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健康教育课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健康教育课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健康教育课教案

篇1

【Key words】Sports; Health; Joyful body and mind; Influences the sentiment1

指导思想

(1)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

(2)力求教学观念上改革,打破常规“整齐划一”的传统禁锢模式。

(3)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

(4)发展学生个性,感受运动之美,培养团队精神,建立“和谐”集体。

2学情分析与采取措施

(1)初中生观察力、模仿力强,但认知能力较弱,授课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感知能力。

(2)初中生情感世界丰富和复杂,活泼好动,授课中应积极正面引导,给学生自我表现的空间。

(3)初中生自控能力较差,授课中注意调动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造良好的学习平台。

3课的设计

(1)课的开始和准备部分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节奏声中游戏篮球,采用围拢形式,给学生轻松环境.“背球”游戏让学生充分体验合作、和谐的乐趣。

(2)课的基本部分是准备部分的自然过渡,让学生自学、归纳、总结,充分挖掘探究式教学模式。循环练习更能展示学生丰富的技艺,挑战自我的能力。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接力分层次巩固提高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体验成功与快乐。

(3)结束部分是在优美的旋律和愉快的气氛中,学生自主舞蹈放松,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教学内容1.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新授)。 2.技能展示。 3.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接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建立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巩固和提高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发展灵敏和协调等素质。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运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创新精神。部分练习日间次数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组织方法要求教育结合因素开始

部分

1′1′1.课前角色调整教师观察学生情况宣布本节课内容及要求集合围拢动作快、静、精神饱满增强组织纪律性礼仪教育部分练习日间次数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组织方法要求教育结合因素准备

部分

7′5′一、自编球操

1.指压球

2.腕绕球

3.手抖球

4.体绕球

5.绕地球

6.弓步绕球

7.脚触球

8.抛跳接球教师领做在教师指挥下练习

随教师动作模仿散开在正方形上动作协调自由发挥发展个性

动作协调性2′二、背球游戏讲解要领听指挥练习滑步推进协调配合注意安全和谐精神教育准备

部分

32′16′1.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动作方法:运球队员要从对手右侧突破时,先向对手左侧运球,当对手向左侧移动时,突然向右侧变向,用右于按拍球的右侧上方,同时右脚向左前方跨出,用肩、腿、上体挡住对手,接着迅速换左手按拍球的后上方,从对方的右侧运球超越对手。换手时,球要低,动作要快。 动作要点:变向时运球手按拍球的部位正确,能控制球的落点;跨步、转体、侧肩动作协调连贯,换手变向后加速要快。让学生在练习中摸索总结归纳。

个别指导、纠错、示范原地体前左右手变向交替运球

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整个动作练习

加上障碍物练习

探究归纳

总结回答

学生示范

互帮互学

移极练习

巩固提高散点与围拢结合体会动作要领

掌握动作要点巩固提高运动技术、技能10′2.技能展示

呼拉圈、跳绳、哑铃、打纸翻四组合教师巡视自由发挥

展示才能听信号交换场地

小组长负责增加花样

发挥特长

有序进行

注意安全培养兴趣

安全教育

自我展现6′2次3.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接力讲解规则及方法

教师点评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发挥自己特长小组长负责遵守规则气氛活跃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增强竞争对抗意识。结束

部分

5′5′1.随音乐放松。

2.总结本课。

3.回收器材。

4.师生再见。教师引导

语言提示自由发挥

随心而动散点放松充分,动作协调柔和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场地

器材1.篮球场一个

2.篮球41个

3.呼拉圈10个

4.哑铃10副

5.跳绳10根

6.纸翻30片

7.障碍标志物16只预计

篇2

1.2.2“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忽视“生活资源”。体育课程受到国家竞技体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体育内容过于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的操练,忽视体育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生命存在”,造成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现脱节与滞后现象。

1.2.3学校体育应转变机械传授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学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整个教学过程对体育课的三大部分限制过死,教师的讲解、示范成为最主要的传授方法。

1.2中学体育教学要渗透整合生命意识

在教育中需要完成对学生的运动教育、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体育与健康标准强调学生应具有终身体育学习的能力,具备基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标准在选择和编制体育课程内容时,突显了时代性和生活实效性,只有融入学生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正有魅力的生命教育。

2.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整合模式路径

2.1体育教学目标之中要适时渗透生命教育理念

体育课程应从个体的发展需求出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新课标强调,教学目标要根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构建生命教育的体育课程理念不但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还需要树立“全面育人”的课程理念。

2.2体育教学内容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应植根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现实世界,贴近学生生活,关注激活学生经验,体育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健康的发展,让体育教学服务于学生,有益于改善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为避免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与滞后,在具体选择教材时,应考虑选择娱乐、休闲并存,趣味性强且有意义的教材,有益于终身体育价值实现的教材;能够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教材;现代社会生活中新兴的运动项目等应综合考虑。

2.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生命质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体育教学要根据目标,针对教师、学生、内容等具体状况,设计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基本结构、方法和手段。课堂上,教师应突显主体教育观,营造乐学氛围、活跃的教学气氛,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切实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尽可能的寻找适合学生主体,以促进生命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方式方法。

篇3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说出和恰当地解释课文中的两句话——“大德必得其寿”、“知者不惑”;同时,能做到日行一善(天天做好事)、日增一智(天天添知识)。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树立培德、增智、健体三位一体的观念,并化为行动,付诸实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修其德”和“运其智”二诀的学习,阐释德与智对体的保健奇效。

难点:明确养生必须以高尚的道德为前提,以丰富的知识为指导。

三、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能够活得健康一点,长寿一点,这也就是养生。但是,很多人都处于一种矛盾之中,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另一方面却在不断地损害自己的身体。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才能活得更健康、更长寿呢?在这点上,我们的先辈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无价之宝——“中华养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华养生中的“修其德”和“运其智”两条古训,并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之后,能够自觉地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

(二)出示思考题,指导学生自学。

请同学们根据思考题进行自学,并找出答案。

思考题:

1.“大德必得其寿”出自何书?何人最先提出?意思是什么?

