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文化旅游的科学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新课改的需要
如今,《旅游文化》核心课程地位已日趋凸显,面对这么一门重新整合而成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无疑给学校、教师、学生、教研单位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以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综合性课程,该以何种方式渗透新课改理念、体现新课改要求、创造新型教学模式等等新问题、新任务,都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迫不及待的等待着我们去解决和完成。而这些新问题和新任务如何解决,如何完成,都还得归位于课堂教学,并接轨行业企业,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动手操作能力,且在操作中提升理论知识,更好的用于实践。
之前,我们简简单单的利用一张纸质试卷,来判断一个学生某一门课程学得怎么样,掌握的怎么样,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对于新课改的真正落实没有任何意义,对于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任何意义,对于其将来相应的岗位上就业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可见,我们必须要探索制定一种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以解决《旅游文化》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生的能力体现方式、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等等这些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急切需解决的问题。
二、改革传统应试教育评价方式的需要
一直以来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所有成绩测试几乎都是单一、传统的测试评价模式,以条条框框的知识记忆为主要目标,以纸质理论考核为主要形式,理论分数在学生成绩考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显然已经脱离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凸显旅游专业的特色。
《旅游文化》整合了“旅游概论”、“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旅游历史文化”和“旅游地理”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这其中的每一门课程之前都以理论学习为主,在具体上课过程中,由于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折磨下,老师和学生几乎只强调记忆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只停留在一张纸上而已,学完就背,背完就考,考好就扔,扔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新学的知识转化成一种永久的实践操作能力。由此可见,先前的教学和评价都已经严重滞后,更为先进的学科评价体系就呼之欲出了。
三、企业对“现代员工”要求变化的需要
绝大部分经过理论考核的高分学生,看似具备了应有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素养,一旦下企业实际操作锻炼时,常常无法适应环境,产生很多的问题,如旅游专业的的学生通过了中餐摆台中级考试,拥有了摆台的基本操作技能,但真正到高星级酒店锻炼时,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甚至是状况百出。
企业不是学校,企业需要的是已经培养成熟的员工,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必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要采取“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并非培养只是停留在笔头上的理论知识一大堆的庸才。由此可见,中职学校需以产学合作教育为载体,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以企业的具体服务与管理工作过程为导向,全程实行工学交融。打破学期界限,根据企业的淡旺季需求,充分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认知实习,了解和体验各岗位工作流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实际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其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可见,要衡量学生是否已达成这些教学目标,必须有新的教学评价方式。
四、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由于家长的放任自流或期望过高,学校教育思想的偏差、教育方法的不当及社会中读书无用论、网络诱惑等方面的影响,致使很多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效率低下。中职教师是否能发挥“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多看看学生闪光的一面,活泼、好动、思想单纯、动手能力强,而不能总是以分数论英雄,打击其自尊心。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主线,突出职业的特色”为依据,用符合社会和行业对人才需求机制的考核方式和考核要求,培养有技术、有高素质一线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人才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职课改的步伐正大踏步迈进,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迫在眉睫。职业学校的学生已成人化、社会化,通过《旅游文化》科目的学习,目标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受,以及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悠久的旅游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早日投入到建设中国旅游强国的行列,为繁荣祖国经济服务,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重任,我们必须以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浙江省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构建新型中职旅游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五、教师成长的需要
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能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就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特别是考试评价强化选择和分等功能,造成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评价的作用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断发展。为此,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应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里,是对学生过去和现在做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w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飞速发展。
六、改变《旅游文化》现有的落后的教学评价方式的需要
(一)缺乏相关专家学者深入的前瞻性的研究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改革评价问题,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课程评价问题,但它是个焦点和难点问题,是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尤其是四门课程整合而成的《旅游文化》科目,集结了很多各个方面的理论知识,如宗教、古今建筑等,学生没办法看到实物,更是没办法摸着,也没有其他的媒介间接的了解它,所以只能按照书本死记硬背,较好的老师通过自己的经验设计出一些方式方法,来判断一个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是否有助于真正的实践操作,但这都是个人的浅显的评价行为,并没有学者对《旅游文化》课程评价进行系统研究。
(二)《旅游文化》相关一线教师的零星的、无序的研究现状
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在本科或研究生的求学过程中,基本没有学习学生评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无法系统地、正确地实施各种评价,这在教学过程中会造成很多评价困扰,无法监测学生的实时学习状况。这就导致学生好与不好难以衡量、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不明确,《旅游文化》教师无法进行系统的摸索和研究,只能是部分上进好学的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一些零星的、无序的研究,难以推广和实施。
(三)各校重课改轻评价的现状
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着重课改轻评价的局面。很多学校都积极投入到新课程和校本教材开发的大潮中,但在课程评价方面没有正式的、通盘的考虑和安排,更没有相应的组织、规划,和对课程整体反思的环节。即使有一些课程评价活动,也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常常作为局部的、单项的活动出现,目的是完成某种单一的任务,而并不是基于对课程整体的评价。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文化》课程实践内容的评估考核也是一个相对松散的体系,专业内涵不够突出,在现实操作中容易出现形式主义现象。
篇2
一、教材编写方式的先进性
以往的教科书多在科学性、规范性与严谨性上下功夫,故严肃有余、几无活泼已成教科书的通病。曹诗图教授编著的《旅游审美概论》一改以往教科书编写的风格,将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和艺术性这“四性”紧密结合并把旅游文化与旅游审美有机地融合于教科书中,这是该教材的先进性之所在。深挖旅游审美的科学与文化内涵,以“审美是旅游的精魂”为宗旨贯穿于全书中;全书各章前有“学习导引”、“学习目的”、“学习重点”,章后有“复习思考题”、“阅读材料”及“案例阅读”等,规范、系统、全面;教材编写遵循“旅游审美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主要旅游景观与文化艺术门类的审美原理与实践――旅游开发、旅游服务(导游、酒店)等审美实践”的逻辑与思路,内容安排层层递进,从自然风光的赏鉴到人文、艺术、社会、旅游服务等领域的审美,红线串珠,一气呵成;教材选材独具慧眼,用材精当。仅以案例和阅读材料而言,如中国古典园林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古典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的大作《说园》,堪称美文;中国传统建筑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北京故宫建筑特色与艺术赏析》一文,颇具代表性;中国书法艺术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著名书法家沈鹏的作品;中国绘画艺术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著名画家范曾和吴冠中的作品;中国传统音乐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民族器乐大师阿炳的作品《二泉映月》;民俗文化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文豪沈从文的作品《过节和观灯》的部分内容;旅游服务审美一章中的饭店审美选用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杰作香山饭店,等等,可谓眼界高远,精品荟萃。教材图文并茂,全书精选插图140幅,件件堪称精品,幅幅赏心悦目。文字表达准确、生动、精彩,读之朗朗上口,有脍炙人口之感。该书读来如坐春风,形同“审美散步”,完全是一种愉悦享受,自然能引导学生寓学于乐。曹诗图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340多篇,著书20多部,并多有创新。如先后出版的《社会发展地理学概论》、《长江三峡学概论》、《旅游哲学概论》等都是填补学科空白的力作,不少著作与教材获奖。《旅游审美概论》的出版,又开创了教科书编写方式的新风格,实在可喜可贺。笔者以为,目前像这种优秀的教科书,实在是罕见,其先进价值和启示作用不可低估。
