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第三,课堂要素是什么?一堂课包括哪些要素,这也是我们老师必须要了解的。(一)确立目标。中国的课堂教学目标氛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即知识阶段,强调的是学习基本知识;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到新课程实施前,是“三基”阶段;第三阶段是新课程实施以后,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在不断地发展中,再过若干年以后,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又要重新制定,又要进一步的深化,这就是咱们课堂教学的发展过程。(二)构建结构。课堂教学就像盖房子一样,是有其结构的。课堂中如果层次不分明,构架不合理,或者虎头蛇尾,都是课堂结构不合理的体现。其实课堂结构也很简单,包括以下四个步骤:创设情境,领会课题;探索研究,深化课题;综合课文,小结课题;联系实际,运用课题。如果是不序的课堂教学,课堂效益是绝对不可能提高的。(三)精心设计。简化之就是备课,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手段与方法。(四)认真实施。课堂实施是老师生命价值、职业价值、发展价值体现的载体,因此是非常关键的。怎样实施呢?首先是有效启发,这依然是我们教学的基本方式;其次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新课程的重要要求;第三我们要有健康的心理;第四我们要有高超的语言艺术。
新时期的课堂教学要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对我们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新的背景之下,我们该怎样达到以上的各种境界呢?关键就是我们老师自身的不断修炼,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这里我提几点要求,第一,我们要致力自己教学的智慧。要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思想和主张,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智慧方面开放得不够,我们对教育智慧的有效开发更不够,包括现在我们的教师培训,讲句实在话,我认为我们现在的教书培训是成本高效率低,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远程研修等等,都花了多少钱、花了多少精力和成本,但是对我们的教学教育智慧的提高能有多大的帮助呢?而且这种外在的主张对我们个人的发展又能起多大的作用呢?因此,我们老师个人必须通过加强自身的修炼提高我们的教学智慧。
第二,我们要哲学性地思考问题。我们的老师都学过哲学,但事实是我们不能善于运用哲学,不能用哲学原理来思考问题。在日常教学当中,我们要经常思辨地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一分为二的思考,辩证统一的思考,实事求是的思考,物质意识的思考,再比如说换位思考,等等。这些都是哲学思考。
第三,把技术与艺术进行有效的统一。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哪里呢?就是要把课堂作为一种艺术作品来看待,就是要把课堂作为一种原生态的作品来看待,作为一堂课,我们要设想将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久而久之,你的每一堂课都有可能达到一种艺术的效果。
篇2
一、学生方面
课前预习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预习不能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二、教师方面
1、重视概念教学
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概念,不能把握准概念,不能灵活运用概念,能够熟练、正确地解答数学题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概念教学。首先,重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那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外延就是那个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对于概念的内涵,为突出本质属性,需作逐字逐句的深入浅出的分析,要突出关键词在本质属性中的地位。对于外延,必须将它的每一项都讲到,又必须强调这其中的每一项都是等地位的独立的。其次,注意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恰当地把握好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对概念理解过程的教学要像爬梯子一样逐步提高难度,不要一步登天。第三,重视定义的可逆性。这样会给解决问题带来方便,实际上,定义的可逆性,是认识概念的两个方面,切莫忽视。
2、数学中的“巧解”掩盖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篇3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管”学生,而是一个服务者,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所以我们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要正确定位自己。课堂上更不能只是自己侃侃而谈,不注重学生的感受,要关心学生的状态和想法,根据时机和班情,适情而教。教学安排要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问题。提问其实也是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耐心倾听,并认真回答。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有异议,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或指责,要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处理。对于高智商的学生,我们可以给他更有难度的任务;对于智商一般的学生,我们可以给予他简单一点的问题和任务。这样既照顾了好生又照顾了差生,做到了兼顾全班。
二、建立小组合作式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作为高中教学教师,我们要树立现代化教学理念。合作式学习恰恰能帮助我们把课堂变为互助、平等地获取知识的场所。教师要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之间,要切实正确地掌握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和成长规律,要鼓励学生小组间的讨论,要激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探索。
在课前,可以让学生阅读和本节课学习有关的书籍、资料等,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互评、小组竞赛等互动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望,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课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研究的结论,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拨、总结、归纳。
三、高中数学课堂上要注重情感交流
情感交流对于高中数学课来说非常重要。高中生是一种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大都是十七到二十岁之间的青年人,他们思想波动大,容易激动,容易崇拜某个个体。我们教师要注重和他们的情感交流,让其“亲其师,信其道”。也许你的一个默认的微笑、一句深切的鼓励、一个关心的目光,可以改变他们的一个目标和想法,甚至可以改变他们的一生。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多已有成就的学生经常写信或打电话给我们,说当时幸亏老师的某一句话,使他们发奋图强……所以,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多给他们一些热情的话语,这些简单的举动足以使他们像一头有目标的骏马,向科学的深处奔驰。你对学生的期待和信用就是他们最大的动力。
四、把高中数学课堂生活化
数学是一门有内涵的科学,它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把问题、作业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可以与身边的新闻、故事、实例入手,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有生活背景的课堂实践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现代生活、科学技术等结合起来,打破传统的狭隘的教学方式,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比如,数学和经济有关的话题“按揭贷款的研究”“家庭理财研究”等。也可以基于这些话题设计作业。这样学生不但对生活部分有了充足的体验,也从中获取了学生概念和数学模型,从而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
五、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
篇4
“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是“隔堂讨论”。该教学方法将传统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进行整合,把一部分课堂时间分给教师主导讲授基本知识,另一部分课堂时间分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在实施“对分课堂”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教师对知识点的讲授和学生交互式学习的讨论需要在时间上分隔开来,即“隔堂讨论”,学生在本次课上所讨论的内容是教师在上一堂课上根据讲授内容而提出的任务。
