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技术标准实用13篇

石油化工技术标准

篇1

石油化工行业的技术标准是经公认机构批准的、共同使用或重复使用的产品或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的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对于工程设计来说,技术标准是对设计相关的各种技术条件,包括设计对象、设计条件、设计方式等所作的规定,其目的是让相关的产品达到一定的安全要求或市场准入的要求。技术标准按其法律约束力,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按级别可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而且技术标准有很强的时效性。石油化工设计是对石油化工装置的建设、石油化工装置的正常运行提供有技术依据的图纸和设计文件的整个设计过程。一项完整的石油化工设计,由工艺、环保、管道、设备、机械、总图、建筑、结构、储运、仪表、电气、采通、技术经济等十几个专业的图纸和设计文件所组成。为了保证设计产品符合质量、本质安全、环保等要求,每个专业在设计过程中要采用几十项甚至上百项的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的标准作为设计依据。一个大型的石化设计企业各专业采用的技术标准加起来多达数千项,形成一个庞大的技术标准体系。

1.石油化工装置的特点

石化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石化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多属于可燃、易爆物质,如原油,汽油、液态烃等;许多物料是高毒和剧毒物质,如苯、氰化钠、硫化氢等;还有一些物料属于强腐蚀的物质,如硫酸、盐酸等,这些物质一旦泄漏或处置不当就会引起火灾、爆炸和中毒危险,造成严重后果。石油化工装置较其他设施有过程复杂、条件苛刻、制约因素多、设备集中;装置逐渐大型化发展,单套装置的加工处理能力不断扩大,装置的大型化将带来系统内危险物料贮存量的上升,增加风险。同时,石化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强,在一些大型一体化装置区,装置之间相互关联,物料互供关系密切,一个装置的产品往往是另一装置的原材料,局部的问题往往会影响到全局。

2.技术标准对石油化工设计安全的保证作用

石油化工安全性的技术标准一般由几家设计单位共同编制,各单位选派有经验的专家参加编制工作,一项标准的编制过程要经过立项、调查、分析、形成提纲稿、征求意见稿、审查稿和报批稿等几个过程,听取有关方面意见后,再经相关部门审查后实施。由于石化装置的特殊性,如何做到设计成品符合安全要求,对石油化工过程潜在的各种危险进行识别,防患于未然?首先在装置设计中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特别是强制性标准。这些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和减少石油化工企业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涉及安全方面的标准很多,如:GB50160-2008《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2004《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H3047-93《石油化工企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等。

在GB50160-2008《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中,对火灾危险性进行了分类,给出了石油化工企业与相邻工厂或设备的防火间距,与同类企业及油泵的防火间距;制定了工厂总平面布置时各类设备之间的防火间距;对厂里道路、厂里铁路、装置内的布置、泄压排放、火炬系统、储运系统等制定了防火规定。

由此可见,在石油化工设计中,只有严格、正确地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相关的标准规范,尤其是强制性标准规范,才能设计出符合本质安全的设计产品。

3.技术标准对石油化工设计质量的保证作用

技术标准是设计工作的依据和准则,与工程设计质量紧密相关,因为技术标准本身就是包括工程设计在内的设计经验、研究成果的积累,是对设计相关的各种技术条件,包括设计对象、设计条件、设计方式等所作的规定,只有符合标准的要求,才能出合格的设计产品,技术标准为保证石油化工设计质量提供了基础保证。如:GB50393-2008《钢制石油储罐防腐蚀工程技术规范》、GB50074-2002《石油库设计规范》、SH3011-2011《石油化工工艺装置布置设计规范》、SH3012-2011《石油化工金属管道布置设计规范》、SH3034-2012《石油化工给水排水管道设计规范》、SHSG-053-2011《石油化工装置详细工程设计内容规定》等等。

在SH3011-2011《石油化工工艺装置布置设计规范》中,指出设备布置设计应满足工艺流程、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满足节省用地、减少能耗以及与工厂总体设计相一致的要求。标准中给出了管廊、塔和立式设备、卧式设备、反应器、换热器、空气冷却器、加热炉、储罐、泵等设备的布置规定;还给出了建筑物、构架及平台梯子等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布置规定。

石化工程各专业设计人员,只有认真准确地执行相关技术标准,才能设计出符合业主要求,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质量设计产品。

4.技术标准对石油化工设计环保要求的保证作用

4.1 工程设计时依据环保标准

石化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存在着对环境的污染因素,如排放至大气中的气体,排向土壤河流中的废水;石化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也会产生污染,如汽车在行驶中,汽油燃烧后的尾气对大气的污染等。如何减少石化生产过程或石化产品使用中所产生的污染,政府和行业制定了几十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主席令、国家环境保护部令、技术标准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固体废物处置设计技术规定》《废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设计导则》等等。使得石化生产过程中有害物的排放量在标准所允许的范围内,有效地保护环境。

4.2 密切关注新环保标准,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设计产品

2013年12月18日国家实施的新标准GB17930-2013《车用汽油》,将硫含量指标限值由第四阶段的50ppm降为10ppm;将锰含量指标限值由第四阶段的8mg/L降为2mg/L;禁止人为加入添加剂;将烯烃含量由第四阶段的28%降为24%,有助于减少机动车排放物,对保护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大意义。鉴于国家对汽油标准的提高,设计应按新标准的要求将原有工艺流程进行修改,石化生产企业根据设计文件进行技术改造后,才能生产出达到国五新标准要求的汽油,更好地保护环境。

5.“三化”工作将提高石油化工设计的效率

目前,国内一些重要的石化工程建设项目正在推行“三化”工作,即“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标准化采购”工作,将已建成的优秀的项目梳理完善,建立一套分规模、分特点的石油化工装置的设计模板,推行施工过程中的工厂预制,编制和建立一套标准化的采购文件及产品。为完成“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标准化采购”目标,还需要建立适应“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标准化采购”要求的项目建设管理平台、工程材料编码体系、工程材料等级数据库等基础工作;建立完善的石化工程建设标准执行表等执行文件。通过实施 “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标准化采购”工作,石化工程建设项目既可以很好地严格执行国家现行标准,尤其是强制性标准,又可以提高设计效率,节约建设成本,保证项目的本质安全。

6.结语

针对石化行业这种特殊性,国家、行业、地方和各企业内部都编制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一系列的相关技术标准,在石油化工装置工程设计过程中只有严格执行这些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才能保证设计产品达到本质安全、保证设计产品符合质量要求,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效地保护环境。

篇2

这一时期,是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快速发展时期。1985年创办了《石油工业标准化》期刊;编制了《石油工业标准体系表》(第一版);1987年在石油 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组建了石油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全面开展了石油企业标准化工作检查和表彰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石油工业标准的制定速度和质量水平;初步建立了石油工业标准的出版、发行渠道;强化了石油企事业单位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开展了石油工业标准化的国际交流。

1990年5月,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换届,产生了第二届委员会领导机构,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工程师李虞庚担任主任委员。第二届油标委开展工作的四年,标准化继续取得快速发展。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伴随着石油工业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的步伐,在标准制修订速度,提高标准水平,促进标准化标准化是石油工业生产发展的技术基础,是石油工业新技术发展的助推器,是石油工业市场化发展的支持与保证,是石油工业国际化发展的桥梁与纽带。

篇3

(1)石油工业标准化组织体系基本健全。目前,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组织,在国家层面上有4个全国性委员会,其中,国家标准委还批准全国石油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了11个分技术委员会。在行业层面,现在有5个标准化组织,其中,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设了19个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专标委),是几个标准化组织中成立最早、委员代表最全、专业覆盖面最广、制定标准最多和影响力最强的一个行业性委员会。从目前发展趋势看,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呈现出多行业、多机构,同时从事石油工业上游领域标准化工作的新局面。在各自标委会发挥作用的同时,也给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2)石油工业标准化对象和工作范围也在不断扩展。石油工业涉及到的标准化组织多,标准级别、种类交叉重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石油工业使用的标准涉及到国内国外130多个标准化组织的标准近3万项。在国内,承担石油天然气上游领域标准制修订的标准化组织就达20多个,主要制定两个级别的四类标准:一是石油天然气行业,主要制定国家标准GB和石油行业标准SY,约1,900项标准,主要针对常规油气和致密油气;二是能源行业,主要制定能源行业标准NB,针对非常规油气和深海石油工程;三是国家建设行业,主要制定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类标准GBJ,针对石油工程设计与施工;四是安全生产行业,主要制定石油天然气安全生产类标准AQ。石油工业标准化范围也由陆地和海洋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为覆盖了陆海、常规与非常规油气生产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3)石油工业标准化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不断创新。现阶段逐步建立形成了以“政府宏观管理、油标委组织、专标委实施、三大公司支持、各方协调一致”的标准化工作体系。在工作机制上,建立了年会、主任办公会、秘书长办公会、专标委秘书长联席会、工作经费分摊制度、技术标准专家审查和委员投票制度等工作制度;以协商和协调机制为核心,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技术标准制修订的需求,及时协调委员会的研究和标准制修订工作;完善了技术标准编制、审查、投票和专标委、工作组年度工作考核、奖惩等制度,规范了技术标准的出版、发行、信息和宣贯等工作。

