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森林资源监测体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篇1

1、国内外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1.2国内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我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主要包括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简称一类调查)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两大部分,其中前者是国家森林资源监测的主体,后者是地方森林资源监测的基础。①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始于1977年,它以省(区、市)为单位,每5年为一个周期。至2013年,全国已经开展了8次森林资源清查工作,调查了全国近20多万个样地。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为适应新形势林业发展的需要,增加了反映森林生态、森林健康、森林功能、土地退化等方面的指标和评价内容,为实现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奠定了基础。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又叫森林经理调查,简称二类调查以国有林业局、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为单位,通常每10年进行一次。由于是地方自行组织的经营性调查,故其发展很不平衡。

我国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以一类调查为主体,全国设有25万多个野外固定样地,调查工作由各省林业勘察设计院执行,国家林业局所属四个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负责检查与数据处理,最后由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组织汇总。野外固定样地按格网系统布设,格网大小根据总体大小而有所不同,一般为2×2km至8×8km,每个调查的因子包括林种、地类、权属、地形、土壤、树种、年龄、胸径、树高、植被、更新等约35项[2]。

1.3 国外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欧美等林业发达国家在森林资源监测上投入较多的资金,不断增强科技含量,不仅有定期的连续的森林资源清查,还有一些地方或区域的小范围监测,并且国际间的森林资源监测调查合作日渐频繁 [3]。20世纪70~80年代,欧洲不少国家出现了天然林受害现象,因此,长距离跨国界空气污染公约执行机构在1985年决定启动空气污染对森林影响的评价和监测国际合作项目(ICP)。1986年出版了“空气污染对森林影响的统一采样、评价、监测和分析的方法与标准手册”[4]。这样在传统的森林木材资源监测和评价体系上又增加了一个以森林质量和环境为主要对象的监测和评价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森林资源、森林状态和森林环境的监测与评价体系。另外,比如德国国家森林资源环境监测体系形成以州为主,联邦农林部和州协商制定技术方案,由各州实施并最终由联邦农林部森林和木材研究院进行汇总、分析评价并写出全国报告,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二是全国森林健康调查;三是全国森林土壤和树木营养调查。

2、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技术方法

2.1 国内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技术方法

按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将森林调查划分为三类七种:一是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俗称一类调查;二是二类调查,也叫林业规划设计调查;三是作业设计调查,包括伐期设计、造林设计、营业设计;四是专业调查,如土壤调查、立地条件调查、病虫害调查、森林数表的编制和更新调查等;五是森林资源评估;六是专项调查,是特殊的调查,如某一地方出现了异常情况,要对它临时进行调查,主要是针对案件进行的;七是核查,采伐限额核查,造林、更新、飞播、封山育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实绩核查;八是灾害损失评估,常见的有火灾损失评估和病虫害损失评估;九是工程建设验收,如生态工程验收。不同调查类型调查总体、实施单位和周期不同,调查方法从单纯的航空照片目测小班蓄积调查到分层抽样,数量化航空蓄积调查方法到基于遥感数据的森林资源调查,数据获取技术手段由目测、航空照片、卫星数据、利用雷达数据及3S技术等的进步。

2.2 国外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技术方法

全国、全省、全县等以大地域林区为对象的森林资源清查,世界上仍流行着从下到上的林分(小班―蓄积量)逐级汇总与总体抽样调查两大类森林资源调查方法。世界上最先实施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的是北欧三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曾利用系统抽样法进行了第一次森林资源清查。此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森林资源清查则以应用航空象片为其特点。而德国、奥地利曾一直流行着全林调查法,德国直到1987年(1986~1990年),为宏观掌握全德的资源消长状况,首次采取系统抽样方法。

3、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的森林资源清查与监测以森林面积和木材蓄积为重点,主要为木材生产和利用服务。此后,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们对森林的经济、生态、社会功能的认识不断提高,逐步出现了森林多资源清查的概念。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进行的森林多资源清查,就包括了野生动物资源、牧草资源、游憩资源、木材资源、水资源、自然保护区、矿产资源、其他资源(公园、风景河流、历史遗迹等)共8个主要方面[5]。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环境问题的突出,人们逐渐意识到森林作为一种环境资源的重要意义,决策者们不论在地方或全球范围,都正在将国家级森林资源清查用于环境监测。如德国在原森林资源清查的基础上,于1984开展了第一次全国范围的以酸沉降危害为主的森林健康调查,以后每年在7―9月份都进行一次。80年代,欧洲成立了“空气污染跨国长期公约组织”,有德国、法国等8个国家参加。该组织决定从1985年起各国每年进行一次森林损害调查,用于对整个欧洲的监测。由这一组织发起的“空气污染对森林的影响评价与监测国际协作规划”(ICP Forests),到1992年参与的成员国达到了34个。1992年1月,国际林联(IUFR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国际组织在泰国召开了森林资源清查与监测工作会议,并于1994年正式出版发行了《国际森林监测指南》。根据这一监测指南,涉及的监测因子包括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土地退化、立地类型、土壤类型、地形、权属、可及度、生物量、木材蓄积、其他林产品、生物多样性、森林健康、野生动物、人为影响、流域等16大项,但不同层次的监测,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国家级和全球水平的森林监测中,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森林健康等5项都是重要监测项目 [6]。

4、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4.1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发展趋势

4.1.1国际森林资源监测的发展趋势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森林资源监测,涉及的监测内容包括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土地退化、立地类型、土壤类型、地形、权属、可及度、生物量、木材蓄积、其它林产品、生物多样性、森林健康、野生动物、人为影响、流域等16大项,但不同层次的监测,其侧重点有所不同[16]。层次越低,监测内容越具体,省级森林资源监测中,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生物多样性、森林健康、野生动物、人为影响及流域等都是重要监测项目。

现代的森林资源监测技术已经不是一门单一的独立学科,而成为一门多学科综合性的技术手段,林业信息化技术体系作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以“3S”为主体,结合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系统地研究林业综合空间信息,研究森林资源动态、生态格局、作用机制等规律[9]。具体内容包括:1)林业数字测绘技术2)遥感、森林资源与环境信息提取技术3)森林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4)基于3S技术的环境定量与森林资源估测5)森林与环境可视化技术。

4.1.2内森林资源监测的发展趋势

早在21世纪初,国家林业局已确立了尽快建设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为主体、各专项监测相结合的国家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系统和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为主体、各专项调查相结合的地方森林资源监测系统。并计划建成国家、省、市、县相互兼容的全国森林资源管理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管理的网络化和智能化;进一步完善各级监测机构,为林业和其他相关部门提供良好的开放式服务。目前,《全国林业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已公布,“十三五”时期,我国林业信息化将实施行动48项重点工程,紧贴林业改革发展、资源保护、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等各项事业,大力推动“互联网+”林业建设。舒清态等从监测体系、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监测技术等4个方面阐述21世纪国际森林资源监测的状况,从林业数字测绘技术、遥感信息传输机制和森林资源与环境信息提取技术、森林资源与环境空间信息系统开发、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森林资源与环境定量估测、森林与环境可视化技术几方面对未来国际森林资源监测的趋势进行了分析。曾鸣[7]等提出构建面向服务构架的服务系统,提出森林资源监测系统在数据共享服务和功能共享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一个静态和动态结合的抽象的空间信息服务模型,实现实现了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集成与管理、属性表操作、地图制作、遥感信息提取、遥感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图层管理、三维可视化及分析等服务功能。

4.2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发展特点

我国森林资源监测技术不断革新,从总体上分析主要呈现出以下3个方面的特征: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综合化、森林资源监测周期的年度化和高新技术的大量应用。

4.2.1森林资源监测内容的综合化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综合化,其一是监测内容日益丰富,其二是跨部门协同合作日益频繁,其三是森林资源信息共享。传统的森林资源监测重点主要在森林的蓄积、面积上,而目前监测内容已经扩展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如森林健康、森林生物量、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等 [8]。

结语

我国森林覆盖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经达到21.63%,林业不仅肩负着生态公益的使命,而且也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摸清森林、林地、动植物、气候等的动态变化机制及规律具有重大意义。我国资源监测从建国初开始进行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经过了大量的技术和方法革新,大量的高新技术慢慢运用在林业上来,林业也从原来的粗糙的作业方式向精准林业转变。监测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连续的周期性大样地监测、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也逐渐普遍起来,共同组成了我国多样化的监测体系。

【参考文献】:

[1]曾伟生. 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指标与方法探讨[J]. 林业科学研究. 2008(S1):37-40

[2]孙玉军.资源环境监测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徐济德.英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现状与监测体系特点及启示[J]. 林业资源管理,2010(06):124-128

[4]Percy K,Ferretti M. Air pollution and forest health: Towards new monitoring concept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4(130):113-126.

