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信息资源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信息资源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信息资源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 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9-0028-03

伴随会计信息化发展第三次浪潮的到来,会计信息化进入了标准化、知识化、智能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时代[1]。在这“五化”当中,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是其他“四化”实现的基础和前提,而会计信息资源标准化是会计信息化标准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想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首先要对会计信息资源予以界定,对其特征予以分析,本文试图实现此目标,以服务于会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进程。

1 会计信息资源的定义

会计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的子集。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和它的生产者以及信息技术的集合。即广义的信息资源包括3个部分:其一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有用信息的集合;其二是为某种目的而生产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的集合;其三是加工、处理和传递有用信息的信息技术的集合。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2]。本文所指的信息资源是狭义的信息资源。

根据信息资源的定义,我们得出会计信息资源的定义。会计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会计信息的集合。

2 会计信息资源的特性

会计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的一种,首先具备资源的一般特征,其次具备信息的共性特征,最后还具备会计信息的个性特征。

2.1 会计信息资源的资源特性

会计信息资源具备资源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4点:

第一,效用性。会计信息的效用性是指,会计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企业和有关部门向社会各方提供会计信息以满足其需要。社会各方依据会计信息,了解和监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为制定政策、制度和投资决策的的参考。在企业内部,企业领导层依据会计信息,做出企业战略性决策或制定管理策略;财会部门和财会人员,依据会计信息加强资金管理,监督经济活动,维护会计工作秩序;企业全体员工依据所获会计信息,了解和监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企业发展提出积极建议。在企业外部,投资者依据上市公司向社会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决定购买股票与出售股票;债权人依据所获会计信息,评估企业偿债能力,以决定放贷策略;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包括财政、税收、审计、工商管理等)依据所获会计信息,挖掘经济发展规律,制定宏观政策;供应商可依据所获会计信息,评估企业的商业信用,决定其供货策略。当然,会计信息的效用性,取决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使用者的职业判断能力。

第二,共享性。共享性是指,会计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或同时被多人利用。Internet为实现全球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及信息的快速传递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关部门和企业财会部门,依据有关规定,通过报刊、书籍、网站和其他形式,对外披露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共享该会计信息,并按自己的需要进行使用。需要指出的是,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使用与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利用差别很大。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利用表现为资源的占有和消耗,而对于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资源的使用则不存在占有和消耗的问题,而是分别使用、互不干扰。

第三,有限性。有限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会计信息的总量及其总效应是有限的。在成本效益原则下,会计信息资源的生成总量是有限的,向各方公开披露的信息量更是有限。受时间范围、空间范围,以及所获会计信息资源量的限制,会计信息资源使用者获得的总效应也是有限的。

第四,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会计信息资源为一定的主体所拥有,拥有者对会计信息资源具有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理权。未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为会计主体所拥有,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收集的会计信息为其自身所拥有,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为社会公众所拥有。

2.2 会计信息资源的信息特性

会计信息资源具有信息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5点:

第一,载体依附性。载体依附性是指,会计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语言、文字、图像、符号、凭证、账簿、报表等是会计信息的第一载体。存储第一载体的磁带、纸张、胶片、计算机存储器、人脑等物质,是会计信息的第二载体[3]。同一会计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因而会计信息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

第二,价值性。价值性是指,会计信息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这就是会计信息的价值。会计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同一会计信息,由于使用者自身素养、修养、能力以及所处环境不同,会得到不同的使用效果,这就是会计信息价值的相对性。人们在加工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处理方式,可以获得更多的会计信息,从而使原有会计信息增值。

第三,时效性。时效性是指,会计信息只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有效。某一会计信息仅反映会计主体在某一时刻的财务状况或在某一时期内的经营成果,而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而就使用价值方面而言,会计信息具有时效性。

第四,非时效性。非时效性是指,对于回顾性和规律性的研究而言,过时的会计信息也有价值。例如,会计预测信息本身是时效性很强的会计信息,但在研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规律,以及进行中长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预测时,过去的财务状况资料就很有价值[3]。

第五,真伪性。真伪性是指,从会计信息利用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有真实和虚假之分,因此要求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鉴别会计信息的真伪。

2.3 会计信息资源的会计特性

因会计信息资源是会计工作的产物,因而具备会计的特性。实践证明,会计信息具有综合性、客观性和相关性[4]。

第一,综合性。会计信息的综合性体现于时空两个角度[5]。从时间角度来看,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时间序列记录;从空间角度看,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业务全面完整的反映。因而,相对于其他经济信息而言,会计信息具备综合性。

第二,客观性。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体现在准确性和可验证性两个方面[5]。反映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经过认真的计算、复核,最后以财务报告或财务分析报告的形式向决策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准确性特征。同时,客观性还体现在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即互不相关的个人或单位根据同样的凭证、资料和记录进行检查和验证,可以得到相似的测定值和结论。

第三,相关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提高决策水平所需要的那种发现差异,解释差异,在差异中做出判断的特征[5]。具有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包括对过去经济行为的记录信息,对现在经济行为的控制信息和对未来经济行为的预测信息。未来信息集中表现在差异数字上,在执行过程中通过控制差异实现决策目标。

第四,同质性。会计信息的同质性体现于其量度的统一性和处理标准的一致性。会计工作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记录,取得量度统一的会计信息。从处理过程来看,会计工作遵循统一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准则,使会计信息具有标准化特征。量度统一和处理标准一致的会计信息具备可比性,不仅在同一时期不同单位内横向可比,而且在同一单位不同时期内纵向可比。

3 研究结论

会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深入开发和有效利用,是会计信息化第三次发展浪潮的重要目标,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会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而概念界定和特征分析是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依据信息资源的概念,界定了会计信息资源的概念,并分析了它的资源特性、信息特性和会计特性。其中,资源特性涵盖效用性、共享性、有限性和主体性,信息特性涵盖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非时效性和真伪性,会计特性涵盖综合性、客观性、相关性和同质性,以期为会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研究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罗晶晶. 杨周南访谈录——前瞻会计信息化第三次浪潮中的XBRL[N]. 中国会计报,2012-07-27(1).

[2]华斌, 金钟. 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12.

篇2

网络;信息资源;存档

网络信息以呈现随机无序、爆炸式的指数增长,具有易逝性,网络信息资源的大量流逝问题(网络信息的存在周期为44天)引起了多方问题,如:教学中网址链接在使用时过期、网络虚拟遗产纠纷、游戏系统消失造成玩家经济和精神上的损失、人类社会的网络历史遗产的消失等问题,这些情况逐渐引起了各方关注。图书部门在对网络图书进行管理时,也管理了网络资源库中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灰色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数据库建设并长期保存,随后开始进行网络出版物的保存和数据挖掘。创建信息资源或多种资源数据库是一种数字资源的档案化管理。这项工作做的比较好的是图书管理部门,其还协同法律、经济以及情报等多个部门参与工作,从而引起了多方对网络资源的重视。

1网络信息资源长期保存问题产生的背景

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资源多格式存在,多渠道、爆炸式产生和增长,这为社会生活多方面提供了信息便利。但网络资源并不是任意获取,而是分等级的被人们获取,比如一次文献、二次文献或者灰色文献,政府网站中的政令信息、个人博客等。通过应用和总结,网络资源成膨胀式、难收集、难检索、易逝性呈现并消亡,因此许多有价值的网络信息资源亟待专人负责收集和保存。网络资源的特点决定了人们开始重视网络资源,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开发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在大数据环境下为知识管理、信息挖掘提供资源。现在任何人都可以制作信息,个性化和全民性的信息生产多样化,已经无法控制。

2网络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概念的界定

易混淆的概念主要有两个:一是客体方向,对客体界定的不明确;二是主体行为,即是主攻保存还是主攻利用。在客体方面,主要的表达方式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词上:数字资源、数字遗产、网络信息资源、网络资源。

