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中历史思维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历史思维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历史思维方法

篇1

一、挖掘思维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正常的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和阵地。因此深钻教材、了解学生、优化教法是直接关系到上课效果。所以挖掘教科书中含有的本质和精华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在挖掘书本内在的因果关系和历史规律,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把学生带入深层思维的前提。

例如:必修一(2007人教版)《运动》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发生内讧,运动会失败吗?会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吗?这个问题涉及历史事件本质属性,所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学生从封建势力的强大、帝国主义的镇压、特别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以及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而认识到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二、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要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必须首先激发他们的兴趣,产生动机。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内驱力组成,即认识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118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发需要创造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潜在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成为学习活动中积极的因素。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些具有一定难度,要学生经历一番思考,而又力所能及的问题。难度过大或过小的问题,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会非会”的东西,学生才会迫切的想掌握它。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熟悉教学内容,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有一定差距。这样才能很好的创造问题情境,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使他们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完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把课后的学习延伸“为什么在当时两个相隔万里,彼此隔绝文明中的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对女子轻视的看法如此接近?这个问题因为牵涉唯物史观,事物存在决定意识,学生很难理解。它与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我把该问题分解成这几个问题:1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处在什么社会?2原始氏族社会先后经历哪几个阶段?3母系氏族社会为什么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4在奴隶社会在生产方面男人或女人,谁占据主导地位?这样很好激发了学生思维兴趣,从而圆满的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人类已经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创造思维,而社会的未来发展也更离不开创造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人才培养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创造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特征。145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从以下来着手。

(一)在历史教学中传授学生创造学习方法

根据一些实验学校的经验,我们一般从三方面着手:1、是在历史教学中的纵向联系。引导学生把前后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在学习必修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将它与前三课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我国的中央集权是怎样发展、怎样一步一步强化的。2、是中外历史联系起来,从而加强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例如:当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时联系当时我国正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时。这样也为后来讲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被压迫作铺垫。3、是课内外联系。课内知识理论性、系统性强,要和我们课外的实际结合才可以很好的把握。例如:在讲授经济全球化时与实际结合就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这样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2

数学知识,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显性知识,包含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基本内容;另一个是隐性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大多老师只关注学生对显性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会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这样,常常使得学生无法真正认识知识的本质,也无法真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知识的教学,教师一定要避免直接呈现或简单表述的做法,应设法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发现和推导过程中去,并通过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他们感受和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如,学习"绝对值"这个概念时,如果直接给出绝对值概念,然后让学生记住: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这条规则。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有关绝对值问题时,还是容易出错。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没有从本质上认识绝对值的含义。如果借用数轴,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先让学生自己探讨数轴上各点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分析、讨论和归纳绝对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就要深刻得多了,运用起来也就不会出错了。

2.在例题教学中揭示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中,例题的选择、运用是常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于例题的选用,我们既要考虑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习得,同时还要考虑它是否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因此,在引导学生在解答例题时,一方面要通过解题后的反思,从具体数学问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方法,并提炼和抽象成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在解题过程中,要揭示出例题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充分发挥数学思想方法对发现解题途径的定向、联想和转化功能。我们知道,在解题时,如果能找到和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往往能拓宽思路,开辟捷径,能大大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延伸。

3.在变式训练中,强化数学思想方法

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题目老师讲过后,可只要稍稍变一下条件或换一种形式,一些学生就不知所措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知识和技能的本质,因而也就无法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变式教学,并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要置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于解题的中心位置,充分发挥数学思想的定向功能、联想功能、构造功能和模糊延伸功能。如在已知的直角三角形中,知道一特殊角(或三角函数值)和斜边,求一直角边?的问题解答中,可进行如下变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

(1) 已知:在RtABC中,∠C=90°,BC=2,AC=2,你能求出ABC中其他的边和角吗?

(2) 已知:在RtDEF中,∠E=90°,EF=5, ∠F=60°, 你能求出DEF中其他的边和角吗?

(3) 已知:在RtABC中,∠C=90°,∠A=30°, ∠B=60°, 你能求出ABC中其他的边吗?若能求,则写出求解过程。

通过几个简单的变式,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索,不断强化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和领会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魅力。

4.在综合训练中,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在整个中学数学教材的知识点中,并以内隐的方式融于数学知识的体系中。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解决各种数学问题,老师可引导学生在综合训练中,不断归纳、总结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努力把各种知识所表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表层化,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

例,如图,已知射线DE与x轴和y轴分别交于点D(3,0)和点E(0,4).动点C从点M(5,0)出发,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x轴向左作匀速运动,与此同时,动点P从点D出发,也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射线DE的方向作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请用含t的代数式分别表示出点C与点P的坐标;

(2)以点C为圆心、12个单位长度为半径的C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连接PA、PB.

①当C与射线DE有公共点时,求t的取值范围;

②当PAB为等腰三角形时,求t的值.

该题考查的知识面广,能力要求高。在解答这道题的过程中,如果能熟练运用运动变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解答,就能很好地解答这种貌似繁难的问题。下面稍作思路分析与点拨:

(1)用含有t的式子表示点A、B、C、P的坐标及线段的长,是解题的基础.把这些点的坐标和线段的长一一罗列出来有利于解题.

(2)C与射线DE有公共点的两个临界状态: A与D重合,C与射线DE相切.

