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食品安全前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食品安全前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食品安全前景

篇1

一、国内外理论研究状

(一)国外理论研究状况

国外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较早,因此食品可追溯技术的理论也较为丰富,研究也较为全面。认知和支付意愿是影响该体系推广的重要原因,理论研究显示不同的消费者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认知有概念的差异。社会最优供给的可追溯食品所额外增加的成本与生产者出于收益考虑所能够承担的额外成本间存在着差异。

(二)国内理论研究状况

相对于国外的研究,国内研究起步较晚,理论也较少。国内很多学者也借鉴国外的研究方式,对国内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进行了研究。为了百姓饮食安全,国家积极鼓励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然而,我国食品可追溯开展较晚,普及面较窄,现在还处于初期摸索阶段,食品安全观念落后,生产规模小,技术兼容性差,操作成本高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限制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推广和建立。

二、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

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令人担忧,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很多食品暴露出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一)食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

在食品市场上,很多食品企业法律意识淡薄、不注重食品安全、无视消费者的健康,致使消费者对有害食品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实施购买行为。部分生产单位申报安全证书时,一般能较好地执行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但是在获得证书后,在利益驱使下,往往会生产低质量的产品。信息不对称,使得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进而占领整个市场。

(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完善、内容比较单薄,无法满足食品安全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较为笼统,不具体明确,责任主体也不明确,有些条款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也不能应对新的食品安全问题。

三、消费者食品安全可追溯的态度

(一)食品安全性是影响消费者的主要因素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的饮食不再仅仅关注温饱问题,而更多的是安全健康问题。食品的价格不再是影响人们消费的主要因素,食品是否安全则是人们首要考虑的。

(二)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支付意愿可以理解为消费者愿意为某种消费支付的资金,可追溯商品的价格会随着成本的上升而上涨,由此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食品可追溯系统为消费者提供生产地和加工流程等信息,监控食品生产过程与流向,成为食品供应链系统中各个主体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由此被认为是从根本上预防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工具之一。

四、企业战略选择

(一)食品安全问题对企业影响

食品企业的形象最主要的就是安全,一旦食品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会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影响企业的销售量,品牌价值和股票的价格,甚至致使企业倒闭破产。

(二)食品企业建立追溯体系的理论依据

我们知道市场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信息不对称。在食品供应链中,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消费者之间由于客观的原因必然有着信息不对称,这严重损害消费者和生产高质量食品企业的利益。食品安全可追溯技术很好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实现企业的差异化战略和品牌战略。

(三)企业的长远利益分析

(1)实现企业差异化战略。食品是生活必需品,弹性小、替代品多。因此,食品企业要想在食品行业长远发展,不仅要满足消费者基本要求,还要有着创意,有着自己特色,争取有利的竞争优势地位。因此,企业应用新的科技实现差异化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较好途径。可追溯体系能成功传递消费者所需的各种信息,满足消费者安全需要,实现产品特性、实现差异化。(2)提高产品的安全性与质量控制能力。近年来,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安全也在发生改变,正由量到质的飞跃。因此,食品企业要长远发展,就必须注重食品的安全问题。而食品可追溯体系正好符合这个质量控制的总体思路,它可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食品万一发生安全问题时,能第一时间追溯到问题责任方,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和召回成本。(3)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食品可追溯体系为食品生产商、加工商、物流商和销售商等构建了一个信息平台,通过这个信息平台,各个企业能了解到各个环节的信息。这些信息不单为消费者提供,也为食品企业提供了了解产品的渠道,各个厂商不但能清楚了解本环节的信息,还能清楚了解供应链上其他环节的信息,他们能更有计划的安排生产,生产更有市场的产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产品库存,所以必能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五、对政府建议

第一,支持建立个民间的食品安全基金,这部分资金可以用于支持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一旦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基金就减少该企业的基金收益,减少的部分用于奖励给安全性好的食品企业。第二,使用有安全等级的企业标识,各类食品企业名字后面必须加上等级标识,由权威机构对国内的食品企业做好食品安全等级评级,安全系数最高的企业定为A级,然后依次是B、C、D、E。该标识随着企业的安全性而改变,每年对食品企业做一次食品安全等级评估,若企业的产品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其安全等级会相应下降,有利于加强企业的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第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出现安全问题的企业严惩不贷。借鉴国外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制度、应急处理机制、信用制度和信息制度,做好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加大处罚力度,明确责任主体,依法从重从严惩罚。

六、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和相关政策的推出,我国国内食品安全发展要求,顺应国际发展潮流,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有着较好的前景。我们企业要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也必须广泛的建立起信息可追溯体系。然后,随着智能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成本不断地下降,便宜且方便的追溯方式将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综合上述探讨,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能够为消费者、食品企业、国家带来很大效益,将会在食品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拥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单位为贵州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0657038),国家级,项目编号:贵大国创字(2013)002,项目负责人:裴伟康(1991―),男,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学。]

篇2

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全世界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如何加强出口食品检验监管工作、保障出口食品安全,成为检验检疫工作的重要课题。

为创造全新的食品安全电子监管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出口食品检验监管的特殊需求,突出企业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实现检企双赢,检验检疫管理职能部门研发了出口食品生产专用版电子监管系统,即出口食品安全信息化电子监管系统(EFS)。EFS依据HACCP/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设计开发,基本涵盖了企业原料管理、原料供应商管理、生产过程管理、实验室管理以及产品追溯与跟踪等多方面业务,不仅可实现企业生产加工全程管理,而且能够满足质检执法要求,从而实现监管信息化、通关便利化、查询快捷化和源头追溯化。

1 EFS设计背景

检验检疫部门现有监管模式为:企业将生产计划(新建生产批)、生产过程中检测数据及评定结果上报检验检疫局,并按照实际需求将完成检验的生产批进行单次或多次报检(报检组批),企业在完成电子报检后,电子监管(iQS)局端系统将自动发起报检单合格评定,电子评定合格后即可快速放行。但是由于食品企业监管的特殊性、复杂性和高风险性,面向全部出口产品设计的通用版企业端电子监管系统(iQS),无法针对高风险的食品生产加工进行专业化的源头管理、全过程控制和正逆向质量追溯。经过对国内外的调研,目前尚无能够反映食品生产原料控制、自检自控、正向跟踪、逆向追溯等特点的专用监管软件。为此,检验检疫职能部门自主研发了食品生产专用版电子监管系统,即出口食品安全信息化电子监管系统(EFS)。

2 EFS功能设计

EFS系统主要包括原料管理、生产管理、实验室管理、品质管理、库存管理、出口管理及质量追溯7个大管理模块(图1),下设原料登记、入库、生产投料、检验结果登记、生产合格评定、组批报检等20个子模块,其简明流程见图2。

3 EFS的特点

EFS系统具有3个突出特点:一是将原辅料管理全面纳入电子监管;二是该系统具有强大的正逆向质量追溯功能;三是实现了从原料入厂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监管,从而实现了出口食品检验监管工作关键环节的全部电子化管理。

3.1 原辅料管理

原料安全是食品出口非常重要的一道防线。要在生产加工中去除危害因子往往需要增加成本,还可能困难重重,如奶粉中的三聚氰胺无法在生产中去除而需要控制奶源的品质一样,必须从供应链上游予以确保。

3.1.1 对原料供应商的维护和管理。原料供应商的信息维护和评价管理能够帮助食品生产企业控制原料质量。因此,EFS需要企业维护原料供应商的基本信息,并能够将原料信息和供应商进行关联、修改供应商信息和删除供应商等功能。

3.1.2 原料的实验室管理。对原料进行实验室检测的工作中,EFS系统要求操作人员必须指明原料批号和检验项目;另外,EFS有对原料进行预检的功能,这是指在原料登记接收前的检验,此时无企业登记的原料批号,需要指明原料名称和检验项目。

3.1.3 原料出入库的管理。EFS对原料的使用有着科学严格的管理,系统要求对原料入库出库都必需进行准确登记,并可以查看到所有原料批的出入库明细。系统可以对已经创建的原料批进行库存查询、增加入库等入库操作和对原料批的生产投料、不合格剔除、其他出库等出库操作,同时还可将原料的出库数重量对入库数重量进行核销,以确保原料的规范使用。

