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文学素养的提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文学素养的提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文学素养的提升

篇1

社会进步要求人的文明和进步,特别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沟通日益密切与快捷,文明既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更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让学生不断更新观念,多谈一些这方面的时新短文,体会其内涵。知道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礼貌待人,与人友好相处,这是一个人走向文明高尚的必然之路,更是一个人继承和发扬礼仪之邦优良传统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抓住北京奥运期间的事例。感受讲文明、守规则会受到世人的赞誉和敬仰,我们也感到无比自豪。

社会要进步,更要协调发展,就需要用规则来看守这个世界,就要教育学生遵守法律和道德,更应遵守一些其他规则,如交通规则、网络规则、校纪校规等等。自己守规则了,也就有更多方便与自由了,大家都有了这种意识和做法,社会才会进步的更快。

二、树立民族英雄形象

英雄人物往往是正义和烈性的象征,他们在思想文化、伦理道德、个人操守等方面所秉承、所表现、所展现的精神风范是历史进程中负载着文化内涵的有意义的风景,同时,透过英雄人物的行为表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念也能得到带有生活细节或生命细节的体现。语文教师在相关的课文中,讲述英雄人物事迹能使学生从生动的人物生平中体会英雄的精神风貌和理想的人格品质,有利于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理想的人格反映了民族的道德崇尚,也反映了民族文明的程度。中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的关于英雄人物的课文,如岳飞、文天祥、刘胡兰等等,教师要善于将这―类型的课文归纳总结,深入研究,准确领悟其蕴藏的人文内涵,把握其人文价值所在。在上课时,除了向学生传达课文本身所表达的内容外,可以顺藤摸瓜,对人物的生平做简要的陈述,阐述人物的精神所在。如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境界通过人物在祖国危难之际所表现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誓死不屈的英雄行为以及面对威逼利诱时的浩然正气体现出来,将中华民族为求仁、求义英勇不屈的英雄品格昭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领悟其中暗含的人文精神及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

三、从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篇2

1.一两分钟演讲。学生按小组准备演讲材料,可以对身边的人和事发表看法,也可对当前社会问题谈点看法。天长日久,点滴积累,不仅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确实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好方法。经训练,我班学生在校内演讲比赛中屡次夺魁。

2.利用这一两分钟进行成语接龙、名词佳句对句等方面的训练。可按座次,也可抽签定,即前一个人说出成语并加以解释,后一个就要据此造句;前一个人说出名句的上句或下句,后一个人就要对出下句或上句。若要求再高些,还可说明出处或解释其含义,甚至是对自己的启发、教育作用。这样日积月累地训练,可以大大地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经训练,我班学生在全校成语竞赛中荣获总分第一名。

二、灵活多样的阅读训练

根据中学生的好胜心理及年龄特征,我将“竞争机制”引进课堂,常常设计竞赛课: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由男生或女生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另一方回答;也可以以组为单位。这样,学生学习劲头十足,都不甘示弱,纷纷摩拳擦掌,积极准备,认真设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再也不是“坐以待灌”,甚至是“白灌”了,而是把课文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吃个透”、琢磨个透,还要比比谁设计的高明新颖、准确无误。学生自己下工夫研究了,内容也就记牢了,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自读能力也就增强了。当然也不能说每个人对问题都能解决得很圆满,这时就需要老师出面点拨导“航”。正像吕叔湘先生所指出:“语文课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这“最低限度”恰恰是最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讲究“指导”的艺术和技术。

这样,既能让学生认真地复习所学过的知识,巩固加深记忆,增强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又能培养竞争意识。

除了竞赛课外,我还设计了配画式、表演式等训练课,如教《狼》、《皇帝的新装》、《社戏》等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按情节发展给课文分别配上四幅简笔画,从而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使得他们深入钻研课文,因为只有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理解得准确、透彻,才能为其配上合乎要求的画面。这样的训练,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外,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甚至是再创造能力,从而提高思维品质。有些课文,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情节,当堂表演。教《变色龙》一文时,我指导学生每组设计2―3分钟的课本剧片段,当场表演,选出最佳小组予以表扬,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深受学生的欢迎,也受到了听课领导及教师的一致好评。

