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篇1

二、乡村旅游的优势

在形式多样的短途旅游中,由城市向周边农村辐射的乡村旅游,无疑是近年来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一种旅游形式。在短途旅游方便、灵活的优点之外,乡村旅游更同时具备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经济实惠等多种独特优势,是一个拥有较大市场潜力的发展项目。

三、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逐渐崛起成为一项火热的消费项目,居住在城市的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农业生活蕴含的魅力和乡村地区自然环境的极大优势,周末和节假日全家老小共同来一趟乡村之旅,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但综合来看,国内乡村旅游尚处于较低层次,存在较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

(一)旅游“硬件”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所谓硬件,指的就是众多乡村旅游开发地区的基础设施,包括卫生、医疗、服务等设施。目前各地乡村旅游基本处在原生态的状况,即仅有当地居民和以开发为目的的旅游项目,配套设施严重缺乏,如公共厕所、卫生服务站、加油站等基本设施几乎没有。由于乡村旅游各景点之间往往距离较远,这些基础设施的匮乏,使得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较为不便,放大了路程在游客选择景点时的考量,其结果就是离城市较近的景点游客较多,且游客数量的减少幅度远大于景点路程增加的幅度,对离城市较远的景点十分不利。

(二)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效率较低

乡村旅游,尤其是平原地区的乡村旅游,通常面临景点与景点之间距离较长,对游客吸引力较弱的问题。与此同时,各地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经常以县、区为单位,各自为政,互相竞争,造成的结果就是各地区都有若干个规模不大的景点,分散在境内各地,但每个景点可供游客欣赏、娱乐的内容都十分有限,让游客感到仅去一个景点玩的不够尽兴,但去其他景点又太过麻烦,难以让游客获得足够的乐趣,也削弱了游客重复前来游玩的兴致。

(三)乡村旅游形式单一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在形式上仍然以农村生活体验为主,主要形式有农家乐、果品采摘、垂钓、赏花踏青等。相比数量众多的乡镇和景点,形式上显得较为单一,无论是对游客的吸引力,还是产品的附加值,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旅游“软件”亟需增强

当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主要以各地居民为主,缺乏统一的组织和有力的管理,景点附近经常演变成农贸市场,管理混乱,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很难得到有效的服务,更多只能依靠自己摸索,缺乏良好的旅游体验。

四、改善乡村旅游整体质量的对策

(一)增强认识,加大投入

各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乡村旅游市场的广阔前景,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对符合条件的乡村,应加大政策性投入,扶持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避免为发展而发展,无条件迎合游客而对环境进行破坏性开发;通过广泛宣传,逐步培养游客形成“我欣赏这样的自然”而非“我要看这样的自然”的旅游心态,形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完善基础服务设施

乡村旅游的游客数量大幅增加,相应的卫生、医疗等服务需求也快速增长。各地应充分考虑乡村旅游多为自驾游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地旅游景点分布情况,加快公共厕所、卫生服务站、加油站、汽车修理站、商场等基础设施的修建,为游客提供一条龙服务,确保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帮助,消除后顾之忧,同时带动地方人员就业。

(三)统一规划,丰富内容

乡村旅游落点在乡村,规划则应在省市一级地方政府。只有将乡村旅游的规划工作提升到省市一级的高度,才能有效避免县区政府互相竞争、一盘散沙的规划局面。在旅游项目的规划中,应减少重复和雷同项目,根据时间长短、路程远近、项目内容等,科学规划设置旅游项目,开发多条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多种可选组合,吸引回头客。通过跨地区、跨类型的旅游项目设置,如农业生态游、乡村访古游、野外健身游等。

(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在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上,增强旅游项目和服务的规范化,对各乡镇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提升整体素质,优化服务质量;引入管理人才,实施企业化运作,减少粗放管理造成的资源浪费,实现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9―0075―05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

中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和社会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人们经济收入增加,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转变,生活质量有了新要求。“双休日”和“黄金周”假日制度的执行,以及乡村地区交通设施的改善,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继1998年“中国城乡游”之后,在国外已盛行几十年的乡村旅游在我国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但是我国乡村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对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推进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地、系统地研究,探寻根治问题的“秘方”。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研究成果的分析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问题: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政府,抑或乡村旅游经营者,均存在对乡村旅游认识不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开发乡村旅游所需的条件缺乏充分的分析与认识,对乡村旅游资源分析不够、评价过高,导致对乡村旅游开发过于乐观、期望过高。二是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正确认识,致使忽视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继续有效地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出现建筑的城市化、活动的商业化等趋向。三是认为旅游应是风景名胜区与大都市的事,乡村地区没什么可游的,未能认识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的互补性和功能优势,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这三个认识误区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2)规划问题:缺乏统一规划。尹少华、邓德胜、文建林认为,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甚至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是导致资源开发的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特色不强,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3)基础设施问题:当前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例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工具室、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难以让人接受,难以留住游客。

(4)资金问题:资金短缺,投入不足。虽说乡村旅游投资相对较少,见效较快,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尤其是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区,既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证。但目前在我国兴办旅游景点的热潮中,人们的投资热点是开发规模较大、资源品位较高的景区以及建主题公园,很少有人去投资乡村旅游。

(5)人才与管理问题:乡村旅游景点管理滞后,服务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卫生状况不好,存在“脏、乱、差”现象;二是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破坏了古建筑、古村落的古朴风格,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三是少数景点游览线路组织不好,标志不明显,有的还要走回头路;四是有的景点工商户太多,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或宜人的自然风光被花哨的商业气息所冲淡,让旅游者找不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五是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从行业管理上看,管理力度不够,并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大多数“农家乐”协会也形同虚设,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管理人才。没有专业管理人员的统一管理,会使本来就很松散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更加松散;没有专业管理人员的点拨和引导,也很难加快乡村旅游向前发展的速度。

(6)产品与效益问题:首先,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未形成系列,产品雷同,品位不高,难于满足旅游市场日趋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其次,产品粗糙,深度开发不够。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第三,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参与性不足,难于提高旅游者旅游感受。由于产品单一,档次不高,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高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乡村旅游效益不明显,而负面影响则有所加剧。

2.对研究成果的思考

虽然上述研究成果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是尚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分配以及市场与促销问题缺乏关注;二是未能厘清这些问题相互之间的联系和问题发生的脉络。

(1)利益分配问题: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政府、农村集体、旅游企业和农民等的利益分配问题,如何妥善、合理地处理好这一问题,协调好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方的关系,对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关系的复杂织在一起,给乡村旅游收入的分配带来诸多障碍,造成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任何一方利益得不到保障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安徽省宏村在古村旅游开发中,村民缺乏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利益分配,在对产权极不尊重、分配极不公平的情况下,宏村全体村民于2000年、2002年两次分别向黄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名提讼,控告黟县人民政府违法侵权行为,导致宏村旅游办得越红火,宏村村民与政府、企业的矛盾越尖锐的现状。村民因利益分配不公而与旅游景区经营企业冲突的事件在我国其他地区也多有发生,如华夏第一苗寨――德夯苗寨村民曾封堵景区游道、凤凰县黄毛坪村村民分占凤凰苗王府景区停车场等。

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发展经济,无论是政府、经营者或是农民,都希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从中获利,追求经济效益是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同目的,同时也是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所在。因而,利益分配问题是乡村旅游发展中一个关键性问题,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有助于其他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推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理应得到政府、社会以及业界与学界的广泛关注。

(2)市场营销问题:市场研究不足,宣传促销力度不大,方式单一。目前,我国旅游开发已由资源导 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但乡村旅游存在地域分散、经营规模小的特征,而且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因而,目标市场与宣传促销方式也较为单一。例如,黄山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市场总是定位在游玩黄山景区之后意犹未尽的游客身上,很少走出去宣传促销,只寄希望于导游或其他从业人员将人带去。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手段以发传单或发名片和宣传册为主,并多局限在人际的范围和较原始的手段,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市场宣传促销不力已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

(3)问题的关联性:一切事物总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纵观现有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但未能就所存在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仅把它们作为各个单一问题与现象加以分析;未能从问题的相互联系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的根本与核心问题,没有找出引发乡村旅游问题的根源和厘清问题的发展脉络,只停留在乡村旅游问题的一般性描述。在此研究基础上所提出的对策与建议,难免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难于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系统论认为,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是由众多系统构成的有机集合体,每一个系统都是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乡村旅游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关联要素含多个方面,其中主要包括:体制要素、政府要素、农业结构要素、土地政策要素、利益主体要素、资源要素、生产要素、经营管理要素、市场要素等。因而当系统运动发展时,其中某一子系统或要素发生改变,必然带动其他部分与要素进行相应的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是由于系统运动发展时,某一子系统、环节以及构成要素未能进行相应的变化和调整而产生,即运动发展所造成系统内部的不协调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不协调。因此,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只要找出根本问题,也即问题产生的根源,厘清问题的发生脉络,加以分析、解决,其他看似复杂的问题便随之迎刃而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且能“标本兼治”,实现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如图1所示。

