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教学课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插花教学课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插花教学课程

篇1

插花艺术课程而言,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的课程特点,传统的教学形式就是教师先进行理论教学,学生在根据图例进行插制,结果就是作品呆板,没有新意。目前,我们的园林专业毕业学生如果去花店进行花艺设计,基本是不能融入其中的,存在明显的理论与实践不符的尴尬局面,有的学生甚至连一些基本的花材都不能识别齐全,而影响了就业单位的销售等连锁问题。因此,根据插花艺术课程的特点,笔者对插花艺术课程实践教学进行必要的建设性改革。

1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插花艺术课程因在实践教学中将传统的课堂讲解与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特点相结合,创新的开展分组学习,不仅有利于节约教学资源,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应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例如,本学期我所带的班级是10级3年级的高职班,分解共20名学生,将学生分成5组。教师给出情境:母亲节即将到来,小李去花店想为妈妈订制一个母亲节花篮,如果你是花店店主你接下来该如何考虑并制作花篮?给每个小组同学定位花店店员的角色,以这种假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融入其中,体现同学们的主体性。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新知,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课的学习热情。

2 设疑解惑,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有了既定的任务目标,教师引导假定店员进行分析,让每个小组同学有了很明确的思路进行实践课的学习。同时,教师要事先多准备一些花篮图片素材,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多看多思,目前,流行哪些花篮样式、价格、花材种类等。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这个花篮需要什么,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同学们事先做好市场调研,需要怎么做,了解顾客意图、喜好色彩,花语等注意事项到插花成品的制作。给每个小组分发卡片,让每位同学写出本次作品需要的材料有哪些,颜色花语要注意事项等元素,最后教师把每个小组的同学所写的卡片贴在黑板,所有的分析要素进行比较明确,这样学生影响更加深刻的明白本次作品该如何插制。让学生有了更宽阔的创作思维,而不是固定在教师的任务模式中。

3 操作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操作实践其实就是理实一体化的结合,教师操作的过程,学生不仅仅只是一个视觉的感受,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要动手插制作品。教师可以边做边讲,学生可以边听边做,真正才能体现教学中让学生 “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只是一个示范的过程,学生在自己做的同时不能刻意的模仿,而是要体现创新,把小组的结合创意融入到作品,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能力,也体现了团队合作的良好氛围。

4 对比点评,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学生实践课作品完成后,让学生展示插花作品,并请小组代表作创意说明。教师做一定的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欣赏品评,而不是教师直接进行评比,让每个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比,请每组同学代表自己说出作品的优劣处。学生通过评比过程中,明白要从色彩配置、技巧做工、造型设计,创意与主题几个方面进行评比,评比过程也是一个讨论的过程。最后教师针对同学们插作的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补充归纳,并整体总结内容,并注意表扬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评选出本次最佳课堂作品为优秀之星,并进行掌声鼓励。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学生审美意识和奖赏能力,增添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通过在《插花艺术》的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在探索改革,除了课堂的学习以外,我们更应拓展我们的课堂教学范围,把课堂延伸到花店,结合有关企业单位,做好学生的工学交替,让学生结合市场需求做一名花艺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艺术修养水平,弘扬我国的传统的插花技艺,使学生能够有更深远的艺术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Countermeasures on Teaching Reform in Art of Flower Arrangement Course in Universities

LI Da 1 LV Chang-ping 2 CHEN Hai-xia 1 HUANG Di 1 LIU Zhen-chao 1 SHAN Yuan-yuan 1 ZHANG Hong-zhi 1 *

(1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s,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128; 2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main problems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art of flower arrangement course were proposed in this bined with teaching experience of recent years,the position of the course,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content set were discussed,so as to integration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improve students′ recognition of art of flower arrangement.

Key words art of flower arrangement;teaching reform;countermeasures;university

插花艺术是将剪切下来的植物材料经过技术和艺术的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致美丽,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的过程[1]。插花是一项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既可以陶冶性情,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又可以美化生活环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表现。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探讨了该课程的改革对策,以供参考。

1 准确定位插花艺术课程

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是农林类高校园艺、园林、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改革后,改为针对全校学生自由选学的公共选修课,每年选修人数达到1 000人次,成为湖南农业大学选课率极高的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兴趣,课程开始时设置一个小的开场,不急于切入正题,而从身边的插花作品讲起,让学生了解插花艺术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是任何人都能学习的兴趣爱好课程。在介绍日常用花的同时再介绍插花艺术在重要国际交往活动中的应用情况,如:2008年奥运会的颁奖用花,小小的花束蕴含了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在里面,从花材的选择、花型的大小、花束的寓意都有很多的内涵与要求。通过这样的一个开场让学生了解插花艺术是用途很广的艺术类型,小到街边随处可买到的各色花束,大到各种国事交往活动中所使用的能代表国家形象与文化的特色艺术。

2 丰富理论课程教学内容

插花艺术是视觉性很强的艺术门类,插花艺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艺术美感的领悟程度,教学上优秀作品实例的展示和赏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2]。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课件如过多的展示文字性的内容,会给学生带来枯燥感。教师只有在教授过程中不断扩展每张图片和插花作品所展示的内容,才能吸引学生。因此,也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各个渠道收集大量的插花艺术资料,才能储备好足够的知识教授给学生。网上及国外的图片虽然可以作为教学资料,但学生如能亲眼看到这类插花作品,感受将更加深刻。笔者于2006年、2010年观摩了在广州举行的第四届亚洲杯花艺大赛和在上海举行的第十三届世界杯花艺大赛,收集到了大量的花艺图片、视频资料作为插花艺术课程中重要的教学资料,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比赛中的一系列见闻,也成为插花艺术课程教学中很好的素材。

3 加强插花艺术实践教学内容

3.1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课

插花艺术是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教学的重点。只有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衔接,合理安排,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才能逐步领会插花艺术的魅力,确保学生学习的效果。社会上也有很多花艺培训机构,有些课程很有特色,实践课达到全课程的80%以上,可以借鉴其经验,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高校内的插花艺术课受课时和教学费用的限制,实践课所占比例虽然达不到那么高,但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分配比例安排为5∶5或4∶6还是可行的。

3.2 以西方基本花型为入门

西方式插花构图规则,基本花型有一定的制作步骤,是花艺教学入门的首选花型。西方式插花是一种理性为主的花艺设计,设计出的作品为几何图案,装饰性非常强,花艺设计的盛行同切花生产的规模化、商品化以及市场的需求是密不可分的。在教授西方式插花的过程中,为达到图形的一致性,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手中的花材要尽量一致,以便达到作品统一的效果。但插花艺术课程教学费用一直是各个高校开设该课程所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如每次都使用鲜花教学,教学的效果绝对会很好,但西方式插花的特点是用花数量多,即便是用价格相对便宜的花材,合理的安排各个班级的使用情况,费用也会很昂贵。使用仿真花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学花材耗费的问题。仿真花的款式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价格合适的花材,目前有的仿真花单束费用上比鲜切花略高或不及鲜花价格,而且可以反复利用,购买1次可以使用很长时间。园艺园林学院于2008年购买了一批教学用仿真花,虽然花材类型不多,但是较多地采购了同一类型的点状、雾散状花材及焦点花材,只要适当地搭配其他形态花材,即能满足基本的西方式插花要求,目前使用情况良好,至今还有剩余,2~3年内依然可以使用。每次教学中教师都要提醒学生爱惜花材,每次完成作品,待教师评完分或拍照欣赏后,要求学生将作品拆卸,将各种花材归类放回整理箱内,既可以减少花材的耗损,也可以保证下次试验有序进行。

3.2.1 提高仿真花利用率。在仿真花材剪与不剪的问题上[3],笔者要求学生毫不犹豫地修剪。仿真花最大的特点是花材一致性好,如不修剪处理,插花作品很难达到效果。被剪断的材料只不过是花材的枝干,花头依然是完好的,可以再次使用。笔者每学期都会准备许多不同长度的竹签,直接插上花头或用透明胶粘上带枝条的仿真花即可以修剪,可以任意地调整花材的长度,满足不同的插花要求。要求学生在填充雾散花材时必须把整支的花材拆卸,穿上竹签,用小支一支一支地填入,这一过程既能让学生掌握填充花材的方法,又能培养学生的耐心。用竹签充当花材的枝干既能节省费用又能提高仿真花的利用程度,达到很好的插花效果。

3.2.2 增加西方礼仪花艺教学内容。西方礼仪花艺也是当代花艺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礼仪花束、婚礼花艺、餐桌花艺布置等一系列用于人际交往活动中的花艺,也是社会上用途最广泛的花艺类型。掌握这些花艺内容可为学生将来就业提高竞争力。

商业花束是市面上用的最多的一款礼仪用花,该教学内容一直是高校插花艺术课程的弱势[4]。为了逆转这一局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尝试:用有一定长度和粗度的竹签插上仿真花花头代替长枝的鲜切花;用废旧报纸代替部分包装纸,为“鲜切花”打上内部小包装;将同一类型雾散花材也穿上竹签作为花束中的配花使用;向学生教授花束制作的螺旋手法,并搭配不同的包装材料与花结,制作出基本的圆形花束与单面观花束。

婚礼花艺、餐桌花艺布置属于大型的花艺布置,在当今商业花艺市场中占有的份额较大,市场前景广阔。婚礼花艺、餐桌花艺的布置涉及到布景道具的使用,由于使用的仿真花是可重复利用的,这就为每学期的花艺教学节约了部分费用,利用该费用可以为花艺教学添置其他教学道具。笔者在整个插花实践教学的中期安排该内容,分组安排布置内容并指导学生完成。如:搭起婚庆背景架,拉上纱幔,在录影架上插制出圆球形作品;铺上桌布,摆上碟子、刀叉及水平型的餐桌花;安排学生集体制作花艺拱门,摆在教室过道内。虽然用的都是仿真花,但依然能布置出一个很逼真的婚礼现场,而且用仿真花来布置婚礼会场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形式。这样模拟现场既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获得操作经验,将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应用,又能让学生在布置大型花艺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协作,布置完成时产生成就感。

