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

篇1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高二学生已经全部完成了前面对生物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生物六大基本特征为主线的知识已经掌握得很熟练,而且已经学习过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及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要从丰富的内容中概括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等,学生不仅需要扩散思维、概括、综合能力,而且需要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说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解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分析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阐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及总结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知识的应用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通过课件演示,培养学生研究探索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3.提高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热爱生活的理念,增强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三、教学内容设计

(一)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内容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要求。

2.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

(二)教学难点

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观察分析、对比)

让学生在具体任务驱动下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掌握的知识点。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有关录像资料和图片并通过交流、讨论识别五灵脂、蝉蜕等动物药物标本,当归、凤尾草等植物药物标本。

2.讨论交流学习法(讨论、讲述)

通过对动物标本和植物标本的对比,在此基础上多播放、些动植物种类,了解生物多样性,并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解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分析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在此过程中,同学、老师之间加强交流。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网络教室、相关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幻灯片,黄土高原破坏之前和现在的对比。引出:保护生物资源,生物圈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思考。

设计意图:展示图片,设计问题,使其产生急需探求的心理,学生学习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

(二)生物多样性基本内容

教师活动: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2.我们应从几个层次对它进行保护?引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学生活动: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教师活动:野生生物资源具有很大使用价值,只有全面认识野生生物资源的价值所在,才能增强并树立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引出:1.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有哪些价值?2.阅读课文,了解什么是直接使用价值,包括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1.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2.直接使用价值指人们能够直接利用的,包括药用价值、科学研究价值、重要的工业原料、美学价值及文学创作素材。

设计意图:培养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四)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

教师活动:以上是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我国地域差异显著,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既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的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势,为了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应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引出:1.谁能说说我国生物多样性有怎样特点?2.为什么说我国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学生活动:1.第一,物种丰富;第二,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第三,经济物种丰富;第四,生态系统多样。2.据统计,我国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世界上裸子植物物种最多的国家,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五)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教师活动:我国生物多样性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中,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多数野生生物灭绝或濒危的主要原因。引出: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活动:保护野生生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设计意图:强化法律法规。

(六)小结

教师活动:1.结合板书,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知识框架。2.挑选典型习题,学生相互解答,教师点拨。

学生活动:整理知识体系,做习题。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拓展思维,便于记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教学流程设计符合认知规律

采用先导入再引导的顺序,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篇2

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案,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口头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和民主思想;

(2)理解和学会处理在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及各种关系,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活动,使学生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付诸于行动上。

(2)健全法制观念,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全球合作,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3)形成保护环境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人是生物圈的一员等知识,分析过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在本模块中也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也接触了生物多样性在减少,需要树立可持续性观点等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注生态伦理的道德问题,形成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本节教学应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和结构化,强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使其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达到同化和顺应,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使CAI更注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和提供更多的个别化教学选择,强调教学的主体性,强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本课可采用的最好学习方法便是学生自主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在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创造教育基础之上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与目的。与传统教学相比,师生关系发生了互位变化,同时教材变成了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多媒体则成了学生认知的工具。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学习环境,使学生方便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去主动地发现、探索、思考,从而使学生高质高效地获取知识,培养创造能力。

五、教具准备

1、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

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网页式课件。

六、教学及课件设计思路

依据本节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以下的教学流程:问题导入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归纳小结练习反馈。通过讲授和学生操作计算机,以讨论、谈话组织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自己通过网页浏览,自主、主动地参与探究,可以懂得知识是怎样从对资料的解释中产生的,可以把学生引向一个涉及到方法论且充满了探究精神的研究过程,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0xx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2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虫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教学重点:识字及朗读

教学难点: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教具:小鸡图、小鸭图、小狗图、小马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上课教室里有什么不一样啊?这么多老师想知道哪位小朋友今天表现最棒呢!想不想好好表现啊?(想)真好。那老师们要先看哪位小朋友坐得最端正,坐姿最美!我们把自己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后面的老师好不好?

生:展示自己的画画作品。老师边收集,边肯定。并建议自主送给后面的老师。

师:大家画得真棒!你们真是小画家。(边说边板书课题:小画家)

请大家读出来:并自豪的说:我是小画家!

老师也想做个画家,想练习画画,可是没有颜料也没有笔。怎么办呢?嗯,办法有了。(老师手蘸白粉在黑板上作画)你们看老师画的是什么?挺神奇吧?像不像魔术师啊?

师:(过渡句)孩子们,又一个魔术师来啦!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冬天雪景,一、二、三张。(贴四张动物图片)他们说他们也是小画家,他们在雪地里作画,他们是:雪地里的小画家(板书:雪地里的)齐读题:雪地里的小画家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配乐范读课文

雪地里的小画家们给我们带来了一份礼物一首好听的儿歌你们听。

(课件出示)

这首儿歌好听吗?它就藏在我们的课本里的p123页里呢。大家赶紧去找找看!(生找老师出示课题)请齐读课题

2、我们也想读读它是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注意要读准字音哦。

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a小鸡给我们送来了一些字词卡呢。我们一起试着认认它们好吗?

课件出示:字词卡

b小狗说:这样还不算识字大王呢,要把生字娃娃单独认清就送给你神秘的礼物呢。想不想试试?好!

课件:带拼音的生字苹果树(读拼音,想记法。)

小鸭说:要把生字宝宝送回去,苹果就给你吃啦!

课件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苹果树(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小马说:大家读得多认真啊,这样吧,我就请你们这些小画家们一起去欣赏欣赏我们小动物们雪地作画吧!愿意去吗?那好。咱们出发吧!

三、学习课文

1、过渡句:这天我们在动物们的家推开窗户一看:呀----下雪啦!下雪啦!

