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体育的根本目的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这是一个草根成为体育运动主角的年代。
那个在街头篮球比赛中被职业队教练发现,迅速崛起于CBA崛起于国家队的易建联要赶赴美国参加SBA选秀了。
那个身体条件不突出,从乙级联赛就被召进国家队,然后取得顶级联赛冠军,再众望所归地成为国家队队长的郑智要到英超俱乐部查尔顿报到了,他被称为“第一个靠真正实力获得外国顶级联赛青睐的中国足球运动员”。
那个依靠自己努力而成才的台球神童丁俊晖在获得亚运会冠军之后又获得了全国锦标赛冠军,证明他在英国公开赛、北爱尔兰杯等世界顶级赛事获得的殊荣不是浪得虚名。
还有那个进入大学才开始自己练习短跑一举赢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东亚运动百米赛冠军的“眼镜侠”胡凯,那支由在校大学生组成战胜众多职业球队获得甲级联赛资格的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他们无疑是体育界的“超男”,成为万千年轻消费者为之疯狂的“草根英雄”和平民偶像。
“草根英雄”的消费力量
这样的情景,正如1990年代美国体育界的乔丹、巴克利和阿加西,当时的耐克,以打造美国精神为目的,让这些象征时代精神的“英雄”成为品牌营销中的主角,引发了一轮又一轮追捧的热潮,直至耐克成为了体育品牌中的殿堂级象征。
正是抓住了美国精神作为品牌精神,耐克获得了营销上的巨大成功,“耐克”成为了消费者心目的一个“梦”。如今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也需要这样一个梦,一个与“草根英雄”、平民英雄不谋而合的梦。如果能获得他们的承认与认同,草根英雄随之表现的消费欲望将是惊人的。正如耐克之于“Just doit”,百事可乐之于“渴望无限”,麦当劳之于“I'm love it”。
于是,中国体育品牌以自己独特的草根品牌文化,掀起了一场场与草根亲密接触的运动狂潮:为国内的篮球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表演平台的361°娱乐篮球大赛,在上海、北京、广州、成都等12个城市举行的CBA2006KO街头篮球赛等。
“品牌体验店,广告主题的故事,针对草根消费层的产品研发、设计、营销和市场推广,推出3+3街头篮球赛、极限运动,都是为了让更多普通人可以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一直致力于把品牌形象向“草根精神”转型的安踏(中国)有限公司品牌管理中心总监徐阳说。
“草根精神”的品牌
篇2
现代社会中体育作为一项文化活动,以多种形式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展开,而在此期间,人们对“体育”其事的理解却从未达成过共识。1980年召开的世界体育科学大会重点研讨了体育概念问题。1982年我国首次举办以体育概念为专题的研讨会,形成了一个悬置矛盾且内涵宽泛的体育概念体系并推行至今,其内在实存的困扰也一直遗留至今。对体育概念的理解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偏窄,二是偏大。尽管如此,体育及其概念的内涵从来都不只是增强体质,而是着眼于身心两个方面的教育训练或陶冶。
本文并不主要讨论体育概念,而重在阐述对体育的理解,以此证明体育具有道德的内在规定性。而探讨这个问题必然涉及对体育本质的认识,以及对各种不同体育概念作出批判或保留。
其实,体育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地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活动。在传世佳作《体育之研究》中写道:“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为俱泰。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身,乐乎吾心而已。”①这说明,体育以运动为手段,根本目标是促进“体魄健全,精神文明”,培养身心俱泰、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体育的精髓所在。他又说:“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的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②可见体育受到重视,在于可以强健体魄,进而对学问道德大有裨益。体育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善的意义,以追求善的目标而存在。
体育的道德性便是指体育本身蕴含的追求善的内在品质。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还需阐明体育与运动的不同之处。许多人将“体育运动”合在一起使用,进而把运动理解为体育,其实“体育运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研究具体问题时最好加以区分。运动侧重于具有特定性质的身体活动,而体育是有意识地用人体自身的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科学方法,是一种文化教育活动。人们对身体运动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对体育除直观的感性认识以外,还有理性认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育是运动的升华,是实践中运动知识的总结。运动是体育的核心,没有运动就没有体育。没有无运动的体育,但却有不符合体育目的的运动。不是所有的运动都在体育的范围之内,运动中不利于健康的部分就应划在体育范围之外是不符合体育本身的道德性的。例如有些竞技比赛以必然的身体伤害为结果,有些运动项目需要运动员采取非常手段以致损伤肌体和生命,这些现象并不符合体育的本意,却客观存在,说明有些运动的方式和方法还值得研究。
善是体育的根本。尽管取胜是体育竞争的根本,但它必须以善这一道德原则为依据。纵观世界各大体育盛会,我们可以感受到体育在向着“更快、更高、更强”迈进的同时,也向着“和平、友谊、进步”的方向发展。人道主义、公平和公正、诚实和信任、勇敢和团结等人类美德已在体育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弘扬。现代体育竞技在体现体育竞争的同时,也体现出人类道德理性文明的成果,体现出人性的光芒和价值。体育竞技不仅仅是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同时也体现着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根本上就是一种善的关系。
二、体育之实:社会目的性
体育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有明确的目的性,在一定历史时期,体育目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体育最初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又逐渐从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特殊的育化方式。体育作为对自身身体进行改造的适应自然的活动方式,在最初人类以身体获取食物的过程中,完全依附于劳动,并同一于劳动。生产工具的改进,在延伸和扩大人的劳动能力的同时,不断剥离人对身体的依赖,从而使得对身体运动的调节也游离出来,并成为专门性的社会活动――体育,对自身被动、从属的改造已转化为自觉能动的专门改造。体育一旦独立出来,就获得了异于劳动的表现形态和目的,“体育作为文化的现实性,在较早的时代是人的身体活动的顺便结果或‘副产品’,只有人的意识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人才把自己身体的健康、强壮和优美作为文化目的,从而产生体育”③。到了此时,体育对人生理和心理的保持与提升、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意义则高于对劳动的意义,体育的目的也便经常地与培养人和教育人相联系在一起。
早在西周时期,贵族就实行“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称为“六艺”。射是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用于挑选人才的礼仪。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④即是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即使在射箭比赛的场合也是相互礼让,是君子之争。孔子强调的礼其实是统治阶级赖以统治的基础,这里体育被赋予为意识形态服务的色彩。北宋司马光在《投壶新格》中说:“夫投壶细事,游戏之类。而圣人取之以为礼,用诸乡党,用诸邦国。”“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投壶礼是古代宴会上的一种礼制,由西周射礼发展而来。这些论述明确反映出体育应为意识形态服务的意思,且运动的方式方法,往往受到体育目的的制约。
在西方的斯巴达、雅典时期,体育也富有政治色彩,和军事目的相结合,旨在参加战争,报效祖国,即使在非战争时期也不停止体育锻炼。为了民族下一代的健康,甚至妇女也要求参与进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期雅典的体育更注重道德品行的培养和艺术情操的陶冶。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我国的体育事业既要符合一般的体育目的,即“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又要为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服务,即要以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文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决定了我国体育事业目的的道德性。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便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体育与智育、美育、德育一起构成了实现这一至善目标的途径。2004年出版的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体育基本理论教程》中将体育目的规定为“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⑤体育的目的决定着体育的方向,规定体育发展的进程,制约着体育内容、体育计划、体育过程及体育结果各个方面。社会主义的体育事业,要为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政治经济制度在体育目的方面的反映,是社会对体育事业的要求,指明了我国体育的性质,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确定了方向。
三、体育之能:育化的方式
体育的功能指的是体育这一文化现象对人和社会所能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任何事物发挥功能取决于两个重要的因素,也称为构成事物功能的两大要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社会的需要。对体育本质的认识不同,会引起对体育功能认识的差异。前面我们论述了体育具有善的本质属性,那么体育的功能也必须与善的属性密切相关,离开本质属性来研究功能就违反了事物的规律和逻辑关系。因此,体育的功能是通过自身特殊的育化方式来实现对善的本质的追求。
无论是人类种群的演进,还是人类个体的成长,都是一个系统的育化过程。体育是人类的育化方式的一种,之所以称为特殊,是指它区别于非身体教育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尽管体育承载着育德、育智、育美等功能,但它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等育化方式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体育以育体为主要对象,离开了这一点,体育便失去了合理存在的根据。在育体的基础上,体育的育德、育智、育美功能也表现出其内容的侧重和手段的独特。例如,在智育中育德,得摆事实、讲道理,使人明理成性;在美育中育德,讲究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去打动人;而在体育中育德,就是告诉我们要坚持集体主义,积极锻炼,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必须做到人自身内部的和谐。
体育的育化功能体现着体育的道德性,体育只是一种方法或工具,是为达到教育功能的工具。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认为,体育训练虽然很受重视,却是教育的最重要部分。它不仅能使儿童健壮,而且能产生品德方面的效果。英国哲学家洛克也认为,体格健全是教育金字塔的基础。我国的许多教育家也将体育的育化功能放在重要的位置。如认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随后又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主张。这种“体育第一”的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是非常难得的。可见对于完成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体育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的本质、目的、功能无不体现体育本身内在的道德性。同时体育的本质、目的、功能又是相互密切联系构成体育完整内涵的不同维度。体育是人们追求善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人类在追求突破自我、全面发展的目标指引下的必然选择。无论是在物质生活丰裕之时个人为了得到健康的体魄和更好的生活品质,还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增长条件下以促进社会文明发展、提升社会现代化水平为宗旨,体育的发展进步都源于人类对善的不懈追求。这就是体育的道德性。也正是因为体育被赋予这样美好的期待和神圣的使命,当体育领域出现不道德现象的时候,人们会感到公平遭到破坏,正义受到践踏,善的追求被扭曲,这也是如今体育道德建设备受关注的原因。坚持体育的道德性,是反对和谴责违背体育道德行为的依据,也是体育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