2.“养德养生无二术也”出自何书?何人最先提出?意思是什么?

3.解释“智者不惑”。

4.如何理解“修德可以养生”?

5.如何理解“运智可以养生”?

6.如何发挥强身延年的主观能动性?

(三)学生自学。

(四)检查自学效果,师生讨论。

思考题答案:

1.出自子思所作的《中庸》,最早由孔子提出,全文是“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大德:崇高的道德,此指道德高尚的人。其寿:指自然寿命,古称“天年”,分为上、中、下“三寿”——下寿八十,中寿百岁,上寿百二十。

2.出自《医先》,由王文禄(明代医学家、养生学家)提出。养德;培养道德。养生:保养身心。无二术:没有不同之处,是一致的。

3.出自《论语》。智者:原为“知者”,有智慧的人,聪明的人。不惑;没有疑惑,不受迷惑。

4.修德,指努力培养(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德,是做人的基础,更是做长寿人的基础,早在春秋时孔子就指出了“大德必得其寿”,在明代,医学家和养生学家王文禄专门从养生角度指出了“养德养生无二术也”,可见品德的健全和身心的健康是一致的,也就是“修德可以养生”或者说“修德可以增寿”。

5.运智,指运用知识,即把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加以运用。

“运智养生”即把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养生。用生理养生知识养生,过正常而规则的物质生活;用心理养生知识养生,过从容而乐观的精神生活;用哲理养生知识养生,过唯物而辩证的理性生活。

6.在养生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强身延年的主观能动性,即病可预防,老可延缓,死可推迟。例如:积极预防,以防生病;过正常而规则的物质生活,减少机体的损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过乐观的生活……

篇4

2、能力目标:知道在体育运动中采取适当的手段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3、情感目标:树立自觉运用体育运动锻炼自己意志品质的态度。

教学重点:体育运动对锻炼人的意志品质的积极作用

教学手段:课堂讲解

教学步骤:

一、意志与意志品质

1、什么是意志:是指人们自觉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立目的,并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目的性——自觉地确立行动目的;

(2)调节性——能够按照预期目的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以实现目的;

(3)排难性——始终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意志品质是指人在意志行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点或特征。意志品质反映了一个人意志的优劣、强弱和发展水平。

优良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自制性、勇敢性等;

不良的意志品质包括依赖性、动摇性、寡断性、冲动性、,懦弱性等。具有优良意志品质的人,通常也称为意志坚强的人;

具有不良意志品质的人,通常也称为意志薄弱的人。

优良的意志品质是在与困难作斗争中不断得到锻炼和增强的,是通过持久地自觉克服困难而表现出来的。

优良的意志品质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自觉性——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为此主动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

(2)坚韧性——坚韧性是指一个人在实现预期目的的行动过程中,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3)果断性

果断性是指一个人能够及时作出有根据的决定,并付诸行动。自制性一—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根据预期目的或既定要求,控制自己妁心理活动和行为。

二、体育与意志品质的培养。

体育运动是融知识、技能、素质、能力、道德、意志品质与情感为一体的过程,它不仅需要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也能使之得到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伴随着整个体育运动的过程,它的状况如何,影响着体育运动的效果,体育运动的过程反过来也影响着意志品质培养的效果。

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人为地设置一些困难和障碍,使参与者在克服和战胜各种内部(生理、心理)困难和外部(环境)困难的过程中,培养顽强的意志,锻炼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

如耐久跑、跨栏及在恶劣气候条件下进行的体育运动,更能锻炼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另外,体育竞赛具有激烈对抗和胜负不确定性的特点,既要能充分挖掘人体潜力、斗智斗勇、协同作战、敢于拼搏、敢于胜利,又要能正确接受失败的磨

炼,树立锲而不舍的顽强进取精神。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能否勇敢地同困难作斗争,能否有效地排除内外障碍,是衡量你意志品质坚强与否的重要标准。

【自我阅读】

某学校初二(1)班.有位学生叫李大山,平时以“勇敢大”而闻名全校。在一次观看冬泳比赛时,经不起同学的激将,为维护自己“勇敢”的形象,真的学着运动员的样子跳下了水,结果被冻得差没爬上岸,从此以后他再没有参加过冬泳。有人说他是好汉,有人说他的盲目“勇敢”不是真正的勇敢。你说呢?

【自我测评】

下列各题中.每题都有5个层次的答案,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填一个最适合你的答案。

a、很符合自己的情况;

b、比较符的符合自己的情况;

c、难以回答;

d、不太符合自己的情况;

e、很不符合自己的情况;。

1、当我决定做一件事情时,就立即动手,决不拖延。()

2、我给自自己订的计划常常不能如期完成。()

3、我能长时间做一件枯燥但却重要的事。()

4、在练长跑时,我常常不能坚持跑到终点。()

5、我没有睡懒觉的习惯,即使冬天也按时起床。()

6、如果我对某事不感兴趣。就不会努力去做。()

7、我喜欢长跑等可考验毅力的运动。()

8、在遇到困难时,只要有可能我就立即请求别人帮助。()

9、学习期间,没做完功课.我就不会去玩。()

10、面对复杂的情况,我常常举棋不定。()