[5]罗仙仙,亢新刚.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研究综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06):803-809

[6]张会儒.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探讨[J].林业科学研究,2008(S1):95-99

[7]曾鸣,张怀清,鞠洪波.面向服务架构的森林资源监测服务实现[J].浙江林业科技,2011(31):31-34

篇2

我国现在各方面的监测体系很多,林业部门除了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监测体系外,还有沙漠监测、生态定位观测、森林病虫害观测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还提出了森林环境监测体系。各种调查监测体系如何协调配合,从而实现跨部门、多学科共同监测国家的土地资源利用的目标。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GIS 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是建立我国林业科学监测体系的必由之路。要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首先必须对监测对象的现状有科学的认识,认识监测对象发展的科学规律。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监测的内涵和任务正发生巨大的转变,一是由单一林木蓄积调查为主的资源调查向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转变;二是由资源现状调查向动态监测转变;三是由以地面调查为主向地面调查与应用科学技术全面结合转变;四是由单独的技术调查向技术和执法性相结合的调查转变。为了适应林业工作向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性转变,监测工作必须首先实现战略性转变:从单项的监测向综合的、动态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分析和评价转变;从侧重于宏观监测向宏观监测、重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效益监测评价并重转变;从以地面调查为主要手段的监测评价方法,向以广泛应用高新技术为标志的监测评价方法转变;从单纯搜集信息向信息更新与管理,为决策的每一个环节提供服务转变。国家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体系的内容组成部分有森林资源监测体系、野生动植物监测体系、荒漠化监测体系、林火监测体系、湿地监测体系、生态工程监测体系、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其他监测体系。基于对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这一林业发展总体战略思想的认识,我国提出了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总体战略思想:确立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为主体、各专项监测相结合的国家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系统和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为主体、各专题调查相结合的地方森林资源监测系统为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

2、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新技术

2.1 3S技术

3S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和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简称RS)这3项的全称缩略,集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于一身,具有快速、实时的空间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是构成地理信息产业的支柱产品和技术,也是应用于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的一种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3S技术中,GPS主要被应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包括各种传感器和运载平台的空间位置,利用其定位功能,快速准确地测量控制点坐标,辅助遥感图像的几何纠正,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度.RS用于实时或准时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语义和非语义信息,及时地对GIS进行数据更新,具有快速机动性和高分辨率的特点,GIS则是对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为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可进行动态仿真、模拟,进行最优化决策,是3S技术集成的基础平台,3者的结合与集成已成为空间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该技术不受气候、日照影响,能穿透云层并能全天候工作的雷达卫星遥感技术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林务局就在资源、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管理监测中广泛推广GIS,GPS,RS技术和计算机等先进手段,目前美国已突破传统的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范围,渗透到全球环境变化监测和森林保健监测(FHM)研究,利用航天遥感技术建立大范围的森林生态图和森林健康指数图,对森林的生物和环境因子,森林的健康状况进行连续和动态的研究与监测。我国也是开展3S技术较早的国家之一,国家十分重视对3S技术的研究,一直都把遥感技术、GIS作为优先发展的技术,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也把遥感技术及3S技术的发展列为重点加以资助,并取得了一些重大科技成果,成功地实现了一些实用的集成模式。

2.2抽样技术

在动态监测体系中,除3S技术外,传统的抽样技术必不可少.基本的抽样方法,如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二阶与多阶抽样、系统抽样在林业资源调查及监测中都有所应用.应用抽样技术与3S技术相互协作进行调查和监测,可充分展示现代科技赋予现代林业的高效率、低成本、高精度的特点.美国林学界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两阶抽样方法研究,先后设计出3种HPS/PPS抽样方法,20世纪90年代设计出的第3种方法,即第1阶为水平点抽样,第2阶为简单随机抽样,随机样本限制在第1阶样点内,样本选取是按与直径平方成比例的概率进行,特别适用于大面积的总体调查,而且对树龄较大的天然混交林更呈现出它的优点.国内在林业抽样方面的研究也较深入,如在森林资源清查中应用2期抽样方法进行动态监测,另外还有PR抽样、角规点抽样等方法,且仍在不断探索准确、高效、费用少的抽样方法。

3、展望

3.1提供更有时效的重复观测能力

即有较短的重复观测周期,并能较快地得到数据。这对于许多应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灾害的监测,常需要1天以内甚至数时小时的重复观测时间才能有效地监视和评估灾害,及时采取措施。

3.2进一步细化波谱分辨率

以期提高缩小波段波谱长度,获取监测对象中更有针对性和更具体的信息。增加波段总数,为研究同一对象提供了更多的波段选择。

3.3多数据源综合分析和利用

目前卫星遥感主要有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两大部分,两者各有特点。光学遥感技术成熟,谱段所含信息丰富,数据容易理解,但很难探测云层覆盖下的区域,而微波有穿透能力,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但信号处理复杂;光学数据能描述地物的化学物理性质,微波则适于反映地形及表面结构特征。充分利用两种遥感的特点,取长补短,能得到更好的监测效果。

3.4推广应用遥感技术

提高数据的处理加工能力和服务水平,发展小卫星来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张增祥.我国资源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及其进展[J].中国水利,2004, (11).

篇3

现阶段我国森林面积2,08亿hm2,森林蓄积151.37亿m3。人工林面积0.69亿hm2,蓄积24.83亿m3,我国的森林资源呈现着不断增长的良好趋势,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8.6%发展到现阶段的21.63%(截至2013年),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成倍的增长,与我国状况截然不同的是全球森林资源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说明我国现阶段的林业资源发展良好。我国地域辽阔,森林资源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趋势,森林资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局部地区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毁林开荒和滥砍滥伐等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森林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过于看重眼前发展利益,不考虑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制定森林资源的长远发展目标,生态环境意识不足。目前,我国大多数林区经营森林资源都是以盈利为首要目的,往往只关注短期的眼前利益,没有森林资源防护意识,盲目而肆意地滥砍滥伐,严重引发水土流失问题,容易导致洪涝灾害频发,森林资源对生态环境的调节力度严重下降,林业资源的其它经济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由于我国现阶段对森林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制度都不够健全。相关条例规定不够严明,目前还处在“人治”阶段,森林资源管理法规的不完善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有法不依的现象时有发生。

(3)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目前仍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森林资源管理技术体系能够应用到具体实际管理中,目前亟需一套集调查、统计、规划、监测、设计、管理以及采伐一体化的森林资源管理技术体系。只有建立全面的管理信息资源库,才能实现对林区快速准确的调查、统计,全面的规划、设计,高效的管理以及有效的监测。

(4)缺乏行之有效的森林经营方案。由于各种因素,目前我国很多林场缺乏行之有效的森林经营方案,导致了林业采伐限额制定标准不够准确,林业资源没有物尽其用。缺乏优秀的主导产业,品牌影响力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法取得不败之地。

2.强化森林资源管理的措施

2.1强化林地林权保护管理

加强对林地的保护管理,严防林地被非法占用。森林资源的根本就是林地,森林管理人员需要谨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必须把林地的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依靠《刑法》修正案有关破坏林地的量刑标准,做到有法可依,充分明确森林资源产权,健全森林资源权属管理制度,做好林权登记发证尤其是退耕还林地地权发证工作。

2.2加强和改进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

对森林资源采伐实行分区、分类管理策略。森林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需要切实做到合理采伐。要严格依据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规定进行采伐,从源头上控制采伐量。对一些需要特别进行生态保护的区位和森林资源消耗超过限定额的林区,要降低该区域的木材采伐,以便于森林资源的再生;对于人工培育的商品林,可以按量采伐,以便于使林场获得更多的盈利。

2.3加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

综合检测体系,是指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实现对林区生态环境以及林区植物生长水平的全方位监测。除了要对林区森林资源进行监测外,还需要监测其它内容,通过对森林、环境、气候、动物等一系列森林资源的检测来构建完善全国范围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这样能够实现对我国整个区域范围的各个林场的评估。要切实做到对林业资源的监控,全面构建林业资源管理体系,实现一个基础流环境,大力提升林业资源监测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2.4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2.4.1实用技术推广普及。不断展开对林业工作者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从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两个方面提升林业工作者的水平。定期举办多类型的专业知识讲座以及技能培训,尽可能使每一个林区工作者都能成为现代化的高科技林业人才。另一方面,组建一支科技创新队伍,引进高端科研人员,不断推广新技术、新工艺。

