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

篇1

引物(Tourist Attractions)是国外旅游界通用语,其意义相当于我国旅游界常用术语旅游资源(Tourist Resources)。把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业的相关的服务设施等统称为旅游吸引物,所以文中所用旅游吸引物是一个比旅游资源更为广泛的概念]的观点存在,并对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存在较大的分歧,这对旅游研究的顺利开展十分不利。本文建立了一个包括旅游业、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等的综合的旅游吸引物系统框架,通过来整合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力求使这些关系更加明晰,促进旅游理论研究的发展。

一、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和旅游业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

陈才,王海利,贾鸿通过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产品、旅游资源之间构建了关系分析体系,把旅游吸引物进行细分,可以派生出旅游对象、旅游媒介物、旅游标识物3个子概念,构成一个概念体系。《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对象的解释为:名词,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是事物,如革命的对象,研究对象;特指恋爱的对方。这里我们谈论的是解释前者。对象(object)是一件事、一个实体、一个名词,可以获得的东西,可以想象有自己的标识的任何东西。对象是的实例化。一些对象是活的,一些对象不是。如这辆汽车、这个人、这间房子。概括来说就是:万物皆对象。把旅游吸引物细分为一种广泛的旅游对象概念,在逻辑上似乎有点欠妥。陈才等认为,旅游标识物是指各种提示人们前往某地旅游的旅游信息,如各种广告、旅游宣传品等,甚至包括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此时,旅游者起到了某种示范作用),这些信息的功能主要是唤起人们去某地旅游的欲望。既然旅游标识物是一种信息,那它是否属于一种旅游媒介物?旅游信息的提供是否为旅游业的一部分?这值得我们思考。

鉴于此,笔者一方面考虑到涉及旅游活动的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业(媒体)的3要素理论,另一方面考虑到旅游吸引物是一个比旅游资源更为宽泛的概念,提出了各个概念的关系的分析框架(见图1)。其具体的要点有:旅游吸引物是一种能吸引旅游者的综合体,它不仅包括了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以及以此为中心开发出来的核心旅游产品,还包括了旅游活动的媒体――旅游业以及与核心旅游产品一起构成的组合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指可以通过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而形成(旅游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或是不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直接在某一地域上形成(旅游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并由旅游业这一媒介提供给旅游市场,用于满足旅游需求或是旅游者需求;旅游产品从构成上来看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是为了满足旅游需求而形成的核心旅游产品;二是围绕核心旅游产品进行利益追加以满足旅游者需求而形成的组合旅游产品。

保继刚、楚义芳认为“旅游吸引物通常指促进人们前往某地旅游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它包括了旅游资源、适宜的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甚至还包括快速舒适的旅游交通条件,与之相对立的概念被称为旅游排斥物,即对旅游者去某地旅游决策起消极作用的因素,并且认为旅游吸引物通常情况下是旅游资源的代名词。”可以说,这一旅游吸引物概念体系已经基本涵盖了旅游吸引物的所有的系统要素,至于“旅游吸引物通常情况下是旅游资源的代名词”这一观点,是从狭义的角度说明了旅游资源作为核心旅游吸引物,以吸引旅游者的关键作用。为了加深对旅游吸引物研究的深度,有必要对旅游吸引物进行分解,同时要加以整合各个要素,便于理清各个要素的关系。鉴于此,笔者按旅游吸引力的来源及其作用把旅游吸引物划分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业3大部分。

二、旅游资源

杨桂华从狭义的角度,把旅游资源的定义为: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旅游、经济、社会和生态4大效益的客体。所谓的狭义的角度是从旅游者的角度,这种定义方式已经基本涵盖了旅游资源的要点:吸引功能、为旅游业所利用、产生综合效益。至于产生旅游效益问题,从旅游的起源来看,旅游就是一种社会现象,从现代的大众旅游和旅游业角度来看,旅游是一种经济现象,或者更确切地说,旅游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社会现象,经济条件只是其外部支持条件,旅游产生的效益已经包括在经济效益或是社会效益的范畴之内。谢颜君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存在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旅游资源应该是直接用于欣赏、消遣等的因素,能满足旅游者愉悦的目的,而不包括为了达到目的所必须使用的纯粹接待因素(所以类似饭店等媒介性因素,就不构成旅游资源)。笔者比较认同上面的两种较狭义的定义,这样更容易区分旅游资源和旅游业资源的概念,否则许多的关于旅游资源的概念不断泛化的趋向,如朱孔山(1998)认为:凡能吸引旅游者,满足旅游需求,能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一切自然和人文要素的总和,统称为旅游资源;它可分为旅游对象资源、旅游设施资源、旅游购物品资源和旅游业人力资源4类。从旅游业的角度来看,一切可用于旅游开发的条件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业的资源,包括通常所说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旅游景观资源、旅游管理资源、旅游人力和市场因素,当然也包括旅游资源在内。

资源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这种解释似乎有些过时,因为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如“人力资源”、“网络资源”已超越了传统资源的天然性。旅游资源要针对旅游者,也要针对旅游经营者或是开发者,是旅游活动的客体,这就要求必须强调为旅游业所用,其产生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根据对旅游资源吸引力的认识和开发程度,可以对旅游资源分为潜在的旅游资源、现实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有吸引力,但旅游业还未认识其吸引价值的,成为潜在的旅游资源,可以说潜在旅游资源只是一种资源,一种准旅游资源;有吸引力、其吸引价值已经被认识、但还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是现实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则是已经开发、为旅游业所利用的旅游资源(本文提及的旅游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

综上所述,旅游资源是旅游吸引物的核心部分,旅游资源基本可以表述为“客观地存在于某一地域空间,吸引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活得愉悦价值,能为旅游业所利用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旅游吸引物的核心部分”。旅游资源本体存在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意志只能决定这种资源何时作为或视为旅游资源。

三、旅游产品及旅游业

林南枝、陶汉军在其合著《旅游经济学》一书中,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和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分别定义了旅游产品。“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从旅游者角度出发,旅游产品就是指旅游者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段经历”。谢彦君认为:此种定义方式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视角,也意味着旅游产品是一个行业产物,而不是一个企业产物,并从狭义而且单一的视角,其定义为: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与劳务的总和。

产品是生产出来的物品,如农产品、畜产品等,是一种劳动创造物,而商品则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社会里,产品和商品两个概念是有所差别的,商品包括在产品之内,而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所有的产品的生产都出于交换的目的,产品就是商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没有实质性的差异,而在我国旅游学界通常把实际中的旅游购物品作为我们的旅游商品值得商榷。

在本文的分析框架中,旅游产品从构成上来看,可以分为核心旅游产品和组合旅游产品。核心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最为原始的状态,是具有能满足旅游者愉悦需要的效用和价值;组合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终极状态,是旅游企业或旅游相关企业围绕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而做的多重价值的追加。此追加可以发生在生产领域也可以发生在流通领域,通过追加,旅游产品甚至具有满足旅游者旅游期间一切需要的效用与价值。通过这样一个构成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核心旅游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产品,因为它是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满足愉悦的根本动力之所在,而组合旅游产品是在以核心旅游产品为内核,追加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等的利益,形成了一种大旅游产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产品。

通过对旅游产品从构成上进行分类,与之对应的旅游业也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上进行分类,狭义上旅游业,即按核心旅游产品来定义,就是由各个提供核心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的旅游企业所构成的集合;广义上的旅游业,即按组合旅游产品来定义,就是一种十分综合的产业,是由各种提供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产品的企业所构成的集合。在我们的通常的操作中,我们更趋向与把旅游业视为广义的旅游业,是旅游活动的媒体部分,它满足了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中一切的效用和价值,包括了食、住、行、游、购、娱旅游活动的6大要素,其中游和娱是核心之所在。

综上所述,旅游吸引物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缺乏相关的经济学上的规定性,在语言或逻辑上也缺少相关的界定,而旅游资源是具有自在性的概念,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旅游企业只能对其开发利用,而不能生产;旅游产品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它的主要目的是用于交换;旅游业是旅游活动的媒体,通过旅游产品把旅游者(主体)和旅游资源(客体)充分连接起来。总体概括起来,包括了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业的旅游吸引物,把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有机的联系起来,一起构成了旅游吸引物系统。

参考文献:

1、陈才,王海利,贾鸿.对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关系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2、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杨桂华.旅游资源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篇2

关键词 :安徽省;旅游业;数据包络分析;效率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3-0090-06

收稿日期:2015-01-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31002,71271072,71301037);安徽省人文社科一般项目(SK2013B142);安徽科技学院研究项目(SRC2013325)

作者简介:郑谦(1980-),女,四川自贡人,安徽科技学院讲师,合肥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务科学,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梁昌勇(1965-),安徽肥西人,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董骏峰(1981-),浙江长兴人,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后。

一、引言

我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将旅游产业作为区域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或支柱产业,并出台相关政策加以培育。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地方政府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中,主要偏重以要素投入为主,依靠资源投入来新建扩建景区,改善交通、餐饮、住宿等旅游设施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在实际中,究竟要素投入量和运营效率之间的关系如何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本文以安徽省区域旅游业要素投入与运营效率的横向比较为例,分析要素投入量与运营效率之间的关系。主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选取2012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横截面数据,对安徽省内各地级市旅游业发展的技术和规模效率进行比较分析,建立资源投入改进指针系统。一方面对旅游业的要素投入与运营效率之间关系的假设进行实证分析,另一方面有利于安徽省各地级市旅游效率的提高,促进安徽省旅游产业发展。

