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公司财务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创公司财务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创公司财务分析

篇1

(一)投入毛利率分解模型(GMDM)的基本内涵

投入毛利率分解模型(GMDM)既从总体效果上考察互联网平台公司的营销效果,又深入分析营销的各种驱动因素的贡献价值。该模型的核心公式:投入毛利率=毛利率×单位活跃用户价值×用户活跃度×单位营销效果。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1)毛利率。在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销售费用是作为单独费用列支的,没有计入毛利率的成本中,但在互联网平台公司中,用户数量和收入由营销费用驱动,所以营销费用应该计入毛利,调整后的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销费用)/营业收入。

(2)网络效应乘数。网络效应是指信息产品存在互联需要,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与传递网络的规模的密切相关。如果网络中用户很少,那么他们不仅需要承担高昂的运营成本,而且只能与有限的人员交流信息和使用经验。随着信息使用者数量的增加,这种不利于规模经济的情况可以得到改善,所有信息使用者都可能从网络规模的扩大中获得更多价值。因而,网络效应乘数=单位活跃用户价值×用户活跃度×单位营销效果。

(3)单位活跃用户价值。活跃用户是相对于“流失用户”的一个概念,是指那些会时不时地光顾网站、并为网站带来一些价值的用户。单位活跃用户价值=营业收入/活跃用户数

(4)用户活跃度。对于一个网站而言,真正有意义的是活跃用户数而并非总用户数,因为只有这些用户在为网站创造价值。用户活跃度=活跃用户数/用户总数。

(5)单位营销效果。单位投入获得的用户,包括自然流量和购买流量。单位营销效果=用户总数/(营销费用+营业成本)。

(二)投入毛利率分解模型(GMDM)与传统杜邦分析方法的比较

投入毛利率分解模型(GMDM)与杜邦分析体系相比,有其特有的优势,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投入毛利率分解模型的最大特点是针对互联网平台公司特有的核心指标,将其有机整合串联成一个整体,更加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能力与潜力。通过对投入毛利率层层地深入分解,可以有效发现互联网公司的营销瓶颈与驱动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二、投入毛利率分解模型(GMDM)在互联网平台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中的具体运用

本文以“去哪儿”与“携程”两家互联网平台公司为例,运用GMDM模型对两家公司进行财务分析,探究是否能发现一些不同于传统报表分析方法的结论。

(一)“收入结构”决定盈利模式

从图2可以看出,“去哪儿”的收入主要来源靠广告,“携程”的收入主要是靠佣金;“去哪儿”的盈利模式是建立比价搜索平台,赚取点击服务费;“携程”的盈利模式则是向酒店和票务供应商收取佣金费用。

(二)“成本结构”决定平台延展性

成本结构主要由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比重决定,如果固定成本比重较高,则平台延展性越好,收入越增长,毛利率变越高。由于边际成本在平台扩张中趋向于零,免费模式有了实现的基础。“携程”的成本结构中,固定成本的比重高于“去哪儿”,说明其平台的延展性更强。

(三)毛利调整

通过图3和图4可以看出,当作出调整后,“携程”的表现明显好于“去哪儿”,即“携程”的利润空间更大。

(四)“去哪儿”的投入毛利率与具体分解

本部分主要对表现不佳的“去哪儿”进行具体分析。

通过对投入毛利率分解后,可以发现“去哪儿”近年来的投入毛利率的增长主要靠单位活跃用户价值驱动,而单位营销效果不断下降。从长期来看,“去哪儿”单位营销效果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为随着各种应用的不断增多,营销渠道资源必然更加稀缺,营销的单位费用自然高企。如果“去哪儿”想继续大幅提升投入毛利率,则应该把工作重心聚焦于提升用户的活跃度。

(五)应收应付与生态圈的话语权

通过图5和图6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携程”在行业内更有话语权,其利用上下游资金的能力突出,经营风险更小。

整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携程”比“去哪儿”更加值得投资。基于传统分析角度,很可能认为“去哪儿”的业绩更加亮眼,但是通过GMDM模型分解后,无论从应收模型还是营销效果都显示出:“携程”的财务状况更加健康、财务可持续性更强。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篇2

一、民营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职能无法发挥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通过财务核算及时反应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通过财务分析报告及时分析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便于企业调整战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部分民营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不重视或不懂财务管理,往往会计核算只为每月申报纳税设立,财务各岗位人员配备不合理,专业水平不高,会计核算不是全过程核算,全过程监管,造成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会计核算不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民营企业管理混乱,会计监管职能无法发挥

会计监管职能尤为重要,一个好企业会计会给公司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有价值的决策信息从那里获取,那就是从企业日常的会计核算监督过程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企业经营的现金流入与流出都通过会计日常核算体现,根据企业的经营活动,该收的应收款项是否按时收回,现金支出是否合理,购买的原材料是否已入库,采购价格与历史数据相比是否有可比性,生产的产成品是否已验收入库,商品销售是否手续齐全,销售价格与历史数据相比是否合理,企业资产管理是否规范,是否建立相关资产台账,账实是否相符,财产物资是否定期盘点,对外报表是否及时上报等公司一切经营活动都需要财务通过核算进行监督。如财务核算监督职能发挥的不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会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不会太好,就会制约企业的发展。

三、民营企业会计核算信息搜集整理利用的较差

由于民营企业会计职能发挥的较差,民营企业在销售定价、公司经营决策等环节只靠经验,没有依据科学的财务核算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企业经营完全靠经验管理,管理思想,管理手段比较落后,企业发展缓慢。

四、民营企业会计职能如何有效发挥

首先,民营企业老板要重视财务管理,在企业营造会计发挥职能的内部管理流程、制度、内控体系。建立公司财务制度,会计核算办法,公司预算及定额管理,公司生产管理制度,公司资产管理制度,公司奖惩处罚制度,公司绩效考核等相关制度,加强会计的职能。

其次,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培训与指导,企业应设立财务总监,财务经理。财务总监要定期对公司财务会计进行岗位培训,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建立企业自己的财务核算办法,企业财务制度,会计岗位核算标准及内容。通过对公司会计岗位培训规范会计行为,核算标准,监督办法,让每位会计都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财务总监,财务经理每月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查补漏洞,及时整改。每季度财务总监组织召开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会,分析季度生产经营情况,提出问题,和整改方案,对下一季度工作进行安排。这样做不仅发挥了财务的职能,同时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效果十分明显。

再次,企业要充分发挥财务的管理职能。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好的经营管理者要懂得财务核算,财务监督,更要懂得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财务工作的高级阶段,一个好的会计如果只懂得核算和监督,不懂财务管理那不叫高级会计,好的会计人员通过企业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过程,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管理,市场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制度建设,内控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完善意见,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篇3

近年来,我国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尤为重视。新三板挂牌由于限制条件较少且程序简单,融资速度较快,因此其备受一些有发展潜力且有意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得到发展的中小企业的青睐。本文从财务角度分析企业新三板挂牌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对策。

1新三板是中小企业融资新选择

近年来,新三板市场迅速扩容,挂牌企业已接近8000家,新三板上市的初衷是为暂时利润亏损但具备高成长预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然而目前由于其挂牌条件相对宽松,如不设财务门槛等限制,注册资本(股本)仅需达到500万元以上,不限制传统产业或新兴产业等特点,因此成为各类中小企业融资的新型选择。

2我国企业新三板上市过程中的财务问题

新三板项目的拟挂牌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和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数处于企业初创期或成长期的早期,财务控制大多不够完善,会计处理也存在不规范的地方,大体来说在上市新三板之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21企业内部控制问题

目前,我国一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监督执行不到位,如只侧重于查舞弊防风险,忽视财务报告和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甚至部分企业根本不设置内部控制制度。这样导致企业信息沟通不畅,导致财务部门得不到其他部门协同配合或根本起不到内控的作用,增加企业管理成本。

22会计基础薄弱问题

中小民营企业在会计基础方面普遍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方面是财务操作能力有限,会计记录、凭证、报表的处理不够规范,甚至错误;会计政策的错误和不当使用;另一方面是企业应对税务部门或银行采用多套账套的做法,在准备新三板挂牌时,其内部账可能会暴露税务问题和财务操作不规范问题,对企业的运行质量和外在形象也有所影响。

23税务筹划问题

在新三板挂牌时财务报表需要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而不少中小企业在对外账簿上都存在操控利润的问题,企业所执行的税种和税率也要符合相关规定。这就可能会导致公司调账之后利润将大幅度上升,存在所得税纳税调增,涉及补税和税务处罚或存在其他地方税费的补缴的问题。

24日常经营的关联交易

由于关联交易比较容易纵,新三板挂牌对于关联交易的审查非常严格。其中,关联方交易在财务数据披露上的公允性和关联方资金占用问题是需要注意关注的,一些关联交易的发生主要目的是粉饰财务报表,关联交易的定价并不公允且批露不充分,会计程序也不够规范。

3企业顺利挂牌的积极措施

31整顿企业财务规范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虽然新三板的挂牌与创业板主板相比较为简单,但企业在财务报表、凭证以及财务记录上也需要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财务核算。特别是一些业务量和资金数额较大的企业,其财务操作风险也较大,这就要求企业需要重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完善。应选择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选择恰当的会计方法,内控制度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更改。严格执行相关会计准则,充分认识到规范不是成本而是收益。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对潜在风险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提高识别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另外,运用内控制度对内部财务人员或者高级管理人员有目的、有意识的操控进行约束。

32合理的税务规划

企业要制订合理的税收方案,合理避税。企业最好能够设置专门财务人员主管税务,保障企业及时足额地交纳税款,同时与税务机关积极地沟通,熟悉了解与本企业相关的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税收优惠,保证企业执行的税种、税率应合法合规。税收规划一定要提前考虑,并且要避免与盈利规划结合起来。另外,在筹划中还要考虑地方性税收政策和政府补贴对企业赢利能力的影响问题。

33对关联交易的财务处理做到合法、规范

对于关联交易的处理,需要清楚认识关联交易的性质和范围;关联交易的存在需要证明其必要性和定价的公允性,尽量减少不重要的关联交易,拒绝不必要和不正常的关联交易;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关联交易的决策程序和财务处理,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4结论

新三板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完善的资本市场服务,并推动企业实现自身的“基因改造”。切实服务好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在完善中扩大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及规模,吸引了大批企业申请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在准备过程中,企业不仅要考虑主营业务重组、历史沿革梳理、持续盈利保障等关键问题,财务问题亦是重点被审查的地方。本文介绍了企业在财务方面顺利挂牌的几点积极措施:整顿企业财务规范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合理的税务规划;对关联交易的财务处理做到合法、规范。

参考文献:

[1]陈宁企业挂牌新三板常见财务问题及规范方案(一)[N].财会信报,2015-08-03(B03)

