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是整个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的表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是现代教育对高素质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社会化历程中成长发展的必然条件。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强和改进,取得实效性都需要创新,既需要观念、内容和管理机制的创新,也需要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一、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般的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对暂时的心理不适进行调节,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讲座、报告、心理沙龙、主题班会等为载体,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可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并积极指导协会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如心理培训、电影赏析等,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及助人能力。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注重活动的内容及方式、方法,尤其要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网络工作,努力搭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
二、努力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积极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
小林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某重点高校,第一学期期末,本来踌躇满志准备获取奖学金的她未能如愿。她的情绪从此一落千丈,变得郁郁寡欢,无心学习,也无法处理好与同学的人际关系,还整夜失眠。最后不得不去医院精神科检查,结果诊断她是患了抑郁症。据日前一项对大学生抑郁症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抑郁障碍疾患率为23.66%。在大学生中有抑郁现象的比较多,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对自己进行了一些否定。一般这样的学生情绪都比较低落、不稳定,不爱搭理人,做事情没有兴致,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心理情绪积聚,对学习、生活肯定会造成影响,严重的则会患上抑郁症。如果没有找到正常渠道发泄,可能会沉迷于一些自己觉得是正确的事物上面,比如网络。这就需要周围的人群关注他们,给他们温暖,与他们谈心、交流,帮助其释放出自己的压力,以缓解这些症状,从而恢复到正常状态。
高校要在大学新生入学之初通过采用科学的心理测量工具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那些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要逐一访谈,并根据访谈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实行动态管理。并充分利用调查资料,结合日常咨询记录等,按学院、班级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心理档案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依据,不仅便于我们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和共性问题,及时地发现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我了解、自我认识,预防心理问题,以促进其健康成长。要积极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医院四级心理防护网络,形成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结合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与班级之间心理信息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体系。
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工作中要积极构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材建设,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采取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努力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发挥课程的心理知识普及、心理素质培养功能。
四、积极开展心理咨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咨询制度,聘请心理卫生专家,采用门诊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和咨询等方式对各种心理疾病以及学习挫折、人际冲突、性格障碍、环境不适等引起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化解或缓解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加强咨询队伍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和大学生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心理咨询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提高咨询业务水平,从而更有效地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工作。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感,要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从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高度,从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高度,深刻理解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篇2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树立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意识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计划内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对学生中较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集中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才能较好地实现学生心理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个中心任务。最终使广大学生都能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2]。
二、构建心理健康防护体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危机预警、危机干预能力,积极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
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四级心理防护体系。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然而处在人生发展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们心理发展并不成熟,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但社会阅历比较浅,极易出现情绪波动[3]。通过开展辅导员、班级心理宣传员和寝室长三个层面的培训工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危机预警、危机干预能力。学校应组织辅导员参加系统的心理咨询师培训,扩充学校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力量。在学院层面组织开展心理宣传员和寝室长的培训工作,提高心理宣传员自助与同学间互助本领,积极发挥朋辈心理互助,一旦异常情况发生,能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干预。使心理健康教育防护体系的建立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点面结合、立体交叉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进行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建档学生进行跟踪、干预,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高校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系统化行为管理的最基本方法。心理档案的建立,既能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又能及时发现一些有倾向性的问题苗头,为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奠定基础。进一步通过广泛收集学生的心理行为资料,完善心理档案,并对一些异常对象进行监控和追踪,及时地纠正其心理异常,从而全面促进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
四、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使大学生更广泛的获取心理学新信息、新知识
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到校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能够使大学生们了解到心理学界中的各种新信息、新方法,提高他们有效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自我调适的主观意识。在大学生的不同时期、不同年级层次或不同类别的学生中设置不同内容和专题,如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适应性和交往方面的心理教育;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有关择业心理方面的教育;或对男、女生分别进行不同的心理教育等等。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等,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五、开展心理训练活动,是针对特定学生群体的必要手段和方法
心理训练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过程。这种特殊性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的教育以外在的影响力为主导,而是以投身于心理训练当中的个人的内在力量为主导。由于大学生身上存在的心理困惑具有很明显的共性,因此团体咨询和团体训练比较适合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团体训练,要有针对性,分类明确。如个人成长小组;生涯规划与发展团体;经济困难学生的自信心训练;对独生子女学生的挫折教育等等。根据不同的辅导对象,科学合理地设计辅导主题、团队目标、参与人数、实施方案、效果评估等具体环节。还可以采取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全面系统地训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六、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是新形势下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现在,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更多的融入人们的生活,由于网络中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学生们更敢于大胆地发表言论、自由的抒感,并且不必过分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暴露。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网心理健康主题网站等来召集学生们进行网络讨论。另一方面,学校心理咨询师及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加入校园BBS、公开邮箱等,与学生进行信息、情感交流或心理咨询,为他们解决心理的问题和困惑,提高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培养大学生和谐健全的人格。同时积极介绍、引导学生浏览具有积极意义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站,使学生能更广泛地获得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和信息。
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并直接影响行为的效果,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探索与创新是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有力保障。通过上述有效途径的实施,可以切实使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入学生的头脑,并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雯.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北方经贸 , 2007,(08)
[2] 邱勇强. 试析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传承, 2009,(10) .