(3)按腰相等分三种情况讨论等腰三角形PAB的存在性,用几何法讨论时,三种情况各有特殊性,其中AB=AP又有两种情况.

4.用代数法讨论等腰三角形PAB的存在性,用点A、B、P的坐标表示三边长的平方时,运算一定要仔细

总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要能领悟和掌握各种数学思想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一方面是因为数学思想方法的内隐性、抽象性,使学生挖掘理解很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理解和运用的水平取决于他们自己认识活动的体验和感悟。因此,教学中,老师们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量的积累上实现认知上的飞跃,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 参考文献:

篇3

逻辑思维就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概念为操作的基本单元,以判断、推理为操作的基本形式,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理性思维过程。逻辑思维的方法包括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分析和综合等方法,它是新课程高考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试举几例谈谈其在高考生物实验中的应用。

1 归纳推理法

归纳推理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理或结论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根据因果形式的表现特点可分为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剩余法等,其中求异法、共变法、剩余法在生物实验中常常用到。

1.1 求异法

求异法是指在被研究对象具有某性质及结果(G)和不具有该性质和结果(G)的两种场合下,被研究对象只有一个因素(A)不同,则此因素(A)就是该性质及结果(G)的原因,或者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例1】 (2009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Ⅱ)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来验证哺乳动物的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要求完成实验设计、补充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蔗糖酶、唾液淀粉酶、蔗糖、淀粉4种溶液,斐林试剂、37 ℃恒温水浴锅、沸水浴锅。

(1) 若“+”代表加入适量的溶液,“—”代表不加溶液,甲、乙等代表试管标号,请用这些符号完成表1实验设计。

(2) 结果预测: 。

【解析】验证蔗糖酶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研究对象是蔗糖酶和底物,结果是是否有底物分解并呈现颜色反应。推理过程如下:

场合1:蔗糖酶溶液+蔗糖溶液蔗糖分解,有颜色反应。

场合2:蔗糖酶溶液+淀粉溶液淀粉不水解,无颜色反应。

结论1:蔗糖酶只能催化蔗糖水解,不能催化淀粉水解,具有专一性。

验证淀粉酶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研究对象是淀粉酶和底物,实验结果是是否有底物分解并呈现颜色反应。推理过程如下:

场合3:淀粉酶溶液+蔗糖溶液蔗糖不分解,无颜色反应。

场合4: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淀粉分解,有颜色反应。

结论2: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具有专一性。

1.2 共变法

共变法是指被研究的结果或现象发生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如果其中只有一个先行有关因素是变化的,而其他先行有关因素保持不变,那么,这个唯一变化的因素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例2】 (2009年高考理综山东卷)(2)人类的F基因前段存在着CGG重复序列。科学家对CGG重复次数、F基因表达和某遗传病症状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统计结果如表2:

此项研究的结论是: 。

【解析】该实验的先行因素有CGG序列重复次数、温度、原料等,研究的现象包括:F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症状表现、F基因转录的mRNA。在只有CGG的重复次数发生变化,而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它就成为F基因编码蛋白质和症状表现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CGG重复次数不影响F基因转录,但影响翻译,并与该遗传病是否发病及症状表现有关。

1.3 剩余法

剩余法是指如果被研究的某一性质或结果是由某种复合因素引起的,已知其中有部分因素与被研究的结果没有因果联系,那么,剩余的因素就与被研究的结果存在因果联系,如表3所示。

【例3】 (2011年高考理综全国卷)为探究不同条件对叶片中淀粉合成的影响,将某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耗尽叶片中的淀粉。然后取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平均分成8组,实验处理如下表所示。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片中有无淀粉,结果如表4。

回答问题:(1) 光照条件下,组5叶片通过 作用产生淀粉。

(2) 在黑暗条件下,叶片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组别是 。

(3) 组2叶片中合成淀粉的原料是 ,直接能源物质是 ,后者是通过 产生的。与组2相比,组4叶片无淀粉的原因是

【解析】该实验研究对象所含因素有葡萄糖、空气(O2、CO2)、光照,实验结果是有无淀粉生成,如果用A、B、C分别代表葡萄糖、氧气、光照(因8组中都有CO2,故不把它作为研究对象的因素),用G代表淀粉,则归纳推理过程如表5:

由此可知,合成淀粉的途径有2条:一是在光照下,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淀粉,二是以葡萄糖为原料利用有氧呼吸合成的ATP,合成淀粉。

2 演绎推理法

篇4

Application for observation-reflection-reading-comparative thinking method in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practice

DU Yueliang1 WU Zhuyu2

1.Department of Nephr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ohe Medical College,Luohe 462000,China; 2.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ohe Medical College,Luohe 462000,China

[Abstract] As to the medical students from the campus to the clinical,not only learning environment changes,also it means the transition of th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up as a qualified clinician,it is an important topic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practice. Moreover,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is vital to promote their clinical practice abil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bservation-reflection-reading-comparative thinking method in a role in clinical teaching.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Clinical teaching; Observation; Clinical practice ability

医学生在实习阶段,对临床往往充满新鲜感,却容易困惑于复杂的临床疾病表现,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无法准确地应用到临床,他们迫切需要正确的引导。临床实习是从医学生成长为临床医生的重要阶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教学环节[1],也是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做为一名医学院校高校教师,在每年的医学生临床教学中,都在为能让他们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而努力。临床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基本临床知识及基本临床思维能力,完成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转变,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2]。临床思维是临床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前提条件[3]。