二、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性
此段文字与前者可能有部分重复之嫌,但这里旨在强调教科书的艺术性。整个人类的教育发展到今天,教育界的同仁们都认识到科学与艺术互通共融,因此素质教育已是全球的共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要求文理兼容,学文科的应懂点理科,读理科的应学点文科与艺术的东西。从生理学的角度而论,人体的左脑(逻辑思维)与右脑(形象思维)应同时开发,这将有利于人的智力充分发挥。以往多数教科书总以科学的严肃性为由,忽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往往把教科书条文化,内容生硬,读之味同嚼蜡,令学习者望而生畏。《旅游审美概论》这部教科书掀开了一窗清风,以艺术的笔调彰显科学的活力。例如作者在鉴赏中国传统建筑时,生动概括各类建筑为:古城建筑――“华夏文明的缩影”、宫廷建筑――“传统建筑的典范”、陵园建筑――“永恒的归宿”、寺庙建筑――“红尘世界的倒影”、石窟建筑――“宗教与艺术的殿堂”、古塔建筑――“装点山河的神笔”、桥梁建筑――“力与美的交融”、民间建筑――“地域环境的镜子”等等,其中文字叙述更是引人入胜,把一件件古枯的东西活现于读者面前,引导读者把中国传统建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建筑审美中统一起来。法国作家福楼拜说:“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只有两者的会合方可达到顶峰。众所周知20世纪苏美的“星际空间”之争,1945年美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前苏联滞后,而1957年前苏联把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空――开创了人类的“星际空间时代”。美国为之汗颜,故在1963年由哈佛大学进行了20多年、花费1亿美元的《零点项目》的研究,其研究结论是: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俄罗斯在文学、美术、音乐等文化艺术方面均领先于美国,这期间俄罗斯出了大批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单就绘画方面,有人说19世纪如果美国能推出10幅世界名画,那么俄罗斯就能推出100幅。实践证明,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互补互促,共同完成整体思维过程。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认为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极力主张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因此,教科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当是时代新的要求。
三、旅游审美内容的丰厚性
《旅游审美概论》教材共分为旅游审美概述、自然风景与审美观赏、中国古典园林与审美观赏、中国传统建筑与审美欣赏、中国雕塑艺术与审美鉴赏、中国书法艺术与审美鉴赏、中国绘画艺术与审美鉴赏、中国传统音乐与审美欣赏、中国饮食文化与审美欣赏、民俗文化与旅游审美、旅游开发与审美、旅游服务与审美12章。囊括自然、人文、艺术、社会各类旅游资源的审美以及旅游开发审美与旅游服务审美,旅游审美的对象无所不包,可谓旅游审美的“大观园”与“全频道”。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类旅游资源与旅游景观的审美特点与审美原理,还重点阐述了审美鉴赏方法。关于审美鉴赏,作者总结了自然风景审美的24字诀,中国园林审美的7点方法,中国传统建筑审美的6大要点,中国书法鉴赏的5个要领,等等,旨在引导读者在旅游审美领域自由漫步,寻幽探微,洞悉真谛,品味生活。
雄伟的山峰、澎湃的大海、蜿蜒的江河、辽阔的草原、浩瀚的大漠……凝聚于作者的笔端,诗画一般的语言给读者展现出自然风光的天地之大美;一方园林、一栋建筑、一尊雕塑、一贴书法、一幅绘画、一曲音乐在作者的笔下又是如此的精美鲜活。如雕塑审美中,书中列举“五台山南禅寺的唐塑――天王和女菩萨两手相携,眼神相接,递送秋波……”,雕塑的微妙微俏,评论的入木三分,旨在引导读者在鉴赏雕塑的神韵之美中悟出唐代文化“是一种博大、开放的时代文化。”又如在书法审美中,教材中写道: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在于它与中国文化之道紧密相连。书法家作书的创造过程,观赏者欣赏书法的过程,也是深刻领悟中国文化之道的过程。中国文化的宇宙是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对非质实而虚灵的气的模拟,用笔墨的浓淡、枯润、虚实和周流的运转的书法来表现最令人体悟了。所谓“气脉不断”、“笔断意连”乃至“气韵”,都是因中国文化“气”的性质而具有一种较高的境界。总之,中国书法是由文字、书写工具和文化思想综合形成的一个独立的艺术世界。文笔充满哲理与诗意,内涵深厚,意蕴深远,可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宏微巨细尽在书中。
四、时空纵横的整合性
《旅游审美概论》教材编写具有时空结合的大视野,将旅游审美进行了纵向的历史比较和横向的中西比较。如中国造园艺术、传统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等历史发展演变等内容,较好地体现了审美的时间观。全书12章中除了旅游审美概述、中国书法、旅游开发、旅游服务等章节外,各章都进行了中西审美的比较,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比较内容颇具深广度,观点正确,见解独到。其足见作者融汇中西的学术功底。有的章节如音乐、园林、建筑、饮食等审美,还进行了区域分析,阐述了地域风格之美,具有旅游审美的空间观,并突出了旅游的异地性特点。无疑只有在洞悉文化史和比较文化的基础上并把握旅游本质的前提下方可作出如此全方位的精到比较,进行旅游审美时空纵横的整合,其“究时空之际,通审美之变”的境界甚为难得。
篇3
1.2信息化环境下的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现状。从当前我国的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的现状来看,还有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信息化建设的程度比较低,在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层面相对比较薄弱。在旅游文化景区信息化建设的全面认识以及重要价值方面,比较缺少清晰的认识,这就造成了信息化的建设没有呈现出规模化,以及在布局上也没有实现科学化[2]。在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开展的比较困难,存在着责任推诿的现象,这对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良好开展就有着诸多不利。再者,旅游文化景区的信息化建设的配套设施还没有得到有效完善,比较缺少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尤其是在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方面相对比较缺乏,这就对旅游文化景区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有着阻碍。在信息化的服务管理的中介结构力量还有待加强,以及在旅游信息化的兼容能力上还需要优化,在业务的内容上相对比较单调,没有体现出创新。在旅游信息化的活力上也相对比较缺乏,旅游资源不能有效的共享等。另外,旅游文化景区的信息化建设中,在信息安全方面还需要加强。主要体现在旅游信息的安全保密的观念比较淡薄,在面临的安全隐患方面还缺少足够的认识,在核心竞争力方面还相对比较缺乏。旅游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化的建设方面还比较滞后。这些方面的问题对旅游文化景区的信息化建设就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
2.信息化时代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的原则以及策略
2.1信息化时代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的原则分析。加强旅游文化景区的信息化建设,就要能够充分的重视几个原则的遵循,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加强,才能有助于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性。要将政府主导的作用以及市场运作的原则得以遵循,将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充分的发挥。还要能遵循联合共建以及优化发展的原则,将创新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动力[3]。在信息化的技术应用以及发展的原则方面得到有效加强。
2.2信息化时代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的策略。第一,对旅游文化景区的信息化建设,要能在政府旅游管理的电子化发展目标上得以实现,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为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促进。还要将网络技术能够在旅游电子商务当中加以有效应用,能够将其和国际发展相结合。政府要能在旅游文化景区的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进行加强,要能够有效的协调各方力量,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能够得以支持。第二,加强对旅游文化景区的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提升。我国的信息化技术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能有效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要能将旅游文化景区的相关部门以及企业管理人员等,在信息化建设上能够得到统一化的发展。要能从根本上对信息化的渠道加以完善,将旅游文化的发展市场进行拓宽。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要能在旅游文化景区的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建设上加以完善,要能通过完善的体制建设来引导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的科学性。第三,为能有效保证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的信息化发展,就要能够在信息技术的引进方面进行加强,以及在资金的基础上得以完善。只有将基础性的工作得到完善,才能有助于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不断提升[4]。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大数据处理的效率,在旅游文化信息的共享方面能够得到有效加强。第四,对旅游文化景区的建设工作进行完善,要能在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训方面不断加强。只有拥有复合型的信息技术人才,才能将旅游文化景区的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这就需要在相关的技术培训以及旅游知识的培训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上进行加强。要能从多方面注重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发挥,通过网络信息化将旅游文化景区的知名度进行提升。结语总而言之,加强信息化时代下的旅游文化景区的建设,就要和实际相结合,充分的重视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的科学性。要能对旅游文化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进行提升,只有在这些基础性方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的有利于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此次主要从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的信息化现状以及建设的策略等重要层面进行了分析,希望能有助于旅游文化景区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发展。
作者:申学鹏 单位:宁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双江,赵鹏,王力.浅谈信息系统集成方法与技术[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5).