篇4

1.GPS的参数中央经线的确定

在应用GPS测量之前应先知道本地区中央经线(将当地经度的整数部分除除以6,再取商的整数部分加1,再将所得结果乘以6后减3,就可以得到当地的中央经线值),投影比例(该数值为1),东西偏差(该数值为500000),南北偏差(该数值为0)。只有输入了正确参数,测得的资料才能准确,GPS在导航和定位时才能精确,其它设置,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自行确定。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为理论框架,对GPS技术运用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进行的研究。GPS的应用旨在通过计算确定GPS的校正参数,提高定位精度,确定连续清查监测样地空间位置,解决判读样地与固定样地的一致性,提高监测的工作效率。

目前,对于森林资源监测的重点问题是估计系统有偏,其中监测样地现地设置偏离理论正确位置,是造成森林资源有偏估计的原因之一,复查时样地因丢失而改设是现有监测体系有偏估计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提高手持式GPS的定位精度,使之能够满足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监测样地的设置要求,从而消除由于监测样地设置不准、复查困难等原因引起的监测系统有偏估计。研究重点是提高手持式GPS的定位精度,使固定样地设置、复查精准化。

2.测量面积

在实际应用当中,经过多次对比实验,用GPS和罗盘对多种面积地块分别测量、对比,在面积越大,两者差距越小,面积越小,两者差距越大。综合对比,面积在1公顷以下的地块,用罗盘或测绳求积精度较高。对不规则地块测量面积,用GPS的航迹测量方法比较得当。对规则地块,适宜用航线测量(GPS测出的是由这几个点为顶点所围成的一个多边形的面积,每个航线一超过50个航点)。航迹方法使用起来较方便,而且求得面积较快。对很规则地块,往往不易直接到达的转点测量面积时,用航线方法测量较方便,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情况下,林业工程应用中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可充分发挥GPS的功效。

3.测距

在测量防护林的林带长度时,我们可以运用GPS的导航功能测量林带长度,首先在林带的一端定点,如果林带是一直线,我们在林带的另一端对第一点导航,则可以测出距离。若是事先测完的GPS数据,只要数据不丢失,我们随时可以根据两点的位置,用测尺工具,量出两点间的距离,从而免除重新测量的辛苦。

4.在工程造林项目检查中的应用

以往检查时拿着造林卡片和规划图到现地核实,该方法弊端很多,被检查单位可以以次充好,不想让检查者检查所抽中的林班(或小班),陪同人员往往把检查者引导到另外的地块,或多次重复检查同一块造林地,从这个地块南侧检查一次,再从这个地块北侧检查一次,检查者不可能对每一块地域都熟悉,给一些造假者可乘之机。利用GPS就可以避免该现象的发生。检查者利用GPS的导航功能,现地定位,把输入的点坐标与现地相比较,就可以完全避免人为的主观干扰,检查出造林的真实情况。

5.防火工作中的应用

利用手持GPS进行火场定位、布兵,火场面积的测量、火灾损夫估算,精确度高,安全性强,能够实时、快速、准确地测定火险位置和范围,为防火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6.对固定样地点的监测

应用GPS的定位和导航功能,对国家一类固定样地和重点生态林资源监测点进行监测,在实际工作中,导航准确,误差小,取得良好的效果,工作效率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黑龙江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于1976年建立,截止2005年共计进行了七次连续清查(六次复查),为及时掌握我省的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和林业发展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全国森林资源监测提供了详实数据。在多年的森林资源监测工作中遥感技术得到广泛的研究及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遥感技术与传统监测体系相结合,遥感图像与固定监测样地的空间配准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技术的全面应用研究对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基础。

7.测量资料的打印输出

GPS外业测量结束后,可以真接通过数据线或内存卡,与电脑连接,利用电脑软件mapsource进行后期编辑和管理。比如:编辑航线、打上造林地块姓名、加上标志性图标、测量任意一段航线的距离等等。通过测量得到的转点,可以配合其它电脑软件,如:方正智绘,山海易绘,CAD等,对地块图形进行编辑,以用于作业设计,存档。在与电脑相连接时,应注意,GPS的参数应与电脑软件mspaource中的参数一致,这样在电脑输出的才是正确的测量资料。

8.结论

篇5

关键词 森林资源 监测体系 工作现状 发展规划 合理建议

森林资源监测是对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及其利用状况进行定期定位的观测分析和评价的工作。其目的是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和消长变化动态,预测森林资源发展趋势,为林业经营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一、森林资源的监测体系及林场主要监测工作

新源林场的森林资源监测主要包括一类清查、二类调查,林场自身开展的天然林保护监测、公益林监测,以及其他专项监测(如森林抚育监测、中幼林抚育监测、病虫害监测等)。

新源林场一类清查第一至第五次复查工作,林场均组织有关人员积极配合和参与,但由于仅完成向导和配合、参与工作,因此未能形成监测档案存档。2011 年,按上级有关要求,一类清查第六次复查工作由林场技术人员在接受自治区林业规划院统一培训合格后为主体负责完成。我场多名技术人员在接受培训合格后负责完成了我场一类清查第六次复查工作。此项工作在场领导关怀和各科室、管护所站帮助下,历时三个多月圆满完成,共完成复查样地86 个,积累了翔实的清查数据并已整理建档。此次清查,锻炼和培养了基层专业技术队伍,全程参与和掌握了我场清查样地的资源状况和调查方法,为我场资源监测队伍的培养和掌握流程、技术培训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类调查成果更加具体些,包括:各地类面积及权属,各类森林蓄积,人工林面积、蓄积,林木生长量和枯损量,立地条件,森林资源消耗量,森林更新、森林病虫害及火灾,珍稀动植物资源等。

我场最近一次二类调查工作由自治区林业规划院(勘查设计院)于2008 年至11 年历时三年负责完成。在本次调查之前,新源林场先后经过四次二类调查,分别在1957 年、1975 年、1984年和1994 年进行,均由林业规划设计院或其前身为主要组织调查力量完成,调查的等级均为C 级。由于二类调查结果是林场开展森林经营、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制定森林采伐限额,指导和规范林业基层单位科学经营的重要依据,我场对二类调查工作十分重视。抽调专人和业务骨干参与、协调和配合。在资料提供、交通、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为保障调查精度、维护林场利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据2000 年二类调查显示,较1994 年二类调查:新源林场林地面积增加48 769.61 公顷,增幅为77.55%;有林地面积增加6 700.51 公顷,增幅为13.23%;森林总蓄积增加155.4 万立方米,增幅为13.65%;森林覆盖率从19.90%增加至21.74%,增幅为9.2%。相关成果汇总材料目前已全部备案存档,并全面应用于天保二期规划、公益林区划等实际业务中,为我场近期生态保护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各县级实施单位根据二类调查成果建立森林资源档案,每年根据森林资源变化情况进行森林资源档案数据更新。需按照上级部门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开展调查设计、专项监测、样地复测工作和其他监测工作,并建立健全监测档案。林场近年来开展的此类监测工作简要归纳如下:

1.2009 年6 月~9 月,在接受自治区林业规划院培训合格后,完成我场48 个公益林监测点的监测和整理建档工作。并于当年顺利通过林科院有关专家组验收。2011年,完成其中24 个公益林监测点的复测工作。2012年,另24 个公益林监测点的复测工作外业工作已接近尾声,目前正在进行内业整理工作。

2.2011 年4 至5 月,完成我场10 000 亩森林抚育8 个监测样地的布设和监测工作,当年整理建档。该项目样地复测工作计划于2003 年完成。

3.2012 年4 月~6 月,我场专门成立了森林抚育技术组,完成了我场森林抚育和中幼林抚育30 组(60 个)监测样地的布设和监测工作,目前已全部整理建档。计划于项目实施第三年即2014年完成样地复测工作。

4.2011 年,协助自治区林业规划院完成《新源林场国家公益林分级区划界定》和《新源林场地方公益林分级区划界定》,目前该项成果已完成建档并应用于生产经营和管护实践中。

5.完成近年来征占林地采伐、植被恢复造林作业设计,目前均已作业完毕,并整理建档。

6.完成近年来塔勒德、波浪沟等倒木清理作业设计,并作业完毕整理建档。

7.完成病虫鼠害4 个监测点、四个测报点(面积均为2 000平方米)的设立和监测及档案整理建档工作。

二、森林资源监测的作用和意义

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最主要的任务:一是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二是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动态,也就是说一是控制系统,二是监测系统。监测是为控制提供依据,是控制的基础,而控制又是监测的前提条件,两者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森林资源监测是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进行监督和预测,其目的是为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和监督工作,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和消长变化情况,预测森林资源的发展趋势,满足制定林业方针、政策、长远规划和计划需要,满足考核领导干部任期内森林资源消长目标责任制的要求。

三、森林资源监测成果的分析与评价

通过森林资源监测成果可以掌握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生长、消亡等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经济、经营等条件之间关系,以制定国家、地方和生产单位的经济建设计划、林业计划,合理经营利用森林,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