三、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本步骤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关联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所产生一切问题的根源以及问题发展的脉络。思想认识问题处于问题关系链中的起因位置,是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引发相关问题的根源,是产生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思想认识是行为决策的基础,政府、开发商、村民等乡村旅游开发主体,在对乡村旅游具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但因认识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致使行为决策出现偏差与不当,从而产生了缺乏整体规划、基础设施滞后、经营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资金与人才匮乏等影响旅游产品生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以旅游产品生产为核心,笔者概称之为生产过程问题。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旅游产品问题与效益问题的相继发生,也随之产生了利益分配问题。

笔者依据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关联性及其发生脉络,提出根除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4个基本步骤:

1.提高认识,根除“病源”

无论是政府决策者还是农村村民、旅游企业管理者以及从业人员均要提高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首先,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现实意义和功能优势,认清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其次,充分认识农业不仅是农村的主导产业,而且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协调好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最后,对乡村旅游开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科学分析,这样既可以对可能产生的问题制定防范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尽可能规避问题的发生,又可使各相关开发主体对问题的产生有心理准备,避免问题发生时出现慌乱、不满,甚至对乡村旅游开发丧失信心的现象。总之,在思想上对乡村旅游必须具有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就乡村旅游发展达成共识,从而,消除问题发生的根源,并为后续问题的解决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合理分配利益,消除问题恶化的隐患

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利益分配不公,则会出现诸如宏村、德夯苗寨等地的乡村旅游愈是发展、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和激化的现象,致使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一步恶化。虽然只有当乡村旅游发展产生效益时,才发生利益分配,但是,此时只是利益分配的结果体现。实际上,利益的分配思想与方式在确定开发主体与发展模式时就已形成。为此,要实现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首先在乡村旅游开发前必须进行全面的社会调查,明确各个相关单位与人员的利益主体地位;然后依据各利益主体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相关程度、贡献等,制定科学的分配制度与途径,并保持应有的透明度。

3.全盘运作,突破生产难题

生产过程问题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所在,如何解决这一环节的问题,已是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广泛关注的焦点,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建议与对策。生产过程问题看似繁复,但只要顺利解决思想认识与利益分配问题,各相关开发主体就能明确目的、统一认识,形成乡村旅游发展合力,生产过程问题也能得以有序解决。

从图2中可以看出这一环节的问题主要是围绕旅游产品生产而展开的,规划、资金、人才、设施、经营管理等问题既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又相互制约。为此,要顺利解决生产过程问题,必须全盘运作,提高整体生产能力。

(1)制定整体规划,铸造破解生产难题的金钥匙。规划是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在生产过程问题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与管理、人才开发、市场开发等问题,均需有科学的规划。由此可见,规划在生产过程中具有统率作用,是破解生产难题的金钥匙。因而,乡村旅游开发应该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翔实的调查与评价,然后,在区域空间上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在时空上对乡村旅游开发活动进行有序的周密安排。这样既可以减少盲目开发和投资失误,又可以避免相邻地区的雷同和重复建设,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的效果,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2)拓宽融资渠道,消除生产投入瓶颈,完善基础设施。资金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资金缺乏制约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乡村旅游开发可通过三条渠道筹集资金:第一,由政府部门统筹、批拨扶贫资金开发乡村旅游,政府投资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和迅速发展。第二,引进外资,给乡村旅游开发注入新鲜“血液”,拉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第三,鼓励村民出资合股联营,这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乡村旅游开发工作中。在整体规划的 指导下,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完善旅游设施。

(3)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能够破解生产难题的人才。乡村旅游要上规模、上档次,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建设,需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特点,遵循“培引”结合原则,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引进人才为辅。通过加强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村民等相关人员的旅游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从而提高服务接待水平。

(4)加强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经营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人们提出向管理要效益的经营理念,这一经营理念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同样适用。因而,必须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不断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乡村旅游管理规范化。

(5)加大市场研究与宣传力度,拓展客源市场。从图2可以看出市场与旅游产品的关系,产品只有适应市场需求才具有生命力,再好的旅游产品必须投入市场,并为市场所接受才能实现其价值,由此可见,市场是旅游产品价值实现的保证。乡村旅游产品要适应市场的需求,首先必须研究市场动态,研究旅游者心理特征和消费趋向,再进行精心规划设计。同时,还需主动出击,把产品投入市场,充分运用各种促销方式,积极引导和激发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总之,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力度,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是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

4.消除问题,实现协调发展

生产过程问题的顺利解决,产品与效益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首先,立足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状况编制的乡村旅游规划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具有明显的个性与特色,有效地消除产品雷同现象。其次,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等相关人员的业务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开发资金筹措到位,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经营管理的规范化,都为开发高质量、高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三,在广泛研究市场动态和旅游者的心理特征与消费行为前提下,设计和开发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乡村旅游产品,有效地满足了旅游者多层次的旅游需求。同时,随着宣传促销力度的加大与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也随之逐步提高。

篇3

一、制约代建制企业发展的若干问题

(一)风险转移问题尚未解决

代建制度是一种民事委托关系还是行政委托关系,理论和实践都提出了这个问题,一方面,代建制普遍存在一个实践矛盾,即委托代建的房屋建起来了,委托人——各相关政府,作为直接的当事人,且不得不面对不断出现的工程质量和使用功能缺陷的投诉,这种情形在危房改造等安居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国家法律法规赋予了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项目上的重大责任与义务,不能够因为实行代建制而产生转移。实行代建制的本来目的是希望通过代建方使建设单位从非专业领域工作中摆脱出来,不必承担这些单位无力承担的专业责任与义务。但是当代建行为的法律关系不清时,建设单位在签定协议时,就可能有这么一种情况,通过委托代建,建没工程的民事责任风险转移了,但更重要的行政责仟乃至刑事责任的风险并没有转移,原因在于代建制度并不是一个法定制度。同家行政法规规定的建设单位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建设单位违法的责任追究,包括对单位主管领导的责任追究,并没有因民事性质的委托而转移。现阶段的代建单位因有限的代建取费而不愿承担更多的代建责任,同时建设单位也因风险并没有电无法完全转移而对委托代建持疑虑态度,合作双方这种背反的期望目标便对建设下程项目产生各种不利的影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扯皮、纠纷、责任推卸等情况时常发生。这些,对于代建制度的顺利推行是十分不利的。

(二)代建制度与现有的建设工程管理制度交迭

我国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变化的,加上建设行政管理体制上的条条分割情况,便产生了一些具有条条分割特征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形式,如工程咨询管理制度、工程监理制度、设计咨询制度以及其他各类细分的工程建设中介服务制度等。这些制度和机构组织的业务不仅具有同性质的重迭性,还囚与政府的某行业的管理职能关联,通过各自的资质、资格及业务范围的管理而形成相对的封闭的运行机制,导致建设工程的中间管理服务环节过多,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管理低效等问题,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建筑领域的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现在,又要在政府投资领域建设项目上再实行一个代建环节,是否会因增加一个中间环节而影响工程建设效能,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问题。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监理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当承担工程质量、进度、投资控制义务和对项目的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以及工作协调责任。而目前的代建制度,代建人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所承担的权利与义务也大致如此。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对工程建设产生副作用。

(三)项目前期工作的风险

由于运用代建制,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由项目管理公司来完成,而在政府投资领域的项目管理中,前期准备工作的难点之一就是大量的房屋拆迁和土地征用问题,而过去这些工作往往是依靠政府的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并适时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来保证工程进度,表现的是政府行为,而运用代建制后,则改为管理公司完成此项工作,作为企业,往往是举步维艰的。并且在企业行为下,花费在房屋动迁的费用相对以前要多出许多,对工程总投资会造成不利的局面。

(四)现行体制阻碍代建制企业的发展

我国的代建制企业大都隶属于政府部门。虽然根据政府体制改革的要求,代建制企业正在改制,但从整体看,政企不分、产权不明、责权不清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代建制企业与相关政府部门的裙带关系,自然形成一种行业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将极大的阻碍代建制企业的市场竞争,对代建制企业的长远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国内各家代建制公司都有一些行政富余人员,甚至某些人还在领导岗位工作,由于他们的存在,公司的人事制度、工资制度改革迟迟无法开展,且长期的机关作风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与现代企业的发展、创新精神格格不入,成为企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转贴于

(五)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我同目前的代建制行业,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都很高,现场实践经验较多,可知识面偏窄,综合协调管理能力较弱,尤其是经济、商务、管理、法律等方面知识和能力不足,缺少项目经理、双语人才、复合型人才,而熟悉国际惯例,能从事国际工程咨询的人才就更少。并且我国代建制企业的人员组织结构不合理,考核机制也尚来健全,而且培训经费缺乏,缺少专门培训机构。

二、代建制发展过程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完善法制建设,确立代建制度的法律地位

现阶段,由于代建制度出现而产生的风险转移问题,主要因为委托代建的法律不明确,以及责任无法转移的情形,应通过立法来确立代建制度,将委托代建后的行政责任转移给代建人。