安徽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业在安徽省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安徽省内的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区的投入水平和相关设施的建设力度都在不断加大,但是对于旅游业的投入,按照基本的经济运行规则,应是以效率为导向,以资源的最优配置为目标,实现投入产出的最优比率。总体上看,对安徽省旅游业投入产出效率的相关分析文献较少,测度安徽省旅游的投入和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对于科学衡量安徽省各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丰富安徽旅游业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合理评价其发展质量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国外关于效率评价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领域,Lewin(1986)等提出效益、生产力和效率是组织研究工作的核心主题[1]。国外对于旅游产业的效率评价较丰富,早期的研究较有影响力的包括Berg, L. van den(1995)年关于欧洲8个城市旅游的绩效与战略的分析[2]; Ercan Sirakaya(1995)用Shift-share方法测度了美国南卡罗莱州的旅游绩效[3]等等。近几年来,关于旅游业的效率评价的相关研究不断丰富,从分析方法和研究内容上都有很大的拓展,如V. Castellani(2010)研究了可持续旅游政策发展的绩效指标[4]。总体上,国外旅游业的绩效评价涉及面较广,如旅游地、旅游交通、旅游政策以及相关影响因素都进行了评价和研究;研究方法和手段都比较丰富,但是对地域性旅游业综合效率分析较少。

国内关于旅游业的效率评价方兴未艾。从研究对象上看,微观上主要集中在旅游上市公司和旅游企业的效率评价,如刘静艳等(2012)分析了上市旅游企业的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5];段正梁(2013)对上市旅游企业的并购行为对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6]。宏观上主要在大区域、省级和主要旅游城市层面进行旅游业实证分析,如马晓龙(2009)通过比较中国主要旅游城市的效率差异来分析其发展阶段演化[7];朱承亮等(2009)采用SFA对中东西部旅游产业的效率进行评价[8];周志宏(2012)采用非参数效率分析模型对省级旅游产业的绩效进行了对比分析[9]。关于特定省域内旅游业的效率评价较少。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包括因子分析、主成份分析、TOPSIS、回归分析、DEA、SFA等。

对于安徽省的旅游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特定区域或特定旅游项目的规划,如胡文海(2008)对池州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研究[10];程静静(2012)研究了安徽省黟县评价指标体系[11]。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较少。同时,对安徽省内的旅游业绩效评价的相关文献较少,尤其是对安徽省各地级市的旅游业横向比较效率分析很少。近年来,安徽省旅游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各地方政府往往以每年的旅游资本增量投入作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以景区的新建扩建为主要措施。但是各地区的投入产出效率是否一致,投入的要素以人力和物质资本为主,还是以技术提升为主,这都需要进一步分析与研究。依据C-D生产函数,旅游业的投入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两个大方面,但产出水平还受到管理技术影响,单纯的资本投入并不能引致产出运营效率的提升。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旅游业投入规模与旅游业资源配置效率之间,不存在正向线性关系

根据规模经济性理论,投入要素增加可能是产出增长率呈现经济或不经济的状态。安徽省不同地区的旅游业规模差异较大,处于不同的规模收益水平阶段,因此,地区过高或者过低的投入量都无法实现旅游业的最优资源配置。

假设2:旅游自然资源分布量与旅游业资源配置效率之间,不存在正向线性关系

安徽省旅游资源(包括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如黄山市等旅游资源丰富,知名度高,而部分地区的旅游资源则相对贫乏。旅游资源的丰裕度与资源的利用的效率不存在正向关系,受到技术、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

假设3:区域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与旅游业资源配置效率之间,不存在正向线性关系

安徽省各地级市要素禀赋存在较大的差异,有池州、黄山等旅游资源禀赋富裕的地区,也有矿产资源丰富的区域如淮南等,也存在大量的重工业城市如蚌埠、淮北等。以重工业和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结构的地区,其环境评价一般低于其它地区,进而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但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集约利用,地区文化旅游特色的宣传与展示,也可以实现地区旅游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对于存在产业结构差异的区域来说,均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旅游业的高效运营与发展。

三、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DEA是由Cooper和E.Rhodes(1978)所提出的一种非参数效率评价方法[12],适用于对多个具有相同投出产出要素,组织目标相同,且外部环境相似的生产单元(DMU)的相对投入产出效率评价,通过对若干个DMU在生产前沿面进行投影,测度偏离生产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其相对有效性。由于其可有效避免权重赋值的主观性,且对数据量纲无约束要求,可同时处理多种投入和产出效率评价等优点,因此,在魏权龄(1989),马占新(1999),梁樑(2004)等一批学者在国内进行介绍以后,在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

从旅游业上来说,安徽省内的16个地级市具有相似的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行业发展目标和任务相近,且具有相同的投入产出要素。本研究选取BCC模型,对安徽省各地级市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安徽省省域内旅游业效率发展水平的情况,促进安徽省各地级市旅游业投出产出效率优化。

2.指标设计

对安徽省各地级市的旅游业效率的测度,拟采用BCC模型,对其规模和技术效率进行评价。旅游业属于高关联度行业,有形无形的影响因素众多,基础设施、景区建设、区域环境、服务质量等均可影响旅游业产出效率,但是受统计指标口径以及数据可获得性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选取对旅游业影响紧密,且具有完整数据的指标作为旅游业效率投入产出指标。同时,考虑到最终输出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因此尽可能保持测度单元数为指标数的两倍以上。

本研究采用的投入指标包括资本投入(包括物质和人力资本),和旅游资源分布量。从物质资本投入来看,和旅游业直接相关的物质投入可用以下两个个指标进行测度:各地级市星级酒店数(X1),旅行社数(X2)。从人力资本投入来看,由于旅游业从业人数在统计上的数据难以获取,而区域旅游业从业人员和相应的餐饮业从业人员数量呈现较高的相关关系,因此本研究选取与旅游业最为紧密联系的城镇非私营单位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数(X4)作为近似替代。考虑各地区旅游资源禀赋对区域旅游产出效率的影响,因此,以各地区的主要景区数(X3)作为旅游资源分布量的投入指标。产出指标上,相关文献主要是以旅游业收入和接待游客数量进行衡量,因此选取各地级市旅游业总收入(Y1),接待游客总数(Y2)作为产出指标。结合安徽省统计年鉴(2013)和安徽省旅游统计年鉴(2013)中2012年的统计数据,获取安徽省16个地级市旅游业投入产出指标数据。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对安徽省旅游业DEA效率评价的数据计算采用deap2.1软件辅助完成,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2.投入规模与旅游业资源配置效率比较分析

旅游业资源投入规模包括物质与人力资本投入。从计算结果来看,物质资本投入,如图1与图2 所示,各地的星级酒店数和各地的旅行社数量,均与综合效率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人力资本投入,如图3所示,也与综合效率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

合肥的物质与人力资本的投入量最大,旅游综合效率处于最优区间(θ0 =1),但黄山作为投入量仅次于合肥的地级市,综合效率值却为0.8。淮北、宿州、阜阳的物质资本投入量最少,马鞍山的人力资本投入量最少,但是淮北、宿州与马鞍山却处于综合效率有效区间(θ0 =1),阜阳的综合效率值为0.85。因此,旅游业的资源投入,无论从物质还是人力资本投入上看,与旅游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之间不存在正向线性关系,假设1得证。

从原因上看,黄山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物质与人力资本的投入量大,但是管理效率较低,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因此高投入的资源配置效率并不理想,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而合肥作为省会城市,从人才吸引力、基础设施支撑力上均处于优势位置,旅游业的高投入伴随着有效管理,带来了最优的规模与技术效率。对于旅游资源投入较少的地区来说,淮北、宿州与马鞍山的旅游资源较少,旅游业规模较小,管理难度较低,管理技术要求不高,因此尽管旅游业的投入有限,但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仍然实现了较好的综合效率。

3.旅游资源分布量与旅游业资源配置效率比较分析

安徽省各地级市的旅游资源分布量不均衡,旅游景点数平均为16.6个,标准差9.82。黄山地区的旅游景点数最多,其次为宣城、池州、合肥等地,旅游景点数最少的为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等地。如图4所示,各地级市的旅游资源分布量与旅游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正向线性关系。从图中来看,在低于10个旅游景点数的旅游资源匮乏区,存在着淮北、宿州、蚌埠等资源配置效率有效区域(θ0 =1 ),也存在亳州、阜阳等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区域。在大于20个景点数的旅游资源丰裕区,合肥、池州、安庆的资源配置效率较高(θ0 =1),而黄山、宣城、滁州、六安等区域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因此,假设2得证。

从原因上看,旅游资源充裕区域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主要有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旅游业发展的技术效率不高,如滁州、六安、宣城等地,这些区域的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相对低,地区的人才集聚、技术进步速度与创新能力均制约了旅游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因此,技术效率均处于效率前沿面的0.5-0.8左右的水平。二是由于旅游业的规模效率有待提高,虽然这些地区的存量旅游资源充裕,但是其接待游客的规模和旅游业收入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可以通过创新旅游模式,加强旅游宣传等措施来提升规模效率。旅游资源匮乏地区,如亳州、阜阳等地则主要是由于规模效率不高引起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这需要结合地方特色,不断开发地方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

4.区域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与旅游业资源配置效率比较分析

在安徽省的各地级市中,区域产业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如淮南、淮北、铜陵、马鞍山等矿产资源丰富区域,形成了以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而蚌埠、芜湖等重工业城市也形成工业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大量的矿产资源开发和重工业发展,对区域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间接引致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偏小,旅游业发展速度缓慢等问题。但是,从旅游业发展效率来看,这些以矿产也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其综合效率值呈现多样性特点。淮北、蚌埠、马鞍山、芜湖等地的综合效率均处于前沿面(θ0 =1),而淮南等地的综合效率值则仅为0.413。

黄山、池州等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地区,形成以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为特点的产业结构,旅游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的资源存量和规模上都处于前列。但是,其综合效率也呈现不同的特点,池州位于前沿面而黄山地区则规模效率欠佳。因此,旅游业资源配置效率与区域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非正向线性关系,假设3得证。不能简单以是否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来解释旅游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这还与旅游业的技术管理水平、营销能力、人才吸引力相关。矿产资源型和重工业型区域也可以通过管理水平提升、旅游模式创新、发展地方特色旅游产业来获得更好的旅游效益与资源配置效率。