临床思维是临床医师接触患者、形成初步临床诊断、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基本思维形式,是临床医师的基本功,也是学生进入临床教学必须较早得到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4]。结合个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及感悟,总结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临床思维教学方法,即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在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与同道探讨。

1 正确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及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的产生

1.1 科学正确的思维方法

人类认识事物的正确思维建立在客观现象之上,首先是对客观事物正确的观察,观察是思维的窗口,然后在观察基础之上进行思考,结合相关理论经验,得出初步想法,然后付之实践,结果出来后再进行对照,评价对错得失,然后总结经验,循环式前进。

1.2 医学生正确思维方法的缺失

医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工作繁复庸杂,患者病情往往瞬息万变,刚进入临床的医学生经常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正确地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临床,更不能正确地对患者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更谈不上给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1.3 临床思维的概念

欲改变行为,首先要改变思想。古人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临床思维是医生认识疾病的过程[5],正确的临床思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床思维是指医生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将所获得的感性资料如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等,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加以分析综合,最终达到正确诊治疾病的理性过程[6]。

1.4 临床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及个人心得

一般来说,临床思维的基础有三个要素:医学理论、临床经验和思维方法[7]。其中,正确的思维方法无疑是极重要的。所以,要让医学生成为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大夫,授予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显得尤为必要。结合近年来的临床教学经历及以上认识,本人总结认为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对医学生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的具体内容解析

从观察临床现象入手,进而思考现象间的联系,结合阅读相关书籍文献,得出初步结论(诊断),再回到床边,解释临床现象,对照自己的诊疗对与错,了解药效及疾病转归,这个过程可以反复循环,这就是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的基本内涵。

2.1 独立认真的观察是临床思维的重要基础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事物外在属性和各事物间外在联系的行为。观察现象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必由之路。“观察,观察,再观察”曾作为巴甫洛夫的座右铭被写在实验室的墙壁上。观察是正确思维的基础,在临床实践活动中,对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等准确及时的观察尤为重要。临床观察是发现临床问题的主要途径[8],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西医重在视触叩听。特别强调观察必须是医学生自己亲历而为,否则可能是盲目的。在临床教学活动中,要非常重视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培养独立分析的临床思维[9]。

2.2 科学思维方式是关键

思维是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表述有高度抽象性事物,借助语言和文字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求精、去伪存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临床思维是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多种逻辑思维的结合。医学思维是哲学思维的一个领域。临床思维是按照逻辑规律反映疾病的思维方式[10],临床思维必须遵循相应的逻辑规律[11]。临床常用的思维方式还有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等,强调综合性、全局性、整体性、可能性等观念,抓住主要矛盾。这些都是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思考方法。

2.3 阅读是知识经验的源泉

思维能力的形成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12],阅读是非常重要的。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有助于丰富和补充知识,拓宽思路,开卷有益,对医学生来说更能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从而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只看病,不读书,犹如航海没有指南针,是盲目的;只看书,不看病,犹如在海上漂浮,没有目的。

2.4 对照是临床诊疗的标尺

对照自己诊疗的对与错,了解药效及疾病转归,把临床实践与临床理论联系起来,从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深入思考及学习,不断向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而努力。这一过程的重复,就是认识疾病、积累经验、提高水平、增进能力的过程。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切实贯彻了人类认识论的精髓,并在临床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 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教学应用

3.1 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的科学指导作用

临床思维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渗透到临床教学的各个环节[13]。结合个人的教学经历,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对指导医学生迅速融入临床工作,提高个人临床诊疗水平均起到很好的作用。

3.2 临床教学应用举例。

在讲授肾病综合征一节,本人从一例患者的诊断入手,生动而详细地给同学们讲解了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的临床应用,不仅让大家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学习了科学正确的思维方法,而且充满了跃跃欲试的探索兴趣。举例如下:在门诊遇到一位双下肢及眼睑水肿的患者,初步检查尿蛋白(+++),考虑为肾脏疾病,但不能确定是肾炎还是肾病综合征。进一步抽血化验,检查血浆白蛋白等,结果血浆白蛋白低于30 g/L,血脂升高,初步符合三高一低表现,诊断考虑肾病综合征。收入院后查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4 g/d,进一步确诊为肾病综合征。阅读相关文献发现,肾病综合征有原发、继发之分,并且肾脏病理类型各有不同,需要进一步完善检查及进行肾活检。接下来就对患者进行了更全面的检查,排除继发因素,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再次结合文献,这种类型肾病的治疗可以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但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下一步就是与家属沟通治疗效果预后及不良反应,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定期复查。

3.3 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的显著教学效果

经过对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讲解,一个疾病的诊疗过程得到完整正确的展现,同学们在轻松的教学过程中学到了正确的思维模式,既掌握了临床诊疗能力,也为以后的医学事业注入了良性发展动力。

4 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及推广意义

4.1 医学生基本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

临床实践中,一方面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14]。这是医学生基本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临床教学中的主要环节[15],也是帮助医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医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的教学途径。

4.2 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的临床及教学推广价值

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强的实用效果,逻辑思维清晰,概念简单易学,对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有突出的指导作用。该方法在临床教学活动应用中,一方面易于医学生学习掌握临床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也利于教师在临床医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值得行业内大力推广。