篇3
一、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1.积极心理学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孩子衣食无忧,物质和文化生活都日益丰富,理应快乐幸福。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很多学生却出现了心理失衡现象。多年来,高校的心理老师想尽一切办法处理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疲于应付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危机。在消极的“问题”心理学导向下,大多数心理没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发展需要被忽略了,影响了他们追求和感受幸福的能力的发展。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家们发现,积极教育中的“幸福计划”可以有效减轻青少年绝望感,提高乐观情绪,可以有效减少和预防焦虑;可以减轻行为问题,如攻击行为问题、网瘾等,而且它对不同种族背景的孩子都起作用。因此,积极心理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可以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更加充满积极的能量,指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2.积极心理学是构建和谐社会,增强人民幸福感的需要
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要实现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和谐离不开积极的情绪、积极的品质、积极的人格、积极的自我、积极的关系、积极的改变。当社会处于稳定和繁荣时期,人们将会更加关注个人、集体和社会各层面的积极品质和美德;而对积极品质和美德的关注又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繁荣与富强,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取幸福和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2]幸福和幸福感既包括积极的情绪,如喜悦和安详,也包括积极因素的状态,如沉浸或欣慰。积极情绪为我们提供了创造更好的关系和显示更强生命力的机会,促使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更宽容的思考,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思想和行为更富有创造性和灵活性。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情绪改变着人们,帮助他们成为良好的自己。处于最佳状态时,人的寿命最长。[3]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幸福课,就是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的课程,幸福课在高校的普及,将对促进社会的和谐与人民的幸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3.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与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心理学有三大使命:(1)医治精神疾病;(2)使全人类的生活更有效率、更充实、更完善、更幸福;(3)发现和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4]二战以后,心理学更多地关注人的消极方面,全世界的学校心理教育都把主要目光放在发现和治疗学生的心理问题方面。这种消极心理学导向的学校心理教育忽略了学生的独特的积极品质、自我实现以及社会发展。积极心理学指出:预防是为了避免问题的产生或者为了尽早搞清楚问题而缩小问题可能造成的消极后果所采取的措施。促进健康则是指通过增加个体的能力,以便使他们自觉去采用那种能增强自己生活质量的生活风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把工作重心落在预防和促进上,在兼顾解决心理问题和预防的基础上促进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积极地引导,使每一位大学生掌握并能有效运用心理调适方法,产生对过去和现在的满足、幸福的体验,对未来抱有希望和乐观的态度,增强生活幸福感,并发挥自我力量和潜能,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二、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提升学生的个人优势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应只停留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而应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上,找到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发掘学生自身具有的优势与潜能。心理老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心理可能存在的问题,还要发现学生正向的力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通过美德的发掘、积极品质的培养等途径帮助他们获得或激发积极的力量从而克服现实中的诱惑和困难。让学生对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有生活目标,体验成功和成长的快乐与价值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环境的控制感。引导学生关爱自己、关爱生活、关爱他人,学会接纳自我、接纳他人,使学生能够面对挫折时充满希望,具有应对逆境的心理弹性。教育学生利他、善良,遵守社会规范,接纳社会,学会体验幸福生活。只要将目光锁定在学生的积极面,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个体,才会对未来充满希望。以赞美的方式告诉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带着美德和优势去生活和学习,这可以成为每一位学生一生享用的财富。
2.诱导学生的积极情绪
诱导积极情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积极情绪诱导对个体心理健康起作用的核心在于这种方式能增加个体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源其实就是心理能量,它主要用来支撑一个人产生或进行名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及外在行为。诱导积极情绪可以扩建认知领域的功能,扩展注意范围思维的多样性,改善对挫折及失败的认知,提高抵抗压力和逆境的能力,以及从消极状态中恢复的能力;还能扩建个体的生理资源。诱导积极情绪能增加人们对熟悉人的信任感,甚至还能扩建积极品质,诱导和增加乐观主义、宁静、自我恢复能力等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品质的形成。
3.在目标定位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功
美国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学生学业与人生成功的基础与关键,并认为良好的心理健康能够保证学生学业与人生的成功。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上是以成功为导向的,更多地关注学生内在力量的增加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关注为学生的成功提供恰当的指引。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遍存在以问题导向为主的现象,较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少关注学生积极因素心理品质的培育以及对学生成功的指引。这种问题导向为主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与工作范围,并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我们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的成功与幸福,并为他们的成功与幸福提供指引。把心理中心从“心理垃圾的处理站”变成“心理能量的加油站”。
4.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基于发展性的有利因素对学生成长与发展所提供的强有力的、积极的影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运用多种策略来培育发展性的有利因素,通过建立并增强外部的与内部的有利因素,在学生身上发展积极心理品质,减少学生的消极情绪,并帮助学生在学校取得成功。
一方面通过增进并关注外部有利因素,帮助学生们获得支持、认同,使学生在学校里能体验到支持,获得一种尊重、认可与价值感。明确父母和学校的期望和行为的边界,使学生提高对自己的期望。另一方面建立并增进内部有利因素,帮助学生设置合理的成绩期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完善学生的个性,培训积极因素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计划与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化品味、情绪控制技巧、抵制技能以及和平解决冲突的能力;让青少年能将自己视为积极的个体,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三、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普及幸福课
教育应该是快乐的,是关注人类潜能与优势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幸福课是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关注人类优势与幸福,帮助人们快乐与幸福的课程。幸福课在大学的实践首先是赛里格曼于1999年从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开始的,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充分的肯定与发展。我国高校的幸福课应该致力于关注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积极组织六大主题。[5]在课程设计层面,应该注意尽可能地进行创意设计,让参与者能够获得参与课程的惊喜;课程设计与校园文化、学生生活相适应;对课程的目的、概念以及针对哪项积极能力,应有明确评估;课程配套工具、操作流程以及教学效果应能重复检验;可借助专业心理公司生产的团体活动器材。
2.评估积极的大学生心理资源
国内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年来,传统的做法是,当新生入学的时候,做心理健康状况的普及性测试,主要选用的量表如UPI、SCL-90,都是筛查学生心理问题的。筛查出有心理危机和心理问题的同学,供心理老师选择性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问题咨询。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他们需要揭示出正面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状况,扬长避短,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品质。随着我国积极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运动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国内很多学者也在研究怎样对积极心理品质进行系统评估。目前,国内心理专家根据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吸收中西文化的精髓,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多维结构通过心理统计学的方法建构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科学性高、实用性强的测量工具。为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朝积极方向转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7]
3.积极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方面,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l)心理治疗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培育人类最好的正向力量;(2)用积极的力量培育与强化来取代个案的缺陷修补;(3)发挥人类正向或积极的潜能,包括幸福感、自主、乐观、智慧、创造力、快乐、生命意义等。[6]积极心理治疗的特殊之处在于治疗过程中运用直觉与想象,运用故事作为治疗者与患者之间的媒介,强调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最终成为环境的积极治疗者。只有内在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人性中的消极因素才能被抑制。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大学生心理咨询不必过分纠结于过去的创伤和问题,而要充分激发他们积极的心理能量,最大限度地去发现和发展自我,开创美好的未来。
4.激活学生心理组织的积极因素,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有助于发挥人、团体和机构的最佳状态或功能的条件和过程的一门科学”。它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组织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优势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协会,班级里都有学生心理委员,他们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力助手。我们可以给他们上幸福课,教给他们做积极心理团体活动的方法,激励和引导他们的积极情绪,通过团体心理活动课的推广,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心理优势的发展。通过在学生心理组织中建立心理支持系统,进而在班级里进行推广,加强同学间的心理支持系统,从而构建心理危机的积极预防体系。
5.建设幸福教师工作室,促进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受校园环境影响,与教师心理品质有紧密的联系。中国的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很少让学生感到愉悦,当学生感受不到校园生活的愉悦和求知的乐趣时,厌学问题随之而来。高校教师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职业压力,如果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没有积极地调整和应对策略,就会引绪衰竭、非人性化、低成就感等倦怠现象,如果学校里没有积极的心理援助,就会导致教师心态失衡、产生怨职情绪、缺乏爱心和耐心、创新力丧失等,从而影响或降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心理教师不仅应当与本校教师建立协作关系,还应该通过师资培训、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师团队活动等致力于促进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从而创建师生共同拥有的幸福的校园生活。
参考文献:
[1] Int.http:///view/911556.htm.百度百科.