课件出示:下雪啦!下雪啦!这句话(抓住朗读指导、感叹号的认识来教学)

学习第二句(出示课件)抓住一群来讲。引出成语三五成群

口头练习:老师一人站在讲台上。

后面有一听课的老师。

3、学习第三、四句他们都是谁呀?画了什么画呢?课件出示四种动物在雪地走过的图

4、学习第五句这些小画家是怎样画画的?

出示第五句这些小画家真了不起啊!在雪地里能画出这么漂亮的画来,它们可开心了。都在互相欣赏着这一幅幅美丽神奇的画呢

5、学习第六、七句

师:呀!突然小狗想起来了:咦!好朋友青蛙去哪了?

课件出示六、七句大屏幕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

我们去叫醒它,让它和小画家们一起画画好吗?生:(不好)

师:为什么呢?(了解冬眠)课件出示冬眠的两幅图

四、小结全文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了动物们雪地作画,可漂亮了!小画家们不但能画画,还能写诗呢!我们再去读读它,好吗?

课件出示全文的内容。要求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五、复习巩固:帮小画家找作品

1、小画家们回家了。它们的作品还在呢。可老师忘了谁画什么了。谁愿意上台来帮帮老师啊?(生上台贴画)

2、大屏幕检查是否正确

3、为什么它们能画那些画呢?谁最聪明来告诉大家?

20xx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3一、设计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在教学中探索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达到探究性学习的最大成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讨论、答疑、实践等手段,始终贯穿探究性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辅相成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与知识、技能。

理论依据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教师启发式学习和探究性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教师作为主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有所启迪,并协助学生顺利开展探究性协作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现问题,体现探究性协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以及在实践中获得真实情感体验的优势。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语文课程既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情感体验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在鼓励学生探究性协作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收获一定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自学与合作学习并重,根据教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征分析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

二、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

依据新课标以及培养信息化新型人才的要求,我们将根据以下四个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带着现代思辨的观念审读作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提高学生阅读和赏析文言文的能力

1、熟悉掌握字词句,归纳总结。

(1)通假字属、凭

(2)一词多义:固、适、逝、苛、虽;

(3)词类适用:东、西、侣、友、舞、泣;

(4)特殊句式: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2、学会理清文章的思路,扣住每段的写景主体或叙事、议论内容来归纳整合,写出每一段段落大意。

过程与方法

1、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小组团队合作探究,培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过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情感体验,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体验作者情感;

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课堂协作、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处世观。

信息素养

通过利用互联网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识别和运用的能力。

三、利用教学环境与资源分析

篇3

教学逻辑主线是事物发展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程序,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依照教学目标要求,为达到教与学的双向目标而设置的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程序。一般说来,教学的逻辑主线往往穿插于学科的知识体系、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过程之中。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逻辑主线:

(1)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逻辑主线

在实际教学中,学科知识往往镶嵌于教材中,学科知识体系本身具有非常紧密的逻辑联系。多数教材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脉络,如果这种线索符合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可以直接采用教材原有的知识呈现顺序为逻辑主线。

例如在《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中,我们就可以沿着“①什么是遗传信息?②遗传信息存在哪里?③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④遗传信息错误传递的后果如何?”的知识线索来展开。这种线索符合人们的日常思维习惯,也不难寻找。关键要把握好学科内容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学生的心理逻辑统一起来,以便让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等心理过程,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

(2)在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中寻找逻辑主线

在新课程中,提出了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步骤,例如人教版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影响》一节中,就明确提出探究活动由以下几步构成:①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交流。这就非常方便我们寻找在各种探究式教学中的逻辑主线,甚至改变教材中原有内容的呈现顺序,以探究活动的程序为逻辑主线。例如伊万诺夫斯基发现“滤过性病毒”的过程,就可以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来重温烟草花叶病毒的发现过程,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3)在学生的认知规律中寻找逻辑主线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学的逻辑”而展开。教师只有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置逻辑主线,实施教学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人类的认知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过程。

如对《细菌》一节就可以按这样的线索来设计:“①细菌的发现;②细菌的形态;③细菌的结构;④细菌的生活。”先发现了细菌的存在,观察到了细菌外显的三种形态,然后了解细菌的内部结构。这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由表入里的习惯思维。在介绍细菌内部结构时,又通过与已经学习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对比学习,找到二者的差异,这又体现了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后进一步深入了解细菌的繁殖、形成芽孢的生活状况,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三、穿插教学逻辑副线

在设计好逻辑主线后,教学过程虽然层次清晰却难于完成新课程赋予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逻辑主线难以全面地包含德、智、体、美,知、情、行,以及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和学识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弥补其缺陷,还要补充设计好教学的逻辑副线。

一般说来,显性的知识是过程、方法以及情感、行为活动的载体,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学中安排、调整的灵活性与可变动性远不及方法、情感和行为等内容。所以在日常教学中,知识线索常被作为逻辑主线。同时,由于过程、方法以及情感、行为活动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因此,过程、方法以及情感、行为活动常常被设计为教学的逻辑副线,并且多次出现以强化学生的体验。

例如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节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逻辑副线:“①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②世界和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如何?③生物多样性面临怎样的威胁?④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⑤如何保护白头叶猴?”其中“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节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巨大价值,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世界和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如何”的环节则让学生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感。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必先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怎样威胁”,该环节就顺应学生的情感发展,促进学生思考“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如何保护白头叶猴”的环节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观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四、确定教学子逻辑

在设计好逻辑主线和副线后,一堂课大致完整,也基本能完成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但要使一堂课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还需要对子逻辑进行设计。教学中的“子逻辑”设计常常是针对较为重要的内容,或是教学重难点,或是实验探究活动,或是思维探究环节。