根据森林资源监测成果可以分析、检查、鉴定森林经营效果,预测未来的森林效益及木材生产潜力和森林资源发展的趋势,检查各项林业方针、政策、计划、方案及经营技术规定的执行情况,修订林业计划及森林经营方案。

四、新源林场开展资源监测工作整体现状

1.初步建立了现有条件下较为稳定的监测队伍。通过选派业务骨干外出学习、内部组织学习交流,参与一类、二类调查等大型监测活动等形式,已初步掌握和熟悉资源监测工作相关流程、技术要求、体系建设等监测制度。

2.不断扩展和丰富了监测内容。在一类清查、二类调查等基本监测的基础上,正逐渐增加森林抚育、森林病虫害、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状况调查内容,使我场森林资源监测开始从单一的木材资源监测向多资源多功能监测转变。

3.逐步推广应用了新技术。近年来,抽样调查、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数据库等新技术在我场资源监测中逐渐得到了应用和推广,提高了监测成果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了森林资源监测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4.正在建立健全监测管理制度。随着监测体系不断发展,制度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我场正着手逐步建立形成队伍组建审核、技术培训评估、持证上岗、技术质量责任承包、跨期质量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工作规范和制度,有力推进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5.资源监测已完成基础建档工作。

篇6

森林资源是林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林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当前森林资源及其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和供求矛盾突出的现状还远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森林资源的多种需求。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虽然分别位居世界第5位和第7位,但是全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l%,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1/8左右。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78.06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8.5%,人工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则只有35立方米。森林平均郁闭度为0.54,其中郁闭度在0.2~0.3的林分面积占林分总面积的20.1%。林木平均生长率为3.98%,每公顷林分平均生长量为3.36立方米,仅为林业发达国家的50%。总之,我们要用占世界3%~4%的森林资源,来满足占世界22%的人口对林业的多种需求,森林资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森林资源面临的这种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二是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不顺、模式单一、监管不到位和基础建设落后的状况还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要求。长期以来,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特别是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不顺,森林资源名为国家所有,实为企业自管自用,产权虚置、政企不分、责权不清,国家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利用难以实施有效的监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一些具体政策和措施还没有完全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管理模式单一,分类指导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该管严的没有管严,该放活的没有放活;少数地方对保护森林资源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制观念淡薄,监督管理不力,致使乱砍滥伐、超限额采伐、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现象在局部地区仍时有发生;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基础建设薄弱、执法手段落后,一些地方二类调查严重滞后,森林资源家底不清,多数基层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不健全,没有适应工作要求的交通、通讯工具,现代高新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监测中应用水平还很低,原始的工作方式,简单的手工操作依然是森林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所有这些,与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核心地位极不相称,不仅严重制约了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总体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影响了在保障林业持续快速发展中重要作用的有效发挥。

2.努力完成新时期森林资源管理的各项任务

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按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林业历史性转变的总体要求,新时期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构筑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这个中心,坚持“以中央《决定》精神为指导,以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为方针,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为宗旨,加快建设和培育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坚持依法治林、科技兴林,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水平,为实施林业六大工程和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的指导思想,确保为实现我国森林覆盖率到2010年达到19%以上、到2020年达到23%以上、到2050年达到26%以上,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状况步人良性循环,林产品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奋斗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林地林权保护管理,严防林地资源非法流失。林地是森林资源的根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必须把林地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上,严加保护。要进一步明晰森林资源产权,建立规范的森林资源权属管理制度,认真抓好林权登记发证特别是退耕还林地的确权发证工作,切实保护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健全征用占用林地审核审批规范,坚决杜绝征占用林地审批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抓紧制定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真正把发展林业的用地落实到山头地块,依法实行林地用途管制。要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行为,进一步完善林地保护法规,尽快出台《刑法》修正案有关破坏林地的量刑标准,为依法打击乱垦、滥占林地违法犯罪提供依据。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实行分区施策、分类管理。森林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强调生态保护,决不意味着全部管死;强调森林利用,也决不意味着不加限制、随意利用。要严格坚持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不动摇,把住采伐“源头”消耗关,对一些生态区位重要和森林资源过量消耗的地区,要坚决将木材产量调减下来,确保森林资源休养生息;对商品林。特别是商品林中的人工林、速生丰产林、定向培育的工业原料林等,要依法放活,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对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的综合监测。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快推进各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步伐,摸清森林资源家底。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林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森林资源基础性平台,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的科技含量和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四是要进一步加大森林资源管理的改革力度,不断增强森林资源管理的活力。要积极推进家庭承包、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招标、拍卖等多种形式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对已经划定的自留山,要坚持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对分包到户的责任山,要保持承包关系的稳定。要抓紧推进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着重抓好重点公益林的区划落实和保护管理,落实公益林补偿政策,完善公益林管理法规,真正把公益林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队伍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一体两翼”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保证森林资源管理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必须建立健全以资源行政管理为主体,以资源综合监测和资源监督检查为两翼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努力保持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机构的稳定,并不断充实人员力量,同时,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稽查队、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等基层林业执法队伍的建设,不断优化执法环境,确保其职能作用的发挥。

篇7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也简称一类调查,是国家森林资源调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掌握宏观森林资源现状与动态为目的,以省为单位,利用固定样地为主进行定期复查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其成果是制定和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计划,监督检查各地森林资源消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地面样地定位的准确性和样地的复位率,保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抽样精神和固定样地的连续性,我省复查普遍使用了先进的GPS定位技术。在我国林业调查工作中大面积、大范围内使用GPS定位技术并获得成功,达到了提高工效和样地定位精度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样地复位率,有效地解决了地形图比例尺小、地形图误差大、引线测量样地定位误差大、样地难以复位等问题。在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工作中,多采用在固定样地内连续监测样木生长过程的方式预测森林资源各项调查因子的变化情况,如在森林资源的各项调查因子中,树种、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等因子的变化情况就是通过对固定样地内每株林木(即样木)的连续监测获得的。为此,在实际工作中,固定样地内林木必须进行定位和编号,如1号树、2号树、3号树、4号树等,建立固定样木档案,用来对每株样木实施连续监测。因此,如何准确确定固定样木所采用的标示十分关键。

一、 简介多功能树牌

1.传统树牌存在的不足:多年来,在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工作中,采用焓髋频姆椒来标记固定样木,以达到对样木的连续监测目的,此方法使用非常广泛。工作开始前,以每个固定样地为单元,制作一套传统树牌,由于每个固定样地的株数事先无法确定,因此每套传统树牌的个数只能是预测的,所以通常制作每套传统树牌的个数都在50―150个左右(一个树牌一个号码,详见图1、图2)。为了保证足够的数量,还要制作出一定数量的备用树牌,备用量一般在树牌总量的30%左右。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每个固定样地的株数不同,会出现树牌多或少的问题,树牌制作多了,虽能满足工作需要,但造成了浪费;树牌制作少了,就得利用打号机在空号树牌上进行现地打号(制作树牌时,还要制作一些空号牌),打号机携带既不方便,打出的树号又不美观,同时野外蚊虫的叮咬对打号影响太大,既费工、麻烦、又增加工作量。此外,复查样地时,由于每个树牌上都是固定的号码,若遇到丢失或按原号补充,想查找某一号码的树牌很麻烦。鉴于上述问题,我们对传统树牌进行了改进,发明了多功能树牌,从而解决上述问题,节约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作中使用又非常方便。

2、多功能树牌特征:铝板。规格:350mm×220mm。

“国固”或“生态”:表示工作项目的名称。如“国固”是代表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监测固定样地,“生态”是代表黑龙江省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监测固定样地。

3、“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表示树牌三个数位的具体数码。“个”:表示树牌号的“个”位数码。 “十”:表示树牌号的“十”位数码。 “百”:表示树牌号的“百”位数码。 “ ”:是具体数码与数位的纵横交叉处圆形凹槽(此处树牌的厚度已压薄至树牌厚度的1/2)。

4、 多功能树牌号码的表示方法:树牌号码的表示形式:以打“孔”为标志。打“孔”的方法即用尖状物如锥子打“孔”即可。当树牌号码是一位数时,选择“个”位与相应数码纵横交叉圆形凹槽处打 “孔”表示。如当树牌号码表示“9”时,在树牌的“个”位选择与相应数码⑨纵横交叉圆形凹槽处打一个“孔”即可。其他一位数码以此类推。当树牌号码是两位数时,十位上的数值是选择“十”位与相应数码纵横交叉圆形凹槽处打“孔”表示,个位上的数值是选择“个”位与相应数码纵横交叉圆形凹槽处打 “孔”表示,0不打“孔”。例如:当树牌号码表示“35”时,在树牌的“十”位选择与相应数码③纵横交叉圆形凹槽处打一个“孔”,同时在树牌的“个”位选择与相应数码5纵横交叉圆形凹槽处打一个“孔”。其他两位数码以此类推。当树牌号码是三位数时,百位上的数值是选择“百”位与相应数码纵横交叉圆形凹槽处打“孔”表示,十位上的数值是选择“十”位与相应数码纵横交叉圆形凹槽处打“孔”表示,个位上的数值是选择“个”位与相应数码纵横交叉圆形凹槽处打 “孔”表示,0不打“孔”。