3.1.4 关联检验单。原料在入库检验后需要同检验单相关联,创建后的原料批和原料批关联的检验单可在原料登记界面查看,确保对原料的质量控制。

3.2 追溯功能

在国际上,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要求对出口到当地的部分食品必须具备可追溯性要求,欧盟管理法规要求从2005年1月1日起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所有肉类食品都能够进行跟踪与追溯,否则就不允许上市销售。日本在2005年之前就建立优良农产品认证制度,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进行“身份”认证,建立发达国家建立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由此可见,我国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不仅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的食品,而且在食品发生问题时,可追本溯源,查找问题原因,并及时进行处理;同时也是打破国外因食品安全追溯而设置的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我国食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起到重要的作用[1]。EFS的设计充分考虑了食品链的溯源,做到了企业内部溯源,并根据“一步向前,一步向后”原则,做到外部溯源的节点管理。

3.2.1 EFS内部溯源。内部溯源是食品链溯源的基础和关键。内部溯源环节一般比较复杂,其中涉及到多种原料的投入和1种或1种以上产品的产出,EFS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做好产品的定义和批次的确定,加工型食品溯源类型见图3[2]。

3.2.2 EFS的外部溯源。外部溯源的实质是食品链上的“节点管理”,EFS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准确记录供应商信息,确保入库原料的识别信息,生产出的产品也可通过标识信息和收货人信息有效地向后溯源(图4)。

3.3 从原料入厂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监管

食物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生产经营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EFS要求企业在自我规范原料管理、原料供应商管理、实验室数据管理以及企业质控要求的同时,按照检验检疫机构要求将生产过程数据、报检数据实时上报检验检疫机构。检验检疫机构不仅可实时通过电子监管局端系统、CIQ2000系统了解到企业生产过程、出口申报情况,还可通过远程、下场检查方式,全方位地了解企业生产投料情况、原料来源等,激励和帮助生产企业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还可便于检验检疫部门日常监管,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可一查到底,不仅可追溯到原料供应商,还可对实验室检测能力与检测质量进行验证重新考察。

3.3.1 产品跟踪。即从原料供应商信息追踪到原料批、生产批、组批,最后追踪到报检批。如图5所示,选择追踪类型为原料,输入查询条件,点击查询,即可显示出原料采购信息。选择任一原料,点击追溯,显示追溯数据(图6),即可见该批原料共用于生产批的生产情况、出口国家等信息,选择批号为“5001”的生产批,即可显示3个组批号,显示出组批时间、输往国家等。

3.3.2 产品追溯。从成品向原料的逆向追溯,是从报检批追溯到组批信息、生产批、原料批,最后追溯到原料供应商信息。如图7所示,在追溯类型处选择组批,输入查询条件查询组批号7选择组批号,点击追溯,即可弹出图8页面,显示组成该组批的生产批、产品名称、输往国家、生产批状态、评定状态、建批时间、结束时间等。选择生产批,点击追随即可显示该生产批所用的原料情况及原料建批编号、供应商信息等。

4 应用前景

4.1 标识识别技术的应用

要做到食品链的溯源,在技术上必须满足唯一性标识和识别、数据获取和记录、节点管理、信息交流的原则。食品链溯源系统实质是以标识为技术载体的信息记录系统,如今各种信息自动标识记录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如条码、FRID、磁卡等自动识别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发展为食品溯源带来了极大便利,并有力地促进了食品溯源系统的快速发展。

目前,EFS系统标识记录手段全部为手工输入,工作量大,工作效率受限。未来EFS系统将考虑利用信息自动标识记录技术,将产品入库信息阶段的信息录入转换为扫表识别。另外,由于食品链上游原料供应商无法全部采用标识记录技术的限制,EFS原料登记环节信息录入方式将转变成以扫描识别为主、手工输入为辅的方式(表1)。

4.2 风险等级评定

4.2.1 原料风险等级评定。食品原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食品成品的质量,但是食品原料种类多、品种杂,要逐一排查潜在的危害因素,不仅耗费精力,效果还差。为将有限的资源最合理地运用到原料安全管控中,EFS可在今后设置原料风险等级评定。首先针对食品安全风险的高低,将原料分成甲、乙、丙3级,确定关键原料明细;然后针对供应商的供应量或供应风险,将供应商分成A、B、C 3个等级,按不同的等级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3]。

4.2.2 监管风险等级评定。在局端设置风险等级评定,根据风险要素、食品风险因子、风险因子级别及发生频率判定食品风险等级,并结合企业质量状况、诚信情况、体系运行情况等,综合进行等级评定,对不同风险等级食品的不同类型企业采取不同的检验监管措施,实现高风险食品严密监管、低风险食品快速验放。

4.3 实现局端同步

目前,企业端的整个监管过程在局端还无法看到,下一步将实现企业端与局端同步进行,即在局端可以网上监管企业原料采购环节、制定原料卫生检验项目、审核企业风险监控情况等,确保企业监管有效运行。

4.4 成为全国范围信息共享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品市场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信息不对称指交易中个人拥有的资料不同。食品供应链中的各个相关利益者之间都存在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高质量的食品被低质量的食品“驱逐”出市场。优质安全的食品被迫退出市场,劣质食品大行其道,食品生产者也就有大量生产劣质食品的动机,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信息不对称还会导致道德风险,食品生产者有机会主义的心理,故意夸大产品质量,经营出售劣质食品,严重冲击整个市场,使得市场安全食品的有效供给和需求不足[4]。

面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应该共同肩负起控制和处理的责任。因此,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让政府监管部门和消费者真实了解食品生产与流通的全过程势在必行(图9)。EFS可成为大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平台的有效组成部分。今后,只要通过相关的终端设备,就能马上了解食品生产过程的所有信息,而不是像以前只能通过企业的广告或相关宣传了解有限的信息,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信息搜寻成本,这样消费者与生产者和销售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可得到有效解决。同时,政府可通过信息共享平台获得很多相关信息,如果食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也可以通过食品追溯体系有效地识别出发生问题的原料或产品加工阶段,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实行惩罚措施。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网络的追溯信息共享平台已成为国内国际的发展趋势。

5 参考文献

[1] 王风云,赵一民,张晓艳,等.我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概况[J].农业网络信息,2008(10):134-137.

篇3

中国食品工业增长迅速,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逐渐上升,有效地参与世界食品资源配置战略,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不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有效地增强了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在食品安全控制和促进全球食品贸易健康发展方面正在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

与食品安全体系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食品工业,制订了一系列支持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使食品工业形成门类齐全、技术不断进步、产品Et益丰富、运销网络较为通畅的生产经营体系,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大产业。中国食品贸易发展迅速,出I:1食品安全程度也大幅提高,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和外汇。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万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食品工业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1.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不断增强

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考察贸易竞争力的指数:世界市场份额(W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以及产业内贸易指数(GL)来分析改革开放30年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变迁。

从世界市场份额考察,中国食品出El的绝对贸易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市场份额的变化比较平稳。1985年中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为2.13%,此后缓慢增长,1990年上升至2.49%,2000年。2002年均维持在3%以上,但是2003年开始又有所下降,到2005年跌至3.61%,2006年略有上升,为3.69%。与此同时,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1986年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17.08%,此后不断下降,1990年为12.67%,2000年降至5.44%,2006年进一步降为2.88%,低于同期世界食品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水平。这与中国世界市场占有率的逐年上升并不矛盾,因为世界市场占有率的上升只说明中国食品出口相对于世界食品出口的上升,并不能说明中国食品工业与国内其他产业相比更具有竞争优势,同时这也与技术含量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以及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缓慢的现实相符。

贸易竞争力指数(TC)主要从产品进出口的数量来分析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具有简单、直观、明了等特点,能够快速反应产品在某一时点或连续某一阶段的竞争力变化。考察

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发现,中国的食品贸易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并且正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1985年,1989年间,中国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下降,从0.42降至0.15,1990年开始回升,从0.26升至1993年的0.54,为历史最高水平,1994年以后又开始下降,到2004年出现负值,2005年仅为0.07,2006年略有回升,为0.1。从中国食品出口与进口贸易额的差额来看,中国是食品的净出口国,除2004年外,1985年一2005年间中国食品贸易差额均为顺差,其中1994年最高,食品贸易顺差达到71亿美元,到2005年降至30.94亿美元,2006年食品贸易顺差为49.47亿美元。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一国总出口中某类产品所占份额相对于该产品在世界贸易总额