积极心理学.
[2] [美]Alan Car.积极心理学[M].郑雪,等(译).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 [美]芭芭拉·弗雷行昊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 王
珺(译).积极情绪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0:25.
[4] 宋风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的构建[EB/OL].Int.http://.cn/
Conference_7429511.aspx.
[5] 阳志平,等.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6] 百度百科.积极心理学(EB/OL).Int.http://baike.baidu.
篇4
有一位联合国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全国大学生中,16%—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来自教育部门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因为各种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其中以“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四大最为突出的“心病”。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处在生理心理发育的高峰,总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当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学习中的矛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其心理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学习中所遇到的矛盾却常常给大学生们造成很大压力,这种压力如不能及时得以缓解,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表现在考试焦虑、成绩波动过大、学习缺乏动力、专业不满意、学习负担过重等方面。本院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较本科和其他公办专科院校低,所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基础不好,学习干劲不足。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所设专业都与技能和就业有关,开设的课程与高中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适应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学习依赖性强,学习不自觉,总要在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下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有的学生爱好兴趣广泛,参加学院的文体活动异常积极,但却难以静下心来投入到学习中,甚至有部分学生逃课上网、打游戏或睡懒觉,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也屡见不鲜,考试、考核60分万岁,没有自律性和规划性。
(二)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人际交往中的矛盾表现为沟通不良、交往恐惧、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援、缺乏社交基本态度及技能、代沟等。本院当前在校的学生都是90后,城镇、独生子女所占比率较大,养尊处优的心理及大肆挥霍的行为与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来自贫苦家庭孩子的节衣缩食形成鲜明对比,有的因自负而不屑交往,因恐惧而不能交往,从而陷入孤寂封闭的境地;有的学生虽能主动与人交往,但对他人的态度常持有偏见、误解和过分苛求,对他人缺乏同情、理解和尊重,难以为他人接受。良好的交往愿望和实际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矛盾是形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冲突和失调的主要原因。
(三)恋爱中的矛盾。随着性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渴望爱情,想谈恋爱已成为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因为其本身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处理问题不够成熟,恋爱与学习、事业的冲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友情的变形,成了当代高校心理学的突出问题。本院图书协会成员们对眼前“恋爱成风”的现象讨论时,“在学校太无聊,找个人做伴,度过三年漫漫岁月”是他们一致认可的观点,“别人都有异性朋友,整天出双入对的,让人看了羡慕”这样的思想,充分暴露了学生们不成熟的心灵和处世心态。有些学生,常因为异性朋友而向班主任请假不上课,或者干脆逃课,有的整天沉迷于“网恋”的虚拟世界不可自拔,严重者甚至打架斗殴,聚众闹事,在学校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大多数学生从理性上都知道学业是第一位的,感情是第二位的,但在实际行动中,一些大学生用于恋爱的时间远远大于学业的时间。由于大量的时间沉溺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四)求职择业中的矛盾。表现为缺乏选择的主动性、不了解与自己的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对面试缺乏自信、过于追求功利、缺乏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等。如有的学生面对人才市场五花八门的招聘单位与条件不知所措,难以抉择;有的学生不知怎样进行适当的自我推荐;有的学生对社会种种现实不能正确分析,产生逃避社会或过于担忧的心理。笔者所在图书馆每年都招聘新生当管理员,每年也都送一批学生走向实习岗位,走向社会就业,而每年将近7月份时,都有学生过来咨询和诉苦,大多问题都是所学专业与实习岗位不符,学到的知识到就业单位派不上用场,更有学生对那些平时成绩及在校表现、领导印象都不如自己的人能轻而易举找到理想的工作耿耿于怀,不能理解。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各种矛盾因素表明,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其不同的形成原因。我们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高校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优势,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配合专职的心理健康咨询员,充分利用图书馆有关心理教育的信息资源,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为培养出有健全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大学生提供服务平台。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阅览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尔基也说:“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其实,书对一个人的精神鼓励和支持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在遭遇困境时,书有两种作用:一是直接激励你,教会你怎样看待和分析问题,怎样摆脱和走出困境;二是转移你的注意力,调节和减缓紧张情绪。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教育信息资源,及时对现有馆藏进行资源调配,不断地有针对性地补充高品味的图书,如《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各种著名人物传记等,以书疗伤,阅读教育,建立名副其实的“心理健康阅览室”。
(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配合学校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图书馆可利用自身的优势,配合高校有关部门举办心理健康方面的系列讲座、专题书展,读书报告会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图书馆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进行交流,阅读学生心理测验结果分析报告,了解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第二课堂”的作用,利用自身对学生不构成“教育与被教育”这种心理压力的优势,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开展服务。对心理抑郁、缺乏足够自信心的学生,图书馆可以通过“读者学会”组织专题读书活动,让他们交流读书心得,培养他们的乐群性和自信心;对创造能力较差的同学,图书馆可提供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的图书让他们阅读,还可以组织如书籍封面装帧设计等活动,鼓励同学参与,以提高创造力。
(三)努力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营造良好育人环境。馆员素质是指馆员在从事图书馆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稳定的品德,即馆员的知识、技能、观念和情感的总和。它是馆员内在综合素质的反映,同时也制约着馆员在工作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和行为去对待本职工作。在图书馆,读者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强制受教育的感觉,对于图书馆员友好的引导,他们更易于接受,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我们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具有现代观念和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掌握现代图书馆业务技能的图书馆员队伍,图书馆员不仅是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分析利用者,更应是为提高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的教育者。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图书馆员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并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技能,从而达到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效率和水平的目的。图书馆员除了应以其丰富的知识、高雅的气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赢得读者的理解和尊重外,还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安静、舒适、宽敞的阅读环境让人静心,积极向上的阅读氛围对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调动图书协会积极性,广泛与读者沟通。图书协会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到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社团,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班级,他们的加入,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图书协会在学生中的沟通作用,通过协会成员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问题或疑惑,有针对性的寻求解决方法。
总之,图书馆要积极主动与学校团组织、学生会以及心理学授课老师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在心理健康方面涌现出来的各类典型,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经验,让大学生们在典型的经验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各种矛盾。高职院校以及整个社会应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寻求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措施和对策,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二、参与式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的的具体设计
以“大学生情绪管理”这一教学章节为例,我们需要借助心理学的视角和眼光去探索“情绪”这个无比熟悉却又神秘莫测的课题,用理性的角度去透彻分析情绪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过程,从而运用一些方法让情绪的积极影响最大化,消极影响最小化,实现对情绪的管理。如果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的讲授情绪的概念、大学生常见不良情绪,情绪调节等理论性内容,学生就无法去真实体验、感受情绪的动力性,更无法将课堂理论知识迁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学为例,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具体设计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引入情绪概念时,可以选用学生熟知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去发现、体验自己的情绪感受。如选用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让学生思考“在阅读这首词时,我感受到了作者传递的哪些情绪”。这样,就可以主动的激发学生去感受自己的情绪,这时再引入情绪概念、情绪分类,学生就可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掌握知识,分享体验。再比如讲解“情绪ABC”理论时,可以通过问题情境“你的好友在约好的时间迟到了很久,你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反应?”让学生分享不同的想法,教师引导对比,为何同样一件事情每个人的情绪结果不同,这样就可以很自然的将ABC理论、不合理信念这些概念引出,深化学生理解。
(二)学生自主讲授,主动解决问题
对“大学生常见不良情绪”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在课前将具体任务以小组形式分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了解每种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带给人的消极意义等,要求每小组选派1名学生在课堂上用5分钟完成知识讲授。教师要总结并适时给出小组成绩。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并学会主动、创造性的去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及时关注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
(三)课堂讨论,让学生体验思维碰撞
针对“大学生常见不良情绪”进行学习后,会发现很多学生会回避不良情绪,因为在认知层面认为不良情绪就是不好、消极、无意义。此时,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在开放、接纳性的氛围里畅所欲言,去探讨“负性情绪背后的积极意义”,通过讨论和表达,让学生中的观点碰撞,使学生产生面对、正视负性情绪的勇气,加深学生对不良情绪的理性认识,使参与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澄清问题,辨认自己的情绪,进而形成合理、辩证的情绪观。