(4)石油工业标准体系全面覆盖石油天然气上游领域,实行滚动修订。目前石油工业现行有效标准共有1,834项,其中国家标准228项,行业标准1,606项。涉及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等一批新能源标准项目纳入到体系表中,国家标准占标准总数的比例从2008年的7%上升到12%。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可采标率从2008年的41.6%上升到65.7%。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逐步形成了一套以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相互协调配套,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互有侧重的技术标准体系,为我国石油工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5)石油天然气国家行业标准质量和水平大幅度提高。近年来,完成了一大批石油工业生产和经营急需的技术标准的制修订任务。油气管道建设方面,制修订了近20项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工程技术方面,紧密跟踪国内外技术的发展,及时修订的《欠平衡钻井技术规范》提高了钻井的能力和水平;在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方面,制定了《油气田企业节能量与节水量计算方法》,为各石油公司的节能量计算提供了科学合理依据;天然气方面,10余项天然气取样和分析测试方法标准的制修订,有效地解决了进口天然气检验中相关方法标准的缺失,实现了与俄罗斯方法比对;液化天然气、煤气层、页岩气等新能源方面,完成了《致密砂岩气地质评价方法》《页岩含气量测定方法》《煤层气钻机》等多项非常规油气勘探标准的制定工作,填补了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标准的空白,满足了非常规油气勘探地质评价、储量计算等方面的需求。

(6)国际标准化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突破。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组织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美国石油学会(API)、ASTM国际标准组织、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和国际油气生产商协会标准化委员会等国际和国外标准化组织建立了广泛工作联系;每年均派专家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了解和掌握国际标准发展动向,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举办了若干标准化国际研讨会;制定了两项国际标准,在制定10余项国际标准;完成了200余项ISO标准的投票工作,完成了60余项双语版行业标准。

2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主要存在行业管理部门多、专业划分细、标准系统性差和标准水平不高等问题。一是石油天然气上游标准涉及国家标准委、国家能源局、国家安监局、国家建设部等多部门管理,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政策和机制,协调难度大;二是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划分过细,业务交叉多,特别是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专业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专业之间业务重叠,原有协调机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专业之间的标准项目重复、重叠和矛盾等现象呈上升趋势;三是行业标准服务于市场和贸易的观念仍未完全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层次界面模糊不清,标准小而多,标准的系统性、综合性、协调性和配套性都较差,譬如要制定“钻井作业规范”这样一个综合性技术标准,在横向上,横跨SY、NB和AQ三个行业,在纵向上涉及到钻井、设备、油化剂、安全等多个专业标准化委员会,组织难度与协调难度都较大;四是国际标准化与行业标准化管理两条线,一体化程度低,缺少相互支撑。

3健全专业标准化协调机制的建议

针对当前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面临的管理体制和存在的问题,石油工业标准化应该从体制机制入手,以标准制修订项目协调统一为重点,建立一体化的、实用有效的行业标准协调机制或程序,确保石油工业各专业技术标准的系统性、一致性,提高标准的质量和水平。

(1)建立以油标委为平台的石油工业标准化联盟。在原有协调机制的基础上,邀请能源行业新成立的煤层气、页岩气和深海石油工程等标委会参加,通过秘书长联席会议,对石油天然气行业和能源行业的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和深海石油工程的标准体系、标准项目进行专业协调。并以此为开端,逐步形成石油工业标准化一个统一的协作平台,一套有效的协调机制和一个一体化的标准体系。

(2)理清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归口管理原则。常规油气业务与非常规油气业务共用标准,由油标委、全国石油钻采、全国天然气及各专标委负责归口,制定国家标准或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深海石油工程专用标准(水深300米以上)分别由三个能源行业标委会负责归口,制定能源行业标准;致密油气、油砂等其他非常规油气标准仍由油标委负责归口。一体化标准项目,由主导专业标委会归口,其他标委会参与,比如:像钻井作业规范这样一个一体化标准项目就由油标委下设的钻井专标委归口,其他相关行业的标委会和油标委的相关专标委参加;专业标准体系中交叉项目或标准内容中涉及专业交叉内容,通过协调确定归口专标委和参与专标委。

(3)依据国家标准委、国家能源局确定的工作范围以及前面提出的归口管理原则,建立石油工业标准体系与标准项目协调机制。对于专业交叉的标准体系,通过研究协商,一是划清专业界面,减少交叉重复,二是通过专业或业务标准体系模块化,以及制定一体化个性标准,列入相关标委会或专标委。这样,在委员会或专标委自己的标准体系中为保持其本专业标准体系的完整性,某些个性标准或者模块可以是重复的,但在整个石油工业标准体系中无重复,每项标准具有唯一性,以保持石油工业标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配套性。对于标准交叉项目属于油标委各专标委之间的交叉项目,在立项时,由油标委秘书处负责协调,明确归口单位。属于其他全国标委会、行业标委会的项目,通过秘书长联席会议平台进行协调。

(4)建立专业交叉标准联合审查机制。涉及两个专业以上的交叉标准项目,通过秘书长联席会议平台,在确定标准项目归口的标委会或专标委,以及作为参加单位的标委会或专标委之后,各负其责,建立联合起草工作组,实行双方各自征求意见、联合处理;协商指派专家,联合审查。

(5)建立相关专标委联络员联系机制。专业相互交叉或紧密相关的专标委应当确立专标委联系制度,并互派联络员。相互参与和通报专标委工作,协调一致,共同推动。

(6)建立国内外一体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机制。各标委会或专标委应以相对应的国际标准国内归口单位为基础,邀请本专业的委员、专家参加,组建本专业归口管理的国际标准化工作组。作为本专业的常设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开展国际标准化跟踪研究,负责向专标委报告本专业国际标准化工作动态,提出国际标准提案或转化采用国际标准建议,翻译国际标准,提出国际标准草案投票意见等,以此全面推进石油工业国际标准化工作。

篇4

石油是我国的重要能源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勘称工业的血液。国内石油资源的相对不足,客观上要求我国石油企业加快进入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市场,实现跨国合资勘探开发和国际招标,然而要跻身于这个强大的市场,我们的作业施工队伍必须按照国际标准和规定来组织生产和施工,使之与国际惯例接轨。

自恢复我国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缔约国的地位以来,石油企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合资合作与对外贸易的规模也不断加大。而国内外石油企业的合作与参与,首先需要统一技术标准。因此,采用国际标准则是石油企业扩大对外开放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境外开展油气资源合作,涉及资金、管理、技术标准等方面的问题与国外石油公司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我们油田企业在对外合作中,就遇到过标准方面的制约。如:江苏油田228地震队参与壳牌公司投资的苏北石油项目二维地震资料采集,在合作准备过程中,由于我们没有掌握壳牌公司的有关标准,合作初期处于被动状态,增加了大量的费用。另外我们的工程技术服务单位在对外投标中也遭遇到必须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钻井、作业队进入外部市场必须要通过资质认证等要求。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标准化体系,必须要掌握所从事领域的标准,采标正是缩小或消除这些差距,提高石油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石油企业采标现状

中国加入WTO意味着市场国际化的来临,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把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要实现此目的,就必须积极地学习、宣传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为此全国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地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如:我国的电子、电工、家电行业,由于采标率较高,已达到60%~80%,因此这些行业中的许多国际知名企业、跨国集团,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主动。其中海尔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海尔集团之所以能久盛不衰,不但占领了国内市场,还打入了欧美市场,其绝窍之一就是因为大量采用了国际先进标准和先进公司(企业)的标准。相比之下,石油企业采标情况却不容乐观,截止到2001年底,现行的1822项石油天然气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仅有206项采用了国际标准,所以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走向国际市场。

三、加入WTO后,石油企业如何做好采标工作

(一)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由于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加速,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范围和深度都有巨大的发展,但我国石油企业与工业发达国家的石油公司相比,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的起草工作方面还是甚少。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技术优势,制定出非常严格苛刻的标准和法规,有的标准和法规甚至让发展中国家望尘莫及,如2006年将实施的欧盟REACH法规,该法规实施以后,我国石化行业每年向欧盟出口的数千种化工产品成本将增加5%,有些企业甚至会退出欧盟市场。欧盟是我国化学品出口的一个主要货币区。据海关统计,2004年我国向欧盟出口石化产品1728万吨,金额为140亿美元。目前,我国石化行业直接从业人员约为500万。因此,出口受阻,既影响到石化行业的经济效益,又影响了员工就业。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积极关注和跟踪国际标准化发展的最新动向,加强与国际石油工业标准化组织的联系与交流。其次,有计划、有重点地参加国际标准的起草工作、国际性实验、讨论会和审定会,同时还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国际标准花大力气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凡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促进国内外贸易,保护企业利益的标准都应该加速采用为我国标准。另外石油企业采标还要与企业的技术改进、技术改造、新产品鉴定、产品质量认证等技术工作结合起来,在采用的过程中,不仅要执行已采用的国际标准、还应主动积极地将国际标准转化为企业标准,力争把我国石油企业已具有相当水平和优势及中国特色项目的标准制订为国际标准,逐步使我国的石油企业标准化工作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同步,从而实现加快采用国际标准的步伐,同时还应重点关注且广泛参与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安全、环境、贸易等领域的国际标准化活动。

(二)改变工作作风,培养一批业务强、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面对国内外市场日益开放的今天,石油企业必须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才能应对形势的需要。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将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过硬的标准化人员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加强他们的业务学习和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要针对标准化实际,加强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科学技术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其次,抓紧对这些标准化人员的外语培训,从而使他们能熟练用一种以上的外语准确翻译标准化信息并能对外广泛交流,并且精通WTO/TBT规则,使制修订的标准具有前瞻性、时效性。