3.3 挖掘东方式插花内涵

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以自然美为最佳的艺术追求和表现。讲求“物随原境”、“形肖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5]。东方式插花注重的是以花寓人伦,内容表达含蓄,体现的是自然界的草木风情[6]。东方式插花与西方式不同,西方式装饰型用花主要注重整体的形态,形态内部的花材可以很丰富,但东方式插花属于构图造型插花,作品对每个枝条每朵花的要求都十分讲究,要经过仔细挑选。笔者认为东方式插花是花艺教学中的难点,因此在课程的后期才会安排学生制作东方式的插花,有了西方式插花的基础,才能运用简洁的枝条和花朵表达东方式插花的深远含义,通常用剑山作固定花材的工具,难度较西方式插花高。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当今东西方文化交融,插花已无严格的东、西方之分,但系统的学习还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而且可以让其作为基本功进行练习。

3.3.1 注重东方插花技法讲解。东方式插花的花型变化很大[7],同一组材料不同的学生插出来的作品都会有所差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详细介绍东方式插花的基本构图要求,如何把握比例、尺寸,在演示作品时详细地讲解东方式插花的六大法则。在插制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学生模仿教师教授的样式,而应该放开手让学生大胆地创作,在制作过程中老师不断巡视,随时指点修改。

3.3.2 合理利用采集材料。在学习东方式插花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首先确定好插花作品要表达的主题,确定好主要的花材,申请部分经费到批发点采购部分鲜切花材料;同时要求学生到校园里采集不同类型的材料,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作的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观察材料、挑选材料的能力。

3.3.3 寻找东方式插花新思路。深入学习和挖掘东方传统花艺,加以继承和发扬,这就要求插花者要深入观察植物习性,思考其美之所在与美之精华,并融入个人情感,才能创作出具有感染力的作品[8]。创新东方式插花的展示新途径,对传播和发扬东方文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笔者在这方面也做了些尝试,将东方式插花的过程艺术表演化,使得观赏者不只是看到东方插花的最后结果,而是在插花的过程中配上音乐、花文化解说词,将插花的整个过程展示出来,这种新形式的展示提高了学生学习插花的兴趣。

4 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2002年9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插花员国家职业标准》,插花业首次被国家确认为一种职业[9]。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就业增加竞争力。同时向学生介绍插花艺术不只在花店行业中使用,还可以在室内装饰、酒店接待等大型会议场所使用,提高学生对该职业资格认定的认知度。

5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花艺活动

每年教师节花卉消费量较大,存在较大的商机。学生学习完插花艺术课程以后,笔者鼓励学员利用课余时间组建兴趣小组,为其提供活动场地、活动机会,同学们可以利用学到的花艺技能,自己制作礼仪花束,进行销售,既可以让社会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又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一定的报酬。园艺园林学院每年都有各类花艺活动,学生可以在这些场合发挥专业优势,如:由学生组建的“七里香”花艺(下转第42页)

(上接第33页)

团队为晚会的花艺布置和花艺走秀做出了贡献,该团队在学院文化艺术节上展示的新娘花艺作品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同时还引起了国内知名网络花艺媒体的关注;该团队不仅进行传统的花艺制作,还按照插花艺术的新思路创作出一系列的表演型插花作品,由该团队提出的东方式表演型插花体系的创新项目得到了湖南省教育厅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该团队创作出的“菊之韵”、“鹤舞献瑞”等东方式表演型花艺,在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高校园艺学科建设与发展高层论坛”会议上得以展示,深受专家好评,给各位代表耳目一新的感觉。

6 结语

花艺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校插花艺术的教学也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高校里的花艺培训更应该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花艺水平,为整个花艺行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提高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从而为中国的花艺事业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同时也使得培养出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提高其综合素质,继承与发扬中国的传统花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与繁荣。

7 参考文献

[1] 黎佩霞.插花艺术基础[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27,77.

[2] 张虎,孙莉,吴冬.《插花艺术》项目课程改革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301-18303,18318.

[3] 林丹彤,董军.插花艺术教学方法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3(1):161-163.

[4] 刘娇英.加强插花艺术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J].甘肃科技,2008,24(15):191-192.

[5] 王静.东西方插花艺术风格比较[J].文学教育,2009(6):52-53.

[6] 王莲英.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J].中国园林,2006(11):44-48.

篇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越来越大的满足,精神需求就被更强烈地渴望。人们对美的追求日益强烈。花朵,植物所代表的自然美是独一无二的,是无法被其他形式的美替代的。插花是以自然生态为范本,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最高境界的艺术,其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深刻感染着每一个热爱插花的人。

一 插花艺术概述

插花艺术,是指将植物可供观赏的枝、叶、花、果等器官剪切下来,作为素材,在一定艺术构思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修剪、整枝、弯曲等技术加工,搭配上一些以表现作品形象与寓意的其他辅助材料和适当容器,造型出一件用来表达意图或哲理,传递感情或意趣,并能体现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这是一种深受大家喜爱的文化艺术,可用来美化环境、表达感情、调剂生活、放松心情。传统的东方式插花源于中国,《诗经》《楚辞》等书中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民间就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可见,插花艺术不仅体现了大自然的美貌华丽,更包含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意识情趣和思想感情。美的外表和丰富的内涵就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插花艺术是一种蕴含文化元素极为丰富的艺术形式。学习插花,有利于提高动手和创新能力,进行艺术的熏陶,美化心灵,修身养性。艺术的熏陶也是决定个人素质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学会了插花,可以在家中进行装饰,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使自己身心愉悦。专心投入到插花中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生活的美好,物我两忘,物我合一。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总会保持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这样的人越多就越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 插花艺术课程探索

1.插花艺术课程的现状分析

第一,插花艺术文化内涵不被重视。插花是将植物的枝、叶、花、果,经过一定的艺术构思,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加工,从而创造出具有一定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的作品。然而,在当今社会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更多人将插花作为一种商品,更着重插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其所含有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在短期花艺培训班里的学生,学习插花是看中了这一行业的利润,为自己赢得一些利益。因此,许多学生最初接触插花的目的已经发生了偏移,他们要学的不是如何将插花作品创造成一个艺术品,而是如何将插花作品快速地变成一件商品并如何提高其商业价值。他们更愿意将插花作品放到商业产业链中发挥它们的商品价值,而仅用少量的文化内涵也只是作为推销商品的噱头,这种情况下做出的插花作品自然缺少插花作品本身所应包含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当然,将插花作品放入商业链中增加其商业价值也是一种有利于插花艺术发展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让插花艺术被更多人接受,走进更多人的家庭中。但过分地开发其商业价值,一味地追求其经济效益,就会有违于插花艺术其本真的价值,导致插花者的艺术素养不高和插花作品的文化内涵不够。

第二,插花课程实践环节比较薄弱。插花艺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于学员技能的熟练度、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中国插花艺术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理论教学、教师操作示范和学员实践操作训练三个环节。理论教学占据大多数的教学课时,而学生的实际训练则由于材料、资金、具有操作难度等一些原因使课时量非常少,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不足,像这样单调的教学手段和严重不足的实践训练很难培养出较高水平的插花艺术人才。

第三,插花教育者水平良莠不齐。插花艺术看似只是简单地进行插花创作,实际上它包含了大量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它是一门融合植物学、绘画、书法、文学、盆景、音乐、雕塑、建筑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性艺术。在插花艺术的活动中必然会反映出作者对自然、艺术、人生及社会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插花不仅仅是追求形式上的美,而是“取其形、求其意、悟其道”,花能传情达意。因此,它要求插花教育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对各种艺术形式都有所涉猎。只有拥有过硬职业能力的教师,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人才。然而现在的插花教育者中,多数都不具备这些条件。他们多数是相关专业出身或只懂浅显的插花花艺,更有的只是开过几年花店或刚进行完短期花艺培训,根本无法将插花艺术的精髓传授给学生。

* 郑州地方高校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工程第六批项目“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编号:ZZJGC6004);课题组成员:闫、刘铃玉、杨玉珍;通讯作者:刘若瓦

2.插花艺术课程实践的改进

第一,重视艺术素养的培养。插花者艺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插花作品水平的高低。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们欣赏一些优秀的插花作品和与插花相关的艺术作品,并进行适当的讲解示范,让学生对插花的形态和色彩进行一定的感知,建立起一定的审美观。让学生熟知自然生长环境下植物的形态特征,感受植物的自然美,思考如何在插花过程中保持甚至放大、凝练这种美。

第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插花艺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只有多加练习、创作,才能熟练掌握相应的插花技巧,激发创作欲望和创作思维。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先进行单个技巧的多次练习,让学生感知同一插花技巧对于不同花材的拿捏程度和注意事项;然后当学生对插花技艺熟练以后,可以让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模仿练习,实际感受插花作品的构造并巩固常用的插花技能;最后可以在学生已具有创新能力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主题让学生进行创作,并进行学生间的互评和赏析。学生经过作品的构思、器皿的选择、花材的造型、搭配等一系列课程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设计思想、开拓意识、审美意识和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插花技巧才能得到更大的提高。

第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厌倦,尤其是在进行理论讲解的时候,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和教师现场示范的方式活跃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长期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宜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是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们欣赏大量的优秀插花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建立一定的审美观,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往届学生所做的插花作品,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相信自己在学完这门课后会完成同样优秀甚至更加优秀的插花作品。在讲到插花技巧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现场示范,用实物和现场操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些简单的材料,让学生跟着示范一起动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插花技巧的理解和记忆。在进行实践训练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比赛。在最初进行基础技巧练习的时候,可以比赛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在进行模仿练习的时候,可以比赛哪个组的模仿作品更加精致;最后在进行主题创作的时候,可以比赛哪个组的作品更符合主题,哪个组的作品更有新意,哪个组的作品更受欢迎。通过小组比赛,让学生之间相互比较、竞争、学习,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四,与其他艺术相结合。插花是一门融合了植物学、绘画、书法、文学、盆景、音乐、雕塑、建筑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性艺术。为了能更好地展现插花作品,更加确切地表达插花者的思想感情,使插花作品更具文化内涵,能与展示环境更加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插花者应该具备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因此,在培养优秀插花者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地加入一些与插花有关的其他艺术文化形式来提升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以及对插花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如让学生欣赏书法、绘画或其他艺术作品,甚至进行模仿练习,感受其中不同的艺术之美,并与插花艺术进行结合,这样就不难创作出优秀的插花作品。