4.3 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迫切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临床思维的培养在教科书中很少提及,客观上造成了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欠佳,医学知识与临床诊疗脱节,目前迫切需要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生优秀临床思维能力和高尚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是完成教学计划确定培养目标的最后阶段,重视这一阶段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在临床教学中传授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使医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治水平。所以,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迫在眉睫。

综上,高等医学教育中关于医学生临床教学的研究一直是备受关注而又存在诸多矛盾的问题,临床教学是医学生由一名学生向医生转变的关键一环[16]。临床思维是临床医生最重要的基本功,是鉴别一个医生医疗水平高低的关键,也是判断一所医学院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恰又是这一环节最为薄弱,致使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新的环境,难以完成从一个医学院校学生到临床实习医生的角色转换[17]。因此,临床思维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首先,要将临床思维培养和考核贯穿临床教学各个阶段,通过师资培训提高临床教师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临床思维培养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如何培养临床思维是更关键的问题,方法很重要,本文的研究成果能给临床教学带来卓有成效的改变。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正确培养,特别是对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的大力推广应用,能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造就高水平的现代医生。

[参考文献]

[1] 彭奕华,许红雁. 临床实习中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6):104-105,114.

[2] 黄利川. 探讨医学生临床思维中存在的问题与教育对策[J]. 中华全科医学, 2008,6(10):1056-1057.

[3] 范慧,徐援. 医学生实习过程中临床思维的培养与提高[J].中国病案,2012,13(3):58-60.

[4] 许静,范群铭,徐晓璐,等. 如何培养临床医学院学生的临床思维[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395-396.

[5] 邓毅,吴元庆,初亭. 注重医学生正确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1):85-86.

[6] 郭丹杰. 长学制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4):35-37.

[7] 刘春枫. 正确诊断就诊者所患疾病临床思维方法之管见[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2):239-240.

[8] 果磊,娄人树,苏琦霞,等. 临床研究生观察性研究能力的培养[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1):1291-1293.

[9] 肖卫东,陈炜,杨桦. 逻辑教学在八年制普通外科临床思维培养中的应用[J]. 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88-389.

[10] 胡静雯,李骐含. 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的培养[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2,19(12):22-23.

[11] 杨海力. 诊断的思维逻辑与结构化表达[J]. 淮海医药,2012,30(6):560-561.

[12] 陈清,范谦,李婧. 临床实习生综合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探讨[J]. 中国病案,2012,13(12):41-42.

[13] 杨文卓,程黎明,杨长青,等. 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和考核的实践[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 11(4):412-414.

[14] 杨波,王丽炳,彭泳涵,等. 实习医生如何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J]. 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267-1268.

[15] 陈文韩,郭剑虹,陈锦生,等. 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分析[J]. 现代医院,2010,10(3):118-120.

篇5

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高中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的工作重心需要从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向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展开,在新课改的大潮下涌现出的新鲜事物让人眼花缭乱。在这种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师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分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改进高中历史教学。

1.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观念存在的问题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必然要以一定的教育观念作为内在依据和基础。然而,当前许多教师的教育观念还很陈旧,对新历史课程的教学宗旨领会不深,依然采取保守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获得、历史思维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理念,将观念内化到自己的意识中,体现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

2.高中历史专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高中历史教学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这两种课程都采用了专题的方式来组织设计教学,例如,必修课程历史Ⅰ就为九个专题:内容涉及政治制度、近现代对外战争、近现代民主革命、当代经济建设等,将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内容加以整合编排,从而体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和线索性,不仅可以避免和初中学习的重复,更重要的是视角也不同,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史实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历史教学的目标。但这种教材的设计往往脱离历史发展的现实情况,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挑战。

3.高中历史教学传统与现代关系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曾经非常有效,但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提及的许多教学方法,例如鼓励学生在探究历史问题时交流合作,值得推广和借鉴,也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在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交锋中,许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盲目求新求异,几乎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高中历史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例如,采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后,一堂历史课看似热热闹闹,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合作,但是一堂课结束后,学生真正掌握的知识有限,教学目标也没有达到。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改变高中历史教师旧的教育观念

应试教育这一传统的教学观念体现的教学模式就是灌输式,这一教育观念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采用探究式、讨论式和问题式教学模式,力求构建适合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教师需要多角度设计历史问题,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通过多种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

2.创新高中历史专题教学形式

如前文所述,高中历史专题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创新高中历史专题教学。教师在进行历史专题教学时不仅要立足于“教”,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而且是“会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历史专题教学中,教师不能做“传声筒”“复印机”,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在专题教学时,为学生设计各种喜闻乐见的历史探究形式,如研讨会、辩论会、座谈会、演讲赛,也可以是历史剧、小品、影视、实地参观,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创新高中历史专题教学形式。

3.协调教学方法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如前文所述,许多高中历史教师几乎全盘否定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盲目照搬照抄现代的教学方法,这是十分不可取的。要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就需要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

机结合起来。事实上,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传统历史教学中也是有精华的,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新的历史教育理念,我们要接受和实践。我们需要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待过去的历史教学方法不能全盘抛弃,而应该吸收符合新课改

的部分,继续使用。比如,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教材采用专题式教学,跳跃性比较强,其中有一些知识线索被弱化,给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造成一定的障碍。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传统教学中梳理知识结构的方法来弥补其不足,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需要高中历史教师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怀和支持。为了加快新课程实施的步伐,为了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更为了学生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需要全体高中历史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虚心向同行与专家请教,提高课堂设计的能力,力求尽快在实践中探索出高效率的适合新课程的历史教学新策略。

