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武术教学案例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一片生机,许多课堂教师放下架子弓身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有合作有交流、自主探究,课堂气氛活跃充满欢声笑语。不久前,我听了一位名师执教的《分数的简单计算》的观摩课。现摘录该课的一些片断,借助这些片段来谈谈我们对教学的一些思考。
[案例片断]
一、复习准备、呈现材料。
师:前两天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数-----分数,这几天老师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都是分数,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
师:(随手拿起了学生中的一只饼干形状的铅笔盒 ):你看到分数了吗?
生:我看到了1/2,假如把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
师:老师在吃巧克力时又吃出了分数,你猜猜老师吃出了什么分数?(出示巧克力)
生1:老师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吃了这块巧克力的1/8。
生2:吃了3份就是这块巧克力的3/8,吃4份的话就是它的4/8。
生3:全吃完就是这块巧克力的8/8。
……
二、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师:看到黑板上的4/8、3/8,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1:4/8比3/8大。
生2:这两个分数分母是相同的。
……
师:我也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整数加减,比如2和5合起来是10,那么分数4/8和3/8可以合起来吗,如果能,合起来是多少?
生1:合起来是7/8。
生2:4/8+3/8=7/8。
生3(有点犹豫的样子):我觉得应该是7/16。(教师表扬他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
师: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那怎么办呢?你能否说服对方你的意见是正确的?
师:你用老师提供的学具纸片画图折纸,也可以不用,建议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先达成一个一致的意见。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反馈。
生1:我们小组认为应该是7/8,比如巧克力先吃掉4份,就是它的4/8,又吃掉了3份,就是3/8,合起来是7份,所以是7/8。
生2:我是折纸的。
(出示折好的纸)4/8是4块,3/8是3块,一共是7块,所以是4/8+3/8=7/8。
师:4块是几个1/8。
生:4个,3块是3个1/8。
师:合起来是多少?
生:7个1/8是7/8。
师:有没有画图的呢?
生:我画的是长方形的图。(实物投影展示)
师:刚才认为是7/16的同学,你现在的观点呢?(表示同意其他同学的意见)
……
师:另外的你会算吗?如2/8+5/8、2/8+3/8。
师:2/8+3/8=5/8怎样想的呢?
生:2/8里面有2个1/8,3/8里面有3个1/8,合起来是5个1/8,是5/8。
师:你可以从黑板上自己找两个分数相加看,也可以自己写两个分数加一加。
……
生1:8/8+1/8=9/8
生2:我有意见,应该是1/9。
师:说说道理?(生讲不出)
生1:分数相加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8/8是8个1/8,再加一个1/8就是9个1/8,也就是9/8。
师:这位同学很厉害。
师:你知道错了,你能讲讲不可能等于1/9的原因吗?
生2:8/8不加1/8也比1/9大。
……
三、 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
师:刚才有位同学提出4/8-3/8=1/8,对吗?你们有什么方法来说明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反馈。
生1:一个蛋糕先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4份,就是它的4/8,再从4份里去掉3份,就是它的3/8,所以4/8-3/8=1/8。(学生画图演示)
生2:一块巧克力取出4/8,再放回3/8,就是取出了1/8,所以4/8-3/8=1/8。。(师通过课件演示)
……
师:你能从黑板上挑些分数写一些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生1:4/8-2/8=2/8
生2:8/8-6/8=2/8
生3:7/8-3/8+2/8=6/8
生4:8/8-5/8+1/8+2/8=6/8
……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
生:分数的加减法。
师:你们都会了吗?还有问题吗?(生表示没有问题)你们没问题,我提个问题:1/2+1/4、1/2-1/4,你们能解决吗?