注释:
①体育之研究[EB/OL].
.
②体育之研究[EB/OL].
.
③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4.
④论语・八佾.
⑤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8.
篇3
一、要提高教师的教改意识和目的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如果教师没有主动积极性,就不可能有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要进行体育教改,必须强化体育教师的教改意识,让大家能不安心于现状,能多思多想,并能自觉将所思所想付诸实践。进行体育教改的目的,就是探索适合当前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寻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根本途径,研究帮助学生迅速获得运动技能的方式方法,研究如何更好地培养锻炼学生的教育方法,只有明确体育教改的根本目的,才能使体育教改进入正常轨道,不然就会使学校体育教改工作导入误区。
二、教师应确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观念的改革,因为教学观念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起的是总体的指导作用,如果观念落后,那整个教学过程都会落后,教学效果就不高。因此,教学观念的改革也是众多研究的重点。科学的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和质量,对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学能力是教师将有关知识、技能、运用本身的职能去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能力。它是教师诸方面能力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由学生适应教师到让教师适应学生,这是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同时,教师应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接受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
三、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都是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的模式进行的,手段比较单一,更重要的是把体育教学当成了单纯的技能训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发展。现代教学思想认为,“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是统一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闻道在先”,学有专攻,熟谙教学目的、内容与方法。学生起主体作用是因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学方法是组织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步骤。教学方法的选择、创造和运用的成败直接影响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法,要按照体育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根据学生的运动基础、教材特点和场地器材等实际,围绕课程的目的任务,将体育的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融为一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加强体育理论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近年来体育教学紧密围绕“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明确体育课程的性质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和集体团队精神,发挥体育教学在实现学校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总目标中的特殊功能。
2.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并注重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同时注重教学的课内外有机结合,努力在课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外锻炼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热爱体育、参与运动的热情。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体现“区别对待”原则,努力做到竞技体育项目和大众体育项目相结合、新型体育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4.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健身能力为任务,使学生学会两项以上的体育锻炼方法,掌握举一反三、因地制宜的科学健身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5.延长体育教学年限,针对不同的年级开设不同的体育教学课。例如:对一年级开设以武术项目为主要内容,身体素质训练为辅的体育基础课,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二年级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选项课,根据学校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实行半开放式选项,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和兴趣的体育需求,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基本掌握某一专项运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展体育专长,加强体育锻炼;三、四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如羽毛球、体育舞蹈、散打等,满足学生对某一专项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专项技术能力和身体综合素质。
五、体育教改要从实际出发,做到有据可依
进行体育教改要充分立足本校实际,考虑如何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要考虑在校学生的体育素养和接受能力,看他们在这一方面能否与教改思想同步。不能脱离实际,强行教改,或不加分析地照搬他人经验,否则,也将违背教改目的,因此教改要从实际出发。围绕教学改革的目的,展开教改活动,当确定教改课题并准备实施时,要搞清楚为何要改,改的依据是什么,教改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的,要有充分的理由证明改要比不改强,或者说改了,教学方法更科学、教学过程更合理,总之,改革后要使教学活动产生更大的效益。如果脱离实际乱改一通,只会造成体育教改的混乱,这样反而不好。
篇4
创造性是人类不断发展的根源,而所谓创造性是指人们在面对问题过程中寻找新颖的解决方法,从而产生新的社会价值的活动过程。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只有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才能保证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而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创造性培养方面却相对滞后,因此国家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从而致力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升其创造性。不过从结果来看,体育教学课堂中采用传统重复教学方式的情况依然非常明显,学生在既定的轨迹上重复了相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超循环理论与体育教学
1.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生物学者艾根提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探索复杂系统中组织演化的规律。艾根指出,循环也就是指事物按照规律进行周而复始的行为,比如说体育教学中的重复训练就是一张循环,而单纯的循环并不会产生创造性。而基于循环之上更高层次的则是反应循环,在这一循环过程中,循环环节长的某一点可以会受到外部催化剂的作用,从而不断产生新的事
物,比如说人体的内分泌循环,就是一种反应循环,这就保证了自身每一次循环都与上一次有所差异,即产生了新的事物。
2.体育教学中的超循环
从超循环理论来看,传统体育教学中的重复训练虽然也是一种循环,但是只能是一种低端的循环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新的事物出现。教师、学生、器材等虽然是这个循环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受到自身因素、组织活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和教师往往是基于某一固定任务目标来进行锻炼,而忽略了个体化发展,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创造性培养。因此,实现体育教学重复训练从循环向反应循环方向发展,是当前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培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体育教学的本质所在和根本目标。
二、基于超循环理论提升体育教学创造性
1.持续反思强化个体创造性培养
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在重复训练中需要不断地联系、记忆,最终实现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掌握,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则需要不断地重复、示范,而这样的情况目前在大多数体育课堂中依然很常见,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就必须要进行创新。传统体育教学中往往注重讲解和训练,而持续反思则几乎没有,如果说以促进持续反思作为重要的手段,那么这样建立的超循环体系将与传统体育教学发生根本的变化。持续反思是学生个人进行的自我内在交流,通过自我发现从而寻找自己存在的不足,而在这里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原有的训练图式,还包括创新体系的重构等等,通过发现长处、改变缺点,从而提升自己的创新性。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归纳性反思进行引导,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各个训练项目的内在规律和目的、原理等,从而让学生重新认识循环训练的目的,进而由传统循环重复训练上升到超循环训练。
2.构建超循环体育课堂体系
要保证体育课堂体系的超循环,首先需要教育者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学生、教师之前的关系,从而构建全新的、平等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体育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死规律、硬知识,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合作,从而探究体育活动中的内在规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既是引导者,同时也是合作者,继而为超循环课堂体系的构建打下扎实的基础。其次在教学方法和练习方法的选择上,应当在课堂之前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在教学中进行及时的调整,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及时的变化。给予学生自由的发挥空间,从而不断地自由思考和反思,最终构建具有创造性的超循环课堂教学体系。
综上所述,创新性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而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应当将创造性培养深入每一个环节中,当然也包括体育教学过程。超循环体系的构建,是体育教学摆脱传统重复训练,从而提升学生创造性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当前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通过强化学生体育训练中的反思能力,并积极构建平等有效的超循环体育课堂,最终才能够实现学生创新性
培养。
参考文献:
[1]邵桂华,张瑞林.混沌与体育教学中的创造性[J].体育文化导刊,2006:62-65.