参考文献:

篇6

我国高中历史课程在高中课改的大潮下也逐渐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中摸索出了一些有利于提高授课效率的改进措施。高中教学大纲中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方向有一定的指导性,需要教师在历史课堂改革中向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方向转变,提倡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要让学生学习更加主动,在多样化以及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更好地去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笔者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事例,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开展学生自主性探究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一、高中历史课程中课程的重新编排

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一直以来都在高中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属于重视程度最低的科目,笔者发现很多高中生在历史课程学习中根本没有建立完整的历史课知识结构。同时,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历史教师按专题进行教授,尤其强调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对特定历史问题的探究能力培养,也就是要学生通过一些途径和手段,用科研的方法和手段对历史知识、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但是,在当前我国高中教学中对历史课重视不够的情况下,如若专门安排课程进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显然不现实,而能够解决的方法只有对历史课程编排下一定功夫。

在历史课程的重新编排中,教师要抓住典型的历史事件。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地一步步对一些有着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做重点教授,多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历史事件、典章制度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能够更好地通过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理清知识的脉络,同时建立很好的历史课程知识结构。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轻松消化和吸收历史知识,同时,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拓展就容易很多,也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另外,在课程内容编排过程中还应多增加一些活动、交流的机会,在活动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挖掘他们的创造力。在交流的过程中无形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再多鼓励学生在课下收集、整理各类历史资料,让高中历史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主动学习的乐趣。

二、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这样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获取更多历史知识的平台、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把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平台,充分开发每一个高中学生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潜力,让他们大胆在课堂中提问,变被动为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笔者主要从三方面来进行:

1.做好设疑。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教师采取相应的手段来调动。设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教授过程中,在一些引人入胜的内容中增加疑问,突然的打断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并且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探索,得到部分答案,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和解密,让学生产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2.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很好地提高授课效果。兴趣的提升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中达到一个最佳的精神状态,提高他们接受知识的效率。比如,在历史课程中讲到秦朝时,在课堂中模拟一次“朝议”的场景,让学生们踊跃参与进来,体会作为“朝廷一员”的心情,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

3.贴近生活。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莫过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而教师如果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让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例如,在的内容中,在课下给学生一个小作业:如果你作为一名时期的北大学子,你会如何选择自己的命运?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在课下通过思考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自己思索,对这一部分的历史知识有一个充分的理解。

三、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课程做为一门文科类学科,对思维的培养不如理科那样容易。但是活跃的思维同样能够让学生对高中历史课程有更好的学习。在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促进其主动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同时通过大胆地猜想和探索,发现和解决一些历史问题,从中获取收获的喜悦。同时,发散性思维能让他们提高认识、增强概括的能力,让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学生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就能很轻松地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对历史内容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能培养他们善于看到本质的能力,揭示出事物之间存在的内部联系,是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且还能够拓展思路,达到培养思维的目的。

四、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应鼓励学生参与研究性活动

研究与课堂相结合的模式在每一门课程中都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多鼓励学生参加研究性的活动,能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以背诵为方法的历史课学习。

在一些历史课程研究中,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开动大脑,在研究中为课题小组做贡献。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则通过不断地表扬来鼓励学生对于探究的激情,同时激发他们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极大学习热情。

总而言之,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在高中教学的改革大潮中,顺应大纲对高中历史课教学的要求,通过自身大胆地创新,自身对高中历史课的教授方法观念有一个转变的同时,积极地探索如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发他们对高中历史课的兴趣。

篇7

一、立足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和思路

高中历史具备文科科目的基本特征,即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适度采用情境教学的办法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完全投入具体情境中,进而产生学习的高度自觉和积极性,并能够潜移默化地转变学习方式和思路。简言之,情境教学的情境是一种外在的引导因素,帮助高中生领会历史学习的奥妙,并自觉地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总之,诸如情境教学之类的课堂教学新方法,不但可以帮助高中历史教师快速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转变过去那种单一、陈旧的学习方式,进而激发出学习的创新能力和思维素质,这是极大的进步。

二、充分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聆听、感悟的能力,而且必须具备运用历史知识和理论解决一定问题的能力,这就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升华和进步。所以,广大历史教师必须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要点来抓。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负责人,历史教师要承担起更重要的任务,既要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维持教学的高水准,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势。基于此,高中生也要认识到自主学习与学习方式转变、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密切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复杂联系。加强自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转变学习的方式方法,同时培养创新能力。

三、“放权”给学生,开展合作式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前文已经提到,学生始终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体,也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尊重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决定历史学习的思路和策略。当然,这样的决定是基于正常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之下的。