[我们的思考]
一、把握起点,合理定位
在这堂课中,我们把目标定位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努力实践着“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思维状态及相关经验,深知这些孩子刚学了两节课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能凭直觉算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算理,如:在验证4/8+3/8=7/8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4/8是4个1/8,3/8是3个1/8,合起来是7个1/8。当算出2/8+3/8=5/8时,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呢?当学生需证明4/8-3/8=1/8时,老师又进一步让学生通过画图、实物演示及看多媒体演示来明白这样计算道理,并适时制造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整堂课从直观到算式,再从算式到用直观来解释。力求把看似简单的课上出数学味。
二、巧用素材,随机取例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更有利于学好数学。为此,我们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改编,根据学生实际,巧妙地设置了课前的谈话,随机取例。“前两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数,为了研究这种数,老师这几天眼里看到的全是这种数,你们有没有看到?”并随手拿起一只学生的铅笔盒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是:切成一半占铅笔盒的1/2,紧接着出示超市中的清洁球——红的占2/3、黄的占1/3,桌子脚的垫子——用去的占1/4,以及巧克力吃了其中的1块占1/8、全吃了占8/8、吃了3块占3/8等等。随后,教师指着从学生口中说出的这些分数,顺着问:“看到4/8和3/8,你想到了什么?”“4/8和3/8合起来是多少?”看似简单地谈话、随意地提问,却已从不经意中构建了学习材料,使学生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这样的引入亲切自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亲和力。
篇2
《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对学习水平目标的具体化表述,但从一线物理教师的实际情况看,现在大多数配套教材的教参或教学辅导用书中所列举的物理教学目标的编制有复杂化、学术化的倾向,让一线的物理教师记不住,写不准,也用不起来.究其原因,物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表述比较宽泛,对于内容标准中“行为动词”的理解与把握缺乏能力,在备课时,对于“教学目标”栏目的编制或填写,多数教师都是复制和照搬教材上或评价手册上的现成的教学目标,而很少思考教学目标编制与自己课堂教学行为到底有多少关联. 所以,倡导一线物理教师进行“教学目标的简化行动”,即烦琐泛化的三维目标通过分解成更为具体、简化的目标,让教师见了就容易记住,知道教学要求把握到什么程度,并能方便快速写出来. 同时,分解后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看了也能清晰地知道每节课到底要掌握哪些具体的学习内容. 在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科学地分解和细化“内容标准”与“科学探究”目标,实施“为目标而教”的教学改革,将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能够保证教师常态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并且具有教学的高效益.
二、 物理课程教学目标分解的方法
1. 教学目标陈述的一般方式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条件,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 好的教学目标能够清晰表达学生“学到什么”,明确学生具体的学习结果. 通常教学目标的设定应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引起学生在行为上产生实际变化,而不是教师应该怎样做,做什么. 综合各类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般内容标准和科学探究涉及五类目标,即结果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通识性目标和能力指标.
对于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 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强调“知识与技能”维度,如:“能根据电路实物图识别出对应的电路符号图”,“知道声音由振动产生”.
生成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因而也称过程性目标、体验性目标. 这种方式指向主要强调“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如:“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描述自己对改变光路的感受”,“以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为例,体会和认识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意义”.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是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 这种方式指向结果开放的课程目标,如:“说出自己喜欢的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制作简单的声音发声器件”.
通识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与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内隐性、规范性. 如:“表现出科学探究意识和一定人文精神”,“形成水资源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能力指标的陈述方式,描述的是一种能力,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如:“提高分析与论证能力.”
2. 内容标准的常见分解策略
学者朱伟强认为,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常见分解策略一般包括以下四种.
一是替代策略:通常是“一换一”的形式,将原内容标准A通过另一种清晰的目标B形式进行表述. 如“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可以用以下目标进行替代: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工作的.
二是拆解策略:通常是“一拆多”,就是一个内容标准表述过于笼统,将其拆分成几个目标进行描述. 比如:“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这一条内容标准,可以进行拆解和具体化,比如:知道质量是物体还有物质的多少. 知道不同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所含有的物质也不相同.知道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还有其他常用单位吨、克、毫克. 知道1千克等于1000克,1克等于1000毫克,1吨等于1000千克. 知道生活中常见物品鸡蛋、苹果的质量大约是多大. 知道质量测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了解生活中还有电子称等其他测量质量的工具.
三是联结与聚焦策略. 采取“多对一”,就是将几个教学目标根据其内在的学科逻辑关系,进行聚焦,整合,形成一个总目标.这种课程目标的拆解策略一般在单元复习课或阶段性复习课中经常用到.如:“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联结和聚焦,形成“分析斜坡停车问题”这一教学目标.
3. 内容标准的分解方法与基本步骤
朱伟强指出,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目标分解的步骤,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判断内容标准的陈述方式、表述结构和关键词. 判断一条课程标准的陈述方式、表述结构,找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 一般关键词拓展与剖析要合乎学科逻辑,避免过度分解和拓展. 比如,“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这条内容标准,行为动词为“说明”,核心概念是“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 从整个内容条目看,“说明”和“其他形式的能”是这一内容标准的关键词.
第二步,分解或剖析核心概念.通常可采用概念认知展开等方式. 比如:“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这条内容标准中的核心概念是“其他形式的能”. 从物理概念来讲,相对于“机械能”而言的“其他形式的能”有“电能”“热能”“光能”“化学能”等. 若采用概念认知展开的方式,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具体特征,“其他形式的能”对初中八年级学生而言大致可分为“声能”“光能”“动能”“弹性势能”等四类.
