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阅读课教学过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 《卖花女》的具体教学任务步骤
作为一个改编的戏剧剧本,题材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有异于其它课文教学的教学方法。语言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若只把重点放在传授和讲解语言知识上,则违背了《新标准》的要求,所以我设计如下:
1. 导入环节
采用《新课标》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搜集有关“皮革马利翁效应”的生活实例并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制成海报和课件;阅读课文预测内容,查找细节信息,促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自主探究。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改变现状挖掘自己的潜力,追求不断进步,为接下来的任务做铺垫。通过主题、人物特征、作者写作风格及图片的预测培养学生预测能力和推断能力,让学生在预设、搜索、求证、否定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2. 阅读环节
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戏剧体裁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分析戏剧冲突,因此,第一遍阅读要求学生自主找出文章的主线,探究并引入竞争机制促使他们判断正误、小组补充并找出理论依据。接下来小组讨论,以“以优带差”的形式扫清阅读文章的障碍。再通过听录音和分角色朗读来判别身份地位、理清人物关系、总结人物特征。
设计意图:快速阅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戏剧的特点和要素,从宏观上理清文章情节验证之前的预测,了解戏剧的基本要素和情节。
Task 1: Ask the students to find out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as quickly as possible
(Individual & Pair work)
When, Where, Who, What, how
Task 2: Read Act I of the play and then answer some questions.
设计意图:根据文章中需要学生理解的重要内容设置True or False练习,理解文中具体细节,通过抢答的方式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Task 3: Find some confusing sentences in groups and then do the exercise 5 on P31
3. 进一步阅读环节(Pair work & group work)
Task 4: Analyze the position of the three characters by listening to the tape.
Task 5: Make ou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persons by reading in roles
Task 6: Sum up the three persons’ characteristics:
Colonel Pickering: Kind, polite, generous, enthusiastic, eager, confident.
Higgins: Impatient, rude, confident, superior, self-important
Eliza: Anxious, eager, emotional, ambitious, unsure, dynamic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各自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来区分等级、理清人物关系及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作者如何利用动作和语言表现人物的情感状态、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特征。同时学生之间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生生互动、生组互动,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所给出的表格,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意识。
4. 读后环节
运用“情景交际策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观看视频,加深学生对戏剧的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分角色表演,在实践中体验对角色的认识。
设计意图:整体分析后巩固学生对戏剧的了解,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戏剧;通过参与合作,有效培养对剧本中人物的立体认识,加深对舞台说明、旁白等戏剧元素的理解,深刻理解主题。
5. 延伸环节
主要是总结归纳的过程,让学生把课上读到的材料以复述形式转化成文字语言输出出来。
Task 7: Predict what will happen next. And give Higgins some advice to help Eliza
篇2
一、面临的挑战
1.社会大环境:文学边缘化
从外部的社会大环境来看,文学日益边缘化。当今社会,人心浮躁,熙熙攘攘,多为利往。在这重功利与实用心态的影响下,由于文学不能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故其重要性日益为人所忽视。目前是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时期,商品经济的实行不但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悄然改变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及其学习动机。高额的薪酬、丰厚的福利、稳定的工作成为绝大多数人的追求目标。即使是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在考虑学以致用的问题。考量所学知识对将来毕业找工作有没有用处、有多大用处,并以此来权衡和规划自己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多少。结果很多文科学生,甚至低年级的大一、大二学生,就已经把精力更多地投入考研、考证、培训班甚至驾照的学习中去。只是由于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为了完成学分顺利毕业,学生才来到教室,心不在焉地听课,甚至有的同学通堂在玩手机、打游戏、网络聊天。这一点背后的尴尬和无奈,在中国古代文学阅读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
2.学校小环境:课程被压缩
在市场化和功利化专业设置的影响下,学校的许多基础课程,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这样相对似乎更为冷僻的课程,在大多数大学里更加变得似乎可有可无。中国古代文学阅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普遍受到严重消解,以至不得不让出部分教学时间,甚至被直接砍掉,以保证那些市场反应灵敏、应用性强的时兴课程。如前几年的高级文秘、现在的播音主持等热门课程的开设。
3.文学教育自身的断层和割裂
现在的大学生,虽然从入小学起就开始接触古代文学作品,但是在其后直至步入大学后的十数年学习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对考试,因此在学习时采取的学习方式侧重字词翻译和作品背诵,而忽视文学的审美愉悦作用。更为严重的是,长期的被动灌输,导致不小比例的学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当步入高校再次面对古代文学作品时,积久成习的学习方式和惯性思维使得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听讲,放弃了能动思考,更谈不上对作品所蕴含的美学价值、人文精神的学术钻研意识,因此对于作品的认识和理解非常肤浅、很少诵读甚至根本不细致翻阅古代文学作品。
二、困境产生的原因
1.教育指导思想的制约:中文系培养的是学者而非作家
1925年,立志当作家的李健吾考取了清华大学中文系,时任中文系教授的朱自清先生对其说:“你是要学创作的,念中文系不相宜,还是转到外文系去吧。”三十年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迎接1955级新生入学大会上,系主任杨晦教授的迎新辞语惊四座:“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想当作家的不要到这里来。”两处典故的语出文献虽不可一一确证。但是,“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这似乎已经成了大家今天的共识。虽然有的大学有这方面的努力,但或已经偃旗息鼓。如前几年,浙江大学聘请金庸做博导,后来无疾而终。近年来,上海大学有“美男作家”之称的葛红兵教授开设的“创意写作课”,其吸引力和能否改变中文系课程教学多年积习的具体效果也有待观察。
2.教育实践中的误区:颠倒了“治学”和“教学”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混淆甚至颠倒了古代文学的“治学”与“教学”的关系,侧重对“治学”的努力,忽略了“教学”的要件,也很少考虑现在中文系学生的实际水平。现在这些大学生上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程之前所读到的古代文学作品仅限于中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数人不能独立阅读古文,不少人甚至即使参看现代注释也看不懂古代诗文。今天的古代文学教学如果还仅仅停留在以“治学”为中心,海阔天空地讲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或只是泛泛地讲什么意境优美语言清新,那么学生即使把文学史背得滚瓜烂熟,次次考试都得满分,也无法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真髓和内涵。
2.教育实施者的刻意缺位:为了实现趋利避害的最大化
如今,教师在课堂上讲文学史可以尽情挥洒,给学生以知识渊博、角度新颖、新见迭出、气场十足的深刻印象;讲作品选则受文本限制不得随意发挥,没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深厚的功底只能老生常谈,令人生厌,甚至捉襟见肘、发言惟艰。所以讲文学史容易出彩叫座,而讲作品阅读课程很难弄巧藏拙。同样的两极分化也体现在课堂下,体现在学术研究和教材编撰上。从事文学史研究可以名利双收,选注或解析作品选则吃力不讨好,成了明日黄花。在学言学,除去经济利益的巨大驱动力不谈,单纯从做学术、培养学术交往圈来看,一套教材的编选,凸显了主编者自己在主流学界的泰斗地位,大有登高一呼,从者云集的感觉。被邀编写者或是主编认可其成就,或是被接纳,也有蒙受知遇之恩,自感通过教材的编写,从而进入掌握学术话语的阶层。而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的研究者,由于人文学科凸显个性化的自身固有特征和需求,你认为好,但很难得到别人的共鸣。更严重的是,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你越是说好,别人越是唱反调,最后孤芳自赏,斯人憔悴,或主动或被动地远离了主流学术圈子。
三、对策及建议