五、研究结论

根据DEA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安徽省16个地级市旅游业相对效率情况,以及改进的方向和空间。考虑到旅游业产出的不可控性,而投入则属于可控范围,因此,在保持现有产出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各地级市可以优化的投入值如表2所示。

从前文的分析结果来看,旅游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与旅游资本投入、旅游资源分布量以及区域以主导的产业结构存在非正向线性关系。旅游资源匮乏、投入量有限,或者地区产业结构为矿产资源型和重工业型区域,也能通过不断改进技术管理水平,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发展地方特色旅游产业,来充分挖掘地方旅游业潜力,实现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提升旅游业在区域经济中占比,这对于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构建和谐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就安徽省各地级市的旅游业来说,根据测度结果,可将综合效率值小于1,即旅游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地区分别以三种指针方向进行改进。如图5所示,一是位于上部的黄山、阜阳、六安、亳州和铜陵地区,主要以提升规模效率为主,黄山主要进行存量调整,增加服务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而阜阳、六安、亳州和铜陵则主要是通过扩大旅游知名度,优化服务能力,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提升规模效率。二是位于右部的宣城和滁州地区,则主要集中于技术效率提升,通过信息化与加强管理,吸引更多人才来提升管理水平,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淮南地区,则需要在规模和技术效率两个方向上不断提升,才能真正发挥好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六、研究展望

本研究主要应用BCC模型,以安徽省区域旅游业发展为例,选取2012年度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数据来测度各地级市的旅游业发展效率,在投入指标选取上尽量避免指标间的线性相关,测度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对各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作用。但是,在研究中考虑到2011年安徽省合肥与巢湖的辖区调整,以及由此带来的统计数据变动问题,因此主要选取的是2012年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但是,旅游业效率数据在不同的年份可能出现不同的效率值波动。因此,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随着统计年份的积累,可以引入Malmquist指数,以旅游业面板数据来测度的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变化,建立安徽省各地区相对效率变化数据库,动态跟踪安徽省各地级市的旅游发展效率,以此来更深入的分析旅游业要素投入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ARIE Y.LEWIN,JOHN W. MINTON. Determin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other look, and an agenda for research[J]. Management science, 1986, 32(5):514-538.

[2]BERG, L.VAN DEN,BORG,J.VAN DER,MEER,J.VAN DER. Urban tourism: performance and strategies in eight European cities[M]. Avebury,USA,1995.

[3]E SIRAKAYA, M UYSAL, L TOEPPER. Measuring tourism performance using a shift-share analysis: The case of South Carolina[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5,34(2):55-61.

[4]V. CASTELLANI,S. SALA. Sustainable performance index for tourism policy development[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31(6):871-880.

[5]刘静艳,陈阁芝. 政府控制、权力制衡与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J].旅游科学,2012,(01):51-59.

[6]段正梁,危湘衡.旅游企业多元化并购类型与长期绩效的关系——以2002~2008年中国旅游上市公司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6-93.

[7]马晓龙.基于绩效差异的中国主要城市旅游发展阶段演化[J].旅游学刊,2009,(6):25-30.

[8]朱承亮,岳宏志,严汉平,李婷.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我国区域旅游产业效率研究[J].旅游学刊,2009,(12):18-22.

[9]周志宏,周雨婷.我国省级旅游产业绩效的对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12):139-141.

篇3

    一、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1.旅游开发对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的影响

    非生物类旅游资源包括水体、大气与气候、土壤与岩石等,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构成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最基本要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车辆、物资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区出现了水质恶化、大气污染、土地板结、岩石(山体)坍塌等现象,这些对旅游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尤其表现在水体资源与环境方面。

    2.旅游活动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球上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但可以单独成为人类的旅游产业开发和利用对象,而且还与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组合,构成了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系。

    二、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旅游地生态系统是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同一体。与其他生态系统构成因子一样,一方面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演变同样也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根据美国生态学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可得出三个结论:

    1.旅游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及其各个构成因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动不能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3.旅游活动影响旅游资源与环境后会产生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这三个基本结论给我们提出了对旅游活动进行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在旅游地这个生态系统中,由于旅游区划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分割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单元(即斑块),这些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随着生态过程的作用而不断改变。

    三、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

    通过立法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对旅游活动的规范管理,是当前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立法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必须以生态学理论为,遵循资源与环境演变的自然科学基本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达到制定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规划制度

    旅游规划是指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手段,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资源、资金与物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定区域旅游资源的经济开发目标,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2.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评价

    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为美国所创设。《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对环境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影响的联邦建议、立法方案和重大联邦行动都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包括该建议或行动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拟议中的行动选择方案。实施这一制度是对传统决策机制的变革,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已成为国际环境管理一种惯例。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是实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条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从这一制度出发,根据旅游承载能力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对进入旅游区(点)人数进行控制的一项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在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旅游目标方面十分重要。

    4.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

    旅游资源与环境共同构成了旅游地的生态系统,保护资源与保护环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普通地区相比,旅游区的环境要求更高。因此,要建立环境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旅游区旅游资源与环境消长情况的监测,并按照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做好旅游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保证旅游地的优良环境,给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篇4

一、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1.旅游开发对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的影响

非生物类旅游资源包括水体、大气与气候、土壤与岩石等,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构成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最基本要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车辆、物资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区出现了水质恶化、大气污染、土地板结、岩石(山体)坍塌等现象,这些对旅游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尤其表现在水体资源与环境方面。

2.旅游活动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球上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但可以单独成为人类的旅游产业开发和利用对象,而且还与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组合,构成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系。

二、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旅游地生态系统是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同一体。与其他生态系统构成因子一样,一方面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演变同样也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根据美国生态学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可得出三个结论:

1.旅游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及其各个构成因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动不能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3.旅游活动影响旅游资源与环境后会产生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这三个基本结论给我们提出了对旅游活动进行管理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在旅游地这个生态系统中,由于旅游区划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分割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单元(即斑块),这些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随着生态过程的作用而不断改变。

三、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

通过立法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对旅游活动的规范管理,是当前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立法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必须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资源与环境演变的自然科学基本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达到制定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规划制度

旅游规划是指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手段,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人力资源、资金与物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定区域旅游资源的经济开发目标,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2.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评价

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为美国所创设。《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对环境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影响的联邦建议、立法方案和重大联邦行动都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包括该建议或行动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拟议中的行动选择方案。实施这一制度是对传统决策机制的变革,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已成为国际环境管理一种惯例。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是实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条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从这一制度出发,根据旅游承载能力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对进入旅游区(点)人数进行控制的一项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在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旅游目标方面十分重要。

4.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

旅游资源与环境共同构成了旅游地的生态系统,保护资源与保护环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普通地区相比,旅游区的环境要求更高。因此,要建立环境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旅游区旅游资源与环境消长情况的监测,并按照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做好旅游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保证旅游地的优良环境,给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篇5

对旅游者构成吸引是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城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功能状况。作为一个系统,其功能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系统要素(子系统)的自身状况,而且取决于各系统要素之间的组合状况(系统结构)和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等输入、输出条件(系统环境)。城市内各旅游资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和为城市旅游业发展服务这个层面上,表现为特定的结构,同时需要与其开发利用的条件相协同来实现特定的功能。

统计表明,我国50个主要旅游城市基本上占据全国旅游总量的90%以上,而且旅游业总体规模越大,旅游城市体现的作用就越充分,其主体性就越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开始摆脱了以桂林、西安为代表的旅游城市和为风景名胜区提供接待服务功能的旅游中心城市这两种发展模式。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更加依赖于其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综合环境,依赖于城市旅游整体功能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认知,依赖于在多种环境条件作用下的各种旅游资源要素在城市范围内的有机组合所形成的综合吸引力。因此,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必须摆脱单一的旅游资源要素评价的弊端,深入研究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多种因素的作用,相互关系及其有效发挥其功能所必须的环境条件,优化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整体功能,实现城市旅游产业的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应该是对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所作的分析过程。在这个分析过程中,首先要对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全部吸引要素进行详尽地分析,把握其固有特征,以揭示其个性旅游价值;其次要对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的组合状况进行深入地研究,把握其结构特征,以揭示其整体旅游价值;最后还要对影响和制约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环境条件进行有效地分析,把握其环境特征,以揭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价值。

3.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

3.1 旅游资源的要素特征及其个性旅游价值

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由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要素(或称旅游城市的吸引要素)所构成。这些旅游吸引要素内容相当宽泛,它们在城市旅游功能的形成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一方面,作为子系统的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受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及其环境特征的制约与支配;另一方面,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旅游资源要素本身的、质的规定性。不论旅游资源要素怎样组合,也不论其所处的环境和开发条件的优劣,这种独立性都不会改变。

城市旅游资源要素的评价是对旅游资源要素自身属性和特征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在假定排除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在满足旅游者需求这个层面上去研究各项资源的美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其它旅游价值。城市旅游资源的要素评价要从对其资源属性、状态、形成、演化的分析入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得出各自的旅游价值。

旅游资源的要素特征是形成城市整体旅游特征的基础,多数旅游资源要素都是在自然界的长期作用与人类社会文化的不断积累下形成的,在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深刻认识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本质属性,注意挖掘和弥补其有用成分,依据目标市场的需要并结合对开发条件的认识,按照旅游开发的针对性原则,实现旅游功能的最大化。

3.2 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及其整体价值

城市内各项旅游资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否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要,在何等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不仅取决于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本身特征和价值,而且还取决于各项旅游资源组合后所形成的综合属性和整体价值。因此,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及其价值的评价是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质量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合特征及其价值影响城市在旅游者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因而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把握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和策略。