三、机动灵活的口头作文训练

在语文的整个教学活动中,最能体现综合能力的当属作文。作文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活动,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因此,除了正式作文课外,我在教课文时,还安排了机动灵活的口头作文训练。如:学完《七颗钻石》一文后,我安排了:“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小姑娘抱着满满一罐水摔倒在草地上以后,假设她做了一个梦,想象她会梦见什么呢?”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发言,有的说得相当好,同学们报以热烈掌声,听课的领导、老师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再如:学完《多一些宽容》一文后,我安排了“我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口头作文训练,通过大家的畅所欲言,同学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今天我们在社会上与人相处,更要发扬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要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人。

四、生动活泼的作文评讲训练

多年以来,作文都由教师详细批改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再安排评讲课,由教师认真评讲。不可否认,这的确是认真负责的态度,但却有越俎代庖之嫌。能不能改变一下,用更好的方法评讲,收到更好的效果呢?我进行了改革:批改后,发下去,由最高分依次往下排,由学生自己朗读,而后“听众”发表意见,进行评析:哪些是优点,好在哪里;哪些是缺点,怎样改正。有时还将学生的好的评析与我的评语相对照读一下,以鼓励学生。我还专门安排了教师大致浏览而不详批细改,由学生自改、互改后选出优秀者朗读、评析。刚开始,学生虽然积极性很高,但评析水平不高,经我指导、点拨、示范后,学生有明显进步。评讲时,安排的两节课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经常是要求不下课继续评,或者要求另外加时间。被选出的佼佼者有了成功的喜悦感,写作劲头更大;未被选中的,经过听评析或者参与评析,也明白了努力的方向,“知不足而后进”。总之,全体学生均受益匪浅,不但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自改自析自评作文的能力,以及初步的鉴赏能力,作文水平也随之明显提高。经训练,我班学生除整体水平提高外,部分同学还在省、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奖。

五、声情并茂的朗读训练

朗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的朗读水平直接反映语文教学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还语文课堂以琅琅的读书声。

篇3

当然,也并不是说文章中的所有文言词汇都应面面俱到讲解,比如现代少用的字词、词性的研究等,既不要深挖,也不必讲得很复杂。以《论语十则》为例,课文的“焉”的用法有很多,有时充当助词,有时又可以是兼阅,我们就不必讲得太深入,以免学生“精神疲倦”而“无所得”。但一些主要的、常用的实词、虚词、句式和注释,是一定要重视讲解并要求积累的。

二、整体感知文章主题和段落大意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

作为离现代汉语久远的文言文,很多句子、字、词翻译后,学生还是不能流畅地通晓大意,甚至因为一个词理解错误,与上下文衔接不连贯,误解了大意。教文言文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载体,而不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文章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是“买椟还珠”,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把文言文作为文章来教,就要遵循教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处理好词句和文章整体的关系,这不仅是学习文章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理解文言词句的需要。

教学时重视学生通晓文章的主题或段句的大意,对学生学好文言文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更可避免学生咬文嚼字,甚至断章取义。适当的篇章,甚至可以布置学生把现代文翻译和原文一起背诵。所以,有的教师在教授课文前,就把文章的翻译抄写出来,或让学生先感悟大意,也不失为一种学好文言文便捷的方法。

三、进行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诵读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特别适用于古代诗词和初中所学的浅易的文言文。其实,不单是学生,老师课堂上也要范读引导和感染学生,而且,学生在课前、课后更要注重诵读。

诵读,不应该是简单的熟读和死记硬背。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好停顿,更要联系文章主题、段句大意,读出语气语调和感彩。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文章第一段,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为后文抒情设伏,是全篇文字的导引,应平调朗读;第二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用一个问句启发第三段的悲凉和阴沉;第四段与第三段是两个排比段,由悲到喜,过渡到明朗和欢快,第五段抒发自己的胸怀和议论,点明文章的主旨;最后以时间作结,与开头照应。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古文的诵读,只有理解了感情,再用心,用力地真正做到融入其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四、练习和评价是学习和巩固文言文的最佳途径

