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方旅游资源概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A.地质营力 B.地表岩性和地质构造差异
C.人类对地表的改造和利用 D.动植物的繁衍
2、海南的“天涯海角”、“南天一柱”属于岩石类型中的 【 A 】
A.花岗岩 B.岩浆岩 C.玄武岩 D.石灰岩
3、海拔高度3500—5000米的是 【 B 】
A.中山 B.高山 C.低山 D.极高山
4、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是 【 C 】
A.瞿塘峡 B.巫峡 C.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 D.科罗拉多大峡谷
二、多项选择题
1、外营力作用主要包括 【ABCDE 】
A.风化作用 B.剥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E.成岩作用
2、下列哪些是内营力作用的能量来源 【 ABC 】
A.地球旋转能 B.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
C.重力能 D.太阳辐射能 E.宇宙空间能
3、岩石(石头)是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合而成的物质。根据其成因,岩石的可分为 【BDE 】
A.花岗岩 B.岩浆岩 C.玄武岩 D.沉积岩 E.变质岩
二、填空题
1、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形态美主要包括雄伟美、奇特美、险峻美、幽静美、畅旷美。
2、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软体动物化石群是云南澄江动物群化石。
3、台湾清水断崖是我国、最险,也是的海岸断崖,属世界第二大断崖。
4、峡谷风光的总体特征是气势磅礴,以险 、雄 、幽 、隐 为其主要美学特征。
三、名词解释
1、地质作用
答:自然界中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等发生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各种作用。
2、化石
答: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的总称。
3、丹霞地貌
答:由一系列硬度较小,易受风化的红色沙砾岩,在风化剥落、流水侵蚀、重力崩塌等作用下,所形成的丹岩赤壁及有关地貌形态。
四、简答题
1、简述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
答:(1)地质地貌影响旅游环境
(2)地质地貌条件是自然景观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篇2
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庆市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进展。随着安庆市的地位不断得到凸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安庆市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引起了不少研究者对安庆市旅游发展的关注。
但关于安庆市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一直是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消费结构转型,推动了中国旅游整体发展浪潮,优化旅游发展策略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建立在此基础上,在探讨了安庆市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旅游发展优化策略。
⒉安庆市旅游资源概况和旅游发展现状
2.1安庆市旅游资源概况
安庆市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与潜力的旅游资源共有85处(种),而且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兼备,其中自然旅游资源39处(种),占到总体旅游资源总数的46%;人文旅游资源46处(种),占到总体旅游资源总数的54%。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其中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18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21%;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10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12%;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6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7%;气候与气象景观类旅游资源5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6%。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其中历史文物古迹遗产类旅游资源36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42%;现代与抽象人文类旅游资源10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12%。总体来说,安庆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是安庆市旅游发展的潜在动力。
2.2安庆市旅游发展现状
安庆市委市政府和地方县委县政府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精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中安庆市在2010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167.28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32.27%;实现旅游总收入5.45亿元,同比增长40.03%。安庆市旅游发展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与安庆市自身的旅游资源特色和旅游发展举措是分不开的。
2.2.1 安庆市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安庆市旅游资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类型多样,全市已开发的旅游资源、正在着手开发的旅游资源以及极具开发价值的潜在旅游资源极具特色,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安庆市山环水绕的地缘优势和皖江文化的发源地,使得安庆市可挖掘的旅游资源品牌是其他地区不可复制的。安庆市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价值性,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旅游品牌,如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被汉武帝封为“古南岳”的天柱山,传遍四海的黄梅戏以及着名黄梅戏艺术家(如马兰、韩再芬等),桐城派故里,长江孤岛——小孤山,南国小长城——白崖寨,高山出平湖的花亭湖,中国佛教第一山——司空山等等,举不胜举。
2.2.3 安庆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国家政策的领导下,安庆市委市政府和地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发展,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尤其是在“十一五”时期,确立了“打造旅游文化休闲基地,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通过出台《关于推进旅游经济强市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布局、战略目标、工作举措和政策保障等。2008年制定了《安庆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确立了“三山两水”(天柱山、司空山、妙道山、花亭湖、潜河)旅游扶贫项目规划及《城区人文旅游资源暨大龙山风景区综合开发规划》等,并研究制定了《当前抓旅游促消费十项措施》, 全力支持旅游市场振兴。各县(市)、郊区及重点景区(点)也在规划制定及修编完善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地推动着当地旅游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和全民参与的良好旅游发展局面。
⒊安庆市旅游发展优化策略
3.1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这里所要阐述的“人”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客源市场层面的旅游者。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以吸引旅游者为目的,这就使得旅游发展应客观全面的了解旅游者的空间流动,科学合理的分析和预测客源市场。其次是旅游管理者层面的政府。安庆市旅游发展总体上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旅游系统的自身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强化政府的主导功能,为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确保旅游业有序、高效、持续发展。再次是旅游目的地层面的社区居民。旅游发展不可避免会影响到当地居民的利益,探索社区居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当地居民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增加了旅游发展的和谐环境。最后,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是遵循旅游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探索低碳、节能、环保的旅游发展的新道路,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生。
3.2抓住机遇,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构建区域旅游圈
随着皖江城市带的崛起和宜(安庆)宁(南京)城际铁路的建设,给安庆市旅游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是安庆市旅游发展的迫切需求,是面对旅游市场竞争的一种战略性选择,是在时代和历史推动下的必然趋势,为促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因此,安庆市应以皖江城市带和宜宁城际铁路为契机,通过区域政府搭台,加强区域旅游发展合作与交流,积极融入和构建皖江城市带旅游圈,乃至泛长三角区域旅游圈。
3.3利用地方高校优势资源,加快旅游人才建设
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今天的旅游发展中,旅游领域的竞争已经凸现为旅游人才领域的竞争,因而拥有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是未来旅游发展的强有力的保证。旅游人才的培养开发是影响旅游发展的长远大事,如果旅游人才短缺,发展旅游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安庆市旅游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安庆市旅游发展的严重瓶颈。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出路可以采取加强建立地方政府或企业(包括旅游管委会)与地方高校的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安庆师范学院的优势旅游人才资源,尤其是安庆师范学院近来设置的涉外旅游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了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安庆市应抓住机遇,大力引进旅游人才,建立旅游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⒋结论
旅游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旅游系统的各个方面,当然安庆市旅游的发展也不例外,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旅游业及其发展环境与旅游者、政府(政策)、企业和当地居民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将是实现旅游业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安庆市旅游发展实际上就是实现安庆市“和谐旅游”发展。
:
[1]方百寿,王玉瑜.安庆市旅游市场开发:现状与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0(6):25—29.