[2]李娜企业挂牌新三板的主要财务问题[J].财务审计,2016(1)

[3]郭海霞基于价值管理的某某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J].中国外资,2011(23)

[4]李敏蓉论新时期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J].中国外资,2011(23)

[5]马骏捷大型钢铁集团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外资,2011(23)

[6]杨有红,杨华集团财务报表分析与财务管控――基于渝三峡A2010年财务报表的分析与诊断[J].会计之友,2011(27)

[7]武洁浅析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以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经济师,2011(8)

[8]符蓉,曾宪娇,陈泞“苏宁云商”可持续增长的财务分析[J].会计之友,2014(35)

[9]胡雨菲互联网时代传统零售企业转型中财务能力变化分析――以苏宁云商为例[J].会计师,2015(13)

[10]杨春光运用杜邦分析法分析公司财务状况――以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5(17)

[11]雷英杜邦分析法在上市公司的应用――以苏宁云商为例[J].财会学习,2015(10)

[12]朴琼华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

篇4

本表系说明财务长扮演的角色与所应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将随着企业的生命周期与企业规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当企业处于初创时期,企业规模不大。此时财务长在企业中扮演的是较为基础的财务主管。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也较为基础。主要聚焦在财务功能上。而随着企业的成长,财务长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将愈来愈重要,财务长的功能愈需完整。所需要的专业能力范围也逐渐扩大。

财务管理从主体角度划分通常分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与财务经理财务。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公司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公司财务管理形成一种分层管理体制。具体分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51所有者为了实现自己的资本增值目标,减少经营者偏离自己目标导致的风险,需要对公司的资金筹集、资金投向、收益分配政策等行为实施管理。这就是所有者财务的主要内容。所有者财务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对经营者对自己制定的公司政策和重大决策的执行过程实施监督和调控,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估,并且确定向经营者支付的报酬。

经营者财务是指经营者为了实现所有者下达的财务目标,贯彻所有者制定的公司政策,执行所有者做出的决策,而科学、合理地使用投资者投入的资金,有效地利用负债,减少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经营者财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具体财务战略;审批预算方案。对预算的实施进行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控制,出任或解聘财务经理等。

财务经理的职责主要是日常财务管理,比经营者财务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财务经理财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处理与银行的关系、现金管理、筹资管理、信用管理、利润分配的实施、进行财务预测、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工作等。

从财务管理主体划分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宏观经济中还是微观经济中,无论是企业、政府、非盈利组织还是个人,都存在着理财问题。如果我们将财务管理基础做为所有理财主体进行理财的基础,包括基础理财理论和理财方法,中级财务管理作为各种理财主体进行理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滴级财务管理则是针对财务管理中最核心的理财主体,即介绍高级财务管理者的理财理念、理财理论和理财方法。

高级财务管理主体是一个微观财务管理主体,但他或她在理财过程中必须考虑宏观财务管理的问题I高级财务管理主体是一个公司财务管理主体,但他在理财过程中必须考虑金融市场、投资领域的理财问题,处理与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等问题。

 

 

扁级财务管理的目标  

    一个组织的财务管理目标往往要服从组织的目标。企业做为营利组织,其目标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出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所有者是资本所有者,这一目标又具体体现为价值目标,即资本的保值与增值。

企业的目标从根本上必然与企业的所有者目标相一致。作为一个企业,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拥有一定资源,包括资本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关于谁是企业的所有者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企业的所有者是资本资源的所有者还是劳动力资源的所有者。一种观点认为,资本所有者是企业的所有者,即资本所有者以其资本投入为基础,雇佣劳动力,这就是所谓资本雇佣劳动制。另一种观点认为,劳动所有者即劳动者是企业的所有者,劳动所有者以劳动为基础,通过雇佣资本进行生产经营,这就是所谓劳动雇佣资本制。

经济学研究表明,人们对风险的不同态度可能是决定谁充当监控者(所有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为资本所有者通常比劳动所有者对风险的厌恶程度要小,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企业资本所有者成为企业主或企业所有者。另外,在劳动雇佣资本制度下,企业只能负盈,不能负亏,或者说劳动者只能分享收益,不能承担风险。因此,企业所有者是资本所有者,企业目标应与企业资本所有者目标相一致,即资本保值与增值。那么,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企业财务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资本保值与增值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

高级财务管理目标从总体目标上必须服从于财务管理的一般目标,即将经济效益作为核心目标,利润作为直接目标,资本增值作为根本目标。然而,由于财务管理主体的不同,以及财务管理目标层次性的客观存在,高级财务管理具体目标有其特殊性。

第一,高级财务管理目标与财务管理根本目标或所有者目标的高度一致性。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是资本增值。这一根本目标的确立是由予企业的所有者是资本所有者。高级财务管怕’理主体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情况下就是企业的所有者,因此,其理财根本目标必然是资本增值;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直接受托于企业所有者,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作为高级财务管理的主体,其理财目标也必须与企业所有者的理财目标相一致。更何况即使在两权分离情况下,企业所有者仍然是高级财务管理的主体之一,高级财务管理目标与财务管理根本目标或所有者目标的高度一致性就成为必然。

第二,高级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目标的协调性。企业将资本增值作为财务管理根本目标的前提是将资本所有者作为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目标与企业所有者的目标相一致。然而,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增值,离不开员工、供应商、客户、政府等各利益相关者。如何处理企业资本增值目标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目标或企业的社会责任目标的关系,是高级财务管理主体的重要任务。为了保证高级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高级财务管理主体必须处理好资本增值这一财务管理根本目标与利益相关者目标的协调。

第三,高级财务管理目标对其他财务管理主体目标的统驭性。由于财务管理主体的多元性、财务管理目标的多层次性,协调财务管理主体和财务管理目标之间的关系是高级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财务管理主体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协调中,高级财务管理主体和高级财务管理目标对其他财务管理主体和目标具有统驭作用。其他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服从于高级财务管理的目标。

 

高级财务管理的职能  

    财务管理的职能是财务管理本身所具备的特有功能,是由财务管理本质所决定的。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因而财务管理也具备管理的这些职能。但是,由于财务管理有其自身的特殊内容,财务管理的职能也有其特殊性。具体说来,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有:财务计划职能、财务组织与指挥职能、财务协调与控制职能以及财务分析与评价职能。

高级财务管理的职能应在财务管理一般职能的基础上,结合高级财务管理主体特征和目标要求而形成具体职能,包括:

第一,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公司治理是公司的外部索取权人为了保障他们在公司的索取权不受侵犯而以契约关系为基础对整个公司进行的控制。公司治理层次上财务方面的事务和运行机制可划入财务治理范畴。财务治理就是指公司的各种索取权人为了保障他们在公司的索取权不受侵犯,利用经济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公司实施的控制。

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者,其在公司治理,特别是在财务治理中将发挥重要职能作用。尤其是财务治理是高级财务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第二,财务战略与计划管理。财务战略与计划是公司战略管理和计划管理的核心。

特别是在现代公司管理体制下,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决定了高级财务管理者必须将财务战略与计划纳入到整个公司战略与计划管理之中。没有科学的财务战略与计划,就没有科学的公司战略与计划。没有科学的公司战略与计划,就没有公司的长期、健康、高效发展。

第三,财务协调与控制。协调与控制是管理的一般职能,而这个职能对高级管理者更重要。财务协调与控制是财务管理的一般职能,而这个职能的发挥关键在于高级财务管理者。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者,不仅要协调财务治理与其他治理的关系,财务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关系,而且要以公司财务目标作为标杆,控制各部门、各子公司的财务活动及其结果。

第四,财务评价与激励。财务评价与激励是权衡公司业绩与相关者利益的重要手段。由于公司的业绩最根本的是财务业绩,相关者利益实质上是财务分配,因此,公司评价与激励的关键在于财务业绩评价和财务激励。高级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责就是要对公司利益相关主体的综合财务业绩进行评价,并以此作为奖惩的依据,以激励各部门、组织责任人的行为,最终保证公司目标和财务目标的实现。

 

 

高级财务管理体系与内容  

    (1)基于价值的管理财务管理的本质与目标决定了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特别是高级财务管理,就是基于价值的管理。财务管理的本质是对资本的运营,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资本的增值·资本的内涵、计量及运营都直接表现为价值形式I因此,基于价值管理是高级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基于价值的管理的目标是创造价值。基于价值的管理就是使公司的管理决策要与股东的根本利益协调一致。当然,影响股东价值的因素有许多,要创造价值,就必须明确股东价值创造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基于价值的管理正是对影响或决定股东价值的关键因素进行管理。基于价值的管理包括基于价值的治理、基于价值的经营和基于价值的控制三大部分。

(2)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基于价值的公司治理是以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增长为目标,使价值增值和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理念贯穿于公司治理的过程,从而保证基于价值的管理处于正确的运营轨道而进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设计。从公司治理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来看,我们可将公司治理分解为:财务治理、业务治理、人事治理、市场治理等几个方面,其中,公司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面。基于价值的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财务治理问题。公司财务治理从财务的社会属性(产权契约关系)出发,以财权为主要逻辑线索。研究如何通过财权在企业内部的合理配置,形成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以期达到维护投资者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根本目的。因此,从本质上说,财务治理是一个关于公司财权配置的合约安排。

(3)资本经营与企业重组在基于价值的管理中。围绕资本及其增值进行的资本运作或譬运,就是资本经营。

资本经营是基于价值管理的核心与关键。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经历了生产经营、商品经营、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几个阶段,基于价值的经营决定了资本经营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地位。

资本经营从内容上包括资本存量经营、资本增量经营、资本配置经营和资本收益经营。这些经营的本质都是以资本增值为目标,以资本运作为手段,通过对资本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实现价值创造,包括股东价值创造和企业价值创造。

资本经营从形式上包括资本扩张经营和资本收缩经营,直接体现为企业的重组,如对资产的重组,负债的重组和股权的重组。

(4)管理控制与风险管理“管理可被看成是这样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个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

管理是一种活动,管理控制是一个过程。管理是为有效地实现某个目标的一种活动,管理控制则是为保证这种活动及目标实现的过程。高级财务管理者为了实现公司目标和财务目标,必须进行管理控制。

基于价值的管理控制是公司管理控制的关键。基于价值的管理控制是围绕价值创造与资本经营所进行的控制。管理控制系统的要素包括:控制环境、控制变量、控制标准、信息报告、执行评估,纠正偏差、业绩评价、激励机制、沟通交流、监督控制。进行管理控制程序通常包括战略目标分解、控制标准制定、内部控制报告、经营业绩评价、管理者报酬五个步骤。

基于价值的管理控制实际上也是风险导向的管理控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是管理控制有效性的关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包括控制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环节。

(5)国际财务与集团财务现代公司的组织形式日益复杂。公司发展的集团化特点和面临的全球化市场运作,使公司财务管理。特别是高级财务管理必须重视国际财务管理和集团财务管理的特点。

