验到殖民地历史的屈辱;看广场、商场、市民风情、城市环境体验到现代、时尚、文明。游客们欣赏、体验、享受大连文化的美好,独特,势必会向他们的亲朋好友介绍宣传大连文化,游客亲身而为的文化传播的广度、深度、信度比大连自身要广泛、深刻、可信得多而且快,传播的效果更直接、更明显,提高大连文化知名度,成为文化名城。

二、发展大连文化旅游的条件分析

(一)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高雅文化、大众文化、多元文化,这些文化都可以被改变或利用成旅游吸引物。但是,高雅文化更容易被包装成旅游吸引物,因为文化旅游中的文化因素通常很容易与高雅文化中的一些内容联系到一起。如博物馆中的文化因素非常容易与“文化旅游”相关联。见图1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

(二)发展大连文化旅游的文化旅游吸引物分析

依据文化旅游三个组成部分的观点,可发展为大连文化旅游的文化旅游吸引物有大连自然博物馆、贝壳博物馆、现代博物馆、旅顺博物馆;旅顺日俄监狱旧址、万忠墓、东鸡冠山炮台、城子坦镇;虎滩海洋公园和圣亚海洋世界的海洋动物表演,大连森林动物园的象、虎、狗、猩猩、鸟等动物表演;大连烟花爆竹节、服装节、啤酒节、婚庆活动等节庆活动;大连海鲜、海滨浴场游乐活动;大连市拥有的11个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旅游吸引物或具有独特价值,或具有人与动物和谐友爱,或人与人友爱和谐,或现代时尚等价值。在这些旅游吸引物中,可以深化发展的旅游吸引物是旅顺日俄监狱旧址、万忠墓、东鸡冠山炮台等历史遗址;可以发展为大连文化旅游强势景观的是虎滩海洋公园和圣亚海洋世界的海洋动物表演;潜在的待开发的大连文化旅游吸引物是大连历史文化名镇――城子坦镇;可以创新性开发的文化旅游吸引物是可在旅游景区、博物馆表演的实景舞台剧;可以进行保护性利用的是大连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发展大连文化旅游的人才保障分析

发展文化旅游需要有科学保护和利用文化旅游吸引物的人才,需要有创造文化旅游的人才,需要旅游文化旅游营销人才,需要文化旅游节目表演人才,需要文化旅游讲解人才等。目前,大连缺少高水平的文化旅游策划人才、营销人才这可从大连博物馆展示的吸引力弱好参观人数少的事实中反映出来;大连有音乐舞蹈表演人才,有优秀影视剧创作人才队伍;有优秀的动物表演训练师,有大连历史和殖民地史研究人才。大连导游员队伍中大专学历或高中学历的多,本科学历的少,导游专业或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导游少,非导游专业或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导游多,有丰富的历史、文学艺术和科普知识的综合型文化型导游少,大连文化旅游人才基础薄弱,文化旅游的人才保障性弱。

三、发展大连文化旅游的对策

(一)提升大连文化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

1、改造大连现有博物馆的静态展示方式,增加动态展示,情景表现,可增设参与性项目,是游客能融入海洋环境、历史环境中,在活动参与中体验学习海洋知识、海洋文化、增强历史屈辱感、悲伤感等。

2、加强虎滩海洋公园、圣亚海洋世界、星海湾、发现王国的文化旅游吸引物的互补互动,形成大连文化旅游吸引物体系,减少景区文化旅游吸引物的同质化竞争和人才强夺竞争。扩展各景区现有文化旅游吸引物的文化内涵和展示方式,增加游客与文化吸引物的互动、文化吸引物的动态表现。如游客参与到与动物的表演交流之中,体验人与动物的和谐文化,海洋生物内部文化等,使游客了解海洋生物文化。

(二)发展大连文化旅游纪念品,形成文化旅游纪念品基地

大连应当根据文化旅游吸引物,设计开发大连文化旅游吸引物中的一些形象,如旅顺日俄监狱旧址中的一些场景或器具的模仿物,设计开发虎滩海洋公园、圣亚海洋世界、发现王国中的动物形象,或卡通动物形象、动漫形象、动漫产品。贝壳博物馆、自然博物馆中代表性展品的纪念品开发生产,也可进行有故事的旅游纪念品生产,甚至利用大连良好的工业和商业基础,生产国内有影响的旅游文化纪念品,形成旅游文化纪念品生产基地,使大连不仅是文化旅游吸引力强的文化名城,也是文化旅游纪念品知名的文化名城,增加大连文化名城的厚重和产业链。

(三)建立“三大主题的”大连文化旅游体系

三大主题是海洋文化主题、现代都市文化主题、殖民地历史文化主题。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海洋文化旅游体系是以自然博物馆、贝壳博物馆、虎滩海洋公园、圣亚海洋世界、滨海路、海滨浴场、大连海鲜为载体的海洋生物知识、海滨风光、海水洗浴、海鲜营养等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之旅,体现海洋文化。现代都市文化是以大连市容市貌、城市风情、市民文明、广场、现代博物馆、发现王国为载体的现代时尚、浪漫、人文之旅,体现都市文化。历史文化旅游是以旅顺日俄监狱旧址、万忠墓、东鸡冠山炮台、城子坦镇为载体的受压迫受奴役的屈辱悲惨之旅,体现悲情文化,激发雪耻文化。

(四)利用影视剧和实景舞台剧提升大连文化旅游品位和影响力

创作反映大连文化的影视剧,通过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提升大连文化品位,提升大连文化旅游品位,利用电视播放的国内外辐射力,提升大连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创作蕴含大连文化的实景舞台剧,多方面展现大连文化,增加大连文化的感染力,增加大连文化的艺术形象,提升大连文化旅游品位和影响力。

篇9

(一)孝心教育

以“孝・让家庭充满爱”为主题,学校每学年以“六个一”活动为载体(六个一指:父母生日时在学校蛋糕房亲手做一个孝心蛋糕;父亲节、三八妇女节,看一部反映父爱、母爱的影片;平时学唱一组歌颂父亲、母亲的歌曲;读一组描写父母亲情的名著;写一则父母敬老爱老的故事;六一儿童节为七年级家长办一场“十大孝心家长”颁奖典礼,五四青年节为八年级学生办一场“十大孝心学生”颁奖典礼),持续开展体验性孝心教育活动。活动邀请社区领导、学生家长、学区督学等共同参与,隆重而热烈。这一实践性德育课程,受到舟山电视台、普陀电视台、舟山日报、舟山晚报、今日普陀等多家媒体关注并给予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爱心教育

以“爱・让世界更美好”为主题,以“大爱无疆生日捐款”活动为契机,学校对全体师生进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教育。学校倡导全体师生在自己生日那一天(得到关心、祝福最多的一天)向学校的红十字工作站捐款,以培养“大爱无疆”的博大情怀,学校红十字志愿学生每天把捐款存入指定账户,学期结束一并捐给区红十字会。目前这一活动正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参与,因为这一善举满足了家长们想奉献爱心、成为孩子榜样的内心需求。