篇3
⒈关于安庆市旅游发展研究的综述与研究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庆市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进展。随着安庆市的地位不断得到凸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安庆市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引起了不少研究者对安庆市旅游发展的关注。
但关于安庆市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一直是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消费结构转型,推动了中国旅游整体发展浪潮,优化旅游发展策略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建立在此基础上,在探讨了安庆市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旅游发展优化策略。
⒉安庆市旅游资源概况和旅游发展现状
2.1安庆市旅游资源概况
安庆市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与潜力的旅游资源共有85处(种),而且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兼备,其中自然旅游资源39处(种),占到总体旅游资源总数的46%;人文旅游资源46处(种),占到总体旅游资源总数的54%。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其中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18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21%;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10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12%;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6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7%;气候与气象景观类旅游资源5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6%。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其中历史文物古迹遗产类旅游资源36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42%;现代与抽象人文类旅游资源10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12%。总体来说,安庆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是安庆市旅游发展的潜在动力。
2.2安庆市旅游发展现状
安庆市委市政府和地方县委县政府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精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中安庆市在2010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167.28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32.27%;实现旅游总收入5.45亿元,同比增长40.03%。安庆市旅游发展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与安庆市自身的旅游资源特色和旅游发展举措是分不开的。
2.2.1 安庆市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安庆市旅游资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类型多样,全市已开发的旅游资源、正在着手开发的旅游资源以及极具开发价值的潜在旅游资源极具特色,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安庆市山环水绕的地缘优势和皖江文化的发源地,使得安庆市可挖掘的旅游资源品牌是其他地区不可复制的。安庆市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价值性,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旅游品牌,如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被汉武帝封为“古南岳”的天柱山,传遍四海的黄梅戏以及着名黄梅戏艺术家(如马兰、韩再芬等),桐城派故里,长江孤岛——小孤山,南国小长城——白崖寨,高山出平湖的花亭湖,中国佛教第一山——司空山等等,举不胜举。
2.2.3 安庆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国家政策的领导下,安庆市委市政府和地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发展,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尤其是在“十一五”时期,确立了“打造旅游文化休闲基地,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通过出台《关于推进旅游经济强市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布局、战略目标、工作举措和政策保障等。2008年制定了《安庆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确立了“三山两水”(天柱山、司空山、妙道山、花亭湖、潜河)旅游扶贫项目规划及《城区人文旅游资源暨大龙山风景区综合开发规划》等,并研究制定了《当前抓旅游促消费十项措施》, 全力支持旅游市场振兴。各县(市)、郊区及重点景区(点)也在规划制定及修编完善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地推动着当地旅游发展,形
编辑整理本文。
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和全民参与的良好旅游发展局面。
⒊安庆市旅游发展优化策略
3.1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这里所要阐述的“人”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客源市场层面的旅游者。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以吸引旅游者为目的,这就使得旅游发展应客观全面的了解旅游者的空间流动,科学合理的分析和预测客源市场。其次是旅游管理者层面的政府。安庆市旅游发展总体上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旅游系统的自身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强化政府的主导功能,为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确保旅游业有序、高效、持续发展。再次是旅游目的地层面的社区居民。旅游发展不可避免会影响到当地居民的利益,探索社区居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当地居民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增加了旅游发展的和谐环境。最后,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是遵循旅游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探索低碳、节能、环保的旅游发展的新道路,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生。
3.2抓住机遇,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构建区域旅游圈
随着皖江城市带的崛起和宜(安庆)宁(南京)城际铁路的建设,给安庆市旅游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是安庆市旅游发展的迫切需求,是面对旅游市场竞争的一种战略性选择,是在时代和历史推动下的必然趋势,为促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因此,安庆市应以皖江城市带和宜宁城际铁路为契机,通过区域政府搭台,加强区域旅游发展合作与交流,积极融入和构建皖江城市带旅游圈,乃至泛长三角区域旅游圈。
3.3利用地方高校优势资源,加快旅游人才建设
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今天的旅游发展中,旅游领域的竞争已经凸现为旅游人才领域的竞争,因而拥有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是未来旅游发展的强有力的保证。旅游人才的培养开发是影响旅游发展的长远大事,如果旅游人才短缺,发展旅游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安庆市旅游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安庆市旅游发展的严重瓶颈。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出路可以采取加强建立地方政府或企业(包括旅游管委会)与地方高校的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安庆师范学院的优势旅游人才资源,尤其是安庆师范学院近来设置的涉外旅游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了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安庆市应抓住机遇,大力引进旅游人才,建立旅游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⒋结论
旅游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旅游系统的各个方面,当然安庆市旅游的发展也不例外,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旅游业及其发展环境与旅游者、政府(政策)、企业和当地居民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将是实现旅游业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安庆市旅游发展实际上就是实现安庆市“和谐旅游”发展。
:
[1]方百寿,王玉瑜.安庆市旅游市场开发:现状与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0(6):25—29.
篇4
黑龙江省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农业大省,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同时,近年来,乡村旅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依靠黑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引导城市居民乡村旅游需求,大力发展黑龙江省乡村旅游成为推动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加快全省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途径。
二.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的相互关系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主要旅游活动场所,以乡村自然景观、乡村生态环境、乡村传统民俗与传统文化等旅游资源为依托,以观赏、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休闲等多种体验方式为特征的综合性旅游形式。而观光农业旅游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习作、购物、度假,满足游客食、住、行、购、娱、游的需求,并参与新型农业技术实践的一种旅游形式。结合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的概念及基本内涵来看,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及农家乐的最基本关系,即观光农业与农家乐等旅游形式以乡村旅游资源为基础、以乡野农村为环境依托的旅游活动是属于乡村旅游的不同活动类型,即乡村旅游的分支。
三.黑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一)农业产生类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土质肥沃,地势平坦,耕地连片,水源充足,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全省耕地土质肥沃,肥力较高的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约占60%左右,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目前,全省共有104个大型国营农(牧)场,拥有耕地206.8万公顷,共有宜牧草原、草坡507万公顷。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600亿斤,牛奶、乳制品、绿色食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是世界知名的、全国最大的有机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国家农业部认定黑龙江垦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旅游活动开展地,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及参观考察价值。
(二)森林类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至2010年森林覆盖率45.2%,覆盖面积居全国之首。其中,三分之二为原始森林。目前,共有67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38个,是拥有森林公园最多的省份。此外,还有我国世界上最典型、最大的一片红松原始森林。其中,伊春丰林自然保护区的红松母树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生物圈网络成员。黑龙江省的森林物种也非常丰富。其中龙胆草、人参等16种名贵药材被列为国家保护资源,产量和质量都居全国首位。在动物资源中东北虎、丹顶鹤等稀有动物,均属国家重点保护种类。这些资源使黑龙江省成为全国森林旅游的首选地。
(三)民俗文化类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是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还有53个少数民族。其中赫哲族是黑龙江省独有的。黑龙江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农村的占72.7%,居住在自治地方、民族区、民族乡镇的占39.9%。黑龙江省建有1个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个民族区(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区),69个民族乡镇,其中,满族乡(镇)24个、朝鲜族乡(镇)19个、蒙古族乡(镇)6个、达斡尔族乡3个、鄂伦春族乡5个、鄂温克族乡1个、赫哲族乡3个、联合民族乡(镇)8个。全省还认定少数民族聚居村680个。这种民族分布对在乡村旅游中设计、开发民族民俗特色旅游产品具有十分有利的影响,为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乡村旅游相关的特色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还拥有许多有利于开展乡村旅游的特色旅游资源,如被称为“中国的不夜城”、“极光城”的漠河县;有“火山博物馆”之称的疗养度假胜地――五大连池;世界上最长的界江――黑龙江;有“北方绿宝石”之称的亚洲最大界湖――兴凯湖;中国第一大火山堰塞湖――镜泊湖等等。此外,还有全国面积最大的湿地旅游资源,集中成片的就有乌裕尔河、三江平原和松阿察河沼泽湿地。乌裕尔河流域地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湿地达21万公顷,有鸟类296种,被誉为“鸟的天堂”、“丹顶鹤的故乡”,是我国第一个水禽综合保护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湿地,已被列入世界重点保护湿地名单。
四.黑龙江乡村旅游产品现状