1.结合时代特点,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对症下药。
当代大学生最需要的不仅是开启学术殿堂的钥匙,还有照亮人生旅途的烛光。在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堂讲授实践中,只有通过智慧的启迪,才能有效地穿透“时光燧道”,使古代文学在当代社会中重新点燃生命的火光,也使当代读者同古代贤哲直接发生心灵的碰撞。笔者认为,仅就这一点而言,以五千年文化为积淀、富含丰厚营养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所提供的精神大餐,无论实际的益处,还是吸引力,肯定超过社会上“心灵鸡汤”快餐式的阅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打破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无用之见,树立其有用之貌。当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了长远的期许后,其学习兴趣就会被大大激发。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结合时代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对症下药。
大学生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被认为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身上承载的责任不可谓不重,然而与重任相对的则是个体能力和素质的不足,甚至低下。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具体表现为眼高手低、不能很好地融入团体、抗压能力差、不愿吃苦。有的学生,毕业两年换了数十份工作,严重影响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和自信心的树立。有的一蹶不振,闭门不出。更有甚者,因为一时受挫,就想不开,寻短见。此类事件,屡见报端和网络,不胜枚举。
在面对重大挑战如何树立正确的态度和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途径,在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可以针对这一点有侧重地进行教学。苏轼《定风波》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之所以为苏轼,正是因为他能从苦难中超脱出来,更乐观从容地面对生活。从中可以学习到得出在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坦然面对。
再如,讲到大学生感兴趣的爱情诗词时,如晏殊《鹊踏枝》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可以联系到柳永《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还能够联想到辛弃疾词作《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后可以引申到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并引导学生就这三句话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理解。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任何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人定好目标,坚持不懈,绝不轻易放弃,最终希望的曙光会在前方出现。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语句,让学生感受到意气风发的恢弘气势,从而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2.注意专业差异性的客观存在
在进行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程的讲授时,要注意他们专业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有的放矢,进行有意识的教学调整。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灵活机动,结合他们未来工作的需要,激发其主动探索的精神。
比如在给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讲授《诗经》中的爱情诗歌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截取电视中常出现的钻石广告,分析其中广告语诸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中包含的那种至死不渝的爱情寓意。并进一步指出,广告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代表了心灵深处的渴求与呼唤。古人那种“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情,其实正是现代人所不相信但又渴望得到的。好的广告语的产生,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以及对人类共性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的,而这离不开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
再如给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上课时,讲授一些古代山水游记的同时,就可以展示一些电视上的游览录像,或者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来分析景点介绍词编撰的优劣。由于编撰者的能力有限,景点介绍内容错别字满篇、常识性的错误屡见不鲜,这极大影响了景区的吸引力,可谓是“面目可憎”“大煞风景”。如果是教育基地,则非常严重地削弱了其教育意义。而相反,古人的山水游记名篇则言简意赅,韵味无穷,咏之能歌,可品可赏,故能够流传千古,成为旅游胜地广而告之的招牌语言。这些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无可替代的。
3.对诵读本位的回归与改革
现在的大学校园,大多时候只能听到朗朗的阅读外文书籍的声音,而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主的传统经典诵读不经意间已经成了“绝响”。即使是校园广播里,除了卿卿我我的情歌,就是英语听力广播。可以说,古代文学的诵读氛围就整体而言,已经所剩无几,而中国古代文学阅读课程要顺利展开,诵读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诵读是积累的捷径,是把知识储存起来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读得多,积累得自然丰厚。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许多知识是需要记诵的。学生如果在阅读中能记诵大量的古诗文精品,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辞畅意达、文从字顺、精思于胸、下笔成章,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让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程的教学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4.教师要动口也要动手,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篇3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就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这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换,退出课堂主角而成为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时,教师应带头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应带头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几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唯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其次,教师要善于“激疑”
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激疑即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筋并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发学生思考。比如我在教《愚公移山》时候,对愚公的“不愚”作了肯定之后,适当地引导学生对此文进行深挖,通过逆向、扩展、想象等方法诱导学生,并让两位学生扮演愚公与智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让学生提出各自的疑问。有同学问:愚公移山到底值不值?有同学问:是移山方便呢,还是移家方便?也有同学这样认为:愚公移山那是在破坏环境,不值得提倡,放在现代说不定愚公会因破坏环境而被判刑呢。对上述的问题我笑而不答,只是肯定了他们的想法,想办法让他们组织好流畅的语言来叙述清问题,然后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总结答案。
最后,教师要主动参与“释疑”
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和讨论之后,慢慢地冷却为一种渴望看清事物本质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看清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释疑”的过程。那么,课堂教学上要怎样“释疑”呢?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1、查检自答
碰到简单的问题,可以把题目抛还给学生,学生若能够通过工具书中的注释,或相关读本、教辅用书解答的问题,就一定要让学生自行查检解答,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克服学生的依赖心理。
2、讨论解答
学生提的问题若有一定深度、难度或有新意的,则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堂参与讨论,积极调动那些沉默寡言的同学。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少同学缺乏主动性,尤其是中差生,他们大多在那儿等着你去灌他,他们也许是怕惹笑话,也许是怕抬不起头来。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给他们质疑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关爱,教他们学会“我要说”、“我要问”、“我能行”等“学习心语”,让他们主动地进入自觉学习状态,多让他们代表小组发言、交流。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一定要当场抛出答案,有的则疑而不答,让同学带着问题学,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得到解决。
篇4
