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中能力的概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学中能力的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学中能力的概念

篇1

一、展示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在引入新的知识前,要仔细研究讲授内容,安排复习学生熟悉的知识,并适当引用实例,从而引出新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熟悉的知识作为背景的前提下轻松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中,而避免因突然提出生涩的概念给学生带来困惑。适当展示新概念背景可以使学生沉浸于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得以触发,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以学习为乐趣,在获得知识时有一种惬意的满足感。

例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数制的概念是比较重要的,在引入这个概念前,先设计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广泛使用的是十进制数,有时也会遇到其他进制数,那么请同学们列举一下,你遇到的都有哪些进制数?”学生的答案很丰富:钟表上的六十进制数,买手套、袜子等会遇到十二进制数,还有用筷子时,够两只就称其为一双,称其为二进制数……抓住这个机会,我提出问题:计算机中采用的就是二进制数,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概念?它与我们熟悉的十进制数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领域我们还会遇到什么不同数制?

由于有了同学们已经熟知的十进制数为基础,二进制数、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的引入就显得很自然了。在介绍完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之间转换的方法后,依次类推出十进制数与八进制数、十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之间的转换关系就显得容易掌握。

在听到学生长长的“吁”声中,我看到一张张或满足或恍然大悟的脸,知道数值这个难题已经被解决掉了,数制、基数、位权、数码这几个概念不再是枯燥难懂的。

二、创设求知情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以敏锐的感知,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果断、简捷地解决问题。

我们在进行办公软件Office 2000的教学过程中就格外注意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办公软件这一课程主要由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模块组成,在讲第一个Word模块时,我就为后面的模块学习打下了基础,让他们明白这三个模块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思想是相类似的。所以在详细介绍Word模块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后,我就引导同学借用Word摸块的操作方法去自学Excel、PowerPoint模块的内容,然后给以总结、比较。这样的安排使得同学们加强了印象,并能将所学的旧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减轻了学习难度。

三、精确表述概念,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符合逻辑,判断准确,概念清晰。学习新的知识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应用,所以我们在引入新概念时一定要注意排除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现象。

四、解剖新概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

思维的缜密性表现在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对所学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能够充分认识。在处理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引入实例,如介绍背景、引申概念的外延。

五、运用新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理解能力强,能抓住概念、定理的核心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及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在用概念判别命题的真伪时,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在用概念解题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六、析错解成因,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篇2

一、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在中国,学好初中语文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前提,良好的语文基础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综合思维,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其他学科。在新课改的推动之下,初中语文教学正在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创造性的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但是这一改革过程中,问题依然是存在的。

第一、新课改已经实行十年之久,素质教育也逐渐在全国得到普及,但我国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师生交流增多,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教师往往能够采用多模态教学丰富学生见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教育的结果依然是按照考试成绩来评定,繁重课业负担可以说是有增无减,各种兴趣班、才艺班也从另一个方面加重了学生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在转变教学过程的同时,并没有改变学生要面对中考、高考等考试的教学结果,因此,学生往往会在繁重的学业负担、高强度的考试体制下自信心受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得不到更多的培养。

第二,教师对新课改要求下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解不够透彻,教学手段的改变往往只是流于形式。现在,教师能够采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是却难以将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联系起来,无法真正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权威、答案。语文学习并不像数学等理科课程一样讲求答案的标准性,语文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一门学科,往往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言之成理即可,例如阅读理解中,学生可以对课文有不同的理解方法、切入点、重点。但是现在的学生在考试成绩的压迫下,往往过于注重标准答案,在翻译文言文、理解古诗时,只会一字一句的背诵,而无法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这也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刻板呆滞的现象。[1]

二、新课改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1.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收集材料,并能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时,学生应该通过预习了解鲁迅希望通过学医治愈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来反抗外国侵略,还要了解鲁迅在日本学医期间与藤野先生结识而产生的深厚感情。通过预习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从而在上课时提出自己独特想法。

2.组织小组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了解更多其他想法,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并能够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形成缜密思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喂――出来》这篇课文时,可以就开放性结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想后来可能发生的故事,并让每个小组派代表起来交流。

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理论联系实践。例如在学习《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时,很多学生从来没有去过故宫,对课文内容难以产生直观认识,因此,教师可以向同学展示故宫的图片、视频资料,从而加强对课文的了解。在学习《变脸》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脸谱,感受中国川剧文化。[2]

4、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讲

教师讲课能够更好更快的向学生教授知识,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难以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应该更多的让学生来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例如在学习《伤仲永》时,让学生来阐述方仲永从神童变成普通人的原因,并反思现代教学。