上文所提《细菌》一节的逻辑主线中有一“细菌的结构”的环节,便是一思维探究环节。对“细菌的结构”这部分内容进行细化设计,可首先引导学生从已了解的植物细胞结构出发,对比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差异入手,找出二者在有无叶绿体等方面的差异,进而推导出细菌不能制造有机物,为异养的营养方式等内容,这样就形成了相应的子逻辑。

篇4

生物课赛课时,为了便于更准确评价选手们的教学水平,常常是所有选手完成同一课题的授课任务,即所谓的同课异构,尽管选择同一个课题,但有的课堂教学环节无法有效组织和串联,让听者恍恍惚惚不知所云;而有的课堂则如行云流水迭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教学效果的巨大差异引发了笔者对生物课堂教学逻辑体系构建的思考。

1 中学生物教学逻辑体系概述

教学逻辑是包括思维在内的师生教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性和有关主张,是一种应用性逻辑,反映着主体对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及形式化的结果,是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依据。课堂上多种逻辑的有机组合就构成了教学逻辑体系。合理的教学逻辑体系是建立在教师对新课程教育目标深入理解和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发掘的基础之上,融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而形成的。合理的逻辑体系能使课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使教学内容于“形散”之中显示出“神聚”;能有效地突现文本内涵的最佳信息;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基本逻辑设计教学逻辑主线,利用辅助逻辑设计逻辑副线和子逻辑,从而形成以逻辑主线为主轴,逻辑副线为补充,子逻辑为重点的课堂教学逻辑体系。

2 设计教学逻辑主线

教学逻辑主线是事物发展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程序,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依照教学目标要求,为达到教与学的双向目标而设置的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程序。一般说来,教学的逻辑主线往往穿插于学科的知识体系、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过程之中。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逻辑主线。

2.1 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逻辑主线

在实际教学中,学科知识往往镶嵌于教材中,学科知识体系本身具有非常紧密的逻辑联系,多数教材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脉络,如果这种线索符合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可以直接采用教材原有的知识呈现顺序为逻辑主线。

例如在“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中,就可以沿着“什么是遗传信息遗传信息存在哪里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遗传信息错误传递的后果如何”的知识线索来展开。这种线索符合人们的日常思维习惯,也不难寻找,关键要把握好学科内容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学生的心理逻辑统一起来,以便让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等心理过程,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

2.2 在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中寻找逻辑主线

20世纪中叶,著名生物学家和教育家施瓦布提出了探究式教学,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即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往往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非常注重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也非常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中,教科书提出了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步骤,例如人教版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影响”一节中,其就明确提出探究活动由以下几步构成:①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交流。这就非常方便教师寻找在各种探究式教学中的逻辑主线,甚至改变教材中原有内容的呈现顺序,改以探究活动的程序为逻辑主线。例如伊万诺夫斯基发现“滤过性病毒“的过程就可以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来重温烟草花叶病毒的发现过程,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3 在学生的认知规律中寻找逻辑主线

新课程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学的逻辑”而展开。教师只有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置逻辑主线,实施教学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人类的认知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过程。

如对“细菌”一节就可以按这样的线索来设计: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细菌的生活。先发现了细菌的存在,观察到了细菌外形的三种形态,然后了解细菌的内部结构,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由表及里的习惯思维;在介绍细菌内部结构时,又通过与已经学习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对比学习,找到二者的差异,这又体现了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后进一步深入了解细菌的繁殖、形成芽孢的生活状况,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又如对像生物学发展史这类的教学,其内容往往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中,不太符合人们循序渐进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往往需要按照科学发现的时间顺序来对其进行重新整合,然后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作为教学的逻辑主线来进行教学。这样的主线设计需要教师熟悉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对教学的知识前后融会贯通,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

3 穿插教学逻辑副线

在设计好逻辑主线后,教学过程虽然层次清晰却难于完成新课程赋予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逻辑主线难以全面地包含德、智、体、美、知、情、行以及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和学识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弥补其缺陷,还要补充设计好教学的逻辑副线。

一般说来,显性的知识是过程、方法以及情感、行为活动的载体,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学中安排、调整的灵活性与可变动性远不及方法、情感和行为等内容,所以在日常教学中,知识线索常被作为逻辑主线。同时,由于过程、方法以及情感、行为活动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因此,过程、方法以及情感、行为活动也常常被设计为教学的逻辑副线,并且多次出现以强化学生的体验。

例如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逻辑副线: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世界和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如何?生物多样性面临怎样的威胁?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如何保护白头叶猴?其中“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节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巨大价值,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世界和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如何”的环节则让学生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感。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必先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怎样威胁”,该环节就顺应学生的情感发展,促进学生思考“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如何保护白头叶猴”的环节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观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情感教育线索的设计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科特点,与逻辑主线配合,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态度、渗透价值观教育,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4 确定教学子逻辑

在设计好逻辑主线和副线后,一堂课大致完整,也基本能达到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但要使一堂课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教师还需要对子逻辑进行设计。教学中的“子逻辑”设计常常是针对较为重要的内容,或是教学重难点、或是实验探究活动、或是思维探究环节。

上文所提“细菌”一节的逻辑主线中有“细菌的结构”的环节,便是思维探究的环节。对“细菌的结构”这部分内容进行细化设计,首先引导学生从已了解的植物细胞结构出发,对比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差异人手,找出二者在有无叶绿体等方面的差异,进而推导出细菌不能制造有机物,为异养的营养方式等内容,这样就形成了相应的子逻辑。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子逻辑的设计也一样要服从逻辑主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品质的目的。