实施“对分课堂”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时间安排的灵活性。“对分课堂”对一次课中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的比例没有进行硬性的规定。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状态灵活安排讲授和讨论的时间,可以五五开,也可以八二开,甚至九一开。“对分课堂”强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内化”。教育家杜威认为实现有效学习必须“将思考作为学习的中心”。所谓思考,就是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情和从这种尝试引发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间段能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学生通过内化对课程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学习任务明确,学习内容清晰。思考的成果会在后续的交互式讨论中得到体现,并作为对学生学业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使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得到有效的统一。
2 “对分课堂”在《饭店收益管理》的教学实践
我国的饭店业发展经历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与暂时调整时期,饭店市场日趋成熟,竞争日益激烈。而收益管理是当今饭店业瞩目的管理策略与工具,国内外实施收益管理的饭店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饭店收益管理》是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通过课程的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具有饭店收益管理的理念,熟悉饭店收益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饭店收益管理的实战方法和技巧。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本课程理论性较强,逻辑思维要求高,学生易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对2014级酒店管理专业的一个教学行政班尝试使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该班有学生44人。《饭店收益管理》共有36学时,每星期2学时,每次课连续80分钟。
2.1 《饭店收益管理》的课堂教学实施步骤
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有9周的授课安排了“对分课堂”。根据对分课堂的理念和操作要求,每次课的前部分时间由学生4人为一组的分组讨论上次课所布置的任务,每次“对分课堂”的小组成员都是不固定的,由学生当时的座位情况决定,共分成11组。后部分时间由教师讲授后续新知识的框架、基本概念和重点难点,并布置新的任务,作为下次课讨论的题材。
学生可以在讨论时间交流自己在解决任务的过程、方法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彼此分享学习体会,发表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观点和建议,并解答疑难。教师在大局上把握学生的讨论节奏,调节学生的讨论氛围。讨论阶段由4个环节组成,即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自由提问、教师总结。每次都按照该次序组织讨论。小组讨论的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为5到20分钟不等。
每一个专题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完成读书笔记。鉴于高职学生的学情,读书笔记以“亮考帮”的形式完成。“亮闪闪”是指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收获最大、最欣赏的内容,至少1个,更多不限;“考考你”是指自己已经弄懂了,但是别人可能还不懂得,可以拿来考其他同学的地方,至少2个,更多不限;“帮帮我”是指自己还不懂的,需要在讨论时请其他同学给予帮助的问题,至少2个,更多不限。“亮考帮”的内容也会作为课堂讨论的题材,通过上述的讨论过程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具体地,以“实用的预测方法”为例,第一次课介绍饭店收益管理中实用的预测方法,如定量预测法、定性预测法、根据预订进度预测等。在讲授过程中,教师不会对每种预测方法都给以面面俱到的全盘讲授,而是重点分析、讲解预测方法应用中的难点,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和提升的空间。然后给学生一个预测的案例,请学生思考是否同意该收益经理所做的预测?为什么?以该案例为载体,学生在课后自主安排学习,对课堂上提到的预测方法进行内化吸收,并对案例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第二次课前面部分时间先按照上述程序组织讨论,互相解惑答疑,共同成长。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学会了饭店收益应该怎样做预测,而且学习主动性和合作学习能力得以激发和提高。
2.2 “对分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
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中,我们对学生《饭店收益管理》课程业绩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弹性评价机制,强调对学生平时学习状态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个人作业的质量、“亮考帮”的完成情况、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对学生的课程成绩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具体来说,在学校对学生课程考核的规定前提下,《饭店收益管理》课程业绩的评价由平时评价和期末评价两方面构成,各占50%。在平时评价中,学生的到课率占比10%,课堂讨论参与程度占比20%,个人作业和“亮考帮”各占30%,阶段测验占比10%。期末评价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内容为课堂上教师重点讲授的,并且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内化吸收和课堂讨论阶段掌握的知识点和基本内容。
3 “对分课堂”教学效果的调查及反思
3.1 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饭店收益管理》实施“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一学期的课程教学结束后,我们对该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有8个题项,涉及三个维度的效果反馈:课堂学习意愿、课后自主学习和“对分课堂”本身。发出问卷44份,回收44份,问卷回收率为100%。
篇5
实效原则,课堂提问设计的实效性取决于问题的真实和确切,即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提问要紧扣教学 目标和教材内容从感知直观人手,但不宜一问一答展示现成知识的结论,以免学生猜测教师的意向作答,掩盖了学生的不知之处,使教师获得不真实的反馈信息同时提问要确切,要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不能超越学生知识、思维的实际水平,也不能使问题语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否则课堂提问会造成停滞局面,达不到预期目的。
适时原则,课堂提问的适时性应该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抓住时机 ,其二是提问次数要适度,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提问时机有关,什么样的设问应在某节课的什么时机提出,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即要因时设问,恰到好处,同时提问次数不是越多越好,过多过频的课堂提问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常会导致学生随大流,不去深入思考,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各学科各种课型、内容各不相同,提问设计中把握适时适度尤为重要。
梯度原则,现代信息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提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难易级差从低到高逐层进行,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进行回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
2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几种方式
篇6
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的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政治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比如,在讲“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对公民义务和权利一致性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用哲理的形式感染学生、应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深化学生对该课堂知识认识的深度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最终的教学目标只有一个,改变的只是学生对知识的获得的方式。
政治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方式的基础得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师从“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倡导的是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个学生,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的理念。
