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想象力培训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儿童想象力培训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儿童想象力培训

篇1

想像力是人类智能的主要组成部分,尽管人人都具备这种能力,但高低、层次、强弱大不相同。它与一个人大脑的机能和后天的开发、培养密切相关。

按心理学分类,想像有无意想像和有意想像两大类。无意想像是自发的没有特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意想像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自觉进行的想像。如文艺创作、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或者为完成某项任务而进行的想像等等。有意想像又分再造想像与创造想像两种。再造想像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图表、塑像的示意,在作者头脑中塑造出相应的形像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想像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像的心理过程。它的特点:并不根据现有资料或他人描述,而用自己记忆中所储存的表象作资料,受创作情感和美感的驱使,独立的创造出新颖的、独特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性的舞蹈比比皆是,如《荷花舞》、《小孔雀》、《剪纸姑娘》等等。不过在创作过程中再造性想像与创造性想像常常交织在一起。

马克思把想像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像力”。善于想像的人,才善于创造;同样,善于想像的演员,才善于表演。

二、想像力的培养在学习舞蹈中的重要性

舞蹈是一门抒情性、比拟性、象征性极强的艺术,有时演员要把自己想成花、鸟、鱼、虫,有时演员要把自己扮演成不同的人物。如果表演者在心里没有达到想像的这个高度,就无法在舞台上表现出来。舞蹈与其他艺术最大的不同点,是它只能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和脸上的表情来向观众传递信息。表演者的想像是唤起观众想像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想像力是需要培养的,这种重要性还在于,舞蹈演员在面对观众表演的时候,他所传递出的艺术信号,不能超越观众所能够接收和感知到的范围。

培养舞蹈演员的想像力,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其实真正做到炉火纯青的高度,那是有相当的难度的。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如果离开了奇特的想像力,无论如何是不会走向成功的。我们在众多优秀的舞蹈作品中都能找到佐证。舞蹈《担鲜藕》是由三个演员完成的,其中两个演员在台上的动作,表现的并不是“人物”,而是篮子里的“鲜藕”,鲜藕是植物,植物怎么会动会表演呢?这就需要演员把自己想像成水灵灵的鲜藕,如果演员想像不到,那么这个节目就不会成功。

想像力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功能,想像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像力的民族总要被淘汰的。心理学研究证明,想像是创造的前奏,是一个人认识能力中的主要因素。2-3岁的幼儿就萌发想像力了,稍大几岁就会跨上竹竿“骑马”,把木凳翻过来“开电车”。这都是孩子在游戏中发展想像力的表现。随着年龄的长大,从游戏发展到认识大自然和各种学习活动,特别受音乐、绘画和童话故事的影响,儿童的想像力越来越丰富了。想像力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尽管与一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而后天的开发至关重要。

三、少儿舞蹈训练培养想像力的一些途径

1.鼓励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发挥想像力。有些老师认为表演课或创作课启发学生的想像力比较容易些,至于集训课困难就大了。因为既是集训,就必须有动作的规格需要遵循,让孩子发挥想像力是否会影响动作的准确性呢?其实富有想像力的训练和模仿不但不会影响动作的准确性,反而会使舞蹈动作栩栩如生。

我办少儿舞蹈班时有个女孩,她的基训动作往往比同龄人做得更美,更富有韵味,经我与她详谈,我了解到她这样的一些感觉,她说,“老师教我跳骑马舞的时候,我做着动作,就会想起爸爸去年领着我去看草原的情景。我能想像到草原上的天是那么的蓝,草场是那么广阔,我感觉到自己骑着马儿是多么的优美呀!”可见,这个小女孩的舞姿里已经融入了自己的想像。

篇2

生活中美术物象观察的想象内容很多,要引导孩子学会观察生活。儿童绘画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反映儿童的天性,表现出儿童的形象思维,是儿童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特殊视觉语言。由于儿童单纯,幼稚,天真无邪,他们拿起笔来未毫无顾忌,随性挥毫,俨然一位艺术大师,而充满创造性,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受真实的约束,往往开成椎拙,梦幻甚至荒诞的特色,正因为如此,在儿童想象画画教学中,画题设计更是至关重要。

当孩子会如何观察,如想时,“观物思形”“睹物思理”就很自然地实现了,在《一个黄果》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苹果,从学生开始只知道苹果是圆形的,很可口到老师创设一个情境“今天的苹果妈妈开家庭舞会想想看苹果家族都有谁?”在舞会上会有怎样的表现?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打开了,教师继续对苹果进行分析引导,切开苹果,分析其内部的结构特征,至此,使孩子们从一种无意识想象延伸到有意想象,再创新形象的过程得以实现。

情感是指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儿童心理学生诉我们,小学低年级情感仍然带有冲动性和易变性特点,转悲为喜,破涕为笑的情况在他们身上是常见的,因此,教师设计的想象画画题必须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心理反应,能激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

亲情包括母与子、父与子、兄与妹、姐与弟、长辈与晚辈……学生对这类画题的情感表现往往比较强烈且非常喜欢。如画题《我的生日》,有个同学在画后写到:“我画的是一个美丽的生日派对,有爸爸、妈妈、爷爷、姥姥、姐姐和我,画中的妈妈在听我为他歌唱,爸爸在看我表演,我知道自已的生日应该是妈妈的节目,因为她生我的辛苦,我的生日也就是妈妈的苦难日,所以,我应该更疼爱我的妈妈。”

心情指一个人的情感状态。俗话说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这里的情指的就是一个人的感情状态。喜、怒、哀、乐的情绪,每一个小学生都有经历过。这类画题的教学,能引导学生了解家园毁损情况,传其树立生存的忧患意识,思索现代生活方式和经济迅猛发展的影响,如:画题《悲伤的树林》有个同学在画后告诉同学,他仿佛听到树在说:“你们不要再砍了,没了我们,你们就呼吸不上新鲜的空气了”“你们人类真残忍啊!”“救救我们!”甚至我们有时做梦都能梦到大树在哭泣。