篇5
1.1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现实和趋势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人了深化改革迅速发展的关键时刻,大规模的校院合并和扩大招生规模,使高校体育获得了资源整合,为迅速提升奠定了有利基础。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进人了极为有利的发展时机。
面对高校教育深化改革的浪潮,体育教育改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力,明确了发展方向,具备了良性的有助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可能的态势。
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态势,必然使体育教育在深化改革中获得新的积极成果,为造就千百万的高级体育综合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其发展态势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状况。
1.1.1体育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态势
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人们已经认识和把握体育教育要彻底摆脱封闭状态,必须从体育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实行全方位开放.引进新的体育教育的理念、思想、观点、要求、技术、知识、技能,贯彻大体育思想,从宏观视角审视体育教育,使体育教育与现实的需要、未来的发展和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1.1.2体育教育从专业走向综合的发展态势
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人们已经认识和把握体育教育要彻底摆脱纯专业性的状态,必须从教学体系、教学工程、教学管理上推行综合性的教学,把体育教育中的技术专业与体育内涵的知识、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高校体育教育的系统工程,以全新的体育理念,现代教育思想出发进行高层次的体育教学,使专业性的体育教学向综合性的体育教学发展,以培养全能的、全方位发展的人才为己任。
1.1.3体育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发展态势
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人们已经认识和把握体育教育要尽快摆脱传统状态,必须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体系、教学基本任务上加速体育教育的现代化的进程,把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基本要求引人到体育教学中去,要把体育教学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现代文明、社会现代生活方式的建立和发展联系起来,与推动体育现代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进程联系起来,使人们从根本上懂得体育是现代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是现代文明和社会的标识之一。
1. 1,4体育教育从灌输式走向启发式的发展态势
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和把握体育教育要从灌输式尽快转向启发式,必须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和教学比赛等所有环节上,实行启发式、废除填鸭式、废除单纯技术性教学,加大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从根本上懂得体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实效性,调动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技术、技能以及有关活动组织的积极性,为学生自觉地实行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2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特征
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并可以进行必要的理论概括和提升。认识和把握这些特征对于深化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2.1明显的指向性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指向性,这就是说,其发展有确定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和手段。其发展的指向就是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基本工程—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作为高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本方针,体育教育改革的指向确定是以这一基本方针为依据的,任何不利于体现这一方针的活动其指向就违背了这一原则,所以,要自觉地坚持体育教育改革的指向性。
1.2.2不断的变动性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不断的变动性,这就是说,它的发展目标虽然在整体上确定的,但是实现的方式,手段和具体内容上是不断变动的、动态发展的。因为就改革来说,不可能是按常规进行的,而是要与时俱进,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不断改变发展的实现形式,而且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方式、手段总会具有阶段性、相对性,所以,在认识和把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中要深刻了解其与时俱进的不断变动性。
1.2.3客观的多元化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客观的多元性,这就是说,它的发展是体育多元结构的发展,这是由体育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就体育教学来说,它一方面是发展人体自身发育和培育的需要,是人发展自身的现实需要,而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多元化的需要,有人的物质性需要,也有精神化需要,有技术结构把握的需要,也有意志磨炼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和提升的需要,是社会结构的本质规定之一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对体育发展要求具有突出的社会属性,并且是社会生活主体交互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这是体育发展中的客观多元性,是由体育在社会生活和人的活动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巨大的作用所决定的
2、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目标体系
2.1科学发展观是确定体育教育改革目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对于确定体育教育改革目标体系来说,它无疑是处于根本的指导思想的地位。
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体育对于社会生活主体的人是不可以或缺的根本性的活动,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体育教育改革目标体系的确认就是要自始至终贯彻以人为本,这正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体育教育改革要坚持对人的体育教育的全面施教,坚持协调发展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来讲,体育教育就是实施以人为本方针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一代一代的教育传递下去,正是可持续发展体育的基本体现。因为体育教育既能不断满足人的身体发育和培育的需要,而且也能满足人对体育内涵的精神享受的需要,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体高层次的生活实践的需要。
2.2人的全面发展是确定体育教育改革目标体系的根本点
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所在,也是社会生活发展的根本所在,体育教育改革应以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点,这是体育的基本属性决定的。
体育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有意识有目的的一种活动,既是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的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的一种特殊的活动,它既能有利于发展人的自然属性、也有助于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和提升。所以,在确定体育教育改革目标体系中,必须确定有助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发展和提升。因此,在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来确定体育教育的方案,体育教学的要求、内容、方法以及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体育教育从一个侧面,并从自身特点出发去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2.3塑造人的发展是体育根本的任务
体育教育改革的内容是要使体育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人的发展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大趋势,要求人在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对自身发展需要而提出的目标。体育教育担负着塑造人的任务,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任务,这是人对自身发展的期望,体育教育的改革有利于实现这一根本任务。
体育教育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为通过体育教育的改革,可以加强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目标体系的规定和要求,可以使教育过程中的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学实践中统一起来,加强体育教学中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加强体育技术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加强体育技能与人的智慧的统一。体育在塑造人的活动中具有特定的使命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且就其中每一项而言、如体育本身也要实现全面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体育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2.4体育社会化是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的重要途径
在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深层次的矛盾和许多教学中的问题,并且与改革过程中的老矛盾、老问题交织在一起,对于教育改革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探化才有可能解决。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体育教育改革应与高校教育改革同步进行和发展。决不能使体育教育改革游离在高校教育改革之外。当务之急在于高校教育小断发展和提升的浪潮中,体育教育要从体育本质规定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加速体育教育改革的社会化进程,实现体育社会化的既定目标,使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在体育教育改革中获得直接的利益和好处,真正地体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要求,这是解决体育教育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的出路所在,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是与体育社会化的进程不可分割的客观地联系在一起的,体育社会化是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3、体育社会化和改革的深化