第五,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水平。插花课教师除了需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插花技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包括植物种类的识别、植物的生长习性的了解等。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优秀程度。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插花艺术学员,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水平至关重要。首先,要对从事插花教育人员的教学资格严格把关,提高从业门槛才能使插花教师的基础水平得以提高,才能吸纳更多更优秀的插花教师。其次,可以请一些插花界的大师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促进能力的提升。最后,可以组织插花教师进行插花比赛,进行相互切磋。花艺大赛是镜子,是新的起跑线。通过比赛可以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分析、研究与借鉴优秀作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提升教师水平。

三 关于插花艺术的未来展望

插花可以美化环境,美化心灵。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用花朵来装饰他们的房间、他们的窗景、他们的商铺,装饰每一个角落。插花艺术将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被需要,是平日走亲访友,节日庆典礼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会有更多的人喜欢插花,愿意学习插花,使插花像绘画、音乐一样作为一种才艺被欣赏,并举办各种各样的展览。会有更多正规的专业插花培训机构,将插花艺术传授给那些爱花惜花的人。

1.专业的插花教育机构

随着插花艺术被广泛应用,插花行业得以崛起,与之相关的行业,如鲜切花产业、花器制造业、各种包装业等,都会相应地得到推动发展。这些行业因此需要更多的人才输入。这时,就需要有目的、有系统地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的地方,即花艺学院。如荷兰农业大学的斯特尔花艺学院、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古伦堡花艺学院等,在日本、韩国、美国、法国都有各自的公办或民营的插花教育体系,他们培养出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各层次专业人才。中国也应该建立这样的花艺学院,以一流的花艺教学环境和强大的师资力量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2.插花艺术对社会的影响

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立现代化大都市的步伐加快,一座座高楼大厦平地崛起,遮挡住了蓝天白云,一条条宽阔川流不息的马路代替了幽静的绿荫小道,钢筋水泥堆砌起来的城市看不到任何生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心情难免容易感到急躁,这时就需要鲜花这种生活的调味品来平息急躁的心情。用鲜花来点缀城市,点缀心情,可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美好的心情、美好的环境、美好的生活,不仅能提升幸福指数,还能降低城市犯罪率。

插花艺术所包含的文化元素极为丰富。学习插花,可以美化心灵、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插花艺术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专心地投入其中,深入地学习插花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可以从前辈甚至先人那里学到他们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品质

和人生哲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我国传统插花在2008年6月14日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再一次证明了它的史学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学习插花,不仅可以美化生活环境,使自己身心愉悦,还可以以花会友,结交爱好相投、品质高尚的朋友。更可以将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推向国际,与国外的插花爱好者进行交流,探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的插花技巧和对插花艺术的不同见解,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谢婕.浅谈在师范院校中开展《插花艺术》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208

[2]何黎明.“插花艺术”教学实践现状和发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9):186~187

[3]钱锦、马玲.《插花与花艺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科技信息,2010(32):184

[4]胡军、张淑梅、张咏新.《插花艺术》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5]岳敏、施芬.高等农业院校“插花艺术”课实践教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1):73~76

[6]李福东.现代插花及其审美教育价值[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87~90

篇4

《插花艺术》是高等教育中园林、园艺、环境艺术、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是植物学、花卉学、设计初步、植物造景等课程的后续开设课程,此时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插花艺术》课程教学中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法在插花艺术课程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想象力,能掌握插花的基本技能和造型原理,掌握各类材料的修剪与造型技巧,并且对市场有一定了解。学完该课程,学生进入相关行业工作,能做到应对市场制作出产品,或者为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

1 插花艺术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分为2个部分,理论教学和实训,实训通常安排在课程后期。这样的教学安排存在以下问题:插花是一门有生命力的、非常强调动手的课程,因此前期过多的理论教学显得生硬和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期的理论教学和演示与后期学生实训运用脱节,学生只是重复模仿,缺乏创新;学生不了解市场,课程讲授介绍大量花材、配件及工具,但实际上由于季节和地域限制,市场上的花材和配件都是有限的,造成学生设计很理想却无法适应市场进行产品制作;设计时学生往往不能把握实际尺寸,实训时教师准备的材料常跟学生预想的不一样;实训时间短,学生针对插花的动手时间往往就在几天内,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花材的艺术性如花材的风韵、姿态表现、光线角度等需要学生在大自然中亲近、了解,因此亲手触摸和长时间观察体会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些很难在仅仅几天的后期课程实训中做到。以上情况说明,《插花艺术》课程中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 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情况

项目教学也称为“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有的也称作“任务驱动教学法”。该方法可充分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强调学习过程的实践,旨在让学生融入到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积极、有目标地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与技巧训练。项目教学法体现个性化和层次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提倡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按个性走上主动发展的道路[1]。

在《插花艺术》的课程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是要求学生通过市场调查,设定一个项目目标,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通过资料收集、理论学习、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等方式,最后能依靠一定的理论知识制作出适合市场定位的作品,并且能对所有开销完成账目核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产品的市场检验。项目结束后,学生能对各组作品和组内成员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的各项能力做出评价,以此锻炼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

3 具体教学过程

3.1 确定项目任务

插花艺术是一门可操作性的生活艺术,市场应用广泛,因此项目的确定并不是由指导教师来提出的。提出项目之前,要求学生先对其可见的花卉艺术资料进行搜集、生活观察、图书馆查阅、网络学习及市场调查,该过程实际上是对插花分类知识的学习,并且由于观赏大量的作品,使学生对插花艺术的兴趣有了极大地提高。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4人,组内自主推荐项目,1名组长担任信息汇总、组织和主要汇报工作。在资料搜集的基础上,由小组讨论自主提出最有兴趣、最希望做出的作品类型,由指导教师结合典型性、可行性和每组的区别性,与各小组讨论后做出项目任务的最后审定,如传统东方式插花、礼仪花束、现代花艺、家居装饰性插花等。

3.2 项目过程设计及方案制定

项目教学法有别于传统教学之处在于学生能把握学习过程和内容,边学边做。因此在项目任务确定以后,教师结合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指导各小组有针对性地设计几大主要的项目模块,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学习和创作。如按照插花创作的步骤安排项目模块:立意—选材—造型插制—评价[2]。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每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知识系统,学生在每个模块的研究和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将研究内容建立起一个系统的框架,并且由于每一个模块都是为实践服务,学生表面看来是在构思完善创作作品,而实际是学习了传统教学中的各大理论,完成了项目过程的理解。在主要的项目模块确定后,需要指导教师与各小组讨论,针对每个模块的难易度来进行时间规划,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实践实施方案,其主要目的是督促各小组按时完成各阶段学习、实践任务及汇报工作。

每个大型的项目模块只是提出了一个知识系统,各个分支需要指导老师能够熟练地把握,表现在大模块中包括许多小模块,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提出并解决,完成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但知识点的遗漏需要指导教师及时进行补充。比如“选材”模块中,包括花材选择、花器选择、配件选择、工具选择等内容,其中花材选择还细分为花材形状选择、大小选择、色彩选择等。学生要成功设计并制作出插花作品,一定要学习和应用好这些知识分支,因此项目教学法是考验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同样也是考验教师对整个知识系统和学习过程的控制力。

3.3 项目实施

由指导教师进行第1次的综合讲解,对于插花艺术的基本概念及范畴等知识需要学生能完全理解,然后按照指导教师提出的项目大模块开始进行任务安排。项目组长要针对每个组员的特点来分配任务,锻炼各自的协调和沟通能力。

“立意”模块要求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和生活观察,确定不同目标作品类型的用途、摆放位置和表现情趣等内容。项目组长安排成员通过分头拍照或绘图等方式进行调查,汇总后进行小组讨论,确定作品的基本构思。

“选材”模块是较大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掌握花材形态及运用、市场上常用切花的花语及价格、花器材料和质感与插花类型的搭配、工具及配件选择等。指导教师要注意一些交叉学科知识的巩固,比如鲜切花的选购和保鲜是《花卉学》的内容。此时学生可通过大量的市场走访选择1~2个花器,若有制作礼仪插花的小组也可选购包装材料进行包装练习。鲜切花因生命期短耗损太大,因此指导教师提议学生在校园中采摘一些植物性材料进行插花工具的操作练习。学生根据作品构思和市场走访选择合适的花材,由小组讨论后汇总花材种类、数量、颜色、大概价格等资料,做出表格后提交给指导教师。

“造型插制”模块是插花艺术的核心,包括材料修剪整形和插花造型。材料修剪整形在第2模块时可先用校园植物性材料训练,鼓励学生创新技能手法,熟练后可购买一定的鲜切花进行比例关系确定,练习修剪、固定和弯曲等技能。小组可通过练习基本花型进行插花技能的练习。此时学生容易进入一个迷区,就是可以模仿基本花型,但自己设计出的作品总会很别扭,且不知该如何修改。因此,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造型法则的学习,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强调重心、焦点、稳定感等构图要点,从而引导学生的设计走向成熟。

“评价模块”首先要求各项目小组互相参观,学习把握作品的观赏部位和角度,尝试领会制作者的意图,品味特别的制作设计手法,并且能说出自己的见解,提出意见。然后由指导教师带领所有学生进行插花作品的欣赏,进行综合评比。有条件的也可以由市场做出评价,将作品摆放在校园内或校门口进行调查,问卷、投票或拍卖售卖等形式都是可行的。