(二)改变经营机制、拓展服务领城

根据代建制的地方法规,代建制服务领域为政府投资项目,但近年来我国的投资主体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民间投资和境外投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工程咨询公司针对服务对象的变化,其服务范围、服务层次和服务内容都将发生重要变化。与国家投资相比,民间投资和境外投资对管理咨询企业服务的要求更严格甚至是苛刻的。首先,对管理咨询企业的服务范围要求的非常宽泛,从投资机会的研究到项目投产甚至到日后的经营管理。其次,在服务层次方面,除保留建议和评审外,将扩大到编制投资项目经营计划,提供项目经理或经营管理人员或班子,使管理咨询企业达到参与投资甚至对投资承担相应层次责任。第三,国内管理咨询企业目前工作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由于投资主体的变化,这套方法与参数对民间投资和境外投资的通用程度受到考验。民间投资和境外投资对投资利润率更为敏感,在资金的运营管理上更强调低成本和高效率。另外这些投资中的相当部分还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制约条件,有些境外投资本身就带有投资领域的通行的游戏规则,根据投资者的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内容。因此,国内的管理咨询企业应该有计划地在各方面进行必要准备,以适应由投资上体变化出现的市场需求的变化。

(三)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在我国具有代建制资质的企业,几乎清一色是隶属于某一个政府机关,有的甚至就是政府机构的原班人马,对外挂出一个具有企业性质的牌子而已。现阶段,这个明显带有垄断色彩的行为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效果,但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是相当不利的,行业的垄断限制了竞争。且企业姓“国”,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有不利的一面,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采用合伙人或股份制的形式对企业作出体制改革,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深化企业的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培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4

1.和市场的联系不紧凑

化工研发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投入市场使用,但是在实验室内的研究成果一旦投入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会存在很多数据的误差。在实际的化工技术研发中,应该吸纳国外先进的技术性,同时针对我国自身的市场特点来研发,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大量培养研发人才,对化工技术进行及时的指导和调整。

另外,在项目研发前,应该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记录,及时地针对市场而研发,拉近市场需求与技术研发之间的联系。随时进行市场调查,让研发与市场紧密结合,真正的研发出能够投入市场使用的产品。

2.研发项目缺少进度跟踪

在研发的过程中,缺少人员进行进度的跟踪,没有对项目的整体把控,不能够对项目的进度进行及时的控制。另外在项目的研发过程中需要各部门的高效配合,对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要求也是相当高的,如果在项目的研发过程中,某一个环节出错,就会导致整个研发项目的拖延,影响研发效果,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3.知识管理制度不完善

对于化工技术知识的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是对研发过程中获得的各方面的数据进行及时的记录和储存,以便日后的查阅,这种方式会提高整个研发组织的知识水平和研发技术。由于在化工技术的研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知识基础,还会获得一些新的知识储备,因此对于知识的管理应该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这样才会有助于化工技术的研发。

二、化工技术的发展

1.强化项目技术的研发

化工研发人员应该及时的跟营销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保证项目研发与市场需求相接轨,随时了解市场对化工研发的技术需求,研发出的产品可以随时投入市场应用,保证企业的竞争力。在项目研发的前期和中期,更加要加强研发人员对市场的了解,因为只有良好的市场才会给技术研发项目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强化项目跟踪

对于项目的跟踪是在技术的研发过程中一直强调的问题,在项目的研发过程中,对项目进行跟踪,可以及时发现项目中的问题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使项目在各个阶段中完成其项目目标。项目各个阶段目标的完成程度,直接影响了项目的整体进度,在研发的整个过程中要保证项目的实时跟踪,对于每天的进度和突发状况进行记录,提供解决方案保证研发的完成时间。

3.完善和健全知识管理制度

在研发项目中,对于知识的有效管理才是研发的目的,项目的研发不仅是为了产品的投入使用,更是为了以后的项目研发提供知识基础。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管理和一个完整的信息平台,提供信息的共享,有利于不同部门之间的知识交流。每个人对于信息都有自己的见解,为项目的研发拓宽知识面,提供充分的人员支持和知识支撑,将知识转化为科研成果。

三、技术研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反应温度的范围

在化工研发过程中,温度对化学反应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反应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温度的变化对产品研发的影响,并随时进行记录。把研发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和实际生产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相联系,把温度的变化作为研发的重点进行深入研究,以免研发出来的产品误差给企业的经济造成损失。通过对温度的精确控制达到研发的目的,研究出适应新型化工技术的最适宜的温度,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2.反应时间的确定

在化工技术中,反应时间也是影响化学合成工艺的一项重要条件,对产品的耗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研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反应时间这一重要的影响因素,注意对研究参数的控制,选择最佳的反应时间进行反应,确定出反应数据。对于反应中的每个变量都进行有效的控制,并进行反应过程的记录,当然在化工工艺中,反应的时间越长收率越高。但是一大部分的反应不是根据反应时间的长短来控制收率的,而是根据各个反应数据的变化而决定的,因此在实际情况中应当注意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

3.废水的处理

对于每种新产品的研发都会经历一个失败的过程,而废水处理是企业研发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在进行化工技术的研究过程中,得到的废水多掺杂有一些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只有经过特殊的处理,即废水中的化学成分才能进行排放。但是对于污水的技术处理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都制约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可能会成为化工技术研发过程中的障碍。

四、结语

对于化工技术的研发是一项很大的挑战,要求研发过程中各个人员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修养,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应该注重培养化工类技术人才,有利于化工技术的研发。化工技术研发对于人才和设备的要求都相当的高,只有加强国家对化工类人才的培养,加强技术要求才能为企业的化工研究提供强大的后援队,为企业带来新的盈利方向。在当前日益发展的国内外形势下,只有加强对化工技术的研究才能为企业另辟新的经济效益,为企业谋来利益。

参考文献

[1]张玎.基于工艺流程及控制图(P&ID)的SDG 自动建模方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

[2]牟善军,姜春明,吴重光.石油化工安全仿真技术及应用[J].系统仿真学报,2003.10.

篇5

近年来,河南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9月底,河南省省中小企业单位数量达到39.74万家,同比增长1.27%;从业人员达到1 149.96万人,同比增长2.01%;完成增加值12 522.85亿元,同比增长14.04%;实现总产出39 573.36亿元,同比增长12.28%;实现营业收入38 286.15亿元,同比增长 11.48%;实交税金993.66亿元,同比增长9.89%;实现利润总额3 820.05亿元,同比增长11.18%;资产总额24 804.94亿元,同比增长9.55%;完成出货值858.26亿元,同比下降4.75%”。[1]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南省中小企业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河南省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

1.技术水平低下,产品缺乏竞争力

河南省中小企业投资少、规模小,设备技术水平较低,利用率不高。从总体情况看,其主要设备还是20世纪70―80年代的产品或者是二手设备,90年代的设备拥有量比较少,企业基本上不具备技术开发能力。产品缺乏核心技术与品牌,没有竞争力[2]。

2.职工素质差,技术人才缺乏

当今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因素。与大型企业相比,河南省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职工素质低、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从职工学历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占总职工总数不足10%,高中或中专占30%,而初中以下占60%左右。从技术人员比重看,80%以上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比重不足10%,拥有中、高职称的人员仅占全部职工的7%左右。许多中小企业还存在高级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流失的现象。

3.企业管理水平低,决策不科学

管理是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核心。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起步低,企业管理方式相对落后,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理决策水平低。受小生产的局限,中小企业缺乏系统的市场信息反应机制和科学的决策体制,往往是厂长、老总一个人说了算,决策不科学,也不民主。而且相当多的经营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教育与培训,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思维与方式。根据调查,中小企业在做重大决策时,仅有1%的企业进行过专家咨询。第二,现代管理手段应用较少。中小企业大多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保障体系,对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了解不多。

(二)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

1.观念与认识滞后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中小企业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够,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还存在许多偏见。有很多地方政府将中小企业的作用定位为解决就业或只是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还不够重视。即使近几年一些地区相继制定了一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存在贯彻力度不够、执行不够严格、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认识和观念上的障碍导致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还不宽松。

2.融资难

长期以来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融资难。据初步统计,河南省省中小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高达67%,其中,城镇个体经济自筹高达90%以上,联营经济达55%,股份制经济达54%。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现行金融体系结构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形成的主要原因。四大国有银行长期形成的为国有经济服务的观念根深蒂固,而中小企业不是他们服务的重点。其二,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是其融资难形成的另外一个原因。中小企业大都成立时间短,缺乏信用记录和良好的公共形象。因此,资信等级普遍不高。而且中小企业虽融资需求总量庞大,但因其数量多、规模小,每笔金额偏小,资金需求分散、周期短、随机性大,风险也随之增大。因此,融资难的问题也就出现了。

二、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近年来,中央和河南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很多政策尚需要进一步落实。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报告中说:“河南省法规明确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但目前除了郑州等少数几个市,大部分市县均没有做到。”河南省工商局在报告中说:“2005年国务院出台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后,一些部门出台的政策,有的是进一步推进,有的只是把国家政策具体化,还有的竟用部门规定变相‘克扣’政策,在具体条件和资质上设置门槛。因此,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要加大检查力度,提高政策执行力,对政策贯彻不力的部门或个人,要追究责任并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3]