第三步,分解或剖析行为动词. 可采用词汇意义展开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 一般描述的教学行为表现的动词要合理、具体、明确、可直接观察和测量. 行为动词剖析方式,若采用词汇意义展开.比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理解”是这条内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 《物理课程标准》附录中提供了知识技能目标、体验性要求的目标行为动词的水平含义与解释. 比如:若针对“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采取教师经验展开的方式,“说明”是这条内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喜欢采取口语表达、书面描述、绘制图表、动手制作等“说明与解释”的方式. 若采用教师经验展开的方式,将“说明”可以扩展为“通过言语说明”“画出图表说明”“制作模型说明”“实验演示说明”等.
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与行为表现程度. 结合学情、校情、资源等条件确定目标分解,此过程可以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剖析图,以便于目标能够清晰地对应于具体的学生,符合学校的教学条件.通常行为条件分解要合理、必要,没有多余,而行为程度的分解则要合理、明确,能为课时内的形成性评价提供评估依据.
第五步,写出教学目标. 依据重点组合以及目标陈述的规范,叙写明确的教学目标.
三、 典型案例评析
1. 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要求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选自:《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第20页,该条目属于课标主题一“物质”中“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中内容标准的条目1.
2. 教材内容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粒子与宇宙》内容主题第一节“看不见的粒子”。
3. 分析陈述方式、表述结构和关键词
该条目的陈述方式是属于“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 它直接说明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是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表述的结构:四种表述结构中的第一种,即采取了行为表现,具体变现为“行为动词+核心概念”的表述结构.
本条目中的关键词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行为动词是“知道”,二是表述的目标行为条件,反映了学习程度是“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4. 核心概念的扩展策略
核心概念的分解是采取了“拆解 ”的策略.
5. 行为动词的扩展或剖析
行为动词是“知道”. 从行为动词的类型看,属于“知识”的类别,其行为水平属于“了解”水平. 具体要求是:学生能够再认识或回忆原子和分子的相关经验,能辨认生活中有关分子、原子的事实,会用图形、文字或语言描述原子与分子的模型,具体说出原子、分子模型的特征.
6. 行为表现程度的确定
学生学习的行为表现程度与结果是:学生要知道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组成. 具体指,学生要认识到物质结构是可分的. 了解物质微观结构的工具可以利用电子显微镜等工具. 能够知道分子和原子是微小颗粒,尺度的大小约10-10m数量级. 不同的物质可以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有间隙的.金属是由原子组成. 物质的分子和原子可以由更小的微粒组成. 人类认识微观世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了解卢瑟福的原子行星结构模型.
7. 分解后的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石墨在白纸上书写文字,酒精与水试管混合实验操作,能认识到物质间是有间隙的.通过归纳和推理,能够提出分子模型.
(2) 通过分子模型的建立,认识到物质是有结构的. 通过文字说明,学生能认识到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学生能了解到金属是由原子组成.
(3)通过物质微观世界的探索和物理学史的介绍,学生能了解到认识微观世界的工具是电子显微镜. 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是渐进的.
(4) 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学生能说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5) 通过分组讨论和阅读材料,学生能够用物理的语言描述出原子、分子的模型特点. 并能识别原子、分子的模型示意图.
【点评】以上案例基本上能够按照课程目标的分解基本步骤进行了初步分解,分解的思路比较清晰,但是行为动词、核心概念等关键词的分解没有采取列表的方式. 从目标的评价看,分解的目标具有很强的可测量性,行为程度表述也比较到位,但是行为条件的分解没有独立分解,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二) 案例2(作者:南京市玄武区教研室丁加旗)
1. 内容标准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选自《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第19页,该条目属于课标主题一“物质”中“物质的属性”中内容标准的条目2.
2. 陈述方式、表述结构和关键词
陈述方式是“结果性目标”. 表述的结构是“行为动词+核心概念”. 行为动词是“认识”和“测量”. 核心概念是“质量”.
3. 核心概念的扩展剖析
4. 行为动词的扩展剖析
5. 行为条件的确定
6. 行为表现程度的确定
7. 分解后的学习目标
(1) 学生通过联系其他物质属性和实例初步认识质量概念.结合生活体验感受1kg质量的大小,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 通过观察和讨论,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并能正确调节和使用托盘天平.
(3)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的方法,进一步形成正确调节和使用托盘天平的技能.
(4) 通过对质量估算的讨论,以及对其他小组测量结果的评价,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与良好的协作精神.