11、为完成重要的工作或学习任务,我可以放弃观看喜爱的电视节目。()

12、我有时下决心从第二天开始做某事。但到了第二天,我的劲头就没有了。

()

13、我答应了别人的事,就绝不会食言。()

14、如果借到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我在上课时也忍不住会偷偷地拿出来看。

()

15、即使在冬天,我也能用冷水洗脸。()

16、当我犹犹豫不决时,很希望别人帮我作决定。()

17、我觉得订计划应有一定的余地,免得完不成时太被动。()

18、在与人争吵时,明知自己不对,也会说一些使对方听了难受的话。()

19、我决不拖延应交的作业.即使开夜丰也得完成。()

20、我比一般人更怕痛。()

单数题号:a记5分,b记4分,c记3分,d记2分。e记1分;

过数题号:a记1分,b记2分,c记3分,d记4分.e记5分。

各题得分相加,得出总分。

你的总分:____________

20~35分:意志力很薄弱,

36~51分:意志力较薄弱,

52~68分:意志力一般,

69~84分:意志力较坚强,

85~100分:意志力很坚强。

篇5

辅导目标:

1.认识团队中分工与合作的方法和意义。

2.提高班级凝聚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在团队中如何分工,提高合作效率。

教学准备: 1.分组 2.道具:报纸若干

教学过程:

1.规则说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发到四张报纸,要求全组人同时站在用报纸围成的区域内,并保持三秒钟,则表示挑战成功。然后抽掉一张报纸,继续挑战(挑战三张报纸)。再抽掉一张报纸,继续挑战(挑战两张报纸)。再抽掉一张报纸,继续挑战(挑战一张报纸)。剩一张报纸的时候如果已经挑战成功,则将报纸对折,接着进行挑战,以此类推,直到折成的区域在规定时间内小组无法完成,则挑战结束。

2.人员安排:

l  每个小组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练习、挑战、组内分享) l 每个小组一个监督员(负责维持每个小组的秩序以及监督小组完成任务是否犯规)

3.小组进行挑战(15分钟),师巡视指导。

4.教师组织小组进行分享:

1) 你们最后的成绩如何?

2) 你们是如何分配任务的?分配任务的根据是什么?

3) 单靠个人力量能成功完成任务吗?最后是怎么完成任务的?

篇6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素质教育是体育与健康的改革方向,“健康第一”是新课程体育的指导思想,而体育与健康教学安全是“健康第一”的基础,也是每个中学体育教师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成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主导潮流。

学校体育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终身的体育参与和体育能力。现代社会的学生不但要学会社会适应,更应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确保学生练习的安全,是每个中学体育教师应尽的义务与责任,是体育与健康课特有的教学任务之一,也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健康,系统地进行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作为体育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加强安全教育,要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仔细分析教材,认真的备课,认真上课,精心设计,严谨管理,营造和谐安全的体育课堂氛围。

为了能高效安全地上好一堂体育与健康课,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科学、合理安排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现代素质教育中的必不可少的课程,体育学科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校方和体育老师对此要有清醒、明确的认识。我们要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要对国家教育方针负责,切实安排好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严格执行相关教学规定,开足课程,要从面上认真落实工作要求,使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应有地位得到体现,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得到应有落实。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教学内容可供选择,我们应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情况,还有季节、气候等因素去安排教学内容,在综合上述因素中,不能脱离实际,凭空想象,要周密考虑,合理安排,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2、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充分了解学生。学期前,上课前,我们都要先了解自己所任教的学生情况,尽可能熟知学生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守纪情况等,这样,可以为我们备课提供依据,也可以为我们上课打基础。备好课才能上好课,体育教师应针对上课内容及学生情况,去精心准备每一节课,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步骤。要加强预见性,预见可能发生伤害事故的教学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早做准备,这样,我们可以较好地去组织、驾驭课堂,有效地实施教学,有效地防范伤害事故发生。同时,要求学生要主动向老师报告自己的既往病史;另外,锻炼是为了健康,当身体不舒服时不提倡坚持锻炼,要主动请假。3、加强安全教育,落实好课堂常规。学生参加体育课,都是在一种比较开放的状态下进行的,他们生性好动,因此,在课堂上容易张扬个性。所以,体育教师要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和警示,要把安全第一的思想灌输给学生,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让学生对安全锻炼的重要意义有正确的认识,了解和掌握在什么情况下容易产生伤害事故,如何进行预防和自我保护。另外,良好的课堂常规;也是保证体育课安全进行的前提之一。体育课上,教师应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并努力要求学生做到,切不可忽视组织、纪律性的要求,更不能放纵学生,要及时发现、处理违反课堂常规的人和事。只有保证良好的课堂常规得以落实,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才能提高,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也就能有效地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4、做好准备活动。做好准备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伤害事故发生。体育课上,老师非常注重准备活动,但学生往往不重视、不配合,这样在身体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就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因此,我们的同学一定要对准备活动有新的更清晰的认识,让自己在充分活动好的情况下参加体育课的练习。 5、课堂运动负荷安排要合理性。体育课中学生身体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才能在不断适应中锻炼身体。但是,运动负荷的安排是否合理,将对体育课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负荷过小时,学生得不到锻炼,过大会给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作为专业体育教师,应能及时观察课上学生的状况,有张有弛,既让学生得到锻炼又不能伤害学生身体,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切不可随意地安排学生的运动负荷。