旅游资源组合特征又可称之为旅游资源结构特征,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城市范围内全部旅游资源要素的类型组合、地域组合和级别配置关系等。类型组合是指城市内各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功能互补性。如果在一个城市内(或包含其周边地区)旅游资源要素之间关系密切并形成体系,资源在为旅游者服务的功能上相互补充,则可称之为城市旅游资源优化组合,整体功能更强。如我国最著名的深圳华侨城旅游区,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大型主题公园,旅游功能互补、服务内容各异、巧妙配置组合,加上华侨城优美、舒适的周边环境,形成极佳的旅游效果,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之相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许多地方,照抄深圳人造景观的建设经验,缺乏合理规划,大兴人造景观热,相互雷同的旅游项目和设施近距离重复建设,教训则十分惨痛。

地域组合是指城市各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空间分布格局和配置关系。如各旅游资源要素的空间集中性、分散性和同交通联系的便捷程度等。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表明:内容各异、相互补充、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要素相对集中分布,可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形成整体优势,因此组合价值更高;而内容与形式大体雷同的旅游项目(特别是各种现代人造景观)则宜在详尽而科学的目标市场定位的前提下分散布局;同样条件下,靠近交通主干线或枢纽地带的各旅游资源要素具有相对空间配置优势。

级别配置关系是指城市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等级结构、资源产品的消费档次结构等关系。不同等级和消费档次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在一个地域范围内有机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其不同作用,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旅游需要,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特别是高等级、高消费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如世界遗产项目)在一个城市内的分布,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在国内外的旅游形象,并以此带动周边乃至整个城市相关行业或部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和综合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认为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各等级旅游资源要素联结成城市旅游资源等级系统,城市整体旅游功能的发挥自然也离不开对城市旅游资源等级系统的优化。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注意研究各细分市场的等级消费需要,坚持系统开发原则,挖掘旅游资源的综合优势,实现功能最大化。

3.3 旅游资源的环境特征及其开发条件价值

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是一个与其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等联系的开放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根本目的在于对其开发和利用。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功能的发挥不仅在于系统本身的状况,也在于系统所依存的环境特征。因此,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评价应该是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特征、旅游资源组合特征、旅游资源环境特征及其质量评价所构成的体系。

篇6

一、山西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

山西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文物大省,拥有许多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前途可以说是一片光明,如若加以系统开发和合理规划,必定会给山西的旅游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精神内涵。但遗憾的是,目前的山西旅游业的发展还不成熟,没有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更没有加以足够的保护与开发,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全省旅游业的开发规划没有一个统一而且科学的全局思想。山西省的旅游资源由于历史侧重和地理环境的原因,地域分布十分零散,表现出了“各自为政”的特点,各个旅游区独立开发,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合作的精神。同时,各地对旅游发展的规划也不够科学合理,有些甚至盲目开发而对旅游资源产生了负面效应。因此山西的旅游业开发现状如同一盘散沙,难成大气候。

(二)对山西的历史文化缺乏更深刻和更广泛的发掘。山西在新时期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有了一定的重视,并做了一些努力,形成了几个比较有名的旅游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但总的来看,山西省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还不足以与山西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相匹配,因此游客感受到的文化底蕴还不够浓厚,历史氛围还不够热烈,游览参观的兴趣与意向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投入经费严重不足是山西旅游业发展的致命弱点。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位于倒数行列的主要原因,就是资金缺乏。没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任何发展规划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山西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深入,景区建设不够完善,保护修复不够及时。这一系列的后遗症如果得不到缓解,将会长期迟滞山西旅游业前进的步伐。

(四)山西对旅游业的宣传力度太小,且营销模式不够系统。山西旅游业众多的文化品牌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具有极高的欣赏游览价值。但是这些文化品牌没能将其中的历史内涵生动地表现出来,因此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够。全省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比较分散,降低了宣传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应对其加以整合,打包宣传,这样由点到面的模式将会使各个景点之间的协同性增强,彼此影响,共同进步。

二、山西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

山西旅游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可谓是“守着金饭碗过着苦日子”,这种状况的出现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如何将前人赐予我们的无穷、无限的珍贵资源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释放出最大的能量,这是我们今天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对山西旅游业的发展给予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实施统一规划、整体开发的战略构想。我们一定要从全省的视角出发,将各个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统筹和科学配置,协调好各个区域之间的关系,让山西旅游业整体稳步前进。只有将全省的旅游资源开发纳入一个统一的发展规划框架之中,才能避免各地旅游资源开发的无序与盲目状态,实现旅游资源相互带动、相互辐射、相互促进,最终达到山西旅游业整体发展的目的。

(二)加大力度挖掘开发山西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内涵。山西目前的旅游文化开发的深度不够,旅游产品缺乏显著的特色和鲜明的风格,旅游资源的辨识度不够高,品味定位也不够高。在旅游业如火如荼的今天,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浅层次开发是难以支撑旅游业的长久持续发展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对现有的显文化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还要对隐文化开发潜力进行广泛和深入地挖掘。我们应当对史书记载多加研究,对旅游资源广泛搜集考察,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后备的动力支持和丰富的理论保证,从而促进山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上下互动多渠道融资,着力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山西对于旅游业的投入远远低于其他旅游业发达的省份,难以满足山西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这是山西旅游业缓慢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我们应当改变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的局面,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广泛地吸引多种多样的投资,发行债券股票来公开募股集资,多鼓励私人和民间对旅游业的开发投资。不论怎样,都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这才能调动民间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将民间投资者变成山西旅游业发展的最大支持者,让山西旅游业走出资金不足的困境。

(四)走出国门主动营销,加大旅游宣传力度。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走进山西。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营销具有高效、快捷、影响范围广的优点,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优势,在网络世界里为山西旅游业摇旗呐喊。我们还应通过举办节庆会展等大型公共文艺活动来为山西旅游业大造旅游声势,平遥国际摄影界就是一个成功的营销范例。我们还可以投入拍摄优秀的影视作品比如《乔家大院》、《走西口》等,这些既能宣传山西的历史文化,又能带动人们到山西旅游的热情,实属两全其美之举。

(五)高度重视财力倾斜,对历史文化遗迹加强保护。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旅游资源作后盾,山西省的旅游业谈何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好好保护现有的历史文化遗迹,使其成为旅游业长久快速发展的动力和保证。但是,就目前来看,山西许多的历史文物已遭到破坏,我们对此必须高度重视,严加管理,否则将会遗患无穷,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首先,我们要科学谨慎地修复文物,以维持其原貌为原则,树立旅游资源永续发展的观念。其次,我们要加强科技公关,防止自然侵蚀对文物的破坏。再次,我们要严格管理,防止因管理疏忽造成的游客人为损害。只有做到以上三点,山西省的旅游文化资源才能够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山西的历史文化灿烂辉煌,古代文物精美绝伦,自然风光奇特秀丽,民俗文化多种多样。随着全国旅游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日益重视,山西的旅游投入会逐渐增多,发展速度会越来越快。山西不仅仅是一个旅游大省,还将成为一个旅游强省。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将旅游业打造成山西省的支柱产业,才能在资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卫宏.山西史志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23.

篇7

一、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所谓旅游资源,主要是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旅游需求的物质和服务,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利用尚未用过的资源来创造更多能够满足人们旅游所需的物质和服务,使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起来,由此可见,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盲目开发,规划不合理

旅游开发是一个国家或者区域对旅游业发展做出的基本规划,它关系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然而我国一些地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合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从而导致重复建设,规划不协调的情况出现。例如,一些地区在旅游资源开发之前,并没有对整个市场环境进行有效的分析,也没有了解自身的特色在哪里,盲目地开发,从而导致自己所开发的旅游资源难以在市场上立足,从而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

2.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力量跟不上

目前,我国大多数旅游资源的开发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但是由于旅游开发需要的资源较多,政府由于资金有限,很难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发旅游资源。虽然有些企业会投资旅游资源开发,但是他们的投入量较少,并且旅游业的前期投入是很难看到相应的经济效益的,所以一些企业见无利可图,就不想投入了,从而导致我国旅游业开发较为缓慢。当旅游资源在开发建设的时候,由于技术手段还不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从而导致我国原有的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失去原生态资源。

三、完善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1.开发与保护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下去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开发和保护并重,使我国的旅游资源发挥应有的价值。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不能以破坏原本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达到追求经济利益的目的,而应该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使原有的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有效利用。我国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面,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学会运用高科技手段来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自然遗产进行保护,以此来有效地减少自然的损害,使我国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下去。

2.树立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科学态度

我们知道旅游的交流是需要中外双方共同努力的,国外的游客到我国来旅游,会自然而然地带来一些国外的文化,这些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面临文化入侵的威胁。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树立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科学态度,不抵制外来文化,也不拥戴外来文化,我国应该首先做好自身的宏观调控,用我国的优秀文化来占领自己的旅游资源市场,以此来防止外来负面文化的影响。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应该借鉴和吸收一些国外优秀的文化,以此来改进和完善自身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使我国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开发。

综上所述,想要做好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首先应该给我国自身的旅游市场定位,根据我国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来开发与保护我国的旅游资源,使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有效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现代旅游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以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性大众社会活动。”现代旅游活动的日渐普遍,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但是,“一枚硬币有两面”,旅游绝非天生的绿色产业,如果开发与管理不当,旅游业在产生有利效应之时,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旅游资源是“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具有脆弱性、易损性特点,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极易遭到破坏,且旅游资源不可再生,一旦破坏,覆水难收。因此,现代旅游活动的风起云涌、旅游需求的飞速扩张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形成了强烈反差,滚滚旅游潮流所产生的旅游垃圾、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传统文化加速变异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旅游业向纵深层次发展,全球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许多省份纷纷建设旅游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等时代背景之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许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及政府部门、企业人士、社会公众的关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提法随之而生。学者们从各自学科体系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观点,但目前的研究还是比较集中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保护意义的讨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观念的强调、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辩证关系的论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措施的探讨、旅游环境的保护等方面,而关于何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论论述则很少涉及。在此,论文欲对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理解。