初中英语阅读是倡导让学生自己去研读教材,读思结合,读有所悟,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英语阅读材料、英文歌曲、小幽默、小笑话和名人警句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树立竞争意识,在合作中解决英语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英语思维空间,让学生充分探究文本,鼓励他们喜爱英语、感受英语和乐学英语,从而促进学生的英语素质全面发展。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追寻英语阅读本色,努力创建“富有的活力”的精彩英语阅读课堂。
1.创设和谐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情境就是教师运用直观的教学方式再现课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及其背景。和谐的阅读情境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英语知识,让课堂“活”起来。创设良好的英语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变得积极乐观,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1.1.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初中英语新课学习的引子,起着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教师提问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英语思维的火种。“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而提出问题或新的见解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自主寻找答案,主动探究知识。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疑、善疑、会疑,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如:教学《仁爱版英语》第一册Unit3 Topic2一课时,教师要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主动掌握有关食物的名词以及吃和喝的词汇。课前让学生准备自己最喜欢吃的或喝的东西,把实物带到学校来。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准备。让学生或直接带实物来,这样使学生一开始就把实物或图片与英语词汇直接联系起来,加深印象,提高记忆效果,而且通过看物生情,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课前简单地质疑进行热身, “Hello, boys and girls, how are you today?What classare you in? What do you like? What color is it?” 学生积极回答,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学习新课的热情。教师质疑:“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 ?学生踊跃回答,积极心高涨。出示图片,让学生从具体的图片中猜测词义,这就省去了老师用母语来解释词的意义。学生边出示图片边回答: chicken, hamburgers ,dumplings, eggs, noodles, bread等词汇。这样在质疑中就把词的音、形、义全过程教学一次性完成了,这样的阅读导入既生动形象,又情趣盎然,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1.2.鼓励演讲,张扬个性
初中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课前5分钟,要求学生自己准备英语演讲稿,每堂课前都针对本课内容设计演讲稿,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又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习与别人交流的技巧,对事物多问为什么,以增强英语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做快乐的“English learner”。教师在讲完被动语态知识以后,可以轱辘学生拿自己喜欢的物品到前面即兴“一分钟演讲”。“This is a cup. It’s made of glass. It’s used for drinking water. I think it is made in Yichang.” 同学们能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积极性高涨,跃跃欲试。讲的好的同学很有自豪感,不会讲的同学也暗暗较劲。教师对回答得好的学生,用“Very good!” (很好!),“Excellent!”(好极了!)来评价;对表现一般的,用“Good”(好),“well done”(不错)来表扬。学生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进入了新课的阅读,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为整个阅读教学的成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从而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初中英语阅读能力是一项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主要包括理解程度和阅读速度。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充分利用现有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以细节阅读为核心,合理分析课文的性质和结构特征。
2.1模拟购物,学以致用
阅读是凭借已知去获取未知。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课文类型、内容和阅读目的的不同,选择灵活的阅读方法,它是语言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把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把阅读与写作教学进行优化组合,在阅读中培养写作能力,学以致用。购物是初中生特别喜欢的话题,怎样用英语来表达呢,学生还不会运用。教师在教室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购物超市,用真实感来吸引学生,鼓励学生用英语购物,然后写下来。如:教学Grade 8 Unit 6 Topic1 Section B时,要求学生自己掌握购物用语以及如何表达自己对商品的看法,会用How do you like …?,What do you think of …?组句子。模拟以下购物情境:
T: Do you like shopping?
Ss: Yes, I do.
T: Tomorrow is my mother’s birthday, and I want to buy something for her. Andplease give me some sugguestions. Now let’s go shopping.
Ss: Ok.
( Teacher shows a picture of a famous store)
T: How do you like this pair of pants?
Ss: It is too red.
T: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se shoes?
Ss: They are good.
让学生主动为母亲买生日礼物,引出新句型,个别学生不会回答,但也理解意思。然后阅读短文,自己再写出购物体会。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把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其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2.2.积累词汇,有效阅读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要根据课文内容灵活选择、恰当运用阅读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唤醒学生的阅读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加强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要注意词汇的积累,词汇的积累是基本功,在阅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鼓励学生平时识记与收集教科书中的基础词汇,注意文中的
关键词 ,把一些重要的词汇,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尽量的记忆。如and、in、besides、for example等词,预示着前后内容或相似或互为补充,可适当提高阅读速度。学生长期积累就会增加词汇量,减少了阅读障碍,提高了阅读速度。
总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切忌阅读方法古板、单调。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英语资源,丰富英语意象,体现英语教育的本色性。
参考文献
篇5
高中英语课本中有很多文章都很有价值,文章中的语句、文章结构等都很值得借鉴,在学习《Getting?along?with?others》时,本章节内有很多很好的语句,这些语句又是和学生平时生活很贴近的,于是,我让学生有选择性的背诵部分课文。之后,课堂上我会展开一个小的演说,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生活中Getting?along?with?others的具体体会。我发现在做演说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很好的运用背诵的语句或文章,这些文章就在他们尝试自我表达的过程中深深的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加上有机会把这些语句运用出来,这个过程对于这些内容的记忆就又加深了,这是很好的提升学生语感的途径,语言的积累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有意义,在加深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学生的自能阅读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升。
二、使用问题链展开自能阅读教学
自能阅读能力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对于文章的脉络有很强的梳理能力,学生只有做到逻辑清晰,思维能力强,在文章阅读时才能更高效,进而对于文意的理解更准确。英语课堂教学中阅读是一个很大的板块,然而,如何有效的展开阅读教学则很考验教师的施教水平。高中英语课本中有些文本内容逻辑性较强,学生如果对于文章的梳理能力不够很容易读不懂,而问题链往往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把握文章的脉络,在阅读时对于文意的理解更为准确。
对于有些在理解上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问题链帮助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梳理,首先帮学生搭建整篇文章的框架,有了明确的轮廓后学生才能在具体深入的对文章展开探究,在理解文意上也会更高效。例如,在学习《The fight against cybercrime》时,文章比较长也略显复杂,课堂上我就整篇文章列出一个问题链让学生首先带着问题通读全文:
1:What is cybercrime?