6、认真做好整理运动。

激烈运动后的整理运动必不可少。整理运动有助于血液返回心脏,促进运动中代谢物的排出,加速运动后的体力恢复。通过舒展肌群,还可以消除肌肉痉挛,缓解运动后的肌肉酸痛,也能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7、注意场地、器材安全使用及布置。场地、器材是上体育课的必备条件,能否保证这块安全,将直接影响课堂能否安全进行。教师首先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场地、器材,避免场地不整,有障碍物等隐患出现。布置场地器材时,首先要考虑合理的空间位置,防止相互拥挤相撞等情况的出现。同时,每次上课前,首先要对场地、器材本身做一次安全检查,要防止因器材本身安全隐患而发生伤害事故。 8、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急救方法。实际工作中,伤害事故是难免要发生的。因此,我们就必须掌握一些急救方法,争取在第一时间给学生开展救治,阻止伤害事故进一步恶化,也消除一些负面影响。我们专业体育教师都应该掌握中暑,脱臼、骨折、抽筋、扭伤等情况的急救方法。如果遇到也不要惊慌,首先开展急救,同时应尽快通知校医、学校等,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

为了使体育与健康教学能更好地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我们体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工作,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加强安全教育。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和谐的氛围下有序地进行学习和锻炼。

篇7

2、意义

(1)适应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幼儿园的孩子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孩子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2)全面实施新纲要精神的需要

新《纲要》第一部分的第五条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它首先强调了我们幼儿园的教育要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外来孩子也是我们大家庭中的一员,他有权利接受早期教育,有权利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有权利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所以我们老师就不能因为棘手就舍弃对他们的教育;另外它还强调了我们幼儿园的教育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必须一视同仁,认真对待每一位孩子的发展,真正做到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同时在纲要的第二部分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它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用了“高度”两个字来强调它的重要。为了使新《纲要》精神落到实处,在我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而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迫在眉睫。

(3)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这个口号已根深蒂固于人们的脑海中,使我们农村孩子的出生数比较少,而且现在的家长择校心理强烈,使区域内的学校生存面临危机。但一支强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到来,使我们幼儿园的入园率大幅度增长,随即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攻击性行为多、不喜欢与同伴交流等等,适应过程比较长,这给幼儿园的教育带来了困难,给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造成了压力,带来了困绕,不能安心工作。所以对外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刚刚起步,他们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我园全体幼儿生动活泼和谐发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总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针对我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主要心理问题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开展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园成功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要目标

(1)探寻在我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累切合我园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2)研究我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外来孩子心理现状进行科学的测查分析,掌握基本情况,并针对本地孩子的心理现状进行比较,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3)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外来孩子和本地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与辅导(与家长一起),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另一方面,也积累个案,为个案研究提供素材。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推进我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分析,掌握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现状,找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

2、进行实验、观察本地幼儿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现状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御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

3、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的突出障碍,进行排除,使他们活泼健康地与本地幼儿同成长。

4、各班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5、不同年龄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时在环境适应过程中不同表现,研究各自的对策。

6、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合理安排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要以如何引导幼儿自我体验、自我感知、自我探索、自我完善为主线,以他助、互助、自助等手段,构建幼儿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体系。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幼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2、整体性原则

要以面向全体幼儿,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并以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实践的价值目标。

3、可行性原则

在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教育体系过程中,要明确区别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幼儿,注意切实根据自己幼儿园和幼儿的实际,重在针对性、实践性、操作性。

4、灵活性原则

各子课题实验时要根据原有的心理健康基础和发展目标,指定体现纲要和幼儿个体的灵活的实施方案和计划。

(四)预期突破的难题

对区域内不同地域、不同族别、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测查、建模,以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的探寻。

三、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方法

(1)调查法

课题研究将通过有关量表测查,掌握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基本状况,建立幼儿心理档案,把握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

(2)个案法

建立成长档案,对孩子进行三年的跟踪研究,观察外来孩子通过三年的培养,与本地孩子的差异程度。

(3)经验总结法

根据幼儿的特殊心理表现,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大胆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创新研究,积累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便利。

2.途径

(1)全面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全过程中。在各项活动、家长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2)除与原有健康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利用一日活动中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幼儿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幼儿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一般在咨询时要由家长带着)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幼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四、 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阶段目标

1.周期:三年

2003年11月-2006年12月

2.主要步骤和阶段目标

(1) 2003年11月—2004年1月 制订方案,组织宣传。2004年1月申请立项。

(2) 2004年2月-2004年7月

①理论学习,师资培训;

②做好宣传,落实分工;

③选取小班和中班各班进行研究,列出各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研究对象,在全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基础上,开设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保存好资料;

(3)2004年8月-2006年8月

①新小班加入研究,其它各班继续做好个案跟踪研究。

②全园开展深化研究,总结经验,在全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展示活动,邀请联合课题组成员参加,研讨研究情况。

③召开中期研究成果汇报会,交流经验,出论文、个案、读本。

(4)2006年7月-2006年12月,

完善资料,形成成果,申请结题,同时借鉴研究成果,进行第二轮研究工作。

五、课题研究措施

1、进行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幼儿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我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篇8

1学校健康教育人才需求分析

11学校健康教育人才数量严重不足

我国《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各中小学校应按照学生人数600∶1的标准配备学校卫生保健人员。2013年一项针对上海市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配备情况的调查显示,仅有26%~55%的学校能达到这一要求,而且现有学校卫生保健人员中有近半数由学科教师兼任,并无专业教育背景[2-3]。2011年马迎华等[4]对我国学校卫生专业人员的现状调查也发现,全国大多数学校都达不到600∶1的比例要求。中小学卫生保健人员匮乏是制约我国学校健康工作顺利发展的瓶颈问题。