“结算”模块是为了使教学更贴近市场,插花艺术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同样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带来经济效益。从项目开始就要求每个小组专门设置1名人员进行账目的记录,将所有材料费、路费、资料费等都详细记入账目,使账目分门别类、清晰明了,培养学生整理账目的能力。依照作品材料费用及过程损耗,小组核算并提交作品的成本费和建议市场售价,并由各小组讨论其合理性;若有作品拍卖或售卖,小组需另计利润,进一步讨论作品的市场推广价值及改进。

每个模块完成后要求项目小组提交报告1份,汇报模块实施期间学习到的内容和项目进展情况,并提出遇到的问题,在指导教师的参与下,各组间相互交流问题和解决方法。

3.4 项目评估总结

项目进行结束以后,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项目进行过程总结,包括学生的个人总结、组员互评、指导教师评价等形式。学生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在创设出的真实职业情境下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提高[3]。每个学生对待问题时给出的方案与策略不同,使得每项任务的判断标准并不是唯一,而是多样化的,因此指导教师的评价重点在于,一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协调交流能力,在组内起到的积极作用等个人素质;二是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专业技能、创新精神等方面,且应注意针对项目对全过程做出综合评价,或分阶段分别评价。对于进步快、技能熟练、创新等方面较强的学生提出表扬,对优秀学生和作品发放奖状或奖品进行鼓励。

除此之外,指导教师对全过程进行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通过观察学生自主学习、技能操作和自评等过程,指导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各种问题,加以研究分析,以此来改善将来的教学过程和方法[4]。

4 结语

此次项目教学法在《插花艺术》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项目教学法对指导教师的要求高于传统教学,既要区别于讲授,又要把握住适当的引导;知识系统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要求很高;因为需要观察学生每一步研究的方向,所以时间花费更多。对学生来讲,动手操作并不难,最大难度在于要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因此项目起始阶段怎样提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需要指导老师认真地进行研究。另外,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和售卖等活动时较腼腆,难以进入角色,讨论时部分同学不善于表达观点,这些都需要更多的锻炼,也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通过项目教学法在《插花艺术》课程中的运用与实践,基本解决了该课程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脱节现象,使学生的自主构建知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协调交流能力、适应市场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为职业教育的实现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参考文献

[1] 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8):43-44.

篇5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92-02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涉及插花艺术基础、东方传统插花艺术、西方插花艺术、现代插花艺术、插花艺术作品的鉴赏与评比等内容,插花运用的素材丰富且受季节和地域影响大,艺术插花练习受经费影响大,诸多现实困难已影响到该课程传统教学的正常开展。而多媒体以互联网为依托,方便收集教学素材,可灵活地利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辅材料制作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插花的制作实践,多媒体能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于此,本文探讨多媒体在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一、在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对教师的要求以及需准备的事项

(一)教师应掌握和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在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的时代,教师应掌握和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首先,应掌握多种课件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这有利于最大化地展现课件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其次,应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及品质。多媒体课件质量的高低和品质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再次,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制作精致的课件。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的编排和制作应以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方法和策略等教学要素为依据,突出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二)多媒体课件的资源准备及制作

1.准备文字素材。在多媒体课件中,文字是基本的素材,文字应精简,提炼重点要点,应避免出现整个课件就是教材内容文字的展现这一现象。文字可以在课件制作过程中直接输入,也可以从文本中直接复制和插入文件,但对于大量的文字信息一般不直接输入,而是在前期就预先准备好所需的文字素材。文字素材有时也以图像的方式运用到课件中,如通过格式排版后产生的特殊效果,可以用图像方式保存下来,并可以很方便地调整大小。

2.准备图像。插花是一门观赏艺术,运用植物的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和艺术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致美丽、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因此,制作插花多媒体课件需要采用大量的图片。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需要的图像可以通过软件创造、扫描仪扫描、数码相机拍摄以及从屏幕、动画、视频中捕捉图形图像等途径采集,并从中挑选制作多媒体所需要的最好的图像运用到多媒体中。

3.使用背景音乐。在插花课件中适当地运用背景音乐,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所体现的意境来选择背景音乐。

4.制作动画。在课件中运用动画,给学生视觉上带来动态的冲击,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动画制作应以教学内容为主,不能过分强调动画效果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展示。

5.使用视频。在插花作品的插制过程及作品展示中,通过视频示范可以弥补一般图片不能展示的插制方位和角度,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插制的原理和技巧。例如,东方式插花、花束、胸花及丝带花的制作等章节的内容,以视频展示效果会更好。因此,在制作这些章节的多媒体课件时,可以事先使用摄像机将作品的制作过程拍摄下来,进行编辑处理后制作成简单的小视频,并链接到多媒体课件中使用。

二、多媒体在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一)多媒体在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复习旧知识点和简述新知识点时,一般可以借用多媒体简便快捷的特点来展示完成。对于理论性的知识点,直接用多媒体展示,会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例如,在讲授第一章“插花艺术的定义和范畴”、第三章“插花造型的基本理论”、第四章“插花艺术发展简史”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如果只让学生对着教师和书本来听课,很容易出现听觉疲劳,而如果用课件将这些知识点进行图文并茂的展示或以微电影的方式进行演绎,学生喜爱的程度就会有所提高;同样,就插花作品插制步骤而言,先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精短的概要,简述知识要点和插制步骤要点及技术要点,既能将繁杂的知识点变简单,又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将能使学生对作品的插制过程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进入实物插作的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学生课外练习中的应用。插花学习贵在“勤练”,勤练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插制水平。因为理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以一般可以延伸到课外的自我练习。而课外自我练习阶段,教师对学生一对一的指导时间比较有限,此时,教师上课用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起到帮助学生复习和指导练习的作用,成为学生课外练习插花的隐性指导教师。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等设备下载教学材料。学生在练习中不断观摩,不断总结,在思考中逐步提升自我学习能力,为学好插花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多媒体在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效果

1.扩大课堂容量,拓展教学空间,丰富课堂内容。在插花艺术基础课教学中,利用预先制作好的课件,不仅能多方位地展示教学内容,还能以其图文并茂的方式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有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将课堂延伸到更宽的学习空间里。例如,在讲解胸花的应用时,就可以链接到胸花常用的不同场所人群上,如在一些大型会议上主持人和嘉宾常佩戴胸花,一些颁奖晚会中的主持人也常佩戴胸花,还有婚礼上的新人及伴郎伴娘常佩戴胸花,等等。具体场景实物的展示使教学内容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这些链接的内容可以扩大教学容量,拓展教学空间,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对胸花的应用范围有了更真实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

2.集中教学资源,便于开展教学。插花艺术基础课程主要教学材料是鲜切花,而鲜切花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很强,即使在现在种植条件很好的温室大棚都很难集中展示不同地域和不同季节的鲜切花材料,而多媒体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例如,在花材识别教学中,除现场展示就地取材的花材外,无法就地取材或不同季节的花材均可以借助多媒体图片展示的方式真实地展示给学生。同样,除花材外,插花作品的配件如花器、花泥、花插等物都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资源的便利条件来满足教学的需要。

3.便于教学演示,教学效果好。黑板上画图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就插花艺术基础这门课而言,单一的黑板展示教学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例如,在演示三角形基本花型的插制过程中,只在黑板上画图展示,学生就很难把握整个花型的立体轮廓和选材颜色的整体效果,更难体现每枝花的插制角度和花头的展示姿态。而如果将三角形基本花型的插制过程拍成照片,一张一步地演示给学生,在演示时同时备注说明插制的技巧、注意事项和学习重点;或录成录像,按插制步骤边解说边演示展示给学生,将会使学生如临插制现场,教学印象深刻,为下一阶段的自己动手插制打好基础,教学效果更好。

4.利用自制PPT教学课件,便于引导学生进行作品鉴赏。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该门课不仅要引领学生学会鉴赏插花作品,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插制不同类型的插花作品,如果学生没有经过强化训练,是不可能完成的。在强化训练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插花作品的插制步骤是基本工作,此外,更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学生学会审视自己的作品。在学生模拟练习插制作品、教师点评阶段,教师经常采用现场点评和不同作品对比点评的方式进行,通过实物的对照点评,让学生更真实地发现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插花作品的插制水平。而由于不同的插花作品很难现场集中,教师就经常将学生模拟练习插制的作品拍成相片制成PPT进行演示点评,让学生更直接地知道自己作品的好坏。同时,为更好地引导学生观赏插花作品,教师还经常将一些技能大赛中优秀的作品和网络上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处理,制成PPT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观赏和对比点评中学习。

5.教学资源共享,方便教学交流,有利于该门课程的教学整体水平的统一提高,为插花艺术的推广及普及提供便利。插花艺术是中、高职园林、园艺(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除此之外,在很多中、高职旅游、饭店专业都开设有该门课程。该课程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插花艺术最后以插花作品展示成果,一些好的插花作品一般很难保留和复制,因此,一些好的教学优秀作品、比赛作品均可以图片或录像的方式保存下来,作为教学素材来使用。此外,不同院校间相同课程的教学资源形成共享的模式,更有利于该门课程的教学交流和学习,为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也为插花艺术的推广、普及起到促进作用。

总之,多媒体在教学中有很大的优势,教师应掌握和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认真准备所需的事项,将多媒体应用到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小霞.浅谈高职院校插花艺术课程教学的问题和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6)

[2]陈彩秀.浅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J].教育教学交流,2013(2)

[3]黎佩霞,范燕萍.插花艺术基础[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篇6

1 ?n程简介

生物有机化学作为有机化学向生命科学渗透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这一趋势,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一流大学都为有机专业和化学生物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生物有机化学专业课。生物有机化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充分融合了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药物化学,该课程的综合性较强,是化学生物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化学生物学这一概念于20个世纪末提出,是一门将化学小分子作为工具,同时通过化学手段人为干扰或调控生命体系,从而阐明复杂生物体系运行机制的新兴交叉学科。与其他化学分支学科相比,有机化学在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化学家通过合成不同的有机小分子作为化学探针,可以有效地研究复杂的生命体系,因此近年来生物有机化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2 教学对象与课程目标