5 形成教学逻辑体系

在初步设计好教学的逻辑主线、穿插好逻辑副线和确定好了逻辑后,教师还要反思这三者所构建的教学逻辑体系是否完整,推敲各个逻辑步骤具体化、方式方法、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各环节的转换等问题,只有通过这样的反复思考、修改,才能形成思路简洁、主次分明、内容丰富、生动充实的生物课堂,才能形成既符合教材编订的整体逻辑又能完成教学三维目标的课堂教学逻辑体系。

参考文献:

篇5

课程组在经过组内集体备课、邀请思政课教师座谈、外出培训后,积极挖掘,专门编写了课程思政版教学融合章节表,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每个章节中。

3基础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

下面以课程第五章节“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中植物部分为例,介绍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过程。

3.1“时代楷模”钟杨事迹简介

利用“雨课堂”向学生提前推送微电影《播种未来》,让同学们了解复旦大学钟杨教授作为杰出的中国植物学家,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援藏16年收集了4000万颗种子,盘点了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他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

3.2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专业知识中

在介绍植物多样性的过程中,以我国为例引入:(1)首先介绍“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野生高等植物有三万多种,名列巴西和哥伦比亚之后,居世界第三”;“中国还是世界栽培植物的四大起源中心之一,是水稻、大豆、山药、苹果等农作物和果树资源的原产地”[2],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是许多植物的原产地;(2)然后介绍植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现状:“资源过度利用、栖息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使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程度不断加剧;盗采红豆杉、盗挖肉苁蓉和甘草等现象时有发生,南方的兰花和苏铁更是由于多年来的过度采挖而面临资源枯竭的境地[2];”(3)保护植物多样性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与义务,钟杨教授率领他的团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北坡,采集了生长在最高处的植物的种子,这是中国植物学采样的最高点。“别人不愿去,我们必须去”这是钟杨的信仰,亦是中国千千万万科研工作者的信仰。钟杨用脚步丈量这一片广袤的土地,毕生都奉献给了采集种子的事业,钟杨说:“这项工作在短期看不到经济利益,但也许过了一百年,人类可以从采集的资源中找到新药的元素,这将造福全人类。”

3.3课下学生反馈

篇6

1.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优势。教材中往往会涉及一些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极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充分利用这些问题所提供的教育功能,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寻找结合点,有机地渗透责任教育。

2.有效利用课外资源和现实社会生活热点。教学要拉近学生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讨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要开展对相关问题的决策活动,激发学生责任情感,磨砺其社会责任意志。

3.凸显教育途径的广泛性。教学要有效利用课内、课外、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大课堂、社会建设大实践中,体验公民责任和履行责任的过程,积累履行责任的经验。

三、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

1.生物科学史教育。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我国古代生物科学历史,探秘历史传奇,如五帝时期的养蚕缫丝、种植五谷、酿酒、发明历法、治水;秦朝、隋朝时期的水利开发;唐宋时期的医学医药、明朝时期的《本草纲目》等,感受中华文明。

2.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组织学生自发或利用各种节假日,帮父母做家务、陪父母聊天;开展敬老、义务助残、“蓝马甲”等社会实践活动,传承敬老扶幼、邻里守望相助的中华传统美德,建立关注社会、关爱他人、互助友善的伦理观念。

3.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利用“生物性污染”一课中的内容,使学生参与对现实问题的调查、讨论、决策。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审美情操、世界观与价值观。

4.环境保护教育。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课中,了解生态环境污染是全球性问题,已成为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关注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身边的环境污染”“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为题,讨论环境污染的类型、来源与危害,及其与社会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法律、自然生态平衡等的关系,对各种污染问题尝试用生物学原理进行科学解释,从中寻找解决方法。

让学生搜集资料,解读“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国际背景。从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到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签署《巴黎协定》到我国的庄重承诺――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全世界应携手共进,统一步伐,研究科学对策,有效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爱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村,这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注意教室、学校、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不乱丢垃圾,自觉养成符合生态文明的行为方式。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义务环保与义务植树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履行社会责任的真谛。

5.生态伦理教育。通过社会生活中虐待、虐杀动物的事件,我国工程建设中开辟动物走廊与通道(例如藏羚羊栖息地活动、中华鲟生殖洄游等),野生动物救助(丹顶鹤、朱q等濒危鸟类、鲸鱼)等事例,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自然和生物的伦理态度。并结合这些事例,开展生态伦理教育,以“人类是自然的一员;人类是自然的主宰”开展讨论,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其他生物、与下一代人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参与相关活动,将责任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学习与活动,使学生自觉坚持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与规范。

6.生物资源教育。在“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课中,介绍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以及我国在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方面的举措与成就,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活化石、珍稀、濒危等动植物物种及其保护,以及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农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利用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需要依靠法律、社会舆论监督、每个人自觉主动的参与等。组织学生开展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现状的调查,分析问题,撰写研究报告,提供改善措施;开展种质资源调查,珍稀物种与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化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资源的学科价值与社会价值,深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操。

7.禁毒教育。在拒绝,慎用违禁药物的内容中,了解危害,开展“珍爱生命,远离”的禁毒教育,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高远志向,保持乐观进取的健康心态,培养并发展责任感,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8.预防传染病教育。使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了解艾滋病的传播趋势、传播途径。用生物科学知识分析艾滋病病毒的复制、致病机制与危害。让学生通过搜索登革热、埃博拉、寨卡等关键词,了解其在非洲等一些地区的传播途径与病理危害,以及我国采取的严格检疫、严防病原传入等预防措施。倡导学生洁身自爱,积极锻炼身体,保持身心健康,努力学习,肩负起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建设的责任。

四、教学思考

篇7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传统的生物分类内容在生物学所占的比重有所缩减。因此,这一节的设计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而不是去关注每种动物类群到底有什么样的细微差别。教学过程则应以学生的活动、体验为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获取和整理相关的知识。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能区别常见的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能说出鱼类和两栖类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能列举鱼类和两栖类的常见种类。