比如,我们提到的“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在讲这一课前,学生肯定先要知道,公民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如果单纯的靠教师用抽象的文字去论述两者的定义,那么学生对两者的定义的理解变在无形中增加了约束成分。但是,最为政治教师要意识到,政治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素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妨,把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掌握,让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理解能力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都能得到开发。最后,让学生自己去“说”对政治知识和观点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还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驽驾能力,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学子中,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为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也给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的目标的确立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回归生活,让政治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政治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政治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的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知道,每一个政治观点都是在事实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如果,我们单纯的从知识的关键字眼的理解和讲解去开展教学,将会使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变得抽象,反过来讲,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也就是运用不同的“数据”去倒推一个“数学等式”,那么这个政治观点将会变得真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
例如在讲“正确认识自我”一课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模拟成一场综合性的拓展活动,比如可以播放“我相信”等带有激烈作用的歌曲等,来营造一种挑战自我的气氛,然后,教师可以出一些带有政治观点题目,让学生用自己实际生活的例子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课堂的知识,而且还对自己平生生活中的表现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可见通过教学过程中生活场景化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学生与课堂的粘着力,使课堂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政治知识点的迁移、拓展教学法
众所周知,政治知识是学生的思想支柱,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政治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教学法,是以政治知识的网络构建为基础,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基础知识的结构框架,让学生具备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结构脉络。然后采用关联发散思维的方式从新编排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的发展模式出发,提出知识拓展的方向。
例如,在讲“正常情绪”一课时,教师可以发出这样的提问:“情绪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当人产生情绪时,人的身体各部分将发生什么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通过政治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对政治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对生物知识也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四、总结
在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开展层次教学,通过对学生差异化培养让学生一起进步,共同提高;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深化政治知识,让学生懂得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方法;要给学生提供知识迁移与拓展的方向,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进步与发展。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地实践下去,学生一定会乐于上政治课,并在政治课上进行自我教育,作为教师也会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的。
参考文献:
[1]王玉芳.河北省召开初中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观摩会[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7年06期
篇7
1.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人文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智能的活动必须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也就是要在外语情境中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注意精讲多练。通过提问、对话等进行交际。在英语课堂语言实践中,为避免学生无法开口的局面,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积极创设符合生活实际而又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触景生情。
2.注意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促进者、辅助者为学生积极创设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学生则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在平等互动的轻松氛围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认知力得以极大的促动,学习内驱力得以提高,由原先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二、教师的情感
英语教学是师生之间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这是由英语教学交际的这一基本原则所决定的。虽然教学效果的好坏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其归类,可以分为教师个人因素和学生的因素两大类。
1.教师个人的因素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老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如果发现学生都已经准备好了学习用品,精神饱满地等待老师上课,这时老师的情绪也会大受鼓舞;相反,如果上课铃响过后,学生的书本都还没有准备好。甚至还有学生在大吵大闹,老师看到这副情景,定会大失所望。
2.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有好的心态
(1)要积极的处理好自己各方面的难题。如处理好家庭问题、个人问题、及与他人的人际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
(2)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的心理空间被严重挤压扭曲,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能够抓住成长机会,拓展成长空间,不断开拓自己的领域,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面对工作所产生的危机感和压力时,保持一个合理的度,从而提高自己的职业安全感和应变能力。因此,教师要力争找到同课文嫁接的切入点,从而给课文注入更多的新内容。
(作者单位 青海省大通县宝库乡中心学校)漫谈学生阅读 魏祥荣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通过阅读训练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随着课文篇幅的增加,题材的多样,结构的复杂,重点、难点的增多,阅读教学必须在原有的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和提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感到以下环节尤为重要。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记得―位名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表明兴趣是学习“激素”之一,他是使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强烈欲望。在课外阅读中,当学生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把课外阅读变成一种可求性的自我行为时,他们才能获得最佳阅读效果。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不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激起他们课外阅读的情趣,着力造就他们课外阅读的心理期待。对提高课外阅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浅谈几点具体做法。
1.导语激趣,创设情境
课前导入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个音符,是对全课内容的提示和概括,在每节课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导人新课的方法很多,如直接导入、简介导入、激趣导人等等,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选用合适的方法。