中所占比例的大小。1985年一1991年间,中国食品RCA指数大于1.25,中国出口食品具有较强竞争力,但是1992年以后,中国食品贸易RCA指数逐年下滑,1998年以后低于0.8,国际竞争力很弱,并有继续降低的趋势。2001年中国食品RCA指数降为0.7437,2002年~2006年分别降为0.6804、0.6030、0.5117、0.4946和0.4608。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

或地区间形成的双向流动。国际上最常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格鲁贝尔一劳埃德指数(简称GL指数),GL指数越小,表明产业间贸易比重越小;GL指数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比重越大。采用GL指数公式计算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可知,中国食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的。20世纪80年代基本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进入90年代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增高,2001年为79.41,2003年为87.51,2004年、2005年、2006年均高出90的水平,产业内贸易特征非常明显。

2.中国食品贸易的世界地位不断提升

全球食品产业主要集中在美洲、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规模化和集中度突出。

随着食品贸易格局由传统格局向现代格局的转变,发达国家在食品贸易格局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目前世界十大食品出口国为:美国、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中国、意大利、加拿大和英国;十大食品进口国为: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和中国。中国是唯一进入食品进出口贸易额前十位的发展中国家。

从世界市场份额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在十个国家中美国的出口食品

世界市场占有率始终排在第一位,荷兰在国际市场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从2000年开始,超越法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食品出口国,法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居第三位。中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变化幅度也不大,始终介于2%。3.3%之间。

从Tc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美国的Tc指数水平较低,从

1990年的0.17下降为2006年的一0.07。这是因为美国在大量出口食品的同时,也大量进口食品,2002年出现食品贸易逆差,2005年的逆差为111.75亿元,美国从而由一个食品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中国、法国、加拿大均为世界食品净出口国。

从食品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1990年一

2006年期间,美国食品出口RCA指数一直保持在0.9~I.2之间,贸易竞争力水平一般;荷兰食品的RCA指数较高,介于1.8—2.2之间;法国RCA指数均高于1.4,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国RCA指数由1990年的1.38跌至2005年的0.49,贸易竞争力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这与食品出口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相吻合。

从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美国、西班牙、中

国均属于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水平较高的国家。以2006年为例,美国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为92.59,西班牙为96.67,中国为90.26;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次之(见表1)。

3.中国食品贸易结构多元化并呈现较高集中度

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的特征表现在各类食品贸易的规模和比重的变化上。根据WTO

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从1995年~2005年各类食品的贸易规模和比重变化上来看,

增减变化的趋势和幅度差异均比较大。1995年水产品出口规模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29.2%;其次是畜产品,出口占比为25.16%;蔬菜出口为第三位,出口占比19.17%;水果的出口占比为5.08%。到2007年,水产品出口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33.29%,蔬菜出口上升到第二位,出口占比21.27%;畜产品出口下降为第三位,占比为13.80%;水果出口跃居第四位,占比为12.78%;粮食出口占比从1991年的1.17%上升为2007年的7.59%。茶叶和坚果的占比比较稳定,但是干果的占比呈不断下降趋势。

中国食品进口结构变化较大。1995年食用油籽仅占中国食品进口的1.14%,到2007年,

占比已经高达37.2%,贸易规模居中国食品进口第一位;植物油进口占比较为稳定,1995年为25.38%,到2007年下降为20.89%,居食品进口第二位;畜产品1995年进口占比为15.36%,2007年为20%,居第三位;粮食进El曾居中国食品进口第一位,但是到2007年已经降至第六位,占比从1995年的37.69%下降为2007年的1.66%,是波动最大的进口食品。

4.中国食品贸易地区分布较为集中

中国食品出口到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出口市场相对较为集中。从地区分布

看,亚洲始终是中国食品最大的出口市场。2005年亚洲市场占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67.84%,2006年为62.69%,2007年为60.83%;欧洲是中国食品第二大出口市场,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占到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14.7l%、16.3l%和18.11%,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北美洲为中国食品出口第三大市场,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占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11.86%、13.76%和13.59%,也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出口市场较小,三个大洲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左右,未来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从单个出口市场考察,2005年.2007年日本、美国、香港、韩国和俄罗斯始终位于中国内地食品出口市场的前五位。五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7%。从出口的国家

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分布看,2005年。2007年日本仍位居中国食品出口市场第一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23.85%;欧盟(25国)居第二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3.44%;美国居第三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1.97%;东盟(10国)居第四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0.63%;韩国居第五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9.82%。日本、欧盟、美国、韩国是中国食品的四大出口市场,其出口额在2007年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9.41%,说明中国出口市场集中度很高。

5.中国食品工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食品工业开放较早,吸引外资较为广泛,外资进入形式多样。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鼓励国内食品企业以合资、合作、补偿贸易等形式参与国际贸易,同时还接纳了部分行业的跨国公司以独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在这种政策支持下,食品工业成为吸引外资的重点行业之一。此后,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世贸组织,跨国食品公司来华设厂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并普遍开始采取长期战略、全国战略和本土化战略,着眼于在中国境内的整体布局和长远发展。位于全球食品工业前50位的大型跨国公司大多已在中国各地区设立了合资公司、独资公司、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等经济、技术机构。中国食品加工业对外联系的提高反映了食品加工业国际化的趋势,同时也反映了在资源和市场两个方面,食品工业对国际经济环境依赖性的增强。

6.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政府一直把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摆在重要的位置。中国不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

制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品安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进出1:1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8部法律、《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等8部法规、《进出境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等18个部门规章、国家食品标准1800多个(其中强制性国家食品标准634个)、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近746个,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中国非常重视食品出IZ:l安全的管理问题,食品出口需经过五个步骤:对出口食品的原料种植、养殖基地实施备案管理;对出口食品的生产企业实施卫生注册制度;在生产过程当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食品的生产过程实施全过程监控;出El食品还要按要求加贴符合要求的标签或标识,以便进行追溯或对问题产品的召回;在出口前,中国还要逐批进行检验,合格的才可出口。如果进口国有要求的话,还会为食品出具官方证书。无论是在产品的生产、流通、进出口等各个环节上,还是在立法、执法、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中国都采取了非常负责任的态度,建立了从食品生产到出El的全过程管理体系。

中国与有关国家建立的食品安全合作机制在促进双边和多边食品安全合作、保证进出口食品

安全、解决各方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前景展望

根据WTO公布的世界货物贸易数据,1980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为2238.32亿美元;1990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达到3155.59亿美元;1995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达到4526.85亿美元;2003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达到5514.96亿美元;2004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达到6321.91亿美元;2006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7000亿美元,达到7548.37亿美元。庞大的世界食品贸易规模、富有潜力的世界食品市场前景、食品贸易的迅速增长,为包括中国在内的wro成员国的食品出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食品工业将逐步进入加速成长期的中期阶段。这主要是由于国际国内食品需求量持续增

加,尤其是中国居民收入由较低水平进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食品工业的产值、从业人数及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都将不断增加。中国食品贸易状况取决于食品工业的发展,因此,未来应从食品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关联度加强、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等方面发力,来进一步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的竞争力。

1.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

中国现行食品工业体系中。属于嗜好类产品的烟草加工业的比重较高,特别是利税比重很

高。将食品属性很弱的烟草加工业包含在食品工业体系内,因其利税等经济效益指标贡献很高,抬高了以平均值衡量的食品工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掩盖了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经济效益偏弱的现实。如果将烟草加工业排除在外,食品工业的地位和经济贡献将明显降低。食品工业的经济贡献过度依赖嗜好类的烟草产品支撑,反映了我国食品工业结构欠佳。

未来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包括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果蔬加工业、肉类

加工业、水产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制糖工业等行业。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构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发展食品装备制造业、建立现代食品物流体系、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比重不断增大,将促使食品工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包括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波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冷冻干燥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在内的食品高新技术能够不断开发出新食品材料,实现食品营养质构的人工重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与食品工业紧密相关,将成为中国未来食品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中国食品工业与前后向产业关联度增强