2.1对客体概念辨析

数字资源是文献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而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存取和利用的信息资源总和。简单理解为基于计算机的信息资源总和。数字遗产是指互联网上的数字文化遗产,即以互联网为承载形态的文字作品、资料、图片和影音形成一种文化传承的遗产,也就是现在互联网上的读书频道、文化频道、博客、论坛、BBS以及空间等里面涉及的创作、记录等内容。数字遗产——互联网上的文章、资料、图片和影音的保存,基本上都处于“不稳定”状态,一旦遭到来自非用户操作的删除、更改,甚至商业网站亏损倒闭后,个人空间就会被注销,内容就会受到不可逆转的毁灭。网络信息资源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其具体是指所有以电子数据形式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介质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资源。网络资源的外延更大一些,它除了信息资源外,还延伸到信息资源的引申资源,涉及关系网络和社群网络。而网络信息资源更偏向情报信息,与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资源相比较而言,网络信息资源内涵于网络资源,网络资源是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传播和网络软件管理的信息资源。

2.2对主体行为的理解

网络信息资源存档会同网络信息资源长期保存这个概念相混淆。两者是相近但不相同的两个概念,双方都涉及网络资源以及网络资源的长期存取,即有关信息的共享问题。但是网络信息资源存档(WA)更注重对网络信息资源资源的建档和档案化管理。网络资源存档的内涵:有关主体有选择性地对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网络信息进行捕获、归档、存储等档案化管理过程,其基本目标是通过网络信息资源的存档,更全面、真实的反映和再现社会活动的本来面貌,并满足相关主体对网络信息的长远利用需求。具体有以下四点:一是WA的目的是再现社会活动的本来面貌,实现网络信息的长期保存和利用。二是WA的行为主体具有多样性。三是WA行为具有高度选择性。四是WA的行为程序具有规范性。笔者更倾向将WA定义为一种对网络信息资源档案化管理的行为。学界网络资源存档的理解还有:认为WA是一种对网页进行网页快照的行为。笔者认为网页快照无法满足多种格式的要求,目前视频和视频直播已成为网络较火的一种信息资源,这就是网页快照无法做到的。

3档案部门应对网络信息长期保存的措施

3.1从国家战略层面重视

从国家宏观战略方向看,笔者认为国家档案部门应采用顶层设计,统一领导,分层管理的方式来建设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保存项目。同时,对国外具有保存价值的网络信息资源有选择性的进行保存和研究。

3.2在政策上进行探索

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也将许多档案信息资源上传到网络上,因此,这就更加给网络信息资源的保存增加了压力。政策上的保障是其前提,也是指引方向的引路灯。下面提出一些笔者的建议。从内容上,可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WebArchive做法,台湾网络典藏项目针对各级政府网站、教育及学术机关网站(研究机构、社会教育机构及大专院校及所属系所网站)、图书馆网站(各大专院校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图书咨询学研究单位及图书馆团体网站)、重大社会议题网站(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社会重大议题为向导,收藏与该议题论述相关的网站,如:环境保护、教育改革、媒体改革、金融改革、土地规划、全民反恐以及公民投票等)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化的政府工作网络,该网络更便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好的服务群众。从格式上,通过对文字格式、视频、音频、游戏服务器等的保存,进行项目编目,除采用存储器阵列等方式,还可以开发新型存储器等。这些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科技,也可以参考其他国类似的项目。

3.3在运行中寻求协作

网络信息资源存档保存,既需要档案部门率先引领,同时也需要计算机技术部门的配合,技术难题是攻坚克难的关键。不仅如此,法律、标准、政策、企业等都需要协同进来。因为这一项目的成功应用,将会对社会生产和管理、经营带来不小的变革,因此需要这些部门共同努力。

4网络信息资源长期保存存在的问题

4.1对WebArchive的重视和认识程度不足

许多游戏网站在运营十多年后,往往面临关闭服务器的境况。而该服务器的玩家却还在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当关闭服务器后,这类资源将面临永远消失的状况,如果WA项目忽视了此类资源,是否是对人类遗产的一大缺失。在21世纪的某些阶段,人类行为缺少了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未对当时网络信息资源的原生资源进行存档保存。因此,重视和重新认识网络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档案化保存是一种对全人类记忆负责的表现,这些只是笔者了解到的某一种情况。对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来讲,都建设有自己的网站,对网站内容会进行及时更新,做好宣传,同时单位内部的业务也会通过网站进行沟通,这些原生的网络信息资源若不加以及时保存,待到查考时,将无从下手。

4.2资金投入少

技术和管理的革新,资金投入是硬性指标。只有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在硬件更新上配备最好的设备。对于企业或政府而言,这类投入想要在短期内盈利,怕是很困难的。通常这种投入都伴随着时间而增长,很少有投资者能够具有前瞻性的看到长期投入对整体运作的意义,许多投资者和决策者很难做到有前瞻性的去审视对本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投入,更难看到这种投入的回报在生产和经营领域的贡献。

4.3技术含量低

网络信息资源存档保存所应用的计算机软件和开发软件形成的系统平台伴随着IT技术的不断翻新,需要不断更新。但是这目前在我国很难做到,因为许多档案尚属于国家非盈利部门,属于经营性企业的档案和网络信息资源也很难获得企业和部门的资金投入,这样就更难获得技术投入,许多部门的检索功能还停留在人工纸质和手动阶段。在技术方面我国较国外稍弱一些,但相信在借鉴他国发展历程并进行我国自主研发后,技术问题将迎刃而解,且指日可待。

4.4归档权限模糊

法律责任分配问题探讨至今尚无定论,相关人员需进一步同法律部门进行研究讨论。

作者:孙辉 单位: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谢欢,郑永田.数字遗产保存:图书馆义不容辞的使命[J].图书馆论坛,2012(4).

[2]耿磊.对网页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若干思考——InternetArchive和WebInfoMall项目的启示[J].湖北档案,2012(2).

[3]黄峒胜.网络信息保存运动对我国图书馆建设的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0(6).

[4]周佳贵.美国数字信息保存计划——NDIIPP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1).

[5]周毅.网络信息存档:档案部门的责任及其策略[J].档案学研究,2010(1).

[6]周毅.论网络信息存档权及其生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1).

[7]赵俊玲.挪威网络信息保存项目Paradigma[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4(3).

[8]谢春林.英、美、澳、挪网络信息保存政策的经验与借鉴[J].情报资料工作,2009(6).

[9]张小芳.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体系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5).

[10]臧国全,田莉.数字保存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解析——基于集体创作型Web数字资源保存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1).

[11]肖琬蓉.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质量控制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0(5).

[12]何朝晖,戴龙基,肖珑.共建共享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2).

[13]郭家义.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系统的标准体系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4).

[14]陈清文.网络信息资源保存研究综述[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6(1).

[15]孙红娣.论开放存取中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问题[J].图书馆学研究,2005(11).

篇3

(一)以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为目标,加强高校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保障水平学科建设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整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决定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本身在评价学科建设的优劣成败时,对学科信息资源的评估始终是评价的重要方面。因此,要使信息资源的建设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必须根据学科的内在规律来进行组织与建设,并适应学科的总体发展目标,全面提升信息资源的服务保障水平。

(二)以教师为中心,强化信息资源对课程教学的支撑作用教师是高校的基石,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要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作为保障。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必须及时更新知识、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信息资源的建设为这一发展与变化提供了直接的帮助与支撑。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日益加重,如何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教学科研提供更好的保障是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以学生为主体,推进信息资源的终端应用培养好学生是任何一所学校的办学目的所在,如果没有学生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办学的意义,高校信息资源的建设也不例外,应以学生所需作为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与要求。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取知识外,绝大部分知识需要通过自学来获取,信息资源的建设与管理除了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外,还必须满足学生的课后自学的需要。在现代信息社会,如何将无序的资源进行组织,使之有序化是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根本方法。

(四)以促进应用为基础,完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任何信息资源建设的生命力在于应用。高校的信息资源建设必须以教师教学科研与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自习需要为目的,同时兼顾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后勤保障与行政管理等需要,形成符合高校自身发展规律与实际应用环境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这样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益。

二、高校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体系

要使信息资源从无序走向有序,在浩瀚的资源中快速地为特定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是高校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根据学科特点及其相关性,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标引体系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往往会按照图书分类法进行分类标引,这种方法能较快地被高校师生所接受,但在其专属性上存在分类过粗的问题,不能全面反映学科内容。高校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资源与学科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根据学科资源内在的联系,编制适合学科特点与规律的分类体系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与标引,使之成为各具特点的信息资源分类体系。在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分类的同时,还必须依照标题的主题词抽取方法进行标引,通过计算机辅助标引系统,建立关键词表,有效地提高信息资源检索的检准率。