(二)解决融资难问题

针对融资难问题,应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一是,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完善对企业的评价体系,不断拓展金融业务。同时,政府必须设立区域性、股份制的民营小银行。二是,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系,增加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三是,建立中小企业的多种融资方式。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支持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金。四是,强化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要给以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五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增强财务信息透明度,主动接受审计,健全信用评价体系。

(三)构建服务型、法制型、责任型政府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构建服务型、法制型、责任型政府,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第一,要改革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职能。政府不要直接插手和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要把精力集中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方面来。要履行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宏观调控功能,把中小企业的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过加强宏观指导、产业规制和政策协调,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第二,要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清理、减少并科学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完善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和审批质量。第三,要改进和创新具体的工作办事制度,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坚决杜绝“三乱”现象和“寻租”行为。

(四)加强各种中介组织建设

篇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超高层、摩天大厦以及地标性建筑越来越多,在这些建筑中,电梯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公共交通工具,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电梯的速度与容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超高速电梯的市场也在逐步增加。

1 超高速电梯的概念

所谓的超高速电梯,顾名思义就是速度非常快的电梯。用运行速度的大小来将电梯进行分类,1m/s以下的为低速电梯,1-2.5m/s速度内的电梯为中速电梯,2.5-6m/s速度内的电梯为高速电梯,大于6m/s的则为超高速电梯[1]。超过160层的迪拜塔电梯速度可以达到18m/s,可以算作世界最快的电梯之一。随着摩天大楼的不断增多,人们对于电梯运行的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需要更多的关注超高速电梯的发展。

2 超高速电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安全性问题

电梯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随着电梯使用数量的不断增多与电梯使用频率日益加大,电梯事故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频繁。电梯的安全性问题贯穿于电梯的设计、制造、安装以及后期的维护管理等各个阶段,影响电梯安全运行的因素也非常多,因此,在普通的电梯中安全性问题都是电梯使用中的一个棘手问题。对于超高速电梯而言,其面对的安全性问题更多。在技术上,超高速电梯具有很高的速度,如何保证电梯在启动、运行、制动等操作过程中的技术安全,是超高速电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比如电梯中最重要的安全部件之一安全钳,需要考虑在高速运行下传统的铜钢制会因安全钳楔块和导轨的快速摩擦产生的高温而熔化掉,导致安全钳失效。

2.2 电梯的舒适性问题

超高速电梯在井道高速运行时轿厢与井道中空气的摩擦而产生的噪音造成乘客的耳鸣,同时高速运行的状态下轿厢内的气压也会发生剧烈变化,影响乘客舒适度。另外,还有可能因为速度过快而造成轿厢的纵向振动和横向摆动,从而引起乘客的不适感。另外,乘客在超高速电梯中,失重和超重现象更加严重,这也是影响舒适感的一大问题。超高速电梯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上述这些问题都会影响人们对于电梯使用的满意程度。

2.3 能源消耗问题

随着电梯使用越来越频繁,据统计发现,电梯已经成为用电量的重要“杀手”,其用电消耗量已经和照明、供水相差无几。因此,能源消耗问题已经成为电梯改进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建筑物高度的不断提升,超高速电梯自身的钢丝绳及随行线缆就重达数吨,要带动如此沉重的庞然大物无疑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因此,如何在设计时从根本上降低能耗是技术上需要解决的难题。

3 超高速电梯的研究方向

(1)新型材料的安全钳。传统的安全钳所采用的是铜钢材料,在高速运行过程中其与导轨产生激烈摩擦而可能熔化,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技术上可以借鉴航天领域所使用的复合型陶瓷材料。但是要注意所使用的环境与航天不同,在与导轨剧烈摩擦时导轨产生的变形可能导致安全钳与导轨发生碰撞,而陶瓷的防撞性较差,从而导致安全钳失效。安全钳材料,在工上需要研发出既具有陶瓷的耐热性又具有钢铁类抗撞击性能的复合材料,以保证超高速电梯的安全运行。

(2)轿厢改进。通常情况下,在封闭的井道内超高速电梯以超过6m/s的速度运行时会受到很大的空气阻力,为了能够提高超高速电梯系统的乘坐舒适程度,必须要对轿厢加以改进。借鉴高铁的形状,可以在四方体轿厢的底部和顶部增加整流罩,其流线型的整流罩更符合空气动力学,减小高速运行时轿厢与空气的摩擦,有效地降低风阻,以减小噪音和振动。甚至可以考虑井道和轿厢都采用圆柱形,或者在围壁和轿底加设吸音和隔音材料以降低噪音。因此,如何调整电梯轿厢内的气压,消除超高速电梯轿厢内乘客在升降过程中因耳压造成的不适感,成为了超高速电梯轿厢改进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使乘客对超高速电梯能够更多地了解,现在的超高速电梯往往将电梯的运行速度显示在轿厢内部,这种做法既不会明显增大成本,又可以使乘客在乘坐电梯时获得安全感[2]。

(3)采用高速化大容量驱动技术。目前高速化大容量驱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高功能MPU,双逆变器系统,永久磁铁式同步电动机。超高速电梯通常在启动10s以内达到全速运行,大容量的永磁同步曳引机才能保证在重载情况下快速启动。另外,在电梯结构和运行性能方面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趋势。超高速电梯的结构正朝着精美方面迈进,制造上采用先进的制造工艺及控制技术,使得电梯的结构变得越来越坚固与实用。双层电梯、PLC控制电梯等都有结构上的明显改进。电梯的运行性能也在逐步的提高,目前的超高速电梯大都采用先进的传动与控制技术,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智能控制技术。通过采用这些先进的控制技术,可以充分的保证超高速电梯在运行的过程中保持安全可靠、快速平稳的特性。

(4)环保节能电梯。电梯的电量消耗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普通电梯运行的过程中,其电量的消耗非常大,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探究电梯如何节能。它可以比传统的曳引电梯节能一半以上,降低噪声20dB左右。同时,应该具有能量反馈功能,在电梯轻载上行或者重载下行的情况下将释放出来的势能和动能转化为电能反馈到楼宇电网中去, 实现电梯系统最有效的节能。由于技术发展的限制,目前的环保节能电梯只使用在一些低速电梯场合,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超高速的环保电梯也将指日可待[3]。

4 结语

超高速电梯是人们未来生活的必然之选,它会逐步的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研究不断创新,超高速电梯在安全性、舒适性、节能性等方面在不断的进步,而且新的研究方向、更新的技术仍然在研究之中,目前超高速电梯在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都将被解决掉。

参考文献:

篇7

前言

市政排水工程是城市运作、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保障性基础工程,新时期城市发展需要更为稳定、可靠和连续的市政排水系统作为支持。因此,对于市政排水工程的相关要求和需要呈现出日益严格和逐步丰富的特点。市政排水工程建设中应该抱有对城市发展负责,为市民生活负责的思想,从市政排水工程的基础性和重点性环节出发,对于常见于市政排水工程的施工和技术问题进行全面地研讨,形成以问题防范为中心的市政排水工程技术体系和施工管理模式,形成对市政排水工程的质量保障,使市政排水工程的功能可以进一步发挥,进而为城市生活和生产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与系统。

一、排水工程的重要性

城市排水工程建设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个城市排水工程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建设和管理,合理经济地排除和处理城市污水、废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现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加上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滞后等问题。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要求我们加强对城市污水的治理,城市排水系统除传统的防止雨、洪、内、涝、保护城市公共水域和排除和处理污水等功能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还需建设污水处理厂达标出水的再生利用工程,使城市水环境畅通,达到水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的效果。

二、市政排水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管道质量问题

在市政排水工程的具体施工中,一些施工企业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片面追求自身效益,采用以次充好的方法,将劣质管道应用于市政排水工程的施工之中,出现了市政排水管道结构强度不足,在地面压力过大,甚至在正常的运行中出现断裂,进而导致整个市政排水系统出现问题。此外,劣质管道没有规定的抗渗能力,在长期运行中出现松散和渗漏,进而引发市政排水管网附近地面疏松,引起路面塌陷,给城市交通和市民带来严重安全隐患。

(2)检查井施工的问题

检查井基础施工时,施工人员一旦将规范要求抛之脑后,极易导致检查井基础不牢,日后使用时检查井就会出现沉降及破损漏水。闭水试验逐渐被闭气试验代替,但其不能带井试验的缺点也令人头疼,因为这意味着不能有效控制检查井的质量,大大提高了后期渗漏水的概率。

(3)回填土时出现沉陷现象

当管道安装完成后,则需要进行回填土施工,管道排水工程对回填土的质量要求较高,一旦回填土质量控制不严,土质含水量较大,回填时没有进行夯实作业,施工时没有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等,则会导致结构出现不稳定性,导致沉陷的发生,使道路的质量受到影响。