2.指导阅读,诱发兴趣
指导学生阅读,老师可简述书中大意、摘读书中精彩章节、提出书中要点、提出问题、解释疑难词句等,扫除学生的阅读障碍,从而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读书报告会,激发兴趣
让学生介绍自己读书的经验、体会和收获。以便相互启发、相互带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在阅读中找到快乐,从而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4.开展读、抄、写评比活动,增加兴趣
对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所写的读书笔记、抄写的优秀文章。可以定期进行展览评比,以便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从而增加阅读的兴趣。
5.进行个别指导,巩固阅读兴趣
老师要摸清学生的情况,了解哪些学生课外读的书多,哪些学生课外读的书少,哪些学生根本不读书。对读书多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对读书少或不读书的学生要分清情况,是有书不爱读,还是想读没有书,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引导。
二、注意选好阅读书目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知识少、经验不足、阅读能力不高,鉴别能力较低的特点,结合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爱好,选择和推荐适合他们读的有益读物。不仅要思想内容健康,而且要注意深浅适度,能够为他们所接受,并把课外阅读与课内作文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语言规范。具体推荐书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课堂教学选择推荐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推荐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另外,还可以推荐与课文相同的课外读物等。
2.结合年龄特点选择推荐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识字少,阅读能力低,但富于幻想,可以多给他们选择推荐内容浅显的童话、寓亩、儿歌等。小学中年级学生知识面有所扩大,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就可以给他们选择一些革命故事、儿童小说、科幻故事、儿童诗歌等。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活知识进一步扩充。就可给他们增选一些历史故事,反映现实生活的散文、小说,同时,还可推荐一些自然方面的读物等。
3.结合个性特点推荐选择
教师要摸清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优缺点,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他们推荐书籍,让他们通过阅读受到教育,如《妙笔经典阅读》《快乐阅读》都适合小学生阅读。
4.结合活动选择推荐
为了配合社会、学校、班级开展的某项活动,可以给学生选择推荐有关的书籍:如班上要以“绿化我们的班级――家乡”为主题开一次班会,事前就可以给学生选择推荐一些保护环境、人与自然方面的书籍让他们读。如纪念100周年、国庆节等重大事件推荐有关历史书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革命史,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从而树立起理想信念。
三、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重在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些小学生课外书读的并不少,但阅读和写作能力却未见明显提高。问题大多出在阅读的目的不明确,不是认真思考想“门道”。而是一门心思看“热闹”。
篇8
一、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
教育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光在品德、语文课程中渗透,在数学课堂教学上同样起着很大的作用,现代教育倡导:教学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常言道:“有才有德是颗宝”,说明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意味着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德才兼备。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教育,例如,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即学会倾听同学回答问题,学会倾听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与分析,强调会倾听他人说话有尊重他人与学到知识的益处,同时,在师生之间、同伴之间交流的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些文明礼貌用语,如“请”“让”“谢谢”“对不起”“别客气”……这些充满温馨情感的教学用语,如果让这些细微的文明行为习惯不断地在学生中重复,这样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能使良好的道德行为不知不觉地在学生身上养成,达到教育的效果。
二、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学习过程简单化,或者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把知识强行地灌输给学生,把学生当成接纳知识的容器,使思维性较弱的学生更加畏惧学习而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由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乐趣,激励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热情。例如,在教学实验教材第八册“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时,我做了如下的设计:课前让学生准备了三组长短不同的各三根麦秆或小棒之类的实物,教学中通过先复习三角形的概念,教师再出示:①8厘米、8厘米、16厘米;②12厘米、6厘米、7厘米;③6厘米、8厘米、15厘米等三组线段,要求学生判断每一组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边看边想,该什么样办?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可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乱猜“能”或“不能”,这时我加以点拨:围成三角形的线段每相邻的两条边端点相连,那我们能否用自己准备的麦秆、小棒代替题中的线段,进行拼图操作,看看结果如何,行吗?这时,学生又积极地动起来,学生在拼图、计算中发现:第①组:8+8=16、8+16>8;第②组:7+6>12、7+12>6、6+12>7;第③组:6+88、8+15>6。除此之外。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在注重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与综合的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以及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化,教材力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同一问题情境力求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问题,要充分体会到课后练习的编排所体现的层次性,以及设计的一些供有特殊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如教材设计的“数学故事”“你知道吗”“数学万花筒”等栏目,提供一定的阅读教材供学生选择阅读,力求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用书的掌握都来自于我们的课堂。
三、重视学生学习的安全感
学生的学习安全感,应从教学中鼓励、关心、相互尊重等方面中体现,对学生来说,只有具备了安全感,才能消除心理障碍,才能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之中。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必然包含尝试错误和不完全的推理。如果要从尊重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使学生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例如,我在教学九年义务教材第十二册“圆锥的体积”时,在教学推导相应的体积计算公式后,为了解学生对此类知识的掌握情况,我出示了一道:“已知一个圆锥形沙堆的底面周长是6.28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的巩固练习题,练习中,学生有独立完成的,有相互讨论交流完成的,有几位学生还自告奋勇地上台演算,其中一位学生的算式列为:1/3×6.28×1.5=3.14(立方米),看到这样的算式,我没有立刻指出他错在哪儿,应该怎样改正,或是横加指责,而是先稳住学生的情绪,表扬他敢于上台演算,既勇敢又诚实,消除了学生的自卑感和畏惧心理,然后再次巩固计算公式:V=1/3Sh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在理解计算公式的同时,理解“S”表示底面积而不是底面周长,从而让学生明白本题必须先计算圆锥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圆面积公式计算沙堆的底面积,最后才计算沙堆的体积.此时,我再用“其实你能轻松并正确的解答此题的,只不过你只是一时心急而写错罢了,相信你今后会更加细心,做得更好”的话语来鼓励他,这样既给他信心,又给他学习的动力。
篇9
一、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发挥不够