音乐和美术就像一对兄弟,相互交融,渗透。因此,可导孩子通过欣赏音乐来培养绘画想象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通过听音乐感受到充满诗情画意的幻想玉国,体会音乐的意境美,在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一课中,乐曲中的暴雨,小溪,鸟鸣,野草和鲜花处处拨动着学生的心弦,令他们心旷神怡,充满了支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构建着自我的精神世界。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画反映的是儿童心中的世界,这种“反映”是一种再创造,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这类画题往往能勾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如画题《农民与牛》有个同学画后这样写道:“农夫拉着老牛身上的绳子”大汗淋漓,衣服都是湿淋淋的,好像刚从水里捞上来似的,老黄牛喘着粗气,使劲地耕田,它好像在说:“多干完活就可以轻松轻松了,又可以舒服地呼吸了”。还可以运用通感,多方触发,有时放一些富有形象性的音乐,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觉,再让他们画出自己的感觉,有时让他们闭上眼睛,触摸一些形体和道具,然后凭直觉画出来,还可以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声情并茂地阅读儿歌,童谣,触发儿童形象思维的灵感。

由于儿童认识能力的局限,他们还不理解也不能表达出空间和透视的现象,他们不能注意到形练的结构和比例关系,不会有主次,有联系地表现事物。所以在他们的画里的,常常突出地表现他们所喜爱的,引起注意的东西,常常把画头大身子小,头发一根一根竖起来,并没有体积感,反映了儿童稚拙可爱,天真烂漫的形象特点。儿童想象画画题设计要根据儿童认识能力的特点体现出屋次性,即循离渐进,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完整,由形的创作到情节的创作,由现实到幻想。

局部指一部分,外整体,也就是在“局部”类画题设计的时候要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这类画题往往能使学生抓住重点,中心突出,主次分明,如:画题《漂亮的辫子》有个同学画《五彩辫》,她说“我是学跳舞的”,每个小女孩都有自己的梦想,都希望自己很美丽,我梦想自己拥有一条五彩辫,当我跳舞儿、鸟儿、蝶儿、围绕我飞舞着,欢笑着。

完整是指具有或保持着应有的部分,没有损坏和残缺。“完整”类画题可以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整体知识,所创作的作品主题鲜明,有整体感。

形指状况,而情节是指事物的变化和经过,儿童想象画画题即要有时对“形”的联想,又要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节”联想。

现实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符合客观情况的,幻想指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感情原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儿童最大的乐趣在于幻想,每个孩子的心都是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这时的幻想是建立在“现实”基础的幻想,反映学生美好的童心及对现实世界的独特感受。

所谓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念,做新的成绩或东西,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学者有创造的才能与潜质,而要使每个学都能“人尽其才”,就必须要给潜在的创造力提供“闪烁”的机会和条件,同样,儿童想象画画题设计一定要符合创造性。

填空是考试常用的一种题性,而将它运用到想象画画是设计中,填空题式就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散学生之想象,更受学生欢迎,如:“美丽的……”后面的内定由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来创设,并完成画面。

篇3

每个画种都有自己的形式特色,而这些特色是因为使用各具特色的材料而产生的。对儿童的辅导要强调掌握水墨画的技法精神,重视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不能像对成人培训一样苛求。但在水墨画最基本的用笔、掭墨、蘸水、调色等基本方法,要认真对待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老师要多进行身教示范,设计好学习的形式和内容,结合儿童所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引导启发式训练,很多儿童所喜欢小动物如:小鸡、小猫、小兔、小狗等。我们要抓住儿童的这一特点,从诱导儿童兴趣出发,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智力,并培养他们敏锐的感受力。

在训练中多讲解,多做示范,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用通俗易懂、活泼简短的语言以及形象比喻,联想等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他们易于接受并使绘画兴趣大增用准确熟练的绘画技法示范,使他们较快的掌握绘画步骤和方法。我通常采用在游戏式练习中让学生逐步掌握水墨画的笔墨技巧。

首先,让儿童体验线条之流畅美。初学水墨画,让学生动手勾画长短、粗细不同的直线、波浪线、折线、弹簧线及螺旋线等,可以增强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体验到柔软的笔毛在宣纸上画过时产生的顺畅感,初步获得对用笔方法的感悟。可以利用线条构成一些图形,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

其次,让儿童体验笔墨之层次美。儿童对浓淡变化的墨色充满了好奇心,老师适时引导点播,用小魔术等方法,鼓励他们自己试一试,调一调,边涂抹边体会,边练习边掌握,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水和墨的调和方法。如:画一群小鸡;利用墨色的渗化效果,表现出小鸡毛茸茸很可爱的感觉,小鸡要有前后左右浓淡、形态各异,多和少等变化,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绘画技法。如:画金鱼,要画出游动的感觉,用墨要有浓有淡,有轻有重,如:头要画的重一点,要用浓墨,身子要淡一些,尾要轻一些等等要把金鱼透明飘浮的感觉都画出来。

篇4

一、儿童画的特点

儿童画一般是指12岁以前的孩子的绘画,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涂鸦期、符号期、写实期。儿童画画的特点是随时都会出现一些曲折且不能按常理来衡量的线条和图形,而这种不合理恰巧形成了儿童画的趣味性,使其独具风格,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儿童画是否真实、是否具有准确的外形,这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儿童的思维是通过某些最基本的“形”进行的,当儿童打算描绘一件物体时,他们常常只是把这些物体的总体形状中包含的某一部分的形状大体描绘出来。儿童画具有一种特殊的荒诞性,主要表现在构思荒诞性、构图荒诞性、造型荒诞性、色彩荒诞性、空间荒诞性、设计荒诞性六个方面。正由于这种荒诞性,使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被认为是儿童的“艺术性思维”,甚者有人把儿童画和艺术大师的作品相提并论。