目前,黑龙江省乡村旅游产品主要包括森工林区的滑雪、漂流和森林生态旅游;乡村的农家乐类型的旅游产品;以及农业旅游示范点所提供的旅游服务和产品。到“十一五”期末,新创建1000个乡村游示范点,评定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省农科院园艺分院等18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并开发了大海林雪乡、镜泊湖鲜民族村等多处农家乐旅游景点。近年来,黑龙江省已确定了民俗风情、秋实采摘、现代化农业观光、中小学生乡村夏令营、乡村文化体育以及春季赏花、田园风光、踏青活动等六大乡村主题游活动,并推出了黑龙江乡村游线路,交通便利,乡村气息浓郁,旅游服务设施基础较好。
篇5
安徽省地处华东西北部,人杰地灵,地理形势千姿百态,复杂多样,皖南和皖北的旅游资源相差甚远。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江和淮河将安徽划分成平原、丘陵和山区三大自然板块。老庄的道家学派产生于淮河流域,它与儒家学派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安徽的黄山、九华山、大别山、天堂寨、天柱山、琅琊山、包公园、八里河、相山风景区、巢湖等旅游景区驰名中外。安徽的自然资源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还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身后的文化,自然与历史融为一体,不仅可使游客享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能将历史、文化相结合,在旅游中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这些都为登山、山地越野、水上运动、温泉运动等休闲体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安徽的人文资源
安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皖东和皖中地区属于江淮文化,皖南及其它地方是江南文化和浙、赣文化的相互融合。皖北地区则保留了古淮河文化,同时还融入了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这是由于历史上北方人大批的向南方迁居的缘故。安徽大地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两大文化,分别是吴越文化和楚文化。安徽的代表性文化是徽文化,它是明清时期非常有影响力得到文化流派,也完美的诠释了儒家文化和经商之道的结合,开创了“儒商”的典范。徽商由此诞生,它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徽学也是中国著名得到地方学,安徽的黄梅戏以它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四大戏曲之一,凤阳花鼓被誉为东方的芭蕾。安徽雄厚的文化底蕴在体育旅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合肥市的逍遥津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还有点将台等历史遗迹,为摔跤、射箭等休闲运动提供很好的场所。
二、安徽省体育旅游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一)民俗体育融入旅游之中
皖北的文化主要是黄淮文化,它的民俗体育资源有五禽戏、花鼓灯、方棋、民间拳术和马戏等。皖中的文化则是皖江文化,它的民俗体育资源有舞龙、赛龙舟、划旱船和踩高跷等运动。皖南的文化是新安文化,它的民俗体育资源有叠罗汉、抛绣球、目连戏、花棍舞等。例如淮北的相山公园景区,在宣传相山风景秀丽的同时,还在景区开展大量的民间体育活动来吸引游客。在景区中有毽球的场地可供游客参与,还有民间的老人表演各种拳术,这些都很好的将体育融入到旅游之中,不仅增加了趣味性,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得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还能将安徽的传统体育得到发扬和传播。这些民俗项目在近些年发展的越来越好,各个地方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来传播当地的特色,例如宿州的五禽戏,砀山梨花节的斗牛等。黄山举办的国际民间艺术节,充分的展示了叠罗汉、花棍舞的特色和魅力。这些活动不仅保护了当地的民间特色,还能推动个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地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体育旅游品牌赛事的打造
为打造安徽省的体育旅游品牌,省旅游局和省体育局联合制定了《体育旅游产品发展规划》。希望能将体育资源、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想结合,包装、开发并推广出安徽省一流的体育旅游品牌。目前,我省的体育旅游品牌赛事虽然种类不少,但是区域不够普及。仅黄山和天柱山就占了很大的比例。例如:黄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节、黄山国际登山节、黄山国际健走节、黄山论剑等。此外,天柱山有着国家一级网球训练基地,所以国际网球挑战赛成为天柱山的品牌赛事。天柱山武术养生、漂流、探险等体育旅游品牌。黄山和天柱山的攀岩大赛也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赛事。
三、安徽省体育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保护生态旅游资源
篇6
一、花溪旅游资源的分类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构成吸引和满足旅游者参观游览要求,并对旅游业产生经济价值,包括已经开发和尚待开发的自然和历史景观。就其客体属性来说,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前者主要指山水名胜、自然风光,如风景区、珍贵动植物的生息地、特殊的地质构造等。后者主要指历史古迹、文化遗迹,以及文化艺术、民族习俗、城乡建设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分类系统,对花溪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该旅游区旅游资源主要有7个主类,20个亚类,33个基本类型,详见表1。
根据统计,花溪区旅游资源单体数共计83处,按照新国际标准的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花溪区涵盖了新国标的7个主类,占87.5%、20个亚类,占64.52%、33个基本类型,占其21.29 %。从表1中可以看出花溪的旅游资源排列F建筑与设施第一位,H人文活动占第二位,而水域风光与生物景观并列第三位,由此看出花溪的自然
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
二、花溪旅游资源的评价
(一)定性评价
1、优势评价。(1)气候优势。花溪区地处云贵高原斜坡上,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高原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花溪区常年平均气温14.9℃,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4.70℃,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3℃,常年适合旅游,有高原避暑之都的美称,为贵州旅游发展提供良好条件。(2)客源优势。目前贵阳旅游业正在迅速的发展中,贵阳城市人口有100多万,属于一个区域性的旅游大都市,对于花溪的旅游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3)政府政策优势。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花溪区被确定为贵阳市的一个城市片区,发展定位是生态区、文化区、旅游区。花溪区政府提出了把花溪建设成为全国文明旅游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人居环境示范区的目标,把“旅游兴区”作为发展战略,力争用3-5年的时间,基本建成观光、休闲、度假、会议旅游大区。(4)资源和技术优势。花溪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还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丰富的革命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生态文化颇具特色。贵州省大批科研院校坐落区内,这不仅利于花溪区旅游环境的优化、旅游文化的发展和旅游产品知名度的提高,而且,科研院校本身也可成为旅游体系的一部分。
2、劣势分析。花溪地处西部内陆地区,基础设施与经营设施比较落后,尤其是交通设施方面,一些景区如镇山、高坡云顶草场、黔陶桐野书屋还没有直达交通,可进入性差。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项目种类单一,特色不突出,普遍存在旅游项目雷同,参与性娱乐性少,民族性和地方性展示不够。花溪是一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目前其知名度仅在本省及周边地区。其旅游的宣传途径太少,没有一个完整的信息交流平台。由于其开发不到位,游客即便来过,评价也较低,影响了旅游者的重游率,且有些景点开发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缺乏规划、管理、经营旅游专业人才,其旁边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多重管理妨碍了旅游的保护与发展。对于旅游景区的经济投入远远不够。
(二)定量评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评价体系,对花溪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共有因子综合评价赋分,详见表2。
从表2中综合评价赋分值结果70分可看出,花溪旅游资源属于三级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其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民族习俗活动较多。全年适合旅游期比较长。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旅游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三、花溪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想
(一)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多种资源特色鲜明的旅游形式
花溪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应该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开发多种旅游形式。如根据花溪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可以开展青岩古镇历史民俗游,镇山布依村的民俗风情游。依托景区景点,发展休闲观光型的乡村旅游。依托花溪“大寨农业生态观光园”,可以发展科教观光型乡村旅游。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景点内的交通问题是今后重点解决的对象,但不能以牺牲景点的整体环境为代价,因此应尽量避免现代化交通道路和设施大量泛滥于景点,而应选择有个性化的、能与景观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道路系统和设施。景点应配置食、住、行、购、娱的基本设施。
(三)加大宣传力度,塑造花溪区旅游整体新形象:花溪高原明珠生态旅游区
要综合运用互联网、各级电视台、报纸、杂志、公交车广告、灯箱广告等方式提升青岩古镇、天河潭景区等景区的知名度。可以积极举办各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节事活动,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
(四)加快旅游人才培养,加强与地方高校的联系
定期的加强对区内景区景点的旅游工作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增加业务知识,把旅游产品以完美的形象推向我们潜在的客源,重视导游培训,让其在游览期间做更多的宣传,讲解花溪区旅游概况。通过与高校合作,积极发挥其旅游管理人员的才能。
(五)加强旅游资源的精品开发,开创自己的品牌
花溪区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如要将其不知名或尚未开发的景点将其一一开发,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应该精品重点开发。比如说天河潭景区,基本上涵盖了喀斯特所有景观,开发的形式就有多样化。还有像花溪河,少数民族风情等,虽不是很出名,却是开发潜力较大的旅游资源,需要加强开发力度,扩大影响。在精益求精的开发下建立自己的旅游资源品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7
天门山位于武夷山脉的西段,距上清镇七公里处,与嗣汉天师府南北对峙,景区面积5平方公里,是龙虎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天门山山坡陡险,谷地幽深,怪石遍布,山势险峻,最高峰海拔1300米;景区内森林茂密、物种繁多,动植物非常丰富,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空气清新、水质好,是人们观光、休闲、度假、科考的绝佳之处。
二.天门山现有旅游资源
(一)气候资源
本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年平均气温17.9℃,一月平均气温5.2℃,七月平均气温29.7℃,年平均降雨量1874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58天,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等特点,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的地方,夏季气候十分凉爽,空气清新。
(二)自然资源
天门山属晚侏罗纪火山岩地貌,呈开口向北的箕状展布,以火山峡谷风化洞穴,风化走廊,擎天石柱,绝壁孤树为特征;天门山山势险峻,沿山而上有棋盘石、龙门石、龙井等景点28处。景区瀑布成群,形态各异,其中尤以姊妹瀑、青云瀑、浪荡矶最为称奇。天门山森林茂密、物种繁多,动植物非常丰富,这里有樟、栲、栋、柏等数百种乔木和灌木,以及各种珍贵的中草药和奇花异草;还有熊、猴、野猪、杜鹃等珍禽异兽。
(三)人文景观资源
天门山处于道教发源地,除有深深的道教烙印外,接受了佛教等文化,月宝禅师就曾在天门山上建天门寺收徒授经。当年“三王” 就在圣井相会。一线天、仙人洞都有着美丽的传说。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天门山的文化内涵。
三.天门山旅游资源的评价
(一)空洞山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
(1)天门山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功能评价
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决定开发的功能。天门山的旅游资源拥有观赏、历史、文化、科学、经济等价值,具有观光、度假、健身、探险、科考等功能。天门山上的各种怪石和瀑布,如棋盘石、姐妹瀑等,人们可以发挥想象把它们拟人化并加以神话色彩从而体现艺术观赏价值。山上的动植物如熊、猴、野猪、杜鹃等珍禽异兽,樟、栲、栋、柏等数百种乔木和灌木,以及各种珍贵的中草药和奇花异草,可作为科学工作者科学考察对象,提供广阔的研究、探讨领域。山上森林茂密,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的地方,夏季气候十分凉爽,富含氧离子,有着天然“氧吧”的美名,有着健身疗养的功能。
(2)天门山旅游资源的结构与规模评价
一些独立的旅游景观,即使其再有特色和价值,开发的价值可能并不高。只有在一定的地域和时间内,多种旅游景观的协调和组合,形成一定的规模的旅游资源结构模式,才能形成一定的开发规模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天门山旅游资源的结构和规模是奇峰怪石、瀑布为主体,并配以人文色彩,以人文景观为辅,包括游乐场所,如钓鱼、农具展厅、农家风味等等。同时把天门山的景点融入龙虎山其它旅游景点中,与上清镇、仙水岩等形成一条旅游链,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天门山旅游资源的价值,带动龙虎山旅游业的发展。
(二)天门山旅游开发条件评价
(1)区位条件评价
天门山旅游资源的区位条件非常优越,这是旅游开发最有利条件,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交通条件非常优越,距上清镇不到6公里,距仙水岩也就10公里左右,交通非常便利。其二,距县城不到20公里,是鹰潭市工薪阶层周末休闲的好去处。天门山旅游资源与上清镇、仙水岩等构成了一个小小的地域群体,天门山景观不同,有独特性,距离短、有联系性,所以天门山旅游资源区位条件良好。
(2)客源条件评价
游人的数量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没有一定的客源保证,旅游区很难生存。客源条件有一定时空问题。天门山生态游览区的客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以鹰潭市为主为依托,鹰潭市城镇人口92万,特别是,近几年来鹰潭市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人们寻求娱乐、休闲场所愿望强烈且人口多。在时间上,以周末双休日为主。