(三)做好采标中生产型标准向引进生产贸易型标准的转变

多年以来,石油企业的采标主要是对产品的基本参数、性能指标、通用技术条件等作出规定,主要考虑在技术上尽量与国际接轨,满足生产需要,而很少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和贸易需要。随着国际标准的目标范围逐渐由生产制造扩大到消费和贸易领域,靠单纯引进生产型标准,已远远满足不了消费者和贸易的需要。因此,在采标过程中,石油企业必须实现由过去单纯引进生产型标准向引进生产贸易型标准的转变。要实现这种转变,首先在技术上要结合石油企业产品、技术、管理等特点,对产品的基本参数、性能指标、通用技术条件等作出科学而系统的规定,根据市场需求和石油企业的综合能力选择可行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其次,在贸易上,石油企业采标要在制造目标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服从服务于石油贸易的需要,即要考虑达到标准的参数、性能、技术等基本要求,还要考虑人类健康、安全、环境的要求以及消费者的需求。

(四)积极推行石油企业内部资质认证工作

石油企业内部资质认证是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施工作业队伍开拓国际施工作业市场,保证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质量,提高企业、队伍的施工作业业绩,技术装备,技术资源,员工素质,管理水平等综合能力的有利保证。因此,应在石油企业内部积极推行资质认证,使我们更多的钻井队、测井队、井下作业队能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

(五)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提高企业生存和竞争能力

篇5

当前,在我国计算机及信息化水平不断增长的环境下,信息技术在海洋石油工程中应用广泛。从技术发展角度来说,工程信息化系统作为海洋油田勘探开发的重要工程之一,结合目前情况,工程信息化系统在海洋石油工程中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海洋油田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实力,从而给海洋石油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海洋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发展现状

从目前情况来看,在信息建设领域处于领先位置的企业在于中国海洋油田总公司,该企业凭借资金实力以及国家优惠政策等优势,把国外现代化信息开采技术等引入其中,通过建设数字化平台,有效提高石油开采水平,并要求下属部门通过采用统一数据化标准,实现海洋石油工程信息化管理。在进行数字化平台过程中,应结合海上油田信息化建设试点要求,实现石油勘探和开采,形成“全海式”的生产模式。通过把安全生产和高效运行当作系统建设标准,把工程数字化建设和现代化设备管理充分结合,实现生产、环保、运营等产业一体化发展。

2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意义

2.1实现数据信息快速采集

当前,大部分海洋海石油开采企业均把现代化技术引入其中,如数控技术、检测技术等,通过建设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数据系统,实现数据之间的传递和共享,根据采集的相关数据,实现海洋石油开采管理系统建设,保证石油勘探开采安全。与此同时,在信息化技术作用下,利用信息共享技术,将检测数据传递到信息共享平台中,便于各个部门及时获取所需数据,给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2.2便利制定信息化管理系统

海洋石油开采产业发展不仅仅需要在专业人才配合下实现,还要得到电气、机械、设计等人员的协助,信息化建设给各个专业人员联合提供了条件。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人员之间交流,集思广益,建设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给后续石油开采及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支持。

2.3利于生产一体化发展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海洋石油开采企业都组建了完善的企业内部网络系统,这样不但可以实现企业内部之间石油信息的传递,同时也能把企业内网和外部网络充分结合,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完整的石油开采数据库,给钻井等工作开展提供数据参考。在海洋石油工程中引进信息化技术,能够让信息化建设和设备完整性管理充分结合,实现生产、环保、运营等产业一体化发展。

3海洋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3.1远程通信

现阶段,全球海洋石油外部通信一般需要在卫星系统支持下实现通信。随着海洋石油业务规模的扩充,海洋油田勘探开发管理对通信技术的依赖性随之升高,需要建设海上和陆地之间通信系统,实现海上和陆地之间信息快速传递。以某石油企业为例,该企业结合时展情况,建设了远程海陆微波通信系统,并在南海领域试运行。海陆微波通信系统试点石油之间的距离为200km,经过30d的试验调查,数据之间传递效率为3MB/s,宽度为30M,有效处理了卫星通信效率低的问题,给海上石油信息传递提供了条件。

3.2数字海油

数字海油也就是在虚拟化技术作用下,通过建立海上油田模拟系统,将石油信息传递到模型中,实现熟悉化管理,直接展现出海上石油开采情况和数据,保证海上石油开采质量,提升石油开采效率,减少石油开采成本。为了实现海上通信,需要建设信息传递通道,对于海洋石油开采情况,组织我国内部具有现代化通信技术的企业一同研发了小型化的TD-SCDMA专网系统。在该系统的配合下,有效提升海上平台之间数据传递效率,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海上信息传递,提高信息传递水平。

3.3无线网络

海洋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开展,将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如在海上作业过程中,如果出现海浪较大、台风等恶劣天气状况,将会给整个作业成果带来直接影响。为了减少该问题出现,需要在GPRS/GSM传输系统的配合下实现。通常情况下,GPRS传输系统由3部分组成。首先,油井信息采集终端。针对油井信息采集终端而言,通过现场检测,将井泵荷载信息、进口温度信息等数据利用RS485串口将其传递到GPRS数据系统中,在通信技术的配合下,实现专用油田通信网络传输,实现多地方信息传递。其次,GPRS数据传输单元。在GPRS数据传输协议的作用下,把终端收集的相关信息传递到数据库中。最后,数据监控中心。对收集的各项数据信息进行监管,如果存在异常现象,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便于人员及时处理,保证信息质量安全。

3.4数字化平台

从海上石油开采角度来说,建设熟悉化平台成为了各个国家及企业重点关注的项目,其功能需要迎合当前海上油田开采要求,以数据采集、数据保存、数据传递及数据管理等内容组成,真正实现海上油田工程信息化。首先,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利用传感器把海上油田收集的各个信息传递到各子站中,通过数据整合系统,把各子站数据信息汇集到数据保存库中。与此同时,对采集的各项信息进行整合处理,从而确保数据质量。其次,在数据保存中,通过利用MicrosoftSQLServer软件,建设数据保存系统,通常涉及诸多子数据库,如测井数据库、压缩机群数据库等,在各个数据库之间进行数据传递,形成可以充分调度的数据层。再次,在数据传递中,通过分析温度、压力等信息,真实展现出油田设备运行情况,给集输调度数据提供参考,把采集的数据传递到传感器中,实现数据控制和管理。最后,数据管理。该层作为企业各个管理系统的集合形成,展现出油田运行状况,并对油田勘探、开采情况进行追踪管理,便于管理人员科学制定决策,实现资源合理应用,让石油开采企业获得更多的效益。

4海洋石油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建议

4.1明确信息化技术应用标准

统一标准作为海上油田工程管理的重要因素,包含海上石油开采各个过程,结合实际情况,要想将信息技术顺利应用其中,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建立完善的造价指标机制。海洋石油工程造价指标机制作为各个工程造价信息根据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整体。统一工程造价管理标准是企业开展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基本要素。在各个层级积极参与的情况下,通过统一规范标准,让各个部门及层级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数据传递和共享。所以,通过建立完善的造价指标机制,是实现造价指标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依据。其次,做好造价信息分类工作。在进行造价信息分类及编码过程中,需要从海洋石油工程纵向及横向两个方面入手,统一归类标准,对部分常见的数据进行分类,结合分类状况形成树状结构图,保证数据分类及编码的合理性和专业性。通过统一造价数据分类及编码标准,可以保证信息化技术顺利运行,直接影响数据处理水平。标准体系设定应该满足系统化管理要求,通过建立一个满足海洋石油工程造价管理要求的管理标准,并自身具拓展性能,将该体系落实到实处,提升海洋石油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最后,实现数据交换接口标准化。数据交换接口标准化作为对各个造价数据信息化应用以后,在造价管理系统和财务等各个信息系统之间充分结合上,建立信息导入和导入标准化机制。从海洋石油工程自身角度来说,重点在于对造价管理人员资格的考察和认证,实现海上作业标准化处理,让各个数据都满足标准化要求,各个单位及部门在造价管理数据传递上应做到标准化。造价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往往和接口数据传递标准之间有着直接关联。也就是说,接口标准化是海洋石油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关键。

4.2科学构建相关工作体系

要想将信息化技术顺利的应用到海洋石油工程管理活动中,需要科学构建完善的工作体系。从西方国家来说,CIO体系已经得到了普遍应用,在我国CIO体系及CEO参与体系没有得到充分建设。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作用,需要结合我国海洋石油工程管理要求,在我国内部成立专业的信息化指导委员部门,由各个部门领导作为小组成员,明确管理职责,负责本部门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工作。通过完善相关工作体系,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在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从安全管理、内部控制角度入手,建设由管理体系和技术规范标准组成的信息化系统。

4.3完善信息化技术应用人才机制

篇6

1.3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及引发的后果(1)部分专业已有较为完善的术语标准,例如钻采设备与工具专业,已有自己专业的术语标准“GB/T8423-2008《石油钻采设备及专用管材词汇》”,但除此之外仍有很多术语分散在本专业的其他标准当中,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分散在其他标准中的术语是否有与本专业术语标准中的术语存在重复定义的问题,如果存在,应当进行修改;如果其他标准中的术语不在本专业的术语标准中,是否应当将这些分散的术语进行整合,全部编制在本专业通用的术语标准中。(2)更多的专业目前没有各自的术语标准,这样就会出现在本专业其他标准的编写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术语可以引用。例如,石油工业计量专业目前没有自己的术语标准,分散在其他标准中的术语共计有111条,并且这一专业的术语具有石油工业特色,因而就有必要制订本专业的术语标准。(3)由于缺乏沟通,同时在各专业其他标准的编写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前期调研工作,在编写标准时重复定义术语,造成了同一术语在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的标准中出现定义不相同的情况。(4)缺少自查自纠工作,在各专业标准编写及通用标准的编写过程中未做好自查工作,未了解本标准在制订过程中需要定义哪些术语,这些术语是否已在本专业通用的术语标准中出现,或者已在其他标准中出现,首先应保证本专业通用的术语不应重复定义。目前,石油工业术语标准存在分类不明、术语标准各专业不齐全、标准中的术语分布分散、多专业没有通用的术语标准,以及整个石油工业也缺乏自己的通用术语标准等问题,亟需编制石油工业术语综合标准,以便各专业对照本专业现有情况,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2石油工业术语综合标准化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综合标准化是一种统筹规划的思想,是系统理论与标准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标准化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分析为基本方法、以实现标准化系统的整体功能最优为目标的科学的标准化方法[1]。实施综合标准化也是在标准化工作中切实贯彻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整合、提高、国际化”方针的切实体现,是当今标准化工作者应当不断贯彻和实施的工作思路。在综合标准化思路指导下,开展石油天然气工业术语标准体系及术语标准化工作是全面成套地组织标准制修订与实施工作的切实体现,也是充分发挥标准化综合体的系统整体最佳效应的体现,能够达到综合标准化所确定的目标,有效地提升石油天然气工业标准制修订与标准实施管理的水平。