二、目前儿童画的教育方式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对于少年儿童在美术方面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校方和家长的重视,许多小学生都会报名参加校内外各类美术学习班,但是一些美术培训机构为了迎合家长,大力宣传什么“美术大师速成法”,使儿童在被动的状态下反复的临摹一些美术大师的作品,效果倒是立竿见影,可是这种技能的速成不但不能使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正确的面对自己所认知的世界,反而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使他们的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且缩小了的他们的创作空间,使他们的想象力受到限制,更谈不上艺术性思维的培养。我就有这样的经历,曾经在一个儿童美术培训班里见到这样的情景:第一天上课时,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工具跃跃欲试,老师还没开始上课他们就开始画了,这时候画出的作品稚嫩但是非常有趣,但是一个星期后,他们明显失去了兴趣,画出的画也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因为教师上课时采取示范一张画,让孩子们反复临摹的教学方法,这种忽视儿童在美术活动过程中乐趣的表现和自信的建立的做法,不但无法达到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且适得其反。美国一些著名的艺术教育学者也曾表明:艺术教育的目的最主要的是以健全人格的养成为目标,兼具儿童理性的认知活动与感性的创造活动。我认为,要摆脱陈旧的习惯性程序,必须努力创造各种愉快的形式,引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和对美术的正确认识,这才是培养在绘画中艺术性思维的关键。

三、借助现实生活开发学生想象的源泉

儿童的想象力是不可能凭空产生的,它必须是儿童运用各种感官,在现实生活开发出来的,所以说现实生活是儿童想象力的来源。我们必须带孩子走出教室,让他到自然、社会中获取直接的体验,获得真实的生活感受。将美术教育与孩子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相结合。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动手、动脑去体验和观察从而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再用想象将所观察到的事物重新组合,赋予自己的灵魂,创造出新的形象。这样不仅使美术活动增加了趣味性、生活性,还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绘画活动就是将眼睛所见,引起内心冲动而通过手的动作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动。美国专家认为,孩子们的涂涂画画实际上包含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感受生活,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生活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发展孩子的感官能力,让孩子看、摸、闻、尝、听,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表象,慢慢由依赖实物思维变成脑中的表象来思考。如: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刺激孩子们仔细倾听,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让孩子们用手上的绘画工具表示听到音乐后的感受-----这些尝试将取得很好的效果,会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这样孩子的兴趣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

四、我认为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利用多种手段扩大儿童的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儿童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篇5

一、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时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长们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度也变得更高,特别是儿童艺术教育。一些孩子的父母为了增加儿童的艺术细胞,家长将自己的意愿作为了主导,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期望以次让孩子来接受艺术教育而提升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实际中多数家长与一些教育机构在对儿童进行开发教育时所采用的方式与艺术教育的主旨目的内容却不相符合。这其实扼杀了孩子一些更好的天赋,另外作为家长们的选择,并不一定是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培训班在进行儿童艺术课程教学时为了在短时间产生教学效果,采用的普遍做法是单一且形式化教学方式,这就形成孩子的兴趣得不到有效培养,培训班也无法有效提升儿童艺术鉴赏、创造能力。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儿童艺术教育的作用,提升儿童艺术修养与创造能力,并且轻松愉悦地进行艺术熏陶,在儿童艺术教育的这一现状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于美学思想等精华内容是可以应用于儿童艺术教育中。以此指导儿童艺术教育的着重点,不束缚儿童天赋,鼓励艺术的自由性,强调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儿童的创新创造能力,并引导儿童艺术兴趣的培养,开拓想象力、创造力。

二、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和总体,也是进步与创造的源泉。积极的文化对人的创造力发展能够起到推动作用。早在孔子时期就有温故知新,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所反映出人们只认识到儿童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没有注重到儿童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内容与形式才是最核心部分。传统文化在儿童艺术教育中要得到更好地运用,我们需要全面地分析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利弊。

1.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积极影响。儿童艺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在当今社会儿童的艺术教育就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那就是开发儿童的创造与创新能力,是为了儿童的感性与理性都得到升华。这是新时期全新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新型人才的首要条件。儿童艺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儿童创新的素质为任务,突破“固步自封”的教育模式,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和谐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人和”即社会没有尔虞我诈,“天和”即自然的魅力之美,我们评价一个人的美丽更注重内在美;尽善尽美、至善至美都是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诗书礼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乐可以怡情;诗可以体现文字的美丽与魅力;礼则表现天地人和,体现为人处世的美;书可以修心养性,来引导性格的形成。中国的传统绘画诠释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审美。这些优良的文化可以作为儿童艺术教育的基石。将其加入到儿童艺术教育中去可以使儿童自由创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有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压制儿童的内心想法。

2.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消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都根深蒂固。例如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从古代学子科考,到现代高考、国考,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当官的官本位思想还在延续。“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也左右着人们对艺术的渴求与发展,传统的文化偏重知识的储存量而忽略了创新创造能力,这些观念都在剥夺了儿童的自由与抑制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其中传统文化“知足常乐”观念对儿童艺术教育的钳制最明显,“知足常乐”,就是不想创造创新,把人们从困扰痛苦中解脱出来。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对儿童的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消极作用。

三、传统文化在儿童艺术教育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是儿童艺术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是由于其双重影响,既对儿童艺术教育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有着不可忽略的消极影响。从而在儿童艺术教育中,需要更好地运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将有利于创新创造的部分为儿童艺术教育过程中所用。首先在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与理念上要有清晰的认识,儿童艺术教育是为了激发儿童兴趣潜能,熏陶艺术情趣,最开拓想象力、创造力;其次在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教育内容中以运用积极的传统文化来促进儿童艺术教育;再次是广泛融合和吸收国外的儿童艺术教育形式和教育思想,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为我所用,这也是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篇6