(二)根据教师授课与科研课题分布情况,设置树状的信息资源组织体系为了更好地为广大教师服务,为其备课和课堂教学提供资源保障,高校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可以考虑按照学科—课程的形式设置树状架构的信息资源组织体系,并根据教师的教学和科研需要,进行定题的跟踪服务,即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以专题(专栏)的方式,进行定题跟踪服务。

(三)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建立科学的信息资源与检索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需要了解、掌握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外,还需要大量的课外信息作为补充。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以最便捷、最吸引人的方式,培养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

三、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的分工与协作

高校信息资源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所能完成,涉及高校各个部门、每个人员。在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部门所要承担的职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组织协调好各部门、各单位以及每个人员的工作,使各类信息资源都有所属、有所用。(一)信息中心承担信息资源的组织与协调工作信息中心作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织者与协调者,要承担起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的首要责任,通过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及时组织、各类信息。

篇4

由于政府管理内容比较复杂,覆盖范围广泛,信息采集涉及各种不同的部门和层次,因此政务信息的采集和整理面临很多实际困难。整合的政府信息资源需要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提供给用户,各级政府门户网站要实现所有机构的网站业务链接,所有政府机构的业务类型必须进行分类与排列,通过各个主题按照逻辑关系而对所有这些业务进行整理,需要政府业务部门按照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成为电子政务的/信息处理车间。这一切需要高度的配合和业务的重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面临很多困难。

1.2 对安全防范机制的建设有更高的要求

事实上,在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过程中过细的共享会导致应用偏离方向,过于紧密的共享会增加成本与安全风险,过于依赖行政力量推动共享会导致应用缺失。整合后统一的信息资源平台,更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如果不加强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其瘫痪是全局性的,损失也可能是毁灭性的。

2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实现瓶颈分析

目前政务信息资源存在如下问题: (1)孤立封闭的系统架构,致使信息资源不能有效共享。(2)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在不同的系统中重复存在,互相不一致,致使本该协同一致的完整业务过程被人为分割和打碎。(3)信息资源组织分类不合理,未建立统一的目录结构体系,造成信息资源利用率低。(4)缺乏统一管理和统一的数据规范标准,数据交换大都通过手工方式或第三方系统如FTP、邮件方式等进行。(5)许多信息系统操作复杂、内容陈旧、查阅困难,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大量的数据资源处在又希望进行数据共享,又希望有特定的权限体系进行控制的两难境地。这些问题阻碍了政府协同监管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制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大量的信息孤岛出现,用户的检索负担日益加重;各信息孤岛相互独立和各自封闭,严重阻碍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

3 现有管理方式的瓶颈分析

篇5

现代经济的三大资源包括物质、能源和信息,而创造财富的要素也由土地、资本、劳动扩展到信息;由此可见,信息资源对于现代企业经营的重要性。企业信息资源包括技术信息、财务信息、生产信息、销售信息等,将这些信息资源集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信息共享,发挥其整体效益是企业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各种影响因素,从而使其集成的效用最大化。

一、企业信息资源集成概述

企业信息资源集成产生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历史意义。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其作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成为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关于企业信息资源的概念,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企业信息资源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经过有序化加工处理并积累起来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企业内部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市场需求信息、经营环境信息。广义企业信息资源是指企业信息资源除了包括信息内容外,还包括信息在交流、处理和传输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相关因素,如信息、信息技术和人。与之相对应,企业信息资源集成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它是从集成的角度来分析、对待企业信息资源活动及其因素,是在一个统一的目标指导下,实现企业各系统信息因素的优化组合,在各系统信息因素之间形成强大的协同作用,充分有效的发挥企业信息资源的潜能和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放大系统功能和实现系统目标。

二、影响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因素

影响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因素有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部分。一般而言,企业外部因素的变化是不受单个企业行为影响的,不由单个企业控制的,包括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等。因此,对绝大部分企业来说,与其耗费大量资源与时间试图改变整个外部因素,不如使自己的活动适应外部环境。而对于企业内部因素,一般包括企业信息组织、企业信息资源的质量、企业文化等,企业可以发挥较大的影响力,往往能成功地改变影响因素的结构和活动规则。

1、政治法律因素。政治法律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这些因素常常制约、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是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如,从国内来看,政治法律因素主要包括:国家的国体与政体、关税政策、进口控制、外汇与价格控制、国有化政策,以及群众利益集团的活动等。

政治法律环境对企业来说是不可控的,带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只有适应这些环境,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国家的政治路线、政策、法令、法规的要求,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政治环境的变化带有突发性,虽然人们可以预测政治环境变化的基本方向,但是每一次政治大变革的发生时间、具体内容、持续时间及其破坏性的较详细的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

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指国民经济总的发展状况、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及经济发展趋势、企业所面临的产业环境和竞争环境等。经济环境的变化一般是有连续性的,其发展进程相对平稳,发展速度和结果也是可以预计的。反映经济环境特征的指标主要有利率、货币兑换率、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等。对企业来说,经济环境最终表现为企业的融资能力和社会购买力。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在一波大牛市中,可以高价发行股票,很容易地获得资金,而社会购买力的大小又取决于社会总体收入水平、物价水平和资金的供应程度等因素。

3、技术因素。技术环境是指目前社会技术总水平及变化趋势,技术突破对企业影响以及技术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它具有变化快、变化大、影响面广的特点。反映技术环境特征的指标主要有当前社会技术总水平及变化趋势、由于新技术的产生可能会出现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企业新技术的具体应用等。影响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信息技术可以界定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送技术、信息应用技术等四大技术。就目前而言,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的建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SCM、ERP、CRM等系统的应用,电子商务的广泛开展,为企业信息资源集成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

影响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各个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市场的组成结构,突出了信息资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与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关系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个企业信息资源集成有两个支柱,即社会人文性的政策法规和自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图1)

4、企业信息组织。在信息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与深化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其生存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在关注与强调信息技术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的同时,对于其中人的因素及其作用等相关方面缺乏相应足够的重视。人是企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企业的信息组织是企业信息资源集成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和重要保证。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于一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大型企业都设立了首席信息官(CIO)职位,负责整个企业信息的规划和管理。企业信息组织的职能基本包括:①战略信息管理。主要负责项目投资、组织设计、经营决策、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的论证、调研与规划等方面的职能。②一般信息管理。主要包括企业的一些基本信息、企业数据库的运营与维护、企业MIS和企业内部网的开发和管理,以及信息在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交换与共享等。③信息技术中心。主要负责为企业提供与信息有关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如数据库技术、信息交换技术、网络技术等。

5、企业信息资源的质量。企业信息资源的质量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提供服务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具体量化的信息指标体系。它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体现企业实力的一个方面,并且对制定企业总体战略与实现企业信息资源集成具有显著影响。企业信息资源的质是指该指标体系是否反映了其信息资源的本质属性,是否可以全面、准确地反映信息资源的主要特征,是否能够满足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对于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要求;而企业信息资源的量是指该指标体系是否反映了其信息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属性,如时间上则要求历史的数据是否齐全,空间上则要求数据的各个指标是否全面。

一般企业中,主要有五类资源,即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可以使用表1中的企业信息资源指标体系来进行评价。(表1)

6、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共有的,并且在企业内代代相传的信仰、期望和价值观的总和,通常表现为企业的使命、愿景、企业精神、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及沿袭的传统和习惯等。企业文化塑造企业行为,并对企业信息资源集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的战略选择,企业文化代表组织成员所共享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企业精神属于企业文化的核心之一,企业精神为企业战略的选择提供基础性依据。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企业制定战略之后,就需要全体成员有效地贯彻实施,企业文化为战略实施提供行为导向,并具有的独特的激励功能。是否重视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如果企业有良好的创新精神,有重视信息的传统,企业信息资源集成在理念方面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三、企业信息资源集成因素效用评价

企业信息资源集成因素效用评价是运用各种模型对关键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这种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这些关键因素对企业信息资源集成影响的性质,即机会或威胁,以及它们的相对重要性。