三、结语

在新课改理念下,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更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基本能力的培养,注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目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依然无法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无法真正贯彻新课改理念,学生过分依赖权威,因此不断改进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言等方式来进行,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3

一、坚持教育的普遍性原则

1.教学的目的性原则

对任何受教育者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遵循教学的目的性原则,即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对象,依照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和运用不同的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特殊需求的人群(特殊教育对象)由于某种原因促使他们对某项需求相对于普通人群有更加明显的选择性,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应该对不同的需求者采用不同的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针对聋童的教学,应该突出图片和视频等方面媒体的运用;对具有残余听力的儿童,还应该注意对他们听觉的刺激;针对盲童的课堂教学应该突出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合理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使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容易地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加深印象与理解,同时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

2.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任何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教育者,是教育信息的传递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双边关系的一个方面,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的体现。例如,在教学聋校九年义务制教材《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中,讲读课文之前,首先给学生放映《开国大典》的影片片段,并布置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牢记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人物、典礼顺序等情况,当学生复述时遇到难以说清的情况再出示课文,引用课文中的语句表达,使学习课文与发展语言同步前进,互相促进。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平时对于聋童很难理解的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在不经意间轻松地解决了。由于合理地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地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3.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活动,主要是对一些已有的材料重新组织,编制成教学软件和相应的素材库,它们是记录、存储、传输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制的,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严格的科学性。科学性是检验教学效果标准的基础,技术性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艺术性是为科学性和技术的。三者有机地结合能够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体现出无穷的魅力。例如,网络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最年轻的,在特殊教育领域合理地应用互联网的优势,会使受教育者超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长春市聋哑学校创办的长春特殊教育网校,在互联网中为中国特教争得了一席之地,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普及聋哑儿童的“普通话”──中国手语,传播特教知识,鼓励和帮助有特殊需求者回归主流社会。

二、突出特殊教育的个别性原则

1.补偿性原则

缺欠补偿理论认为任何人在一个方面出现缺欠,那么会在另外一个或几个方面得到补偿。例如,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部分或全部丧失语言和听力能力,为了补偿他们在听觉上的障碍,视觉的观察力和头脑的分析能力得到加强;盲童由于丧失了视觉能力,因此在听觉和触觉上有所加强。我们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时应该特别注意体现补偿性原则。在聋童教学中更多地运用表现实景的影音文件以及生动、略带夸张的动画和丰富多采的图片,形象、真实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对于用语言(手语)不能表达清楚,而又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利用教学软件等手段来完成,既回避了烦琐教学语言的重复而无效的使用,又使学生利用视觉直观地获得所学内容的信息,从感性上对新知识有了认识,从此攻克语言障碍这一难点。在盲童教学中利用他们听觉的发达,对于难于理解的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播放表现这种情景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说补偿性原则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应用得更加充分和合理。

2.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篇4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应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授课,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多提异议,调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激情与激情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培养。例如: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这个实验来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有学生会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有没有增大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不利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解释,与《分子》这节看起来不相关。如果这样评价,会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应高度赞扬了这个学生,赞扬他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并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驾驭其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不断的滋长。

三、加强指导,注重能力

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21世纪更需要能力型人才。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是同整个国民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我们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的培养,而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拓宽知识面,不要拘泥于大纲。

四、全面培养,提高素质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要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要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一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并能引导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五、探究问题。激发创新

篇5

智障儿童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决定了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活动应该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信息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能增强和发展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1.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能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欲望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能更快速、更准确地传递教学信息,与智障儿童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相适应。可以使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激发学习的欲望。如我在创编体育舞蹈《小青蛙》的活动中,为了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我首先放青蛙呱呱叫的录音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知道是小青蛙在叫,然后演示投影片让孩子们欣赏《青蛙图》,让幼儿通过看投影片了解青蛙各种动态,同时播放音乐《小青蛙》给孩子们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孩子们边听歌曲边看《青蛙图》,在教师的启发下编出青蛙跳时各种不同的动作,青蛙捉害虫的姿势及小青蛙可爱的样子。孩子们时而双脚跳,时而单脚跳,尽管动作看起来有些凌乱,但表现出的想象力是那样的丰富,足以说明孩子们创造性思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能提高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21世纪的今天,信息化技术正不断的走进我们,服务于我们的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观念的转变,一幅挂图、一个游戏、一盘磁带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活动的需求,多媒体技术正越来越多的被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它突破时空的限制,将声音、图像、文字有机结合在一起,为智障儿童创设了一个生动、形象、直观、视听结合的情境,使我们的教育手段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全新时期。如把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到智障儿的体育活动中,结合活动内容配上故事、儿歌等生动形象的声音和动画,让孩子们边做边说,不仅能使教学过程童趣盎然,还可以唤起孩子们的真挚情感,激发他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对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篇6