篇4
一、旅游酒店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酒店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旅游酒店都缺乏相对健全和完善的管理体制。管理规章制度无法全面落实导致酒店管理缺乏科学的依据,酒店内部管理阶层的职责和权利无法落实到个人,导致员工的工作状态不积极,无法全身心地投入酒店管理和经营事业当中,由此造成酒店管理模式创新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缺乏强有力的管理和监督体系,同样也使酒店服务不到位,客户的满意度差直接影响酒店的声誉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缺失
旅游酒店的管理工作需要依靠专业人才实现,但是当前我国从事旅游酒店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直接影响旅游酒店管理的创新发展。可见,拥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对于旅游酒店管理模式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现阶段我国旅游酒店的发展状况分析看,旅游酒店自身的管理制度缺失导致了专业管理人才在其中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限制,因此同样延缓了旅游酒店的发展速度。
(三)旅游酒店管理制度科学性差
就当前我国旅游酒店发展状况看,大部分地区的旅游酒店与普通酒店并无二致。旅游酒店呈现出大众化的特色,且大部分旅游酒店都未能与当地的特色旅游景区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旅游线路和旅游酒店未能形成科学化的服务体系,无法给消费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旅游酒店管理制度的科学性较差不仅使自身的经济效益无法有效提升,同时还严重制约了旅游景区经济的发展。
二、基于旅游酒店管理创新模式应用的策略
(一)创新旅游酒店管理理念
旅游酒店要想全面创新自身的管理和经营模式,进而提高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管理工作人员必须从根本上创新发展和管理理念,根据旅游产业的发展形势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路线,以便达到稳中求进的效果。如我国某地区的旅游酒店根据国家在旅游领域的相关要求,积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服务观念,将顾客的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顾客身处异乡也能体验到家的感觉。该地区旅游酒店在大堂接待处和休息处都分别放置了当地旅游景点的宣传册以及公共交通线路图,为游客的出行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同时还为游客提供了景区和游乐设施的预定服务,帮助游客摆脱麻烦节省了出行的时间。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管理手段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应用现代化的信息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旅游酒店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同时还能有效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如我国某地区的旅游酒店高层管理人员在进行酒店内部的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积极利用了大量的电子设备,加强了酒店的安防监控工作,确保了酒店住户在酒店入住期间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害。此外,该地区的旅游酒店还与网络团购软件展开了积极合作,通过在网站上酒店详情和优惠信息,极大地方便了用户预订酒店的流程,同时还为客户节约了住宿成本,在确保酒店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扩大了该地区旅游酒店的社会效益。
(三)构建独具特色的旅游酒店文化
篇5
生态旅游本身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而又复杂的名词,不能简化它的科学涵义。生态旅游有三大基本要件:第一,旅游吸引物必须是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无论天然自然还是人工自然,只要能与人类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具有生态功能的自然系统,就是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第二,必须把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之内,在生态发展上是可持续的;第三,生态旅游必须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居民改善生计提供经济支撑。因此,本文对生态旅游的界定为:一切以生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自然生态系统和原生性地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内的地域特色文化为主要吸引物,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旅游活动,就是生态旅游。
二、生态旅游地图
生态旅游地图作为专题地图之一,具有鲜明的主题和专门的内容。它除了具有地图的基本特征以外,还有自身丰富的深层内涵,能显著地直观地表示出一种或几种旅游要素数量、质量特征的空间分布、空间移动情况,直接为旅游者和旅游经营管理者服务,所以它必然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而同步发展。
我们可以把生态旅游图分为生态旅游资源地图和生态旅游景区地图。生态旅游资源地图主要表示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设施、旅游规划和管理、旅游经济统计等,是为旅游管理和旅游规划等部门使用的地图。因此,对生态旅游资源地图的研究、制作归根结底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属性的研究。生态旅游线路地图是在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设计、规划、管理工作之后的直接为广大游客作旅游景区(点)指南之用的地图。这两个图种虽互有联系,但其服务对象不同,因此对其内容的要求也有所差异,设计旅游图时应主题明确、内容切题、层次分明,突出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研制生态旅游地图目的和意义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它以“走进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为主题,迎合了主流消费者“返璞归真”、“走进自然”的旅游需求。同时,它又以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为核心,满足了保护与发展的目标。因而,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然而,目前在各种标以“ 生态旅游”的开发项目中,由于指导思想缺乏生态内涵深度,实践中更无系统的生态技术支撑和操作监控,部分项目片面迎合市场需求,匆忙上马,决策冲动,实践盲目,最终导致了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迅速恶化,而生态旅游最终也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潜力,这是目前生态旅游区建设中亟待重视的问题。
四、编制生态旅游地图的原则
生态旅游地图内容广泛,学科性、地域性、技术性和直观性较强。编制生态旅游地图,要融科学性、精确性、艺术性、形式多样性、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于一体。编制的基本原则如下:
1. 严密的科学性
编制生态旅游地图应以科学性作为核心。地图内容和形式应具有科学性,资料翔实可靠,准确无误,且现势性强。另外还要体现事象的科学真实性,即反映出制图区的系统规律和区域特征。制图综合不能简单的机械舍取,要注意显示影像的本质特点,表示方法要得当,图负载量不要太大,符号设计、色彩整饰要有象征性、联想性、直观性和易读性。地图的内容要主次明显、目的明确,能体现地图的用途。
2. 较好的精确性
尽管生态旅游地图的精确度要求不像地形图那样高,但还应有一定的精确性。精确性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地图的使用价值。所以即使是旅游略图或旅游示意图,也应有一定的精度。地图的数学基础决定了地图的数学精确性,所以要正确选择地图的投影和比例尺。编制生态旅游图,应选择地形图作为底图,因为地形图是精度较好的地图,且国家已基本完成全国系列的比例尺图种。在投影方面,也尽量选择高斯――克吕格投影作为旅游地图的投影,以便保证图幅的精确性和搜集的方便性。比例尺的选择,也尽量接近地形图系列。转绘旅游要素时,定位要相对准确。
3. 完美的艺术性
地图是展现地表环境的视觉图形。这种视觉形式是否形象悦目、生动直观,主要取决于地图的线划符号和颜色的优劣。生态旅游地图除了具有科学性以外,还应具有精美的艺术性。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生态旅游地图科学的内容是通过特殊的艺术形式来表达的,这主要通过地图整饰手段来体现。主要包括:符号设计、色彩设计、图面配置和地图装饰等。
4. 实用性
生态旅游地图应该面向用户,以为用户服务为宗旨,才具有生命力和使用价值。游客需要了解旅游区的概貌,利用旅游图来“导游”,选择线路、交通工具、用餐、住宿、游玩等;管理人员需了解旅游设施、交通、食宿的情况,服务人员需要了解旅游客流量、人员组成等问题,科研规划人员需研究旅游开发、资源分布利用、发展规划、可利用潜力及开发可行性等情况,这些都是具体实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编制旅游地图,就要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出发点,努力去反映这些问题,才能突出旅游地图的实用性。
5. 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生态旅游地图必须遵循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风景区和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特点、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为基础。生态旅游地图的制作是以保护环境为核心来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目标的和谐统一,只有在对资源进行合理、客观评价的前提下才能做好生态旅游地图。
五、编制生态旅游地图的工作思路
研制生态旅游图的工作思路为:⑴摸清研究区域基本情况;⑵确定研究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⑶确定生态旅游地图要表示的内容;⑷收集研究区内制图基础资料;⑸制作研究区域内的数字线划图;⑹利用遥感影像不同波段的叠加,解译出工作需要的各项要素并成图;⑺采集研究区内现有景区(点)的相关信息;⑻将现有景区(点)、解译出的各种要素图、研究区内的数字线划图叠加,制作出《阿尔山生态旅游资源图》;⑼在《阿尔山生态旅游资源图》上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定量分析;⑽在叠加有各项要素的数字线划图上利用生态旅游理论进行综合编制并产生《阿尔山生态旅游景区图》。
六、结论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也是目前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地图可直接为生态旅游者和生态旅游经营管理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David Weaver,杨桂华等译.生态旅游.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 杨桂华.旅游资源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6.