二、 多功能树牌的功能及用途

1、多功能树牌的功能:现地确定树牌的号码。在多功能树牌的基础上,灵活确定树牌的号码,省时,方便。 体现调查与监测的项目名称。如图1,“国固”―表示国家森林资源清查体系的监测固定样地;“生态”―表示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监测体系的固定样地等。 号码确定的随意性。在树牌表面的基本信息上,通过打“孔”的方法,随意确定不同号码的树牌。 适用范围更具普遍性。牌号的确定空间非常大,能符合不同面积、不同株数固定样地的使用要求。目前正在使用的多功能树牌最大能够确定为999,如果在牌面上加上“千”位数码,多功能树牌最大能够确定为9999,足以满足各种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工作的需要。利用数位的特性,取代“0”。也就是说,牌面上没有0。

2、多功能树牌的用途: 多功能树牌已应用到黑龙江省地方林区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中。在前两次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复查中,我省地方林区9076块固定样地全部采用多功能树牌对样木实施监测,两次使用量在27.6万个。 多功能树牌已应用到黑龙江省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监测工作中。在我省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监测工作中,全省45个监测总体、20070个监测固定样地的建立和复测采用了多功能树牌对样木实施监测,使用量在130万个。

三、多功能树牌的使用效果

自使用多功能树牌以来,经实践证明,在实际工作中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赢得了使用者的好评。

篇8

 

森林资源是发展林业的物质基础,是衡量一切林业工作的核心,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提高森林生产力,关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森林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麻城市林业有了较大发展,森林蓄积量由20世纪70年代的190万立方米,到80年代的220万立方米,再到90年代的370万立方米,形成了跨越式发展;但与市场经济体制下林业发展的脚步还不相适应,尚存在一些问题。 

1.1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麻城市东部和东北部为山区,西部和西北部为丘陵,中南部为平原,且与长江中游平原相衔接,整个地势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敞开,形成中山—低山—丘陵—平原的地形。山地面积6.1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6.8%,森林蓄积量占全市总量的61.4%;丘陵面积17.2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47.6%,森林蓄积量占全市总量的34.4%;平原面积12.8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5.6%,森林蓄积量仅占全市总量的4.2%。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山区。 

1.2森林火灾频繁 

“九五”期间,麻城市发生森林火灾187起、特大森林火灾6起,年均森林火灾过火面积600hm2,森林受害面积400hm2,年森林火灾受害率为2.85%;“十五”期间,麻城市发生特大森林火灾6起,过火面积400hm2,森林受害面积400hm2。 

1.3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由于森林资源过度采伐、山地过度开垦,森林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麻城市大面积土地沙化,全市现有沙化土地面积6 000hm2,占全市总面积的1.7%,其中流动沙地200hm2,半固定沙地600hm2。水土流失面积达32.6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90%,其中中度侵蚀以上面积10.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8%,每年泥沙流失量达1 300t。 

1.4木材利用率低 

立木出材率为50%,原木出材率为60%左右,山区低于60%,即1m3 

立木蓄积量仅利用其1/3左右。 

1.5森林资源监测技术和设备落后 

麻城市监测技术手段和设备落后,一直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几十年来未有大的变化。目前尚未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撑体系和推广机制不够完善,森林资源监测效率低、信息反馈不及时,没有形成完备的森林资源预防监测服务网络,与林业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 

1.6森林资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麻城市林业局根据市内土地资源、林业资源和水资源状况以及森林资源发展现状,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制定了《麻城市森工企业改制实施方案》、《执法过错追究制度》、《民警目标责任量化考核制度》、《项目责任考核制度》。由于森林资源涉及面广、生产周期长、动态变化快,还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林地林权管理、森林资源利用管理等基本制度。 

2对策 

2.1依法治林,加强林地林权管理 

林权管理是林地管理的基础,加强林地权属管理,是消除林地权属紊乱、依法保护林地所有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以及合理有效利用林地的强有力的措施。 

一要增强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二要坚持因地制宜,大力营造森林,增加森林资源数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三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做好林权证核发工作;四要切实加强对征用、占用林地的审批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对征用、占用林地的补偿制度;五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基本方针,建立健全执法体系。 

2.2严格执行采伐限额管理 

一要遵循森林资源合理经营、永续利用原则,根据森林资源数据、质量、结构和制度,合理编制年森林采伐限额;二要按照《森林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林木采伐许可证和发证人员的管理,严格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凭证采伐,制止乱砍滥伐;三要制定年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度。

2.3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一要形成具有高素质、高水准的监测队伍;二要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提高森林资源监测效率、质量和水平,科学预防森林火灾、防治病虫害等,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三要建立森林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实行标准规范化管理,提升森林资源管理能力;四要实行市级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制度,增强清查时效性,根据森林资源数据,有针对性地制定林业发展规划等;五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森林资源评估体系。 

2.4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一要广泛宣传防火扑火知识,并组织群众进行实地操作演练;二要在森林火灾频发地区种植防火林,进行人工阻隔,并根据扑火经验,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遏制火灾;三要增强森林防火设施,提高安全科学扑火技能。 

2.5加强木材经营加工管理 

一要坚决取缔存在严重违法行为和大量破坏森林资源的企业;二要严厉打击木材经营加工单位违法收购、私自贩卖木材的行为;三要加强对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审核和办理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认真做好对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的年检工作;四要严格规范原材料加工销售台帐,实行由林业部门统一管理和收购的政策,鼓励木材精深加工;五要加强木材运输证的管理,坚持木材凭证运输制度,杜绝非法木材进入市场流转。 

2.6加强森林资源管理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 

篇9

1 莆田市森林资源管理保护现状

1.1 建立可持续生态林业管理体系

福建省莆田市林业首先构建了森林资源可持续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了老鹰尖自然保护区以及57个自然生态保护小区,推动珍稀林木造林成林举措,完成了秋芦溪、木兰溪涵养林森林工程,完成了市域内海岸线造林280公里,进行湿地调查等科技普查(表1)。

其次是健全了森林资源生态管理体系。在强调市县两级林业行政部门综合执法管理的同时,还建立了生态公益林承包、委托及专业林业管理保护机制,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分清主体的责权利,良好运行了统一管护,集中执法的管理机制。增强了森林防火的投入及防护力量,提高了森林病虫害防控力度,加强了森林资源科技投入及技术支持,实现了信息化政务业务的应用。

2 制约莆田市森林资源管理保护及开发的主要问题

2.1 林业生态链条十分脆弱

莆田市林业资源结构不均衡,其特点是高价值林木资源及特用林材较少,经济林和用材林居多;由于森林林种及树种单一,现有森林品种改良过程时间较长,要形成完整的森林资源生态系统还有待时日;另外,根据莆田市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特别是湄洲湾宜居港口城市造林绿化,绿化地带多位于公路、水库、河流、海岸线及城市附近,林木生长环境较差,维护成本高。另外,由于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对用地的迫切需求,因此占林、毁林、乱砍乱伐等行为屡见不鲜,协调及管理难度极大。同时,由于木材价格上涨,林权拥有者更注重经济林的种植与开发,这都不利于森林资源多物种、生态化系统的构建。

2.2 森林资源管理保护的难度加大

森林资源保护面临的主要难题:一是受经济利益驱使,毁林占地、滥伐盗伐林木、偷猎乱挖野生动植物的现象较多;二是外来物种控制及检验检疫能力不足,森林病虫害防范能力较弱;三是森林火警监测及预警系统、防火应急组织体系还不够完善;四是林业执法相对滞后,执法设备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投入;五是林业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不健全,工作体制及责任落实不到位。而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系统内任意一环出现问题,都会制约森林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工作。如政府及社会监督不到位,问责力度不够,会使林业管理与保护出现行政失职,甚至使整套机制的运行出现偏差等问题。

3 莆田市森林资源管理保护对策

3.1 森林资源生态系统的保护及完善是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改造林地树种,形成森林资源的生态多样性。特别是珍稀树种的树种培育及种植,森林育种及种苗、中草药种植、森林绿色食品种植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从林业产业链上游产业抓起,建立示范园及基地;要以现代科技为指导,以详细的树种及森林植被普查数据为依据,通过建立模型及数据分析,来合理改造森林的林种及乔灌草等植被,形成植物间联系紧密的生态林,并合理规划经济林及用材林、公益林及特种林的面积,完善森林生物链系统。