生物有机化学是我校化学生物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学生学习完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等课程的基础上于大三上学期开设本门课程。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文献检索能力,尤其是大二期间创新课题的开展,使大部分学生已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如何应用有机化学的结构理论、基团相互作用理论、有机化学反应机制和动力学理论,以及应用有机化学研究方法,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分子的化学变化和反应规律。并且能够通过模拟生物体系的化学变化,建立有机化学研究新体系。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习的分子识别理论、酶的作用机制等知识,来设计生物活性分子,为进一步学习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也为今后的毕业论文、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研究,或者从事相关工作做铺垫。

由于生物有机化学内容繁杂、系统性较强,对于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特点的理解需要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反应机制、反应动力学等问题较难理解需要较强的有机化学功底,致使学生在设定的课程时间内很难兼顾到各方面知识。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往往感觉枯燥乏味,以至于有的学生对该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学习热情并不高涨,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鉴于生物有机化学课程的重要性,扩充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就能够掌握这门有用的理论课专业知识,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这里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探讨生物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期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案例教学和应用为导向,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生物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学内容的扩充和改进

生物有机化学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作为一门理论课程讲授的,其交叉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化学小分子研究生物大分子,另一个是通过理性地设计、改造生物大分子,用于生产复杂结构的功能性化学小分子。其教材除了Hermann Dugas和Christopher Penney最早于1981年出版的Bioorganic Chemistry以外,国内只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山大学古练权教授于1992年编写的《生物有机化学》。我们选用的正是古练权教授编写的《生物有机化学》,该教材十分经典,涵盖了多肽、核酸和酶的生物有机化学内容,并介绍了一系列酶促有机化学反应。

考虑到生物有机化学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近几年生物有机化学基础研究取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诸多相关成果发表在世界top级别的杂志期刊上,为了紧跟学术前沿,我们在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对课程内容做了一定的调整更新。在学习核酸的生物有机化学这一章时,对于DNA碱基顺序分析方法这部分内容,我不仅给学生讲解了传统的Sanger、Maxam-Gilbert测序反应原理,还拓展性地介绍了科学前沿的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各种测序方法均配以直观的动画小视频来模拟其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能准确掌握各种测序方法的特点。在学习酶的生物有机化学这一章时,结合我们所在的药学院的专业特点,着重讲解如何利用酶的结构和催化作用机制来指导药物设计合成。举例介绍降血压药-血管紧张肽转化酶抑制剂captopril的研究历程,并组织学生就药物分子的设计思路展开讨论。此外,生物有机化学在实际生产应用方面开辟了很多新领域。因而我们在学习酶促有机反应时,在介绍了天然酶促有机反应的高效性、专一性、条件温和、无污染等特点后,我们重点讲授有机介质中的酶促反应在医药、化工、食品、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应用,以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生物柴油的生产为例,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教学内容的扩充和改进,课程教学既突出重点,又契合专业方向,还紧跟学科前沿发展,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4 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引起对物体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它导向有意义的学习,促进知识的长期保持,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动机。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可以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思索、映射,可以调?悠浼且渲械慕萄?内容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是单调的注入式教学,可通过启发式的问题,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结合科学发展前沿,选择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方式上,我们采用老师讲授、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老师授课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复杂的分子结构和反应机理以简洁明了的幻灯片形式展现给学生,并配以声音、动画等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内容。而每堂课的开头和结尾,都通过板书将重难点归纳概括出来,帮助学生对理清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此外,我们还将相关课件和参考文献上传至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下载,建立网络交流群方便答疑解惑和互动交流,将专业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增强教学内容的横向、纵向对比,将零散的知识点化零为整,便于学生深刻把握其本质原理,全面掌握知识脉络,记忆更加深刻。例如:第二章氨基酸和多肽的生物有机化学的内容是由小分子到大结构纵向深入――从单体氨基酸到多肽链再到更大更复杂的蛋白质层面去介绍相关的有机化学性质和合成方法。在讲完多肽化学合成的类型、特点后,紧接着简要概括在生物体内多肽是怎样由成熟的mRNA翻译组装得到的,并进一步介绍如何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在体外获得目标的多肽和蛋白质。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又可以对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专业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生物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价值与意义。

生物有机化学在内容上虽然复杂,但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也算紧密,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更应该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独立发现问题的本质、内在联系及规律,从而准确解决问题。鉴于所带课堂学生较少(32人),可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小组合作式开展分组讨论等实践活动,为该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和深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如,我们在第二章和第四章分别介绍了两个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和青霉素,二者均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实现杀菌效果,但原理上却不相同。我们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比较两个药物的作用机制的异同点,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渐认识到两个药物的抑菌原理,一个是基于酶与底物的分子识别作用,另一个则是基于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此外,我们还将课题组平时科研中遇到的应用实例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讲授,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篇7

(一)中华茶文化概论

本部分主要是系统地介绍茶的起源和发展史、中国茶叶的对外传播、世界茶区分布及茶叶分类、我国茶树栽培及茶叶加工历史与现状、茶具艺术鉴赏、茶的冲泡与品尝。借以此部分历史、经济、农业、美学等方面的系统介绍,激发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对中华茶文化的多角度认识。

(二)中国各式各民族茶俗例说

了解民族茶俗(汉族和少数民族茶俗),从而剖析中华民族大家庭与茶的源远流长历史渊源,以及获知民族茶文化发展的背景及在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课程讲授时,结合不同民族的饮茶时间,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民族风情的影响,来阐述最终形成的不同沏茶方法、饮茶方式和用茶目的等不同的民族饮茶习俗。将故事和风俗寓于学习中,让学生在掌握此部分内容和了解不同民族风土人情二者兼得。

(三)世界各国茶俗例说

茶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各国后,在不同地域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世界各国不同的茶俗,主要有亚洲国家茶俗、欧美国家茶俗、俄罗斯和东欧茶俗、非洲国家茶俗、大洋洲茶俗以及南美洲茶俗。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正确认识到茶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后所形成的不同国家饮茶风俗。

(四)茶与政治、经济、宗教、文艺

从茶政与茶法、茶与宗教、茶与文学艺术三个方面,剖析茶与政治、经济、宗教、文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以茶叶为媒介,茶马古道为例,诠释经茶马古道的茶叶传播与外来文化交往、交融、整合与涵化,形成富有地方民族色彩,又具有鲜明的外来文化影响的文化特征;作为古代重要的贸易交通要道,加强了中国与国外的贸易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宗教文化交流。

(五)茶与健康

被称为国饮的茶,其保健功能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近年研究的领域更是大有增多。本部分主要包括我国历代医学关于茶的论述、现代医学论茶叶保健作用、茶的心理保健作用三个方面来展开讨论。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茶叶保健功能的活性成分、并获知这些功能成分所对应的功能,了解中国国饮的健康魅力之所在;并知道如何正确饮茶和健康饮茶。

(六)茶宴、茶点和茶酒

介绍茶宴与茶肴,浆茶、粉茶和茶点心,茶酒与茶鸡尾酒的相关知识,并带领学生实际操作如何制作和评比这些制品。通过此章的学习,让学生扩宽了茶除了饮用以外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更充分完美地利用茶叶,延长茶叶茶业链。

(七)茶文化大众窗口——茶馆

介绍不同形式茶馆(当前中国主要的宣扬茶文化为主的茶艺馆)的主要管理模式和内容,包括北京“五福”茶艺馆、上海“湖心亭”茶楼、西子湖畔茶馆、重庆中华茶艺山庄等茶艺馆。通过茶艺馆的设计、管理和内容介绍,以及组织参观校园周边的较具特色的茶艺培训公司、茶楼设计公司和地方茶艺馆,综合凝练学生对前六章内容的理解,并提升学生从设计学、美学和贸易管理学的角度综合认识茶文化。

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根据《茶文化学》课程内容设计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将其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茶文化与茶俗、茶与健康、含茶食品、茶艺馆。每个模块教学内容都相对独立,在教学中不同的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个模块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一)审美与艺术表演相结合,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课程内容的1-4部分除了正常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外,还带了茶叶、茶具现场展示,辅助加深茶叶分类、茶具欣赏等;展示不同的茶叶和不同的茶具匹配型号,以及其分别的冲泡方式和礼仪。

(二)新型茶叶产品和日常生活的健康常识介绍、吟诵结合茶叶冲泡,融艺术、生活所需于学习中。茶与健康部分的内容偏工科,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且降低掌握知识的难度,主要是先展示新型的含茶产品,再逐步导入这些产品中所主要运用的是茶的何种功能,从而引发学生主动了解茶的功能成分的积极性;在茶保健功能介绍时,增加了宋代、唐代的有茶叶保健功效解说的诗词,并采用吟诵的方式讲述,寓文学、艺术于茶健康知识学习中去。

(三)含茶食品展示与品尝、结合实际操作制作,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携带简单易做的含茶食品(抹茶饮料、抹茶蛋糕等)到理论知识的课堂上去,让学生有兴趣去了解这些产品的制作,并真正地了解产品的特性,扩大学生对茶和茶文化的认识,增大茶与生活的贴切度。

(四)实际参观周边较具特色的茶艺培训公司和地方茶艺馆,并介绍学生到其有兴趣的茶艺馆实习。除了课堂上不同的中国特色茶艺馆介绍外,还联系近边的茶艺培训公司和地方茶艺馆,并带部分学生前往参观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茶艺馆的整个运营理念,懂得学习的重点部分;同时也让茶艺馆工作人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扩展其运营模式。

四、考核方式的改良

考核的方式从单一的期末统考,改为了平时作业、上课心得和项目完成考核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其分别占总成绩的20%、20%和60%。平时作业学生需手写交付,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直接复制信息的可能,增加其手写记忆的部分;并且还期待通过手写作业增加学生对茶文化的全心感受经历。上课心得可根据学生自己的感受,撰写内容可包括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信息、对茶文化的感受、茶食品制作的领悟、或是对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等等。在课程初期,提出一个可执行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项目,5-7个学生一组,自己确定项目任务、目标,并制定项目完成计划和实施方案,最后在课程结束时,交付审核并计分。