12学校在职健康教育人才质量堪忧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健康工作的实施主体(学校卫生保健人员)素质不高,年龄老化,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现状。2012年上海市对1478所中小学校的普查结果显示,现有1844名学校卫生保健人员中,有医疗卫生专业背景的仅占503%;本科学历的占304%,专科学历的占425%,专科以下达171%;31~40岁的占335%,41~50岁的占304%[5]。2002年我国出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体育课程名改为“体育与健康”后,体育教师兼任了部分学校健康教育的职责,但因专业特长的限制并不能全面负责起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6]。现有学校健康教育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受教育背景难以支撑学校健康促进工程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13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现状令人担忧

以2013年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对17个区县1557所中小学校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体质测查结果为例:学生体质健康综合指标高中学段低于初中学段;力量、耐力素质指标随学段上升而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检出率达到20%以上;视力不良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速上升[7]。1995年上海就启动了“中国/WHO健康促进示范学校”项目,开始试行在学校推进健康促进计划。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巨大差距。鉴于以上情况,上海市教委、卫生计生委等五部委联合提出培养4年制本科层次的学校卫生保健教师,并将学校卫生保健教师定义为“具有一定医学相关教育背景,取得教师资格,在学校从事卫生教育教学和提供日常学校卫生保健服务的专业人员”[8]。国际范围内通常将发挥上述职能的人员称为学校健康教育教师,本着接近国际通用名称的原则,本文以“健康教育”取代文件中的“卫生保健”一词。

2学校健康教育人才岗位核心能力界定

根据国家《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及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学校健康教育及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工作领域,结合对上海市区县教育局和中小学校校长的走访,拟定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师岗位任务,以岗位任务为基础分析胜任岗位要求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21核心能力框架

学校健康教育专门人才的工作任务是多层面的,其核心能力界定为:①基础性能力,即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提供学校健康服务、管理学校健康环境的能力;②发展性能力,即考虑发展性任务对能力的要求,如设计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实施学校健康促进项目等;③支持性能力,学校健康教育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其主体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信息利用、人际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上述三大能力要求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基础性能力是学校健康教育岗位基本职责所需的基本能力,表现为专业素养;发展性能力是较高层次的职业能力要求,表现为发展潜力;支持性能力作为一种支撑条件,是形成基础性能力和发展性能力的重要基础,同时在基础性和发展性能力形成过程中,支持性能力也将获得持续发展。三大能力要求及其相互关系见图1。

22人才培养目标

鉴于以上对学校健康教育人才岗位核心能力的界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可描述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健康教育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学校健康教育、健康服务、健康环境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专业课程设计方案

31课程模块设计

在上述三大核心能力框架下,运用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思路,构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模块。其中,基础性能力课程模块中,健康服务类课程主要有人体解剖生理学、疾病学基础、儿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健康评估、儿童青少年卫生与保健、预防医学、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与突发急症的处理等;健康教育类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发展心理学、儿童认知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健康教育教学设计与评价、健康教育教材教法、健康教育研究等;健康环境管理类主要课程有学校卫生学、食品卫生与安全等;医院和医疗机构见实习14学分,中小学校见实习13学分。支持性能力课程模块中,主要课程有卫生统计学、健康教育文献检索与利用、社会心理学、班级组织与管理等,在课程教学的同时开展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及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综合利用信息和资源、有效组织健康教育相关活动的能力。发展性能力课程模块中,以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为必修课,以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方案和毕业论文为实践抓手,促进学生发展规划、设计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和组织实施健康促进项目的能力。

32构建课程方案的原则

321医教结合原则

即医学(含公共卫生学)与教育学结合,这是构建学校健康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首要原则。其中“医”为内容根本,“教”为方法手段。我们认为在课程顺序上宜先有基本内容,再进行方法、手段的学习和训练。健康服务类课程(医学类)开设时间宜稍早于健康教育类课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健康服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再学习健康教育方式与途径,使教育教学方法的训练与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战中体验专业价值。

322能力渐进原则

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渐进过程,因此课程体系中设计了有层次递进的能力训练系统。早期的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学校健康问题的能力;中后期结合相关课程、社会实践、见实习、志愿者服务等,开展健康教育专题活动,使学生获得在实际场景中自主开展健康服务和健康教育相关活动的能力。这种有层次、有序列的课程和实践教学设计,可帮助学生逐步从感性认识、简单项目尝试、综合任务训练的系列过程中获得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

323分类设计原则

从学生角度出发,按照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同领域,将所有理论与实践课程分为3类:知识与技能类课程、综合训练类课程、发展潜力类课程。横向设计上,3类课程宜齐头并进,相互依存,共同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迁移在学生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纵向设计上,每一类课程内部宜从简单到综合,从一般到专业,从模拟到实战,逐步深入,表现出层次性和阶梯性,以更好地契合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的规律。

324综合评价原则

即课程教学及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包含多重要素。知识与技能、职业能力、发展潜力、服务社区等均应作为重要的评价要素。学校教育历来与家庭、社会密切相关,学校健康教育人才不仅应能够利用和整合资源服务于学校健康,也应能以学校健康教育的资源与成果回馈社区。2016年7月,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9],今后学校健康教育与社区健康教育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具前瞻性眼光。

33落实课程方案的挑战

本科层次学校健康教育在我国尚属首开专业,没有现成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可参考。3类课程内容分别来自于临床医学领域、师范教育领域、公共卫生领域,如何选择适合本专业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深度,如何整合课程内容是教学方案设计中的核心问题。本课程方案设计充分考虑了“能力为本”的理念,努力以多层次、多角度的能力训练课程和项目设计帮助学生发展以胜任力和发展潜力为目标的能力水平,但实际运行中可能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例如,综合能力训练课程中的“健康教育专题”,理想的教学状态应该是依托学校健康促进研究团队或疾病控制与预防工作团队,在实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项目中完成教学活动。要实现这一教学状态,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是寻求合适的研究团队合作或发展专业教师的研究实力,二是考虑如何在研究项目中嵌入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在充分考虑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基础上,以上海区域性人才需求为基础,借鉴发达国家在健康教育人才培养领域的经验,构建了以“医教结合”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获得了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项目和上海市教委专项资金的支持,以期在“十三五”期间建成示范性学校卫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作者:侯晓静 冯震 楼建华 王志红 单位:上海杉达学院卫生教育系 上海杉达学院护理系

参考文献

[1]卢永,李英华,程玉兰.美国健康教育职业标准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11):865-867.