3.2 壮大森林生态规模

篇10

作者简介:王 轲(1989—),男,山东聊城人,硕士,主要从事林业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03702

1 引言

目前,我国林业已经进入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新时期,为了完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促进林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我国的现代林业建设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的主题、旗帜和方向[1],是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林业信息化是推进林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是引领林业现代化方向的导航仪,在现代林业发展中起着明显的支撑作用,是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绿色增长的战略选择。

塘沽位于天津市东部,东临渤海,地跨海河两岸,地势低洼平坦,地下水位高,土壤为灰褐色淤泥质粘土,含盐量高,属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塘沽辖区现有林地面积8万余亩,主要分布在塘沽城区的特用林及郊区的防护林和经济林。目前塘沽林业部门正按照天津滨海新区政府的要求,以全面实现林业信息化为目标,结合塘沽林业的具体现状,逐渐扩大和推广信息技术在林业体系建设中的应用,为构建滨海新区信息林业、“3S”系统监测技术等现代林业发展模式、生态文明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 塘沽林业信息化应用技术发展现况

为提高塘沽林业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林业现代化发展,近年来,滨海新区农业局高度重视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增加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基础设施方面,塘沽林业部门还未设立远程监控系统,缺乏与之配套的设备设施,只简单的配置了8台计算机设备,并连接了互联网,设立了专门的电子邮箱,向上级单位的工作信息和文件图表的报送传输。在业务系统应用方面,使用了全国木材运输证和木材运输管理系统、植物检疫证系统、国家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疫情监测系统、天津公共机构能耗统计系统等。

3 塘沽林业化信息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塘沽林业部门没有专门和完善的信息化机构,信息化人才队伍不健全,缺少具有现代林业信息技术的人才,远程监控体系和数字林业刚刚起步,相关的技术开发和系统维护技术不够硬;此外,资金投入的短缺成为塘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限制因素之一,从而导致了网络基础设备老化,网络体系不完整,运行维护跟不上,信息安全防范不够等问题。

4 塘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

未来几年,塘沽林业工作站将以“3S”信息技术为依托,逐步建立起森林植物检疫体系远程监控系统、森林资源监测管理系统、森林防火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等,从而建立起功能齐备、高效便捷、互通共享从宏观采集到微观处理的现代林业信息化系统,促进现代林业的发展,为塘沽林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4.1 森林植物检疫体系

植物检疫是一项为了控制病、虫、草害的行政性措施,有利于保障农业、林业的生产安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农林产品的贸易利益等[2]。为了有效防范和抵御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更好的做好植物检疫工作,塘沽林业工作站将依托特殊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准备利用3年的时间,建立起植物检疫中心综合管理区和植物检疫除害处理基地,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中心区与除害基地的远程监控和信息传输,从而提高本站的调运木材内检率、苗木调运检疫率以及出省木材除害处理率等。

4.2 数字化森林资源监测管理系统

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是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利用“3S”技术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可以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使林业主管部门在宏观上掌握林业分布情况的同时,还能在微观上及时的掌握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3],高效的推动现代林业的发展。目前关于“3S”技术在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的应用已有一些研究,戴前石等[4]首次将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到林地变化监测中来;牟怀义[10]应用资源数据的图形与数据库结合查询,分析了森林资源变化,并分析研究了这种变化对林业生成未来发展的影响;龙新毛等[5]利用MAP-GIS建立了湖南省森林分布的图形及属性数据库;王永国等[6]利用GIS和RS技术进行了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的设计,并完成了吉林省和龙市二类清查小班信息的更新。

在森林资源调查方面,“3S”技术很好的克服了传统调查方法的周期长、实时性差等缺陷,并且保证了调查结果的精准度。侯晓巍等利用“3S”技术在2010年辅助完成了宁夏森林资源连续清查遥感判读任务,在更新了数据库的同时也完成了各类林业专题图的绘制[7];甘桂春[8]综合利用3S技术建立了能与图形数据库互查的属性数据库,实现了贵州省遥感样地的计算机管理,提高了贵州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监测精度。

塘沽林业将在几年内建立起以“3S”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林业信息系统,形成现代科学的管理体系,提高森林资源调查的精度,降低调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及时掌握森林资源动态,实现信息内容、信息存储以及信息传递的数字化、规划化和系统化,从而提高塘沽林业信息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

4.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塘沽林业工作站的重要工作之一,传统的病虫害监测方法实时性较差,且不易进行大范围的宏观动态监测,因此该站将建立基于“3S”技术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

该体系可实现该站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有效的预测预报、灾情监测以及损失估算等,通过“3S”技术提供的预测预报信息,及时制定合理的有害生物治理方案,从而将由有害生物造成的林业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可以通过“3S”技术,在林业监测管理中建立长期的防灾减灾机制,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4.4 建设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

为了满足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塘沽林业工作站将加强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同时适当引进人才,壮大专业队伍,改善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9],造就各层次林业信息化人才。

5 结语

塘沽的林业信息化建设只是刚刚起步,发展道路还很艰难,林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会很多。因此要把握好我国林业信息化发展的总体布局,结合塘沽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培养高质量林业信息技术人才,提高林业生产力,加快林业信息化的建设,确保林业生态安全和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治邦.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现代林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9-09-03].http:///Zhuanei Action do?dispatch=contene/id=266221/nane=ly60.

[2] 王学江,田锡珍,李文晋.植物检疫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5):942,1026.

[3] 廖永华.基于“3S”技术的森林资源监测[J].科技与生活,2011(14):91~92.

[4] 戴前石,谭宽祥,郑 红.卫星遥感技术在林地变化监测中的应用[J].林业资源管理,2000(2):57~59.

[5] 龙新毛,刘放光.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森林分布图制作的初步分析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6(6):57~63.

[6] 王永国,冯仲科,苗 婕,等.基于小班信息GIS更新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2,37(1):1~6.

[7] 侯晓巍.3S技术在宁夏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的应用[J].山西林业科技,2011(6):57~59.

篇11

1基本概况

广西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贯穿中部,常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生物资源丰富,发展林业的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广西森林资源快速增长,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林业产业突飞猛进,“山青水秀生态美”已经成为广西最响的品牌、最大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广西是全国主要木材生产基地,林地面积约1527.17万hm2,有林地面积0.156亿hm2,全国第六;森林覆盖率60.17%,全国第三;活立木蓄积量达7亿m3;木材产量超2600万m3,全国第一,约占全国木材产量的30%;2015年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超4000亿元,居全国第六位,人造板产量突破3000万m3,约占全国人造板产量的1/9,全国第三。广西在林业资源方面已经取得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广西森林资源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林政资源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给广西林业资源的发展进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广西林政资源管理取得的成效

2.1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

“十二五”以来林区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减少森林消耗,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实现增长。根据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广西第九次复查成果数据显示,林区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均实现双增,圆满完成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其中,森林覆盖率60.17%,活立木蓄积量达到7.44亿m3,均保持在全国前列。

2.2林木采伐管理不断规范

简化集体林区采伐设计要求,放宽主伐年龄及方式限制,放开竹林采伐及运输,开展速丰林(以桉树和大叶栎为主)采伐管理改革试点,进一步推动采伐管理改革。逐步规范林区采伐审核审批行为,实现在线审核审批和限额使用实时监管。取消木材生产计划下达,规范采伐限额结转、追加、调剂及串用程序,建立限额结余月公告制度,促进限额使用透明、公开化。

2.3林地保护管理全面加强

严格执行林地用途管制,全面完成了自治区和111个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建成了全区和县域林地“一张图”;强化规划管控,加强林地定额管理,规范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坚决制止林地非法流失,有力地保障了该区项目建设使用林地需要。

2.4木材运输监管不断增强

调整林区木材检查站布局,建立了固定检查与流动检查相结合的木材运输监管新机制。取消木材检尺码单和育林基金票据作为申请木材运输证的必备要件。推进流动木材检查站检查范围确定,出台木材运输执法检查工作规范,该区木材运输检查步入规范化建设轨道。

2.5调查监测体系日趋完善

建立县域和区直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开展该区林地和森林资源变更调查,更新林地一张图和森林资源数据;开展林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建立广西本地评估参数,监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动态;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和抽样技术相结合对市县森林覆盖率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监测,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公正性。采用移动端样地数据采集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完成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广西第九次复查工作,全面提升了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与管理水平。

2.6执法检查制度逐步健全

建立了林政资源管理综合检查制度,组织开展林业生态保护和管理目标责任状检查,严格考评各级人民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责任制执行情况;组织开展非法侵占林地清理排查专项行动,坚决遏制侵占林地违法行为;加强对行政许可被许可人监督检查,严格事中事后监管;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种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有效地遏制了该区破坏森林资源案件频发高发的势头。