三、加强市政排水工程施工的措施

(1)建立和完善监理机制

在城市工程给排水管理中,施工单位质量的基础是自控,关键是监理单位的有效监管。要提高工程质量,监理应该着眼于工程的工期进展和质量,采用法律的手段控制工程进度、造价和质量等,协调生产过程中各有关单位的关系。首先,培养专业的排水工程监理队伍。市政排水工程质量监理是一项项目多、难度大、复杂性强、任务重的监理工作,由于市政给排水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结合许多学科,一般的专业人员只专注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很难胜任市政排水工程的监理工作,因此,监理公司要对市政排水工程监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一人多能,为公司增添技术实力。

另外,要有确保市政排水工程质量监理设备。先进的设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对市政排水工程质量的检测,人与仪器、设备有机的结合才能监理出优良的工程,因此监理公司要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结合使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器械,使检测手段更加现代化,从而增强监理公司的质检实力。

(2)加强管道安装施工过程管理

对于市政排水工程施工项目来说,管道安装质量是施工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排水管道铺设过程中,应注意小心开挖,避免涉及范围过大,对原有管线造成影响。例如,如果排水管道与电缆、煤气管道等出现交叉,在施工中没能加强防备而破坏了管道,可能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甚至引发事故。其次,在安装排水管道时,应尽量选择优质材料,避免劣质材料对整体质量产生影响。例如,选择性能良好的接口填料,按照施工规范的流程设计材料配合比,确保施工工艺的科学性、合理性。再次,对排水管道接缝位置的优化处理,可避免发生滴水、渗漏等问题。在接口缝的内部进行深度清洁,必要时候采取凿毛方法处理内部杂质;在铺设管道之前,还需要对管道基础表面的淤泥、杂物等再次清除,依据图纸反复确认样板标高及中心位置;还有,在下管过程中,涉及到大型吊装机械的作业,需要人工与机械合作完成,应注意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要求所有工作人员佩戴安全帽,吊装作业要有专人指挥。在挖掘沟的边缘停靠吊装机械,注意保持一定距离,同时注意观察分析沟壁土质的稳定性,以免工作过程中发生沟壁坍塌。个别位置不便于大型机械作业,则需要人工压绳下管,此过程也要注意固定管道的牢固性和安装位置的正确性,避免二次返工。

(3)强化土方回填施工

土方回填要及时清除杂草、淤泥等杂质,杜绝使用含有机物的土和过湿土,并保证沟槽回填时干净平整。对于过湿土应该采用晾晒或掺干石灰粉,以降低其最佳含水量。在土方回填中,管道的胸腔部位要是达不到规定的密实度,因为地面荷载与管顶的土压力大于胸腔部位的土压力,压力差导致管道接口开裂,所以要坚持按照路基土分层回填压实的相关要求。此外,还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4)加强对检查井施工的技术管理

必须保证检查井及地基的实际施工与图纸规范一致,一旦干扰到井下原状土层,就要立即使用石灰土或砂砾碎石压实回填。在检查井闭气试验中如果条件允许,可结合闭水试验一起进行带井检测。如果条件不允许,采取一些能够确保施工质量的措施,达到闭气试验的标准,这样就可以确保对检查井相关的试验效果。

四、市政排水管道应用趋势分析

(1)发展柔性接口型式

在用平口管安装时,用水泥砂浆封缝或用套环连接防不了污水外溢,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必将被淘汰;未来发展趋势是使用柔性结合的承接口式排水管。

(2)发展低压力排水管

带低压运行的排水管不仅是设计需要,其可以用压力管的生产工艺来生产。综合成本可以与排水管同比接近。

(3)发展绿色混凝土管

在排水管的混凝土中可以应用很多有利于环保的工业废料,从而促进绿色混凝土在排水管材中的应用。

(3)发展高耐久性的塑料管

我国使用排水管时间不长,在其设计寿命的验证方面尚缺少数据,但污水对混凝土管的腐蚀及堵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仅仅是排放有腐蚀介质的管道,普通生活污水管也存在耐腐蚀问题,而耐腐蚀管的生产技术关键是突破以往混凝土材料的观念,大力发展塑料排水管,进一步拓广排水管的应用领域。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基础项目的建设必不可少,一方面可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发挥基本城市功能;另一方面则对城市防治污染、抗洪排涝起到积极作用。只有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合理、有效地规划、建设、维修养护和有效控制,才能够发挥城市排水系统的功能,提升市政排水工程的质量与功能,更好地为城市和谐发展做好功能性、基础性贡献。

参考文献

篇8

2015年1月17日,中国天气网发表了2015年十大气象科技畅想,提出了大数据、3D打印、云平台等新技术,在量身定制天气服务方面,大数据、云平台以及随时互联沟通的智能设备都已为有针对性、互动性的精细化气象服务打好了基础。对于气象科技服务而言,这也将是竞争激烈、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一年。

1 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985年,在改革开放有序的大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气象局关于气象部门开展有偿服务和综合经营的报告的通知》,正式批准气象部门开展有偿专业服务和综合经营。1992年,在社会市场经济确立的大背景下,中国气象局提出了“气象科技服务”的初步定义,即“公益气象服务以外的,依托基本气象系统的专业气象有偿服务和科技开发、咨询服务等”。1994年中国气象局进行了机构改革,正式提出“气象科技产业”的概念。1999年中国气象局将气象工作分为三部分,即气象行政管理、基本气象系统、气象科技服务,气象科技服务概念正式形成,科技服务与产业总收入达8亿元,而到了2008年发展到近50亿元[1]。

安阳市气象局成立于1950年,设直属单位4个:安阳市气象台、安阳市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安阳市防雷中心、安阳市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是“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全国气象部门局务公开示范单位”“全国气象部门廉政文化示范点”。2011年建立了河南省首个气象科技公园,为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市民的气象科普教育以及为气象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气象科技服务方面,虽然安阳市气象科技服务中心一直在探索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脉络,但工作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仍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与提升。在专业气象服务方面,目前安阳全市专业专项服务用户不足10家,服务年收入不足10万元,以前一些固定的老客户安钢集团、安化集团等也因企业效益下滑、服务形式单一而停止使用专业服务。在气象信息服务方面,近几年,气象影视和12121气象语音信箱一直保持平稳不增长势头。安阳电视台仍以每年20万元的费用定制气象信息服务,通信运营商由于气象短信订制率明显下降,目前安阳短信定制用户只有十多万户,和安阳二三百万的手机用户相比,比例太低,需要认真分析其中的问题。

2 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市场化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气象部门也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服务领域不断扩展,专业化、特色化服务不断增多,给气象服务市场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一些基层的气象部门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代思维的樊笼,认为气象部门是政府部门,经费不足总会得到弥补,气象科技服务市场化的积极性不高,没有深入地了解市场及客户的需求,不主动宣传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重要性,不想方设法提高气象信息的经济效益,既影响了气象现代化发展,也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利。

2.2 气象预报技术差

气象科技服务要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要体现出有别于公众气象信息产品的服务,提供定时、定点、定量、精细化的预报产品。目前,很多国家都研发了专门进行1 h内分钟级降水预报的软件,其中一些30 min内降水预报准确率可达80%左右,6 min内准确率可以达90%。但该技术在基层的气象部门应用中还存在着时间、空间难以精细化的问题。另外,预报的准确率同样影响着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基层的气象部门受地方条件和人员编制的限制,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较少,中、高级工程师相对缺乏,对一些较为困难的数值分析能力还不够,很难做到定时、定点、定量,再加上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员工知识结构老化,接受新知识相对困难,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2]。

2.3 互联网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对于气象信息的多元化需求更加的明显,人们获得气象信息已经不再单纯依靠广播电视、语言信箱、手机短信,而是通过更加方便、快捷、丰富的互联网软件获得天气信息。随之而来的是诸多的问题,首先是气象影视广告业务的下滑。由于网络的普及,电视台的观众量下滑,气象信息的获取也不再单纯靠电视台的气象播报,电视台也不再重视。其次是12121气象语言信箱拨打率的下滑。一方面是12121气象语音信箱的服务产品单一,查询相对麻烦,另一方面是宣传的不到位,许多人并不知道12121气象声讯电话号码。再次是气象短信不能满足用户需求。随着4G时代的到来,文字短信的市场竞争力急剧下降,人们更加倾向于收看页面更加华丽、内容更加丰富的气象信息,运营商必须重视这个问题[3-4]。

3 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措施

3.1 转变发展观念,提高市场意识

新形势下,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变发展观念,提高市场意识。2014年安阳市气象局根据河南省气象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气象科技服务收费工作程序的通知》要求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安阳市气象部门工作实际情况,制定了《气象科技服务收费审核管理办法》。这表明了气象科技服务部门已经清晰地意识到市场规范化的重要性,未来要进一步按照“公开透明、规范收费”的原则,“告知、协议、服务、收费”工作程序,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气象科技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3.2 加强技术研发,培养技术人才

要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专业气象服务,气象部门必须拥有充足的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能够按照客户的需求提供精细化、准确率高的气象信息产品。目前,安阳局正在和科技公司共同研发移动终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投入运营后,我们准备依托该系统,采用新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发展专业用户。而现阶段要积极引进、培养人才,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将气象科技服务从业人员引入人才发展战略当中;二是要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鼓励员工进行继续教育,以及培养技术强、懂市场、会研发的新型技术人才,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水平,促进气象现代化发展。

3.3 优化传统媒体渠道,发展新媒体业务

首先,要加强和电视台的联系沟通,提高气象节目的制作质量,提高天气预报的收视率和经济收益。其次,要加强气象科技服务宣传,根据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语音信箱,如设置农业气象服务信箱,提高拨打率。上年安阳市气象局通过和广告公司合作,在全市范围内制作了近万平方米的墙体宣传公告宣传12121,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拨打率有明显的提高。再次,要实现气象短信产品多样化,加强和三大运营商的沟通,开发研制彩信动漫天气预报短信来发展新用户。最后,要探索新媒体业务,利用互联网及移动网络这个巨大的新型平台,用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手段,摆脱了程式化的刻板描述和无趣说教,通过幽默有趣、轻松欢乐的形式为公众提供气象信息产品,切实提升科技服务的发展水平。

4 结语

新形势下,作为我国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科技服务在我国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各地区必须加强对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的深入研究,认清新形势,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谋求新发展,实现气象事业的现代化目标[5-6]。

5 参考文献

[1] 汪文理,刘衡军,陈世文.新形势下加强气象科技服务的思考对策[J].农业与科技,2013(7):197.