篇6
1 地域文化特色酒店设计的意义
在一定区域内文化经过长时间的沉淀进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习惯和社会风俗习惯就是低地域文化特性,换而言之,地域文化特性就是指经过时间的积累进而沉淀出的文化。对于地域文化来说,它不仅仅是包括了本地区的艺术内涵与科学知识,还会包括一些从其他地区引入的相关艺术理念与科学理论,这些文化经过很长时间的融合后就会形成特定区域内的地域性文化特性。在现代酒店设计时,几乎都会将设计的艺术性忽视掉,而不能完全的将科学性与艺术性融合在一起。其中科学性指的是,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对事物本身的一种理解与诠释,若是一味的追求科学性,那么设计将变得呆板和生硬,也就使得对设计的认识过于盲目。设计师在设计酒店时,可以通过挖掘地域文化内涵的形式,提高其对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整体把握程度。能够使人们产生深刻印象的富有地域文化特性的酒店,一定是完美的融合了科学性与艺术性,并能充分诠释人们心中憧憬的美好的。
2 酒店设计中的地域性与文化性分析
通常来说,地域性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即本土自然环境与特征、本土风情与当地材料的选择、祖辈生活习惯与历史传统,只有将这些特征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设计出更具有地域性的风貌。在进行酒店文化性设计时,通常都是对色彩、材质、陈设、家具、布艺等方面的特征比较在意。不同地区或民族都会有不同的本土遵从文化、室内布局以及建筑形式,用以体现出本土的文化特征,例如瓷器、木雕等的摆设,从这些物件的陈设上可以将人们内心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理念展示出来,这也是酒店设计中常用的关键性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3 地域文化元素在酒店设计中的应用
3.1 整体造型上的应用
想要使一座建筑表现出与其他建筑明显的不同,首先就应当在自己的整体造型上体现出独有的特色,使游客能够在很远的距离就体会到这座建筑具有的独特气息。所以在进行酒店设计时,一定要对本地区旅游景区的特点进行分析,包括景点的自然风貌以及地理风貌,还有历史人文与民族风情等,在了解了这些特点之后,以此为依据进行酒店风格的设计,使二者能够保持协调一致。在整体造型风格确定之后,还需要将细节造型加以一定的创新,可以在幕墙或者是庭院的设计上融入一些其他的地域文化特征,或者可以借助搭配池沼与假山、摆放石桌与方凳,进而使整体的建筑风格不仅能够具有地域性色彩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因此在进行设计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定位酒店的风格,是修建成现代风格的建筑还是修建成复古风格的建筑。比如,以黄山风景区的酒店为例,就需要修建成复古风格的建筑,这样就会使得酒店与景区相得益彰。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我国其他地区的风景区也存在大量的复古风格酒店建筑,存在严重的雷同化程度。所以想要增加一些黄山自有的特色,就可以从酒店位置的选择为着手点,可以选择依山而建,适当的增加一些琼楼玉宇或者是缥缈的气息,也可以傍水而建,适当增加一些灵秀的色彩,或者是在设计石阶时增加一些回环曲复的形态,也可以在庭院中布置一些奇石、青松,这样就会使黄山三奇特征得到很好的衬托。使得游客在未进入景区时,就能领略到黄山的自然美景与景区的文化。
3.2 建筑选材上的应用
通常我们在选择酒店建筑材料时,遵循就地取材这一原则,这样不仅能体现出人们偏爱当地材料的心理,还会增加归属感。石材、砖瓦以及木料都包括在地方材料中,用当地的传统工艺对这些材料进行打磨与切割,就会在最大限度上使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得到保护,进而使人们的情感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以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度假酒店为例,经常会发现在其酒店设计上经常以当地天然环保的竹、木、藤等材料作为主要材料,再配合一些绿色植物,更好的营造出一种舒适而又安逸的自然境界,使游客亲切的感受到当地的特色文化,产生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
3.3 色彩设计上的应用
由于不同区域、种族以及宗教的人民存在强烈的色彩偏好差异,可以以此为依据在酒店建筑上予以表现,进而使酒店的地域文化特征在色彩的设计上得到体现。所以,酒店的设计色彩上必须要牢牢的把握好当地具有的传统色彩偏向,利用色彩本身强烈的感染力来诠释当地具有的地域文化特征。以香格里拉地区的酒店设计为例,不仅要使建筑外观运用浓绿色,使之与周围颜色一致,在其室内的设计上还应当将主色调选择为红黑色,将酒店中各种家具与装饰都按照此种颜色进行摆设,再配置一些色彩艳丽的藏式编织毯,令整个酒店不仅统一了色彩又凸显了个性,游客置身其中就会产生居住在藏族传统民居中一样的感受,使之能够立时为浓郁的藏文化所感染,体现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旅游消费市场面临的竞争与压力越来越大,虽然脱颖而出了一些富有地域特色的酒店,但是很多酒店设计都是盲目的模仿一些外国设计,而忽视了中国本土的特色与元素。如果设计师能够尝试在酒店设计中增添一些我国本土的地域文化特色,就能使酒店拥有一个独特的个性与风格,相信合理的运用地域文化元素,建造设计更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酒店,一定能满足消费群体对舒适生活及更高精神享受的需求,适应推动我国酒店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2009年国土资源部批准了贵州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它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涉及凯里、黄平、施秉、镇远、雷山、台江、剑河、黎平八个县(市)。该公园的地质遗迹主要分布在革东古生物化石区、舞阳河景区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区、黎平典型喀斯特地貌区以及雷公山山原地貌区[1]。地质遗迹区获得国家级地质公园的称号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件大喜之事。当前及今后,如何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国家地质公园,发展旅游经济,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就是摆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相关部门面前的头等大事。而旅游的主体是游客,旅游业是一种为游客提供服务的产业,在服务中产生经济效益。而导游服务是旅游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接待中处于中心地位[2],加上地质公园建设的宗旨特别强调科普教育功能,而且导游服务系统状况将会影响其功能的发挥。所以,该项研究通过分析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的导游系统建设问题,建设完善的导游系统,为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导游服务系统原则分析
1.整体性原则
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质景观类型多,涉及古生物化石及遗址、地层剖面、喀斯特地质景观、水文景观、地质构造景观变质岩及其山地景观、独特的地质生态环境景观、融入人类文化的旅游地质景观,所以,导游系统解说包括这些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同时,地质公园将包括地质公园博物馆、公园地质遗迹导游;从产品来看,地学科普实践导游、地质科学考察实践导游等旅游项目,所以要求导游服务考虑整体性。
2.科学性原则
中国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发[2000]77 号文件对地质公园的定义为: “地质公园(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地质遗迹保护支持当地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可见,地质公园的地质景观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和价值。所以,地质公园的导游服务必须将科学性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作为地质公园的导游方面涉及地质公园与类型、地质遗迹、建立地质公园目的和意义、地质方面的知识如矿物、岩石、地层、地质构造、地史、古生物化石、沉积相等,同时,熟悉所在公园地质景观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另外还有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科学知识。
3.因地制宜,专业性与大众性结合原则
首先,地质公园旅游的游客由于知识结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旅游目的、文化背景等差异,所以要求导游服务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其次,地质公园旅游产品类型多,所需要的导游内容有所侧重;另外,有专业和非专业的差别。所以地质公园导游服务专业性与大众性结合原则,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要求。
4.生态保护与环境协调的原则
首先,旅游地质景观是不可再生资源,破坏后就无法挽回。其次,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处于两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地区,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突出,同时有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所以,导游服务要求更加考虑保护生态环境,在导游解说方面,提醒游客保护地质景观和生态环境,同时在地质公园内的建设和碑牌的设立方面考虑保护生态环境,注意与环境协调的原则。最后,是本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要求。
5.人员导游解说和物品解说结合原则
地质公园导游除了人员导游解说外,还需要物品解说结合,例如导游解说牌、导游图、导游手册、牌示、录影带、幻灯片、语音解说,资料展示柜等”多种手段方向指示牌、解说手册、解说折页、路边展示和出版物等[3]。
二、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地质旅游导游服务系统建设对策
1.加强地质景观和景区的科学研究,写出并出版相应的书籍资料
贵州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2009年国土资源部批准的全国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才刚刚起步,对地质景观和景区的科学研究比较少,相关的资料比较缺乏,所以应该组织地质、生态、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加强地质景观和景区的科学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写出相应的书籍资料,出版相应的书籍。例如“科考指南“等。
2.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地质景观和景区导游资料的撰写工作
在加强地质景观和景区的科学研究,写出相应的书籍资料后,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和人员进行地质景观选择以及景区导游资料的写稿工作。重视专业性、通俗性以及趣味性结合。特别考虑科学性原则,同时,导游资料方面力求体现保护地质景观与生态环境内容。
3.积极进行地质导游人员培训,并引进人才,提高导游人员的导游素质
贵州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质景观类型多样,可以开发的旅游产品类型多,例如可以开发地质观光旅游、地质科考与科普教育旅游、避暑度假和疗养保健休闲旅游、地质文化旅游、地质生态旅游漂流与水上体育项目、探险登山等体育旅游、 会议地质旅游产品等。所以对导游人员的综合知识素养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地质科察和科普导游等要求导游人员的地学水平比较高,只会背熟导游词的方法已经不适应地质公园导游的要求,必须具备足够的地质知识,特别是所在地质园区的地质知识,才能够解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临时提出的一些问题,也是实现地质公园功能的重要体现。所以积极进行地质导游培训,同时引进人才、特别是地学方面的人才,加强地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培养环境友好的行为,提高导游人员队伍的导游素质。地方高校加强地质旅游课程的教学,培养后备人才。
4.加强在地质景观立碑或者牌等建设规划,将其与环境协调发展
通过调查,结合国内外的经验,加强在地质景观立碑或者牌建设规划,同时,使其与环境协调。
5.配置地质专业人员进行导游,开展讲座
在积极进行地质导游培训,引进人才,提高导游人员的导游素质的同时,有的需要安排地质专业专家为地质考察人员和地质爱好者进行讲解,开展专家讲座等。例如,开展八郎山的古生物遗址的相关讲座等,可以提高服务能力。
6.分区导游服务和有针对性的专项导游服务结合
地质公园区的导游服务按照区域可以分为地质博物馆导游服务和公园地质遗迹等导游服务,其中地质博物馆导游服务建设,以通过物品解说例如图片、文字、模型、影视、标本为主要,辅以导游工作人员的讲解。公园地质遗迹等导游服务,主要是导游人员为主要,并且辅以一定的导游解说牌、导游图、导游手册、牌示等。导游人员对地质景观进行现场解说,同时注意提醒游客的安全和注意环境保护。另外,还开展针对性的专项导游服务例如地学科学考察实践导游、探险导游等专项的导游服务。