一、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在目前高校教学资源有限、专业师资队伍紧张、大学英语课时短缺的情况下,反思传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教师主要采用成果教学法, 仍然处于教学的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一现象在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已经颇有历史。因此,英语教师要认真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英语课时,打破过程教学法、体裁法等单一输出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育生态学的概念

美国教育学者沃勒在他著名的《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出了“课堂生态学”的概念。1976年,劳伦斯・克雷明在其所著的《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生态学概念。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者阿什比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1990年以后,我国相继出版了三部《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因此,利用教育生态学中的生态课堂理念改革现有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三、生态化教学模式的类型

1.实物演示教学。以真实事物本身,或经过精心设计、改造和典型化的模拟物、代替物和象征物来教学。例如,以样本、模型、图片等为对象的描写文、记叙文、比较文等文体的写作,配合讲解其写作特征、规则及技巧,引导学生对直观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掌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2.视频演示教学。以播放视频的方式示范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作。采用视频的优势并非在于直接选用教学资源,而是授课教师自己演示并制作。好处在于对教学内容的选定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水平,并激发学生的新鲜感,从而鼓励其在课堂外参与自己的“视频作文”制作。

3.情景演示教学。以教师或学生的情景演示为例,为学生讲解实用文体的写作。其教学优势在于通过真实场景的演示,使学生对该文体写作中的注意事项和写作规律有直观的理解,并能熟练应用。

4.综合评估。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生态化教学为原则,打破传统的以学生作文为唯一依据的评分方式,建立对学生习作各环节进行评估的考核方式。目的是对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认知表现、情感表达、与社会的交流、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管理学习、自我发展等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本次教改尝试通过教育生态学中的生态课堂理念改革现有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建立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平衡教师与学生教学关系、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和谐的生态化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弥补了传统的成果教学法或更为机械的形式教学法的缺陷,打破了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另外,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强调了写作课生态课堂的构建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为目标,构建了动态性、生成性、真实性、可持续性的生态课堂。

参考文献:

[1]康晓倩.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的发展[J].才智,2015(23).

篇7

教育游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师根据数学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而设计开发能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游戏方法,这种游戏方法不仅能发挥娱乐的特点,还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一、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游戏往往是每一个初中生非常热衷的一项事情,尤其是对初中生来说.当前的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通过游戏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数学游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

1.数学游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数学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要是因为游戏具有非常强的挑战性以及趣味性.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初中学生往往具备非常强烈挑战心理,面对任何事物都想去尝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利用初中学生这样的心理,提高学生对数学事物的探索动力,当学生有了动力之后,学生就能够摆脱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的学习心态,从而成为一种更加高级精神享受.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当学生主动发现一个自己所不知道问题的时候,学生通过通过教师以及其他学生的引导从而自主的解决问题,会让初中学生有一种成功的喜悦.除此之外,通过游戏的引导,能够让学生创新自身的学习态度,并能够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思维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数学游戏有利于渗透教学思想

游戏主要是通过学生产生的兴趣,从而对学生有一种非常强的吸引力.通过数学游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并能够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层次的理解数学.在进行数学游戏的时候能够通过游戏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例如:在研究“三视图”的时候,很多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对眼前的三个平面图形,无法将其的空间立体形状进行构建,那么教师就能够在桌子上放置几个类似的物体,让学生通过眼前的三视图与桌子上的物体比较,通过小组之间的观察、比较、评论的方式就能够将抽闲的问具体化,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

二、当期的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1.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无论是教学观念,还是教学方法非常单一枯燥,很容易让学生反感数学,严重削弱了学生参与数学游戏教学的有效性.有些初中学校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往往采用惯性教学方式,通过“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传统教学模式极大的降低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将自身看作教学的主体,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被忽视,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显得非常被动,自身的思维方式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对自身的思维进行发散性培养,严重削弱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初中数学教学观念落后

在观念落后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游戏教学,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不到有效的培养,致使数学教学与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方法发生严重的偏离,导致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下降.数学这样的学科在各个初中学校教育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最难的一门学科,很多学生往往因为自身的数学成绩不好,形成严重的偏科现象.学生对数学产生害怕的心理,很大程度上限制游戏教学的发展.同时初中学校中的学生数学成绩普遍不高,分布参差不齐.除了学生对数学的态度之外,我国很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育的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数学教学工作者认为数学书本就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

三、初中数学中游戏教学的实际应用途径

1.在数学新课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游戏教学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对新课非常期待,并且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充分体现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在新学期或者每一个章节的开始,都是上新课的主要时间段,同时学生也是在这个时间段能够充分集中注意力.