2:How can we classify into four categories?
3:How does cybercrime affect all Internet users?
4:What harm does cybercrime do to large companies?
5:Why is it almost impossible to catch cybercrime?
6: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ybercrime?
这个问题链很好的概况了文章内容,通过对每个问题的逐个思考也让学生能够迅速抓住文意,并且很好的理清文章脉络,问题链是新课程理念下很实用的高中英语自能阅读教学模式。
三、任务型教学推动学生自能阅读能力的提升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很实用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自能阅读能力也有很大成效。在学习《Science?versus?nature》这一章节时,学完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教学任务,我让学生课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尽可能全面的搜集关于这个话题的各类资料,然后我在班上展开了一个小的演讲活动,让学生以Science?versus?nature为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见地。
篇6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培养学习的信息素质,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特别是我们语文阅读课教师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语文阅读课学科改革,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就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相整合,只有这样,“初中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才会开得更加娇艳。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相整合的优势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阅读课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语文阅读课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阅读课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语文阅读课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语文阅读课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语文阅读课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课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信息技术时代,语文阅读课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课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阅读课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①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②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有效的交流方式;
③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
④可为语文阅读课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相整合
传统语文阅读课教学偏重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阅读课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阅读课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课课程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语文阅读课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二)这一模式的表现形态有: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心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进行即时评价。
2、主题性研读:主题式研读指的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这一符合现代语文阅读课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的设想是每学期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精读,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教师个人主页分别建立了各部名著的研读网页。
我们相信,“初中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为初中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篇7
一、阅读课分层施教的必要性分析
1.词汇量的差异,需要分层设置阅读内容
阅读课是高中英语的重要课型,阅读的文本中包含了高中阶段需要掌握和应用的大量单词,同时阅读活动又是以学生的词汇量为基础的,学生通过阅读过程,在巩固原有词汇的基础上拓展词汇量。
不过,我们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基础不一样,阅读前所掌握的词汇量存在差异,为此,我们阅读课教学必须进行分层,根据学生词汇量的差异,设置阅读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分析能力的差异,需要分层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的过程是文本与学生原有认知相遇的过程,阅读需要学生具备各种能力,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又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存在差异,面对同一本教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统一布置任务,那么必然不适合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发展需求。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思维通常得不到充分发展,而分析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通常因为能力上的缺失完不成学习目标,统一要求和任务布置,容易导致课堂教学两极分化,要想有效改善两极分化的现象,高中英语阅读课呼唤分层教学。
二、科学的隐性分层
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进行分层是分层施教的前提,那么如何分层呢?笔者认为分层要有一定的依据,我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知识水平、学习速度、分析能力和接受能力将全班学生分为A(阅读能力优秀)、B(阅读能力中等)、C(阅读能力差)三层,分层是隐性的分层,即教师做到心里有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要求和能力要求。
例如,对于C层学生,在自主阅读环节应多给予帮助,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词汇,旨在拓展其词汇量,渗透阅读策略及技巧,逐步培养其能够主动地思考和分析材料;对于B层学生,由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课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培养其思考和推理能力,学会用文本中的内容进行相关问题的辨析;对于A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则重点培养其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问题的开放性。
隐性分层具有动态性,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合理的评估,动态微调,最终都能达到教学大纲和高考的要求,释放每一个学生最大的学习主动性,促进所有的学生在各自的发展区内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减少两极分化,可以说“分”是为了最后的“不分”。
三、阅读课中CBA分层施教的几点尝试
1.分层设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学习活动有指向性作用,科学设置目标,让学生感受到自己通过努力就能够完成,能有效激发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提高阅读的兴趣,我在教学中给ABC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了差异性学习目标:
(1)要求A层次的学生,能够全部掌握阅读文本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并且从阅读出发,进一步拓展到听、说、读、写各方面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
(2)要求B层次的学生,以掌握阅读文本的内容为主,基于阅读课上的自主探究和互动学习,消除B层次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缺、漏、忘、记忆混乱等等不良现象,缩小与A层次学生间的差距;
(3)要求C层次的学生,以掌握阅读文本中的基础知识为主,注重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其学好英语的信心,激发潜能,促使其想B层次要求发展。
2.分层备课
备课是英语阅读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英语教学有效的重要保障。在教学过程中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问题。例如,我在阅读课的导入环节,从C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置几个简单的问题或语言情境与C层学生进行互动活动,这一做法,对C层的学生而言起到拉动作用,将C层的学生拉到课堂学习中来,对于B层和A层学生而言则是站在观众的角度对C层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活动进行品析,思考力度不亚于亲身体验,起到热身的作用。
3.分层施教
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分层施教。具体阅读课分层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性互动。
(1)对C层次学生,提出的问题在阅读材料中属于明显的、直接的表层性问题,该层次的学生从文本中比较轻松地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待学生回答后,及时予以鼓励,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2)对B层次学生,提出一些隐喻性的问题,让学生透过问题切入到文本内容的研读中,问题的切入口相对不太深,又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3)对A层次学生,提出的问题切口要更深一些,要让学生透过问题切入到文本的中心思想,并进一步推测阅读材料深处的暗含之意,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
篇8
阅读课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高校普遍开设一二年级两年时间,部分高校在高年级还开设类似高级阅读的课程。无论是从其作为一种学习语言的活动来说,还是从其作为一项语言技能来说,阅读的重要性都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从当前现状来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中阅读课的普遍开设并不代表该门课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更不必说是否收到相应的效果。由于其自身的特点,阅读课在一些人眼中概念比较模糊;而由于没有像其他课程那样显而易见的教学成效,阅读课甚至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当前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期待知识的传授,二是教师感觉无话可说。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阅读主要面向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开设。此时学生大多尚未摆脱高中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及所衍生的思维方式,单纯地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是知识从教师传递到学生的过程。所以,阅读课要么像精读课那样讲解课文、操练语言点,要么直接进行阅读技巧的讲解和训练,帮助提高阅读速度以应对迫切的专业等级考试。这些“切实可见”的知识让学生感觉自己是在学习,有所收获,心里踏实。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课时量的不同已经在形式上区分了阅读课和精读课,阅读课一周两个课时不可能以课文和语言点为主要内容,阅读技巧的讲解又无需花费很多时间。于是,本来已经十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或者用于让学生做阅读理解题,或者用于核对讲解学生已经完成的课后习题,然后再就一两个相关话题组织学生讨论。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模糊。