(3)旅游资源容量条件评价
旅游容量是指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旅游区在某一时段内,其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及相关活动在规模和强度上极限值的最小值。旅游容量包括生态容量、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社会心理容量。对天门山旅游资源容量条件评价要针对天门山溶洞的独特性,主要是空间容量和生态容量,要本着保护景区自然风貌为主,本质是保持天然性。景区最多旅游观赏容量 500―800人以保证旅游者满意观赏又不破坏环境。
(三)天门山旅游资源的效益评价
天门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带来三个方面的良好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发展天门山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需要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还需要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与之配套,为开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发展天门山旅游区会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物质上可以促进商品交换、市场活跃,刺激本地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等得到较好的发展,如上清板栗。在精神上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随着旅游业发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涌入,这种广泛的人际交流,会使人们的观念、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改变旧有的生活习性,文化语言等。天门山旅游的开发可以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有利于保护资源,使广大村民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又处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中,是一项可持续的利村利民的措施。
天门的旅游价值很高,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区域经济背景价值较高,但很多旅游资源仍于,处于未开发或初开发阶段,应加大开发力度,积极鼓励当地村民共同参与,集中开发,使天门山构成集自然、人文的生态游览地。
参考文献:
[1]于涛方,吉林省旅游资源评价与分析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2期。
篇8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蕉城区
一、引言
国民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旅游大发展,体验化是其基本取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食物为物质载体,以地方文化为灵魂,同时配合各种相关活动,充分调动游客视、听、味等感官,在满足旅游者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实现其精神诉求,使旅游者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目前,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尚在初级阶段,对于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属空白。本文以宁德市蕉城区为研究案例,结合调研剖析其饮食文化资源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旅游开发原则和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唐留雄在《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旅游业发展》(2001)中提到旅游者的品味需求可以通过开发传统饮食文化资源来满足。杨春华《发展旅游业以饮食为依托》(2004)一文强调了饮食这一要素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而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是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良策。毛震在《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2007)中提议将佛教文化和饮食资源相结合,能够突出当地的独特性,借助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促进宗教的发展。周书云《旅游视角下地方饮食文化开发措施探析》(2010)一文对于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提出了认证饮食资源、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品牌以及各界联合开发等措施。关于饮食文化及资源对旅游影响的研究,英国学者Hobs-bawn和Ranger在《Theinventionoftradition》(1983)一书中提到旅游目的地的特色饮食文化衍生出的旅游产品对当地的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Boyne和William(2002)通过数据说明旅游饮食在旅游者的花费中占比较大,近40%,旅游地对于旅游饮食应着重发展,旅游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与游客的体验需求产生了矛盾,就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在饮食文化资源开发方面,Getz和Brown(2006)认为美食形象的塑造可以提高游客对旅游地的兴趣,提高其出游率。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外相关研究多着眼于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结论更具实用性;而国内研究的理论性更强,在开发方式等实践方面则比较薄弱。
(二)概念界定。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分类(国家标准)中属于人文景观资源这一范畴,涵盖了遗址遗迹类、旅游商品类、人文活动类等五类旅游类型。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来看,对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这一概念尚未普及。黄继文在《挖掘民族饮食文化,丰富云南旅游资源》一文中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定义为在自然或人类社会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在某种程度上开发为旅游消费对象的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等相关文化事物的总和。笔者认为,从饮食文化内容和层次上看,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了饮食材料、饮食器具、制作工艺、饮食习俗、饮食礼仪等。因此可以结合饮食文化旅游,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定义为:在旅游过程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饮食文化、饮食习俗和旅游商品等与饮食相关的其他因素的综合。
三、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一)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概况与分类。宁德市蕉城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的鹫峰山南麓、三都澳之滨,是福建省宁德市政府所在地。蕉城区历史悠久,素有“海国斯文地”之美誉,区内留有闽东唯一的历史文化街区。当地饮食资源也比较丰富,为福建省茶叶、枇杷、商品牛生产基地之一,还是中国大黄鱼之乡,晚熟龙眼之乡。虽然蕉城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饮食资源,但当地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对旅游资源分类的方法,结合笔者对宁德市蕉城区的实地调研考察和当地旅游局的相关资料,对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情况进行统计。(表1)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为了解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笔者设计了本次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受访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常住地六项;第二部分调查游客对蕉城区饮食文化的认知情况、偏好情况和相关单测评量,分为单选、多选和满意度勾选。性别构成上,男性占45.4%,女性占54.6%,比例较均衡;年龄以18~38岁为主;学历方面以大专及大学本科为主,占比47.4%;职业构成上各行各业的比例较均衡;游客客源则主要集中在本地及省内其他城市。
(三)调查结果分析1、关于蕉城区的饮食特产认知程度。在受访者中,熟知度最高的是黄瓜鱼,其次是肉丸(芋头包),八仙糕位列第三。在喜爱程度上,肉丸(芋头包)的人数最多,有35人,米糖和八仙糕分列第二、第三位。同时,人们虽然品尝过这些特色饮食,但对其典故却了解不多。45.4%的人对此完全不了解,36.7%的人表示知道光饼的典故,知道肉丸(芋头包)的人最少,仅占1.5%。2、关于美食圈的认知情况(多选)。南门兜知名度最高,67.3%的受访者都表示知道这里;其次是小东门,占44.4%;霍童古街位列第三;都不知道的有19.4%。表示蕉城区饮食“还不错,但具有当地特色的菜馆不多”这一评价的人数最多,有89人。“没什么特色”的有51人,“一般”的为40人,认为“具有当地特色”的仅有16人。3、对于就餐环境的考量。受访者在几个选择上更为注重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可知人们的消费观更加注重实惠、舒适。当然,不能因此忽略其他因素。4、通过对价格的选项调查,发现人们的消费观仍以实惠为主。从而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可以制作不同档次的饮食套餐,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另外应主打实惠的特色餐饮产品。5、关于购买旅游商品的类型,78.6%的受访者选择购买便于携带的特色美食产品。由此,在开发此类旅游商品时,应推广具有蕉城特色的美食产品。而对于饮食文化旅游项目的选择,前三名分别是:品尝的同时观看或制作美食、参观美食节或传统节庆和参与饮食体验性劳动。吃、玩同步能让游客更感兴趣。6、单测评量感知评价结果中,“蕉城区饮食”所包含的“地方风味和口感”这一内容的满意度比“相关历史文化”高。可以看出,蕉城区的相关历史文化虽然较浓厚,但还无法对群众造成深层次的影响。在“饮食环境”中,“环境卫生”和“周围街区氛围”这两项的满意度比其他选项高,而人们最注重的“服务质量”满意度略低。在“相关活动”中,满意度较高的为“表演性活动”。(表2)
(四)小结。此调查反映了游客对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认知情况和偏好。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出:游客对当地特色饮食的认知度较高,但对其所蕴含的典故认知情况较低;对于蕉城区的美食节及特色美食等内容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地方特色不足;在喜欢的饮食类型方面,更青睐于风味小吃;在选择就餐地点时会更多地考虑一般菜馆和美食街,同时更注重其价格和服务,但蕉城区在这些方面仍有待提升;在选择旅游开发内容时,更多受访者选择了美食街和参与性强的活动;在旅游产品的选择上,当地特色美食产品更受欢迎。
四、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第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目前,宁德市蕉城区餐饮业的发展水平尚浅,对于本地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深入研究。同时,政府对此的扶持力度较小,社会的关注度也较低。因此,首先应该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专项小组,将蕉城区的烹饪方法、口味特点及饮食传说等进行归纳,使之系统化;其次,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为饮食景观的开发设计奠定理论基础。这一工作可以结合蕉城区的历史街区进行规划,体现特色化和差异性,凸显蕉城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再次,政府需要出台合理的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这样能促进餐饮行业的发展;最后,对当地特色小吃进行认证,建立“名小吃”标志,塑造品牌效应。第二,挖掘饮食文化内涵。随着经济发展,餐饮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要保持本地饮食的优势,不能只求让游客“吃饱饭”,而应让“吃饭”也变成一次特别的旅游体验,故而挖掘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尤为重要。首先,要坚持本地饮食的特色,以闽东菜为基础,结合蕉城区的山海优势,将蔬果和海产品加以融合;其次,提升饮食的环境,从菜肴制作、服务质量到就餐环境等都要结合旅游体验进行打造;最后,结合当地饮食习俗,在任何时候都能给游客一个“我是当地人”的旅游体验。第三,塑造饮食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能给其拥有者带来经济效益。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价格战和服务战,品牌和形象也越来越重要。随着宁德市旅游市场的发展,餐饮竞争也逐渐走向了国际化,因此要想赢得市场空间,要树立蕉城区饮食品牌的优势,做好营销工作。目前,蕉城区已经注册的品牌类别包括茶、大黄鱼和晚熟龙眼。这三个类别目前所树立的品牌形象已经遍及省内外,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品牌的影响力更大,质量更优。除了已有的品牌,对现有的特色饮食文化资源要进一步开发打造,以文化为名片,塑造更多的品牌形象,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第四,提高行业标准。消费者的保护意识和餐饮业的激烈竞争使餐饮业的服务和管理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餐饮业的管理水平及其服务质量是否能在业内有所建树也成为了其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方面的发展,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包括相关部门、餐饮业和从业者等。
五、结语
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关注受众的喜好,结合实际,加大对当地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积极开发相关的旅游特色产品和特色路线。在宁德市旅游快速发展之际,提升蕉城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巩固并扩大其客源市场。本文对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一些讨论和分析,对有效整合蕉城区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促进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有一定借鉴作用。但是,由于笔者的学术水平尚浅、参考文献有限,本文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更系统地推进蕉城区饮食与旅游的有序上升和发展,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出更为详尽的发展计划。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留雄.中华饮食文化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J].财贸研究,2001.2.