2.2能力目标

通过对17种“动物实物或标本的观察”、“区别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区别鱼类、两栖类”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观察力、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的对比学习,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进一步体会生物的多样性;通过对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保护动物多样性的观念。

3课前准备

草履虫录像和海葵、猪带绦虫、蚯蚓、沙蚕、河蚌、乌贼、沼虾、鲫鱼、鲨鱼、海马、青蛙、蝾螈、蜥蜴、野鸭、啄木鸟、家兔、松鼠17种动物实物或标本。

实验报告单:上面印有1~18的编号、需要学生填写名称和类别的部分以及30种备选动物名称。

3教学设计思路

3.1

学生观察辨认17种动物实物或标本

这是本节的一个重要活动。即在实验室中放置17种代表性的动物实物或标本并编号,请学生们观察,比较,并写出它们的名称。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观察形形的动物,让学生体验学习生物的乐趣,体验动物的多样性,对不同动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并为引导学生理解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不同脊椎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和代表动物作好铺垫。

3.2学生从这17种动物中依次选出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并说明理由

通过指导学生看书、结合学生在观察辨认17种动物实物和标本活动中形成的感性认识、生成的疑惑和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鱼类和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3.3

学生认识鱼类和两栖类的其他常见种类并说出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观看大量的相关动物图片和学生的介绍,进一步体会生物的多样性、强化保护动物多样性的观念。

4教学过程

4.1任务驱动,导入新课

请科代表提前分发实验报告单。展示第1号动物“草履虫”的录像,请学生将名称填写在报告单的1号位置。同时布置任务:在隔壁实验室还放置了17种动物的实物或标本,给10 min的时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辨认,并在报告单相应的位置写下它们的名称。

4.2观察合作,完成任务

学生进入实验室,按要求观察、辨认17种动物,并在报告单相应的位置写下它们的名称。10 min后,教师用哨声通知学生回教室。请17名学生依次回答2~18号动物的名称,检测学生的活动完成情况:17名学生都能正确回答。

4.3

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布置任务:请将这18种动物中不是脊椎动物的挑选出来。通过学生回答发现学生能准确选出。于是继续提问:为什么把这7种动物挑选出来?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并总结脊椎动物的基本特点:身体里有脊椎骨。接着展示4种脊椎动物鲫鱼、青蛙、家鸽、家兔的骨骼标本,强化学生对脊椎动物基本特点的理解。

4.4引导互助,学习鱼类特征

布置任务:请将余下的这11中脊椎动物中的鱼类挑选出来。在挑选鱼类的时候,学生意见不太统一,他们对鲨鱼是不是鱼、海马是不是鱼有争议。于是教师再提问:你认为鱼应具有哪些特征?有学生提出鱼类的特征有水生、鳃呼吸、有鳞片等。但表述不够准确,也有一些不正确的地方。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看书,根据生活环境、体表、呼吸器官、生殖方式等去方面寻求答案。学生得到答案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判断鲨鱼和海马是不是鱼,答案就很统一了。接着,教师再播放一些鱼类的图片,学生观看后自己总结鱼类与人类的关系。

4.5发现解决问题,学习两栖类特征

学习两栖动物的特征时,有学生通过看书发现蝾螈、大鲵这类两栖动物终生生活在水中,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两栖动物不是可以水陆两栖吗?”教师没有直接解答,而是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其他学生。很多学生都肯定两栖动物并不是指既能水生又能陆生的动物。教师又提问:到底什么是两栖动物呢?并引导学生们仍然根据生活环境、体表、呼吸器官、生殖方式、等去思考。通过学习同学们认识到,两栖动物幼体具有水生动物(鱼)的特征,而成体具有陆生动物的特征。这时教师再强调,两栖动物其实是一种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型,而不是真正的能自由选择在水中还是在陆地生活的动物。接下来,再播放一些两栖类的图片,请同学们观看并总结两栖类与人类的关系。

4.6课后思考,留下伏笔

教师提出课后思考问题:蜥蜴是两栖动物吗?蝙蝠为什么不是鸟?蓝鲸为什么不是鱼?

5课后反思

篇8

一、传统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设计观念落后和理论缺失。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存在观念落后现状,许多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知之甚少,导致教学设计中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重视学习结果的落后教学观。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没有明确的思想理论,仍以经验为主。更有教师将教学设计等同于教案,忽视教学设计的动态过程,导致教学过程单一死板。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情感,只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方式,造成评价方法机械单一。

(二)教师教学设计目标不明确,忽视学生主体性。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行为主体上并不明确,在设计中以教师为主体,认为进行生物教学是为了满足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内在发展素养。在教学设计中仍以教授内容为主,重在考试结果,没有明确此节课需要学生了解……掌握……学会……导致一些同学上完课后也不知道需要做什么。

(三)教学设计操作性不强。教师根据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过于重视设计流程与理论定义,忽视实际学习内容与存在问题,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操作性不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教师开始重视多媒体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但由于不能将所学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实际操作效果不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关于教学设计的基本观点

(一)学习是学习者对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建构知识意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上,接受外来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完成建构世界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学习者是在不同背景和不同角度下出发的,老师不是统一的引导者,而是协助者。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生物教学设计中,教师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在生物认识上的独特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认知能力,重视修正其错误。

(二)知识要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问题最终答案,只是一种暂时的假设解释,在社会发展中需要不断革新。知识在具体问题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进行再创造。因此,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生物教学设计中,教师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尽力开展与现实问题相关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根据实际解决问题学习,从而积极构建生物知识的现实社会自然意义。