食品工业的发达程度取决于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力,它不仅取决于食品工业本身的企业组织效能和技术研发能力,还取决于前向的投入原料的农业、投入生产设备的装备制造业以及后向的包装、运输、储藏、销售等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中国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涉及多个产业部门。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和制造以及食品流通和消费分散在各大产业中。食品工业布局与农业生产布局衔接不紧密,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生产互为促进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造成原料供应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3:1,中国仅为0.5:1;发达国家深加工用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在70%以上,中国则只有8%。未来国际食品市场竞争的核心将集中在加工业的规模和科技水平方面,即通过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来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为此,就需要推进规模化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食品加工业,建立现代食物产业,在大力发展优质食物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工种植养殖的各种初级农产品资源,拓宽加工范围,开拓加工领域并积极开发野生资源。同时,还要加强食品加工业与金融、保险、信息、运输等相关产业的有机联系和协同效应。

3.中国食品工业产品结构优化

中国食品消费已经由量的追求转向对质的追求,向质量、营养、方便、安全的目标转变,食

品消费结构变化加剧,对食品制成品的需求迅速上升。食品生产企业必须牢牢把握新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变化趋势,顺应消费市场的需求,制订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

中国食品工业中食物资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正处于成长期。目

前中国加工食品占消费食品的比重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优化食品工业产品结构,提高居民食品制成品消费水平,向精深加工发展,进行多品种、多层次、高附加值的加工,使加工食品方便化、适用化、系列化、多样化。运用新技术大力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不同消费者饮食特点的传统食品,实现传统食品现代化,现代食品国际化。畜牧、养殖、采集、水产等劳动密集型食品产业,中国特有的可食资源、地方特产禽畜、果蔬、黄酒、白酒等特色资源食品产业,中国烹饪餐饮产品、保健食品、名优食品等风味食品产业,均具有独特优势,具有较好的贸易增长前景。食品业应注重对国际市场的分析和跟踪,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改变和增加花色品种,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更应加强食品安全,带动多类食品产品提高质量、档次,增强中国食品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竞争力。

4.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

中国食品工业的生产集中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中小企业比例高,技术水平低,同质化

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食品行业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限,主要从事食品生产活动,缺乏研发机构和经费投入。随着行业整合及行业成熟度的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将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重任,积极适应消费升级、注重品牌培育、渠道建设与管理绩效持续改进的中国本土优势食品企业。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食品加工企业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面临着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的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中国食品业需要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食品企业和产业集群。

三、完善食品安全体系。

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关注食品安全,目前,除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国际推荐操作规程:食品卫生的通用原则》及其附录《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以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于2005年制定并颁布了描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使用指导标准——Is022000:2005标准。争夺食品安全国际标准主导权成为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发达国家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和修订方面,积极争取承担起草工作,以保证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充分体现本国利益。各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f3趋严格,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各国还是存在巨大差异性。这些差异既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也反映出各国在风险意识、科学传统、地理环境等因素上的差别。不同的食品安全

标准在国际贸易环境下难免导致贸易冲突。食品安全标准不断趋严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科学、高效的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是未来进一步提升中国食品

贸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食品安全立法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兼收并蓄国外先进的立法经

验和知识,包括世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立法的先进思想和理念,食品安全国际组织的指南或示范性标准,以及WTO/SPS和WTO/TBT协议,加快食品质量安全法规以及配套法规的规章起草,依法管理食品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监督食品质量,制定无公害食品生产和消费的政策。

2.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

中国政府应加快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进程,增强制标的科学性,推动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更多地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建立完善食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从源头抓起,把生产、加工和出口等主要环节全部纳入标准化控制;建立食品市场准入门槛,确保产品质量适应目标市场要求;健全食品质量检验检测和监控体系;建立食品出口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降低检验检疫管理风险及提高产品质量信誉;做好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等认证工作,确保出口食品质量等。

3.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中国应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建立食品安全与食品贸易的TBT/SPS预警机制,完善的预警机制包括检验检疫信息收集、传播、决策、反馈系统。通过建立国内外技术法律、法规、标准及合格法定程序数据库、WTO/TBT、SPS通报评议数据库、出口企业及产品数据库、专家数据库和典型案例数据库,实现查询、通报、评议、预警和咨询五大功能,使食品出口企业可充分利用该网络平台,方便快捷地了解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技术标准、技术法律、法规、技术政策、标准结构的变化动向和国际上技术壁垒的最新动态等信息,对WTO成员国特别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有关措施、标准和合格评定的信息进行系统全面的收集、研究和咨询,为国内企业争取更多更好的国际发展空间。

4.严格把关,保障进口食品安全

中国各级检验检疫部门应全面加强进口食品的风险分析工作,严格对出口国的食品安全体系进行评估。进一步规范进口食品、动植物产品检疫审批工作。加强口岸能力建设,提高进I:1食品的检验检疫水平和执法把关能力,对大宗、重点食品要实施进口食品安全监控计划。加强对进口食品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敏感食品的非法入境行为,查堵非法入境食品的销售渠道。

5.增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贸易争端处理能力

中国政府应尽快具备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争端处理能力,善于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根据

WTO/SPS协定,有效地排除贸易障碍,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中解决纠纷,维护中国的贸易利益。

6.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活动.加强食品安全国际合作

食品贸易的增加将会促使食品监管部门对外交往增加,食品安全领域多边、双边国际交流与

合作增加。中国政府应积极参加各类国际食品安全组织活动,特别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在采取国际标准的同时,应尽力争取将本国已具有优势的项目标准纳入到国际标准中去,使国际标准尽量反映中国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应注重食品安全的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技术专家参与各类食品安全技术培训、研讨、交流和水平比对等活动,并欢迎国外技术专家来访、学习和培训。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贸易大国,中国应通过保障食品安全,不断提升食品贸易竞争力,更好地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立才,黄祖辉.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农产品和食品贸易关系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1).

[2]白丽,马成林.世界食品体系的结构性变动与各国的食品安全控制行动[J].中国标准化,2005(11).

[3]王金玉.国际标准竞争的态势及中国的对策[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10).

[4]鲍晓华.WTO.TBT/SPS制度框架和中国产业安全[J].经济管理,2005(23).

篇4

一、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方

食品市场当中的关键性组成内容有三种,它们分别是政府、厂商以及消费者。政府则属于市场规章的设计者,同时要负责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转,厂商则属于食品的产出者以及食品讯息的具备者,就消费者而言其只是产品的需求者。凯恩斯明确指出市场经济则属于需求方的,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供给要取决于各种需求。但是伴随着这种经济类型的不断演化与发展,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消费者的个人消费活动时常难以有效的满足其具体需要。其往往会因为会因为信息不对等而始终处在不利地位。

第一,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首先他们难以具备充足的时间去了解全部的市场讯息。此外,其也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去得到相关的讯息。其常常是处在信息链的终端位置,仅可以透过商品包装处的一些说明讯息了解一些产出者打算让你得到的讯息,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始终处在讯息获取的被动立场。此外,超过50%以上的消费者自身尚且不了解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根本难以有效的辨别出产出者给出的各种讯息的真假,而仅仅只能够根据自身的经验与主观化评判来实现消费行为。就消费者均衡的角度而言,其往往会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高化,选择一些价格偏低的商品。但是事实上有问题的食品是难以通过眼睛来辨识出的。因为这种信息的不对等,价格则就难以做出有效的调控,进而则会造成市场自我调整的失效。

第二,超过50%的消费者自身的非专业化地位常常会造成其诉求难以迅速的和政策设置部门进行充分的交流,难以参加到食品政策的设置当中去。在和政府、公司的第三方的论战当中,消费者仅仅只是利益相关者,他们仅可以无奈的接受相关讯息,而难以对于这些讯息做出一定的筛选。

第三,个体消费者在遭受食品安全问题的伤害后,难以具备充足分诉讼水平与经济支持来和产出方进行辩驳,若难以获得外部的支持与协助,那么则是不可能进行充分维权的。

二、厂商生产的外部性

就整个食品市场而言,信息的获取的严重失衡则导致商品的供给者始终处在优势地位。因为消费者自身尚且不存在获得所有讯息的条件、时间以及专业素养。商品供应者进需为他们给出在观感与口感当面有一定特点的食品便能够顺利的获利。