1、企业信息资源集成因素评价矩阵。企业信息资源集成因素评价矩阵可以帮助企业领导者对企业内外部影响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各个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在该模型中可以清晰地反映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其具体分析步骤如下:①由企业领导者识别企业内外部条件中的一些比较关键的因素,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指标的数量。②为每个关键因素指定一个权重,以表明该因素对企业信息集成的相对重要程度。权重取值范围从0.0(表示不重要)到1.0(表示很重要),但必须使各因素权重值之和等于1。③以1,2,3,4评价值分别代表相应因素对于企业信息集成影响的重要程度。1代表不重要;2代表比较重要;3代表重要;4代表非常重要。④将每一因素的权重与相应的评价值相乘,即得到该因素的加权评价值。⑤将每一因素的加权评价值汇总,就可求得企业信息资源集成因素的综合加权评价值。

表2为某企业信息资源集成因素评价矩阵。从表2中可以看出,该企业的主要优势在信息资源的质量,评价值为3.90,劣势在企业文化,评价值为2.30;从加权评价值来看,信息资源的质量为1.56,技术因素为0.58,这两个关键因素对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影响最大;该企业的综合加权评价值为3.36,说明该企业信息资源集成因素的综合地位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之上,主客观条件都比较好。(表2)

2、企业信息资源集成效用分析模型。信息资源集成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信息资源重新优化组合,使其各因素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最终使信息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按照前面提到的企业信息资源的广义概念,企业信息资源包括信息、信息技术和人的因素三个部分,而企业信息资源集成因素评价矩阵中基本包含了以上因素,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考虑信息资源在空间上的分配问题,即信息资源在不同的行业、地区、企业之间的分配是不均衡的。一般来说,高价值的信息资源总要流向高收益的地方,因而需要决策者对信息资源统筹安排。空间上的资源分配是制约信息资源发挥最大效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企业信息资源集成效用分析模型可以归结为是对企业信息资源集成因素评价矩阵、信息资源空间上分配的函数。即:V=f(C,P),其中,V是信息资源效用函数,C为企业信息资源集成因素评价矩阵,P为信息资源空间上的分配。对信息资源集成的管理,要求效用最大,即max(V)。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一、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共享程度低。由于每个行业与系统存在显著的差异

性,且我国也并未出台有关的规章制度来具体解释资源共享水平的相关标准,导致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有些企业的部门间也因为并不存在录属关系,没有交集地方,使得部门之间在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上并未形成一种平稳、健康的合作体制,再加上部门之间并不存在有效地沟通,导致很多部门的资源建设有着明显的重复性。

即便有些部门及行业系统已经创设了信息资源系统,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但仍然因为各个业务以及各个部门间的信息系统建设都不统一,而造成共享障碍。这重点可以体现在,双方的建设的进度不同,采取的建设技术及标准不一致。究其原因,在于其基本是按照自身的需求而建设的信息资源,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仍有很大空间。

(二)信息化差异大。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各个产业的快速发展,数字信息资源的整体建设可以说已获得了一定成绩。然而,行业、产业、业务之间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就无可避免的出现信息差异,即出现了“信息鸿沟”。当前,这一道鸿沟仍然并未获得有效解决,且正在不断的加大,已然变为阻碍人们视线信息资源共享的重大阻滞因素。整体来说,现如今,我国无论是什么行业中的每个部门,其所展开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封闭。所以,信息产品也就有着相对的技术差异与困难,很多部门都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所实施的信息资源建设,因而需求之间也都必然存在差距[1]。

二、应用云技术加强信息资源共享的措施

(一)保证接口的一致性。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的云计算的整体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相关部门依然还在研究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标准。相对来说,正是因为在建设、数据安全、服务质量这三个层面匮乏一致性的标准,也就进一步制约了云计算的整体发展与普及。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了信息资源实现整合、共享以及云计算服务。因此,无论是云共享、亦或是云计算,都一定要创设统一的接口及技术标准,再利用该接口实现共享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云计算还是云共享,其需要的资金也必须要有明确的配置制度。

(二)建立管理中心,明确共享规则。要达到资源信息云共享,还可建设与之相契合的部门来展开云资源信息共享的专项管理。换言之,建立的这一管理中心能够具体的协调有关部门、产业于,利用部门之间的协调来完成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当然,一旦成立了管理中心就必须要制定一个云共享的规则。这个共享规则必须要涵盖几个层面:第一,云资源的效益人员怎样保护利益,每个投资系统间的利益怎样进行安排;第二,信息资源共享阶段,出现权限设定和出现冲突的协调规则,云计算的付费规则。第三,云计算管理中心的一个决定性权只便是设计云共享的规范的技术标准,一齐制定一致的数据资源接口,消灭互联网共享的阻碍[2]。

(三)以公共资源为起点。首先,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把能够公开的信息资源实施共享,自目前的信息资源的共享状况而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所操控的信息资源已经超过百分之八十。例如,公安、气象、交通等信息。倘若,人们可以把这些信息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会让这一种类的经济主体得以自由。进而,对信息产品实施再设计、研制,以及业务销售,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所以,政府先行、公共信息资源优先共享就成为其最重要的突破口。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资源共享是在云计算背景下的信息产品,其力求在更加自由的云环境中,实现共享云资源,进而给更加广大的用户给予更丰富的信息服务,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出贡献。尽管现阶段我国的云计算技术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仍然不太成熟,但只要积极都思考,研究出最为贴近于事实的构想,通过云计算高效的运算处理能力,在今后必然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效管理。

篇7

一、黑龙江省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开发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黑龙江省在传统的电信、无线通信和互联网方面虽较一线发达城市相对落后,但近年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公共信息资源市场逐渐得到开发和完善。自2006年国家开通中国政府网后,黑龙江省相继开通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上政务服务中心。2010年黑龙江省电子信息材料进口较2009年增长385.2%;2011年电信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640.6万个,同比增长142.2万个;2013年电话普及率(包括移动电话)98.26部/百人,同比增长8.56部/百人。同时,新一代城市化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项目的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铺设电信长途光缆线路45293.8公里,较上年增长4655.8公里。2.信息化服务产业不断发展信息化服务产业的发展对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市场的开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06年以来,黑龙江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工业制造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78813万元上升至2009年的94556万元,工业总产值从2008年250012万元上升至2011年的320247万元。其中,2009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27.73%;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占第三产业总产值的10.61%。未来,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黑龙江省重要支柱性产业,同时为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市场的开发提供了保障。

(二)劣势

1.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黑龙江省政府在信息公开中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提高。2013年9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上服务中心开始试运行,由于运行时间较短,各类政务信息公开服务还不完善。2013年黑龙江省政府的《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省政府网上政务服务中心运行工作的通知》,对网上政务服务中心运行工作中的不足进行了补充。同时,针对企业而言,主体的权威性、渠道的统一性以及公开内容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有待完善。2.信息服务业管理制度不规范黑龙江省电子信息工业产业虽发展较快,发展态势良好,但信息服务业内部管理还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尤其是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导向方面,政府面临的信息资源量较大,但由于经验不足,缺乏良好的处理机制,因此还不能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运用。

(三)机遇

1.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时期近年来,国家限制部分矿产和林业等资源的开发,黑龙江省作为资源大省正逐步进行经济结构转型,为黑龙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带来了机遇。公共信息资源市场是黑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因此,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对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发展是一个良好的机遇。2.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对公共信息资源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信息资源市场的大力开发能为政府的公共管理提供支撑,促进政府服务转型,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向企业提供市场信息,为企业的运营发展提供支撑;同时,能够促进公民参与政事,及时监督政府动态,保障民主决策。这些对黑龙江省公共信息资源市场的发展来说都是较大的机遇。

(四)挑战

1.信息公开程度较低近年来,黑龙江省不断完善公共信息推进机制建设,加强了信息公开化建设,但多头管制和过度干预的情况依然存在,造成大量基础信息无法在政府部门间、政府与社会间实现有效共享。特别是非公文类政务信息资源编目工作,涉及部门较多、任务较重,各部门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且受人力、物力和财力所限,各政府部门缺乏积极性和能动性,导致公共信息共享工作进展缓慢,阻碍了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2.制度建设缺少协同性黑龙江省在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开放方面相关的制度还不健全,制度在实施和落实过程中还存在冲突。例如,2013年黑龙江省制定了舆情收集研判和处置制度,要求及时做好重要信息解读工作。但同时鸡西市建立了各级行政机关公文类信息目录备案制度,要求各行政机关在按法定时限进行公开的同时,其发文字号和标题要在各级政务公开办(或常设办事机构)每月进行一次备案,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年度目标考核中。因此,存在相关制度未能与时俱进的情况,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二、推动黑龙江省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网络平台建设