以上误区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课教学成效的取得,使得这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发挥不了固有的潜力。而这些误区其实反映出阅读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课程定位不明确。缺乏明确的课程定位意味着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学过程中教师做不到心中有数,教学成效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要解决当前阅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要对其进行比较明确的定位。笔者试图联系具体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这个方面的想法。
二、英语专业阅读课的定位
要还阅读课以本来面目,明确其定位,首先是要对阅读这项复杂的心理活动有正确的认识。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心理学界对阅读过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产生了众多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外语教学界受到越来越多重视的是Rumelhart于1977年提出的相互作用阅读模型。所谓的“模型”就是通过对阅读心理过程的局部认识而形成的对其心理机制和规律的系统认识。根据这一模型,阅读理解是视觉信息和读者已有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首先从对视觉信号的加工开始,一旦文字被分辨为可识别的信号,有关语言与常识的背景图式就开始活动并对信息来源进行解释。[1]由此可见,阅读过程不是机械被动的单向过程,而是复杂主动的双向交际过程;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无论是从文字中提取意义,还是实现概念能力、文化背景知识和处理策略之间的相互作用,读者都是无可争议的主体和中心。这就要求阅读课教学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樊篱,避免将知识点的讲解或者“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当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2]这一培养目标意味着英语专业教学绝不单单局限于语言知识和结构的积累,而是应当以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为导向;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应当能够被用于解决各个工作领域的具体问题。与这一培养目标相适应,阅读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其“泛”和“读”的特点,引导学生将广泛的阅读作为获取各种信息的方式。与此同时,丰富的语言结构和宽广的知识面虽然需要付出长期持续的努力,却并不代表学习的全部意义;帮助学生将这些积累转化成应对具体问题的能力才是阅读课教学的方向。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阅读课的描述是: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3]这一描述进一步明确了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两大重心。
在明确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发挥阅读课的固有潜力就是非常实际的问题了。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
应用语言学家对泛读的定义是:泛读就是大量阅读,阅读者对所读的材料不必面面俱到。泛读旨在培养学习者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者通过阅读不断积累词汇和语言知识结构,提高对阅读的兴趣。[3]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意味着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并且能够根据不同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自觉进行调整。较常见的阅读策略主要包括略读、寻读、预测阅读内容、猜测词义和识别指代关系等。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出于带有功利色彩的学习目的,学生更多地是将略读、寻读等方法当成迅速获取所需信息、提高阅读速度的具体技巧来学习,以期在考试中使用,而并没有将其转变成广泛阅读中的长期策略自觉运用。结果出现的情况是,学生似乎学了不少阅读技巧,实际上却没有哪一种是真正会使用的,即使到了期待的用武之地也还是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都是由阅读实践的缺乏导致的。阅读策略的掌握是一个通过不断的阅读实践逐渐内化的过程。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明确各种阅读策略的意义和特点,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在实际运用中逐渐将阅读策略内化,从而真正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标。
显而易见,要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在数量上是远远不够的。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较强的针对性,将其作为很好的范例,引导学生在课后的自主阅读过程中加以模仿和实践。阅读策略教学宜采用的显性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示范、直接操练和评估。[4]课堂教学时间相对非常有限是阅读教学的特点。教师只有发挥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充分体现学生在阅读这项“个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二)教学过程中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并重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1]通过阅读,学习者既能接触到广泛的文化素材和大量不同的主题,还能积累与这些主题相关的词汇和语言结构。不少语言学习者对于这一信息输入过程都具备一定的自觉性。似乎信息输入的完成也就意味着阅读过程的完结和学习目的的达到。然而,事实表明,不少对信息输入具有自觉性的语言学习者仍然面临着语言能力低下、实际交流困难的局面。笔者注意到,不少学生都有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记录下来的习惯,长期坚持则可以记满厚厚的一本甚至几本。但是转到口头或者书面交流过程,这些积累的体现则微乎其微;从学生词汇的选择和句式的变换方面并不能看出其所付出的努力;其积累并没有真正体现在语言能力上。
由此可见,阅读的意义并不在于被动地接受信息。语言学家Widdowson 指出,阅读是一种交际活动。[5]学习者并非单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信息,而是在进行着积极的思考。阅读是语言交际活动的重要内容,学习者的信息输入应当以交际为目的。换句话说,作为信息输入方式的阅读活动应当和一定的信息输出活动相结合。所以,在强调信息输入的基础上,阅读教学应当着力于培养学习者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自觉的信息输出实现交际的功能。
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布置与信息输出有关的任务来刺激学生自觉运用语言,如讨论、读书报告、同主题写作等。在组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文章中一些鲜活、地道的语言包括词语搭配、句意转承、文章布局等,给予特别的提示,引导学生敏感地发现并积极地吸收语言知识,激发对语言的兴趣,尽量缩小信息输出与信息输入之间的差距;论题的设计应该紧扣文章,既给予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又提供其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三)课内阅读与课外自主阅读相结合
要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阅读课教学应尽量使用真实材料。真实的阅读材料真正来自日常生活,是活生生的语言资料,其与生俱来的交际价值得到真实体现的过程也正是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真实的语言资料应当是原汁原味的,最好没有经过删节、改写或者简写等,这样原本来自于真实生活的资料将最终被运用于真实生活,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从“输入”到“输出”之间的自动转化。
在教学实践中,要达到真实性的要求,单单使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是不够的。当前各种阅读教材琳琅满目,给教学实践提供了众多选择;但是阅读课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必定要用于引导、监控学生进行大量有效的课外阅读。无论是选用一本还是数本教材,目的都是相同的,即课堂示范;而教材数目的增加从根本上说也并非扩大阅读量的最佳途径。所以,比较可行的办法是,选用一本在内容编排、语言难度和结构形式方面都能体现教学原则的教材作为课内阅读的范本,将文化背景知识、阅读理解、阅读方法和策略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与此同时,以话题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实实在在地接触真实的语言资料,自由地汲取有价值的信息,对课内阅读进行有效的延伸和补充。
当前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既为阅读课教学提供了便利,也为阅读材料的真实性赋予了新的含义。大量真实的语言资料不仅来自于经典的文学作品、畅销的英美杂志,还来自于众多反映当代社会历史生活的读物。互联网的盛行使这些语言资料的获得变得非常便捷。另一方面,“信息爆炸”的现实使得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可避免地要考虑时效性和时代感,与时俱进的阅读材料才真正具有真实性和更大的交际价值;而阅读教材中的材料在这个方面往往是相对滞后的。所以,阅读课教学一定要将课内阅读与课外自主阅读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发其学习潜力,发展其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
三、结语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涉及到视觉信息和读者已有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读者是这个过程中无可争议的主体和中心。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应注重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着力于培养其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是通过阅读学会阅读的。[4]课堂教学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对于阅读课来说尤其如此。要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发挥好示范、引导和监控作用,同时把广泛阅读的自主性发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和交际能力。阅读课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成效的取得和潜力的发挥同样应当另辟巧径。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07,101.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24.