【点评】以上案例目标分解的总体步骤完成,采取列表的方式,呈现行为动词、核心概念以及关键词的分解与拓展. 其中目标的行为条件与行为表现程度清晰,便于目标的测量.
三、 教学目标分解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分解不仅是提高物理常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强化物理教师目标意识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做好《物理课程标准》中任何一条“内容标准”或“科学探究”内容的目标分解,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且应为大多数学生能达成的.
二是要在充分解读“物理课程标准”本身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标准的内涵. 内容标准的分解不是简单地将目标进行拆解和细分,需要关注同一学习阶段不同领域目标间的横向联系,也要分析同一领域目标不同学习阶段间的纵向衔接.
篇3
王德明(1955-),男,北京人,任职于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研究方向:武术。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指标持续下滑。教育部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在过去20年内持续下降。以北京市为例,中学生血压偏高的比例超过一半,高中生超过了60%。学生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50%,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为52%,其中初三生接近70%。另外,中小学生还存在着严重的意志品质和心理品质缺陷,如自私自利、自由散漫,自理能力差、意志薄弱等。究其原因,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多半是父母为其遮风挡雨,不具“拼搏”的精神,缺少“善战”的基因。而这种人生最为可贵的精神来源,就是在训练场、竞技场上。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在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构建新型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校现行的武术教学开展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为深入了解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采用实证归纳方法和行动研究的方法,自上而下,从操作层面筛选、验证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及教学过程中的方法、策略、模式等方面,对中小学生武术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针对武术教学存在主、客观因素,通过调查综合分析研究,找出其根源,提出对策,为武术运动在中小学生体育教学的普及与推广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性依据。
2001年国家新颁布《体育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我国各地区各民族蕴藏着丰富的体育健身方法和体育项目,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增选或置换体育教学内容。”但长期以来,我国民间体育内容所占的比重较少,也不被教师所重视,严重制约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因此,我们将流传在民间的、孩子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武术进行实验教学,以编写武术启蒙教学教程入手,进行及时的经验交流和总结,为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提供依据。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编写符合中小学生特点、便于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广泛开展的武术体育活动校本课程教材,为中小学体育武术课基础教学提出合理的、系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策略及基础理论支撑。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与爱好,形成常年锻炼的习惯,改善和增强学生体质,使之终身受益。
二、中小学体育课武术内容的教学实践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化动为静、化远为近、化快为慢、化难为简,使学生直观、形象、生动的感知和模拟技术,逐步提高自我实践能力。例如,在武术基本技术教学中利用完整动作和分解动作技术课件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直观演示,使学生在脑中形成了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再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够较快地掌握武术的技术。
(二)在课堂上进行武术的练习
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娱乐性参与活动,在感受项目带来的运动乐趣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或对相关体育文化知识相互提问、指正,提高调整自己和指导他人的技术能力。例如,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各年级进行比赛,使学生体育兴趣加浓,促进对这个项目的练习,并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热爱集体的优良品质。
(三)导师引领武术教学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充分地让学生多视角的了解武术,我们聘请武术名家进行武术教学指导。利用名师的武术风采,引领学生走向武术兴趣与认知的海洋。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导师引领武术教学,使学生能够很快掌握动作要领,每一个动作都有了内外兼修、精气神突出的表现。
此外,教学内容设计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要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延伸、发展和提高;
2.要符合学情,从一至六年级到中学整体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基础内容全面、循序渐进、系统递增原则;
3.要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4.教学步骤的安排要适合学生技能的掌握,以及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武术教程内容的普及策略