3.1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体育社会化
当前我国体育教育同整体教育一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有它自身的特性,将可能成为体育现代化的一个内容和象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教育所具有一定的特征,使它要面向市场,要体现其相关的特性,至为关键则在于实现体育社会化,这是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特点,这一点与计划经济年代所提出的体育社会化具有质的不同。在计划经济年代,体育社会化主要是要求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深人到社会主体的各个阶层,体育不仅渗透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中,而且应深人到广大的农村去,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社会化的基本着力点是要通过体育、市场的形成及体育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加速体育社会化,包括体育现代化、科学化和人本化的进程。
3.2高校体育教育的现代化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体育社会化进程的决定性一步,是要加速体育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体育教育的现代化,是其深化改革的决定性环节。体育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要求施教者和受教者观念的现代化,要求体育活动的主体观念现代化,要明确体育在社会主体的现代生活方式中占有的特殊地位和起到特定的作用,明确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建立现代社会中人们交往的重要方式,使体育教育的现代化要求,不仅“人体”,而且“人脑”,使之成为人的、现代化的标识之一;其次要在体育教育的实践中,引进现代化的教育内容和手段,特别是作为体育教育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应成为高校教育现代化的一个主力军。此外,体育教育改革中要在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体育竞赛中体现现代化的要求,实行全方位的推进,尤其是体育教育课堂上应有很浓的现代化气息,决不能停留在陈腐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上,使人们从心底里热爱体育。
3.3高校体育教育的科学化
篇6
每周两节体育课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体育课是以班为单位进行授课,一个体育教师根本无法顾及几十个学生的锻炼、需求和无法满足没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体育课仅仅能传授锻炼的方法和手段,而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锻炼,这是影响学生体能下降的原因之一。
篇7
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但对于相关因素的认定,目前国内说法不一,有“二因素”、“三因素”、“四因素”不等。根据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基本理论,不同观点指导下,必然产生不同的整体效应。本文试图从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出发,通过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学及其过程,客观地分析并确定其基本构成因素及其职能,并根据系统原理和效益原则,就如何增强体育教学整体效应展开讨论。
二、提高认识摆正位置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育,始终与其教学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抓好体育教学工作,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实现,显然是无可非议的。从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的有关规定看,它是从小学到大学唯一连续开设的必修课,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它必须依照并达到国家统一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它固定教师、班级、课表上课,有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基本保证,具有可实现性、稳定性和实效性:它用于教学的总时间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排名,小学第三、中学第四,乃至大专院校也占有相当比重,足以显示其重要性;并且它还是唯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有其明确方向性。这些充分展示了体育课在学校体育中的核心位置,由此必将对学校体育的存在与发展产生的关键性、决定性作用。
因此,搞好体育教学就成为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既是师生应尽的义务,也是教师从事劳动和学生享受体育教育的一种权利。因而,大家理应端正态度,摆正位置。
三、把握相关因素及其职能
1.因素分析
潜心探求其相关因素,协调其关系,就成为事关体育教学整体效率和效益的首要课题。
从“三论”观点来看,体育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把从体育教学大纲、教材、体育文献和教学论中获得的信息和有关学生体质、健康、体能、技能、智力和心态方面的信息,加工成教学信息,用一定媒介手段将其传输给学生;学生接收从教师、教材及其它来源(如报刊、电报、同学群体等)中得到的信息,将其加工(如认知、体验、反复练习和运用等);再按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师的要求,用答问、练习、测验、运用等方式,把学生关于掌握体育课程大纲教材质量和效果,反馈给教师(当然也同时反馈给学生),教师再加工传输,学生再接收并加工,如此控制往复,直到全面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若站在管理学角度分析,则又可将体育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确定目标――组织实施――评估效果”的过程。总之,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
然而,评估事关效度,离开评估的体育教学无疑是盲目的,必然影响实现教学目标的速度水准。若站在管理学角度观察,体育教学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和被管理者学生都是人,而人是管理的核心,其积极性则是管理的动力。且人的积极性发挥程度与管理效能成正比。而科学评估则直接影响到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程度。显然,评估又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此外,上述五个因素的职能活动一般都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发生,即言之,离开了特定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同样无法进行或没有好的效果。
至此,笔者认为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评估和环境都是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主要因素,缺一不可。它们的性质和功能彼此独立、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集合起来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堪称一个系统,其整体功能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2.性质与职能
(1)教师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显然只有教师才能具体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全面的,甚至是永恒的。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要随时分析过去、把握现在、面向未来,并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思考,围绕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作出决策、制订具体目标计划,安排学习条件,提供教学信息,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及传输手段方法,评估体育教学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实地领导执掌体育教学过程,协调各种关系,不时了解、激励、教导、指引和影响学生,因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2)学生
学校教育目标,全部教学设计均指向学生、落实在学生身上。在强调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等公民意识作用下,学生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这是因为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体验、运用及健身、健心的过程,除学生自身外谁也无法代替。但学生同时又是被管理者,只有当他们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智力、非智力和体力上全面投入,积极协同配合并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3) 体育教材
教材,既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又是健身健心的重要手段。它以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的体系建造,包含了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念,培养的行为和习惯,集中反映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和价值标准。既是传递的信息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和成果;是预期达到的,也是实际的。因而,教材的建设与执行对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4)媒介手段
指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刺激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交流形式或工具。包括讲课、讲解、示范、教具模型演示、电视技术、讨论、辅导、答疑、练习、游戏、比赛以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其主要职能是传递信息,促进学生学习。
(5)评估
通过评估,揭示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有效程度,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活动中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便于作出鉴定、区分等级、预言其未来发展;又为有关教学策略、手段方法提供效能资料,以指导调整具体教学目标计划、实施手段方法以及评估过程本身,确保体育教学沿着目标方向发展。
四、树立整体观点追求整体效应