 

在得到“为什么要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相信很多的家长甚至是学校或培训机构都没有认真的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是出于从众的心理,又或许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希望孩子可以在人前有炫耀的一技之长,可以考级等等;有的家长甚至是为了减少自己的麻烦,把孩子往培训班一放,自己便又可乐得轻松一下……;学校或艺术机构可能是想着能赚钱,用尽所有可用的方式去招生,并没有静下来仔细的去考虑“这些孩子在我们这里可以得到什么或是我们可以给到孩子什么”……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都应该去思考“为什么要给孩子进行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其实并非我们用眼睛看到这些一幅幅的画,一段段舞蹈,并非我们用耳朵听到的每一首首歌曲,一段段音乐,其本身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也许我们家长只看到孩子画下“不知是啥”的涂鸦;也许只听到孩子稚嫩而简单的歌谣,但这个教育的过程会慢慢作用在孩子的思考中、生活中、人际交往中……这种变化在孩子身上是一个漫长却扎根的时间来体现的。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保护和尊重儿童的“原发过程”思维,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通过舞蹈、手工等艺术教育活动提高儿童的动作能力。[1]

 

一、艺术教育让孩子学会探索和表达

 

人类除了语言和肢体表情,还有何种方式可以表达自己的一切喜怒哀乐情绪?当然语言和肢体表情本身就是歌唱艺术和舞蹈艺术以及表演艺术的起源。在我们是孩子的阶段,尤其是幼儿阶段,通常语言词汇缺乏,语言表达还部发达时,往往是他们想象力最发散思维的时期。因为他们往往内心世界十分丰富,小脑袋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想法,他们对大千世界都感到好奇,都想亲自去探索探索。因此,绘画则是他们最原始的一种探索和表达的方式,俗称“涂鸦期”。在成人眼里,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是令他们无法理解甚至有点讨厌的,毕竟除了哪些我们成人看不懂的线条、点点圈圈外,他们还无处不当作他们的创作区,也许家里那套很昂贵的真皮沙发也会变成孩子的创作灵感。但家长不能忽略这是孩子的另一种表达,他们也许通过这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图案,告诉爸爸妈妈他们很高兴,或者他们想到了那天飘在花园空中的肥皂泡泡,甚至孩子自己也许也不清楚画的意思,但画面却能传达给大人们一些有趣的信息。

 

二、艺术教育可以加强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匈牙利是一个儿童艺术教育走在前沿的国度,特别是音乐类的艺术教育。我曾经参与过布达佩斯一个很普通的社区艺术中心在周末举办的“为小朋友而设的音乐剧”。于是我以为是跟平常看音乐剧演出一样,演员在舞台,观众在座位的模式。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与小朋友紧密非舞台式的互动模式。故事情景大概是一个美丽的村落里所有的村民都被魔咒沉睡,然后小朋友用自己的方法唤醒每一个演员扮演的角色,并最后一起解除魔咒的“老掉牙套路”故事,但在这个过程中,一起参与的小朋友们用舞蹈、歌声、律动、语言等艺术形式,而且是即兴的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创意来融入整个表演当中。这个活动让我感触非常深刻?不禁思考:儿童的艺术教育该如何进行?艺术教育中什么最重要?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艺术潜力,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都应从儿童世界的特点入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2]艺术教育可以加强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艺术教育的课程,孩子们会接触到不同的艺术材料和媒介,演化成不同的表达方式:涂鸦、手工、戏剧表演、舞蹈等,并通过这个过程形成对新的事物表达和相处印象,然后赋予崭新的意义,这是一件很神奇的过程。也是我们称作“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艺术教育让孩子感受到精神生活的美好

 

有人说:人是一种会思考的动物,对个人精神的需求远远大于对物质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达和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极大的丰富,使人们从繁重奔波的劳动生活中走出来,上升到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毕竟在人生漫漫的日子中,能享受精神生活的人是幸福的,充实的,美好的。艺术的诞生就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极致之美,人类的历史中留下的著名艺术品中,无论是一幅画,一件雕塑,还是一份乐谱,一段影像都是艺术教育带给人类的意义存在。学习艺术,不仅能让孩子懂得欣赏艺术作品,学会艺术创作,更能使孩子得到高层次的精神陶冶和对美的长远追求。

 

如果每一个家长和艺术教师都能认识到艺术教育是个需要时间去孕育的过程,可能就不会急功近利了。我们不仅听过一个家长打击孩子的声音“你画的一点都不像。”“为什么学了三年钢琴还不能考五级?”“动作有点难看”……其实孩子他们被扼杀的已经不仅仅是艺术天赋了,更重要的是表达的欲望和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在放弃教育,自然你也会错过很多孩子的秘密和分享,更谈不上对他的帮助和塑造。

 

四、家庭在孩子艺术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以上说了许多关于艺术教育带给孩子的各种意义后,应该能表明一名艺术教师的我们,或者一名孩子的家长的我们应意识到这是一件重要的事。在指导我们的孩子时,要将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目的灌输给孩子,除了自然到达的教学目标,不应过分强调某种目的。家长也要掌握一些恰当的艺术教育方法,在家庭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建立轻松互动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充满兴趣地探索艺术,感受艺术,学习艺术。然后,在引导的艺术教育过程中,用沟通、鼓励描述、刺激想象的方法,密切关注孩子内心的变化,注重培养他们自信的人格和流畅的表达能力;不断的扩张新的情景让他展开更多的想象。在某些环节,家庭和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往往能形成互补和互动的作用。学校里的集体课程,教师会通过统一的课题和要求引导孩子进行艺术创作,在群体学习艺术,孩子除了学习本身,也能领悟到集体合作和分享的快乐。如儿童合唱团中,孩子能从和声中享受到独自歌唱无法到达的美好音效,从中得到对团队合作的正确概念建立;相对校园,家庭的艺术教育是能弥补某些集体课程中的刻板和单一化。家长对孩子的引导是一对一地观察,能根据孩子的感应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如孩子在学校学会画一朵花,那么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画出更多不同的花,各种颜色、各种形状不同的花,甚至还有各种情绪和各种故事情节的花。而且家长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倾听孩子对他的艺术创作进行分享。家长与孩子在这个时间里,增强沟通、启发思考、建立平等观念,这是一个与学校不同的教育过程。