篇5

一、协助公司CEO进行公司战略和业务模式的梳理

对于很多初创型公司而言,尽快实现资本运作往往是其最核心的战略目标之一。而在众多上市条件之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求企业的业务模式清晰,具有持续经营能力。而很多创业型的公司恰恰最缺少的就是投资人、券商和监管机构都认可的、清晰的业务模式。因此,财务总监最紧要的任务往往是帮助企业梳理业务模式。

以A公司为例。A公司成立于2013年11月,是我国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开创者,是国内领先的养老行业O2O平台,拥有3 500家线下社区服务门店以及一个互联网线上交易平台,员工8 000人左右,总资产8.5亿元,年交易流水接近8亿元。这些门店和员工在公司注册之前,是以老板个人的名义进行管理和经营的。公司既没有纳税,也没有给员工缴纳社保,商品的采销也没有发票,账目也都是老板自己在管理。为了以最快速度占领居家养老市场,老板决定注册公司,尽快登录资本市场,利用资本的力量撬动养老市场这个上万亿的产业。

在此之前,公司以不规范的组织形式运行了10年,60个经销商都是老板从农村老家带出来的亲朋好友,这些亲朋好友的开店资金也都是老板借给他们的,老板以为这60个经销商以及下属几千家门店和员工都是自己的。因此,在A公司成立运营初期,公司就把几千家门店及上万名店员,当作自己的资产入账和管理。然而经过核算,我们发现公司的合规成本非常之高,仅上万名店员的社保缴纳,即可吃掉公司全年利润;还有总部返还给60个经销商的佣金,按照税法规定,总部需要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约1亿多元(8亿销售额×60%返佣比例×20%个人所得税率);总部买断的商品如果卖不掉,造成库存商品2 000多万元的积压。这几项数据表明,A公司现有的业务模式在符合上市合规要求的情况下,必然产生巨亏,已经不能适应公司的发展需要。A公司的业务模式必须进行调整,才能达到既合规又实现盈利的要求。

为此,财务总监与业务部门一起调研公司的主要业务流程,了解企业的业务形态、企业文化,在与经销商、总部各业务部门进行无数次碰头会之后,终于认识到公司的业务模式必须全面调整为平台业务模式。所谓平台业务模式,即首先界定清楚A公司与老板60个亲朋好友的法律关系,虽然使用同一个品牌,认同同一个企业文化,但不是同一个法律和经济主体,而是确立A公司作为互联网平台与其60个亲朋好友是总部与经销商的法律关系;供应商变成了互联网平台上的商户;A公司是介于商户与经销商之间的一个互联网平台服务商。A公司按照双方成交金额收取约定比例的平台服务费,而非商品的买卖差价,公司流转税率从17%降为6%。

1.原业务模式(传统采销模式)(见图1)。

2.新的业务模式(020平台业务模式)(见图2)。

新的业务模式得到了券商、律师、审计机构的认可,现有业务模式所面临的一切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上万名店面员工属于经销商,A公司作为上市主体无需为经销商的员工缴纳社保,因为社保缴纳的义务在经销商而不是A公司;经销商的返佣无需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因为缴纳个人所得税是经销商的法律义务;公司也不再承担库存成本,因为买卖双方分别是商户与经销商,而存在仓库的库存根据合同约定属于商户或者经销商,上市主体只是代为保管。

二、理账与合规

创业型公司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账务混乱,企业日常运营不规范,产品及经营行为经常触碰法律红线。究其主要原因,除了老板想多赚钱进行不规范的操作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业务模式不清晰;公私不分,很多法律关系没有清晰界定。会计主体和核算范围不明确造成财务人员不知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以A公司为例,由于老板没有搞清楚原来业务模式的弊端,也不了解门店直营还是加盟模式对公司资本运作有利,造成财务人员不知晓门店是归资本运作主体所有还是归经销商个人所有。财务人员不明白会计主体以及核算范围,不知道门店的人工、房租、税金要不要纳入公司账目统一核算,也搞不清楚收入确认是以批发价来入账还是以门店的零售价格来入账,造成收入、成本、费用的完全混乱。笔者上任之后,与律师、券商一起,重新梳理其商业模式,将企业的业务模式从批发零售模式转变为互联网平台业务模式,类似淘宝模式。公司是介于供应商与经销商门店之间的一个互联网交易平台。公司不是从货物的买卖过程中获取差价,而是按照交易流水收取一定比例的平台服务费。由于公司与经销商之间的法律关系已经明确,那么公司不再核算经销商的收入与支出,也规避了经销商返佣的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义务;由于供应商变成了商户,公司不是向供应商支付货款而是代经销商代付货款和代结算;仓库的库存所有权不属于公司而是属于供应商或经销商的。经销商缺少资金也不再从公司财务支取,而是从老板个人账户支出,记入老板的私账。

业务模式清晰,进而法律关系清晰,会计主体和核算范围明确,是公司正确进行财务会计处理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A公司财务部重新计算收入、成本、费用,重新编制会计报表,向税务局申请补缴税款,聘请拥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最终通过了审计。

三、 对接资本方,参与企业估值谈判,引进风险投资机构

在财务账目理清之后,财务总监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对接资本方,引入风险投资。一般情况之下,老板会基于自己在生意场上认识的朋友介绍而认识不少风险投资机构。这些风投机构有各种优势和劣势,这时财务总监要与老板对风投机构优劣进行分析。比如,如果公司要在香港或海外资本运作,那么选择外资投行背景的投资机构是首选;如果公司将来资本运作的地点是A股,选择国内背景的投资机构,特别是有政府背景的机构可能更加现实。

投资机构确定之后,接下来是估值水平的谈判。估值水平谈判是一项艺术性很强的工作,一般是企业老板亲自进行谈判,财务总监主要向老板提供财务数据、融资策略等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共同审核投资方案和合同,防范财务和法律风险,帮助老板进行决策。

四、 聘请和对接各中介机构,协调中介机构与老板、内部各部门的工作

一般在C轮融资之后,公司就要做好冲刺资本市场的准备了。这时,财务总监要参与选聘中介机构的工作,即券商、律师、会计师、评估师。其中,选择券商最为关键。规模大的券商名气大,与监管机构关系也相对较为密切,但审核相对严格;规模小一点的券商刚好相反,这就需要财务总监与老板进行密切的沟通和衡量,提出意见和建议。券商确定之后,通常由券商来推荐会计师、律师和资产评估机构,这样较为熟悉的几家中介机构之间便于沟通协调,有利于资本运作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财务总监在中介机构进场之后,一般要作为对接人,协调中介机构与公司内部各部门的工作对接。各中介机构所要求的资料提供清单以及问题清单通常都是先发给财务总监,由财务总监过目后,再转给各有关部门去回答或提供相应的资料。财务总监通常会与各部门总监沟通如何提供资料,如何回答券商的提问才有利于公司通过上市审计。在这个过程中,各中介机构通常会要求提供资料的规定截止日期,因此,如何按时、保质完成券商和各中介机构的工作,是非常考验财务总监的沟通协调能力的。财务总监要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要坚信无论任务多么繁重,也无论出现多大的问题,都有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才能够较为理性地对待出现的差错和问题,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和关系。

当各中介机构的工作准备完成之后,券商就要向证监会报送审核资料,这时财务总监要在中介机构的帮助下,回答监管机构提出的各种专业问题,以打消证监会审核人员的疑虑。

五、做好财务预算与利润管理工作

公司盈利水平的高低和未碛利水平增长曲线,直接影响到公司的估值水平,进而影响到公司的股票发行价以及上市之后的股价表现。因此,财务预算对于拟上市的企业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财务预算,能够很清楚地了解各年度公司要实现多少利润,必须完成多少业务收入,同时将费用开支控制在一定水平。

财务预算和利润管理是财务总监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与老板密切沟通,各业务部门及支持管理部门应当通力合作,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在各方利益的平衡中做好年度预算;财务部门要设立预算岗,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财务纪律,无预算项目不得支出。预算要每月跟进,确保年底不会有太大的偏离。

另外,财务预算也是人事部门对业务部门进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数据基础,绩效考核反过来也可以为财务预算的最终完成提供有力支持。因此,财务部门要与人事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发挥财务预算控制的重要作用。人事部门依靠财务部门编制的、最终董事会确定下来的财务预算数据,制定各个业务板块及支持部门的领导的业绩考核指标。人事部定期根据年初制定的考核指标对各部门总监进行月度或季度的考核,确保业务数据、财务数据与财务预算是同步的,任何不利的偏差必须在下个月得到及时的纠正。

六、结语

篇6

现代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处在一个高度开放和动态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因各种内外部原因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财务危机,培养财务危机意识,加强财务危机管理,进而有效地处理财务危机。而有效防范财务危机的方法就是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构建有两种方法,即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但两者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某种理论判断财务危机是否发生,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处理,主要是对所得出结果的一种判断;定量分析方法是建立在财务危机防范研究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数量分析的方法对财务危机的各种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运算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各种模型的过程。本文以建立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给我国上市公司防范财务危机提供一个参考。

一、财务危机的界定

要对财务危机进行定量分析,首先得对财务危机公司有一个较合理的界定。通常公认的财务危机有两种确定方法:一是法律对企业破产的定义,企业破产是用来衡量企业财务危机最常用的标准,也是最准确和最极端的标准;二是以证券交易所对持续亏损、有重大潜在损失或者股价持续低于一定水平的上市公司给予特别处理或退市作为标准。

笔者认为,证监会“财务状况异常”基本体现了财务失败的内涵。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我们将公司被“特别处理”(ST公司)界定为公司发生了“财务危机”,其理由为:

1、“特别处理”是一个客观发生的事件,有很高的可量度性;

2、从摆脱特别处理的公司看,大部分公司是通过大规模资产重组才摘掉“特别处理”帽子的,这说明特别处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司陷入了财务困境。

二、定量分析法概述

定量分析法是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比率分析。财务数据与企业价值及财务状况密切相关,是企业财务状况的量化表现,其中财务指标在某些方面反映的信息比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绝对数信息更为重要,因而财务指标可以作为预测企业经济前景的计量指标。企业发生财务危机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发展过程,这种渐进发展情况必然会通过一些财务指标的变化体现出来。因此,要准确测度企业财务状况和预测警情,从大量的财务因子中选好财务指标是关键。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很多,比较常用的包括一元判别回归分析法、多元线性判别分析法、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方法。