对于市场供给者(厂商),正规厂商和非正规厂商给整个社会所造成了明显相悖的外部性特征:首先,正规厂商为消费者与非正规厂商造成的正外部性。主要展现在于:就消费者来说,正规性质的厂商所产出的商品切合市场标准,能够充分的满足其具体需求,此外还能够促使其将这一产品向周围传播,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以正外部性;但是就非正规厂商来说,因为优质商品已在市场当中占据了优势,且具备了优质的信誉。所以,在消费者难以科学的辨识出优劣质商品时,非正规厂商则会凭借整个商品的信誉欺骗消费者来实现自身商品的销售,进而收获不法利润,这时,正规生产者则对于非正规生产者产生了正外部性。此外,非正规生产者则会给广大消费者与正规生产者造成一定的负外部性。主要呈现在,就消费者来说,非正规厂商所产出的与投放市场的不良食品,不单单会对于广大消费者的个人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还会对于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对其产生负外部性;但是就正规厂商来说,因为非正规者的劣势商品给他们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阴影,这时也会明显阻碍到正规产品的销售。从而对其产生负外部性。

正规厂商对于整个社会所造成的正外部性并未能得到足够的补偿,与此同时,非正规者们所导致的负外部性亦未能付出相应的代价。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外部性无法经由市场体制来加以有效的管控,这样下去则会造成市场调节的严重失效。

三、政府在监管中处于弱势地位

由经济学的立场出发,市场自我调节如若出现失效的状况,则需要由政府来予以及时的管控。市场监管属于政府的一项关键性智能,政府一定要切实的发挥好自己的管控作用,从而最大限度的维护社会大众的利益。斯蒂格勒说,监管总是有利于生产者。政府管制俘虏理论明确指出:首先,政府并非一个公司,其难以精确的认识与了解到公司的产出成本,而仅可以依据公司所给出的相关讯息进行一定的成本合算。与此同时,公司则回为实现自身的片面利益而向政府传播一些有助于自身的“失真”讯息,这样一来则会造成政府的调控功能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因为信息不对等的状况一直在发生,政府身为管控者,在整个管控活动当中则一直处在不利地位,广大的消费者作为一个个松散的个体,也是无法发挥一定的监管效用的,如此一来则会导致公司作为被监管者,始终处在优势地位。此外,他们还会构建起一个个利益集团来针对政府实施游说,从而获得更多的利己之处。此外,其还会综合运用在监管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等性,使得政府难以对于具体的市场讯息进行把控,让政府管控遭遇很大的威胁。

四、政策建议

(一)健全质量认证系统。柠檬市场出现的一个较为关键性的特征便是信息不对等,要有效的处理这一状况,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则是进一步健全食品质量认证系统。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各个管控机构的管控职权范围以及科学的设计各个机构的运作流程,从而有效的提升管控效率。

(二)积极去鼓励优质企业树立优质的品牌形象。积极鼓励高品质的公司去树立自身良好的公司形象,建设优质品牌,构建起完全的公司文化系统,从而有效的提升公司不良活动与恶性竞争的成本。支持品牌公司去提高消费者对于消费的认知水平,进而带领他们进行更加理性的购买商品,此外,还需要综合运用区别化与个性化的策略来实现竞争,为顾客们创造更多高品质且更具性价比的商品或者服务。很多公司的销售人员在向顾客们介绍相关商品时常常采用的是则是不管优劣程度如何,全都一概说好。这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商品的负面讯息,使得整个介绍过程并没能让顾客们获得有用的讯息,反而成了一种单方面自夸的活动。基于这种让顾客们混乱的状况,他们在消费过程中只能够选择的消费模式是:相同功能的商品,挑选那些价格低些的;或者说挑选那些大品牌商品当中的低端商品。这则为那些大公司所必须要及时处理的问题。

(三)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管控的公众参与。消费者作为食品安全问题当中的直接受害者,优化渠道实现公众的有效监督,进一步强化对于此类问题的公众参与则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措施。公众参与则需要由这些层面来展开:1、充分的运用广大消费者与高品质厂商的监督功能,综合运用多种奖励手段来激发其对于食品的整个流通过程实施全方位的监督,进而能够有效的避免食品市场信息不对等现象的发生,然后顺利的消除“柠檬”市场的格局。2、发动媒体力量,发挥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同时,政府要加强对企业与媒体的监管,防治暗箱操作的行为。(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腰痛宁胶囊是颈复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中药复方制剂,自1985年批准上市以来,已在临床使用整整三十年,惠及患者上亿人次。腰痛宁胶囊处方严谨,重用风湿要药制马钱子,配以麻黄、苍术、乳香、没药、土鳖虫、僵蚕、全蝎、川牛膝、甘草,具有疏散寒邪、温经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寒湿瘀阻经络所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腰肌纤维炎、风湿性关节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国家医保品种,是治疗肢体关节疼痛重要的药物。

由于腰痛宁胶囊是上世纪80年代开发研制的新药,受到时代的制约和科技条件的限制,无论是药学、医学研究方面,循证依据多有缺憾,为此公司从80年代后期开始,积极开展腰痛宁胶囊的安全性有效性的上市后再评价研究和质量标准提升控制工作,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严控四维标准

按IV期相关临床试验标准,研究人员对腰痛宁胶囊进行了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在四个标准体系中,完成了一系列研究。

1.药物的安全性:完成了2326例腰痛宁胶囊大样本临床安全性试验研究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42%,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充分表明该药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2. 药物的疗效性:按IV期临床试验标准的要求完成的腰痛宁胶囊2326例大样本自身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腰痛宁胶囊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腰肌纤维炎、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静息痛/活动痛)及功能障碍(ODI)的改善有确切疗效,且4周疗效优于2周。

篇6

河口采油厂基层职工食堂从事餐饮服务的工作人员有437人,这些炊管人员大多是从采油队等基层班组抽调,普遍存在人员年轻化、转岗人员多、企业员工多、操作技能偏低的现象。采油厂于2000年在公共事业中心职工食堂成立厨师培训基地,对全厂的炊管人员每年分批次进行培训,为提高基层炊管人员的操作技能,提高员工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通过后期对培训人员进行的跟踪调查发现,部分培训过的炊管人员因各种原因调离炊事员岗位,新补充人员又需要进行培训,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部分单位炊事员紧张,只好临时抽调人员,这又会出现临时人员没有经过体检和培训,存在潜在的人员病原传染隐患的问题。

2.食堂物资采购上存在隐患

基层食堂的物质采购除了少部分大食堂的部分物品实行定点采购,大部分食堂的物资采购基本上来自自由市场。针对这种情况,公共事业中心从员工切身利益出发,确定从盛大超市定点采购,既保障了就餐员工的身体健康,又使基层享受到定点统一采购的优惠价格。

3.炊事灶具配备及硬件建设上不能完全满足需要

近年来,河口采油厂逐年加大对基层食堂的投入力度,炊事灶具已全部实现不锈钢化,但仍没有完全达到卫生防疫部门的检查要求,部分单位的硬件配备还不能达到食品卫生量化等级评定的要求。同时部分食堂自行在市场购买的塑制品如塑料盆、水罐等不符合卫生等级,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一定隐患。2012年开展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等级公示和示范单位(食堂)创建活动中,我厂有6个基层食堂评定为A级,26个基层食堂评定为B级,19个基层食堂评定为C级,从中可以看出基层食堂食品安全等级管理水平仍需持续提升。

4.制度建设、资料管理、日常管理上各单位水平参差不齐

在对基层食堂的日常检查和调研中发现各单位在食堂制度建设上不规范,资料内容上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质量上参差不齐,造成在日常管理中,操作人员没有一个统一的执行标准。结合采油厂精细管理深化年等活动的开展,查找管理漏洞,强化节点控制,采油厂于2013年整理、汇总、出版了《河口采油厂基层职工食堂管理规范手册》,确保每一项漏洞,每一个节点,都能受到制度的监督和约束,对提升基层食堂精细化管理水平起到了指导作用。该手册用图表等形式说明职工食堂的主要业务流程、职工食堂的分级目标、职工食堂管理的基本要求、职工食堂的有关管理规范和制度以及基层食堂在日常工作中用到的相关标准、知识等。该管理规范手册的出版,是我厂食堂管理的一个里程碑。