篇4

一门学科的知识状况制约着这门课程的教学。倪文锦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上说:“知识是课程最直接的一级制约因素……抛脱了知识,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知识对语文课程的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语文课程的知识状况制约着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知识教学有明确要求。语文课程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社会语言、言语规律,他人的言语经验和个体的言语规则。语文知识教学首先要构建一体化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识的整合,其次要明确每个阶段的层次目标,第三要有机地结合范文适时讲授。

二、培养语文习惯

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习惯的培养,大纲也已明确指出。其中包括良好的写字习惯,即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习惯,说普通话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习惯,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语文习惯的培养主要通过激发兴趣、方法指导、强化训练来完成。

要培养学生读无字书的兴趣。让他们懂得生活中的材料像空气中的水珠一样,似乎看不见,但经过雨后斜阳的照射就会显出美丽的彩虹。生活中可入习作的材料比比皆是,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社会上的人和事,只要做有心人,细细观察,处处留意,就可吸取到丰富的养料。为此,要有意识地组织课外活动。如参观菊展,参观灯展,参加文艺晚会等等;给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调查访问的机会,并进行精彩的点拨。有意识地组织捕捉生活中材料的交流会,让学生自己现身说法,提高捕捉的兴趣和能力。生活中捕捉的形象愈具体愈细致愈生动,下笔时就能用语言把它们呼唤出来,有时能做到纤毫毕露,须眉皆现。激发学生在广采、积累上有浓厚的兴趣,写作就有源头活水,变被动应付为主动猎取,变苦恼为兴奋了。

三、指导学习方法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我们把语文学习的常规过程规定为:“引导――探究――运用”三个阶段,各个阶段语文学习方法指导要有不同的内容。语文教师可通过自己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借鉴名人的学习方法等途径,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提高语文能力

《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发展语文能力包括发展语文的一般能力、应用能力、审美和研究能力。语文一般能力主要有运用检索工具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文应用能力主要有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审美能力和研究能力主要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社会的要求。语文能力要在识字写字、汉语拼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语文的反复实际活动中形成。

教师要善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博览的兴趣。要经常推荐文艺作品、科技读物,对报刊杂志上的时文进行评价,举办读书会、读书经验交流会,指导书刊的购买与阅读,做读书摘记和阅读卡。日常实用性的习作,从书面资料中取材料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多加关心,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他们懂得怎样查阅工具书,怎样搜集与主题、与论题有关的材料,把握材料的实质。这条道路开通,学生兴味盎然,阅读的积极性、翻检材料的积极性就会大增。当然,博览不能烂,如果平均使用力量,消耗大量精力,就会得不偿失。要慎加选择,有主有次,有重有轻,有的只须翻检,有的只是快速翻阅,了解而已。

五、渗透思想教育

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从全面提高学生言语素养的理念出发,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这既是语文教学自身固有的因素,也是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强烈呼唤。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文情感;对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的认识;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培养科学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应结合课程的具体内容,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过程中。

篇5

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在上课时应开发其他课程资源。对于课文,教师首先自己要读、悟、探究,使要教的课文化为自己的血肉,至少要有自己的理解。挖掘不深,肯定是蜻蜓点水,无法深入;没有心得,必然无法灵活驾驭。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切入点。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尤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取舍和详略的安排,不一定面面俱到,不一定使自己的教学思路等同于文章的写作思路。但要围绕目标,根据需要,顺其自然,恰到好处。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因此,教师不一定就教材讲教材,还要注意拓展迁移。语文教学应强化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阅读中;强化外联,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不忘和生活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阅读文本的改编或改写

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改编或者改写是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基础之上的,文本的改编或者改写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自得其乐。老师在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改编或者改写时一定要循序渐进,难易适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最佳。我们可以把一些叙事性作品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学生对此尤其喜欢,这对阅读兴趣的培养甚佳。我们还可以将文章的人称、体裁、开头和结尾进行一些合理改写。