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时候时候,教师能够通过分析“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周长以及面积来引入数学游戏.首先教师拿出四个角能够活动的“长方形”,并在学生的眼前将其演变成为“平行四边形”,然后展开话题讨论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告诉学生这个“长方形”的四边长让学生计算其周长,那么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就能够根据(长+宽)×2或者(底1+底2)×2计算“长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周长,那么有些学生就会想到,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其面积是否也相等,通过学生小组之间的计算,分析“平行四边形”以及“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对比其中的差别,就会发现将“长方形”演变成为“平行四边形”后,其长=底,但是相对而言宽>高,由此可见长×宽>底×高,说明将“长方形”演变成为“平行四边形”后长方形的面积大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在数学概念学习的过程中引入游戏教学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不仅是最基础的,同样也是非常关键的.但是,很多初中学生在对概念学习的方法上,往往采用采用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这种记忆方法不仅让概念的记忆变得困难易遗忘,并且还会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产生障碍.所以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中设计适当的游戏活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无理数概念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投掷骰子的方法引入无理数概念,首先请两名学生上来,让其中一名同学投掷骰子,让另一名同学在黑板上0后面的小数点后面加上骰子上的数字,每一次投掷,黑板上就会出现0.5132451……之类的数字.达到第15位的时候就喊停,这个时候黑板上出现的只是一些毫无规律的数字.然后教师通过适当的问题引导,就能够引出无理数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游戏,在一定的情况下能够加深学生对无理数概念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在用到无理数的时候就能够想到这个数学游戏,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无理数的理解,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引入游戏教学

数学游戏在一定的情况下能够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都能够获取相关的知识.游戏往往是一个集体性的活动,通过在数学课上进行数学游戏能够将更多的学生拉到游戏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探讨,互相协作,并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竞争,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能力,使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中,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数学成绩.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和谐发展.

例如:教师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24点游戏的方法,首先教师拿出一副扑克牌去掉里面的所有花牌,然后随机抽取4张,并将4张扑克牌上的数字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通过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每个数字只能进行一次运算,让学生在下面比较,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算,通过怎样的运算能够使4个数字等于24.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互相探讨,互相协作,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算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成绩.

四、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游戏教学在数学新课教学、数学概念学习的过程、数学解题过程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佩芬.初中数学教学中“做”数学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12(01):114-115.

[2]许娟.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9(07):241-242.

[3]童鹏.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及实施策略[J].成功(教育),2010,13(06):51-52.

篇8

一、体育教师的终身职业发展过程

早期的体育教师的终身职业发展中的职前教师教育,主要针对体育教师的入职和在职发展问题。实际上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教学初期的职业经验对于教师的职业学习和就业意向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职前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是培养对学校教学,为课堂实践现实准备培训生的使命感,但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广泛的普通教育,包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和经验的熟悉。关于这点,有必要采用“概念上的统一”这一术语来描述不同环境下的学习过程,这一学习过程提供了“一套拓展的、衍生的、协同的课程对话”,从而使未来学生能掌握和修改相应的实践概念。鉴于此,这里有一个隐含的含义,即随着时间推移,体育教师的终身职业发展会支持学生在其职业学习方面获得持续进步。

但是,体育方面也有大量研究证据表明,许多体育教师的终身职业发展案例在这方面并不适用。因此,不清楚的是,如果教师能作为终身持续的学习者得到有效支持,那么他们在体育教学学习中能走得多远,学习的可能方向以及到达的深度具体如何。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很明显尽管研究参与者提出了对学习进步的一些担忧,但他们或研究人员都不具备掌握、分析和理解这些问题的适当语言。似乎所有人都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职业学习会变得更好或更富挑战性,在某种意义上,应是“进步”的,但是没有人很清楚行进的最适宜方向。因此,说明体育教师的终身职业发展中的学习进步概念,提出了与该概念相关的概念和实际问题,试图打开一条卓有成效的未来道路。必须审视了主要学习理论,从而开始为体育教学中学习进步的思考确定一个概念框架。