2014年1月黑龙江省政府网站开设了企业投诉中心,受理各类市场主体投诉,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严肃查处、公开曝光,但投诉登记下载环节却不完善,类似的情况在多个政务窗口可见。因此,黑龙江省政府应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络平台,大力倡导政务公开,尤其是与公民和企业息息相关的各类信息,需要及时进行公开发表,提升公民和企业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二)发扬为民服务理念

政府部门应时刻牢记为民服务的理念,视为民服务为己任,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意识,将政务工作作为责任和使命。首先,应加强在德能勤智廉方面的培养,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在工作中不可以相互推诿,应积极高效地完成所承担的工作和任务;第三,时刻谨言慎行,树立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三)提升电子政务管理水平

电子政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对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市场的开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电子政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关键在于政府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首先,政府应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信息的整合,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其次,建立专门的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全面开展对信息资源的汇总、整合和共享工作,包括拟定和实施全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方案,制订信息资源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第三,完善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和决策应用平台,为党政机关和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四)明确信息增值开发主体

政府虽在公共信息资源开发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应重视市场的主导作用。企业既是信息商品的供给者,又是需求者,因此企业是信息市场的主导力量,是最具拓展力的经济实体。同时,在服务和知识经济时代,数据和信息更是基础性的生产要素,在信息增值服务的产业链条中,企业是数据和信息等原材料增值开发利用的主体。因此,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企业在信息资源增值开发利用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篇8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有3574个,保存着整个国家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总馆蕴藏量176亿多卷件,其中综合档案馆有2980个。综合档案馆是按行政区域设置的收集和永久保管多种门类的档案和有关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利用的机构。它更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为本地区广大群众服务的信息中心和文化阵地。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开发这一个重要课题的探讨,对于综合档案馆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三要素

1.1 主体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离不开开发主体,没有开发主体的加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犹如海市蜃楼,只是永远的停留在人们美好的想象之中,永远难以真正把握其真正内核,也永远难以形成开发之果!

1.1.1 主体的开发意识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主体的开发意识与档案信息资源的实际开发程度密切相关,开发意识的自觉与否或者说开发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程度和结果。主体的开发意识越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则越能得到积极开展;反之,开发工作则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也不利于整个档案利用工作的开展。所以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档案信息资源主体开发意识的提高。

1.1.2 主体的开发能力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主体的开发能力是以档案机构的人才结构和档案工作人员的自身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为基础的,人才结构的优劣与否,档案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对主体的开发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知道虽然主体的开发意识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仅仅具有意识是不够的,意识只是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档案信息资源的真正开发还必须要在档案机构的组织领导下,适度分工,有各个具体的人(档案人)去完成,所以我们说档案机构的组织能力和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水平)对开发工作同样至关重要,它是档案开发主体开发能力的基础,直接关系着开发工作的成效。

1.2 客体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客体就是指主体在一定条件下(环境)被主体加工或作用的对象。实际上,我们所说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客体也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笔者认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客体即是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主体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开发对象,具体说来就是指存在于档案实体机构内外的档案信息与档案信息载体共同组成的档案信息资源,其中主要部分是档案机构内的档案信息资源。这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基础,没有客观存在的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是在档案信息资源存在的客观条件下进行论述的,所以笔者将不再讨论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无问题,而是直接在假定档案信息资源客观存在的基础上论述它(客体)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影响。

1.3 环境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仅仅是要求主体具有开发意识和开发水平,客体具有可用性、有用性,同时,它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任何事务和活动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也不例外,它也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开发主体通过一定的手段去作用于开发客体,从而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开发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实现档案信息的存在价值,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同时促进档案工作本身的开展和局面的好转,拉近档案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使档案不再充满神秘色彩,相反,应该使人们通过我们的开发产品认识到档案及档案工作与社会息息相关,档案信息对社会至关重要,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很有必要。

2 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档案馆的建设和发展的高度,全方位搞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2.1 必须重新审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功能

一是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各项工作迫切要求决策科学化,这就需要决策者准确地把握当地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沿革,进而理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脉络,由此可见,档案信息与科学决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是处于基础的地位。

二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市场功能。档案作一种信息资源,从立卷归档,编研开发,提供服务,实质是一种对信息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不仅要考虑它的使用价值,更要注重它的产品价值,提高档案信息的含“金”量,及时推向信息市场,使档案信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找准位置发挥作用,显现价值。

2.2 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资源是无价的,如果缺乏有针对性地开发,不能及时为社会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就不能显示它的价值。因此,必须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

一是立卷归档必须保持馆藏档案的特色。最为主要的是立卷归档工作要正确处理立卷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建立健全反映地方特色经济、特色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档案,进而开发有特色的档案信息资源为发展地方经济和各项工作服务。

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档案编研工作。编研是一项有较高层次的信息开发工作,要结合当地实际和经济社会建设的热点问题,开发有针对性的档案信息,编印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三是深层次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档案馆的馆藏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档案信息未被系统地、深层次地开发利用。以档案的经济信息为例,在这些档案史料里,记载着本地区经济建设的具体政策、成就、经验以及经济管理活动的措施、方法等。深层次地开发,就是深入研究这些经济活动方面的档案史料,根据研究成果写成报告或论文,提供给有关方面作参考。

2.3 必须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需要,实行有偿服务

市场经济为档案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档案信息利用必须和市场经济接轨,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去为其服务。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目前实行有偿服务的种类和项目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档案保管的有偿服务。要求对各行各业,社会各界的立卷归档保管实行一定数额的收费。

篇9

2 数据分析及结论

根据郑州大学档案馆档案利用数量2001年统计数据与2011年统计数据对比,2011年,共计利用6612卷(件)次,比2001年利用1982卷(件)次增长4630卷次,是2001年的3.3倍,增长率为233%;2011年,个人利用6406人次,比2001年个人利用674人次增长5732人次,是2001年的9.5倍,增长率为850%;2011年,本校利用789人次,比2001年1257人次下降468人次,下降率为37%。

以上数字表明,高校档案利用服务趋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档案利用数量急速增长,档案工作由管理向利用服务与管理并重转变;二是档案利用对象由单位查询为主向个人查询为主转变;三是档案利用目的由单位工作参考为主向以个人学籍认证为主转变;四是由本校服务为主向社会化服务为主转变。

以上数字充分说明,高校馆藏档案信息资源不仅在本校各项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社会发展中也显示出了举足轻重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凭证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日趋凸显,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维护法制秩序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社会职能和社会作用不断加大。

3 数据背后反映出高校档案工作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从以上统计数据中反映出,目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利用服务工作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3.1 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结构不尽科学。从高校档案查询个人利用档案信息人数趋势分析中发现,由于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特殊性,长期以来,服务对象一般都局限为本单位或企事业单位以及集体部门,因此,档案部门把文件作为重点,十分注重具有“工作参考价值”的档案信息。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无论从服务对象还是服务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就高校而言,每年,查阅利用档案的个人占年利用率的60%~80%,甚至更高。其中,民生档案已成为档案利用服务新的增长点,因此,按照新时期新阶段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一是要积极建立和完善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建设;二是要科学调整馆藏保管期限,把民生体系档案,如学籍档案、个人奖惩信息、工资信息、调令、调函等档案信息适当延长保管期限。

3.2 淡化了本校服务职能。由于档案部门苦于应对社会化服务,对本校服务职能往往有些淡化,出现本校师生查阅档案卷次降低。究其原因:一是自动化办公的普及,使校内师生更加灵活、方便地利用档案信息,使本校档案信息利用卷次降低。二是档案馆专职人员紧缺。以郑州大学档案馆为例,从2001年档案馆成立后,人员编制为8人,十年来,档案数量增加3倍,档案利用量急剧增加,而档案人员未能增加。因此,被动式服务压力加大,档案人员在服务工作中显得格外力不从心,致使档案馆许多职能未能体现。如,档案开发力度不足,造成本校档案信息利用量降低。三是对馆藏档案信息宣传力度不够,造成本校师生对馆藏档案信息不了解,使本学校档案利用量下降。