教学活动不能全是教师的传授知识、也不能全部都只是学生独立的、自由的探索和研究,当下化学教学应该采用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而且同时又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模式,教学方案中应该包含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包括思维活动、操作活动和交往活动。化学学科中的操作活动主要有学生的观察、学生实验、亲自实习等,将一些的演示实验改成由学生进行的探究式实验,让学生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完成实验设计;思维活动来自问题的设计,所以教师应该设计那些能诱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适合师生展开对话的发散式的化学问题,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让学生在交往中获得实用性的知识。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在过程设计时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兼顾学生的个好,优生与差生在班级的排列和分布,要尽可能地照顾那些学困生的学习实际。学生活动的形式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活动,如“自己思考一下”“相互讨论”“互相交流”“互评评价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不是对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的一种弱化,原则上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宜解决。例如在进行“分子”等物质结构的知识讲解时,学生的活动形式与时间应以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时应以教师的口头讲解为主,通过教师的丰富的知识传授,把学生根本看不见的微观的东西转变成学生易接受的知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应该是教学过程设计不但是现在而且将来仍然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化学基本计算的教学方式思路分析不明确,要有详有略
在化学计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选取的范例一定要恰当,既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常规解题思路,学习规范的写法、完整的解题过程,也应通过老师的举一反三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解题思维得以拓展,思维得以启发,化学计算是借助于数学计算来对化学的原理进行的一种加深理解,学生感觉难度较大的往往就是化学的计算题。因此,为了使学生在计算题解答过程中能够轻松进行解题,我们要对学生在思路的分析和正确的训练方面下功夫,最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标,掌握化学计算的技能和技巧。在化学基本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有两种教学方式,即让学生“自由的学”与“教师带着学”的自主学习方式,但是这两种教学方式都各有优缺,前者是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后者是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说教师没有职责,只当维持纪律的人,而恰恰相反,讲授知识是天经地义的。教师要在学生有想法但没做法即:想把问题弄明白但是又不能自己独立弄明白的时候,就要善于引导分析讲解、引导启发,这样的讲解,才能直达学生的心灵深处,达到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因此我们在化学的基本计算过程中必须做到:教师首先进行精心的教学预设,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的积极参与必须由教师有计划的地逐步引导,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思路去进行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三、概念教学方法不科学,应该抓住关键字词,讲清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非常严格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要及时纠正那些用词不当或者是概念认识上的误区,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于概念的含义有深刻的领会,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严密的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互相关联的化学概念时,为了让学生明确一点:单质或化合物都是一种纯净物,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各自的组成特点分析,组成元素种类只有一种的和多种的进行区分,所以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否则学生就容易出现一些常规性的失误,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
一般来说,下列情况下教师应当讲解:学生自己通过自身的努力仍然不能够解决的知识难点;如:元素的概念,学习新的知识点时,学生仍不知道的那些背景知识;如:进行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不同探究实验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先讲解有关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一些初步知识。教学环节的过渡、衔接;学生容易忽视和混淆的名称的定义;如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区别联系,学生自学难以形成系统而全面的知识体系时,化学教师就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及时指导等。教师的讲解结合学生的自身体验来讲,结合学生的思维活动来进行,要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
四、问题设置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疑问是发现问题的征兆,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更是能力提高的最初的推动力。化学课堂在平常处设置一个巧妙的问题,采用问题推进式逐层推进,层层递进设置疑问,便于及时调控教学,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不仅利于教师根据回答问题得到的反馈信息,灵活地调整后继的教学活动;并且可以检查学生对所教的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学生也可以通过老师对自己的答问的评价,不断审视自己,改进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等,教师还可以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学生从中获得有关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更利于自己今后的学习活动。
例如在设计实验检验碳和浓硫酸反应的生成物的实验时,教师可以提问:碳和浓硫酸反应的产物是什么?学生回答:CO2和SO2,教师继续提问:怎样检验试验产生的气体就是SO2气体呢?学生回答:用品红溶液,然后教师再提问:怎样检验试验产生的CO2气体呢?学生回答:用澄清的石灰水可以检验出。此时教师增加问题难度:这个时候我们检验两种气体可以不分先后顺序码?学生思考回答:不可以,要先检验SO2气体。那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SO2气体和CO2气体一样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要先检验。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如何除去SO2气体呢?有的学生思考后说: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最后请学生自己对整个实验流程进行自我总结。对学生而言这实验题有一定的障碍,直接让学生总结往往会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如果教师能够采用层层递进的质疑,没一个小问题都为逼近目标而服务,则疑难问题顺势而解。
同时,有的学校实验室配备管理跟不上,应试教育压力大等因素,加大了一线教学人员的工作量,无形之中加大了实验探究教学的难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义务教育阶段,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熟悉基础的探究思维,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了解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实。化学课堂的教学力求营造一个互动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在合作当中使学生获得发现知识的乐趣,当然教师在教学当中不仅要扮演组织者的角色,以实验的手段为载体,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更要协同学生完成、完善学习化学知识化学技能,形成一定的化学创造能力。(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化学学院)
篇10