(三)建构围绕关键概念组成的网络结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形成的知识结构是围绕关键概念建构组成的网络结构,学习者从网络任何一点都可进入学习。因此,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生物教学设计中,教师注重协作学习,教师通过进行小组合作等协作学习展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理解,构建一个更全面的生物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几个生物教学设计方法应用

(一)支架式教学设计模式。支架式教学是为学生对知识进行构造概念框架,主要教学设计环节为: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如在学习“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课时,先要围绕此主题进行知识框架分支构造,了解都需要学习应用到何种知识,明确其在此章节“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中的作用。然后根据知识目标确立问题如“酶在代谢中的作用”,进入情境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自主思考、自主实验并进行小组协商讨论,探索出结论。最后教师、小组、个人分别进行学校效果评价。

(二)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抛锚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到真实环境中感受,获得经验,主要教学设计环节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如在学习“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一节时,教师先和学生谈论酸奶,引出酸奶的生产是利用乳酸菌的新陈代谢这一探究问题进行“抛锚”,学生根据这一问题搜索相关资料,在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对新陈代谢的相关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最后小组经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修正得出正确结果。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可直接作为评价。(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不是人教新课标的,是旧版的)

(三)随机进入教学。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获得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主要教学设计环节: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时,教师启发学生从多彩的生物界中的不同生物入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主题,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同一主题探究,随机进入到学习中。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构建思维模式,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思考认知能力。最后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作探讨,学习效果评价。

总之,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专注、更加主动,提高学生思维创造能力。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理解生物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学习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模式,对建构主义进行不断探索完善,应用于生物教学设计中。

参考文献:

篇9

2、简述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3、举例说出生态工程建设的实例。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

2、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教学难点

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三、教学过程

1、创设生动情境,激活学生学习动机。

教师:讲新课前给同学展示长江流域的洪水照片资料,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请大家结合生活实际,简要分析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灾害。

学生:房屋倒塌,土地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伤问题……

教师:刚才大家发言很踊跃,体会很真切,这些是环境破坏的结果,那除了这些环境问题,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环境问题呢?

学生:雾霾、地震、酸雨、冰雪融化……

教师:环境问题很严峻而且有是全球性的,可见,爱护环境,人人有责,那么,如何保护环境呢?

2、引入生态工程的概念

师:1989年联合国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经济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要不危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旨在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的一门新学科——生态工程应运而生。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5右下角的一段文字,思考“生态工程的操作对象?生态工程的目的?原理?特点?”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

学生:生态工程的概念: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达到自然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目的。

教师:为什么我们要进行生态工程建设呢?通过下面一个例子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态工程相比传统经济模式有哪些优点。分析这两幅图的不同点,哪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够更多地被人类所利用?

为什么?

学生:图b比图a多了生产者的成分,能量得到充分利用。

教师:图b所示生态系统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还有一部分以生活能源的形式被人类再度利用,因此,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充分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可见,生态农业使废物资源化,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3、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教师:为了达到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目的,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势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理

请大家阅读课本p109页,思考我们的祖先如何长时间维持土壤肥力,引出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学生:我们的祖先通过积极种植能够固氮的豆科植物,以及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残羹剩饭、河泥、炕土、老墙土以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加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循环使用。

教师:“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也是生态工程最早和最生动的一种模式。所以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要遵循的第一个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教师:我们学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你知道物质循环的主渠道是什么吗?如果食物链过于单一,很可能会使渠道不畅。请大家看p110的资料4,思考下面的问题。为什么樟子松林的松毛虫会肆虐,几十亿株杨树会毁于一旦?而珊瑚礁区却能够在养分稀少的深海中,保持着很高的生物多样性?

师生共同总结:物种越丰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因此,我们生态工程建设的第二个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应该遵循物种多样性原理,但是如何选择物种,是不是随意的增加新物种呢?这时候我们还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另外,我们能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不顾及农民的收入呢?那我们如何合理地设计生态系统才能全面解决这些问题呢?展示图片资料,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分析:西北地区

“灰色长城”例子以及如果在西北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两个例子说明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考虑环境的承载力。

教师:也就是说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要遵循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原理。其实,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另外,社会习惯、法律制度等也都对生态工程建设有着重要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2的一段文字,加深理解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只有把生态与经济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达到造林与护林的目的。可见,自然-社会-经济是一个复合系统,所以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还要遵循整体性原理,只有应用整体性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同学们阅读课本P112最后两段话,思考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什么原理,以计算机网络结构示意图为例,还能举出别的例子吗?小组讨论。

学生: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中的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原理,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从而达到功能改善的效果,我国南方的桑基鱼塘也运用了这个原理,达到了高效的利用资源的目的。

教师: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在遵循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时还要考虑系统整体性原理,比如珊瑚礁形成的高效营养体系,得益于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并且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同学们还能举出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例子吗?

学生:豆科作物和固氮菌的共生,固氮菌为豆科作物提供氮素,而豆科作物为其提供能量和其他营养,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的生长都要受到损害。

教师:所以为了维护环境,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要遵循以上五大原理。

4、小结:1.生态工程的概念?

2.生态工程的优点?