(四)心理测试训练,让学生更加认识自己
在这一章节教学内容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教学侧重点来选取相应的心理测试,如可以使用趣味性强的“情绪稳定测量量表”,也可以采用专业性强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如果考虑学生重点应学会情绪管理方法,还可采用“情绪管理记录表”。心理测试训练的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了解自我,自我悦纳,主动调适自己的心理,维护心理健康。同时,对结果的解释及对比,可以让学生在测试参与中更好地了解和评价自己。
(五)团体心理辅导,让学生感受参与的快乐
篇6
民办高校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有着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也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既会碰到当代大学生因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来自学习、人际交往、情感、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同时还承受着比公办学生更沉重的由高额学费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偏见带来的社会认同压力等。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是非常必要的。
2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现状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一个逐步认识、重视和发展的过程,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和力度小,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而且不平衡,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目前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检索以往的文献,可以看出。研究人员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很少。理论研究中主要集中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依据、目标、内容、途径、保障机制等几大方面。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也影响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探索高校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任务、特点、规律及有效地开展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建构一套适合各高校开展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把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是现实发展的必然需求。
在国外,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形成了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流派,而且有多种各具特色的实际操作模式。而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能引起许多高校的足够重视。没有形成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心理学和教育学。任何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综合国内外最新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结合具体的调查研究。建构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育体系。
3.1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建构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明确清晰的目标体系对科学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标应在素质教育总的宗旨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个体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人格特征、成长环境等特点,分别提出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建立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培养出符合时展、人格健全、饭巯蛏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
3.2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建构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年级特点等基础上,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应该具备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的、针对性强的规划。开设以心理学课程为指导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系统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了解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学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现实的挫折。
学校根据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针对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比如:大学生文明礼仪等行为规范教育类、创新能力教育类、感恩教育类、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类等做为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3.3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体系的立体网络建构
当前的新形势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建构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体系。
从新生入学起,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验等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为每一位入学的新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于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异常的学生,进行干预,跟踪反馈。同时全院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辅导教师的事情,应形成高校领导、全体教师、学生工作者、学生干部等全员参与组织构成的立体网络。建立“课堂教学、教育活动、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多位一体的干预体系。
3.4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建构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关规定和方式方法还有许多不不足。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各程中,理论教学研究与实践训练课程相结合模式,可以利用高校本身的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建立一套理论准确、目标明确、体系完善、网络健全的模式体系。针对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应该具备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性训练活动。学生参与性强,效果显著。常用的方法有团体训练法、认知训练法、成功激励法和表象训练法等等。
除上述几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外,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力度,通过辩论、演讲、征文、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全面系统地训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营造积极、健康、向上、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训练、朋辈心理咨询也都是可以尝试的好方法。朋辈心理咨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助能力,提高互助水平。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探索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方式方法,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保健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是多层次、多因素互动的过程,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内涵及特性,应该系统地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稳定性与时代性
根据唯物主义理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体,这是其发展的根本。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存在着两种力量,即维持系统稳定的力量和改革创新发展的力量,它们之间相互碰撞和对抗。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既是稳定的,又是变化的,且与时代有着紧密联系。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稳定性与时代性,通过对传统心理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集中体现出来。其中,继承是基础和前提,这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决定了其连续性以及稳定性。而创新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目的和方向,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充实新质的过程。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同时兼具稳定性与时代性。
1.2 规律性与目的性
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内在隐含着一定的规律性,这是由事物内部诸多要素间的本质联系决定的。简单来讲,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规律包括:矛盾是促进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量的积累引起质的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这一特征告诉我们,应该遵循其内含的规律性,进而循序渐进地予以开展。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一目的始终不变。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应更多地体现出人的主动性,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选择教育理念、内容以及手段等,致力于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心理健康辅导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应实现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1.3 内涵性与外延性
从宏观的角度上讲,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分为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两个层面。其中,内涵发展主要体现了事物本质属性的变化。而外延发展则是对事物外部领域的拓展。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而言,其内涵发展满足了社会与学生的需求,主要从本质、特性以及功能完善入手。这要求高职院校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调整和优化内部结构,包括创新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优化教育内容以及改革教育方法等。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发展,主要体现在师资建设、规模扩张和领域拓展上。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还限定在学生范围内,忽视了对教师、辅导员以及校园环境的服务,在学生生活中的渗透还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层次。为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要同时兼顾内涵与外延两个层次。
2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
笔者结合上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征的分析,罗列了以下几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促进发展的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2.1 构建课程体系