 

篇7

(一)旧的教育体制根深蒂固

教师仍然以传统的“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在以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下,老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是自己固有的观念传授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往往被老师限制,往往不是主动接受老师的思想观念。在“以教为主”的过程中,老师往往占据的是主导地位,而学生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本末倒置。而另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孩子的思维受到了限制,从而导致很多孩子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大多数老师仍然以画的像或不像来评价一个学生。孩童时期是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最丰富的时间段,作为老师我们应当鼓励孩子把自己心中的所想象的东西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我们更不应该以成人化的角度去看孩子们的画。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的去做,做到与众不同。

(二)美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

美术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美术教育方面的投入,但美术教育的投入总值的比例一直很低。美术教育投入和发达国家差异明显,教育资源的扩散和教育资源的改善依赖美术教育的投入,对于美术教育的基础建设和师资力量亦是如此。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资源开始面向中西部地区、偏远地区和边疆地区。虽然国家加大了对这些地区的资金投入,这些地区仍然和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加剧了美术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人们对美术教育的需求正在增长。社会越来越关注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加上独生子女的普遍化,更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应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参加各式各样的美术培训班和特长班。很多培训机构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

(三)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近些年,学校加强美术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美术教育呈现一派繁荣,但在繁荣的背后有很多问题让我们不得不担忧。很多学校只追求升学率,在单一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只重视专业的美术培训,忽略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出来学生的形式主要是高分低能型的。由于这些错误的观念和思想偏离了全面发展的原则。

二、应对措施

(一)家庭方面

儿童时期是孩子兴趣和爱好非常广泛的时期。我们要好好趁这个时候充分发掘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美。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能够通过不断地训练得到很大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对孩子美的认识和理解。保持童心不要束缚孩子的心灵。儿童的心灵是纯洁的,应该意识到天真、率性是孩子的本性.对于我们来说,画一幅画可能要考虑到整幅画面的布局,构图和色彩表达等。而对于孩子来说是不一样的。他们画画就是简单、纯粹、无目的表达和玩乐,用线条和色彩来表达他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提供范本供孩子学习、参考。童年时期提供范本给孩子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增强了孩子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眼睛和手的协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有利于孩子形象记忆的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财富,丰富的想象力是上天赐予每个孩子的天赋。

(二)学校方面

改变不合理的制度。现今社会越来越需要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如何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校应转变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让美术课程成为和文化课并重的课程而不是成为可有可无的调剂课。美术教师应具备新的教学理念。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幽默,风趣的美术老师可以很好的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现在我们的儿童艺术往往太注重绘画的方法和步骤,这样的做法往往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布置教学内容的时候,我们更多的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多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忽略我们成人特有的思维。在孩子画画的过程中不要强加干涉,只应该给孩子一个大的构思,至于孩子用什么工具和方法完成作品的过程应不做限制,让孩子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奇思妙想,增加孩子对绘画的积极性和热爱。新时期老师如何评价孩子提出了很多要求。很多老师在评价作品时,总以画的像或不像的成人观点来评价孩子,这样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误导。作为老师,在评价孩子作品的时候,主要是看孩子的画作有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个性,我们在点评他们的画作的时候应该鼓励他们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大胆的去想象和创作。

(三)社会方面

增加中央和省级金融投资,进一步加快和完善美术教育保障体系,并建立相应的美术教育投资体制,确保教师和学校基金能够及时到位的问题,提高农村学校的重建和转换。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偏远地区师资力量。国家应逐步缩小提高西部偏远地区教师的收入水平。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教师和优秀的大学生投身于西部偏远地区的教育事业中,完善西部偏远地区教师的福利。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西部偏远地区发展和美术教育的问题,才能够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制度。现有的很多培训机构存在缺乏管理,证件不齐等诸多问题。国家要不断加大不合理美术培训机构的管理。对于违建的培训机构应该加以取缔,建立与之相关的监督制度,让培训机构接受社会的监督。综上所述,如果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美术教育的学习,再针对孩子存在的种种问题,实施有效的措施,就能够发挥孩子们最大的潜能,用孩子们的热情,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积极作为,相信在国家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定可以更加规范、合理、有效。对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促进美术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作者:邓蕊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美术系

参考文献:

篇8

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路漫漫”,恰如长跑,要诀是后劲要足;超强的体能、坚强的意志、合理的战术,缺一不可。与此相类似,儿童学前教育只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学习的起步阶段,而这个阶段的重要性被人们无限放大了。其实“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的喊响,与社会上某些从业者们的利益不无关系,他们让这个“教育理念”从高中蔓延到初中再到小学,到了幼儿园。诚然,现代社会竞争十分激烈,但让幼儿园小朋友过早卷入激烈的社会竞争,是急功近利,这会让很多孩子失去美好的童年。教育需要长远规划,学校教育和文化艺术教育并不代表人生全部的教育内容,“成功学”“教育学”的核心理念不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表示,一个人的起步并没有社会宣称的那么重要,起步早晚并不能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选择所谓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虽可以理解,但并不符合科学逻辑,不值得宣传推广,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一种忽悠”。