建构主义(constmctivism)是认知理论的―个分支,是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在大力提倡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今天,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为西方教育心理学中流行的教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对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思想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习者对于客观存在的外都世界,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并赋予意义的:该理论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确认了学生、教师、任务、环境四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处在中心位置的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生,后三者则构成学习的中介因素和环境,对学习者的个人知识建构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1,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总之,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具有个性化、个人化的过程:学习的个人控制感是学习者产生并保持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2,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在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的同时,仍然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它认为,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把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自己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建构主义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对学习和教学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这对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创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都有深刻的启示。
1,转变师生地位,加强教学互动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改革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师灌输式”教学,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要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并对所学知识意义进行主动建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大学英语课堂不应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是师生的“群言堂”;教学不应再是教师的“单向传输”,而应是师生问、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多边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基于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课本知识之外,教师还要适时适当地从报纸、杂志、网站等获取相关的英语资料,并将这些资料以多利・方式提供给学生,同时导人讨论的问题。学生阅读资料,然后讨论问题,并要求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整理。与此同时,我们通过答疑,E-mail,BBS等途径跟学生就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强交流,进行辅导。当然,学生问也可实施互动,其形式包括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学生通过思考他人的信息反馈,逐步建构当前所学知识。一句话,这种交互式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在“多边互动”中主动探究知识、建构意义。在“多边互动”中互相启迪,共同进步,不断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2,注重评价效应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下,学生进行的是个别化、自我建构的学习。对于一门语言,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方法、学习途径可能差别很大,如何客观公正地对他们的学习结果做出评价就变得相当重要了。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评价都依赖于终结性评价方式。即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只注重学习结果而导致的应试教育、应试学习、误导学习动机、扼杀学生个性发展等。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学习者进步的学习过程以及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所创设的学习环境。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和情况的变化来设计教学,改进和精练教学策略,使学习者通过建构性学习朝着更高方向获得持续进步。”。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情绪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的引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终结性评价则采用期末考试和水平考试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篇11
在大学时期,学生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自觉学习,由片面追求书本知识向发展综合素质转变。相比中学时期,大学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1学习的自主性
进人到大学学习阶段,虽然也有老师讲课,但是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巩固的过程主要靠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要有很强的自觉性。另外,大学生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他们已经不满足教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开始逐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1.2学习内容的专业性
大学生从一人学就有专业定向问题,专业与学科群的划分将大学学习与未来职业生涯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相关课程,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1.3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途径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查阅文献、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学术报告等方式深人学习,将积累的知识融会贯通,不断探索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另外,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告以及参加各种形式的竞赛和老师的科研项目等,锻炼动手能力。
2大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
由于大学学习具有以上一些特点,已不同于中学的传统教育,一些学生在进人大学学习后,没能充分了解这些变化,使自己在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转变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2.1自律意识薄弱
大学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生活环境是比较宽松的,学生除了完成课程的学习外,有更多的时间自我支配。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没有了中学时期的严加管教,一些学生自我放松严重,表现在正常作息时间不能保证,上课有缺席现象;听课不专心、在课上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花费大量时间和朋友吃喝玩乐,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等。薄弱的自律意识,加之学习内容的加大和学习难度的增加,使得一些学生在刚进人大学学习时就感觉到力不从心,更甚者从此自暴自弃,一撅不振。
2.2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中学时期,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进人大学之后,这种明确的目标没有了,面对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有的学生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如何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变得没有动力,没有更好地发展自我,个别学生甚至过起了浑浑噩噩的生活,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和自己的大好年华。
2.3部分学生学习被动
由于学生所学专业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已经选择了的,不可避免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对所选专业不了解,进人到大学才发现不感兴趣;二是有些学生为了能进入到大学学习,服从了专业调剂,没能选择喜欢的专业。在大学期间换专业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大多数同学只能凑合着读,学习呈现出一定的被动性,也影响到学习效果。
3改进课堂“教”与“学”,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适应大学学习的特点,改善大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出如下教