3.阅读复述比赛

为了促进学生认真阅读,积极阅读,教师可以适当组织阅读复述比赛。为了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综合阅读,我们可以先在学习小组内进行阅读复述,然后,由学习小组推荐阅读复述优胜者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阅读复述比赛。具体做法:由参赛者向评委(由各学习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和教师组成)印发所复述的文章,然后,在全班进行复述比赛,评委打分,其他同学以举手支持的方式进行评价。评分标准:声音洪亮,仪态大方,语言流畅,尊重文本,重点突出,表情得当。

4.凸显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展开。我着手在课堂内外尝试了几种阅读方法,具体要求: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

5.营造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应营造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自学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其次,激发自主学习动机,让学生乐学。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对新知识产生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篇6

生活在农村的中学生,都有过爬树采果、下河捉鱼、喂鸡喂猪等实践经历,这些都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料。教师要在课文教学中以这些资源为载体,让学生定词造句,说文辨词,长期以往,学以致用,学生既学习了字词,又娱乐了课堂气氛,提升了语文素养。

(二)收集乡土俗语

“天上勾勾云,地下雨淋淋。”“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人们晒谷时常常自语道,带有很强的农家味。有些“土话”乡土味、生活味很浓,是科学于农民耕种时节的形象反映,如“一天一场暴,田埂都长稻”等。还有些乡土俗语兼具教育味和生活味,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等。

(三)学习互对对联

在农村,对联是极富人文涵养的乡土文化,无论是春节、元宵节,或其它节日,教师要充分挖掘对联文化,让学生在对对联的过程中丰富词句、积蓄文化,并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积淀。

二、在多元情境中练习口语

在语文的核心素养中,说的能力尤为重要,一是因为它彰显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生内在涵养的外在彰显;二是它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学为所用的理论。教师既要认识到农村初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突出的现实困境,也要看清农村初中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优势。口语交流首先要立足课堂、教材和课文,课堂是最佳的社会化语境,教材是练习口语最佳的材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朗读、跟录音读,也可以示范朗读,让学生读出声音、读出自信,读出情感、读出风彩,农村有很多地方既幽静、又典雅,教师可以寻觅一块天然氧吧,让学生定时定点开展朗读,为学生口语交流提供一块芳草地。其次教师要结合乡土资源的实际,开发富有乡土味的校本课程,将丰富的谚语、成语、习语等口头语言融入其中,使学生因读而悦,形成热爱家乡、热受语言的美好情愫。乡土校本教材既可以是名家名篇,也可以是奇文轶事;既可以是本地百姓、杂家或退休教师的随笔,也可以是反映乡土题材的他乡之作,如莫言的很多小说都是以乡土为题材,是初中语文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宝库。再次,农村中学生的口语交际内容可以不拘一格,既可介绍家乡风光,也可传诵家乡的民间故事、既可以口头叙述家乡的某项技艺,如种植养殖生产、手工制作,也可以讲述学生自己或心中的故事,从而丰富口语交际内容,让学生多维度提升交际和口语能力。

三、在课外阅读中拓展视野

教育专家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农村初中受种种客观条件制约,如鲜有图书馆,阅读氛围不浓等,课外阅读不是很理想,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也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语文老师需提高认识,探索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手段,为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努力营造“局部的春天”。

(一)解决课外读物的匮乏问题

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拿出部分图书借大家读,并采用流水线的方式,提高图书的利用率。此外,还可利用社会力量,如政府资助、网络宣传等方式,为图书室的构建保驾护航。当然,随着互联网+的来临,教师也可力所能及地让学生品尝网上悦读的新鲜,或者网上批量购买打折的图书,这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二)指导学生制定读计划

阅读的重心在读,农村中学生少了些喧哗,却多了些安静,拿上一本书,沏一杯温茶,不失为农村学生成长中的一抹风景。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指导阅读策略,让阅读伴随着学生茁壮成长。

(三)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教师要指导学生方法,让学生从阅读中品尝到获得感,如要读写结合。要把读中的内容、结构运用到写作中,在写作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再如,要学会做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以批注加标注的方式,才能真正和书对话,增加自己的思想深度。最后,要注意交流,即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所以教师可兴办读书“漂流瓶”活动,让学生交际读后的思想、观点和想法,让阅读真正成为农村初中学生精神成长的沼泽地。

四、在个性化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教材只是学材的一种

篇7

人的人文素养由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部分构成,人文知识是人们对人类文化的一种了解和掌握,人文精神是人们在掌握人文知识过程中,对人类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和升华,它主要表现为形成人的价值观、伦理道德、人格情感和对社会的认识理解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又把“尊重、关爱、责任”作为整个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那么,如何实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呢?