篇9
篇10
① What i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
② Why do you like it?
③Americans also have their favourite festivals. What are they?
④ Do you want a pumpkin lantern? How can you make it?
因为问题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课堂上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积极动口动脑,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英语教学过程生活化
为了在阅读内容与学生的生活间建立联系,教师要根据阅读课课堂教学实际,设计贴近生活的阅读活动,通过小组活动、分角色练习对话等方式把话题、功能、结构和任务结合在一起,进行功能性引入,开展以生活为中心的交际活动。这里关键的地方是信息的输入与学生已掌握的信息间要有一定的“信息差”,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语言交际活动才能发生,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7BUnit3 Reading《Finding your way》时,我在教授课文前设计了Quick Response,帮学生复习东西南北的英语表达,然后按学校周围建筑物的布局,借助课桌将教室布置成邮局、商店、医院、饭店等,给学生创造贴近生活的语言活动情境。学生分组扮演问路人和指路人,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去掌握 “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cinema? ”“Where is the cinema? ”“Turn right or left walk straight” 等知识。在阅读过程中,为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我又设计了一个生活化的阅读任务:让学生扮演主人翁运用文中的重点句型和词汇邀请其他同学到他家来玩,描述他家的位置;被邀请的同学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路线图。在演练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为自己信息增值的任务,学会了用英语问路及给他人指路。由于这种教学方法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而且是随处可见的,所以学生们会积极地参入到其中,实现了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英语作业生活化
篇11
(一)第一次执教
孔老师以童谣Five Little Monkeys导入,并按照课文的原始顺序教授8首英文诗歌。她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5种诗歌特点的“分析”上,最后以学生的讨论“Which poem do you like best?Why?”作为语言的“输出”,作业是要求学生背诵其中的2―3首英文诗歌。其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1.Lead-in:Let the students watch the vidio Five Little Monkeys.Teach the new words:poem,poet,rhyme & rhythm etc.
2.Read the poems fast and ask:“How many kinds of poems does the reading passage discuss?What are they?”
3.Teach the eight poems one by one. Read the first poem(nursery rhyme)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bout it.
4.Read the second and third poem(list poems)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m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m.
5.Read the fourth and fifth poem (cinquain)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m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m.
6.Read the sixth and seventh poem (haiku) and analyze the structure and syl-lables of them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m.
7.Read the eighth poem (Tang poem) and try to translate the poem into Chinese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bout it.
8.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ve kinds of poems and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enjoy them.
9.Read and listen to the poems in the passage.Which poem do you like best? Why?
10.Homework: try to recite two or three of the poems.
(二)课后研讨
下课后,孔老师对自己的课很不满意,而且感到非常困惑:这堂课,教师讲得太多,学生学得被动;教学目标好像不够明确,教学重点也不够突出;五种诗歌的教学几乎没有过渡,学生感觉突然,对任何一种诗歌的形式都没能掌握;导入部分的童谣太难,一开始便让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这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堂课的进程。
教研组的教师经过集体研讨,提出了如下看法:孔老师的课讲得比较扎实,但基本上还是按照普通阅读课的要求来执教,学生兴趣不高。关键是孔老师没有真正把握好诗歌阅读课教学目标层次的定位。
那么,英语诗歌阅读课与普通阅读课(相对于诗歌阅读课而言)有何区别?英语诗歌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层次又该如何定位呢?
我向困惑的老师们提出了如下两个问题: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诗歌的教学要求是什么?你们在学中文诗歌的时候,重点放在哪里?
老师们仔细一想,豁然开朗: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英语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阅读一般英文原著,抓住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有广泛的阅读兴趣。众所周知,学中文诗歌的时候,我们通常按照“理解―欣赏―背诵”的路径,那么,英语诗歌的教学能否按照同样的路径来进行呢?
在集体反思和讨论的基础上,我们达成了共识:在普通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三个解读”,即解读文本、解读语言和解读情感。诗歌阅读课与普通阅读课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诗歌阅读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应根据它们的共性以及诗歌阅读课的个性来决定。那么诗歌阅读课的教学目标至少应定位为以下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能理解”,即解读文本,理解英语诗歌的内容。第二个层次是“会欣赏”,即解读语言、解读情感。但诗歌有诗歌的特点,较之普通阅读课教学,“会欣赏”即诗歌的赏析在诗歌阅读课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再次磨课:尝试诗歌“仿写”,让学生享受“创作”过程
(一)第二次执教
第二次授课,孔老师以歌曲(诗歌)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 导入,并根据教学需要调整了8首英文诗歌的教学顺序,把重点放在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上,还把“让学生尝试仿写简单的英文诗歌”作为语言的“输出”,作业是要求学生背诵其中的2首英文诗歌或学写一首简单的英文诗歌。其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1.Lead-in:Watch and sing the song Twinkle,twinkle little star.Teach the new words: poem,poet,rhyme & rhythm etc.
2.Read the poems fast and ask:“How many kinds of poems does the reading passage discuss?What are they?”
3.Teach the eight poems in the follow-ing order(omitted).
4.Listen and read the first poem (nursery rhyme)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nd analyze the rhyme and rhythms of it.
5.Listen and read the eighth poem (Tang poem) and try to translate the poem into Chinese.
6. Listen and read the sixth and sev-enth poem(haiku) and analyze the sylla-bles of them and let the students draw pic-tures about them.