(三)责任教育

以“责任・让自己更优秀”为主题,以“开心农场”为契机,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开心农场”既是动手实践的基地,又是对学生进行体验性责任教育的场所。学校创设了“调、选、种、研、销”一体化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在种植前,学生先开展市场调研,调查不同蔬菜的市场价格和销售情况;然后,根据市场价格、季节、需求情况,学生自主选择班级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品种确定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种植农作物,平时由班级学生每天轮流对农作物进行浇水、除草、施肥、人工授粉等养护工作;收获的果实,由学生设计宣传广告,开展“快乐卖”活动,在校园里设摊或上门向教师、职工销售。这一系列活动,责任教育始终贯穿,因为只要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前面的努力都会前功尽弃。

二、校本实施的基础课程

2011年,学校率先在七年级音乐课尝试选课走班实验。学校根据师资特点,把七年级的音乐课一分为四,学生可以在古筝、琵琶、二胡、笛子四种民族乐器中选择一种学习。这不仅有力地推进了体艺2+1项目的落实,而且大大提高了音乐课的质量和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这个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先后在信息技术、美术课等技艺类课程中加大了选课走班的力度。选课走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特长,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个人技能的发展。2012年,学校又在科学学科中进行了“现象・原理・应用・创新”创意课堂探索。2014年,学校还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尝试把作文课和阅读课分离出来,采用专任教师教学的办法,保证作文教学的质量,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

三、围绕创意的拓展课程

根据“以动手促动脑、以动脑生创意、以创意美生活”和校本课程特色化、本地化的课程开发理念,学校积极开展“动手学”创意课程体系建设。

(一)海洋・创意课程

为体现海洋文化地域特点,学校开发了“动手学”海洋・创意课程。课程有石雕、贝雕、沙雕、海洋木艺、海洋摄影、海洋剪纸、海洋生物标本制作、海洋环保实验、创意电动船、纸(木)结构桥梁制作、创意风筝制作、智能机器人、海洋急救等组成。这些课程以海洋为背景,以创意思维培养为目的,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科技・创意课程

作为市区科普教育基地,学校开发了“动手学”科技・创意课程。每年组织创意科技运动会、创意科技制作展示、科普剧场和科技秀活动。5月,八年级的学生会拿出六七十件科技作品,面向七年级的学弟学妹和学区内小学的师生进行创意科技制作展示。10月,学校举行有十几个项目组成的创意科技运动会,比赛项目有电脑平面绘画、Flas制作、电动遥控快艇绕标航行、雷速登遥控车、自制电动创意船、木结构“桥梁模型”静压承重、水火箭、科幻画、科技小论文、科技小发明、优秀实践活动、PVC机器人制作、冲浪纸飞机等项目,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热情高,每年参加的学生人数达总数的90%以上。11月,与广西师范大学实习生一起,组织面向七年级学生的科技秀,让学生领略科学的奥妙。12月,组织八年级学生进行科普剧表演,学生们用小品、相声、小舞剧、音乐剧、演唱、舞蹈等生动的方式来阐述各种科普知识。

(三)艺术・创意课程

为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特长,学校开发了“动手学”艺术・创意课程。一是艺术与非遗传承相融合。为了更好地传承普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积极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在学校开设适合学生学习的艺术类非遗课程,如舟山锣鼓、渔歌号子、跳蚤舞、渔民画、非遗白描、船模制作、绳结、船板画、鱼拓画等。这既传承了地方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二是艺术与体育活动相结合。每年11月,学校体育运动会都会举行别开生面的开幕式。开幕式分国际版、民族版、节日版三个版本,三年不重复。学校要求各班在运动员进场时用3~5分钟时间以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节日的理解和尊重。各个班级的学生、教师、学生家长分工协作,创意无限,惊喜不断,学生参与率达到95%以上。

四、课改的成效

(一)丰富的德育体验,亮丽了学生幸福人生的底色

孝心、爱心、责任心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三原色,对学生实施以三原色为核心的品德教育,是使其成为好子女、好父母、好公民的基本条件,也是其获得幸福人生的必要条件。持续对学生进行“三心”教育,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父母,更加关心他人和社会,更加体会到人间的真情、生活的美好,为他们的幸福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的拓展课程,满足了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

以“动手学”为理念,以创意思维培养为载体,以美化生活为目的的丰富的课程体验,不仅为学生创造了很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创意思维,使他们学会了多种手艺,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尝试机会,有利于他们找到自己的最爱。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特长发展的需要,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上课成为他们的期盼,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期待。拓展课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加了学生的生活情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态,促进了学生全面又不乏个性的发展。

(三)丰富的地方文化,丰厚了学生生命成长的阅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优秀地方文化的传承就是对祖辈的认同和赞美。这样的认识促使学生去追寻过去的历史,去了解更多的优秀地方文化,体验到自己作为舟山人、作为普陀人的自豪感。接受了现代海洋教育的新一代,对家乡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待,增强了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课改的主要经验

(一)围绕育人目标

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把培养目标确定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幸福公民”。我们认为,幸福的公民应该是一个富有孝心、爱心、责任心的公民,应该是一个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对生活充满创意的公民。为此,学校的课程建设紧紧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课程建设才是有生命力的、可落地的,因为它已经成为全体师生和家长的共识。

(二)坚持开放办学

篇10

高中时候,学校组织我们去新建好的科技馆。才发现原来很多定义都可以用一种模拟的形式来表现,真实的电流其实很美丽。

除了书本,还可以从很多地方学到知识。比如博物馆,又比如动物园。

成年之后,我们常常发现,很多知识都来自童年,那纯真的眼眸中,世界似乎更美丽,更神奇。

图书馆

孩子需要“有意思”的阅读与成长

TEXT / 于芷未

在我们现在这个充斥着视频、图像、声音的时代,孩子似乎并不缺少“玩伴”,一台电脑,一部动画,足以让他们打发掉一个晚上的时间。

年轻的父母也有更多的空闲来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孩子们却好象并不满足。

于是,我们开始重新在一页页寂静的图画和文字之间寻找幸福的心灵密码。

然而在繁华的儿童出版背后,也有不少争议,看似有益的知识宣讲解固虽然获得了家长的期盼青睐,

但是为什么不能留驻孩子的目光呢?

在世界阅读日到来之际,我们该为孩子准备什么样的阅读呢?

His voice 听他说……

“一个好故事可以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

采访对象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王一方

少年儿童出版社是一个已经有55年历史的出版社,面对新一代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不断变化的阅读口味,您认为出版界应该为他们准备什么样的图书呢?

我们主要在倡导一种“有意思的阅读”。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感到很茫然,因为适合孩子作为成长的养料来阅读的很少。这些年,儿童读物很繁荣,但传统的儿童文学是基于教育的文学,不过这个教育的概念有些偏狭,限于道德教育,趣味性和观赏性不够,但是,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乃至丢掉教化的追求,最近几年时间里,我们的出版物一味迎合所谓儿童需要。比如孩子被应试教育的压迫很厉害,渴望减压,所以儿童文学一味追求轻松、搞笑。却忽视了对儿童成长密码的解码和抚摩。

少年儿童出版社倡导的“有意思的阅读”就是要“倡导天性、率真的成长”我们的出版理念是“一任天真”,落实到出书上,比较得到读者认同的主题有二,一方面是指洋溢着生命乐趣,蕴涵生命教育主题的绘本,一方面是指浸透着“天性率真”生活趣味的儿童文学。同时引导家长参与儿童文学的吸纳中去,透过亲子阅读去聆听、感受儿童成长的真实的脚步声。我们社最近推出了几套绘本,像《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等,就是这样设计和调度家庭阅读生活的。

您是怎么开始关注儿童文学的内在品质?