(一)武术课余课外活动相结合
发展校园武术文化建设,建立课外活动阵地活跃校园武术生活;加强武术课外活动,使它成为武术课堂的有机延伸;建立各种武术小社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营造浓厚的武术教育氛围;武术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社区,使学校武术有展示的平台,形成武术发展的外在环境。
(二)大课间活动渗透武术课程
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是学生集中体育活动时间,抓住这个活动契机对武术课程普及很有成效。如武术操、校本拳和太极扇等。活动中可做到全员参加,普及率能达到100%。
(三)规范化武术教学
积极推行学校武术“段位制”,促进学校武术运动的发展和普及,使学校武术工作的开展更规范化。
四、教学案例
(一)教学群体分类
根据学生心理及生理的特点,将中小学段学生分为启蒙(1-2年级)、低(3-4年级)、中(5-6年级)、高(初一—初三)四个阶段。
1.一二年级(6-8岁)年龄较小,其学习内容主要以武术爱国故事,简单的武术基本动作和基本组合为主,初步认识武术、了解武术。
2.三四年级学生(8-10岁),武术教学以短小的套路、组合为主,以传统练功方法的武术游戏加强身体各方面素质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武术和武德文化的认识。
3.五六年级学生(10-12岁)的学习内容主要以传统武术套路为主及攻防练习、器械的练习。以武术游戏提高素质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武术健身知识。在武德教育中可由对个人素养教育转向为民族精神教育。
4.(12-15岁)阶段的学生在武德教育的同时,加大武术套路为主练习、多门类器械的练习。
(二)教学时间安排
武术校本课程时间安排如下:小学每学期16课时,中学每学期18课时,由任课体育教师进行校本课程教授。
(三)武术校本课程框架(见表1)
(四)教学案例分析
1.健康体质分析。根据本研究的目的,我们对学生的健康体质进行数据追踪对比分析。
研究对象:上新堡小学学生40名。20名武术队的同学为实验组,其他20名同学为对照组。
数据追踪时间段: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2006-2012年)
数据来源: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分数。
数据统计分析:以20名为单位,以测试分数的平均分数进行分析。
表2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对照组 77 80 83 84 80 83
实验组 65 75 87 90 97 98
研究结论:通过研究表明,两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综合素质呈现不同的变化。说明积极参加武术运动的学生身体素质呈稳定上升趋势,武术运动能促使学生体质全面发展。其他同学身体素质发展趋势有波动,特别到高年级没有运动兴趣支撑,体质素质有所下降。
2.学生兴趣度分析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验,我们进行了本教程的学生兴趣度的问卷调查。
研究对象:上新堡小学3-6年级398名学生。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发放398份收回398份)。
问卷内容:新编校本教程的兴趣度。
表3
内容 有兴趣 一般 没兴趣
数据 279 99 20
兴趣度 93.6% 24.8% 5%
数据统计分析结论:从问卷调查中说明,学生对本武术教学教程的兴趣度很高,习武兴趣大幅度攀升。本武术教学教程具有推广的可行性。
五、结论
1.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中小学生体育教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并且初步形成了各种教学计划和校本教材,为进一步更好的开展此项教学活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研究过程中提高了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拓展了视野,促进了体育教师的全面发展。
3.构建了学校的体育特色,促使了进一步探索开发与利用校外资源为学校教育服务,推动了学校体育课改实验工作的发展。
4.通过开展此项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奠定了基础,也为学校今后此项工作的开展与延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振国著.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2003.
[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
篇4
一、背景介绍:
授课人:群
授课地点:东浦中学
授课时间:2003年11月21日
授课对象:初一(5)班
授课类型:校公开课
二、具体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1、师:边放轻柔的音乐边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四幅美丽的图案,让学生欣赏并说说美在何处?
生:答有画的精致、色彩漂亮、匀称……。
2、师:请学生分析上述四幅图画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
生:……
3、师:请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体或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组成的?
生:答有窗帘布的图案、古时的铜钱、银行的图标、汽车的标志……
4、出示“奥运五连环”的图案,与学生一起欣赏其中的含义。
师:你们知道这五个圆圈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齐答)世界五大洲。
师:那又有谁知道这红色的圆圈表示哪个洲呢?
生:都静了下来,不作声了。有一个很轻的声音:“美洲”。
师:对,是美洲。师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并解释道:这绿色的表示大洋洲;这黄色的表示……
生:亚洲。
“这黑色的表示…”“非洲”;“这蓝色的表示…”“欧洲”。刚一点拔,学生就异口同声地回答。情绪有点被调动起来了。
师:(用略带激昂的口气说道)别看这普普通通的五个圆圈,就因为这体育事业把全世界五大洲的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一个接一个的圆圈,就好象滚动的车轮,象征着体育事业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
生:都被我这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述所感动。睁大好奇的眼光注视着我。
师:(继续说)这是一幅多么平凡的图案呀,又是一幅多么神奇的图案呀!正因为它的图案简单而被全世界的人民所熟悉,正因为它的寓意深刻而被全世界的人民所家喻户晓。”师越讲越激动,把学生们的情绪都带动起来了。
师:(看到学生们蠢蠢欲动的样子,话锋一转,又道:)同学们,你们对图案设计感兴趣吗?
生:(齐呼)感兴趣。
师:那就快快行动起来,加入到我们的图案设计中来吧!