参考文献:
[1] 董颖,曹晓娟,程凯,等.贵州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2):129-132.
[2] 李艳花.《旅游导游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环节的优化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68-69.
[3] 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旅游学刊,1999,(1):45-46.
The Research of the Geological Tourism Guide System in Miaoling National Geopark
YANG Ting-feng
篇8
Abstract: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politics is a basic principletobeimplementedincity tourism plan- ning with the destination planning,target planning and objective planning as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Urban tourism planning; Political nature; Scientific nature;
1 两种角度认识城市旅游规划
笔者在博士生阶段读的是旅游规划与管理,之间和之后做过多处旅游规划和策划,例如平遥、北京、泰山等地;再之后,先后进入泰安、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职。因工作关系,直接接触和操作过多处城市旅游规划。笔者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什么是城市旅游规划,它应当包括哪些,应当遵守的规划理念等方面,在由旅游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和由规划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和理解上的分歧。
1.1 从旅游规划看城市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这类城市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即甲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门;而乙方即规划编制单位,由于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来,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撑,因此,中标单位往往出身于旅游、地理、文化等学科。
1.2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旅游规划
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旅游规划。在这里,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虽然与城市规划一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性,但其内容十分单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区(点)在城市中的布局(有的规划还包括了部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规划内容),以及旅游线路的组织等。显然,这是一个城市的"游览规划"或观光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由于这种背景下的城市旅游规划主要依托在城市规划之中,它的完成单位基本上是城建规划设计单位,而这些单位的技术人员多为城市规划出身,鉴于其学科背景,对旅游产业和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同时,规划人员依照1933年的《雅典》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即居住、、生产、游憩)来进行空间布局,而游憩不等于旅游,范围比较小,因此,把城市旅游规划做成"游览规划"是在情理之中的。
不过,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城市规划,如果城市旅游规划包括过多的不可预测的旅游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2 城市旅游规划的性质与特征
笔者在做学者时,是作为乙方完成甲方交办的规划任务,主要的着眼点是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因而极为重视数据得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进入旅游主管部门以来,多是作为甲方协助和监督专家组完成旅游规划,因而更多的是从实践的角度去评价一个城市的旅游规划,出发点就变成了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根据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和城市旅游业的要求,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规划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目的地规划。其假设是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作为客源地进行的规划。这其中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城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第二,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城市旅游规划的综合属性。
二是目的性规划。城市旅游发展的目的、方向、指导思想、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等是城市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例如,上海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近期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构筑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旅游框架,以及世博会完成后,旅游设施和资源如何可持续利用等;北京考虑的则是迎接2008奥运会,借此提升北京旅游在世界上的力;而杭州则是围绕"旅游业国际化战略"这一目的展开。离开了目的性,城市旅游规划就失去了它的实用性,也就不具备可行性。
三是目标性规划。城市旅游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虽然我国学者完成的诸多城市旅游规划大都进行了指标的测算,但往往是太教条,不具备现实意义,与规划措施也不匹配。例如某大学规划组在给东部一个著名旅游城市的规划提出的指标中,在该市2003年接待2800万人的基数上,按照年递增比例,测算出到2020年,年接待规模为2.5亿人次。显然,这是想当然,当一个城市接待达到其最高承受力时,游客还会来吗?这是没有考虑现实中存在着"自疏"效应的结果。所以旅游发展目标既要有战略上的,即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有战术的,即设定发展的指标,但是,这个指标要合理--既要与规划举措相适应--光有目标没有投入,指标的完成是无源之水;又要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笔者对中国城市的调查显示,住宿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例如苏州,由于星级宾馆数量较少,许多游客只好住在无锡等周边地区。在新加坡则可能是劳动力成为限制要素。
言而总之,城市旅游规划是以特定的经济区域--城市作为对象而编制的,有关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发展总体规划在城市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细化和落实,是旅游业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规划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旅经济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重要手段。
3 城市旅游规划的原则
科学性和政治性相统一,是好的城市旅游规划应当贯串的一个基本原则。
科学性是一名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规划科学"也是要掌握的第一要务。但是,作为甲方的城市政府和作为乙方的规划编制单位虽然在大的目标上总体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往往产生矛盾,特别是在环境、资源、土地、文物等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往往有很深的"鸿沟"。这个时候,规划编制单位就必须坚持真理,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沟通"来消除认识上的消除差距,力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说服甲方,坚持科学,避免损失。为达到这一目标,要不惜借用权威人士或社会舆论来迫使当地政府"就范"。另外,我们经常谈到的规划的"前瞻性"应当包含在"科学性"这一范围之内。
性则是要在方向性、根本性的上与当地政府、党委保持统一。由于城市已经成为的支撑点,很多城市把旅游当作支柱产业来对待,因此,城市党委和政府对旅游业非常重视和热心,有的领导甚至已经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所谓的"旅游书记"、"旅游市长"层出不穷。他们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和热爱,战略构思也基本形成,一个规划如果与他们的战略背道而驰,即使是通过评审,也会束之高阁,落入"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俗套,甚至规划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这种规划既然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是失败的。其实,规划就是一个甲乙双方的思想博弈过程,规划组没有思想是不被甲方看重的,而一旦思想与当地政府完全背离是行不通的,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借鉴和启发后形成的规划才是成功的。例如,北京大学在做杭州的旅游规划时,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听从了西方专家的意见,提出了"大运河"是杭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在媒体上,结果与当地政府培育"西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相“冲突”,使得规划编制陷入僵局。最终通过多次交流、沟通、论证,的提出了分市场的竞争产品概念,即国内市场和日韩、东南亚市场对应西湖,而欧美市场对应"西湖+大运河",圆满解决了这种矛盾。
4 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
按照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城市旅游规划应当能够解决以下问题(也即它的基本内容):
第一,提出城市旅游发展战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空间步骤,城市旅游发展的方向、定位等。第二,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市场的基础上,明确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第三,通过目标市场分析,提出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地营销规划。第四,结合城市规划,提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框架,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地区等的安排。第五,基于功能和营销为目的的城市旅游形象规划与设计。第六,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提升与改造。第七,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旅游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
城市旅游规划把城市作为规划对象,而城市的旅游发展对区域产生极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城市越来越成为区域旅游的主导,因此,城市旅游规划要考虑这个城市的个性化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和规划:
(1)随着城市居民周末度假、观光休闲需求的增加,城乡结合部和郊区旅游逐步兴起,近远郊旅游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补充和新的旅游增长点。②为保证城市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把近郊区的旅游功能定位列入城市旅游规划的范围。至于郊区的范围有多大,要视需要而定。(2)城市康体休闲设施越来越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晚间娱乐活动,成为一个城市品味的关键因素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可忽视这些传统上不算是城市旅游要素的规划。(3)要注重城市公共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一般认为,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城市本身就是旅游产品。但是,城市要成为旅游产品,措施之一就是在诸多公共项目上进行更新和再创造,在不原先功能的基础上,把公共产品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例如,大学城、特色街、标志性建筑景观、桥梁、海港等。上海88米高的金贸大厦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当然,在进行大厦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把它建设成为上海城市空中观光的重要设施,就可以减少后期改建带来的损失)。把城市景观建筑、城市广场、城市中心(如CBD)和分中心、城市标志性地段、城市雕塑、城市绿化等公建设施转化为旅游资源,既共享了资源,节约了资金--建设新的旅游景点的投入要远比利用原先建筑要节省费用和土地;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这一点,大连是全国的典范。(4)要对城市的风貌和格局提出建设性意见。城市需要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文化,而文化是地域性的、个性化的,建筑、道路等是城市风格的主要载体,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标签。要从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则出发,对城市的风格做出界定。例如,杭州作为一个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一、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就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界定这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体现东方园林之美的江南水乡风韵,布局疏朗、尺度合宜、色彩淡雅,以宋瓷"鸭蛋青"为基本色调。而浙江湖州提出的"亲山、望水、见塔、知城"理念,也是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径。而地理或旅游学家所作的城市旅游规划对城市风貌和格局的忽视,显然也是不应该的。另外,城市设施和旅游设施既要体现这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又要有"代"的概念,以展现和表征城市的活性。例如饭店的大堂和外立面,饮食、娱乐等场所的建筑和装修,都要渗透这个城市的文脉,既互为背景,又各有千秋。城市旅游规划不可忽视这些背景要素。
关于规划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一般为10年,其中,近期规划为5年,重大问题和发展远景可以展望到15-20年。
城市旅游规划的文件,一般要包括规划文本,规划编制说明,规划图件以及主要规划研究成果(或专题报告)。
[1] 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 Duncan Tyler,Yvonne Guerrier,Martin Robertson 主编.陶犁,梁坚,杨宏浩译.城市旅游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 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5,(5).
[5] 这是笔者借用的一个概念.所谓"自疏效应",是指当一个区域的旅游密度达到一定比例后,潜在旅游者就会通过信息的反馈,选择其它地区游览的现象.如中国的黄金周,如果"五一"黄金周期间这个地区人、满为患,往往"十一"黄金周期间就相对冷淡.
篇9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politics is a basic principletobeimplementedincity tourism plan- ning with the destination planning,target planning and objective planning as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Urban tourism planning; Political nature; Scientific nature;
1 两种角度认识城市旅游规划
笔者在博士生阶段读的是旅游规划与管理,之间和之后做过多处旅游规划和策划,例如平遥、北京、泰山等地;再之后,先后进入泰安、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职。因工作关系,直接接触和操作过多处城市旅游规划。笔者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什么是城市旅游规划,它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应当遵守的规划理念等方面,在由旅游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和由规划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和理解上的分歧。
1.1 从旅游规划看城市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这类城市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即甲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门;而乙方即规划编制单位,由于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研究,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撑,因此,中标单位往往出身于旅游、地理、文化等学科。
1.2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旅游规划
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旅游规划。在这里,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虽然与城市规划一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法律性,但其内容十分单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区(点)在城市中的布局(有的规划还包括了部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规划内容),以及旅游线路的组织等。显然,这是一个城市的"游览规划"或观光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由于这种背景下的城市旅游规划主要依托在城市规划之中,它的完成单位基本上是城建规划设计单位,而这些单位的技术人员多为城市规划出身,鉴于其学科背景,对旅游产业和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同时,规划人员依照1933年的《雅典》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即居住、交通、生产、游憩)来进行空间布局,而游憩不等于旅游,范围比较小,因此,把城市旅游规划做成"游览规划"是在情理之中的。
不过,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城市规划,如果城市旅游规划包括过多的不可预测的旅游经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2 城市旅游规划的性质与特征
笔者在做学者时,是作为乙方完成甲方交办的规划任务,主要的着眼点是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因而极为重视数据得分析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进入旅游主管部门以来,多是作为甲方协助和监督专家组完成旅游规划,因而更多的是从实践的角度去评价一个城市的旅游规划,出发点就变成了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根据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规划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目的地规划。其假设是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作为客源地进行的规划。这其中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城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第二,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问题,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城市旅游规划的综合属性。
二是目的性规划。城市旅游发展的目的、方向、指导思想、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等是城市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例如,上海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近期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构筑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旅游框架,以及世博会完成后,旅游设施和资源如何可持续利用等;北京考虑的则是迎接2008奥运会,借此提升北京旅游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而杭州则是围绕"旅游业国际化战略"这一目的展开。离开了目的性,城市旅游规划就失去了它的实用性,也就不具备可行性。
三是目标性规划。城市旅游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虽然我国学者完成的诸多城市旅游规划大都进行了指标的测算,但往往是太教条,不具备现实意义,与规划措施也不匹配。例如某大学规划组在给中国东部一个着名旅游城市的规划提出的指标中,在该市2003年接待2800万人的基数上,按照年递增比例,测算出到2020年,年接待规模为2.5亿人次。显然,这是想当然,当一个城市接待达到其最高承受力时,游客还会来吗?这是没有考虑现实中存在着"自疏"效应的结果。所以旅游发展目标既要有战略上的,即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有战术的,即设定发展的指标,但是,这个指标要合理--既要与规划举措相适应--光有目标没有投入,指标的完成是无源之水;又要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笔者对中国城市的调查显示,住宿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例如苏州,由于星级宾馆数量较少,许多游客只好住在无锡等周边地区。在新加坡则可能是劳动力成为限制要素。
言而总之,城市旅游规划是以特定的经济区域--城市作为对象而编制的,有关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城市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细化和落实,是旅游业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规划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旅经济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重要手段。
3 城市旅游规划的原则
科学性和政治性相统一,是好的城市旅游规划应当贯串的一个基本原则。
科学性是一名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规划科学"也是要掌握的第一要务。但是,作为甲方的城市政府和作为乙方的规划编制单位虽然在大的目标上总体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往往产生矛盾,特别是在环境、资源、土地、文物等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往往有很深的"鸿沟"。这个时候,规划编制单位就必须坚持真理,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沟通"来消除认识上的消除差距,力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说服甲方,坚持科学,避免损失。为达到这一目标,要不惜借用权威人士或社会舆论来迫使当地政府"就范"。另外,我们经常谈到的规划的"前瞻性"应当包含在"科学性"这一范围之内。