二、体育教师在职教育发展及其职业管理问题分析

我们对教师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体育教学的学习进步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对职业发展人员和教师来说,面临的挑战是随着时间推移,在学习和成长为学习者的能力建构概念框架内,创建动态学习机会。此外,情境学习成长理论有可能超出现有状况的情况,通过能拓展体育职业领域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连接,而反过来则提供了反思和反思性实践的重点。在实践社群中学习,除了能利用外部知识,根据需要发展知识外,似乎还为作为学习者(能在实践过程中和通过实践持续学习的学习者)的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情境学习理论源自学者Kathleen Armour的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他们重构学习,将其融入实践社群中的社会实践内。从这一理论观点来看,作为社会实践和职业互动发生环境的工作场所,为教师提供了有意义的职业学习机会。通过使用“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这一概念,学习被视为生成性社会实践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种实践中,学习者在更集中地参与到实践社群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进步,而这反过来,也促进了实践社群的塑造。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实际上学习是一种实践性特征,所以它可能存在于各种活动中,而不仅仅是正规教授或学徒生涯中。在新加坡学校体育委员会(SSC)的“群众参与”协作中,学校最多能申请1万美金引进学校体育计划,从而鼓励空闲学生参与休闲体育,即国立学校核心体育清单外的体育活动。针对他们的体育课程PAL项目,还有一个类似的资金计划可用。但是,由于小学体育教师的匮乏,这些课程的教学(各级新加坡学校体育委员会(SSC)体育教师训练课程)通常都是外包的。

关于摒弃的全民健康匀称(TAF)计划,公众还强烈地感觉到这对于肥胖和超重儿童是一种侮辱。体育被普遍接受的程度仍然仅限于通过学校对健康状况的重视,主要针对小学四年级和大学预科班,以及维持身体健康的需要。尽管近年来,新加坡官方立场已经通过“系统性健康框架”得到扩展,且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有广泛的提升。但是,正是入学学生对国家体适能奖(NAPFS)的从一而终,使得学生和其教师在被问到他们对体育的看法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国家体适能奖(NAPFS)的压力,尤其是在学校的成就和长期成就中,实现全民健身目标的压力。有学者通过面谈得知,即使是分数极高的女生一想起国家体适能奖(NAPFS)也会哆嗦,学生对其体育经历的记忆越来越多地反映出与将奔跑作为教学计划的重点有直接关联。

参考文献:

[1]黄璐.高校体育工作改革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86-89.

[2]熊建设.回归哲学之思: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最大化的原点剖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6):57-59.

[3]黄璐.高校体育工作改革的校本化探索[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6):61-67.

[4]董取胜.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述评[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6):60-62.

[5]黄璐.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J].运动,2011,(5):102-104.

篇9

教学目标理论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

篇10

反思性教学是欧美教育界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培养理论。我国学者熊川武在对西方反思性教学研究中,深入分析并揭示了西方反思性教学的不足,重点分析了西方教学实践合理性上的不足,并针对这一不足,提出了反思性教学的定义: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 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2] 马颖、刘电芝学者通过对卢真金、熊川武、Sparks Langer等一些学者对反思性教学的定义进行分析综合,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定义: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主体通过一定的反思性实践对一定对象进行反思以达到促进教学实践发展、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它具有目的性、实践性、批判创造性、全面性、全程性及合作互动性等特点。[3] 反思性教学实质就是通过教学主体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合理的反思来达到一定目的的实践与过程,包括影响教学的各种环境。

2.元认知教学概念分析

元认知最先由弗拉维尔在心理学中提出。“元认知”包含了哲学“元”和心理学“认知”两个概念,这为元认知的提出奠定了哲学和心理学依据。随着心理学家对元认知研究的不断深入,近些年来,教育学家则把“元认知”引入到了教育中来,提出了“元认知教学”“元学习”等。关于元认知教学,我国学者姜英杰提出,元认知教学是以学生的自我调节的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教学中建立元认知环境,进行元认知示范及训练,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学习目标、学习进程、学习效果,以达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的目的。[4] 元认知教学其实更多地关注了教学中教学主体对学习主体的关注与培养,为了使主体与主体间性能够统一,来达到学习主体实践合理的发展。