师:板书《图案设计》并关音乐。
(二)图案模仿创作活动
1、画太极图。(要求先想后做再想。)
(解说:师出示太极阴阳图,请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如何
画,再小组四人交流各自的意见,共同探讨存在的疑难,
再让每位学生动手画太极阴阳图,画好后请思考作图步骤。
而后请两位学生到讲台前,一个说说画法的步骤,另一个板
演示范画图过程。最后展示成果,体会成功的喜悦。)
2、分析太极阴阳图中蕴涵的文化价值。
师:大家看,这太极图是由黑白两条阴阳鱼组成。如果把大的圆看作是某一事物的话,从中我们就可以直观地看出,任何事物都是由两个相反的对立面组成,二者的相互转化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中,同时它们又组成了一个统一、平衡的体系。在黑鱼中有一白点,在白鱼中有一黑点,这又表示任何事物不是绝对的,只有相对而言……
生:个个睁大了眼睛,露出了惊讶的神色,不时地点点头,仿佛顿悟出了以前从没有想通的道理。并不时发出一声声恍然大物的惊叹声。
师:你们还知道跟太极图有关的知识吗?
生:纷纷回答说有太极拳、太极剑、八卦连环掌……突然,第一排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太极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解说:教室里声音全没了,几秒钟的停顿、几秒钟的窒息,全场哗然。想不到这高深莫测的太极阴阳论竟出自一个身高不足1.5米的小不点身上。我也不由一怔,在为这位学生叫好的同时,也为自己感到脸红。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各学科的渗透,在这里体现得非常明显。)
师:(定了定神)说:郎冰涛同学的课外阅读面非常广,我非常敬佩他,希望同学们能向他学习,平时多阅读、多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都把敬佩的眼光投向他。(全场的气氛 、思维、情绪达到了最佳的状态。)
师:抓住挈机,利用VCD,播出了屠洪刚唱的歌曲《中国工夫》。
生:随着音乐的响起,禁不住和起节拍,那热情豪壮的歌声,整齐明快的节奏声和电视屏幕上那刚柔相济的太极镜头,把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表露的十分清楚。
3、师出示课本中的六花瓣,请学生们画。并说出画法。
4、师生共同探讨如何等分圆周。
(三)创作设计活动
例:学校有一圆形花坛,现要在花坛内种植三种颜色不同、形状相同、面积相同的花卉,请你设计方案。
生:……
三、评析
(一)本节课在充分挖掘了教材,突出了数学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
1、突出了数学的美。
整个教学过程是从欣赏一首优美动听的《致爱丽丝》和画工精致、色彩明亮、赏心悦目的图案中展开的,这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同时也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为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保障。“奥运五连环”的出现,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中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美的本质、美的价值、美的魅力。可见,要想在活动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从教材中挖掘美、提炼美并展示美,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以情励学、以趣激学”,才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才能全面提高数学素质。
2、突出了人文意识。
本节课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非常熟悉的太极图出发,深入挖掘了其蕴涵的文化价值,真正让学生动了起来,参与到图案设计中。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现代教育技术—VCD、电视机的合理应用,使课堂教学掀起了一个个小,学生完全处于一种兴奋的,高度参与的状态。学生们从中不仅接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而且还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还了解了数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感受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容哲学、数学、美学、思想教育于一体。
3、突出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本节课不管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具体的图形模仿、创作,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背景考虑,整节课充分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二)本节课在取得较大成功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篇5
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智慧,课程改革之核心,打通学科拓宽建设之路在教育工作者之反思总结,五内存之。要善于抓住最基础、最关键的重点,从课程视角整体规划传统文化教育,为校本课程植入传统文化“基因”。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凸现教育之本。
一、改革之基:成人之道,君子之德
君子之道四焉,行己恭,事上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传统教育之道一以贯之。人本,人际,人境,乃人之发展三元素,成事务须变,要营造生态课堂,就需高扬人本理念,通过多元互动之教学活动,在 “亲、助、乐”之人际情境与“美、趣、智”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审美体验,在多向互动中表达交流,质疑并创造,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获得心灵滋养,能力生成,情感濡染。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重要理念。课堂是学生自我发展实现的主要精神阵地。唯有和谐的教学活动才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课程改革所制定改革方案就应采取倒序形式,思考发展需要怎样的课程体系,从需求制定,这样改革才会走心,有实效。以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作为办学思想,以聚焦学生志趣作为主要办学途径,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为行进手段。
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本,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通过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我校的设计理念
青剑湖学校生态课程制定,源于学生发展,希望在课题引领下,通过课堂主阵地,打造生态课程。
教育之面孔原应本色,基于学生需求去建构,在每个剑湖人心中,都深刻意识到“以学定教”之意义。“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成为青剑湖课程建设的核心,通过“自主探究型生态课堂模式”实施国家课程,激发学习动力;通过“自主生态融合发展”的德育课程来引领生命成长;通过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实施,激发学习潜能;通过实施融拓展、体验、探究于一体的社团课程,着力打造孩子的爱好。本着为学生提供成长最适合的土壤为基准,提倡 “以人为本”,提倡“生态”教学,本着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的思想,将科学、人文与艺术相融,予孩子一个生态的现在,更许一个生态的未来!