2.1石油工业术语综合标准化目标及原则石油工业术语综合标准化是指对术语标准进行系统地、整体地研制和应用的全过程。而术语标准的质量和整体的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自这个全过程的完成和循环之中。目标是为把综合系统的石油工业术语标准中的各项标准付诸实施,在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提高石油工业标准的编写水平,统一术语词汇,为国际贸易和交流提供技术保障,提升我国石油行业标准的话语权。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大量的工作方能顺利完成。GB/T12366-2009《综合标准化工作指南》概要指出了综合标准化的基本原则是将综合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作为一个系统开展标准化工作,并且范围应明确并相对完整。综合标准化的全过程应保证整体协调一致与最佳性,局部效益服从整体效益。标准综合体内各项标准的制订及实施应相互配合,所包含的标准可以是不同层次的,但标准的数量应当适中,而且各标准之间应贯彻低层次服从高层次的要求。应充分选用现行标准,必要时可对现行标准提出修订或补充要求,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标准综合体应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及时修订[2]。在该原则的指导下制定了石油工业术语综合标准化工作的基本原则:(1)石油特性原则:即以具有石油行业特点为原则,一些专业如安全、信息、环保等标准数量较少且缺乏石油专业特色,原则上暂不考虑进行术语标准编制或者将这部分内容纳入综合类术语标准进行编制。(2)简明性原则:简化层次结构、尽可能减少标准栏目,一个专业尽量只设立一个术语标准。(3)系统性原则:门类中专业之间存在通用基础术语交叉术语,故应将相近专业纳入一个门类。以此为原则,可以有效地指导石油工业术语综合标准化工作,确保全过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以系统(包括技术、经济、社会三方面)的整体综合效益,建立起技术性石油工业术语标准的综合体。

2.2建立石油工业术语标准化综合体标准综合体是指综合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按其内在联系或功能要求以整体效益最佳为目标形成的相关指标协调优化、相互配合的成套标准[3]。石油工业术语标准框架的建立作为此次术语标准体系研究的基础工作,是整个研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术语标准框架的编制确定能够清晰直观地显示出目前石油工业术语标准的分类是否合理,以及各个专业领域术语标准的涵盖范围及详细程度情况,以及按此框架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同时也对今后的术语标准编写及整合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建议。(1)首先,通过术语标准框架的建立,把即将进行编写的石油工业术语标准作为一个系列的标准进行编写,且均建议作为国家标准进行立项和制修订工作。(2)其次,在系列标准的分类工作之前应当确定是否需要编制一个石油工业通用基础标准,这一部分应当综合了各专业通用的具有石油特色的,同时应当在石油行业进行定义的术语;其他专业术语标准中通用的术语也应筛选出来放在本部分的术语标准中进行整合。原有部分专业的术语标准本身内容较少的,例如节能节水专业、劳动定员定额等专业,同时也应考虑是否作为石油工业综合类的术语进行整合,一并纳入“石油天然气术语综合”术语标准中。(3)最后,依据目前的术语标准情况,结合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设置,考虑将现有石油工业标准目录中的专业分别归类到几个大的专业分类当中。将部分专业已有的术语标准进行整合和替代,并指导和组织没有术语标准的专业进行本专业所有术语的整合和编制工作。经过梳理,初步建立术语标准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4)石油工业术语标准应当建立包括多个术语标准的完整的标准综合体。通过对现有术语标准的整合提高,综合协调各专业交叉重合部分,以图1框架为基础,经过多次讨论,根据石油工业术语标准制修订的原则再次进行系列标准框架的分类工作,考虑将石油工业术语标准分为6个部分,分别为:①《石油天然气术语勘探开发》;②《石油天然气术语工程技术服务》;③《石油天然气术语石油装备》;④《石油天然气术语地面工程与海洋工程》;⑤《石油天然气术语油气计量与分析》;⑥《石油天然气术语综合》。此6部分的建立,将初步解决术语标准分类不明确、术语标准专业不齐全等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以该体系框架为依据,方向明确地开展工作,可更好地完成各专业术语标准编制工作。必要时应当结合现已有术语标准的专业作为试点专业,进行术语标准的整合和提高,将该专业分散在其他标准中的术语与本专业的术语标准相结合,形成本专业集成系统和科学唯一的术语标准。

篇7

作者简介:张亚超(1986-),男,内蒙,本科,研究方向:电气技术,工作单位:青海油田供水供电公司。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基于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工艺已经不能满足石油的开采需求和时代的发展,研究新技术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石油还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工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想要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就需要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不断增加石油开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石油开采过程中使用电气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开采的效率高和效益,促进石油行业的发展,带动国家经济的进步。

一、在石油开采过程中电气技术的应用现状

(一)电气技术趋于标准化

现阶段,电气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到很对领域,在开采石油方面的使用也是比较常见的,此外,电气技术也在不断标准化。目前,世界公认的IEC61131标准,具有操作简单等特点,已经得到广泛使用,可以节省一定的时间,适合在世界范围内使用,进一步规范了使用的语法和程序,保证生成的程序变得更加合理和规范,这个标准也是检验是否体系合格的重要依据,程序逐渐趋于标准化,是电气技术未来的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技术更加变得标准化。

(二)计算机系统成为开采石油的操作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在石油开采的过程中开始使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比较高以及界面清晰等优点。特别是微软系统,已经应用到世界范围内、在石油开采过程中电气技术的不断广泛使用,导致计算机技术也不断被应用,在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计算机可以完成大部分工作环节,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开采石油的主要平台,从而促进了石油行业的发展。

(三)油田开采中应用信息技术

目前,社会逐渐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在石油开采的过程中不断使用电气技术,也带动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使用,现阶段,在石油开采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来分析和记录数据信息,利用网页来合理的读取相关的数据信息,方便于数据的存储和读取,不断使用信息化技术和电气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石油的开采效率,保证了开采技术。此外,还可以在石油开采的过程中,使用一些微型电子技术和处理技术,很多执行器、传感器以及先进仪表呗使用在开采过程中。

二、在油田开采中的使用现场总线和分散类操控体系

(一)现场总线体系

在电气技术使用的时候,是一种通信体系,可以很好的把电气设备和智能设备连接在一起,可以使全面化、数字化以及多站点功能的实现。例如,利用核心操控的电脑和现场设备以及PLC进行一定的连接,可以很好的实现采集数据信息的功能,可以有效地把数据信息传输到操作系统上,可以更好的进行数据采集,更加有效的传播现场数据信息,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石油开采的效率。

(二)分散类操控体系

这种方式的操控系统具有灵活、对外开放、控制能力、操作功能、容易护理等特点,最主要的就是可以直接采集和表现数字监控以及管理或者计算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在油田开采过程中使用分算操作系统,提高石油开采效率。在使用这种操作系统的时候,在测量设备和执行设备附近安放微处置机器,最大限度的分散操控功能,实现集中管理的目的。随着技术的水平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石油开采过程中使用电气技术变得更加重要。在目前的网络社会上,电气技术已经得到大面积的应用和推广,也成为了石油开采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很好的控制石油开采的众多方面,促进石油开采的效率。

三、在石油开采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前景

(一)加强创新系统平台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石油开采工程,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支柱,尽管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的研究和开发新能源,但是在今后的很长时间以来,促进社会发展的最主要能源还是石油,所以,还是需要不断研究和发展新的石油开采技术,促进石油行业的发展。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成为了必然趋势,对于石油未来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保障,利用经验和实践来开发新技术,使用统一平台来测试和设计开采技术,并且不断融合电气技术,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石油开采的效率。

(二)强化系统结构,实现总线的控制和监督

随着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了一种新的开采技术,电气技术,怎样把电气技术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应该保证结构的通用化,对于石油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必须保证在传输过程中,各设备和系统能够畅通无阻,能够及时和准确的进行信息的传输。对于企业相关管理人来说,可以利用一定网络的系统来合理实现对现场设备的操控,还应该不断提高系统的结构,可以保证总线能够监控现场的众多分线,保证操作系统更加方便,从而降低石油开采的成本,避免材料的浪费,提高信息的可信度,为石油开采行业依据和保障。

(三)提高信息处理水平

目前,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怎样提高石油开采过程中的信息处理技术的水平逐渐成为了主要的问题,社会工业的发展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石油的使用量也在提高,传统的石油开采技术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未来的开采过程中,需要提高油田开采技术的工作效率,不断增加信息技术处理效率和水平,高效的调节信息数据,对于提高石油开发技术的工作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四 结束语

总而言之,能源不仅是国家的命脉,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依据,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源对于国家的工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工业发展离不开石油,对于开采石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家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电气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经逐渐被广泛运用到石油开采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石油开采的效率,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郑雄,何巧.油田开采工程中电气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化工贸易,2014(18):107-107.