灵活运用合作式学习的方法,既可以增加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和层次,也可以引领学生更好地体会集体、团队学习的乐趣,进而增强学习方式转变的力度,同时大幅度提升高中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以及特征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随着中国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在这个时期,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迎来了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岔路口,这条路上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这就要求现在的一线高中历史老师主动抓住机遇,不惧挑战,充分考虑到当下学生的历史学系现状,进行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如今大部分的历史老师紧紧跟随我国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总结,极大的推进了我国高中历史的新课程改革,提高了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效率。然而,从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效果来看,高中历史老师还是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没有更好的对自身的教学思维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从而学生与老师都养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只教考试涉及到的内容,只学习考试涉及到的内容,谁都不会跳出固定的思维圈子,去寻找新的知识海洋,全面发展历史素养。在学生才升入高中的时候,学生在以往的历史中学习情况较为浅薄,涉及到的内容老师并未深入的进行探讨,所以基础的薄弱导致学生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高中历史的学习,给高中生本就瘦弱的肩膀再次增加了沉重的担子。另外,把学生作为切入点,他们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考试是什么,不会去对考试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知识浅薄的认为历史是高考的一部分,不利于高中历史课教学效率的提升,降低了他们的知识转化率。以老师作为切入点,现在一部分老师的历史素养不够高,高中历史储备量不足以应付教学实践,严重缺乏对社会历史的相关研究,未及时把储备的知识进行更新升级,从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现在的教学过程不相符合,跟不上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妨碍到学生对高中历史兴趣的培养过程。

(二)现阶段历史教学的特征

我国的历史教学与传统的历史教学比起来,有着传统历史教学所不具备的特征。具体表现在这些各方面:首先,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与高中之前的历史的教学目标比起来不尽相同。高中之前所进行的历史的教学过程更加注重的是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初步的、简单的认识;但是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老师更加关注的是能否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能否培养出可以为高校所接受的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让他们能够进入自己想去的大学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其次,历史和传统历史所选择的教育对象不一样,高中之前历史教学仅仅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在有了高中之前历史教育的铺垫之后,对历史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简单的认识与感悟,学生能够进行更加活跃的思考,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抽象思维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高中历史老师要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积极地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使之适应逐渐改革的高中历史教学。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历史老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过去的老师中心论已不再适合当下的历史教学过程,要积极建立以学生为主人公的历史课堂,提高历史的教学效率。在日常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得到充足的个人空间,进行相关的思维活动,老师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他们对某个历史问题的独特见解,并将出自己的感悟,对他们的见解进行一个评估。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于讨论,习惯于把历史问题进行必要的联系,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问题,从而解决历史问题。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历史作为一门和英语、语文相同的人文类学科,包含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大体上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方面。所以,在历史老师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突破传统思想所有的教材与讲解,积极灵活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历史的教学,诸如多媒体技术。不但让历史的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具有直观性,具有更好的欣赏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的教学效率,更好的完成新课程改革所设定的目标。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现阶段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程度,用历史知识为社会做出属于自己的一份贡献。所以,高中历史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社会作为基础,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有地方进行运用,充分展现出高中历史课堂的开放性与延展性,鼓励学生走进社会,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等,通过实践,学生充分感悟到了历史的魅力所在。在此过程中,不但激发出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还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为提高历史的课堂教学效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步伐不断迈进的背景下,历史老师必须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地制宜进行高中历史的教学设计,改进自己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方法,提高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

作者:许小姣 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

篇9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历史教学界的一个老话题,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新课程背景下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一方面是学生基于学习方法层面的转变,基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升华,基于知识方面的结构化、系统化。另一方面,则是强调“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提升。

一、研究初高中历史课标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基础

高中与初中历史课程都属于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者的联系与差异如下:

1.课程理念的联系与差异。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理念都包括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可见,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在此基础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对“关注现实、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的理念,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和要求。

2.课程目标的联系与差异。在知识方面,初中历史课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在能力方面,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高中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更强调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在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习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首位。但在初中,主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3.课程内容的联系与差异。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初中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高中课程对历史知识的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这样,避免了初中和高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更有利于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主题是专题学习的基础,专题是主题学习的提高和深化。

二、研究学生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前提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因此研究学生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前提。

1.研究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古人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走过来,他们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状况怎样?基础如何?高中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对这一主体的历史学习情况必须有所了解,否则,衔接就无从下手。同时,高中新课程历史内容多、涉及面广、跳跃性大、课时有限,老师往往感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如果我们了解学生在初中所学、所知,那么,高中历史教学则可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使我们的教学详略得当,从容调控。

2.研究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差异。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而研究表明高一年级就是学生思维转型的关键期。高中历史新课程恰恰注重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处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的过程中,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大部分学生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

总之,教师是否对刚进入高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等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是决定初高中历史教学能否顺利实现衔接的关键。

三、采取正确的对策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中心环节

要顺利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正确对策:

篇10

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这就要求必须实现两者的科学衔接。但在现实的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实践中,初高中的教育教学衔接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笔者就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由于历史教师对初高中历史课标研读力度不够,课程目标把握不准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总体把握初高中历史课的课程目标是搞好本学科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初高中的课程目标有共性,也有区别,需要历史教师去研读、去比较、去应用。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虽然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等方面保持一致,但在课程具体目标,能力要求,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别。初中课程目标在设计上重基础,重视学生参与和体验、实践、思考。高中课程目标则注重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能力。这就造成了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差异,也使得初高中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着衔接的问题。

二、由于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在中考、高考中的地位而形成衔接问题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在高考中占重要地位,它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时间、人物、事件、原因、内容、措施、影响、意义、作用等等),建立知识的立体架构,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还要透过现象分析其本质,对能力要求特别高,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运用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从材料提取有效思想的能力,比较能力等等。