[2] 陆桂荣,伍湘渭,滕丽峰,等.日照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浅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5):53-55.

[3] 张武龙.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调研分析[J].上海农业科技,2011(6):12-13.

篇9

一、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上思想观念落后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我们对民营企业发展的认识上有了一定提高,但与民营企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民营企业的经济待遇与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地位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存在。在价格、税费、融资、土地批租、原材料供应、工商管理、市场准入和资产重组等方面,还有各种各样并非公平的限制。由于对民营经济看法偏颇,也造成民营企业在许多经济交往关系中陷入尴尬的境况,各级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没法完全落实到位。目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三多三少”问题比较普遍。即低水平重复建设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项目少;粗、初加工项目多,精、深加工项目少;污染环境的项目多,绿色环保的项目少。一些民营企业不是根据对资源的配置能力来确定企业规模,而是一哄而上,使得有限的资金不能合理地投入,再加之多元化经营的风险,给民营企业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因素。

(二)缺乏民营企业服务中介体系

民营企业服务中介,是一种为民营企业服务的组织。该组织可以与国家制度层面保持紧密的联系,可以在筹措资金、职业培训、财务管理、工会组织、法律、环保、产品出口、外事接待等各个领域为会员企业提供多样性的服务。目前,我国各种商会、协会、联合会、行业公会以及技术服务、认证认可、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经济鉴证等中介组织为数不少,但相对于经济活动的广泛性和企业所需服务的多样性来说,仍然远远不够,特别是有些商会、协会等组织是由政府组建或政府机构转化、派生出来的,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有些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经济鉴证等组织则利用政府部门对公共服务的授权形成对商业服务的垄断而谋取高额利润,由此导致社会化服务的支持系统难以形成和完善。

(三)融资困难

民营经济筹资难是当前的普遍现象,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民营经济筹资难的原因有:在间接融资方面,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金融部门对国有经济的融资倾斜大,政策上使民营经济在信贷市场上所占份额较小。对民营企业,由于货款的风险由银行自身承担,不像对国有企业贷款产生的不良贷款风险由国家承担,因而银行大多愿意把贷款投向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贷款较少。在直接融资方面,民营企业所占份额更小。我国一直把证券市场定位为国有企业服务,这使一直受政策限制和资金困扰的民营企业难以上市融资。民营企业不易直接融资也有自身的原因,如财务制度不健全、规模小、承担不起融资费用等。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不发达,如缺少专门的租赁公司,使民营企业不能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昂贵设备的使用权。加上国家对基层金融机构的整顿,关闭了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民间金融机构,使民营企业过去的一些信贷链条中断,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

(五)技术缺乏创新

目前,民营经济主要分布在技术含量低的第一、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的建筑业、简单加工业采掘业等领域。至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石油化工、电子电气、机械制造等领域分布较少,这一点在民营经济表现得尤其突出,主要因为整个西部的产业结构还是农业型和重化型的,第一产业的技术含量本来就低,重型化的第二产业的技术又不能有效转移,尤其是向民营企业转移,这使民营经济在竞争中的地位相当不利。技术含量低、信息不灵使各地重复生产,重复建设严重,容易出现过度竞争,企业投资的边际效益率下降,进一步使企业不能有效进行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不能大规模进行技术创新、改造,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五)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组织管理

一方面,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粗放式经营、家族式管理模式,不能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去管理企业,缺少实用型企业管理人才。引进和使用人才的机制也不健全,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另一方面,内部组织关系不稳定,管理层次不清。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金的来源多为个人或几个人合伙出资,使得企业内部在决定发展、分配、用人、责权利分配等问题时极易发生矛盾和冲突,严重时会导致企业解体。此外,计划性不强,生产、质量、财务等各种计划的落实、检查和调整不规范。由于民营企业权力的高度集中,导致企业的工作经常是命令代替计划,随意性太强。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不是照搬国外的模式,就是继续沿用成功国企的文化观念,甚至翻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不加过滤直接移植到企业管理中来,是一种简单的模仿,企业文化的效用不能得到发挥。

二、解决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对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归纳为:一是有利于市场自由竞争和反垄断;二是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三是有利于社会就业;四是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和落后地区问题;五是有利于经济调整;六是有利于未来发展。发展民营企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我们对发展中的民营企业应当具有全面的、长远的、战略性的科学认识和评价,加强对民营企业问题的战略研究,研究家庭和家族企业等适合民营企业存在的形式,进一步揭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规律,增强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科学性和自觉性,完善我国民营企业健康成长的体制环境和政策体系。

(二)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社会中介组织的发育程度是市场经济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市场公平竞争机制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完善,都需要培育和发展大量的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因此,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服务体系,首先,要逐步减少其“官办”和“垄断”色彩,分清政府职能与市场中介组织的角色定位,剥离公共服务与盈利。其次,大量引入民间资源,培育和发展多层次、多方面满足民营企业需求的社会中介组织,在限制一些政府机构以行政权力寻租行为的同时,公平地向所有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无偿或低成本的必要基础服务,特别是可以通过适当的民办公助形式,主动扶持民间中介机构的发展,发挥其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功能,从而逐步建立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也要加强立法,有效约束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为,促进社会中介组织自律管理,创建社会信用体系,维护市场秩序。

(三)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在加强金融监管和财政风险防范的前提下,国家可以有效发挥贷款利率浮动政策的作用,引导和鼓励各金融机构从民营企业的特点出发,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切实发挥银行内设民营企业信贷部门的作用,改进信贷考核和奖惩管理方式,提高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比重。在按照金融市场发展要求进行改组现有商业银行体系的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可以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中小企业入股,增强资本实力。政策性银行也可依托地方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开展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转贷款、担保贷款等业务,并改进对民营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扩大贷款质押范围,增强对民营企业贷款的灵活性。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应当帮助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和进行项目融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吸引国际金融组织投资,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四)促进技术创新

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加快建立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息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推进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调整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扶持民间资本创办科技型民营企业和科研开发机构。同时,对有助于提升我国传统产业的成熟技术和新兴支柱产业发展的先导技术,通过政府采购后无偿提供给民营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让。发挥财税政策的调节作用,大力培育技术市场,引导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中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鼓励国有科研机构向民营企业开放试验室,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并鼓励创办各种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科技中介组织,引导他们为民营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技术推广等专业化服务,形成完整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

(五)加强企业内部组织管理

1.重视战略管理。树立战略思维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和核心,任何企业的战略都必须放眼全球。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在捕捉外部环境机遇的基础上更多地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在形成核心竞争力方面有突破性进展,使自己永远走在前列。

2.调整组织结构,加快制度创新。一是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增加管理幅度,使组织结构扁平化,建立一种紧缩的横向组织,加快信息传递和反馈的速度,以提高管理效率;二是通过建立临时性组织来摆脱原有组织形式束缚,实现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实现柔性化管理;三是通过通讯网络技术,把实现企业目标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人才等联系在一起,组成动态的内部资源利用综合体,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并利用一定的外部资源实现企业目标。

3.规范和完善计划管理体系,使企业向“管理制度化,工作标准化,行为规范化,操作程序化”迈进。把统一管理与分层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组织责权利的分配。

4.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也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目的是通过企业文化这一新型的管理方式能够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变化的环境相适应,保持企业持久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10

前言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道出了粮食在各种农作物中的基础性地位。而当前,随着水果、甘蔗、桑蚕等更高产出效益作物的快速发展,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受到压缩和挤占,粮食安全受到不同的程度的影响。而作为粮食四大作物中的大头,水稻这一作物的发展怎样,对当地实现粮食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长期的发展,柳城县水稻种植技术整体情况较好,但是,随着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普及和人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柳城县当前的水稻种植已逐渐表现出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目标实现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柳城县水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此,对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进行简要分析。