最近,一条关于德国立法禁止先修学校的微博引起网络热议。德国《基本法》第七条第六款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原文:Vorschulen bleiben aufgehoben)。这里的“先修学校”,类似国内以教授知识为主的儿童学前培训机构。在德国,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小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教育要符合孩子天性,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说在上小学前非要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话,德国学前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孩子基本的社会常识,二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三是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篇9

2.教学因素。本本主义,忽略个性表现,缺少真情实感及想象力,一味的模仿或生搬硬套。现在很多教师上美术课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孩子画的很累,美术活动成了一种照抄的课程,丧失了欢乐。

这故事给我触动很大,我认为,学校教育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要把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放在首要的地位。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也是人脑功能的最高表现。教学,我们每时每日的教学,应是一种创造,所以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

美术课要想达到预期效果,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生要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热情自然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

如“奇妙的点彩画”单元,其中我设计了一节《撕纸画》,利用用多种彩纸让一学生上直接贴画,我根据所要表现的画面边撕、边讲撕纸画的要领和方法,这种方式使学生很快掌握了知识的要领,他们沉浸在新本领掌握的喜悦中,与此同时,喜悦的心情又激发出了极大地表现欲望,老师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对知识的不同属性进行“分化”,而且达到形成新知识的目的,激发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兴趣,从而唤起其强烈创造的动机。

二、培养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双翼,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学习创新方法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美术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进行添画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自由想象,在教师事先准备的范画上添画东西。又如,课文想象画,让学生给学过的课文画插图,这既是对课文的复习巩固,更是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与创造力的检验。除了以上几种训练形式,还有很多,如把局部变完整,画诗歌、换背景,等等。这些做法可以使学生大脑活动起来,开发右半脑,发展智力,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大有益处。

三、灵活运用课堂,寻找创新思维

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

学生年龄、性格、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学生个性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个性差异在美术学习中尤其显得突出,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顺应其成长规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和技能的提高。要改革不顾学生个性特点和实际要求编排教学内容的做法,避免“一刀切”。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人的心情往往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具体到美术课堂来讲,轻松而又热烈的课堂气氛能把学生的形象和抽象思维尽可能的挖掘,有利于创作灵感的激发。因此,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可以在与学生交流中,不断地使用鼓励,表扬的语言,对学生的思考加以肯定,这样做既能增强他们的信心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作,实践欲望。

3.充分利用电教设备

多媒体电教手段能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与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十分有利。也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的解决十分有利。如教师在讲解示范时,通过摄像机不同角度拍摄,然后投放出来,能解决学生看不清,或不明白的操作过程,也可以多次重复播放,消除学生畏惧情绪。使学生明确、自信、愉快地理解创作过程,学会怎样去表现美。如上立体纸工课,教师示范剪法,如果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一节课的时间单教会学生都很难。通过多媒体示范,每一个同学都能够看得很清楚,教师也可以有多时间去指导学生创作。学生的奇妙构思,也可以及时反馈出来。

四、充实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创造力与创造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培训创造力最好的办法是多多开展创造活动。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限制和教师个人倾向的束缚,能随心所欲、独立自主地得以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未来社会的人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心理品质,画画通过创作来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力,周密的思考与计划能力,独特、流畅与变通能力。因此,每学期我都设计适合学生创造力发挥的活动课。例如,中国写意画比赛、各种剪贴比赛、泥塑比赛,材料各异的立体手工制作比赛、爱心卡、贺卡设计比赛。各类美术竞赛是锻炼学生创造力的大擂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难得时机,我都尽力寻找机会积极组织,认真辅导,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的美术比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天地。

五、课外多画日记画

所谓“日记画”,是用绘画的方式写日记,用线条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同时也可附以简短的文字。其实,绘画也同文字一样,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运用绘画写日记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得到发展,使眼手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为创作积累题材。许多教师都会感到辅导学生创作时没有什么题材可以画。往往是学生等着老师叫画什么,怎么画,采用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作品不符合学生感知规律,好的作品应反映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多画日记画,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六、改变评价方式,促进创新发展

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要重视个性的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画出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

篇10

但孩子毕竟不是机器,也不是盆栽,不能让你随意雕刻,即使家长愿望再好,也只是一种愿望。那么,幼儿从小学美术到底要学什么呢?

首先,家长要确立孩子学美术的目的:要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情感表现、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才能为主要目的。

对于如何评价学美术的效果如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

1.他们的观察力是不是更敏锐了。多数的孩子天生就有很敏锐的观察力,但他们往往会自我忽视掉,其实大人如果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在你找不到某种东西时候,家中的小朋友会突然告诉你东西你放在哪里了,你不经意的一句话,他们其实已经记住了等等一些现象,这是孩子天生的观察力,但要如何锻炼他们去细心观察,并且有意识的去观察,则是美术的一个主要目的——观察力的提升。

2.他们的记忆力是不是更灵活更牢固了。同样的,因为观察了,然后要去提炼他们的、表现他们,也就同时刺激孩子记忆力的发展。

3.他们的思维能力是不是更敏捷活跃了。喜欢画画的孩子一般都是思维比较敏捷的,他们的有着丰富的创作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给予了他们精彩的思想世界。正确的美术教育,能不断的刺激孩子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思维能力是否更敏捷活跃是评价整个美术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4.他们是不是更喜欢学习了。喜欢画画的孩子,如果经过老师的正确引导,会变得更喜欢探索世界的未知,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更喜欢学习了,包括学习天文地理等等自然科学。

5.他们是不是更有耐心和爱心了。绘画能够锻炼孩子的耐心程度,这个其实大家都知道了,其实,美术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那就是培养孩子的个人情操,有爱心就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6.他们是不是遇到问题、遇到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更加敢想、敢试、敢做、敢说了。美术教学总是引导孩子去探索,去自己钻研,自己动手,鼓励他们大胆的表现,大胆的创作,因此,正确的美术教学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的敢于表现和尝试。

如果你能够从这几方面来进行评价孩子学习美术的效果,那么就很好了。

有的家长喜欢这样评价孩子的绘画作品:像;很像;简直就是大人画的;大人都不一定能画出来等等,其实,孩子的天性是随心所欲,想到什么画什么,这才是符合他们的实际的。试问一下各位家长,“漂亮、工整、呆板、没有童趣”的作品与创作过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两者之间您更愿意选择哪个呢?