政治性则是要在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上与当地政府、党委保持统一。由于城市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很多城市把旅游当作支柱产业来对待,因此,城市党委和政府对旅游业非常重视和热心,有的领导甚至已经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所谓的"旅游书记"、"旅游市长"层出不穷。他们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和热爱,战略构思也基本形成,一个规划如果与他们的战略背道而驰,即使是通过评审,也会束之高阁,落入"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俗套,甚至规划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这种规划既然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是失败的。其实,规划就是一个甲乙双方的思想博弈过程,规划组没有思想是不被甲方看重的,而一旦思想与当地政府完全背离是行不通的,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借鉴和启发后形成的规划才是
成功的。例如,北京大学在做杭州的旅游规划时,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听从了西方专家的意见,提出了"大运河"是杭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在媒体上,结果与当地政府培育"西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相“冲突”,使得规划编制陷入僵局。最终通过多次交流、沟通、论证,科学的提出了分市场的竞争产品概念,即国内市场和日韩、东南亚市场对应西湖,而欧美市场对应"西湖+大运河",圆满解决了这种矛盾。
4 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按照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应当能够解决以下问题(也即它的基本内容):
篇10
主办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承德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2079
国内刊号:13-1387/Z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篇11
Keywords: lushan; Scenic spot construction; Scenic area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S72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庐山属山岳型旅游景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近几年来,庐山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和谐景区,实现了旅游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口、资源、社会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做好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1景区建设
庐山是以自然和文化遗产以及科学知识为主要资源的景区,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如何在开发中保护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政府与民众关系的动态平衡,就是建设和谐景区的根本内容。景区面对的矛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谐景区评价指标体系也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1.1为保证庐山的可持续性发展,以科学的规划来统筹景区建设行为。庐山现在已完成对庐山总体规划工作,正确处理景区保护、开发、建设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利用庐山珍贵资源。给来山的游客和本地的居民营造优美而舒适的环境。景区规划是景区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基础,是景区管理与建设的依据,是一切发展活动的蓝图,是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矛盾关系的唯一途径;景区的规划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强制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1.2庐山景区规划的整体定位应尊重历史。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的青睐,许多名人、高僧在这里留下了浓郁人文氛围的历史遗迹。
1.3 庐山景区规划的整体定位应尊重自然。
1.3.1 是以环保、科学为前提,制定并完善具有科学性、经济性、环保性、艺术性、前瞻性和体现自然特色、文化特色景区规划,保证规划投入。
1.3.2 山岳型旅游景区,在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同时也伴随着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庐山景区建设的规划上要注意依山造园、相地合宜,规划要注重防灾、减灾、水网、电网的设计。
1.3.3庐山因地理气候条件的特殊,观赏植物品种异常丰富,所以在植物种植设计上应选用本山特色观赏植物,并大力研究推广本山植物种的开发利用,科学配置园林植物。减少植物对生态环境适应时间。增加园林植物配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1.4庐山的景区规划设计,一定要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庐山不同于其他的山,适合长期居住,做好园林游览空间和休憩空间的设计。注重“实线”即导游路线和“虚线”即赏景视线的有机结合。园路、园林铺装、园林小品的配置上要与整体景观相协调,功能简明、造型别致、即具较强的装饰性且富有情趣。园林建筑的风格要与景区的环境保持一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富有一定的诗情画意,空间变化多样,与环境结合巧妙,具有适宜的使用功能。
2 提高认识,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风景名胜资源具有独特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资源保护是永恒的、第一位的,发展必须服从保护这个最根本的前提。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意识,实现保护与开发工作的良性互动。在旅游景区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景区特有的自然、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景区特色,将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宗教旅游资源很好地结合起来,统筹规划、丰富内涵,增强吸引力。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第二章就保护的相关内容做了详细的规定。如何才能保护好庐山的景区资源我认为要抓好以下几点:
2.1对自然景观的保护
2.1.1水
①水是我们耐以生存的血脉,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景观、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山的灵性都由水而来,如何保护好我们的水源,减少污染源,选用环保的洗涤用品,是现今的第一要事。
②庐山气候潮湿、山体地质条件多样,很易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给游客的出行安全、庐山人的居住安全、交通等都带来很大的不便,建议组织专家对庐山的水脉进行细致的勘测并进行GPS定位监控,检查水路是否顺畅,对排水不畅的地段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在梅雨天以前、防汛以前及秋季干燥的季节对庐山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段进行系统的检查,并出具检查报告。对无植被的山坡分不同地段、不同的地质岩层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治理。2.1.2植物。
植被是山体的色彩,如何使庐山的景观更加美丽,就看山体植物的配备,庐山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原始的植物生态非常丰富,色彩也多种多样,但现在正在接受严峻的考验。
2.2对观赏建筑、古迹的保护
庐山的古建筑构思神妙,造型独特,风格鲜明,他们各自蕴含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建要考虑历史、经济、文化价值三者间的协调关系。对这些建筑、古迹建档立卡、立法保护。为规范对别墅的保护,庐山管理局建立了严格的保护责任制,并逐步将居民从观赏别墅地带迁出来,居民区和别墅群脱离,一方面要避免改变用途对建筑物造成损伤,另一方面又保护了别墅。
2.3 对历史文化的保护
庐山是中国惟一的一座以“文化景观”名义而走进《世界遗产名录》的名山大川, 挖掘、保护庐山的文化,突出文化内涵的亮点,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做好、做足“文化”文章。抓住重点,形成特色,突出文化旅游若干亮点。
3按照科学的发展观打造精品景区。
3.1 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
建设和管理是分不开的,景区的建设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景区规划,以后是建设,还有管理三大方面。规划是景区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建设是景区发展的途径或者行动、实践。管理是景区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要逐步健全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各项法规,做到依法建设、明确责任、充分发挥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能力。
3.2人才的培养“国以人兴,政以才治”。
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使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建成一支优秀的景区建设、管理队伍。“一流”的景区必须要有一批“一流” 的景区建设者、经营者和管理者。
4景区的管理
庐山是世界级的景区,取得了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等诸多荣誉,景区管理应与国际接轨,制定相关制度,借鉴相关做法,做到以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构建学习型、创新型、节约型、稳定型、团队型的和谐平安新庐山。以“游客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为工作理念,加大景区综合管理力度,继续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加强自然环境、文化遗产等资源保护,进一步改善景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继续履行景区管理的“五定原则”定人、定岗、定时、定职、定责。明确责任,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润哲;杨程 关于对庐山风景区建设的几点思考,《华商》2007年第30期
篇12
1.1 科学性原则
在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性原则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对西部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普查和评价,通过科学全面的调研、普查和评价来充分地了解和掌握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优势、种类以及开发价值、未来前景等问题,为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科学开发和有效发展提供准确客观的依据;二是在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和资源特征、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和难易程度以及现有的经济实力科学合理地安排旅游开发工作、制定适合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
1.2 特色性原则
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西部体育旅游产品是充分发挥西部地区体育旅游的区域优势,充分利用当地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关键,也是西部体育旅游产业能够得以有效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始终遵循特色性的原则。