首先,教师不能满足于只关心学生的纪律和成绩,而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并把这种关心扩展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关心和爱护,让他们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时刻受到激励、充满自信,从而关心社会并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在课堂上我要求同学们敞开心扉,说真话、抒真情。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工作忙没时间和他们说心里话,他们孤独寂寞,需要人说话。三个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应始终围绕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展开,把课堂建设成他们宣泄感情的渠道。比如学生在课堂上说到和父母闹矛盾,说到成长的烦恼等,我会帮他们分析原因,寻找和解的办法,尤其教他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珍惜友谊善待他人等。除了让他们感觉到教师的爱外,我还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让他们在心里深刻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最后,人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生命的质量首先在于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在于感受生活的愉悦。思想品德课应为学生精神的丰富和愉悦提供最好的条件,教师语言应丰富,授课形式应多样,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像是欣赏的过程。

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联党组书记衣俊卿教授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人与自我,即如何自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二是人与他人,即如何关心、关爱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三是人与自然,就是要对自然感恩。

这三个方面,在初中三个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中都是有所体现的。如七年级上册的“新学校,新同学”,就是在引导学生珍惜友谊,团结同学;“珍爱生命”教学生关爱自然,悦纳生命;“感悟青春”则是让学生体会青春的美好,“做情绪的主人”,“学会拒绝”;七年级下册的“做自尊自信的人”,“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目的在于教导学生自尊自信,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七年级和八年级的法律知识等,就是促使学生懂法、守法。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要注意:

一是知识的学习。要通过对教材的钻研,帮助学生学习、探讨,不断增长知识智慧、开阔眼界胸怀、理解责任使命。

篇8

语文是一门大学科,涵盖很多内容,综合性比较强,和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开发利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经过漫长的学习过程,学生自然会有深厚的人文知识积累。语文学习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既有课内资料也有课外资料,包括丰富的互联网资源,而课内资料主要以教材为主,课外资源主要包括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历史资料、期刊杂志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讲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会对人文性的教学内容产生更多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解鲁迅先生的《社戏》这一课时,就可以将绍兴地方戏的特点及鲁迅的生活经历作一个全面的讲述,再联系学生生活中与此相关的一些生活细节,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要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和感情。为了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教师要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增加阅读量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包括一些社会调查,这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要多进行人格方面的教育,注意渗透育人理念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人格方面的教育。健康的品性和人格是学生人文素养最基本的表现,教师应努力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品格的熏陶。对学生进行人格方面的教育是表现在很多方面的,比如说学生要有同情心、爱心,要学会宽容、能包容别人的不足,要懂得友善、懂得尊重别人等。

比如,教师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与环境”这一章节时,要让学生充分明白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要强化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去净化自己周边的生活环境,从自我做起,不随便丢弃废弃物,不随便破坏花草植被等。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爱护环境的活动,走进生活宣传环保的重要性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懂得人类是自然界的成员,保护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再比如,教师在讲解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关于道德修养这一章节时,可以引导学生去学习伟大人物的高尚品德,从古今中外一些品格高尚的人的身上得到启发。如教学《纪念白求恩》,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白求恩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启发学生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学《多一些宽容》一文,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做一个懂得宽容的人,如何去体谅别人;教学《陋室铭》一文,启发学生如何洁身自好,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这些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绝好素材,应用恰当,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篇9

二、充分展示感性化、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需要老师的个性,让良好的气氛感染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是感性化、个性化的教学,但在课堂中如果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就会削弱教师的魅力。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语言文字的交流获取知识,提高语文修养。