[2]史慧静.从工业化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实践看我国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队伍建设[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1764-1767.

[3]史慧静,谭晖,李广,等.上海市中小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队伍现状和专业培养需求[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1771-1774.

[4]马迎华,胡芳,吕晓静.中小学学校卫生专业人员配备标准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7):771-773.

[5]上海市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卫生教师队伍培养的可行性报告[R].上海:上海市教委,2012.

[6]张一英.学校健康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2):217-218.

篇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活动训练、自我探索等,其中案例教学法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最常用的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授课的单一模式,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惑和问题。因此,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出发,正确、适当地选择案例是一个很重要的备课环节。

案例是指对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更多无意识的、内隐习惯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直觉、定势和刻板印象等内隐经验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内隐知识主要是通过接触真实情景下的实际案例来获得。心理案例的内容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心理有关的典型事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预防各种心理疾患的发生和解决学生各种心理困惑。因此心理案例的选择必须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1.积极性和正面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从而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心理案例的选择必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常见问题有关,以便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迪,并培养其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选择的应尽量从正面来入手,比如人际交往的成功案例、正确处理恋爱问题的典型、正确处理情绪的事例等。像马加爵杀害室友、复旦研究生投毒室友等反面案例可以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稍做改造,使之更适合当前的教学情景。

2.典型性和代表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是要教给学生关于身心发展的常识、关于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将案例学习中学会的技能广泛迁移到其他环境。因此心理案例要围绕教学任务进行,符合特定的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将抽象的心理学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对案例有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让学生能与案例中的角色产生“知情意”上的共鸣,在“行”上受到启发、觉醒或认同。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这个案例学会在同样或类似情景中如何应对冲突,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真实性和丰富性。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真实”和“丰富”包括人物的背景、性格特点、事件的前因后果,都要完整如实地介绍,不能凭空想象。同时这些真实案例要源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采用学生相对熟悉的情景、人物和事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励志大师陈安之、尼克胡哲等杰出人物的优秀事迹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也不能出动学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人和事距离我们太遥远,无法完成课堂任务,达到教学效果。因此心理案例的选择应从学生关注的热点和学生的兴趣出发。

4.针对性和时效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在选择心理案例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状况和生活状态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选择他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比如每年的“两会”学生是不关注的,因为国家的政策、房价、物价、保障房等问题他们不关心,所以也不关注。

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不一定就能完全满足我们的教学需要,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们在备课的时候下功夫。在不改变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微调和润色。

1.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案例。这是将案例变成一个典型的故事的方法,通过情景重现和角色模拟将一个问题或者冲突场景呈现出来,细致入微地展现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情景剧式的案例除了能避开隐私问题之外,还能够表现人际交往和冲突中的种种细节,但毕竟是由演员表演,真实性和情绪感染力稍有欠缺。

2.利用已有的视频材料。教师可以从公开发行的影视节目中挑选合适的案例材料。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这是一档现场个案访谈栏目,讨论了许多关于亲子关系、青春期困惑、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有当事人的自我陈述,有讨论,有专家的分析和点评,是非常合适的视频案例材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使用这类已有的案例材料。

参考文献:

[1]李小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10

一、新课标的原则与要求

要合理安排、制订好水平教学计划,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五个学习领域,要求在五大学习领域内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即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每个学习领域在各自的领域目标下又有相应的水平目标,每个水平目标下又提出了学习内容或活动建议,五大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在水平、学期教学计划中要得到科学的体现。

其次要认识到多种目标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在实现运动参与领域的某个目标时,可能也同时实现了某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在达到运动技能的某个目标时,同时又实现了某个身体健康领域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对目标群进行认真分析,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制订计划时予以全面考虑。

最后要考虑好如何根据目标选择好教学内容。我们所选的教学内容必须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有助于教师实施,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新课程中非常宽泛,每个教师都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而教学内容是实现学生学习目标,教师达到水平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我们既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创造性,又要充分考虑本校场地、器材设施、教师特长、学生爱好等实际情况,安排好学生的全年学习内容。

水平教学计划是以达到学习目标为前提的,这给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以及创造性地组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应该把握这一重要特点,制订出好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最理想的教学计划应该是把整体的目标划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集合,也叫子目标群,子目标群的划分标准是根据目标的性质确定的,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一组以运动参与为主的子目标群中实际上也包括了心理方面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子目标,这些子目标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它们都可以通过运动参与的某种形式来实现;一些以运动技能为主的子目标群,集中反映的是运动技能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也促进了身体的发展、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目标群形成之后,我们就可以形成一种主题式的单元教学。另外,在目标群形成之后,还应考虑子目标群相互之间的关联和层次关系,并考虑子目标群在领域目标群中的位置。