现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考察,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强调了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通过行为训练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创新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具体而言,高职院校需要在遵循注重理论学习、强调实践应用原则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从大学生心理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特征开发与设计课程内容,实现各阶段课程教育的有效连接。同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采用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方法,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感受及生活实践,从而提高课堂效能。除此之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包括多媒体、投影仪、影音设备等,通过感官刺激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尽管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略有不同,但是我们可以预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必将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 师资建设强化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是主导,他们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了教育实效。随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必须要经过专业、系统地培训才能创造更大价值。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高职院校相关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低,并且层次参差不齐。目前,从事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人员有德育教师、辅导员、医务人员以及团委干部等。综合来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专职少、兼职多,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匮乏限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客观实际,教育部及各级主管部门日渐重视和加强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提出了一些培训要求,出台了一系列资格认定制度,采取了诸多落实编制、职称评定、规范管理等举措。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将日趋专业化,逐步实现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为此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2.3 教育对象丰富
以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其一切内容研究、课程培训等相关工作都围绕这个中心开展,重在解决如何辅助和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问题。然而,高职院校大学生并不是生活在“封闭的世界”里,他们的心理健康始终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还直接或间接地受教师、管理员等素质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将逐步实现对象的转变。具体来讲就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学生、教师以及管理者,对教师教学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估,重视解决教师或管理者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心理学问题,并不断优化教育物质条件和文化环境。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服务,其面向的不单单是学生主体,同时还应该为教师、管理者以及校园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这是提升其教育实效的根本。
2.4 涉猎领域扩宽
经过长期的调研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养成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强调提升其心理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积极防治出现的心理障碍。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开展了一些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和个人发展的指导性教育,但是尚未进入普及化状态,也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反只是视为常规性项目予以进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愈加丰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应为其学习、生活、交际以及就业等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这在某种意义上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完成补救模式向发展模式的转变。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确定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辅以有效的治疗方式,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教育等途径将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主有机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5 参与主体多样
篇8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德育体系,大多高校成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配有心理咨询室。但这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仍不平衡,具体表现在:
1.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高校虽然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大多流于表面,形势化,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长期化的开展。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软硬件投入不足。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不齐,缺乏专业化。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因此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也应该加强。
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渠道单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和连贯性,一线辅导员更多的担任“消防员”的角色,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教育方法和形式上,手段落后,方法单一,缺乏对重点群体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动介入疏导;在体制机制方面,缺少一整套稳固且长效的心理问题排查、心理异常学生监管、异常情况报告、心理危机干预、跟踪、评估的工作机制,亟须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综合体系,进一步加强协调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因素共同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强大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三、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举措,是提升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及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新面貌、新问题和新矛盾,急切需要我们更新、变革、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确立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完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培育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1.转变观念,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工程浩大的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程,首先是转变观念。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要更新观念,普及心理知识,接受正确引导,同时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关心学生的成长,为其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确保全体学生受到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层面,实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开设几门心理学课程,设立一个心理咨询室,搞几次团体辅导这么简单。当然这也不是心理辅导教师的职责,而是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需要学校各级各类人员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要努力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学校、院系、学生三级心理教育网络,营造人人重视、关心、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2.加强心理咨询师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因此,高等院校需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师资队伍,成立心理健康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工作机构。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等在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队伍整体素质,以便能更好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工作,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员。同时学校要定期对新任的辅导员和咨询师进行专业培训,通过讲解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传授心理沟通方法和预防危机的措施等工作,使学校的老师能更有针对性,有效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
3.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人们常常认为只有心理有问题了,才需要心理辅导和教育,其实心理健康的人也一样需要通过心理教育提高对不良情绪的自我调适能力。一个学校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除了上述部门单位间的配合外,还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广播、校报、橱窗、展板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积极举办理健康宣传活动,通过心理剧场、心理沙龙、知识竞赛、论文竞赛等方式,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调适技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积极乐观、团结向上的氛围,从而稳定情绪,淡化心理矛盾和冲突。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微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应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26-02
当前“90”后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校园的主体,并且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不断增加的学生数量和新的学生群体特征都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状态受到严重冲击,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的时候,很多大学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交流工具,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能够将微博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
1 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重要工作,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高校教育提出的要求,并且在当前网络文化的冲击下显得越发苍白无力,过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这也是虽然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但是取得的效果却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而将微博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1.1 微博创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近年来,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沟通载体平台,以期便利性、人性化和多样化的优点迅速成为人们喜爱的产品之一,并且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教育领域中的积极影响和巨大潜力被众多的教育专家和学者认可,微博的出现及其广泛的影响力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思路和新的教育方式.很多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尝试、研究将微博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探索微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1.2 微博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将微博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与传统的心理咨询、心理课程教育等单一的、刻板的、封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微博能够利用互联网将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所有资源进行积极的整合,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多个方向、多个途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教育方面,过去设立心理咨询室的方式已经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当代的“90”后学生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和强烈的自尊心,很少会有学生会主动去进行心理咨询,如果教师强制或者是有方向的针对某些学生或者某个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活动,又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尊严被冒犯,产生强烈的抵制情绪,而微博能够便利心理咨询的渠道,学生通过互联网不用与老师面对面就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并且互联网的虚拟性能够有效的保护学生隐私,让学生在心理咨询方面产生安全感,有利于心理咨询效果的提升.
