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感受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技创新的感受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技创新的感受

篇1

于建飞200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随后他去了北京,在一家软件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于建飞说:“在北京的工作还是压力很大,那里人才也多,竞争也激烈。”

2010年,于建飞回到乌鲁木齐,先是在新疆科学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创业的冲动常常在他心头萦绕。2010年3月,于建飞进入了新疆智翔科技有限公司,与其他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开启了创业之路。于建飞说:“公司主营业务是物联网,刚开始我对物联网一窍不通。”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于建飞说:“物联网的定义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简单的说,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刚开始接触物联网的时候,于建飞对物联网的认知非常有限,随着不断地刻苦钻研,不断翻阅大量的关于物联网的专业书籍,以及上网查资料,于建飞对物联网的了解渐渐变得清晰起来,他说:“物联网,它是一个大范围的网,重在物联,物体是没有语言的,相互感知不到,现在通过物联网可以互相通讯,互相感知到。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于建飞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比如以前通过天气预报才能知道北京的天气,但是天气预报不可能做到实时监控,无法及时获知当地的天气状况。现在通过安装在北京的传感器,然后把数据发送到应用平台上,就可以随时随地获知当地的温度、湿度、紫外线的强度等气象信息。

“我们公司自己研发的一款硬件产品,这款产品已经向国家申请专利了,这款硬件可以对天气、土壤、智能设备进行监控。这款硬件可以把储存的各种数据通过传感器进行解析、打包、分装,然后上传到数据中心的数据库,数据库会对数据进行处理。我非常看好这款硬件产品的应用前景。”

于建飞打比方说:“像很多金融机构都有大型的机房,如果数据一旦丢失,损失是非常巨大的。机房要保持恒温、恒湿,才能保证电子元器件的正常工作。温度太高,容易把机器烧坏;温度太低,会造成湿度升高,从而产生静电,这样容易造成短路,甚至把电路板烧掉。通过我们研发的硬件产品对机房的温度、湿度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可以迅速向现场的工作人员发送短信,或者让报警器报警。”

从事软件开发已经6年的于建飞坦言,从事软件开发,对软件开发者的要求非常高。“从事软件开发,首先需要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需要比较好的老师指导,软件开发工作很枯燥,需要老师来指导,否则很乏味,好的软件老师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学习软件开发,其实需要在不断积累的成就感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否则就很难坚持下去。”

如今,很多年轻人选择了科技创业,但是成功的却并不多,针对科技企业如何发展下去这个问题,于建飞是这样回答的,他说:“据我了解,很多科技企业没有核心价值,没有科研实力,也没有自己的产品,靠倒买倒卖,借力打力这种方式,存活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一个科技企业要想长久发展,一方面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另一方面必须有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并且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要适应当前市场的发展,要适应政府的政策导向,这些方面非常重要。”

李强:科技创新助企业突围

2012年,雪菊在经过了价格过山车以后,到了2013年,仿佛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对于那些雪菊的生产加工企业而言,又将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和发展呢?

新疆高原红雪菊科技有限公司项目部总监李强说:“2012年,新疆高原红雪菊科技有限公司自产和收购昆仑雪菊200吨,加工产成品雪菊茶100吨,产值1000万元。解决民丰县当地300多人富余劳动力就业。雪菊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像我们公司通过对昆仑雪菊加工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陆续开发雪菊茶、雪菊精油、雪菊胶囊和雪菊蜂蜜等系列产品。雪菊精深加工产品在疆内外深受欢迎。”

2011年,随着雪菊价格持续走高,很多农户纷纷开始种植雪菊,但是雪菊的品质良莠不齐,随着价格不断暴跌,雪菊产业出现了严重滞销的局面。李强说:“昆仑雪菊只生长在新疆和田部分山区,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昆仑雪菊生长在昆仑山脉海拔3200米至5000米之间,跨度仅仅500米。昆仑雪菊的品质与一般在平原地区种植的雪菊是无法比的,但是一般老百姓缺乏辨别昆仑雪菊和一般雪菊的能力,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2012年8月26-29日,在和田地区民丰县召开了雪菊研讨会,参会的专家、学者和高校老师对雪菊的种植和加工进行了实地考察,对雪菊产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2012年12月,新疆高原红科技有限公司与新疆大学签订了产学研联合技术开发协议。李强说:“通常情况下,老百姓购买雪菊,会根据雪菊的色泽、花瓣大小、花蕊大小来辨别,把雪菊在杯子里一泡,通过直观效果来辨别雪菊的质量高低,其实雪菊的质量高低必须通过数据来说话。众所周知,在和田地区民丰县、皮山县种植的雪菊品质比较好,但是光说好没有用,在目前雪菊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下,如何体现雪菊的品质,就必须用专业的仪器测试出准确的数据,用数据来说话。权威部门出示的数据,老百姓还是比较认可。我们希望将来能研发出一种仪器,通过这个仪器让老百姓能够辨别出高寒地区种植的雪菊和平原地区种植出来的雪菊的区别。”

目前,针对雪菊的科学技术研究正在新疆大学的3个学院开展。李强说:“新疆大学化工院的理化测试中心主要对雪菊进行技术研究和成分鉴定。新疆大学的生命科学院针对雪菊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方法的研究。另外,目前雪菊面临品质退化、变异,牵扯到种植规范的问题,新疆大学农学院主要研究解决这方面的难题。目前实验室里开发的产品已经出来了,为粉状的混合物,类似普洱的精华素,因为牵扯到中试设备定制,目前我们正在联系中试单位,时间比较长。将来实验成功,可以把这种粉状的混合物作为保健品里的技术原料。”

陆明:为游客打造

“景区自助游智能平台”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自驾游的行列,但是,对于一个陌生的旅游目的地而言,常常因为对地理环境不熟悉,从而造成很多的不便。如今,一款名为“基于GPS技术的跨平台(web/ios/Android)新疆景区自助游智能平台”的软件让旅游变得更加便捷。这款软件由乌鲁木齐慧利鑫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乌鲁木齐慧利鑫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知识产权经纪、新兴科技服务、社会经济咨询、信息服务、软件开发、孵化服务。