具体来说,要遵循特色性的原则首先应注意凸显西部体育旅游资源中所蕴含的民族特色。由于历史的原因,位于西部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都形成了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是这些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了西部民族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而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因素相应地也就在西部体育中得以积淀和彰显。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对于旅游者而言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因此,在发展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民族特色内容的挖掘和运用。其次在发展西部体育旅游产业时,还应有意识地突出西部地区的环境特色。对于旅游产业而言,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风景雄奇壮丽、千姿百态,如果能够在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能够有效地增加西部体育旅游活动的独特性,提高西部体育旅游的吸引力。
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我国西部绝大部分地区的生态和自然地理环境都比较脆弱,与其他地区相比而言环境的承载能力也比较低,如果在发展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不顾实际的环境承载能力,过分追求经济利益,那么很容易就会导致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发展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注意实施生态战略。
在发展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一定要注意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科学性问题。虽然说,旅游产业与其他的工矿业相比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与环境冲突最少产业之一,但是其与环境的冲突问题却不可因此而忽略,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将西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在保护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促进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
2.1 要促进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应重视观念的转变
在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影响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高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观念陈旧。我国西部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富有特色,但是很多地区在发展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却因为对西部体育旅游资源在满足人们身心健康和文化需求方面的独特作用与潜在价值的认识不足,使得当地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利用率过低,并进而影响到了当地体育旅游产业的有效发展。
所以,在发展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就一定要注意深化对我国西部体育旅游的认识,转变观念:首先,在开发西部体育旅游资源、发展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应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与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相关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确保对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正确理解和认知。其次,要充分认识到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在促进西部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西部体育旅游产业作为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优势产业来进行发展。最后,要树立大西部、大旅游、大市场的发展观念,将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放到整个西部地区发展的范畴中进行认识和规划,以确保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性,并尽可能地发挥其与其他产业、市场之间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作用。
2.2 要促进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应重视西部体育文化的挖掘
由上文所述可知,特色性原则是发展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而在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特色性的原则,凸显西部体育旅游的特色,重视对西部体育文化的挖掘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由于目前我国热衷于体育旅游的游客普遍均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于民族特色文化及其内在独特精神的了解、体验和追求,对他们来说具有极大地吸引力,如果体育旅游产品失去了文化的内涵,那么就像是缺少了灵魂,会大大降低游客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发展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西部体育文化的挖掘和发扬,通过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种途径来让游客体验我国西部地区独特的体育文化内涵和精神,提升我国西部体育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促进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高效持续发展。
2.3 要促进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管理
篇13
水利旅游资源既具有先天自然资源的优势,又能彰显人工建筑的特点。合理的开发利用水利旅游资源,让水利与旅游和谐发展是水利和旅游工作者的共同目标,水利旅游业蓬勃发展是水利和旅游工作者的最终夙愿。
【正文】
一、 水利旅游资源的优势
水利水电工程,特别是大型的水库、大坝,大多具有开发旅游资源的先天优势。绵延数里的挡水大坝,坚定威武的横跨在湍急的河道上,让河水按照人们的意愿有序的流动;水域宽广的水库,四周群山环绕,千姿百态,绿树成荫;高大壮观的泄洪闸门,面对波涛汹涌的洪水泰然若之,宣泄洪水时飞流咆哮、挑流远射的场面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这些水利工程建筑,或傍水依山而建,或因形就势而立,不仅在选址定位、造型设计、构架布局上体现了实用性、科学性、整体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而且还十分重视其对地形地物的巧妙利用和其与自然山水在空间、位置、形态、色彩关系上的艺术处理。另外,大坝、电站、溢洪道等水工建筑以高山绿树为衬托,以郁郁葱葱的绿色为背景,使建筑建造与山水环境相辅相成、浑成一体、相得益彰【1】,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立体图案,旅游者身临其境,会油然产生一种自然和谐的感受,这是一般的娱乐场所无法比拟的,具有独特的天然吸引力。合理的利用、开发水利旅游资源,既能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更能提高水工建筑物的设计多元化和使用寿命。
二、 水利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要求
1、 以水为主题,以人为本的原则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更是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特别是在中华名族的发展过程中,博大精深的水文化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名族把黄河尊称为母亲河,赞扬她对世世代代的哺育之恩。长江水系的娟娟细流更是洗涤着中华名族的光辉与荣辱,长江三角地区的高速发展更是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在水利旅游资源开发时,要充分考虑水与人们的微妙关系,紧紧抓住人们对水的无限崇敬之情,处处以水为背景,处处以水为衬托。缺少水,没有水景的支撑,水利旅游区将失去灵魂;水不多,水不清,水利旅游区也将黯然失色。在水利旅游区规划时要全面考虑,水深面广的水库,娟娟流水的小溪,飞流直下的瀑布,水花飞溅的池塘,勾勒一幅优美的立体水画卷,能让游客油然而生一种融为一体的感觉,不仅能充分满足旅游者对于水的视觉需求,而且更能让他们感受自然的魅力,舒畅心情。水利旅游区的开发还要以人为主,道路的铺砌,景观的设置更要体现人文关怀【2】,以服务游人为基本底线,让他们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2、 水工建筑物与水文化有机结合的原则
水利文化旅游资源是水利旅游资源的重点,水文化是水利文化旅游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对于中国这个千年文明古国,水文化更是源远流长,经久不息。先贤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山水中领悟到君子之道,造就了国人心中强烈的恋水情结。传承千年、底蕴深厚的水文化作为中华名族的母体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但赋予中华文化璀璨的华章、活跃的思想,更是孕育了中华名族坚贞不屈的名族精神,水在中华文化中显示悠久的魅力,它永久的灌溉了中华文化,给它以丰满的血肉和千年不变的灵魂【3】。
水利工程是对自然界的水进行控制和调配,以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它是人类征服大自然的群体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新颖的结构形式。水利旅游资源是依托水利工程而形成的,各类作用和风格迥异的水工建筑物本身就能构成旅游景点,水利旅游区因水利工程而形成,因水利工程雄伟而壮阔。水利工程建筑要与景区规划协调统一、相辅相成,水利工程建筑要深刻体现和彰显当地浓厚的水文化魅力。
3、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建设生态文明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任何建设、开发和活动都不能偏离这个思想潮流,偏离这个思想潮流的工程必将不能长久,必将中途夭折,这是全新文明观的大势所趋。所以,在水利旅游景区开发的同时,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原则,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既要满足水工建筑设计需求,更要保证自然环境的变化,保证自然界长期、持续合理地开发利用,实现科学性、艺术性与自然地和谐统一。
在水利旅游景点规划时,建筑物的设计、景观点的规划要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因地制宜、因势制导,通过合理的安排规划建筑布置来充分展示自然风景的美感,让水工建筑融入自然环境,让自然环境衬托水工建筑,彼此相得益彰、妙趣横生。水利旅游景区的开发还应该坚持"统一规划,严格保护",在景区规划之初就应该认真做好调研工作,充分估计景区的承载能力,在景区开放时高峰期要合理分流游客,保证游客数量在景区承载能力的范围之内。政府还要建立健全工程规划监督机制,防止滥用自然资源,强调保护性开发。另外,在景区的显眼位置设置文明提示标语,景区管理部门做好教育宣传,要求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尊重它们作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所具有的权利。把自己置身于生物圈相互依存的网络中,用道德和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言语,为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建设生态文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结】
水利旅游业是新时期赋予水利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管理部门只要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优势开展这项工作,就会使水利旅游业成为水能发电、水产养殖、城市供水外的又一水利经济增长点,从而促进水利事业的良性发展。但在水利旅游区的开发过程中应尊重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保证水利旅游景区的蓬勃发展,以破坏生态环境、有损生态文明的开发建设是短浅的,也是受法律约束和道德谴责的。
参考文献:
徐志成.中华山水文化的结构特色和开发利用.江淮论坛,2000(02).