一元判别分析法是将某一项财务指标作为判别标准来判断企业是否处于财务困境状态的一种预测模型。一元判别分析法应用较少,主要是因为其缺点在于虽然财务比率是综合性较高的判别指标,但是仅用一个财务指标不可能充分反映所有的财务特征。多元线性判别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在于通过统计技术筛选出那些在两组间差别尽可能大,而在两组内部的离散度最小的变量,从而将多个标志变量在最小信息损失下转换为分类变量,获得能够有效提高预测精度的多元线性判别方程。多元线性判别方法又可细分为:贝叶斯判别、典型判别、主成分分析法、距离判别法。多元线性判别法虽然避免了一元线性判别法的缺点但会受到统计假设的约束。多元逻辑回归判别法是用来分析选用的非配对样本在财务失败概率区间上的分布以及两类判别错误和分割点的关系。其目标是寻求观察对象的条件概率,从而据此判断观察对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此方法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克服了多元线性判别分析法受统计假设约束的局限性,具有了更广泛的使用范围。人工神经网络回归分析方法是一种非统计方法。神经网络是一种平行分散处理模式,其构建理念植基于生物大脑神经运作的模拟。此方法除具有较好的模式识别能力外,还可以克服统计等方法的限制,因它具有容错能力,对数据的分布要求不严格,不需要考虑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的假设,具备处理资料遗漏或是错误的能力,而且可以处理非量化的变量。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虽然是研究方法上的重大创新,但实际效果却不很稳定。

总体上来说,对财务危机预测较理想的预警模型在选取指标时财务危机预警指标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的特征:第一,必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即危机因素一旦萌生,能够在指标值上迅速反映出来;第二,一旦指标值趋于恶化,往往意味着危机可能发生或将要发生,亦即应当属于危机初步产生时的先兆性指标,而非业已陷入严重危机状态时的结果性指标。

三、实证研究

现实中很多企业的破产都是由于现金流量不足、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引起的。因此,财务预警的研究对象应包括现金及其流动,而不仅仅是盈利。

一般来说,现金流量指标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①偿债能力指标,包括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流动负债、现金利息保障倍数等;

②收益质量指标,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利润,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营业利润;

③营运效率指标,包括现金流量与主营业务收入比率,经营现金流量与资产总额比率。

将现金流量分析与传统财务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是:

①利用现金流量指标对会计盈余进行修正,并据以计算获利能力指标;

②偿债能力指标由现金流量指标和传统指标两部分组成,而现金流量指标应占有更大的权重;

③效率指标同样由两类指标构成,由传统指标占有更大的权重;

④成长指标则由传统指标组成。

本文充分考虑到现金流量对上市公司财务的重要影响,以及指标的敏感性和先兆性,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财务指标建立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表1)

由于此处要建立一个模型来预测上市公司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但是从经济学上讲,企业财务危机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两分的状态,也就是说不存在一点,可以将企业截然分成陷入危机和不陷入危机两类(陈晓,2003)。因此,在预测上市公司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时,可预测其概率有多大。用概率来当因变量只有两个值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一个难点是预测值不能当作概率值解释。Logit逻辑模型能估算事件发生的概率,据此判断观察对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这一模型建立在累计概率函数的基础上,不需要自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和两组间协方差相等的条件。Logistic模型假设了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P,并假设Ln[p/(1-P)]可以用财务比率线性解释。假定Ln[p/(1-p)]=a+bx,推导可以得出p=exp(a+bx)/[1+exp(a+bx)]从而计算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判别方法是首先根据多元线性判定模型确定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Z值,然后推导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条件概率。如果P值大于0.5,表明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比较大;如果P值低于0.5,表明企业财务正常的概率较大,可判定企业财务正常。Logistic模型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克服了线性方程受统计假设约束的局限性,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

另外,logistic回归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的效果好于线性判别模型,而机器学习方法预警的准确度高于这两种统计方法。郑茂把截至于2001年6月我国上海、深圳两地证券交易所ST公司和PT公司共计60多家公司作为财务风险违约组处理。结合2000年年报选取其中的53家上市公司作为分析的一组样本,同时还从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中选择59家绩优股作为财务风险非违约组。得出结论是:第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是有效的,并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从总体上说,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能够预测其未来财务失败的概率。也就是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使用者能够根据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做出预测;第二,线性概率模型和logistic模型对财务失败前一年的报表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7%和93%,依据财务失败前三年的报表预测,准确率为67%和73%,预测效果相当令人满意。

本文以建立logistic判定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如下:

1、有针对性地选取上交所、深交所共75家上市公司,收集相关财务数据。样本公司分两类:一类是绩优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大于10%的上市公司),此类公司我们认为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为0;另一类是ST公司,根据我国《公司法》第157条规定:“上市公司如果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将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实际操作中,将其实施特别处理或特别转让(即ST或PT)。显然,该类股票的投资风险很大,因此当年被ST或PT的上市公司,我们认为其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为1。

2、以上市公司的A股作为样本,随机抽取上海股市和深圳股市2006年度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上的上市公司39家,ST公司36家。

3、样本的时间跨度为2005年、2006年、2007年三年。

4、样本数据来自于国泰君安数据库中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

在进行分析时发现,现金流动负债比与现金负债总额比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所以在计算时分别引入这两个指标。

从Eviews计算结果来看,现金流动负债比和现金负债总额比两个指标的Z统计量都不显著,去掉这两项指标后其余四个指标的Z统计量较显著。故所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为:

Ln(P/1-P)=0.053117JJ-45.42111JZ+1.215438ZZ-28.18829YZ

其中,P表示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若用X1表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X2表示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X3表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要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100%];X4表示留存收益总资产比:(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产总额。则模型可表示为:

Ln(P/1-P)=0.0531X1-45.4211X2+1.2154X3

-28.1883X4

该回归模型表示:当某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总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留存收益总资产比已知时,代入模型后,就可估算出该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

5、模型的预测与分析。图1为经Eviews软件计算得出的上述样本公司的预测结果,CBF为被解释变量的预测值,即就是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估计值。(图1)

从图1可看出,前39个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估计值基本为0,即绩优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预测概率值为0。后36个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基本为1,即ST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预测概率值为1。

从上述拟合结果来看,该预警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但是该方法作为一种财务诊断和分析方法,只是进行企业财务状况的整体判断的一种方法,其依据是企业财务报表,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直接影响预警模型的可靠性和敏感性。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不完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以及中介机构的道德诚信责任不足,造成财务报表扭曲现象普遍存在,投资者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应注意这个因素的影响。

此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加强财务预警系统的后续管理。前期的财务预警系统构建固然重要,但科学完备的后续管理同样不可忽视,因为它可以保证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预警功能的充分发挥。后续管理工作通常包括:1、日常监管和维护,保证预警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之间数据接口通畅、数据共享充分;2、财务业务数据、指标体系、预警临界标准等有序更新,保证预警功能的准确和及时;3、保障各项数据库的安全和完整,数据是预警系统发挥功能的基础,加强数据库的防病毒入侵、防黑客盗取、防非法操作等措施至关重要。

四、结语

虽然财务危机模型为财务危机的预警提供了定量分析的方法,增强了预测的科学性和指向性。但是这些模型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虽然企业同样存在生命周期,但不同时期财务状况和财务指标有着不同的特征。如企业在初创期,企业现金短缺、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较低是常见现象,不能就此轻易地判断企业的失败。而在企业的成熟期,企业本应现金充沛,负债减少,而企业此时如果出现了现金的问题,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财务危机了。同样,在企业的衰退期,报表中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都开始下降,有的甚至逐渐转为负数。所以,采用定量分析法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还有待于以后的进一步研究。

另外,定量分析方法在当前财务危机防范研究中处于主流地位,但是由于财务危机发生的不确定性,进行定性分析也具有有效性,特别是具备高素质管理人才或聘请有关专家进行咨询的公司,定性分析更为有效。定性分析可以解决定量分析中只能得出量化结果而不能及时提供解决方案的弊端。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经法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晏静,裘益政.两种财务分析体系的对比――从银广夏事件谈起[J].财会通讯,2001.10.

篇7

一、企业集团概述

(一)企业集团的含义

一般来说,企业集团是一种以大型企业为核心,以经济技术或经营联系为基础、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领导体制,规模巨大、多角化经营的企业联合组织或企业群体组织。

(二)企业集团的特征

企业集团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为以大企业为核心、诸多企业为、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在联合的纽带上,表现为以经济技术或经营联系为基础、实行资产联合的高级的、深层的、相对稳定的企业联合组织;在联合体内部的管理体制上,表现为企业集团中各成员企业,既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又实行统一领导和分层管理的制度,建立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在联合体的规模和经营方式上,表现为规模巨大、实力雄厚,是跨部门、跨地区、甚至跨国度多角化经营的企业联合体。

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是企业集团为界定各方面财务管理的责权利关系,规范理财行为所确立的基本制度,是企业集团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模式及选择:

(一)集权式(完全集中制)模式

对企业集团产生重大影响甚至较大影响的事项的决策权均集中于集团总部。集团总部对成员企业采取严格控制和统一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二)分权式(完全分散制)模式

集团总部在保持重大决策权的前提下,将许多重要事宜的决策权更多地授予了子公司或成员企业。分权制是将决策权分散于各成员公司,成员公司拥有充分的财务管理权限,集团总部只起控股股东的作用,对成员企业以间接管理为主的财务管理体制。

第一、二层权力结构层面,全部权力独揽于母公司或管理总部。集权与分权只在于第三、四、五权力层次,如果子公司等成员企业在第三、四、五层次上拥有了大部、甚至全部的自,则体现为一种分权特征,否则为集权型 。

(三)混合式(介于两种极端方式之间)

实践中采用较多的是集权式和分权式相结合的混合式财务管理模式。

(四)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模式的选择

1.根据企业集团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财务管理体制模式:(1)对于资本型的企业集团来说,属于资本型的子公司以及涉及资本运作活动的公司大多实施集权式管理;不涉及资本运作或纯粹属于生产经营实体的子公司一般采取分权式管理;(2)对于产业型的企业集团来说,在集团总部或者控股的核心企业具有强大的产业优势且各成员企业产生高度的依附性,集团总部有相当大的决策权的情况下,通常实施集权式管理;反之,在集团总部没有独立选择权的情况下,通常实施分权管理;(3)对于管理型的企业集团来说,企集团总部可信依托资本纽带关系顺势对成员企业采取集权式、分权式或混合式的管理体制。

2.根据企业集团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财务管理体制模式:(1)企业集团初创阶段,通常采用集权式管理体制,以最大限度减少管理风险;(2)企业集团初始发展阶段,各项工作逐步进入轨道,通常采用集权式总体框架下的有限分权管理体制;(3)企业集团快速发展壮大阶段,通常分权程度扩大乃至采取充分分权管理;(4)企业集团成熟阶段,集权与分权管理互相交融,并顺应环境变化不断改变与创新。

3.根据企业集团的不同战略规划选择不同的财务管理体制模式:(1)对与集团核心能力、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成员公司的经营活动通常采取集权式管理体制;(2)对与集团核心能力、核心业务关系一般甚至没有影响的成员企业通常采取分权式管理体制。