公司总经理陆明说:“公司成立以来,将第三代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做为主要研发方向,投入资金12.31万到‘基于GPS技术的跨平台(web/ios/Android)新疆景区自助游智能平台’的创新研发中,加以公司团队涵盖了软件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专业人才,为本项目的顺利开发和运营提供了保障。经过三年的发展,目前该项目处于领先地位,公司也获得良好口碑。”

陆明介绍说,本项目实现了国内3A级景区及以上景区自助游信息实时在线和离线下载获取,协助旅游客户自助游线路选择、旅游景点简介、景区景点导游与自动讲解,提升游客体验。本项目是基于北斗和GPS定位技术、GIS技术、3G通讯技术、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数字媒体技术和云存储技术的综合应用,是基于现存旅游资源数据深度分析和关联挖掘的智能服务系统。带有多种方言口音的普通话低运算复杂度语音交互嵌入式引擎和基于云计算的语音交互服务平台,并支持移动终端多种交互方式融合的情感语音交互系统。

那么,“基于GPS技术的跨平台(web/ios/Android)新疆景区自助游智能平台”又能为游客提供哪些服务呢?陆明说:“第一,免费为旅游用户提供‘基于Web/ios/Android/Win8M的客户端应用系统’软件下载;第二,为自助游用户和驴友用户提供新疆30个5A级景区智能导航、定位和导游解说等服务;第三,为新疆30个5A级景区和景点提供景区旅游路线图和精准定位标识;第四,为酒店、餐饮、旅行社、车队、户外运动用品店等客商提供有偿广告服务。”

对于“基于GPS技术的跨平台(web/ios/Android)新疆景区自助游智能平台”的应用前景,陆明非常乐观,他说:“这个平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并在传统旅游文化中加入了趣味性和娱乐性的互动内容,给古老的西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

张晔:餐饮软件提升餐饮企业运营效益

在乌鲁木齐卓越未来软件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该公司的技术总监张晔,张晔说:“本公司为软件研发企业,产品有餐饮软件,点菜软件,电脑点菜,无线点菜,触摸屏点菜,商机引擎,网络推广,网站建设。我们公司主营业务就是致力于提高餐饮运营效益。”

篇2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兴趣?

一、满足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的兴趣

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兴趣。小学生一般都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我们利用科技活动这种方法,学生将点燃激情,科技创新将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在做一个“救命沙井盖”时我拿起一个塑料盒,向他们提问:“如果一个人一旦掉进沙井,以何种方式,我们可以让其他人得到求救消息?”学生立刻七嘴八舌地交谈。有的说找警察,有的说大声呼救……我就让学生讨论哪种方式是可行的,有一个学生说在盖上装自动报警装置,这方式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认可。我笑了,说:“沙井那里经常有水,报警装置遇水没法发出信号救援,那该怎么办呢?”课堂讨论的气氛又活过来了。最后,一个学生建议安装防水报警装置和gps定位系统。第二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带回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促进、引导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对其提出新的挑战,引导他们用独特的思维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科技创新兴趣,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

二、利用课堂资源,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

课堂上产生的资源常常都是突发而生的,不可预测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是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一种表现,创新的契机往往表现为所捕捉问题的价值。在平时上课时,教师若能把诱发学生创新兴趣的思想贯注于心,把潜藏于学生内心深处的创新兴趣诱发出来,就给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定下了良好的基调,学生自始至终都会乐于创新,时时有新问题、新发现。

例如教学一年级的艺术课程“窗花”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巧设情境:“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种特殊的花,你们也许没见过。你们看(展示讲台上的窗花)!”当我把大小不同的窗花展示在学生们面前时,其热情立刻高涨起来,你看我,我看你,都急着问:“老师,这是什么?”“窗花,这是用纸剪的,你们想学吗?”学生齐答:“想。”此时,老师在学生爱学而急切想学的情况下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剪‘窗花’。看谁最爱动脑筋,能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做出与老师不一样的窗花,能用自己的智慧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想这段开场白,一定会把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与热情充分调动起来。

三、让学生体验喜悦,对科技创新产生兴趣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各有不同,每个学生在环境中受到的熏陶不同。因此每个人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包括感知、思维、想象、情感、气质等方面的独特品质和风格,形成自己的特长。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某一方面的科技创新才能。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与成年人一样,同样有渴望成功的心理。因此,学生们“天马行空”“异想天开”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和说教,要显示一个友好的微笑和鼓励。针对一些学困生,教师要为其提供科技创新的条件,向他们传授科学的方法,尽量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创新的美感。很多实践证明,教师的充分肯定对学生创新科技文化起到重要作用。学生积极愉快地完成学习,教师也积极参与走向他们,帮助他们改进创新,引导他们走向成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果,能够体验到科技创新的喜悦。

作为一名科技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科技创新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分利用各种外部和内部条件,启迪学生的科技创新的兴趣,鼓励他们创造发明,使他们都能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近年来以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为龙头的科技创新竞赛,推动了高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在高职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发明、创造、创新等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这些活动体现创新教育的思想,遵循创新教育的原则,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态度的目的。本文就在辅导高职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探讨。

一、辅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重在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最佳切入点。因为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它的任务就是探索未知、未来,而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

创新作为一种思维,怎样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则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辅导过程中,应把研究引入高职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尽早地进入研究、发现和创造领域,不仅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可以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训练,使得高职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接受,而是教师指导下以发现为基础的学习过程。

要让学生在通过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中,不仅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更能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正是在这种深刻的感受和体验中激发了他们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和进行创新活动的激情。

在辅导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时,不仅对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予以鼓励,而且要让每个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从中得到一种满足和能力的证实,进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兴趣、好奇心和创造力,并能够主动去思考、探索新的问题,进而提高学习的层次,从学会变为会学。

二、辅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因为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离不开学生们不断地涌现新的想法,新的观点,新的思潮,而这些就是创新的基石。

人类科学的进步就是一个不断否定旧理论和提出新观点的过程,而学生的年轻就注定他会有一个开放、喜欢探究和充满活力的大脑,为他们取得成功提供条件。所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辅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我在辅导教学的实践中采取如下几方面来培养和实施。

⑴寻找创新思维的起点。就是寻找能够成为解决问题突破口的诸多信息,这些信息会引起学生思考,会推动思考不断深入。辅导教师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与寻找思维起始点,学生的学习便易获得成功。因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主要表现在寻找思维起始点的快慢差异上。