3.1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任务或某类任务的主观判断,是个体自信心在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自我效能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前提。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处于一种人际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授课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和课后学习效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建立一种以尊重、关怀和激励为特征的课堂人际关系。
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出于对老师的信任,学生相信教师会利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设计最好的学习方法,帮助自己持续学习,以达到课程目标;比起个人学习目标,学生优先考虑按照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一步一步地来进行学习;学生相信教师对于自己学业成就的评估。通过总结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教师这一重要资源的学生,不管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如何,学习效果是相对较好的。
由此可以得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认可和激励会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3.2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学的双主性。
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绝对主导者的角色,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权与发言权,除了以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考虑积极采用讨论教学、案例教学与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把课堂管理模式转变为交互式的、自主的管理模式,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目的,使得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自觉性得到更好发挥。
为此,教师可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人手,改善教学效果:
(1)课前,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课程的特点、学习要求和学习安排,其中包括:每星期的课的内容,每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在每个时间段内必须完成的任务;课下需阅读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实验或讨论安排、考试安排、评分标准等等。这样使课程内容清晰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
(2)课中,教师在提纲掣领地对课程内容重点、难点进行讲授之外,要注重提出个人见解,并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适当减轻常规课外作业,可以考虑多增加一些随堂练习,一方面能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率,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另外,教师应创造性地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3)课后,除了常规的课后练习之外,教师可以考虑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加以扩展、延伸和综合,撰写报告和论文,达到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深化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定期与学生交流,广泛收集学生对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正教学过程。
3.3加强学习指导,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篇12
一、强调“情境”的创设
在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受旧教学观念和教学设施的限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或者不能创设逼真的丰富多样的英语情境,因而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师应从生活中发掘与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让全体学生参与英语语言运用的活动,使所学的知识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内化。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主要包括:(一)直观情境(例如实物、挂图、标本、模型、PPT、电视、电脑等)。通过多种感官刺激,使静态、抽象的英语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此外,在各类学习实践活动中,角色扮演、游戏、故事等能帮助学生在真实语言环境下进行语言训练,形成英语语感。(二)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探究精神,真正参与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实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标。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需选择符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并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情境。例如教The lost necklace时,可列出五个W(when,who,what,where,why),启发引导学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强运用。
二、注重“协作”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与协作式学习。一方面,在师生互动中建构英语知识。要把它落实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摒弃“教师为中心”或者“学生为中心”的片面观点与做法,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科学观点和做法,即在重视学生为认知主体的前提下,亦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任播者与灌输者转变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英语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相互合作、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体。教师要求学生共同参与解答疑难问题,积极参与交际与大胆发言,同时教师对各个学生的表现作出客观评价。显而易见,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显著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生生互动的成功与否。另一方面,在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中建构英语知识。学生主体主动参与既指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又指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即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创造民主、平等、和谐、活泼的教学氛围,以小组讨论、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评价等形式,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师充分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语言交际,大胆质疑、相互讨论,在共同完成英语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英语知识的建构。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协作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而会话则是协作过程中的主要手段和环节,可以说,协作学习的过程是会话的过程。
篇13
根据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结构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帮助学生自主完成课程学习,突出了学习自主性;新课程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师生合作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新课程对我国小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现实问题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所谓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性的侧重点不在于教师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
一、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以讲为主
虽然如今教育界越来越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但目前在我国大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没有摆脱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教学效果欠佳。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都会随之减弱,进而影响教师的授课效果,形成恶性循环。以语文课为例,在解读诗歌时,模式固定僵化,偏重背诵,缺乏灵活性。语文教学并不是着眼于背诵了多少古诗词,而是对汉语言的感知以及体会,重心在思维方法而非具体知识。