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内涵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和对象,是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基础。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措施,这一理念直接源于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观点。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理论认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特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负面影响为直接目的的旅游方式,最终目标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强调环境的美化与优化,协调人地关系与人际关系;在保护和开发关系处理上,坚持保护是开发的根本前提,保护与开发融为一体。事实上,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对传统旅游开发思想的革新,对其它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借助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论的启示,将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概念界定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以保护为根本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强调利用性保护,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对旅游资源所进行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念具有以下内涵:第一,以保护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在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中,也提保护的问题,并把保护和特色、效益、市场等一起列为导向原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市场和经济效益为先,保护则被忽视成一句空口号,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才出现了旅游发展中的诸多弊端和问题。而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中,保护为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诸如特色、效益、市场等其它原则必须居于保护原则之下,这彻底改变了传统旅游开发中 “保护”只能作为附属原则的地位。第二,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最大目标。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在全球性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不断加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下环境意识的觉醒,这一理论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1987年布兰特夫人向第42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为标志,在这份报告中,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根据UNEP《可持续旅游发展》,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目标体现为:让人们更加明白和理解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在发展中维护公平;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保持上述几个目标所依赖的环境质量。在传统旅游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的实际操作中,经济效益总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和评价依据,而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常常是经济效益的陪衬。但保护性开发以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最大综合效应为衡量指标,以实现旅游业和旅游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所以,保护性开发必然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第三,强调开发利用性保护。在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上,强调合理的开发、利用是积极有效的保护手段,强调通过合理利用来实现保护。即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积极的、开放式的保护,是把合理开发利用作为保护与持续发展手段的理念,这与封闭、保守的绝对性保护不同。第四,拥有一个以保护性开发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运作体系。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组成,使保护与开发得以紧密结合,且各环节都以“保护性开发、利用性保护”为指导思想,在管理上,借助法律政策、经济金融、科学技术、教育引导、社区参与等一系列手段或方式,以保证在实际操作中使保护得到真正落实。相比之下,在传统旅游开发中,缺少旅游监测环节和保护设施,并且,传统旅游开发以经济效益为首要原则和最大追求目标,再加之投资主体多元化,而政府宏观调控乏力,规划执行随意性大,所以,在传统旅游开发中,从早期的旅游规划,到中期的项目建设实施,再到后期的经营管理,都以经

济效益为驱使动力,缺乏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和运作体系,科学利用与资源保护在政府、企业和旅游者三个层面上脱节。第五,开发过程前后联系、有机循环。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一般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三个环节组成,规划设计与建设开发、经营管理过程往往是分离的,这样,前期旅游规划中提到的保护问题很难在后期的具体实施建设、经营管理中得到落实,而后期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无法反馈回规划之中,致使规划因难以重新优化而成为纸上谈兵。与传统旅游开发过程的直线僵硬程式化不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过程是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有机循环体系,包括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如图所示。

三、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组成要素

从旅游角度而言,导致旅游资源受损的旅游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长期不断的大量涌入,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意识及观念,天长日久之后,必然影响到旅游地文化生态。而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的不良行为或游人过量造成的旅游环境超负荷运做,将直接导致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特别是影视摄制组等团体旅游者的商业行为 ,其破坏性更为可怕,电影《无极》剧组对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的破坏,电视剧《神雕侠侣》摄制组对九寨沟景观的污染,乃典型案例。第二,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业的经济性必然使追求经济效益成为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营管理的一大基本目标。所以,短期旅游经济行为与旅游资源的保护之间有一定冲突,但从长远看,旅游业的经济性与旅游资源的保护性是一致的。但是,在实践运作中,由于旅游经营者的素质不高、环境意识淡薄、法制意识淡漠、缺乏可持续发展远见等原因,旅游企业及旅游经营者一方面无法正确、深入地评估、诠释和表现旅游资源的价值与特色,导致粗制滥造的旅游产品及商业化旅游景观泛滥,另一方面,旅游景区点管理混乱,还有,因受丰厚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企业不断过度利用旅游资源,甚至出现“杀鸡取卵”式违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掠夺性开发。第三,旅游地政府及旅游决策部门的认识和行为。我国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政府的认识和行为对旅游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在我国,特别是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先进有效的旅游管理及监控,旅游教育、旅游认识与旅游发展速度脱节,故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难免一些问题与事故的发生,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此外,某些政府官员认识错误,未经科学论证与规划,就任意进行旅游开发,致使旅游资源惨遭建设性破坏或破坏性建设。如云南的某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当地政府以所谓振兴旅游业、扩大旅游收入的名誉,拆除了该城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耗巨资建造所谓“清式风貌”民俗文化一条街,使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惨遭毁灭性破坏。第四,旅游地社会公众的认识和行为。社会公众是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主人与最终保护力量,其关于旅游业及旅游资源的认识和态度对资源与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如以民族文化而言,其产生、传承、发展或衰退、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居民对其之认识、态度及实际行动。

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可归结为旅游者、旅游业、旅游地政府和旅游地社会公众四要素的组合。首先,对于旅游者来说,应注意环境意识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尊重和珍视自然赋予的物质财富及人类创造的精神价值,让保护成为自觉行为,做到文明旅游。其次,对于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来说,应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特点及经济价值,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在旅游经营中,务必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与章程,不能只讲经济效益,而不管环境效应、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再次,对于旅游地政府而言,应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上,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政府不能只注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及脱贫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通过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手段为保护提供有力保障,重视并协调好政府、企业、旅游者、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全社会的旅游产业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最后,对于旅游地社会公众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对家乡的热爱,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正确看待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资源及环境的价值与重要性,明确自己所负有的责任与合理利用的权利;并善待与尊重旅游者,营造良好的旅游社会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6

[2]杨桂华 陶 犁: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7

[3]杨桂华 钟林生 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138~139

[4]罗明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述评[J].旅游学刊,2002(3):75~78

[5]晓 王仰麟:生态旅游刍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4):56~59

[6]傅岳瑛 刘 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旅游管理,2002(5):41~44

篇9

一、按照资源属性划分的模式

不同形态类型的旅游资源,在旅游功能的表现形式、旅游资源与游客的互动作用、旅游资源可被利用的方式以及可开发的旅游活动项目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形成不同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一)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是指由地质地貌、水体、气象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具有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能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自然景物和环境。这类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主题应在突出其自然美的基础上,努力刻划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做到情景相融,意境无穷。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普遍可以开展游览观光等较低层次的旅游项目。旅游者通过参加以上不同类型的旅游活动,获得自然美的享受。

(二)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具有多种旅游功能。首先,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可供游客参观瞻仰。其次,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历史状况,是考古研究、历史教育的鲜活教材。最后,以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为依托,深刻挖掘其历史、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内涵,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文化娱乐活动,如让游客亲自动手,制作陶俑、书法临摹、编钟演奏等。

(三)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近年来开发社会风情旅游资源,已成为丰富旅游活动、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品位的重要举措。利用社会风情类资源设计参与性旅游活动项目相对容易,能够参与是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的第一大功能,传播文化,增进民族间、地区间的了解、交流和合作是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开发能带来的又一大功效。在人与人的接触中,旅游者不仅可以耳闻目睹其他民族的传统民俗,还可以学习地方语言和文化,享受地方饮食,购买地方土特产等。

(四)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宗教是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宗教文化自然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宗教圣地、宗教建筑、宗教艺术和宗教活动等。宗教文化旅游资源除具有高度美学价值、可供观赏外,还具有考古、文化传播等功能,对于宗教信徒来说,宗教旅游资源还为似门提供了朝圣、敬拜、祈祷、修行等多种功能。

(五)消遣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消遣类旅游资源是指能满足旅游者娱悦身心、消除疲劳的纯娱乐性质的旅游吸引因素,如各类游乐园、人造主题公园、休闲娱乐中心等。消遣类旅游资源主要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异、求刺激、求享受的心理,游客在这里或静心欣赏高雅的艺术,能够开阔视野,消除工作疲劳和心理烦恼,让游客身心得以放松,并获得美的享受,增强身心健康。

应当注意的是,各类旅游资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重复,只是重心有所不同而已。如在一个旅游景区内,有可能同时具有自然风景、文物古迹或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成份。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注意系统地、综合地开发旅游资源的各种功能,使各类旅游资源及其被开发出的各种功能相互协调一致,统筹发挥其整体优势。

二、按照区域综合条件划分的模式

根据旅游资源价值高低、区位条件优劣、区域经济背景好坏等区域综合条件,可划分出四种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一)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优越、区域经济背景好

这类地区旅游资源量多质高,旅游资源的分布与客源分布在空间上相互重叠,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资源和客源的双重优势。同时,区域内其他产业发达,资金充足;旅游需求大,是旅游开发最理想的地区,具备建成为面向多方服务的,具有各种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结构和多种服务设施结构的综合旅游区的条件,应当优先开发。

(二)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较好、区域经济背景差

这类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区内交通没有大的困难,但区域经济比较落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条件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本地无法提供大量资金开发旅游资源。这类地区是目前较理想的旅游开发区,开发以后能较快收到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开发最大的阻碍是资金短缺。对这类区域,国家可以通过积极扶贫的办法提供地方开发资金,为欠发达地区增加“造血功能”,以此为契机适度超前开发,振兴地区经济,使欠发达地区尽早脱贫致富,缩小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差距。

(三)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不好,区域经济背景差

这类地区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并且常常具备很大的神秘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非常大,但由于远离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偏离交通干线,距离客源市场较远,加上区域经济不发达,发展旅游业比较困难,大部分旅游资源还处于未开发或初开发状况,发展潜力很大。这类地区宜应坚持保护优先,点状开发,重点解决可进人性问题。