⑵适度建立思维接力点。学生面对大量的信息,不会筛选、整理、剖析,抓不住有用的信息,把握不住问题的实质,又由于学习研究过程中不会适时设立思维接力点,会造成一知半解,随意凑合,应付了事的情况,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针对学生的上述思维特点,在辅导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在思维之间适度建立接力点,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抓住关键,把握重点。要循序渐进,不断加大思维难度,当问题抽象,学生具体经验少时;当问题涉及面广,学生知识能力存在缺陷时;当问题内部结构复杂,学生综合能力差时,需要增设思维接力点。

⑶增强思维的点面扩展以及之间的联系。对已建立的各思维接力点之间需要连接线把它们连接起来。这种联系方法是点与点、面与面之间以及点面扩展的网络化。围绕在同类中寻找不同点,从失败中寻找希望点,将每一个思维接力点都纳入有效的思维控制范围内,形成有序的思维网络,使各接力点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从而提高思维的效率。

⑷变换思维的审视角度。在原有的思维方法不能求得问题的解决时,应及时变换思维审视角度。变常规思维为突变思维,直线思维为平面思维,收敛思维为发散思维,一般思维为极端思维,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总之,正面突破不了就来侧面或者后面进行突破。

⑸设计一些开放性课题。新颖的问题往往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找寻诸多的适当答案,使得学生找出以前没想到也不敢想的各种奇妙的好方法,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地实践与探究。

3.辅导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应注重学生的创新体验。体验,也叫体会。就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联合国倡导的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能够记住,做过的方能明白。所以体验到的东西才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体验也被视为以人为本的创新模式的核心。

创新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业,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主体性和互动性。仅仅通过阅读教材陈述性知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不会得到很大的改变。而创新的体验就是让学生自己来感知世界,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体验,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成为必要和可能。

在学生参加的创新竞赛活动中,几乎每件作品都是合作的产物,很多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别人合作。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的培养,已经超越了单纯参加比赛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每一种创意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得到创造的体验。让学生在冲突中学会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应付困难和危机中增强了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正是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实质所在。

4.辅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应重视与实验教学结合

实验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教师辅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时,应尤其注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要在实验中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合作,并且提出一些激发思考的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看到与其论点相矛盾的观点的事实,或者组织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自行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要让每个做实验的同学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他们各自对某种问题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小组交流,辩论,分工与合作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而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实验者要学会整理、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期间,定期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实验,小创新,小发明以及实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实践操作,如制作方便工具、日常生活器件等。真正做到“in life,by life,on life”。

5.辅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认识误区和影响因素

目前有相当部分学校在辅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时,存在认识误区,会影响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和深入。

对研究课题求专求深,盲目追求教给学生很多的知识。学生的创新本质不是靠知识传递的,而是本来存在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高深的知识,而是要把他们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其实创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用恰当的方法把它引导出来。但是,目前许多人在思想认识上都对创新存在神秘感,认为创新是少数人的专利,因而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往往是对少数学生进行的,成为了学校应赛活动和功利。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一种连续性活动。创新潜力的挖掘和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可以肯定如果没有持续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是很难造就一个人创新素质的。所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需要长期坚持,确保其连续性。

离开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用已有的知识去充斥学生的头脑,忽视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承受者。正是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使人的创新能力长大后逐渐消失。这也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弊端。

对于培养创新素质而言,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比最终的结果更重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学校和辅导教师只看重结果,看重比赛得奖,而轻视学生的探索过程,完全忽略了科技创新活动的育人功能。

总之,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最富有活力的一部分,是人类共同和普遍的东西。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更多的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通过辅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带动更多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让更多的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倡导学习之风、研究之风、创新之风,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学生通过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不仅在掌握与人沟通技巧、培养合作精神等方面受到锻炼,而且培养了探索和创造的精神。也使得创新思维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比最终的结果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篇4

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科技创新教育内容和科学道理,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并将其变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耳濡目染科学技术对经济振兴、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感受日常生活中科学技术给社会、家庭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学习科技的兴趣和探索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例如:学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方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学了《苏州园林》,引导学生增强对祖国悠久文化科技史的审美体验,让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感受我国传统园林的价值和建筑工人的精湛技艺,增强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一些蕴含哲理的课文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行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通过优化课堂对学生科技素质的非智力因素的构建来激起学生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情感和努力学习的精神,从而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发挥学生个体优势,激发创新能力

智育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方面,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提高学生的个性素质、发挥个人优势、形成个人特长创造了良好契机。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所以在教学中应避免所有的内容都当新知识讲,并在学生独立探求的过程中,辅之以教师的点拔、讲评和同学之间的议论、交流,从而深化理解新知识,掌握学习规律,达到弄懂弄通的目的。要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周围的生产实际,引导学生凭借他们的好奇心和直觉,发现生活中、生产中不够合理的部分,通过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借助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各种发明创造的技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创造出创新的作品。

所以,只要我们按照创新发明的客观规律,发掘每个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和创新的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充分利用各种外部和内部条件,启迪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创造发明,就能使他们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三、拓宽语文学习天地,开发潜在智力

科技启蒙教育,是科技教育的基础,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必经之路。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我们应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使学生在学科学、用科学上,具有实践、探索的广阔时空。

教师结合语文教学开展各种科技教育活动,挖掘语文教学资源,拓宽语文学习天地,能张扬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在的智力,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增强科技意识、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摸透学生心理,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精神。课堂上可运用现代的高科技的多媒体、互联网,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同时拓宽语文学习天地,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时时感受到高科技的存在,反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下,可通过让学生去图书馆查资料和上互联网查资料,来了解现代科学技术,指导学生用学到的科技知识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采取创造性思维方式,把分析性思考与创意性思考结合起来,进行多向思维,从多种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来认识,创造性地运用学到的科技创新知识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给学生一片宽广的天空,展示学生的聪明智慧,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