五、教学改革的反思

对于《茶文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反思。

(一)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掌握和创造才是最重要的。教师要把自己从课堂的讲授和知识的灌输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课堂上,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二)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教师要不断地和社会接轨接触新的知识,并学习新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样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指导学生。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206-02

无机化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药学、环境科学、临床医学等化学和近化学专业本科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理工科专业如物理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讲授的内容是立足于学生在已掌握的高中化学知识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四大化学反应及平衡、元素化学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具备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得到良好训练和培养,为他们今后各门后继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理论。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无机化学课程群除了传统的无机化学[1,2]外,还包括基础化学[3]、无机及分析化学[4]、普通化学[5]、大学化学[6]等不同名称的课程和相应的教材。尽管课程名称不同,但核心内容都为传统的无机化学课程基本内容。与此同时,课程名称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的差异也体现了课程教学过程中具体专业具体对待的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践行人才培养分作。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无机化学课程群授课情况为例,对不同专业无机化学课程授课的差异化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通过本研究,对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切合专业特点、因材施教提供一些经验和建议。

一、结果与思考

1.不同专业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时的差异性分析。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不断优化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大纲过程中,许多老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教学内容与学时的矛盾,如何看待不同课程对所授课专业的支撑作用,按照有限的学时精心选择授课内容,是每个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表1概括了绍兴文理学院本科教学中涉及无机化学课程的专业、学时和主要教学内容。由表1可知不同专业的无机化学课程设置在学时和教学内容上都具有很大差异,例如化学专业无机化学课程设置的学时数是临床医学专业学时数的4倍,其教学内容不论从光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要远远高于临床医学专业。从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来看,在差异性存在的同时也有共同性,即所有专业的无机化学(包括基础化学、普通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等)课程教学内容都包含酸碱、氧化还原、沉淀与溶解和配位四大化学反应理论、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这些核心的基本知识。上述这些差异性也正是客观反映了不同专业对化学知识结构的不同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2.教学案例的差异性分析。本科教学是基础教学,着重培养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素质好的后备人才。但这种基础教学不同于中学的基础教学,它带有专业性和研究性的特点[7]。在对不同专业学生授课过程中,老师不仅要熟悉自己的教材,更要了解不同专业对同一授课知识点的不同需求,结合专业实际,开展生动活泼的案例教学。例如对于溶液依数性教学内容的讲解,在渗透压这一知识点,除了共同的基本理论原理外,针对不同专业可以开展不同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案例探讨,如表2所示列出了针对化学、化工、医学、药学以及生物科学等不同专业渗透压知识点的不同例题。通过上述讲解,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基本原理,而且将基础理论与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能够感觉到学有所用,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3.高中化学基础的差异性问题。在大多数高校中,无机化学课程是面向大一新生授课。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达地区与边远地区间的教育水平有一定差异,同时不同地区高考模式不同,导致高中课程教学体系也存在一定差异,甚至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学过化学。因此老师在授课时应该及时了解和掌握大一新生的高中化学知识背景,使大学化学知识与高中知识既不脱节,又不大量重复。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二、思考

从以上对不同专业无机化学课程教材差异性的分析比较,不难看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专业背景、个人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是一种合理性存在。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让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方式,在相同的时间内学习相同的内容。美国学者汤姆林森曾经说过差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要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结果,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我国21世纪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更加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与创新意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传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差异教学”必然成为课程改革的新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上册、下册)[M].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上册、下册)[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魏祖期,⒌掠.基础化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董元彦.无机及分析化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篇9

当然,实施过程中不要过分依赖固定的教学标准,要尝试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制定一个清晰的奖励机制,要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要尽力让水平不一的学生都获得提高。要与学生讨论学习目标,要根据学习成绩为每位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要在班上和学生讨论学习目标,作重大教学改变时也要征求学生意见,为取得进步的学生建立奖励机制,和学生一起讨论、挑选学习材料等等,要改变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或意见。

二、模块教学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重要平台

模块化教学是国际劳工组织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出的能力培训模式,它以专项能力课程内容为单元模块,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一个个模块展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进行模块教学的过程中起组织、协调、示范和引导的作用。模块化教学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强调实践操作。一个模块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从基本理论知识到操作技能的全部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边学边练,弥补讲练过分分离的不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本会计是一门集知识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应用学科,因此对它的模块设计应以“突出职校特色,培养职业能力”为总的指导思想,改变传统教学中对于课程安排讲究的一两个工作日的时间间隔,以利于学生较好地消化上节课知识内容的做法,将一周内的两次课程安排在连续的两天或在一个半天内完成,便于教师做出项目训练的安排,避免出现教师在下一次课用较长时间回顾上一次的内容,学生也要用较长的时间来适应这一次课的联系和训练的现象,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构建连续的知识体系。我们把成本会计的整个内容划分成基本成本项目的核算、制造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非制造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几个非制造行业成本的一般核算等四个模块。

三、团队合作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重要形式

在进行差别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团队合作就是一种重要的形式。

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被誉为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影响最大、成果最多的领域之一。合作学习的内涵涉及到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主要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4)合作学习强调集体受奖励,同时也重视个体责任的划分。(5)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因此可以说,合作学习的概念正在融入团队的理念。

把学生划分成学习组,在平衡学生性别、成绩的差异等因素后,仅提供给各学习组核算业务的资料,自行安排组内成员会计职务角色的分配,分角色排演核算程序与口头汇报计算结果,由教师综合评分,奖励优秀学习组,由各组评出优秀组员,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讲述“是这样”的被动局面,让接受能力好的学生去辅导和带动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问题的“为什么”和“怎么样”的主动思考。实施过程中可以用注明了最高成绩、平均成绩和进步最大成员的团队成绩登记表实现督促和鼓励学生的目的。

将全书的三个重点知识点(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或是更多内容以段考的形式专门地强调与突出出来,在整个测评实施过程中还可以对部分评价采用“同组同成绩”的方式,给同一学习小组下硬性指标,利用学生同班或同宿舍的优势,督促成绩好的学生对其他组员进行学习辅导,利用学生的好胜以及不愿连累他人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对班级整体学风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快乐学习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重要目的

快乐学习的理念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快乐的学习环境。快乐学习是将学习融合到游戏情节中,让学生在快乐中接收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例如,在简化分批法下,二级账会计与明细账会计的分角色承担,则有利于学生理解会计中的“平行登记”和“账账相符”的规则,再利用师生互换角色的方式,由小组成员排演整个的账务处理程序,由其它小组的学生以及教师评判改组业务处理得是否正确以及是否流畅,既可以巩固专业知识的掌握,又可以在“演”的过程里活跃课堂气氛,并且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团队合作精神。

坚持实施这样的计划,既有利于课程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个人诸如表达能力和自我管理等能力的锻炼,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很大益处。

五、总结

综上,笔者以“听、讲、练、演”多方位实现成本会计差别化教学这种方式,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在教学中以“让学生喜欢上成本会计”的理念去设计自己的教学,通过实施差别化教学模式,的确感觉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成本会计核算能力方面有所受益,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实现了差别化教学的预期目标。

篇10

    一、分层教学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必要途径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和潜力把学生分成水平相近的几组,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的能力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下得到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改变班级授课制下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弱的学生“吃不消”的不良局面,符合孔子主张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思想,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必要途径。

    当然,实施过程中不要过分依赖固定的教学标准,要尝试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制定一个清晰的奖励机制,要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要尽力让水平不一的学生都获得提高。要与学生讨论学习目标,要根据学习成绩为每位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要在班上和学生讨论学习目标,作重大教学改变时也要征求学生意见,为取得进步的学生建立奖励机制,和学生一起讨论、挑选学习材料等等,要改变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或意见。

    二、模块教学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重要平台

    模块化教学是国际劳工组织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出的能力培训模式,它以专项能力课程内容为单元模块,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一个个模块展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进行模块教学的过程中起组织、协调、示范和引导的作用。模块化教学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强调实践操作。一个模块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从基本理论知识到操作技能的全部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边学边练,弥补讲练过分分离的不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本会计是一门集知识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应用学科,因此对它的模块设计应以“突出职校特色,培养职业能力”为总的指导思想,改变传统教学中对于课程安排讲究的一两个工作日的时间间隔,以利于学生较好地消化上节课知识内容的做法,将一周内的两次课程安排在连续的两天或在一个半天内完成,便于教师做出项目训练的安排,避免出现教师在下一次课用较长时间回顾上一次的内容,学生也要用较长的时间来适应这一次课的联系和训练的现象,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构建连续的知识体系。我们把成本会计的整个内容划分成基本成本项目的核算、制造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非制造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几个非制造行业成本的一般核算等四个模块。

    三、团队合作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重要形式

    在进行差别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团队合作就是一种重要的形式。

    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被誉为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影响最大、成果最多的领域之一。合作学习的内涵涉及到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主要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4)合作学习强调集体受奖励,同时也重视个体责任的划分。(5)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因此可以说,合作学习的概念正在融入团队的理念。

    把学生划分成学习组,在平衡学生性别、成绩的差异等因素后,仅提供给各学习组核算业务的资料,自行安排组内成员会计职务角色的分配,分角色排演核算程序与口头汇报计算结果,由教师综合评分,奖励优秀学习组,由各组评出优秀组员,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讲述“是这样”的被动局面,让接受能力好的学生去辅导和带动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问题的“为什么”和“怎么样”的主动思考。实施过程中可以用注明了最高成绩、平均成绩和进步最大成员的团队成绩登记表实现督促和鼓励学生的目的。

    将全书的三个重点知识点(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或是更多内容以段考的形式专门地强调与突出出来,在整个测评实施过程中还可以对部分评价采用“同组同成绩”的方式,给同一学习小组下硬性指标,利用学生同班或同宿舍的优势,督促成绩好的学生对其他组员进行学习辅导,利用学生的好胜以及不愿连累他人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对班级整体学风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快乐学习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重要目的