我原来做学术出版,一直研究人文主义。我觉得在这个功利的社会,人文主义的价值趋向不仅存在于学术演绎之中,儿童文学领域有更鲜活的标本,后来,因为职务的调离,来到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觉得倡导、发掘童年文学中的人性,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一份质朴与温暖,是不容易的,不亚于学术层面的人道主义倡导,这片园地也同样需要人文精神,需要人文主义的滋润。

具体有什么细节的乐趣呢?

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一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兔子妈妈哄小兔子睡觉,小兔子不肯睡,要妈妈讲故事。并嚷着要兔子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小兔子就用手和脚比画着:“有这么大,这么高。”“爱到脚尖上了”、“从这里到远处的大树那么长”、“爱到小河的那边去了”……完全用孩子的语言表达对妈妈的爱。故事的最后,兔子妈妈感动了,与小兔子一说心中的爱,小兔子在爱的倾诉中进入梦乡,看着睡熟的小兔子,兔子妈妈深情地说起了小兔子的语言,“孩子,我对你的爱远到月亮上,再从月亮上返回来”。多有趣呀!

两代人之间表达爱与被爱,这种表达的训练我们的家庭情境里以前是不多的。亲情的教育应该在家庭中是很自然的事。但我们往往会觉得直接的表达很幼稚,也容易肉麻。但长大之后,需要表达爱意的时候,要么木纳,要么肉麻。

这是一种温暖的、亲情的生命教育,和道德教化是完全不同的。孩子成长需要的是生命的搀扶,这种搀扶就是教育。让他体会到生命发育的过程,就像竹子拔节一样。

现在的孩子都很喜欢图文书,这种绘本跟时下流行的图文书有什么不同呢?

一个好故事可以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

比如《爷爷一定有办法》讲小孩子的爷爷是个裁缝。用一块布做了个小棉被,小了做毯子,小了又做外套,然后又做上衣,小了妈妈说扔掉吧,结果爷爷做了背心,后来又变成手套、手帕,纽扣,最后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碰到困难要去想办法。一切东西都是有用的。

这个绘本画的也漂亮,画面下面有一个老鼠洞,孩子那里的蓝布头越来越小,但是老鼠洞里的蓝布头越来越多。到最后,老鼠洞里窗帘、床单、桌布都是蓝布。画家用一块蓝布给孩子展示了对生活的丰富理解和把握。

还有一本叫《母鸡萝丝去散步》,一条狐狸跟踪一只外出散步的母鸡,无时不想抓它。但狐狸在路上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和困难,不是被钉耙扎伤,就是被蜜蜂蛰伤,最后母鸡安全抵达鸡窝,狐狸没有得逞。这个故事讲的是对生命莫测的一种把握。一个人一生中总会有个狐狸跟在你后面,但是你要大步往前走,总会平安抵达。危险是永远存在的,不要害怕。

面对孩子的作品一定要流淌着天性,一定要写孩子真实的生活。通过孩子的眼光来观察孩子、关注孩子内心的成长,关注孩子的渴望。即不能像过去那样直白地道德说教,也不能一味地趣味迎合,追求无聊的搞笑,只教给孩子一些荒诞不经的东西。

儿童出版和文学给您的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做这个工作非常有乐趣,因为都是对内心的追求。这也是一种求真。孩子对世界有一种很特别的、真实的感受,这种真实让成年人感到自愧的。

就像一个故事里讲的,妈妈要外出买老鼠药,本意是要杀灭老鼠的,但孩子不像成人那样天然地敌视鼠类,天真地问妈妈:“买药?我们家的老鼠生什么病了呀?”这里隐藏着两个世界的价值指向,成人世界总认为老鼠是有害的,而且人对动物有制裁的权利,但孩子就不这么认为。买药一定是因为谁病了,应该表达同情和悲悯,谁对谁错?孩子对弱者的关爱才是一种生命的真实,是很美好的直觉。

做出版人其实是在陪伴孩子的成长,也在发现孩子成长的秘密。孩子的生活也是成人的一面镜子。现在生活压力很大,成人世界太多的尔谀我诈、人情世故,太多的消耗,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停下来,慢慢的品位内心当中的率真是多么可爱。

我们常抱怨世界越来越荒唐,但实际上我们能够在孩子身上重拾快乐和童年的率真,只有像孩子那样率真才能保有真正的生活。

那如果给孩子们选择适合的图书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标准呢?

最重要的是不要知识导向,最好是情感导向,非功利导向,是儿童生活导向。让孩子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生活。

知识性的内容到了他该接触到的时候自然会学到。但是在童年应该更多的感受生命、感受周围的世界,聆听自己的内心,用文学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孩子喜爱的就多接触一些,不要过分的阻碍他。

但孩子总是要长大的

孩子需要的是另一种教育,一种生命的,天性的教育。什么是天性?天性就是一种没有被污染的人性。其实我们就是在守护人性当中那一点温暖的源泉,不让它过早干涸,不让它过早的被污染。

孩子是天性率真的,这才有希望。大人已经没有希望了,因为我们过度的商业化。当然这些是必要的,但是内心当中应当保持一种张力不能完全拒绝成长,但内心当中应当保持率真。

所以家长应该多从这个角度来给孩子选择图书是吗?

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扮演《妈妈我有多爱你》。不要总以为陪伴孩子的时间是付出,其实这也是种享受。从孩子身上可以得到很多享受,孩子是这么的可爱。

那如果给孩子们选择适合的图书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标准呢?

最重要的是不要知识导向,最好是情感导向,非功利导向,是儿童生活导向。让孩子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生活。

那国外的儿童出版是否能给国人提供一些借鉴呢?

国外的出版物,在教育理念上跟我们不同。国外的教育看重人的能力,依据的是孩子成长的规律。我们太强调和别人比,孩子学的越多越好,越快越好。而国外讲究要学和他年龄相称的东西。

成年人经常用“未来”的期许压迫“当下”的孩子,比如现在不好好学习,不学钢琴,以后没有工作、没有好的前程。其实20 年以后的世界是什么样我们是完全没有办法把握的。现在急急忙忙灌输的知识上学后是一定会学到的。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的早年生活太贫乏,没有儿童文学的陪伴,几乎走过一片荒漠。所以,自己觉得对孩子有一种亏欠,要让孩子多读、早读。但是不是让孩子读自己喜欢的书,不是孩子需要的。孩子需要的是交流、甚至是皮肤的触摸,撒娇……这是小动物世界都知道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家长却忽略了。

总之,国外的教育其实没有太高深的,就是掌握孩子身心发育的规律。像老子教导我们的那样,“顺其自然、无为而教”,这个“为”是指的不要太功利的教育。生命的教育是最大的教育。

天文馆

梦开始的地方

如今的夜空中的繁星,在城市中充斥着的人造灯光下,显得黯然失色了。那种璀璨的星空似乎只有在电影屏幕中看到。

每次走到动物园附近,都会不自觉地看一眼对面的天文馆,那球顶的建筑已经快埋没在一片高大建筑中了,但每每我都不会错过。依然记得第一次看到天象仪虚拟出的星空时的惊喜,好像被繁星所包围般的奇妙。

现在人类的脚步已经跨出了地球,或许太空时代就要来临,但不要着急,我们还是从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开始,慢慢地了解这浩瀚的宇宙空间吧。

His voice 听他说……

“我的天文情结来源于童年的星空。”

采访对象《天好者》杂志社长 齐锐

认识齐锐是一年多前去天文馆参观新馆的时候,当时聊了不少关于《天好者》杂志的事情。他自己说自己小时侯就是铁杆的“天好者”,这简直就是一个“梦想成真”的典型。带着一定程度的好奇,我再次拜访了他。

先自我介绍一下可以吗?