篇5

按语:文化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创新驱动发展中占有核心地位。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全面落实、文化部大调研专项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组成了以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教授为组长,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教授等5人为成员的“文化科技对文化创新驱动力”调研组。调研组深入基层一线,寻找好经验、好做法,了解真问题、难问题,真诚倾听人民群众和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对当前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围绕文化科技对文化创新的驱动力这一前沿性议题,询政于实,问计于民,以期推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进一步突破,为打造文化建设升级版积累第一手决策资料。调研组从文化科技发展的创新主体、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几大关键环节出发,主要调研了我国东部代表性地区江苏省、中部代表性地区河南省和东北代表性地区辽宁省的区域文化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情况,包括文化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现状与特点、主要做法与经验、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发展思路与愿景、政策需求等方面的情况。经过本次深入调研,调研组认为,一是要建议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广泛开展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知识普及,增强全社会对文化科技驱动文化创新的价值认同感,动员更多的媒体和专家就文化科技驱动文化创新的发展趋势、基本规律和探索实践等进行全方位讨论,营造文化科技融合与文化创新的社会氛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聚智慧,形成合力,以理论先导推进文化自觉,以文化自觉引领文化创新。二是要建议强化制度设计,尤其要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将文化科技融合及其对文化创新的有效驱动,提升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层面给予制度安排。三是要建议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激励人才,撬动项目,引导更多文化科技企业实现研发升级,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可持续稳步推进。四是要建议着力打造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平台,彰显“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破解文化与科技“两张皮”难题,着力形成文化科技融合战略优势。五是要建议将已经实施的各类文化科技融合项目做大做强,增加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强化支持有效性。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合会商制度,形成行政合力,由文化部门与财政部门共同主导。要较大幅度提高“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的资金规模与项目支持力度,按照适当的年度递增比例,力争到“十二五”时期末不低于1亿元的年投入规模,使相关国家工程能名符其实地真正发挥引导调节功能。

篇6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从社会的需求以及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要求工科学生具有更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如何将工科新生引入创新队伍,踏上创新之路,实现从“迎新”到“纳新”再到“创新”是入学教育方案设计之初便应思索的问题,而正是这种前瞻性的思考与设计,将进一步促使工科新生科技创新意识的萌生,反哺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1 大学新生创新意识现状和心理需要特征

大学生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对从事独特、新颖且有一定意义的活动的一种自觉的心理状态。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最主要表现为不满足于课堂所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意识。这种意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和支撑。这种意识之于大学新生,是隐性而萌动的存在。

当代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以前,接受的多是应试型教育,学习的目的就是“考试取得好成绩”、“升入满意的大学”,压抑了自身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发展。进入大学后,面对着广阔的大学时空,生活遭受全新境遇,很多新生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存在误解,加之自我约束能力及辨别力不强,极易在光怪陆离的大学中迷失。同时,大学新生在心理上有着强烈的发展与自我实现需要,潜意识中有着比一般社会同龄更高的社会期望和自我期望以证明过往奋斗的价值。总之一句话描述大学新生的特点,就是:学习的惯性犹在,学习的方向与方式则易摇摆。

2 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期

从上述大学新生的创新意识现状和心理需要特征梳理中可以看出,对于这样一群思想尚未定型、可塑性强的青年群体,如果我们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阶段伊始就能主动贴合新生刚入学时的思想心理特征及需求,对大学新生心理中积极的一面予以鼓励引导,对消极的一面积极疏导,无疑把握住了新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期,会对大学新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内容方面应精心设计保证入学教育有料有营养,通过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氛围的营造,为学生打开一扇门,展现新生“心目中的大学”,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有利的外部诱因,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创新体验,逐步引导学生将对创新的热爱之情,转化为创新行为的持久的内部动力,这样才能更为符合学生“胃口”,填补教育“真空”,引导学生迅速确立学院认同、专业认同,进而开启大学四年的求学之路。

3 新生入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3.1 与新生心理实际相结合,与专业发展相结合

项目设计应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贴合新生入学时心理思想特征实际,紧紧抓住新生人心向学的特点而展开。只有主动迎合学生发展需求,才能得到学生的充分肯定和主动参与。

3.2 活动开展重在营造创新氛围,学生参与方式重在感知

利用“首因效应”原理,从学生主体感知出发,强调第一印象,重在创新氛围的营造,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萌生创新意识,为以后的创新能力培养打好基础。

3.3 充分发挥朋辈教育作用,充分发挥主要团学组织力量

除却传统的课堂教育,当代大学校园团学组织等社团的兴盛为搭建开拓第二课堂实践平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以学生专业学习为依托的精品团学课外活动为学生科技创新培养营造了巨大空间。这些主要团学组织与学生有着天然的亲近优势,“传、帮、带”效应明显。

4 多维度培养工科新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入学教育活动设计

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创新意识的培养则重在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创新意识的激发有助于专业兴趣的培养,这与工科专业特点密不可分。入学教育活动开展中,应精心设计、充分整合,从感知、体察、等几个维度上为工科新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

4.1 感知维度:意识激发

(1)优秀师兄师姐谈

优秀师兄师姐谈活动旨在通过优秀师兄师姐现身说法和新生进行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经验分享,加强新老生的互动交流,形成老生对新生的“传、帮、带”。师兄师姐们从自身历程谈起,对新生更有触动意义,促使新生更早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关键,树立心中标杆,尽早做好全面规划。

(2)科技创新团队先进事迹报告会

先进事迹报告会一般主要由科技创新团队介绍项目经验和获奖经历,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团队作战”成功的范本,使同学们更了解学术科技团队从组队到运行的过程,更加了解与识别机会与资源,促使其早日规划创新路线。

(3)创新实践大讲堂

创新实践大讲堂在此泛指邀请大学生涯规划专家、学术领头人、通识教育专家、企业资深HR等嘉宾为学生开办的讲座的统称。此类讲座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使同学们进一步被人格魅力所感召,体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引发自我增值的想法和决心。

4.2 体察维度:文化感受

(1)科技创新作品展

学校应将高年级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获奖作品及科技协会会员平时制作的优秀科技作品进行展出,引领学生走进实验室,参观学生学术科技作品,促使新生切身感受科技创新的氛围,领略创新创造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学术科技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对大学未来生活确立基本感知,惊奇之余更引发思考。

(2)科技企业文化游

企业参观是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了解企业实际需求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清晰定位,为将来择业就业奠定基础。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对相关公司的发展历程、行业状况、公司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对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技术人才培养等问题形成基本认识,扫除对于专业前景的迷茫,进一步明确对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方向。