二、优秀案例推荐

传统的学年教学计划是根据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教学计划格式,并经过近50年来我国体育教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改革而形成的,对我国的体育课程和教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它直列式的格式比较直观,内容项目、时间阶段表达清晰。而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它已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水平、单元教学目标,无法反映出“以目标统领内容”的先进观念,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改革。从最近看到的几种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水平教学计划来看,基本上有目标与教学内容对照型、教学内容罗列型等几种,对新课标的要求已开始有所考虑,但还不够完善,有的计划做得很详细,但不能很清晰地反映出目标群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有的还是以教学内容为主线,没有摆脱体育教学计划制订的传统思维;还有的把子目标群割裂开来,计划冗长而繁琐。

这里推荐一个优秀体育与健康水平计划案例,是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的水平教学计划。

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03-05年水平(三)教学计划

上面的水平教学计划最大的特点是较好地体现了领域目标群和子目标群之间的关系,符合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一个教材内容涉及几个领域目标的实际,很好地反映它们有主有次、既分又合的关系。整个计划脉络清晰,从领域目标到子目标群再到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时数、学期学年总学时,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要求“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的要求,既方便计划、书写,又便于实际工作中查看对照。在时间上是以季节为主进行划分,根据季节长短安排不同的时段,一学期分成二块,一学年分四块,比较科学合理,避免了其他格式按新课程要求编写的水平、学期教学计划书写繁琐、冗长、罗列、割裂、又不便查看的不足,是我所看到的较为合理、简洁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水平、学期教学计划。

三、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由于在一个水平阶段中,会出现周而复始的季节变化,每个季节的时间长短不一。我们江苏地区的季节气候有自己的特点,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差异;而不同地区的季节气候差异很大、迥然不同,因此,很有必要考虑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要考虑好如何运用好适合本地区季节气候学生的教材、教学内容去顺利实现水平目标,并要选择好适宜的目标群。在设计和制订水平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季节长短、气候因素,有效地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开发好校本课程。上面的水平教学计划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问题,反映了编写者将季节时段和内容有机安排的思想萌芽。

同时编写者将领域目标组合成“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和“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两种,便于格式的简洁化,实际上,这两种组合不应该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应根据内容、客观条件适当安排在合适的时间段,也可以重新按需要整合成与上述不同的二种或三种领域目标集合群。这里有个问题可以探讨,五个领域目标一共可以产生20钟目标群组合,比较合理、常用的目标群组合有7―10种,我认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领域目标群的组合,只要是能够有利于领域目标、水平目标的实现就是好的,不必拘泥。

由于水平三(小学高年级)的水平目标相对比较集中,因此编写者根据领域目标要求将水平目标群进行组合,再安排各组合对应季节的学习内容。这里有个不足的地方是,教学内容的书写过于简单,看上去比较单调机械,实际上,完全可以再略微详细一点,表现出编写者在内容安排上的周密考虑和创新意识,运用好我们教师所拥有的自主空间和余地,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体现出安排的灵活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来。

综上所述,只要根据各水平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丰富和适当调整所推荐实例计划中的子目标群的组合,适当细化教学内容,体现安排的灵活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所推荐的水平教学计划实例对小学、初中、高中,即水平三、水平四、水平五都有很大的借鉴和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并是一种可以考虑将其列入常规化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格式。

参考文献:

篇11

《教育大辞典》一书中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最早使用可见《史记》、《春秋》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往往会凭借一些经典的、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述事理。在国外,案例教学法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采用讨论和启发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问题的结论。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将“产婆术”即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编辑成书。在书中,作者要阐述的事理是以一个个故事为媒介的,这就是西方案例教学法使用的先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已体现出普及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却还存在教法单一、课程实施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就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参与者、探究者,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使师生在探究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教师所提供的与学生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相联系的一个个有思维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这主要是针对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旁观者,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需要点拨的情境,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学生阐述观点时,应尽可能留给学生问题的空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如发现学生间存在差异较大的观点时,师生可一起进行分析探究。从课堂学习的过程来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关注了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三)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以布兰斯福德(Bransford)为首的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曾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王文静等,2002)。这种教学将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具有明显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和这种抛锚式教学一样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中,学生先看到教师设计好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情境,运用他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这些问题。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可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层理解,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四)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阐述见解,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对话。这种讨论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时能增进师生的了解、合作,协调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和氛围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五)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知识覆盖面较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和学科背景。渗透在案例中的知识包括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教师需充分挖掘蕴涵在案例之中的理论知识并能将之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所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体性知识、案例教学中驾驭教学所需的情景性知识、实现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和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关注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元素。(1)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将学生理论学习升华为能力的目的。(2)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世界相贴近。这样才能激起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热情,从而增强课堂讨论的效果。(3)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会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都会随之而改变。所以,教师选择的案例具有时代性就会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4)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丰富性。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是不平衡的,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又因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关注到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教会学生对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要求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出系统性和方法性。教师的引导应关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探究和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对案例的延伸等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较高,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程度影响到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取得。因此,教师的引导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前的对所学知识的准备。学生应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关系等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要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要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引导还应关注对案例的延伸。具体的引导方法是教师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材料中没有谈及的原因,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

教师的总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尤为关键。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小结,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小结包括: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理论知识的提升,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心理学家布朗指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的产物。由此可见,学生的经验世界对他们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经验世界(知识、智慧、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不同,导致学生在思考案例时会依据自身的经验世界,如此学生探讨问题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总结时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将教学总结的中心放在分析案例所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整个课堂教学小结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驾驭能力的一个考验。所以说,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效,就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技巧。

总之,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钻研,提高综合业务素养,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12

1 认真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我县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知识水平相对较低,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因此,强化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对妇女儿童保健的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是开展好、落实好“母婴安全”项目工作的基础。