我们上面说了,学习美术应让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为主,因此,教孩子不是剥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是鼓励他们大胆的去想,去画。

又有人说了,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教孩子画画呢?如果放任孩子漫无边际的涂鸦,孩子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也不知道自己的不足,更不知如何进步,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当他自己不能如意的表现自己所想的东西时候,就会对绘画失去信心和兴趣。

因此,合格的儿童美术老师不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会更好的激发引导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了。

幼儿美术是3—7岁学龄前的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应的是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知和体验,因此,正确的孩子的作品,应该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强烈的情感性,又直观又形象。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攀比的工具,现在很多的孩子原本很喜欢画画的,经常在家中乱涂乱画,但去了某些美术培训班之后,反而不喜欢画画了,究其原因,就是画画成为了孩子的任务了,孩子成为了工具,不能通过画笔自由的表现他那无边无际的美丽想法了,只能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不再有自己的表现的自由。

当然了,老师的绘画水平肯定是不错的,孩子学得似模似样的作品效果也会让家长满意,但是,请家长们记住,这是老师的想法、这是老师的绘画,他们表现的是老师的东西,不是孩子自己的东西。所以,久之久之,孩子就不喜欢画画了,因为他们的天性被埋没了。

参考文献:

篇11

目前在中国教育中,培养人才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国家在创新能力教育上与一些发达国家相差很远。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从幼儿就开始进行,而作为美育的主要职能音乐教育,却是开启人类创新思维的一把钥匙。在音乐与脑科学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已经确定学习音乐会很好的开发右脑,促进大脑协调发展。这对在幼儿时期就进行音乐教育的孩子们来说,将会为今后的创造力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提倡的就是创作、表演、欣赏为一体的音乐教学,他把创作放在了音乐教育的首要位置,让孩子们运用创造性思维来感受音乐的美,为孩子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也可以说想象与创新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是不可缺失的部分。久而久之,长期的音乐训练就会将想象与创新转变为一种思考习惯,为各学科的学习奠定创新性思维。

2 当前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的现状

音乐教学是学前教育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前教育中主要的科目之一,俯瞰全国的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发展情况,大部分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的不公平性、选择的音乐教材传统单一、教学内容缺少科学性、教学设计简单而没有新意、幼儿教师掌握音乐技能不达标、音乐教学设施缺乏严重。在调查中,有些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水平较好,但是全国大部分城市的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就算同一地区的学前教育也有偏差。选择的音乐教材各不相同,没有统一标准,所以造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环节中,随意安排课程内容,也不按照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的发展特点安排音乐教学的内容和设计。大部分幼儿园的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还停留在教唱简单儿童歌曲而已,教学内容选择单一、枯燥,不仅不会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而且还会损害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渴望。还有学前教师的音乐技能应该是教学中严格考核的部分,要经常培训且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多媒体的兴起,教师们不但不训练自己的钢琴、声乐、舞蹈等音乐技能,却全全依赖于多媒体的放映和使用,虽说多媒体放出的音乐感官上更立体,但是在孩子们的眼中,老师的亲自教唱却更受欢迎,教师的亲身示范不仅会让孩子热爱他们的老师,也会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总而言之,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学环节杂、乱、差,没有规范不成系统,更别提引进国际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注重孩子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学前教育中创新音乐教学的设想

音乐教学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作为专业的学前教师要有更丰富的想象力,懂得不断的创新自己的音乐课,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这里,作者本人对学前教育中创新音乐教学有一些设想。

3.1 园本音乐教材的系统和科学性

既然我国现今还没有系统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所以每所学前教育单位都应该承担研究园本音乐教材的责任,这样也会有很好的因地制宜性,根据本地区、本园学生的特点创编园本音乐教育教材。同时,可以加入具体的培养理念和引进国际上知名的音乐教育思想,例如,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日本铃木真一音乐教育思想等等,这样不仅会使本所幼儿园扩大自身知名度,而且为孩子们确定了音乐教育目标。在创编园本音乐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将儿童发展规律和心理成长特点有机结合,创作出真正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的音乐教材。

3.2 音乐教学中加入本土民族与民俗文化元素

篇12

1.舞蹈有利于美育的教育

美育教育的实践及基本功能包括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少儿也不例外。少儿在舞蹈学习过程中,从舞蹈表现的精神理解美、认识美;从舞蹈动作和舞蹈音乐中感受美、欣赏美;利用舞蹈动作表现美、展示美;通过大胆想象构建美、创造美。由此可见舞蹈是对少儿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种良好形式。

我国教育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创新人才。最好的培养方式就是应该从少儿抓起,长抓不懈。作为少儿舞蹈教师,应该肩负起历史重任,在选择和编排舞蹈教学中注意加强对少儿的素质教育,使舞蹈教学真正发挥其独有的育人功能。

2.舞蹈能帮助少年儿童建立美感

对少年儿童进行审美教育,其手段主要是通过艺术手段,借助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对孩子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对少年儿童的美感教育,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家长和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做有心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和教师也要逐步扩大美的内容,帮助他们在艺术中感受美。这样既能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又能起到发展孩子智力的作用。当然舞蹈老师在这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舞蹈教学活动不应该单纯以传授舞蹈技能为主,而应该以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为核心。所以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舞蹈教育绝不是纯粹的技能教育,绝不是针对个别孩子的培训和教育,而应该是面向全体学龄前儿童的舞蹈艺术素质教育和美育活动。