参考文献

篇7

1.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现如今的内外部形势下,企业拥有了独特手段,方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企业也需要积极改进生产技术,将生产技术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市场角度来讲,企业作为重要主体,能够准确把握市场需求,那么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将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构建起来,不仅能够对科技创新发展方向有效把握,还可以促使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格局形成时间得到显著缩短。市场同时也推动着企业科技创新的开展,市场机制发挥着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作用。同时,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有机完善企业目前的创新体系,能够对科技创新发展方式有机改变,改变科研机构封闭性的状态,有效对接科技创新与实践应用,在短时间内能够在企业生产中运用科研机构的最新成果,扩大应用范围。企业受到市场推动作用,促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增强,有机统一经济体系的创新和企业的科技创新。

2.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经过不断努力,我国企业虽然增强了科技创新能力,但是总体状况依然不容乐观。首先是没有较高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每年都会有大量科研成果从科研机构诞生,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科研成果的研发中,但是却没有在实际中有效运用,仅仅只有三分之一的科研成果会运用到企业生产当中。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讲,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其次,企业中只有较少的科技创新人才,制约到企业科研力量的提升。还有就是在科研创新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我国政府及企业投入占据了科技投入经费的较大比例,而经济发达国家在本方面的投入渠道更加丰富,取得不错效果。

3.企业如何开展科技创新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革新与进步。企业发展中,核心技术没有掌握,核心竞争力就会受到影响,自然无法生产出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产品。根据相关的技术创新理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属于重要的企业内部活动类型,而企业内部活动开展的载体,则是人,其决定着创新效果。在企业创新活动开展中,企业需要将传统保守的观念摒弃掉,打破束缚,创新思想理念,改善技术,将企业内部创新文化氛围有机构建起来,促使员工能够在科技创新中感受到乐趣。通过企业创新环境的营造,可以发挥出刺激引导作用,提供科技创新实施的土壤,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要避免盲目,不能够跟随大流,需要将市场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结合市场需求,方可以推出有意义的创新成果。通过创新研发,有机结合生产与市场,方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利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拓市场,赢得发展机会,更加顺利地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不是只能够从基础做起、从零开始,也可以借鉴创新,根据已有的技术经验和成果,催动创新。以美国著名苹果公司为例,不管是MPS播放器、智能手机,还是平板电脑,都不是其发明的,但是其市值却达到了世界第一;其基础发明创造较少,但是将自己的理念一直贯彻下去,通过创新改造自己产品和别人的产品,产生出永远好于别人的产品,获得了市场追捧。因此,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不必坚持于原点,要将原有的技术基础充分利用起来。再如我国青海钾肥厂,因为钾肥生产技术不如国外,只有较低的纯度和产量,制约到了生存和发展。针对这种情况,盐湖集团积极创新技术,将反浮选冷结晶技术研制出来,通过扩能改造的实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氯化钾生产能力与产品质量,促进了集团企业的进步。这些技术盐湖也不是第一个使用,但是将别人经验技术借鉴来之后,有机融合了自身情况,实现了创新和发展。

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对企业技术中心大力构建,尽可能地将技术中心真正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对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考核办法构建和完善,动态管理技术中心,以便保证企业研发出来的新技术与新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将国际先进技术积极引进过来,科学改进与创新。企业要积极联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遵循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双边技术协作机制构建起来,综合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如兼职、培训等,增强两者之间的技术交流,促使技术难题得到有效解决。要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技术中心各项研究的顺利开展,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果经验,对经费来源有效拓展。此外,企业需要大力改造技术,将市场导向作用发挥出来,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有机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从较高的起点开始改造。企业要对科技投入适当增加,国家也需要对企业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经费投入给予相应的管理与支持。此外,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讲,要结合市场变化趋势,来对产业结构科学调整,对产业机构有机升级,对人员组成科学优化,通过减员增效,促使企业生产效率有效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一体化趋势的增强,企业生存发展压力在不断的加大,要想获得健康稳步发展,就需要充分重视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强化技术创新,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的运用,促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在具体实践中,应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内部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完善,有效解决现存问题,并积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增加成本投入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1.BCD2.ABDE3.ADE4.ACD5.ABCDE6.ABC7.ABCE8.ABCDE9.ABCDE10.AB11.ABDE12.ABCDE13.ACDE14.ABCDE15.ACDE16.ACD17.BC18.AC19.ABD20.ACD

三、判断题

1.√2.X3.X4.√5.√6.X7.X8.√9.√10.X

四、名词解释

1.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网络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和非赢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

2.其含义为一个能给用户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网、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网络。其实质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发展并融合的产物。是信息时代信息流通的主干线。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

①大力发展网络技术,利用网络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③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减少产业发展对能源等自然资源的依赖

③提高环保业的知识水平,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减少环境污染

④开发人力资源,发展知识经济

2.答案要点:

现代科学的发展明显地出现了这样的趋势:①学科的分支越来越细,学科的门类越来越多;②学科相互交叉的情况越来越复杂,涌现了大量所谓边缘学科,这些边缘学科往往成为最活跃的生长点;③出现了许多综合性的学科,所综合的范围越来越大,即所谓科学整体化的趋向。④产生了一些横断学科,它们的应用范围几乎涵盖所有知识领域,即所谓科学的横向整体化;⑤科学的数学化。

六、论述因

我国科学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仍然比较落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科技体制不合理。因此,我们需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对现存科技体制进行大力改革。

我国现存科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逐步形成的。这种科技体制在过去几十年里对于提高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促进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部条件的改变,这种体制的弊端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从8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就技体制进行改革。1985年,我国颁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已有的科技体制、科技拨款制度、国家重点项目管理,科研机构的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改革。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符合我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起来,相关制度、机制远不完善,一些关系尚未理顺,因此,原有的科技体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许多弊端依然存在,而且在新的形势下,表现更加突出。

第一,科研单位与市场隔绝。长期以来,我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主体是作为政府事业单位的科研院所。这些科研单位一般根据国家计划开展项目研究,其人员工资收入和科研经费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因而无需面对市场的需要,不能感受来自市场的压力。另一方面,科研成果上报中央或地方主管部门,而不是通过市场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科研单位不能享受其科研成果可能带来的回报,因而,缺乏积极创新的动力。这种科研主体与市场隔绝的状况极大地影响了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适用性。