(四)资源价值低、区位条件优越、区域经济背景好

这类地区旅游资源比较贫乏,但处于交通要道,人口密集,区域经济发达,土地利用率高,旅游需求量大。但发展旅游业的空间有限,潜力不足。这类地区的旅游开发要充分利用区位条件优越,区域经济发达的优势,搞人造旅游资源,或恢复历史上有名但已被毁的名胜古迹,开发新的旅游资源,从而发展旅游业。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和新的旅游环境冲击着传统的旅游观念。今天的旅游消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旅游景区之间的相互竞争已从单纯的国内竞争演变成为国际竞争,尤其是旅游资源品质优、知名度大、开发水平高、游客需求量大的旅游景区已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而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其次,旅游产品同质性越来越高,开发者要想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景观,吸引游客,必须另辟蹊径;再次,买方市场下旅游者日益成熟理性。在这种时代潮流下,旅游资源开发将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一)开发理念上:竞争与合作共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未来景区景点的开发将更多依赖区域间的比较优势驱动,走新型合作伙伴道路。这需要个体重新认识自己现实或潜在的竞争对手,寻找与自己竞争对手合作的领域,建立多样化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并按照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统一体的新观念,确定旅游资源开发方向、旅游资源开发投资额、旅游点空间布局、旅游资源保护以及发展旅游业的各项措施。这在宏观上有助于减少重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同质产品恶性竞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开发方式上:科学化与信息化并举

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依靠客观的资源分析、准确的市场定位、科学的决策、详细的规划,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咨询和决策技术、开发者和经营者科学素养及完备的信息收集的基础上。所以旅游资源开发要打开大门,广泛听取意见,建立资源―市场一信息―科技―产品―产业这种适应性强的开发模式。

旅游资源开发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将为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化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利用信息网络可以使调查研究、信息收集方便快捷。其次,利用信息网络可以使系统分析、科学预测电子化。再者,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开发方案,并认真听取各种信息反馈,反复进行方案评价,使开发更加科学化。最后,可以考虑在开发成熟的景区中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如游客意见征询系统、游客满意度评价系统等,加强与消费者的信息交流,进行消费教育和消费指导,改进现有资源产品,开发潜在资源产品,从而保持并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开发目标上:多元目标统筹协调

在游客消费需求日趋个性化、多样化的现代,较之传统单一的旅游资源开发目标,现在的旅游资源开发更加注重多元目标的协调。

第一个目标:持续创新。首先,从产品的角度而言,旅游资源开发将使旅游产品从“一次性创新开发”向产品的“持续性创新”转变,从“个别产品创新”向“系列产品持续创新”转变,用持续不断地开发来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提供给游客更多有内涵、有新意、有品位的旅游产品,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其次,指人才创新。人才是未来经济的制高点。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以人为本,高效率地使用和激励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性。

第二个目标:品牌形象个性化。拥有市场优势的旅游品牌,都有其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来源于品牌形象的个性化。当一个旅游品牌与旅游者的沟通达到个性层面时,它在旅游者心目中形象是极其鲜明的,甚至可以引起旅游者的崇拜,那么其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就非常强大。所以开发者在策划和开发旅游资源时,要牢牢抓住树立和维持景区景点品牌形象个性化这个目标。对现有景区景点进行再创造开发时,要在把握景区原有文脉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强化形象;对新开发的景区要找准基调,树立新颖形象,吸引游客目光,使之迅速打开市场。

第三个目标:产品虚实结合。开发者可借助科学技术向旅游市场和旅游者提供实地旅游产品和虚拟旅游产品两种不同性质的产品。实地旅游产品以景区旅游资源为载体,让游客能亲眼看见和亲身感受到。虚拟旅游产品,类似于网络旅游等,使旅游者有虚拟现实的旅游体验,这一方面给旅游者以全新的旅游体验,使足不出户、畅游天下的梦想成真,并且培养和壮大了潜在出游客户群;另一方面是作为现实中的旅游地在网络中的“样品”,让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之前可以先对准备购买的旅游产品有一定的了解,这种形式的广告,效果无疑会比图片之类的宣传更吸引人。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3)

[2]阎敏.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J].旅游学刊,1999(5)

篇10

近年来,国家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强调可持续理论,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到底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除此之外,如今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逐渐融入到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旅游业而言,最重要的不外乎就是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在旅游业的应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前提充分考虑了旅游与自然资源、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把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努力谋求旅游业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协调发展。由此以来,不仅仅会带来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循环利用,而且还会对旅游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缓解近年来旅游资源的紧张状况,为人们的旅游生活提供更好地环境与更高的质量。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很积极的作用,我国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1.旅游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逐渐呈上升趋势,但是就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而言,存在很多的细节问题,首先,最基本的就是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得以长远发展的基本载体,它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旅游的环境、旅游点的文化设施等等,这些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都是固然重要的。但是,就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还未完善,这也是阻碍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因素之一,只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才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才会为消费者提供更好地旅游环境,所以想要发展好我国旅游业就必须将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发展的重点。

2.缺乏信息化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网络时代的到来,如今信息化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同样,信息化的出现也深深影响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对于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说,还缺乏信息化的建设。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物质文化水平日益提高,所以他们的消费心理需求也在无形的变化着,也就是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信息化的建设,但是目前很多旅游企业并没有味消费者提供更多网络渠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旅游信息的认识与收集。所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就要增强信息化建设,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网络渠道,这样以来,不仅仅有利于消费者更加便捷的获取旅游,也有利于增强消费者对我国旅游业的信赖与支持。由此可见,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必备条件。

3.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总水平较低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这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就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来说,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总水平都偏低。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区域出现开发不平衡现象,例如西部地区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较低,并没有完全体现出它的价值;其次,我国旅游资源的加工水平不够,很多旅游景点与文化都被忽视,失去了原本的开发价值;最后,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来说,还需要很大程度的提高,近年来,我国旅游资源被破坏现象及其严重,所以为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此同时,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还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尤其是对于我国西部来说,有很多当地的优秀文化,所以旅游业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均衡,这样才能够促进地区的平衡发展,才能在整体上带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我国旅游业的应用问题

1.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生活的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但是,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来说,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其自身的成长。对于这些问题,下出了具体的阐述,进而为旅游业的发展策略提供有效的思路。

目前,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资源管理体系尚不完善,这也是影响我国旅游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缺少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旅游业的管理者,管理者作为整个旅游企业的核心领导者,统筹管理者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所以管理者的价值观与管理理念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如果缺乏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首先无法有效的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很容易导致旅游资源区域开发不平衡;其次,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最后,如果缺乏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跟容易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导致旅游资源的浪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此可见,想要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管理者就要将建立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作为自身工作的重中之重。

2.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污染的加剧

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而言,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护是旅游业可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是人们所赖以生存的。但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与污染逐渐加剧,这一问题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生态环境的恶化与旅游资源的破坏问题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难题。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首先,由于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还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其次,在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人们还缺乏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保护的观念,许多人只看到了表面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收益,却往往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就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仅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也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破坏了人们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我国旅游业的应用中应该着重于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的保护,进而有效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缺乏对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资金的投入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不仅仅需要旅游资源,还需要旅游硬件与软件的开发,但是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将重点放在了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上,从而忽略了对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资金的投入,这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就会使旅游业逐渐失去市场,阻碍自身的发展。

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连续不断地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国内外市场促销,以及培训专业化的旅游人员等。除此之外,中国是一个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发展的有很多领域,政府的资金扶持有限,所以不可能对旅游业进行大量投入。由此以来,资金短缺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长期性制约因素。所以,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缺乏对旅游硬件与软件开发资金的投入,这也是目前阻碍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大难题。

4.缺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与实践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国家采用的发展策略,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也是适应时代变化的必备条件。但是,目前,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应用中,仍旧缺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与实践。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缺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与实践,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虽说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但是往往只流于表面形式,并没有把它真正应用于旅游资源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其次,可持续发展理论包含了三个领域,分别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三个方面也在总体上概括了现代社会的主要内容,所以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如果缺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最后,之所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缺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与实践,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管理者以及消费者没有从内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行为上就会缺乏实践。所以说,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践与思想相结合来共同致力于它的成长。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我国旅游业的应用对策

1.建立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对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但是在上文提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所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下出了具体的对策,以此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旅游业的管理者加强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想要建立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首先,需要管理者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与价值观,因为管理者是整个企业的核心人物,他的行为和思想都深深影响着整个企业以及员工们的工作态度与凝聚力,所以管理者一定要做好榜样的作用;其次,建立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就要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整体的规划,做到深入开发、全面开发、平衡开发,这样就会进一步缓解旅游资源开发不平衡的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善经济发展失调问题,这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保护生态环境、缓解生态恶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许多不可再生资源都在日益减少,而人们对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还没有很深的认识。所以,为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再生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就需要人们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能够缓解生态恶化。

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想要保护生态环境,缓解生态恶化,就需要从根本上加强旅游业管理者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所以国家要对加强生态保护这一观念进行大力的宣传,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例如,某些旅游景点的规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我国的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国家要强制控制开发。采取开源节流措施。除此之外,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不能只关注表面的经济效益而影响到未来的发展,这也就是尊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保护生态环境,缓解生态恶化,不仅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可再生能力,还有利于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而做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增加对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资金的投入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因为无论是旅游设施的建设还是旅游资源的开发,都需要资金来加以维持,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所发展的产业相对较多,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往往缺乏对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的资金投入,这一点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这一问题就需要国家政府进行改进,加大对我国旅游业的扶持,加大资金的合理投入,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增加对我国旅游业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的资金投入,首先,就要求政府的相关人员进行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问题所在,只有深入到实践,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对于我国旅游业硬件与软件的开发来说,应该进行平衡,共同开发,无论是旅游设施也好,还是旅游文化也好,要统筹兼顾,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着,所以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就需要国家加大对旅游硬件与软件开发的资金投入,以此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4.树立新思想、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共同理念,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有利于人类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所以在当今社会,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树立新的思想,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而言之,旅游业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虽然,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从根本上发展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人们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奠定一定的基础,就会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最终有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旭.基于煤炭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化工中间体,2015,12:118-119.