我现在在《天好者》杂志社工作,这是一本有将近50年历史的杂志了,能够成为她的一名编辑,我感到很自豪。我的天文情结就来源于这本曾给我启蒙的杂志。

是什么契机让你成为一名天好者的呢?

记得30 年前,我童年时的家乡小城,没有耀眼灯光的干扰,也没有电视的喧闹,每到晴天的夜晚,头顶就是那璀璨的星空。美丽的月亮、闪闪的群星,都深深吸引着我。至今回想起来仍然使我心驰神往。不知有多少次我梦中又回到那片星空下,尽情地欣赏着波澜壮阔的星河。

从事现在这份工作,和童年时候的兴趣有关吗?

从小学开始我就对星空产生了兴趣,一发不可收,至今从未间断过。那时周围没有人给我天文指导。偶然在邮局的杂志征订单中看到了《天好者》杂志,便在家长的支持下,开始每年的订阅。杂志里介绍的星空知识,我总是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张漂亮的星空图片,我总是爱不释手。我最早的《天好者》杂志是1979 年的。现在我还经常拿出来翻看,儿时的情景仿佛又浮现在眼前。

提到天文学,给我的感觉是很专业的。小时侯你父母对你的这个爱好支持吗?

那时,父母对我的这个爱好特别支持,不但订阅杂志,还购买了星图和其他一切与天文有关的书籍。上了中学,我开始自制小望远镜,因为那年代的在市场上基本见不到望远镜,有的话也很贵。我就用硬纸卷成筒,一端按上爸爸弄来的大镜片,又拆下一些旧的放大镜片,安在纸筒的另一端,小望远镜就初步做成了。接下来一两个月的功夫就是制作支架、手动调整装置等等配件。记得随后的几年中,每天晚上只要是晴天,这个小望远镜就会陪伴我在星空下度过。我对照杂志中介绍的星星位置,逐个开始观察它们,颜色、亮度甚至形状都有不同,多么神奇!一有机会,我就拉着父母,给他们讲天上的星星,这个叫啥名,那个是啥星。简直成了个“小专家”。

你是一开始就选择了现在的这份工作吗?

到了上大学以后,我虽然学习的是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不过对天文的爱好却一直情有独钟。直到前几年,终于有机会,我便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大学老师的工作,来到了我的启蒙老师――《天好者》杂志社。因为我觉得在这个工作中,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我所钟爱的星空,还能够接触到年轻的读者朋友们,仿佛他们就是当年的自己,正渴望着天文知识的启蒙。我想我真的了解他们的需求。为天文而工作,我感到很安心。

海洋馆

看那深深的All blue

曾经多年在幼儿园担任老师的陈微,一提到孩子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面露微笑。

当问到她是什么原因来到海洋馆工作时,她淡淡地回答只是一种偶然。

“带孩子参加夏令营活动,虽然辛苦,但每每看到孩子看着神奇的海洋生物发出“哇”地惊叹声时,又感到由衷地开心。”对于自己的工作,让我不能仅仅用“热爱”两个字去帮她概括。

His voice 听他说……

“保护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

采访对象 北京海洋馆科普部科普教师 陈微

因为中国是个以内陆城市为主的国家,似乎大家对海洋还是感到很神秘,对它很好奇?

对,孩子们来参观的时候总是表现得很兴奋。但是,我觉得因为是内陆为主的国家,所以我们的海洋意识很单薄。孩子们的教科书上都写着我国国土面积是960 万平方公里,而实际上,我国还有将近300 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领土面积,这样算起来我国包括1260 万平方公里的领地。每次做讲解的时候,

我都会对孩子们说明这一点,也希望能够增加他们对这片“蓝色国土”的重视。

原来我们对海洋的关注还是太少了。那么针对这方面,海洋馆方面都做了那些工作呢?

最主要的就是针对中小学生进行关于海洋的讲座、组织科普夏令营等活动。现在,还会一些中小学的课外兴趣小组系统介绍海洋知识。另外,我们和向东小学共同编写出版了素质教育校本,已经在海淀区的中小学中进行了推广,下一步我们希望能在全北京市进行推广。

那可以介绍一下最近海洋馆有什么活动吗?

现在我们正在组织两个专场活动。一是“中华鲟回家海洋知识大赛”,主要是希望孩子们能更多地关注海洋,关注海洋生物。另外一个是“我和海洋动物做朋友”的活动,主要是征集孩子们关于海洋的绘画和手工作品,我们也会在馆里设专门的展区来展示这些作品。我们还设想能在馆内的一面墙上做一个“快乐涂鸦”,让孩子们自由地在上面绘画,用图画来表示出他们对海洋及海洋生物的认识和喜爱。

除了告诉孩子们海洋知识和海洋动物知识,你还想通过自己的工作告诉孩子什么?

环保的意识。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工作,让孩子们增加环保意识,保护这些珍贵的海洋生物。

你刚才提到了好多活动,那你觉得你在做那项工作的时候最感兴趣?

应该说是夏令营活动吧。虽然这是最辛苦的工作,但却是最有意思的。要陪着孩子们一起吃住,还要做很多活动,但是得到的满足确实最大的。而且,通过夏令营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交往能力等,也比较有实际意义。

就你看来,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

应该说海豚和海狮表演最吸引他们,但鲨鱼是他们最喜欢的动物。表演很有趣味,而海中的霸王则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最后可以告诉我,你最想对孩子们说的是什么吗?

保护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

植物园

城市里的浪漫花园

TEXT/王雪、帆袁

城市里被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和公路所包围,在金属色的包围下,我们几乎忘记了绿色的存在。

但还深刻地记着小学时学习种花的经历,当那幼小的种子渐渐发芽,然后开出美丽的花朵的一刹那,是如何地开心雀跃。

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的观感,还有守护它的那份美好心情。

Her voice 听她说……

“植物园是我们共同的梦想之园。”

采访对象 北京植物园科普部 朱老师

采访远方实在是个巧合,因为对工作人员的采访不足,所以就拉住了一个正在用数码相机拍摄草坪的游人,幸好她欣然接受了采访。

经常来植物园吗?

休息的时候,要是天气很好,就会过来。尤其是春天和秋天的时候,比较频繁。北京城内里,比较“些山滴水”,大片绿色比较少见。

那你第一次来植物园是什么时候呢?

大概是上小学,学校组织春游。之后很多年,春游的时候都会来植物园。记得初中时候,三五同行的朋友伪装伤春悲秋,哼哼着自己也不太懂的“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然后便很没公德地簇拥到盛开的桃花树下摇花枝,弄得落红如雪,还双手举起大把花瓣,想学黛玉葬花。

喜欢哪个季节的植物园?