二、加强基层食堂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

1.大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基层餐饮服务人员整体素质

(1)劳资部门要对基层从事餐饮服务人员的岗位加以固定,不得随意调换。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是炊事员岗位技术性较强,不是一般的体力劳动者,非一般人员能胜任,否则基层餐饮服务人员将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

(2)每年制订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计划并加以实施,组织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加工操作规程和其他食品安全知识,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赛等活动,打造一支作风硬、素质高、业务精的厨师队伍。同时探索一条通过培训既能全面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又能使培训过的员工在评定职称等方面有所帮助,使培训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3)对炊管人员的培训在培训方式可由主要集中培训改为集中培训和基层点培训相结合,在培训内容上逐步实现从技术方面向营养方面发展,在师资力量上采取由内部培训结合外部引进的形式。

(4)对健康查体患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及时调整到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岗位,并对临时抽调人员从事餐饮服务要查体合格后才能上岗。

2.逐步实现基层食堂全部物资的统一采购

在实现了基层食堂食用油、面食定点统一采购的基础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探索对基层职工食堂其他物品实行集中采购和配送,以此减轻基层负担,减少流通环节,增强采购透明度,保证食品质优价廉。

3.强化食堂标准化建设,提高食堂管理水平

篇7

Keywords: loading and unloading oil, electrostatic hazard, safety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6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静电危害是石油石化企业最大安全隐患之一,也是最难管理的火源之一,其难点在于它的隐蔽性和意外性,因此油气储运企业开展装卸油作业静电危害的探讨及安全对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装卸油作业存在的静电问题

通过事故事件学习以及日常安全检查,目前铁路、汽车装卸油作业在防静电技术与设施方面存在着如下问题:

2.1部分装油鹤管较短,装油时鹤管距底部距离大于200mm。

2.2部分装卸油胶管电阻值较大,为绝缘胶管。

2.3装车作业时初始流速过快。

2.4野外维抢作业现场无人体静电消电器。

2.5 操作规程中未对静置时间方面提出要求。

3.装卸油作业存在的静电问题危险性分析

3.1部分装油鹤管较短,装油时鹤管距离底部超过200mm。

一是由于金属鹤管会使液面上方电场畸变,在最危险的液面处积聚电荷较多(局部电容大)。二是鹤管下方液面也容易积累较多电荷,在这种场合,一旦出现静电放电,它们释放出的电荷相对多些,放电能量及点燃率都较高,对加油作业的安全性有较大的威胁。三是顶部喷溅式加油使带电液面与鹤管间容易出现火花放电间隙。四是顶部喷溅式加油使油内产生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不但加剧罐内电荷在液面的积聚,也使装油槽车罐口处产生大量的可燃的油气蒸汽。

3.2部分卸油胶管电阻值较大。

有些装卸油用胶管虽内含金属丝,但边上的金属丝同金属管线未连上,电阻数值较大,胶管处于绝缘状态。

一是高绝缘的材质如聚乙烯、聚氯乙烯都是高起电材料;二是高阻值的绝缘材料容易储存和聚积电荷,加上这类材料表面的静电电容较小,因此表面电压常常很高,容易发生静电放电。三是用绝缘管输油往往是暂时的、机动性质的,位置多不固定,容易与周围接地体接近和放电。

3.3装车作业时初始流速过快

工艺设计往往存在着使用一台输油泵同时供给3、4个装车鹤位进行装油,当因工序的安排形成1个鹤位装车时,特别是初期(液位在200mm以下时)容易产生装油速度过快的现象。

一是当因工序的安排形成一台泵给一个鹤位装车时,其初始流速为远超过1m/s的标准要求。二是油品装车过程中,突然开泵会造成瞬时冲击电压或流速过高,使静电涌起,使装车初期油品起电量相对较大,易形成危险性放电。三是国内外都提出输油初始速度应控制在1m/s以下,对于铁路、汽车装卸过程要保持这个初始速度直到油面浸没了注油鹤管端面。因此在下列情况应注意初始流速:

1)槽车开始注油操作时;

2)输送油含有游离水时;

3)输送油含任何其它第二相的产品时。

3.4野外维抢作业现场无人体静电消电器。

目前,大部分石油及石油化工企业铁路及汽车装卸栈台扶梯处都使用人体静电消除器,但长输管道野外维抢修作业处,一般都没有人体静电消除器。这种情况下从事装卸油作业人员,很容易带电,作业过程中触摸罐车金属时,会发生火花放电,当人体带上较高静电时,此放电足以引燃达到爆炸极限的油气蒸汽。

3.5操作规程中未对静置时间方面提出要求。

油罐车加完油后,罐内电荷的泄散要有一个过程。为了避免剩余电荷可能引起的静电灾害,油罐车加完油后要规定一个静置时间。这项措施对于加完油后还要进行检尺、测温、取样等罐上作业的,更为必要。

若没有静置时间,此时将接地线拆掉,进行移出鹤管操作时,会存在静电放电的危险性。因此,在停止输油后,一定要有静置时间。

在企业的操作规程中,应详细规定静置时间,同时也应要求在进行移出鹤管等操作后,才能将接地线拆掉的规定。

4.装卸油作业静电防护及安全对策措施

4.1装油鹤管

1)从静电安全性来说,应采用落管浸没式加油,应禁止顶部喷溅加油。

2)不论哪种加油作业形式,必须遵守1米/秒的初速度限制。

3)在危险液面和最容易产生可燃混合气的位置,可以适当减缓加油速度。

4)为了改善电荷的分布,顶部加油时,可以选择分流头,如“T”型头、网筛式加油罩等。

5)装油鹤管应延长至罐底部距离不大于200mm的长度。

4.2卸油胶管

1)应使用防静电胶管,其两端的电阻值应小于10Ω,并应定期对其电阻值进行检测。

2)应定期检查胶管外部,不能有裂纹。

3)为保证胶管的连通性,应将胶管两端的内附金属丝同胶管上的金属卡箍相连,使用导线将金属卡箍上的螺栓处同金属管线上的接地点相连。从而保证胶管的内附金属丝同金属管相连接处的导通。

4)当胶管只有一端同金属管线相连时,此端胶管的内附金属丝应同金属管线相连。另一端胶管的金属丝不应漏在外边。

5)卸油胶管的内附金属丝同金属管相连接处应保持其导通性。

4.3初始流速

1) 当因工序的安排形成1个鹤位装车时,保证初始流速在1m/s以内。

2)根据阀门的不同种类,缓慢开启并控制好装油的初始流速。

3)装油时初始流速控制在1m/s以内。

4.4人体静电消电器

1)油气站场应设置本安型的人体静电消除器,一般安装在站场入口、装车栈台的扶梯入口处、大罐的盘梯口、收发球桶附近。

2)本安型的人体静电消除器在安装时应保证其很好接地。

3)野外装卸油前作业人员借助其它接地设施消除人体静电。

4.5静置时间

1)在操作规程中规定装车作业的静置时间应不少于2分钟。

2)在操作规程中,应规定在接地线连接好后,才能进行打开罐盖,放入鹤管等操作。

3)在操作规程中,应规定在进行移出鹤管,关上罐盖等操作后,才能将接地线拆掉。

4)操作规程中应有静置时间的规定。装车作业的静置时间应不少于2分钟。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装卸油过程中静电起电特性及静电危险性的探讨和研究,针对装卸油作业的危险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静电安全防护对策措施,对实现安全生产、清洁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6.参考文献

《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

篇8

戴彦榛表示,创新创业的成功让长江脉看到了广阔的大卫生市场前景,为响应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指示,长江脉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中食健之素(武汉)食品卫生安全科技产业创谷和长江脉(武汉)食品卫生安全科技与产业基地。该创谷与基地将全方位建立食品卫生与安全科技产业现代化配套功能,建立食品卫生与安全综合性生产基地,聚集全国相关科研机构与产业,形成我国食品卫生与安全科技与产业的核心区。通过中国消毒创新与食品产业的深度融合,来促进大卫生相关产业的快速良性发展。

篇9

食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食品的安全关系甚大。对于食品的解释就是把食品按照其用途和特性进行制作保证食用不会损害到食用者的健康。但是现在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人们的隐患了,越来越多的不健康食品在侵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食品检测技术在人民生活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而且也是现状科技研究中的热点。食品检测技术既包括食品材料的检测也有各种食品添加剂的检测。食品的种类非常的多,这也为食品安全检测提高了难度。