[2]陈晓静.欧盟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邢向阳.城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4.

篇11

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发展旅游业对于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就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益阳山水生态优美,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并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益阳旅游业经过20余年的培育与发展,旅游业发展环境得以优化,旅游服务设施和功能不断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丰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现已具备作为益阳市的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然而从益阳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而言,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其中原因很多,但是缺乏管理体制的科学化运作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一、益阳旅游业的发展有赖于管理体制运作的优化

我国旅游业行业管理是随着旅游业发展为不断适应其需要而逐步形成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前,为适应对外友好接待的需要,我国建立了旅游、外事统一管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后,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外事统一管理的方式已不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国家提出旅游体制的核心是企业化。因此,许多地方在外事管理机构基础上成立了旅游公司,通过旅游公司进行企业化管理,形成了接待与管理合一的旅游管理体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旅游完全从外事接待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行业。各地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旅游局纷纷成立,并与外事管理部门彻底分开,独立行使旅游行政管理职能,旅游管理体制有了新变化。1987年国家提出旅游管理体制的关键是政企分开,各地旅游局与旅游公司脱钩。至此,旅游局作为旅游主管部门真正开始地旅游业实行行业管理。

益阳旅游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了“政府主导、行业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运行方式。从运行方式本身看,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也完全符合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与产业特色。一方面强调了政府在旅游资源运作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形式,但是由于缺乏与这一体制协调作用的良性运作机制,结果只能由行业主管部门即市、县(区)旅游局负责行使政府对所辖范围内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职能,但由于旅游业与其行业不同之处就在于同其它产业的关联度较高,由于行业之间权限范围的交叉,在一定程度上使旅游局在对辖区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时必然产生冲突与困难。

当前,益阳旅游业在其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与制约因素:第一,资源优势发挥不明显;第二,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益阳旅游业是在“十五”期间,才被明确为培植的重要产业。全市虽然拥有40来个景区景点,但是上较高等级的不多,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等相应配套均较为落后;第三,旅游景区建设进程缓慢,存在规划标准不高,产品品质较低,特色不明显等诸多问题;第四,瓶颈制约因素依然存在,旅游交通不完善、不配套;旅游企业规模小,旅游产品竞争力不强。而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都与管理体制运作密切相关,是现有的旅游业管理体制运作不到位带来的结果,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各种利益矛盾,缺乏整体意识以及相关的职能部门管理缺位,益阳旅游业大发展的目标很难实现。因此,强化适合益阳旅游业大发展的管理体制科学化运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立适合益阳旅游大发展的管理体制运作模式

管理体制的顺与不顺是促进或制约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益阳旅游的发展实际来看,益阳旅游管理体制的运作,必须在充分借鉴各地成功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1.基本思路: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产业关联性强,市场化程度高,客观上需要一个能够实行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的行政管理机构。益阳形成了以安化茶马大道、桃花江竹海、梅山文化生态园为代表的观光、体验旅游资源;形成了以高尔夫球场、奥林匹克公园为代表的健身旅游资源,形成了以会龙山公园、白鹿寺为代表的佛教旅游资源;形成了以梓山湖、黄家湖、桃花江、岩江、柘溪湖、鱼形山、南洞庭为代表的水体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了以北峰山、寨子仑、碧云峰为代表的山体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了以花乡、竹乡、渔乡、茶乡、樵乡等系列农家乐为代表的农业旅游资源。依据益阳旅游资源的特点,决定了益阳市旅游管理体制模式的运行必须履行如下职能:能够对旅游各要素合理组织与统一协调;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组合开发,促进、休闲、娱乐、消遣与观光旅游的同步发展;能够推动跨县(市)区,跨行业、跨所有别的企业集团形成,真正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发展。

2.运作原则。益阳旅游管理体制的运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由于旅游资源有别于其他产业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处理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关系,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做到适度开发,合理保护,倡导绿色旅游消费观念,以确保益阳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特色性原则。益阳旅游资源丰富,要将益阳旅游业做大做强,必须找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打造核心产品。搞好益阳八个重点旅游项目策划与包装,打造核心景区,创建等级景区和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如搞好山乡巨变第一村、桃花江竹海、安化茶马古道“三点一线”旅游产品开发。

三是主体性原则。要依据旅游资源性质与特点,采用不同主体进行合理开发。采取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的项目,主要是旧城区景点改造、水体保护。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的垄断性开发的项目,主要是公园建设,如桃花江国家森林公园、奥林匹克公园等。采取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的项目,主要是景区的接待宾馆、旅游商品、旅游运输企业等。

四是综合协调原则。旅游业作为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涉及到旅游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交通、娱乐、购物等许多企业和相对独立的行业。这些关联行业的相对独立性直接决定了旅游的具有协调和组合的重要产业特性。旅游的发展关键就在于要协调好相关的行业与部门,具有明确旅游产业与其行业的关联性并利用好这特性才能最终组合形成旅游产品,通过和旅游产品来实现价值转换,从而体现益阳市的旅游资源优势为把这种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这样根据旅游业的特点,就决定了旅游业在管理体制的运作中,就应有别于其它行业的管理体制,其管理体制的运作就必须突出它的综合协调职能。

三、政府主导下的益阳旅游管理体制的科学化运作思路

1.政府履行好主导职能。政府在益阳旅游业发展中主要履行以下工作职责:

一是履行资源所有者的职能。在旅游业发展中,资源的全民所有是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这样政府是制定履行发展战略的主体。政府要制定益阳旅游发展的战略与政策,搞好宏观调控。益阳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履行如下职责:做好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协调, 实现旅游经济与其它经济深度结合,使旅游业的带动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按照发展“大旅游”的要求,在吃、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主动做好引导、沟通工作,联合相关部门,统筹组织好各个要素的开发和经营;协调好旅游业与民航、铁路、边防、海关等单位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各方和谐、左右顺畅、内外衔接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协调与旅游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解决旅游市场管理中的重叠和“真空”,督促检查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共同管理好旅游市场。

二是构建与完善旅游政策。益阳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旅游产业考核评比实施办法》,市直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有的部门制定了扶持政策。社会各界对旅游业发展的认识逐步统一,支持、参与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发展旅游的氛围日益浓厚。

三是加强投入与整合资源。加大财政对旅游业的引导性投入,改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使益阳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水利建设、开发区建设的发展紧密结合,互为促进。树立“大旅游”观念,主动出击,通过精心策划与整合,寻求与周边旅游区域的合作。向西连接以张家界为核心的大湘西旅游圈,向东融入以岳阳和湖北赤壁为中心的湘北鄂南旅游圈。

2.旅游局发挥好主管部门作用。政府主导作用能否发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与旅游主管部门的协调和配合程度。旅游局作为旅游业的核心管理部门,承担着全市旅游企业的日常管理重任。市旅游局的主要职责是:编制和上报益阳旅游事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近期实施计划,并会同市计委做好综合平衡。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调查、开发利用和保护本市旅游资源的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对旅游业的新建项目进行审查。(起草地方性旅游规章,制定有关制度。参与在益阳市组建与旅游业直接有关的涉外企业的审批工作。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旅游法规、条例,对全市旅游经营单位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等。)规划和管理对外旅游宣传、招揽和开拓国际客源市场的工作。审批和统一发放旅游签证通知。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旅游经营单位对外经济合作、业务交流和其他活动的管理工作。指导本市与兄弟省市在旅游业方面的联合开发和经营。指导本市旅游行业性组织和群众团体开展旅游业务和学术活动。负责全市旅游行业的统计和资料汇总工作,做好国内外旅游信息交流和旅游市场行情调查、预测工作。

3.规范行业监管。要宣传贯彻《湖南旅游条例》和《旅游条例》,积极稳步地开展旅游饭店创星评星工作,加强服务质量的跟踪检查与安全生产监管,认真组织开展文明示范窗口和岗位明星、能手创建与评选活动。建立全市旅游市场投诉台账,完善管监管档案资料,加强导游年审、培训与跟踪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篇12

旅游资源的本质在于吸引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大部分省市先后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提出了优先发展旅游的战略,各旅游目的地都在努力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当前对于高新区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高新区旅游开发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文以苏州高新区为例,对其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展开初步研究,以期为高新区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所谓“特色旅游资源”,是指在地方旅游发展过程中,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为当地旅游业利用以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体现地方独特风格和色彩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苏州高新区地处苏州古城西侧,沪宁旅游带黄金分割点上,东临京杭大运河,南邻吴中区,北接相城区,西至太湖,总面积258平方公里,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州西部都市中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随着苏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高新区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战略目标,使旅游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一、苏州高新区特色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苏州高新区自然资源以“一湖(太湖)、一山(阳山)”为主;人文旅游资源则围绕“一河(京杭大运河)”而展开,其他自然与人文资源交错点缀其间,构成高新区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旅游资源结构,为旅游产品的深入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富有特色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特色自然旅游资源

山地自然旅游资源――以阳山、大石山等山地景观为代表的山地自然旅游资源;

珍稀生物旅游资源――以白马涧桃花水母为代表的珍稀生物旅游资源;

湖岛生态旅游资源――以太湖、大小贡山岛等湖岛资源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资源。

从高新区资源状况看,集聚度高、特色鲜明、感召力强的主要是特色自然旅游资源,“真山真水园中城”已成为描述高新区的经典话语,阳山、大石山等山地自然资源如同明珠镶嵌于苏州的城市之中,自然景观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太湖旅游资源尚未开发,保持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旅游后发优势明显;白马涧桃花水母被誉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作为世界级珍稀生物,其自身的价值不言而喻,是高新区特色自然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色人文旅游资源

刺绣、玉雕等工艺类文化旅游资源――以镇湖刺绣、缂丝,东渚玉石雕,通安、浒墅关草席等为代表的工艺类文化旅游资源;