    快乐学习的理念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快乐的学习环境。快乐学习是将学习融合到游戏情节中,让学生在快乐中接收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例如,在简化分批法下,二级账会计与明细账会计的分角色承担,则有利于学生理解会计中的“平行登记”和“账账相符”的规则,再利用师生互换角色的方式,由小组成员排演整个的账务处理程序,由其它小组的学生以及教师评判改组业务处理得是否正确以及是否流畅,既可以巩固专业知识的掌握,又可以在“演”的过程里活跃课堂气氛,并且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团队合作精神。

    坚持实施这样的计划,既有利于课程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个人诸如表达能力和自我管理等能力的锻炼,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很大益处。

    五、总结

    综上,笔者以“听、讲、练、演”多方位实现成本会计差别化教学这种方式,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在教学中以“让学生喜欢上成本会计”的理念去设计自己的教学,通过实施差别化教学模式,的确感觉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成本会计核算能力方面有所受益,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实现了差别化教学的预期目标。

篇11

1茶文化对夯实艺术课程教学的作用分析

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看待茶文化的作用:

1.1茶文化提供艺术课程教学素材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茶文化首先为学生提供课程教学素材。从茶文化的显性层面入手,茶画、茶器、茶具等都构成了具有艺术内涵的载体,通过临摹和卡通化的表现,能够丰富学生的艺术课程内容。而且,茶器和茶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从而也就构成了将来对幼儿实施美育的极佳载体。从手工制作的视角来看,以成套的茶具为对象进行手工制作,可以作为家庭场景的点缀,而且极富中国元素。因此,这就构成了作用之一。

1.2茶文化助力学生形成文化修养

在显性茶文化的背后,是内容更加丰富的隐性元素。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环境下的茶文化隐性元素,包含了朴素唯物主义道理,文学艺术思想等。所有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形成文化修养。与那些需要依靠记忆的文化修养养成形式不同,茶文化已经深深植根于国人的生活之中。人们在品茶、赏茶的过程中,自然就会联系着茶文化的隐性元素,这是文化基因所起到的效果。因此,学生在日常的饮茶过程中,就能在自我感悟和承袭中逐步获得文化修养。

1.3茶文化引导学生获得良好心性

良好心态是学前教育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良好心态首先反映在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以及较好的忍受能力。从岗位特点来看,面对心智未开的幼儿,没有良好的心态是难以长期胜任这项工作的。那么在茶文化的引导下,则可以使学生获得这种良好的心态。这种良好心态的获得,主要取决于知行结合下的体验与感悟。

2分析基础上的导入模式

由于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单纯的板块导入是显然不够的。为此,这里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对茶文化的导入模式。

2.1对导入时机的把握

何为导入时机,就是在艺术技能课程教学的哪个阶段来引入。根据笔者的教学体验发现,文化修养应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始终,而不是在艺术技能教学中以片段的方式来进行引入。另外,学生在学习手工制作和美术绘画技能时,需要一个相对连贯的时间和空间,这些也决定了不适合分段来进行茶文化教学。在贯穿课程教学始终的要求下,需要建立起教师教学与学生自身体会和感悟相结合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茶文化导入的全过程。

2.2对导入内容的选择

在对茶文化的导入上,应该具有“功利主义”色彩。之所以提出这个观点在于,在课程中导入茶文化必然追求实效性,而并不是单纯文学素养的养成。因此,针对前者,就需要挖掘茶文化中与艺术技能教学联系最为紧密的元素,使之成为课程教学的素材。关于对学生心性的修养,则主要依赖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行来完成。可见,这里更侧重于对课程环境茶文化导入的把握。就具体的内容而言,应着重追求器物层面的文化要件。

2.3对导入程度的控制

对导入程度的控制,意在防止以文化来冲淡艺术技能教学氛围,使之成为了茶文化鉴赏课程。那么如何实施这种控制任务呢。不难理解,事实上教师首先应在教学思路上,将茶文化放置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如,作为一种教学素材的来源。为了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来向学生展现我国茶文化的艺术内涵。但从教学时限的分配来看,这里仍需要将大部分时间放置在手工技能训练上。

3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解析

在教学引导中,需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难点问题:

3.1建立学生的自组织学习系统

上文指出了,需要将茶文化的导入贯穿于整个艺术技能教学之中。同时,也提到了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来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实现学生自主完成茶文化的习得和感悟。那么问题来了,即如何实现学生持续的去感知茶文化的魅力呢。从心理学原理可知,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所形成的激励,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呈现出边际递减效应。可见,将这种边际递减效应转变为边际不变效果,则成为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2茶文化器物层面的教学转换

茶文化中器物层面的文化素材,在许多地方够成为了工艺美术的素材选项。那么针对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应以怎样的器物形态来面对学生呢。或者说,若是简单以器物作为艺术技术教学的课题,那么这种缺乏人文社会联系的教学模式,是否符合学前教育学生的学习要求。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显而易见,学生今后针对幼儿的美育教学,首先就需要对孩子们传递温馨的人文信息,即家庭信息。那么茶文化器物层面的转换,就需要建立在家庭生活的范畴之中了。

3.3文化素养与手工技能的关系

在对教学时间进行分配的过程中,需要厘清文化素养与手工技能之间的关系。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却未能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文化素养应成为影响学生心性和艺术倾向的东西,它通过非智力因素来影响学生的智力因素,进而影响着学生的手工技能学习。可见,教师在茶文化导入中,应能向学生强调这一点的重要性。

4对策

根据上文所述,对策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已经在不同阶段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应用的目的就在于发挥小组成员之间的激励作用和监督作用。这就意味着,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激励和监督,能够将对茶文化的习得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样就能达到贯穿于艺术技能课程教学始终。对于合作小组的建立,应该多考虑学生的想法,应防止教师在“我向思维”中主观进行编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可以设计出“茶文化修养与艺术技能学习之间的关系”的命题,让他们进行探讨。

4.2完成前置性茶文化教学

所谓“前置性教学”是指,在进入到艺术技能核心教学之前,所进行的文化熏陶与铺垫。茶文化的显性和隐性元素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所以尽管后期可以将器物层面的东西提炼出来,但也不能脱离它固有的文化环境。因此,前置性教学的重点在于茶文化熏陶。那么如何来对学生进行茶文化熏陶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周末去学校附近的茶馆进行生活体验,进而去感受身边人群安静、祥和的生活方式。

4.3与家庭气息建立起联系

与家庭气息建立起联系,是指在针对茶文化器物层面进行艺术技能教学时,需要将这些器物放置在家庭环境下来进行认识。无论是绘画教学还是手工制作教学,都应重视对家庭气息的认识,以及将作品放置在家庭环境下来展现。这样一来,才能确保学生在以后的幼儿园工作中能够正确把握教学方向。为了更好的做到这一建立,建议主要以手工制作来进行茶文化素材选择。这里需要强调,教师需要启发学生对家庭气息的感悟和艺术化重塑。

4.4教师启示与鞭策相同步

教师启示作为一种正向激励,能够引导学生自觉将茶文化习得与艺术技能学习相联系,并能懂得加强传统文化修养有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但这种正向激励会呈现边际递减效应,所以还需要加上鞭策这样的负激励。鞭策不在于规制,而是在于提醒和警示,并可以在评选优秀学习小组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茶文化学习氛围。

5展望

下面,就今后的实训教学进行展望:

5.1一年级

一年级所安排的实训应紧密围绕“岗位技能”来展开,也就是要强化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在实施载体上,可以通过校内实训环节培训他们的岗位技能;并通过前往幼儿园系统参观,建立起对技能实际应用的感性认识。

5.2二年级

此时,应将岗位意识要素引入到实训环节中。同时,兼职教师也应在实训环节借助情景模拟、心得交流等途径,提升他们的岗位意识。这里还须指出,岗位意识的提升还表现在主动将幼教理论知识用于课程开发之中。

5.3三、四年级

此时的学生已处于顶岗实习阶段,在真实工作环境下充分释放他们的专业综合素养成为了实训教学的目标。对此,专业课教师应针对学生实训活动展开跟踪调查,并为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从而,使他们能全身心的投入教学之中。6小结当前不少学前专业毕业学生,仅仅从技能层面能够胜任美育教学,但就自身的课程拓展性和创新能力而言则相对薄弱。由此,需要加强对他们进行文化知识教学。本文认为,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体系中的瑰宝,其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美育素材,而且对于调节学生的心性都极有帮助。因此,重视对茶文化的课程导入,应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具体导入的方式为: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完成前置性茶文化教学、与家庭气息建立起联系、教师启示与鞭策相同步等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曹立新.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5(6):20-21.

[2]姜艳敏.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改革实施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79-80.

篇1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69-02

健美操自进入中国以来,便以其本身竞技性存在的动作多样、肢体协调、舞蹈修养及音乐节奏感获得年轻人的喜爱。随着健美操的推广,该项运动进入大学课堂中作为体育专项选修,并深受一部分年轻人所热爱。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在身体素质、音乐律动领悟能力、身体协调、舞蹈功底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给健美操课程教学增加了难度。对此,在体育专选课程健美操中可运用差异化教学法,通过分层次教学方法、分阶段考核手段,将面向全体人员的传统教学组织手段,变成个性化针对性教学,由此提升整个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促进健美操在高校的普及发展。

一、差异化教学法及其在健美操课程改革中运用的必要性

所谓差异化教学法,是指在教育体系中,根据兴趣导向以及天赋差别的不同,所采用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教学方式。由于学生在身体机能上存在高矮肥瘦的差异;在运动机能上存在身体力量、协调性、柔韧性等运动天赋的差异;在心理上存在美体、健身、打发时间、尝试、体验等主观意识,因此,应面向班级教育的学目标,按照班级教育及素质体育的教学要求,对学生在作为个体存在的身体素质差异做出分组,尊重学生的主观需求,满足学生主观愿望,将教学任务分阶错层进行教学。在面向全体为前提条件,同时又强调个体的发展为必要条件的教学环境下,健美操教学实践中运用差异化教学法能够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在健美操的体育专选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对健美操课程教学近几年来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了效果分析,发现一个现象:游族。球类运动存在着很大基础性,传统球类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等,在课程教学上强调的是练习及有球训练,基本都是以练代训,学生在学习中更直观体验到快乐与技巧的提高。而在健美操课程上因为大部分同学缺乏高中时期的基础(高中体育不开设健美操),随着课程进度的推进,套路动作的变换及加入复杂舞步及换位等要求,慢慢地出现了畏难情绪,对健美操没有明确目标的群体、抱着尝试该项运动的群体、运动天赋较差的群体,慢慢就有相当一部分人后悔当初的选择,主观上存在放弃的思想,都是因为学分的压力顶着上,厌倦了上健美操,上课时完全是被动的情绪,得到休息就像解放,下课了马上满血复活。