(1)做好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由省、市下派的专家和县内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业务人员组成专家组,对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的工作人员和县、乡级妇联主任、村妇女主任进行妇幼保健知识的业务培训和缝康教育的工作指导,使她们能够熟练掌握各项业务知识和健康教育技巧,以保证缝康教育取得最佳的效果。

(2)全面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宣传册、宣传画、宣传单、板报、电视、影碟、孕妇学校、婚育学校等形式,积级开展国标人群的健康教育活动,使她们掌握婚育知识、孕期保健知识、母乳喂养知识和简单的自查自测知识,教育孕妇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婴儿的安全,培养健康的下一代,必须提高自我保健意识,自觉按常规进行孕期检查,建册管理。通过孕期检查,对筛查出的高危孕妇进行专案管理,并做好高危孕妇的宣教,使其自觉的服从管理。

2 加强产科建设,提高医疗保健单位的业务能力

按标准加强产科建设并实施规范的管理,是保证分娩安全和新生儿安全的关踺。

(1)房屋及设备要求;有独立设置的产科门诊,设咨询室、检查室、高危诊室、宣教室,使产科门诊功能完善。分娩区设缓冲问、更衣室、待产室、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和污物处理间,面不少于60平方米。各室间按消毒要求布局合理。配齐34种必备设备和26种抢救药品,为安全分娩创造良好条件。

(2)人员要求:县级从事产科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专业人员不得少于8人,其中4入以上为中级以上职称,妇产科主任为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乡镇级从事产科工作的卫生院,专业人员不少于2人,其中1人为中级以上职称。从事产科工作的医师必须获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每年应有20%的专业人员接受进修和专业技能的培训。

(3)技术要求:县级开展产科工作的医疗保健单位,必须具有诊断和处理高危孕妇的能力,对产科出血、产道损伤、难产、产科感染等诊断处理及时,具有抢救危重孕产妇的能力和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抢救能力。并承担对乡镇级医院的会诊、转诊、抢救及业务指导。

(4)机构设置要求:从事产科工作的医疗保健单位,必须经上级主管部门按标准进行严格的验收和准入,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不具备条件的不得开展产科工作。

(5)建立孕产妇转诊绿色通道:按区域设置2处县级孕产妇急救中心,做到通讯、交通畅通,人员设备齐全,接诊抢救及时。

3 项目工作的管理

对项目工作的管理方面,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部门配合,建全机制,加强监督检查,狠抓工作落实等行政管理措施,确保项目工作落到实处。

篇13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加强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对策的思考:

(一)学校层面

1、提高认识,应建立健全生命安全教育领导小组。

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成立生命安全教育领导小组,把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纳入学校管理的议事日程,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2、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1)认真抓好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情况。检查学校安全工作领导机构是否健全;责任制度、检查报告制度是否完善;校园安全、防控系统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校园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是否健全;有无定期开展防灾避险演练的制度和措施。

(2)认真组织,着力查找存在问题。学校要防患于未然,进一步突出学校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3)重视食堂卫生安全工作。寄宿制学校要认真落实《食品卫生法》,对食品的采购、加工、储存等环节,严格按卫生标准规范操作,严禁出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从源头上消除食品卫生安全隐患。

(4)认真抓好自然灾害和次生灾害的安全防范工作,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5)把法制教育和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定期开展自救自护的实际演练,使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安全防范能力、健康保健意识、自我保护和心理调节能力。

(6)建立安全事故零报告制度。

(二)学校体育层面

健康的身体,无疑是我们学生避难逃生的最大资本。体育教育是灾难逃生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突发灾难面前,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灾害来临时能够跑快一点,应变机敏一点,如何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逃生技能是学校体育安全教育的紧迫课题。因此,把安全逃生教育纳入体育常规教学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一些自救互救技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灾难逃生教育纳入学校体育课内容,建立多元评价体制。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所谓的安全教育经常是形式大于内容。其结果是当突发灾难降临时,我们的学生往往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逃生”,更不懂得如何救助他人。而把生命安全教育纳入体育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体育课上接受各种安全教育知识和逃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自救、互救能力,并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让学生们更易于接受和记住。在面对灾难时才能表现得遇事不慌,勇敢逃生。

2)在体育课上播放有关地震、火灾、水灾的救生宣传片,使学生对这些灾难有一定的认识,为进一步的身体体验做好准备。

3)开设情景模拟训练课。通过情景模拟训练课,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灾难及如何自救。在情景模拟中,如:当地震或火灾发生时,学生们在做着不同的事情,有的在看书,有的躺在床上休息,有的正坐着吃饭……此时警报响起,学生们要最快速地采取不同的自救方式逃生。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些灾害产生具体直观的印象,使他们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4)在学校体育课设置奔跑类、负重类(自制担架、抬人载物)、攀爬类(火灾现场逃生墙)、技巧类(翻滚、跳跃、攀越障碍、自救姿势)、救护类(止血、包扎固定、自我救助)的训练课程,以提高孩子的自救能力,使其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

5)体育教研室与学校结合每学期都要举行防火、防震等内容演练。

不同的灾难教给学生的自救措施也不一样。例如火灾时要教会学生捂住口鼻、翻滚、攀爬等逃生技能;而发生地震时要教他们不能随便乱跑,要寻找墙角等地点躲避。通过不同内容演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逃生能力。“5・12”中安县桑枣中学虽然紧邻地震惨烈的北川,但学校二千二百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却无一伤亡,归功于全校平时的紧急疏散演习。

总之,加大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形式的研究力度,把安全逃生教育纳入体育常规教学体系,优化体育课程结构,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清,季建成,邬燕红. 结合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中国计量学院教学改革为例.[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