第二,科研单位与企业脱节。科研单位与应用科研成果的企业之间缺乏直接联系,也缺乏成熟、规范的中介组织机构。科研单位对企业的科技需求不了解,因而一些科研成果不合需要;而另一些合乎需要的科研成果,则由于缺乏信息沟通和联系不被企业所了解,因而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应用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

第三,科技创新和投资主体错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直接面对市场,它们对市场的技术需求最了解,也能直接享受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应是科技创新和投资的主体。在发达国家,开展研究与开发的人员和经费中,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大。但在我国,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科技创新的主体一直是政府建立的科研机构。在科技投入方面,政府占主导地位,政府对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投入一般占60%左右。由于科技创新和投资主体的错位,导致我国科技创新缺乏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比率低、推广成本高等问题。

第四,科技投资机制不健全。高科技创新往往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且风险很高。因而需要建立适当的机制来降低风险,保证回报,才能吸引对科技创新的投资。但是,在我国,政府用以支持科技创新的投入量有限;另一方面,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起来,企业的责、权、利等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因而企业的投入能力和投入动力不足。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来源于其他方面的科研投入则更少,造成我国总体科技投入不足。除了由政府直接投资的重大项目外,其他许多科研项目难以筹集所需资金。来源:考试大-公开选拨领导

第五,科研成果的保护不力。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但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一些科研成果很容易复制、模仿。因此,保护科研成果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不受侵害,对于保持科研创新动力十分重要。我国虽然已制定了知识产权法,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的产权意识、法律意识较弱,以及部门、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知识产权法的实施并不是十分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我国现存科技体制的上述诸种弊端,其根本症结在于长期以来政府职能不清,没有摆正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企业,都直接隶属于政府。政府不是通过适当的政策手段从宏观上调控科研单位和企业的行为,而是直接干预科研项目的设立、投资、审批、应用,对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产品采取统分统配。这样做的结果,科研单位无需面对市场,企业缺乏科技创新和投资的动力与能力,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推广成本高。在政企不分、企业责权利关系不清的情况下,企业不可能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而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科研机构,由于不是直接面向市场,不可能长久保持其适应市场需要的科技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同时,政府没有能够履行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能,没有建立和有效地实施相应的制度法规,也影响了我国科技体制的完善。

篇9

第一阶段:发动宣传

我们在接到县科教局下发的“关于在全县少先队员中开展科技创新系列活动的通知”后,就在学校领导中学习讨论,领会精神,初步拟订了活动的总体思路,然后向全体老师转发了通知,利用政治学习、集体晨会的机会,组织全校教师、学生学习通知,明确规则,深入贯彻。大队部在全校三~六年级全体队员中积极收集队员提供了创意,有目的的选出了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科技小发明、小论文参赛项目,活动由学校科技辅导员专人负责,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和活动辅导,为学生排忧解难,真正使每个学生能在活动中有所得,使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

活动落实分两步走,第一步:由各年级组以班为单位开展活动,要求人人参与,个个行动。第二步,由班级比赛的作品中,选拔出参加校级比赛的作品,然后再选出上送到县参评的作品。

第三阶段:总结表彰

在上选出上送到县参评的作品前,全校举行一次科技作品展,根据比赛中得分高低和学生的创意程度评出比赛的一、二、三等奖,张榜表扬。此外在活动前,请队员谈构思,讲设想,碰撞学生的思维火花;活动中小记者进行采访,感受热烈的比赛气氛,体验活动的紧张和快乐;活动后组织队员谈体会,写感想,进一步深化活动精神。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不仅动了手,动了脑,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理念,也调动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学校少先队活动的热情。

篇10

第一阶段:发动宣传

我们在接到县科教局下发的“关于在全县少先队员中开展科技创新系列活动的通知”后,就在学校领导中学习讨论,领会精神,初步拟订了活动的总体思路,然后向全体老师转发了通知,利用政治学习、集体晨会的机会,组织全校教师、学生学习通知,明确规则,深入贯彻。大队部在全校三~六年级全体队员中积极收集队员提供了创意,有目的的选出了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科技小发明、小论文参赛项目,活动由学校科技辅导员专人负责,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和活动辅导,为学生排忧解难,真正使每个学生能在活动中有所得,使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

活动落实分两步走,第一步:由各年级组以班为单位开展活动,要求人人参与,个个行动。第二步,由班级比赛的作品中,选拔出参加校级比赛的作品,然后再选出上送到县参评的作品。

第三阶段:总结表彰

在上选出上送到县参评的作品前,全校举行一次科技作品展,根据比赛中得分高低和学生的创意程度评出比赛的一、二、三等奖,张榜表扬。此外在活动前,请队员谈构思,讲设想,碰撞学生的思维火花;活动中小记者进行采访,感受热烈的比赛气氛,体验活动的紧张和快乐;活动后组织队员谈体会,写感想,进一步深化活动精神。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不仅动了手,动了脑,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理念,也调动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学校少先队活动的热情。

篇11

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而教育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石,创新人才的数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地位。随着知识经济迅速崛起,教育定位于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下教育的热门话题之一。大部分小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对科技创新应该比较感兴趣。但是,笔者从近几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现,小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数量正不断减少,参赛作品新意不足。对此,笔者忧心忡忡。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更是创新的力量源泉。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

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强的心理特征。如果我们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利用好这点,就能点燃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指导学生制作“救命沙井盖”时,我拿起手中的塑料盒,提问:“如果人一旦掉进沙井,我们用什么办法能够让他人获取求救信号呢?”学生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有的说打电话报警,有的说大声呼叫,有的说向上抛出身体携带的物品……我让学生互相评议哪个办法可行?一个学生提出在沙井盖安装自动报警器,这个办法得到很多学生的认可。我笑着说:“沙井里往往有水,这个报警器在水中能响起来吗?救援人员怎样才能准确知道位置呢?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讨论气氛再次活跃起来。最后,有学生建议安装防水报警系统和gps定位系统。第二天,很多学生都把自己的作品带回来。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问题的刺激和带动下,学生因兴趣而学,因兴趣而思维,进而会提出新的质疑,并用自己独创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技创新实践。