三、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制度是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实现财务管理体制的最基本的载体。企业集团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财务规章和制度,要求成员公司严格执行,以实现对成员公司财务活动的管理和控制。

(一)企业集团通常普遍采用的财务管理制度框架

1.财务管理工作的组织保障,包括:财务系统组织框架、机构设置、岗位职责;(如《财务人员岗位职责》、《财务管理中心组织架构图》等 );财务人员培训管理制度;财务人员绩效考核制度;财务人员外派(委派)管理制度;财务垂直管理体制;财务资料移交管理制度等;其中,“财务垂直管理体制”是财务管理工作组织保障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保证财务部门独立开展业务,保证财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执行要点:(1)分支机构财务人员的人事(招聘、录用、晋升、辞退等)、考核、薪酬(定薪、调薪、奖罚以及薪酬给付)等,均由总公司决定,而不是由财务人员所在单位决定。分支机构的全体财务人员都是由总公司委派;(2)分支机构财务部门向总公司财务中心报告工作(可以不同时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但财务部门的工作成果(如会计报表)应当同时向本单位领导和总公司报送;(3)财务部门必须按总公司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开展工作。凡属财务职能本身的工作,财务部门不受本单位的干涉。

财务垂直管理体制在实践中也遇到一些问题:(1)“双重领导”。对分支机构财务部门的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交叉和重叠现象,容易引发矛盾;(2)对分支机构财务负责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其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又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实践中往往无法达到此要求。

2.财务管理工作的体系保障。(1)信息反馈体系,包括财务报告管理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电算化管理(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统计管理制度、例会制度、定期报告制度等;(2)管理体系,包括预算管理制度(如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会计核算制度(如会计准则的使用、行业会计核算办法等)、财务(战略)规划管理制度等。

3.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法保障,包括工作流程、工作指引,税收管理规定,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如各类成本、费用、收入的收支审核、审批;分级授权或“一支笔”等),发票管理规定,会计档案管理等。

4.会计内部控制管理。(1)会计信息质量,包括对账制度、凭证复核制度、合并报表制度等;(2)经营活动管理,包括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3)货币资金管理,包括印鉴管理,开、销户管理,网银业务管理,结算中心(资金部门)资金管理(包括资金统筹、投资、融资管理、资金计划、现金和有价证券票据收付、资金档案等);结汇、付汇、离岸业务管理;(4)实物资产管理,包括:财产盘点和管理;货权管理控制;进出仓管理等;(5)债权债务管理,包括客户授信评信、往来核对制度、催收制度、赊销管理制度;(6)成本费用管理,包括工资福利、用车、差旅费、通讯费、业务招待费等项目的报销标准及程序等。

5.财务管理的风险管理,包括财务稽核制度等。

(二)内部审计监控

对于企业集团来说,内部审计是建立在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并且服务于企业集团管理当局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它对企业的内部牵制制度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同时又对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对资产的安全、完整,对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企业集团需要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对会计的控制和现监督。

1.内部审计控制机构的设置。通常来说,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控制机构可以由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两个层次组成。其中,审计委员会作为作为董事会的一个常设委员会,负责向董事会提交工作报告。而审计部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机构,向审计委员会和集团公司负责人负责,提交审计报告。

篇8

我国国内经济环境总体良好,经济运行较为平稳。经济结构逐渐优化,供给和需求结构都呈现出积极的变化,能够拉动经济的增长。国内消费需求旺盛,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以及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消费潜能的释放。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为长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经济持续平稳的增长提供了条件。另外,国际经济复苏趋势加强,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逐渐好转,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这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我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有所缓解,物价水平较为稳定,加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的政策,使我国国内市场预期较好。因此,证券价格总体上应该处于上涨趋势。

二、行业分析

(1)经济周期与行业分析。一般来说,传媒业属于防守型行业,它的经营状况不会随经济周期变动而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小,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2)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通常我们将产业生命周期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我国的传媒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目前正处于成长期,发展潜力巨大。加之我国国内对影视文化业的需求日益扩张,华谊公司作为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影视传媒公司,必将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投资前景良好。

(3)行业市场结构及竞争环境分析。由于传媒业影视制作成本高,资金需求量大,相关技术不易被复制,行业壁垒较高。但目前我国经济形势良好,可以筹措到大量自由资金,如果引进国外更为先进的影视制作技术,就会对行业内现有企业形成威胁,加剧竞争,导致行业获利能力下降。但竞争同时也能促使企业降低成本、革新技术,扩张企业价值链,形成差异化产品和核心竞争力来提高利润。所以,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前景较为乐观。

(4)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技术进步对影视传媒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电影数字化、3D技术、IMAX的引进,使得电影票房取得更加可观的成绩。我国2009年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加强了对文化影视业的重视,将其提高到战略层面,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规,为文化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关的政策支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使得我国国内电影能够走出国门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去,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

三、公司分析

(1)行业地位分析。华谊兄弟创立于1994年,因投资冯小刚的《没完没了》和姜文的《鬼子来了》而正式进入电影行业,之后每年投资冯小刚的贺岁片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加之公司旗下巨星云集,影视作品知名度高,由此确立了其在传媒业的地位。随后华谊更是全面拓展业务领域,投资涉及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唱片、娱乐营销等并且成绩斐然,并在2005年成立华谊兄弟传媒集团,于2009年成功上市。

(2)公司产品分析。第一,华谊兄弟投资的影视作品一般都是大制作,在前期策划、剧本收购、人气明星聘请、现场拍摄、后期制作以及宣传推广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由此得到的回报也是相当可观的,并且借此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品牌。第二,华谊兄弟在产品营销方面也做得相当不错,他们通过与赞助商的互惠合作以及电影主创的全国巡回宣传达到了宣传自己的影视作品以及公司品牌的目的。

(3)公司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华谊的组织结构相对比较完善,董事会下设有独立的董秘办公室和审计部,每个领域的业务都设立特定部门进行分管,如电视剧事业部、电影事业部、艺人事业部等,在各个事业部下又细分了多个职能部门。华谊的股权结构较为规范,并且股东中有很多是华谊旗下的艺人,这有利于公司内部利益的统一,是对组织内部管理的一种创新。明星工作室的设置有利于对艺人进行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事业部的设置则有利于内部合理分工,使组织体系更为完善。总体上来说,华谊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4)公司战略经营分析。作为较早涉足传媒业的公司之一,华谊公司在行业中积累了一定的品牌优势,同时公司收入大多为现金交易,公司现金流比较充裕,使其具备一定的资金优势,再通过吸收大量的优秀导演、演员、制作人、经纪人等获得了人才优势,最终将品牌、资金、人才这三大优势进行整合利用,为公司经营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此外,华谊公司也很注重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不断拓宽业务范围,致力于打造综合性娱乐传媒集团,这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四、公司财务分析

(1)经营能力分析。华谊公司形成了从编剧、导演、制作、市场推广、院线发行的完整体系,除传统业务外,还涉足唱片、娱乐营销、游戏等多个领域。并且上市后,公司发展迅速,总资产规模不断增大,利润增长较为平稳,公司发展前景良好。

(2)盈利能力分析。根据对公司2006年到2013年历史财务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另外,报告期内的投资收益也进一步提高了利润效益。

(3)营运能力分析。由于电影本身的制作时间较长,尤其是一些高投资大制作的电影,收回投资所经历的时间就更加长,所以相比于其他行业,传媒业尤其是电影业的存货周转率就比较高。2013年华谊公司的应收账款主要是已经实现销售的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产品尚未收回的款项,客户主要是各大电视台。由于客户议价能力较强,故应收账款周转较慢。加之公司规模扩张,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大幅增加,因此2013年的总资产周转率较2012年慢。

篇9

    一、我国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现状

    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企业财务风险是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的较为重要的一种风险。其风险的形成既有企业外部法律和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又有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中存在先天不足的原因。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总体分析,一个基本判断是:我国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正在逐渐加大,不能排除发生突变的可能性。

    为什么国有企业财务风险会出现不断增大的趋势呢?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一是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诸多潜在风险因素集中暴露出来;二是国有企业自身存在着严重的体制性缺陷和深层次的问题;三是我国国有企业大都是高负债经营,负债率平均在70%以上;四是企业内部机制呆板,资产盈利能力低下,不良资产有增无减,亏损严重,损失浪费惊人。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国有企业已经进入了高财务风险时期,发展趋势令人担忧,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任务日益紧迫。这里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对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理解不应仅仅局限在狭义范围内,而应从更广的范围去思考,充分认识到其它风险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二、全面预算管理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

    财务预算是企业全面预算的一部分,企业想要回避财务风险,获得顺利发展,必须要搞好财务预算。一般而言,财务预算所考虑的不仅是利润,而更重要的是现金流量的确定性与到期债务之间的关系。企业在编制预算时要充分考虑到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企业财务部门应尽量通过预算安排好资金的使用,从而回避企业的财务风险。

    财务预算着眼于公司资金的运用,同时可以指导公司的筹资策略,合理安排公司的财务结构。在公司的各种资产中,流动性资产过多,流动性虽相对较好,但会影响其盈利能力。公司财务结构中,短期负债的资本成本较低,但相应的财务风险较大。企业的财务预算就是要处理好资产的盈利性和流动性,财务结构的成本和风险的关系。而财务预算的核心是企业的现金预算。现金预算通过对现金持有量的安排,可以使企业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同时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并根据企业资产的运用水平决定负债的种类结构和期限结构。

    需要强调的是,财务预算必须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消极应付。在进行财务预算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到公司的业务情况来安排企业资金的使用,并在风险和收益之间作出选择,同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企业的财务结构。

    三、企业处于不同阶段时的财务预算

    企业在初创时期,必然是现金流出较多,除了固定资产开支以外,其他方面的开支也相应较多,使得企业净现金流量为绝对负数,同时新产品开发的成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大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首先要搞好投资项目的总预算,对投资项目的总支出进行规划,并对项目的可行性和优劣进行选择;项目预算要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充分考虑项目所涉及的风险因素。若公司是从无到有建成的,这时全部是自有资金,对应的财务风险就较小,公司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创建自己的品牌,迅速打入市场,为顾客所接受。项目预算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决不能忽视,既不要盲目上项目,也不要放弃企业发展的契机。若要回避财务风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时间上考虑项目支出的时间安排,进行筹资预算,满足资本开支的需要。