二、反思性教学与元认知教学的关系

1.反思性教学与元认知教学研究范畴的关系

虽然现今对反思性教学和元认知教学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但是现阶段对两者的研究都有各自的范畴。第一,对于反思性教学概念的研究范畴主要表现在教师主体对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分析,包括主体态度与方法;从教学主体的技术有效性和社会背景道德伦理性对反思性教学进行分析;从课堂情景、课堂实践基础、道德伦理三个方面的反思进行分析;对教学实践合理性进行反思、分析。其实质是从教学中反思教学主体、反思教学对象、反思教学过程等不同侧面来研究分析反思性教学。第二,对于反思性教学实践合理性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社会发展性、教师专业发展,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理论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并且能够为反思性教学实践提出合理性的反馈。[5]

我国关于元认知教学的研究基本停留在这个概念的理解之上,即元认知教学体现在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发展一种使自己能够跟上时代变迁的技能而进行的教学反思,可以培养学生成功处理新情景、新问题的能力。元认知跟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它研究的范畴不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进一步来说它可以兼顾社会行为的养成;元认知教学主要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如何去思维。

显然,从反思性教学研究范畴可以看出反思性教学的研究是从不同侧面进行的,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对象、反思的过程、社会发展甚至伦理道德等。而元认知教学研究的范畴更倾向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目标上,它更注重的是方法思维训练。但是笔者认为,元认知教学研究范畴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因为教师不仅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在教学中,教师达到让主体与主体间性的统一;在学习中,教师首先要有提升自己元学习能力学习的意识,即学习活动前、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后的自我监控。教师如果能够意识到元认知教学与元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不仅能够在潜意识里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而且会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元学习能力。学生在现阶段是作为学习的主体,但是在未来的生活中也是个人生活中的主体,元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样对将来社会行为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

2.反思性教学与元认知教学的实践合理性研究

教学实践合理性被定义为教学实践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6] 教学实践合理性是反思性教学所追求的,但其实质也是元认知教学所追求的。反思性教学追求的是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合理性和相互作用,并且教学主体能够根据教学目的的引导,合理地进行教学来达到教学目的;当然也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学习内容的规律来进行,目的和规律彼此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元认知教学追求的教学实践合理性更多追求的是元认知训练的合理性,目的仅限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及社会行为养成,而规律同样来自教学环境、社会环境、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更多的侧重了训练实践。

笔者认为,虽然目前关于反思性教学与元认知教学没有明确的划分,但是更多的认为元认知教学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分支,比如熊川武学者认为元认知理论是建构反思性教学模型的极有效的工具,则元认知教学是实践反思性教学的有效途径。关于反思性教学,有的学者认为就是对教学的反思、对知识的反思、对教师自身的反思、对学生的反思、对教学策略的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对课后的反思等,可以看出这些都是狭隘的反思性教学,真正的反思性教学应该包容其他的一切,元认知教学属于反思性教学的一个下位概念,侧重于学习能力培养,侧重于实践训练。但是元认知教学也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包容了学生对自身的反思,更多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行为的养成。可见教学实践合理性是反思性教学所追求的,作为特殊性的元认知教学当然也涵盖了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3.反思性教学与元认知教学研究对师生的影响

(1)两者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及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教育行动研究的深入发展,更多关注了一线教师与教育研究专家的合作,更进一步来说是为了让教师参与到教育研究中,包括研究学生心理、教学策略等。而反思性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就在这些方面,元认知教学更加具体化了这些东西,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能力、元认知策略,目的在于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渗透和示范。

(2)对教学环境指标提出了新的标准。反思性教学与元认知教学对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大的社会反思环境,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能够合力进行反思。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涵泳了一种感情性,包含人的感情、意志等。这一感情性是在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融合中而产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样的教学可以增强教师、学生的动机性,使得反思性教学与元认知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对反思性教学和元认知教学有更清楚的了解与更热衷的情感,那么会自然而然地对教学有着更炽热的探索情怀,并且能够在教学中创造更多的反思环境,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整个教学的发展。

(3)教师、学生评价出现新内容。反思性教学和元认知教学的出现,两者都是在“两个学会”的背景下产生的,反思性教学更多追求的是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而元认知教学更多追求的是学生学会学习,以及将来的社会行为养成,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综合两者来看,他们都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不仅要教学而且在教学中要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反思,包括元认知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反思。所以对教师教学评价增添了更多内容,最重要的一项包括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而学生学习的评价增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于反思性教学和元认知教学的研究,对我国教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两者是何种关系虽然暂时没有特别明确的界定,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两者确实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而且在对两者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可以不断提升发展中的教学理论,可以通过一定的实践来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参考文献:

[1]常波.西方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兴起背景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0(2).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11