篇8

1 油田技术服务市场现状

随着原油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全球及中国油田勘探开发迎来了空前的繁荣。2009年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达3660亿美元,新增钻井82019口;2009年我国三大油企E&P合计投资达到2232亿元;新增钻井量24739口,新增油气井进尺5162万米。在石油公司勘探开发投资中,用于油田技术服务的占70%~80%,这使得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业务和收入持续保持增长。斯伦贝谢、哈利伯顿、贝克休斯三大境外油服公司的平均净利润率由 2002 年的-1.7%上升到 2008年15.3%,国内油服领域上市企业利润率也超过17.44%。

按照油田技术服务投资占E&P投资的70%~80%,设备投资占20%~30%计算,2009年我国三大石油巨头的E&P投资合计2232亿元,当年国内油田技术服务的市场为1600亿~1800 亿元。尽管2008年经济危机对全球包括中国油田技术服务市场造成了一定影响,但考虑到经济的快速复苏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的现状,油田技术服务行业在未来2~3年必将走出低谷并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预计2013年我国油田技术服务市场将达3028亿元,2010―2013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11%(见图1)。

2 钻井液技术服务市场现状

钻井液是钻探过程中孔内使用的循环冲洗介质,是油井的命脉,被比喻为石油钻井的“血液”。我国钻井液技术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高潮以后,钻井液材料技术已逐渐进入稳定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钻井液的主要功能从维护井壁稳定、保证安全钻进,发展到如何利用钻井液这一手段来达到保护油气层、多产油的目的,行业技术进一步升级。

从工程结算角度,钻井液技术服务的市场份额占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的5%~8%。伴随着全球及中国经济的复苏,三大石油公司将长期保持较高的新增钻井量和进尺水平,为钻井液技术服务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初步预计,2013年中国钻井液技术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270亿元,2010―2013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7.37%(见图2)。

目前,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公司控制着我国绝大多数的石油和天然气油井,而其油井开采过程中的钻井液的配制及技术服务也一般都由其专门部门负责。我国钻井液技术服务行业集中度较高,前十位钻井液技术服务企业市场集中度约为55%。全国范围内从事钻井液技术服务的重点企业包括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钻井液公司、中石油渤海钻探工程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钻井工程技术公司、大庆钻探工程公司、中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四川仁智油田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等。目前,仁智油服是国内民营最大的钻井液技术服务企业。

随着我国油田钻井技术和钻井液处理剂技术的发展,对油田化学品的需求日益增多。国内油田化学品尽管起步较晚,但后期发展十分迅猛。1995年,国内油田化学品用量为102.9万吨,市场规模仅19.14亿元,而到2009年,全行业使用量已达到147万吨,市场规模到达53.83亿元。15年间,油田化学品的使用量增加了42%以上,市场规模增长超过180%。其中,钻井用化学品用量最大,占油田化学品总用量的45%~50%,采油用化学品技术含量高,占总消量的30%以上。

3 油田环保技术服务市场现状

近年来,随着油田开发进程的加快,油田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多,针对油田废弃物的处理,我国从1983年陆续颁布了《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石油开发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油田采出水处理设计规范》等相关政策,严格控制油田废钻井液、岩屑和采出水等的处理及排放,促进油田的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及节能减排工作的持续深入,我国各油气田企业逐年加大了对油田污染物处理的力度,钻井废钻井液全部纳入污水处理站进行集中处理,多个油田实现了含油采出水的“零外排”,如大庆油田、长庆油田等。2009年,全国各大油田累计形成污水处理站300多座。采油地层水平均回注率达到90%左右,废泥浆的产生也得到了较好处理。依据石油专业工程定额标准确定的我国历年油田环保技术服务投资额如下:

在油田环保技术服务领域,由于油田环保最大的成本产生于污染物的运输,因此,污水处理站的选址通常要求紧临矿区。因此,各环保企业大多都按照各油气田的需要零散地建立站点,导致目前全国尚未形成规模化的跨区域经营油田环保技术服务企业,市场高度分散,行业区域性特征明显。

4 油田特种设备检维修技术服务市场现状

在油田特种设备检维修技术服务领域,主要服务内容为钻具检维修和油气集输设施的检测,最常用到的检测方法为无损检测和完整性检测。

目前,我国油气管道工程建设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已建成投入运营的长输油气管道6万多千米,从2001年以来平均每年建设的油气管道超过5500千米,其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已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但近年来,国内油气管道趋于老化,腐蚀严重,我国因跑油、停输、污染、抢修等造成的损失,每年都以亿元计算。为此,国家制定了《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监督与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主干线油气输送管道3~5年必须进行管道在线检测。

另外,近年来,随着钻具应用数量的增多,钻具的寿命和稳定性也越来越受到各油田和钻井工程队的关注,针对此,《石油钻具的管理与使用》(SY/T 5369―1994标准)及中石化、中石油内部制定的《钻具配套、使用与维护技术规范》对钻具应符合的技术标准、检维修对象、检测方法及检维修周期等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并重点明确了纯钻时间超过3600小时应对钻具进行一次壁厚检测,钻具经历卡钻、断裂等事故应及时对钻具进行一次探伤,钻具分级、检测后管理单位应出具正规检测报告等重要内容,充分确保了钻具井下作业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及石油专业工程相关定额标准确定的我国油田特种设备检维修技术服务市场规模如下:

在油田特种设备检测维护领域,钻具检维修方面,大多数油田目前依然保留了各自的检测队伍,基本不对外承接业务。油气集输设施的检测市场相对开放,系统交叉性特征也较为明显。全国范围内从事油田特种设备检维修技术服务的企业包括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下属检测机构等。

篇9

VOCs成为继COD、NH3-N、SO2、NOx之后国家重点管控的第五类污染物,VOCs的控制和减排成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一项重要工作。VOCs具有种类多、分布广、涉及行业众多的特点,石化作为VOCs排放的重要行业,其减排工作是国家VOCs控制的重要内容。

1.石化行业V00s排放对总VOcs排放的贡献率

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形成工业企业VOCs监控的有效机制。各种渠道公布的关于VOCs的来源、各排放源的排放量以及贡献等资料大都来自于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Klimont等学者估算的2000年中国VOCs人为源排放量为1563.4万吨,而最近的INTEX B污染源清单显示2006年中国VOCs人为源排放量已达到2320万吨。

2009年起环保部污控司组织中科院生态中心、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对VOCs人为源排放情况进行估算。机动车和溶剂使用是大气中VOCs最主要的来源,所占比重分别为21.5%和23.2%;石化行业也是VOCs排放的重要来源,石化(石油化工、石油炼制)和油品储运过程中排放的VOCs所占比重为14.5%,同时由于我国较大的石油化工企业多为央企,是国家及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石化行业VOCs的防控日益成为国家重点监控对象、企业污染治理的重要内容。

2.石化行业VOCs污染防治相关要求

从2012年12月起,国家陆续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对石化行业VOCs治理提出要求。

此外,国家还出台了《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950-2007)、《汽油运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951-2007)、《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2-2007)等VOCs控制标准。环保部即将的《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VOCs控制要求和排放限值也做出了规定。

除了国家层面的相关标准,一些地方也已经或正在制定严格的VOCs控制标准。

2.1 建设项目要求

VOCs排放总量控制要求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新建石化项目原油加工损失率控制在4%o以内;新改扩建石化项目应在设计与建设中提高设计标准,实现设备、装置、管线、采样等密闭化。新建储油库、加油站和新配置的油罐车需同步配备油气回收装置。

2.2 排放控制要求

2015年底前完成储油库、油罐车和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原油成品油码头进行油气回收;治理工艺有机废气,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2015年底前完成严格控制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储运损失;推行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强化废水废液废渣系统逸散废气治理加强非正常工况污染控制;完善废气监测系统(包括有机废气排放口和厂界)等。《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要求有机废气排放口去除效率≥95%,特殊区域去除效率≥97%。

3.石化行业VOCs污染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企业VOCs排放总量难以准确估算

石化化工生产工序多样,涉及到VOCs排放环节较多。关于总量核算,环保部环境评估中心于2014年5月就《石化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估算方法技术指南》公开征求意见,将石化企业的污染源分为11类,针对每一类VOCs排放源,按优先顺序列出了多种估算方法,如实测法、类比监测法、物料衡算法、模型估算法、公式计算法和排放系数法等。使用排放系数法,计算相对简单,但与企业的实际排放量差距较大;采用实测法可以获得准确的VOCs排放量,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监测统计技术规范,企业目前普遍没有开展实测,导致准确核算VOCs排放量难度较大。

3.2 技术规范缺乏

设备泄漏是企业VOCs的重要排放源。目前国内的炼化企业多数是20世纪70年代建厂,部分设备、管道、阀门和辅助生产设施的设计标准并未考虑限制VOCs的排放。如:油泵的密封是单机械密封,甚至还有填料密封;设计规范中生产装置阀门、法兰、垫片的选用只考虑操作、压力和物料的腐蚀性,对物料的渗透性和挥发性考虑很少。国家正在积极推行LDAR技术,但是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规范。

3.3 有机废气处理效率有待提高

石化企业不同生产环节的污染源,VOCs组分气量不同,适应的治理技术也不同。以污水处理厂的废气治理为例,企业采用的治理技术包括生物法、催化燃烧法、吸收法、吸附法和等离子体技术,但是不同处理技术的处理效果差异较大,加上部分企业对处理设施的管理比较粗放,导致非甲烷总烃的处理效率甚至不到50%。