    企业在成长时期,急于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开发市场潜力,这时预算管理的重点是借助预算机制与管理形式来促进营销战略的全面落实以取得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现金预算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支持营销策略是财务预算的核心工作,进行财务预算时要考虑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同时,这时公司各项借款较多,要注意在时间上进行安排,必须为未来长期负债的偿还做准备。假如公司的财务状况不佳,现金流动状况不好,有即将到期的债务,到期展期的可能性又不大,公司营销策略就不能单求扩大市扬而应以现金回收为主,其他各项开支也必须有所减少,以度过难关。企业成熟时期,市场增长虽减缓,但企业已占有相对较高、较稳定的份额,一般来讲现金流量为正数,且能保持较高的稳定性。此时公司的潜在风险是成熟期长短变化导致持续经营的压力与风险,是成本控制压力与风险。这时成本控制是企业预算管理的核心,企业欲达到期望收益必在成本上进行挖潜。邯钢经验正是强调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与主线,以达到增大现金净流量的目的。若企业考虑上新的项目,成熟期的末期最为合适,因为此时企业资金压力相对较小,市场销售情况较为稳定,利于筹资。

    在企业衰退期,销售出现负增长,这时不该继续扩大产品的生产,编制财务预算要做到监控现金有效收回并保证其有效利用。此时公司有较多现金,若无较好的短期项目,应该归还可以还掉的负债,减少公司财务成本。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对风险信号进行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账款增大,成本上升,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制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临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的策略。其中控制风险策略可进一步分类:按控制目的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的损失,提出相应措施,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后者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的途径。从大量负债经营实例不难得出几点教训: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盲目投资,没有进行事前周密的财务分析和市场调研是造成失误的原因。虽然适度举债是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但必须以自有资金为基础,如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过大,必然恶性循环。同时企业偿债能力强弱是对负债经营最敏感的指标,只从偿债能力看,负债比率越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但未必合理,如企业借款利率小于利润率。

    四、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企业筹集资金的渠道有两大类:一是所有者投资,如增资扩股,税后利润分配的再投资。二是借入资金。对于所有者投资而言,不存在还本付息问题,可长期使用,自由支配,其风险只存在于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性上。而对于借入资金而言,企业在取得财务杠杆利益时,实行负债经营而借入资金,从而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收益的不确定性。筹资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及防范有几方面:由于利率波动而导致企业筹资成本加大的风险,一旦筹集了高于平均利息水平的资金,可争取提前还债等补救措施。此外,还有资金组织和调度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

    五、预算编制方法上的选择

    固定预算也称静态预算,它是根据未来固定不变的业务水平,不考虑预算期内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发生的变动而编制的一种预算。这种预算对业务较为稳定的企业比较合适,但是,对业务水平经常变动的企业就不合适了。相对而言,弹性预算则是考虑了业务的变化水平,把产品的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部分,这样就可以比较清楚地反映企业工作成果的好坏。滚动预算的主要特点是连续不断地始终保持12个月,每过去一个月,就根据新的情况调整和修订后几个月的预算,并在原来的预算期末补充一个月的预算。这种预算一年中头几个月的预算要详细完整,后几个月可以粗略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较粗的预算逐渐由粗变细,以此反复,不断滚动。滚动预算不但可以保持预算的完整性、连续性,而且由于预算的不断调整与修订,使预算与实际情况更加适应,有利于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所以,对于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建议采用固定预算,而处于其他时期的企业则采用弹性预算和滚动预算更为适宜。

    另外从时间上考虑,时间较短的预算要比时间较长的预算作用大得多,因为时间间隔越长,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就越多。通常企业的财务预算可以按季或月编制,但当企业的经营活动很不稳定时,以周为单位的预算就可能很必要。

    总之,企业编制财务预算,通过加强对现金收支的控制,可以增强优化现金流量的意识,增强企业防范与化解风险的意识,强化财务监督,从而确保经营有序地进行,确保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篇10

74.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67%和2.87%。完成投资工作量7824.9万元。累计对外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共24 家,其中全资公司4家,控股公司3家,参股公司17家。公司主要经营:经市政府国资办授权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业务;对本公司的法人财产进行资本运作;对外投资及其管理业务;提供各类咨询服务。

一、坚持改革转型、优化公司职能定位

一是突出资产经营平台专业化。充分发挥资产管理公司专业化经营平台的作用,加大资产整合与开发力度,促进国有资产市场化流动,提高国有资产规模经营效益。二是突出投资基金平台市场化。成立市场化的投资发展公司,突出股权投资运作功能,积极参与战略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工程的融资业务,放大国有资本价值。三是树立公司“国有资本”经营理念,强化资本运营的主体功能,经上级部门批准,公司增设了基金运营部和风险控制部,增强了公司创投业务力量。

二、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是着力健全“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制订实施办法,建立“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机制;强化民主集中,落实“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执行;完善规章制度,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年度执行情况评估并修订补充,汇编成册各项规章制度;深化绩效工资考核,丰富考评手段,提高考评实效。二是实施财务预决算管理。年初明确年度预决算目标。并经公司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提升财务信息化应用能力。严格执行《公司财务预决算管理制度》,加强成本管理,提高财务分析水平,实现可控在控。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功能,实现日常业务管理信息化。全面升级财务管理软件。通过完善财务信息系统,进一步理顺公司财务核算体系,强化财务管理功能。三是推进内部稽核审计工作。加强公司资产处置、资金管理、对外投资和担保等方面的内审工作,规范经营性业务程序,提高资金运营效益,维护公司合法权益。健全创投风险控制体系。制订公司创投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组建创投风险控制专家顾问团队,提高公司创投风险控制的专业化水平。

三、优化经营业务 、努力提升“四大平台”

一是“资产经营、股权投资”,提升“国有资产经营平台”水平。一方面,加强资产经营管理。扩大经营性资产总量,积极争取区国资办授权优质资产,资产评估值达3亿元,公司资产规模与结构得到提升。租金收入稳步增长,至2012年底,在租资产共计21处,比上年增加2处,全年租金收入536.96万元。盘活闲置存量资产,处置存量资产4 处,取得资产变现462.5万元。另一方面,加大股权投资力度。加大对现代金融业的投资力度。成立全资子公司“苏州市吴江创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搭建资产专业化管理平台,强化市场化运营功能,提升资产效益。加强对外股权投资企业的日常监管和服务,2012年完成对外股权投资收益收缴896万元。

二是“创投基金、风险投资”,提升“新兴产业投资平台”水平。一方面发挥引导基金、科创基金和区域扶持基金作用。加强与知名创投基金管理机构合作,设立“吴江华创赢达股权投资基金”出资1000万元。基金阶段参股“吴江红土赢新创投基金”3000万元、“吴江赢联杉杉创投基金”1000万元。重点投资科技型和初创型企业,突出孵化功能,培育吴江拟上市企业资源,完成了“苏州神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达胜高聚物有限公司”、“苏州达同新材料有限公司”、“苏州芯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4个项目的投资,合计投资 2280万元。另一方面创建“三基”运营模式。联合汾湖科技创业投资公司与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在汾湖高新区合作设立“吴江红土赢新创投基金”,批准总规模3亿元。基金突破了传统基金的单一局限,创建“基金+基地+基业”的新型创投模式,在汾湖高新区规划建设新兴产业园,设立吴江创业投资产业园,吸引具有规范经营、良好业绩和优秀管理团队的创投企业入驻,健全完善创投业务链,发挥创投集聚效应,为吴江创投产业加快发展提供良好服务平台。再一方面加强与参股商业基金合作。合作设立的商业基金共完成投资项目14个(其中吴江本地项目5个),投资总额达11920.03万元,其中:“富通赢通长三角基金”投资金额5790.03万元;“吴江华创赢达股权投资基金”投资金额4480万元;“吴江东方国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金额1650万元。

三是“股权交易、金融担保”,提升“重点工程融资平台”水平。一方面推动“两高两非”企业拓展场外市场交易。搭建服务平台,促进科技中小型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实质性培育拟上市企业资源。确定具备条件的企业作为重点备选目标,加快在有关股权交易所的融资业务进程。 另一方面拓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公司重点工程融资平台作用,通过信托贷款方式,完成东太湖综合开发公司筹集建设资金5亿元。同时,为拓展筹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配合有关国有公司协调做好首次委托相关银行开展 “短期融资券”(拟融资29亿元)、“中期票据”(拟融资7.5亿元)和“非公开定向债务工具”(拟融资

20亿元)等金融产品的申报工作,积极为区重大建设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再一方面做好担保服务。认真履行服务发展的职能,积极做好为区属国有公司和有关镇属投资建设公司的融资项目提供信用保证的业务工作,全年新增对外担保4笔,担保金额13.05亿元。

四是“政府工作、惠民工程”,提升“政府工作服务平台”水平按照区政府办公室有关文件要求,全面完成国有水面资产下放镇(区)管理的任务。做好肉牛集中屠宰场工程投资工作。作为吴江区政府惠民实事工程,公司主要负责该项工程建设资金的筹措工作,已顺利完成项目投资,项目已整体验收合格,正式投入运行。抓好吴江大厦工程后续相关事项的协调服务工作,完成室外水池绿化改造工程建设,协调工程审计等相关工作。

四、强化人才支撑、着力提升队伍素质

篇11

中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系统的会计改革始于1992年,当时我们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项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该基本准则即是以当时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概念框架作为蓝本起草的。随后,又先后了3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正式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这些大多数都是以相应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制定的,在内容上也与之相当接近,有些甚至基本相同。2001年国务院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这些新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概念框架中的相关定义基本一致。修改会计要素定义,促进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一致,是我国会计向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所迈出的重要步伐。

在会计改革和会计标准建设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推动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对于改善我国投资环境、提高信息透明度、吸引外商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也认识到,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因此,在对待会计国际协调方面,我们一贯坚持: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会计环境的基础上,除了那些相关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者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的情况之外,我们都努力促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协调或者一致。这一指导原则已经体现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制度中,也将指导我国未来会计准则、制度的建设。

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协调与趋同是个渐进的过程

对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和发展,我们一贯高度重视,除一直把它作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基础和参考蓝本外,我们还积极参与了相关事务。我们欣喜地看到,国际会计协调已经从强调协调进入到了制定全球公认会计准则、实现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的时代,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认为,中国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方向将是努力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而趋同的步伐和进程则取决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和进程。

我们注意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本身及其应用实际是个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准则本身的高质量,还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较为成熟的准则执行机制相配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基本上是基于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的。而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则是从20多年前完全的计划经济转换而来的,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之间尚存在不少差距。

我们知道,中国的经济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自1978年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改革历程大体经历了探索发展阶段、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三大阶段。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逐步退出相关领域、市场调节功能逐步释放的过程。中国这种渐进式经济改革决定了中国的会计改革也只能走渐进式改革道路,而不能超越宏观经济环境,否则会欲速而不达。

所以,对于我国会计准则的改革,我们一直注意保持一个合理的进度,根据市场的发展,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进行改革。比如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品的价格逐步由市场机制决定,资产的价值受市场价格的波动、供求关系的变化和技术的更新换代等影响较大,从而出现了资产减值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其进行会计规范,我们及时地按照国际惯例出台了有关会计政策。又如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有不少国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国家仍然居于控股地位,从而导致不少交易双方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关联方交易中,不公允的交易较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适时地制定了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提高了财务报告信息的透明度和质量,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基于上述,我们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定及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和趋同是与会计环境休戚相关的,当会计环境相对成熟了或者对会计信息形成需求了,制定会计准则、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与趋同也就水到渠成。