三、通过合作模式,注重个体与集体智慧的结合

在农牧村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认知和个性发展,以及互动学习模式的完善都有重要意义。合作学习倡导互启、互学的状态,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同时获得与他人合作的优势互补效应,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的意识,打造“质疑”、“问题”课堂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使学生走出只答不问的误区,这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大胆质疑的热情,让思维随着疑问的产生而活跃起来,使之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质疑的声音,“百家争鸣”的现象是语文学习的良好方式。例如在讲完《出师表》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出征前,诸葛亮为什么反复强调后主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你觉得诸葛亮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会带着问题进行思考,久而久之,面对课文内容时,就会自觉形成问题意识。教师要十分注意不善于课堂发言的学生,要多给予他们关注,对于他们所提出问题,要多加肯定和表扬,而对于经常不能提出有效问题的学生,要做到耐心引导,鼓励其探索和尝试。

五、拓展语文课外教学活动,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10

一、职业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

新版职业高中语文教材与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相比,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特别注意理论学习联系实践应用。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教材安排了现代文阅读序列、文言文阅读序列、文学作品欣赏序列、写作训序、口语交际训练序列。教材的体例本身就体现了职业中学语文的实践性特点。教材这样安排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写作应用文的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教材的特点就要求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何把语文课变成实践课。语文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传道受业的凭借和依据,又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范本和示范。教材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范本和示范。因此,职中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通过听、说、读、写的有效训练,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能针对性地进行多方面交流,提高学生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文学修养。尤其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当今社会,职业中学教学中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目标有多个,其首要的目标是就业。但就业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不能把就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看得太狭窄。尤其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适应某种职业工作 都需要综合的职业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包括知识技能、态 度,决不仅仅是“一技之长”而已。正因为如此,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不应把职业教育定义为“就业教育”。 尽管职业学校语文教材历经多次改革,更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但职教语文教学仍差强人意,改革步履为艰,有时甚至寸步难行。为什么?一般人认为:只有考不上大学、没有出路的人,才上职业学校。这无形之中就降低了职业学校学生的档次。所以,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比普高学生差。除此之外,职中学生不重视语文,我认为还有这样的几种原因:一是重专业轻语文,忽视语文对生活的重要作用。对语文所学知识缺乏认同感,所以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大大降低。二是课外阅读量少,忽视语文学习的生活积累。三是教学内容疏离了学生的生活。语文教学内容就是教材的内容,教语文就是教教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大纲要求的所有课文。这样的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的专业特点,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应用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看不到知识与他们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关系,看不到语文在专业中的应用,也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殊不知,语文课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据了解,在大学,高职生专业一般强于普高生,但是文化课及综合素质比不上普高生,而这本身又制约了学生自身专业的进一步的提高、发展。这个问题, 长期困扰着我们,其中原因值得我们去深思。

三、充分利用教材,着眼于教师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篇11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文言文,觉得文言文学习很是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氛围不高。这时教师就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深入分析文言文发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文言文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伤仲永》时,教师可以从这篇文章发生的时代特点,告诉学生仲永是一个具有很高天赋的神童,但是由于父亲的愚昧将其当成造钱的工具,没有及时让仲永去学堂上学,使得仲永的才智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表达作者对一个天资聪慧的神童沦为普通人的感伤。在告诉学生文章主要思想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提高学习技巧

教师在传授文言文知识时,需要给学生总结出古代文言文中常用字词的含义,进而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习文言文技巧,真正学会独立学习文言文。例如,在学习《论语》时,文章中出现好几个相同词语,但是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这时教师就需要给学生一一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字词。通过不断积累这些常用字词的意思,丰富学生的文言文知识,进而提高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升人文素养

新课标的不断推动,要求教师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对于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对古汉语语法和写作方法,更需要教会学生从中悟出人生哲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全方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人文素养,真正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篇12

语文课堂是多元化的课堂,所以,应该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注入新时代的语文课堂之中,将语文课堂的生机和活力展现出来,让语文课堂情感教育理念充满生机,进而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初中生认识事物难免会片面化,无法正确、准确地得出观点。他们阅历尚浅,知识面比较窄,在文言文阅读方面是有很大阻碍的,但是我们不得不认识到文言文学习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十分重要,对学生鉴赏文言文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如果可以在入学之初增加学生对简单文言文的阅读面和阅读量,结合课内文言文阅读拓展课外阅读,无疑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福利。“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地朗读文言文,有助于提升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到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情感韵味。文言文是白话文的前身,是古代人们的表达方式,是与现代表达相通的,因此,打好基础关,对文言文的学习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现存的问题