4.石化行业VOCs污染控制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VOCs监测统计体系

国外通常选用总有机碳或总烃浓度并同时选用特征污染物浓度表征VOCs。建议开展行业监测统计方法标准研究,针对每一类排放源建立VOCs监测统计方法,出台行业监测统计技术规范,利用实测法得到各企业真实的VOCs排放总量。

4.2 推行清洁生产,源头削减VOCs的排放

通过加强管理、原辅材料替代、工艺改革、设备改进等措施,源头控制VOCs的排放。将锅炉、加热炉进行清洁燃料替代;改进工艺,包括推行储油罐密闭一体化技术,转变装卸方式等;改进设备,包括选用高质量密封设备(如屏蔽泵等)、全面推行密闭采样、油品浮顶罐二次密封等。

4.3 完善设计标准和技术规范

尽快修订石油化工生产设备、管道、阀门和辅助生产设施的设计施工标准,在设计施工阶段充分考虑控制VOCs的排放;尽快出台LDAR技术规范,规范LDAR操作、数据的处理和统计等,解决企业检测数据处理、检测规范和维修要求缺乏等问题。

4.4 开展有机废气处理技术适应性研究

篇10

在管理方面,石油公司的管理人员慢慢了解到工程项目的信息化规划是该时期发展趋势,并逐步完善工作的基础建设,促进公司的发展。石油公司工程项目的信息化规划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工作效率,简化员工的工作流程,并确保员工能够快速执行相关的日常任务。公司应确定我国及其他海外国家的项目信息化规划的现状,并根据公司的发展趋势和石油信息化项目的要求进行项目信息化规划,以促进公司的快速发展趋势。

1.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概述

(1)建立决策系统石油化工装备行业的大数据基础设施可以为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创造新的动力,降低石油化工行业的产品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在进行石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项目时,有必要整合石油建设项目的基本建设规定及其目标进行讨论。所有石油建设项目的基础建设必须始终贯彻信息化计划的相关内容。根据信息化方法的使用,改善石油装备领域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可以促进信息化管理思想的发展,紧贴石油建设项目的具体进度,使科学研究可以顺利推进石油建设项目。从当今我国石油装备领域信息化规划的具体情况来看,它仍处于探索与研究的关联之中。当今石油信息化项目中最关键的要求取决于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基础建设和完善的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对于石油资源的全面开发和持续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使用价值。在新的石油项目中创建决策支持系统可以促进更精细的管理决策。根据总体数据信息,必须建立管理决策系统,并根据事件数据的分析和工作经验的积累来获得准确性。数据信息内容和信息资源可用于以后的新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以及领导人的管理决策,并在石油的开发和应用中充分利用信息规划的有效性和使用价值[1]。(2)数据库建设信息化技术在石油勘探中应用的一个关键体现是数据库查询的基本构建。根据构成公司探索和发展根源的数据收集系统软件,它可以更好地进行数据和信息的收集,解析,生产和处理。并将其应用,以改善数据和信息,从而为新的石油项目的开发和设计提供合理的参考。数据库管理的基础建设可以更好地完成相关业务流程,例如地质勘测,钻探和地质工程测井。在这个阶段,我国许多油气田公司已经引进了用于数据库查询基础设施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促进勘探和开发业务流程的持续运行。但是,从数据库中基础建设的具体情况可以看出,它一般是根据勘探业务流程的要求设计和生产的,不能满足石油勘探领域其他工程项目的要求。覆盖范围相对狭窄。在钻井工程,数据和信息招聘以及数据统计分析方面仍然存在缺陷,需要加以改进[2]。(3)系统的软件构造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涉及面很广,早期项目投资及其基础建设工作涉及更多,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的交通和信息交流传递。在石油设备领域的整个采矿,开发和设计过程中,有必要整合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条件之间的信息差异。根据信息化技术的引进,必须提高石油建设项目提取的专业能力和合理性。各个石油公司必须积极引入具有完善的系统软件,并创建与该系统软件相对应的硬件配置,从而为石油产业链的发展趋势创造更强大的外部标准。从具体情况看,我国石油公司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系统的基础建设仍处于发展中,没有建立健全统一的数据库管理和监控系统与之相关。完善系统尚未建全,仍然需要改进,并且有必要在石油信息化计划之后进行不断的探索和产品研发。

2.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化需求基础设施建设是石油建设项目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满足石油生产,制造和开采的要求。改善基础设施管理可以促使石油资源的平稳良性发展。现代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网络干线建设优化、油井卫星网络的基础建设等。目前完善信息化技术,石油企业已经逐步投入使用、应用。许多石油工业位于偏远的地区,并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部分经济发展较稳定的区域信息被封锁,沟通不畅,不能准确的接收到信息,这对石油化工行业有着很大的伤害。因此,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应更加重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发展。(2)专业软件应用方面的信息化需求在石油行业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使用各种技术专业的应用软件。由于石油行业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我国这些地区互联网的科研水平仍然相对落后。专业技术应用软件的范围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石油基础设施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应加大对石油技术系统应用软件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增加资金配置,人员资金投入,改善专利保护,政策支持和主题教育。石油技术应用软件的信息化规划要符合石油生产制造技术标准,完善智能管理系统的基础建设。(3)生产管理方面的信息化需求石油企业的生产管理涉及多种内容,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统一生产制造管理机制。石油生产和制造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然后制定符合适应现状的管理方法。目前从石油行业的发展角度来看,不同的专业技术在不同的公司生产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性。石油公司或单位的工作内部信息不能及时完善的传递,这不利于石油工作。石油公司的生产和制造管理的信息化,可以进一步加快信息内容的传输和数据的准确性,并提高石油的生产率和生产质量。

3.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策略分析

(1)在生产方式上实现统一和标准化运行由于我国地貌特殊,南北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煤炭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石油公司各部门的管理方式不一。由于地域差异,公司无法完成统一管理。因此,石油公司可以使用数字化管理来制定统一的公司生产管理标准,以方便生产和制造事务的管理。改善生产和制造中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帮助公司创建信息化管理互联网,改善公司内部每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并确保每个部门可以共享公司工作中的发展,从而加快公司的发展趋势。(2)优化数据整合,提高数据质量当今,随着各种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已逐渐进入信息化经济发展时期。对于石油行业的发展趋势,信息时代的到来显然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石油行业必须逐步向信息化和智能系统发展。每个石油公司必须整合该领域,以确保总体生产和制造目标以及生产过程清晰合理,以便相关单位和员工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工程项目数据和信息,以确保整个石油行业生产和制造。首先,相关人员必须以第一手数据信息作为主要数据,并对这一数据信息进行具体分析,完成数据与信息的融合,清除无用信息。其次,在解决相关数据信息方面,石油公司应逐步引入优秀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确保数据信息的一致性,提高数据处理方法的效率和质量,并尽可能完成相关数据信息的模块化。(3)提高信息化的知识队伍建设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如果石油技术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较差直接损害了信息化规划的质量。无论信息技术多么出色,应用软件和硬件配置机械设备的信息化仍必须由相关人员进行操作。因此,提高员工的信息技术水平已成为石油信息计划建设中的关键工作职责。企业注意以下几点:①扩大信息技术人员的学习和培训范围,协助专业技术人员掌握新的专业知识,确保他们具有技术专长和标准的专业技能,增进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坚持信息化规划的自主创新标准,以提高工业设备的实际运行水平。②高度重视石油公司的信息化规划,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积极引进智能信息技术人才。

4.结语

目前信息化发展是石油公司融入现代化的唯一途径。其中石油工业是新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工程项目信息化规划具有关键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实现能源需求的智能化,还可以改善石油的生产和施工质量。因此,石油公司应高度重视信息化规划的有效性,在整个过程中制定统一的企业生产管理标准,使用数据管理和安全服务系统来增强项目管理能力,并引入更多的技术和专业知识、人员、机械和设备,为石油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建立应用软件和硬件配置标准,确保数据和信息内容的传输,安全和共享资源,使其石油工业良性发展。不断造福人类,促使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参文文献

篇11

(一)

1997年,燕山石化在国内率先启动了清洁燃料工程,当年消灭了70号汽油和加铅汽油,使北京市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汽油无铅化。

2000年,生产欧II标准成品油。北京与上海、广州一起执行相当于欧II标准的GB17930-1999汽油标准,硫含量控制在800ppm。为达到标准要求,燕山石化在三催化装置进行了降烯烃工艺和降烯烃催化剂攻关。2000年3月22日,新国标汽油在北京市场使用,比国家规定的日期提前4个月。

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全国沸腾,九州欢庆。但没过多久,压力就来了。当时很多国家的运动员对北京的空气污染比较担忧,奥组委对北京市的油品质量提出相关要求,北京奥组委作出了油品升级的承诺。申奥成功后不久,燕山石化就接到北京市环保局、质监局等单位的通知:奥运会之前,燕山石化要做好一切准备,确保汽、柴油质量达到欧Ⅲ标准(后来又提高到欧IV标准)。要知道,2001年的中国,刚刚在全国范围内取消无铅汽油,汽柴油质量连欧I水平都达不到。当时北京市执行的是国家标准,汽油硫含量800PPM,柴油2000PPM,而欧IV排放标准要求汽柴油硫含量低于50PPM,这差距实在是太大了。短短几年时间内要赶上欧美发达国家水平,可能吗?当时国外媒体对此有很多质疑。面对巨大的困难,燕山石化明确表示:“这既是压力,更是难得的机遇,我们要用行动创造奇迹!”于是,燕山石化打响了绿色奥运油品升级保卫战。

2004年,生产相当于欧III标准京标A油品。随着汽车数量增加,尾气污染严重。为了治理尾气排放,还首都蓝天,2004年北京市又拿出一个更严格的油品地方标准――京标A。当年9月1日,燕山石化提前一个月生产出合格的京标A推向北京市场,硫含量降至500ppm。

2005年,生产相当于欧III标准京标B油品。北京油品再度升级为相当于欧三排放标准的京标B。燕山石化通过采取对催化装置进行MIP-CGP技术改造、连续重整装置进行脱瓶颈改造、烷基化装置恢复生产改造等措施,又率先在全国推出了相当于欧III排放标准的油品,汽油硫含量进一步降至150ppm。

2006年开始了千万吨炼油改扩建工程,这是场决定性的战役,当时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只有两年半。这项工程投资达57亿多元,重点引进美国ConocoPhillips(康菲)石油公司的S-zorb(汽油吸附脱硫)专利技术,建成了当时世界上第四套、国内第一套催化汽油脱硫装置。

那时候,炼油厂的干部职工节假日不休连续作战相当辛苦,经常一干就干到夜里11点,广大职工付出了很多心血。

2007年6月22日,实现了6套新建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原油加工能力一举突破1000万吨,而且成为我国第一家可以生产符合欧IV排放标准汽柴油的千万吨级炼油基地。更重要的是,中国提前兑现了向国际奥委会的郑重承诺!