3.3 社会化服务准备不足。目前,高校档案信息社会化服务已经成为高校档案信息服务的趋势。做好社会化服务,一是要在档案管理硬件设施包括服务场所、管理和服务设备等方面为社会利用者提供方便、快捷、安静的服务环境;二是要充实优化、合理配置馆藏档案信息,加快馆藏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和利用网络化建设;三是要制定高校档案信息社会化服务的制度、保密原则、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等一系列服务措施,为社会化服务工作创造有利条件。然而,多数高校在硬件装备、软件设施以及人员配备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在档案信息利用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是国家缺少配套性制度。比如,档案信息对个人开放范围和查阅程序,尤其是对已故人员档案信息的查询,如果有法可依,就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解释或漏洞。二是馆藏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程度不能够满足利用需求。三是高校档案工作人员信息化技术有待提高。

4 对策与思路

随着国家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高校档案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档案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档案信息利用需求、如何才能做好社会化服务,成为高校档案工作的当务之急。

4.1 馆藏资源“三优化”。所谓“三优化”,就是优化资源总量,打破范围、时限限制;优化资源结构,在“多元”和“综合”上下功夫;优化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档案馆(室)的作用。一是牢固树立“大档案”意识,拓展和丰富馆藏,建立以档案信息保管与历史资料保存并重、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的管理机制,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多载体的档案存储模式;二是优化馆藏信息,对馆藏档案进行全面鉴定,剔除重复、过期、无保存价值的档案另行保管,同时,对“孤本”档案和重要档案进行及时抢救;三是深入做好档案征集,通过各种渠道,把有价值的档案征集进馆,努力丰富馆藏;四是建立人物全宗、“三重”(重点项目、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特色档案专题库房,形成模块管理方阵;五是建立档案信息数据库,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

4.2 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三转变”。所谓“三转变”,就是服务内容从档案数量要求向质量要求转变;服务方式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服务手段由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一是深入开展特色档案利用前置服务,将利用服务形式前移到信息开发之前,意在提高档案信息的归档质量,解决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问题。在档案利用中,许多学生学籍档案先后采集信息不一致,出现名字与身份证“同音异字”等现象,造成诸多麻烦。因此,在学生入学前进行档案意识教育,在《入学报到须知》中,把《个人信息采集要求与注意事项》发到新生手中,并通过校园网、档案信息网、教学网等广泛宣传,起到事半功倍的收效。二是加强档案信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档案部门可以通过授课、培训、报告等形式宣传档案知识,传播档案信息,把档案信息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高校档案信息教育功能,使档案走进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三是坚持利用与保密并重,确保档案信息安全。

4.3 突出学校特色,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适时举办各种档案宣传和专题展览,条件成熟时,建立校史、博物展览室,使之成为爱国、爱校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

篇10

1 工程地质勘察数据信息采集研究

工程地质勘察的数据包括地质信息、岩土空间位置信息、原位测试信息、室内试验数据和水文信息,数据量十分庞大。若采用人工录入勘察数据到数据库中,将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且受人为因素影响准确性难以保证。能够从工程地质勘察处理软件中直接读取基础数据是上好的选择。

1.1工程地质勘探数据信息采集

静探数据包括单桥静探和双桥静探2种。其中单桥静探需要给出钻孔编号、静探类型、试验点深度、比贯入阻力的值;双桥静探钻孔编号、静探类型、试验点深度、锥头阻力和侧壁摩阻力的值。各数据之间用制表符(Tab键)隔开,各数据行之间用回车键隔开。

1.2 工程试验数据采集

由于试验种类繁多,试验方法多样,所以试验数据也是既多又复杂。为了完成试验数据的采集,我们以土工试验全过程(包括试验仪器的运用、试验数据的获取、试验成果的分析和操作过程及各阶段的数据管理等环节)为研究对象,做了以下工作:

1.2.1以结构相对复杂的直剪仪、三轴仪和固结仪为重点,研究有关仪器与采集系统的最佳匹配方案和技术参数。

1.2.2通过吸收引进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器件(如传感器与电测技术、仪器制造和控制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气动液压技术及其相关部件)开发出一套适合于本系统的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土工试验数据采集处理微机化。

1.2.3 不仅研究数据采集处理、仪器运行自动控制和数据管理与网络传输等,还开发了与硬件设备配套使用的采集处理软件。

1.3 工程地质调查测绘数据采集

首先,我们进行了设备的选用,经广泛调查我们选用 平板电脑)作为实现横断面地质填绘信息数字化采集的设备,确定了采集的数字设备后,第二步在该设备的硬件和支持的软件环境下开发了相应的软件,解决了大量数字化横断面的管理和横断面地质填绘信息数字化采集功能,实现了横断面地质填绘信息的数字化采集。

2 工程地质勘察信息管理研究

目前来说,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信息资源的信息化工作,主要是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组织和表述,因为对于各勘察单位来说,勘察成果已基本实现了数字化,但是由于没有对其进行系统地组织和加工,勘察成果还不能直接为后序设计服务,还需要人工解析,也就是后序专业需要从作为勘察成果的文字、图表中提取相关数据,、人工编辑为设计软件可以识别的数据,这样的二次编辑过程,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加大了人为出错的几率。若要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则必须对获取的数字化资讯进行系统地组织和加工,也就是对数字化资讯的管理。工程地质勘察数据信息包括有数字、文字、图形、图像等,在充分分析了工程地质勘察数据信息的内容和特点后,我们采用了关系模型,建立了数据库,对工程地质勘察数据信息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原始资料管理与存储、数据分析与处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和坐标高程管理,如图所示。

3 工程地质勘察数据信息化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化时代悄然而至。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要想实现跨越性的进步提高,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很多勘察单位已基本能够实现勘察数据的现场实时录入,像测绘领域的电子测图一样,地质勘察信息也可以实现现场数字化,同步存储于计算机中。勘察工作完成后的数据集中录入将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其数据录入质量也会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因此,现在应该大力开发、推广工程地质勘察处理软件,争取实现基础数据的现场实时录入存储。

4 工程地质信息资源应用研究

我们研究勘察资源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应用,完整的信息表达可以代表一个工程的勘察资源,但是不一定与后续设计的需求一一对应,所以设计专业对工程地质勘察信息资源进行研究,根据自身的特点,研究出适合自身设计需求的应用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针对我院现行的工作特点,本课题着重对工程地质信息资源在桥梁设计、路基设计、岩土计算以及横断面信息在线路、路基、站场设计中的应用做了研究。

5 工程地质勘察信息资源的意义

5.1 工程地质勘察资源的信息化应用研究是有必要的、可行的

长期以来,传统的勘察设计信息传递都是通过纸介质来完成的。就设计院来说,专业和专业之间存在着大量的重复性工作,且增加了人为的出错几率。近些年来,勘测设计一体化、专业间协同设计始终是勘察设计行业的工作重点,但专业之间的真正数据传输利用、整体范围内的勘察数据管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与可追溯性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5.2 复杂图形的数据化表达解决了勘测设计一体化的瓶颈

复杂图形的数据化一直以来是勘察设计一体化中的重要瓶颈之一。从专业技术本身来说,由于地质专业具有不确定性、不精确性、模糊性的特点,以精确的数据形式来直观表述地质问题被公认为不太可能;从计算机应用现状看,把一张参杂了大量人为智能分析结果,由线条、填充物、数值、文本描述等组成的相当复杂的地质图纸信息化、数据化,也是一件技术难度相当大的事。

5.3 工程地质勘察资源的信息化对勘测设计一体化协同作业具有促进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迅速而全面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信息化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就是财富”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特征。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信息化、数据化。尽管地质勘察行业所面对的专业问题非常复杂,但是将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快速采集、有序管理、综合分析、高度处理,最终产生出能够完全反映工程地质问题的信息化数据将成为发展趋势,为了顺应科技发展,我们先迈出了这一步。

5.4 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方向

信息化是国际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信息化也是一项既依赖于信息技术也与信息应用直接关联的复杂系统工程。怎样协调技术和应用之间的关系,保证信息的共享和互联互通,很关键的条件是信息化的相关技术标准。

6 结语

总之,随着工程勘察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建立支持工程勘察信息管理系统势在必行,其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7 参考文献

篇11

一、信息网格的概念

信息网格是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协议规范、Web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智能信息平台,在该平台上,信息处理是分布式、协作式和智能化的,用户可以通过单一入口访问所有信息。信息网格主要解决广域分布、异构、海量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问题,包括信息的监测、搜集、注册、发现和检索。其目标是构建架构在OS和Web之上的基于Internet的新一代信息平台和软件基础设施,解决互联网上存在的“信息孤岛”、“应用孤岛”和“用户孤岛”问题,改变基于网站的信息和获取模式中存在的效率低下问题,最终实现服务点播和一步到位的服务。