一、关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检测食品的设备不够先进,不能够完全满足食品检测的需求

食品的复杂多样性对于食品的安全检测室个难题,而食品安全检测设备需要有更高的技术才可以。也是因为资金的问题,不能对检测食品安全的设备做到经常更新,这就导致了在检测食品安全上的不到位,在经济与技术都飞速发展的时代,既为人民生活带来了便利,也留下了许多弊端,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食品商违背国家关于食品的规定而制造不健康食品,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加入不被法律所允许的食品调味剂,一些调味剂的成分需要先进的设备才能够检测出来。而检测设备的落后造成无法有效的检测出食品中的不健康成分,这也是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主要弊端。

2.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不够全面

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很快,虽然对于食品安全的检测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一些不法食品商也利用先进技术来制造不健康的食品,这就需要检测技术比造假技术更高一筹才可以。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在检测食品安全上使用的技术还比较落后,在自身落后的情况下没有及时的从外引进先进技术,专业导致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方面比较薄弱。虽然食品检测室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但是国家还不是足够重视,对于技术没有积极引进。现在的检测技术只能进行简单的食品检测,对于需要新技术;才能检测出来不健康成分的食品很难检测出食品的危害性。现在的食品现状令人堪忧,国民的食品健康没有保障。

2.对于检测技术掌握的不熟练,用法不正确

专业人士的缺少是我国现在企业机构普遍面临的现状,而在食品安全检测上因为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导致食品检测结果不准确也是常用的事情。导致专业人才缺失的原因一个是国家对食品安全检测不够重视在人才选拔与培养上没有加大力度,在一个就是检测环境的制约导致对技术掌握的不熟练。一些检测人员对于设备的使用不是很明确就轻易造作很容易早晨检测结果的不真实,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工作中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需要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在食品安全检测中要足够灵活,根据食品的特点而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测。

二、常用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根据食品的特性、种类的不同,需要专门的技术进行检测。下文分析了一些常用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1.色谱技术

色谱技术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技术。色谱技术对食品安全进行检测室利用的是物理化学分离的方法,利用一些外在条件把不同物质进行分离开来。不同物质的分配系数不同,利用一些物理手段溶解、挥发、吸收等处理不同物质组成的混合体,从而把物质进行分离。现在色谱技术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了,拥有检测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样品用量少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在食品安全检测上。

1.1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对于检测食品中含有的农药残留成分有很好的作用,对于一些未知的成分也能够分析出未知成分的相对分子含量,对于计算未知成分的化学式了解其化学结构和物理特性有很大的帮助。

1.2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法相比在于对检测成分的处理上一个呈现气态一个呈现液态。液相色谱法一般被用于测量高沸点、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而且也适用于多组分析,对于成分复杂的物质多用这种方法进行检测。

2.免疫学技术

免疫学是研究抗原和抗体的一门学科,利用免疫学技术检测食品不用对食品的细菌进行分离直接就可以与需要检测的细菌产生反应,很是方便。但是因为抗原与抗体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也导致免疫学方法的多样性,但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最常用的免疫学技术是免疫磁珠分离法。

免疫法检测食品安全精确度很高,可以轻易的分析出食品中含有的某种细菌,而抗原与抗体反应时间短,检测过程就比较短。利用免疫法检测出来的细菌可以进行分离并采集,对采集后的细菌进行特性分析,可以有效的防止细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3.对于残留农药的检测技术

用于制作食品的原材料在农业种植中很多都是喷洒了过量的农药,这些农药残留在农作物上,农作物被加工成食品,食品被人食用就会影响人的人身安全。有很多的技术是专为了检测食品的残留农药而科研出来的,例如电子俘获检测器、火焰光度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等。

4.生物检测技术

生物检测技术今年来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很广泛,是一种新兴的技术。食品的制作原材料大多都来自于自然界属于生物的范畴,所以可以利用生物本身的特性而进行区分。

食品中含有的化学物质会与它相关的生物材料产生反应,这是生物检测技术的原理。利用生物监测技术可以快速的精确的判定结果,有很强的特异性识别功能。现在在食品安全检测所应用的生物检测技术有生物传感器、PCR技术等。三、食品安全检测的发展前景

食品现在已经不仅仅是民生问题,不仅关乎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涉及到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当中,食品安全现在是全球关注的问题,不健康食品的频繁曝光让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越来越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食品问题,民众可能会对政府失望,采取一些激烈手段来抗议政府的不作为。现在国家政府已经把食品安全上升到与国家安全同样的高度,加大对食品安全检测的深度与打击不法食品商的力度。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食品安全检测带来了更多先进的技术和检测仪器,但也因为技术的发展而造成现在食品造假更加的隐秘难以被查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引进与流出,食品安全技术也不再是单一模式,现在更加多元化,对食品中的危害成分的辨别更加容易,对于未知物质的鉴定可以分析出其成分和特性。

现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发展的非常好,这也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特点是速测化、高技术化和便携化等。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更加关注食品的质量,所以快速、高校的检测方法是现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所需要研究的方向。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生物学技术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在食品安全检测上。

总结:

从现在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来看,快速检测技术是未来科研的方向,也更能满足民众的需要。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越来越重视,目前关于生物检测技术也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中生物芯片技术是生物检测技术中应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最常用的一种检测方式。

参考文献:

[1]朱艳俊. 应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确保食品质量安全[J]. 科技资讯,2009,24:214.

[2]金明. 我国食品检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A]. 甘肃省化学会.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甘肃省化学会:,2011:5.

篇10

食品检测的发展趋势 

篇11

他说,今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的主题是“尚德守法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法治化水平”。作为宣传周期间持续时间最长、展示成果最多、社会参与面最广的重要活动,2015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创新技术展览会将全面展示国际国内品牌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成果,展示食品安全控制、检测、追溯等领域的最新技术及应用设备,展示食品安全示范项目。

他表示,食品安全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话题,也是一项社会工程。食品安全离不开食品生产企业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离不开食品检测、追溯机构的技术创新,更离不开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今年的展会将通过现场演示、互动等方式,全面体验食品安全管理和检测、追溯等流程,直观感受参展企业从农田到餐桌进行的全程安全管理,亲身体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努力。雀巢、中粮、娃哈哈、旺旺、蒙牛、华英、洽洽等食品生产企业以及赛默飞、物品编码中心、立德高科等著名食品检测、追溯机构都将在展会上展示他们的最新努力,这将是各个展区引入注目的新亮点。

徐如俊最后表示,“舌尖上的安全”是民生的殷切期待,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将以媒体平台为阵地,在更广阔的领域进行探索、创新,继续为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的持续好转作出贡献。

随后,河南华英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奎、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室副总经理贾先德、新西兰驻华大使馆农业参赞罗杰·史密斯进行了发言,最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王铁汉宣布2015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创新技术展览会开幕,中国经济网总裁王旭东主持开幕式。

本次展览会共吸引了近百家从生态农业到监管、食品生产、检测、流通的食品全产业链安全体系权威机构和名企参展,比如雀巢、中粮、娃哈哈、惠氏、旺旺、蒙牛、华英、洽洽、果秀等食品生产名企及赛默飞世尔、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立德高科、中食净化、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等著名食品安全检测、追溯机构,三天时间内有近两万人前来观展。

各参展企业以现场演示、互动的方式,使专业买家和观众全面体验食品安全管理和检测、追溯等流程,直观感受参展名企从农田到餐桌实施全程食品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基于全产业链经营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水平。

在康师傅展台,康师傅携手中国经济网、中国食品科技协会、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共同推出“康师傅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大赛”。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以安全新“食”代为主题,率先发起中国首个推动食品安全“视觉化”发展的重要行动,鼓励大学生以“视觉化”创新、创意为核心,让“舌尖上的安全易见、易懂、易普及、易参与”,以喜闻乐见、充满新意的方式引爆高校新生代的食品安全科普热潮。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先德表示,这种方式是开展科普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