其一,从微观上看,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就要根据各因素互为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变化所构成的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实行动态对应协调。事实上,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以每一具体教学情境的独特性为依据,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手段方法及评估标准,不时运用反馈调节其教学行为,以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为此创造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它集中反映了教师们出色的工作,已引起了广大体育教师及其主管部门的普遍重视,并视为搞好体育教学的得力举措而常抓不懈。对此,我认为不无道理。这是因为教师既是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又是具体操作者,对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负全面责任,并起着决定性、关键性作用。
其二,从宏观上看,就要树立整体观点,提高整体效应。这是因为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且几十年体育教学实践表明,尽管广大体育教师不辞辛劳地工作,可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仍然很不理想,显示原因决非单方面的。例如,教师好,而“英雄无用武之地”,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好,全部竞技化、标准化,而学生不愿投入或投入不积极,或根本不适应班级授课需要,学生积极性高或班主任不支持或学校不予重视或根本不创造环境、条件等,都不会产生好的整体效应。因此,必须在追求各因素同步发展的同时,努力促进其协同配合,优化组合结构,使之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个体功能,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集体矢量,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总之,由于认识上、操作上的原因,各因素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上存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各因素间的有机结合上,尚待研究的问题也许更多。但为了从根本上全面大幅度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应,加速体育教学目标实现,对其相关因素实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实乃当务之急。
五、结束语
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与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评估和环境六个因素密切相关。只有树立整体观点,下决心促进各因素同步发展与协调配合,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率和效益,保证体育教学沿着高效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强、张燕生、朱永杰主编《西方管理思想宝库》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2]崔伟《论体育教学系统》《体育学刊》1996年第1期
篇8
目前学校对学校体育的理念仍然仅仅停留在体育课上,对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均未引起高度重视,这是导致现行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观念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他们对学校体育缺乏科学认识,认为学校体育就是体育课,而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积极分子和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时间与己无关。
3、体育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
每周两节体育课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体育课是以班为单位进行授课,一个体育教师根本无法顾及几十个学生的锻炼需求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课仅仅能传授锻炼的方法和手段,而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锻炼。
4、重智轻体现象严重
近几年来,我国就业形式不容乐观,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不少学生及家长重智轻体的思想更加严重,淡化了以体育促健康的价值观念,导致绝大多数学生身体素质指标下降。
二、 学校体育锻炼方针和措施因素的影响
1、欠缺科学卫生保健知识的普及教育
体育课教师往往会教育学生达标通过的重要性,也会让学生课堂内有点活动,如打打篮球、排球和羽毛球等,但却始终忘记对学生进行科学卫生保健知识的教育。
2、忽视身体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
身体素质教育是指传授和掌握健身知识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教育意识和身体素质教育能力的教、学、练相统一的过程,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掌握系统的身体素质教育、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发展运动能力,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强调将身体锻炼看做是一个有自身规律、内容、方法体系的过程。
3、学校的运动场地不够健全,运动设施不够完善
(1)、学校的运动场地、体育运动器材太少
(2)、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不够
篇9
2、提高认识摆正位置
纵观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各科教学活动实现的基本事实,教学与学校教育并存。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育,始终与其教学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抓好体育教学工作,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实现,显然是无可非议的。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的有关规定性看,它是从小学到大学唯一连续开设的必修课,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它必须依照并达到国家统一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它固定教师、班级、课表上课,有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基本保证,具有可实现性、稳定性和实效性:它用于教学的总时间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排名,小学第三、中学第四,乃至大专院校也占有相当比重,足以显示其重要性;并且它还是唯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有其明确方向性。这些充分展示体育课在学校体育中的核心位置和由此必将对学校体育的存在与发展产生的关键性、决定性作用。且体育作为一门教育性课程,包括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承担着学校教育中一个方面的目的任务。因此,搞好体育教学就成为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既是师生应尽的义务,也是教师从事劳动和学生享受体育教育的一种权利。因而,理当端正态度,摆正位置。
3、把握相关因素及其职能
对于体育教学,国际上并无统一定论。就国内而言,无论是《体育理论》,还是《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中,虽都有过界定,但其说不尽同。归纳起来,其共同点是①体育教学是根据学校教育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安排进行的;②体育教学必须向全体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人体运动技术技能,并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锻炼学生身体,形成多种身体技能,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增进健康,增强体质;③体育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④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从“三论”观点来看,体育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把从体育教学大纲、教材、体育文献和教学论中获得信息和有关学生体质、健康、体能、技能、智力和心态方面的信息,加工成教学信息,用一定媒介手段将其传输给学生;学生接收从教师、教材及其它来源(如报刊、电报、同学群体等)中得到的信息,将其加工(如认知、体验、反复练习和运用等);再按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师的要求,用答问、练习、测验、运用等方式,把学生关于掌握体育课程大纲教材质量和效果,反馈给教师(当然也同时反馈给学生),教师再加工传输,学生再接收并加工,如此控制往复,直到全面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若站在管理学角度分析,则又可将体育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确定目标——组织实施——评估效果”的过程。总之,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潜心探求其相关因素,协调其关系,就成为事关体育教学整体效率和效益的首要课题。鉴于上述认识和理解,考察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相关因素,凡是从事过体育教学的教师都不难发现,它至少与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介手段等因素相关。对此,国内习称教学的“四大要素”,早已形成共识。但仔细加以考察之后,就会深刻感觉到,上述各因素效能是否得到应有发挥,又当怎样发挥其功能才会使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率更高、产生的效果更好,实实在在又无时无处不涉及到一个评估的问题。评估事关效度,离开评估的体育教学无疑是盲目的,必然影响实现教学目标的速度水准。若站在管理学角度观察,体育教学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和被管理者学生都是人,而人是管理的核心,其积极性则是管理的动力。且人的积极性发挥程度与管理效能成正比。而科学评估则直接影响到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程度。显然,评估又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此外,上述五个因素的职能活动一般都是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发生,即言之,·离开了特定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同样无法进行或没有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学校体育馆里经常几个班挤满一堂同时上课,被此内容不一,形态各异,显得闹哄哄、乱纷纷,讲解听不清,观看示范注意不集中,散开练习还随时可能发生伤害事故;有的班级受“文化至上,升学第一”影响严重,体育课上学生要动不动,伯出汗耗体力影响文化课学习;有的教师间、师生间、学生间关系紧张,彼此缺少理解与支持等,类似这样的环境,断定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至此,笔者认为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评估和环境都是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主要因累,缺一不可。它们的性质和功能彼此独立、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集合起来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堪称一个系统,其整体功能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它们的性质与职能似可分别概括如下:
教师,与学校与教育并存,是活的知识技能载体,有思想有情感,不能为其它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取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显然只有教师才能具体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全面的,甚至是永恒的。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要随时分析过去、把握现在、面向未来,并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思考,围绕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作出决策、制订具体目标计划,安排学习条件,提供教学信息,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及传输手段方法,评估体育教学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实地领导执掌体育教学过程,协调各种关系,不时了解、激励、教导、指引和影响学生,因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学校教育目标,全部教学设计均指向学生、落实在学生身上。在强调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等公民意识作用下,学生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这是因为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体验、运用及健身、健心的过程,除学生自身外谁也无法代替。但学生同时又是被管理者,只有当他们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智力、非智力和体力上全面投入,积极协同配合并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体育教材,既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又健身健心的重要手段方法。它以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的体系建造,包含了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念,培养的行为和习惯,集中反映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和价值标准。既是传递的信息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和成果;是预期达到的,也是实际的。因而,教材的建设与执行对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媒介手段,凡指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的、刺激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交流形式或工具。包括讲课、讲解、示范、教具模型演示、电视技术、讨论、辅导、答疑、练习、游戏、比赛以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其主要职能是传递信息,促进学生学习。
评估,即指评价与估算,包括总结性评估和形式性评估。前者以作出总结为目标,关心教学实施的结果;而后者则以为教学实施过程提出改进意见为目标,关心的是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诊断与计划调节。通过评估,揭示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有效程度,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活动中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便于作出鉴定、区分等级、预言其未来发展;又为有关教学策略、手段方法提供效能资料,以指导调整具体教学目标计划、实施手段方法以及评估过程本身,确保体育教学沿着目标方向发展。环境,凡指为体育教学活动提供的背景。包括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风气或社会环境、学生集体环境、师生群体环境、教师集体环境以及具体的课堂环境,其主要表现为对待体育及其教学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集体的价值标准,集体内部的交往,外部联系以及有关物质条件特点等。无论是客观存在的,还是可以由教师操纵的,它支撑着整个过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结果。
4、树立整体观点追求整体效应。
前已述及,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至少受到六个方面因素的作用与制约,这些因素又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且每一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因素的变化和整体的变化;而整体目标的变化发展,又会要求各个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揭示驾驭体育教学过程至少必须思考两个层次方面的问题。其一,从微观上看,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就要根据各因素互为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变化所构成的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实行动态对应协调。事实上,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以每一具体教学情境的独特性为依据,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手段方法及评估标准,不时运用反馈调节其教学行为,以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为此创造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它集中反映了教师们出色的工作,已引起了广大体育教师及其主管部门的普遍重视,并视为搞好体育教学的得力举措常抓不懈。对此,我以为不无道理。这是因为教师既是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又是具体操作者,对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负全面责任,起着决定性、关键性作用。其二,从宏观上看,就要树立整体观点,提高整体效应。这因为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且几十年体育教学实践表明,尽管广大体育教师不辞辛劳地工作,可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仍然很不理想,显示原因决非单方面的。据1994年4月至1996年8月尺实地考虑58所中学后发现,其中只有27所环形田径场,而6校田径场上仅有一个沙坑;只有5校(8.6%)能基本保证雨天上体育实践课;95%以上体育教师感到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数量不足而不方便组织体育教学;初三、高三毕业班停上或少上体育课学校比例分别为69%和89%;教材使用比例,田径、篮球占89.11%,武术2.91%,韵律体操舞路0.57%,器械体操0.9816,典型学校的体育课经常是“教师发球,学生自由”,观察98节体育课,69.38%属于“放羊”,课上学生练习密度小,初中19.89%—25.16%、高中17.63%—27.19%;专项练习密度更小,如跳远5.55%—7.4%、跨栏5.11%—6.91%、投篮4.16%—7.88%,学校课外体育活动,10校占17.2%无法开展,70.6%学校经常只有少数学生活动,业余训练清一色田径,79.3%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只对代表队训练和比赛感兴趣。观察大专院校体育课21节(42学时),教学内容上二项基本教材16节,一项基本教材的5节;课上教师讲述教材对学生身心作用者5节(占23。2%);运用评估指导学生、刺激其积极性者7节,占三分之一;绝大多数教师只重技术技能教学,而不能同时兼顾教育、教养双重任务。且所观大中学119节课,仅35节(占29%)是在单独教学环境中进行,余则2—4个班挤在相邻场地或挤满一堂,在彼此干扰情况下教学。这些现象进一步揭示当前体育教学实践中,的确存在包括学校领导在内的不少薄弱因素和因素的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根据系统原理和效益原则,首先下决心改善薄弱因素,使各因素同步发展,并逐步完善其功能指标体系。因为只有个体功能好,其整体功能也才可能好。进而言之,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又并非各相关因素功能简单相加,也不是无原则的追求单因素夺魁可以获得的。例如,教师好,而“英雄无用武之地”,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好,全部竞技化、标准化,而学生不愿投入或投入不积极,或根本不适应班级授课需要,:学生积极性高或班主任不支持或学校不予重视或根本不创造环境、条件等,都不会产生好的整体效应。因此,必须在追求各因素同步发展的同时,努力促进其协同配合,优化组合结构,使之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个体功能,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集体矢量,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总之,由于认识上、操作上的原因,各因素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上存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各因素间的有机结合上,尚待研究的问题也许更多。但为了从根本上全面大幅度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应,加速体育教学目标实现,对其相关因素实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实乃当务之急。
5、结束语
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与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评估和环境六个因素密切相关。只有树立整体观点,下决心促进各因素同步发展与协调配合,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率和效益,保证体育教学沿着高效化方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①贺强、张燕生、朱永杰主编《西方管理思想宝库》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②崔伟《论体育教学系统》《体育学刊》1996年第1期
③《体育管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篇10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主要地运用语言法、直观法等对学生进行指导,语言法与直观法是互相渗透使用的。语言法又主要以讲解实施,讲解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语言向学生明确教学任务、动作名称、方法、要领和要求等,以指导学生掌握动作的基本技术、技能和进行练习的一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准确、完整地了解所学技术动作的全过程。
讲解要有针对性。教师要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如对动作的讲解,就要根据动作训练的三个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和区别地进行如下讲解:①粗略掌握动作阶段的讲解,主要使学生明确动作的意义、结构、要领和方法,对动作的细节暂不多作要求。②改进、提高动作阶段的讲解,主要是进行动作技术分析和正误对比,找出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与改进方法。③巩固动作阶段的讲解,主要是提出动作的难点与关键,以便改进动作的细节。