二、信息网格在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功能

(一)信息资源的集成功能。

在信息网格中,信息用户将通过单一入口访问所有信息,信息资源被统一管理和使用,用户可以通过网格门户透明地使用整个网络资源,他们看到的是一个逻辑门户上的若干与自己相关的频道,而不要在成千上万个网站中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与互联网环境下,信息资源零散地分布在各个网络站点,用户必须面对上千万个网站而束手无策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二)信息资源管理的一体化功能。

信息网格对信息资源的管理是分布式、协作式和智能化的, 从信息存储到用户的浏览服务,信息网格纵向地为用户提供集成一体的方案,它不需要程序员进行二次开发,只需要管理员做简单的配置,就可建立服务平台,这将从根本上克服互联网因分散管理所带来的缺陷。能否一体化是信息网格与目前Web服务的主要区别,Internet的作用是将各种计算机连结起来,而信息网格是将各种资源(内容)连结起来,把全球信息资源有机结合。

(三)信息服务的个性化功能。

网格将互联网上的所有资源,如计算机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等实现互联互通,信息网格将实现异构信息资源的同构访问和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集成,并重点拓展信息服务功能,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来自整个网络的个性化服务。

三、信息网格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

(一)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

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取决于信息的连通状况,资源共享是网络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信息网格技术的出现,将实现知识单元的描述和组织,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框架,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等,使得用户能方便地、处理和获取知识与信息,解决广域、异构信息的共享、互连和互操作问题。信息网格着力解决信息连通问题的主要思路是把有一定关系(包括语义和逻辑)的数据从逻辑上连接在一起,在不考虑安全限制的前提下,从一个信息源可以到达连通的其它任何信息源,虽然这些信息能存储在不同的位置,但对访问者来说,不必关心它们的实际存储位置。利用信息网格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使用,用户可以通过网格门户透明地使用整个网上资源,大大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

(二)提高信息资源检索的能力。

信息网格通过提供一组服务来支持资源和信息发现,通过存储资源使计算可以在异构的存储资源上进行,网格还将采用一种所谓的广域缓存技术,它自动地把用户最需要的信息放在离用户最近的服务器上,用户可通过网格在较短时间内把需要的信息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找出来综合在一起,省去了多次访问不同数据库的麻烦。信息网格可提供基于元搜索引擎的检索机制,它通过一个统一用户界面帮助用户在多个搜索引擎中选择和利用合适的搜索引擎来实现检索操作,形成一个由多个分布的、具有独立功能的搜索引擎构成的虚拟逻辑整体,从而实现对这个虚拟整体中各独立搜索引擎数据库的查询与数据处理。信息网格能够方便地建立基于Push(推送)技术的信息检索系统,在用户初次使用时设定所需的信息后,能够把网上相关信息用Push或Netcasting(网播)的方式送到用户面前,使用户避免了长时间的网上搜索与去伪存真的处理,极大地提高信息检索效率。

(三)有利于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

在信息资源的管理方面,由于网格信息系统是采用元数据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和属性,这非常有利于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发现,信息资源被统一管理和使用,用户可以通过网格操作系统透明地使用整个网络资源,通过单一入口访问所有信息。对信息服务机构的工作方式将带来革命,将引发信息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改革,静态、被动的服务模式将向动态和主动转化,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将发展为多向、多维的信息交流,单一、迟滞的信息管理与服务将发展为灵活、便捷、高效的柔,信息服务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将通过竞争得到精练和提升,信息服务将更加完善。

展望未来,信息管理活动将更注重知识内容的挖掘,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精确化的服务,解决知识信息的海量存储、智能检索、高度共享、高速传输等问题。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将来,信息网格技术必将推动信息资源管理活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篇12

对于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定义,本文赞同如下观点,即商业性机构通过与档案部门合作,或者通过公共交易平台获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权,在此基础上从事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并通过交换、出售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产品、成果和服务达到获取经济收益目的的行为。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以“档案信息资源”+“商业开发”为检索词,在CNKI平台进行全文检索,根据内容排除后得到相关文献14篇,时间从2004年至2014年。早在1996年就有学者在文章中提出“档案信息商品化的途径”。 通过近几年的文献看出,国内对于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研究,主要方向包括开发模式研究、档案信息服务、档案信息市场、经验借鉴。值得注意的是,多篇文献中将商业性开发作为公益性开发的补充模式加以提出,指出档案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的不足,强调以公益性开发为主,以商业性开发模式激发档案信息开发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此外,有学者提出商业性开发并非适用所有档案机构,政府应首先承担公共档案馆服务职能。盲目尝试而不考虑实际情况,只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在Web of Science、EBSCO、ProQuest数据库中进行相关检索,所得文献主要涉及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或政府信息再利用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公共部门信息商品化趋势和信息交易、公共部门信息商业化应用的障碍与现实条件、政府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和潜在的商业应用价值。还有一些文献引入案例分析,研究档案馆的营销模式,提倡利用新技术和利用方式创新。

从国内外现状中可以看出,国内相关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未达到一定研究水平;从相关作者所撰文献的内容看出,研究还局限于档案学界内,没有深入的跨学科研究;部分作者对学科敏锐度较高,有前沿意识。国外的信息资源商业化中没有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针对性研究,但偏重于档案信息产品开发的实际应用性、档案休闲服务,实践性较强。本文总结目前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状况与经验,从传统档案机构、社会环境、档案用户、公民权利等角度,分析国内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该方面的研究作一些补充。

二、影响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有利因素

1.丰厚馆藏奠定资源基础

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具有丰厚的馆藏量作为资源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我国国家综合档案馆数为3325个;国家专门档案馆数为240个;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44759.10(万卷、万件),而国家综合档案馆开放档案数量仅为8490.00(万卷、万件),开放档案数量不到馆藏量的19%。可见大量的档案信息资源还未发掘,虽然“藏”是“用”的前提,但藏而不用,或者利用率低,也是一种间接的资源浪费。

此外,综合档案馆拥有稳定的档案来源,馆藏不断扩充,即使档案有年限,但相对快速增长的馆藏量来说,仅仅靠销毁超过保管期限的档案似乎不能应对馆藏膨胀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0-2009年,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量每年都在增长,2009年馆藏量比去年增多了3038.2(万卷、万件)。

综合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不仅在数量上有充分优势,来源多样也使其馆藏档案具备丰富全面的内容。况且几近海量的档案信息资源对于档案馆本身而言,是数字化档案的素材,也可以说是一个开发瓶颈。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首先有良好的基础资源作为保障,其次,档案馆可借助外界的技术与人力等资源优势。如若处理好档案保密与开放的平衡,适当开发,国家档案信息资源将成为可观的社会信息财富。

2.档案用户需求变化

社会发展与市场机制促进了档案用户需求的立体化与多元化。档案用户需求立体化的表现在于,档案用户的需求逐渐具有多层次特点,包括普遍性档案用户需求、专业性档案用户需求和创新性档案用户需求;档案用户需求多元化的表现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了新型档案用户,如企业改革遗留的档案保管或归属问题。总的说来,档案用户需求变化可以概括为档案用户需求范围扩大、信息层次加深和档案用户群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利用量在2006年大幅上升,直到2009年一直保持稳步增长趋势。

档案信息需求是变动的,档案用户通过利用档案得到了满足的同时,又产生新的档案信息需求,并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目前信息用户的数字化档案信息需求日益突出,档案信息服务在不断完善传统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外,还需满足数字档案信息用户的需求。我国档案馆作为传统保管机构的角色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档案馆有限的信息服务能力与公众增长的信息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档案机构必须寻求新的开发途径。

3.档案信息市场发展

从档案产品及档案服务所包含的劳动性质和特征来分析,它们是高度密集型的智力活动,具有高附加值的特色,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某种效用和利益,完全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其劳动价值。它是档案信息市场的一种模式。我国档案信息市场在具体运作中的表现形式有档案馆有偿服务、档案信息交易市场、档案中介服务和商业性档案数据库等,具有多元化趋势。