1.3 微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
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冲击性影响,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各种文化、思想相互碰撞、相对影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近年来的相关新闻报道来看,很多的大学生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走向了犯罪、错误的道路,这表明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但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无法有效的引导大学生思想意识朝着健康、正面的方向发展,过分强调心理健康理论教育、刻板的心理干预和心理咨询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无法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根据相关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沟通交流、了解资讯和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将微博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缩短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这种相对比较平易近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能够用学生认可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不仅是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影响,也是将微博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4 微博能够抵制消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不利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消极网络文化和不良信息对学生们的思想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抵制消极网络文化和信息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不利影响,高校可以开通公众微博帐号让学生加关注,并在这个公众帐号平台上推送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相关内容,通过资源共享、资源介绍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将网络资源充分的整合起来,向学生介绍弘扬正能量的网站、影视作品以及论坛网站等.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关注、总结大学生在微博上表现出来的消极情绪,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措施,根据学生心理动态变化给与他们专业的建议和引导.微博还成为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良性沟通的桥梁,能够从各个方面抵制消极网络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2 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对策
2.1 利用微博扩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空间
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有力突破了过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地位.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微博向学生推广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各种教学资源,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在文字、图片等传统形式上,而且还有视频、现实案例分析、网站资源甚至是影视作品等等,有效的刺激了大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开展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微博克服交际障碍,及时的将心理问题反馈给教师,进而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留言、私信和评论等形式表达出自己的心理问题,与教师进行积极的沟通,与教师进行无障碍交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学会用微博创新自身的工作方法,通过总结、分析学生在微博评论、微博留言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第三,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微博运用水平,包括微博的各种功能运用和提升运用,既要会用微博推送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有趣的教学资源,还要利用微博建立心理健康论坛、心理健康讨论区等等,让学生在微博这个网络平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并能与其他人一起就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沟通交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另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在微博上为学生提供人际关系处理、自我情绪调控和提升自我心理素质等有关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2.2 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
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对象是存在心理问题,并且有主动寻求帮助的大学生.但是很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严重的偏差,认为去做心理咨询是一件十分“丢脸”的行为,因此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利用微博开设网上心理咨询室,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学生不用与心理咨询教师面对面,也不用害怕被别人知道,能够真实的表达出内心的想法,吐露自身最真挚的感情,有利于教师正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而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心理辅导.首先,在高校微博平台上构建“心理咨询”板块,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可以将“心理咨询”这样直白的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改变,如“心灵家园”、“心灵鸡汤”等,提高学生对这个板块的好感.其次,要选派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对这个板块进行维护,通过微博学生进行直接的互动,通过“非面对面”的“一对一”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朝着健康的方向积极发展,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提高自身网络沟通技巧,提高网上心理咨询服务效果.另外,还要利用微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改变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不正确认知,将微博网络咨询和实际咨询有机的结合起来,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3 形成健康的高校“微博文化”
“微博文化”的健康发展既是当前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影响,高校采取措施形成健康的“微博文化”,通过舆论导向、文化导向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积极影响.首先,高校要加强微博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的监督和限制,在微博转发过程中严厉杜绝出现扭曲原文、曲解原意的行为,对那些虚假、诈骗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证高校“微博文化”的规范性.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微博监督机制,倡导微博道德,引导学生在微博上开展正面的、积极的讨论和留言,鼓励学生参与到高校微博平台的维护中,让学生加入到微博信息规范和监督的队伍当中,检举不良信息,共同构建和谐健康的“微博文化”.另外,高校要可以通过微博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活动,例如“心理健康案例分析竞赛”、“你认为心理健康的十大表现是什么”等等,通过有趣、健康的微博活动积极营造有序的微博文化,提高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响力.
3 结语
微博是一个新型的网络沟通和资源共享平台,也是当前最受大学生喜爱的网络产品之一,将微博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有效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高校应当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微博平台,利用微博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营造积极健康的微博文化,多角度、全方位发挥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宁.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价值分析[J].社科纵横,2014(2).
〔2〕费丽莎,闫淑玲.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5).
〔3〕魏伟.浅谈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7).
篇10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都赋予了心理健康教育无可替代的重要学科地位,给予了其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此情势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也被认为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由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目标、课程性质、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认识偏差以及师资、管理等方面的缺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成效无从考核,学生对于课堂讲授内容的兴趣淡薄,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频遭冷遇,因心理原因造成的校园极端事件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的身份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存在着“课程学科化、学生教材教参化、忽视社会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脱离日常生活、教学形式偏理论、课程设置单一化等”① 的多重偏差。
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怎样才能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因服从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而带来的诸多偏差,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心的热点话题。廖琳提出了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② 王椿阳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同时也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年级的大学生;③ 袁小平等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年级、性别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与需求不一样,同时总结出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和特殊案例;④ 石祥认为,应该构建一套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⑤ 另有学者分别从教材、教法、师资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做了大量的调研与尝试,但仍有诸多难以克服的具体问题无从解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让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服务,为他们的幸福人生服务。福建师范大学叶一舵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待遇上的学科身份与地位,但不是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学科化倾向。”⑥ 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的身份来对待,囿于课程设置的条框藩篱,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目的则很难达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回归本位,立足于育人目标,寻找一条适合的教育途径。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包含了三重含义:学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主体,教师属外部的精神力量;教师是发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决定方面,学生便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被决定方面;教作为一种能动引导活动,学则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被导认识活动。
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设计应以人为本,提倡个性发展的变化。评价不能以简单的分数划分等级,而是应以大学生认知结构的同化、顺应、重构和迁移来体现学习者的能力。根据每一位学生心理认知的变化,客观公正地分析大学生某时段所具有的心理特征与个性倾向性,肯定学习者的努力,指导并鼓励学习者提升与完善心理素质。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不同于普通课程的考评成绩,体现在学生档案中也不仅仅只是一个数字,它是针对学习者在校期间心理健康成长的一组文字描述,是动态的、发展的。评价最后的落脚点应该是该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能力特长、职业性向以及知情意行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取向。
第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高校管理层要深刻认识到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调整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强调面向全体大学生,做好心理疾病的预防工作,积极关注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学生群体,重点支持以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机构为核心的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有效发挥学生、教师和学校等基本教育要素的作用,形成灵活高效的心理健康管理运作机制,保障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总之,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视为一门必修或选修课程来进行设置和实施,而应是渗透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实践等所有行为当中的成长、观察和指导行为。不应是一种结构严谨、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而应是一种查缺补漏、因材施教的指导艺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也不是僵化的测评指标和数字代表的成绩,而是发展的、描述的、指向学生职业生涯与和谐人生的路标灯塔。
注 释
①欧贤才、杨晓玲.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多重偏差与匡正[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111~113