在奥运会前,北京市有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搬迁出北京,在后来奥运会举办期间,北京及周边地区暂时关闭不少工厂。而燕山石化在奥运期间则一直保持着正常生产运行,每天向北京市场供应京标IV汽油和柴油超过4000吨,为奥运会的顺利举行做出了积极贡献。燕山石化做的这些工作,当时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国内外许多媒体都做了相关报道,对燕山石化都给予了正面评价。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同志还亲自作出批示,要求北京市主流媒体对燕山石化的奥运工程进行了大力度的宣传报导。

在奥运会结束后不久,残奥会开幕之前,2008年9月2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同志还亲自到燕山石化视察,对燕山石化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他说:“面对严峻形势与挑战,以中国石化为代表的大型国有企业,克服巨大困难,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

2012年5月 31日,开始生产京标V油品。北京市开始实施第五阶段车用汽油和车用柴油标准。燕山石化在中国石化的统一部署下,根据京标Ⅴ汽柴油的要求,从技术、设备、管理上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为京标Ⅴ油品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燕山石化每月可向北京市场供应24万吨的硫含量小于10ppm的京标Ⅴ汽油产品和充足的京标Ⅴ柴油。使用京标Ⅴ汽油后,北京市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硫大幅下降,如今6年的排放量相当于使用欧Ⅳ汽油时一年的排放量。

燕山石化是中国最早生产京标Ⅴ标准清洁油品千万吨炼油企业,燕山石化的汽油占北京市场份额的63%。据北京市交通管理局统计,2014年北京市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537.1万辆,也就是说,现在北京市公路上跑着的每十辆汽车中有六辆使用的是燕山石化公司生产的京标油品。燕山石化已经成为支撑首都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尤其要强调的是,燕山石化供应北京市的油品全部实现了管道密闭运输,航空煤油的运输管线直达首都机场。不仅减少了汽车运输产生的油品挥发,降低了空气污染风险,而且实现了安全稳定保障首都市场需要的目标。

目前,根据北京市政府的统一安排,燕山石化正在加紧进行研究,做好生产京标VI标准的油品的准备工作。

牢固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持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燕山石化紧跟中国石化打造世界一流能源企业的基础。多年来,燕山石化坚持走“资源利用率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发展道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生产规模、产品产量持续提高的情况下,每年总能耗保持在530万吨标煤左右,污染物排放逐年降低。2013年与2005年比,工业产值(现价)增长154.79%,总能耗减少3.28%,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62.04%;工业废水排放量降低66.1%,外排污水COD降低77.37%,;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降低55.9%,燕山地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三)

燕山石化坚持做好“水文章”,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逐步建立起污水处理、节水生产、雨水收集回用为核心环节的用水控制体系,创出行业水资源综合利用先进水平,工业新鲜水用量连续10年下降。最新统计显示:2013年工业用新鲜水量是1930万吨,而10年前,工业用新鲜水量则高达6100万吨,相当于一年能省出相当于20个昆明湖的水量。

2002年,燕山石化采用自有技术投资建成了国内同类规模最大的西区污水回用装置,主要用于炼油系统和橡胶厂的污水处理和回用,减少了70%以上污水外排,每小时可生产450立方米的回用水,替代新水补充到循环水系统。2004年又投资7000万元,在国内首家采用这种国际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建成了每小时处理量1200立方米的东区化工污水回用装置。使处理过的污水达到了人们饮用水的标准。这两套污水处理装置,一年工业污水回用量达1000万立方米。

2008年,公司重新组建了集供水节水于一体的管理单位,并依靠技术进步,实施乏汽回收、循环水场节水、蒸汽凝结水回收等一系列技术改造。现在,燕山石化把目光又投向城市污水,计划将房山老城区、良乡新城的市政中水引入厂区使用。目前,公司正在与市政协商筹建项目一期工程。届时,房山老城区和良乡新城提供给燕山石化的市政中水将达到每小时2667吨,而燕山石化的工业取新鲜水将降到500万吨以下。

燕山石化秉承开门开放办企业的原则,面对社会公众开放。公众开放日活动已经成为常态化,每周五都是固定的公众开放日。从2014年3月份开始,已经接待了十余批超过500名社会各界人士的参观,这其中燕山石化“能喝的污水”已经远近闻名。在牛口峪生态中心,燕山石化将“污水库”变成了生态园,“污水”养活鱼、每年还有候鸟在那里繁衍生息,燕山石化的绿色低碳只讲事实,不讲故事。

(四)

如果说,继续走高精尖的油品升级之路,保障首都成品油市场供应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给燕山石化带来的机遇,那么进一步做大做强环保产业,给民众一个满意的都市型炼厂就是燕山石化迎接的挑战。公司承诺,2016年底前,停运水煤浆锅炉,完成所有燃煤设施的清洁能源改造,原油加工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累计减排挥发性有机物50%;2017年底,燕山地区VOC浓度下降30%。

大力实施“碧水蓝天”项目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为积极响应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践行国有企业为国家做大贡献的宗旨,而实施的专项环保治理项目。为实现“满足达标排放,完成总量减排,消除环保隐患,增强防控能力”的目标,落实《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年燕山石化积极实施“碧水蓝天”项目,共36个分项,投资约8亿元,主要包括动力锅炉、工业炉烟气脱硝治理,VOC(挥发性有机物)减排治理,区域异味治理等。除工业炉项目外,其余所有治理项目均计划于2014年10月底完成。开展LDAR检测工作,已经完成第一轮LDAR检测,梳理检测点54万个,查出泄漏点2951个,修复2398个,第二轮LDAR检测也已启动,将于10月份完成。项目完成后,公司每年可减少VOC排放量1.31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2800余吨。

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统计,2014年1月,按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来评级,全国10大空气污染城市中,河北省的城市占了6个,提升油品质量是降低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的主要途径。燕山石化将在保障首都清洁油品供应的基础上,将京V标准,京标VI的油品向河北、天津等地输送。这不仅是燕山石化拓展成品油市场的战略,更是国家赋予燕山石化的社会责任。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环保部三部委联合《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指出,2015年底前,燕山、天津、大港石化等炼厂完成升级改造,华北石化完成改扩建,向京津冀地区供应国V标准汽柴油2300万吨以上。

(五)

篇12

我国是石油大国,石油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来源和能量来源,其自身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在对石油进行存储、运输以及交接的各个过程中由于具有危险性的特点,都要进行严谨的防护措施,避免在交运的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问题,在石油运输的过程中,一般使用的运输工具都是比较大型的容器,但是这些容器由于属于各种类别的油罐车,这些油罐车本身就不具备计量工具,没有刻度进行计量,这样在进行计量工作时就带来了难度。这样在进行石油交接时的计量工作在完成的时候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石油计量交接方式进行完善,使得能够提供准确的数据,能够通过石油交接进行经济交易。

一、现有石油计量交接方式

(一)计量交接方式。就目前来看,我国是一个石油大国,石油能源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比较显著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石油贸易已经逐渐和世界接轨,其石油交接方式也是不断的像世界各国学习,通常是通过体积法和体积质量法来完成石油计量工作的。在实践中,这两种方法其准确程度是不一样的,体积质量法在进行计量时比较准确,首先是对石油进行体积计量,然后按照石油的准确温度以及密度按照相关的计量公式进行总体计算,而体积法在计量的过程中仅仅依靠石油的体积利用相关的公式进行计算,没有依照石油的密度以及温度产生的影响,计算出的数据就没有那么准确,可以利用石油在实际温度下进行测量的数值与石油的标准体积进行转换,在对石油进行计量的公式中,需要依靠石油的准确温度,石油的标准密度以及对容器容积表的标准数据,能够利用精确的计算来进行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不能确保其周围环境的温度的影响,但是其计量石油的准确温度以及标准体积都会对质量产生影响,这样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保证标准密度的准确性,能够对于同一批石油进行测量,起测量的环境以及条件要完全相同,要明白的是标准密度会对石油的温度、体积以及表现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石油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其承载石油的容器也会对石油的体积产生影响,这就说明在进行石油测量的过程中,其手工测量会存在一定的误差,需要加快改革速度。