二、巧用课堂资源,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

课堂生成资源的出现,往往带有突发性,难以预料。教师要善于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学生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生成信息。对价值不大的生成信息,要及时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对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要及时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点燃创新的欲望。如:指导学生制作洗润皂纸。当我讲解用喝剩的红酒浸泡皂纸可以起到滋润手部皮肤时,忽然有一个学生大声笑着说:“用红酒来浸泡皂纸是否太奢侈了?最后,一盒皂纸还比红酒贵呢?”其他同学听了,立刻哄堂大笑。这节课本来是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喝剩的红酒,可想到这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好机会,我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立刻说:“有道理!应该用什么材料比较实惠呢?”学生们陷入了沉思。片刻,一学生站起来,兴奋地说:“平时,我看见妈妈喜欢用玫瑰、芦荟捣成汁水来敷面,把红酒改为玫瑰、芦荟也可以起到润肤作用啊!而且成本还不高呢。”我随即表扬了她的想法,学生们跃跃欲试。几天后,玫瑰皂纸、芦荟皂纸应运而生。在这个例子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师生平等、课堂民主的教学氛围,以意外资源为契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开发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创造性潜能。

三、利用评价机制,让学生体验科技创新的快乐

篇12

1音乐创新的过程及其本质

1.1音乐创新的过程

音乐创新过程是把音乐创作人才的内心体验改造成音响的创造性活动过程。音乐创作人才对所看到的画面或所听到的声音产生某种体验或感受,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将其构想成音响框架,并用具体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呈现出乐音的组合与作品情节的描述。乐音的部分是音符的排列,故事情节的部分则是通过音符的高、低、快、慢、强、弱对比来表达作者的心境与感情。当音乐创作人才写出作品的第一句旋律并将其作为主题旋律时,作品的节拍即确定了下来,再根据情绪的酝酿以及作品的起承转合来确定作品的节奏。作品的旋律线也通过主旋律的变奏、转调、过门的连接等写作方式呈现出来。和声为作品丰富音乐表现力,使音色更能体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或情节。

1.2音乐创新过程的本质

人类为取得创新成果而开展音乐创新活动,但取得创新成果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开展音乐创新活动探索音乐的表现形式,提高文化修养,展开想象与联想,培养审美想象力,升华艺术意蕴,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因此音乐创新过程的本质在于将意象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将抽象转化为具象,将音符的无生命性、无情感性转化为音乐的使用价值,从而引起听者的共鸣,创造更多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2音乐创新过程的特殊性

由于音乐自身存在时代性、历史性、唯一性等特点,导致其创新过程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创新过程以及科技创新过程。以下本人以加拿大内分泌专家、应力学说创立者塞利尔提出的创新七阶段理论,对比科技创新过程分析音乐创新过程,从而阐述其特殊性。

2.1恋爱与阶段

音乐创新过程的第一阶段是音乐创作人才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某一场景,或被此场景的画面或声音所吸引,或因此场景联想到以前的人生经历等等,从而产生某种感触或态度,通过音乐这一渠道再现此场景或抒发由此场景引发的情绪,为听众传达讯息。因此,音乐创新的起源是情感,其中的创新也是为了满足作品或感情需要而创作的,即为了抒情而创新,属无意识创新。

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一项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科技创新的第一阶段即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要敢于摆脱陈旧学说和传统观念的羁绊。因此,科技人才的“恋爱与阶段”更偏向于寻找或是挑选“爱人”,即为了突破而创新,属有意识创新。科技创新的第一阶段在整个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音乐创新的第一阶段仅仅是整个作品的一个基调。

2.2受胎阶段

音乐创新过程的“受胎阶段”主要体现在音乐创作人才在被某个场景所吸引后,在表现出创作欲望或冲动时,抓到的一个自己认为最能淋漓尽致地诠释其想法的表达方式(包括旋律、节奏形式、和声等),这时候音乐创作人才对自己所要创作的作品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或整体的想法,但还没有任何具体的细节部分。在不断地回味和体会自己被吸引的场景过程中,音乐创作人才抓住最被打动的一刹那,由此衍生出作品的创作动机,即音乐的核心,音乐便由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1]。

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受胎阶段”主要是科技人才在确定研究对象后进行的调研及检索资料的过程。科技人才要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来验证自己之前确定的问题是否具有理论及实践价值,是否属科研前沿,是否已有结论、被验证或解决等等。因为科技创新要求严格符合科学逻辑和客观实际,被验证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做研究。而音乐创新则不存在已创作或已解决等问题,因为它不存在标准的验证条件,也没有可依据的客观事实。

2.3怀孕阶段

“怀孕阶段”即是音乐创作人才将“受胎阶段”中核心的东西一步步壮大、完善的过程。音乐创新过程是无实物创作,音符可以无限进行排列组合,因此音乐创作人才不会受到任何限制,不会因为其乐音的排列不符合大众的审美理解而放弃其想法,因此音乐创作人才比科技人才发挥的余地更大。但同时,这一特点也导致了音乐创作人才在创新过程中由于无法通过客观方法来验证其所写的旋律、和声、节奏形式等内容是否是最佳表达结果而加大了音乐创作人才的创新难度。

科技创新由于过程真实存在,每一步骤都可通过实验证明或理论验证,因此也限制了科技人才想象的空间。因为有些想法不符合实际,有些想法目前科技水平无法实现,科技人才在实验失败后需要改进方法,运用其他符合客观实际的方法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2.4痛苦的产前阵痛阶段及分娩阶段

由于音乐创新过程中无验证方法,所以其“痛苦的产前阵痛阶段”往往体现在创新过程的多个时期。音乐创作人才为了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采用了独特的视角去描述和表达情感,因此也会迸发出独特的灵感,以诠释音乐创作人才想要抒发的感情。这时,音乐创作人才往往会不满足于采用一成不变的写作方法,而是追求自己内心的激情,以全新的方式表达自我。音乐创作人才的“痛苦的产前阵痛阶段”有时可能持续几天,有时甚至持续几年。由于音乐创新过程却不能以某种可视、可触、可感的方式直接地复现我们现实中的具体事物现象的整个细节,因此加大了音乐创作人才创新的难度。而当音乐创作人才在找到真正可以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音乐形式时,他们便将其构思的想法记录在乐谱上,经过不断地提炼、加工、组合,最终落实在笔头上的音符即形成了作品的艺术形象,也就实现了音乐创新过程的“分娩阶段”。因此,我认为,音乐创新过程中的“痛苦的产前阵痛阶段”和“分娩阶段”是伴随产生的。