秋天。尤其是在看红叶的季节,与其去香山当人肉罐头,不如在植物园中远眺山色,还可以看看近处的秋菊。

你经常一个人来,还是和家人朋友一起来?

有时候也会和老公一起来。少年时生活在乡村的他不喜欢城市中的烦躁,也不太喜欢故宫北海颐和园承载太多历史的重压,更懒得去春节庙会摩肩接踵尘土飞扬。植物园游人虽然如织,但花遮柳隐之中,脚步可以不紧不慢,心灵可以优游自在,享受山水之乐,也成为我们共同的梦想之园。不过,他最喜欢那些植物的名称和功用,顺便告诉我他家乡的山上也有哪些植物,我呢,就把关于这些花花草草的风花雪月人物掌故告诉他,一文一理,倒也互补天成,让我们从共同的烂漫共同走向平实的婚姻。每年与植物园的约会中,就这样多了一个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身影。

植物园似乎是很多中小学春游必来之地,在针对这样的情况,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活动?

我们举办的讲座都是以植物为主体的讲座,一般都会请专家来讲,内容上会比较新颖,比较有趣,来参与过的孩子会觉得比较满意。我们现在所举办的活动都是面向所有人了,不单单是儿童,而且讲座由于比较刻板,已经很少了,还是和实践相关的活动多一点。比如说我们在春节或者是暑假里面推出的一日游,有重点的带领他们参观科普馆、温室等地方,在各个馆内会有些实践的小活动。

动物园

电影院旁边的动物园

记得有一部韩国电影,叫《电影院旁边的动物园》,看似风马牛不相干,却是极为喜欢。

工作2年多之后的某一天,突然迷恋上的动物园,有空且天气良好的周末,就喜欢带上数码相机去动物园。

有时候可以看到刨花生的猴子,有时候看到爱吃甜食、还会自己开饮料瓶的棕熊,运气最好的一次是用手机拍到了不睡觉、活力十足的大熊猫。

于是动物园之于我,开始和电影院同等重要。

在我的想象中,写这个剧本的女导演一定很成熟感性、又充满童心。

对于孩子来说,动物园是这样一种存在:可爱的、凶猛的、美丽的或者灵动的生物,他们的一个不经意到举动,就能让孩子们兴奋不已。

它们在提醒孩子们,这个地球上绝对不是只有人类的存在。

它们需要和人类一起,分享这片美丽的大地。

His voice 听他说……

“喜欢动物,喜欢画画,这是孩子们的共性。”

采访对象 动物园副馆长 张金国

动物园里面的动物本身就能够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在众多的动物中,孩子们一般对哪个动物最喜欢呢?

猴子吧,我感觉好像候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景点,毕竟猴子很可爱,很活泼,动作也很多,有的孩子到了猴山就不肯离开。除此之外,熊猫也是比较受欢迎的,除了熊猫本身的憨态可掬,我想也有一点情感在里面,毕竟那是中国的国宝。

那您喜欢什么动物呢?

熊猫。

有了这么多可爱的动物,像孩子们介绍动物的知识好像会有一定的优势?

这个是肯定的。孩子们的天性就是喜欢动物,喜欢画画,这是孩子们的共性,应该把他们这些天性激发出来,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够亲近动物,亲近自然。

去年在网上有虐猫的视频遭到很多网友的抨击,同时也会有很多流浪猫、流浪狗,感觉好像人们的爱心少了,对于孩子们应该如何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呢?

这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实孩子小时候都会不自觉地会喜欢小动物,心地很善良,像天使似的,大人应该在这个时候有意识的培养他们,这对孩子们的未来有好处。动物园会不会举办一些活动呢?

这个当然,今年的暑期可能会举办一个适合于孩子们的夏令营的活动,主要是让孩子能够自己参加一些照顾动物的机会,比如说可以给动物打扫卫生、喂食,并且会在

科普馆里面系统地了解到很多动物的知识,可以看到很多平时看不到的动物的知识、趣闻的讲解。在这个活动中,晚上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住在动物园,感受一下晚上动物园的不同,动物的夜间习性。

让他们与动物零距离的接触?

是的,这样才能真正的让他们知道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和人一样,也能够感受到外界的好和坏,并且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您是怎样选择动物园的工作呢?因为喜欢动物么?

应该是吧,当时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动物园已经建设到一定规模了,听工作人员会给我将很多动物的趣闻轶事,就觉得很有意思,所以就选择了这个工作。

那您觉得在动物园工作的人最应该具备的是什么?

爱心和责任感,把动物当成自己的朋友和孩子一样的照顾,动物也是有感情和脾气的。

美术馆

孩子,需要自己发现乐趣

TEXT / 王雪ILLUSTRATION / 中国美术馆提供

“博物馆不是一个摆设,它还应当承担着公众教育的功能。”何琳说这是她今后工作的重要目标。

“我希望大家都能来美术馆,只要来参观,就能够感受到艺术的氛围。

美术馆的建筑本身,就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结合,它的飞檐挑角是中国建筑特征,而廊柱又是古罗马建筑艺术的典型。

在展示大厅中,从展品的陈列、到小物件的摆设都显示出设计的力量,可以让观众得到美的享受。

当然要完美的做到这一点,正是给我们的工作课题。”

Her voice 听她说……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采访对象 中国美术观公共教育部副主任 何琳

您能讲一下最近您正做的主要工作吗?

最近美术馆正在举办“美国艺术三百年”的展览,我在针对这一展览做一些推广活动。和少年宫等机构合作,让父母带孩子来美术馆参观。同时我们还设计名为“色彩盒子”的实验课程,让孩子们在参观过后,根据对原作的印象,在我们特别设计的作业纸上进行颜色填充。孩子们的作品都非常漂亮,有很多都超出了我的预想,非常有想象力,用色极为大胆。另外,我们在大学生中也在进行积极的推广。

您刚才好像着重提到色彩?

对,儿童对色彩非常的敏感。他们敢于使用成人不敢使的颜色,比如大片的黑。因为中国古代绘画对颜色的认识和西方差距比较大,总的来说就是不够丰富和鲜明。儿童的思维还没有受到限制,他们的想象力非常的丰富,也敢于将其表现出来。作为家长,应该引导鼓励孩子,让他们对艺术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孩子判断和感受。

那您能说一下,您最喜欢的颜色吗?

我喜欢中国汉代的颜色,黑和红的搭配非常大胆,饱和度很高,西方却很少使用这两个颜色的搭配。你可以看一下古代出土的那些汉锦,非常的美。

好像在我的印象里,美术馆似乎就是艺术家的殿堂,但您现在正在做的似乎是类似于教育的工作。

对。我觉得我现在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育工作。博物馆不仅仅具有收藏、研究的功能,还有教育的功能。但我们在教育方面做的还不够,就连我们这个公共教育部也才成立了两年多,有很多工作还没有做。在这一点和国外的博物馆还有差距。我也到国外的博物馆和教育学院去进行参观和交流,希望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那您能介绍一下国外的博物馆教育是什么样吗?