3广西林政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

3.1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欠完善,规范林木采伐行为任务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集体林经营主体和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些林木采伐政策和管理制度已不适应新时期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学好用好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政策,结合广西实际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切实赋予林农应有的经营自,更好地规范森林经营者林木采伐行为,实为迫切需要。

2016年7月绿色科技第13期

吴国欣,等:广西林政资源管理的成效及对策分析资源与产业

3.2项目建设大量使用林地,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广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林地成为项目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林地年度定额有限,项目建设使用林地供需矛盾依然非常突出,林地保护管理压力越来越大。

3.3木材运输监管滞后,无证运输现象仍普遍

随着现代交通不断完善,林区内路网建设四通八达,给木材运输监管带来比较大的压力。原有的固定木材检查站只能应付日常的检查,对路网结构发达的地区和木材运输的源头没能真正起到监督检查作用,加上木材检查站基础设施落后、管理制度滞后也是造成无证运输等违法现象的因素。

3.4调查监测成果时效性差、服务能力不足

现阶段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的周期长、时效性差、监测成果协同性差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国家连续清查和地方规划调查各有一套监测体系,调查目的不尽相同,运行相对独立,成果运用缺少有效衔接和相互补充,人为主观上造成了两套数。连续清查和规划调查分别是5年和10年各开展一次,调查监测周期长,监测成果时效性差,动态性体现不充分,服务森林资源监管的能力不足。

3.5林政案件处于高位运行,执法能力不强

各级林政资源管理机构人员少、监管力量薄弱,执法条件较差,执法监管点多、线长、面广,难以实现对森林资源监管全覆盖,加上林区治安情况复杂,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突出,受利益驱动,一些地方盗砍滥伐林木、违法占用林地毁林开垦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导致近年来广西林业行政案件仍处于高位运行。

3.6管理信息化程度不够高,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林政资源管理信息化还不够高,占用征收林地还未实现在线审核审批,林木采伐和木材运输虽然已实现在线审核审批,但距离网上在线申请和审核审批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森林资源主要数据年度出数、林地年度变更等工作量大,虽然已经建立起县域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平台,但受限于基层计算机硬件和网络条件,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和工具的优势,急需加大林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基层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换代。

4广西林政资源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4.1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一是推进林木采伐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林木采伐和管理行为。二是推进木材运输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木材运输监管,规范执法人员行为;三是推进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简化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程序,规范审核审批行为;四是推进林政资源管理检查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检查行为,提高检查实效。

4.2加强林木采伐管理

一是在严管天然林的前提下,继续深化推进速丰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二是规范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市场,进一步强化采伐设计服务质量监管,建立黑名单制度,切实提高行业服务质量。三是抓好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引导试点单位确定林业发展和森林经营战略目标,细化森林功能分区,对不同类型的森林实施不同的采伐方式,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

4.3加强林地保护利用管理

一是加强与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与发改、住建、水利等部门的工作协作机制,进一步对问题项目实施定向跟踪督查,明确服务重点,优化监督管理措施,依法依规使用林地。二是进一步简化林地报批材料,下放审核审批权限,做到分级管理,提高效率。三是加强对林地定额使用情况的监测,及时追加林地定额,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对林地的需求。

4.4加强木材运输管理

一是深入推进木材运输执法检查专项整治行动,监督针对存在的问题落实整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二是合理调整现有固定木材检查站布局,全面完成流动木材检查站检查范围确定工作。三是继续推进木材检查站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以交通、通讯、检测检量器具为重点的装备建设和站房、停车场道、信息网络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

4.5加强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及功能评估

一是加强与国土部门的工作对接,明确林地范围和界限,更新完成区、市、县三级林地“一张图”和森林资源数据库。二是组织各市、县按时开展年度市县森林覆盖率年度监测工作,为自治区党委、政府考核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政绩提供科学、准确的森林覆盖率考核数据。三是加大广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力度,扎实推进广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工作。

4.6加强行政监督和执法检查

一是建立职能部门和森林公安机关分别负责查办督办涉林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的工作分工机制,建立健全案件移交机制。二是落实广西非法侵占林地清理排查专项行动季度报告,做好专项行动案件整治督办及检查总结工作。三是建立巡查督查制度,采取日常监督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和查处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

4.7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林政资源管理能力

一是进一步完善、推广和应用广西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科学整合森林资源调查与林地保护落界成果两套数据,推进森林资源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二是推动运行全国林木采伐管理系统,在广西范围内实现网上在线申请和审核审批,方便林农采伐申请,及时掌握采伐申请动态,提高林木采伐管理效率;三是实现广西占用征收林地管理系统网上在线申请和审核审批,及时掌握林地变更动态,提高林地监管水平。

4.8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依法履职尽责能力

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赴国内外考察学习和以会代训等形式,加大林政资源管理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林政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强林政资源管理队伍党风廉政建设,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树立全区林政资源管理队伍的良好形象,为广西林政资源管理做好人才队伍的准备。

5结语

林业对于国家发展来说,不仅是基础产业,更是社会公益事业,林政资源管理更是林业的核心事业,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广西林政资源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加大力度,进一步整合各方面力量,逐步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和监管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广西林政资源管理的劣势,促其长效运行,实现广西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寸熠铧.浅议新时期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J].绿色科技,2014(11):46~47.

[2]李显亮.论述林政资源管理现状与突出问题[J].现代园艺,2014(6):225.

篇12

1.以营林为基础,在森林资源培育做到“四严”

把培育、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摆在战略首位,加大对森林改造和抚育力度,积极培育、保护、管理好森林资源,在营林生产上要求“四严”。

1.1严把苗木质量关

加强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使用和运输的监督检查力度,强化林木种苗生产、流通、使用环节质量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四证一签”管理制度,杜绝手续不全的外地苗木、不合格苗木和不适宜林区生长的苗木造林绿化生产,确保营造林工程质量。

1.2严把栽植关

采取主要领导包片、技术人员跑线、监理人员蹲点的管理办法,各局营林技术员现场指导监督,要求作业人员严格按照造林设计和技术规程作业,监理人员全程监督,对苗木的运输、假植、栽植、管护严格把关,确保造林质量和造林“两率”。

1.3严把抚育关

通过建立生产作业抵押保证金制度,签订生产作业合同,加强产中检查和技术指导,采取整改通知书、作业质量通报制度和生产进度月报制等多种措施,有力的促进抚育伐生产作业质量的提高,加快了生产作业质量和进度。

1.4严把病防关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实施无公害防治、森林植物检疫工作,以减少森林资源损失。使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应急反应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

2.以森林保护为基础,在森林资源经营

上实现新突破。作为国有重点林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当前,林区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林地生产力,更好地发挥生态作用,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1)解决思想,破除“以木为主,靠林吃饭”的观念,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意识,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分类经营,把加大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力度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深入实施生态战略。积极争取国家生态补偿政策支持,进一步核减木材产量,力争停止主伐生产。

(2)全面推行“以煤代木”工程和低碳项目,提升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水平,加大营林抚育工作力度,全面尽快恢复火烧迹地、矿体植被,力争做到“生产消耗、非经营性消耗”双降,实现“林分质量、林木蓄积”双升。

(3)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点申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标准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生态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生产建设方针,成功实现由“砍树人” 向“造林人”、“护林人”的转变,由片面追求物质财富、追求GDP,转向追求以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为先导的绿色GDP。严格控制“三总量”,依法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防止森林生态遭到破坏。

3.以集约经营为理念,多举措保护培育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是大兴安岭地区生态系统的主体,保护好、培育好森林资源是一切工作的核心。

3.1主动调控活立木消耗

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政策支持,并根据后续产业发展的实际,在经济社会发展可承受的前提下,每年主动调减一定数额的活立木消耗,努力减少森林资源的经营性消耗,使森林资源尽快得以休养生息。通过强化以木材检查站、家庭管护和专业人员机动巡逻为主的“三防线”建设,坚持依法治林,严厉打击企业滥伐、个人盗采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

3.2切实减少非经营性消耗

全力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坚持把超前预防的方针贯穿森防工作始终,切实加大防火投入,全面加强火源管理,认真实施行政问责,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大力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防治减灾和应急反应等体系建设,实现防治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扎实推进“以煤代木”工程,因地制宜地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代木产品。