高考要求高,中考要求低,这就造成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的问题。学生进入高一年级,历史知识几乎一片空白,再加上学文学理犹豫不决,进入高二年级(由于学不懂理科,才下决心学文科),才开始认真学习历史,为时有些晚矣。有些知难而退而放弃,不放弃也在问老师:“老师,历史怎么这么难,这么苦”。老师只好摇头叹息,无奈之余对他说:“何其难,何其苦矣”。

三、由于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容量,知识深度,能力要求,教学节奏的变化而形成了衔接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容量小,要求不高,老师慢慢讲,学生慢慢学。而高中历史教学容量翻倍,能力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学讲快了,学生不理解,老师讲透了,学生懂了,但进度却慢了,教学任务又完不成。这就必然造成课堂教学任务基本不能完成,学科教学很难达到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初中历史教育是基础,高中历史教育是初中历史教育的升华和提高。基础不牢、难以构建历史的高楼大厦。

初中历史着重于素质教育,让学生参与、讨论、实践。而高中历史着重于应试教育,虽然大家都高喊要进行素质教育,但回到高考中,无不重视应试教育。

四、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方法的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教学方法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由一个学习环境转换到另一个学习环境适应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初中历史教材在设计上重视学生参与、思考。而高中教材在设计上注重学生的思维,大胆质疑、求异、敢于争辩。这些特点导致初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不同。初中老师重在讲清事实,要求学生记忆。而高中教师则重分析,强调理解。教学方法不同,使学生进入高中后,不知从哪里着手分析问题。

在教学的设计中,最能体现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就是教学问题情景创设与活跃的氛围,创设教育情景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的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历史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让学生带着有兴趣的问题下课,在活跃的氛围中启发思维,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和健康的成长。

历史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初高中的历史老师都应贯彻这一原则,充分发挥历史的这一功能。

五、由于初高中学生身心变化,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不同等因素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大多数初中生的学习上存在被动性的特点,而不少教师使用传统的教育教法又加剧了初中生学习的被动性。而高中教育则需要更大的主动性,仅靠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还远远不够,需要学生去主动掌握和理解。初中生进入高中学习后,由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需要一个转化过程,这就影响了学习效率。

六、教师素质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篇11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初高中历史课程在教材编排、课标设置、知识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革,而这些变革客观上却导致了两学段课程内容之间的断层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滞缓了历史教育的延续性。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中外历史整合的基础之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分别对应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这就使得教材内容更加学术化与专业化,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甚高,对学生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初中历史课程还主要是以通史框架为主,教材内容呈现出浅显性与感性描写的特征。正如有关专家分析的那样:“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的前提下,高中课程却出现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由于初中和高中阶段历史课程之间的距离骤然增大,学生们就需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

2.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形式产生断层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形象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主要是抽象思维,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属于理论型的。由于新教育大纲的实施,初中历史大量降低了理论思维水平,更多的强调知识的传授,因此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的转型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或是上课一听就懂,做题一做就错,成绩也像水中的木头,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一见历史就怕,越怕就越难,越难越怕。

3.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的转变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衔接出现脱节

初中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但不可否认,为了中考的现实需要,许多初中教师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几乎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们更多地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进入高中后,随着教材内容更丰富、教学进度更快、教学要求更高,这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往往就不能奏效。高中教学比较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有的学生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习方式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脱节。

二、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内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调动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有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教材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课堂开放的结构,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兴趣的契机,教师可在教材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切口”,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以兴趣引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例如,汉唐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元朝时马可波罗的东来等,都是学生在初中历史中耳熟能详的。在讲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中,适时地导入、提问,能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感觉和兴奋的情绪,增强学习的兴趣,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深刻地认识中外历史的联系和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合理整合初中通史和高中模块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篇12

一、历史教师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者。历史教师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增强衔接意识,提升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视程度。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缺失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很多历史教师的衔接意识淡薄,以为初高中衔接是语数英这样的主科与理化生学科的事,与历史学科没什么关系,进而毫不关心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甚至出现了初中历史教师从未看过高中历史课本,高中历史教师也从未了解初中历史讲了什么的奇怪现象。当前,初高中历史衔接的缺失已经成为阻碍很多学生提升历史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教师需尽快转变观念,认识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增强衔接意识,重视并落实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

2.研读初高中历史课标与课本,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衔接。课标与课本是初高中衔接的根本依据。历史教师应深入比较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同一历史内容叙述上的异同,明确各自教学目标、内容的侧重点与内在的联系;进而比较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体系的差异,分析各自的特点和联系性,对初高中课程内容、分层次要求、实施程序进行合理调整设计的研究;在深入研读初高中历史课标与课本的基础上,做出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对照表,明确初高中学习内容的联系和变化,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衔接。