我在美国的时候,到一家博物馆去看他们的教育课程。在课上,老师先让孩子看一幅画,然后让孩子用5 个形容词来形容这幅画。在孩子们回答之后,老师问孩子们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为什么?我记得当时一个孩子回答说,这一定是宫廷中的孩子,因为他们的表情是忧郁的。我当时很吃惊,没有想到孩子能够想到这样的事情。当时的感觉就是,我们实际上太小看孩子们的思考能力了。接下来老师又讲了关于这副画的历史故事,然后让孩子们随意发挥写一首小诗。但从头到尾,老师都没有讲到美术技巧等问题,仅仅是在引导孩子们在欣赏艺术,感受它所传达出来的各种信息,培养孩子们的审美和思考能力。

在引导孩子思考这一点上,似乎我们的家长也做得不够好?

的确是有一定误区,很多家长都认为必须要今后从事艺术方面的专业工作才学习艺术,另外一点就是一定要画像了。但实际上,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情商、情绪、感情等方面都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您在儿童时期曾经学习过绘画吗?

没有,但是学了声乐和琵琶。在我看来艺术是富有感染力的,我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对我的人格性情、处世方式、思考方式也都产生影响。

博物馆

好奇心是获得知识的动力

TEXT / 王雪

要想知道某种东西的全部,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博物馆。

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几千年进化,小到女孩子窗边的芭比娃娃,都会拥有有一座专属的博物馆,让想要了解她们的孩子去一探究竟。

His voice 听他说……

“孩子们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沉淀。”

采访对象 自然博物馆副馆长杨景成、首都博物馆说教部 吴明

很多人都在谈论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但是自然环境给人的感觉过于抽象,在这方面知识的推广上您有什么看法?

现在是计算机时代,也是多媒体时代,我们会用多媒体设备将自然环境的相关知识做成图像类的游戏,这样能够让孩子们能够明白的方式向他们介绍生态方面的知识。

除此之外还会用什么形式来介绍科普知识呢?

展览和讲座,很多人一提到讲座可能就会觉得很刻板,其实不是,我们的讲座一般都会先把对象定位在青少年,所以讲座的主讲人也会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变换很多种形式。比如说去年做了一个关于“神奇的南北极”的讲座,做讲座的专家会有针对性地做些幻灯片,会找一些神奇的动植物的图片,并且孩子们本身对南北极就充满了好奇,好奇就能够吸引到他们。

好奇在知识传播的过程里面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孩子们对他们不了解的东西就会充满好奇,就会有求知欲望,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满足他们。向孩子们介绍动植物的知识,能够培养他们关爱动物、关爱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最近你的工作主要是什么呢?

四月份的时候会举办两个大型的展览,一个是“动物之美”,是有美国轮椅基金会主席贝林向博物馆里无偿捐献了价值一千万的动物标本,有来自非洲的,有来自美洲的,我们会根据这些标本举办一个大型展览。另外一个是植物展览,是原来一个植物展厅的改造,名字暂时为“植物改变世界”,设计的思路更多的重视生态环境的不同,里面会有更多的孩子们能够参与的活动。

并且博物馆内部设立一个书吧,一些出版社捐赠的科普书我们会免费地向孩子、家长们开放。并且设立了一个叫做“探索角”的教室,主要做一些由我们管理的业务人员针对学生们做的讲座,每个周末都会开讲,很多科普知识都会在这个讲座理想学生里面介绍。

最后扬景成说,其实孩子们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沉

淀,除了这种定期的活动之外,应该是融进孩子们的生活里。

您一直强调孩子的参与性,这些活动怎样吸引孩子们参与呢?

我们专门针对儿童举办的活动,一般都是馆内参观、馆内亲自动手实践活动,或者是馆外的探索活动,单纯由工作人员或者是专家讲讲解的活动比较少。这样的话就能够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乐趣,比如说年画的印制活动、风筝制作、编中国结这些既有讲解又和动手相结合的活动,孩子们玩得开心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到这些民间工艺的由来等知识。

他们参与活动和普通的讲座之间有什么区别?

这种动手参与的活动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能够让孩子们亲自参与,不仅仅是看和听,让他们亲自制作,这样的话他通过亲身体验达到教育的目的。还有一种是户外参观的活动,主要也是注重孩子们的亲自参与,先让他们在馆内对这些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让他们到馆外亲自去感受。

感觉上家长在引导孩子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面好像也不是很到位?

中国传统文化现在的处境很尴尬,有一些大人们也不是很了解。我们希望在吸引孩子们参与的同时,也能够借此机会向和孩子们一起来的家长们做一些文化普及工作。我们也是希望能够让孩子们了解到历史或者文物的价值,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让他们接受,然后再发展成兴趣,他们会自发地去学习。

科技馆

“罗勃特会说话吗?”

科技馆的全称是科学技术博物馆,非要把它从博物馆篇拉出来单独成篇决不是我的偏好。

在国外,科技馆被昵称为“按扭博物馆”,与其说是博物馆,还不如说是孩子们另类的“游乐场”。

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科学的趣味。

想想看,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才让我们彻底拥有了光明;贝尔发明的电话,让生活实现了远距离通话;就连小小的婴儿用品纸尿裤,都得益于美国当年的登月计划,科技的进步正不断美化着我们的生活。

要培养小小发明家,就从带他去科技馆做“游戏”开始吧。

His voice 听他说……

“保持一颗好奇心。”

采访对象 中国科学技术馆辅导员 赵洋

因为最近赵洋的工作比较忙,对他的采访不得不采取电话和MSN 两种“高科技”的手段来实现。一边回答我提出的问题,他还一边在自己的移动硬盘里寻找朋友在科技馆拍摄的照片。不知道拍照是不是他的业余爱好之一。虽然没有见到面,但通过他在接受采访时的生动表述,他的形象也渐渐在我眼前成型。不知道下次去科技馆参观时,能不能听声寻人呢?

先介绍一下你的工作好吗?

负责回答观众的问题,从展品的科学原理的讲解到指给观众去餐厅的路都是我的工作。不过最主要的职责还是向观众解释展品蕴含的科学原理,以及解答观众在动手做实验时发生的问题。在国外,科技馆也称为“按纽博物馆”,在这里通过观众操作,来了解科学原理。是有很强互动性的博物馆,这一点和其他博物馆有一定的区别,不仅仅是简单的陈列藏品,还邀请观众参与其中,在游戏的同时了解了科学知识。

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罗勃特会说话吗?”有一个在科技馆里拍的电视节目中,出现了展品机器人罗勃特,在电视里它是会说话的,但实际上它不能交谈,只会指挥动作。

还记得第一次做讲解的情形吗?

第一次讲解是在观众面前做一个关于液氮的实验。第一次讲解本来就有些紧张,不巧的是,刚开始讲解时麦克又出现了问题。我不得不开玩笑说可能是液氮太冷以致电池罢工来调节气氛。接下来的讲解就顺畅了,但是这个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要特别小心才行。液氮是氮气在极低的温度下形成的液体,它的温度大约在零下196 摄氏度,我要十分小心不要让它冻伤观众,但是又要让观众能亲身体验到它的温度。尤其是小朋友们活泼好动,我得时刻注意他们的动作,提醒他们不要直接触碰容器,以免发生危险。在让观众感受完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演示,就是用液氮吹气球,分量必须要合适,否则不是气球变脆,就是气球爆炸。第一次因为不熟练而倒少了液氮,气球没有反应,好在我一面讲解关于液氮的周边知识,一面抓起另一个气球来做演示。第二个气球很争气,一下子就成功了。

记忆最深的是做什么讲解?