我国当前会计环境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尽管我们一直非常积极地推动国际会计协调和趋同,但就当前中国的会计环境而言,我们还面临一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有些可能是中国所特有的,有些可能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者转型经济国家所共有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们在处理某些交易或者事项时,在是否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及其相关原则上处于两难境地。

第一,从会计信息使用者角度,中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构成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关注程度和角度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尚存差距。我们知道,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群体的特征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对于我们应当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至关重要。以上市公司为例,中国目前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群体构成及其信息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大多数上市公司仍然属于国有控股企业,“一股独大”,国家是企业最大的股东。按道理来讲,大股东应当是公司财务报告的最主要使用者,但是在中国,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是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其行为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可能会出现两类问题,一类问题是大股东所有者缺位,一类问题是政府自觉或不自觉地干预企业经营。这两类问题都会对会计信息产生影响,前者导致大股东无法产生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后者则有可能使会计信息的提供掺入较多的人为因素,并不是真正的市场行为,按照一般市场机制要求设计的会计准则恐怕难以达到其预期目标。

(二)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主要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流通股三类,这其中,国有股和法人股的股票目前是不允许在证券市场上公开流通的。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往往占一家上市公司股权的绝大多数,而它们又不流通,所以相关股东对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的关注和灵敏度并不高。换句话说,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这里所说的决策,很主要的一方面是投资者(股东或者潜在的股东)根据财务报告信息作出决定“买或者卖股票”的决策。而在中国,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无法流通,财务报告的这一决策作用较难体现。

(三)在可流通的社会公众股股东中大多数是分散的个人或者小股东,即所谓的“散户”或者“股民”。这些散户或者股民占了社会公众股股东的80%,甚至90%以上,他们通常缺乏投资经验和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投资决策很少依赖于科学的财务报表分析,因此,财务报告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这些投资者身上也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四)机构投资者还处于初创阶段,专业财务分析师队伍还有待培育和发展。我们知道,在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居多,而且往往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占绝对优势。这些机构投资者经验丰富,理性、专业,注重长远目标,对财务报告内容和质量要求较高。与此同时,还有一批十分活跃的、专业的财务分析师队伍,实时地分析和研究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提供决策咨询。而在中国,机构投资者的数量还较少,机构投资者的水平也有待提高,而专业的财务分析师则才刚刚引入中国,要在证券市场中形成一支较为成熟的分析、研究、利用财务信息的专业队伍还有待时日。因此,从机构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角度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从企业业绩评价和监督角度看,现行中国法律法规环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应用环境的要求还存在一些不一致。根据中国公司法和有关证券法规的规定,在公司发行股票配股和增发股票、暂停股票上市和终止上市以及对公司进行评价和监督等方面都非常倚重于利润指标,这不仅使得利润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且也使得如何真实、公允地在财务报告中反映利润信息变得十分关键。我们注意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在进行的“报告财务业绩”项目,理事会的目的是准备将现行的利润表(收益表)改造成全面收益表,全面收益表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综合收益信息,而不再直接提供净利润(净收益)信息。鉴于我国现行许多法律法规都规定以净利润作为业绩衡量指标,所以,在我国要引入全面收益表,从目前来看存在着法律、法规上的障碍。

第三,从商业环境来看,公平竞争的交易环境尚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还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这对会计如何真实、公允地反映这类交易提出了挑战。在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下,交易双方应当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然而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形成这样的商业环境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中国仍旧存在着大量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或者企业,这些企业的人事权、财务权等与政府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很难真正成为利益完全独立的市场主体,因此,它们从事的一些交易还很难说是建立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之上的,由此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也很难说是公允的。尤其是一些国有关联方之间的产权交易,其实质是一种自我交易行为。(2)由于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整个经济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许多上市公司也是国有企业剥离出一部分资产和负债形成的,其母公司通常仍旧为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规模较大,涉及的领域较广,相互之间关联方交易相当普遍。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关联方交易的公允性往往都难以保证。在中国,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关联方交易时有发生。因此,面对大量的关联方交易,如何确认、计量和报告这些交易成为困扰中国目前会计界和监管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市场环境上,它与建立在公平、公允的非关联方交易的基础之上的大多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有所不同的。

第四,从市场体系和发育程度来看,中国的市场经济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利率和汇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中国现行的汇率形成机制是转型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必然,而且与近年来的经济环境基本上是适应的,但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则会有不同影响。众所周知,利率和汇率是决定资产和负债价值(尤其是公允价值)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利率和汇率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要决定一些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或者公允价值存在一定困难。这些困难在那些利率和汇率完全市场化的国家可能并不存在,但是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则是客观存在,这也是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上我们一直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我国的金融产品还比较单一,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较慢,政策上的限制较多,因此,金融衍生品实务在中国还属于一个新牛事物,对于金融衍生品的会计处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如果一下子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处理金融衍生品会计问题尚不现实。

三是中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刚刚起步,保险精算师队伍也刚刚开始建设,所以,采用精算技术计量保险合同和养老金相关的资产和负债还需假以时日。但是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如何计量与保险合同和养老金有关的资产和负债则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参与国际会计协调与趋同的现实选择

基于上述分析,中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准则的制定进程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会自然而然地发展与完善,并缩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差异。与此同时,中国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如公司法、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也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修改、调整、完善,从而为我国会计改革减少法律上的障碍。

当然,对于当今世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大趋势,我们一直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在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成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了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行列中,中国也应当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机会,跟上会计国际化的步伐,而不是被动等待。但是,从上述对我国会计环境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现阶段要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机尚未成熟。

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的会计实务从根本上来讲,可以分为四类,对于不同种类的会计实务我们将采取不同的国际化策略:

(一)第一类会计实务是中国的经济交易事项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规范的交易事项相同,而且两者所处的环境也相同。对于这类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中国将积极促进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甚至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相同的会计原则。

(二)第二类会计实务是中国的经济交易事项在形式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交易事项相同,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会计环境,其经济实质却并不相同。对于这类交易事项,中国就不能简单地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内容,而应当从实际出发,按照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来规范其所应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毫无疑问,这样做的结果有可能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内容不同,但是这样做是与中国当前的会计环境相适应的。“”版权所有

(三)第三类会计实务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经济交易事项在西方发达国家可能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可能还没有,或者才刚刚起步。对于这类交易事项,我们将展开有关研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待这些交易事项实际发生或者较为成熟时,可以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有关会计准则。

篇12

中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系统的会计改革始于1992年,当时我们了中国上第一项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该基本准则即是以当时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概念框架作为蓝本起草的。随后,又先后了3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正式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等,这些大多数都是以相应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制定的,在上也与之相当接近,有些甚至基本相同。2001年国务院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这些新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概念框架中的相关定义基本一致。修改会计要素定义,促进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一致,是我国会计向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所迈出的重要步伐。

在会计改革和会计标准建设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推动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对于改善我国投资环境、提高信息透明度、吸引外商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也认识到,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因此,在对待会计国际协调方面,我们一贯坚持: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会计环境的基础上,除了那些相关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规存在冲突或者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的情况之外,我们都努力促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协调或者一致。这一指导原则已经体现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制度中,也将指导我国未来会计准则、制度的建设。

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协调与趋同是个渐进的过程

对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和发展,我们一贯高度重视,除一直把它作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基础和蓝本外,我们还积极参与了相关事务。我们欣喜地看到,国际会计协调已经从强调协调进入到了制定全球公认会计准则、实现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的,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认为,中国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方向将是努力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而趋同的步伐和进程则取决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和进程。

我们注意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本身及其实际是个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准则本身的高质量,还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较为成熟的准则执行机制相配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基本上是基于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的。而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则是从20多年前完全的计划经济转换而来的,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之间尚存在不少差距。

我们知道,中国的经济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自1978年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改革历程大体经历了探索发展阶段、初步建立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三大阶段。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逐步退出相关领域、市场调节功能逐步释放的过程。中国这种渐进式经济改革决定了中国的会计改革也只能走渐进式改革道路,而不能超越宏观经济环境,否则会欲速而不达。

所以,对于我国会计准则的改革,我们一直注意保持一个合理的进度,根据市场的发展,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进行改革。比如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品的价格逐步由市场机制决定,资产的价值受市场价格的波动、供求关系的变化和技术的更新换代等较大,从而出现了资产减值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其进行会计规范,我们及时地按照国际惯例出台了有关会计政策。又如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有不少国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国家仍然居于控股地位,从而导致不少交易双方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关联方交易中,不公允的交易较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适时地制定了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提高了财务报告信息的透明度和质量,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基于上述,我们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定及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和趋同是与会计环境休戚相关的,当会计环境相对成熟了或者对会计信息形成需求了,制定会计准则、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与趋同也就水到渠成。

我国当前会计环境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尽管我们一直非常积极地推动国际会计协调和趋同,但就当前中国的会计环境而言,我们还面临一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有些可能是中国所特有的,有些可能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者转型经济国家所共有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们在处理某些交易或者事项时,在是否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及其相关原则上处于两难境地。

第一,从会计信息使用者角度,中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构成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关注程度和角度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尚存差距。我们知道,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群体的特征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对于我们应当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至关重要。以上市公司为例,中国目前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群体构成及其信息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大多数上市公司仍然属于国有控股企业,“一股独大”,国家是企业最大的股东。按道理来讲,大股东应当是公司财务报告的最主要使用者,但是在中国,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是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其行为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可能会出现两类问题,一类问题是大股东所有者缺位,一类问题是政府自觉或不自觉地干预企业经营。这两类问题都会对会计信息产生影响,前者导致大股东无法产生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后者则有可能使会计信息的提供掺入较多的人为因素,并不是真正的市场行为,按照一般市场机制要求设计的会计准则恐怕难以达到其预期目标。

(二)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主要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流通股三类,这其中,国有股和法人股的股票目前是不允许在证券市场上公开流通的。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往往占一家上市公司股权的绝大多数,而它们又不流通,所以相关股东对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的关注和灵敏度并不高。换句话说,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这里所说的决策,很主要的一方面是投资者(股东或者潜在的股东)根据财务报告信息作出决定“买或者卖股票”的决策。而在中国,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无法流通,财务报告的这一决策作用较难体现。