3.抓住过渡关键期,切实推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育。高一学年的上学期作为学生告别初中进入高中的第一个学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否平稳过渡,顺利适应高中阶段新的学习生活,是初高中过渡的关键期。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期,采取可行的措施,切实推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育。首先,可在高中开学之初开展有关学生初中历史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活动与抽样访谈活动,对学生的历史学科基础和现状以及对高中历史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根据问卷调查与访谈所反馈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制定初高中衔接计划并实施。其次,开学第一堂历史课是初高中历史衔接的关键节点,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准备,上好这一堂课。笔者就习惯于利用开学第一堂历史课讲授《高中历史导言课》,利用这一堂课跟学生一起回顾初中历史的主干知识,了解高中历史的知识框架,熟悉初高中历史的联系与区别;进而向学生介绍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开好头。再者,历史教师应在高一学年上学期循序渐进,逐渐转变教学方式。初中历史课程按时序线索编排,条理清晰,内容较为简单,因而课堂以教师讲授式教学为主。高中历史课程在初中的基础上,按照专题编排,结构较为复杂,内容较为深入,课堂应以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以主。但是教学方式的转变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只会徒增初高中历史的裂缝。在给高一新生授课之初,历史教师应仍以讲授法为主,慢慢增设问题情境,运用问题教学法,增加问题探究环节,逐渐实现教学方式的自然过渡。最后,关于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在初中毕业后专门上暑假历史衔接班的问题。笔者认为没有必要。笔者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暑假衔接班。更何况初高中历史衔接的任务与数理化等学科相比是较为轻松的,更没必要牺牲学生的假期来做这项工作。毕竟假期对于学生来说也很重要。

4.树立长期衔接意识,在高中平时教学中注重初高中历史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期在高一上学期,并不意味着能在这一时期内毕其功于一役,以后的高中历史教学就无需再关注衔接问题。恰恰相反,教师应该树立长期衔接意识,在高中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的知识与高中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出发开展教学,对于学生懂得什么,不懂得什么,哪些地方需要略讲,哪些地方需要详讲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收发自如。尤为关键的是,教师应该针对高中专题式的课程编排造成知识跳跃性大的特点,有意识地强化通史思维,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理清其来龙去脉。

二、学生是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主体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也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衔接工作的成功与否,归根结底要看学生能否实现初高中历史学习的顺利过渡。为了发挥主体性,保证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效果,进入高中的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升并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红英老师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内部动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对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浓厚的故事性与趣味性的历史学科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并不难。但是,学生进入高中后,面对难度骤然增加的高中历史,往往知难而退,失去对历史的兴趣。进入高中的学生应如何提升并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呢?新课程教材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课堂开放的结构,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兴趣的契机。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材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切口”,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以兴趣引路,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此外,琳琅满目的历史课外读物也是激发并保持历史兴趣的重要法宝。学生可在老师的推荐指引下积极开展历史课外阅读,多读一些内容与难度适宜的历史课外读物。

2.转变学习方法。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形象思维活动。因而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学生们习惯于机械背诵老师讲授的知识,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历史课程的要求也相应提升。学生进入高中以后,需要逐渐放弃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掌握理解记忆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参与式的学习,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与合作研究,锻炼解读史料,在史料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课后不要一味地追求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应着重于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3.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初中历史在人们长期的印象中居于副科地位,再加上其最重要的考核———毕业会考的难度也不大。因而初中生投入历史的时间与精力少之由少。不少学生甚至只是在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背背提纲,做做练习。高中历史比初中难得多,不端正学习态度,多花些时间精力,更加刻苦努力是很难学好的。学生进入高中以后,要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要坚持预习。没有预习,听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不知所云。课堂上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要指望上课睡觉而课后课后背背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就想提高历史成绩。课后要及时温习功课,完成作业,还要努力地挤出时间广泛涉猎有益的历史课外读物以保持学习热情,开阔视野,提升历史素养。尤为关键的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恒心与毅力,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始无终。总而言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关键点。我们应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入手,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红英.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J].中华少年,2012,10(19).

篇13

受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高中历史学科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历史具有自身的特性,特别是与其他学科比较,呈现出更大的复杂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一个历史事件的每一个细节都讲到,只能从考试重点出发,为学生讲解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记忆。因此,高中学生无法获得考试知识点之外的更深层次的知识。同时,教师教学的不足会造成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欠缺,使学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因此而认为高中历史学习就是背诵知识点,没有其他的学习重点。然而,历史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强化很重要,关乎学生的综合实力。可见历史教学重点不明晰,易使得高中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成为空谈。

(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不科学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基础,当前高中历史所用教材中的内容有些呆板,都是为了满足考试需求而设计的。教材内容的单一,使得历史知识枯燥,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同时,高中历史老师一直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加以了解,让学生记忆重要的知识点。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方法创新度提高,教学设备的丰富性也得以增强。但是,某些高中历史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在教材内容不变化的情况下,不会主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没有从教育发展方向及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于历史教学时间来讲就是一种浪费。

二、高中历史教学问题对策分析

教材内容的不科学阻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发展。所以,变革教材内容成为改革的前沿力量。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与改革

高中历史教学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的,教学内容的传达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目的。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与改革,能明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在学科教学中,老师要掌握教学内容转换的方法,利用不同的形式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如问题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引导,也就可以利用独立思考的方式投入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学会运用教材内容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层次。高中学生智力与心理发展成熟,有必要接受一些层次较深的历史学习内容。教师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让高中学生的知识面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有必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出发,为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合理设计,让教材内容的结构更符合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明清的君主专制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提问开展教学。如“你们心中的专制是什么样的”,这种问题的提出,对于学生思考模式的开启及学习主动性的提高都较重要。教学中,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其他教学内容的联系,从横向,也就是文化与思想方法为学生引出一些西方国家的君主制度;从纵向,也就是古代与现代的角度为学生分析国家政治。在这样的联系密切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可以跟上老师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革

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革,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极重要的意义。当代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关注教学方法的改革,利用创新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师生交流是教师的重要关注点,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会使学生认识到轻松课堂氛围的重要性。教学方法的丰富,有利于历史学科教学趣味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