十室之邑,必有论道崇文如剑湖者焉,不如剑湖之好生态也。
二、课程之质:多方融合,借鉴统一
在奥恩斯坦等人看来,“ 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教科书依然是课程的重点。如果问教师和类似的其他人,在某年级或某地区课程是什么,他们最普遍的回答会指向教科书。教科书极大地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一门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它的这种影响力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经验和获得的知识”。教科书影响如此之大,师生对其极强依赖,需要我们对基于教科书课程实进行开发,力争通过改革,实现七大特性。
1.人文性: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生命与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关系,培养学生淳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奠定基础。
2.实践性: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注重与社会实践联系,使学生在亲身体验、探究中,选择和判断知识,发现和生成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趣味性:贴近生活,注重兴趣,教材的呈现形式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学习形式力求活泼生动,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
4.综合性:校本课程常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的相互融会贯通;校本课程将课程知识和社会知识、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整合;将课程知识和学生的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有机整合。
5.多元性:课程内容应是从学生主体需求出发,是学生爱好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技能;更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建立师生互动、生生参与、家长配合的多元评价机制。
6.适应性:课程要提供适宜内容,促进其适当发展,不仅要保证学生在已有发展水平上获得充分发展,而且还要为其以后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要适合学生发展的普遍性,充分考虑学生全体发展的共同性,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独特兴趣与促进其个性成长。
7.选择性:学生根据实际,自主选择课程。把学习权利还给学生,为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坚持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坚持统一和灵活性结合,充分发挥新课程教育功能;坚持“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三、课程目标:尊重生命,激发底蕴
生命独一无二,只有走进它,用教育所有的智慧去挖掘,这样心才能相通,才会让生命有交集。所有课程改革,都要基于此而出发。
面向学生发展,对课程实施监督、调控,保证课程实施、改革与发展总目标一致。培养学生六大素养,即道德、科学创造、艺术审美、人文、身心健康、国际公民素养,着眼人才需求而教。
以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切入点放在教与学方式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发展上。倡导积极发挥团队合力,推进课程开发,拓宽学生乐学空间,探索“自主学习方式”,让课堂回归自然。
青剑湖生态课程的具体目标
(1)在生态教学环境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教与学原动力;树立人人“有尊严、有追求、有潜能、可造就”的学生发展观,凸现学校“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发现学生价值”的办学理念。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并增强能力,提升学生素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学习“乐”起来,效果“好”起来,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的过程。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全体教师学会学习、反思、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指导者。
(4)重建课堂教学模式,推动建设“人本化”的现代学校,创建和谐校园。
规范教学行为,克服随意无效性,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责任感,落实“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当堂达标”的教学原则。改革课堂结构,切实遵守规范,努力优化教学流程,以“学到了什么、W到什么程度、学得好不好、会不会学”为原点,完善教学环节。
将生态的教育规律与情景课堂的实践相结合,形成操作性强的“自主学习方式的生态课堂教学六步法”:导学引领――自主学习――交流共生――合作探究――质疑解惑――巩固提升 。深入研究生态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评价方式、学生学习评价方式。
四、课程开设:薪火相接,一路清酽
根据学生需要,初步建立按序导学分层培养的弹性化育人机制。在专家帮助下,慎重研究,确定以学校为基地、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方案。
1.优化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有效校本课程
学校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开齐、开足、开好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运用课堂思维,全方位开设各类校本课程,我校赋予各年级在教学组织上极大的自,创建了音、体、美、文学社等多种教学班,特长教学班在每周统一时间内按学生兴趣进行分流辅导。为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成功的发展目标,学校在各个年级开设“软硬兼施、双管齐下”的书法教学课,初步形成以课程为依托、以课堂为基础、以社团为精英的书法教学管理模式。书法课程从时间选择、项目设置、制度拟定、人员安排、跟踪督导、质量考核等各方面都做了详尽预设,并提出明确要求。只有拥有独特校本课程,书法特色的创建才能全面普及,书法特色的未来才会根深叶茂,花果飘香。
2.从选修课和活动课逐步走向校本课程
青剑湖学校自办学以来,以“书香剑气,湖韵墨痕”的“剑湖文化”为依托,努力打造“武术健体,书画怡情”的阳光校园。新学年初,学校根据课程改革的思想和弹性作息管理理念,设计并实施了“剑湖文化灵动课程”。该课程由三大板块构成:国家规定课程的二次开发课程、地方性课程、校本课程。50多个新课堂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专长自主选择,而学校每位老师也都成为最宝贵的课程资源,有技能的学科教师和外聘的10多位专家走向这50多个“新课堂”,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学科技能辅导培养学生的特长,形成自身的品牌价值。