(三)在可流通的社会公众股股东中大多数是分散的个人或者小股东,即所谓的“散户”或者“股民”。这些散户或者股民占了社会公众股股东的80%,甚至90%以上,他们通常缺乏投资经验和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投资决策很少依赖于的财务报表,因此,财务报告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这些投资者身上也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四)机构投资者还处于初创阶段,专业财务分析师队伍还有待培育和发展。我们知道,在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居多,而且往往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占绝对优势。这些机构投资者经验丰富,理性、专业,注重长远目标,对财务报告内容和质量要求较高。与此同时,还有一批十分活跃的、专业的财务分析师队伍,实时地分析和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提供决策咨询。而在中国,机构投资者的数量还较少,机构投资者的水平也有待提高,而专业的财务分析师则才刚刚引入中国,要在证券市场中形成一支较为成熟的分析、研究、利用财务信息的专业队伍还有待时日。因此,从机构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角度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从企业业绩评价和监督角度看,现行中国法律法规环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应用环境的要求还存在一些不一致。根据中国公司法和有关证券法规的规定,在公司发行股票配股和增发股票、暂停股票上市和终止上市以及对公司进行评价和监督等方面都非常倚重于利润指标,这不仅使得利润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且也使得如何真实、公允地在财务报告中反映利润信息变得十分关键。我们注意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在进行的“报告财务业绩”项目,理事会的目的是准备将现行的利润表(收益表)改造成全面收益表,全面收益表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综合收益信息,而不再直接提供净利润(净收益)信息。鉴于我国现行许多法律法规都规定以净利润作为业绩衡量指标,所以,在我国要引入全面收益表,从目前来看存在着法律、法规上的障碍。

第三,从商业环境来看,公平竞争的交易环境尚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之间的交易行为还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这对如何真实、公允地反映这类交易提出了挑战。在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下,交易双方应当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然而在的阶段,形成这样的商业环境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中国仍旧存在着大量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或者企业,这些企业的人事权、财务权等与政府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很难真正成为利益完全独立的市场主体,因此,它们从事的一些交易还很难说是建立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之上的,由此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也很难说是公允的。尤其是一些国有关联方之间的产权交易,其实质是一种自我交易行为。(2)由于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整个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许多上市公司也是国有企业剥离出一部分资产和负债形成的,其母公司通常仍旧为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规模较大,涉及的领域较广,相互之间关联方交易相当普遍。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关联方交易的公允性往往都难以保证。在中国,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关联方交易时有发生。因此,面对大量的关联方交易,如何确认、计量和报告这些交易成为困扰中国目前会计界和监管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市场环境上,它与建立在公平、公允的非关联方交易的基础之上的大多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有所不同的。

第四,从市场体系和发育程度来看,中国的市场经济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利率和汇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中国现行的汇率形成机制是转型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必然,而且与近年来的经济环境基本上是适应的,但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则会有不同。众所周知,利率和汇率是决定资产和负债价值(尤其是公允价值)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利率和汇率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要决定一些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或者公允价值存在一定困难。这些困难在那些利率和汇率完全市场化的国家可能并不存在,但是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则是客观存在,这也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上我们一直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我国的产品还比较单一,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较慢,政策上的限制较多,因此,金融衍生品实务在中国还属于一个新牛事物,对于金融衍生品的会计处理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如果一下子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处理金融衍生品会计问题尚不现实。

三是中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保障体制建设刚刚起步,保险精算师队伍也刚刚开始建设,所以,采用精算技术计量保险合同和养老金相关的资产和负债还需假以时日。但是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如何计量与保险合同和养老金有关的资产和负债则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参与国际会计协调与趋同的现实选择

基于上述,中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准则的制定进程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会而然地发展与完善,并缩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差异。与此同时,中国现行有关法规(如公司法、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也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修改、调整、完善,从而为我国会计改革减少法律上的障碍。

当然,对于当今世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大趋势,我们一直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在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成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了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行列中,中国也应当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机会,跟上会计国际化的步伐,而不是被动等待。但是,从上述对我国会计环境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现阶段要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机尚未成熟。

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的会计实务从根本上来讲,可以分为四类,对于不同种类的会计实务我们将采取不同的国际化策略:

(一)第一类会计实务是中国的经济交易事项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规范的交易事项相同,而且两者所处的环境也相同。对于这类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中国将积极促进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甚至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相同的会计原则。

(二)第二类会计实务是中国的经济交易事项在形式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交易事项相同,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会计环境,其经济实质却并不相同。对于这类交易事项,中国就不能简单地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而应当从实际出发,按照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来规范其所应采用的会计处理。毫无疑问,这样做的结果有可能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内容不同,但是这样做是与中国当前的会计环境相适应的。

(三)第三类会计实务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经济交易事项在西方发达国家可能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可能还没有,或者才刚刚起步。对于这类交易事项,我们将展开有关,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待这些交易事项实际发生或者较为成熟时,可以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有关会计准则。

篇13

财务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交易一方以将来偿还的方式获得另一方的财物或服务的能力,财务信用的根据是获得财物或服务的一方所做出的给付承诺。这里所讲的财务信用着重强调将信用作为企业的一种赊销能力,即一个企业获得它人信贷、赊销或给予它人信贷、赊销的能力。从广义上讲,信用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不用立即付款就可以获取资金、物资或服务的能力。

信用管理针对交易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对信用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管理和事后处理。事前防范是对信用风险的识别、分析和评估,指在正式交易、签约或发货之前对客户资信状况进行的审查及对信用限额和信用条件进行的分析和决策包括选择客户、进行资信调查以及确定信用政策;事中管理是指发货之后直到货款到期日之前,对客户及应收账款的监督和管理;事后处理指发生账款拖欠之后对债务进行分析、确定追讨方式和实施追讨。与此对应,企业信用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客户信息管理、客户资信评估、应收账款监控和拖欠账款追收等四个方面。

2.财务信用管理的意义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差的问题日益突出和严重。它是当前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根本原因之一,企业必须尽快增加信用风险管理职能,建立一个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特点的经营管理机制。

(2)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以信用为主的交易方式已逐步取代了以现金交易为主的交易方式。信用已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要素,它是企业一个最重要的资源,但同时,它也使企业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信用管理能够防范信用风险,减少三角债的发生,降低企业的赊销成本,保证企业以最小的风险获取最大的利益,提高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3)企业信用管理有助于逐渐把大部分坑蒙拐骗和不良投机行为的企业清除出市场,提升客户群的质量,从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信用管理规范的企业会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给予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对于资信状况较差的客户,企业不对其进行赊销或给予较小的信用额度和较短的信用期,这类客户本来就存在资金周转问题。在企业不给予融资机会时,一部分企业就会被迫退出,另外一些客户看到资信状况较好的客户能得到更优惠的信用政策,无形中会受到影响或激励,不断改变自身的资信状况,最终企业会拥有一个稳定守信的高质量客户群体,企业的形象也会得到很大提高。良好的信用管理还有助于开拓市场,这对企业来说不仅是生存环境的改善,还是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长期有利因素。

3.蒙牛乳业财务信用案例

1999年1月,牛根生等成立了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同年8月,成立了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增加到1398万元,折股1398万股,发起人为10个自然人(参股者事实上是40余人)。牛根生投资180万元,其余1200多万元全部来自其他自然人投资者。2002年10月蒙牛乳业变更为合资企业。2003年,摩根士丹利等投资机构与蒙牛乳业通过“可换股文据”向蒙牛乳业注资352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9亿元。2004年6月10日,蒙牛乳业(2319.HK)在香港挂牌上市,公开发售3.5亿股(其中1亿股为旧股),股票发行价格达到了最初设计的询价区间3.125-3.925港元的上限,摊薄市盈率高达19倍,IPO融资近14亿港元。2005年3月,摩根士丹利提前终止对赌协议,兑现给蒙牛管理层6000多万股股份,自己套现超过26亿港元撤出,投入产出比近550%。

蒙牛原始资本的筹集更多的是建立在牛根生个人财务信用基础之上,企业的财务信用与其领导者的财务信用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在企业初创期,市场尚未给企业建立信用的机会,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多以企业领导者的个人信用为参考。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企业领导者的个人财务信角也会为企业财务信用的建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蒙牛乳业此后的筹资过程中,牛根生留有进行奖励的股份,并在2005年捐出自己与家人的全部股份(约占蒙牛股份的10%)创立了、“老牛专项基金”。这些做法在强化牛根生个人财务信用的同时,也使得企业财务信用得到了增值。

4.蒙牛乳业财务信用案例的启示

4.1领导者对于企业财务信用建立意义重大

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应注重个人财务信用的培养,在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各种交易中,无论执行显性契约还是隐性契约,均应保证实现财务承诺,按时履行契约商定的义务。作为企业的内部控制人,民营企业的领导者还应及时向外部投资者披露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对供应商、承销商以及政府、员工做出的口头承诺,也应尽力实现。民营企业领导者在建立个人财务信用的同时,还应从强调个人财务信用逐渐转化为强调企业财务信用,将利益相关者对于领导者个人的信任转化为对企业的信任,最终才能形成企业财务信用。

4.2不同利益相关者财务信用可以相互转化

信用是在长期博弈的过程中建立的,取得财务信用关系的利益相关者会影响其他利益主体对企业财务信用的评价。从这一点上来看,相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财务信用最容易建立。由于员工群体相对于企业整体处于弱势地位,这种财务信用将更容易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因此,民营企业应在员工的薪酬、福利以及奖励制度的设计上注重契约的实施,及时兑现各种形式的承诺;制定员工激励计划,严格执行附着于其中的奖励措施;遵循员工进入和退出企业的各种协议约定。另外,企业对员工也应进行信用培训,将企业财务信用的建立纳入企业文化的培养。

4.3财务信用获取收益需付出信用成本

民营企业财务信用是在市场博弈的过程中,与其利益相关者资金的投入与支付中建立的,这种信用的建立需要成本,包括管理层努力的成本和企业利用其他资源的成本。蒙牛乳业案例中的对赌协议是极端的,因为在这个信用建立的背后附带着巨大的风险,一旦不能兑现承诺失去的不仅仅是财务信用,更是附着于其后的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民营企业在做出财务信用承诺前,应衡量其收益和成本,分析基于财务信用的契约能否为企业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以及企业无法保证财务信用实现时产生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应将财务信用视为具有成本的无形资产,将其放置于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中进行考虑,并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后再做出财务信用承诺,应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分析财务信用的收益率,而不能盲目利用财务信用获取资金。

5.结论

蒙牛乳业上市过程中签署的对赌协议本质上是一份期权,是外国机构投资者在契约中用以规避风险的经常性做法,并非单纯针对蒙牛乳业。蒙牛乳业接受这些条款就意味着用企业的财务信用接受挑战,并附以企业的股权为赌本,换取企业成长资金。企业对于该协议的承诺,实际上是企业对投资者做出的收益承诺,是企业财务信用的显著表现,承诺为投资者带来回报,并愿意为失信而承担损失。蒙牛乳业最终顺利地完成了合约要求,为投资者带来了超额回报,也为企业赢得了财务信用。当然,如果对赌协议一旦失败,企业也将付出巨大代价。 [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