1 柳城县水稻种植现状

从总体上来说,水稻种植情况较好,种植水稻仍然是柳城县大部分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水稻是柳城县粮食作物中的高产优势作物,是当地农民的主粮,所以几乎所有农户都有种植水稻的习惯。同时,由于柳城县水田面积大,单造达1.4万hm2左右,相当大一部分农户的经济来源靠水稻种植。除此之外,柳城县水稻种植主要以双季稻为主,水旱轮作的面积并不是很大。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大量外出以及相应的种植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导致柳城县水稻种植面积有逐年减少、产量下降的趋势,进而影响到当地农民的口粮安全和经济[1]。

2 柳城县水稻种植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发现,现阶段柳城县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相应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提出解决方法,在此,需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1 种植水稻品种杂乱

现阶段,柳城县的水稻品种较为杂乱。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早造全县备案在售的水稻品种组合达80多个。一个村,一片田种植多个水稻品种是普遍现象,这容易导致多品种混种以及相应加工企业混收现象的出现,对打造优质大米品牌不利;由于品种杂乱,各品种间的生育期不一致,易导致机械收割等环节不能大面积应用,增加了水稻种植成本,影响了农民的种植意愿。

2.2 高效的水稻种植技术未能得到有效推广应用

当前,农村中从事水稻种植的,多是一些50岁上下、年纪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水稻高效栽培新技术、新知识愿望和能力不高的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稻种植新技术的大面积广泛推广应用,从而影响了当地水稻种植产量和产品品质的提高[2]。

2.3 水稻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水平有待提高

水稻的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但是现阶段柳城县农民采用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多是以治为主,以防为辅,对病虫害的防治效率较低。在现阶段治理病虫害的过程当中,大部分农户选择化学防治的方法来防治水稻病虫害。由于农药的长时间使用,病虫害对常见农药已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继而农户采用加大药量或者增加施药次数等方法来提高防治病虫害的目的[3]。此行为不但很难达到农户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因为用药量过大,有毒物质积累在水稻中,影响到稻米品质。近年来柳城县部分乡镇水稻稻曲病发生严重,农民防治不及时,从而也导致了即将收获的稻谷产量和品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柳城县水稻产业的发展。

2.4 水稻后续加工水平有待提高上次

柳城县虽属水稻种植大县,年水稻产量达15万t以,但水稻种植后期如在机械烘干、分级包装、品牌精装上,仍处于较低的初级水平。由于稻谷烘干的社会化服务环节薄弱,稻谷成熟收获期受持续降雨的自然灾害性天气影响大,稻谷收获不及时导致的落粒、发芽等现象时有发生,对稻谷产量和稻米品质都造成了不利影响。当前,柳城县仍未有叫得响的大米品牌,大米产品附加值低,农民种粮经济效益低,规模化种植粮食热情不高。所以柳城县大米精品化、品牌化发展之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4]。

3 柳城县水稻种植的发展方向

上面分析了柳城县当前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为促进柳城县水稻“稳定面积、增加产量、提高效益”目标的实现找出了原因,也为指明了今后水稻种植的发展方向。

3.1 推广优良水稻品种

由于当前农资市场可供选择水稻品种多而杂,很多水稻种植户缺乏甄别优劣品种的能力。有关农技部门应加大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的力度,筛选出适合本地栽培种植的高产、优质、抗性好的水稻品种加以宣传推广。通过近2a的试验比较,筛选出了五优华占、良丰优77、野香莉丝等在生育期、产量、稻米品质、田间表现等各方面均较突出的几个水稻优良品种,可作为当地水稻主推品N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3.2 落实惠农政策,培育新型种粮经营主体

当前,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力度越来越大,柳城县应整合资源,集中精力落实好农民3项补贴等工作,确保种粮农民获得补贴;借力新型农民培育工程项目的实施,培育一大批有知识、懂生产、会经营的新型种粮农民,为科学种粮提供扎实的人力基础;利用当前重点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契机,加大培育如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种粮经营主体的力度,充分发挥规模化、标准化种粮的示范辐射带动效应,促进柳城县水稻产业的良性发展[5]。

3.3 加快优质稻米品牌化打造力度

当前水稻种植成本较高,应加快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效降低农民种粮成本,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益。柳城县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优质稻米品牌的建设和打造力度,加快产品相关认证,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大面积推广应用绿色环保的土肥技术、病虫防治技术来提升稻米品质,并按发展富硒大米品牌的方向对相关企业进行引导扶持,力争让柳城县优质稻米品牌上一个档次,让种粮农民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柳城县的水稻种植情况总体较好,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制约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因此,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策略,希望能够对当地水稻产业“稳定面积、增加产量”、提高效益”目标的实现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侯建昌.直播水稻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技服务,2016,33(3):92.

[2]王志荣,靳子斌,殷兆霞,等.安康市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J].杂交水稻,2016,31(5):4-5,43.

[3]赵力勤.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试验分析[J].农机科技推广,2016(11):50-51,54.

篇11

前言

农业生产是在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中从事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结果的优劣都与天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农业生产离不开精确、密集的天气预报信息。气象部门本身就是个面向社会和公众的服务部门,气象为农业服务是气象服务的首要方面。邛崃市境内地貌复杂,山区、山丘、平坝均有分布;农业产业发达,种植业主要有水稻、小麦、桑蚕养殖业和茶叶,畜牧业和渔业也较发达,此外,土特产种植业发展也很迅速。近年来,随着当地农业迅速的发展,生产结果的不断调整更新、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及气象预报事业在农业生产中的不断深入研究,使得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农业气象服务内容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现状,农业气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1 农业气象服务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得到发展,农业气象服务普遍存在于各级气象机构内。通过灾害性天气预报、人工降雨、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象预报等服务,达到降低自然灾害损失、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环境的目的。目前,农业气象主要提供的服务和获得的途径有:

1.1 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

为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民提供旱、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为农业部门提前制定防灾措施、农民提前预防灾害提供了主要依据。

1.2 提供灾情信息

在灾情发生时,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供灾情覆盖面积、严重程度等信息,为农业部门更有效的实施救灾提供可靠资料。

1.3 农作物动态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面监控网络数据,获取农作物生长情况、气候实时变化等农业信息,并分析出当前农作物生长状况,定期公布分析结果,提出合理的农业管理建议。

1.4 作物生长及产量预报

提供播种、施肥、发育期、收获期预报。根据作物长势、面积及气象条件,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报,定期向国家及省市预报结果,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1.5 农业气候资源区划

定期对全国不同地区与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分析并按照相应标准分区,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农业发展提供依据。

2 农业气象服务的缺陷

2.1 与当前农业发展需求不适应

随着农业产业结果的调整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常规性的气象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的需求,当前农业市场正向着操作机械化、分工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由以往的笼统模糊的数据即可满足需要,变成对具体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具体。

2.2 监测手段陈旧、专业人员不足

虽然气象科技近年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依然有很大一部分地区的气象监测设备陈旧,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换代,对专业人员的引进也不够重视,许多资料还需要依靠人工处理,分析出的气象信息自然也无法完全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2.3 信息更新及不够及时

气象信息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时间性强,如果信息传递速度不够快,及时预报的再准确也是枉然。如果农户能够更早的获知预报信息,就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抵御灾害的发生,现在的许多基层气象站只是每日定期天气预报,而且对于偶尔监测到的雷雨、冰雹等强烈的天气只是上报政府,没有面向广大基层群众的公布平台。

2.4 农村的居住格局限制了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

受地理条件限制,广袤的农村里民居分布相对松散,部分山区交通欠发达,通讯较落后。这些状况导致外界信息进入农村的渠道匮乏,获得的信息面较窄。特别是时效性强的气象预警信息缺乏快速、有效的传播途径。

2.5 农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

农业人口在我国高达总人口的70%,但是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普遍多气象灾害的认识程度不够,防御手段也很单一。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80%以上均发生在农村。因此,急需在农村区域进行气象知识和防灾减灾常识的普及。

3 未来发展前景及建议

农业气象服务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级气象部门和组织的主要努力方向已经转向提升自身信息分析能力,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和打造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上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为了达到 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的目的,各预报单位和机构近年来引进和购买的先进设备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使得国内气象产业的硬件水平迅速攀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客观上提高了气象预报产业整体的预报水平。同时,各种针对气象人才的专业培训活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具有一定分析能力和工作经验的气象人才成了市场上紧缺的“香饽饽”。

3.2为了解决 气象信息传递的时间问题,各级气象部门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固定媒体,移动媒体成了新的选择,短信、微博等新兴媒体手段正不断的加入到气象信息传递的大军中来。可以预见,优秀的移动传播媒体将成为未来气象信息部门的得力助手。

3.3在努力提 升自身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向民众传播情况气象基础知识,如:光照、温度、湿度、大气压强等相关信息。让农民根据天气综合状况做好人工育苗、授粉、施肥、除草等农业生产活动,这也是气象信息服务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4 结语

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当前社会结构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农业正悄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农业产业发展的好坏与否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关系着民生的进步,也推动着可持续发展的前进。而对于气象工作人员自身,能否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气象事业的需要,当前的形势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随着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领域的服务水平不断的提高,必将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和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12