篇11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5-0048-03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承担者,特别是青少年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文化殿堂[1]。日本及欧盟许多国家都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博物馆开辟为第二课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博物馆与义务教育的紧密结合,对于普及科学认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博物馆服务青少年教育的优势

收藏、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任何一个博物馆都以收集保藏文物和自然标本为使命。人们常说,博物馆是一座“民族记忆的殿堂”。保存文化遗物、遗址,展示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博物馆的神圣职责。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大量的珍贵文物通过博物馆展览陈列的方式,为每一位观众展示了我们伟大民族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和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通过走进博物馆,广大青少年可以更加了解祖国的历史面貌,从而增强审视传统、反思今天和创造未来的热情和智慧。

博物馆是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博物馆提供的知识丰富多样。从社会历史到自然生态;从艺术到科学;从古老的石器到宇宙飞船;从本国本地到异国他乡;都可以在博物馆里找到影子。正是博物馆将那些零星的事物通过主题集中起来,加以系统化的展示,才使观众走进博物馆就像走进大千世界。涉及知识领域的广博性,是博物馆区别于其他教育机构的一个特征。

博物馆是实物的“图书馆”,收集和保存文物是博物馆的基石。博物馆广泛、全面地保藏人类活动和自然发展的真实物证,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生产活动的珍贵资料。中外许多专家学者,无论是社会学家还是自然科学家,其学术研究成果的取得都得益于博物馆的实物资料。博物馆围绕“物”开展活动,通过对物的收藏与研究作用于社会的特点也是博物馆与其他教育机构的根本区别之处。

同时,与博物馆实物性紧密联系的是其输送信息、教育观众手段的直观性和丰富性。博物馆以各类展品为基础,精心组织陈列展览,通过大量运用文物、标本、模型、辅艺术作品等实物,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实践证明,这种以实物例证向观众表达深刻内涵和传递信息的方式,无论从人的生理机制或者认识过程来说,都能使观众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和理解所传递的信息。在有些博物馆,观众不仅能充分观察展品,还可以亲自触摸、亲身体验,进行实际操作或实验。这些都非常符合青少年的感受心理、审美趣味和认识特点,是其他教育机构所无法比拟的。[2]

二、密切馆校合作

是实现博物馆服务青少年教育的前提

服务教育是博物馆的基本任务。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八届会议章程中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相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向公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提出“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

长期以来,在我国社会公众心中,博物馆是文化教育的圣殿,是高雅文化的场所。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走进博物馆的机会很少。这一现象会导致博物馆与社会教育及青少年教育的隔阂,从而影响其教育功能的发挥。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稳步提高和社会大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及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2008年国家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的公益性日益凸显,社会教育的责任更加明确。

博物馆要顺应时展的要求,积极地走出去,主动与教育机构取得联系,把满足青少年教育需求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教育活动,把博物馆真正建设成为广大青少年寻览人类文明、解读历史智慧、感悟艺术哲理、抒发人文情怀、守望精神家园的理想场所。早在1892年,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就开设了学术讲演课程,学生和教师可以免费参观。日本《社会教育法》规定:博物馆应与学校、研究所等各种机构合作,以便于其教育功能的发挥。该法还规定,博物馆归属于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管理。丹麦、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都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各级教育部门及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博物馆在服务青少年教育中的巨大作用,把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增强与博物馆共建第二课堂、课外基地和德育阵地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时将优秀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积极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观看展示祖国灿烂文明的历史文物和反映近现代中国人民苦难奋斗、胜利历程的革命文物,增强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同时要加强引导,培养青少年参观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良好习惯,借助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启发青少年热爱祖国,继承革命传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回应全社会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热切期待。

馆校双向交流、互动影响,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与共赢。只有密切馆校合作,才能推动博物馆更好、更持久地为青少年教育服务,同时让博物馆教育资源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为此,馆校要建立横向联系制度,定期沟通,共同研究确定双方合作的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工作重点等,及时解决合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现实困难,推动馆校合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推动博物馆服务青少年教育工作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在美国,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十分普遍,不论大小博物馆都设有教育部门或教育服务部门,开设大量服务项目配合学校教育,为学生设立专门的教室、实验室,开办专供儿童参观的陈列室或“儿童博物馆”。在奥地利,维也纳市教育局专门设立艺术教育专员,负责博物馆与学校的联系,并规定中小学美术、音乐、艺术史等必修课每周安排2学时到博物馆参观。在墨西哥,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和自然科学的某些课程时,都要去参观博物馆。在英国和新西兰,未来的小学教师或者校长都要接受博物馆教学的专门指导。

三、创新方式

提高博物馆服务青少年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一)提升展览和服务水平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博物馆要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精心布置陈列展览。展览内容应以新奇见长,不落窠臼,打破循规蹈矩的展览方式,增加科普内容和互动展台,巧妙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增强展览的生动性、趣味性、参与性,提高展览的吸引力、感染力,让青少年在博物馆里有兴趣、待得住、学得好。比如,天津自然博物馆的“海洋世界”展区,将丰富多彩的海洋科普知识、馆藏珍贵标本与活体海洋生物有机融合,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段,把绚丽多彩的海洋世界呈现给观众。另外,在加强现有服务设施管理的同时,要增加投入,改善服务功能,针对有特殊需要的群体量身定制服务设施:比如,展板和文物摆放的高度适合儿童阅读;针对有视觉障碍的青少年观众设计易于阅读的说明导览图册;为有智力障碍的儿童观众提供专人陪同服务等。

(二)加强讲解和辅导咨询

一是采取各种方式提高讲解员素质,区别对待不同年龄层次的青少年观众。比如着重向小学生讲解与文物有关的历史事件、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对于中学生和城乡青年,要着重向他们介绍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和优良革命传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3]。对于大学生则着重引导他们认清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二是博物馆要扩大讲解员队伍,聘请教师、大中专学生和退休老干部为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积极发展博物馆志愿者,让有志于博物馆事业的青少年参与博物馆的管理,通过服务增长知识见识、提高本领。比如,湖南省博物馆有1 000多名志愿者,大部分由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组成,他们耐心、细致、周到的服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许。三是博物馆要培养专家型讲解员,提高讲解的知识水平,对青少年在参观博物馆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释疑解惑、辅导咨询,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创新活动载体,拓展服务内容

从总体看,我国博物馆开展的针对青少年教育的活动还不是很多,且未制度化、常态化。活动方式也比较简单,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博物馆要善于挖掘、利用现有资源,勇于创新活动载体,提高拓展博物馆服务青少年教育的潜力。比如,结合中小学有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教师进行辅导或向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资料。

博物馆应主动结合课堂学习,组织学生参观,举办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艺术、历史、科技等辅导班、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如湖南省博物馆举办《国家宝藏》大型专题展览时,长沙市教育局专门下发文件,倡导全市中小学生们参观展览,对全市小学生免费赠票10万张,并举办了有奖征文大赛。

博物馆还应因地制宜,根据本馆的性质和条件,制作模型和标本,如矿石、生物标本、历史文物复制品、科学模型等,借给学校组织教学。中国国家博物馆配合中小学教材编辑《中国历史》《社会发展史》等教学幻灯片、中小学《历史教学挂图》等形象的教学参考资料,送给学校使用。江西赣州市博物馆不仅参与了教育局主编的《赣南历史》乡土教材,还应经常举办临时展览,吸引青少年学生走近博物馆。