3.3加快后备资源培育步伐

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稳步实施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利用近快的时间全面完成火烧区的清理和恢复任务,积极推进矿业迹地综合治理。全面实施森林后备资源培育工程,积极培育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和杨桦树等乡土树种,重点引进珍贵稀有树种,加强营林生产工程化管理,突出抓好每年的人工更新造林。“天保”工程在这一林区实施以来,林区内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在大兴安岭林区内繁衍生息的野生动物数量近年开始大幅度增加。漫山遍野獐鹿跑、森林处处闻啼鸟的景象,在这一林区重新显现。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重点抓好村屯、乡镇及周边区域的造林绿化,全面提高绿化水平。

3.4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的功能,逐步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加快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步伐,构建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更加完备的自然保护体系。

3.5要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队伍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一体两翼”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

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保证森林资源管理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必须建立健全以资源行政管理为主体,以资源综合监测和资源监督检查为两翼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努力保持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机构的稳定,并不断充实人员力量,同时,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稽查队、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等基层林业执法队伍的建设,不断优化执法环境,确保其职能作用的发挥。

篇13

作者简介:黄义松(1978―),男,安徽无为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经营管理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S75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1-0146-03

1 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肩负着保障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使命,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强、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国家核心竞争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林业产权制度在全国全面展开。林业经营权全面放活,原来林业产业发展上体制机制的束缚不断解除,全社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林农收入进一步提高,林区更加和谐平安稳定,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被广大林农亲切称为“第二次”,给我国林业发展带来广泛而又深远的变化。林业经济行为更趋微观化,林业经营权分权到户,由原来集体统一经营到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经济行为、经营方式千变万化,更加难以统一管理;林业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更趋多样化,由单一木材生产开始向多业并举转变,产业外延进一步扩大,林区畜牧业、旅游业、药业、林产品综合加工利用业呈现较快发展态势,生产经营活动为更加复杂化;森林资源流转速度加快,林产品交易更加迅捷,迫切需要林业主管部门转变自身职能,由管理向服务方向转变,迫切需要林业生产经营部门提高灵敏性,增强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2 现代林业经营管理的构建思路

现代林业经营管理体系属于林业经营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的无缝集成系统,它建立在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库的基础之上,利用多维现代技术,结合森林资源经管管理的业务流程,通过多模块集成方式实现森林资源管理的及时化、精准化、自动化和科学化,并为林农企业提供查询帮助,为操作员提供操作修改界面,为管理者提供一个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应提供不断地扩充、求精和完善的接口功能,在输入、输出方面具有较强的兼容性,能进行不同数据形式的转换。应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要,真正实现系统化管理。同时应具备数据获取、编辑、处理、查询、共享、输出等功能,其数据类型、编码和图形符号符合现有的技术标准,能够实现空间数据、社会属性、市场变化的无缝对接,实现森林资源数据的信息共享、数据传递,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应用价值。

3 现代林业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森林生态系统是由其自然属性信息、外在环境信息及其社会属性信息构成,是一个不断演化、不断发展的动态变化系统,其信息的组成、加工与传递过程非常复杂。对森林资源信息与社会、经济、环境信息进行综合管理,是现代林业经营管理体系的客观要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林业经营管理体系,理论其基础十分丰富,是融合各类先进高端技术、手段、方法的综合体,其核心是实现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

3.1 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包括系统论、控制论、空间信息理论、运筹学理论、现代通讯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管理学理论,见图1。

3.2 技术支撑体系

3.2.1 空间信息技术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空间信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主要包括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的理论与技术,同时结合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量测、分析、存储、管理、显示、传播和应用等,林业上应用主要是3S技术(GRS、 PS、GIS),在森林资源信息管理中,通常由RS、GPS或资源调查获取森林资源信息,由GIS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形成森林资源数据模块,为林业经营管理者提供各种数据、图形和实施方案,3者紧密结合,为林业经营管理体系提供精确、快速、高效的管理手段。

3.2.2 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系统是存储在计算机辅助存储器中有组织的、相关联、可共享的数据集合,它的职能是组织和存储各类数据,接受和完成用户提出的各种数据访问请求。完成不同数据信息之间的交流和转换,并将数据的时空属性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构建面向对象的多维空间数据模型,提取隐藏关联信息,实现面向数据分析和面向模型分析的统一。它的建立需要统一的数据标准、交互式操作的标准界面和高效迅捷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可以为现代林业经营管理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3.2.3 虚拟网络技术

林业经营管理体系中存有海量数据,基于网络的计算操作系统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海量数据异地传输、共享问题。高速的远程通讯网络将允许从远程数据库中调用非常大的数据文件进行地理分析和三维图形显示,真正实现分布式计算和数据共享。虚拟网络技术的实现可以通过Web使用HTMI 语言、虚拟现实造型语言(VRMI )及Java来实现。

3.2.4 多媒体应用技术

多媒体技术将音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3大信息处理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利用特定软件实现数据信息与图形、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的相互转化,并将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使枯燥单调的海量数据信息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体形态的能力。多媒体应用技术是使计算机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和手段更加友好和方便,非专业人员可以方便地使用和操作计算机,为信息处理技术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石,它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处理信息的传统方法,为信息时代下林业经营管理体系建设提供极其强大的技术支持。

4 业务模块构件

现代林业经营管理体系是以森林资源信息数据库的完全建立为基础和必要条件。森林资源信息数据库以小班为最小统计单位和核心,分2个子数据库:森林资源自然属性数据库,森林资源社会属性数据库。其自然属性数据来源主要是通过森林资源调查获取数据,社会属性主要是利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产生的林权数据库并机合成,并机合成的基础是统一规范的小班划分。

4.1 森林资源动态管理模块

森林资源管理模块下分2个子模块:林木资源动态管理模块和林地资源动态管理模块。林木资源动态管理模块下分4个子模块:森林营造子模块、森林采伐子模块和森林资源时序变化子模块、森林资源预测模块。林地资源动态管理模块下含2个子模块:林地恢复新增子模块、林地使用子模块。森林资源动态管理模块旨在实现数据库信息与实际生产经营信息的同步动态变化,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信息的掌控、实时监测、管理和预测,并可对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大范围森林资源变化进行模拟、分析和预测。

4.2 森林火灾监测与预测模块

主要是实现森林火灾实时控制和现场扑救高效指挥。通过遥感及地面定位监测等各种手段,获得实时森林火灾信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将森林防火信息以多种形式表达出来,提高林火扑救和监测效率。

4.3 森林病虫害动态监测与控制模块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分布不仅与树种有关,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本模块旨在实现病虫害预测预报和提前防治。主要功能有病虫害数据库建立、数据采集与分析、病虫害预测预报等。

4.4 电子政务模块

根据日常事务处理、工作监控及领导辅助决策等需求,开发行业办公自动化产品,主要功能有组织管理、表单定制、流程定制、日常办公、文件制发和会议管理等。

4.5 林产品、林权交易模块

建立统一信息访问门户处理平台,以特化用户界面提供给不同用户,通过设立不同的访问权限提供给不同级别用户共享林产品、林权交易信息,实现对网上林产品、林权交易,市场信息查询。

4.6 行政执法监督模块

通过建立林业法律法规数据库,建立统一的林业行政案件处理平台,监督和调控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其下设野生动植物案件处理子模块、林地案件处理子模块,森林采伐案件处理子模块、林木种苗案件处理子模块、木材经营加工运输案件处理子模块、森林检疫案件处理子模块。

4.7 林业档案管理模块

利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对森林资源变化的记录和行为实行信息化存储,使数据变动有记录,做到查阅方便,保管安全。

4.8 南昌市林业局的初步实践

进入新千年以来,在江西省林业厅的统一部署下,南昌市林业局在林业信息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先后开发一系列管理软件,主要有森林防火辅助决策系统、

采伐证和运输证网上办证系统、征占用林地网上审核审批系统、网上办公系统、林权证网上办证系统、网络电视电话会议系统。

5 结语

现代林业经营管理体系有着先进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符合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林业产业的趋势,是未来林业生产经营尤其是林业主管部门开展监督管理服务的有力手段。当前已有部分省、市正在积极开展这项工作,但只是相互独立互不对接的单项管理系统,尚未建立一个以小班为对接基础、以森林资源数据为核心的统一软件操作平台和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这样一个系统需要开展许多基础性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其建成和完善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是现今林业经营管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献伦.山东省林业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SDSFRMGIS)开发[J].山东林业科技,2007(2):64~66.

[2] 孙培基.XML在林业空间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6(6):29~32.

[3] 许瑞栋.基于“3S”技术的林业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J].现代测绘,2007(5):34~36.

[4] 刘少军.基于3S技术的热带林业信息系统[J].水土保持研究,2007(2):249~251.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about Modern Forestry Management System under Current Situation

Huang Yisong1,Xiao Ying2,Yang Jialin1,Yang Yihui1,Lin Aiping1

(1.Nanchang City Forestry Survey and Design Team,Nanchang 330038,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