多种市场模式并存的局面为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开端,而社会信息产业的兴起和对档案信息经济价值认识的深化,终使产业型档案信息服务得以发展。活跃的档案信息市场是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前提,而档案信息商品是档案信息市场的主体。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优势在于能提供高质量、多形式的档案信息产品,能为档案信息市场注入活力,有利于规模化的档案信息服务市场与档案信息服务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三、影响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障碍因素

1.档案机构驱动力不足

档案部门的档案信息服务一直以公益性开发为主,开发主体是档案部门自身,档案信息开发靠政策、法规驱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目的以满足社会的普通利用需求为主。这种开发模式本身是基于档案部门履行公共文化事业机构的职责,以满足整个社会的档案信息需求为目的,然而事实是它已经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益。

档案机构驱动力不足的原因在于:我国档案机构定位不准确,既是文化事业单位,也是行政管理机关,职责不明晰,自身很难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主体;由于缺乏经济动力,非营利性信息服务效率低下,信息服务质量不理想,档案部门缺乏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驱动力。单纯依靠自身而没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囿于行业体制的框架内,档案机构作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主体,很难具有创新性开发的动力。这也是商业性开发的阻碍之一。

2.信息权利的冲突

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另一障碍是档案信息权利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民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矛盾。知情权是公民的宪法性权利,也是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的题中之义。信息资源的价值在于可共享性,即大多数人平等地获得并利用信息,信息资源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档案信息本就是面向社会的公开信息,但在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可能涉及到公民个人生活情报资料等私人信息,一旦泄露就有可能侵犯到公民隐私权。这与信息资源的共享性相悖。二是信息产权保护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矛盾。知识产权保护是为了保护产权持有者的权益,包括专利、版权、著作权等。但在实际利用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会缩小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有偿服务行为,开发主体是商业机构或企业,开发需要考虑成本与收益。如何在权利之间、投资与收益之间取得平衡,这种相对取舍必然也是一个利益评判衡量的过程。

3.开发过程缺乏效益原则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是对档案信息的加工,使分散的档案信息成为浓缩精炼的档案信息产品,开发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参考价值。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践中缺乏效益原则。主要表现在: 档案信息资源开放范围过窄,社会档案信息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档案信息服务方式滞后,制约了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高效与低成本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改革力度落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档案工作社会效益下降,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相对成本不断提高。

在缺乏效益性的状况下,对档案信息服务的深化与发展也不具备可行性。通过商业性开发的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档案信息商品进入市场。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受市场机制调节。此时首先需要考虑经济效益,满足投入/产出的平衡;其次档案信息资源具有特殊性,也需考虑开发的社会效益。如果不将效益原则纳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商业性开发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实现。

四、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策略

1.关注档案信息开发权问题

商业性开发中,档案机构需授予合作方档案信息的使用权。档案信息增值开发授权是扩展档案信息使用权主体范围的一种方式,即通过档案信息营利性使用权的授予,扩大档案信息使用权的主体范围。取得了档案信息开发权,开发主体才能合法开发,但开发主体并不拥有档案信息的所有权,而是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需要注意的是,开发主体在在开发档案信息的同时,会牵涉个人、企业和其他非政府社会组织的隐私。因此在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档案资源方、档案管理方和档案用户的信息权利,建立档案信息开发权的授权机制。

2.明确商业性开发范围

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范围限定在具有潜在商业性价值的档案信息。商业性价值这一概念看似很宽泛,但根据信息需求规律,大量用户的信息需求重复出现在一部分常用的信息资源中。从信息开发层次看,档案馆藏中一次信息占据了主要比重,档案馆中的信息资源未必得到充分的利用。档案用户除了需要原始信息,往往更关注经过分析、预测的综合信息,即层次深、专指性强的二次甚至三次信息。因而,在不违背档案保密期限的前提下,商业性开发的范围和档案馆公开档案的范围并无二致,但档案馆与商业机构的合作,满足了公众更深层次的信息需求,商业机构宣传其形象与文化,经济、社会效益并举。但与此同时,必须将著作权、信息市场成熟度等因素纳入考虑,需要在合作机制中进一步深化。

篇13

1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分析

1.1 提高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联网,能解决由于人的因素而造成的档案分类标准前后不一致的问题,并且可以帮助立卷人员准确分类,同时对不合格案卷可以随时在数据库内进行调整,避免了退卷返工造成的人力及物力的浪费,使案卷的整理质量得到保证[3]。

1.2 提高档案利用率

档案管理工作通常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统计、编制检索工具、著录、标引、检索和提供利用等固定的工作环节。实现办公自动化,档案部门作为确定事务处理的办公部门,可以利用电子计算机、各种通信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来管理档案,迅速、准确地完成档案的管理工作,实现管理现代化、自动化[4]。

2 当前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制约

档案信息共享是一项高投入的事业,不仅是信息化项目的启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还是在因特网的运作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而档案部门用于信息化的资金还十分有限,经费不仅需要前期在硬件系统方面的投入,也需要后期日常维持及其正常运行的费用[5-6]。

2.2 共享程度低

档案信息服务最重要的是信息,信息质量与数量是网上共享服务成功的关键所在。而纵观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受资金、电子文件现行阶段及档案信息开放程度的影响而信息资源开发程度滞后且共享程度较低。从目前运行的网上档案馆来看,大多是将目录信息数据库送上网络,信息量十分有限而且信息质量不高。

2.3 技术薄弱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与发展受制于档案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程度,还因受信息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而短时间内还无法达到信息完全共享。

3 基于档案属性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阵地服务模式

3.1 构建目标

本研究的目标以“综合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为宗旨,构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框架阵地服务模式构建目的是档案管理部门以阵地为依托,为档案管理部门用户提供借阅档案活动和开展的参考咨询服务,其中提供借阅档案行为是以阵地为依托,按照档案管理部门用户的要求,为档案管理部门用户查找或指引所需的档案资料。在信息环境下,开展参考咨询服务活动主要是利用现代化通讯技术与信息技术提供档案服务,也可视为一种阵地服务方式[7]。

3.2 构建措施

3.2.1 建立与各信息系统互联的综合档案信息系统

在现有的档案管理系统上完善其功能,建立与其他各部门之间互联的档案信息网络,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系统与其它应用系统的集成应用和数据交换,与各信息系统电子文件的一体化控制、管理,实现文件、档案全过程的动态管理。通过档案信息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等各种知识、信息的网络连接,使档案信息管理参与到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做到信息的动态交流、沟通,成为企业各种信息的集成。同时,档案室与各专业部门建立合作、沟通的网络渠道,也可以使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档案信息的管理、利用中,增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技术含量。既保证档案信息收集全面、及时,又使档案信息的提供利用有针对性、时效性,便于档案信息的网络管理、提供利用[8]。

3.2.2 建立健全产品档案信息数据库

依托PDS而建立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应不断丰富健全完整、准确、系统和可扩展的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从用户需求出发,以优质服务为宗旨,建立各种级别的档案资源数据库:建立全面的各类产品档案信息的目录级数据库:通过与各信息系统的数据转换逐步建立产品数据齐全、规范的全文档案信息数据库;根据科研生产设计发展的需要,建立多媒体数据库,提供照片、声像等多种形式的丰富的档案信息服务;重点是产品专题数据库的建设,结合用户对信息的要求,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采集、鉴别、研究和编纂等。

3.2.3 建立智能化个性化检索系统

为了便于用户从众多的网络信息资源中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对数据库或网络信息建立导航系统和交流平台,包括智能地帮助用户表达信息需求,实现网上信息与用户需求的智能化匹配,开展个性化的主动推送服务。提供可以支持异构数据库跨库检索的搜索引擎,实现超大规模的数据资源共享。检索方式将从过去单一检索点的线性检索发展到可进行多元、多检索点的组配检索,从文本式检索发展到超文本检索;提供的信息不仅包括目录、索引、全文等文字信息,还包括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

总之,档案工作的使命性、社会性决定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必须提供更全面、更快捷、更准确的信息服务于社会。为此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调整优化资源结构,不断丰富馆藏资源,提高档案资源保障率,加强共享,为促进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信息保障。

参考文献

[1] 蔡学美.数字档案馆建设几点思想[J].中国档案,2002年6期.

[2] 胡小琳.论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J].档案学通讯,2003年5期.

[3] 张成昱,王平,赵仪.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57-60.

[4] 许芳芹.提高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2(9):16-17.

[5] 李静.网络经济时代面向服务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1 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