[2]杨春华.发展旅游业以饮食为依托[J].经济视角,2004.2.
篇9
(一)商河县区位
商河县地处山东省济南市北部,处于黄河平原地带,道路建设基础良好,从济南市区到商河之间乘车只需40分钟,为招商引资打下了良好基础。商河地热资源开发区位于商河县城北侧,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开发区内交通十分便利。
(二)商河县旅游业概述
商河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境内旅游资源一是相对缺少,二是欠缺开发。商河县的旅游业得到发展主要归功于区内地热资源的探明和开发。另外,在进行地热温泉为主题的系列旅游资源开发之外,政府也趁机加大力度挖掘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遗产代表商河鼓子秧歌。
二、商河地热资源现状
(一)地热资源
商河县地热资源是由于多期岩浆入侵活动而产生大量的热量在深部积累形成的地热。商河地热资源主要有以下特点:
储量巨大。已探明地下热水资源量为48亿立方米,可开发300年之久,属国内外罕见,也是我国最大的地下热水资源存储地。
埋藏浅。地热埋藏深度一般在1500米以下,易开采成本低。
水温适宜。地热井口出水温度在58—65℃之间。
水质好。地热水清澈透明,含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
医疗价值高。对多种慢性病、皮肤病及各种妇科病有一定疗效。
用途广泛。可广泛用于采暖、洗浴、理疗保健、休闲娱乐、旅游和工农业生产等多方面。
(二)商河县地热资源开发现状
地热资源是一种新能源,具有其它能源无法具备的优势,除了热能外,还具有医疗和保健功效。其开发价值对缺少旅游资源的商河县来说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由于地热资源接近济南的北部区域,优越的客源可进入性使温泉相关的休闲旅游业成为商河经济发展的一个契机。
伴随着温泉资源的开发,以“齐鲁水郡”温泉城为代表的诸多温泉旅游开发项目纷纷落户商河。这些项目大都建设在距离济南商圈的便利位置,以商居住区、会展、温泉酒店及温泉度假疗养地等形式出现,是集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项目。
另外,将地热资源运用到农渔业养殖也是一个发展方向。利用热源建造温室,在寒冷时节也能培植各种蔬菜、水果、花卉与食用菌等农作物;热带鱼类养殖具有繁殖生长快,疾病少,产量高和味道鲜美的特点。可见发展地热农业经济大有可为,并且也为商河的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三、商河县地热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伴随着商河公路建设的增长,商河至济南商圈的交通时间由原来的几小时缩少到40分钟,真正进入了济南消费经济圈。温泉旅游作为健康的旅游方式,符合现代社会追求快乐健康的主题,也符合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对健康保健的增长需求。商河的温泉旅游将以休闲娱乐和健康保健作为旅游的主打产品,争取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温泉旅游休闲中心和山东最大的温泉疗养基地。
山东省内旅游的特点是景区观光产品多而游客相对的逗留时间短,平均消费低。温泉旅游产品可以相应弥补休闲保健的成熟旅游产品缺少这个弊端。“南有济南名泉,北有商河温泉。”使得传统的“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归来后还有商河温泉疗养活动,不但拉长了游客在山东的逗留时间,增加了收入,也丰富了山东游的产品线路。
四、地热旅游开发方法
(一)品牌建设
加强宣传力度,普及温泉旅游知识,加大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都是品牌建设的重点。另外,要重视与旅游业界的中间商开展广泛合作,共同开发成熟的温泉旅游线路。围绕地热资源对乡村游和生态游的影响,商河县应着力打造温泉与现代生态农业结合这一品牌,在定位上与其它乡村旅游区分开,独辟蹊径,高起点打造商河游品牌。
(二)与其它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
游客旅游需求的多样性要求在主打温泉旅游品牌的同时,应将温泉旅游与其它旅游形式相结合,具有更多的满足游客多种需求的旅游产品。商河县值得开发的旅游资源还有很多:具有鲜明的山东地方特色的商河鼓子秧歌历史悠久,氛围炽烈,是济南市首批非遗项目;改造中的大沙河生态旅游带非常适合水上项目开发,建立完整的生态旅游观光带。这些旅游资源可以结合温泉旅游进行共同开发,赋予其“自然、健康、文化”的特色,将使游客在在旅游过程中物超所值。
(三)周边旅游资源整合
借助济南“泉城”印象具有的品牌和悠久的文化沉积,加之其经济大省省会城市的优势,商河县可以依托泉水旅游效应,吸引赴济南旅游的游客能来到商河,依靠独特的旅游特色打造先赏冷泉后泡温泉的旅游线路。
五、地热旅游开发注意的问题
独特的地热旅游资源如何进行有序的良性的开发对商河旅游业和整个经济建设规划都有重要意义。不当开发使用将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产业布局的失败。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根据科学规律合理规划,综合布局,发挥温泉优势,将温泉这一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城市特色,使商河真正成为“中国北方地热第一城”。
参考文献:
[1]周念沪.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实务全书[M].中国地质科学出版社,2005
[2]郭振花,孙希华.山东省商河县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前景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3)
篇10
1.贵州乡村旅游概况
1.1贵州乡村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1.1贵州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的可行性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剧,乡村旅游成为都市人放松工作压力,贴近自然的手段之一。在对于乡村旅游的选择上,贵州的苗寨、彝寨、侗乡等特色乡村旅游蜚声海内外,为众多游客所神往。虽然国内的乡村旅游各具特色,但贵州的乡村旅游在其中仍然独具优势。具体如下:
首先,贵州乡村大都保持着古朴的原生态。贵州的乡村地区,几乎看不到现代化的建筑,还保持着乡村古朴的原貌。在黔南、黔西南、黔西北地区,充满乡村气息的农耕经济形态,使乡村旅游独具特色。其次,贵州的乡村大都拥有淳美的自然风光。贵州被称之为公园省,因为贵州有着数不胜数的自然村落。最后,贵州的乡村旅游蕴涵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贵州是多民族的省份,各个民族在民族文化上各有特色。其中名头响亮的有安顺的傩戏、侗族的大歌、苗家的舞蹈。在贵州这块土地上,各个民族在对衣、食、住、行上的文化博大精深。这些文化出自乡村,保存在乡村,为当下的贵州乡村旅游开发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条件。
贵州旅游扶贫不仅需要依托于丰富的旅游资源,政府在旅游扶贫中的不可替代性不言而喻。贵州于2005 年开始举办“多彩贵州”系列活动, 开启了贵州“向改革要思路、向市场要效益、向项目要资金”发展思路下的“党政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媒体搭台、文化唱戏”的文化旅游运作模式, 以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以旅游促进文化的开发。
1.1.2贵州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的必要性
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是落后的,贫困人口在全国未脱贫人口中占的比重较大,扶贫任务严峻。从贵州省扶贫办获悉,2008年末,贵州省人均纯收入1067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有554万人,今年国家把扶贫标准从1067元提高到1196元以后,农村贫困人口预计达到585万人。由此可见,在贵州这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发展农村旅游事业,从而带动相关餐饮、交通、服务业的发展,从根本上减少贵州农村贫困人口,提高全省经济发展水平。
2.贵州乡村旅游扶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乡村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总体来看,还处于摸索的初期阶段,但其在解决乡村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上,作用突出。2005年,全省乡村旅游吸纳农民直接和间接从业的有15.53万人,占全省旅游就业人数的39.76%。
虽然贵州省在乡村旅游扶贫上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依然存在着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旅游扶贫工作中进行探索,特别是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相对落后的社会文化、信息、管理及服务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服务之间的矛盾突出。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3 贵州乡村地区旅游扶贫的对策
3.1政府旅游扶贫的措施
3.11加强乡村旅游投资和建设
贵州省随着投资体制的改革,财政对于旅游开发建设的投入逐年减少。以黄果树景区游览,景区内的交通工具还是传统的公交车,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游客的观光视线,还给人一种坐公交车赶场子的感受,相对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景区内使用的是敞篷游览观光车,贴近了游客与景观的距离。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在硬件上下功夫。
3.12旅游管理的创新思维
当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取消景区门票之际,比如杭州市的西湖景区,绍兴市的鲁迅故里等,贵州省的旅游景区不仅没有迈出降价的步调,而且还有加入到门票涨价行列的趋势。从表面上来看,门票价格的上涨可以给景区带来收益,地方政府可以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但从更深层次入手,旅游最主要的作用是提供就业促进经济。旅游的经济效益不仅仅是门票的收入,它会带动交通、餐饮、商业、服务业等众多行业的发展。
3.2企业旅游扶贫的策略
3.21企业塑造旅游整体形象
贵州的旅游企业应当明确企业形象定位,将多民族特色文化、自然资源特色以及集团公司自身的优势定位相结合,作为企业形象定位的“市场”基础。
3.22 大力开发市场
在市场开发方面,贵州乡村旅游存在着宣传经费不足,促销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创意等劣势。贵州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先进科技手段来加大促销力度和拓宽促销范围渠道,进行多企业、各地区的联合宣传促销。
3.3村民旅游扶贫的经营
六十年代,日本有个地方很贫困,经济搞不上去。镇长找到全国最有名的经济学家,向他请教如何摆脱贫困的状况,带领村民过上富裕的生活。经济学家到镇上考察,发现这个地方既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没有出过什么名人。经济学家向镇长建议:镇子要致富,只有走“旅游贫困路线”。镇长于是着手实施,一年以后这个地区成了日本最贫困的地方,游客慕名而来,都想一睹最贫困地区的庐山真面目。在乡村旅游扶贫过程中,要有创新思维,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又我奇”。抓住游客猎奇心理,挖掘深层次的旅游资源,化“腐朽”为神奇。