7.Listen and read the second and third poem(list poems)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poems.
8.Listen and read the fourth and fifth poem(cinquain)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poems.
9.Help the students write some simple poems (cinquain and list poem) according to some pictures given by the teacher.
10.Homework: try to recite two of the poems or write a cinquain or a list poem.
(二)课后研讨
课后,孔老师激动地说:“这一次的课,我感觉好多了,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有了重点;从教学效果看,基本达成了预期的两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尤为高兴的是,我尝试让学生学写简单的英文诗歌,没想到学生这样兴奋,更没有想到部分学生竟然写得还不错……”
对于这堂课,教研组的老师们普遍比较满意。
有的说:孔老师通过“回答问题”,实现了“能理解”的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意境和情感,实现了“会欣赏”的目标。
还有的说:孔老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调整了课文中8首诗歌的教学顺序,过渡自然;孔老师还尝试让学生仿写简单的五行诗和清单诗,使英语诗歌阅读课教学的目标向第三个层次(学会写)迈进了一步。
不过,也有老师质疑。
有的说:分析诗歌的特点有利于帮助学生欣赏诗歌,但在朗读诗歌的时候,学生虽然掌握了英语诗歌的韵律,却没有掌握好英语诗歌的节奏,所以学生没有读出“诗歌”味,感受不到英文诗歌的“内在美”。
也有的说:在学习俳句诗的时候,孔老师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画画”,造成课堂的“艺术味”浓了,“英语味”却降低了。
还有的怀疑那个仿写环节是否“超出” 了英文诗歌阅读课的教学目标。
那么,高中英语诗歌阅读课到底能不能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英语诗歌“创作”,学生能否写出简单的英语诗歌呢?教研组的老师们争执不下,于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出乎我们的预料:70%的学生认为,诗歌“创作”好玩、有趣、有成就感;20%的学生认为,学写诗歌有一种“美”的体验……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英语诗歌阅读课教学的课堂上,让学生学写英语诗歌,学生其实并不是那么在乎学习的结果,他们更在乎的是这个学习的过程和过程中的体验……而这,不正是我们老师所期待的教学效果吗?
三、成果展示:教学“有所侧重”,体验诗歌之美
(一)赛场课
到了正式比赛的时候,孔老师以歌曲(诗歌)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 导入,并根据教学需要调整了课文教授英文诗歌的顺序,将重点放在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上,并对课文中罗列出的8首诗歌的讲解采用了“有所侧重”的教学策略,最后以教师的“习作”为铺垫,把学生的英文诗歌“创作”作为语言的“输出”。其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1.Lead-in:Watch and sing the song 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Teach the words: poem,poet,rhyme & rhythm etc.
2.Read the poems fast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How many kinds of poems are there in the reading passage?What are they?”
3.Teach the eight poems in the order they need (omitted).
4.Get the students to beat according to the rhythms while reading.
5.Help the students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ve kinds of poems and get them to fill in the chart.
6.Show some poems and get the stu-dents to tell which kinds of poems they are.
7.The teacher demonstrates to write a cinquain according to a picture of a tree and asks one student to act as a model and demonstrates to write a list poem about the model.
8.Practise writing some simple poems (cinquain or list poem)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s and display them.
9.Summarize the meaning and beauty of the English poems and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m.
10.Homework: try to recite two of the poems or write a cinquain or a list poem.
(二)赛后反思
该课最终获得了自治区赛课一等奖,评委专家们对这节课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我们整个备课组的老师们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我们在喜悦中总结:孔老师这堂课在成功达成英语诗歌阅读课教学三个层次目标(能理解、会欣赏、学会写)的基础上,尝试向第四个层次的目标(即体验美)迈进,并对课文中罗列出的8首诗歌采用了“有所侧重”的教学编排,其中的第一、第二首英文诗歌侧重于“读”,在“读”中体验诗歌的结构美(韵律节奏);第六、第七首诗歌侧重于“听”,在“听”中品味诗歌的意象美;第八首诗歌侧重于“析”,在“析”中体验诗歌的情感美;第四、第五首诗歌侧重于“仿写”,在“仿写”中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最后孔老师以教师的“习作”为铺垫,把学生学习“创作”英文诗歌作为语言的“输出”,也正是这一点,成为了这堂课最大的亮点。
我们在喜悦中反思: 尽管对课文中罗列出的8首诗歌采用了“有所侧重”的教学编排,但内容还是多了些,导致结束前有些急。如果孔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就会匀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练笔,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在英语诗歌赏析上,如果孔老师在方法和技巧上多一些具体的指导,这节英语课会更“美”一些……
四、研究结论:定位四个层次,实施差异教学
(一)根据诗歌特性,定位目标层次
这次磨课赛课的经历,让我们对高中英语诗歌阅读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有了清晰的理念。我们将这个目标定位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能理解 (Understanding the poem)”,即能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能理解诗歌的主题、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态度;能运用阅读策略和技巧,扫读、查找信息,快速归纳文章大意,细读捕捉和完善信息等(这一层次目标是由普通阅读课与诗歌阅读课的“共性”来决定的)。
第二层次为“会欣赏 (Appreciating the poem)”,即能分析诗歌的一些基本特征(含韵律、节奏、结构、情感和意象),运用诗歌鉴赏的方法来析诗、赏诗,体验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让学生找出最喜爱的诗歌,并阐明理由(这一层次目标是由诗歌阅读课的“个性”来决定的)。
第三层次为“学会写 (Practising writ-ing a poem)”,即学生在了解诗歌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写作方法之后,练习仿写简单的英语诗歌(这一层次目标是由普通阅读课与诗歌阅读课的“共性”来决定的)。
第四层次为“体验美(Feeling the beauty of the poem)”,在诗歌教学中采用“有所侧重”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结构美(Rhyme & rhythm)、语言美 (Form & content)、意象美 (Im-age) 和情感美(Emotion)。在“听”中品味、在“读”(如击掌诵读、唱读等)中体验、在“说”中感悟、 在“仿写”中习得,使学生在受到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的同时,又感受到英语之“美”、英语诗歌之“美”和英语课堂之“美”,并在“美”的感受中得到情感的升华(这一层次目标是由诗歌阅读课的“个性”来决定的)。
篇12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信任,依赖于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伙伴关系。因此,教师要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中乐学善学,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个人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程度。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从而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灵活地使用教材
事实上,学习者手中的教材只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教师要将这套系统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能力,需要大量的创造性工作。活化语言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表现。作为英语阅读课的教师不但应该掌握所教课程的内容,而且应该对教科书中体现的教学思路和采用的教学内容中不适应学的地方稍作修改调整,以增强教学的功能性和趣味性。另外,还应注重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阅读有别于一般的知识课,也不同于简单的技能训练,不但需要陈述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大量的操练。阅读量越大,学生积累的背景知识就越多,就更易于形成提高阅读能力的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应该坚持课内外结合的原则,适当地有计划地指定课外阅读材料,使课外阅读具有真正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