剑湖学校生态课程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性课程、实践体验类课堂(学校开设民俗风情、红色文化、素质拓展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实现课程增值,建设“体验团”,创新课程形成特色。为拓展资源渠道,聘请各种艺人,开设系列课程,践行国家课程校本化。
书画飘香,昆曲留韵,歌声袅袅的“新课堂”激发了孩子富有个性的生命!“未来工程师”“剑湖书社”“黑白棋社”“梅花拳”“雅言堂”……彻底点燃热情,角角落落都能看到孩子的快乐身影。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实行年级走班制。学生根据社团单在家长指导下进行选择,每学年一次,小学每周三下午1:50―3:15,中学每周五下午4:10―4:50走班上课。学校为学生提供四大发展平台:
五、课程融合:国校映衬,熠熠生辉
我们注重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让每位教师都成为课程建设的开发者进而感受到教育工作的幸福,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课程建设带来的快乐。
1.国家课程的实施――依托自主学习型生态课堂的精细管理
青剑湖学校坚持以课堂为核心的教学精细化管理,以课题引领,提升课堂教学的高质量。《自主学习型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被苏州市教科院立项,务实研究中取得显著效果。学校充分认识到教育质量是立校之本,更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在课改大背景下,以课题引领教学,以教学提升课题研究的实效,互惠式课程研究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来实施国家的基本课程,行走其中,收获其中。
在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着力建造自主学习型生态课堂,注重教学常规管理的四结合:日常巡课与推门听课相结合、常规检查与专项督导相结合、教学引领与过关展示相结合、名师引导与师徒结对相结合。重视以问题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重视“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的教学互助活动、重视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宗旨的学程导航模式(自学、展示、检测)、重视以形成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优师带教的青蓝工程、重视“一课一名师、一师一优课”的区域共同体建设。营造和谐生态的绿色课堂,高扬人本主义的理念,通过多元互动的教学活动,最终受益的是每个剑湖娃。
生态课堂理论认为课堂的低碳是指课堂的能耗要低,主要表现在教师精讲少讲,学生轻负精练。生态课堂强调以生为本,强调以学生学习状态或者心智发展为主要样态,教与学关系的重心向学生转移。在课堂上,教师要放弃话语统治权,逐渐淡化成课堂学生精彩表现的“背景”和学生成长路上的“路标”。
2.校本课程――基于整合的校本课程以立体、多样化形态呈现
斯基尔贝科提出,设计课程最适宜的地方是教育者和学习者进行教与学的地方,剑湖学校的校本课程充分考虑到了学校特色与文化内涵,考虑到了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充分利用地区特色和资源,进行课程规划和目标制定和课程的具体开发。通过一系列探索和挖掘已经形成了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对统一、基础的国家性课程的个性化补充。
2.对教学手段的评价
(1)是否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学习工具;(2)是否给学生构建自主科学探究的平台;(3)是否扩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4)是否实现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5)是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是否给学生课后通过网络自学加以指导和创设了条件。
3.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
(1)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是否体现出来;(2)是否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3)教师与学生能否交融情感,体现师生互动;(4)学生是否主动参与;(5)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否有体验,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6)学生能否独立思考,能否发现问题,能否从多角度解决问题;(7)学生是否有创新思维的火花,是否能提出探究性问题,是否有独到见解。
八、学习保障:结生态缘,证立足境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指导和统率教学,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生发,一切改革困难都来自旧观念的束缚。
教师是课程改革主体,一名好教师就是一门好课程,让每一位教师成为课程的领导者、开发者,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师生成长的过程,又是一个学校文化发育、成长的过程。课改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转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合作、交流、展示、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效率提高了,实现了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
学校将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注重发挥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专家引路、教师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相结合,进行新课程的校本培训工作,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在教学中注重渗透生活,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尽可能利用生活背景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上、听公开课、讨论评议,以改进教学方法。结合学校校本培计划、教研活动安排表、课改工作计划等工作安排,加大课改理论再认识、课程标准再学习、教育教学行为再反思为主题的学习培训活动。落实课题研讨,把理论学习、教学研究、案例分析、实际运用、阶段反思有机统一,把培训学习效果在教学中的运用和体现纳入教师考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课程建设顺应自然,“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教育每一位学生,这就是我们要追求传统教育之“仁”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