综上所述,贵州乡村地区的旅游扶贫是任重而道远的,只有脚踏实地,不断开拓创新,贵州的乡村旅游事业才可能腾飞,旅游创新是贵州乡村旅游的催化剂,是帮助贵州乡村地区尽早脱离贫困,走上小康之路的法宝。
参考文献:
[1]张遵东.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扶贫[J].贵州大学学报,2001第6期
[2]张结.浅论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青年文学家,2009第12期
[3]钱津.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与反贫困战略[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 第2期
篇11
关键词 :海洋经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经济评价;旅游价值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082-03
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业成为当今世界做大的产业集群,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着旺盛的发展态势,甚至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从目前人们多样化、多元化的旅行需求来看,旅游资源不仅局限于陆地的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而且还应保护广阔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并且海洋旅游资源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率开发需要设计多个方面,不仅要保证其最根本的生态效益,还要求在可持续生态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针对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多层次经济评价至关重要.
1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体系是实现海洋生态旅游高品质、快速化发展的基础.在以往的相关理论研究中,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旅游系统产业学理论、生态景观理论是生态旅游的主要理论基础,但随着海洋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这些理论已经不足有支撑和构建其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必须因素其他相关学科或延伸学科的理论进行吸收和贯通,比如环境经济学、环境生态学、海洋旅游经济学等交叉学科.
在旅游系统理论中,环城游憩带理论雷普尔旅游系统观使其代表性理论[1].北大教授吴必虎首次提出环城游憩带理论,他认为在大城市郊区200公里半径以内均可成为城市居民度假游憩的休闲空间,且十分适合短假期或周末出游.雷普儿的旅游系统模型同样建立在旅游空间结构上,与吴必虎的环城游憩带理论具有相通之处,其更考虑旅行成本因素在旅游系统中的影响.
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海洋科学理论是有力支持海洋生态旅游的理论之一.景观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的一个活跃的分支,它强调空间异质性、尺度性与生态整体性[2].对于海洋生态旅游资源而言,首先应尊重海洋景观的固有资源与结构,在此基础上完成自然性、异质性的开发,注重可持续性,避免认为加工造成的生态质量退化.
生态承载力理论是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自然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研究理论基础,其一方面在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上进行理论阐述、另一方面对海洋生态资源的旅游承载力进行深入研究,进而达到生态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最大化之间博弈均衡.
2 温州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2.1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温州是浙江南部的海滨城市,是浙江省沿海大市之一,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其中海洋面积1.1万平方公里,几乎与温州市陆地面积相当.在温州市的县区地理位置分布中,全市11个县区中9个为沿海县区,其中还包括一个海岛建制县——洞头县.洞头县有100多个岛屿组成,具有丰富的海洋植物、海洋动物资源,各种海洋文化景观、海洋自然景观、海洋人文景观遍布在这些岛屿上,这共同构成了丰富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从海岸线的长度来看,全市岛屿海岸线长度达567.9公里,总共437个沿海岛礁,据统计,其中约有42个岛屿与大陆滨海区具有旅游开发价值[3].在较为成熟的海洋旅游资源中,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麓列岛、国家4A景区洞头百岛、世界古航标·中国诗之岛江心屿、苍南渔寮大沙滩、鹿城七都岛、乐清沙门岛等,都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
总体来说,温州市海洋旅游资源中具有一定知名度且发展较为平稳的资源中,有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0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9处省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并且超半数以上分布在距海50公里的沿海区.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虽然具备丰富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但总体开发程度、层次性不够,多数景区还处于粗放型的开发阶段.一方面造成知名旅游景区品牌不足,另一方面造成海洋旅游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人为破坏.比如洞头岛、西门岛、南麓岛、大鱼湾等资源基本处于培育与成长之中,开放层析较低,没有系统的规划.其次,海洋旅游衍生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海洋特色、地方品牌的旅游商品,尚未打造出特色鲜明的海洋旅游项目,没有发挥出温州市海洋海岛旅游的特色与优势.再次,海滨旅游基础支撑力不足,缺乏海洋旅游开发投入,以及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与管理制度,造成开发模式多为粗放型,长期来看容易造成资源破坏.此外,基础设置建设落后,资源整合不到位,严重缺乏海洋旅游专用码头、游艇等设施,接待客容量及接待能力有限.
3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定量评价
3.1 定量评价体系构建
随着海洋产业发展的多元化,以及行业对资源评价研究的深入,海洋生态资源评价模式已由传统的单因子模式转变为多因子模式,更多的将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旅游因素、生态因素等考量进来,形成系列化的指标评价模型[4].由于海洋生态旅游资源中的诸多因具有异质性和不同的经济意义,使其你具备一般可比性,这就需要对这些因子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才能确定其在整体中所占的权重,进而计算综合评价分值[5].对海洋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无量纲化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阙值法,也叫临界值法,是借助最大值、最小值、满意值等特殊指标与实际值相比而得到评价值的方法,正指标计算函数为:
其中xij,opt为该指标在所有时间取值中的最优值.
(2)标准化方法,在存在多个变量时,为是各变量指标存在可比性,先对不同组数据标准化,进而通过标准化后的数值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指标的综合评价值[6].通常来说,标准化方法能够有效的消除数据量纲的影响.标准化计算函数为:
(3)比重法,即指标的实际值在指标总之中的比重,其计算函数为:
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由于海洋生态旅游资源涉及到很多非量化指标,而在经济评价值中必须将这些指标进行量化,常用的量化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赋分法、FUZZY综合评价法、德尔菲法等几种[7].在我国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经济指标评价中,较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这些方法能够有效的解决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经济评价中一些无法完全量化的因子,解决问题的本质是将这些无量化的因子赋以相应权重来表示其在综合指标中的重要性与地位.
(1)德尔菲法,也称专家咨询法,是利用行业专家的意见来确定指标因子的最终权重.德尔菲法通常需要集中多名专家的意见,并且要求专家给予较为专业的评价,并且还要根据专家的领域地位给予专家评论结果相应的权重,然后通过整理并不断的修改和反馈,最终得到满意的结果.
(2)层次分析法.对于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评价而言,层次分析法能够有效、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分配各因子的权重,并且其能够灵活的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使得层次分析法在其经济评价中较为适宜,能够系统性、可靠性的识别问题,提高评价的简便性与准确性.层次分析法的一般步骤为: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层次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3.3 综合指标合成
在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析与量化处理之后,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对多指标进行合成.一般而言,多指标合成的方法有线性加权和函数法、乘法合成法等.线性加权和函数法的计算公式为:,其中f(x)表示综合评价分值,wi表示评价指标i的权重,xi表示评价指标i的无量纲化值,n表示所有指标个数.
乘法合成法的计算公式为:,其中x;j表示逆指标,m表示逆指标的数量.
结合我国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特点,以及上文的权重确定、无量纲化分析、综合指标合成等分析研究,最终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综合评价,一般步骤为:确定评价指标集确定各指标层的权重确定评价的评语集D和其分值确定模糊评价矩阵对目标层X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计算结果归一化与评价.