示范是教师以具体的动作范例,使学生真实地感知动作,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所以教师的示范有着重要作用。
示范目的要明确,示范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某种动作的形象,它告诉学生这种技能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示范。
示范的位置、方向要正确,示范的目的是要给学生作范例,这就得让全体学生都听得见,看得到。因此,教师的示范不仅要规范,还要特别注重示范的位置和方向。示范的位置要根据学生队形、动作性质以及安全的要求来选择最佳位置进行示范及带领学生练习。示范的形式要多样化,示范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重点完整示范、分解示范以及正常速度和放慢速度的示范。如对新教材,教师就应先用正常速度示范一次完整的技术动作 ,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完整技术结构,后再根据该次课内容用慢速度分解示范,使学生了解动作的要领、要求等,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
练习是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并把知识转化为动作技能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培养优良体育作风的基本手段。教师在安排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注意练习的多样性。多样练习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在指导这方面练习时,不能只注重练习的数量和形式,而要从各种角度,突出每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有的教师在安排练习时,不注重这些,只求练习形式的多样化,这样就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无法达到真正的练习目的。
②要注意练习的适量性。练习的量和强度都要适当,也就是要有适量的运动负荷。教师要遵循人体生理机能的活动变化的规律,根据教学任务、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场地、器材以及气候条件等情况,合理地规定并适时调节运动负荷。
③要注意练习的实效性。练习要讲究实际效果。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运动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训练中去。要教育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与步骤,以提高练习的自觉性,同时,还要合理安排运动的间歇时间,从而取得良好的练习效果。在练习教学中,还要注意纠正错误动作纠正错误动作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发现错误动作时,教师要及时地形行技术分析,耐心地进行讲解,必要时还要进行正误对比示范,使学生有意识地纠正错误,正确地完成整套动作、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中,讲解、示范、练习是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三要素。
讲解重在理论,示范事在直观,练习重在实践,只有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巧妙地运用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才能上好一堂生动有趣、有实效的体育课,才能圆满出色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篇11
On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and “skill theory” too
――A discussion with Mr. ZHANG Lei
WEI Jing-we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471022,China)
Abstract: By discussing with the author of A further discussion about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and “skill theory”also a review of the “Fitness via technology theory” by Mr. ZHANG Hong-tan,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and skill theory are basic contradictions in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in China;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and skill theory constitute two opposite schools; the same as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the skill theory is a theory about purpose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mplementary principle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fitness via technology theory.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constitution theory;skill theory;complementary principle;fitness via technology theory
2009年第10期《体育学刊》刊发张磊《再论“体质论”与“技能论”――兼评张洪潭之“技术健身论”》一文(以下简称《再论》),该文认为体质论与技能论不构成学校体育教学同一层次的相互对立的两个问题,并质疑技术健身论及其对互补原理的引入。笔者认为该文的论点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其论证也欠周全。从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发展历史看,体质论与技能论的矛盾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基本矛盾,体质论与技能论构成对等的两个流派,技能论和体质论一样也是在目的层面持论,互补原理的引入对技术健身论必不可少。《再论》并未对技术健身论进行全面评价,本文也仅针对《再论》引出的技能论与体质论是否构成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的层面对等的两个流派进行论述,并简要评述张洪潭先生的技术健身论,特与《再论》作者张磊商榷。
1“体质论”与“技能论”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体系中两个对等的流派
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历史发展过程中,体育教学的目的正是各流派争论的焦点,其中两大流派自然凸显,“体质派”与“三基派”在张洪潭先生技术健身论中被改称为“体质论”与“技能论”。而技术健身论立足体质论与技能论的纷争,恰抓住了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正是技术健身论立论的源发点,技术健身论正是为排解体质论与技能论纷争,而提出的一种新教学理念。
纵览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系统的基本矛盾,技术健身论从百多年史实中得出的启示之一,便是“只要有学校体育教学系统存在,就会有体质论与技能论的矛盾与之相伴”[1]16。从20世纪30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到20世纪80年代体育概念大讨论,映射到学校体育教学领域无不是体质论与技能论的激烈论争。“所谓土洋体育之争,实际上是体质论和技能论这一基本矛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表现”[2]191,而“就其实质而言,20世纪80年代那场不同体育思想观念的交锋,多么类同于30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2]194,因其“反映在学校体育系统内的便是体质论与技能论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体育教学基本目标的抉择”[2]196。
同属体质论者各论在具体表述上虽略有不同,但都固守学校体育教学目的为增强体质,体育课应以锻炼身体为主。而技能论者“极力主张体育教学要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的传习”[1]9。然而,在历史论争中,也许为力戒偏激,各论者在“表明自己所坚持的主要观点之后,紧接着就要把自己不大赞成的观点也加以概括并纳入自己的体系”[1]18。更有结合论者欲周全兼顾而把增强体质与传授技术的目标对等看待,但每每总是偏斜到体质论的一边。或者如有人宣称的“体育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具有不确定性”[1]19、“增强体质和三基教学任务不应有主次之分”[1]19以及“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应该与教育的目的相一致,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学校体育要以育人为根本目的,把教育的育人标准作为学校体育的育人标准”[1]19等各色理论或言论都显层次错位而难以自洽,虽层出不穷但都无力与体质论和技能论抗衡。
体质论和技能论者固然有意欲兼顾对方观点认识上的取向,但其主要倾向还是显明的,体质论和技能论的纷争构成体育教学体系的基本矛盾还是成立的。如此长久持续的历史状态乃是显然的事实,《再论》轻易下结论说:“‘体质论’与‘技能论’不能成为对立的两派”[3],是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于客观存在而已。逻辑上有应然和实然之分,应然是人们对事物提出的带有倾向性的判断,不一定是事实;而实然是摆在面前的已经发生的事实,是实际出现的结果。理想和现实、想象和现实是有差距的,更别说虚幻的想象了。
黑格尔说:“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固然有其局限性,如将“合理”理解为有其一定道理、一定缘由,还是有其一定启发意义的。当然,现实事物的不合理之处比比皆是,但我们不能因其不合理就否认它的存在。换言之,凡是存在着的都是存在着的,这一事态总不会有错,因怀疑其合理性进而怀疑其存在性,实在是犯了逻辑的大错。两大流派的对立现实地存在着,我们当然“可以对它适当地提出问题;它们是如何可能的;因为它们必定是可能的这一点通过它们的现实性而得到了证明”[4]15。《再论》作者难道可以退回几十年去责怪体质论和技能论纷争的错位不成?何况,就学校体育教学系统中的两个流派论争的存在,其合理性果真不存在吗?《再论》称技能论不是学校体育教学目的层面的论说可有依据?退一步说,假使技能论不是在目的层面立论,我们难道就可以由外部去指责它,而完全不顾实际情况是如何发生的吗?
2“体质论”与“技能论”都是在学校体育教学目的层面的论说
当然,《再论》中的想象也不是“全无依据”,其主要依据为体质论和技能论“实质上是在就不同的问题进行论说”[3],其理由为体质论属于目的层面,而技能论应为手段层面。果真如此吗?技能论何以不属于目的层面呢?它真的属于手段层面吗?“所谓体质论,强调体育课完全是或主要是为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服务的,但也不否认增强体质须以运动技术为手段”[5],可见体质论确乎持目的层面的论点。“所谓技能论,强调体育课按教学本分主要是为传习运动技术而展开的,但又把技术传习的目的归结为增强体质”[5]。《再论》说“‘技能论’应该是手段层面,即以传授技能为手段达到‘强化体能’之目的”[3],此论说如果不计前提原亦不假,技能论确乎是“把技术传习的目的归结为增强体质”[5],但《再论》确乎又忘记了自己讨论的前提――体育教学的目的。而体育教学的目的在技能论那里又确乎是传习运动技术,至于传习运动技术的目的又归结为何处应该是另外的问题了,当然,在技能论那里是把其归结为增强体质的。
如此,技能论的论说原也是明显可见的,体育教学的目的即技术传习。而其进一步的引申技术传习之目的是增强体质,一面把很多人包括《再论》作者绕了进去,一面又暗示了自己的命运?(当然,体质论在处理增强体质与传授技术两方面上和技能论一样也颇多踌躇,完全舍弃对立一面似乎自觉于理难合,因此总要程度不等地“兼顾”对方)。20世纪30年代“土洋体育之争”,其结果是学校体育基本模仿西方国家注重体育技术传习;而20世纪80年代体育概念大讨论后,体质论在学校体育教学系统中逐渐占了上风,直至今日。技能论的式微,固然有种种外部原因,但与其欲以两全兼顾的引申也不无关系。但反过来想,在当时的认识状况下,两全兼顾又确实难以做到。那么有没有解决之道呢?