②廖琳.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3):63~64
③王椿阳.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调查与分析——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3):17~19
篇11
在全面推进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及整个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面对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和就业压力等巨大变化,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引发诸多心理问题。从近几年的调查结果可见,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并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甚至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也不时见诸报端。鉴于此,本研究在了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1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一些院校定期组织和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举办心理健康相关的专题讲座和报告,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演讲等活动。但是就现实效果来说,仍然不是十分理想,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1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表现为简单地采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将两者混为一谈。有些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将之简单地归类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些学校则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将学生中存在的绝大多数问题都归结为学生的心理问题,结果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大箩筐。无论是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都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心理教育,无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必须明确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确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清晰的了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2机构不健全,管理实效较差
据调查,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没有落实,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体系尚未建立,工作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确,学校领导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认为它是软任务,只要能防止学生出事,走极端就行了。一些院校还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口头上、文件里,没有做好相关的配套工作,没有必要的工作条件,缺少基本的工作经费。在管理体制上比较混乱,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举措,从而导致其实际效果缺失,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1.3片面注重教师主导地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当前的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缺乏互动性和连贯性,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教师身上,忽视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心理教师更多地被视为“消防员”,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教育方式上,方法单一,不注重启发学生的自主性,不注重技能性的培养,造成学生对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过分依赖的现象。应当说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是由教育者决定的,而是由被教育者决定。因此,亟需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综合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协调社会和家庭,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和连贯机制,形成强大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1.4教育方法、渠道单一
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复杂多样。而在学生管理中侧重于“刚性管理”原则,强调建立全面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培养高校良好的教学、生活和内务秩序,使学生养成团结、紧张、严肃的优良作风。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仅仅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的层级分明、上施下效的刚性管理在实践中很难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使学生在管理中产生排斥心理,容易产生更多问题。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2001年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紧接着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充分认识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根据上述理念,要培养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因此,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为全校党政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将其制度化,对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部署和安排,包括组织领导、教育教学、咨询辅导、危机管理和保障机制等五个部分,并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予以保障。
2.2要促进内容转向,加强课程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按照贴近大学生的心理、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的原则,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和多元化的相关选修课程。课程设置和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大学阶段教育的全过程,分年级和专业有所侧重。例如,一年级主要是适应、自我和学习心理辅导,二年级是交往、情感和恋爱心理辅导,毕业班侧重于就业和成才心理辅导,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2.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该意见还明确指出提高我国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途径,即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培训工作列人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重视对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管人员、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内容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以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并争取配备专职人员,这样才能在知识、技能、时间及精力等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2.4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是大学生个体本身或大学生之间实施的教育和维护的能力,它是相对于教师的教育指导这种外在影响而言的。学校要坚持尊重、信任、理解、关心相结合的原则来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在此基础上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理论及方法,并能自觉地去实践,通过实践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使自我构建科学化;树立榜样,特别是树立身边的榜样,使大学生能够找到活生生的效仿对象,把自我设计与榜样相联系,以提高自我教育的效果;选拔一批学生干部进行心理保健知识培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让他们负责帮助周围同学适应环境,调节心理问题等。
2.5促进氛围营造,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性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灵的陶冶和心态的调整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课程都无法取代的。如高校要经常组织和开展主题明确、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校园心理文化系列活动,诸如心理科普宣传周、心理征文、心理沙龙、心理辩论赛、心理电影、团体心理辅导等心理互助或自助活动。同时,关心和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象,着力建立民主和谐、平等健康的师生关系。通过多种宣传媒体和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在大学校园里积极营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使之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亮丽的风景线。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要扎实有效地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需要下很大工夫。学校的各个部门都要提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要在学校生活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发展机制,从而推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汉德.大学生心理健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篇12
2.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陕西部分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2.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大量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教育对策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从而来确立本研究的立足点和侧重点。2)问卷调查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表,对陕西各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其它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人员进行访谈,以了解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从而获取更从的材料与信息。
2.3统计学处理:采用EXCEL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3.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3.1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严重
从调查结果发现,陕西高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高校仅占10.3%,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挂靠在学校医院或卫生所的占到7.6%,有65%的学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挂靠在教育科学系或者思想政治教育或学工部;其它的挂靠在别的部门。到目前为止,陕西各高校中有91%以上的学校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是免费的,由此可以看,在陕西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心、事业心在为大学生进行服务。从进一步调查中还可以发现,学校宁愿花上千万或上百万来建设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也不愿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很少的投资,领导们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很重要,但它并不是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硬性指标,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只要保证学生不出事,不闹事,不走极端就行,没有必要进行长期的心理辅导。
3.2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低
从对陕西各高校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陕西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都远远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国为陕西省各高校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还有的是管理学生的工作的书记来做兼职,甚至有些是其它学科的教师来兼职,或者是一些科研室的科研人员。
3.3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监督机制不健全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学校园内开展这一工作不仅可以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而对于学生学习的提高也是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是高校其它工作无法替代的,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能单纯依靠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几个人员,或者是某个部门,而是要达到各个部门之间统一协调,相互配合,通力协作才能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4.改善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4.1构建陕西高校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进行直接服务。所以说在高校选择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于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大致可以这样来理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应使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观念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普及教育,使每一位学生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能自我评判心理的异现象;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也要使大学生了解心理保健知识,学生自我调节心理障碍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心理控制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与生活、学习和生涯发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涵盖其中。