(一)偏重学习课本内容,忽略文言文中情感教育的作用。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内容其实只是一个代表,教师仅仅教授课本知识而忽略对文言文中情感教育的拓展,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的,同时也不能满足初中学生的情感需求,也不利于培养具有语文素养的新时代中学生。文言文本身就是一个富有情感的浓缩文章,简短的文言语句中蕴含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只有注入情感教育的内容,才能充分体现其内涵。忽略情感教育理念的贯彻和实践,会让文言文知识变成空壳,没有实质性的精华。(二)传统应试教育思想浓厚,忽略文言文中韵味教学的作用。初中阶段,语文作为占分比例较大的科目,教师往往重视应试教育的内容,考什么就教什么,导致在学生的印象中,语文就是背诵文言文,将文言文背诵下来就万事大吉。这样的思想过于浓重,势必缺少了对文言文内在知识的学习和情感教育的培养实践,因此学生学习到的东西都是死板的、片面的,对文言文的理解也是不够深入的。

三、初中语文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篇13

(二)教学过程乏味,缺乏激情。在初中语文课本里选录的文言文课文通常都是历史上的名作名篇,文章里有脍炙人口的精华语句,是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广袤文学作品里千挑万选出来的精品。有深邃的哲理、有热烈的抒情、有细腻的描写,也有精辟的论述。语文教学在进行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这些作品的内容当中去,用亲身的感受去体会,用自己的教学激情和文学素养为学生营造良好积极的文学氛围。如果老师自身都不能全身心投入,自己也就无法被文中或优美、或深刻的文学内涵所陶醉,那么学生自然无法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教学的意味和内涵也就缺失了。

(三)教和学相脱节,劳而无功。因为大部分初中生是首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有着主导的地位,那么教师就应当尤为注意自己教的过程是否能够和学生的学密切地联系到一起。然而当前很大一部分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恰恰忽视了这个问题,没有能够主动地研究发现和总结分析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存在和面对的问题,很少留意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和学习后的一些反映,没有能够真正关注学生在整个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存在,进而导致教和学两个环节的脱离。

二、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建议和措施

(一)巧妙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文言文在句式形态和表达方式等很多方面和现代汉语有着显著的区别,对学生惯性的语言学习思维来讲,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刚上初中的初一学生而言,刚刚由小学进入到初中阶段,首次接触文言文,连基本层面的断句停顿都不会,因此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如何学习文言文,这比填鸭式的强制性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具体来讲,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学习的初中生,老师应当首先安排专门的一节课对文言文结构、翻译手段以及固定句式进行讲解,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起对文言文的大体框架概念。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学习中基本的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固定的句式,在此基本上再思考使用哪些新颖高效的教学手段。

(二)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正确科学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样的道理,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填鸭式让学生朗读背诵,不如重视对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项要求就是培养学生学会翻译全文,所以,老师就要重视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掌握一些文言文的翻译技巧,以提升对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讲,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对照课文的注解进行课文研读,与此同时,结合工具书,了解一些文言文常用词的意思。文言文有着言简意赅的特点,只要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掌握一些常用生词、难字的意思,就能够很容易读懂其中的意思,进而达到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了解内容。此外,养成良好正确的读和注的习惯,还能够为进一步的课外阅读拓宽范围。比如《陋室铭》一课的学习中,整篇文章结构完整,课本注释全面,难度不大,学生倘若能够认真地学习阅读几遍,完全能够对全文的意思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作者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完全能够对全文的意思予以全面的掌握。

再者,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高效地运用参考书,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学方法和渠道,不但能够教会学生培养语感和累计语言知识,且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减轻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负担。学生通过对感情变化、语调高低、速度快慢的不断揣摩,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就能够提升文言文的学习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