阅读课的首要任务当然是“读”,但讨论同样重要。组织有序的课堂讨论,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利用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英语报纸杂志、原声影像作品等也能丰富英语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意识,使之能积极有效地完成阅读任务,从而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功效。
篇13
新教材根据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精神,在高中英语的基础上修订而成。阅读课教材的教学内容涉及的话题有自然科学、环境保护、道德和法制、行为规范、文化教育、风俗习惯、问题活动、兴趣爱好、人际关系、语言学习、职业名人、旅游、幽默、新闻出版、广告、发明创造等。新教材编排体系和结构的改变增强了教材使用的灵活性,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注意重要语言现象的复现率。新教材所选的语言素材具有时代性,所涉及的文化知识面很广,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
二、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有些教师虽然使用新教材,但仍然沿用旧教材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的模式:教单词――解释课文――讲解语法――朗读课文――练习巩固,一味地灌输教育,长此以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单调,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英语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获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一种智力技能,这种技能只有通过一定量的阅读才有可能获得。所以,《中学生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培养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
三、高中英语新课程阅读课教学
针对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是很有必要的。令人欣慰的是,新教材体现了现代语言教学思想,提倡语言教学,尤其是高中外语教学,不单是单纯讲解单词、语法的一种机械性的训练活动,而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的的有意识活动。新编高中英语大纲把“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阅读的重要性。新教材阅读课文涉及的题材广泛、语言知识丰富,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怎么运用行之有效的阅读策略上好阅读课显得十分重要。
(一)关于课前预习
笔者认为,课前预习阅读材料有碍于阅读技能的获得。
在精读课教学过程中,预习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发现问题,包括对课文的理解、语法难点和词汇用法等。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争取了主动,通过查字典和浯法书等工具书扩大了词汇量,加深了对句子结构的理解。阅读课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技能和技巧及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资料的过程,如果学生课前进行预习会破坏阅读技能的获得,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失去兴趣。因为学生的预习基本上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包括对单词和句子结构详细而精确的辨认过程;学生预习时逐词逐句的理解,出现生词就查词典,必然阅读速度会减慢,阅读理解也就支离破碎。这样的预习虽然为课堂上扫清了部分障碍,但我们在阅读中不可能随时翻阅词典,课前的这种预习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与学是密切联系的。事实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密不可分的。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应设计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启发学生思考,提高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给他们提供思维空间,从而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
1.读前
在阅读课文前,首先围绕本单元话题的热身活动开始,在引出课题时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进行看图说话,或者通过围绕话题的值日生报告引出话题等。话题讨论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又能使课堂富有生机。话题讨论的走向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精心的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符合学生实际,围绕主题进行讨论。
如教学新教材北师大版高中必修英语模块3 Unit 8“Adventure”时,可通过多媒体投影图片The Pyramids in Egypt,The Amozon,The Antarctic,Taklamakan Desert等,让学生谈谈哪个地方是他们最想去的,说说理由。然后让学生谈论,到这些地方探险会遇到什么样子的困难等。这样通过简短的谈论,可以启发学生预测本单元接下来要了解的课文内容。
2.背景知识介绍
背景知识在阅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时,学生语言知识的应用受其他文化背景知识的影响。如果文章涉及读者较熟悉的主题,他们就能很顺利地理解文中的信息。相反,如果读者不熟悉的文章主题,就会出现障碍。背景知识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文化、风俗、地理、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对他们的阅读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教学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模块2 Unit4“Cyberspace“Lesson4”Virtual Tourism(Aucland)”时,学生对Aucland(New Zealand)不是很熟悉,因此,可从网上参阅相关信息介绍给学生,同时为Culture Corner埋下伏笔。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启发学生对有关话题的思考,也可以为正式阅读做好准备。
3.阅读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训练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技巧(如略读、跳读等)和根据上下文(context)猜测词义、确定主题句等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策略。
首先,快速阅读。教师给出有关问题,在限定时间内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搜索式阅读和跳跃式的阅读(Skimming and Scanning),获取有关信息,了解文章大意,接着让学生回答有关问题,问题的设计可以从易到难逐步过渡。
其次,细读。这一步骤主要引导学生逐步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细节,就课文内容情节提些问题等。对文中尚未教过的生词和习惯用语,可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利用学过的知识去猜测、判断,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最后,跟读课文。当学生理解课文后,放录音让学生模仿朗读。要求他们带着感情,绘声绘色地朗读,进一步体会语篇中的涵义,同时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水平。
4.读后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及时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除了在学生速度和细读之后完成教材读后部分的练习外,还可以组织一些任务性的小组活动进行合作学习。
通过读后活动,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谈话交流的机会。在谈话中,他们互相启发,共同构思,畅所欲言,充分调动了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激发兴趣与落实双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课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获取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乐趣的同时,我们也应重视双基的落实,即要注重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将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内在联系把握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从而形成一定的外语运用能力。
(二)篇章理解与词汇、语法点的教学
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要重视文章的篇章结构,重视学生阅读方法的培养,同时不能忽视词句语法等知识的传授。
通过课文教授语法和词汇是高中教学的主要课堂活动。孤立地教授单词和语法不能真正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通过有情景的课文教学语法和词汇,才能结合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活动,才能把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语言学习的规律告诉我们,从新的语言知识输入运用有一个处理、内化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语言接触的机会,仅仅通过课内阅读来接触语言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标要求高中阶段学生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23万词以上(七级目标)。同时新课表告诉我们:新教材只是一种重要的但绝不是唯一的课程的资源。扩大课外阅读量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扩大知识面的有效途径。
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时,合作式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合作学习是旨在促进学生在小组中互助合作,做到资源共享,相互监督,共同进步,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