音乐教育;人文学科;创造力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一直肩负着为国家中小学提供师资力量的重任,但是在岗位竞争中,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较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竞争力相对较弱。这就应当引起高等师范院校领导老师的深思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课程设置及学生培养上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培养的老师具备的素质完全影响到就业之后的教学素质。一直以来的概念是:重视高技能的发展,忽视音乐素养的培养,未涉及边缘课程的学习。

一、现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处于改革时期,对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应用的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转变,这对于高师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形式也就有了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在逼迫着高师的音乐教育应改变之前那种僵硬的模式,要改革性的为中小学培养所需要的教师。

第一,高师一直以来的教育理念受专业院校的影响,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教学,忽视了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舞蹈、即兴伴奏、合唱、乐队编排等人文学科的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只是一味地掌握自己的专业,而不是全面性的教师,不能胜任中小学老师的职位。这样不全面的老师在课堂讲授方面的单一匮乏的,在解决课堂问题的时候是没有理论基础作为保障的。

第二,高师教学中缺乏让学生当“老师”的平台。最终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要走上教师这样的岗位的,教师是要接受系统的讲课锻炼的,对于一堂课重难点的把握、课堂时间的安排、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法来教学,这都是需要锻炼积累经验的。

第三,现在高师音乐教育的课堂还是“填鸭式”的课堂形式,老师在讲台上一位的讲课,认为学生应该具备快速吸收消化并且可以运用的能力,并没有落实到实际,这样的课堂是学生们丢失了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这样能力的丧失,我们很难想象他们毕业之后走进岗位在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带来哪些音乐上的愉悦。

第四,高师音乐教学中缺乏对于教师职业道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最直接的影响是教育什么样的人,而中小学中的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就是老师,所以教师在岗位中所体现出来的职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是可以直接作用于孩子的。那么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言行举止的重要性。

第五,未能提供多的机会接触实际的教学环境。闭门造车是不可行的,既然是为中小学教育提供师资力量,那就应该深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但是高师音乐教育这样的实习生活是很少的,有的可以说是形式主义。

二、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措施

第一,课程设置要全面。专业性的要求是必需的,但是同时也应该是全面性的培养。在课程上不仅要涉及专业性的课程,要从音乐理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合唱、即兴伴奏、乐队排练等进行全面的教学,最重要的适应现当代教育改革的举措,应加强中国传统音乐及民间音乐的教授。

第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选择一个课题让学生展开实际的授课模式,从中使学生得到设计课程步骤、寻找课堂重难点、问答环节的设置等教学步骤的锻炼,寻找自己的不足与体验课堂,让学生得到实际的锻炼与提高。

第三,改变课堂授课模式,积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填鸭式”是课堂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地、静止的状态,没有动脑和积极参与的过程,这就使得音乐教学过程变得死板僵硬。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调查、分组展示、演讲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对音乐课程的看法,使音乐可以真正地寓教于乐,感受音乐的美丽。我们应该鼓励这种差异性,提倡多元化的发展。

第四,培养全面性、创新性、人文性的新型教师。教师是伴随孩子成长、对孩子影响较为重要的人。所以,高师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一方面是教育什么样的人,其次是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从职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正确且积极地引导,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施展自己的魅力,从而熏陶中小学课堂上中的学生,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施展自己的特长,展现出最美好的自己。

篇12

(一)给予鼓励,增强自信

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质疑的沃土。教学中,教师不可以抱有成见,定格学生的优与劣。要遵循民主教学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要经常鼓励那些积极提问的学生,积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和顾虑,使他们勇于提出问题。那么首要问题,教师就要学会让课堂民主,将民主带入可当,营造平等和谐轻松的氛围。却从不主动向老师提出。个别学生没有质疑能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害羞心理,不敢在课堂质疑老师,不敢踏进办公室,怕受到老师的批评与同学的嘲笑,总之就是缺乏信心。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将提问进行下去。在教学中具体要做到:(1)学会肯定学生,哪怕是错的也要鼓励质疑精神;(2)学会耐心,特别是学生羞涩而语无伦次的时候。(3)学会让学生放心,不担心被嘲笑,哪怕是错误百出。

(二)鼓励争辩,倡导民主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大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主导,如同主持人,固定的问答模式,在刻板的师道尊严的思想支配下,学生的质疑兴趣和质疑习惯也因此被扼杀掉了。因此,在教学中要放下“走下神坛、放下架子”,让教学接地气,优化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争辩,可以开展争辩活动,提高学生质疑的敏捷性、灵活性。正如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就是海森堡与爱因斯坦等人长期激烈的争论后在海森堡的脑海中骤然出现的。长期引导学生进行争辩、互相质疑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高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意义