4 温州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建议
4.1 开发原则
海洋资源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在对其进行开发时必须坚定的遵循一定的开发原则,这样才能确保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在不遭受认为破坏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结合温州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其目前的资源开发现状与政府规划,在开发中需要遵循的原则有可持续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保护性原则、特色性原则等.
4.2 战略取向
前文分析可知,温州市具有广阔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并且这些丰富的资源多处于开发或初步形成阶段,因此后续的开发应建立在现状的基础上,并且合理规划,在政策引导下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博弈均衡.结合温州市目前的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以及各部分资源的经济价值评价结果,所采取的战略取向有:(1)由近至远的开发战略;(2)城乡互动的开发战略;(3)差异化开发战略;(4)面向市场的开发战略;(5)环境循环发展战略.
4.3 温州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战略
从政府层面,建立政府主导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温州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主导作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实现社会参与的产业融合,打造现代化的海洋旅游发展格局.从市场层面上看,重视城乡部门在温州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城乡统筹、上下一体的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赢的整体市场运作机制.此外,还要建立产业开发要素互通、功能互补、市场互享、利益互增的跨区域联合网络,以及建立自然、经济、社会和谐进步、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旅游系统.
参考文献:
(1)孙玉琴.基于DEA的滨海区域生态旅游效率评价及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2)贾欣,莎娜.海洋生态损失过程中的群体经济行为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4(8).
(3)胡念望.温州海洋文化旅游发展战略与保障措施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4.
(4)李晓通,张予云,张成胜.资源生态化开发作为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政策的人类学思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1).
篇12
磁器口古镇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年)。清初,因盛产和转运瓷器,而得名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城西郊、沙坪坝区西北部,东部濒临嘉陵江,南北为清水溪和凤凰溪环绕,距主城区仅3公里。199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重庆市重点保护历史街区,1999年起开发旅游业。磁器口作为重庆主城区内唯一保存较完好的古镇,交通条件极其便利,因此它也成为重庆都市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以及长江三峡国内外游客的重要中转地。
古镇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自然旅游资源为辅。人文方面有巴渝文化(巴渝民居、古镇牌坊、龙隐门、川剧玩友、书场茶馆、古镇特色小吃、翰林府第、钟家院等)、沙磁文化(“汪逆跪像”、省立教育学院旧址、物理学家丁肇中、抗战时聚集的郭沫若、徐悲鸿、丰子恺、巴金、冰心等名人)、民俗文化(民间陶瓷、乡村蜀绣、嘉陵江渔舟晚唱、放河灯等)、宗教文化(宝轮寺、深水井、文昌宫古寨门、凤凰寺、桥头观音、水观音)、红岩文化(华子良事迹陈列馆、鑫记杂货铺)。自然旅游资源有凤凰山、清水溪、凤凰溪、嘉陵江。
二、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
1、旅游资源保护中的问题
(1) 历史文物古迹破坏严重,古建筑的改建不恰当
磁器口内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吊脚楼,而木结构极易遭到损害,如火灾、水灾、自然剥落、白蚁侵蚀等,需定期维护。2011年2月古镇发生的火灾使十余家店铺被烧成空架。磁器口地处嘉陵江畔,自明清时期以来一直是嘉陵江下游物资集散地,经常遭受洪水危害。2011年7月磁器口遭遇自1981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水患,江边码头至历史文化街区的梯坎被淹没,江边的400余家商铺及民居被淹。古镇正街的很多古建筑、店铺被改建,虽然改建后的古韵依稀可见,但渗透很多现代文明——砖墙、钢筋混凝土柱子和瓷砖,与古镇原有的古色古香的氛围极不协调。
(2) 不注意对文物古迹周围环境的保护
磁器口的环境就发展旅游业的要求来说还远不够。古镇居民和经商者将大量生活垃圾、废水、废渣倾入嘉陵江,忽略了对古镇所依托的河流、溪水等的保护,严重影响了磁器口周边环境。
(3) 巴渝文化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
磁器口古镇是“老重庆”的缩影,充分体现了巴渝遗风的主题文化。它不仅汇集了重庆的特色文化,还吸收了中国其他城市的特色文化。然而,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大量国外文化又被引进,使得原本丰富的文化变得冗杂起来。加上古镇居民缺乏文化保护意识,以及管理部门忽视非物质层面的文化保护,使得古镇原有文化失去了特色,甚至慢慢被遗忘。很多民间手艺、川剧玩友、评书等民间节目渐渐失去了其传承性。
2、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1)商业化现象过重
磁器口各类店铺数量多达两百多家,占满了整条磁器口古街。磁器口厕所本应是免费服务设施也被设置为收费项目,一些小吃、小型纪念品等商店的商品价格偏高,导致其无法更大程度上挖掘潜在顾客。
(2)店铺布局较乱,环境污染严重
磁器口商业街上,各类店铺交替出现,布局混乱。磁器口目前对游人开放的仅是通向嘉陵江江边的正街和横街的一部分,面积0.1平方公里,规模很小,街道非常狭窄,窄的一两米,最宽也不过四五米。街道原本就十分紧凑,但有的商家为了谋利,占用街区,致使旅游区街道更加拥挤、杂乱。尤其是靠近嘉陵江边的商业区环境较差,经营更为混乱,治安管理不完善,偷盗行为时有发生。垃圾是古镇的主要污染源,黄金周期间更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另外,当地居民和经营者将大量“三废”品倒入嘉陵江,致使水污染相当严重,清水溪和凤凰溪的水质更是不堪一提。
(3)主题重复,产品单一,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低
在西南地区,民族风情比较相似,古镇旅游也大多是看吊脚楼、尝特色小吃。磁器口在旅游资源开发上也没有超越这一层面,且店铺雷同现象严重、外来商品较多。积淀深厚的巴渝文化未得到充分发挥,游客真正能参与并体验的民俗文化如书场茶馆、川剧等很少,对游客难以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从而导致游客在古镇内停留时间较短。
三、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
1、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
(1)完善消防设施:对于防火,必须定期开展消防设施设备的检查工作和消防演练,添置消防设备。保证街区内家家有消防水缸。此外,给各景点配备灭火器,落实消防责任。(2)建立防洪应急方案:每年夏季入汛,磁器口就可能遭遇洪水,必须建立防洪应急方案,以最大限度降低洪水对古建筑的破坏。在洪峰来袭之前,做好准备:向商家与居民通报水位与险情,让民众做好应对工作,疏散转移可能受淹的商户和居民。洪水退后,对受淹建筑进行安全质量排查,并对受损房屋进行加固维修。(3)改建时做到“修旧如旧”:对于磁器口正街很多新旧杂陈的建筑,管理部门需加强监管执行力度,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古镇进行保护和监管。
2、合理规划店铺布局,积极开展环境整治和污染治理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走上健康发展道路的保障。统一整顿冗杂的店铺,以符合古镇氛围;控制店铺数量,逐步迁出或置换重复且集中的商铺,鼓励有地方特色的商店经营。管理部门应及时取缔街区内占道经营、流动小摊、乱张贴、乱悬挂现象,拆除临时搭建的遮雨(阳)篷;取缔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清理沿街乞讨人员;加强治安,减少偷盗行为的发生。加强对江边商铺的管理,定期检查卫生;污水、垃圾的排放、堆置要处理归类后再进行;对肆意污染的人予以处罚。同时积极找出古镇内溪水的污染源,对其进行处理。
3、增强游客及古镇居民的保护意识,让公众参与到古镇的保护中
当地管理部门应加大古镇保护的宣传力度,强调古镇的保护与古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使公众认识到保护古镇就是保护后代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制定古镇保护性规划时,可邀请当地居民和商业经营者一起讨论。并在宣传的基础上严格执法,应当成立执法大队,监督居民、商业经营者、游客的行为,同时动员古镇居民对游客行为进行宣传教育。
4、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充满巴渝文化主题的地方民俗、民间礼仪、民族服饰、民俗手工艺品、节庆活动、地方特色饮食等传统文化资源,是磁器口地方特色的主要内容。因此,应给予充分展示:再现书场茶馆、川剧、庙会、舞龙等传统的民俗文化,开展嘉陵江渔舟晚唱节目,节庆期间进行放河灯项目;将抗战时期的红岩文化大放异彩,挖掘名人文化;让公众有机会亲眼目睹或体验乡村蜀绣、民间陶瓷、绘画雕刻、传统民族小作坊的生产过程,使传统工艺特产和古老的艺术焕发光彩;鼓励具备条件的居民,利用自家住宅推出文化体验旅游,使游客能够体验真实而独特的古镇生活,同时也借此机会延长游客在古镇的停留时间、增加古镇居民的经济收入。(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篇13
1 研究地概况