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以京杭大运河为主轴,串联浒墅关文昌阁、枫桥、横塘老镇等为代表的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

高新区历史文化悠久,其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为两类,即以刺绣、石雕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类文化旅游资源和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刺绣作为苏州传统手工工艺,已成为高新区代表性文化因子和符号,2006年首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全面展示了中国刺绣的文化魅力;大运河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资源,目前正在由国家统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江苏也正着力开发大运河旅游,因此高新区应借势而为,努力成为大运河旅游线的重要一环。

(三)特色社会旅游资源

创业教育类社会旅游资源――以中国苏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教育园为代表的创业教育类社会旅游资源;

高科技产业类社会旅游资源――以高新区科技城、环保产业园等高科技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类社会旅游资源;

会展类社会旅游资源――以高新国际汽车城会展中心为代表的会展类社会旅游资源。

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导向留下了许多特色的社会旅游资源,秉承高新区发展脉络,将这些特色社会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可以彰显高新区的区域个性文化,而随着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现代人求新求异的观念在旅游中得到相当体现,这些特色社会资源能够充分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心理,因此,可以成为高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一极。

二、苏州高新区旅游资源开发指向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种旅游活动的开展,都要以一定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因此,必须从更高层面上看待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新的观念指导旅游开发。

第一,树立开放的旅游资源观。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特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旅游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就高新区自身而言,其众多的特色产业优势资源使其旅游资源的界定早已超出国家标准,因此在高新区旅游开发中,应在国家规范的基础上,采取“跳出资源看资源”的战略,树立开放的旅游资源观,诸如上述的各类社会旅游资源,突出高新区“科技、生态、人文”的特点,促进高新区旅游资源更好开发。

第二,旅游资源开发的选择性。高新区旅游开发必须走“品牌之路、精品之路”,尤其要注重开发建设出自己的拳头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对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认真筛选,推出有市场前景、具有较高旅游价值的重点景区、重点项目,实施政策、资金的倾斜,集中优势的人力、财力和精力,突出几个亮点,创建出精品品牌,带动其他资源的开发,在重点开发建设的同时,在条件具备、市场有保障的前提下积极指导其他资源开发建设。

第三,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追求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一致。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要注重生态环境、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建立一整套利益分配共享和旅游开发后果评估机制,最终建立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高新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主要在经济上引导产业结构向良性化调整;在环境上开发与保护并重,塑造优美的旅游环境。

三、苏州高新区旅游资源开发方向

(一)加强旅游资源的集聚整合,注重区域内外的互补联动

虽然高新区旅游资源在大空间上呈现集聚化态势,但在小空间上则表现出点多、分散的格局,以人文资源为例,除镇湖刺绣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外,其他的人文旅游资源品位度不高,市场影响力有限,因此,高新区应以整合意识统领旅游资源开发,如在运河开发上,以运河为主轴,串联沿河景点,集中打造运河文化带。同时重视与其他区域及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组合开发,以周边成熟景区为依托,突出差异,聚集人气,形成内部整合,外部联动的动态发展格局。

(二)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快乐、轻松、休闲为开发基调

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在进行市场――产品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开发高新区旅游产品,并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致力于引导消费和创造新的旅游需求。高新区应以自然生态山水为基础,在产品开发和体系结构上,以现代城市休闲理念为指导,以快乐、轻松、休闲为开发基调,进一步突出休闲旅游特色,在旅游开发中实现文化轻松化,生态休闲化,打造苏州乃至长三角的休闲新天堂。

(三)重视充满野趣的自然资源在休闲旅游中的重要地位

现代社会人们开始乐于回到充满原始野趣的自然环境中,这种回归心理形成了人们休闲旅游的重要驱动力。高新区“真山真水”的城市形象向人们展示了区内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白鹭群翔,芦苇荡漾的太湖沿岸湿地,百草丛生,百鸟争鸣的秀色青山,使高新区在长三角的城市丛林中独具特色,在太湖周边日益人工化的大环境下,高新区应着力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凸显自然野趣概念,以城市丛林中的自然特色为基础,营造野趣化的休闲旅游氛围,推动高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四、苏州高新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苏州高新区旅游发展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应将政府主导作为高新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性政策,对此政府部门及相关旅游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第一,成立“高新区旅游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管理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由旅游、宣传、交通、林业、水文、环保、卫生、文化等部门组成“综合执法大队”,对全区旅游业发展和营运环境进行综合执法检查,同时成立“高新区旅游协会”等其他民间行业组织,共同推进高新区旅游业的良性、快速发展。

第二,政府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对旅游建设项目提供一定的信贷支持,形成多元化旅游投资格局;高新区应积极争取政府资金的投入,努力将众多投资资金向旅游开发延伸,综合设立高新区旅游项目资金库,鼓励区内外各类企业和社会各界投资高新区旅游;尽快建立起一套效益驱动、投向明确、产权清晰、政策配套的产业投资机制,建立和积累高新区旅游业发展基金,可以按旅游经营实体营业额的一定比例进行收取,主要用于非盈利性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项目建设。

第三,严格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条例,严格控制有污染项目的建设,防止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破坏。高新区建设的旅游活动项目必须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要增设相应的垃圾,与污水收集、处理方式,防止水体污染,各类污水要实行统一处理达标后排放实施“活水”、“清水”工程。

第四,目前高新区旅游业发展的层次还较低,急需通过各种手段引进和培养人才,因此,必须制定相关的旅游管理人员培训计划,聘请专家开设旅游开发与管理培训班或选送旅游管理人员外出参加相关培训班的学习,可与苏州大学等省内或省外高校进行合作,为高新区旅游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曹敏娜,王兴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功能定位研究[J].人文地理,2003,(2):37-41.

[2]陈家祥.国家高新区功能演化与发展对策研究[J].人文地理,2009,(2):78-83.

篇13

一、文化性是旅游的一个重要性质

旅游到底是经济还是文化,当时于光远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后来孙尚清先生提出一个观点,说到“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到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这两个功能重心的调整,是一种性质的转化。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文化性是旅游的一个重要性质。

在旅游活动中,文化既表现为动力、资源,又体现为一种推进器、剂。文化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影响着旅游企业、产品的生命力。所以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文化性竞争越来越突出了。追求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也在逐步成为旅游业共同的行为。

二、旅游资源本身就蕴涵着丰厚的文化

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旅游资源的内涵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使人们在欣赏清秀壮美山川的同时体味古老深厚的文化沉淀。

首先,我们从文化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关系看,文化孕育着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蕴含文化,人文旅游资源的鉴赏与开发都需要文化进行“解译”。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许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不少文化资源只需通过略加开发就可以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大量的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游人要欣赏、感悟它,规划师、旅游商要开发利用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其次,我们从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关系看,大好河山孕育文化,文化辉映大好河山,二者相得益彰。例如,众多的名山胜水成为佛寺道观建造之地,孕育、催化了灿烂的宗教文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就是文化辉映河山的绝好写照。这里讲的“仙”、“龙”实质意味着“文化”或文化魅力。此外,许多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叠加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科学知识来解释。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成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俗话说:山水无绿不成景,风景无文没有情。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与文化密不可分。

三、我国旅游业应注重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不断创新旅游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特气质的体现和渊源历史的鉴证,是全世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今后生存发展的基础。而我国的历史文化可谓累积层叠、百川归纳。它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展示给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素养的观光者的应不仅是瞠目结舌的物化形象,更是倾心感悟的精神之光。因此,我国旅游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彰显我们的优势、突出我们的特色,使我们的文化差异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和最有效的释放。而要做到这一点,从整体而言,和谐境界、含蓄气质和宽容精神是旅游业发展中不能缺少的文化内容。

1.和谐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思想,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道家思想追求精神的自由自在,脱去一切虚伪的外表衣,与大自然之道合而至一,最终达至齐物之境。和谐境界是中国文化之本,也是中国旅游之魂,与西方文化之冲突对立相比,大异其趣,这是东方文化的魅力,旅游开发应使其大放光彩。

2.含蓄气质

中国文化是一种内敛文化,中庸自持,不恃张扬,其整体气质也与西方文化大有差异。中国文化是一种隐喻文化,崇意境,在审美上主张人与自然消融界限,不喜对比而重写意,同时中国文化蕴涵着一种婉转悠长、含蓄悠远的气质,散发着无尽东方文化的神秘感。正是这种神秘感吸引无数域外游客不辞万里,远足中国。含蓄悠远的文化气质,如能在自然,人文景观中恰当地流露,定会让中外游客受用不尽,回味无穷。

3.宽容精神

中国文化从起源到发展,都呈现出多元融会的特征,它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生长,并历经中外文化的交汇,汲取异族文化的养分。这种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倾向锻造了中华文化包容开放的品格,赋予它涵纳百川的心胸和气度。在中国文化的百草园,风格各异的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丰富着中华文化。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无比丰厚的资源,使无论国内还是跨国的旅游都有着极其雄厚的资源储备。我们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善加利用和保护这种多样性,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各种民族风情,尽量避免民族文化的趋同倾向,秉持一种宽容的精神和对文化多元发展的关切,现代旅游事业才会得以长足发展。

我国旅游业在挖掘民族文化的同时还要注意旅游文化的创新。中国入世以后,旅游业对境外开放,这是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势必引起旅游管理、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方面出自不同文化环境的模式发生整合变化。那么如何创造新的旅游文化,只有旅游业乃至全民族重视文化,使所有旅游业的从业人员都是 “文化人”,富于很强的主体意识,人文精神,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才能在实践中反思现有文化的缺陷和局面,创造新的包容古今,吸取中外,符合时代要求,顺应历史发展的中国旅游文化,这样我国的旅游业才能蒸蒸日上,跻身于世界旅游强国的行列。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旅游文化内涵;第二,注重旅游文化形象;第三,注重旅游文化效应。

参考文献:

[1]程:从辩证唯物史观看文化的力量[J].人民日报,2005(5):第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