以讲为主会导致教师忽略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主动学习和填鸭式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所产生的学习效果上更是差别显著。诚然,自主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既收获了知识也获得了快乐。
2.缺乏合作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过分强调自主性会陷入“闭门造车”的误区。因此我们既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又要注重合作学习,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然而合作学习的理念在课堂中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运用。例如语文老师在讲解课文时,大部分是老师来问,学生个人回答或学生集体回答。如果是个体学生来回答问题,那么其他同学就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抱有事不关己的态度。如果是集体回答,看似全体学生都在参与回答,但实际效果是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因此这种方式并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其中,学生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课堂效果不甚理想。
3.教师能力不足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教学能力起着关键作用。而这一问题集中反映在年轻教师群体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年轻教师在这里比较容易出现问题,比如:不会耐心地倾听学生心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学生身上;课堂语言生硬,照本宣科;缺少板书,或者是板书潦草。年轻教师由于接触和运用多媒体比较多,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一块,他们有很大的优势。可是这一大优势却弱化了年轻教师的书写,年轻教师板书水平越来越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建议
1.师生良性互动
课堂单方面不属于老师或学生,而是两者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相应的地位作用有所不同。这不是孰轻孰重的问题,而是谁多谁少的问题。在课堂中,老师是课堂主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体;老师重在辅助引导,学生重在自主探索。因此教师应该明确在教学中的角色,准确定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切莫以主导者的身份阻碍老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在课堂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有效的课堂互动,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指向性,突出重点难点,又要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所以,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师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还能有效提升其自信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学生合作学习
教学中,每一堂课有的适合让学生独立解决,有的需要合作来完成,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思考的出发点,知识水平都不尽相同,每一位学生在W习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明确的分组与分工。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分组时,要求组内成员好、中、差学生的适当搭配,使小组间基本达到平衡状态。然后对小组成员进行编号,每个小组选出自己小组的组长。教师在实际课堂中可以先通过抛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要求限定时间里整理出答案,并派出一位代表进行陈述。采用加分的方法对每个小组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估,并定期总结反馈,评选出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有合作,就会有交互讨论。讨论法是合作学习的常用方法。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在相互启发中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有了恰当的分组,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小组间的合作性才能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问题,合作才能体现出他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所具有的价值,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互动性,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3.创新教学模式――情景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从这一层面来讲,语文教学更适合情景教学法。以角色扮演为例,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一直是教学难点。对于理解难度较大、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教师可以采取将课文改编成情景剧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在对具体的词汇、句型进行详细讲解后,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认知之后,可以采用此方法。在准备情景剧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自主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对会有很大提高,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4.提高教师教学管理能力
作为专职教师,教学管理能力的体现主要表现为课堂管理。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那么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管理?
首先,要求教师对教育对象做全面的了解,包括性格、学习、交友、家庭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这是能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其次,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遇到问题要坦诚、耐心的与学生进行沟通,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是激励的前提。最后,教师提出的要求,能对学生达到一种激励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5.注重多媒体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不断提高,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仅有文字和D片,而且有大量有声读物、动画、视频资料,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从多角度、多感官去认知。它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基础。
三、结语
学生如何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更好、更有效地学习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解决的重大课题。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课堂不是老师的,也不完全属于学生。整个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和通力合作才能完成。问题是存在的,小学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就是有效性,我们不能回避,要直面应对,着力解决。同时要辩证地看待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找出问题源头,是在学生,还是在老师。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教师应该顺应形势,把握教育方向,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调整和完善教学模式,以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与此同时也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者,授业解惑,教书育人,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最后要坚定职业理想和信念,以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积极投身于伟大的教育事业。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
参考文献:
[1]寇东亮.学术权力:中国语义、价值根据与实现路径田[J].新华文摘,2007(7):117-119.
[2]周海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认识[J].考试周刊,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