3.舞蹈能锻炼少年儿童的模仿能力和基础运动能力

据专家分析,孩子在8岁前主要是通过模仿来进行学习的,少年儿童的模仿力极强,对感情表达最纯真,舞蹈可以帮助少年儿童锻炼他们的模仿能力。在舞蹈教学中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出让他们在音乐中去模仿、去表演的舞蹈小组合。这种小组合可以实现三种模仿:一是动物的动作模仿,二是有节奏的日常生活、学习、行为的律动模仿,三是生活中的音响节奏动作模仿。此外,基础运动能力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跑、跳、投等各种动作技能。基础运动能力追求的是行动灵活、迅速、有力,舞蹈专家们针对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的形态、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学习的坚持性情况的不同,结合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培养孩子基础运动能力选择了不同的舞蹈教学内容和方法,并经实验证明可以促进孩子身体发育和提高少年儿童的运动能力并增强体质。

4.舞蹈能促进少年儿童智力与创造力的开发,点燃孩子想象的"灵气",起到"健全其体魄,完善其心智"的作用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音乐和舞蹈恰好符合了孩子们的这种天性。让孩子们自己动口、动手、动脚,全身心地去唱、跳,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其从小在音乐舞蹈方面得到比较全面的教育是非常有益的。

从模仿动作开始,发展到用舞蹈讲故事、给故事编舞蹈,或者自创动作等,激励少年儿童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舞蹈还能培养少年儿童形象思维能力,有利于孩子的形象思维和左右脑的协调。人的右脑在运动中细胞激发比静止时更快更多,由于右脑的活动,左半球的活动受到某种抑制,人的思想或多或少地摆脱了现成的逻辑思维方法,能促进孩子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开发,点燃他

篇13

近年来,我国的素质教育已成为主流教育,大街小巷的各种美术培训中心,美术画室也越来越多,家长们开始重视儿童自身的艺术修养,送他们去各种美术培训类的辅导班学习绘画。从一方面来看,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越来越好,并逐渐地被人们和社会所重视,这说明人们对美的追求日益强烈,也说明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学习美术的重要性和美术对儿童智力开发占有的重要比例。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体现出了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和误区,具体体现在对儿童创造性的培养方面。为了让家长看的儿童的学习效果而强制性的让儿童画大人们想看到的所谓“画得像”作品,忽略儿童自身创造美的能力。

1从“美术”的含义看创造美的重要性

美术是艺术中的一种,它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而美术创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之一。

关于对“美”的诠释,从古到今,从书本到生活,数不胜数。而大多数的人认为,美即是生活,世界万物都是美,美并不缺少,而是缺少发现它们的眼睛。我们教师所要做到的,就是帮助儿童学会用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发现美,把这种美与我们对它的认识,对它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最后释放出来,由于自身的感悟及欣赏能力的差异,再加上每个儿童都有其特有的观察方式,所以他们的作品就表现出来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就是儿童对美的创造过程。

而对“术”的解释就简单得多了,它在字典里被译为技艺与方法,就是绘画中通常所说的绘画技法。

把“美”放在前面,“术”放在后面,意思是以美为主,以术为辅,让儿童用教师教的方法和技艺去发现美、欣赏美,从而创造美。这也是我们学习美术的主要目的。

2培养儿童创造力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

其实在进行美术活动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经过美术专业培训的儿童,画面构图饱满合理,线条也比没有经过培训的儿童要流畅,对色彩的运用也合理到位,比如树干用咖啡色的,树叶用绿色的,苹果用红色的。但他们的画面效果过于程式化,尤其是同一个美术培训机构出来的儿童,连画风都是一样的。这就是过于重“术”不重“美”的后果,严重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会使他们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阻碍了儿童未来的发展。一些教师把自己的审美视角和对美的表达方式强加给儿童,把所有儿童的绘画作品都套入同一个模式,而这些有着奇思妙想的儿童被成人模式化的东西束缚了手脚后,失去了自我个性,没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方式,在其画面中看不到生动有趣的一面,只会生搬硬套重复画着程式化的事物。

而没有经过培训的儿童,可能在绘画技法上略逊一筹,但是他们的绘画作品往往别具一格,画面构图生动而不死板。这说明儿童对构图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往往不需要成人的旨意,任其直觉就能画出饱满合理又不失生动的构图。所以说,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观察方式,用奇异的视角去看世界,能看到我们成人看不到的东西。从他们的画面中我们总能找到一种无以言表的和谐与韵律美。

3教师如何更好地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

前面说过没有经过培训的儿童的创造能力确实比有些经过培训的儿童要强一些。但这也仅限于教师没有科学合理地帮助引导儿童或者虽未经过专业培训但是美术天赋较高的儿童,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上述的现象。

但是,教师对儿童在进行美术活动中,还是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的。教师不但要教儿童怎样去欣赏事物,更要教会儿童怎样去观察和描绘事物。最重要的是要重视儿童自身对事物的认识与感受,儿童的世界需要他们自己来探索,只有自己发现到事物特质和每个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使他们深刻真实地表达出来。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理解其兴趣和爱好,还要给予其更广泛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进行探索和实践,最终能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所谓广泛的空间,包括教师需要为儿童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让他们在乐园中任意的想象,大胆的创造,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儿童对事物的感受是最单纯的、最直接的,他们的思想天真烂漫,天马行空。当教师为他们营造出自由的空间时,他们可以看到成人看不见的东西,创造出成人难以想象的美。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儿童进行绘画技法的辅导,更好地帮助完成儿童在绘画中对事物感性认识与体验的表达。对儿童来说,进行美术活动就是进行教师与儿童的互动游戏,在游戏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授他们正确观察事物的方法,这点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创造的基础在于大量的观察,有了大量的观察儿童就拥有丰富的感知,从而创造出匠心独运的作品。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