3.生态工程遵循的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2).生物多样性原理

3)整体性原理

4)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原理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① 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②系统整体性原理

5、板书设计

1.生态工程的概念

2.生态工程的优点

篇10

新课程的教育目标决定了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本身就具有注重观察、理解、记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老师与学生的互动等特点,本文以此为例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什么才是有效课堂教学

1、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应该在教学理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使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有效教学应该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课堂预设与生成。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用有效教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设计适合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过程,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构建的课堂,从而实现教师“教的有效”,学生“学的有效”。

2.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解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解是: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关注教学的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比如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缺失当然也就不可避免,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往往导致课程表面达成现象,这种表面达成现象的最终结果是产生出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因此,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研究课堂教学时很少考虑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感受和发展。高中新课程认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实现“以教材知识为中心”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转变。要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该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该从原来只研究教材知识走向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认知规律;研究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研究课堂中师生的心灵碰撞、情感共鸣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个体差异,要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高中生物新的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由三部分构成: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教学观的转变,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这三维目标上获得有效统一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精选和整合

高中生物新教材通过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科学家的故事、思考与讨论、相关信息、技能训练等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但是如果把这些内容按部就班的全部教给学生,那么会出现课时不够的情况,而且收不到好的效果。为学生提供整合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才能确保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有效促进其发展。

教学内容的精选和整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生物学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的精选和整合,必须用好、用活、用实教材,同时合理整合可利用的生物教学资源。用好,就是基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可利用的生物教学资源,包括了网络资源、现代教育技术,以及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例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时,可以整合太湖蓝藻污染的相关材料,由学生分析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因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感到内容亲切,对于这些内容就能深入理解,而不需死记硬背,同时也增强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原有的教材知识真正成为有效知识。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高中生物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由注重教师“教”向注重学生“学”转变;由注重学习系统化知识向注重学习生活化、整合化的知识转变;由注重知识的强制性接受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与建构转变;由注重个体学习进步向个体学习集体协作并重转变;由注重统一标准向关注个体差异转变。

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同时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需要在一个相互协作的学习群体中对各自的观点、假设进行批判性的考察、协商和辩论,使不同的观点得以交锋、碰撞,从而加深、补充、修正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那么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这种合作学习的机会;探究学习可以使学生直接参与质疑,探索释疑,学生是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学习过程便是研究过程、创新过程,也是收获过程,通过一步步的探究,体验了探究的过程,既培养了能力和素养,拓展了思维空间,同时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丰富情感体验。

(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优化组合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要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选择的优化实质也包含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含义。就一堂课而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表现为课堂教学纵向上是多样化的,即在一堂课上,教学可能会使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讲授、探究、讨论、操作等。就不同的课而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又表现为不同课堂教学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机会。

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对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

(五)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实现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有效教学必需要致力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

教师如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那么,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会水到渠成。

(六)灵活运用学习评价

正面的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教师在学习评价过程中应注意恰当使用鼓励性语言,进行适当的表扬。表扬和奖励的质量较之频率更为重要。对激励的成功运用取决于时间和方式的恰当与否,过分、过于夸张的奖励会降低内在动机;教师表扬的频率与学生的学习收获并非总成正比,某些时候关系不大以至于表扬会变得无足轻重;不同学生其内在动机系统存在个别差异,因此对不同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四、总结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要把这种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上探讨了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但是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生成性、选择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的实际、学校的条件等因素,精心选择、设计适宜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高慎英.“有效教学”的理想.课程·教材·教法,2005.8

[2]刘恩山.《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主要特点.生物学通报,2003.6

篇11

个体需求针对的是学生的学习要求,主要是针对他们学习生物知识的需要而设定的,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给予重视。首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生物知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中具有积极意义。其次,通过这种需求满足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能力,可以使学生认知到各个事物之间的有效联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

2.课改需求

新课改要求学科与学生之间必须有一个有效的融介,这对教师也有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让学生得到更好的认知。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教学理念进一步实施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他们的参与能力。

3.社会需求

社??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生物学科更加贴近生活,人与自然之间有着必然联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来新的要求,初中生在学习生物课程的时候,应该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树立环保意识,形成正确的自然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以上分析,下面对参与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1.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创建良好的参与环境

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参与式教学法时,应该注重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应该针对实际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不同的知识设计不同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解生物课中“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课程内容时,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欣赏绿色植物,使学生对这些绿色植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之后再陆续播放一些绿色植物,针对这些植物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进行说明,同时也要将每一种植物的特点进行详细说明,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在初中阶段,学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价值观,这时候学生对于社会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他人进行模仿。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调整教学方式,使学生对生物知识感兴趣,进而通过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对生物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对种子的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教学步伐进行课程学习。

又如,在“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时,肾小球的过滤作用与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是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十分困难,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将该教学内容制作成动画课件,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出来,从而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直观,学生认识和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

再如,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教学中,布置课后家庭作业时,教师要求学生借助网络技术,搜集相关资料,书写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评论,并在校园网络论坛上发表,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对自然保护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课堂教学范围得到了拓展,知识得到了延伸。

3.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参与探究的意识

教师在使用参与性教学方式的时候,应该注重“参与”二字。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生物知识的探究活动,这也是生物课程的特点。在探究性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地巩固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进而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进行不断学习,从而学习到拓展性知识。教师通过这种探究活动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够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

例如,在“探究模拟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这个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此课的教学目标组织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思考:自然环境中的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实验中除了用小麦种子,还可以使用什么?每组种子个数多少最合适?此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局限于课本和参考资料,自主设计和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步骤。此外,教师还应该突出探究小组成员的协作与交流的作用,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探究过程中,有的学生使用的种子是自己家的大米,最后一粒也没有萌发,他觉得非常奇怪。然后,他与小组成员一同研究探讨不萌发的原因,并将其写在报告上。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加,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也会提升,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4.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促进学生情感的参与

篇12

在新的课标中主要是对这一单元的整体的学习内容以及目标的规划。对重组基因的意义的举例,以及对染色体以及数目变异方面的描述,是属于课标中的了解层次的内容,而对基因突变方面的知识的掌握,以及生物变异在进行育种的应有方面的实例,是属于需要理解的层次。对具体的内容的学习,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对使用的教材进行设计匹配。新课标的标准中关于实践的建议目标主要有,知识以及能力还有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及方面。