作为本届展会最大的国际展团,大韩民国泡菜协会携手韩国财经媒体ETODAY集团和中国经济网共同举力、了“2015中韩发酵食品信息交流会暨泡菜推介会”活动。本次交流会的主题为“发酵蔬菜与健康”。韩国世界泡菜研究所金贤柱博士和四川大学卢晓黎教授分别介绍了中韩两国传统发酵食品的营养价值、文化传承、产业现状,并共同探讨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景。大韩民国泡菜协会会长兼泡菜名人金巡秄现场演示如何腌制泡菜,她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中国消费者了解韩国的泡菜和泡菜文化。

篇12

现阶段,在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的实际工作中,微生物超标占据着不合格产品中较大的比重,而微生物超标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则是减少这种疾病的基础。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微生物的残留是现阶段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问题的重要部分[1]。目前,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微生物检测技术逐步走向标准化的发展道路。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的逐步完善,为我国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其安全意识也在逐渐增强,人们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中起着愈加重要的作用[2]。我国目前在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方法比较多,该文主要针对部分重要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主要内容以及应用和研究状况进行论述和探讨。

1 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现阶段,进出口食品安全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快速生化检测方法、微生物免疫学、蛋白质芯片、代谢学技术、免疫传感器技术、PCR技术等,对这些技术进行简要的介绍。

(1)快速生化检测方法。快速生化检测方法主要有生化试剂盒和生化鉴定管法、鉴别培养基法、快速测试片法以及快速生发检测仪器法。①生化试剂盒就是将多种细菌生化分析试剂、培养基集成在一个特定的装置中,这样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果,起到节约样品分析时间、节约成本的作用。②鉴别培养基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试剂,使那些难区分的微生物呈现出明显的差别,从而快速鉴别某些微生物。③快速测试片法是用纸片等作为培养基载体,将特定的培养基附着在载体上,通过微生物在上面的生长以及显色来测定食品微生物。④快速生化检测仪器法是一种微生物的自动化检测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操作标准、简便、快速的特点。

(2)蛋白质芯片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是一种将捕获配基密集点阵于一特定的载体上形成探针,通过各种检测设备对试验结果进行定性分析的技术。这种技术具有高通量的特点,但是该技术芯片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样品的制备以及标记也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这种技术在病源微生物检测中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3)代谢学技术。主要有电阻抗法、微热量计法、放射量计法以及接触酶测定技术等。①电阻抗法的原理就是在细菌生长过程中将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带电的活跃的小分子,通过测定器阻抗的变化,测出其细菌数量。②微热量计法是根据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变化来鉴别细菌。③放射量计法是根据细菌生长时将碳水化合物分解成CO2这个原理将放射性标记物引入到碳水化合物中。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会放出一些含有放射标记的CO2,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测定食品中的细菌。④接触酶测定技术是通过计算含有接触酶的纸盘,在盛有H2O2的试管中的漂浮时间来测定细菌的数量,接触酶腐败微生物多数为噬冷性细菌,而这些细菌呈阳性。因此,可以利用接触酶来测定食品中的噬冷性的细菌。

(4)PCR技术。PCR技术就是聚合酶链式反应,即无细胞克隆系统。PCR技术检测食品中微生物,首先要富集细菌细胞,从样品中获得微生物细胞,然后裂解细胞,让细胞中的DNA释放,接着根据微生物特有的特性来设计引物,最后利用电泳法来检测扩增细菌性的DNA序列。PCR技术具有快速、特异性强以及敏感度高等特点,可以检测出食品中的沙门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多行李斯特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3]。因此,PCR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2 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的概念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食品安全主要包括卫生、质量、数量、营养、生物以及可持续性安全6个要素,而狭义的食品安全则专指卫生安全。食品安全是威胁全球卫生安全的重要问题,食品污染现象在各个国家都普遍存在,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也比较高,而进出口食品安全作为其重要的组成环节之一,在出入境检验检疫的把关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因此,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是衡量进出口食品安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1)免疫学检测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免疫学检测技术的仪器装置造价相对较低廉,操作也比较简便,实用性比较强。在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中应用比较广泛。检测的细菌主要有沙门氏菌、李斯特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真菌主要有黄曲霉素以及食源性寄生虫等。

(2)核酸探针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利用核酸探针可以快速检测食品中存在的李斯特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志贺菌等。利用核酸探针可以不受待测样纯度的影响,能够直接进行检测,但是由于核酸探针的技术比较复杂,费用也比较高,所以大多数都只能在实验室中进行。

(3)蛋白质芯片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蛋白质芯片技术可以一次性检测出多种潜在的病菌,能够对食品进行高通量的病菌检测,操作比较简单、快捷,其特异性以及灵敏性都比较高,进行一次检测花费的时间也比较短,往往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全部检测。然而,蛋白质芯片比较复杂,该技术大多还处于试验阶段,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4)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污染食品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主要以细菌为主。该微生物主要分为腐败菌及病原菌。腐败菌主要是通过对食品成分的分解和破坏而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来对人体造成危害,其本身并不致病。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可以快速检测酿酒酵母、乳酸菌等常见腐败菌的数量。病原菌主要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等,生物毒素主要有细菌毒素、真菌毒素以及其他毒素等,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对这些病菌都可以进行检测。在实际工作中,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并没有真正地用于食品安全检测。

3 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主要是依靠高新技术,利用大量仪器设备,更加注重快速、准确与实用,这些都是现代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最突出的特点。食品微生物检测仪器具有微型化、低能化、功能专用化、成像化以及一体化的特点,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载体。现代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核酸探针技术以及PCR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虽然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仍然有很多技术并没有真正地应用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中。因此,要将现代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完全应用于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中,仍需要一个试验过程和发展过程,这些技术还需要进行继续开发和完善。在今后的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中,要大力发展那些无损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对于那些破坏性的微生物检测手段要进行淘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于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的微生物技术会越来越多,这些检测技术对进出口食品安全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随着中国进出口检验检疫事业的迅速发展,进出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已备受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关注,而进出口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和研究作为增强中国国门进出口把关力度的一项利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进出口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可以消除进出口食品中的危险因素,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对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要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建立更有效、灵敏、简便、准确、廉价的微生物检测技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的微生物快速诊断技术将取代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技术,为进出口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5 参考文献

[1] 杨喻晓,张瓅文,丁美会,等.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粮油食品科技,2009,17(1):68-70.

篇13

随着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其中关键的控制点是在食品的生产、流通环节,因此作为肉牛养殖企业应该从牛只饲养的源头进行严格控制,尽量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长存。让消费者对牛肉企业的产品放心消费,因而也提高了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信息化系统可以对饲养牛只从入栏到出栏整个饲养过程进行时时准确的记录、保存。记录内容包括牛只、精粗饲料、防疫、免疫、治疗等信息。通过每头牛只所佩戴的唯一编码,进入系统能查询到该牛只完整的档案。肉牛养殖过程中,容易发生食品安全危害的环节主要是饲料和兽药的使用。企业必须加强监管,严禁使用违规、违禁的饲料、药品。依托信息化管理可以将国家违规、违禁的饲料、药品录入系统,系统可自动分析、识别。从而保障食品的安全和百姓健康。

2.1追溯系统涵盖的内容

肉牛信息(耳标号、养殖场的位置、名称、法人、圈号批次号、育肥开始时间、体质量、性别、品种、防疫记录、用药记录、饲料品牌、出栏时间等)可为屠宰场提供可追溯、安全健康的牛源。让消费者清楚地了解食品的安全性。如果食品出现安全问题,便于养殖场在第一时间对所售出牛只作召回处理,防止有问题牛肉危害人们的健康。

2.2追溯系统给肉牛养殖企业带来的效益

如果企业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平台,会大大地提高食品生产者的安全责任意识,强化防范措施,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促进消费,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消费者查询和维权;有利于政府部门发现和处理问题食品,避免因个别产品的问题,波及全部产品的信誉;有利于促进食品安全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利于促使肉牛养殖企业的生产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加工,从源头控制、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结语

3.1提高牛场现代化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肉牛养殖信息化系统的建成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首先信息化的管理可以提高牛场的科学化、标准化管理水平,释放管理者的压力。为养殖管理提供更完善、精准的信息。其次通过科学的管理可以节省不必要的生产费用,同时系统还能为管理者提供更科学、合理的饲养数据,有利于管理者分析养殖效益,从而指导养殖生产、减少资金的积压,提高资金的回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