你可能听说过,尼泊尔有个天堂般的博卡拉[1],很多欧美人愿意在此终老;可你知不知道,就有这么个可以与博卡拉媲美的地方――巴松措。巴松措[2]位于中国自治区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错高乡境内。是红教(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一处著名神湖和圣地。巴松错四面环山,气候温和,风景秀丽。湖面平均海拔3538m,长约10km,平均宽度2.5km,湖水最深处为166m。总面积25.9 km 2。湖水清澈见底,四周雪山倒映其中,黄鸭、沙鸥、白鹤等飞禽浮游湖面。巴松错在藏语中的意思是“三岩湖”。距川藏公路44km,距拉萨370km。 巴松错以自身的许多优势,在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 旅游资源及定性评估
景区内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主要特点突出。
2.1资源价值很高
2.1.1资源完整度高,奇特性、观赏性很强
本景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历史胜迹、现代胜迹及传统民俗文化都有分布[3],类型多样,内容完整(见表1)。巴松错湖水清澈见底,四周环绕的雪山倒映其中。黄鸭、沙鸥、白鹤等飞禽悄然浮游在水面,湖中则是游鱼如织往来穿梭,更显得一派宁静。距岸边大约一百米处有一座小岛名为扎西岛,传说该岛是一“空心岛”,即岛与湖底是不相连而漂浮在湖水上的。虽然只是个传说,却让人觉得蔚为神奇,你到岛上也不妨试试在岛的某些地方跺跺脚,看是否有空心的感觉。
岛上又有一小巧玲珑面积不足200的寺庙,名为“错宗工巴寺”,始建于吐蕃赞普时期,是宁玛派寺庙,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庙内主供莲花生,在一尊大威德金刚塑像脚下,有两块天然鹅卵石上面有一凹进的圆窝,传说是格萨尔王征战此地时战马留下的蹄印。另外在这个不大的小岛上的其他地方,也密布着许多神奇传说:格萨尔王挥剑于石头上留下的剑痕、树叶上有自然形成的藏文字母的“字母树”、松藏干布在石上留下的足印、莲花生洗脸的神泉……林林总总让人不由得对这充满神奇的小岛顿生景仰之心。
巴松错南岸一处小溪边,还有一充满神奇传说的“求子洞”,在一块大石上有一宽约20多cm,深约40cm的小洞,洞中有一圆形突出的石头,整个造型形似女性生殖器。传说这个小洞曾被莲花生大师加持过,来此求子甚为灵验。离此不远的沙滩上,还有“莲花生修行洞”。湖西岸有“格萨尔王试箭处”,据说在每年的藏历四月十五日那天,会在碧蓝湖水下面的湖底中心线长出一条长长的白色带子,当地人盛传那是献给格萨尔王的一条巨大的白色哈达。
2.1.2科考价值突出,科普意义较大
科学考察价值反映旅游资源的某种科学研究功能,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教学科研方面有什么样的特点,能否作为科教工作者、科学探索者和追求者现场研究的场所。巴松措湖水清澈见底,四周环绕的雪山倒映其中。从巴松措朔源而上,多为大型山谷冰川。保存了大量古代冰期和现代冰雪活动形成的冰川地貌,古冰川活动遗留下来的“V”型谷、终碛垄、侧碛堤等地貌形态,随处可见。因此,该景区不仅景色旖旎,科学价值、科普意义也很明显。
2.1.3文化价值较高
巴松错距岸边大约一百米处有一座小岛名为扎西岛,小岛上有唐代的建筑“错宗工巴寺”,是有名的红教宁玛派寺庙,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的建筑风格不同于其它寺院:为土木结构,上下两层,殿内主供莲花生、千手观音和金童玉女。寺南有一株桃和松的连理树。更为重要的是,它对该区红教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巴松错湖南岸一处小溪边,还有一个充满神奇传说的“求子洞”。湖西北还有15大的巨石,大石中心有一可供一人钻过的洞,据说能钻此洞可消灾除病。离此不远的沙滩上,还有“莲花生修行洞”,是红教的一处著名神湖。 位于工布江达县错高乡境内的工布民族、工布服饰,地方风情不同于藏民族,这里居住着许多其他少数民族,这些给工布风情为主的民俗文化区域增添了新的文化内容。
2.2景区规模较大
2.2.1景点数量多,地域组合好
该景区内自然景点,人文景点数量多,大大小小景点近几十个。各景点之间都有道路相通,交通条件也基本上具备。因此,从景区的内部组合和外部组合条件看,不仅资源完整度高,景点数量多,特色突出,而且地域组合好。
2.2.2旅游环境容量大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克服外界干扰破坏的能力而使自身保持平衡状态[4]-[6]。在本论文中主要运用了自然地理容量计算方法,测定该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7]。即:PCC=(A/Vla).Rf。其中,A为可利用的公共区域面积;Vla为每位游客所需要占有的面积(每位游客所需要的自由空间假设为1);Rf为每日所接待的人次(计算方法为营业时间/游客的平均逗留时间);根据此公式可以经过计算得出: 巴松错AAAA级风景名胜区(37.5km2)的最大旅游日容量为:760~1490人,年旅游容量可达30万人以上。
2.3旅游基础设施
据调查,目前该景区发展旅游业所必要的交通、接待设施、医疗卫生和旅游商品生产等基础服务条件均已满足该区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但旅游商品的品种单一,质量一般,产量有限。
2.4人力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所需管理、服务、商贸等多方面人才将大大增加,而目前该景区所雇佣的景区工作人员多半来自本地农民,缺乏专业的旅游从业人员,因此在旅游活动中带来许多不便,建议引进或培训旅游服务的专业人员。借广东、福建林芝的大好机遇,从而可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景区讲解员和管理人员。
3综合定量评价
3.1层次分析法
旅游资源可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运用层次分析法是将这一系统分解为若干层次、若干因子,并从比较中求得每一因子较客观的评价。层次分析法在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应用已极为广泛,尤其是对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的综合评价其优越性更加突出。
3.1.1根据保继刚建立的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的定量评价。
根据保继刚建立的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8],该指标体系的显著特点是从景区价值、容量和条件三个方面来反映评价对象的综合价值,即从资源价值、景点规模和旅游条件来构筑定量评价的一级层次。特点是资源价值分值比重相当高,占总分值的72%,景点规模占总分值的16%,景点规模较小.旅游条件权重最低,仅为12%。在此基础上巴松错旅游景区的分值为74.2,其中资源价值分62.5,景点规模分7,旅游条件分仅为7.7,显然该区旅游的价值相当高,但景点规模较小(表2)。
3.1.2根据李玉祥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评价
根据李玉祥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9]该指标体系与前述评价体系有所不同,即从市场条件,旅游资源和投资条件构成待开发旅游景点区位条件评价的一级层次,分值的权重旅游资源56分,市场条件32分,投资条件12分,无疑该评价体系既突出了资源本身的价值含量,同时也强调了市场潜力市场空间因子,将市场导向作为价值评估的重要内容,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其现实意义十分明显。从错高湖旅游景区旅游资源的评价值看,市场条件19分,旅游资源分值46分,投资条件5.3分,旅游资源分值占标准值的85%,市场条件占55%,显然旅游资源条件很好,市场开发潜力较好 (表3)。
3.2价值工程法
价值工程(VE)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由于其核心是分析系统的功能,故运用于旅游资源功能评价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引用罗成德教授的研究结果[10],旅游资源功能评价建立在自然因素、人文因素、景区规模和旅游条件的一级功能权重的分配上,其标准分见表4,并通过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学生(学生人数34人)打分取平均值,则该景区旅游资源评分值为72分,其中自然因素占标准分值的83.5%,人文因素占标准分的55%,景区规模分值占标准分50%,旅游条件功能为5分。毫无疑问,价值工程法尽管功能因素划分与层次分析法有所差异,但该景区旅游资源的评价结果是基本一致的,总分范围在70~80分之间,且该景区旅游资源的价值是巨大的,但基础条件仍很薄弱,一般地说相当于二级旅游景区范畴。
4结论
无论是层次分析法还是价值工程法评价结果都与定性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即该景区资源价值功能突出,尤其是国家森林公园巴松错、4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仲错湖和三色湖等具有国际性的意义,是自然、人文景观组合较具备的景区之一。
单从旅游资源本质而言,完全有理由也有条件可归结为一级旅游区域范畴。但西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背景,使该景区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周边环境建设等基础和服务设施还较落后,从而大大弱化了该景区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结果。
基于该景区景点、线路、景区网络没有完全规范化、投资难度大、经济水平低、开放程度不高、以科考、探险、研究为主的旅游定位是维系该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主流,普通客源市场的开拓与旅游产业的发展近期仍难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自治区旅游局.导游解说词,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2)64-65.
[2]旺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简介,人民出版社,2002.1
[3]方怀龙,张敏,赵垦田.林芝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林业科学,2004(5)。
[4]李丹.风景名胜区警惕建设性破坏,《光明日报》,1999,1-19
[5]龚雪辉.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光明日报》,1998,5-23
[6]郑北鹰.破坏森林犯罪行为仍很严重,《光明日报》,1999,1-15
[7]向风行,李卫述.湖南湄江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资源开发与市场,199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