一、对生物变异这一单元的学习主要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对生物变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举例说明;对重组基因以及意义的距离说明;对基因突变方面的特征举例说明;可以运用自己的语言对基因重组,以及基因突变还有染色体的变异以及染色体组,二倍体以及单倍体方面的基本概念进行描述;以及生物变异在进行育种的应有方面的实例,运用自己的语言对杂交育种以及诱变育种,还有对单倍体以及多倍体的育种方面的概念进行描述。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利用低温对染色体的数目的变化进行诱导,观察这期间染色体的数目发生的变化;在实际的生活中,通过对遗传以及变异的原理的利用解决实际的问题,对学生理解并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对育种方式以及其技术上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对判断能力进行培养。能够有独立的对信息的获取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方面的价值观

在对基因突变的原理进行分析以后,形成对事物的本质以及现象方面的认识,对不同的育种方式以及其技术方面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对传统以及现代的生物技术方面可以形成客观的认识。在对生物变异方面的多种形式进行分析,从而对产生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所了解;对运用转基因技术的生物以及食品的安全性有所关注,意识到生物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两面性。通过对遗传育种方面的技术发展的历程的了解,对科学以及技术还有社会方面之间相互的作用有所了解。

二、教学策略

通过对遗传的规律的学习,让学生对“表现型是在环境条件以及基因型共同协作的情况下的作用结果”这一命题有所了解,同时掌握生物变异的实际意义是生物体在表现形式上发生的改变。对本单元的教学可以通过对下面的教学设计进行辅助,最初就要让学生明白,生物变异主要分为可以遗传以及不可以遗传两种变异形式。教师需要对产生遗传变异的来源,即基因重组以及基因突变还有染色体的变异进行阐明。让学生对这三方面的知识以及概念有所了解。教师可以结合教材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下面是对教学方式的建议。

(一)对基因重组方面的教学

基因重组的理念是指,在生物体在有性生殖的时候,对不同性质的基因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时期重组的作用。通过基因重组可以产生出多种样式的基因组合方面的子代,提供了一定的原材料在生物进化的选择方面。对其的教学概念主要是对基因重组概念的由来以及其内涵还有外延三个方面。

对基因重组的概念方面由来的认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借鉴孟德尔进行的杂交实验的启发,让学生对基因重组的概念有所了解。

对其概念的外延就是对其适用的范围有所研究,在对基因重组的概念进行分析以后,引领学生对在遗传学中学习的染色体的基础进行回忆,对基因的重组过程中的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有所了解。同时教师还要同学生强调,在受精的过程中,是对基因组合的应用而不是基因重组,让学生自主的对基因重组方面的案例进行分析。

(二)对低温进行对使染色体加倍方面的实验教学

这一部分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对自然诱因引发染色体的数量的增加,主要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进行探究教学,基本教学的过程就是,围绕着对多倍体引起变异的来源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可以独立的对学过知识以及经验进行大胆的假设,再同学生一起进行实验方案的验证假设,可以通过对相应的教材中已有方案进行参考,让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预测,然后将最终得出的结果同预测的结果进行比对,使学生对多倍体的变异的来源有所了解。

(三)关于育种中生物变异的应用的教学

在育种的过程中,对生物变异的应用主要有杂交育种以及诱变育种还有多倍体以及单倍体的云中五个方面,是遗传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对科学原理的也能应用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在科学以及技术还有社会方面都有所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育种的原理以及技术及方面都有所涉及以及分析。

(四)对转基因食品以及生物的安全性的关注方面的教学

对转基因食品以及生物的安全性的关注,是引起学生对现代的生物科技的关注,认识到当代的生物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两面性,对学生的科学观以及价值观进行教育。对这方面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实际的亲身感受来实现的,所以就要求教师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应该准备充分的相关方面的材料,让学生在进行这方面的阅读后,可以在意识里自己形成一定的概念。同时引导学生在现有的资料的基础上,再对课外的资料进行收集,加深自己的认识。

结语:

在新课标中对生物变异这一单元的整体的学习内容以及目标的规划。是属于遗传与进化这一部分的,本文就对生物学的新课标改革中,对生物变异这一部分的教学构思进行探讨。生物的变异主要阐明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及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并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等。生物变异这一模块主要涉及遗传的变异,以及基因方面的多种知识点,在新课程的标准教学中,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有做了重点强调。

参考文献:

[1]米雪.高中生物选修3《生态工程》专题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篇13

很多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后,便直接开始教学本次课程当中的主体知识内容。这样的处理方式是欠佳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被遗忘了,那就是课程导入。课程导入在课堂教学当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课程刚刚开始,学生们的思维还没有从前一个时间段当中走出来,一下子将生物课程的内容灌输到学生头脑当中,学生们缺少一个适应和接受的时间,学习效果自然不会理想。加入了课程导入这一环节,学生们从心理到思维上都能够有一个准备的过程,这对于生物学习来讲是十分有利的。例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内容之前,我没有直接进入课程内容讲解,而是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了一幅图片。图片中有包括鱼类、鸟类、植物等在内的各种生物。与此同时,我还将一段带有虫鸟鸣叫之声的音频作为背景音乐进行播放。整个教室当中立刻弥漫着浓浓的大自然气息。随后,在图片的相应位置分别出现了“水中生物”、“地面生物”、“空中生物”、“土壤生物”等字样。在这样生动的情境之中,学生们不仅明确了学习内容,还对下面的课程充满了期待。一些教师省略课程导入这一环节的主要原因是认为课程导入的过程会造成过多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实则不然。从以上示例便可以看出,课程导入的时间无需过长,有时候,只需要一个问题、一张图片、一段音乐,就可以将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营造出来,让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预知接下来的学习内容,这就是课程导入环节所应当达到的效果。

三、采取分层教学,实现主体教学环节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