一、黑龙江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高等教育的地域分布不均衡,大多数高校都集中在少数几个中心城市。如,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5个城市拥有高校的数量占全省高校数量的86.3%。同时,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表现县(市)级地区,高等教育分布极少。二是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优质高等教育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比如从学校层次的分布上看,本科学校主要分布在哈、齐、牡、佳、大5市,这5市的本科学校数量24所,占全省本科学校数量的92.3%,而其余8个市区仅有本科院校2所,占全省本科学校的7.7%;从学科层次的分布上看,黑龙江省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之中。也就是说这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在哈尔滨、大庆、牡丹江、齐齐哈尔地区,有的甚至全部集中在哈尔滨市。

(二)黑龙江高等教育结构不尽合理,导致高等教育体系不完备

1.从办学层次上看。高等教育的的层次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程度和要求的教育水平及其受教育者的构成状态,是高等教育系统培养专门人才的纵向结构。[2]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由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教育构成。目前,我们国家仍属于工业经济社会形态,人才结构应该呈现出金字塔结构。200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在校生中研:本:专的层次比例是8:100:57;2004年的比例是10:100:53。可以看出,研究生的比例略有提高,而专科生的比例没有提高反而在下降,显然这种层次结构是不合理的。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在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结构不合理就不可能建立起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也会导致高等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

2.从办学形式上看。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数量存在明显的不合理。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是持续上升的,从1998年的38所增至2005年的62所,而成人高等学校的数量则是不断下降的,从1998年的56所减至2005年的31所。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的本科生招生数从1998年的24677人增至2005年的103365人,增长了4倍多;专科生在这7年间增长了3倍多。成人高等学校在这几年中,本科生增长了3倍多;专科生的招生则出现了由少到多,然后由多到少的回落情况,而且2005年招生数还比1998年的招生数减少了7021人。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应该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我省成人高等教育却出现了萎缩的情况,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3.从民办普通高校的数量上看。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全国民办高校名单(截止2012年4月24日),黑龙江省拥有民办普通高等学校16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与广东(32所)、山东(26所)、福建(26所)、江苏(25所)有较大差距。可见,民办普通高校在我省还没有形成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是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在我省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并未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新设专业存在雷同性,冲击学校特色发展

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使高等学校的规模急剧增大。规模扩大,势必导致举办新专业,而我们国家的专业总量是由国家控制的,且总量一定,因此,在大学里面出现了学科专业雷同现象。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专业的雷同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类的院校之间存在着雷同性。例如,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有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和东北林业大学。开设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院校有黑龙江科技学院、东北石油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和黑龙江工程学院。另据笔者通过对黑龙江省25所本科院校2007年招生计划的整理发现:25所本科院校均举办了管理类专业;有20所院校举办了计算机类专业,占总数的80%,剩余的5所院校为医学类和体育类专业,属于单科性院校;有21所院校举办了外语类专业,占总数的84%。[3]二是有些专业在同一时间在不同的院校开设,如工业设计这个专业,黑龙江科技学院和东北石油大学是在2000年开设的,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和黑龙江工程学院则是在2004年开设的。三是同类院校在不同的时间开设相同的专业。如黑龙江科技学院和黑龙江工程学院同属工科院校,从1999年到2004年间,在新增设的专业中就有6个专业是完全一样的。分别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与计算科学、工业设计、建筑学和社会工作。

由于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亦步亦趋,一哄而上,即造成了专业设置的重复,也压缩了自身的生存空间,形成了“无差别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

二、大众化背景下黑龙江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大众化是一把“双刃剑”,挑战和机遇并存。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学科结构、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新的调整和创新。黑龙江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大众化的需要,更好更快地发展,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加强战略管理意识,科学制定学校发展思路

高等教育大众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形式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宏观管理为主导、以学校自主办学为主体的运行机制,高校办学自和法人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确定。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的管理层次越来越多,管理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管理的幅度也越来越大,常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大学的发展,迫切需要运用战略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推进高校机制、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战略管理的实质是使组织能够适应、利用环境的变化,提高组织整体优化程度,注重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逐步进步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也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确定学校发展思路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高等教育与社会大系统的关系。树立全局意识,坚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出发,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学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要考虑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与高等教育系统的关系。在选择发展路径的时候,要将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进行整合,抓大放小,突出重点,提高办学的核心竞争力。

(二)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

黑龙江高等教育的结构表现出专科层次比例过小,成人高校萎缩,民办高校数量偏少。黑龙江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思路:一是加快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速度。黑龙江省作为我国装备工业的重要基地,需要大量的技师、高级技工、高素质的一线工人。要提高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质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适当加大成人高校、民办高校的增长比例。各类成人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潜力远远大于普通高等教育,因此,形式结构的优化在今后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和整个高等教育机构的优化中显得比较重要。三是黑龙江省应当在稳步发展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适度加大非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力度,特别是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远程高等教育,支持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在内的各种合作办学形式的发展,充分利用社会和国外资源办学,调动相关主体的办学积极性。

(三)“同中求异”,不断总结和创建办学特色

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推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但是地方高校表现出来的趋同化倾向不利于自身的发展。高等院校本来就是一个高度趋同的社会组织,因而容易相互模仿。再加之,长期以来,地方高校盲目地追赶重点大学,在专业设置上亦步亦趋,一哄而上,造成各高校在发展目标、办学思想、组织结构以至于校训上也差不多。越是趋同,越要同中求异。地方高校应该在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办学方略、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方面注意总结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是一经确立就一成不变的了,而是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创建新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 吕子燕,崔永平.建国六十年黑龙江教育发展回眸[J].黑龙江史志,2009,(23).

[2] 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6.

篇13

一、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市场竞争力和相应的管理水平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市场竞争力逐渐的加剧,市场竞争力不仅仅将企业的实力进行了比较,也将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行了比较。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都出现这较大的问题,生产活动相对的闭塞,生产部门与市场部门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和联系,问题不断出现,为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与外国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存在着差距较大。我国企业正处在通过规模增加效益、通过成本增加效益、通过价格增加效益以及通过质量增加效益的发展状态中,企业的生产方面、计划方面、价格方面以及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相对于外国企业而言,我国的管理水平较低,企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企业获得的效益与企业制定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市场的开拓把握能力和企业的经营模式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处于“零库存”的状态,很多时候都属于临时生产,在企业制定的经营模式中,企业生产模式和市场需求的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我国的很多企业中,生产部门和市场部门都缺乏一定的沟通和协调,生产部门按照企业的计划进行产品的生产,市场部门得到的市场信息也没有及时的反馈给生产部门,导致生产部门盲目的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根本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与此同时,企业对物流环节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没有将物流的作用进行明确的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流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不是原来的输送产品的状态,现在的物流能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进行有效的衔接,能有效的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自身价值的定位不明确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也从原本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现在的市场经济,在工商管理观念的作用之下,企业的管理思想和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过去,财务报表数字的不断增加是企业发展最终目标,但是就现在而言,长远目标的制定以及战略性发展的规划成为了企业最终的目标,企业由原本经济效益的获取转变成为现在社会责任的承担。在法规法律的要求之下,将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防止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讲求企业的利益,还要讲求对环境的保护。

(四)企业管理向国际化靠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域式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逐渐的加强,产品和金钱的流动速度不断的提高。管理者在对企业的发展进行谋划时,不仅仅要对企业的经营模式和产品的规划进行充分的考虑,还要对环境的变化进行明确的考虑。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如:产品的系列以及产品市场的定位、资本运作是否具有一定的国际化,人力资源是否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企业的技术是否需要进行更新、CRM的服务水平是否达到了市场的需求等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明确合理的分析,分析是否达到了国际的平均水平,是否逐渐接轨于国际水平。

(五)企业类型的转变问题

在过去,我国的很多企业都是以生产行为主,依靠于外国的制作订单生存,以至于市场上的很多产品都印着MADEINCHINA的标志,企业长期的处在加工的状态,很难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直处于一种相对的被动状态。企业不仅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通过降低工资和裁员的方式进行企业的升级。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自身能力和员工的价值的提高,以此来讲企业的类型进行转变,将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将企业的资金进行灵活的运用,以最少的资金创造出最大的利益。

二、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思考

(一)企业要培养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

首先,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进行明确的了解,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制定的这些计划不仅仅要满足各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还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学习和培训的开展,培养出综合能力较高协调性较强的专业性人员。在培养的过程中,要对人才进行均衡的培养,特别是企业财务方面、生产方面、经营方面以及统筹方面的综合管理能力,必须进行重点的培养。为企业的发展增加一些有效的资源,将市场的需求予以最大化的满足,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企业还要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聘请一些高素质人员进行企业的管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素质管理人员逐渐的趋于大众化,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企业应该加强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将原本的能力和现在新培养出来的能力相结合,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一股强有力的动力。那么怎么样才能让企业的管理人员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这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为了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企业可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尽可能的为管理人员创造学习机会和交流机会。让管理人员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以此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凤兰.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2,(14):48,50.

[2]任瑞全,张合振.关于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的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2,(33):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