(一)培养质疑能力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旧式课堂,以师为主,以讲为主,学生只是贡献耳朵。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巴班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生积极、自觉的学习,就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而学生“质疑”恰恰就是从主体出发的最好体现,在平时教学中,无论教学概念、规律运用还是其他方面的教学都应多让学生协同质疑,多问一问。同时应遵循:在质疑的过程中,凡是学生会回答的都应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独立回答有困难时,则要在_教师的指导下、点拨下试着:说;或者设计一些提问:,降低回答的难度后再请学生说,我们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质疑问难。这正是符合素质教育中“尊重学生主体与主动精神一”的思想。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现在,大多数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感觉听课容易,完成作业、答卷难。常发出“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感慨。分析这些现象的实质,主要是学生没有把物理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没有概念化、条理化、系统化,没有搞清楚各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学生通过质疑,对概念知识、定理、定律进行深入的推敲理解后,把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从而更清晰更全面地认识世界。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教学中,先让学生自我设计一种能观察出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和加速度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思路,通过提问方式质疑学生设计实验中的优点和不足。然后明确指出:在讨论加速度与合外力关系时,必须保持物体质量不变。而在讨论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必须保持合外力不变,课堂演示实验正是沿着这个思路设计的。通过实验演示和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学生会自我得出“合外力大时加速度大”、“质量大时加速度小”的结论,课堂中针对这些不太成熟的结论,分析说明得到这种结果的原因。最后引出前人的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这样在教学中我们通过不断质疑,让学生真正理解此知识点,牢固掌握。

(三)培养质疑能力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1995年,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来国内讲学时提到:“在国外,中国留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在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同样一类题目,中国留学生在中学生时已做过成百上千遍了,不少外国学生才知道一些皮毛。但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如果我们能在课堂加强质疑能力的培养,遇到问题能反复地深入思考,从正反两方面考虑、质疑,虚心地进行自我检查,坚持正确的观点,放弃错误的想法。那么他们的思路就会开阔、灵活,见解就更深刻、新颖,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必然会提高。

(四)培养质疑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社会是发展的,一切是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因此一个脑力劳动者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离不开质疑能力的培养,没有质疑的学习就是沿袭老路,不敢质疑的学习就是墨守成规。学者龚春燕著《创新学习论》一书对创新学习做了准确定义。如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要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其实质就是质疑能力的一种表现。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关键。正如,瓦特因质疑“壶盖为什么会动”而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因质疑“苹果为什么会落下来”而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鲁班因质疑“野草叶子为什么能划破手指”而发明了锯子・一切科学无不从质疑开始。

参考文献:

篇13

问题二:自主、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欠缺,很多时候学生的探究学习只停留在表面,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合作交流也同样如此。

2 对策

2.1 更新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变革提供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及不竭的动力。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发挥着导向、调控的作用,而保守、落后的教育观念却严重阻碍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其原因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关键是要承认差异,注重差异,客观对待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不是均衡发展,也不是让每个学生发展到同一水平)。在信息社会里,教师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而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的亲密伙伴。呵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传统的教育更多的体现为师道尊严,教师是管理者、甚至是长者,没有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各方面的需求,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人。传统的教育习惯设计好一个模式,让每个学生去适应,而很少注重让教育去适应每个受教育者,怎样按学生的需求、个性特点促使其得到发展。

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就无法进行,而只有观念上的转变,行为转变跟不上去,素质教育就不能落到实处。有正确的观念才会有正确的行为,没有观念的转变就没有行为的转变,行为依靠观念做指导。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师只有对学生心理行为的正确理解,并能得出正确的评估,才能有正确的教育行为。

2.2 提高教师素质。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数学知识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现行小学数学教材更是渗透了现代教学的内容和思想,在教学要求上也更趋向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数学技能。小学数学教师要搞好素质教育,除在教学思想观念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外,在自身的科学文化和业务素质上也要随之不断更新。我们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

2.2.1 丰富自身的学科文化底蕴,切实加强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巩固与提高。一方面, 对于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的运用及应用题等方面,教师先要建立一个牢固扎实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对于要为学生建立一个怎样的学科知识结构应也应先从整体上先有一个把握,即尽管教的只是一个年级,但不能只了解本年级的学科知识体系,而应该先从整体上对各阶段的知识都要把握,对于本学科所要教学的概念、公式、方法、公理等应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概念,做到心中有数,即密切“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