(四)扩大服务覆盖面

目前,我国博物馆主要建立在大中城市。广大基层,尤其是民族地区、边远山区、革命老区的民众很难走进博物馆,享受博物馆的教育服务。为此,建议将博物馆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争取每个县建成一个博物馆。现有的博物馆也应千方百计走向基层,送展下乡。近年来,一些博物馆设立流动展览,将陈列品布展在汽车内或制作展板送到农村、厂矿、社区,特别是送往边远地区的中小学校,让山里的孩子不出村、不出校就可以免费享受博物馆文化的熏陶。比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博物馆建立了一列“火车上的博物馆”开到村镇;在我国,四川省博物馆也设立“大篷车流动博物馆”。

(五)开发文化产品,延伸教育功能

博物馆文化产品是博物馆文化有效的、重要的展示和传播渠道,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延伸,具有很强的扩散性、渗透性和影响力。为此,博物馆可以依托馆藏资源情况和文化元素,研发设计轻便、价廉、实用又符合广大青少年审美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既提高博物馆文化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又让青少年在消费文化产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博物馆教育资源得到延伸和发挥。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随着传统教育方式的变革,博物馆的校外教育功能日趋重要。我国有大中小学生近2亿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6。因此,学生是我国博物馆最大的观众群体。博物馆应积极探索,创新为青少年教育服务的方式方法,为全面培养和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文化素质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篇12

本人在多年的实验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是一个薄弱环节。为了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指导老师应该做到:

1.对学生要进行认真求实的、严谨的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如加强辨色及辨味等专项训练,发现有些学生辨识能力差的,通过训练使他们准确表述出物质的颜色和气味,不能含糊不清地把无色说成白色,把棕色说成褐色,等等。让学生自己动手多练,使化学实验技能基本功和操作技能达到规范化、熟练化,尽可能达到标准化。

2.加强实验过程的指导。实验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学生动手实验前,教师可通过对学生提问或做演示,强化学生对实验成败关键和基本操作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切实发挥主导作用,严格要求,耐心指导,认真观察学生每一步操作,发现问题和不规范的操作要及时纠正并给予示范。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随时提出问题让其回答。因为每一个实验现象的产生,都可以变成一个问题,问题解决了,实验现象的印象也就深刻了。

3.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规律,不同类型的实验要抓不同的重点。“气体制备实验”重点是用什么装置、安装位置、何种试剂、剂量多少、操作程度及收集方法。而“物质性质实验”着重于条件和现象。有的反应现象不易观察,不易分辨,必要时要进行对比观察。对比观察是以扩大背景与现象的“反差”而快捷地解决现象不明显这个问题为目的。对比观察有屏衬对比、实验对比和空白对比等三种。如(实验十六)观察Cl2的颜色,就是在集气瓶后放一张白纸作屏衬对比。举手之劳就可以快捷解决观察Cl2颜色不明显的问题;(实验二十四)比较K、Na金属性就是用金属钠、钾各一小块同时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作实验对比,几秒钟的功夫就决出胜负。(实验十九)在3ml浓H2SO4中投入少量蓝色CuSO4·5H2O晶体小颗粒与同体积的蒸馏水中投入少量蓝色CuSO4·5H2O晶体小颗粒作空白对比。其中,前者的蓝色有明显变化,实验就得出结论。

4.重新包装实验名称,使其形象化,更加具有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如(实验十七)氟化氢的制备和特性改名为“玻璃刻花或者刻字画”(实验成果是学生自己的作品——花或字画,可作永久留念);把氯化氢在水中的溶解实验改名为“美丽的喷泉”;(实验十九)SO2的漂白作用改成“能变魔术的鲜花”。

(二)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居多,而实验材料将实验所用的试剂、仪器、实验装置、实验步骤一一列出,学生“照书搬弄”,无需多思考也能完成实验,成了名副其实的“药剂师”。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模式的改进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大知识容量。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扩展,根据实验题目让学生查阅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查阅与实验内容相关的最新资料,对实验内容进行补充,对实验方法进行适当改进,设计出最可行的实验方案。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了解了本学科最前沿的动态,也使他们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就开始接触检索工具和专业工具书,初步培养了他们查阅文献和掌握信息的能力,使他们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以活动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每年开展一次科技月活动。在科技月里,可以到科研单位去体验科研实践,与他们资源综合利用和共享,并拓宽学生视野;也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把学生制作的科技创新成果与周边的中学生进行交流;还可以经常搞科普知识竞赛和科研成果展览,把学生培养成为敢想、敢干的创造者。

2.更新实验内容。跟踪前沿科学,将人们最关心的反映信息、材料、环境、能源、生命等关键领域的化学新进展引进实验,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实践的同时,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与本学科的关系,了解化学领域中的新理论、新技术。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使用化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保持了实验教学的先进性。

3.开放实验室。随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实用化学创作的平台,鼓励学生运用现代媒体辅助创新,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综合素质。4.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提倡本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相互融通,结合本地实际,增设了一些内容,例如金花茶叶中微量元素的鉴定与定量测定;百香果的酸度和各种成分含量的测定等。增设这些实验内容,能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其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这些实验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既可以考察学生运用已学的理论与实验技能,独立设计实验和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也是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目的之一。

1.增设研究设计性实验。无机化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对化学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但是学生在做无机化学实验时,一般都是按照教材中的操作步骤“照方抓药”。虽然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验证有关化学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但这种实验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而且教材中的设计实验只有三个,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设计实验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需要,因此,为了在无机化学实验中培养科学素养,应增设研究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让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学生通过设计和实际操作,很好地发展了多种综合素质。

2.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更要注意观察实验,研究实验。验证性实验侧重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简单的“照猫画虎”,忽视了能力培养。如果学生的装置和步骤一味地模仿老师,苛求一致,势必会限制他们的想像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创新能力。教学中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学习主体,让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设计实验的能力,在保证实验做好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

3.开设创新型实验。创新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进行科研活动,使教与学、学与做融为一体,为培养出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在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前提下,完善“设计实验”,提高“研究创新型实验”的建设,提出必修实验与创新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开放的实验室里放开想像力大胆设想,设计出一个个新实验。例如创新型实验:①“镜中生花”。成果是一面漂亮的、银光闪闪的、照人清晰的镶花镜子。它是根据化学刻花和银镜反应的原理,用平面玻璃,先刻花,后冷镀制作而成的。②“美丽的焰火”。这一设计是针对(实验二十四)焰色反应中钾盐的焰色被黄色钠焰所掩盖,造成钾盐的火焰是黄色的误解而设计的。不用贵重金属铂丝,也不用酸洗,更不用钴玻片滤光。只用五个蒸发皿,把NaCl、KCl、CaCl2、BaCl2、SrCl2的饱和溶液各5ml分别装在皿里,加入90%的甲醇点燃灼烧,焰色有黄、紫、橙红、绿、红,很是壮观,而且同时展现各自焰色,便于观察比较,更缩短了大量时间。③无污染的化学处理制作保色海洋生物标本。④鲜花书签等。

当代的化学实验教学不光要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学习化学知识,还要加强实验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使每一位学生进入实验室就很快化身“化学家”的状态,毕业后成为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碧如,潘润身.无机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