(二)体积法的优缺点。在石油进行交接的过程中,其石油交接工作需要运用到体积法,运用体积法能够直接通过测量出的体积进行定价位,其操作性比较强,能够有效的避免在石油测量过程中石油的密度以及温度等众多因素造成的影响,避免了计量工作的麻烦性,这是体积法的优点,但是在计量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在进行石油计量的过程中,石油体积本身手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利用体积法进行测量时难免会避开这些影响因素,这样就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石油的体积。

(三)体积质量法的优缺点。体积质量法的优点显而易见,相对于体积法来说,增加了一些质量因素,能够保证在计量的时候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数据误差,体积质量法通过对石油的温度以及周围环境的温度以及石油容器带来的影响,在计量的过程中能够科学的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对石油的总体质量能够有一个客观的数据显示。石油体积的测量本身与众多的因素有关,石油本身的密度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对石油测量产生影响,经过实验证明,石油的体积本身是一成不变的,利用相关的计算公式进行测量,能够准确的计量出石油的体积。

二、石油计量技术

(一)静态计量技术。静态计量技术的首要原则就是在石油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下进行测量,这样能够通过石油在不能变化的情况下进行测量,石油被储存于灌装的容器中,这样能够通过容器的测量标准并根据国家对石油测量的要求标准进行精确的测量。

(二)动态计量技术。动态计量是指通过运用专用测量仪器对流动的石油进行计算,从而测出石油的总体体积,相对于静止计量方法,在实际计量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专业的计量手段计量,这样的测量手段其精确度也显著提高,比人工测量准确很多。在经济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对计量手段本身就具备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流量计量的方法已经广泛的运用在石油计量中。在现代的计量手段中,流量计量方式的种类多种多样,除了质量计量法其他的方式都是直接对石油进行体积测量,通过石油的准确密度以及温度进行石油测量,这种方式能够避免人工计量带来的数值误差,能够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同时测出影响石油质量的相关因素,但是这种计量方式在计量石油体积时,需要对石油中的气体含量有一个严格的规定标准,在严格的标准下能够通过动态计量技术测量石油的体积。

三、计量方式与技术的展望

(一)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石油计量手段主要是通过手动的方式进行测量,我国是石油生产大国,在进行计量的过程中需要严密性,在经济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力发展自动计量技术,最大限度的代替手工计量方法,能够实现智能化,并通过自动化避免在计量的过程中出现误差,并通过高新技术以及新媒体技术对石油测量进行合理管理。

运用人工计量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精确的进行测量,并且在测量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受到容器的制约,这样就不能精确的测量出石油的体积,在进行石油体积测量本身在容器的选择上就具有限制性的制约因素,石油容器的形状本身多种多样,在计量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差错。如果通过测量之后在进行质量换算环节时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尽管人工计量所受的限制因素可能存在的影响不大,但是会影响石油体积的计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在进行石油质量计量中对计量方法有了较高的要求,对人工计量手法带来的弊端做出了较高的关注,这就需要不断的完善计量手段。

(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进行石油计量中,不断的完善计量手段,发明了流量仪表,通过自动测量进行测量,避免人工计量带来的数据误差,但是由于在发展初期,许多石油企业并没有运用到实践中来,其自动计量技术也不够完善,我国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够,并不能在中小企业广泛的使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石油技术制度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资金的广泛投入就使得石油计量手段不断的完善,能够对石油交接带来有力保障。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是石油生产大国,石油业的大力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带来巨大的进步。因此,石油计量交接方式以及计量手段的多样化,对我国石油的对外贸易起着重大的影响,对石油体积的准确计量,能够有效的保证石油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进行石油计量的过程中,石油计量交接人员需要进行严密的测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石油计量手段也在逐渐的完善,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对石油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力的保障,我国大力发展自动计量系统,完善石油计量交接,提高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篇13

引言

石油化工安装质量直接影响石油化工设备的正常运行。诸多影响因素中,管道的安装因涉及的工艺复杂、工序繁多,且输送介质多为易燃,易爆和有毒物质,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泄漏、爆炸等严重的质量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近年来得到社会广泛关注。设备投运后,管道安装质量的排查不但耗时费力,还会使整个管线陷入瘫痪。因此,对石油化工管道安装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借鉴同行业管道安装经验和教训,加强管路系统各管件安装的质量控制,保证石油化工安装工程工期和项目建成后运行期的正常工作,已越来越成为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探索的方向与研究的课题。

一、 石油化工管道安装技术准备及相关规范要求

1、 技术准备要求

管道安装是石油化工装置施工关键。应着重做好以下施工技术准备:

1.1资料审查。对石油化工设备管道施工单位进行专业承包企业资质审查,对企业经理、总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管道工程技术工作经历和经验进行全面考核;对其可承担的各类化工、石油、石油化工装置的设备、管道安装工程规模、技术水平等进行评估;对须经技术监督部门审批的资质证书等进行查验。

1.2技术交底。施工前,组织设计单位、工艺人员和现场施工人员对工艺技术图样进行审查,确保工艺设计与技术图样的一致性,管道组成件完整、齐全,连接型式科学,具有可操作性、标准件、辅助材料使用正确、编号清晰,工序编排合理,方便施工。管道焊接属特种工艺,应具有成熟的工艺规范和焊接工艺指导书,用以指导配管施焊。

1.3技术培训。施工人员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且在有效期内。电焊工、气焊工等从事电气设备安装和电、气焊切割作业工作人员,还需具备操作许可证和用火证。

1.4施工现场。对施工现场配电箱安全,氧气瓶、乙炔瓶工作间距,施工材料、灭火器材的存放地点等进行检查。

2、 标准规范要求

石油化工管道安装,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GB 50235-2010《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36-2011《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以及SH 3501-2002《石油化工有毒、可燃介质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国家标准规定。

二、石油化工管道安装质量控制的技术应用建议

在做好石油化工管道安装质量控制工艺技术应用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下面将分别从管道预留预埋、管道安装连接和其他相关质量控制技术,探讨保证工艺管道安装质量的技术方法。

1.工艺管道预留预埋技术应用

对于穿越型的石油化工工艺管道,在穿越之前要设置好钢套管,以及做好防水和防腐的措施。

1.1工艺管道的预留预埋,需要均匀设置环缝,用用油麻、腻子填塞和封堵穿越后工艺管道与钢管套之间的孔隙,尤其是穿越防火分区的管道,需要将防火材料封堵环缝隙,同时做好钢管套前后端口的防腐工作。

1.2预留预埋的工艺管道需要卷制规整,以咬口连接的方式,并用钢筋辅助固定穿越管道,施工实践证明,管道与预埋钢管套严禁焊接在一起,但这恰恰是石油化工工艺管道安装时经常遇到的情况,亟需在安装时予以纠正。

1.3工艺管道穿越时,需要清理干净钢管套里面的杂物,对于中断的安装管道,要求临时封堵管口,譬如铁皮扣碗等。

2.工艺管道安装连接技术应用

连接工艺是石油化工工艺管道安装时最为重要的工艺技术,同时也是保证工艺管道安装质量的关键,其中法兰连接、管道焊接、硬质聚氯乙烯连接,是当前最为常用的连接工艺技术:

2.1法兰连接。用于连接的法兰,需要保持与工艺管道中心线的垂直,紧密扣住连接口,检查法兰与工艺管道连接口之间缝隙的均匀,再进行施焊。由于石油化工工艺管道所产生的额外应力,可能影响连接法兰的垂直度和水平度,因此法兰至少要扣住管道约100mm的管段,而不是简单焊接于弯头上,另外双层或者多层的垫片,则设置于法兰的中心位置。

2.2管道焊接。焊接管道前,采用气割加工的方式,将工艺管道焊接部位加工成坡型扣,并清除干净接口的毛刺、氧化物等,以及打磨平滑接口。焊接时,防止焊口出现裂纹、结瘤、烧伤、夹渣、气孔等现象。

2.3硬质聚氯乙烯管道连接。连接前,利用无齿锯平整断管和利用棉布擦拭干净连接口的水分、灰尘,再用毛刷将粘结剂均匀涂抹在管道插口,同时稍微转动插口。在粘牢后,擦拭管道表面多余的粘结剂即可。

3.其他质量控制技术应用

在石油化工工艺管道安装过程中,包括管道制作、管道焊接、管道防腐等,经常出现各种质量问题,而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工艺技术:

3.1管道制作问题控制。按照设计图纸检查管道的规格是否达标,并在测试的基础上,将管道的质检报告和单线图提交给监理部门,由监理部门进行统一的抽查,以确保管道质量的无虞。

3.2管道焊接问题控制。一方面是焊接施工时,严格按照工艺规范标准施焊,另一方面是在焊接完毕后,认真检查焊接口的质量状态,譬如是否存在漏焊情况、焊接管段是否存在无损探伤情况等、管道强度和气密等是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3.3管道防腐问题控制。管道的防腐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强度测试工作,以自检和专项检查的方式,核查管道的防腐状态,同时在施工前确定安装地点土壤的酸度、碱度和盐度,视情况涂刷防腐材料和加设防腐套管。

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油化工工艺管道的安装质量控制,离不开安装前充分的技术准备工作,其中包括管道材料选取、施工设备配置、安装现场布置、施工工艺选定,并在做好石油化工管道安装质量控制工艺技术应用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分别采用管道预留预埋、管道安装连接和其他相关质量控制技术,保证管道的安装质量。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石油化工工艺管道质量控制技术的应用方法,但在实际安装工程中,仍然需要结合安装现场的具体条件和安装要求,予以灵活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亮,蒲海涛,文柳等.石油工艺管道安装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科技资讯,2014(6).

[2]翟黎黎.分析石化工艺管道安装工程施工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9).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