4.2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从调查结果发现,陕西各高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的学校仅占总调查学校的0.7%。这一结果提示,陕西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人员配备及其相关测量技术设备方面有必要进行更深层的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应设立有心理咨询室、辅导室、治疗室、档案室等,除此之外,还应注重机构的规章制度的建设、经费的投入、专业人员的配备、资料设备配备及教育评估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依据学校自身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场所应包括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使用,也为了存放一些资料和档案的办公室;团体心理咨询室,也可作会议室;个别咨询室,可供个体心理测评用。
4.3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
目前陕西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非常大的随意性,开展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由于陕西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不够,也没有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定期的评估和监督;少数学校对该工作进行的评估所采用的标准仅是看学校有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是看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次数或者规模来评价,这些均会导致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有失科学性的指导性。为了促使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良好成效,上一级教育领导部门有必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方面面进行督导,其具体方面包括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机构的设置情况、师资力量的配备情况、有关方面的教学科研情况和心理咨询情况等。(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春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D].苏州大学2010
篇13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摇篮,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应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课题,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对高校而言,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从根本意义上讲,最基础的目标是造就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就是要使大学生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周围一切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则与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这些教育内容显然与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学校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参与者,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在校进行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针对在校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能为个体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来。
(三)和谐校园提出的时代背景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学校园也不可避免受到侵袭,当代大学生作为思维最为敏锐并且最少保守的青年群体,他们在这个深刻变化的形势中,承受的学业、婚恋、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极易出现心理发展不和谐的情况,更加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二、构建和谐校园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和谐”之分析
面对教育国际化和国内高等教育改革新的发展形势,大学生往往产生无所适从、烦躁、困惑等情绪,造成各种心理问题。要实现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适应,面临着一个新的转型。以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找到“不和谐”的症结,会使我们的认识更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以和谐理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难发现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存在许多不和谐方面。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虽然已开展了20年,也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但不同地区之间、高校之间发展很不和谐。从全国范围看,东部快于西部,沿海快于内地,大中城市、沿海开放地区的高校重视程度高,普及面广;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偏远省份的学校工作比较薄弱。即使在同一地区,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资源配置不均等因素导致各校的发展失衡且没有应有的地位和时间保障。有的地区甚至至今仍有学校未开展这项活动。还有高校之间机构设置、经费投入及工作开展不和谐。有的高校没有建立心理咨询专门机构,没有专门办公场所。有的高校没有经费投入或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有的高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和心理疾病预防、危机干预机制,但还有不少学校尚在起步阶段甚至还没有起步。从课堂教育上看,尽管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但仍有一些高校没有开设任何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只举办了一些讲座,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覆盖面。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与实效的不和谐
心理健康教育在诸多高校的计划中,往往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但事实上却都是形式上的存在。现实中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从业者科学化水平不高,缺乏规范管理。心理科学的评估技术的应用不足,滥用不规范的量表,忽视测试信度和效度,仅凭测试结论来推定学生的心理,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者的培训与监核尚未正规化,尽管国内高校多数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从事心理咨询(治疗)与心理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兼职居多或半路出家,其中大部分是经过短期培训后上岗的,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在机制、经费与人员储备上没有根本保障。各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地位低,任务重,压力大,没有时间深入学生,更没有精力展开理论研究,又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隶属关系不明确,一般挂靠在学生处、德育室、校医务室、心理教育科研部门,甚至有多个部门齐插手或都不过问的情况,故直接导致无人监督、无人管理。而受过心理专业训练的人员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加之职称不明确,工作报酬低,硬软件设施短缺,使得有限的师资流失严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的不和谐
按照教育学的一般规律,教育主客体之间关系融洽,双向交流与沟通,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所以有相当多的高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和研究,建立了大学生心理档案,但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时展的不和谐
至今还没形成适合中国大学生特点的理论基础,且定位不清,主要是还没有搞清楚它与其他心理学教学、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常常把它们割裂或等同起来。因此,其理论研究大大滞后于实践操作,不能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指引。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要求与实际认识的不和谐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从心理咨询活动开始的,是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人手的,所以存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缺乏全面了解的现象。其中有不少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仍放在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上,忽视了对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特别是在学生出现了严重行为问题时就更容易强化这种看法。这种做法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同时还给学生留下了凡是“心理咨询的人都有心理疾病”的错误印象,使一些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时不敢及时咨询,原本可以通过咨询消除的心理不适却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而走上绝路。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咨询,那样只能处在被动的地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取向应当立足于主动教育方式,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少数学生前来求助。
三、构建和谐校园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如何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当中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本文拟对于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谈点想法和建议。
(一)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是保证大学生德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在时空上有了保证,其次使教师、学生双方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得到了加强,再次保证了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大学生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多,学习压力大,尽管如此,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实践证明是利大于弊。课堂教学应强调针对性与实效性,如要考虑对新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增强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当然,各院系的情况不同,需求也有差异,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特色、效果好就可以,譬如有计划地安排专题课、利用周末开设选修课等,都不失为好的途径。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应该体现灵活性、亲和性、指导性、纠缺性,使学生感到实惠。
(二)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现在的大学生都知道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对于自身的重要性,渴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和锻炼的机会,“大学生心理协会”积极作用的发挥,正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这方面的需求。在“大学生心理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强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展示,适应环境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团学组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大有可为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很多相关活动都是通过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和班委、团支部等团队的方式开展起来并产生效果的。譬如河南大学团委长期坚持的周末文化广场活动、一些学院团委组织的以身心健康教育为主旨的专题活动和以班级为单位的系列讲座等。
(四)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从过去的工作中可以看出,哪个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一定是该单位的领导对此项工作认识到位、重视程度高、支持力度大。康定师专基础教育系、政法系、经济管理系、藏文系等都有这方面的实践和丰富经验。
(五)抓好人员培训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一批懂心理、会教育的人。不少综合性大学都有相应的心理学专业,那里有把握着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老中青专家;另外在医学心理学方面也有相应的师资和经验积累,这些都是当今大学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议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利用好这些条件,通过系统的培训,使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干部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可以认为,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好比一条腿走路,掌握了心理学的方法,就能使我们的工作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平衡状态。另外,如果有可能,应考虑在广大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教师的个人问题,也不仅反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状况,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的进程和效率。
我们相信,有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议作指导,有各高校党政的坚强领导,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有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和谐校园中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我们的路会更宽,前景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周青利.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高校和谐人际环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2]吴艳东,王体正.和谐校园构建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3]李文玉.新时期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经济师,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