3技术健身论真义
在体质论和技能论均困境重重,而结合论等其他论点难以真正确立的情形下,技术健身论应运而生。“体育教学,包含强化体质和传习知识两个相互独立的图景,此二者相对于各自所归属的上位系统来说,是不完整的但又是自洽的。当这两个图景共同对应于一个新的上位系统的时候,它们便以互补的方式组成一个完整图景。当体育教学作为另一个更大系统的局部图景时,其内在的矛盾过程是以一个主导倾向而外显的。根据体育教学的词序逻辑及归属特点,我们确认其内在规定性是传习知识。体育教学,虽具有强化体质和传习知识的双重功效,但它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基本环节,就是应当以传习特殊知识即运动技术为主旨;经验表明,这运动技术传习虽具有却不追求而虽不追求却必有强化体质(能)之功效,用‘技术健身论’一词恰好简捷鲜明地表达了这一思想”[1]181。以上引自《技术健身论教学论》的论述完整准确地表述了技术健身论的思想线索。
张洪潭先生的技术健身论,是在谨守学校体育教学本分,适当借助互补原理,并深切体认体育教学基本矛盾运作的历史遭际的基础上提出的第4种体育教学思路。技术健身论运用上位概念,从学理上解决了技能论持论体育教学旨在传习技术,又意欲兼顾体质增强而不能的困惑。学校体育教学主客体均与人自身紧密相关,而人的主观认识对体育教学实践影响甚大,技能论之所以多年来在与体质论论争中难占上风,和它难以从观念上解除人们的顾虑关系甚大。理论上既难完善,实践上难以前行当属必然。
学理既已明晰,疑惑或可迎刃而解。“单纯的运动技术传习活动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正式规范地、系统有序地开展起来;只要体育课名副其实,坚持数年,整个学校体育的状况必定会发生根本改观,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这个勇敢的单刀直入而拒绝左顾右盼的思路,显然不同于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终被收编的技能论思路;既已果断地卸掉体质论的紧箍咒,当然也就与体质技能结合论划清了界限”[5]。按技术健身论的解说,技术传习当然具有健身强体之功效,但此一功效却不应该是技术传习的追求,体育教学应该把技术传习这一目的紧紧把握,而把急功近利增强体质的功效有意识忘却,因之体质增强不仅有体育教学之外的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的贡献,更有“生活条件、营养状况、作息习惯、遗传习惯以及医疗卫生水平”[2]213等共管。果如此,我们才能保证学校体育教学的纯粹,也才能排除各种干扰,进入学校体育教学的正途。技术健身论这样的论说,可能最初会使久已习惯在技能论和体质论乃至结合论的圈子里绕来绕去的我们难以习惯,但正如互补原理的创始人玻尔[6]106所说的那样,“在起初,这种情况可能显得令人很不舒服;但是,正如科学上常常发生的情况那样,当新的发现使我们认识到一向认为不可缺少的那些概念也有其本质的局限性时,我们就获得了这样的报酬:我们得到更全面的看法和更高的能力,可以把过去甚至可能显得相互矛盾的那些现象联系起来。”技术健身论既已成形,所需的大概只有等待实践的主动对接,而对此也许尚需时日。
参考文献:
[1] 张洪潭. 技术健身教学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张洪潭. 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张磊. 再论“体质论”与“技能论”――兼评张洪潭之“技术健身论”[J]. 体育学刊,2009,15(10):11-13.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86-01
素质教育主要是以人的发现和社会实际发展需要为目的,其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学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与潜能,是一种以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目的在于真正落实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等相关能力;使受教育者在进入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一、素质教育
(一)素质的含义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主要是从生理学和心理学上进行界定的,即人们所说的“遗传素质”。而广义的“素质”是从教育学意义方面进行界定的,主要指人们在先天基础上,后天在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中获得的内在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
(二)素质教育的含义及目的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这样定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以受教育者及社会的长远发展为主要着眼点,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内在素质是人对人及外界事物的看法,主要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外在素质主要指一个人在自己行为和能力基础上所能达到的成就。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以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以尊重人的主动精神及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以促进学生健全个性形成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体育教育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下,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和学生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能帮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很好的发展,促进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团结互助精神和体育道德风尚的形成,又能帮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另外,体育教育本身就含有实施素质教育的因素,尤其是身体素质方面。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体育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2)体育教育能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体育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4)体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康审美观和劳动能力的培养;(5)体育教学是文化科学培养的载体。体育教育的目的及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学校要树立新的体育教学理念
正确的思想理念在体育教学中能起到指导作用,所以学校需在体育素质教育中树立新的思想观念。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和身体保健的方法,形成自我健身的技能和自我正确评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以及对自我正确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体育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根据课程的具体设置进行正确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素质教育。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
就近年国内形势来看,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扮演体育课中带领学生“放松”的角色。体育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整体不高,教师的责任心比较低,教学过程中的“放羊”现象比较严重。有的体育教师上体育课就是把学生带往操场任其自由活动。许多体育教师教学观念还不成熟,认为体育教学就是让学生单纯地进行身体锻炼,对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方面并不重视。针对这个问题,学校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因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有着很大的影响。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加强体育教师的定期培训,让体育教师涉猎更多的知识范围,提高体育教师内在素质,这样的话,教师就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整体素质。
(三)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面就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体育教学的内容不仅包括身体上的锻炼,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在身体锻炼的基础上其他方面也能得到锻炼与提高,如学生的意志品质、思想道德品质、个性情感等方面。与此同时,体育教学的方法也应该是灵活多变的,不能单纯地固定在教师讲解示范、纠正错误、学生练习的基础上,还需开展适当的教学游戏和教学比赛,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和比赛中学会团队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竞赛品质。另外,在体育教学中也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譬如多媒体教学,借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
(四)在教学设置上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主动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定的课堂问题和课堂训练方法,比如说,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让学生在课下对之后一节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解,并让其他同学来进行评价和学习。
(五)教师要创建和谐的体育课堂学习氛围
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学习氛围的影响,这就要求体育教学活动需注重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中重视使师生之间亲密沟通,这种沟通不只是语言上的沟通和知识上的切磋,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思想行为上的交流互动。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平等互重、互相交流的关系,这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就能促进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活力,从而实现体育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不应局限于体育课堂上,还应当包括体育课堂之外的体育教学活动。课外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所以教师可以在校园中成立各种以体育活动项目为基础的校园俱乐部,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从而满足学生体育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六)定期开展体育教学比赛,合理运用教学评价
参与体育竞赛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该运动项目中去,这就决定了参与竞赛比参与一般的体育活动更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开展体育竞赛,同时,体育竞赛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性的,不受时间、人数、组织形式的限制。体育竞赛活动可以与课外活动以及体育课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到成功和失败,加强学生的成败观教育。与此同时,培养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克服困难的自信和勇气,学会不折不挠,勇往直前,帮助学生学会坚持不懈,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
另外,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学竞赛要有正确的评价方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结果和比赛的结果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要综合运用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教师评价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即在学生体育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身体状况、努力程度、进步程度和对体育的热情度,以相对评价为主,绝对评价为辅,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篇13
高中体育教育是提高全民体质健康的根本途径,是形成运动兴趣与特长的有效途径,是初级教育与高等教育体育衔接的重要环节。本文研究的内容包括现阶段高中体育课堂构建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方法与模式;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其优化策略以及体育教学项目技术推广等多个方面。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中体育课堂时间不足
一方面受到高中文化课程压力较大的影响,体育课堂(包括体活)时间被文化课挤占的现象十分严重,进而使得体育教学时间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教学内容以及其根本性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程度的目的也无从达到。
(二)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不规范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存在两个极端现象。即集体的体育项目以体能基础训练为主,如跑步、队列等,此种教学内容无法达到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的目的,更无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则是在体育项目教学阶段主要以团体体育项目为主,如足球、篮球。而在组织模式层面上也更多地依靠学生的自主组织,无法发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能动性与专业优势,导致体育项目训练效果不佳的现状。
(三)高中体育课堂考核模式有待革新
从现阶段的实践操作体系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往往利用体育运动成绩以及体质健康程度来代替体育课程的考核。此种考核模式无法与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形成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进而在学生甚至是教师心理层面上形成“上不上体育课对成绩没有影响”的错误观念,严重地制约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高中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
(一)学生近视眼犯病率有上升趋势
以供职的学校为例,学生患有近视的比例超过了64%,无论是基于时间轴的纵向对比,还是与其他社会团体的横向对比,均处于劣势地位。此外,学生的近视程度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15年学生平均近视度数为250°,而在2016年与2017年中,该数值分别为300°与350°。这说明近视已经成为威胁学生体质健康的首要因素。
(二)学生肥胖现象明显
根据肥胖指数调研数据显示,近年来高中学生整体处于肥胖高发现状,且存在明显的恶化趋势。BMI指数由2014年的0.84,上升到2015年的0.89,提高了约5个百分点;且从肥胖学生占有比例中可以发现,截至目前,该校高中生偏胖学生比例超过了30%,肥胖学生比例也接近15%。
(三)体质达标比例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从近年来的学生体质健康程度监控数据中可以发现,其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主要问题多表现为高中生上肢力量缺乏、身体柔韧度下降、学生体质综合指数下降、体质健康达标率下降等几方面问题。
三、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
(一)丰富教学手段,有效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
新课标在教学内容上,给了教师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合理的教学步骤,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上体育课时,学生一般都渴望学会正确的动作,教师如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学生就觉得没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学不会某种运动技巧,上课就打不起精神,可是当他初步学会,并且逐渐熟练后,就越练越想练。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