由于科技人才所研究的创新成果各不相同,其“痛苦的产前阵痛阶段”与“分娩阶段”也存在差异。一部分科技人才的灵感是经过无数个日夜冥思苦想后突然被触发而顿悟得出的,因此其“产前阵痛阶段”比较明显,是较为“痛苦的”,而他的“分娩阶段”则属于“顺产”,不会再遇到大的困难;另一部分科技人才在顿悟后虽已理清了自己的思路,也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了可靠的解,但其传达给外界时却很难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或表现形式,往往造成其成果的晦涩难懂,这就需要科技人才的不断尝试和体会,也就造成了“分娩阶段”的“痛苦”。

2.5查看与检查阶段

音乐创新过程中的“查看与检查阶段”是音乐创作人才对作品的整体梳理,音乐作品是音乐创作人才把一个人由搭骨架到填充血肉再到搭配服饰以及描绘表情,最终把它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人的过程。在这一步步逐渐完成后,音乐创作人才要协调“这个人”的整体身材,根据其性格搭配“他”的服饰、发饰等等,要使“整个人”看上去赏心悦目且恰到好处。另外,音乐创作人才要从演奏者的角度考虑其演奏乐器的音程关系,避免超越乐器本身的极限音等问题。

科技创新中的“查看与检查阶段”与华莱士提出的四阶段中的“验证阶段”类似,一般指科技人才在完成创新成果后对其从头至尾的推论进行验证的过程,也是做查缺补漏的工作,使其成果可以被外人接受及理解并经得住考验和质疑,每一步骤都有据可查、有理可循,最后的成果也可以满足当下的需求以及解决人们面临的某个问题。

2.6生活阶段

音乐创新过程的“生活阶段”较为短暂。一般来说,音乐创作人才一旦认为作品完成后很难再对其有大的更改。音乐作品不会随着演出次数的增多而被音乐创作人才不断改进或修正。因为音乐作品往往表现的是创作主体当时的某种情绪或某个观点、立场,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人们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音乐创作人才并不会因为之后改变了对客体的看法或态度而改写当时已经完成的作品。因此,音乐创新过程的“生活阶段”中不会像科技创新过程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进并完善之前的创新成果。音乐创作人才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否定前人的作品,甚至改写前人已经完成的作品,他们只愿意独立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

科技创新过程的“生活阶段”是在创新成果得到验证并投入使用后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科技人才要时刻关注其成果的实际运用效果,并了解反馈意见,通过跟踪调查对创新成果进行调整与改善,修正之前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最为直观、便捷且有效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3启示

3.1有助于理解音乐创新成果的价值

音乐创作人才通过审美体验,强化了对现实音响的感受和自我情感的体验,将情感上升高度,使人们严肃地领略到某种积极意义,让人们认真地思考并寻求人生的真正价值。同时,音乐创作人才在经历审美体验过程中,使其情感、气质、人格、思想等都获得了升华和超越,并使这种超然转化为一种音响形态的情感意象。最后,把主体认识的精神真实改造成人们能够理解的精神艺术品。

3.2有助于从机理上把握音乐创新的方法

音乐创新过程中不存在其它艺术中所具有的那种现实中的原形,因此不能以某种可视、可触、可感的方式直接地复现我们现实中的具体事物现象的整个细节,这就需要音乐创作人才通过多种多样的感知方式和角度去诠释世间万物。例如,有的善于从自然界的音响中感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曾说到“音乐恰是一种最善于捕捉大自然的艺术,只有音乐家才擅于抓住黑夜和白日,大地和天空的整个诗意,再现它们的气氛,表达它们无限的节奏脉搏”。[2]有的善于从本民族音调中感知。德国音乐家舒曼谈到“你细听听民歌:它们是那些描述各种民族特征最美旋律的取之不尽的源泉。”[3]还有的善于从非现实世界中去感知。法国作曲家拉莫曾说过“音乐是一种必须掌握一定规律的科学,这些规律必须从明确的原则出发,这个原则没有数学的帮助,就不能进行研究。”[4]

3.3有助于提出更为科学的方法培养音乐创作人才

音乐创新通过音乐创作人才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音乐表现形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意象,而后将其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形式体现,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创新及科技创新,因此在培养音乐创作人才时要着重培养其审美经验的积累、艺术体验的丰富以及审美发现的习惯,并注重音乐创作人才艺术语言的锤炼以及艺术意蕴的提升,以创作出更新更好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李吉提著:《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9页。

篇13

各位来宾、同志们、同学们:

在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月,我们迎来了第届“科技活动周”和第届“社科宣传周”,这是我市群众性科技活动的一次盛会,是推动科技走进生活、惠及群众、服务发展的有益举措。本届活动周的主题是“携手建设创新型白银”,我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将与社会公众一起,共同参与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感受科技的无穷魅力,进一步营造激励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白银的良好氛围。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对本届科技活动周和社科宣传周的隆重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市、县广大科技、科普和社科工作者表示亲切的问候!向组织、参与这次活动的单位、工作人员和关心支持我市科技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科普活动是需要千千万万群众广泛参与的宏伟事业,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既是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宣传者和参与者。“科技活动周”和“社科宣传周”就是群众性的科普集中活动,是深入开展科普宣传的重要形式和有效载体,是建设创新型白银的基础性工程。今年的科技活动周和社科宣传周从月日至日在全市范围内举行,通过开展科技知识大奖赛、大型宣传咨询服务、科技进社区、科技进校园、科技下农村、社科知识讲座等系列活动,集中宣传我市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及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在全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发展创新文化,提高我市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紧紧围绕广大公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面向群众和企业开展科技服务,让科技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让科技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则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我们要不断创新群众性科技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引导群众尊重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风尚,形成人人关注科技发展、支持科普工作、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让创新泉流竞相奔涌,让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要加强科普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密切科技工作者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交流,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增进公众对科技的了解,不断提高运用科学技术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使科技进步更有效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人民美好生活。

各位来宾、同志们、同学们,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的文化,创新的精神铸就创新的事业。让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汇集全社会的创新智慧,凝聚全社会的创新力量,为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科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推进“创新型白银”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而不懈努力!最后,预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