学生出现对健美操专选课程的厌学态度及消极练习,这于健美操的大学校园的普及推广不利,同时与“我运动、我快乐”的全民体育健身的体育精神相悖,如何把这部分人群从“厌学”状态中拉回课程上来,在健美操课上体会快乐,体会运动精神,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分析,分成不同层次的培养途径,实施分阶目标计划使得可执行的课程标准;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在学得过程中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及学习的进步,这就是健美操教学中运用差异化教学方法的改革目标。通过差异教学法在健美操教学中给予学生作为个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培养竞技意识;在完成阶段性目标后,每名学生本身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这样,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健美操课程的个异化目标,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并产生对健美操运动的理解与喜爱。通过练习套路动作,完成教学任务,分享学习成果喜悦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健美操专项学习中来。

二、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中运用差异化教学法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组织分组

高校体育教学每学期为16周,将16周课平均4周为一个学习段,经过第一个学习段后,通过对已掌握的学生在身体、运动天赋上的差别,结合学生在心理上对健美操运动的兴趣和理解进行综合分析,把传统的班级教育初步分成A、B层次的2个教学小组的教学组织形式。

A组:把对健美操运动有一定喜爱的及运动天赋高,学习能力强的分为A组,在主观上借助该群体的自我目标实现要求高、自觉锻炼的意识强达到较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对有基础的同学出现表现欲强,与运动天赋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形成良好竞争意识,提高双方的竞技目标。这个群体只需教师提出要求或作出一次动作演示后,大部分基本靠自觉练习就可以达到套路动作的完成,更容易完成教学目标甚至远超既定教学目标要求。

B组:把身体素质一般及抱着尝试了解该项运动及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归类为B组,这个群体的学习速度明显较慢,学习兴趣不高,可以在教师指导多加强化学习、训练。

(二)课程目标分层

第一层次课程目标:针对A组优秀队员提高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在掌握健美操基础知识、基本动作的前提下,重点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以领舞及动作编排为重点学作为考核目标。

第二层次课程目标:针对部分A组成员及部分B组有较大提升能力的队员,要求完成健美操课程上提出的完成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第四套规定动作基础上,要求学生能跟上音乐节拍,以展现健美操运动的健与美作为考核目标。

第三层次课程目标:随着进度的推进,B级学生中有一部分同学跟上了教师的教学进度,掌握了规定套路动作,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同学因为对音乐律动或者天生身体素质的原因,进度依然缓慢;依托A级部分同学的热情带领B级已熟练动作的同学自我强化及编舞的时间空间,教师继续指导C级同学学习,这个时候对待C级的同学目标要求是可以不完全跟着音乐节奏走,能基本完成第四套健美操规定动作即可,最低程度的保障完成了班级教学中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内容分阶递进

对于 A 级群体的学生,要么她们有基础;要么运动天赋高;在健美操课程上对国家第四套动作的学习上,教师演示一个节拍套路动作一次后,这个群体就会有几个人能记住套路动作自己演练,借助这个群体的自学意识强,接受能力好的特点,不需教师演示第二次,他们相互就可以形成以传帮带的形式,基本全部可以完成动作,等待下个节拍,为教师创造条件,腾出更多时间指导B级的同学。

对待B级同学,老师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与时间,重点培养他们以能够独立完成套路动作为目标,培养对健美操运动的理解,帮助其形成健美操运动是受益终身的体育锻炼健身方式的观念。

B组的客观存在为差异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充分条件,当B组同学还在为一个转身回味或一个节拍动作的衔接苦苦挣扎的时候,A组同学已经可以听着音乐跟上节拍在律动,这个时候就需要给A组先上另外一组动作了,而B组同学继续强化第一组动作,自然地在班级教学上形成了分层次教学内容,递进式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分层灵活开展教学辅导

由于学习小组的教学组织方式,在教学辅导过程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对健美操的热情投入。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对A组的同学应该以交流的心态指导学生编排动作,引导学生在课后看哪些视频,怎么剪接音乐;对待B及同学主要是多亲自领操,让他们感受健美操的美;对于C级的同学,主要是让他们保持班级教学课程进度要求,以最后完成班级教学统一的教学目标为底线。

(五)分层采取考核组织形式

根据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编为三个小组,学优生在学习过程中业已完成整套动作,故不做对动作套路演练的考核;应对其实践运用能力的灵活运用进行评估,采取学而优则教,带领没有基础的小组成员巩固套路动作,编排动作,分享自己学习心得,为将来作为专业教练打下良好基础,于工,完成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于私,学生既学得健美操整套套路,也锻炼了带队经验及编舞能力;学困生以熟练完成成套动作的演练作为考核方式;中等生介于学优生和学困生之间,在熟练完成成套动作的基础上对其力量、柔韧、音乐节奏感进行考核。根据差异教学法在健美操的改革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相同教学任务,不同学生作为个体都可以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三、结语

面向班级学习,学任务,使用传统的组织教学模式,很难达到全体性的锻炼目标,不能兼顾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参与性与个性目标的实现。通过实践总结,通过分层次教学方法在健美操课程的实际运用,实施分组区别对待的原则,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引导学生对于健美操运动的学习方向,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在一个教学任务框架上,达到一个相同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健美操的积极性,实现健美操课教学质量的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挑战,体验成功,实现了进步。

【参考文献】

[1]包春峰,谢恩秋,郭玲燕.地方体育院校健美操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33)

[2]马豫.浅谈高职院校健美操专业分层次教学[J].当代体育科技,2015(11)

[3]李倩.差异教学:意义、困惑及对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4]海维芳.新形势下健美操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

[5]肖志芳.高职健美操课程实施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8)

篇13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推崇在大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创新等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1]。江西农业大学目前已开设茶学本科专业及茶文化与旅游方向。在茶学专业背景下,从农学的角度认可茶学,从文化的角度评析茶文化[2],以茶文化为依托,促进大学生文化品味和素质教育[3]。在笔者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中国茶文化》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和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现象。鉴于此,笔者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体系等方面不断完善,以提高公选课《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质量,为丰富大学生文化品味和提高素质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1教学方法改革

1.1 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性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程度、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自始至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第二,以教师为主导,整体把握课程并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选修《中国茶文化》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学生家乡都有与茶文化相关的风俗习惯。每次开课的第一堂课,笔者以湘西苗族风俗习惯中与茶有关的婚俗以及湖南特有的虫屎茶等为例,亲身体会生活中的茶文化。

1.2 体验式教学调动学生求知欲

一方面,在讲解茶的分类命名、茶的评鉴冲泡以及茶水礼仪等相关章节,笔者将代表性茶类和茶具带进课堂,并就每种茶和茶具的特点及用途当场示范“绿叶红镶边”、“三龙护鼎”和“凤凰三点头”等茶艺用语的真实含义;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随机抽取一种备用茶,推选代表初步判断茶叶品种和质量优劣,让学生对实物有切身的感性认识,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收集地方名茶,或利用课余时间到各大商场、超市和茶叶专卖店收集茶样,或自行调研茶叶价格和消费水平等[5]。

2 教学手段改革

2.1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把《中国茶文化》课件中文字、图形、影象、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数位化,并将其集成在一起,具有交互性和实时性的特点[6]。在茶的分类和茶的冲泡技艺等章节讲授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穿插播放了教学短片“六大茶类”和“茶艺表演”等短片;在讲解茶文化在电影等艺术创作的作用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了电影“绿茶”和“茶色生香”等片段中以茶为载体的艺术表达形式。以上多媒体技术将《中国茶文化》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 多元化考核体系改革

3.1 课堂笔记与出勤

课堂笔记与出勤占总分的30%,其中课堂笔记随机检查2次,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占总分15%;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5%,缺课3次以上者视为自动放弃该公共选修课。笔者每次开课的第一节课重点强调了课堂笔记和出勤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积极出勤,并及时总结、记录课堂上的知识点。笔者在统计《中国茶文化》课程出勤时,每缺一次课扣3分,平时成绩少于12分。

3.2 课件制作与课堂讨论

课件制作与课堂讨论占总分40%。笔者围绕当前茶文化的动态,准备了“茶文化发展是硬件重要还是软件重要”、“茶文化与生活”和“茶与健康”等10余项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组内成员明确分工,任选一项议题课后搜集资料,整理并制作ppt展示汇报,最后根据每组汇报情况展开讨论。每组汇报计时5分钟,教师及学生评委根据课件制作和汇报情况综合打分。以上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3 课程论文写作

课程论文写作对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自主查阅科研文献和培养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术等综合素质发挥重要作用。公共选修课《中国茶文化》课程论文的写作是考核学生掌握茶文化系统知识程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师规定课程论文的框架,学生自主选题,教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术写作规范要求。笔者以“爱茶者说”、“品茶品人”以及“茶品人品”等立题,要求学生从中任选其一,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字数3000左右。以上课程论文写作部分占总分30%。

4 结语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历史沉淀,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8]。弘扬中国茶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公选课《中国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等对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1]。《中国茶文化》教学改革的推行,丰富了课程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氛围,增强了教学效果,笔者在《中国茶文化》后续教学过程中将不断努力探索,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 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国茶叶加工,2010,1:40-42.

[2]陈茶凤.?高职高专茶文化专业课程设置探索-以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2):161-162.

[3]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等. 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 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4]吴翊. 启发式教学再认识[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67-68.

[5]王君雯. 中职学生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以商品学中的“茶叶”部分教学为例[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9:167.

[6]吴亚凤. 多媒体技术与大学数学教学[J]. 教育:中旬,2013,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